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共12篇)
我国地方 篇1
我国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多样的生态与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 这是一笔巨大的基因宝藏, 是培育新品种不可或缺的原始素材。
2012年7月9日出版发行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 是在第二次全国家禽资源系统调查、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编纂完成的一部阐明我国家禽遗传资源的形成、发展、现状的科学著作, 共列入家禽遗传资源189个, 具体为:鸡116个 (地方品种107个, 培育品种4个, 引进品种5个) ;鸭34个 (地方品种32个, 引进品种2个) ;鹅31个 (地方品种30个, 培育品种1个) ;鸽3个 (地方品种2个, 引进品种1个) ;鹌鹑2个 (引进品种2个) ;火鸡3个 (地方品种1个, 引进品种2个) 。收录的在189个家禽资源中新发现的地方品种共37个 (鸡28个, 鸭5个, 鹅4个) 。下面介绍其中四种家禽品种:
龙胜凤鸡 (Longsheng Feng Chicken)
龙胜凤鸡原产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俗称瑶山鸡, 属兼用型品种;龙胜凤鸡具有肉质鲜美、抗病力强、耐粗饲、适合山区饲养等特点。龙胜凤鸡的外貌独特, 遗传多样性丰富。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鉴定。
繁殖性能:平均开产日龄130天, 开产体重1 100~1 300克, 年产蛋80~120个, 平均蛋重47.5克;公母比例1∶10~1∶15, 自然交配受精率95%以上, 受精蛋孵化率92%以上。笼养和放养就巢率分别为10%~15%和20%~30%。
长顺绿壳蛋鸡 (Changshun Blue-Egg shell Chicken)
长顺绿壳蛋鸡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贵州省长顺县鼓扬镇, 属兼用型品种, 具有觅食力强、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好等特点, 尤其所产绿壳蛋, 品质好, 具有良好市场前景。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鉴定。
繁殖性能:开产日龄165~195天, 年产蛋数120~150个, 平均蛋重51.8克, 种蛋受精率90%~95%, 受精蛋孵化率86%~94%, 就巢性较强, 每年就巢2~4次。
瓢鸡 (Piao Chicken)
瓢鸡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 俗称闭毛鸡, 因无尾椎骨、尾棕骨、尾羽、镰羽、尾脂腺, 尾部形状似瓢, 故名瓢鸡, 属兼用型品种。体型独特, 具有性情温顺、适应性强、易肥、产肉性能好, 肉品质优良等特点。2009年9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鉴定。
繁殖性能:开产日龄为160~190天, 年产蛋数100~130个, 平均开产蛋重47克, 平均蛋重52克, 自然交配条件下, 种蛋受精率60%~80%, 受精蛋孵化率80%左右。母鸡就巢性较强, 一年内就巢5~6次。
拜城油鸡 (Baicheng You Chicken)
拜城油鸡原产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 也称拜城鸡, 属兼用型品种, 具有体态肥美、肉品质优良、耐热抗寒、适应能力强等特点。2009年9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鉴定。
繁殖性能:农户散养条件下平均开产日龄190天, 平均年产蛋数86个, 平均蛋重48克, 就巢率约30%;保种场选育群平均开产日龄150天, 平均年产蛋数178个, 平均蛋重50克, 平均种蛋受精率89%, 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8%, 就巢率约3%。
我国地方 篇2
地方文献是与经济建设具有直接联系的一种资源,地方文献工作直接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动力。很多人将地方志研究与地方文献的研究混为一谈,将地方志研究上的一些成就加在地方文献领域,使很多人误以为在地方文献方面已经没有多少作为,这就大错而特错了。正是基于上述两种原因,笔者希望就前面提到过的地方文献领域的一些发表文章来探讨一下我国近几年来地方文献研究的现状、问题和趋势,以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对于经济建设的作用,也使更多人来关注地方文献事业。
一、研究概况
根据笔者的统计,从1988年到1994年,在图书馆学各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文章共有44篇。其中以整体地方文献为对象进行理论研究的,有25篇;结合某一地区或某一具体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进行实践研究的,有19篇。下面就以这25篇较有理论价值的文章为主,就其作者、发表及内容情况等分析一下地方文献的研究现状。
(一)论文发表年代
表1
年 份
发表论文数(篇)
1988
1
1989
2
1990
11
1991
5
1992
5
1994
1
这里可见,地方文献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90年代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高峰时期。地方文献研究自兴起之时起,论文发表数量逐年稳定增长,说明这是一门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引起人们的重视,且必将不断深入下去。
(二) 核心作者与核心期刊
表2
发表论文数(篇)
作者人数(人)
3
2
2
2
1
16
我们不难发现,地方文献领域的核心作者很少,大多数都只是初入这一领域,拿出一二篇文章发表各自的见解及观点;作者较为分散,文章各执一词。这些都说明地方文献研究只处于初始阶段,理论研究远未成熟,还只是在探讨中。这不仅表明了该领域的现状,期待着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而且提供了一个文献学领域的空白点,指引人们在该领域进行钻研,以期有所收获。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山大学图书馆系副教授骆伟先生先后发表了《论地方文献的特点》等较有价值的文章,堪称是地方文献领域的核心人物,他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的水平。
结合前面提过的另外19篇实践性较强的地方文献研究的论文,可知《图书馆员》、《图书馆学刊》和《图书情报论坛》可算作是地方文献领域的核心期刊;结合论文作者情况,更可发现核心期刊中发表了一些重要作者的较有价值的文章。这些期刊也标志着地方文献研究的水平和发展,借助这些期刊,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现状。
表3
发表论文(篇)
发表相应论文数的期刊数及期刊名
4
3
2
1
1 《图书馆员》
2 《图书馆学刊》《图书情报论坛》
3 《广东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四川图书馆学报》《云南图书馆》
5 《陕西图书馆》《图书馆界》《青海图书馆》
《图书情报知识》《江西图书馆学刊》
(三)论文内容的信息量
尽管上面提到了大批作者的大量文章,但这些文章的内容是很有局限性的,涉及的范围大多只是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类型、对象、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地方文献的收集利用等基本工作方法。25篇文献所提供的信息量大体只相当于其中一、二篇重要文章的信息量,内容局限于同一论题的争论、辩驳中,未能取得一致或有所扩展,这也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的明证。
另外,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之一的朱积孝先生虽曾前后发表过3篇文章,但3篇的内容几乎雷同,只有个别非实质性的删节或变动,这显然是同一信息的重复使用,这也同样说明了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成熟、不完善和混乱,这种情形大大阻碍了读者和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信息量的摄取。
二、研究内容综述
前面已经提到,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内容局限于几个方面,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非常的不成熟、不完善。这些方面包括:
1.基本理论研究:地方文献的概念、类型、特点、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历史的发展等;
2.收集、管理及利用:收集的途径、方法、搜集方案、搜集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如何进行分编、管理及提供利用的问题;
3.地方文献学和地方文献工作;
4.民族地方文献及现代地方文献;
5.地方文献工作实践:具体地方、具体馆地方文献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情况。
下面将就上述各方面内容分别加以归纳。
(一)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就是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问题。据刘子明统计,目前有50多种概念提法,几乎有一篇文章、就有一个概念。但在地方文献的本质上仍有共识――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
然后是地方文献的分类,更是众说纷坛,各种分类方案及结果纷纷出台,令人眼花缭乱。 这里较能接受的提法是应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其中最通用的一种标准即是按著作形式划分,可得出地方志、家谱和族谱、地方地图和图片、地方史论论著、地方年谱、地方资料汇编、地方辞书、地方索引目录、地方年鉴概况、地方文告传单、地方档案、地方笔记、地方墓志、碑刻和拓本、地方传记、地方印章、票据和表格、地方信札、地方文物介绍、地方丛书、地方讲话录音、地方纪录电视电影等20类。
地方文献的特性是区域性、保存价值和实用价值、广泛性。
地方文献的作用是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咨询和决策服务,为修志提供史料和为专业史研究服务。
地方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是哲学方法、数学方法和情报学方法。
对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业务专长要求是应系统掌握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了解文献概况和服务对象的专业。
地方文献的历史发展(略)。
上述五方面内容或是名家达成共识,或由笔者权衡各家、综合互补而得出,基本描述了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概貌。
(二)收集、管理和利用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应从三方面着手,即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深入调查访求,与档案馆、博物馆分工收集;指出地方文献工作者应注意学习有关知识。
地方文献收集应首先确定详尽周密的收集方案;确定适当的收集方法:筛选、缴送、征集、访求、采购、复制、复印、摘抄、剪辑和寄托等;然后还要动员社会力量,确保收集资金。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下列几方面: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宽与严的关系、主体与参考的关系、分工与协调的关系、藏与用的关系。
地方文献收集的原则是地方性原则、史料性原则、兼收并藏的原则和适用性原则。
建立地方文献的意义是:是图书馆藏书建设发展的自然趋势,是突出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是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需要,是建立地方文献的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关于地方文献的分类,可行的办法是采用集中归类。为解决地方文献分类“难”和“乱”的问题,则应对其进行单独归类,然后增设一套地方文献目录,既可分散于各类查找,也可集中查找。
地方文献管理实行分散收藏,即按内容分藏于各类,但可按集中归类目录快速查找。
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极低,针对其原因,应改进管理办法:加强收集工作,增加馆藏,转变重藏轻用的思想,加强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宣传报导和横向联系,发挥读者积极性,注重信息反馈和加强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
(三)地方文献工作和地方文献学
地方文献工作就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方针和任务,对地方文献进行系统地开发、科学地整理和有效地利用的一种过程。
地方文献学是研究区域文献的形成发展及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以区域文献和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学、目录学和情报学的原理为基础,探讨区域文献如何系统地开发、科学地整理和有效地利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地方文献要成为一门科学,需对它的概念、范围、特点、作用、类型和整理利用规律等,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去研究,只有深刻认识和高度的理论升华,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构筑一门学科。
(四)民族地方文献和现代地方文献
民族地方文献是指不受载体、形式、出版方式限制的、能反映一个民族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等方面,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历史和现代文献。收集民族地方文献应注意处理民族地区图书馆与博物馆、文物馆及档案馆之间的矛盾,注意处理收藏者个人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现代地方文献包括本地和籍贯属本地的现当代文化人士著述;近年来本地著者及文化人士著作、作品;公开发表的各种译著、小说、散文、剧本、诗歌、杂文、美术作品、摄影书画作品等;各种学、协会及史志机构编辑出版的各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现代地方文献收集中应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应密切与出版部门的联系,掌握最新出版动态;要抓住时机,及时收集;要制订与收集相应的配套措施;要制订有利的对策。
三、关于地方文献领域的几点看法
从上述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尚处于经验描述阶段,只是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及一些实践工作进行探讨,未能达到进行科学的深入的理论研究的水平,未能形成理论体系,是远不成熟和不完善的。
关于地方文献的最基本问题,如其定义及分类,众口不一,各执己见,不能形成共识,也没有一种有力的说法统率各家。这种争论说明这一领域的不成熟,甚至说明它还刚刚起步,需要一点一滴地进行努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不断发展完善。
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从作者、成果以及影响程度来看,是较为分散、较为薄弱的,未能形成强有力的核心作者群,未能有成形的理论成果;从研究内容看,只限于低浅层次、限于基本理论和基本工作的探讨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
该领域中只提出了建立地方文献学的建设和设想,提出其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方法,指出形成学科的条件和途径。缺乏强有力的学科理论基础,没有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没有较强的专门研究队伍,没有集中统一的领导或指导,缺乏形成学科的基础。
上述提及的是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现状和问题,地方文献研究的发展有待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地方文献是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它直接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文献情报服务,它为经济建设提供咨询与决策。地方文献研究不仅在当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效益意义,也有着极大的迫切性。这一领域是大有作为的。
要发展地方文献事业,需要建立起核心机构,统一指导和从事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工作,汇集各方面的成果,达成协调共识;组织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来,不断深入地探索研究和填充空白,不断扩展研究范围;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学科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各参与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早日建立起一门成熟的地方文献学学科。
参考文献:
1.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13-21
2.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图书馆学刊,1989(2):3-37
3.黄明.地方文献工作管见.图书馆,1989(4):22-26
4.张炎林.谈县市馆地方文献工作.图书情报论坛,1990(1):60-62
5.骆伟.论地方文献的类型.广东图书馆学刊,1990(1):48-51
6.骆伟.试论地方文献的特点.图书情报论坛,1990(1):34-36
7.朱积孝.地方文献工作概论.陕西图书馆,1990(2): 6一12
8.杨锐明.对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几点看法.云南图书馆,1990(2):26-29
9. 韩朴.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图书馆学刊,1990(2):13-15
我国地方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篇3
关键词:基本文化需求;粤西文化:特色文化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这是《中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把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充分说明党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公民权益的内涵,体现了文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粤西地区的基本文化发展现状
粤西地区与发达的粤东相比,其基本文化的发展显然比较落后,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地理原因。粤西地区的地理地貌十分复杂、地理环境差,严重地阻碍了东部基本文化向西部的发展和延伸。所以这使本来基本文化就落后的西部地区更加落后,必然会对粤西基本文化的发展发生影响。其次是相关领导对基本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粤西地区开发的比较早,经济和文明的建设均相对来讲比较发达,政府重视程度提高投入的建设资金也充足。与之相对比,粤西地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以及主要力量仍抓经济建设,基本文化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从最近的调查来看,在粤西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受访者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看电视 (占比73.49%)、看书看报(68.12%)、玩电脑(60.73%)、 玩手机(55. 04%)、 听广播或听音乐(53.79%)、看戏(文艺演出)或看电影(37.07%)、打球(28.77%)等。无论是从受访者的日常性文化娱乐活动情况来看,还是他们参与较多的文化娱乐活动情况来看,当前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个体化—— —个体性或私性文化娱乐活动占据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然而,调查同时表明,66.78%的受访者热切希望参与群众基本文化生活,仅有4.58%的人持不同意见。可见,个体性或私性文化娱乐占主要地位并非全动选择的结果,而是缺乏参与群体文化的机会。目前,粤西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活动比较匮乏。尤其是排在需求第一位的文化广场,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公共空间,可以容纳更多人群,进行大规模群体性或集体性文化活动,但这类广场空间,粤西地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均不多,只有2-3个不等。
二、构建粤西地区基本文化体系的意义
(一)对于弘扬先进文化, 倡导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普遍追求。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 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发挥主渠道、主旋律作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群众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很好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教育,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全社会夯实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
(二)对于进一步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人们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也要不断满足精神生活需要,随着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人已经脱贫奔小康,更需要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素养,陶冶情操、增强才干,舒缓压力、娱乐身心,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奠定扎实基础,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对粤西基本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基本文化的内容必须有利于粤西地区发展
从理论上说,文化权利是一种发展权。现代国际社会强调包涵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人权,生存权侧重于经济发展,使人获得丰富的物质财富;发展权则侧重于文化的发展、传播和享受,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二者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的提高,发展权显得尤为重要。文化需求是一种基于生理和安全需要之上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精神动力,需要提升生活品质、抚慰心灵、修养性情、沟通情感,社会也需要通过倡导真、 善、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于是就产生了相应的文化需求。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来陶冶。
(二)基本文化的提供方式必须多种多样
粤西群众希望能得到就近便利的文化服务,不必费时费力费钱。这就要求合理布局文化机构和设施,优化配置基本文化资源,便于人们就近参加基本文化活动。多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活动,如用流动舞台车、图书大蓬车的方式深入粤西地区,真正把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同时,各地区各具地域特色,其发展不平衡, 文化传统亦有差异,就是同一地域的群众其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和层次性,因而人们对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会千差万别。期望政府能够从本地情况出发、从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文化政策,采取不同的办法,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化服务,以满足他们急切的文化需求。
四、结语
总之,群众基本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它宏观上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方面的引导和规范;中观上需要各种群众组织的良好运行,微观上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需要整体上的科学设计和执行。在着力推进群众基本文化建设均等化、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别化的基本文化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1] 金艺花.新时期引导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正确导向思考[J]. 参花(上),2016(06).
我国地方种猪的优良特性 篇4
1 我国地方种猪的分类
我国地方猪种按其外貌体型、生产性能、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自然条件和移民等社会因素, 大致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 现分述如下。
1.1 华北型
华北型猪种分布最广, 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北。包括东北、华北、内蒙古、新疆、宁夏, 以及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四省的北部地区和青海的西宁市、四川省广元市附近的小部分地区。
华北型猪毛色多为黑色, 个别在末端出现白斑。体躯较大, 四肢粗社;头较干直, 嘴筒较长;耳大下垂, 额间多纵行皱纹;皮厚多皱褶、毛粗密, 鬃毛发达, 可长达l0cm;冬季密生绒毛, 抗寒力强。乳头8对左右, 产仔数一般在12头以上, 母性强, 泌乳性能好, 仔猪育成率较高。耐粗饲和消化力强。如民猪、八眉猪、黄淮海黑猪等。
1.2 华南型
华南型猪种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边缘, 广西和广东偏南的大部分地区, 以及福建的东南角和台湾各地。
华南型猪毛多为黑白花, 在头、臀部多为黑色, 腹部多为白色, 体躯偏小, 体型丰满, 背腰宽阔下陷, 腹大下垂, 皮薄毛稀, 耳小直立或向两侧平伸;性成熟早, 乳头多为5~7对, 产仔数较少, 每胎6~10头;脂肪偏多。如两广小花猪、滇南小耳猪、香猪等。
1.3 华中型
华中型猪种主要分布:长江南岸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巴山和武陵山以东的地区, 大致与华中区相符合。
华中型猪体躯较华南型猪大, 体型与华南型猪相似。毛色以黑白花为主, 头尾多为黑色, 体躯中部有大小不等的黑斑, 个别有全黑者, 体质较疏松, 骨骼细致, 背腰较宽而多下凹;乳头6~7对, 每亩产仔10~13头;肉质细嫩。如全华猪、大花白猪、华中两头乌猪等。
1.4 江海型
江海型猪种主要分布于汉水和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江海型猪种的毛色自北向南由全黑逐步向黑白花过渡, 个别猪种全为白色。骨筋粗壮, 皮厚而松, 多皱褶, 耳大下垂;繁殖力高, 乳头多为8对或8对以上, 窝产仔13头以上, 高者达15头以上;脂肪多, 瘦肉少。如太湖猪、姜曲海猪、虹桥猪等。
1.5 西南型
西南型猪种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地区, 以及湖南、湖北西部。
西南型猪种毛色多为全黑和相当数量的黑白花 (“六白”或不完全“六白”等) , 但也有少量红毛猪。头大, 腿较粗短, 额部多有旋毛或纵行皱纹;产仔数一般为8~10头;屠宰率低, 脂肪多。如内江猪、荣昌猪、乌金猪等。
1.6 高原型
高原型猪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被毛多为全黑色, 少数为黑白花和红毛。头狭长, 嘴筒直尖, 犬齿发达, 耳小竖立, 体型紧凑, 四肢坚实, 形似野猪;每窝产仔5~6头;生长慢, 胴体瘦肉多;背毛粗长, 绒毛密生, 适应高寒气候, 藏猪为典型代表。
2 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遗传特性
2006年6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第662号公告, 确定以34个优良地方猪种为国家级猪种资源保护品种, 它们是:八眉猪、大花白猪 (广东大花白猪) 、黄淮海黑猪 (马身猪、淮猪、莱芜猪、河套大耳猪) 、内江猪、乌金猪 (大河猪) 、五指山猪、太湖猪 (二花脸、梅山猪) 、民猪、两广小花猪 (陆川猪) 、里岔黑猪、企华猪、荣昌猪、香猪 (含白香猪) 、华中两头鸟猪 (通城猪) 、清平猪、滇南小耳猪、槐猪、蓝塘猪、藏猪、浦东白猪、撤坝猪、湘西黑猪、大蒲莲猪、巴马香猪、玉江猪 (玉山黑猪) 、河西猪、姜曲海猪、关岭猪、粤东黑猪、汉江黑猪、安庆六白猪、莆囚黑猪、师县花猪和宁乡猪。
与国外猪种相比, 中国猪具有以下优良遗传特性:
2.1 繁殖力强
首先, 我国的地方猪种除华南型和高原型的部分品种外, 普遍具有很高的产仔数。如东北民猪每窝平均产仔13.5头, 尤其是太湖猪平均窝产仔15.8头。在太湖猪的各类群中产仔数以二花脸猪为最高, 其次是枫泾猪、嘉兴黑猪、梅山猪等。太湖猪产仔数多的原因首先是排卵数多。太湖猪成年母猪的平均排卵数为28.16个, 比我国其他地方猪种的平均排卵数21.58多6.58个, 比国外猪种平均排卵数21.10多7.06个。其次, 我国地方猪种的胚胎死亡率低。许多学者对太湖猪和欧洲猪的胚胎存活率和死亡率的比较研究表明, 太湖猪早期胚胎死亡率平均为19.99%, 国外猪种为28.40%~30.07%, 可见太湖猪的早期胚胎死亡率比国外猪种要低8.41%~10.08%, 这预示着太湖猪具有高的活产仔猪数。
另外, 我国地方猪种的性成熟早。初情期平均为98日龄, 范围在64日龄 (二花脸) 至142日龄 (民猪) , 平均体重24kg, 范围在12kg (金华猪) ~40kg (内江猪) , 而国外主要猪种在200日龄左右, 几乎是中国猪的2倍。
2.2 肉质优良
中国猪种在肉质优良这一特性上, 表现尤为突出。根据10个地方猪种肌肉品质的研究表明, 中国猪肌肉颜色鲜红 (没有Ps E肉, 即没有肉色灰白、质地松软和渗水的劣质肉) , 系水力强, 肌肉大理石纹适中, 肌内脂肪含量高。由于具有以上几种特性, 反映到口感上是“肉嫩多汁, 肉香味美”, 而这些是国外猪种无法与之相比的。
2.3 抗应激和适应性强
通过对粗纤维利用能力、抗寒性能、耐热性、体温调节机能、高温高湿下的适应性、高海拔下的适应性、耐饥饿及抗病力等8项内容的测定, 表明中国猪种具有高度的抗应激性和适应性, 有些猪种对严寒 (民猪等) 、酷暑 (华南型猪) 和高海拔 (藏猪和内江猪) 有很强的适应性。绝大多数中国猪种没有猪应激综合征 (Pss) 。
2.4 矮小特性
我国贵州和广西的香猪、海南的五指山猪、广西的巴马香猪、云南的滇南小耳猪以及台湾的小耳猪, 成年体高在35~45cm, 体重只有40kg左右, 是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 具有性成熟早、体型小、耐粗饲、耐近交、易饲养和肉质好等特性, 是理想的教学实验动物模型, 也是烤乳猪的最佳原料, 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以上中国猪种的几个优良遗传特性是十分可贵的, 实践证明这些优良特性还可以稳定遗传给杂种后代, 出此它们将对猪的遗传改良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地方猪种虽具有以上优良特性, 但存在生长缓慢、早熟易肥和服体瘦肉率低等缺点, 需要扬任避短, 合理利用。养猪工作者的任务一是保种, 二是开发利用, 防止遗传资源灭绝, 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火生.瘦肉型与脂肪型猪ob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104.
我国地方文献资源布局论 篇5
这三级地方文献中心,在行政和业务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间的资源则通过计算机网络构成一个联合体――采取一种信息网络技术,将一定数量计算机上遵守同一数据格式的信息,组放分布式的信息总和(如internet中的WWW ( World Wide Web“资讯万维网”)即为这种技术。它使各地的用户都能够获取异地的资料和信息,各地的地方文献中心都等于拥有一个庞大的资料库,从而可以获得充分的文献保障。
(2) 必须看到的是,目前地方文献工作在多数图书馆都已有相当基础,如果摒弃这些基础而重新专门去建立独立的地方文献中心,则不但造成浪费,而且也不太现实。所以,我们的模式设想为,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来发展所设立的地方文献中心,与公共图书馆在同一馆址、行政上可以属于同一个上级领导,但在纵向的业务联系上则各有自己的体系,即图书馆网络有自己的国家、地区、市县级划分,地方文献中心也有自己的三级体制,是同一个领导机构下的两个部门体系――统一的国家机构是全国文献资源协调委员会,下设图书馆部、地方文献部、档案部等,分管不同的文献系统。 由于地方文献所收集的内容,较大部分是书刊纸质类,因此会与图书馆藏书形成大量重复,将地方文献中心与公共图书馆结合在同一馆址,便利于解决这一问题,避免了建独立中心的资源浪费。这样,在同一级的横向联系上。地方文献中心与图书馆可以实现资源共藏共用――但有各自的目录组织体系,相互间通过数据库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为解决共藏共用带来的查找难等问题,可利用备藏库设立地方文献专藏)。对于高校、科学院产生的地方文献,都可以通过图书馆自身的网络系统来获取。
(3) 地方文献的种类极为广泛多样,除书刊之外,还包括史料、档案、声像资料以及各种介质载体的形式,如广州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将本市各类企事业单位发行的宣传册,纪念章等都作为收集对象。随着文献出版量增加和出版技术的进步,地方文献的类型也会越来越复杂多样化。另一方面,地方文献散布面广,分布于一个社会区域的各个部门,有的还是内部和保密的文献资料。因此,地方文献中心要实现完备的收藏,必须对外与各文献出版机构、各档案、情报等信息或文献单位、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或信息部门等等各系统都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这些单位处获取信息,或以之为途径掌握社会上产生的地方文献。
这种对外的联系,最主要的是要与档案馆体系、情报所体系,专利、标准中心体系,方志编委会系统等有文献收藏性质的信息单位,建立共享信息数据库网络与收集网络,国家级地方文献中心,通过中央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情报所收集中央机关及其直属企事业单位所产生的地方文献资料。地区级、市县级地方文献中心除了从相应层级的档、情系统收集外,还要与所辖区域范围的文献及新闻出版机构(如出版社、报社、书店、电视台等)、与各类非机关所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采访关系,通过它们的档案部门收集分散于社会各领域的其它地方文献资料。在这方面,有的地方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如青海图书馆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中,一方面与档案馆、博物馆、文物所建立搜集网络,一方面通过省新闻出版局了解掌握全省登记注册的公开和内部出版的报刊名录、通过新华书店、出版社的征订书目获取即将出版或已出版的文献信息,还通过社科联、科协、文联等单位获取各学术团体的会议报告、论文资料、论文集、专题资料等,从而建立起广泛的采访关系,充分开发出地方文献信息源。
(4) 地方文献中心系统不论如何强大,都不可能自给自足,因此,其对外与其它文献系统进行联系与协作是极为必要的,这主要必须依靠计算机联网实现各系统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共享。同时,地方文献中心还应通过完善目录体系,积极开发二次、三次文献来组织资源与信息。
在图书馆界,“文献完备性”的提法己逐渐被“信息(或情报)完备性”所取代,即藏书的绝对数量不再是藏书完备程度的唯一标志;社会用户利用文献时绝大多数需要的只是文献中所含的信息。对于地方文献同样如此,地方文献在现代经济、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利用,主角也主要是其内在的信息资源。因此,通过数据库共享、目录及二、三次文献的组织,再辅以其它现代化手段,地方文献中心不必全面收藏也可以达到为社会提供较完备信息的目的。
3 建设该布局模式需要的保障条件
(1) 立法保障。通过国家立法,促使地方文献中心与图、情、档等文献部门一样,都成为国家出资、法律保护的事业机构,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地位,保证其经费开支。并且要完善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使之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扩大呈缴制度的适用面,让市、县级地方文献中心都可以受益,从而保证地方文献的完备收藏。
(2) 建立完善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和检索系统,并与其它文献系统组成信息网络,这是合理布局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保障。有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辅助管理,系统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系统内各个中心所有资源的分布、流动、数据库的联合,一方面增加了一个具体中心的容量和完备性,克服了不必要的增长与重复,节省了经费;另一方面,迅速方便的资源信息传递系统,实际上提高了用户的文献吸收能力,使任何一个地方文献中心都有可能满足社会的利用需求。没有这一保障,整个地方文献系统的工作效率便会大大降低,所谓完整的体系结构也变得徒有虚名了。
(3) 建立了地方文献系统,图、情、档等文献系统也应相应健全,并有联合起来的文献资源数据库。这样,地方文献系统才有可能通过与外部文献系统的联结,掌握散布于社会各领域的地方文献资源,才能够保证收集渠道的充足和畅通。
(4) 各种文献系统,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领导机构,如全国文献资源协调委员会。以使得全国各类文献资源的收藏、分布、流动、共享,都有统一的管理、组织与协调。通过统一领导机构的组织,使各系统构成为全国性的文献资源管理网络,从而从战略高度规划和保障全国的文献资源。
当然,进行地方文献体制布局的建设,必定还有很多具体问题和必要条件,这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地方文献工作体制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了。我们应该在改革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方能促进我国地方文献工作的进步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图书馆界专刊 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论文集》1987.(4)(以下论文均选自此刊)
(1)《宏观资源布局论》 林申清
(2)《论全国文献资源布局的原则与模式》 李修宇
(3)《试论我国文献资源布局与情报检索网络化》 黎盛荣
(4)《文献资源布局合理化及其实践意义》 廖德荣
(5)《专业文献中心: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方向》 周世辟、廖子良
2 骆伟 地方文献概论(讲义) 1993
3 地方文献工作 首都图书馆 1991.(1)
4 张照云 地方文献及其收集工作的探讨 青海图书馆 1990.(3)
5 王小明 谈地方文献资料收集工作 青海图书馆 1992.(2)
6 王才 提高县馆地方文献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青海图书馆 1993.(4)
7 骆伟 论地方文献 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8.(3)
8 莫少强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便于地区出版物资源共享。图书馆学通讯,1986.(3)
9 黎盛荣,于雄 我国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的战略问题.情报科学技术,1985.(3)
完善我国地方税收体系的建议 篇6
【摘 要】本文提出了地方税收体系完善的方案,认为将增值税全部归为中央所有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赋予地方发债权、建立完善单行税法、赋予地方政府税收立法权和税政管理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方税; “营改增”; 转移支付
一、将增值税全部归为中央所有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增值税收入按照中央政府分享75%,地方政府分享25%的比例分成。在营改增背景下,怎么样充实地方财政收入,是否应该重新划分增值税在中央和地方的比例分成。有学者认为还是按75:25的比例分配,但是要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或者加大中央政府的事权,有学者认为应该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分享比例,保证地方财力。新的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可以是70∶30或60∶40。本文认为应该将增值税划归为中央独享,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1.取消增值税共享并将增值税全部归为中央所有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各国通常会保证中央税收收入的主体地位,中央税收占总体收入比重大,以强化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从税制模式上说,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设共享税。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德国设置共享税。
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税权相对集中的税收管理体制,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主要税种收入必须由中央政府所有,保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相对稳定。而且根据我国地方税税基不应具有流动性特点,提高增值税分给地方的比例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如果提高地方政府的增值税分成比例,增值税的纳税人主要是企业,增值税对地方政府的激励作用将会进一步放大,地方政府为保持GDP 和税收收入增长地方政府将更加依赖于作为增值税重要税基的工业规模扩张,而不是为地方政府的辖区居民谋福利,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营改增”改革和地方税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相应的事权,这迫切要求我国加快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步伐。
由于我国的转移支付中超过一半为专项转移支付,不仅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往往还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相应的财政投入,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财力的紧张。中央向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支出不透明,监督力度差,并且导致地方政府进京跑部钱进,地方转移支付已经成为贪污财政收入的腐败温床。
今后,应该逐步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提高一般转移支付的比例,明确各自事务、一级税源一级政权、减少转移支付体制成本、提高及保持税收效率。并通过立法规范转移支付,健全监督机制。
在营改增和地方收入困难情况下,加大转移支付系数,并在其分配公式中更多地考虑人口规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
二、赋予地方发债权
由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造成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引发了土地财政、非税收入增加、地方债务危机等问题。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阶段,并且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投资和经济发展,公共部门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为广大人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并且公共设施的建设一般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时间长、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发行地方债或市政债是解决地方资金困难的最好方式。所以,对于地方政府资本性的支出应该赋予发债权。这不仅对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有帮助也是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
三、建立完善单行税法
我们要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房产税的试点范围,争取在“营改增”改革结束后能够全面开征房产税,既能发挥其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更有利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将资源税计价方式从从量定额征税改为从价计征。可以实现弥补财政缺口的目标,地方财力与资源价值同比例增长,有助于增强西部地区财力,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财力差距。
征收环境保护税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企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用税收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择机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调节社会成员的财富分配与占有,防止遗产的不合理转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积累社会公益事业资金。
四、赋予地方政府税收立法权和税政管理权
赋予地方政府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是大势所趋。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发展程度和所需财力,在国家财政法规政策的大框架下,适当调整区域内的地方税体系,确保通过税收收入筹集到足够的财力。
我国可以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赋予地方政府税收的立法权和税政管理权,并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行为进行监督,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决定一些地方性税种的开征和停征。在一定范围内对税率进行调整等,这样既可以保持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在大局上调控税收发展。
完善地方税体系不仅需要税制改革,也需要调整政府级次、解决地方债问题、明确地方政府的事权、改善转移支付制度等等问题的解决。所以地方税体系是关乎很多方面的整体,要想建立成熟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需要改革的方面还很多,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也需要重新考虑。关于地方税收体系还可以针对我国对地方财政实行的省直管县、乡财县管和乡镇综合改革,需要关注基层的财政收入,以及地方财政收入如何在各个基层的行政级次划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辉、黄玮.增值税扩围改革研究文献评述[J].地方财政研究.2012.
[2]李铁.构建财产税为我国地方主体税种的文献述评[J].理论探讨.2010.6.
[3]郭庆旺、吕冰洋.地方税系建设论纲:兼论零售税的开征[J].税务研究.2013.11.
[4]高培勇.“营改增”的功能定位及前行脉络[J].税务研究.2013.7.
[5]吕冰洋.零售税的开征与分税制的改革[J].财贸经济.2013.10.
作者简介:
我国肉牛的主要优良地方品种 篇7
1) 产地及分布
南阳牛是我国著名优良地方黄牛品种, 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南阳地区唐、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除南阳盆地九个平原县、许昌、周口、 驻马店等地区亦有相当数量分布。
2) 体型外貌
南阳牛为役肉兼用品种, 体躯高大, 肌肉发达, 结构紧凑, 体质结实, 步伐轻快。一般鼻镜宽, 鼻孔大, 口大方正, 眼大有神, 髻甲较高, 肩胛斜长, 背腰平直, 荐尾略高, 尾巴较细, 四肢端正, 筋腱明显, 蹄大坚实。公牛头较短宽, 肩峰隆起8~9cm, 前躯发达, 睾丸对称;母牛头较清秀、窄长、长短适中, 中后躯发育良好。
毛色有黄、红、草白三种, 以黄牛为最多, 占70%以上。一般腹下及四肢毛色较淡。角形不一, 公牛多为萝卜角及扁担角, 母牛多细角、扒角、疙瘩角, 部分母牛为活洛角, 鼻镜肉红色, 可视粘膜为淡红色, 蹄壳黄腊色或琥珀色或带有黑筋条纹。
南阳牛外形的主要缺点是部分牛只体躯长度、宽度不足, 胸部较窄, 尻部较斜及乳房发育较差等。
3) 体尺体重
成年公牛体高144.9±9.62厘米, 体斜长159.8±12.01厘米, 胸围199.5±21.10厘米, 管围20.4±1.76厘米, 体重647.9±176.3千克。公牛最大体重可达1000千克。
4)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公牛最大挽力为398.6千克, 占体重的74%, 母牛最大挽力为275.1千克, 占体重的64.3%, 耕地时经常挽力为123.8千克, 占体重的25.7%, 母牛经常挽力为105.4千克, 占体重的25.9%, 阉牛经常挽力为146.7千克, 占体重的24.9%。耕地时速度:公牛为0.81米/秒, 母牛0.76米/秒, 阉牛0.84米/秒。一般牛每天可耕地2~3亩, 载重1000~1500千克, 日行30~40千米。
肉牛性能:中等膘情公牛屠宰率平均为52.2%, 净肉率43.6%, 骨肉比为1∶5.06, 胴体产肉率为83.5%, 眼肌面积为60.9平方厘米。血占体重的3.1%, 心占体重的0.63%, 肺占0.62%, 脾占0.16%, 胃占3.62%, 肠占2.18%。
2、秦川牛
1) 产地及分布
主要产区为陕西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 其中以咸阳、兴平、武功、 乾县、醴泉等县的牛为最著名。
2) 体型外貌
属役肉兼用体型, 各部位发育匀称, 公牛体躯长, 胸部宽深, 四肢粗壮。母牛四肢相对较高, 臀部也较高。公牛头较大、额宽、面平、眼大、口方、颈粗短, 垂皮发达, 髻甲高而宽。母牛头清秀, 厚薄适中。秦川牛肩长而斜, 背腰平直宽广, 肋长而开张, 荐骨多隆起, 后躯发育较差, 多属尖尻。 四肢粗壮结实, 两前肢相距较宽, 有外弧现象, 母牛乳房发育较好, 乳房周径78.11厘米, 深度17.27厘米, 高度14.24厘米。
秦川牛毛色有紫红、红、黄三种, 前两种约占89%, 鼻镜肉红色者占63.8%, 黑、灰或黑斑者占36.2%, 蹄壳分红、黑和黑红相间三色, 红色占70.1%, 黑色和黑红相间分别占16.8%和13.1%。
3) 体尺体重
公牛体高141.46±6.3厘米, 体长160.47±11.17厘米, 胸围200.47±13.83厘米, 管围22.37±1.83厘米, 体重594.5±116.7千克;母牛体高124.51±6.06厘米, 体长140.35±9.61厘米, 胸围170.84±11.69厘米, 管围16.83±1.30厘米, 体重381.31±72.08千克。
4)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公牛平均最大挽力475.92±106.75千克, 占体重的71.74%, 母牛平均最大挽力为281.17±37.84千克, 为体重的77%, 最高载重量公牛平均为3796.5千克, 母牛为2440.2千克。单牛公牛日耕地1.19亩, 阉牛0.82±0.15亩, 母牛日耕0.80±0.18亩。
肉用性能:15头6月龄牛 (公5, 母8, 阉2) 的肥育试验, 饲养325天, 到18月龄时, 平均日增重:公牛0.70千克, 母牛0.55千克, 阉牛0.95千克。饲料报酬, 每千克增重所需饲料单位为公牛7.83千克、母牛8.69千克、阉牛9.63千克;需可消化蛋白质, 公牛972.6克, 母牛1132.42克, 阉牛1071.3可。屠宰试验结果, 平均屠宰率58.28%, 净肉率50.50%, 骨肉比1:6.13, 肉脂比6.52:1, 眼肌面积97.02平方厘米, 对9~11肋骨肉样分析, 肉的成分:水分53.75%, 脂肪28.08%, 蛋白质17.47%, 灰分0.77%。牛肉的生熟比为1:0.575, 肉质细嫩, 大理石状明显。
3、鲁西牛
1) 产地及分布
产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济宁、聊城地区, 以郓城、定陶、鄄城、鱼台、嘉祥、梁山等县为主要产地。
2) 体型外貌
鲁西黄牛体躯高大而略短, 骨胳细, 肌肉发达, 前躯较深宽, 背腰平直, 侧望视长方形, 具有肉牛的体型。皮毛以红黄、淡黄色较多, 草黄色次之。鲁西牛按体骼大小可分为大型、中型两种, 大型牛又称高辕牛, 四肢较长, 胸围相对较小, 行走较快;中型牛近似抓地虎, 四肢较短, 胸腹围大, 步速较慢。两种类型牛在体质外貌上有共同特点, 公牛头短而宽, 角较粗, 颈短而粗呈弓形, 颈下肉垂大, 髻甲高, 前躯发达, 母牛头稍窄而长, 颈细长, 肉垂小, 髻甲平, 后躯宽阔。一般背、腰尻部平直, 肌肉发达, 蹄大而圆, 蹄角多为棕色或白色。
3) 体尺体重
公牛平均体高142.83厘米, 阉牛138.71厘米, 母牛123.57厘米; 公牛平均体长151.50厘米, 阉牛150.24厘米, 母牛136.19厘米;公牛平均胸围197.5厘米, 阉牛190.05厘米, 母牛168.4厘米;公牛平均管围17.05厘米, 阉牛18.77厘米, 母牛15.58厘米。公牛平均体重525千克, 阉牛511千克, 母牛385千克。
4)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最大挽力公牛平均299.98公斤, 母牛平均206.52公斤。利用四轮大车于土路上载重600~800千克, 行速0.82~0.86米/ 秒, 一般中等个体的膘情和阉牛日可耕地5~6亩, 母牛3~4亩。
肉用性能:鲁西牛以肉质好而闻名, 销售至上海、南京、香港等地, 群众称为“膘牛”。鲁西牛对粗饲料的利用能力强, 肥育性能好、肉质细嫩, 肌纤维间脂肪沉着良好, 呈大理石状。经肥育后, 屠宰率为55%, 净肉率为45%。
4、晋南牛
1) 产地及分布
产于汾河下游晋南盆地, 山西省运城地区, 以万荣、临猗、河津、稷山等县市的牛为有名, 该区气候温和, 作物种类多, 饲草饲料丰富, 当地有传统种植苜蓿的习惯, 给优良黄牛品种形成提供了条件。
2) 体形外貌
毛色以红色为主, 部分为黄红色。晋南牛体躯高大结实, 具有役用兼用的体型外貌, 公牛头短额宽, 眼大有神, 粉红鼻镜, 顺风角, 颈粗而短, 垂皮发达, 背腰平直, 长宽中等, 尻部长度适中, 而腰角突出而宽, 臀端较窄, 前肢端正, 后肢弯度大, 后裆窄, 蹄圆而大, 蹄壁高, 呈粉红色, 致密。母牛头部清秀, 乳房发育较差, 乳头较细小。
3) 体尺体重
公牛平均体高138.66厘米, 体长157.4厘米, 胸围206.30厘米, 管围20.20厘米, 体重607.4千克; 母牛平均体高117.40厘米, 体长135.20厘米, 胸围164.44厘米, 管围15.60厘米, 体重339.4千克; 阉牛平均体高130.80厘米, 体长146.40厘米, 胸围182.90厘米, 管围180.30厘米, 体重453.9千克。
4) 肉用性能
在1975年、1978年、1980年三年中进行的不同年龄成年阉牛育肥试验表明:屠宰率为55.01%, 净肉率为44.7%, 骨肉比为1:5.64, 脂肉比为1:7.92, 瘦肉率最高可达61%, 育肥期日增重可达926克, 每公斤增重消耗5.89千克饲料单位, 可消化粗蛋白611.5克。
5、郏县红牛
1) 产地及分布
郏县红牛主要产于河南省郏县、宝丰、鲁山三县, 毗邻各县及洛阳、开封、南阳部分县、区亦有分布。
2) 体型外貌
郏县红牛体格中等大小, 结构匀称, 体质强键, 骨胳紧实, 肌肉发达。郏县红牛侧观呈长方形, 后躯发育良好, 具有役肉兼用牛的体型, 部分牛只背腰结合不良。头方正, 额宽嘴齐, 眼大有神, 角短质细, 角形不一, 有龙门角、萝卜角、扁担角、丸角、平角等, 以龙门角为最多。耳大灵敏, 鼻镜大多为肉红色 (占83.3%) , 蹄圆大坚实, 蹄壳琥珀色、黄腊色或带红色条纹。
郏县红牛毛色分紫红、红、 浅红三种, 据统计紫红色约占31.2%, 红色占49%, 浅红色占18.9%。
3) 体尺体重
公牛平均体高126.1厘米, 体长138.1厘米, 胸围173.7厘米, 管围18.1厘米;母牛平均体高121.2厘米, 体长132.8厘米, 胸围161.5厘米, 管围16.8厘米。公牛平均体重425千克, 母牛平均体重364.6千克。
4)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公牛最大挽力409千克, 阉牛412.6千克, 母牛317.4千克。一对中型成年阉牛一天可耕地3~4亩, 一对成年母牛日可耕地2.5~3亩。
肉用性能: 中等膘情成年牛屠宰率为51.47±4.5%, 净肉率为40.87±4.86%, 胴体净肉率79.42±3.41%, 眼肌面积为69.02±20.5平方厘米。
我国西部地区地方电视发展策略 篇8
由于各种资源的限制,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不可能与央视和省级卫视同台竞争和平等竞争。实现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 就是要在“本土”的范围内, 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与同级别的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竞争中获胜, 努力打造西部地区地方电视品牌, 并在本土范围内开展与央视与卫视的竞争, 进行受众与广告的争夺, 提高其本土市场占有率, 谋求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困境
1.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地域”限制
对于电视媒体的实力, 不难发现:在全国电视媒体格局中, 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西部地区地方电视 (包括省级地面频道与城市台) 之间的整体实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 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力量弱小, 发展缓慢。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 首先就限定了其发展范围的“地方性”, 只能谋求在本地区的发展。它不可能突破省的范围的限制, 对某些城市台来说, 甚至不可能突破“市”的限制, 更不用说全国范围。
2.经营观念落后——体制依赖强
电视台是事业单位, 其意识形态属性也就决定了它必然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进行政府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 这也就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国家政策上的优惠, 其发展更多的则是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 导致了忽视了其根本属性——产业属性, 片面地追求其社会属性。这也就使得电视台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政府和体制的依赖性, 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电视, 忽视了其自身的经营, 其发展状况的好坏对其工作人员没有很大的影响, 从而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使得电视台的发展缓慢。
而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 “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的推广, 媒体的发展不再是单单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投入, 更多的强调其自身的发展。然而由于体制改革的难度, 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性, 使得电视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摆脱这种依赖, 也难以迅速实现观念的转变。而观念的落后, 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的限制, 将成为制约电视台发展的最大因素。
3.资源缺乏带来的系列问题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转型,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台目前的收入主要依赖广告, 财政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而由于西部地区地方电视在广告经营上存在不足, 加上其广告市场的竞争受到来自各级电视的挤压, 使得其发展资金明显不足, 而资金不足又会引起一系列“恶性循环”。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策略
1.观念的转变
媒体变革时代, 要实现自己的发展, 就必须紧跟变革的步伐, 首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观念或认识,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媒介融合时代, 只有观念上的转变, 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必须顺应这一改革潮流, 才能为积极参与到这一改革中去, 努力谋求自身的发展而进行探索。“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的变革,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没有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体制的依赖, 就要求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真正地走向市场, 参与到广泛的市场竞争中去, 通过市场竞争来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提高员工素养, 改进节目内容的质量
而节目的制作, 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人的素质的高低,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节目质量的好坏, 这就要求提高西部地区地方电视传媒人的素质, 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特别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 加强对员工数字化技术与设备的学习, 增强操作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
3.拓宽西部地区地方电视发展渠道, 进行“服务”的全方位拓展
由于在信息选择上的多样性, 与信息媒介接触的多元化, 加之互联网的发展, 也大量挤占了人们看电视的时间, 各种现象表明, 人们对电视媒体的依赖性正在逐步减弱。而要抓住受众的眼球, 就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 不断改进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服务, 强调电视服务的附加值, 并努力实现电视的增值和应用服务, 让受众享受“超值服务”, 满足受众的需求, 赢得受众对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加分。
4.节目风格和内容的特色化
电视的品名设计到形象包装, 都会让人们形成对品牌的内涵的准确把握, 这些都无不体现了电视的特色。它们是电视的外在形象宣传, 进而获得内存认同的重要因素。而外在形象的初印象最终需要通过内容的呈现来体现, 节目的内容才是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节目内容很好地体现地方的特色, 呈现地方的社会生活变迁, 反映普罗大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 从生活琐碎小事、社会热点问题到国家的大政方针,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 初步获得受众的认同。在获得受众认可的基础上, 就必须提供电视节目的超值服务, 增加节目的附加价值, 将受众从“习惯受众”培养成“忠诚受众”。
5.注重电视品牌延伸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地方财政,风险化解,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
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很多国家都深深陷入政府债务危机当中, 欧洲甚为严重, 现在欧洲很多国家都因为政府债务问题向欧洲中央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先后出现希腊、冰岛、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债务危机, 近来美国的政府债务问题也很严重。虽然我国目前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 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快速不断的扩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 一些个别地方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较高风险, 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速度较快, 尤其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实践表明, 地方政府合理举债能够加快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允许地方政府借款或举债的最大好处是扩大地方政府财源, 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 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债务中存在违规使用债务资金、虚增收入发行债券等问题。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与资产的经济年限不相匹配, 不符合由不同时期受益者共同承担成本的代际公平原则。2012年随着《预算法修正案 (草案) 》二审通过,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审议预算法修正案草案, 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 地方政府不能举债。但是我国在上海、浙江等省市试点执行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以解决目前很多地方政府融资问题。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市级地方政府更多依赖于土地收入和银行贷款来偿还即将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存在规模风险和结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成因:不合理的财税制度;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滞后;不科学的政绩考核助长了盲目举债等。
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这些变化使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财政支出的要求, 财政开始出现赤字, 政府决定重新向国内外发行国债。1993年以前, 我国政府发行债券的规模并不大。但1994年后, 国家规定了财政部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借款, 政府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国债弥补, 由此导致债券发行规模的迅速扩大, 1994年突破1000亿元。2000年后, 国债发行速度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开始发行债券, 并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大量举债。2001至2010年, 国债规模从4483.53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方面,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 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 约占GDP的70%。而这其中尚未计入高校债务、城投债、政府性实体的信托融资、以隐性养老金债务为主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根据审计署2011年第35号文件, 公布了对全国所有涉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25590个政府部门和机构、6576家融资平台公司、54061个其他单位、373805个项目和1873683笔债务进行了审计, 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 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公告文件。
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
2.1 地方财政收入不足
近年几年以来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形成的财政支出刚性增长, 但2012年税收不景气的情况下无以为继。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含政府性基金收入) 。非税收入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增长极为明显, 2008~2011年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占非税收入比重平均为50%以上。随着国家对土地出让的严加管理, 土地出让收入明显减少, 政府财政收入就会明显减少。例如, 大连市2011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为499亿元, 比2010年同期缩水50%。对比过去曾创下千亿 (2010年大连市的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157.75亿元) 土地财政的大连市来说, 2012年的财政收入无疑将大受影响。重要的是, 债务压身的地方政府或将面临更为严重的负担。按照审计署的报告, 截至2010年底, 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 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就达2.5万亿元, 接近去年全年土地出让收入总额。地方政府只有通过新的举债来弥补财政开支缺口。
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完善
地方政府虽然不能像过去那样通过直接举债融资, 目前主要依靠通过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违规举借政府性债务。很多地方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直接或间接吸收公众资金进行公益性项目建设, 还有是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其他个人进行摊派集资或组织购买理财、信托产品。首先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注资必须合法合规, 不得将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 地方政府将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必须经过法定的出让或划拨程序。地方各级政府不得将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 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
2.3 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缺少有效监管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监管不力, 部分融资平台存在虚假出资、违规出资、抽逃注册资本等问题, 部分项目单位出现长期闲置和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的问题, 降低债务资金效益。同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中长期债务为主, 但是很多债务资金用于短期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上, 没有很好规划资金的使用, 同时间接造成政府债务与财政经济增长不同步。对融资平台公司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部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内部管理级次多、链条长, 资本金到位率低等。全国有1033家融资平台公司存在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地方政府和部门违规注资、抽走资本等问题, 涉及金额2441.5亿元;由于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回收期较长的公益或准公益性项目, 盈利能力较弱, 有26.37%共计1734家融资平台公司出现亏损。其中违规出资和抽逃注册资本的问题尤为严重, 验资后注册资本全部转出。例如, 辽宁省184家融资平台公司中, 超过三分之一存在注册资本不实等问题, 涉及违规资金440.8亿元。120家经营业绩为亏损或持平。有156家融资平台公司2010年收入不足以偿还当年到期债务本息。
3 我国地方债务问题解决对策
3.1 完善地方税收制度
解决地方政府债务最根本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地方政府不能仅仅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和银行贷款来偿付地方政府债务。应该是完善地方税收制度同时加强对严格的预算管理, 还可以进一步放宽地方政府税收的权力。
3.2 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例如, 近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管理,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迅速膨胀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大部分融资平台公司正在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运行,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的信贷管理更加规范。还是有些地方政府出现了违法违规融资, 如违规采用集资、回购 (BT) 等方式举债建设公益性项目, 违规向融资平台公司注资或提供担保。地方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要继续严格按照《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不得出具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直接或变相担保协议, 不得以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企业融资进行抵押或质押, 不得为其他单位或企业融资承诺承担偿债责任, 不得为其他单位或企业的回购协议提供担保。
3.3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机制
规范管理地方政府债务, 控制债务余额。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机制, 建立相应的偿债准备金制度和第三方监管机制。同时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构建科学合理的债务融资渠道;建立严格举债程序, 控制地方政府举债规模。例如: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启动, 但全国人大每年批准的地方政府债规模均为2000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不同于企业债务, 企业债务出现问题, 投资者要自己承担风险, 可以通过破产程序消除企业债务, 而地方政府债务出现问题, 地方政府不能破产清算, 最终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国家财政部门应尽快建立政府债务总体控制和预警机制。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确定“十二五”时期以及各年度新增政府债务控制规模和预警风险水平, 推行债务信用评级制度。运用负债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早期预警, 并规定合理的债务安全线, 借鉴外国管理办法。例如, 美国政府目前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接近10%, 联邦政府债务占GDP占93.2%。在2010年2月, 美国国会将债务上限定为14.294万美元。到2011年4月底, 债务总额就达到了14.236亿美元。美国政府为了避免债务违约, 2011年5月6日就停止发行各州政府债券。根据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与需要, 适当调整未来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扩大地方政府自主发债范围, 可以从目前4个省市扩大到10个。调节我国目前债务增长速度过快状况, 尽快形成并并保持政府债务与财政经济的同步增长, 使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始终处于长期可控状态。
参考文献
[1]傅光明.“六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J].中国经济周刊, 2010, (5)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11年底35号公告[Z].
[3]陈海峰.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运行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2) .
[4]杨亮.我国地方政府自主发债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9) .
我国地方湿地立法的比较研究 篇10
( 一) 湿地的概念
“湿地”一词的概念, 最早起源于1956 年, 是在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发起的第一次湿地详查当中使用的, 在这一次湿地详查当中, 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将湿地定义为: 被潜水或者间接性积水覆盖的低地。而湿地成为国际交往的概念, 则要追溯到1971 年与伊朗举行的国际湿地保护会议, 这次会议共有三十六个国家共同签署《湿地公约》, 从这里开始, 湿地开始正式的被人们了解, 其功能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 二) 湿地的价值
湿地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并且与其他的自然资源一样, 湿地自身有着多种的功能, 一般来讲, 我们按照收益的对象来将湿地的功能分为生态价值以及社会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是湿地价值最主要的集中体现, 湿地与人生存密切, 并对人活动影响很大。一般来讲, 湿地的生态价值表现为净化水质、提供水源、控制洪水、防风、调节局部小气候等。
除了生态价值以外, 湿地还存在很强的社会生态价值, 湿地能够为人类提供可以利用的资源, 例如芦荟、水产品等, 此外, 湿地还具有旅游、科研等价值。
二、湿地保护的概念
( 一) 湿地保护的前提
湿地保护要求人们能够正确的认识湿地, 并对湿地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 并开展相关的保护活动, 人类对于湿地的保护仍然在不断的成熟以及发展, 其重要价值正在日益收到人类重视。
( 二) 湿地保护的途径
湿地需要多方面的渠道来进行保护, 在这个过程当中, 对湿地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是重要的途径, 综合来看, 湿地需要技术途径、法律途径等多种途径来进行维护。
( 三) 湿地保护的目的
湿地生态系统有着复杂性、脆弱性, 同时由于湿地本身的巨大价值, 这都决定了通过湿地保护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地球的生态建设。如今,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受到全社会重视的重要问题。要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共赢, 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目标。
三、我国湿地保护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 我国的湿地保护立法进展顺利, 但是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 仍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总体勘察我国湿地保护立法活动我们能够发现, 大部分的湿地保护立法多涉及于具体内容, 而对湿地保护的程序规定较少, 一些地方湿地保护立法过度的强调了国家公权力在湿地保护过程当中的接入, 却忽视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从横向来看, 地方湿地保护立法有着同质化严重的情况, 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 缺乏可操作性, 这成为了地方行政法规的通病。
( 一) 保护概念不统一
我国由于各地湿地保护立法的时间上有先后的区别, 在保护力度、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别, 加上各个地区的湿地类型并不相同, 在湿地保护调理中对湿地的概念以及保护范围也都存在这差别。目前, 我国还有没有颁布国家层面的单行法, 这影响到了湿地保护的范围节点, 长期以来, 我国国家层面对于湿地的概念界定局限于河口、沿海滩涂等类型的罗列, 使得地方保护立法概念混乱, 缺乏标准。
例如, 黑龙江、吉林的湿地保护调理认为湿地是常年或者季节性的积水地段, 而宁夏与四川则认为是潮湿地域, 对于湿地的类型, 黑龙江规定的类型为河流、泛洪平原等, 吉林则规定湿地分为沼泽、湖泊等, 四川则分为是沼泽、泥炭地等。
( 二) 保护立法理念不先进
如今, 我国地方湿地保护立法理念参差不齐, 很多较早制定的条例理念较为之后, 这影响了湿地保护工作的进展。
( 三) 湿地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法律需要执行, 能够执行的法律才有着相应的价值, 湿地保护立法也是同样如此, 如今, 我国的地方湿地保护条例正在越来越多, 大多是省级行政庭制定的湿地保护条例, 这体现了立法部门对于湿地重要价值的重视, 但是由于立法技术、制度设计等诸多因素, 各地的湿地保护条例并没有足够的操作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有法不依的尴尬局面。
( 四) 湿地保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如今, 我国的地方湿地保护体系, 是在地方政府成立的湿地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 承担涉及湿地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工作, 并与其他主观部门之间进行协调, 形成综合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能够有效的提高各个部门的力量, 保护湿地设计的多种环境要素, 但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 这种体制逐渐暴露出了权责划分不清、议事协调机构缺失、湿地保护体制更新不及时等诸多弊病。
四、完善我国地方湿地保护立法的建议
( 一) 统一地方湿地保护概念
我国是《湿地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在公约当中, 湿地的概念和范围规定对我国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 在地方保护过程当中, 应遵守《湿地公约》中的湿地概念, 此外, 还应强调湿地当中水的价值, 使得在对湿地的保护过程当中能够重视对水的保护。对于湿地的范围, 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对类型进行列举。同时, 林业行政部门可与球员部门进行配合, 对本地区湿地进行存档, 明确范围, 经过批准之后, 列入保护清单进行保护。
( 二) 提高地方湿地保护的立法水平
湿地保护立法理念, 能够体现国家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是法制建设的重要体现。很久以来, 我国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观, 这让我们过分的重视了经济发展的价值而忽视了环境的价值, 这与和谐发展的理念并不相容, 因此, 需要转别这种观念, 在地方湿地保护立法当中引入新的理念。
( 三) 完善地方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
通过立法构建地方保护的制度, 能够实现地方湿地保护的制度化, 这是地方湿地保护的最终目标。通过制度的完善, 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地方湿地保护的水平, 实现湿地保护的目标。因此, 应构建地方湿地保护的资源开发许可证制度, 采取地方是滴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对范围内的居民进行补偿, 相关部门还应设立地方湿地保护的监测制度。
五、结语
如今, 人类对于湿地的重视正在与日俱增, 湿地对于人类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也在被更多人关注, 如何对湿地进行更好的管理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加强地方湿地保护, 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本文立足于各地纷纷出台地方保护条例的背景, 在深入剖析我国地区湿地保护立法的基础上, 对湿地保护立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并对地方湿地保护立法进行了归纳, 这有助于我国在法制建设过程当中提高湿地保护立法的水平, 对推动我国实现法治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文杰.加强我国湿地保护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04) .
[2]钟甦, 李丽丹, 邱玲.我国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的探讨[J].科技成果纵横, 2009 (03) .
[3]王小钢.论湿地保护综合立法及其主要内容[J].林业调查规划, 2015 (06) .
[4]张蕙, 仇心和.我国湿地保护的立法思考[J].行政与法 (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 , 2015 (11) .
对我国地方档案立法原则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地方档案立法立法原则立法研究
吴化、谭必勇、耿俊三位学者近期对我国1980年至2005年档案立法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列举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档案法规中,地方档案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有976项,占总量的73%,成为目前我国档案法律法规体系的主体。
地方档案法律法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上阶位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带动起来的。自从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颁布以来,截止2006年初,除西藏自治区以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发布了各自的档案(管理)条例或《档案法》实施办法,部分省会城市也制定了相应的档案(管理)条例。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还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改了各自的档案(管理)条例。在我国现有的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中(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20个区域至少修改过一次档案(管理)条例。
随着大量地方档案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改,对地方档案立法、执法和司法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开展起来,立法原则的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地方档案立法原则研究概况
早在1992年阿明就提出了地方档案法规建设的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地方档案法规与《档案法》等法律是从属关系,在内容上,地方档案法规必须以《档案法》等法律为依据。与国家档案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一致;在程序上,地方档案立法行为必须依照法定权限规定,并按照法定程序规则进行,不得逾越;在形式上,地方档案立法也必须采取规范化文件形式,以免引起法律执行上的混乱。二是主体性原则。地方档案法规建设必须维护地方档案事业主体,这是地方档案法规建设的核心。违反了这一原则,地方档案法规建设就失去了主要对象,三是适应性原则。制定地方档案法规,必须根据地方特点,符合地方档案事业发展实际和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要求,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既要考虑到档案工作的本质,又要从地方的具体情况出发,并借鉴外地、外行业的共同经验,这样就可以保证制定的法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四是科学性原则。地方档案法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档案行政管理的客观调查、预测的基础上,遵循行政法学的科学调控规则,正确使用各种法律规范,语言准确简洁、无歧义,便于操作。五是系统性原则。地方档案法规作为我国整个档案法律规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法制统一的精神,贯彻系统性原则,使每一地方性法规既保持内部之间的协调,又与其它法规和谐统一,下一级的规范在效力上从属于上一级的规范。六是相关性原则。地方档案法规建设会涉及到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域,要认真理顺其与地方其它事业立法的相互衔接与配合。
刘胜华认为,地方档案立法原则应当包括三个原则:一是纵向统一的原则。首先,地方档案立法必须坚持与宪法相统一,这是地方档案立法得以发生效力的根本所在:第二。地方档案立法必须与《档案法》相统一,尤其要与《档案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相统一:第三,地方档案立法必须与行政法规相统一,既不能与国家行政法规的内容相抵触,更不能与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相矛盾。二是横向协调的原则。地方档案法规既要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统一,又要充分反映本地实际情况。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制定地方性档案法规、规章时,也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为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又充分反映地方的特点,在地方档案立法时必须注意横向的协调。这就要求地方档案工作者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有深刻的理解,并加强横向联系,互通信息,交流情况,通报各地立法信息,交流各地立法经验,以保证横向的协调。三是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地方档案立法既要注重全局的、整体的实际,更要反映本地的实际和当前的现实。这是地方立法的根本所在。
马素萍认为,地方档案立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具体体现为不抵触、不重复、不越权等原则。所谓不抵触,是指地方档案立法不与上位法的规定相冲突或相矛盾。不抵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地方档案立法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上位法的一般性、原则性的规定作出细化的具体规定:第二。对于上位法未作出规定而地方又需要规范的档案事务,应当在法律、行政法规允许地方立法的范围内作出规定。所谓不重复。是指地方档案立法除必要而合理以外。不应重复上位法的内容。所谓“必要而合理”的重复是指:第一,作为地方立法的依据而引用上位法的有关条款:第二,作为地方立法的适用条款而引用上位法的有关规定,以量来表示。一般以不超过法律文本总字数的20%为宜。所谓不越权,是指地方人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立法权限行使立法权。不越权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属于中央专属立法权的事项,在国家尚未立法而需要地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法规时,原则上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认为有必要授权政府予以规定的,可以授权政府制定规章。第二,凡属于长远的、重大的、需要普遍遵循的事项。可以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凡属应时的、一般性的、局部性管理的事项,则可以由地方政府制定规章。第三,凡涉及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政府行为的事项,应当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凡属于应由地方政府自行决策的事项,则可以由地方政府制定规章。
虽然三位作者对地方档案立法原则的表述方式和方法不同,但一些认识是基本一致的。首先,三位作者都强调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大家提出的合法性原则、纵向统一原则和不抵触、不越权原则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其次,三位作者都提到地方特色问题。适用性原则、地方特色的原则、不重复原则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只是表述的方式、方法还有待取得共识,还需要逐步使之规范化。至于其它原则应当纳入地方立法的上位法原则,即档案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中。
2、地方档案立法原则及其表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第六十三条对地方立法权限规定中的第一项是“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
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这一规定是指在有上位法的情况下,为保证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地方立法机构可以制定执行性的规定。实践中这种立法可以说属于实施性立法或者说叫二次立法,也就是用地方立法的形式,弥补中央立法之不足,更好地满足地方的需求。二次立法既要不违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又要使所立之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解决本地突出的而中央立法没有规定或者不宜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就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不抵触原则和有地方特色原则。
地方档案立法作为实施性立法,首先应当遵循《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基本原则:一是宪法原则:二是法治原则;三是民主原则:四是科学原则。其次还应当遵循《档案法》所确立的立法专业原则,如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保护档案的原则、档案开放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原则、档案机构的独立性原则、奖励与惩戒原则等。在此前提下,确立和彰显自身的立法原则。
2.1不抵触原则
坚持不抵触原则,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是地方立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地方性档案法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基础。
《立法法》对地方立法的权限作了具体规定,对什么是抵触情况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以下五种情况通常被认为属于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行为:
①上位法有明确的规定,与上位法的规定相反的:
②虽然不是与上位法的规定相反,但旨在抵消上位法的规定的:
③上位法没有明确规定,与上位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相反的:
④违反了立法法关于立法权限的规定,越权立法的:
⑤下位法超出上位法规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的。
我国宪法、全国人大、政府组织法和立法法都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以同上位法“不抵触”为原则,而制定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以“根据”上位法为原则。显然,立法者的用意是使这两种立法形式在其立法权力渊源、立法权限范围、立法效果等方面有所区别。对“不抵触”原则,有人认为是指作为下位法的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的主要精神、宗旨相矛盾:也有人认为,不抵触是指不得与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条文规定相抵触。前者的理解过于宽泛,后者则过于严苛。可否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上述五种情况分层理解:①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地方立法不得有与之不一致或相反的规定;②不得作出与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精神、原则、宗旨相矛盾的规定;③不得超越国家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和范围进行立法。只有坚持上述三点,才有可能既不破坏国家的法制统一,又能保持地方立法的特色。
不抵触是地方立法的权限边界,不可超出。“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是地方立法的指针,可以灵活运用。《立法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事项。第一款规定了两个基本事项——为执行上位法而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和属于地方事务管理性的事项。第二款规定,除全国人大专属立法事项之外的其他事项,国家尚未立法的,地方可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立法法》对地方性法规权限范围的规定,有其理论根源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说。我国是单一制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立法权必须相对集中于中央。国家权力由人民直接赋予,地方享有的权力不是本身固有的,而是由国家自上而下授予的。地方立法权来自于中央的授权,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法律未明确规定的,地方不能擅自立法。从现实原因看,全国各地的地方立法工作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胚。主要表现在:一是越权立法:二是重复立法:三是有些地方性法规与国家立法相抵触,损害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四是有些地方性法规质量不高,不问是否需要,盲目制定,片面追求大而全。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不抵触原则总体上应当实事求是,深刻领会上位法的立法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可以比照上位法作出必要的有创意性的延伸,适当扩大一些调整的范围,增设一些自主性内容。
①从地方立法调整的范围角度。一是地方法规调整的范围比上位法有所扩大,也就是上位法对某一方面内容没有作出规定,地方法规就这一部分内容作出了合理性规定,那么扩大的这部分内容可以理解为根据地方需要作出的创制性规定,反之则视为抵触。地方档案法规中对有关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档案管理的规定:对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档案建立的宏观管理规定:优先利用权及限制利用的规定等等,均属于创制性规定。同时,《立法法》第九十三条对特定部门的立法做了规定,即军事法规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地方立法不得涉及这些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三十条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档案工作,根据《档案法》和本办法确定的原则管理。”而《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此规定显然与上位法规定相抵触。二是地方性法规调整的范围等于或小于上位法调整的范围。这类法规属于执行性地方法规。制定这类法规的最大难点在于行政处罚的设置。《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罚款数额,根据有关档案的价值和数量,对单位为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对个人为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行政处罚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做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安徽省档案条例》(1997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2004年修正)作出对三项档案违法行为处罚的额度低于上位法幅度的规定。其规定为:“对单位可以并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抵触之处十分明显。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属于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第5项中对处罚种类和幅度的“超出”与《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中的“范围内”是不一致的。因此。法律学者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行政处罚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
②从国家总的立法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角度。符合国家总的立法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地方规定是对上位法有创意性的延伸,反之则为抵触。其一,遵循有关法律的原则和规定。为与国家《行政许可法》的基本精神相吻合,
《辽宁省档案条例》等众多法规均把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资质认定”的内容加以删除。但出台于《行政许可法》生效之后的《山东省档案条例》(2004年修正)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管理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工作人员应当持证上岗。”这显然与《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第二款“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的规定相抵触。其二。立足于解决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广东省毗邻港澳台地区。华侨众多。《广东省档案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台湾同胞和华侨凭回乡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以到档案馆利用涉及本人或亲属的档案资料:经档案馆同意,可以利用已开放的档案。”《四川省<档案法>实施办法》将原《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中国公民凭个人身份证或工作证,单位凭组织介绍信可以到地方的国家档案馆利用已开放的档案”修改为“个人凭有效身份证件,可以到地方的国家档案馆利用已开放的档案”,废止了在档案利用中对外国人和外国组织制定的双重标准与歧视性政策,使WTO规则的国民待遇原则得以充分体现。其三,富有创设性的规定。如《上海市档案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市、区、县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在报送备案的同时,送交同级综合档案馆。”首次明确将市和区县综合档案馆是同级人民政府公开信息的集中查阅场所的内容纳入地方档案法规之中。
2.2地方特色原则
坚持地方特色,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地方立法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地方立法的特点。地方特色越突出,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就越强,法规的执行效果就越好。
地方立法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法规体例的大而全、小而全,不论法规内容如何,总则、分则、附则、章节条款一应俱全,地方档案法规体例也不例外。同时。地方档案法规内容与上位法及彼此之间高度趋同。从立法主旨、法规效力范围,到档案管理体制:从各级各类档案机构设置及职责,到档案人员的任职条件和要求:从文件的移交归档,到档案管理的各环节:从档案的开放利用要求及限制,到档案公布权限及形式:从违法行为的各种表现,到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这些几乎涵盖了法规各方面的全部主要内容,在各地区档案法规中无不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其结果是:1、地方特色普遍未能彰显。地方档案法规视《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为圭臬,导致内容极近雷同。据统计,《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共40个条款,其中与《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条款有16条。重复内容约占40%;《上海市档案条例》共51个条款,其中与《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条款有17条,重复内容约占33%。除少数地区外,包括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在内,完全可以把法规内容相互置换。这样一来,地方法规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2、可操作性不强。多数法规条文偏重于原则性,有些则过于笼统模糊。《贵州省档案条例》、《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浙江省实施(档案法>办法》都没有对违法行为作出确切的罚款数额的规定。大多数做了相关规定的法规,其数额空间极大,很容易造成执法的随意和偏差。3、对档案事业急需解决的时代性问题把握滞后。如在法律中确立档案的信息属性,应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策略和保障机制,对档案所有权和开放档案公布权的重新界定,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归属及其运行机制,集体、个人或私人档案的公共属性的确认等等,这些都需要地方档案法规及时作出回应。
当然,2001年施行的《山西省档案管理条例》和同年施行的《贵州省档案条例》在体例上别具一格。它们都没有构筑“标准”体例,不分章节,法规条文采取大流水排列,不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地方法规的“三世同堂”,对上位法中一些已经规定的比较具体、不影响贯彻执行的条款,不再纳入地方法规中,不再重复规定,而是集中解决严重影响和制约地方档案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新的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地方档案法规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地方档案立法的目的。
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与对策研究 篇12
近年来, 巴西、俄罗斯等国由于地方债务过度膨胀而引发的财政不稳定现象, 激化了市场的道德风险, 对本国金融危机以及宏观经济的动荡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让人们对债务膨胀的严重后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经济国家, 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正确认识地方债务风险, 进而有效地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因此, 从多角度的视角考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状况, 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对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保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现状评估
1、地方债务风险衡量的指标选择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衡量地方债务风险的直接指标一般都包括负债率、债务率、债务依存度、资产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直接偿还率等。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与债务本身的多少有关, 事实上也与地方经济发展与财政状况相关。根据“金融粒子理论”, 我们认为, 为全面反映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有必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外部指标主要在于体现区域整体外部经济水平和政府本身运行情况进行概括性判断;而内部指标主要表现地方债务本身所存在的实际状态。根据指标的适用性、精确性、综合性、灵敏性、联系性和可获得性, 从债务的内外部两个方面我们选取了7个指标来考察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状况, 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水平, 以期建立起“内外兼修”的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指标确定后, 根据每个指标的具体状况, 确定该指标的风险区间, 确定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则:第一, 根据历史上经济变动或经济循环的情形, 各变量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性质, 以及各个时期政府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目标等情况来综合考虑;第二, 参考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实际和有关研究文献。根据风险上升趋势将指标的风险区间分为三个区间:无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其中, 无风险区间表示财政运行处于安全状态;中等风险区间表示财政运行已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还没有超越一定的警戒线;高风险区间表示财政运行面临严重的风险可能爆发财政危机。据此, 各指标风险区间设定如表2所示。
根据地方政府债务的内外部两个方面在评估系统中的重要程度, 由“德尔菲法”赋予其相应权重;根据7个指标相应警度区间和对应的风险界限值, 并通过公式计算出各指标风险系数得分;可将各指标的风险系数得分乘以其对应权重求出各环节风险系数, 进而求出地方政府债务综合风险系数。
由德尔菲法, 得出各环节及其内部指标的权重如下:
外部指标Ai= (0.27, 0.23, 0.2, 0.3) (i=1, 2, 3, 4) ;
内部指标Bj= (0.3, 0.35, 0.35) (j=1, 2, 3) ;
外、内部指标权重Ce= (0.4, 0.6) (e=1, 2) 。
根据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论, 结合统计学知识, 将各指标的风险系数得分的计算方法进行如下设计。
(1) 若指标值所在的风险区间无上限, 且某指标是越小越好, 那么采用以下方式处理:
某指标值指数=指标实际值/ (相邻风险区间下限-相邻风险区间上限) *100%
某指标值得分=某指数指标* (该指标对应分数区间下限-对应上限) +对应上限
(2) 若指标值所在的风险区间无上限, 且某指标是越大越好, 那么采用以下方式处理:
某指标值指数= (指标实际值-该指标值所处风险区间的下限) * (相邻风险区间的上限-相邻风险区间的下限) *100%
某指标值得分=某指数指标* (该指标对应分数区间下限-对应上限) +对应上限
最后总结可得, 地方政府的债务综合风险得分 (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公式) 为:
其中, Fi与Nj是指标体系中在各部分的指标数值经过转换得到的风险赋值。
2、实证检验分析
根据国家审计局以及各地政府对地方性债务的统计公报数据, 本文选取部分省市的数据代入上述体系, 对建立的体系进行验证。
经过表中的验证, 就综合指标来看, 在进行测算的13个省市中, 除重庆、山东省位于中等风险区间外, 其余省市均位于高风险区间。通过观察高风险区间省市的指标不难发现, 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均未进入高风险区间;而赤字率 (辽宁除外) 、债务与GDP比、债务直接偿还率都不同程度落入中、高风险区间内 (北京赤字率指标除外) 。
三、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制度层面的因素, 也有管理层面的因素。
1、制度层面的分析
(1) 财政体制方面的原因。目前政府债务负担加剧和政府偿债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不明晰和事权错位的普遍存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是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按照财权与事权的一致性原则构建的。近20年来, 政府间事权的调整频繁, 而财权的调整则显得严重滞后。支出的分散化程度较高, 但收入的集中度却日趋提高, 地方政府收入 (不含中央政府转移支付) 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已不足50%, 长期的收支不平衡导致地方债规模不断攀升。
(2) 地方政府融资制度方面的原因。由于受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预算不得列赤字, 我国公债法也尚未立法, 地方政府融资目前尚无法大规模通过透明度较高的地方公债来实现, 而地方经济建设的锦标赛的现实又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筹资。特别是近几年来,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地方政府为了配合中央政府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各自利益的考量, 短期内筹集资金巨大。由于4万亿投资中的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生产周期长、经济利益见效慢的基础行业, 如机场、铁路等, 因此依靠投资所得到的收益不能偿还短时间内地方政府融资得到的资金,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部分因此大量积累。
(3) 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地方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政府职能转变落后, 政府对经济、社会微观领域事务干涉较多, 产权不明, 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缺乏自我风险约束的能力。而市场化程度低、限制市场准入, 保险、担保、期货等民间风险经营机构发展缓慢, 分散、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的市场机制难以真正形成。由于地方政府大都承担着大部分改革成本, 许多经济、社会风险直接转嫁给地方政府势必造成政府债务的高企。
2、管理层面的分析
(1) 政府管理层面。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公民是委托方, 政府是受托方。政府的活动受公民委托, 并接受公民监督与考核。但我国下级政府则主要受上级政府的委派与考核。这种政府间的考核机制极易产生地方政府间经济的竞争和建设的互相攀比。同时, 官僚机构的僵化与人员臃肿、管理松弛等, 也进一步促使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2) 债务管理层面。债务管理的效率不高是因为我国地方债务管理落后。地方政府不但缺少对举借债务的科学论断和总体规划, 而且债务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对债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量化管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缺乏统一的地方债务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 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 缺少相应的偿还机制和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机制, 由此加速了地方干部扭曲的负债观。
四、防范与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1、制度层面
(1) 完善财政体制, 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的范围。就我国现状而言, 尽快在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 按照公共物品或劳务的层次性理论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 并按照财权与事权的一致性原则进行财权的划分, 进而建立起规范合理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是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本途径。
(2) 创新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中央政府应该尽快组建相关的地方政府融资、用资的管理监督平台, 对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融资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批, 与此同时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后资金的使用实行有效的监控。尽快修改预算法, 设立公债法, 以实现对政府债务的依法筹措和依法管理, 并接受人民的全面监督。
(3)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经济的行为必须规范合理, 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管市场经济改革目前已进入深水区, 改革难度巨大, 但进一步深化改革, 以解放生产力时不我待。各级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应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保障能力, 减少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2、管理层面
(1) 完善地方政府管理体系。鉴于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是多层次委托代理的关系, 这种代理关系很易产生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故完善政府治理结构, 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和任免制度, 设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提高公民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是完善地方政府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同时要积极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 不断精简地方行政结构数量, 压缩地方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和比例, 减少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压力。
(2)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首先要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的公开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这是促进地方财政稳定的有效措施。债务信息的公开化是建立有效的债务融资监控制度的重要前提, 可以帮助政府决策者最大可能的避免债务风险的发生。债务信息不仅应包括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和显性债务, 还应包括或有债务和隐形债务。要尽快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其次, 要建立严格的债务投资责任制及健全债务偿还机制。建立严格债务投资责任制即要通过规范的形式明确责任人应承担的偿债和管理责任。对利用政府资金的项目在论证、评估和设计方面加强评审, 使项目决策更加科学化。另外, 还要健全政府债务偿还机制。要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拓宽收入渠道, 加快建设步伐, 壮大地方财力, 从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也是确保财政安全的根本出路。同时, 为了缓解偿债压力, 还应该按照政府债务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还款准备金等。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课题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衡量、分布于防范[J].金融论坛, 2011 (1) .
[2]裴育、欧阳华生: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程序与指标体系的构建[J].当代财经, 2006 (3) .
[3]考燕鸣、王淑梅、王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及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9 (16) .
【我国地方】推荐阅读:
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06-30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08-22
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01-14
地方税收07-14
地方利益10-15
地方建筑01-21
地方院校05-13
地方党校05-13
省属地方05-14
地方审计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