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法制

2024-09-14

地方法制(共3篇)

地方法制 篇1

摘要:经济圈发展与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关系密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 我国出现了长江三角洲等各种层次和规模的经济圈, 经济圈内地方政府通过相互合作推动了区域经一体化的进程, 但是, 由于缺乏法制保障, 地方政府合作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难以顺利推进, 甚至困难重重, 合作目标难以圆满达成。文章在分析地方政府合作基本理论及合作困境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专门法规体系、完善争端解决机制、深化配套改革等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化路径, 以期对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法制化

经济圈是指由一个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城市经济中心和与中心城市密切关联, 且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若干腹地城市所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 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 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先提出。随着中国加入WTO,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经济圈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竞争越来越剧烈。在利益面前, 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纠纷或冲突时有发生。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竞争确实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但是过度竞争带来的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折抵了发展的成果, 甚至得不偿失, 所以合作共赢就成了市场主体的理性选择。地方政府也是市场主体, 有学者称其为“理性经济人”, 相互之间也通过竞争追求各自局部利益最大化。由于经济圈是一个区域, 有区域整体利益诉求, 地方政府之间的过度竞争不利于经济圈整体利益的实现, 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合作来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为代表的若干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圈, 这些经济圈的地方政府之间也在以不同形式开展合作, 但是, 实践中地方政府合作很难向纵深推进, 一些关键问题和重要事务仍然得不到很好解决。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制度缺失、法制化程度低, 这是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的主要目标难以达成的重要原因。所以, 应将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走法制化合作之路。

一、相关理论

1. 博弈论

博弈论 (Game Theory) 也叫做对策论或赛局理论, 指的是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里利用相关方的策略, 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在此用“囚徒困境”原理进行阐释。“囚徒困境”原理主要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决策主体行为存在相互作用时, 行为主体如何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决策, 反映了博弈参与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竞合关系。假设两个政府A、B都想要建设一个项目, 当然, 两个政府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假设A政府投资的收益是a (a>0) , B政府投资的收益是b (b>0) , 若两方共同投资, 则收益是a+1;一方选择投资, 另一方不投资, 那么收益为a-1, a;如果双方都不想投资, 则收益会降至b, b<a-1, 具体如下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如果只以自身利益为目标, 会导致双方政府都得到较低的利益, 但如果双方建立一种合作机制, 就能使得双方通过协调统一达到最好的结果。

2. 地方政府合作

地方政府合作是合作的一种形式, 是指双方政府间对于共同关心的利益问题进行协商,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合作, 以实现双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强调的是双方间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地方政府合作主要有三种情况: (1) 纵向合作, 即具有直接上下级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2) 横向合作, 即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3) 斜向合作, 即行政级别不同, 但又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例如某地级市与另外一个市的某县的合作, 由于这种合作的双方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 达成合作需要双方的协调和努力。本文讨论的地方政府合作指的是经济圈地方政府横向合作。

3. 地方政府合作法制化

谈到合作, 更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合作, 尤其是民法典、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违约金等, 但提及地方政府合作却非如此。目前, 我国的地方政府合作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功能性的组织机构, 合作的法制化程度很低。从地方政府合作的组织形式看, 主要采取的是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通过召开协商会、协调会或联席会等形式,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 通过沟通交流达成共识, 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协议合作事项, 大多具有“联谊”的性质, 甚至有学者称之为“相互公款旅游”, 所做出的承诺没有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尽管目前经济圈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但是实质性的合作难以有效推进, 合作的预期目标难以圆满达成, 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保障。所以, 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必须走法制化道路。法律和制度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是实现地方政府合作共赢的重要保障。

二、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化现状

1. 缺乏统一的规划

随着跨行政区公共问题不断增多, 经济圈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但是, 目前, 经济圈地方政府间没有共同的长远性规划, 合作存在短期化和随机化现象。在编制产业布局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建设规划时, 各地方政府几乎都是将立足点放在本行政区, 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并没有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

2. 合作的法制化程度低

目前, 我国没有《地方政府关系法》或《地方政府合作促进法》等专门规范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 地方政府之间也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 合作协调机构权威性不足。经济圈内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许多共识的达成主要是依靠地方领导人之间进行磋商签署协议, 通过双方的承诺来保障的, 没有形成经济圈地方政府间规范化和权威性的议事协调机制。由于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化程度较低, 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单方退出的现象时有发生, 合作缺乏稳定性、严肃性和可靠性。

3. 制度化分工协作不足

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 环渤海地区在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具有地区优势, 但产业趋同度高、优势互补性弱, 并没有将资源优势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文中表2是环渤海地区七省市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 在项目安排上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产业结构相似度最高的达到0.943, 结构相似系数超过0.9的有4对。很多地方政府都过分关注一些短期收益率高或成本投入较低的产业, 从而造成经济圈内各行政区都发展同一个产业, 相互过度竞争乃至恶性竞争的局面, 其中钢铁工业最为明显。因为缺乏制度引导、规范和约束, 各行政区产业自成体系, 产品生产脱离社会多元化需要, 造成各行政区之间相互争资源、夺市场的现象。

三、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化路径

1. 构建地方政府合作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法制经济要以法治政府为支撑, 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需要走法制化道路。目前, 我国还没有制定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专门的法律法规。在行政改革中, 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 又是改革的对象;既是改革的设计者, 又是改革的承受者;既是改革的动力, 又是改革的阻力。仅仅依靠政府来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是不现实的, 应该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 调动经济圈行政区联合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积极性, 建立起以促进地方政府合作为目的的《地方政府关系法》、《地方政府合作促进法》等国家法为主干, 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法规体系, 将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行为纳入法制框架进行规范。

2. 完善争端解决的机制

地方政府作为行政区利益的代表者或者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人”, 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经济圈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利益的博弈关系。在各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 各个合作主体都享有特定的权利和需要履行的义务, 但是, 即使规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但在实践过程中, 各合作方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也时常发生。从目前我国经济圈政府合作的实践来看, 合作各方在协议中很少严格规定矛盾、纠纷或冲突的具体解决办法。因此, 在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化进程中, 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规范权威的纠纷解决机制, 对于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争端是十分必要的。

3. 深化地方政府合作的配套改革

借鉴国外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经验, 特定经济圈内的地方政府间合作, 一定要建立协调管理机构, 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用于反映各地方政府意见, 统一管理与合作相关的事务。可以通过组织建立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 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或者建立区域政府来综合协调区域内的公共事务。当然, 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科学界定地方政府权责范围, 并实施严谨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奖惩激励机制, 有其要加强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中官员业绩的科学评价, 建立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区域经济发展不能依靠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 依靠行政力量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强令企业参与本区域经济建设很难取得正面效果, 甚至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构成对企业自主性地位的侵犯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危害。同时, 地方政府也不能仅仅考虑本地区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否则并将形成市场割据、行政壁垒等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障碍, 影响国家和区域整体经济的良性运行。行政管理与经济发展、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以及构建科学、和谐、有效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促进经济圈健康发展, 成为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亟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而法制化路径选择已经基本形成共识。

参考文献

[1]蔡岚.区域政府合作——建设“粤赣湘红三角经济圈”的理性选择[J].九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2]张普一.试论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冲突[J].丝绸之路, 2011 (22) .

[3]杨芳兵.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中的政府合作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2.

[4]朱永辉.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化研究[D].安徽大学, 2010.

地方法制 篇2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地方税收法制工作,规范基层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全 面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税收法制员(以下简称法制员)工作是税收法制工作在基层税务机关的 延伸,是税收法制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

第三条 法制员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合理、效率、规范、奖惩并举、权责一致的 原则,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法制员应当热爱税收法制工作,熟悉和了解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熟 练掌握税收及其相关业务技能,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及组织协 调能力。

第五条 法制员负责组织、协调、办理基层地税机关的税收法制工作。

基层地税机关是指市、县地税局所属的直接从事税收征管或者税务稽查的工作机 构,包括市辖的区级地税机关所属的直接从事税收征管或者税务稽查的工作机构。除内部已经实行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分离的税务稽查工作机构外,基层地 税机关必须设置一名兼职法制员,以保障税收法制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六条 法制员原则上由本单位的副职担任;条件暂不具备的,可以由税收业务 骨干临时担任,但临时担任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

法制员由其所在单位的上一级地税机关发文确认。法制员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需要 变更的,应当报经上级地税机关批准;因病、因事暂离工作岗位的,可以由本单位主 要负责人指定条件适宜的其他同志代理。

第七条 法制员应当在本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积极开展税收法制工作,并具体负 责组织、协调、办理下列基本事项:

(一)开展对内、对外多种形式的税收法制宣传、学习和培训活动;及时公告新 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对本单位的抽象税务行政行为进行审核把关,并按规定办理报送备案;

(三)对同级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的涉税文件、会议纪要等进 行审核;

(四)对本单位拟作出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进行审核把关:

1、限期改正行为;

2、税收保全行为;

3、税收强制执行行为;

4、税务行政处罚;

5、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

(五)组织、协调本单位各部门、执法人员之间的行政执法活动;

(六)协助做好涉及本单位税务行政复议、诉讼、听证和税务行政赔偿工作;

(七)协助整理并上报应由上级机关进行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的相关资料;

(八)组织开展本单位的税收执法检查工作;

(九)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税收执法责任制的相关工作;

(十)组织开展本单位税收法制调研工作;

(十一)其他税收法制工作。

第八条 法制员工作实行报告制度。法制员应当定期向上级税务机关就本单位税 收法制工作措施、主要事项、主要问题等进行工作报告,以便上级税务机关能及时了 解情况,掌握动态,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第九条 法制员应当建立相应的登记簿和统计表格,对各项审核工作进行登记和

统计。

第十条 各级地税机关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对法制员进行税收法制业务知识和技能 的培训,提高法制员的业务水平。

第十一条 市、县地税机关根据法制员工作岗位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可以考虑其承担的工作量,适当提高计酬标准,具体标准由各地视情自定。

第十二条 法制员的过错责任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省地税局的相关规定予以追究。

第十三条 市、县地税机关每年定期对法制员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评比。检查方 式包括互查、抽查、全面检查;考核评比方式包括税收法制综合指标考评、税收法制 单项指标考评。评比结果作为法制员评优、晋级的条件之一。

省地税局适时对各级法制员工作进行考核,评选并表彰优秀法制员和法制员工作 先进单位。

第十四条 本制度由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市、县地方税务局可以依照本制度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上一级地 税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 本制度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附件2:

安徽省地方税务系统税收法制员工作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地方税收法制工作,规范基层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全 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税收法制员(以下简称法制员)是在基层地税机关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税收法制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 法制员的基本职责是对基层税务机关具体和抽象的税务行政执法行为进 行审核把关、监督检查和具体办理有关涉税法律事务。法制员应当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第四条 基层地税机关的内设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协助法制 员开展税收法制工作。

第二章 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核把关

第五条 基层地税机关对于拟出台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拟稿部门应事先送交法制 员进行发布审查。法制员应对文件内容是否与国家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相抵 触等方面进行审查,审查结束后必须在发文稿纸上签署审核意见,提请本单位主要负 责人签发。

第六条 对于收到同级人民政府、有关单位和部门涉税规范性文件、会议纪要等,法制员应及时进行审核。凡不符合国家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提出审核意 见,报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书面提请发文单位进行纠正,同时向上一级地税机 关报告。

第七条 对于本级制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法制员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办理上报备 案事宜。

第八条 法制员要定期清理本单位制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对于已修改或废止的 文件要报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及时进行公告。

第三章 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核把关

第九条 税务行政处罚行为(简易程序除外)的审核把关:

(一)执法人员调查终结后,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制作《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书》,并填写《税务行政处罚审核表》,连同检查工作底稿等资料,一并送交法制员进行审 核。

(二)法制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1、处罚的事实、种类、证据是否确切、充分;

2、处罚建议是否适当;

3、调查取证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4、引用的税法条款是否准确;

5、告知书文字表述是否准确;

6、文书使用是否得当。

(三)法制员经经审核发现有不当或错误的,退还执法人员纠正;正确无误的,在审核表上签署意见连同案卷材料一并报送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并制作《税务行 政处罚决定书》,交执法人员执行。

(四)处罚告知后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法制员应当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进行审核,确需改变拟作出的处罚决定的,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后,制作《税务行政处罚决 定书》,交执法人员执行。

第十条 限期改正行为的审核把关。

(一)对于责令限期改正行为,由执法人员填写《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限 期改正行为审核表》,连同有关材料,送交法制员审核。

(二)法制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1、违法事实是否清楚,文字表述是否正确;

2、引用的税法条款是否正确;

3、限期改正种类是否适当。

(三)法制员经审核发现有错误的,退还执法人员纠正;

正确无误的,在审核表上签署意见后报送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交执法人员执 行。

第十一条 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行为的审核把关。

(一)对纳税人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必须由执法人员填写《税收保全(强制)措施审核表》,并将有关材料一并送交法制员审核。

(二)法制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1、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的条件是否具备;

2、冻结、扣缴当事人的存款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价值是否与应纳税款大 体相当;价值是否超过5000元。

3、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是否有当事人个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须的 住房和生活用品;

4、引用的税法条款是否正确;

5、文书使用是否规范、手续是否齐全。

(三)法制员经审核发现有错误的,退还执法人员纠正,正确无误的,在审核表 上签署意见后报送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交执法人员执行。

第十二条 法制员对本单位制作的税务执法文书除进行认真审核把关外,还要设 置专门台帐,实行统一编号,统一管理。

第四章 税务行政复议、应诉及赔偿工作

第十三条 基层地税机关自收到上级地税机关受理税务行政复议的通知书及复议

申请书副本10日内,法制员应当按照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一)调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

(二)收集整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及有关材料;

(三)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政策法律依据;

(四)作出行政复议的答复,制作《答辩书》;

(五)做好参加行政复议的其他准备工作。

第十四条 基层地税机关收到上级地税机关行政复议决定后,应当认真执行。对 于维持原税务处理决定的,督促复议申请人依法履行义务;对于撤消、变更的,法制 员应当积极协助履行复议决定。

第十五条 对应当由基层地税机关直接受理的复议案件,法制员要按照复议办法 规定,认真组织开展案件审理活动。

第十六条 对于本单位发生的税务行政诉讼案件,法制员应当及时将情况向上级 地税机关报告,并按照《税务行政应诉工作规程(试行)》规定,认真做好本单位参 加应诉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办理委托诉讼代理人有关事宜,并积极配合诉讼代理人办理有关诉讼事项;

(二)法制员如作为诉讼代理人的,要认真查阅有关案件材料,认真审查起诉状 副本,按时向法院提交答辩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拟定代理词,法 庭辩论提纲,积极出庭应诉;

(三)对本单位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的,法制员要认真做好上诉各项工作;

(四)认真履行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

第十七条 法制员要认真分析总结税务行政复议、诉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案释法,注意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本单位行政执法水平。

第十八条 对于因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在当事人提出赔偿要求后,法制员要进行认真审查。对于符合赔偿条件的,提请分局 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承担赔偿义务,同时追偿责任人承担部分或全部的赔偿 费用。

第五章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对于达到规定应由上级进行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法制员应当积极协 助执法人员将案件有关材料收集整理齐全。

第二十条 法制员应按照审理程序,填写《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提请书》,将案件 的有关材料,报送上一级地税机关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第二十一条 经上级审理并作出处理决定的重大案件,法制员应当积极协助执法 人员做好案件执行工作。

第六章 重大税务行政处罚备案工作

第二十二条 认真执行重大税务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对于本单位实施的较大数额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法制员要按规定在本单位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 日起7日内,填写预定格式的备案报告,报送上一级地税机关备案。

第二十三条 对上级地税局发现重大税务行政处罚决定违法或不当的,法制员要 积极协助做好本单位的整改工作,并与改正后的七日内将整改结果报送接受备案的地 税机关。

第七章 税收执法检查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十四条 法制员应结合实际对本单位行政执法情况组织经常性检查,及时发 现和纠正不规范或违法行政执法行为。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重大税收违法 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地税机关。

第二十五条 对于上级机关布置开展的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执法检查等,法制员 要认真组织开展好本单位的执法检查工作,除要牵头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积极组织 开展检查外,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并及时进行纠正。对于上级地税机关检查 发现的问题,要认真落实整改要求。

第八章 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

第二十六条 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总体要求,法制员要认真研究、落实、细化 本单位税收执法责任制各项工作,使执法工作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并积极协同有关 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条 法制员对于通过各种执法检查、评议考核、群众举报等途径发现的 执法过错行为,应当严格按照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报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负责 具体责任追究的实施。

第九章 法制宣传培训及税法公告

第二十八条 法制员应按照地税系统普法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开展本单位的税收法制学习、宣传、培训工作。

第二十九条 法制员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税法 宣传活动,主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税收咨询服务。

第三十条 对于新的税收法律法规政策,法制员应及时在办税服务场所进行公告 并定期更换公告内容。

第十章 税收政策法制调研工作

第三十一条 法制员应当积极组织开展本单位税收政策法制调研活动,积极撰写、整理、上报调研报告、信息,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第三十二条 法制员要针对审核把关过程中发现行政执法方面的问题,积极组织 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注意运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不断提高 和促进本单位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各市、县地税局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规程由安徽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浅议地方法制报的包围与突围 篇3

其实,作为中国政法战线的喉舌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舆论阵地,尤其是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今天,各省的法制报既有存在的必要,亦有存在的机会,因此,从各地实际出发,找出症结所在,创新发展模式,各地方法制报就一定能够突出包围圈,实现重大转折。

一、地方法制报的辉煌历史和今天的困境

法制报是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复苏的步伐而诞生、发展、壮大的新兴媒体。她的诞生为中国广大民众法律意识萌生、法律知识的启蒙和中国法制建设的重生,以致今天法制社会的形成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遥想当年,全国各省法制报的发行量十几到二十多万份的屡见不鲜,影响力是空前的。但时至2003年,经国家数次整顿划转,省级法制报仅余21家,法制报业似乎风光不再。今天的法制报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环境,这包括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等内外部因素。但综观中国的法制报业,目前普遍面临的重大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发行量逐步萎缩,从高峰期的数十万份下滑到目前的数万份。其二,经营模式结构失衡,发行收入占到重要位置,广告市场比较狭窄。其三,内部管理机制落后,与市场竞争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四,人员普遍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现代报业市场新闻采访报道、经营发行的要求。其五,社会影响力下降,已逐步从主流媒体行列边缘化。尤其是近年来,随报刊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竞争更是白热化,受企事业报刊征订费用压缩的影响和重点报刊和都市报的挤压,尽失阵地。

二、地方法制报身陷困境的原因探究

中国法制报业走到今天的处境,绝非偶然,亦非必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国报刊整顿和体制转轨的大趋势所致。从外部环境来看,2003年那场旨在规范报刊市场秩序、减轻基层负担的全国报刊整顿,给中国报业市场带来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它却给除重点党报党刊之外的专业性报刊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许多报刊对体制转轨的思想准备不足,缺乏市场经营的实践,一旦失去长期赖以生存的行业庇护和“奶水”,便无所适从,难以适应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陷入了困境。

二是读者对信息量的要求和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进步,国人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对法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满足粗浅的法律解读,色情血腥、细节化案情的描写和过时的、官样的法制新闻。

三是媒介多样化、同质化和法制类新闻的泛滥造成的冲击。纵观现在的报刊、电视以及网络媒体,法制类新闻铺天盖地。CCTV的12个频道,几乎每个频道都有法制类节目,互联网的法制新闻也大都占据首页,就连论坛里也都被置顶。这种状况必然使得读者逐步分流。此外,另有一些违规出版物打着法制宣传的幌子,非法出版法制报刊,这不仅对法制报业形成“围追堵截”,严重扰乱了法制报业的市场,更降低了法制类报刊的格调品味和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四是主管归属的变迁,依靠外部支持力度减弱,自主发展尚欠功力。当法制报刊属于政法部门的机关报时,凭借这些机关的权威,报纸的发行量虽有限,但极其稳定,撑不死也饿不死,办报经费有着较为充足的保障。但当报刊划转到传媒集团后,所有的收入都必须依靠媒体自身去争取,这种从有皇粮到找口粮的变化,往往使转型中的法制报业人员极不适应。

三、地方法制报业走出困境的有利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下,法制报业如何在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完成传播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素质,提高全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的政治使命和时代要求,就目前法制报业的现状来看,无疑更增添了难度和艰巨性。但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法制报业并未进入其生命的衰老期,而是面临着第二春的转机和希望,其依据为:

其一,党和国家制定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法制报业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依法治国是一项异常复杂艰巨、漫长的国家级工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如何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等方面,均有大量的立法、执法工作去做。而法制报业则是最好的专业平台和传播媒介,只不过如何将这一平台搭建的更好,如何更快捷地履行传播的职能,是法制报业必须解决的技术层面的问题。

其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离不开法律的维护和监督,一个现代文明民主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法制完备的社会,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各种交流和行为均离不开法律的调控和规范,而总结这些交流和行为,并使其成为理论上的理念和经验,是法制报业在专业学术领域中孜孜以求、永不能穷尽的目标。

其三,法制报业与生俱来的专业特质和权威是使其在报业竞争中立于不败的特色之剑,尽管众多的新闻媒体中纷纷辟出有关法制的栏目和版块,但始终无法完全取代法制报刊独特的作用。

其四,国家媒体政策的放开,必然促进法制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专题列出来,这表明党中央对包括新闻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重视,国家媒体政策将进一步发展和开放,这对于法制报业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这就需要全国法制报业把握时机,打好主动仗,求得新发展。

四、地方法制报如何突出重围,走出困境

1、坚决转换体制、机制,用市场的要求打造法制报业的运作模式。应从人事聘用制度、考核奖惩制度、报业质量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坚决摒除原有体制机制中僵化落后的因素,努力增加创新、有活力的因素,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2、在把握正确导向前提下,努力拓展经营业务,夯实报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要真正像经营和管理一个市场主体那样来对待报纸,要用一个优质高效的企业标准来衡量报纸经营的好坏。

3、实施差异化的新闻采编战略。针对法制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采取与同城媒体截然不同的采访报道模式,建立起与其他媒体竞争的差异优势、专业优势、深度优势。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的影响力在于它为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所打上“渠道烙印”。法制报就是要在所有的报道和版面上打上深深的“法律烙印”,法眼看世界。

4、围绕新闻报业主业,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向非报产业进军。除通过传统的发行、广告创收外,积极开拓新类型的创收形式,如举办会展、论坛,以活动带动广告、发行等。

5、法制报业发展的核心工程是以人为本,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法制报业队伍。要改变以往重采编轻经营、重报业轻“副业”、重培养人才轻引进人才等传统的做法,坚持报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的理念,重点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战略。

6、整合媒体资源,促进媒介之间的联动。电脑网络是人类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它具备了纸媒所不具备的传播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的媒体功能,即它能涵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各媒体的信息表达方式。法制报业应积极整合和利用新兴媒介功能与传播优势,以自身的法制特色,实现共融和协调发展,如与互联网联动创办手机报纸,电子杂志;与电视台联办法制专栏节目;与兄弟报业联动,创办广告联盟、采访联盟、社会活动联盟,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承载着时代使命的中国法制报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任重而道远。在新闻改革的大趋势下,唯有直面现实,改革创新,法制报业方有出路;唯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法制报业才能在报刊林立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法制报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战胜困难,突出重围,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毛泽东与清华大学下一篇:变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