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春晚

2024-08-09

地方春晚(精选1篇)

地方春晚 篇1

春节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 也是一年中的收视高峰期。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持续强势, 和省级卫星台的陆续崛起, 越来越多的市级地方台也开始加入争抢队伍, 分食春节的收视率大餐。有不少地方台在举办春节晚会时, 一味追求规模盛大、演员阵容豪华, 虽然演出场面热热闹闹, 却少有精品佳作。近年来, 关于市级台如何办好一场本土观众都爱看的春晚, 已成为电视业界一个较常闻见的话题。泉州电视台2010年两岸闽南人春晚——《五世同堂》, 它以子孙们为百岁老太君祝寿的故事为背景, 以寻根为线索, 通过音乐情景剧的形式, 勾勒出一幅“欢天喜地五世同堂, 悲喜交加人间真情”的感人画面, 该节目创下了2010年泉州电视台春晚收视新高, 并荣获福建省广播电视文艺创新奖。回顾这场春晚的策划、筹备以及创作过程, 笔者有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想与大家分享!

一、小中求好

在规模制胜的时代, 地方台的春晚要想脱颖而出, 就必须有过人的独到之处。不以小而馁, 那么成功就不只是幸运。

(一) 小中求大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说的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小”是现象, “大”是本质。小题材是为表现大主题服务的, 而大主题也需要通过小题材来表现, 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有利于主题的深化和表现, 也更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在《五世同堂》里, 台湾主持人东东扮演的四世孙, 这是一个寻根的小角色, 通过他的表演, 我们看到了寻根过程的曲折, 也感受到了两岸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段寻根问祖的小故事, 却道出了两岸闽南人一家亲的深刻主题。

(二) 小中求精

短小, 指舞美、节目长度;精悍, 指内容。短小精悍, 就是通过在小舞台上的短暂表演, 透露出精深的内容来。应当说, 要短小已属不易, 必须善于选择、提炼、概括;而要精悍即表现得丰满而深刻, 那就更为困难了, 它要求编导必须敏于思考, 将最重要的思想见解加以浓缩, 使节目发挥出猛烈的、所谓以寸铁杀人的威力来。[1]地方台的春晚因为受到人才、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不能追求宏大, 所以要善于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 这样才能把节目做精细, 提高节目的艺术质量, 使其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和观赏价值。[2]《五世同堂》这场闽南人的春晚, 其舞美布置总共才投入2万元, 却很好地把大户人家的传统气息和富贵大气体现出来。短短70分钟的节目, 却融入了多元化的表演, 令本土观众过目难忘, 成为了春节期间街头巷尾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二、创新精神

由于电视的普及, 观众的视听水平、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代社会, 人们对电视文化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这就“迫使”电视节目的编、导、演对各类演艺信息要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 不断创作出新鲜节目, 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 《五世同堂》在2010年正月初一晚的收视率高达9.71, 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给观众带来的全新的艺术享受。首先, 它是中国第一个没有主持人的春晚, 这个创意足以让人耳目一新。本台的当家花旦刘少霞在这场春晚中, 并不是以主持人的身份贯穿始终, 而是以四世孙女的角色, 通过和老太嬷的对话, 暗暗穿针引线、串入其中。其次, 它是福建第一个两岸音乐情景剧。本土演员和台湾艺人趁着新春贺年的时机, 借助百岁寿星的生辰, 运用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很大程度地丰富了整场晚会。这当中, 既有充满喜剧色彩的表演, 又不乏催人泪下的情节, 整场演出可谓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再次, 此次春晚所挑选的演员虽然没有专业的表演功底, 但有这么一个展现机遇, 自然懂得好好把握, 经过稍加雕琢, 各个表现不俗, 有的甚至出奇制胜、领“鲜”一招, 让观众大呼过瘾。如, 歌手叶建国扮演的五世孙和主持人刘少霞扮演的四世孙女反串了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 在春晚的舞台上合演了一段高甲戏经典剧目《管甫送》, 这让观众觉得很有新鲜感。最后, 老歌新唱。把几十年前充满韵味的闽南老歌重新编曲, 赋予它现代元素, 并通过人物的演和唱使之鲜活起来。如, 由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嘉宾主持王晴熹扮演的四世孙媳和同是嘉宾主持的杨志成扮演的老太君, 他们一起对唱的《做人的媳妇知道理》, 这首全新的老歌, 曲调轻快、生动活泼、纯朴通俗, 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选择这么一首歌, 正好体现出咱厝春晚对传统闽南歌的传承及推陈出新的目的。

三、本土特色

著名的媒介经济学家皮卡特 (Picard) 曾经说过, 受众最欢迎的节目是本土化的节目, 它们切合了受众的接近性要求, 因此能够获得受众青睐, 而且受众的忠诚度也比较高。在中国电视改革的大潮中, “本土化”是地方电视台对抗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星台的资源优势, 是谋求自我生存、发展之路所做出的有效探索, [3]是在地方文化、地域人文、历史传承等“地利”上做文章, 追求本土观众的“人和”, 以“地方特色”拓展出一片自下而上的空间。

(一) 展现本土文化

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某一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 也培养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由此形成了该地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本土文艺往往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 地方台的春晚若是能在这方面下功夫, 那么, 就既能让广大观众欣赏到当地文艺的魅力, 又能使传统的地方文艺得到发展和创新。在《五世同堂》中, 子孙们为了讨老太君开心, 表演了一出又一出好戏, 其中包括古老珍稀、极富民间传统特色的提线木偶, 别出风格的闽南四句, 以及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高甲戏等。

(二) 挖掘本土演员

地方台的春晚主要是为当地观众服务的, 演员本土化就容易增强节目的亲近感。《五世同堂》这场咱厝人的春晚, 自然是以本土演员为主, 有泉州电视台方言频道——闽南语节目部的主持人和嘉宾、本土综艺节目《唱歌拼输赢》几年来的优秀选手, 以及本地知名魔术师吴家樘等。他们的逐一亮相, 让观众充满了亲切感;他们的精彩表演, 更让观众赞不绝口。

(三) 弘扬本土语言

方言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最明显标志, 无疑是准确叩击这一地区受众的集体心理最有力工具。[4]因此, 用方言传神, 比用普通话更能引起本地受众的关注和共鸣, 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五世同堂》这场晚会从头到尾都是用闽南方言在交流。值得一提的是, 该晚会的灵魂人物, 某大户人家的百岁老寿星, 她有一个亮点, 就是会经常说些闽南俚语, 经常听错子孙们讲的闽南话, 从而达到一种戏剧效果。

四、雅俗共赏

电视春晚常常会带来众口难调的问题。众口难调的实质是节目形式和内容是否能达到雅俗共赏, 这既是一种要求, 也是一个目标。[5]一个好的面向大众的晚会应该做到雅俗共赏, 使每类人都能从中受益和找到快乐。那么, 要如何做到让大家都满意呢?这就要把握一个雅俗共赏的“度”。对于电视编导来说, 如何把“雅”的艺术, 变得易于接受消化;把看上去“俗”的东西, 点化得挚朴脱俗, 确实显现出编导的功力。在《五世同堂》中, 由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嘉宾主持林文荣扮演的二世孙前来贺寿, 为老太君献上的那段精彩的提线木偶表演, 可以说成为了该春晚的最大看点。木偶“炮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老泉州人形象, 身着蓝衣的他, 十分俏皮有趣, 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将闽南语言和文化精华展现出来, 其个性语言以及诙谐幽默的表演, 深受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观众的共同喜爱, 可谓俗中求雅, 雅俗共赏, 堪称精彩。

一台好的春晚, 除了能给电视台创造价值, 还承载着表达时代情绪、营造节日气氛、娱乐大众等多重功能。市级地方台春晚可以没有央视和省级卫视的星光璀璨, 但不能没有自己的“看家法宝”。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观众不断提升的欣赏品味和收视需求, 作为电视从业人员的我们, 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更为深广的探索, 以期对电视节目的提高做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一白.短小精悍与以小见大——鲁迅杂文漫笔[J].山花, 1984 (9) :81.

[2]陆伟岗.地方台文艺节目要突出地方特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5) :68.

[3]辛昕.浅谈电视媒体评论的群众化趋势[J].现代营销, 2011 (1) :112.

[4]李国卿.方言新闻节目《说实在的》实例剖析[J].学问.科教探索, 2008 (11) :228.

[5]胡北.电视综艺节目初探[J].中国电视, 1994 (12) :48.

【地方春晚】推荐阅读:

地方税收07-14

地方院校05-13

地方党校05-13

省属地方05-14

地方审计05-18

地方元素05-30

地方立法05-31

地方科协06-05

地方行政06-06

地方稻种06-08

上一篇:信息分析下一篇:公共声乐选修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