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论文(通用11篇)
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论文 篇1
●刘晶
一、声乐表演过程中心理调控
人们感知音乐主要靠听觉,那起伏的旋律和多彩的音色,只有作用于听觉才会被人感知,否则音乐美便会失去作用。要使声音表达得完美,首先要使声音放松。其实,它说来容易做到难。而能否鉴别什么样的声音是放松的,则是自己能否放松的前提。我觉得放松是相互的,而不是绝对的,再说也耍分哪放松。其实我觉得唱歌是外松内紧的感觉。放松的声音必须是观众听起来感到轻松的,包括高音。这就提到不光是声音,还有大家听到声音时的感觉。如果歌唱家在台上放松地演唱,声音很美妙,台下的听众听起来,也会很舒服。还有就是演唱者怎样表达歌曲的内容,如果歌唱家面对一首很缓很柔和的歌曲,却表达不出歌里的情绪,那听众就会有紧张的心理。如果歌唱家将每首歌的内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听众就会听得很自然、很放松。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出现心跳加速、手脚紧张等问题,是由于过于紧张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有过歌唱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够傲到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舞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然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往往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人们的一切行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歌唱者的“怯场”现象在发生阶段表现为:候场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发展阶段表现为:歌唱时手脚发抖、全身冷汗、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完成阶段表现为:唱完后大脑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惧等。这种心理活动,一旦变成心理障碍,就会使歌唱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热情。
二、对声乐表演技能的理解与调控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和需求,用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通过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心理压力得以缓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复。要想使演唱过程都能达到歌唱者的预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约之外,心理调控对歌唱者的演唱状态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赖于歌唱者通过感觉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
因为在声乐学习中,人们无法利用视觉器官的功能,只能凭借直感(悟性)调节自身有关机能的活动。培养调控心理应该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多上台多表演多实践,尽可能体会舞台感觉和驾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台前,需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在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协调,也能避免因心理紧张、僵化、呆滞而造成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现象。歌唱者在舞台上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不要把听众当成前来挑毛病的检查者,否则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歌唱时应该把听众当成朋友,用歌声向他们真心倾诉情感、传达艺术,这样的心情就会放松,演唱就能处于可控状态;歌唱者在舞台上还要有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遇较长的过门间隙时,表情感觉都能与乐曲内容吻合。
从一些优秀的歌唱家身上我们看到,歌唱艺术并非仅是词曲作品和声音乐器的简单组合,而是歌唱家经过二度创作后的声乐作品表演艺术。在观看著名歌唱家舞台演出时,歌唱家在台上演唱什么,观众的眼睛仿佛就能看见什么、身体好像就能感受到什么。贝多芬说过:“当我作曲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间始终有一幅画,我会按照这幅画去工作。”因此,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必须时刻想象歌词内容的现实情景,用声音表现音乐的情节,用歌唱表达人物的感情,这样的歌唱才能富有激情、带有感染力。
三、艺术表现
世界上一切的优秀歌唱家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除了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感染。如果他们没有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没有领会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的美,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也难以做到自然地歌唱。
四、结论
实践证明,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并能获得成功,是优良的技能技巧和艺术修养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与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同样重妻,二者缺一不可。要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样就能在生理和心理上、技能技巧和艺术表演上获得协调、统一,达到声情并茂、唱表合一。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经过演唱者的演唱.传播给听众,欣赏者才能听到它真正的具有生命的音响,以艺术创造的高感性与高理性的完美结合,是使音乐表演达到至善至美境界的切实保证。
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论文 篇2
在声乐教学中对于任何知识点, 教师都应该和学生讲清楚知识原理之后, 做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 使学生在心理上积极地学习与接受, 增强学生学唱的积极性和唱好的自信心。生动饱满的情绪能够使演唱更动听。著名的声乐教授曼契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情不可能总是一样的, 他有时活泼愉快, 有时沉闷忧郁, 歌唱者应当在将要演出的那天控制不良情绪, 因为不控制的话, 歌唱者思维就会变得迟钝, 声音就会僵硬发直, 发声器官也会僵硬, 变化无常或单调呆板的情绪都会使演唱变得沉闷枯燥, 同时也会引不起听众的兴趣。因为嗓音和演唱风格的好坏, 都取决于‘情绪’。”可见, 曼契尼注意到了歌唱时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心理现象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受演唱者本身与周边环境影响, 声乐教学的本质是情感教育, 是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 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号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随着学生心理的逐渐发育和日趋成熟以及受社会音乐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影响, 学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心理特征。
二、歌唱中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
在声乐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心理失控的问题, 如果学生情绪低迷、悲伤、郁郁寡欢, 他们就没有唱歌的欲望, 表现出被动性、消极性, 这将直接影响到歌曲演唱效果。同时心理素质的偏弱也会导致学生的声乐能力降低, 不能及时对音乐所要体现的感情的相关细节做出反应, 不能真正把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对此, 我认为学生在歌唱中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于重视演唱技巧, 忽视心理调控。学习声乐的学生是非常热爱和忠于声乐这门艺术的, 所以好多学生非常注重自己的演唱技巧的好与差, 以至于根本就不把心理作用放在心上, 只是一味地学习各种演唱技巧以及声乐理论。他们虽然在技巧上有了一定基础, 但一上台演出, 便精神紧张, 以至于平常的所有方法和技巧都没能用得上, 有的学生紧张得还会出现忘词现象。因为心理上一紧张, 气息就不会很通畅, 各个器官就不会很好地发挥作用, 所以发出来的声音就会难听。要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思想, 就要两者同步进行, 这样才能进行正常的教与学。
2.缺乏自信心。无论是由于传统文化原因, 还是家庭、学校以及各种媒介教育的原因, 过度的谦虚容易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在声乐演唱上, 过度的谦虚造成了演唱心理上的一种错误的认识, 而自信心在声乐上是克服这种心理的一个很好的因素。所以在教学上教师无论从哪个方面做起, 都要给学生以自信心,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下。这样就会锻炼出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演唱上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3.个人的心理作用。有的学生的自尊心非常强, 在演唱时会想得很多, 无论是歌曲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技巧, 总是怕唱不好。有的学生基础还不是很好就想唱一些大的作品, 而这样的学生哪怕心理素质很强也不会有很好的表现, 所以就要注意个别这样的学生, 从心理上去调节他们的所作所为,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才能。教师要让他们懂得各种成功都是一点一滴来的, 不要怕失败, 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只有这样才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不会畏惧任何事。
三、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调控
声乐学习过程中, 学生既要学好音乐基础知识, 又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样才能通过自身的音乐能力表达出声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声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教与学两方面的特殊心理原理和规律。心理调控能力应具有敏捷性和灵活性及连续性的品质, 还应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美好的歌唱欲望,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 学生才能有效地在不同学习情境中调控心理。
1.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将自己置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地位, 培养学生歌唱行为中情绪、情感和心态的的有效调适能力, 不要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
2.对学生歌唱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意向、信息编码、目标想象以及形成自动化的能力, 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教给学生。
3.教师也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对影响学生学习的不良心理状态和不良机能习惯进行有效消减、调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果学生的表现不够理想, 也不能直接否定, 而是在肯定进步的基础上指出不足, 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演唱自信心。
4.声乐教师自身角色心理的自我调解和转换角色的能力。
5.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歌唱欲望进行有效激活和唤醒。
学生学习声乐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 无论在演唱时的表现还是在舞台上的表现, 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 利用各种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
(3) 通过各种渠道启发学生想象力
(4) 用美好的事物陶冶情操
(5) 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应从平时练习做起
(6) 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和形象的生活比喻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论文 篇3
一、产生心理因素的原因
1.演唱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声、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并且与歌曲本身所要求或表达的意境产生冲突时,会严重地影响到演唱的水平。
2.技术因素:由于基本功不够,对声音控制达不到要求,未开口先就有怕唱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紧张。
3.对作品准备不充分,思想和感情易受外界干扰而紧张。
4.缺乏较好的基本功和表现能力,更缺乏当众演唱的实践,由此产生呆板僵硬,手足无措。
5.心中杂念太多。看到其他人唱的好,心理上有恐惧感——担心自己唱不好,产生紧张的心理负担。
演唱是一项非常高级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学习声乐时,一定要重视歌唱心理活动,注意培养正确的心理情绪。
二、演唱者的心理调控
在演唱中,怯场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要将其克服,最好的办法是要有强烈的歌唱欲望,深入到角色当中,感觉是旁若无人,这样就不会紧张了,也就会越唱越自如。当然,这些都可以通过多参加舞台锻炼而达到。尤其是一名演唱者,不经过大量不同场合的磨炼学习,是不会成为一名优秀歌唱者的。
演唱前保持一定程度的平静,以“平常心”来对待。要学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世界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每次演唱前,都要寻找一枚铁钉,借此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进而缓解演出前的那种“走向死亡”一样的心理压力。除分散精力外,还可以做呼吸调整,这样使呼吸器官和喉咙获得适度的放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抑制过度的紧张。
歌者的心理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水平是每个歌者在训练中的重要课题。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调整心理活动的方法,调节演唱者的情感情绪,克服紧张心理。
(一)信心的建立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建立成功和必胜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信心和技巧对于演唱同等重要,要想自信地歌唱,首先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寻找自信的支点,相信自己能唱好,建立成功和获胜的信心。其次,“艺高人胆大”。在演唱中,只有刻苦训练,日积月累,才能提高技能技巧及演唱水平,才能做到充满自信,从容不迫,镇定自如,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演唱前做好充分准备
歌唱者对于自己演唱的曲目,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害怕出现问题。或对歌词不够熟练,而害怕忘词;或伴奏没有合好,而担心在台上出丑等。所以,一定要做好歌唱前的充分准备。
(1)要有足够的试练时间,熟练乐谱,注意音准、节奏。
(2)熟背歌词,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
(3)要多合伴奏。
(4)解决歌曲难点。要找出歌曲中的难点,一一解决。
(5)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如果对于演唱的歌曲音域不合适,可反复试验,定出切合自己最佳音域的调。
(6)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演唱技巧,才能信心百倍,收到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技术层面上也要做好准备:
1.舌的位置:正确的技术是舌头放松自然平放在口腔中,舌尖抵住下面的牙齿,有利于把声音自然地送出来,歌唱时声音和气息就会通达流畅。
2.呼吸:吸气的慢动作要协调一致,要放松,绝对不要一点挤压、僵硬和紧张的感觉。
3.姿势、表演(形体):歌唱时的正确姿势就是自自然然地站着。避免不必要的紧张,身体的自然挺立要像倚着墙或靠着树干那样既挺直又放松自如,有一种舒展的感觉。
(三)加强舞台实践
舞台经验对歌唱者的演唱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舞台经验是通过平时的参与、观察、学习、总结和积累而取得的。要多搞一些小型汇报会或演唱会,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
(四)从平时的练习中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首先是意志和性格的培养,要沉着和有自制力。其次是多参加公开的声乐活动,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
演唱中的情感和演唱者的心理对声乐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只有技术层面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是演唱作品的双翼,有了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声乐学习者要对心理状态和情感的把握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表现声乐艺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之所在。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钢琴演奏中紧张心理的分析与调控 篇4
钢琴演奏中紧张心理的分析与调控
紧张心理是钢琴演奏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引起紧张心理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演奏技术因素、舞台实践因素、“怯场”等因素,因而钢琴教学应该在提高学生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健康演奏心理培养.
作 者:高健 作者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4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G645.5关键词:紧张心理 舞台实践 怯场 演奏技巧练习培养自信
浅谈克服声乐表演的恐惧忧虑心理 篇5
走上舞台,面对观众,唱上几首动听的歌曲,对于一个技术纯熟,久经锻炼的演员来说,可能易如反掌,优雅的舞台形象能侧面反映出表演者的实力。有的演员在观众面前轻松、镇定、沉着、自信,在没表演之前,就给一种能征服观众的暗示。
可是,对一个初次登台的青年人就不那么简单了,他们往往由于紧张、胆怯,而使技艺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什么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了呢?这就是舞台恐惧(也叫紧张或怯场)。产生恐惧的演员,往往会出现身体僵硬、两腿打颤、心跳加速、气息上浮、声音失去控制;不是面部紧张、双唇抖动,读字含混,就是口干舌燥、节奏失调、走音跑调、破不成声;甚至有的人大脑突然出现空白,一时间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以及浑身冒冷汗而不知所措。
恐惧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任何心理现象的发生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大脑支配的,而心理是脑的机能。歌唱是由人的呼吸、发生、共鸣、语言、听觉等等共同协调参与下的多动作的组合,所有这些活动是由人的高级神经系统,也就是人脑的控制并将他们协调起来的,通过这种整体协调的配合来完成歌唱活动。歌唱时要有充分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要有非常良好的心理状态,强烈的歌唱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要求,得到良好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讲,歌唱是心境和情感的艺术,是歌者内心思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当歌唱时不要处于静止状态,站在那里像根木头却期望声音做一切。要有动力,要在心理上生机勃勃和机敏,要处于兴奋状态中,用思想和神经把声音振奋起来。而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心理素质。歌唱时需要把共鸣腔体准备好,让那些使共鸣腔体、稳定状态的肌肉、声带能协调活动,既要灵活又要准确,同时要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就会出现不必要的紧张,这必然会影响或破坏歌唱的状态。所以,歌唱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对歌唱的训练、学习以及能否得到完美的歌唱效果,在声乐表演中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还告诉我们,人无论干什么,都有一种心理活动支配着,我们从开始学习声乐时就应该多注意歌唱心理的培养。此外,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它除了嗓音的技巧以外,还受着各种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在声乐学习中,人们无法依赖视觉器官,因为,嗓子是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声乐学习中的技巧掌握,其实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感觉。因此,心理作用在声乐演唱和表演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同样,心理因素在声乐歌唱和表演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引起我们大家的足够重视。列宁说“: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叫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心理调控不够得当,就注定将歌唱引向失败。歌唱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同声乐演唱相关的心理因素有多种,它受每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放松并紧张,紧张并放松,这是学习歌唱的重要前提,也是歌唱者应该把握和努力去实践的重要方法。
歌唱是一门艺术,而这门声乐表演艺术是需要和观众交流的艺术。舞台恐惧是大敌,演员的技术不能正常发挥。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对舞台的恐惧,取得好的舞台形象,该如何克服呢?
――减轻思想压力。首先,技术要过关,常言说:“艺高人胆大”。实践证明,只有掌握了技艺,才会有信心,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有了好的技艺,思想负担就会减少了大半,就是战胜舞台恐惧的关键。其次,歌词要背得清晰,脱口而出。歌唱时只注重感情表现而不再去想歌词,与伴奏配合默契,以免与伴奏脱节产生恐慌。
――感情转移。演出前如果过多的考虑得失,就会产生害怕心理。这种情况对歌唱不利,要设法转移这种害怕情绪。心理学认为:人在同一时刻,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不可能同时存在。演员要具备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用自己的勇敢和镇定来代替害怕和恐慌,从自我中摆脱出来,所有思想倾注到歌曲的感情,艺术处理和美好的发声上,进入角色,恐惧自会消失。
――实践是克服恐惧的有效方法。找一个没有人的剧场或礼堂,登上舞台在舞台上来回走走,尽量去熟悉它。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的紧张程度要比在陌生的环境里小得多。去卡拉OK厅练,找一个卡拉OK厅去那里唱,开始可以先面对一小部分观众,然后逐渐地增加人数,选择曲目时,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歌曲,或者自带伴奏。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反复地舞台实践来克服舞台恐惧,练习、练习、再练习,大部分的歌唱家都是这样来克服自己舞台恐惧的。当然这个条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多找些能实施的。舞台演出实践的次数越多,表演会更娴熟自如,舞台恐惧将去无踪影。
克服舞台恐惧,应是歌唱者研究的永久课题之一。声乐表演这门艺术,要歌唱者永远记住:相信自己,我能行!不要胆怯、恐惧,在掌握一定的技巧技能的基础之上,充满自信。这样,才能保持歌唱者在精神上,生理上真正的协调统一,才能更完美地去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带给观众身心上的陶冶,艺术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李陵,赵?h.世界音乐教育集萃[M].北
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11.[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
音乐出版社,1998:10.[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2000.[4]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
音乐出版社,1996:11.[5]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北京:人
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论文 篇6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 杨桂兰
摘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声乐教师,光有精通歌唱的技能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针对地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学习声乐的优势与教学目标,制定出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有效教学策略稳定在主动积极的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并能及时调整措施,改进方法,始终保持良好的声乐教学课堂环境与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师;声乐教学;心理状态
一、开展综合音乐教育启发活动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他们在最初开始学习时,对任何一门课程大都无明确的目的性,家长、老师让他们学什么就学什么,或自己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他们学习唱歌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最初并不是抱着我要把声乐学得怎么样好,我要把声音练得如何地美好的学习目的,而是全凭一种爱唱歌、想唱歌的冲动和欲望,这就是他们的学习动机,要把这种学习动机贯穿于儿童声乐教学的始终,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在学习声乐的开端教师要向同学们讲清楚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对儿童讲解歌唱的作用,可以促进少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的作用,还可以抒发少儿爱祖国,爱人民的美好情感,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无穷的欢乐等,这种教育活动绝不能只是拘泥于形式、走过场,它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融洽师生关系,进入积极上课精神状态的必要之举。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后,儿童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把这种教育启发、渗透在儿童学习声乐的始终。
二、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声乐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从事声乐专业的专门学习,随之出现了各种规模大大小小的少年儿童声乐比赛、演出、考级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少年儿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评判标准。走上舞台,面对观众,唱上几首歌,对于一个技术娴熟,久经锻炼的专业演员来说可能相对容易,但他们也难免会出现上台紧张的状况,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就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的儿童嗓音音质很好,平时也受到正规的专业训练,歌唱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上舞台却由于心理状态的紧张而产生恐惧,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轻者的歌唱缺乏表现力,重者甚至会出现忘词,走音,失声,或者是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做不了的紧急状态。在少年时代,如果由于舞台紧张失去良好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会让儿童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甚至再也不敢上台歌唱和面对观众。因此,作为从事儿童声乐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应该认真研究儿童上台演唱时的心理 特征,创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儿童摆脱舞台上紧张的心理状态。
三、儿童在变声期时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变声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对于学习声乐的儿童来讲更是一个特殊时期。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由于声带充血,发声持久性差,很容易疲劳,音色变暗,唱歌时感到很费力,因此很多学生因为唱歌时声音沙哑,高音唱不上去而丧失唱歌的信心,产生歌唱心理障碍,针对这一现象,在变声期儿童的声乐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把变声期儿童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歌唱时所需要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又不伤害到他们变声期时脆弱、不稳定的嗓音。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融合,科学组织协调,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把声乐艺术融入幼儿师范教育活动中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幼师必备的技艺之一。而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教学不仅方法单
一、而且教材也很落后。但是随着我们对幼儿声乐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幼师活动中声乐艺术的融入也相应的增加了。学校增加了对幼师教学中声乐课的投入,大部分学校的器材也相应的更新了,师资力量也更强了。幼儿师范教育中声乐的学习目前急需的就是一部权威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的教材,好的教材会让我们的培养过程更科学。而近些年我国对幼师声乐发展要求的提高,相信这部好的教材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并投入使用的。有好的教材之后需要的就是一个好的老师了,幼儿师范院校也应该加强自己的师资队伍,多聘请一些专业技术好、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要一成不变的沿用先人遗留下来的教学经验。我们的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在进步,而且各个时代人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要根据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对应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进步。毕竟我国开始声乐教学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且我们国人大多情绪内敛,不太喜欢表露太多的个人情感,所以针对幼师的声乐教育尚在寻找一种好的方法。目前我国幼师声乐教学中过于重视技巧,不能按照孩子的生长发育标准量身定做一套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常整理将对大人的要求标准放到孩子身上,造成很多的问题。例如,幼师在声乐教学中常要求孩子开口大声唱,但是须知孩子的嗓子、声带和音域等都不同于成年人,我们不能将成年人的发音标准用在孩子身上。这些不当的举措其实都是可以在幼儿师范教育活动中提前进行防范的,我们也应该尽量在幼师教育课程中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教育,因为一旦我们步人工作岗位中出现丁点失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结束语: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与学习中,我深刻的认识到儿童声乐教育在整个声乐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声乐人才成长的摇篮。同时我也发现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对于教师“教"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对于帮助他们快乐、快速的掌握歌曲内容,提高声乐技巧有着很大的帮助,自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果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参考文献
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论文 篇7
一、声乐教学中对歌唱者心理因素进行调控的意义
(一) 在歌唱中形成调动和调整。对歌唱者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控, 在歌唱者声乐教学中的首要积极意义和作用就是可以在歌唱中形成调动、调整和导向的作用。歌唱者在声乐的学习时, 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对声乐的学习产生兴趣, 兴趣的产生使歌唱者心理因素导向和调整的重要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 通过心理因素的调动和调整可以让学习者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欲望和动力, 以促进声乐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 形成暗示和排他的心理思维。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学习者的心理因素中, 心理思维的调整也是其中重要的发展方面, 学习者的发生训练和唱词的记忆力激发都需要良好的心理思维作为保障, 需要对演唱的学习者心理因素的调整, 使其产生暗示性和排他性的心理思维, 让学生通过暗示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唱词的记忆力和发生训练的效果,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积极的动作和语言认知, 从而更好的促进声乐学习的效果。
(三) 产生继续的动力和坚持的欲望。声乐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坚持的训练基础上逐渐培养形成的。声乐教学是演唱者自身专业技能发展的基础教学内容。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演唱技能, 演唱者必须每天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发生练习。因此就必须使学习者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欲望。这时就必须对演唱者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控, 只有这样才能让演唱者产生学习的动力, 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 提升演唱者的专业能力。
二、声乐教学中歌唱者的心理因素调控策略分析
(一) 提升歌唱者心理状态调整能力。为了保障声乐表达的艺术性, 在教学中就需要对演唱者的音乐乐感、良好的发声练习和心理因素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升歌唱者的心理状态调整能力, 引导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歌唱欲望, 让学生通过思维的想象和排他属性的激发, 提高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整能力, 在歌唱时排除其他杂念, 真正地在歌唱中投入自己的感情。其次还要通过愉悦的练习, 让学生找出克服紧张心理的方法, 以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 培养歌唱者发声的自信心。科学的、有效的发生方法加上良好的自信心是歌唱者调整自我心理因素, 战胜紧张和焦虑情绪的重要法宝。实际上, 歌唱者自信心的树立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所掌握的歌唱技能。所以首先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就需要注重歌唱者发声技能的培养, 通过刻苦的训练, 培养歌唱者的自信心。歌唱者对于声乐技能的掌握, 有的来源自身天生的条件, 有的则是后天的努力形成的。对于那些条件一般的学生, 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并帮助和鼓励他们通过刻苦的训练, 提高自己的信息;其次教师在教学中, 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对其进行赞美和鼓励, 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让学生在鼓励中提升自己的信心。另外教师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 不能过于严格和急躁, 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 加强歌唱者的音乐想象力和歌唱实践力。音乐想象力是演唱者音乐思维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歌唱者在进行演唱之前, 除了要有扎实的演唱技巧之外, 还应该具备足够的想象力, 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演唱富有感情和独特性。想象是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发声创造的一个重要过程, 首先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比喻和描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想象力。著名的声乐大师金铁霖就曾经提出过采用感觉启发式的方法进行声乐教学, 需要教师将抽象的声音, 通过假设和比喻将声音形成具体化、感知化的形式, 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上, 将声乐教学回归到学生生活中, 以增强学生的声音认知;其次演唱者心理因素的调整是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只有充分实践, 学生才能不断地找到心理调控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定期在班级内举行小型的音乐会, 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演出活动, 积极的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专业性的歌唱比赛, 以通过不断的实践,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三、结语
教师可以根据歌唱者的心理因素, 为歌唱者找到有效的声乐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发声训练。对歌唱者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控是保障歌唱者舞台表现力和歌唱水平发挥的基础, 因此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因素调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娟.浅析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的调控[J].北方音乐, 2014, (14) :74-74.
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论文 篇8
【关键词】消极心理 成因 调控措施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教学中,很多老师发现学生到了高三,往往轻视语文学习,出现了种种消极心理。表现冷漠者有之、应付者有之、焦虑者有之、投机取巧者有之。笔者想结合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学习不能脱离生活,语文学习尤其如此,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的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因此,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师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教学方法的不当
教师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检验教学效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又必须以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为归宿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情感意志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等,在此基础上,再作必要的的引导、启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是从一般的高三语文课堂来看,特别是专项训练课和练习讲评课,教学活动常常是教师按事前准备的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讲解,逢到专项训练课,便讲几道例题;逢到练习讲评课,便报报答案,讲完报完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现有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反正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成了“学生为客体,教师为主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学习兴趣丧失了。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更多地分配给学生,而不是给教材,他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可见,一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以学生为主体,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部分高三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下了功夫语文成绩提高不明显,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正确、教学方法不恰当有关。
3.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进入高三,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即重理轻文,这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潇潇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三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搞过一个试验,在复习“字音、字形”专题时,把班级48个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4人一组)。前六组负责必修1-5册书的“字音”,后六组负责必修1-5册书的“字形”(每组负责一册)。要求每组派一人把自己容易读错或容易写错词语找出16个,派一人模拟高考试题的形式编成一道试题,上课的时候派一人抄在黑板上,派一人提问讲解,结果下面很多同学找不到正确答案,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再也不认为自己的基本功扎实,“原来五册书上还有那么多的常用词不会读、不会写”,同学们纷纷感叹道。在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很强,兴趣很高。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创设诱人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善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设置竞争舞台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了。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写小片断等,对优胜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中学。
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 篇9
一、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的实践研究
声乐教学课程当中的内容设置比较随意,这种课程内容设置会严重影响到声乐教学的整体效果。再就是声乐教材非常单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声乐教学教材,大多数教材都是教师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因此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的观点,学生的接受程度被教师忽视了,教材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高校其余教学在心理方面的教材也是不充足的,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长期的缺乏声乐教学心理建设方面的教材,目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声乐教师都是借用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而且教材借用的情况非常复杂,最主要的是这些教材里面关于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少的,因此找寻适合高校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材成为了目前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实践过程当中还要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问题,因为现阶段有很多的高校还没有开设关于声乐心理方面的课程。那么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师也是缺乏的,有的学校在新开设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时候也是没有专业教师的,因此很多的声乐教学心理课程都是有兼职教师教授的,这也就使得整个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质量普遍偏低。在声乐教学心理课程实践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只是将声乐教学心理课程作为一个小点穿插在了声乐教学当中,只是单纯地灌输了音乐教育,并没有将情感真实地传递个每一位学生。
二、高校声乐心理课程的教学性质
现阶段的专业音乐教育被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一类是学院的音乐教育,还有一类是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通过对三种类型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音乐教育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教育,音乐院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专门从事音乐的专业性人才,而师范院校的影月教育理念则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而定的,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则是面向非师范类的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不管是哪种院校的音乐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高校声乐心理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声乐教育作用的不断加深,学校的教育也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了素质教育,使得声乐教育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校园的艺术文化活动也随之出现,比如说在校园中出现的校园歌手之类的声乐比赛,这些比赛的出现让大学生参与声乐教育的积极性变强了,歌唱成为了高校学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参与中发现,能够真正参与声乐教学的学生是很少的,基于此种情况,在高校中开设声乐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身内心的需求。
(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都是积极乐观、激情四射的。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最关键的阶段,而声乐艺术则是通过聆听来实现学生的审美感知的,当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将自己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欣赏音乐是审美的前提,而欣赏音乐这一活动也正是人心里活动的一个体现,高校的声乐心理教学正是从心理因素这一方面去引导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塑造不同的学生音乐性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审美的外部感受。
(三)能够提高大学生声乐的学习能力和表演能力
歌唱的情感表现是声乐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学习前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来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声乐心理教学的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是有很深影响的,表演的过程需要声音和表现能力的有效结合,也是一种内外部力量的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声乐心理教学的心理过程。
四、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演唱者演唱技巧的发挥、对歌曲中的艺术进行表达都是需要演唱者自己进行控制的,而控制的行为正是其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的反映,歌唱者在歌唱的时候需要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而表达的形式离不开自身的感觉、记忆以及气质这些心理因素,如果想要在声乐教学中获取较好的艺术效果,那么就要运用艺术的思维来判断、分析在实际演唱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去解决,因此研究声乐心理教学对声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论文 篇10
近年来,随着高校女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厌学体育课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本文以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心理障碍成因的探析,提出了调控的对策。它对女大学生克服厌学、畏难、自卑和紧张心理情绪,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浙江省部分高校的760名一、二年级女大学生。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
二、结果与分析
1.结果。在调查问卷过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760份,收回有效问卷639份,回收率84.08%。对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输入EXCEL统计软件系统建立数据库,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2.分析.(1)消极被动心理。调查表明。有22.38%的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处于应付心态。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更没有认识到体育对白己终身的意义。
(2)焦虑紧张心理。调查表明,有23.32%的女大学生天生就胆小,她们一般都不喜欢或不敢去参与需要有一定毅力、勇气和竞争性强的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他们更乐于当观众,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当遇到要学习中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犹豫、恐惧、信心不足等消极的不良心理现象,产生畏难情绪,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很少参与练习,甚至不敢参与练习。
(3)孤独自卑心理。调查表明,有19.09%的女生认为体育课的内容乏味,上课打不起精神。遇到稍有难度的动作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顾虑重重,害怕掌握不了动作,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们的鄙视;现今高校学生独生子女偏多,缺乏自理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交际范围比较窄,对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担心自己的皮肤会因上体育课而变粗变黑,所以她们对参加体育练习提不起兴致,丧失信心,产生孤独自卑和抑郁悲观心理。
(4)害羞丢脸心理。调查表明,有17.68%的女大学生随着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她们性格上变得非常敏感,非常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她们在大庭广众下,特别是在男教师、男同学面前做练习会感到不好意思,在学做新动作或完成难度较大的动作时,怕自己完成不好,产生害羞怕丢脸的心理。
(5)对立逆反心理。调查表明,有17.53%。的女大学生存在对立逆反心理,造成这一原因是有的体育教师教法简单态度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不能一视同仁。例如有的体育教师对女大学生偶然出现的过失,小题大做,挫伤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使她们在心理上对体育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表现出极大的反感,产生逆反心理。
三、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控对策
女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由于她们生理、心理等特征的特殊性,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表现也颇具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女生心理、生理特点,通过相应的心理教育及手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女生消除或缓解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她们健康、和谐的发展。
运用体育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科学化,激发女生的运动兴趣。开设适合女生的体育课,学校应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体育教学内容,着眼大多数女同学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对抗性小、柔韧性强并富有美感的项目进行教学。如运用形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合理选择一些符合女生身心特点的练习,如韵律操、姿态练习、协调练习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女生良好的身体姿态节奏感及美感,而且还能激发女生的学习兴趣。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丰富的语言艺术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教师正确、规范、优美的示范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都可以拨动女生的心弦,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认识,增强女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培养学生胆量,增强学生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一些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的动作或项目会给女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女生感到胆怯焦虑,但是只要我们给予及时正确的鼓励及引导,就可以消除她们的紧张心理。因此,当女生练习某个动作困难时,体育教师要及时给与指导和鼓励,对她们的微小进步也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她们提高自信心,也可以使她们对教师的信赖和对知识技能的追求变得更加渴望。同时,在难度较大、较复杂动作的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给予学生正确的保护和帮助,让素质好的同学多做示范动作,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她们从心理上不再紧张害怕,提高自信,顺利完成动作。
3.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使女生树立健康的交往心态和自我认识。每个人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与他人的对比中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各种动作的完成是比较直观、可见的,某些学生由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或由于某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不能“完美”地完成动作,因此产生孤独自卑心理。由于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的交往机会多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师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明朗而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体育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某些体育项目让有自卑感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也可以安排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或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成功与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而帮助那些不合群、有自卑感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消除消极的自我暗示,树立自信心,使她们乐于与人相处,善于与人相处。
4.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积极大胆地参与到体育课中来.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运动项目在着装、动作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有些女生不能正确对待这些特殊的要求,因此在体育锻炼学习过程中爱面子,做动作扭捏。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科学地讲解体育的各种功能和健身作用,从内心激发她们上好体育课的正确动机,培养起正确的体育观念,提高其学习兴趣;我们也可以采取男女分斑教学的方法,减少女生在异性面前的害羞因素,这样就可以让她们积极大胆地投人到体育学习当中去。
5.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克服学生的对立逆反心理。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融洽合作的课堂气氛。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基本活动能力等,给学生制定出适宜的学习目标,不同程度地加以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觉性;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设法运用新颖多变的组织教法,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经验,减少挫折,树立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可产生对立逆反心理的因素。
声乐学习中对心理因素的研究 篇11
“本能、技能和心理是歌唱艺术的三大要素”。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 心理因素至关重要, 人的情绪、感情、激情、热情及高级情感中的“美感”, 这些心理因素在歌唱中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声乐教学中必须借助心理学的力量, 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一、歌唱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早在1000多年以前, 我国唐代大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就说过:“业精于勤, 荒于嬉, 形成于思, 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这句至理名言强调了心理活动在学习上的主导作用, 成为了学子们的座右铭。韩愈所说的“思”, 指的就是人的思想、思维, 也正是今天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心理活动;“形成于思”告诉人们, 心理活动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也是学唱入门的钥匙。
歌唱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 与器乐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好的声音概念的形成与思维、内耳听觉和感性认识中云:“必使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 欲其习与智长, 化与心诚, 而无仟格不胜之思。”这也就是说对儿童的教育, 必须规定到言动视听、行为举止上。要对儿童写字的姿势、态度、字画, 以及研墨、执笔、铺纸等基本技能和习惯都有规定:
1、习字姿势
教师首先要教写字的姿势, 要求头正, 即头部端正, 勿歪斜, 头稍微向前;身直, 即两肩齐平, 腰部挺起;臂开, 右手执笔, 左手按纸, 成均衡之势;足安, 即两脚自然地放平、踏实, 不要交、叉姥腿或跳脚尖。
2、扶手润字
扶手润字即是指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握笔、立腕。崔学古《幼训》中云:“蒙童无知, 与讲笔法, 格然末明, 口教不如手教, 轻重转折, 粗细具体, 方脱手自书。”先让学生描红, 在双钩的贴上用笔写满。进而跳格, 老师写上格, 下格为空格令学生依上面之字而写之。然后是临帖, 临帖又分照临、意临。照临即一笔一画地写象;意临写的主要不是象字形, 而主要是写出帖的风格规律和精神。
3、执笔之要
执笔首先要指实, 就是指头尖端着笔管处要实在要紧;二是掌虚, 就是掌心及大拇指食指之间必须空虚, 空虚了使用笔时, 才能灵活;三是掌竖, 手掌要立起来使笔与指面垂直;四是腕平。执笔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基础, 执笔正确才能得心应手地书写, 起到功半事倍的效果。
4、运笔之法
运笔作字是蒙童学习书法中较难的问题, 这需要反复练习, 并随时随地加以注意, 养成习惯。首先是逆锋起笔, 就是落笔时欲有先左、欲下先上, 使起笔时笔锋通过逆入转折形成裹锋;二是中锋行笔,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三是回锋收笔, 就是收笔时要回笔, 起到护尾的作用;四是提按, 凡起笔和收笔时都将笔按下, 线条粗壮, 而凡在笔运行过程中就应相应提笔, 笔画较细。
(三) 隶书——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的主要书写字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器乐现成的固定不变的, 而嗓子的自然状态是可变的, 因此, 声乐学习就比器乐学习多了一个内容———建造乐器。声乐的“乐器”是声带与其它发声器官 (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与表演器官等) 共同参与的多种动作的组合, 它们在教者、学者双方的身体内。在人的机体中, 发声器官充满了神经, 这些神经组成遍布全身各器官的联系网, 通过神经对冲动的传导, 构成一个先天的、完整的心理反应系统。它是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通过神经把教师教授的知识经过不断地反馈、调整, 即通过:感性认识———概括加工———形式概念, 凭着心理意志的控制, 以达到内耳听觉所形成的声音效果。这一系统过程是通过歌唱者的大脑皮层运动中的高级神经协调各系统的作用、功能, 进行综合处理的复杂心理过程。歌唱与发声的动作机制和机能, 就是由于生理事实而引起的生理动作。
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 歌唱的生理动作必定受心理的注意、意识、意志的支配和控制。歌唱与发声是生理的, 也是物理的, 但归根结底是心理作用于生理, 并通过生理因素体现出来, 歌唱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二、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马腊费奥迪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从心理学角度去解释和研究声乐教学, 是歌唱技能技巧训练的本质所在。将心理因素溶入声乐课教学, 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改进和提高。与传统声乐教学法相比较, 它能体现出声乐教学的内涵, 使学科间相互交叉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将心理学内容溶入声乐理论中, 能使声乐理论更完善, 更科学, 对声乐理论来讲, 既是内容上的补充和扩展, 又能反过来对声乐理论具有
从近代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安徽阜阳、甘肃敦煌及古居延出土的汉简中曾多次发现在竹简和木觚上所书《仓颉篇》的残文, 这正是西汉时期书法教育习字课本的实物, 此时已将小篆所写的旧字书改用隶书抄写了。贾鲂所作《滂喜篇》也是以隶书写成。还有现在我们能看到传为三国时吴书法家皇象写本的《急就篇》拓本, 字体为章草, 但发现出土的汉代简牍中的《急就篇》写本, 都是端整的隶书体。等等, 足以证明, 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的主要书写字体是隶书。
总之, 汉代是我国书法教育完善的关键时期, 深入地探讨汉代蒙童书法教育, 总结其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于当代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 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2]金开诚, 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5]王国维.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0.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315
2.王国维.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0.
3.卢鹰《东汉的关中私学教育》, 西安晚报电子版2007年11月05日4.王应麟《急就篇补注》跋语的分法。
常爽,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08级美术学书法与篆刻方向研究生。
很好的指导作用。用心理学的方法去解决声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以心理反应去指导和影响生理动作, 是一种全新的声乐教学观念。
声乐是感觉的艺术, 心理学指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这种反映叫做感觉, 感知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 如颜色、气味、光滑和粗糙等, 感觉也使人知道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 如躯体的具体位置、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等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都是在通过感觉而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
于是, 在声乐教学中“找感觉”成为了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术语, 是声乐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而摸索出来的特殊的教学方法。如“控制气息”、“打开喉咙”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常提到的专业用语, 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用“打哈欠”状启发学生去体会胸廓打开、横膈、腹肌扩张的感觉, 就可以得到正确的呼吸状态, 然后用这种状态去发声, 继续保持住吸气时的扩张感觉, 就会达到“控制气息”的目的。用“吸”着唱、“空开喉咙”唱的感觉去暗示学生, 在这种状态下去发声、咬字, 会使喉咙始终保持打开、稳定的状态, 并得到弹性的声音和气息流动、轻松、舒适等感觉。音乐是抽象的艺术, 声乐学习同样具有很大的抽象性, 声乐教师用许多不同的声乐感觉去解决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的毛病,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方法是抽象的, 感觉是具体的。学唱, 光知道方法, 自己做不到, 那方法还是老师的, 你还没学到手。只有实实在在找到具体、正确的感觉, 才算把老师的方法学到了手, 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呈现为同目标双向活动的心理运转模式。既有教师传授和指导歌唱技艺的教学心理活动, 也有学生掌握歌唱技能的学习心理活动, 既有感人肺腑的歌声, 也有演唱方法的磨炼。一方面, 即定的教学目标是师生的共同追求, 但另一方面, 师生对声乐美的感知、理解音乐探索和表现能力, 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种心理活动水平的差距, 既是一种矛盾, 又是一种动力。“声乐教学的本质属性是审美主体通过声乐审美心理活动实现对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提高学生心理活动水平, 不断追求艺术完美的过程。在同目标双向活动的心理运转过程中, 情感心理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占有重要位置, 它既是声乐表现的核心, 又是双向心理交流的基因。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声乐教学是“教师利用心理教学法, 多方位启发和诱导学生去感受、理解歌唱的内在与外在的艺术规律, 将复杂的摸不着的合理过程心理化、简单化, 使学生认识到歌唱不仅是可听的, 而且还是可见的、可感的、可控的、可想的。”
因此, 应重视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并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 声乐的教学主要采用个别授课的训练方式, 在教学中, 教师所要求的是一样的歌唱技能与技巧, 而学生的心理与感觉、认知适应的能力及效应等则各异。所以, 必须分析学生的心理现象, 观察并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1. 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一个“情”字, 以情绪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发挥榜样作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 从而强化声乐教学的情绪作用, 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应从平时练习做起
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 练习歌唱要用“心”, 这个“心”字是在平时养成的。练唱时内心充满自信、愉快、坦然, 不被技术方法所吓倒, 要相信技术方法并不神秘, 自己一定能学好, 这样就能排除任何紧张心理, 做到心情坦然, 要经得起困难与挫折, 良好的歌唱心理便自然建立起来。平时练声练歌, 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愿望, 抒发内心的情怀, 则可避免思想技术方法所造成的心理紧张, 养成声情并茂的良好歌唱心理。
3. 用美好的事物激发情绪
声乐作品具备很强的欣赏性, 美的事物总是能激发人们的情绪, 学生也是一样。教师通过范唱、音乐欣赏, 把一些美好的东西, 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听课, 上小组课, 尤其是针对那些不善于表现的学生, 要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演唱, 互相听, 互相指出问题, 互相鼓励, 这样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经常在众人面前公开演唱的机会, 使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 消除杂念。当然, 人调节和控制自己行动的心理素质并不只在一项活动中得到培养, 它需要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时时刻刻地、一点一滴地逐渐形成。
4. 根据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嗓音特点选择曲目
选择恰当的演唱曲目, 不贪大求难, 不唱力所不及的曲目。在选择曲目时要留有余地, 使演唱有充分的把握性, 充满“我能唱好”的信心和勇气, 保持镇定与积极的情绪和肌体内外的平衡, 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
5. 加强舞台实践, 培养自信心
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 “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
首先, 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 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 要多搞一些小型汇报会或演唱会, 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 包括戏剧、演讲、诗朗诵、合唱等, 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第二, 在演出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如认真对待演出前的每一次排练、走台、彩排, 熟悉演出的环境, 如舞台、灯光、音响等, 尽可能减少在演出时出现生疏与不适应感。只有做到演出前的心中有数, 才能保证演出中的胸有成竹。第三, 在舞台上演唱时, 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 不要把听众当成检查者, 而要把听众当朋友, 要感到是在用歌声倾诉一种情感, 传达一种艺术境界, 这样心情就会放松自如, 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作为演唱者, 它的最终目的是去表现作品, 同时也内含了自我情感的表达, 这种心理控制能力不仅仅对声乐演唱艺术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起着支配作用。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 在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各个阶段都应始终贯穿心理因素和心理教学方法, 体现心理活动是学唱入门的钥匙。声乐教学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和不具体性, 仅简单的用生理教学法和物理教学法是不足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水平的。要解决好诸多的技能技巧问题, 必须通过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调动, 充分认识心理因素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并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将心理教学法运用于声乐教学中, 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作为一项基本功来训练。通过不断的实践与锻炼, 以冷静、沉着、稳定、勇敢、坚强、自信的心理状态取代紧张、焦虑、羞涩、腼腆、胆怯、恐惧的心理状态, 使声乐教学活动遵循一定的心理规律, 有所突破, 有所发展, 使演唱超越自我, 是声乐教学及演唱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魏素萍.《论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状态的调节》.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年3月.
[2]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11月.
[4]周晓音.《声乐教学中心理互动效应》.中国音乐出版社, 2003年3月.
[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5月.
【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论文】推荐阅读:
声乐学习中的心理调控10-18
声乐学习的记忆方法05-28
声乐学习中的体会07-05
声乐学习中的误区08-19
学习声乐的几个阶段08-23
学习改革声乐教学与训练的思考06-04
声乐教学程序调控06-02
少儿声乐学习教学07-21
声乐学习方法10-18
声乐学习中的几点体会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