公共声乐选修课论文

2024-08-09

公共声乐选修课论文(通用8篇)

公共声乐选修课论文 篇1

公共声乐选修课是学校一门文化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 是以声乐作品为对象的活动, 也是观众对声乐作品认知、理解达成共识的心理过程。公共声乐选修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歌曲演唱及合唱指挥的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艺术特点,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配合能力、反应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公共声乐教育课程是中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其特殊的教育功能, 受到广大学生喜欢, 然而中国高校公共声乐课程开设却相对滞后。因此, 在高校中有效、合理、科学地安排公共声乐课程, 满足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等方面需求, 已经势在必行。

声乐艺术所产生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极其丰富的艺术内涵是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 也是多元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声乐本身是以人声表达人们内心感情的最直接的方式, 其全部目的就是表现美和创造美, 声乐教育则是要通过“歌唱”这一审美中介, 达到教育人、提升人的品质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一直就有“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的说法。

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声乐教学的本体价值, 必须高度重视声乐美育在素质教育、国民教育和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并把它切实可行地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方针当中去, 以此种方式来纠正长时间以来, 由于学校总是将高校的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简单地看成是培养专业声乐人才, 认为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只有通过声乐专业人才及其声乐作品的成功才能实现, 对声乐教学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提高声乐者的身心素质的本体价值和自我价值认识的欠缺。

一、大学开设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意义

1.声乐是大众最易掌握、最喜欢和普及的艺术

声乐是人类诞生最早的艺术之一, 它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是一门最容易掌握、最能直接抒情、最受大众喜欢和普及的艺术。现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 无论专业的还是业余的,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声乐的魅力。和其他种类相比, 声乐人人都有, 随身携带, 更容易为大家接受和喜欢。所以, “声乐艺术是上帝赐予人类情感生活与文化世界达到相互沟通最通俗、最直接、最独到新颖的一座桥梁”。

2.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的公共声乐教育, 更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公共声乐教育是公共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 和大学开设的其他纷繁芜杂的公选课相比, 声乐无疑最具普及性。很多学生选课就是为了攒学分, 导致上课失去了积极性。公共声乐课程则不相同, 对学生而言, 很少有不喜欢唱歌的人, 而且中国素质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都开设了相应的音乐欣赏课, 甚至唱歌课。对于课程而言, 声乐可以是一种宣泄抚平心绪的手段, 也可以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手段, 轻松娱乐的上课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感觉不是上课, 而是放松和享受。

3.声乐演唱与欣赏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 更接近学生的心理特征

音乐欣赏活动作为人类听觉审美的需要, 在欣赏活动中与纯音乐的欣赏有很大的不同。声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是感性体验, 首先, 声乐欣赏活动所唤起的审美体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 欣赏者无需做欣赏前的研究准备工作, 便可直接感知和理解作品内容。其次, 欣赏者可以根据歌词的描绘间接感知音乐形象, 在欣赏过程中, 听觉的感性认知可以直接激起欣赏者的情感。而纯音乐欣赏需要通过辨别音色、节奏、音高、力度等音乐的基本元素, 合成主题、乐章、乐段、旋律等音乐结构, 最后, 才合成一首完整的乐曲。这类欣赏需要有背景和理性研究才能获得审美感受。作为欣赏主体的大学生, 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以感性体验为主的声乐欣赏。

二、开设声乐选修课与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关系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被誉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 要求本科学生必须选够13个人文科学和文化艺术类课程的学分才能毕业。曾经开设过和现在正开设的课程包括话剧与曲艺表演、中外名剧欣赏、20世纪中国歌曲史概况、欧洲歌剧艺术与赏析、合唱艺术表演等40余门之多;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开设音乐课的8所理工院校之一, 开设的课程有乐理与名歌欣赏、中外经典歌剧欣赏、读谱与乐理、声乐选修等20多门课程;北京工业大学也开设了中外艺术歌曲演唱、声乐课 (男声、女生、提高班) 、合唱艺术课、声乐基础等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有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曲欣赏、合唱与声乐艺术、乐理与世界名曲视唱等音乐课程;浙江工业大学开设过基本乐理与音乐欣赏、铜管乐艺术、合唱艺术等音乐类课程。

公共音乐教育在国外高校也受到高度重视。美国也十分重视艺术教育, 它被确定为核心学科和必修课程。如哈佛大学低年级学生必须选修7~8种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史艺术、公共基础课;麻省理工学院则规定在获得学士学位所必修的360学分中, 必须包括72分的音乐普通必修课。德国的大学教育则要求所有大学生必修哲学、文学、历史、音乐等人文学科。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育直接属于强制性教育, 音乐课为必修课, 在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下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看重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和目的, 面向全体受教者,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者的能力、知识,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为基本特征。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开创者文辅相先生将素质教育概括为: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 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志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发展与内化, 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公共声乐选修课的开设与高校推行素质教育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 公共声乐艺术教育的这些特有功能恰巧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内在要求, 也是大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必备素养。公共声乐艺术教育服务和服从于素质教育的总体方针。因此, 公共声乐艺术教育是高校形成素质教育功效、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绝佳途径之一, 对高校全方面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 并不断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尽管由于学生选修声乐的课时有限, 很难使学生达到较专业的水平, 但我还是认为进行声乐公共课的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共声乐选修课教师要比声乐专业课教师更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不断发现和探索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规律, 在不断地提高个人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水平中, 贯彻我党的教育方针,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水平, 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能力,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世界, 各普通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高度重视公共声乐选修课的办学与教学, 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该课程的价值,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发展中不断改进, 使公共声乐选修课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最终为构建和谐社会担负起高校应负的责任和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美) 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

[2]张兆南.歌唱修养与技能培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高校俄语公共选修课教学初探 篇2

【关键词】大学公共选修课 实用俄语 教学策略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83-02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使得俄语的就业形势良好。不少学生开始认识到学习俄语的必要性,对俄语的学习热情高涨。不少高校开设了《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和《实用俄语》等俄语公共选修课。本文以大学《实用俄语》选修课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大学俄语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建议,旨在为高校俄语选修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学俄语公共选修课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1.教材选择难度较大

大学俄语公选课的开课周期一般为一学期(16周),32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内,选择合适的教材成了难题。现有的俄语基础课程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外研社出版的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编著的《俄语1》,外研社出版的史铁强编著的《大学俄语(东方)1》,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宝钤、钱小蕙编著的《大学俄语简明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钱小蕙编著的《俄语初级教程》钱等。这些教程的课时设置一般在60-180学时之间。可见,32学时是难以讲完书中内容的。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种适合于大学俄语公选课的教材供教学使用。

2.课程设置的内容偏多,学生负担过重

从《实用俄语》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大纲涵盖的俄语选修课的语法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字母、发音、调型、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和常用情景会话。这些内容安排在32课时里,会导致课时紧张,学生负担偏重,而且流于表面,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此外,《实用俄语》课程还要添加俄罗斯的文化国情知识和一些影音资料以增强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这使得原本就紧张的课时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3.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选择俄语选修课的学生,一部分人对俄语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对实用俄语选修课所提供的俄语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满意,觉得该课程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目标和实现自己理想的学习效果。另一部分人,选择该课时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只为了能修够大学里所规定的学分。所以,他们的课堂表现也不好:有些学生逃课,有些学生虽然到课,却坐在后排看其他的书或是看手机。还有第三种情况,也较为常见。一些学生在选《实用俄语》选修课之初,是出于对一种陌生语言的好奇。来上3,4次课之后,觉得俄语发音较难,产生畏难心理,于是放弃学习,此后就经常缺课,难以坚持学习。

二、大学俄语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建议

1.精选教材,精简教程

由于目前市面上没有一种完全适合于大学俄语公共选修课的教材可供使用,这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需要教师根据本校课程设置情况,认真筛选教材,认真研究主要的俄语基础教程,从中精简出合适的内容,应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外研社出版的史铁强主编的《大学俄语(东方)1》,前8课都是语音阶段,讲字母发音、书写、元音弱化规律、俄语调型;还有一些基础语法知识,名词、形容词、代词的性与数,动词两种变位法,以及一些简单的前置词的用法等。书中这些基础知识讲解细致,且习题较多。我们可精选其中的语音、语法基础知识点,并配上少量习题,这样可以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同时也能达到边学边练的良好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时内兼顾了知识的数量与质量。

2.准确定位课程内容

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条件下,建议高校将俄语公共选修课分为三类:(1)基础俄语类:建议将课程主要内容设置为只精讲俄语发音和基础俄语语法。不涉及到文化国情等其他方面。(2)实用会话类:选该课程的学生必须有简单的俄语基础,学完基础俄语阶段的语音和简单语法。(3)文化国情类:建议将该课程主要内容设置为只讲俄罗斯社会文化与国情知识。这样的设置能够有效缓解课时紧张带来的教学问题。一方面,使得俄语语音语法和文化等各项内容都能从容细致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的俄语学习有接续性和连贯性,有发展进步的空间。

3.坚持以兴趣为引导的教学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选课程有持续的兴趣,才是他们坚持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不倡导单纯靠点名的方式来维持学生出勤率的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得原本教难掌握的俄语,变得轻松容易些。例如,在讲发音的时候,要多与汉语和英语的发音作对比;在讲俄语基础语法的时候,要注意讲词的构成方式;另外,还可以将对比教学法应用于俄语选修课,对比一下英俄之间语法的不同之处。经教学实践证实,这些方法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4.将现代化科技手段融于课堂内外的俄语教学

当代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知识,同时也提供了很多社交平台。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一些俄语学习心得、俄语影音学习资料、电子版学习资料等通过建立qq群或微信群的方式,发送给俄语选修课班级的学生。同时还可以在网上与同学们交流心得和学习中的问题,真正将俄语教学融于课堂内外,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满足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者的需求。

三、结语

当前我们高校的俄语公共选修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选择、课程内容设置和学生学习态度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建议:精选教材;分类设置课程内容;以兴趣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和将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于俄语教学等四方面。相信经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和方法创新,一定能将大学俄语选修课程建设得更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俄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熊匡汉.关于大学选修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06年(6).

[2] 武治国.大学选修课现状分析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2).

公共声乐选修课论文 篇3

关键词:选材,通俗音乐,高雅音乐

当今提倡高雅音乐进高校, 这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陶冶其情操,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养, 还可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使大学生成为高雅音乐的使者, 有利于高雅音乐在各个领域的普及, 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通俗音乐, 尤其是通俗歌曲大多是描写青年人的生活状况, 反映青年人的心声, 能引起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是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通俗歌音乐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甚至是思想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 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都是普通高校公共声乐课教材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

一、高雅音乐

对高雅音乐的界定, 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界定标准:有的认为高雅音乐就是严肃音乐或古典音乐;有的认为高雅音乐指的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以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音乐作品等, 众说纷纭。“高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高尚, 不粗俗的意思。笔者认为, 高雅音乐应该是指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审美价值, 陶冶人的情操,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养, 旋律优美、寓意深刻、经久不

状态和动作技能等作出评判, 并通过频繁的反馈和按照每个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纠正。具体的评价方法有: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等。

2.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这里的自我评价指声乐教学中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学生在学习中要确立针对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对这一目标有所估计和追求。可以通过上课的录音、舞台实践课的录音、录像, 以及自己的内在体会来评价实际的演唱效果。这样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 能使学生少走弯路, 并锻炼他们的听辨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人评价, 即外部评价, 它包括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相互评价等。有研究表明, 当学习者获得外部提供的评价时, 学习会更有效。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上课反馈, 同学的建议, 仔细分析。这样既改变了教师的评价权威, 又能使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加肯定和清晰。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在“声乐小组课”“合唱课”和“声乐舞台实践课”中进行, 由教师诱导、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对演唱者的表现给予评价建议, 最后由教师给予总评价与总结。这种评价既适应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学业评价应突出合作与创造”的评价理念,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与总结问题的能力, 并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其日后的教唱能力。

三、结语

高师声乐课学生学业评价的目标已经不单纯是决定学生声乐水平的手段,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进步, 使其获衰、百听不厌的经典音乐。如中外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歌剧、中国戏曲等都属于高雅音乐。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教育部关工委联合举办了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 在校园中引导学生高雅的艺术品位, 从多方面入手, 潜移默化地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我国著名作曲家石夫建议:大学应经常引进高雅音乐, 以帮助大学生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使他们懂得低俗与高雅的区别、美和丑的区别, 认识到时代精神的真正含义;李岚清副总理用了两年的时间把高雅音乐送进了50多所普通高校, 他把高雅音乐比作是青年大学生的“主食”, 是提高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艺术文化修养和创造精神必不可缺的主要精神粮食;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严宝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德文研究专家, 音乐理论家, 曾翻译过席勒的《欢乐颂》, 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最早传播贝多芬音乐的人之一。严教授认为:高雅音乐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连做人也不会做庸俗的人, 高雅音乐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听赏音乐, 还教会了学生怎么做人, 这对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 严老还认为高雅音乐进高校是培养多学科交叉, 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2006年9月22日,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面向全国直播的教育部2006年第21次新闻发布会上, 来自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委的官员向全国通报了2006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实施计划, 以歌剧、芭蕾舞、交响乐、民乐、京剧、话剧、民族歌舞等为主要演出形式, 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这不仅体现

得学习发展的动力来源。构建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声乐学科特征及学生个性特征的评价体系, 已成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个现实课题。过去高师声乐课学生学业评价盲目追求分数和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思想, 使得高师声乐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方向。因此, 应建立合适的声乐教学评价手段和工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等等, 以改进高师声乐教学工作的“教”与“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导师:郭亚非教授

参考文献:

[1]刘旺.论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学生音乐学习评价[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0 (4) .

[2]赵明仁, 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10) .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5]李人亮, 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评价的研究[J].艺术教育, 2005, (6) .作者简介:

尹湘云, 女, 白族, 云南鹤庆人, 学位:在读硕士, 云南省保山学院音乐系讲师,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的深切期望, 也反映了广大莘莘学子的热切期待。根据笔者调查结果显示, 普通高校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中外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合唱歌曲等高雅作品。

由此可见, 高雅音乐进普通高校课堂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是大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需要, 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可是, 由于教材的缺乏、不规范, 任课教师对高雅音乐的选择随意性较大, 不一定能精选出真正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只有2个学分, 而高雅音乐中优秀作品数不胜数, 涵盖范围极其广泛, 在短时期内任课教师如何才能把高雅音乐的精髓带给非音乐专业的公共声乐选修学生, 取得教学的成效,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些都是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编写对高雅音乐进行如何筛选所要考虑的问题:

(一) 要做到“精选”

高雅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民在千百年历史中不断积累、沉淀、筛选而形成的思想感情体验和表达手法的结晶, 它代表了一个群体或某个体在某个历史阶段最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 经久不衰, 流传千古。高雅音乐中优秀的声乐作品数不胜数, 涵盖范围也极其广泛, 把所有的作品都编入教材是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在编写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选材时要做到“精选”, 既要精挑细选, 好中求好, 又要选出少而精的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如中国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外国的艺术歌曲《鳟鱼》《乘着那歌声的翅膀》等, 都是高雅音乐中的经典的之作, 对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文化修养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要做到“深掘文化内涵”

在以音乐为本体的前提下, 应把歌曲学习与相关文化学习联系起来, 挖掘蕴含在音乐作品中深刻的内涵及文化。高雅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 不断积累、沉淀而成, 它不仅代表了一个群体或某个体在某个历史阶段最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 也蕴含着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等文化。因此, 在编写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时要做到对所选的每一个作品都要深深地挖掘其蕴含的宝贵文化。如此才能便于大学生将音乐作品置身于当时的整个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加以认识, 多维度、多元化, 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去看待和分析, 有利于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 要做到“难易度适中”

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是人生观和世界观正趋于成熟、并具有一定专业文化知识的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 但他们绝大多数不识谱, 不懂发声技巧和歌唱技巧。因此, 在编写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时, 应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该深的内容要挖透, 该浅的内容不能太专业化, 一分为二, 要做到易中有难, 难中有易。比如说歌曲演唱实践部分的作品, 就应该选择一些易学、易唱、篇幅短小、演唱技巧难度较小的作品, 学生学起来容易,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自信心;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较强的理解能力, 在选择欣赏作品时, 就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内涵丰富的作品, 有益于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构建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二、通俗音乐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解释, 通俗音乐 (P o p u l a r music) 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高雅音乐, 也称流行音乐。通俗音乐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爵士音乐, 这种新兴音乐, 以它独特的演奏 (演唱) 方式, 刷新了听众的耳目, 轰动了全美国, 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各国。它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 其中通俗歌曲具有生活气息浓郁、音域不宽、易于传唱、抒情自由等特点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其强调对接收者的身体、心理与感官能力的刺激, 是对某一经验的体验。自改革开放以来, 通俗歌曲已走进千家万户, 广泛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对人们的生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对青年一代 (包括大学生在内) 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

过去学术界有很多人认为有的通俗行音乐不健康、消极堕落、表演方式疯狂等, 担心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不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 不能引进学校的音乐课堂。不可否认, 通俗音乐中确实有不少糟粕, 不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 但也不乏优秀之作。通俗歌曲是当今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流行文化之一, 具有通俗美、情感美和时尚美, (1) 符合为当代大学生的特质, 为大学生抒发激情提供了重要渠道。优秀的通俗歌曲承担着人文启蒙、认为关怀的角色, 对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培养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对于提高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培养民族爱国及集体主义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自从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以后, 通俗音乐不仅走进了学校, 甚至还被编入了教材, 如由郭声健老师主编的湖南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音乐鉴赏·声乐》中就有大量的优秀通俗歌曲被编入其中;又如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中也有《快乐老家》《同一首歌》等优秀的通俗歌曲, 深受学生的喜爱。笔者认为, 通俗歌曲进入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是可行的, 也是必需的。但这种可行性和必需性必须建立在有原则、有选择的基础之上:

(一) 要做到“优选”

通俗歌曲中有不少艺术精品, 但也存在不少糟粕。在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编写时应该注意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流畅, 节奏明朗、清晰, 歌词朗朗上口, 内容健康向上, 具有时代意义, 描写亲情、友亲与爱情的及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对大学生的时代感、使命感、情商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要做到“拓宽相关文化”

通俗歌曲之所以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是因为它所描写的内容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和情感等息息相关, 容易使人们产生情感体验和共鸣。音乐注重以音乐为本体的同时, 应把歌曲学习与相关文化学习联系起来, 挖掘蕴含在作品之中美学价值, 加强歌曲学习与其它艺术、民族、文化的联系, 最终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歌曲学习不单单是感受歌曲的形式美、内容美, 会唱就可以了, 而是要感受、理解歌曲里折射出来的文化。 (3) 如学习《天路》时, 在感受歌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的同时, 还可以了解西藏的地域风情与民俗文化, 甚至是国家修筑青藏铁路时的感人事件及相关知识等。因此, 在编写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选材时要做到对所选的每一个作品都要广泛地挖掘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 大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 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去探索与之相关的其他文化知识, 有利于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花城出版社, 2005.

[3]冯兰芳.《现代音乐与大学生》[J].《音乐周报》2007 (1)

[4]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郭声健.《音乐鉴赏·声乐》[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高等师范院校增设声乐必修课设想 篇4

一、教师嗓音状况的社会调查

调查石家庄学院、石家庄市艺术学校的部分一线教师共计37人,通过和这些老师座谈了解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一)慢性咽炎或咽喉炎发病率高

这些教师中患有慢性咽炎或咽喉炎的几率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1%(30人),这些教师每周平均课时都在20节以上,可以说嗓子就是他们的教学生命。很多老师嗓音常年都处在沙哑状态,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继续坚守自己的教学岗位。然而笔者发现被调查的教师当中有6位声乐教师、一位台词教师、一位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这八位当中患有慢性咽炎或咽喉炎的却只有两位。当问及他们是如何保养自己的嗓音时,他们当中大部分表示并没有太刻意地去保护,只是注意在讲课时的发声方法而已。

(二)嗓音的持续性差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很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到课堂一半时噪子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时不得不稍事休息或让学生做些习题来缓解嗓子的不适。很多教师表示:‘嗓子干得要命,根本出不来声,想说什么就像要喘不上来气一样,必须休息一会儿才行。’这其实是教师们的声带持续性差:不能长时间的运用声带,时间一长嗓子就不听使唤了,出现沙哑、失声等一系列问题。

(三)嗓子的保护意识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们对嗓子的保护意识差,这并不是指老师们不知道嗓子累了要休息,嗓子痛了要吃药,而是真正意识到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问题。当问及如何保护自己的嗓子时,86%(32人)的教师表示不是很清楚。

以上三点就是我在做调查时发现的主要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无外乎科学合理地运用嗓子,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嗓子,让它洪亮持久地发挥作用。“科学用嗓课”———即声乐课,就可以解决合理用嗓问题。一个方法就是给教师们普及声乐课,再就是在高师课程学习阶段把声乐课列入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增设声乐课的实用性

(一)增强科学用嗓意识

师范院校应该重视学生科学用嗓,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应给予一定支持,要从长远意识到嗓音的科学运用是未来教师教学的基础,关系到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教学生涯的长短。要求在课堂上给师范类学生灌输科学用嗓的意识,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用嗓知识和技巧。而高师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就应该重视实践,以一个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把保护自己的嗓子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二)合理利用嗓音资源

在上声乐课时,着重解决学生的呼吸方法、咬字吐字技巧和提高学生的声音音色,更大限度的扩展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呼吸是歌唱的根本,同样,呼吸也是说话的根本,合理科学的呼吸方法可以使声音更具穿透力,更具持久性。调查中教师们出现的嗓音持续性差就是由于呼吸方法不得当导致的。在我们一线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还是操方言上讲台的,所以声乐课解决的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咬字吐字问题。如方言,吐字不清、发音障碍等,让我们未来的教师都能流利地说好普通话。通过训练寻找学生的最佳声音音色,从而使授课更生动、更流畅。师范生要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努力丰富自己的各种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而努力。

三、增设声乐课的实施办法

(一)声乐小组课

针对全部开设声乐课的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建议开设声乐小组课,即10-20人为一组,分小组上课,这样既节约教师资源,又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照顾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集体发声练习,个别学生范唱的形式,有重点的实施讲解,着重解决学生的呼吸问题和吐字咬字问题。当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实施,还可以适当增加合唱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设置声乐练功课

学生学习声乐课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比如课程设置数量有限,教师和学生比例失调,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掌握等等。针对这些困难,可以增设声乐练功课。所谓声乐练功课就是设置专门的时间和地点,让刚刚上过声乐课的学生去练习,以便快速吸收并应用。在练功课堂上,可以让音乐系的学生或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声乐教师作为助教,帮助练功学生正确运用好自己的知识,发挥嗓音的优势。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声乐教师,以便在下节声乐小组课中解决。

嗓音保护是一项科学、系统、需长期坚持的工作,声乐课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却是一个比较简单易行的方式。声乐课可以帮助教师可以更加合理科学地运用自己的嗓音资源,了解科学用嗓的理念,让教师能够更加自由地尽情驰骋在教学的广袤天地里。

摘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到学校教师的嗓音现状令人担忧, 大胆提出设想在高师开设声乐必修课以改善现状, 提出了具体实施的方案。

高校公共选修课探析 篇5

1 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意义

1.1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挥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限选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限选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另一方面,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拓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限选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

1.2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限选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以往传统角色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时代的新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1.3 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限选课在数量、内容、范围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相对来说,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高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 当前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及课程安排时间上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同学们选择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在选课过程中,很多时候因为与必修课、限选课时间相冲突而导致无法选到自己想选的公共选修课。

2.2 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样的公共选修课可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对此,不少大学生表示,此类课程相当有指导意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大有帮助。但还是要注重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从长远来看,才能更加利于自己的成长及发展。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达到实用和兴趣兼顾了。

2.3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与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有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选而不修”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很多课程还存在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即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课程管理方、授课教师与学生同样负有责任:课程管理方对课程的宣传与介绍力度不够,学生的选课态度不够认真,而老师则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等。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不考勤,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1)

3 对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 对学生的建议

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各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纷纷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背景和公共选修课的作用,重视公共选修课,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其次,学生必须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要端正选课态度,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选而不休”的现象,这样公共选修课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上,选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端正上公共选修课的态度,选了就一定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当必修课、限选课来对待。

再次,学生在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前提下,要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活跃的讨论式教学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老师更好地上好公共选修课,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3.2 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 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在选课时间上,学生上公共选修课出勤率低的原因,除了对公共选修课不感兴趣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时间有关。这固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功课缓冲时间和老师的课堂备课时间,但更多的学生希望公共选修课时间尽量安排在周一到周日晚上,特别是周六与周日的晚上,这样学生的一些活动与公共选修课的时间冲突可能性会大大地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上课的出勤率。

其次,对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和难度设置的建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目前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当理工科学生选文科课程时,理工科学生普遍认为人文学科能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对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很有帮助。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开公共选修课的种类,特别是适当增加一些文科类的课程,比如跟当前时代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金融、礼仪、经典影视赏析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当文科生选修理工课课程时,由于文科生缺乏一些理工科基础知识,而老师又以常规的方式讲课,使大部分文科生上课似懂非懂,严重影响了文科生的上课积极性,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和老师在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文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使文科生能学到有用的理工科知识。

再次,在选课制度上,一般民办高职院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三年中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课,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应该改进一下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足学分的念头,同时也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做到公共选修课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2)

总之,公共选修课不是必修课、限选课的陪衬,更不是它们的附庸,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优势以及作用,是现代高校课程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柱,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彻底打破高校课程体系封闭、僵化的状态,努力求变,重新构建高校课程体系,使必修课、限选课与公共选修课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

摘要:如今各大高校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纷纷开设了公共选修课。满足大学生的不同爱好,增强了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必然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探析

参考文献

①林娜.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略谈如何上好公共选修课 篇6

一、注意课堂讲授质量

(一) 讲好第一节课

大学生选修一门公共课, 各自目的不一。有的听他人介绍, 想学点东西;有的厌倦了本专业枯燥的课程, 想找点新鲜的东西换换口味;当然, 还有一些人纯粹为挣学分而来。因此, 上第一节课, 就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古人说:“凡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1] (P154) 又说:“歌行起步, 宜高唱而入, 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2] (P536) 京剧主角出场时, 一个亮相, 吸引观众, 博得满堂喝彩, 上课也是如此。

(二) 要讲究教学语言

1. 清楚明白, 不含糊其词。

用清楚明白的语言传授知识、启发思维是教学的基本条件。如果词不达意、含含糊糊、颠三倒四、杂乱无章, 学生就会如坠云雾中,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要做到清楚明白, 一是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维。在上课之前, 我对所要讲述的内容, 往往作一番认真的构思, 比如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怎样开头, 怎样结尾, 怎样过渡;举哪些事例, 从中引出哪些道理, 凡此种种, 都先琢磨一番, 做到一清二楚。二是清除语言中的杂质。“这个”、“那个”等口头禅, 也是清楚明白的大敌, 它使语言芜杂, 拖泥带水, 降低表达效果。

2. 通俗易懂, 不佶屈聱牙。

在课堂上, 再深奥的知识, 再复杂的思想, 教师也要用通俗易懂、浅显朴实的话表述出来。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 要注意将长句化短, 繁句化简, 拗口的、不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外来语句式尽量少用或不用。

(三) 插点花絮、添点佐料

选修这门课的, 绝大部分是理工类的学生, 学生的水准不尽相同, 选课的想法更是五花八门。为了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插点花絮, 增添课堂欢愉的气氛, 也是必不可少的。著名学者葛兆光曾说过:“对于国内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来说, 把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知识讲到他们爱听, 更是特别不容易。大家都知道, 现在是急功好利和讲究实用的时代, 那些看上去既不能增添技能又不能变成资本的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知识, 只有通过一些‘包装’和‘烹调’才能使他们有兴趣, 所以讲授中下了不少功夫来增加‘佐料’”, [3]“讲课时没有这些东西, 节奏太单调, 学生听起来就容易困, 正经的内容多少有些呆板, 就没有多少人喜欢, 于是需要‘包装’”。[4]当然, 插点花絮, 并不是讲一些庸俗的笑话, 而是在服从教学目的的前题下, 根据讲授的内容, 适当地延伸、扩展出去。如在讲授《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时, 我既分析了诸葛亮“隆中对”的远见卓识, 又顺带介绍了学术界对诸葛亮隐居的“古隆中”究竟在何处的争论;在讲述“明代著名藏书楼脉望馆的藏书”时, 也适当穿插了郑振铎先生于1938年购买《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的经过,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彰显了郑先生在战乱中不辞劳苦为祖国抢救珍贵文献的高尚情怀。

(四) 适度变换节奏

文似看山不喜平, 课也是如此。上课最忌平铺直叙、刻板凝滞, 即使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内容, 如果五十分钟都是一个调子, 一个速度, 像平静的河水慢慢地流淌,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和倦怠, 昏昏欲睡。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 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二十分钟。因此, 教师要善于变换课堂的节奏, 有起有伏, 才能引人入胜, 领略知识的无限风光。如何变换课堂的节奏呢?我通常的做法是, 在理论阐发和例证讲述、分析推理和添加佐料、学生质疑和教师解答之间, 做适当的变换和交叉。同时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 剪裁讲授的内容, 决定讲解的粗细详略、快慢强弱, 不平均使用力量。主干讲得细一点, 枝叶则略作陈述;难以理解的就讲得慢一点, 容易理解的则数语带过;既有重敲, 也有轻点。尽量把课上得有粗有细, 有强有弱, 疏密相间, 主次分明, 疾徐得当。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 (P2479)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吸收知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课堂上就会流淌着欢愉的细流, 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课堂上笼罩着死气沉沉的气氛, 学生如芒刺在背, 兴味索然,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那么, 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 教师要通过教学展示自己认真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较高的专业水准, 在学生中树立个人的威信。

而教学态度的敷衍、语言的乏味、学识的缺漏, 都可能引发学生的抵触、厌倦情绪。

(二) 在课间休息和课后尽可能地与学生交往, 了解他们的想法, 解答他们的疑问;

同时, 适当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其基本的要求是善听、善记。善听即善于把握教师讲授的基本内容, 注意教师是如何分析材料、阐述观点的。善记即善于做听课笔记, 所记的应该是教师讲授的重点、要点和自认为比较精彩之处和疑虑之处。

(三) 遇乱不烦, 不要发脾气。

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各学院、各系, 与教师的关系比较疏离, 课堂上的违规现象, 如接听手机、发短信, 甚至谈笑风生等现象并不鲜见。碰到这样的事情, 教师要心平气静, 见乱不惊、不烦, 不要动辄就吹胡子、瞪眼睛。著名史学家陈垣在给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启功讲教学“注意事项”时, 其中有一条就说道:“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 即使有效, 以后再有更坏的事情发生, 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 又怎么下场?”[6] (P280) 教师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以耐心、宽容、儒雅的风格影响学生。

(四) 成绩评定力求公平、合理。

如何评定成绩,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关系。对于公共选修课来说, 学生为凑学分而选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只是依赖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 那么经常缺课的学生的分数就很可能最终高于满勤听课的学生的分数。因此, 我加强了平时的课堂管理, 在每学期的课堂上, 都不定期地抽查学生到堂情况, 并记录在案。每缺课一次, 扣1分, 计入平时成绩。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平时到堂不到堂成绩都一样的不公平现象, 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支持。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当然是不错的。在学科划分已日趋细密、新知识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今天, 虽然教师不可能是通晓各科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仍然需要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水准, 让自己的“桶”和学生的“碗”之间形成一定的落差。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 应该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解, 并且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增强知识底蕴。“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7] (P27500) 因此, 保持充沛的水量, 是教师搞好教学、建立自信的必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还要让桶中的水成为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8]教师应坚持学习, 广泛涉猎, 站在学科专业的前沿, 追踪学术进步, 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 吐故纳新, 尽可能把新的进展充实到课堂上, 以求常教常新。

如八股文, 作为明清两代唯一的教育和考试文体, 延续了五百多年。在不少人的眼里, 它已成为僵化、刻板、腐朽、空洞, 甚至误国误民的象征, “有的在著作中论其弊端, 有的在诗文中加以讥笑讽刺, 有的在小说戏剧中加以夸张描绘”。[9] (P71) 对八股文的历史作用, 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著名学者邓云乡先生有感于此, 著了《清代八股文》一书, 对八股文作了科学、客观、严肃的探讨, 他认为, 八股文的作用, “在于强化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 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 训练思维的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辩证性”。[9] (P4) 从考试评分的角度来说, “成千上万程度差不多的人, 写一篇文章, 写一首诗, 如果没有一些机械严格的要求, 都随考试者任意去写, 这样必然出现大量差不多的文章”, “这样就很难确定取舍标准, 更难排定名次”。[9] (P15) 而八股文, 因其“考试的范围和困难机械的文章格式, 既便于参试者用功准备, 又便于考试后比较成绩”。[9] (P290) 根据邓先生这些论述, 我修改、补充了讲义, 在课堂讲述时, 又结合具体的例子, 分析了八股文的利弊及历史作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选修“明代文化”课的学生, 绝大部分是理、工、医、外语类的, 但偶尔也会提出一些颇具文史专业水平的问题。比如有一位同学就问道:“明代的书价怎样?图书贵不贵?”这个问题, 我在以往的阅读中曾留意过。民国藏书家叶德辉曾在《书林清话》中提及一条资料:万历三十九年 (1611) 刻本《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125卷, 书前牌子末云“每部价银壹两整”。今人黄裳在《晚明的版画》一文中也提及一条资料:万历中福建书林拱唐金氏刻本《新调万曲长春》, 书前扉页上有一方朱文印记, “每部价银一钱二分”。[10] (P121) 1993年, 袁逸在《明代书籍价格考》 (《编辑之友》1993年第3期) 一文中披露了两条新资料:万历四十四年 (1616) 刻本《月露音》四卷, 封面有朱印曰:“杭州丰乐桥三官巷口李衙刊发, 每部纹银八两, 如有翻刻, 千里究治。”万历苏州舒仲甫刻《封神演义》, 书前有“每部定价纹银贰两”印记。袁先生又将书价折合成米价, 并结合当时工人的工资作了论述:

万历年间, 湖广、浙江、京师一带“官俸米以每石七钱折发, 乃天下可行之制”。则上述万历年间的书价折成米分别为:《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一部抵米170斤, 《月露音》一部抵米137斤, 《新调万曲长春》一部抵米20斤, 《封神演义》一部抵米276斤……其时, 一般刻工每月工资约1.5两银, 折米255斤;嘉兴缫丝工每月工银1.2两, 北京搭棚匠每月工银1.5两, 分别折米为204斤和255斤。看得出, 买书决非一般贫民阶层所能承受。

近年来, 版本学家沈津以数年之积累, 在他的论著中录出了不少明代图书之价格, 并将明代的俸禄制度与书价作比较, 指出:“对于买书来说, 就是做官人家, 也要量力而行。一位七品芝麻官的每月薪俸, 仅能买几部平常之书而已。”[11] (P121) 因为明朝政府对官员实行薄俸制, 正七品官的月俸仅7.5石米, 约合银12两。

我将这些资料和论述作了介绍, 学生很感兴趣。这让我深深体会到, 教师作为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传播者, 必须坚持学习、坚持研究。对人文学科的教师来说, 还应把博览群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从书中“发现历史的亮点, 分析变动的教训, 寻找心灵的脉络, 汲取智慧的源泉”。[12] (P2) 只有这样, 才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如何上好公共选修课, 从注意课堂讲授质量、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公共选修课

参考文献

[1][明]谢榛.四溟诗话 (卷一) [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卷上) [M].丁福保.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3]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知识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5]论语·雍也[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

[6]启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A].商友敬.过去的教师[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7]庄子·逍遥游[M].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 1961.

[8][宋]朱熹.观书有感[A].全宋诗 (第44册)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9]邓云乡.清代八股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10]榆下说书[C].北京:三联书店, 1982.

[11]明代坊刻图书之流通与价格[A].书韵悠悠一脉香[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完善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探析 篇7

目前各高校均在开设公选课 (以下简称公选课) , 开设公选课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深层次开发自我潜力。据笔者多年的参与体会以及听师生所议, 从中感悟到并作了思考, 认为不应该将开设公选课的目标定位培养人才上, 而是应该培养人。换而言之, 就是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 成就其人生的幸福感与学习的愉悦感。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公选课的目的在于关注与服务学生, 让他们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看到学生需求, 尊重其需要, 支持他们全方位发展, 重视人的品格养成, 这些内容在专业课中是难以完成的。因此, 学校所开设公选课, 首先应具备开放性、共享性、兴趣性、多样性、可选性, 让学生凭自身爱好参加公选课是开设公选课的追求。

2 公选课管理模式

我校于多年前就开设了公选课,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现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公选课选课管理模式。且不论其效果, 仅从操作上看, 公选课选课的流程可以归纳为“三次选课”的模式, 即第一次选课, 学校向各二级学院下发选课通知, 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学生网上选课, 学校对学生网上选课的结果进行数据筛选, 然后向全校学生公布筛选的结果;在首次选课筛选结果的基础上, 未选到课的学生可对有剩余名额的相关公选课再次进行学生网上自主选课, 即第二次选课;如果此次仍未能选到感兴趣的公选课或已选上公选课与必修课有冲突的, 则需要学生到二级学院填写纸质的表格, 进行选课或退课, 即第三次退改选。二级学院对公选课选课的组织与管理, 主要是由二级学院的教务办对学校下达的选课通知, 及时地组织安排本院学生的选课工作, 对初次选课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网上选课辅导。并在每次选课结束后, 对本次选课的情况向每个班级进行反馈, 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选课情况, 为今后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打下基础。

3 公选课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方面

(1) 经多年的实践, 笔者以为, 主要是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选修公选课的目的以及对自身发展的意义认识不清, 对自身知识需求不甚明了, 因而使选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2) 选而不修, 部分同学选修公选课, 不是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 而是为了获取学分, 从而导致部分参加公选课学习的学生学习松散, 最终违背了公选课的开设初衷, 造成了非常大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3.2 教师方面

(1) 公选课的修读对象来自全校不同二级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 授课对象复杂, 难以把握尺度, 加之学生听取公选课时间填充式的多, 无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2) 部分教师从思想上存在重必修轻选修的观念, 少数教师备课不充分, 未制定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对公选课实际形成了“宽进宽出”的管理, 使部分投机的学生, 轻易地获得了学分。

3.3 学校方面

(1) 课程失衡, 缺少顶层设计, 受现有师资力量及水平的限制, 难以开设数量多、质量好的跨专业的公选课课程, 导致种类、门类和课时等都达不到学生需求,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 对有些课程的选课对象作了一定的限制, 减少了学生可选范围, 形成了实际上的“二专业”课, 导致部分学生选不上课或者选错课。给二级学院的选课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4 对策分析

作为学校组织方, 应出台顶层设计, 进一步规范公选课的开课流程, 并考核教学效果;加大宣传力度, 印刷出版相对稳定的选课指南提供学生学习;另外在学生选课前, 学校应组织所有开设公选课的老师进行面向学生说课, 让感兴趣的学生前去试听, 以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针对课程失衡的问题, 一是有限制对象的课程, 学校可不列入公选课范畴, 应由其他开课部门或学院作为课外的辅导课程开设。作为顶层设计对开设公选课有一定的要求以及规定动作, 如规章制度、课程标准、开课范围、考核要求、奖励制度等。学校的二级学院应根据各自的师资状况, 负责地、有效地组织落实, 开出一批综合性、新兴性与边缘性等公共、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公选课, 以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应动员教师, 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面, 根据公选课的要求, 设计出一整套教学流程;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 站在新技术的前沿, 开出具有全校影响力的公选课;在授课时要与学生互动, 有效管理课堂, 设计好每一节课, 使自己成为全校学生的名师。学校以及二级学院均应加强监管力度, 应正确指导学生选课, 做足宣传工作, 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增加理性选课;采用选课指南、网上选课辅导等应是可行的办法。学校要制定专门的考核管理制度, 针对公选课、老师及学生, 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5 结束语

目前社会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亦在强调, 我很欣赏陶行知老先生又一句铭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只要所有教育者重视公选课, 让其成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久的将来, 公选课同样会出现一校多品牌, 一师一专牌的蓬勃生机, 从而使公选课展现潜力, 使教师充满活力, 学生充满智慧。

摘要:公共选修课 (以下简称公选课) 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突出高校以人为本, 促进其朝着多方向发展有良好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开设公选课存在的利与弊以及质量与管理, 根据自身感受作了探析。

关键词:公选课,质量,管理,提升

参考文献

[1]方韬.论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及发展方向[J].科教文汇, 2007 (8) .

[2]张瑜.大学生公选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9) .

开设高职公共选修课的思考 篇8

一、对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认识

公共选修课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专业选修课程, 是高职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高职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开设公共选修课至少有三个好处:

一是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较大范围内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促使其融入读书听讲成才的群体,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求, 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 大面积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今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 还弥补了某些专业课程设置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 是实实在在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是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充分利用和挖掘了学校现存的教育资源, 为教师发挥特长、施展才能, 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三是公共选修课的成功开设, 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浓郁学校的学风、教风、塑创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拓展作用。

二、对学生选公共选修课和修公共选修课的认识和思考

1. 指导学生选课

学生选修某门课程, 通常有几种情况:

一是凭着朦胧的兴趣爱好, 想找到自己的成才和发展的主攻方向, 圆当年报考大学时未实现的专业梦想;二是对某门课有某种神秘感, 新奇感, 想听听, 跟着感觉走;三是随大流, 跟着别人走, 别人选什么也选什么;四是混学分 (很多学校有要求选2门课的规定和制度) 。

前两种情况的学生属“我要学”, 大约占一半。后两种情况的学生也要占一半。对后两种情况, 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在开课之前, 学校相关的部门、系部、教研室、辅导员、开课的老师, 有义务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

在实践中, 笔者体会到应从三个方面对学生选课给予及时的指导:一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兴趣与爱好, 按自己成才和发展的目标去选课, 以实现建构知识, 扩充能力, 属于建构提高型;二是指导学生从需要填补知识、提高能力的角度去选课, 属于查漏补缺型;三是指导学生从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提升自己人格品味的角度去选课, 属于陶冶提高型。学校和教师还应从课程的内容、性质、特点、学习所需要的基础、开课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方向等多方面进行介绍, 及时给学生提供全面的选课信息, 以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性, 达到育人的目的。

2. 指导学生修课

指导学生修课,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就是训练学生要有科学认真的思想品德去完成这门学业。勿庸讳言, 相当多的高职学生缺乏专注学习、持久学习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选课时抱有极大地热情, 怀着一种猎奇、享受、好玩和急功近利心理的人不在少数。当具体上某门课时, 感受到的并不是纯粹的享受, 还是要学一些基本理论时, 便大失所望。这时就需要开课教师及时对学生加强以科学态度去读书的引导,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 在笔者开设《诉讼理论与实务——怎样打官司》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中, 几届同学都出现过这种情形, 刚听了两、三堂课, 就不想听涉及的有关法律原理、诉讼原则、诉讼制度的讲述了, 急于要老师教他们怎样起诉、怎样应诉、怎样辩护, 怎样搞模拟庭审。对此, 笔者便因势利导, 把事先准备好的几个案例抛出来, 让同学们分组撰写起诉书、应诉书、答辩词、勘验笔录等。同学们在撰写的过程中终于体会到, 要分析具体案件还得要自己脑子里有最基本的法律原理、原则和清晰具体的法律条文才能思考分析案件。每到这时, 笔者就指出:同学们想急于提高自己诉讼能力的心情能够理解, 但能力一般是建立在具备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 所以要具备诉讼能力, 不仅要学诉讼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制度、还要学习许多实体法的原理、制度、条文。笔者告诉他们, 修任何一门课程没有刻苦、专注的精神, 不下一番功夫, 是修不成的。

三、公共选修课教学体会和思考

1. 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一定要新、鲜、实, 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新, 课程的内容应是该领域最新的内容、不能与专业课内容重复, 更不能是专业课的简化和压缩;鲜, 要用最鲜活最典型的例子来讲, 要具有时代性, 具有生活实感;实, 就是一堂课要有大信息量, 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 不能糊弄学生。笔者在讲课中及时揉进了诉讼法中有关国家修改的最新内容, 及时加进了如房屋拆迁最牛钉子户、重庆打黑除恶、反腐倡廉、大学生就业、劳动纠纷等新的、身边的案例。并将三大诉讼法融为一书, 在30课时内讲授完毕, 使学生概括地获得了法律专业要300多个学时才能学完的诉讼法知识, 给学生洞开了一片法学天地。绝大部分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后, 都体会到学有所得。

2.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活、一定要激发和保持住选课学生的兴趣和成才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中, 至少有部分学生当初对该门课程抱有某种神秘感, 某种兴趣和一定的期望值。作为开设该门课程的教师应想方设法保持住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和希望, 并让这份兴趣主导整个课堂并保持始终。笔者在《诉讼理论与实务——怎样打官司》选修课程教学中, 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1) 特别注意对法学感兴趣和在这个方面有成才欲望学生的引导性授课。在讲课中注意给他们介绍法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有哪些, 介绍从本课程入手, 怎样由浅入深地去自学法学的其他相关课程, 为他们引路。同时给他们展现社会对该门学科的需求前景,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成才和学习的欲望和激情。自开设该选修课以来, 有相当多选修该科的学生从此走上了自考法学本科之路, 有个别学生还走上了报考司法考试、村官、公务员和法律学研究生的道路。还有很多参加工作的学生体会到学过法与没学过法, 思考问题不一样。

(2) 特别注意采取以案例说法的方法来授课。注意收集采用现实中的鲜活的案例, 如“超市保安强行对顾客搜身”、“餐馆用餐还收筷子费、开瓶费”等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合不合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讲解诉讼理论, 引起学生思考、争论。通过案例式、诊断式教学法, 现场解答学生法律疑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3) 引用《中国法庭》、《今日说法》、《把案说法》等的视频, 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

(4) 采用法律剧本, 把学生安排成诉讼参与人的角色, 进行实实在在的角色彩排, 进行模拟庭审等的体验性教学。

通过以上种种方法的交替使用,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修完该课程。

3. 公共选修课教师要用对待专业课、对待必修课的态度和精力去对待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多数公选课, 刚开始时, 听课的“人山人海”, 慢慢地“星星点点”。由于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系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 学业基础不一样, 程度参差不齐;上课人数多, 组织教学难度大;作业批改、师生互动交流困难。面对这种情况, 担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要深知:公共选修课的教课难度比专业课大、压力比上专业课大。任课教师自己一定不能退缩, 一定要注意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严格课堂常规管理: (1) 建立选修课班委会, 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2) 严格课堂考勤, 实行听课签到制 (课间10分钟由学生干部拿着花名册让学生当面签到, 避免代签) ; (3) 实行作业和平时表现占40%的成绩考核评定制度; (4) 对考试和考核加起来不及格的学生不留情面, 坚决实行选修不及格制度。通过严格课堂常规, 既训练了学生遵纪守法, 又维护了教师自己的威信, 从根本上保证了选修课的开课质量。

总之, 在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很有必要、大有好处。公共选修课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公共选修课与专业课同样具有育人功能。一门公共选修课要成功并有实效, 就要加强对学生选课、修课的指导, 最关键的是开课教师对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以及课堂的管理。

摘要:高职开设公共选修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浓郁学习氛围,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发挥教师特长, 塑创学校特色, 彰显大学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共选修课与专业课同样是育人的课。一门公共选修课要开的成功并有实效, 就要加强对学生选课、修课的指导, 最关键的是开课教师对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

上一篇:地方春晚下一篇:碎石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