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物流

2024-09-04

地方物流(共9篇)

地方物流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各地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地方成人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物流人才的重任, 建立适合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地方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对地方成人院校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应用型和技术型,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职能

一、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物流教育的普及, 我国许多地方成人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 这些成人院校在当地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物流业发展培养并输送了大批物流人才, 但是,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目前, 我国大多数成人院校基本上参照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压缩型”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偏重“学科型”的通才教育, 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脱轨, 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教学过程也不适应成人学习和成人教育的规律。物流专业教育培养更是如此, 例如, 许多成人院校的物流高等学历教育就带有浓厚的学科型教育色彩。而这种色彩对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缺乏吸引力。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需要的是学后能直接胜任物流各岗位, 胜任物流工作的专业教育。而高等学历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 完全随眼前的需要而应变, 会动摇物流专业培养教育的针对性, 影响其教育质量。

2.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成人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设置往往照搬普通高等学校, 不仅在教学计划还是课程设计上都与实际物流工作需求不符:教学计划未能体现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不能达到教学效果。许多成人院校由于培养方案不明确, 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 从而导致教学计划制订的随意性较大, 缺乏统一指导, 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此外, 在课程设计上不顾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 片面地追求课程的全面性, 造成课程繁多, 课程之间既没有衔接也没有重点, 这不仅给成人学生的系统学习造成困难, 而且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成人院校培养的是物流应用型和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既要具备物流系统和管理的相关知识, 又要具备物流技术方面的知识。物流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教学上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配合。因此, 成人院校的物流教育迫切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从目前国内地方成人院校物流实践教学情况来看, 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尚未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没有或很少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 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 从而没有达到地方成人院校应用型和技术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

4. 教学方法呆板。

许多成人院校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仍然延续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存在一个突出的缺陷, 就是忽略了成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能把成人学生的认识主体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成人院校的教师在物流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 把成人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这种授课方法很容易使成人学生产生疲惫、厌倦的思想, 往往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目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成人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而作为认知主体的成人学生, 其主动性无从发挥, 这就扼杀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

5. 适合成人学生的物流教材少之又少。

成人学生往往都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面向成人学生的教材, 应同时具备可读性、操作性, 深浅或繁简适宜等特点。但目前成人院校所用物流方面的教材, 要么是普通本专科院校的“通用型”教材, 要么是普通职业院校的简单理论性教材。这些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注重对整个物流理论体系的完整阐述, 将整个物流理论体系表达清楚、明确, 物流理论讲述冗长, 理论滞后于实践需要。市场上真正适合于成人学生的物流专业教学用书较为匮乏。

二、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1. 准确定位物流人才培养类型。

面对地区物流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 如何确立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标准, 关系到其能否为当地社会和物流企业输送合格、适用的物流人才的办学要求。根据各地区物流产业所需专门人才的现状, 反映在培养层次和规格上, 物流人才的培养类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高级物流专科人才, 要求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 加上专业的物流理论知识和物流实践能力;二是高级物流职业技术人才, 要求具有较强的物流职业知识、操作技能与必备的物流理论基础知识;三是高等物流本科人才, 要求比较完善的物流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物流专业知识以及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地方成人院校的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等高级物流职业人才, 重点发展成人高等物流职业教育, 这是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2. 确立物流人才的培养核心和培养方向。

地方成人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 必须要与当地物流产业发展相结合, 与社会物流实践相结合, 一定要注重实效, 以提高成人学生本职工作能力为重点, 重在培养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着重提高创新能力。提倡学用结合, 按需施教,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企业缺什么样的物流人才就教出什么样的人才。成人院校既要重视物流高等学历教育, 更要重视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高层次岗位培训以及物流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使他们通过教育和培训, 提高素质, 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地方成人院校服务当地社会,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

3. 采用多样化的培养形式,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成人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成人教育必须采用多样化的培养形式, 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适合于地方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应鼓励地方成人院校运用远程教育技术、工学结合方式, 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实景视频教学、兴趣教学、问题教学等情境教学方式开展物流人才的培养。只有采取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才能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潜能,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才能满足成人学生日益增多的学习需求。

4. 制订符合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

地方成人院校要制订符合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 关键在于程序、方法必须科学。首先, 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前最好对当地社会物流人才需求做详细的调查, 教学计划所涉及的课程和实践内容应以满足当地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同时, 为避免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 也要考虑学生进校时的层次和水平。其次, 地方成人院校要明确“物流专业教学计划”的决策主体, 制订教学计划的成员除了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师, 还应该包括当地物流企业的负责人、物流领域的专家和学生代表, 教学计划应由以上成员共同确定。最后,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还要考虑“通过教学要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等问题。

5. 加强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物流学科是一门专业性、技术型很强的学科, 它包括仓储、运输、配送、库存管理、物流信息、供应链等方面的知识。因此, 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应该根据所制订的教学计划考虑到它们之间的权重, 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设置课程。需要强调的是, 设置课程一定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岗位及技能要求相结合, 要依赖科学、公正的程序来规划物流专业课程。依照这个模式, 课程设计的起点应该是专业的、细化的、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6. 推行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如今, 物流行业瞬息万变, 物流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思想和新的模式不断在这个领域涌现。因此, 作为地方成人院校, 物流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社会紧密接轨, 学校应该创造一定的条件, 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发展实践教学, 地方成人院校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依靠社会团体、物流协会、物流企业等力量, 帮助学生参与实践。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类物流学术论坛活动, 邀请物流学术专家和物流界知名人士来校交流, 为成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另外, 学校也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指导、校际交流、模拟实验等方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

7. 选择适合成人学生的物流专业教材, 切合岗位实际编写应用型专业教材。

现阶段地方成人院校所用的物流专业教材大多是理论体系的教材, 鉴于成人学生的特殊性质, 传统的理论性教材并不十分适应成人学生的教育特点, 成人物流专业教学应选用紧贴物流实际情境的应用型教材。由于这样的教材选择面较少, 为适应成人学生的教学要求, 应鼓励有实际物流工作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不仅如此, 还要积极组织物流企业经理人员根据岗位流程参与教材的编写。成人物流专业教育注定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 编写教材是一项繁重的工作, 需要物流专业的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如何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教材, 如何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设计教材, 这是教材改革的又一重要课题。

三、结束语

总之, 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参考。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的内容伴随地区经济发展、地区物流业在不同时期的要求而动态地改变。成人院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在地区物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 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们要在物流教学过程中不懈努力, 在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中, 共同去寻找出一条适合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柳健, 郭汝惠.职业院校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 2010, (3) :57-58.

[2]王景敏.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4) :148-149.

[3]尤文, 贺向东.北京成人高等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20-321.

地方物流 篇2

创新型应用人才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并且能够运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但笔者认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定义为: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在学科开设方面,自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到2008年,全国254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54所大学开设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从现行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上看,在物流课程的开设上一般有《物流管理概论》、《仓储管理学》、《运输学》、《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设计技术》、《国际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英语》等理论课程或类似课程,但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重课堂理论教育而轻实践操作能力培训。由于场地、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一些高等院校缺乏物流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生只能从课堂上教师的讲述和通过观看实务视频、到企业参观等形式获取理论知识以外的物流实务知识。从效果上来看,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够达到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

(2)灌输式教育多于启发式教育。教授的知识多而杂,但都是抽象的理论,即使是案例教学也是就案例讲案例,没有尽享扩展性讨论。所以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举一反三,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能够结合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出发,导致培养目标广泛而没有针对性。学生完成四年学业后感到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精,更不用说从事管理工作。而企业需要的是能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人才,尤其是从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管理、国际物流事务的人才。所以现在的毕业生虽然工作容易找到,但大多数都是从搬运岗位干起。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落到实处,对于高校来讲,要利用好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来可为当地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服务当地经济,二来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在就业方面增强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设计

柳州是广西及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全市工业涵盖30多个行业,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产业,制药、化工、造纸、制糖、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并存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企业,如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团、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柳州又是大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湘桂、焦柳、黔桂等铁路干线从柳州通过,向南可通过越南直达东盟各国,也可在防城港实现海陆多式联运,并且拥有国家一级口岸,水路可通过柳江深入广西中、北部广大腹地甚至湖南、贵州等地。随着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与日俱增,柳州大型的物流企业现有五菱物流、桂中海迅、瑞泽物

流、中铁物流园等。柳州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柳州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柳州高校来说,针对柳州产业结构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条好的途径。柳州以汽车、机械产业为龙头,这些行业的物流运作涉及到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及废弃物物流。所以柳州高校的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设计应紧扣这一流程,使学生熟悉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和其中具体的物流操作和细节,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管理学科要求以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所以公共课程的设计要包括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管理学原理、会计学、法律等。专业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要有一些工科基础课,使学生了解车间现场的车、磨、刨、铣、钻等工艺,使学生能看懂零部件三视图,在学生进入汽车、机械企业就业时,就能很好地理解生产物流,容易上手,并且在做采购业务时,能看懂零部件设计图,理解规格、精度要求,不会出现纰漏。另外在专业课的设计上,要体现汽车、机械产业链的特点,要有从采购到废弃物处理一系列的课程。实践课程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据,最大程度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如表1所示)。实践课程解读

3.1 金工实习

通过车、磨、刨、铣、钻、焊接等工位的机床操作,以及参观企业的装配线,熟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现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物流的含义,做好生产工位的JIT配送。

3.2 物流信息技术认知

包括条码操作能力训练、射频读写器操作、电子标签拣货系统训练、POS机操作、EDI操作、GPS和GIS操作能力训练、WMS仓库管理软件操作、海关报关报检软件操作。

条码操作能力训练:根据EAN编码原则编制条码,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条码,将条码贴在相应货架上,利用条码扫描仪扫描条码。

射频读写器操作:粘贴电子标签,利用手持式RFID读写器或固定式RFID读写器采集信息。

电子标签拣货系统训练:学生先在控制计算机加载本批次订单,按下启始按键之确认键,前往其启始通道区进行拣货,拣货完成时,蜂鸣器响起,则再查看下一通道指示器上所显示的信息,直到电子标签LED屏显示拣货完成,方可离开。

EDI操作:熟练进行EDI报文的收发。

GPS和GIS操作能力训练:熟练进行车辆监控(地图定位、绘图、距离测量、地名查询、面积测量)、车辆调度、载货管理、统计查询、网上查询。

WMS仓库管理软件操作: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在库管理、预警管理、实时仓库监控、结算管理等。

海关报关报检软件操作:进行出口业务报关、转关、清关、报检、财务、查询等。

3.3 供应链综合实验

构建一条汽车供应链,学生分角色扮演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公司,完成销售商下订单、汽车制造商查询整车成品数量、计算需要生产的整车数量,计算各个汽车零部件的需求量、查询库存零部件数量、制定出汽车零部件需求计划、向零部件供应商发送订单、供应商备货、第三方物流接货和入库、按生产计划排序拣货、配送至生产工位、汽车装配、产品检验、第三方物流向销售商发货、销售商客户管理一整套供应链操作业务。

3.4 第三方物流运作综合实验

包括入库流程、在库保管流程和出库流程、整车运输流程。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操作,尽可能真实地模拟汽车产业链中第三方物流的日常运作(如表2所示)。

3.5 物流建模与仿真

适合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可作为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内容。学生对某一当地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调研,利用相应的仿真软件(Vensim、Flexsim)建立模型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设计实验内容及步骤,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 论

地方物流 篇3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平台建设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是吉林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战略的关键时期。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后,吉林省根据自身战略规划的目标出台了《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力争在到2020年,打造区域人才强省。目前,随着通化-丹东-白山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快,通丹白地区正成为东北地区集冶金、医药、食品和农产品、建材、煤炭为主的综合性的物流基地,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截至 2013年4月,我国已有 420 所大学和800多 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现有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脱节情况,无法适应现代物流所诉求的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目标,因此, 这就要求高校要重新思考如何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管理学科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提升物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物流专业的当务之急。

二、目前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地方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教育规模不断增大,师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实训室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专业建设尚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尚处于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方向和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结构和布局有待优化,专业的应用性和适应性不强,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改革不断深化,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变化,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及时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学科建设专业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对物流学科的专业建设、物流学科内容的设置、如何进一步凝练,物流学科体系如何构建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对于全国高校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物流师资严重不足,师资结构不够合理,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类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营销学等专业教师转过来,物流师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在师资结构方面也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职称结构不合理,存在高级职称较少,讲师职称偏多的现状;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博士学历较少,硕士学历偏多的现状。三、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有些学校长年通过外聘的方式解决师资问题,无法形成长期的、稳定的教学梯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随着物流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物流师资不足日益突出,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证,加强物流师资的建设显得尤其迫切。

(三)学生实践环节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实习基地,很多专业老师也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进行科研课题调研、帮助物流企业咨询等,但由于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缺乏较长时期连续性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环节的效果不甚理想。

三、产学研用模式下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策略

(一)加强实训环节,搭建学生实训平台

物流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物流专业产学研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应以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紧密结合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把握实用性、系统性、先进性等基本原则,统筹兼顾,体现出地方校物流类专业的培养特色,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具体来讲,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同时依据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实训室建设,学科建设应紧密结合物流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以实训平台的建设为重点,搭建为物流类专业教学服务的综合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实验教学课程的比重,扩展实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二)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物流实践教育和训练是物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地方高校要致力于建设设施完备、机制健全、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体系完善的示范性教学中心,以点带面,形成有益经验并进行大范围的示范推广,强化高校实训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大实训中心与企业、政府等相关机构的合作力度,使实训中心成为可提供咨询、培训、研发等服务的综合社会共享性平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抓提教育质量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地需要打造“双师型”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的主导性力量,应重视理论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物流教学水平,地方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寻找双方合作共赢的契合点,为“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双师型”队伍提高创造机会和平台。

四、结语

对于地方院校来讲,当前之计除了传统的高等教育之外,要着重进行进行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建设,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以“基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融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一体,学、研、产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为全面配合和支持长吉图国家开发战略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培养我省经济发展紧缺高素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 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9.

地方物流 篇4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辽宁发展战略要求, 装备制造业、物流等将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但目前辽宁高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这些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省内的高校多数还是以传统的培养人才, 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比较脱节滞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缺乏活力, 难以突破传统教育的束搏。只注重传授知识, 忽视培养能力, 特别是忽视物流企业操作过程的能力培养, 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动手能力差以及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和特长。

脱离实际, 主要在教学课程内容安排与实践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基础教育脱节, 忽视教师职业理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与能力, 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以上这些长期存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使学生综合能力不高, 思想底蕴不厚, 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 难以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另外, 我国关于物流研究的理沦没有发展起来, 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以及物流方面的资料和教材很少。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有关物流的理论和有关研究与国外相比远远落后。在经济活动中, 物流活动的发展发展快于理论的研究, 理论研究落后于物流业的实践发展。这大多与高校学科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设计有很大关系, 这种课程按照“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 偏重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理论知识,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这种弊端越来越制约着技能质量的提高, 很难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如果不尽快解决物流高校发展的问题, 将会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行业需求与专业供给脱钩。物流行业作为城市配套, 更多是低端岗位, 要求毕业生具备系统理论知识、吃苦耐劳精神和熟练的作业技能;而目前高校更多的以管理人才培养为主线, 部分高校想加强技能培训却苦于实训室建设费用高、实训教师不足等难言之隐。

科研成果与实际要求脱节。部分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比较重视个人荣誉, 偏重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 重理论轻实践, 重名分轻实效。科研成果应用性和实际需求脱节, 无法进一步研究, 无法由企业转化为生产力。

缺乏激励机制。高校搜索社会需求、搜索市场信息意愿仍然不强烈, 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的领域仍然比较狭窄, 层次比较低, 缺乏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所需要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可行性对策

高校前瞻理论研究, 指导物流发展方向, 完善地方经济城市配套功能。物流特色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能优势, 开展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与应用,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服务, 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 在物流产业由生长期向繁荣期发展的进程中, 为其把脉定向, 高速发展的物流产业必将完善地方经济城市配套功能,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

高校定向特色培养毕业生, “零过度”上岗, 高效满足辽宁物流需求, 服务辽宁经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专业技能型人才, 高校特色物流定向培养技能专项、综合素质高毕业生, 在校期间完成岗前培训, 专项提升岗位技能, 实现“零过度”上岗, 到岗即上手, 高效完成本岗工作, 从最基层服务辽宁经济发展。

高校系统特色物流毕业生, 可持续发展后劲强, 是推动地方物流向繁荣期发展的有效生力军。

校特色物流工艺研究, 加速物流自动化进程, 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目前国内物流处于半自动到阶段, 高校特色物流工艺研发、技术支持、信息提供, 加速物流产业自动化进程, 提升物流城市配套功能, 增强辽宁经济竞争力。

启动“双企双能, 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专业建设、行业需求的目标, 进行专业定位和确定培养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 将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 拓展为教育资源,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实施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结合生产, 突出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生产与人”的理念。

改革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 要遵循以下几点: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 适应物流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需要。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 尽可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 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突出了职业的定向性和针对性, 增强了职业的定向性。课程内容适应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 抛弃过去学科体系的繁琐和偏深、偏难的东西, 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和实践内容。注重学生素质与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除了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课, 还设置选修课, 增加信息量, 拓宽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突出了学中做, 做中学, 做学合一。创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开发网上教学资源等形式,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专业模拟实训环境和工作流程, 对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不间断电源、多媒体系统等设备和软件进行采购、安装和调试, 以便开展物流实际操作流程、物流运行单证、虚拟物流企业运作等实训项目。通过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与案例教学纳入实训过程, 开出生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策划、经营管理等实训项目等。

建设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进行与物流行业相关的采购、运输、装卸、物流营销等经济管理业务, 突出了“生产育人”的理念, 实现工学结合的校内化。瞄准企业的需求, 主动服务企业, 与企业联系, 赢得企业信任, 得到企业支持。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在实际实践过程中,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促进高校物流特色教育的发展。

在“教师、培训师、工程师联动、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合一”的思想指导下, 建立具有掌握先进教育思想、把握物流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专业发展方向、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能给企业开拓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带领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建设, 与企业紧密合作,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特色教学团队。

高校积极参与行业项目, 依据项目专项开发特色实训室, 完善实训课程体系, 提高实训教师比例。高校积极开展各类继续教育, 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高校创新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员, 开展课堂进企业, 教师走出去, 将科研成果推介到需要的企业。

沈阳市各区人民政府已经与各高校拟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指挥及桥梁作用, 加强行业与高校的高效对接, 作为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和开发。

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地方政府物流决策, 充分发挥其在物流领域的专业优势, 承担各类规划、政策研究、战略研究。定期进入行业企业, 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 搞技术更新、流程优化, 提升行业自动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

(课题来源: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课题名称:物流行业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1LSLKTGLX-31)

地方物流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教育课题,在我国正逐渐形成一种“创业文化”。创业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和人生理想的结合。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然而,创业教育在我国却相当薄弱。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存在创业意识浅薄、创业师资力量和物质条件难以保证等问题。本研究针对出现的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国家提倡创新,要求进行创业教育。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提出要用15年时间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创新型国家”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路标,而恰恰是创业教育成就了创新型的美国,这就要求我国高校积极开展发展型创业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在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就要求高校要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

第二,从物流管理专业自身的发展来看,需要进行创业教育,并需积极鼓励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物流发展至今,已成为涉及管理学、信息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数学、机械、电子电工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自成系统的的业务领域。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跑运输”、“送货”。它集现代化的运输、仓储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产品流通加工等诸多内容为一体。与此同时,全国高校兴起了一股“物流热”,已有近500所大学、800多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接受物流教育的在校生超过百万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供给急剧膨胀,学生就业出现困难。此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还是一项提高物流产业企业家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和振兴物流产业的客观需要。

第三,从地方院校的特点和服务定位来讲,需要进行创业教育。地方性本科院校不同于省部属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为之提供充足的、适用的人才资源。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体系,否则创业教育将是无源之水,专业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形成的深层根基。

综上所述,结合地方高校的区域特点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对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很有必要。

3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经管、机械、计算机等诸多领域。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合地方高校的区域特点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创业教育的整体观念仍显表面化,地方高校尚缺乏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整体氛围。在社会心理、经济环境、资金因素等方面的保障也不够成熟。从学校的角度,很多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对创业的认识还局限于创办和经营企业。他们将创业教育局限于操作层面或技能层面,认为创业教育只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和经营企业、从事商务活动。对学生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乃至个性的培养和提升方面做得不够。不利于提高学生开创性的自主创业能力。使得很多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观念仍显得表面化和局限化,整体高度不高。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大学生传统求稳、依赖性强的被动就业观念对创业天然具有一定排斥性。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服务面向,都瞄准国家大型企业、企事业单位等稳定工作,或者是跨国公司,港口、码头、海关,对工作单位的期许较高。只有少数学生准备毕业之后去创业,并且准备创业的学生中,大多对于自己的需求定位也不清晰,更无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业需求进行有效结合。从家长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方面:总体来讲,地方高校学生大多来自中小城市,甚至更偏远的农村。一方面,这些家长受传统就业思想、见识等方面影响;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无法给自己孩子提供经济上的和社会资源上的帮助。因此,对子女的的就业还是比较保守的态度。他们更倾向自己的孩子去考公务员,去国企、事业单位就业。在这种认识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地方高校绝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去尝试创业的勇气和精神。

第二,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误区。

地方高校还没有形成将培养创新精神与开展创业实践融为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受实际环境、资金、技术和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在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上难以发挥实际功效。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彼此孤立,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也没有纳入正规的专业课程,只是在每一至二周开设一次《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地方高校不仅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上,在其它专业的创业教育上亦如此。一方面,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无法体现地方特色,因此,也就无法发挥地方高校在创业过程中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创业课程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完全脱节,地方高校目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只是对创业知识通识性的认识和理论上的传授,完全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脱节,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传授中教师又没有使之与创业联系起来。

第三,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地方高校,与省部属高等院校相比,在引进优秀教师方面本身就处于劣势。加上创业教育作为新兴学科和课程,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还远未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已有的教师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创业实践或者没有接受过系统创业教育,属于“赶鸭子上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也多以理论传授为主,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地方高校也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成功者担任客座教师,特别是针对物流管理方面,目前全国创业形势比较火爆,相关的企业家、创业者也多。但由于地方高校所处地理区域位置的限制和受当地整体创业环境的影响,讲座的次数有限,讲座邀请的人员也有限,并缺乏系统性。除此之外,创业者或者企业家虽有创业的实践经验,但大多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时并不如意。

第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基本物质条件难以保证。

资金是地方高校进行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地方高校很难拿出大笔资金来扶持学生创业实践。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很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贷款放宽标准,对大学生创业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创业,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影响不大。地方高校虽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筹措资金来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包括找校友捐款,找企业拉赞助等),但是这些资金来源一般不太稳定,加上地方高校本身在校友、地方经济区域性上的不利因素,使得资金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创业实践教育的基本物质条件难以保证。

4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对策

第一,改变创业观念。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竞争日趋激烈。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与省部属院校的竞争中要想赢得生存空间,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并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与特色。使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更加全面,整体观念更加具体化,改变创业教育意识,注重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深层基础。对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也要进行改变,要让他们的思想意识提高,能自觉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创业知识和创业成功案例,还可以依托传统“挑战杯”创业竞赛、“互联网+学生创业大赛”等全国性竞赛活动,结合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进行推广。让学生对创业知识、创业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得大学生把创业与自己的就业选择、人生选择和远大理想统一起来。

第二,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地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课程应重点从大学生创业的观念层面、技能层面、能力层面和心理素质层面进行引导、教育与培训。因此,培养创业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教学上也应做出相应的改革。首先,课程设置要有地方性,要结合地方的区域经济特色,并且还要具有相应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教育是主渠道,创业教育课程应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起,整合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完整课程体系。创业教育一定要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特别是在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的思想。经常性的集合课堂教学推动学生进行物流行业的创业思考。激发培养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

第三,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提高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引进来”,地方高校应注重吸纳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邀请他们来校开展讲座,进行讲学,也可以兼任创业教育导师进行创业指导,通过面对面的亲身交流,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降低创业的风险。“走出去”,派遣教师走出去,到有关高校、物流企业进行物流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使教师深入物流行业创业一线,提升创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双师型”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实现从就业教育型教师向创业教育型教师转变。

第四,改变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评定标准。

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创业实践性,传统的对于学生的评定标准过于注重理论性已不再适用。因此,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应由原来的笔试改为案例分析、调查报告、实践操作等,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业实践过程。考核的过程和考核的频次经常化,对于考核的评定标准和考核结果具体化、客观化、公开透明化。可以借助相关创业大赛,让学生模拟创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结论

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上千所。面对国内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内各大专院校都在创业教育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以期在创业教育上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本论文结合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促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推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2]谢如鹤,张素芬,周耀旭.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工程化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14-117.

[3]王萍.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刘晓明.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一体化高职人才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9):160-161.

[5]何军峰.试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6):51-53.

地方物流 篇6

X物流公司是经安徽省交通厅批准, 由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位于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 注册资本金6600万元人民币, 目前拥有资产近2亿元, 在职员工600余人, 并相继在上海、无锡、南京、广州、天津、北京、马鞍山等地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目前, 公司拥有大型标准化仓储、配送仓库共15栋近70000平方米, 铁路专用线1条, 国际集装箱中转站1个, 大型货物堆场2个, 集卡车队1个、普货运输车队2个、水陆联运装卸码头1个。

一、X物流公司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公司近年来迅速壮大, 但其现阶段在仓储作业的各个环节中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一) 仓储作业方面误差较大

X物流公司在出入库拣货等仓储作业方面, 主要是依靠仓库管理员的经验进行操作, 误差比较大。同时信息传递的落后, 也导致公司的仓库不能提前得到出入库信息, 不能提前做好准备, 直接导致司机长时间排队等待的现象。

(二) 装卸作业效率低下

装卸作业不合理, 组织管理不善, 时间浪费严重;设施设备落后, 机械化程度低, 作业效率低下。工人经常出现交替等待现象, 大多数作业仍处于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 工作效率低, 且易损坏物品, 加大了物流成本。公司仅把仓库看做存放货物的地方, 对设备现代化的要求很低, 而且廉价的劳动力使企业放弃改造设备的打算, 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 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公司在职员工615余人, 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下 (含技校) 412人, 专科165人, 本科及本科以上38人, 学历普遍较低, 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忠诚度较低, 人员流动较高。作业分工不合理, 工人作业量不均衡, 且缺乏相应的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工人在工作中无紧迫感, 在每一个环节, 诸如提取、装卸、摆放等过程中都延缓了工作时间, 造成大量的成本损耗。

二、X物流公司仓储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 优化作业流程

公司应大力推广条形码技术和无线电终端的系统作业管理, 优化作业流程, 提高作业效率。条形码技术和无线电终端系统作业管理的引入, 改变了仓储信息传递方式的落后, 极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降低了管理员的操作强度, 方便了仓储信息的查询, 为科学的储位管理和调度提供了条件;减缓了司机长时间排队等待的现象, 大大提高了公司仓储作业的服务水平。

(二) 装卸搬运的改进措施

1. 实现装卸搬运的机械化

针对不同的货物, 应采用合理的装卸搬运工具。采用专用装卸设备装卸货物, 可大大减轻设备对货物的磨损。当然, 购买专用的设备必然会增加成本, 但是从长远看, 机械化作业是物流装卸搬刨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节省劳动力, 减少破损费用。

2. 实现整个作业过程的单元化

目前公司考虑到成本问题依旧采用的是垫仓板, 导致搬运装卸过程不能连续进行。建议公司应该从长远出发, 购置托盘。虽然托盘的价格较贵, 在使用过程中还会折旧消耗, 但应看到托盘使用后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同时公司也可以充分利用全国的网络经营托盘租赁这一业务。据调查, 在美国、日本等物流发达的国家都有托盘租赁公司, 而我国目前这一市场还是空白, 公司可以考虑进入这一空白领域。随着物流的发展, 单元化作业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 市场上对托盘的需求也必将越来越旺盛。

(三) 培育仓库管理人才

根据企业目前物流人才的现状, 建议企业采取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训开发并举的方法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较低的问题。公司目前虽然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了一些员工的素质, 但仍然缺乏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 公司应从适应行业变化和员工实现自我的需要出发, 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加强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为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 完善激励机制, 健全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用人”是管理机制的核心;而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激活人”则是关键;但要真正“激活人”, 其实质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制定一个明确的“选才”标准。在同一个企业范围内, 对同一类岗位, 企业应事先确立一个统一的选才标准。对企业而言, 适用就是人才, 适用就能发展, 只要企业所选之人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即可, 选才应务实而不要务虚, 应重才能而不要贪大求洋、崇牌凭证。应规范用人合同, 建立健全薪酬管理体系,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完善人员引进聘用制度, 完善人员晋升制度, 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 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 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五) 提供仓储增值服务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仓储企业应充分利用其联系面广、仓储手段进步等有利条件, 向多功能的物流服务中心方向发展, 开展加工、配送、包装、贴标签等多项增值服务, 从而提高仓储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增加仓储利润来源, 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仓储本身就是为客户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 它为客户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效用以及商品的可得性。

为了能最经济的满足来自市场的需求和挑战, 包括动态的仓储环境, 增长的顾客需求以及对更佳仓储表现的要求等, 仓储业通过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 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项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改进方案的实施要点

(一) 借鉴先进物流企业发展经验, 优先进行信息化建设

实践证明一个物流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发达、完善的信息系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效益是明显和巨大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以后, 在满足内外客户信息需求不断增长的过程中, 实现了信息流推动物流、资金流和商流的目标。不仅为自身提高了竞争力, 也可为客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快速反应, 取得了竞争优势。客户在自己的系统 (或企业系统) 中能实时看到各地仓库最新进出仓和库存数据, 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库存, 并减少成本;

二是提高效率, 财务根据系统动态结果及时开出发票, 加速资金周转;

三是优化流程, 降低运作成本EDI电子对接实现订单无纸化处理, 代替传统传真下单、手工开单。

(二) 企业的仓储系统要与其它物流环节协调发展

由于各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 因而就必须研究总体效益, 使物流系统化。物流系统是为达成物流目的的有效机制, 物流的各项活动如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都各自具有提高自身效率的机制, 也就是具有运输系统、仓储系统、搬运系统、包装系统、流通加工系统等分系统, 这些系统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 因而物流系统就是以成本为核心, 按最低成本的要求, 使整个物流系统化。即物流系统就是要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 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使成本变为最小, 以追求和实现部门的最佳效益。因此, 要达到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的服务的目的就要利用物流系统论的观点来管理现代物流。将包装、运输、保管等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寻找出来, 成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物流, 进而有效解决“效益背反”, 追求总体的效果。

摘要:X物流公司的仓储管理存在着信息传递落后、装卸作业效率低、员工素质不高等问题。应通过优化作业流程、实现装卸搬运机械化和整个作业过程单元化、培育仓库管理人才、完善激励机制、提供仓储增值服务等对策, 来改进X物流公司仓储管理。在实施改进方案过程中, 应借鉴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经验, 优先进行信息化建设, 并要与其它物流环节协调发展。

关键词:X物流公司,仓储,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三号) [R].2005, (12) .

[2]中国仓储协会秘书处.中国仓储业发展调研报告[R].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6, (12) .

[3]姜大立, 王丰.行业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03.

[4]黄培.现代物流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08.

[5]豁红.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地方物流 篇7

1 职业技能的架构条件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企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动态化, 在新的条件下, 企业边界更是表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 对雇员素质的要求是能胜任岗位特别是核心岗位或关键岗位的需要。在新形势下, 架构什么样的职业技能才能使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中取得优势并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

1.1 经济发展及资源的区位差异化

经济发展的资源区位差异, 不可能要求高校培养的职业技能都是相同的, 其培养只能是求同存异, 才能体现一个专业、一所学校的特色。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 针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要求, 兼顾职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架构职业技能。

1.2 物流技术的变革

物流技术一般是指与物流创新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 可以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 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 此外, 还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划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 物流技术中综合了许多现代技术, 如GIS (地理信息系统) 、GPS (全球定位系统) 、EDI (电子数据交换) 、Bar Code (条码) 等。物流技术的推陈出新, 架构职业技能应考虑终身的学习能力。

1.3 企业组织的网络化和扁平化

企业组织的网络化使得多部门、多群体之间的边界是“可渗透的”或“半渗透的”, 组织的活动是以团队作为职能单位并跨越专业职能, 并可获得横向的、纵向的信息, 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并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保持更良好的关系;而企业组织的扁平化使得企业管理层次减少, 管理幅度增加, 为应对市场的变化, 需要企业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 并将一定的决策权和解决问题的权力授权给较低层次的员工。架构职业技能需考虑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经营范围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经营范围的多元化, 在突出企业核心能力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 兼顾各项活动的多样化, 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 其目的在于降低各项活动的费用、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经营范围的全球化, 其员工将来自不同的国家, 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经营范围的全球化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和降低办公成本。文化的多样性、成本管理、经营运作等要求架构职业技能应考虑语言、人际交往、业务和理财等综合知识能力。

2 职业技能的架构

2.1 基本技能

2.1.1 理解能力

找出、理解和解释文件 (包括手册、图表和计划) 中的信息, 然后来执行任务;通过决定中心思想或必要信息, 识别相关的细节、事实、说明;推断出一些未知的术语, 判断报告、建议的精确性、合适性和可行性。

2.1.2 文字表达能力

完整精确地记录信息;创作函、信、指导意见、手册、报告、建议、图表, 将合适的语言、风格、组织和形式运用于物流企业文化等能力。

2.1.3 数学应用能力

完成基本的计算;使用最基本的数字概念, 比如在物流规划、物流设计和物流成本管理中的整体数字和比例;从许多数学方法 (运筹学) 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数据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构造逻辑解释;理解事情的几率, 并对事情作出预测等能力。

2.1.4 听的能力

能听到、注意、解释并对口头信息和其他如与目标相符合的体态语言作出回应、支持等能力。

2.1.5 口头表达能力

参与谈话、讨论和小组陈述, 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

2.1.6 计算机应用能力

运用计算机基础原理, 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进行物流技术的改进和改革的能力。

2.1.7 交际能力

在新的或目前的团队环境下能适应环境变化、友善地和礼貌地与他人相处;在熟悉的或不熟悉的情景中让他人接纳自己, 与他们保持友好关系;当环境需要的时候作出合适反应;对他人所说的和所做的保持兴趣。

2.2 专业技能

(1) 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身的能力, 以新的方式组合观点和信息, 识别问题的可能原因, 创造性地设计方法去更好、更快地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2) 决策能力。对物流规划方案、物流成本管理方案以及其他投资方案, 能详细说明目标和约束条件, 产生多个备选项, 考虑风险, 评价和选择最好选项的能力。

(3) 学习能力。运用学习方法, 学习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4) 灵活应变能力。应对环境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严酷的竞争, 如物流作业的多样化, 要求选择灵活的方法 (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 满足员工、客户和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各样的需要。

(5) 物流人力资源的审查、考核、培训、调研、评聘、奖惩、晋升、辞退等层面组织管理能力。

(6) 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及公关能力。

(7) 高瞻远瞩的战略管理能力;善于观察、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微观有序的管理能力;严谨务实、果断、坚定的指挥能力;客观公正、无私无畏的监督与控制能力。

(8) 熟悉现代物流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包括物流运输的计划与调度技术、物流仓库机械的自动操作技术、现代物流加工技术、现代物流包装技术、现代物流搬运与装卸技术、现代物流配送计划与调度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物品标识技术 (如条形码技术等) 、物品实时跟踪技术、GPS技术、GIS技术、EDI技术、码头机械工具操作技术, 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现代自动化物流管理工具。

(9) 具备物流财务管理的相关能力。

(10) 具备物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的相关能力。

(11) 具有物流规划、物流项目策划、物流工具设计、物流评价等相关能力。

2.3 个人品质

个人品质主要表现在责任心、自尊、自我管理能力和正直与诚实方面。

2.3.1 责任心

对工作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很大的努力并持之以恒。通过努力工作, 设立标准, 注意细节, 出色地完成任务, 即使被委任不愉快的任务时仍能表现出很高的集中度。在处理和完成任务时表现出高标准的参与度, 做到准时、热情、充满活力和乐观进取。

2.3.2 自尊

谦虚谨慎、自信自尊, 相信自我价值, 保持一种自我积极肯定的观念;阐明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知道自己的情感能力和需要, 并知道如何表达它们。

2.3.3 自我管理

客观评价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根据组织目标设立个人目标;通过目标实现来激励自己;展示自我控制能力, 作出非情感的和非防御性的反馈;要求自己严格、自律性强,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遇事冷静沉着。

2.3.4 正直、诚实和诚信

重诺守信, 能够被信任, 当面临作出决策或者展示与通常的个人或社会价值观相悖的行为时, 能获得认可。

2.3.5 努力工作, 积极奉献

立足岗位, 恪尽职守;不怕苦, 不怕累;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积极为企业谋利益作贡献。

3 职业技能培养的路径

3.1 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技能培养的定位。该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地方物流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性、理论性要求, 又不同于高职院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技术技能的操作性要求, 它介乎二者之间, 不是培养技术工人, 而是培养有技能、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3.2 架构融合“理论+技能+素质拓展”适应地方物流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素养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坚持以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地方物流经济发展为目标, 紧密结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以及物流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制订架构符合专业基本属性、贴近社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方案, 即二平台+培养方向模块+技能及素质能力拓展模块。

3.2.1 突出“基本技能培养”架构的“学科平台”课程

该平台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管理学等, 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及管理能力。

3.2.2 突出“物流专业性”架构的“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 考虑物流的共性, 以物流流程为基点架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采购与供应商、运输、仓储、配送与供应链管理, 体现职业技能中的求同特点。

3.2.3 突出“服务地方物流经济发展”架构的“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

由于物流作业的实际流程与实际的物的特性, 针对不同的物, 其作业流程有自己的不同的特性, 如内地物流主要为配送、商贸和仓储, 沿海主要为港口和国际物流等, 因此在物流专业属性的基础上架构“模块式培养方向”, 体现了职业技能存异的特点。

3.2.4 突出“职业技能个性化”架构的“方向能力拓展模块”课程

由于物流管理学生的心理素质、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化, 学生就业的观念、意识等需求也具有个性化, 设计“方向能力拓展模块”课程, 学生可根据前期积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未来择业取向选择课程, 扩大知识面和职业技能理论, 以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如针对决策能力的培养开设项目评估课程、针对物流成本管理开设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等。

3.2.5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强调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相关实务与技能的培养, 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发展, 在时间上保证实践教学时数 (剔除专业实习、劳动、见习) 不低于总教学学时的20%, 通过校内实训室的课程实训和情境教学, 从训练量上保证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 (物流规划、物流作业设计、物流成本控制和投资决策等) 和创新能力。

3.3 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 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

知识的快速更新、现代物流技术的推广, 必然要求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通过搭建“物流协会”、“物流论坛”和“百家论坛”等平台, 邀请全国大学生物流规划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物流师资格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CPA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成绩优胜的学生, 将其如何学习包括学习的目标确定、系统学习的时间安排等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 以便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如何自主学习, 从而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 研讨最新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 敏锐地把握现代物流学科的前沿, 创造学习氛围, 打造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平台, 打造老师带着学生搞科研的平台。

3.4 以全国大学生各类比赛为契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创新能力是一种勇于摒弃旧事物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环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未来职业途径的多元化以及物流企业管理的“高绩效”运作, 要求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更好、更快地解决市场问题和工作的灵活性。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包括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 看, 创新能力可以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训练出来。地方高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规划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计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5 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 即:需求方式上, 企业需要懂得物流管理和现代物流技术的人才, 学生需要就业、继续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 学校需要良好的育人和科研基地;供给方式上, 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提供顶岗实习的场所、就业岗位以及教师所需的横向科研课题, 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技术服务和后备人才;办学方式上, 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企业与地方高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教学方式上,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法, 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双赢模式,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为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应用能力、物流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奠定物质基础, 如参加地方政府物流规划、行业物流规划等, 增加工作经验, 为未来择业奠定基础;同时, 通过校企合作, 地方高校和学生可以发现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勇于创新和提高自我。

3.6 建立社会职业技能与校内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机制, 营造职业技能培养氛围

企业“双证书” (毕业证和资格证) 聘用人才方式, 给地方高校职业技能培养鉴定提供了契机。目前, 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四 (六) 级英语过级考试, 使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英语水平普遍提高 (基本技能) ;同时, 地方高校还应与所在地劳动、商务、财政等部门密切联系, 针对相应的专业技术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 (物流成本管理) 、报关证 (国际物流) 、CPA考试、初中级物流师、初级人力资源师等。实践证明, 通过社会职业技能鉴定, 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加技能鉴定考试的学生提高了相应的技能水平。

除了社会职业技能鉴定外, 还应建立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制。校内职业技能鉴定不同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 主要针对课程实训 (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20%) 考核和评定专业技术技能, 验证所开设的实训项目的掌握的效果。课程实训项目一般分为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性三类, 综合性实训项目验证将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强调的是动手能力, 鉴定标准应侧重于技术操作的规范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训项目强调的是在老师已有的科研项目上所作的实训, 鉴定标准应侧重于创新能力, 突出创意、创新的内容 (学生主要是检验其技术创新能力) 。

摘要:如何培养能够胜任地方物流企业管理岗位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职业技能架构的条件及职业技能内容的分析, 提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定位应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职业技能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地方物流 篇8

1基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人才分析

1.1 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状况

物流产业是多种行业细分类的重新组合,李珊珊等[1]提出了物流产业界定问题,王佐[2]定义为“专门为市场提供物流管理服务的企业,这类企业的集成就是物流产业”。另外,何明珂(2001)、王述英等(2005)都对物流产业进行了定义。虽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十分迅速,除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之外,近年来都保持了高速增长,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等指标都有一定增长。在政策层面上又有一系列优惠条件出现,在全国范围内涌现了许多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使物流产业伴随经济的增长呈现出蓬勃向前的局面。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物流业在不同地区也发展不一,在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在标准化、国际化的推动下逐渐步入了产业的成长期,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公司,物流服务水平也大幅提高,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尚处于形成期,基础设施欠缺,物流意识存在差距,与物流相关的贸易活动较少。总之,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导致物流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非常明显。

1.2 物流人才发展状况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2009年~2011年我国物流业振兴发展的10大任务、9项重点工程和9项政策措施。其中“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9项政策措施之一。我国开展物流类专业高校数从2001年的1所到2009年的339所;现在校物流类研究生约5000人,在校本科生2.5万人,高职类学生35万人,而物流类在校中专生达50万人;2008年,我国本、专科层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达9.8万余,比上一年多出3.5万多人[3]。全国各行业有高级职称比例是1.86%,而物流行业这一比率只有0.85%,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物流类人才教育还是侧重于低层次的培养,高层次物流人才仍然偏少。

1.3 不同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下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根据高慧萍(2009)研究,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正处在形成期,到 2027 年以后,物流产业发展将进入成长期,到 2053 年以后,中国的物流产业将进入成熟期。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形成期的前期,从人才流动角度看,没有专业的人才供给,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通过人才流动来满足的,那么此阶段的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择时,就必须要接受其他产业人才的流入[4]。实际表现为,在欠发达地区,物流业从业人员大多未经过正规物流培训,都是从原来的运输车队等其他工作转型,所以专业性比较差,很多业务处理都处于原始的人力作业状态,而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等原因,往往难以吸引到高级物流人才;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物流业也受到更多重视,人才分布从高到低各层次都有,需求的总量比较大,大中型专业化物流公司的进驻,中高级物流人才需求比较大,这些从珠三角等地用工市场的招聘情况就可看出。并且人才需求的趋势是具有规划、能为决策提供帮助的中高级缺口比较大,由于有更多的选择,人才流动性也较强。

2地方性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分析

2.1 应用型的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国内关于高校分类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将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几类,应用型地方高校一般为教学型高校,地方性院校一般都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并且也经常与地方企业联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地方企业的实践实训,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要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在分析掌握特定专业领域内人才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增加行业企业对实践内容的要求。

2.2 地方性高校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

2.2.1 地方性高校研究性物流人才培养意义

研究型物流人才指在普遍教学之外,与一般学生相比,具有更深厚理论水平,能自己撰写理论性文章,对物流某领域进行过深刻学习,理论分析、规划能力较强,能从理论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虽然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主要目标,但产业发展趋势表明,中高级物流人才需求会越来越旺盛,如果将培养目标定格为低级别物流人才的话,会逐渐在市场上丧失竞争力,也会使学生缺少决策规划能力,只能参与低级别人力竞争,虽然在培养范围内,研究型人才只是一部分,物流整体目标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现实工作中,研究型物流人才的应用只部分限于硕士和博士,所以从社会性要求来看,研究型物流人才在本科阶段只是学生群体中的小部分,但针对小部分研究型、拔高型人才培养能分化学生培养的层次,也能激发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获得最佳发展,并且部分学生有意愿,也有潜力向研究型人才方向发展;另外,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的后续硕、博研究型继续学生起到基础性作用;再之,研究型物流人才能让学生在基础学习之外深入了解物流学科的本质,加深对学科的认识;最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也能极大促进教师的培养学习,能促进教师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从而更好服务于教学。研究型学生的培养与选拔,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并能积极参与物流设计大赛并在大赛中承担合适任务,与应用型物流人才相互配合取得成功。所以,地方性院校不应该“将鸡蛋放进一个篮子”,而应该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兼顾进行再培养研究型应用人才,为社会储备高级物流人才服务。

2.2.2 高校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综合国内各大院校来看,在培养模式上趋同,对学生一视同仁,近年来由于市场的需要,过分强调学校承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有对理论弱化的倾向,人才培养本科向高职类倾斜,而高职类向中职倾斜,部分本科学生甚至毕业论文都不能正常完成,有潜力学生只能自己挖掘知识学习,研究型大学能提供更多培养机会,本科类研究型人才培养体制缺失,很少有针对小部分学生的培养方案,更多的是学生参与物流大赛或者一些建模大赛,通过各类大赛,学生强化理论学习并最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目前部分学校开展了“优秀本科生”培养工作,每位指导老师指导3~4名学生,除了正常学习之外,指导教师布置任务,定期讨论,另外,实行淘汰制,一般以一个学期为考核阶段,学生不能达到某些要求,将退出“优秀本科生”培养行列。这种培养模式采用在选定范围内学生自愿,阶段性严格考核的方法,在学生中间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3地方性高校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途径

3.1 学校应给予特殊支持

学校应该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发展,并在师资、教学设备保障、制度、社团活动、奖励等各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在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使有能力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学校培养形成基础牢固,理论扎实的人才队伍,与应用型人才一起丰富学校就业群体,同时多样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地方性院校本科办学层次,并继续为更高层次学习奠定基础。

3.2 普遍性教学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研究型物流人才发展的基础是普遍性教学,要紧抓基础教学,重视普遍性教学,为人才发展打下基础,并且在普遍性教学过程中要着手培养部分学生的研究型倾向,培养部分学生掌握理论深度,探寻兴趣所在,并深入学习,以文献阅读为普遍方法,在教师指导下为自己的研究型发展找准方向。

3.3 开拓眼界,对外交流,积极参与教师课题

由于地方性学校应用型培养的特征,校际之间应该以各种物流设计大赛为契机,进行交流学习,互通有无,研究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以课题为契机,对知识进行强化,同时也为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提供了思路。

3.4 日常教学中培养

研究型学习并非院校的普遍性教学,所以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有所突破,进行引导,具体有:①案例教学中归纳理论。物流教学中的案例十分丰富,要引导学生归纳案例中所用到的理论,并探寻该理论的起源及应用状况。②实验教学中提出问题。实验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中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的要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并总结使其理论化,通过追溯等进行强化。③实践活动中找出它与书本教学的差距。实践是对理论的验证,同时实践中也有新问题的出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差别,找出理论在解决实践问题的不足并分析引起差别的原因。④课程设计归类理论角度。每门课程的结束都要求学生在课程中找出自己的兴趣点,并进行深入挖掘。⑤毕业设计(论文)拨高度。毕业设计是学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指导教师应该拨高选择,以理论作引导,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把关,强调深度研究,激励创新,并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进行特殊课程辅导等。日常教学的强化应该在每次的课后进行,可以通过邮件、电话、小组会议等不同方式进行,避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

4结语

研究型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尚未大范围开展,首先,要意识到区别于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在提倡个性化教学的今天要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潜能,通过院校支持,课题参与,日常教学外强化等形式,培养一批具有研究能力的本科人才,为继续学习、积极参与工作,甚至自我创业决策等奠定一定础。最后,在物流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现象、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涌现,地方性高校应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强化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从而为发展不平衡的各区域物流产业提供更合格的人才保障。

摘要:通过分析物流产业发展不平衡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认为高层次人才物流的缺口越来越大,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应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来培养研究型本科物流人才,才能达到为市场储备人才,同时为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打下基础。文中也给出了进行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珊珊,刘立萍,王耀球.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几点认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9:36-37.

[2]王佐.物流到底是什么—兼论物流理念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16-2.

[3]http://wlxy.whicu.com/xxzx/zcfg/2010-06-21/4788.html[EB/OL].

地方物流 篇9

1 关于曹妃甸港口的相关概述

1.1 曹妃甸港口物流的现状

随着国家政府对曹妃甸开发建设的重视,港口发展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加大了对港口物流发展的财力、物力、技术、交通等各方面的建设,推动了曹妃甸港口物流的发展。根据曹妃甸发展规划,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矿石、原油、煤炭、LNG码头等,其中25万吨级的矿石码头4个,原油码头2个。2005年曹妃甸25万吨级的矿石码头建设完成,年接卸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在2000年时曹妃甸港口的吞吐量少于500万吨,由于基础设施的建成投入使用,到2012年其吞吐量翻了40倍,达到17506万吨。同时,曹妃甸港口附近的公路、铁路交通工程的竣工,进一步为其物流发展提供了可能。

当然,在曹妃甸港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动了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的发展,打算以曹妃甸港口为中心,打造物流、人流、商流、信息流等全面集聚的物流园区,为河北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随着曹妃甸港口交通的通畅,其物流辐射范围也大幅扩展,除了为我国华北地区提供钢铁资源货物等,也承担了为南方多个城市运输煤炭的重担,同时也开始成为国际性的物流港口枢纽,给河北经济发展吸引更多资金。

1.2 曹妃甸港口物流的发展优势

1.2.1 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河北唐山曹妃甸港口的选址,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优势相当突出。曹妃甸港口处于渤海湾中部,离唐山市区80千米,而与首都北京距离也只有220千米,靠近金塘港、天津港、秦皇岛港等,区位的绝对优势决定了其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港口物流。同时,国家对曹妃甸工业区的开发,使得其形成了码头、电力、石化、钢铁等多元化工业区,货物吞吐量也逐年增加。通过对曹妃甸港口物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可知,地理位置的优势都是不能忽略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完成海路、海铁等交通体系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港口物流的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港口贸易枢纽指日可待。

1.2.2 交通优势明显

发展物流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交通,而曹妃甸港口的另一大优势正是交通,是促进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曹妃甸处于华北、东北之间,是重要的交通要塞,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运输都相当通畅,尤其是铁路交通纵贯南北,是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完全满足了对现代物流的需求。而唐港、京沈、唐津等高速公路的建设,促使曹妃甸港口的公路运输也更为顺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不小贡献。当然,曹妃甸港口的海运交通运输业不容小觑,其与韩国、日本的距离都较近,与我国其他港口和国际大港口联系密切,正是因为这样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才能推动曹妃甸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

1.2.3 资源丰富

曹妃甸港口不仅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还有大量丰富的资源,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了便利。唐山市素来具有工业摇篮的美誉,是我国一大能源工业产地,矿产资源充足,加快了唐山电力、钢铁、煤炭、化工等系列产业发展,并形成了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群,推动了曹妃甸港口物流快速发展。同时,当地的盐业、农副业、矿业也十分发达,无不成为曹妃甸港口物流的产业支撑,拥有许多其他港口物流不可比拟的优势。

1.3 曹妃甸港口物流的未来发展建议

曹妃甸港口物流的优势为其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也不能忽略其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曹妃甸港口相比秦皇岛港口、青岛港口等起步较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曹妃甸港口附近的配套建设处于基础阶段,使物流功能较为单一;与河北省其他大规模的港口物流竞争,实力稍微偏弱。为了推动曹妃甸港口物流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加快曹妃甸港口建设进度,提升货物吞吐量。从整体而言,曹妃甸港口建设还是较为完善的,但由于资金的缺失致使港口建设进程缓慢,因此制约了港口物流的发展。要想进一步提升曹妃甸港口货物吞吐量,就需要全面利用相关政策制度,获取政府的大量资金支持,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国外、国内资金的投入,或是通过上市的方式来筹集曹妃甸港口建设资金。

其次,在曹妃甸港口原来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功能基础上,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丰富港口服务功能,如拆装箱、包装、腹地运输、库存管理等业务服务,或是提供系列的信息服务、物流系统设计等功能,确保曹妃甸港口物流的综合多元化发展。

最后,打造物流联盟,拉近临近港口的关系,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在河北省附近,港口众多,其中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的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等对曹妃甸港口物流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竞争力,曹妃甸港口需要与周围港口协同发展,加强彼此之间的物流合作,形成具备1+1>2效益的港口物流联盟,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港口间的资源共享利用。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对物流联盟进行管控,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从而相互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成为提升河北经济的主力。

2 曹妃甸港口物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2.1 曹妃甸港口物流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的直接效益

曹妃甸港口物流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收入,就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会形成GDP、国民收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其中,港口的货物吞吐量是其物流的一个重要指标,也能很好地反映港口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决定了港口物流GDP的产量。据多年相关数据分析,在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港口吞吐量每增长1%,当地的经济总量就会增长1.347%。而曹妃甸港口随着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货物吞吐量也是逐年增长,2006年1000万吨、2007年2005万吨,到2010年的10197万吨、2012年17506万吨。按照这样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曹妃甸港口建设全部竣工时,其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亿吨,GDP超过300亿元,提供60万个就业岗位,让地方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2.2 曹妃甸港口物流对地方经济的间接贡献

除了由曹妃甸港口物流自身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外,其对地方经济的间接贡献也是不能缺少的部分。尤其是在曹妃甸港口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生产制造产业群,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解决了地方人员就业问题,是典型的辐射区间接经济增长,包括贸易、临港工业等。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都从侧面间接地推动了曹妃甸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曹妃甸港口的配套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有望成为我国的“鹿特丹”港口。

2.3 曹妃甸港口物流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社会效益的推而广之也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曹妃甸港口物流产生的社会效益,就成为地方经济繁荣的巨大助力。曹妃甸港口不断的建设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地方货物运输、资源开发、货物流通等能力,使曹妃甸港口地方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优越的港口物流为地方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人流、技术投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结语

综上所述,曹妃甸港口物流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随着曹妃甸港口的进一步建设发展,势必带动地方经济达到全新的高度。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亚洲装箱运输总量也在不断增长,为我国港口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曹妃甸港口具有极大的区位、交通、产业优势,加上国家重视,势必会成为我国现代港口物流的代表,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曹妃甸港口建设进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等的投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曹妃甸港口,物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彩霞.浅谈曹妃甸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物流技术,2013(1).

[2]贾洪鑫.曹妃甸新区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水彩画的发展下一篇:高效课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