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

2024-09-18

声乐课程(精选12篇)

声乐课程 篇1

摘要:声乐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切要在专业教师正确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认真的分析、明确的思路和精细的训练, 建立有效的学习方式, 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而设计好声乐教学课程, 就是教师能为学生设计的最佳学习计划与宏观的设计蓝图。

关键词:课程设计,非师,师范,声乐,民声

在近十年的教学生涯里, 我思考了一些关于声乐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陆续地把这些思绪整理出来, 就是关于声乐教学课程的设计。

声乐专业:民声、美声

民声:非师、师范

非师:中国民族歌剧、民歌、古曲、戏曲、艺术歌曲

师范:以上五项、师范课 (怎样给学生上课)

美声:非师、师范

非师:外国歌剧 (各语种作品) 、外国艺术歌曲、中国歌剧、中国艺术歌曲

师范:以上四项、师范课 (怎样给学生上课)

1. 关于非师范专业 (以下简称非师) 的学生计划

(1) 要以未来在舞台上能胜任工作为主, 按部就班地学习掌握各类曲目, 要准确精细地解释好每一首作品。

(2) 要大量安排学生在舞台上的实践演出, 目前我们的音乐厅大量时间空置, 可进行周密计划后逐一安排各年级的汇报、示范、星期音乐会、月底音乐会、期中音乐会、各学年音乐会、优秀学生音乐会等等。

(3) 要安排歌剧或音乐剧片段的排练与演出, 聘请校内外表演艺术家举行讲座, 举办大师班。

(4) 安排表演与形体课 (这个课时比例要增多) , 表演将要增加台词内容。

(5) 即将毕业的学生要安排化妆课与服饰课。

(6) 安排歌剧欣赏课 (包括中国与外国) 。

2. 关于师范的学生计划

(1) 大量浏览各类曲目, 在难度技巧上以普及音乐教育水平为主, 少涉猎高难度作品, 各类风格的作品教学都要训练。

(2) 要开设教学课程, 指导学生如何教学, 如何发现学苗, 如何做最初级的教学工作。

(3) 就目前各个行业都需要多少懂得素质教育, 尤其是涉及到我们音乐方面的人才, 我们要考虑给学生开设策划大型文艺演出或小型企事业单位的年终总结文艺演出。

(4) 音乐欣赏课 (各类音乐) 。

(5) 板书课 (练习书法) 。

在以上的前提下还可以更细化, 设计出四年学生在每学期的课程, 而且学生在每学期结束时都已选定自己的课程, 故开学第一周就可进行授课。

3. 关于学生学期演唱作品的设计

入学新生:第一学期五首作品;

第二学期十五-二十首作品;

第三学期十五-二十五首作品;

第四学期十五-二十首作品;

第五学期十五-二十五首作品;

第六学期十五-二十首作品;

第七学期十五-二十五首作品;

毕业班:第八学期五首作品。

以上是非师专业的学生作品安排, 每位学生各学期还要自选五首作品。

师范专业可酌减到十首作品, 自选二-三首作品。

第一学期新生入学报到、安排食宿、熟悉大学生活、军训、调整基本功、适应新任主科老师, 故选择必唱与自选各五首 (师范自选二-三首作品) 。

第八学期毕业班准备论文, 音乐会毕业实习等等占用大量时间, 故安排必唱与自选各五首 (师范自选二-三首作品) 。

关于声乐专业的作品类型也要每学期分布均匀, 师范类要在三年级上学期设立为期二年的教学课。

四年学习按规定的必唱曲目可积累一百首作品 (师范专业八十首) , 自选作品积累下来就是二十首 (师范专业十六-二十四首) 。

4. 关于学期期末考试之设计

学期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和老师整个学期的教学成果, 所以考试曲目应从每个学年必唱的十五首歌里面, 抽签演唱进行考试。另外还要从自选的曲目中抽签参加考试, 这使得学生既学习了规定的技术技巧性, 又学习了跟随时代特点的自选曲目。

5. 关于学生考试分数的设计

仅仅是从十五-二十首作品里抽出两首歌进行考试、打分, 这样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我们培养的是个适用于未来的舞台与讲台及社会各大事业、企业单位的艺术骨干人才, 所以单一的两首歌的演唱, 无法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各式各样的需求, 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 去完成对学生考试的核定。

(1) 演唱好必唱与自选的作品只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2) 音乐会与社会实践演出及各种示范, 汇报等, 音乐会、演唱会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3) 排演歌剧、音乐剧、戏剧等等的片段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4) 表演、形体、台词等辅助性课程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5) 每学期学生要写一篇实际体会的小文, 进入总成绩。

综上所述的五个小问题, 共同组成了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以上是非师专业所订制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 而师范专业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

(1) 在十首-十五首的必唱与自选作品中选两首作为考试成绩的总成绩之一。

(2) 由于师范专业是未来的老师的培训基地, 所以教学得的成绩也要进入总成绩。

(3) 关于组织与大企事业、工厂、公司、机关团体的互助协作, 通过考核评定成绩, 并进入毕业总成绩单。

综上所述的问题, 最后形成学生的总成绩 (其中最后一项进入毕业成绩) 。

另外, 建议艺术类的考分或设定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 或设定分十制的统一标准, 并形成文件做到有规章制度的评分标准可查。

严格执行考试纪律, 严肃考试考场秩序, 要给学生以严肃、专业、正规的影响 (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是对我们国家未来的负责, 更何况我们是“师范”大学) , 不要为节省时间而随意削减考试曲目或不完整地演唱, 严格规定除去主科老师不可参与打分以外, 每位教师均参加考试, 特殊情况提前报学院里特别批假。

公开计算分数, 不要为节省时间而不当场评定分数, 要现场打分并报出最后成绩, 这虽浪费时间, 但却是比较准确和公正的 (这个工作可委托学生会派学生优秀骨干协助完成工作) 。

有学生因为生病等意外情况不能参加考试时, 开学予以补考要严格按照本学期期末考试设定的内容考评, 要有五人以上老师评定, 如果成绩不合格者不予通融!

当学生毕业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时, 可酌情补交学费再修, 经过再修之后, 仍未达到水平与未完成教学任务都不予毕业, 按肄业处理。

建议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加课到一节为好, 目前半节的时间不够开展教学, 可把师范专业学生的声乐与钢琴专业主修课程增加到一节。

应该与体育课教研室研究, 对学生的体育达标课可否科学地设定达标课之时间。因为在历来的达标课之后却有大量的学生反映, 一个星期之内的声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新生的军训也因学生大量的体能训练与口号的大声喊叫训练使得不少学生嗓音格外疲劳并病发声带病变或嘶哑, 需经过长时间的禁声休息, 才可恢复过来, 而我们军训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工作, 这会带来很多不良的情况的发生, 建议学生在军训期间可否多少注意这方面的设计与安排?

总之,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如何更好更科学地安排、设计好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 如何在严酷的竞争中完善我们的教学计划, 用以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这也是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 而且我们肩上的担子要真正地承担起来!

声乐课程 篇2

一、课程性质

声乐是音乐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是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进行歌唱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经过两年以上的时间学习训练,掌握歌曲演唱的基本技能技巧,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娴熟的发声技巧。

《声乐》部分包括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发声练习的学习,幼儿歌曲的学习,在幼儿歌曲上侧重让学生认识如何教学,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中外优秀歌曲选》等参照教材中通过专业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习各种唱法,从初级到高级,是符合学生参加艺术类深造的教材。

二、课程基本理念:

2.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反对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3.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反对千人一面、千人一声。

4.贯彻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选择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作品来进行声乐训练,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品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5.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为师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舞台演出的机会,提高师生表演的综合能力。

6.采用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个别课: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集体课:由教研组所有老师集体研究解决学生的问题 小组课:由教师开展组内的观摩学习与典型辅导。大班课:讲授有关声乐理论知识及专题知识。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掌握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嗓音保护的有关知识。

2、通过演唱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歌曲提高歌唱和表现能力,体会音乐的艺术表现和艺术魅力。

3、了解青少年的嗓音特点和发音器官的有关知识,更好的教授适合青少年演唱的歌曲。

1、声乐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让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并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2、通过参加校内组织的晚会、声乐比赛、社会的公益演出,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3、走进中小学进行实践教学,教授青少年演唱歌曲、排练合唱,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教学原则与方法:

(1)、音乐教师要当“最佳演员”:教师的各种示范:包括唱歌、弹奏、表演、指挥、语言、教态都要恰到好处。特别是范唱,它是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2)、要掌握“最佳学习时机”: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进行教学,不可让学生的大脑和嗓子过渡疲劳。

(3)、要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教唱新歌时,可利用教材插图、挂图、剪贴报刊图片、突出画面形象、使学生容易接受。

(4)、要创造新歌教学所需要的“最佳音乐气氛”:要善于启发与引导学生以丰富的联想,准确美好的艺术表现,把音乐艺术形象体现出来。

(5)要力争“最佳教学效果”抓住视唱教学环节,如教唱歌谱与视唱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识谱能力。

(6)能者为师,请优秀的学生独奏或范唱(7)节假日观摩文艺表演等

四、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一、二)学期

1.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逐步树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2.初步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作用,逐步训练对气息的控制能力。3.初步体会喉咙的打开对歌唱的作用,喉咙能基本稳定地进行歌唱。

4.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要求声音干净柔和自然通畅,没有明显的毛病。5.歌唱音域

上学期在c1___d2左右,下学期在c1___e2、f2左右。

6.第一学年注重基础的训练,不应急于扩大音域,应该追求音质的悦耳动听。7.培养学生理解分析作品的能力,较好地演唱本年级的作品。

8.加强学生歌唱的听觉训练,逐步树立正确的声乐概念,使学生能较科学地进行演唱。

9.曲目数量

练声曲:4~6首。中国作品:6~8首。外国作品4~6首。10.考试曲目数量: 中外歌曲任选一首

二、(三、四)学期

1.学生能基本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用于歌唱。

2.在巩固中声区的基础上,进行过渡声区的训练,适当扩展音域。3.训练声区的的连接转换,使声区基本统一。4.声音要求连贯流畅圆润自如。5.歌唱音域

女高音在c1____#f2、g2左右,女中音在a____d2、降e2左右, 6.曲目数量

练声曲:4首。中国作品:6首。外国作品:2首。7.考试曲目数量: 中外歌曲各一首 8.典型歌曲

第四部分 声乐教学参考曲目

一、中国部分

第一学期

1.花非花(黄自)1=D

2.踏雪寻梅(黄自)1=E

3.问(黄自)1=G

4.买布谣(赵元任)1=E

5.长城谣(刘雪庵)1=F

6.梅娘曲(聂耳)1=G

7.铁蹄下的歌女(聂耳)1= F

8.塞外村女(聂耳)1=*E

9.二月里来(冼星海)1=G

10.渔光曲(任光)1=G

11.日落西山(张曙)1=G

12.清流(贺绿汀)1=E(b~e2)(b~e2)(d1~e2)(d1~f2)(d1~e2)()(d1~e2)(c1~f2)(c1~d2)(d1~e2)(d1~e2)(e1~e2)13.牧羊姑娘(金砂)1=F(d1~f2)14.牧羊歌(李曦)1=F(c1~f2)1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利其格)1=F(b~e2)17.半屏山(魏立、王碧云)1=F(c1~f2)18.高高太子山(可义)1=F(d1~f2)19.思乡曲(郑秋枫)

20.大海啊故乡(王立平)

21.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情歌)22.页里麦(新疆民歌)

第二学期:

1.叫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

2.黄水谣(冼星海)

3.延水谣(郑律成)

4.红豆词(刘雪庵)

5.阳关三叠(古曲)

6.飞蛾(周书坤)

7.偶然(李惟宁)

8.秋收(张鲁、瞿维)

9.唱支山歌给党听(践耳)

10.天下黄河十八湾(桑桐)

11.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水长

12.茶山新歌(铁珊)1=*E 1=F

1=*A

1=E 1=E 1=*G 1=*A 1=G 1=*E 1=*E 1=A 1=D 1=

1=*B(b~c2)(c1~d2)(f1~d2)(b~g2)(b~g2)(*e1~g2)(g~*e2)(a~e2)(d1~g2)

1=F(d1~d2)1=E(b~#f2)(e1~#f2)(*d1~*a2)(*d1~*a2)(#c1~#F2)13.黄鹤楼(罗斌)1=*E(*e1~g2)14.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杜鸣心)1=E(b~d2)15.摇篮曲(施光南)1=E(b~#c2)16.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施光南)1=D(b~d2)17.打起手鼓唱起歌(施光南)1=E(b~e2)18.一抹夕阳(施光南)

19.中国的土地(施光南)

20.我爱你塞北的雪(刘锡津)

21.我爱梅园梅(郑秋枫)

22.美丽的孔雀河(郑秋枫)23.长江之歌(王世光)

24.我和我的祖国(秦咏成)

25.夕阳红(张丕基)

26.拾彩贝(樊帆)

27.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民歌)

28.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

29.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

30.嘎达梅林(内蒙民歌)

31.牧歌(蒙古民歌)

32.嘎俄丽泰(哈撒克民歌)

33.送我一枝玫瑰花(新疆民歌)

34.玛依拉(哈撒克)1=G 1=F

1=*B 1=D 1=*E 1=*E 1=*A

1=*E 1=F 1=*E 1=G

1=F 1=E

(d1~g2)(d1~g2)(*b~g2)(*b~*e2)(c1~f2)(f1~f2)(a1~f2)(d1~f2)

(*b~*e2)(c1~f2)1=*E 1=C 35.燕子(新疆哈撒克民歌)1=*B(f1~g2)36.曲蔓地(新疆民歌)1=*B(f1~g2)37.在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民歌)1=*E(d1~g2)38.三十里铺(陕北民歌)1=C 39.绣荷包(云南民歌)1=G(d1~g2)40.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41.想亲娘(云南民歌)

第(三、四)学期:

1.玫瑰三愿(黄自)

2.思乡(黄自)

3.春思曲(黄自)

4.大江东去(青主)

5.我住长江头(青主)

6.点绛唇 赋登楼

7.思乡曲(夏之秋)

8.黄河怨(冼星海)

9.黄河颂(冼星海)

10.松花江上(张寒晖)

11.嘉陵江上(贺绿汀)

12.杨白劳(马可)

13.满江红(古曲)

14.桂花开放贵人来(罗宗贤)1=*E 1=*D 1=*E 1=*E 1=F 1=G 1=G

1=F 1=E 1=*A 1=C 1=*E 1=D 1=*D 1=E

(c1~g2)(b~*a2)(*e~g2)(c1~g2)(e1~e2)(d1~g2)(e1~#g2)(*b~*b2)(c1~e2)(b~#f2)(a~e2)(b~#f2)(*d1~*a2)

(*e1~g2)1=G(e1~b2)15.岩口滴水(罗宗贤)1=*B(d1~c3)16.蝶恋花 答李淑一(瞿希贤)1=*B(*b~f2)17.生活是这样美好(郑秋枫)1=*E(*e1~g2)18.我爱你,中国(郑秋枫)1=F(c1~g2)19.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

20.美丽的孔雀河(郑秋枫)21.乌夜啼(阿镗)22.驼铃(马俊英)23.我的祖国妈妈(施光南)1=*E(*b~f2)24.风萧瑟(施光南)1=*A(*d1~*a2)25.不幸的人生(施光南)1=*A(c1~*b2)26.祖国,慈祥的母亲(陆在易)1=G(d1~g2)27.江河万古流(王立平)1=*E(*b~f2)28.长城永在我心上(陆祖龙、王晓君)1=*E(*b~f2)29.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王云之、刘易民)1=G(b~e2)30.我爱你,中华(敖昌群)1=F(c1~a2)31.生命的星(徐肇基)1=*A(c1~*b2)32.捎个梦儿回故乡(杜鸣心)1=G 33.乡音、乡情(徐沛东)1=*E(*e1~g2)34.大森林的早晨(徐沛东)1=A(e1~#g2)35.哦!我的大东北 1=C(e1~a2)36.二月里见罢到如今(陕北民歌)1=G(d1~a2)37.小白菜(河北民歌)1=*A(*e1~*a2)38.等你到天明(哈撒克民歌)1=F(c1~g2)39.美丽的孔雀河(郑秋枫)

二、外国部分

第一学期:

渴望春天(莫扎特)

多年以前(贝利)

在路旁(巴西民歌)

摇篮曲(勃拉姆斯)

虽然你冷酷无情(卡尔达拉)

我多么痛苦

第(二、三)学期:

阿玛丽莉

胜利啊!胜利

围绕着我崇拜的人儿(切斯蒂)

你早知道(托雷利)

恒河上升起太阳(斯卡拉蒂)

在我的心里(斯卡拉蒂)

紫罗兰(斯卡拉蒂)

别在使我痛苦迷茫(斯卡拉蒂)

第(三、四)学期:

北方的星(格林卡)1=D 1=D 1=F 1=F 1=F

1=*B 1=*B 1=C

1=E

1=*A 1=*B

(e1~g2)

(d1~d2)(f1~d2)(d1~f2)(f1~f2)(d1~e2)(d1~e2)(c1~f2)(d1~f2)(#c1~#f2)(e1~e2)(e1~f2)(f1~g2)(#f1~f2)1=F(d1~e2)1=G 1=*A 1=*B

你们可知道(莫扎特)1=*B

索尔维格之歌(格里格)1=C(e1~a2)

我悲伤啊我痛苦(格林卡)

声乐课程 篇3

关键词:声乐;舞蹈;融合教学;构建

0 引言

声乐是以人体的嗓音为音源,以人本身作为乐器,由人自身表达出的音乐。学习者在相关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声乐学习帮助。例如,视唱练耳教学直接影响声乐学习熟悉的工作速度。音乐课程可以帮助歌手深入了解歌曲伴奏的内涵。声乐的基本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声乐心理学、声乐的性能。为拓展艺术视野的课程,培养艺术感觉,熟悉各种艺术风格是最好的启发式各种有名的艺术享受作品。舞蹈是以人体为主要物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动中以空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象征。舞蹈动作,抒情,节奏特征,形状和全面性的。在目前的专业艺术教育,对主体和声乐学科整合是新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人类审美需求与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

1 声乐与舞蹈的共性与不同

声乐演唱与舞蹈其共性均是以人自身为基础,凭借情感带动精神上的慰藉,均从内心的内涵表现与外在的声音及肢体语言来传递情感,最终表达出内心最想要表达的声音。息的流动是他们的生命线,如音乐旋律的节奏,优美抒情的舞蹈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谐的组合,表达情感的演员组。如果跳舞的舞者和歌手单调的音乐旋律和机械唱歌,他们就失去了艺术灵魂是自身的活力。声乐是音乐语言的主要表达,无论是统一描述,还是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来塑造形象,语言与人的情感共鸣,引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是音乐艺术的独特作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表演,根据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不同,根据外国歌曲,歌剧,音乐剧,音乐表演的音乐小品舞蹈等各种形式,提高各种功能训练,音乐表现技术,专业,打破单一的职业定位,良好的歌唱,舞蹈节,独特的艺术表达,演员扮演的二度创作能力。声乐的演唱是以人自身的嗓子以及声音作为基础,来感染观众,带动气氛;而舞蹈主要的表现手段为肢体语言,这就是声乐与舞蹈最大的不同。舞蹈是视觉艺术,舞蹈是以肢体作为表现工具,在动静流动之间形成无穷尽的造型变化,以此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动律是肢体语言的基础,它根据思想情态和音乐节奏而发生潜意识的、反复的肢体运动,从而形成有规律的动作模式。声乐是一种有声的展示方式,舞蹈是一种无声的展示方式,尽管二者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所表达的内容与传递的情感是一致的。

2 声乐与舞蹈课程融合教学的建构

2.1 历史融合

自古以来,歌唱与舞蹈两种形式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合传统。据《礼记·乐记》记载,音乐一类的事物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产物,人的思想感情从“声”上表现,声音互相应和,产生高低变化,并有了一定的规律就叫作“音”,唱奏“音”的同时拿起盾牌、斧头、鸡毛、牛尾进行舞蹈,就叫作“乐”。古人所谓的“乐”,即是指乐舞而言。因此,音乐诞生的模式主要是歌曲,舞蹈,音乐情结。音乐形式的三位一体是全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的共享,并一直延伸并渗透到文明时代的各种艺术活动。尽管音乐,舞蹈,诗歌,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空间,但随着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对歌曲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歌唱艺术的表现已经为观众所喜爱。

2.2 内容融合

声乐和舞蹈艺术作品包含两种因素的统一的内容: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就是作品的表达是对总结业绩的客观社会生活的目的。主观因素是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存在的情感和态度这样的工作内容是客观的社会生活洋溢的作曲家和他们自己的生命和爱恨的情感表现和独特体验。因此,在声乐艺术的内容和舞蹈艺术的统一,二者通过声音传播与形体传播共同反映了各个阶段人民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不同人具有不同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状态,是一种社会情感、人类情感的沟通与传递。声乐艺术与舞蹈艺术作品的融合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融合,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与工作特征,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2.3 形式互补

声乐艺术是以歌曲作为一个对象,通过声音有节奏的运动将人们带进了时间显示、演变、发展、回旋、终止和其他丰富多彩的听觉世界。舞蹈艺术主要是体育运动作为的一个对象,通过运动节奏的作用线,人们在展示空间中、演变、发展和升华视觉世界。它显示了声乐艺术舞蹈艺术的空间特征,形成一个互补的二维空间,他们的艺术融合在形式上又结合了两种听觉和视觉特征的艺术形式。声乐和舞蹈有最直观的,明确艺术鉴赏模式和综合,丰富了艺术,艺术形象的丰满。此外,声乐艺术与舞蹈艺术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他们是一个组合的各种文学。声乐与舞蹈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情感与工作绩效。他们是一个共同体,所表达的图像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总之,音乐和舞蹈的融合可以充分调动两艺术功能,加强艺术表现力,更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表现作品的主题。舞蹈与声乐教学融合的积极作用已然是不争的事实,其现实意义是显然的。舞蹈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单独作为一个命题目的是起到抛砖引玉的工作。使用而真正推动改革和声乐的科学发展展览还需要声乐的所有参与者的不懈努力。探索和总结,舞蹈与音乐等主体真正履行及依赖相辅相成,各种艺术元素的完美结合,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艺术享受。

3 结语

声乐与舞蹈元素相结合的声乐剧目教學模式结构的构建,是适应社会审美需要的发展要求,也增强了艺术专业领域的教学艺术感。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背景下,声乐与舞蹈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声乐与舞蹈的教育与传播促使人们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得到精神寄托,声乐与舞蹈课程融合教学的构建成为一种趋势,是适应社会审美需求、精神需求的客观需要。声乐与舞蹈的有效结合,将开拓声乐与舞蹈的学科教育领域,是艺术教育长期发展的重要思路,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提升人类生活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姜力维.歌舞交融中的艺术光芒——谈声乐与舞蹈在舞台表演中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2(16):154-155.

[2] 刘晓静.“声”与“形”——论声乐专业的舞蹈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5).

[3] 孙力.透视与剖析——1991~2011年音乐与舞蹈关系研究视角的量、性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331-337.

[4] 郭雨柔.高中舞蹈教学现状及音乐选修课“音乐与舞蹈”教学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 刘蓓.普及与创新新疆高校民族舞蹈课程教学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03):66-69.

[6] 姜兰.试论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兼论高等艺术教育声乐表演专业的形体教学[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03):69-72.

声乐课程 篇4

1. 融合历史性

从古至今, 歌唱与舞蹈之间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礼记·乐记》中提到, 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声”来表达, 声音相互应和, 在高低缓急上发生变化, 形成一定规律的“音”, 而“乐”就是演唱者在唱奏“音”的同时, 手拿盾牌、斧头、鸡毛、牛尾等物品进行舞蹈。古人所谓的“乐”, 是就乐舞而言。不难看出, 歌、舞、乐的综合体就是音乐形成的最初模式。

2. 内容上的统一性

声乐作品和舞蹈作品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创作者和表演者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表现的态度以及衍生的情感, 客观因素指的是音乐作品以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为主要表达内容, 艺术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 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所以所有作品既表达创作者作品表现, 也表现出表演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领会的情感、产生的态度。所以, 声乐和舞蹈二者在内容方面存在统一性。

3.形式的互补性

声乐以歌声为主要声化媒介, 通过声线有节奏的变化, 使声乐经历展示、演化、发展、回旋和终止一系列过程, 将倾听者带入到时间变化中丰富多彩的听觉世界。舞蹈则是以舞者形体变化为物化媒介, 通过动作线有节律的变化, 使舞蹈经历展示、演化、发展、升华、终止的过程, 把观赏者带入到空间变化中美轮美奂的视觉世界。声乐的时间性极强, 它与空间性很强的舞蹈相结合形成了奇妙的二维空间, 二者的艺术融合综合了听觉性和视觉性, 使声乐与舞蹈形成了颇为直观和清晰的综合性的艺术欣赏模式, 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 丰满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另外, 声乐和舞蹈均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者综合了音乐、文学和戏曲等多种表现因素, 力图透过观众的思维来表情达意。从情感上感染观众, 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声乐和舞蹈均具有形象性、综合性。

综上所述, 音乐和舞蹈二者的融合可以使二者的艺术性得到充分体现, 艺术表现力得以增强, 艺术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 主体思想的表达更加充分。此类歌舞表演的多种表现形式, 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 也拓展了专业院校教学中声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发展空间。如何在声乐剧目课程教学中更好的将声乐与舞蹈双元素的相结合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开设声乐剧目课程。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充分发挥两大学科的优势, 对专业技能进行培养, 对学生潜力进行挖掘, 培养学生更好适应文艺市场对较高再创作能力人才的广泛需求。在具体的培训中, 将真实、有感染力地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为目标,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 使之达到声乐和舞蹈的协调、节奏感和音乐感的统一、想象力和表现力融合, 最终达到歌声线和动作线和谐统一。

2. 广泛招募声乐和舞蹈方面的优秀人才, 提供歌舞表演综合实践课程需要的师资队伍;

汇集声乐、舞蹈和表演专业的优秀教师进行课程研究, 制定适合当界学生发展的课程安排。

3. 学校的招生进度安排更加合理:

优先录取舞蹈和表演特长考生。考虑到大众欣赏水平的不同, 可以在保留声乐生源录取数量的基础上, 为歌舞表演优秀的具有综合素质的考生留有一定录取比例, 从而拓宽艺术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 适应社会中多层次人群的审美需求。

4. 我校对于一些声乐剧的教学作出了很多尝试和努力, 而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从声乐剧的教学要求和教育目的来看, 学校还应综合利用多种专业的教学优势资源, 使声乐剧目教学更加专业、系统, 使学生的创作表现更加符合世界审美趋势的发展。

综上所述, 声乐与舞蹈元素相结合的声乐剧目教学模式结构的构建, 是适应社会审美需要的发展要求, 也增强了艺术专业领域的教学艺术感, 声乐剧目的开展, 将开拓声乐与舞蹈的学科教育领域, 我们也将继续一如既往地努力探索我们的艺术新道路, 专注于艺术事业。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

声乐课程 篇5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学计划,就是在准备做教学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的专业教育课之一,是一门需要掌握技术的专业技能课。学前教育声乐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声乐知识及基本的声乐技巧,学生要掌握基础的唱歌知识,了解最基本的歌唱技巧。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完成幼儿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课程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它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强,技能多,应用熟练。学生不只要掌握学前教育所教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唱歌,跳舞,绘画,钢琴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这些之中,唱歌所占比重较大,而声乐课则是唱歌的基础,所以学好学前声乐这一门课程十分重要。

(一)课程定位

学前声乐课是学前音乐课的一门附属课程,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提供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如何使幼儿从音乐中收到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情感和利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此课程“幼教”特色鲜明,为了学好这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学好理论,多多联系,熟练处理各种场景下的幼儿教育。

(二)课程目标

学前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知识,掌握构建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将声乐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所教授学生内容要符合幼儿教育发展所需要。让学生能开口唱,会演唱,会边弹边唱。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的发生,如何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觉歌曲的艺术形象,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表现能力,有感情的演唱,感染小孩。

(三)课程设计

学前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其他课程的基础,也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支撑,在掌握识谱,视听,视唱能力后,就可以你进行声乐课程教学的开展。声乐课的教学设计顺序是声乐基础,儿歌代词练习,儿歌表演,儿歌自弹自唱,逐步展开教学计划。课程的重点是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歌唱知识及器官运用,还有唱歌的姿势,科学发声。课程的难点是学会基本的歌唱技能,正确理解歌曲所含思想,有感情的演唱。

二、教学内容

(一)声乐基础

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没有声乐基础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所以我将声乐基础放在第一个位置上安排20%的课时,重点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发声技巧,识谱等,在此模块内选曲要选择简单通俗,适合专业的歌曲,并且还要根据专业特点,尽量选曲中外少儿歌曲。在内容上,要教学生认识发声器生理构造及作用,学会发声技巧及如何保护嗓音的知识,懂得歌唱的缓吸缓呼,急吸缓呼两种呼吸方法,学会连音,颤音的发声方式。进行唱时姿势正确,精神饱满的声音练习,正确唱出单韵母和歌名,掌握歌唱的呼吸,有意识的控制和运用呼吸开更好的发声,做到中声区发生自然。

(二)儿歌代词练习

儿歌代词练习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对于歌曲的节奏,音准,音乐风格的把握,还有在发音时保证吐字灵活,清晰。同时结合专业是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联系,一举多得。在儿歌代词练习这一模块,我们安排20%的课时,这一模块的要求就是学生将词唱对,吐字清晰,掌握个别复杂的节奏的演唱,灵活运用气息,使声音统一,自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正确处理和表现不同风格的歌曲。

(三)儿歌表演

幼儿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幼儿唱跳结合,在儿歌表演唱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具有表演力,能够引导幼儿跟其进行表演,要求学生能够唱跳结合,与舞蹈课的韵律结合,唱演同时进行,可以较好的表演歌曲同时引领学生。

(四)儿歌自弹自唱

儿歌自弹自唱,将弹唱二合一,针对性较强,难度较高,所以此模块安排30%的课时。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所有的技能都需要会一点,而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声乐课专业的学生,有关音乐的都要涉及一些。会弹会唱,还得能将二者结合。这一教学模块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处理能力,知道儿歌的音谱,并且边弹边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手脑口同时进行运转,所以操作较难,这一模块需要学生多加练习,对于音谱,乐器都要十分熟悉。

以上就是学前教育声乐课的课程设置,这个安排是结合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紧密联系了将来就业的需要,同其他课业配合,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安排。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教育模式主要是创造情景,重点探究,多多合作,获取知识,分享运用。老师为学生提供进行联系的场景,学生在此场景下进行练习,重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更好完成任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指出缺点不足之处,从彼此身上获取知识,同学之间分享各自心得,并将其总结运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将教与学统一,运用于实践。老师传授的知识还是较为书面的,学生们之间进行探讨可以得出许多课堂没有教授的经验。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方法手段

学前教育声乐课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和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譬如,声乐专业不同于其他,但是理论教学还不够,需要实践需要练习。儿歌表演唱的教学法,是练习法,律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创作教学法的结合。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练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学以致用。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应变能力,身临其境,更好的体会幼儿教育。在学生表演结束后,一般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以探究,发现为主,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去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声,如何表演较为顺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探讨,学习。并总结得出结论。

四、总结

声乐课程 篇6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 学科从属 课程内容 课程组合

一、 声乐表演专业课程结构研制的理论基础

(一) 学科逻辑为指导

课程的学科逻辑,是指根据学科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学科中心课程论的重要代表人菲尼克斯认为,唯有学问,在其本性上,才能勾陈最有效的教学所需要的有组织和有效的知识总体。声乐表演专业课程结构研制的理论基础,以学科逻辑为指导,应该从它的从属学科和交叉学科理论体系出发,探究其课程结构理论及实践。

1. 声乐表演艺术的从属学科

“声乐表演”属于“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在音乐学所属的学科大范畴中,音乐学的学科分类体系包含了音乐表演艺术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创作学、音乐批评学、音乐史学等十几个分支。

声乐表演艺术具有复合性质,它是由音乐学和表演艺术学两个概念复合而成。声乐表演既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表演艺术学的分支,又具有一般表演艺术的共性。

2.声乐表演艺术的交叉学科

(1)声乐与声学。声乐与声学并不应该单纯的停留在人声的研究,则更应该综合乐律学、乐器发声特点、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戏曲等)混音特效等,帮助演员在声音表现能力上训练提升。

(2)声乐与生理学。因为演唱处于人的生命机体的协调运动。人的发音器官的生理解剖构造是创造新的艺术性发生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声乐生理学知识和训练方法,也就不能使嗓音得到健康的适应性的控制和创造。

(3)声乐与心理学。音乐表演艺术学与音乐心理学有着必然的直接联系,高低、顿挫等实际上音乐表演的外在生理表现,其实是内心理情感的发挥。我们所谓的‘声情并茂其实声指生理的外在表现,是音乐表演的艺术辨证观。

(4)声乐与教育学。在技术性的表演规律的掌握与训练方法的传授上必然离不开教与学理论的导向,它通过音乐表演艺术教育,才可能有效地培养音乐表演的艺术人才。

(5)声乐与表演学。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结合于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声乐表演艺术与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都服从于一定的审美意识,讲求美学原理。良好的演唱源自两方面因素:一是先天的好嗓音及与演唱相关的身体机能的敏锐性与协调性;二是后天的努力及训练。它要求演唱者不畏艰辛、长期磨练,甚至是终其一生不间断地学习来完善演唱的技术技巧;拓展心理文化结构,包括智力结构、伦理道德和审美能力;均衡人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促进联想与幻想能力的发展。

(6) 声乐与语言学。美声歌唱不同于其他歌唱方法的特点之一,是它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但是地方语与汉语普通话的总规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话来演唱也是行得通的。

(二) 心理逻辑为指导

课程的心理逻辑,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针对传统教育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主张。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布鲁纳的自我批判理论是心理逻辑课程结构设计的代表,又称为“情意教育论”。

人本艺术教育论认为,艺术教育的问题不是学生不愿意学习或缺乏学习潜力,而是在于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创作,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应当借鉴艺术教育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交叉学科,打造观察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科学体系。

心理逻辑为指导的声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课程组合方式上,结合学科逻辑指导的课程内容,遵循学生心理逻辑发展规律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二、 声乐表演专业课程内容的建构

(一) 中观层次

中观层次课程结构是指各大类课程所属具体课目及主题或活动项目及主题极其相互关系。中观层次的是指结构分别涉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等。

1. 学科课程

(1) 声乐与声学的相关课程

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计算机音乐制作、合唱、独唱、

钢琴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等。

(2)声乐与史学的相关课程

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声乐发展史、西方声乐史等。

(3)声乐与语言学的相关课程

正音与台词、外国语音(意大利语)、外国语音(德语)、外国语音(法语)等。

(4)声乐与民族学的相关课程

中国民歌概论、中国民族器乐、传统戏曲、地方戏曲等。

(5) 声乐与表演学的相关课程

表演(重唱)、表演(歌剧排演)、正音与台词、舞蹈训练(现代舞形体与舞蹈、舞蹈训练(民间舞)等。

2. 活动课程

实践教学、毕业展演、毕业实习等。

3. 隐性课程

学术音乐会、演唱会、歌手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音乐节等是声乐表演专业的隐形课程的最好表现方式。这样的隐形课程无形中影响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探究音乐技能,追求舞台表演艺术的更好演绎高度,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微观层次

微观课程结构主要指各单元、各学期、各学年教材极其相互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关系等。课程的形式与实质结构是相互联系的,形式结构决定了课程的外在表现,实质结构则在深层次上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具体内容,才能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

三、声乐表演课程结构的组合形式

在课程史上,传统教育主张根据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内容,把课程结构的重点放在内容的逻辑顺序上,课程结构的内在关系主要涉及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

(一) 横向结构

在课程横向结构维度,至少有五个层面的课程整合,包括相邻只是系列的整合、性质相近科目的整合、所有科目群的整合、文化的整合。

1. 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形式划分

声乐表演专业:以“理论、技能、实践”相结合为理念,将美声唱法与中国唱腔相融合,突出舞台表演和声乐教学能力,重点围绕“演、唱、跳、弹、排”等实践技能,编制音乐表演(美声演唱方向)的专业课程。

(1)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乐理、视唱、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音乐名作欣赏。西方声乐发展史、戏曲赏析、中外歌剧赏析、中国民歌概论。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学、音乐批评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音乐传播学、音乐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2)声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独唱、形体与舞蹈、表演(歌剧)、合唱指挥。正音与台词、传统戏曲、外国语语音(意大利语、德语、法语)。钢琴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电子琴演奏基础、计算机音乐制作。实践教学、毕业展演、毕业实习等课程。

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划分的方式,涉及的课程面较为广泛,会导致课业繁多,难以取舍的现象。

2. 按照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形式划分

(1) 专业必修课

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计算机音乐制作、合唱、独唱、钢琴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电子琴演奏基础、合唱指挥等。 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声乐发展史、西方声乐发展史等。正音与台词、外国语音(意大利语)、外国语音(德语)、外国语音(法语)等。中国民歌概论、中国民族器乐、传统戏曲、地方戏曲中外歌剧赏析等。表演(重唱)、表演(歌剧排演)、正音与台词、舞蹈训练等。

(2) 专业选修课

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创作学、音乐表演艺术学、音乐批评学、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地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传播学、音乐声学、律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音乐工艺学等相关课程。

按照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划分的课程,在学分及学生选择自由度上比较灵活,便于开展教学活动。

(二) 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又叫垂直结构,是指课程要素的不同质量之间在纵向上或垂直维度上的结构过程极其结果。它包括直线型、螺旋形、阶梯形三种纵向结构。主要目的是按难度高低分解后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把预期教育结果内化为学生的发展成果。

1. 以学分(学时)为导向安排直线型、阶梯型课程

视唱练耳1、视唱练耳2;合唱1、合唱2;独唱1、独唱2、独唱3、独唱4等。以直线型或阶梯型课程为课程组合形式,适用于声乐表演专业的技能课或实践课,从入学简单学习开始,通过学分考取的方式跟随直线式教材排列,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形式或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时做一个阶梯,一步一步把预期教育结果内化为学生的发展成果,直至毕业。

2. 以中期考核为导向安排(弥补)螺旋式课程

以中期考核为导向,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安排,按照学习的巩固行原理,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或阶段里安排主题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的内容,一遍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某门课程或某门课程的一个方面。

四、结语

大学课程是一个旨在是因关于促进社会、大学生发展的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内的有机的、动态的系统。课程改革追踪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培养能够创新的健全人为目标,课程内容体现出均衡、综合性的特点,课程实施弹性化多样化,以自律性经常性的课程评价来保证质量。

然而,大学教育不管如何灵活多变,都应该遵循课程结构设计的规律进行,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研制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黄埔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5]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7]丁俊.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

[8]朱永北,孙红成.音乐课程论[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高校声乐课程文化主题教学的思考 篇7

一、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

女性角色是中国歌剧舞台上的一块瑰宝, 它是中国歌剧发展中的醒目标志。不管是在民族歌剧的发展初期, 或者是发展高潮, 甚至是低谷时期, 女性角色都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自身魅力闪亮在歌剧舞台上。

自新中国成立后, 每部优秀的歌剧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女性角色占据着这些歌剧中的重要角色。

歌剧 《江姐》 把江姐塑造的生动形象, 色泽鲜明, 江姐的慷慨就义, 用女性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热血的英雄赞歌。成功的刻画出江姐“不屈服”的音乐形象与女性天生俱来的细腻, 使得舞台上的江姐更加饱满、有个性、有内涵, 它是一部很好的传达爱党爱国精神品质的文艺作品。

歌剧 《红珊瑚》 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之一, 它生动形象揭示了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与贫苦渔民们的深厚情感。整场歌剧让我们鲜明的感受到女主人公珊妹的苦难遭遇和她那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女性形象。

《洪湖赤卫队》 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不朽的传奇, 剧中塑造的音乐形象最成功的就是女主角韩英。韩英以纯朴而又动人的唱腔, 以高难度的演唱表现了她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充满信念的内心情感。在她的身上我们看见了革命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对党和革命的热爱之情以及她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女性英雄的气节。

歌剧 《小二黑结婚》 创作于1952年, 剧中小芹的形象是一个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婚姻的现代女性人物。作为农村女孩她并不服从传统的婚姻方式, 而是追求个性的解放, 自由的婚姻。为了自己的幸福, 她与自己的母亲三姑进行了多次的争执, 她没有听信三姑那样的愚昧落后的话语, 也没有收到三姑封建迷信的影响, 而是勇敢的向迷信思想, 向旧世俗挑战, 最终获得了自己幸福的婚姻生活。

《伤逝》 是施光南的第一部歌剧作品, 这部歌剧融合了鲁迅先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施光南先生的音乐才华, 剧中刻画出子君的端庄、沉稳、含蓄、文静的女性形象;追求个性解放, 但又遭受封建势力打击的子君, 将当时女性追求爱情与美好生活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

女性角色一直是歌剧舞台上的瑰宝。然而女性角色在传统时期与现代是不太相同的, 因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地位、个人的素养的不同, 导致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也有差别。

(一) 传统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

1.女性角色的定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就是把各种社会人文、宇宙秩序、道德伦理之类的牵强的联系到一起。传统思想认为, 男性是女性的支配者, 女性只能被男性使唤, 后来现代社会又把这种思想更现实化———男主女次。1942 年, 周恩来同志在 《论贤妻良母与母职》 中指出:“只要保持这个旧的固定名词, 便先陷入男性社会的立场。”中国的女英雄不少, 就像歌剧 《江姐》、 《洪湖赤卫队》、 《刘胡兰》 中的女性们, 个个都是女中豪杰, 但他们没有处于主要领导的地位。

2.传统女性的素质教育

女性角色自打娘胎就注定社会地位比男性低,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男性称之为儿, 女称之为婴, 我们现代经常所说的弃婴就是专指抛弃女孩儿。女性的房间在传统社会叫做闺房, 古语有云“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就是说女性在当时只能文静的在自己的闺房里绣花, 不得随意出门。从周朝开始, 对女性进行道德教育, 其本质就是将女孩儿培养成为一名出色的女性。例如, 我们听过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男女有别之礼;女性的端庄、仪态之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妇德礼;惟务贞洁之贞操礼等等。所以我们才能在很多的民族歌剧作品中看到许多要追求个性自由的女子, 如 《伤逝》 中的子君, 《小二黑结婚》 中的小芹等。

(二) 现代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

1.独立自主

与传统女性相比, 现代的女性崇尚独立自主, 自尊自立, 不再像过去一样受封建社会的束缚。她们拥有自己热衷的事业, 比如翻译, 医生, 公务员等等, 她们可以尽情的享受爱情、事业、生活带来的乐趣。现代女性与传统女性不同, 她们可以有自己独立的事业, 可以自由的生活, 可以为梦想拼搏, 可以在任何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现自己的独特的魅力与才华。但现代社会中也不缺乏那些与传统女性一样的“贤妻良母”。与很多歌剧中的女主人公不一样, 比如 《伤逝》 中的君子, 她一心追求自由解放, 但是最终落得冰冷的尸体。而现代女性不仅自由, 她们还能独立自主, 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束缚。但是现代女性与歌剧中的女主角也还是有着女性天生具来的相似点。比如 《江姐》中的江姐与 《洪湖赤卫队》 中的韩英, 她们聪明干练, 为革命事业不放弃的精神与现代女性颇为相似。

2.个人素质修养

现代女性强调自己自身的内在气质与外在形象, 她们乐观积极, 气质高贵, 学识丰富, 见多识广。教传统女性不同, 现代女性不仅不用受“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束缚, 相反在出门之前她们会好好的检查自己的面貌状况, 以最优质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传统女性的绝活只有绣花, 而现代女性的素质并非如此。她们喜欢体育运动, 喜爱翻看读物书刊, 喜欢研究美味佳肴, 喜欢倾听动人音乐等等。较歌剧中那些为革命献身, 为追求自由解放的女主角来说, 现代女性的生活要优质许多。总之, 当今的女性既具备现代人的素养, 又兼得传统美德;既潮流又有内涵;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多彩情感;既勇敢上进又温柔娴熟。活得精彩, 过的充实, 心中蕴含着超前进的事业心与更和谐的生活追求。尽管现代女性生活工作很艰辛, 但她们却能成为精英, 成为女性的骄傲。

三、女性角色文化内涵的影响因素

性别差异在艺术创作中是富有意义的重要问题之一。性别, 特别是女性问题, 从古至今就是人和文明的首要问题。在女性问题上, 我们不能盲目、片面、极端的对待, 而是要结合历史实情、社会环境以及女性自身的特性进行考虑。

(一) 受政治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了上千年, 世世代代的女性在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和极其残忍的阶级压迫下生存发展着, 处于受摧残、受支配的社会最底层但是她们始终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情操直视这些磨难。艺术家们运用了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她们所经历的社会, 同时, 还反映了她们来之不易的社会现实—人人平等, 和平公正的美好社会。中国政治是影响民族歌剧的一大要素, 有专家认为, 政治因素促进着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演与发展。代表中国歌剧成熟标志的 《白毛女》就是党的七大作出的汇报演出, 而后来的 《洪湖赤卫队》 《江姐》 再到80 年代的 《原野》, 90年代的 《党的女儿》, 我们都能看到政治因素参与的身影。再如新世纪的几部歌剧:《悲怆的黎明》 是建党80周年和新世纪第一个国庆献礼演出活动中的重头戏; 《野火春风斗古城》 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 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歌剧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 受演唱技巧的影响

中国声乐演唱和歌剧表演比国外的晚了许多年, 特别是男性演唱技巧的发展也是相比较滞后的。男生音域的扩展, 特别是男高音的训练和培养相比女高音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西方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对男高音的训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 相对于女生来说, 她们的高音还是轻松很多, 音域扩展地也很快, 所以很多声乐教育家说女高音是最容易培养的。受这样的本能条件的客观因素制约, 女性塑造人物角色时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而男生则稍显暗淡, 这也是女性主题所反映的一种现象, 一种文化, 但是新世纪我们也可以看到男性声乐艺术的强化和发展, 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过去歌剧中男演员难以施展才华的被动局面, 丰富和完善着歌剧表演艺术。

四.结语

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与改革要重视声乐课程中主题文化的教学。声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乐教学作为文化教育教学的一个类别,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题文化教学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得到共同的提高。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民族歌剧艺术际上是以女性角色塑造为主线的文化历史, 女性角色是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一个醒目标志。中国歌剧女性文化主题教学, 塑造我们心目中女性的正面形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和中国民族歌剧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声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乐教学作为文化教育教学的一个类别,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题文化教学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得到共同的提高。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历史, 实际上是以女性角色塑造为主线的文化历史, 女性角色是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一个醒目标志。文章以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文化主题为切入点, 引发出对高校声乐课程中文化主题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声乐课程,文化,主题教学,女性角色

参考文献

[1]詹桥玲.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音乐研究, 2005, (1) .

[2]王蓓.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3]王升典.歌剧《原野》研究综述[J].大舞台, 2011, (2) .

[4]张杰.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塑造及表现[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9.

[5]张春娟.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当代演出的现实意义[J].艺术评论, 2012, (5) .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改革初探 篇8

1.声乐课程上课形式的改变

目前的声乐教学都是“一对一”、“一对二”的小组授课制模式, 课程设置为每星期一次, 演唱曲目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水平, 再由任课老师的歌曲储备量决定的, 虽然因材施教, 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要先练声, 再唱歌, 时间比例多为1:1, 但是由于学生独立学习歌曲的能力比较弱, 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往往变成教歌曲的角色, 改变教师注重声音和歌曲处理的角色, 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上课时间, 改变上课的性质。

1.1教学进行阶段性划分

将学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学生统一组织起来上大课, 由授课教师在课堂教授歌曲 (歌曲曲目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制定) 每周两至三次课 (建议每周三次) , 大约歌曲量为6首左右, 与此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3-5人) , 由声乐教师负责声音的调整, 也就是练声。 这样, 在前四周左右的教学时间结束后学生可以储备6首左右的歌曲。 与此同时经过声乐教师练声训练, 学生的演唱水平也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段, 将学过的6首左右歌曲根据歌曲的要求加上身韵动作, 对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训练 (教研组提前做好教学计划) , 建议授课形式为大课, 每周两至三节课 (建议每周三次) , 与此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3-5人) , 由声乐教师负责歌曲声音的调整和整首歌曲的感情处理。

第三阶段, 声乐小组课程每组人数不超过两人, 由声乐教师进行全方位授课,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布置两首左右新歌曲进行学习直至期末。

2.声乐课程上课方法的改变

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变多, 已不再是精英教育, 需要自主学习, 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课下自主学习,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学习进度的停滞不前, 教师授课时不可能替学生思考、学习和演唱, 其结果是学期结束学生所学的歌曲不多、不精, 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但是教学还要继续, 只有改变教学思路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1多媒体的介入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优质资源得以较全面地共享, 歌曲的乐谱和不同版本的范唱在不违反版权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教学参考, 结合第一阶段的教学安排, 教师完全可以将乐谱的电子版在大屏幕中展现,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同学习歌曲, 这样就会避免学习中的错误少走弯路, 同时将乐谱手抄至自己的乐谱本中, 加深歌曲印象, 在学习过程中聆听不同的示范版本以区别不同的歌曲处理风格, 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多的惰性。 这样的教学改革对学校的网络及播放媒体的硬件要求极其严格, 需要非常高而又稳定的网速、分辨率及处理系统较高的电脑系统, 还有专业级的音响作为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设备。

2.2影像声像教学

声乐表演是舞台艺术, 不论我们进行怎样的训练最终都会有舞台这个实践性的场地检验, 在舞台上传播怎样的声音, 做出怎样的动作, 演唱者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所以在教学第二个环节中将学生演唱歌曲时的表情逐一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再反过来让学生观看与指导老师一同寻找各方面的不足, 这种教学方式为镜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在表演专业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好的声音是声乐学习者一生追求的目标, 追求自我的极值美妙声音是声乐学习者和声乐教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波的传输方式, 主观与客观的听觉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的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辨别歌唱音色的细微差别,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听到的所谓的好听的声音就是对的, 导致声音的误区而无法很好地改正自己的声音, 用高保真的录音系统将学生的声音无损地录制下来, 不经过任何的混音效果, 真实地还原歌唱者的本质音色, 让歌唱者客观地听到自己的声音, 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获取更好的声音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对录音设备要求很严格, 质量要很高才能达到较好的还原声音的效果。

3.考核制度的改革

大多数学校的考试都会集中在学期末, 这就使得实践性极强的声乐课程显现出劣势, 因为在学期期末大多数学生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中, 就会忽略声乐的专业考试。 另外, 在舞台表演的机会几乎没有, 有些学生一学期只会有这么一次, 上三年学上四次台, 还不是演出是考试, 试问这样的锻炼怎么能够适应演出的要求, 就算是学校搞活动也是偶然性和临时性较多, 另外较好的学生几乎占据了学校的演出, 普通一点的学生几乎没有上台的机会, 久而久之上台的会更好, 不上台的就渐渐没有演唱的信心。 综合上述, 声乐专业的考试应当做很大的调整, 具体方案如下:当第一阶段教学结束后进行考试, 每位学生需要演唱两首课堂教学歌曲 (随机抽取) , 当第二阶段结束后再次演唱两首歌曲 (不与上一次重复) , 当第三阶段结束后再次考试, 这样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有三次锻炼的机会, 另外要求歌曲的不能重复, 这样第一阶段的教学歌曲每位学生都会唱到, 既锻炼学生的舞台能力, 又将所学的歌曲一一展现, 这样会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声乐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组织探讨 篇9

一、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的要求

1、与人才目标培养方向和定位的一致性

课程内容设置要符合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符合声乐专业教学的自身规律与特征。声乐教学的课程宗旨是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对歌唱技能技巧、对声乐理论知识、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对情感的正确表达、懂得青少年歌唱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舞台表演能力的同时, 掌握声乐教学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达到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基层文化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 高校师范专业应突出“师范性”的人才培养特征, 更注重个人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高师声乐教育的“高”, 不在于超越自身技能的阶段性, 应在于自身教学阶段内部纵深的研究, 应寻求自身规律, 确保未来艺术师资的质量, 规定切实可行的正确培养方针,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2、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

声乐基础理论的组织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性, 就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我校地处西南地区, 根据我校的地理环境以及办学理念, 即在“站稳讲台、兼顾舞台、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下, 合理的将地方民族民间声乐与课堂结合, 既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又对民族民间声乐给予继承和发展。因此, 在声乐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与社会实用需求相结合, 加强民族民间声乐作品的教学、欣赏与演唱实践, 更多的为社会培养实用的歌唱和教学人才。

3、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组织过程中,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集体课的实践优势就是在于能够以“点”代面的提高声乐的教学效果。首先, 学生在集体课中当众演唱机会, 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 能有效的克服舞台上的紧张心理;其次, 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不断的观摩, 以及学生教学的实践锻炼经验, 为其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 在上课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自己的声音状态, 也有利于课后相互学习探讨。最后, 集体课中的个人表现评价机制,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力,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内容设置与社会实用性挂钩,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为社会培养实用的歌唱和教学人才。

二、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具体确定

对课程内容的重组设置依据从调研入手。首先对即将上此门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其理论知识需求方向;其次, 对开设了这门课程后的学生进行意见搜集, 掌握教学的遗漏补缺;再次, 搜集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 了解就业情况, 以及基层音乐教师的课堂调研;最后结合学院开展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回校座谈及在校生座谈,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座谈会等一系列的调研, 将搜集考察的意见及情况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纳。从总结中体现出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很多问题。即“精英式”教学的“专业性”有余而师范性不足;脱离了现行的高师培养目标, 远离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求;学生结构单一, 缺乏多层次, 基本处于“会唱不会教”、“不会唱也不会教”的状态, 教学能力及就业能力受到很大冲击;理论与实践脱离, 工作中缺乏综合组织教学能力、创新能力;不适应教学工作, 对中小学教学模式及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指导、组织工作能力欠缺。因此, 集体授课中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 才能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专业性”又突出“师范性”, 真正达到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素质高、能力强”的当代高师大学生的目的。

1、歌唱的基本原理

歌唱的基本原理包括发声知识, 歌唱生理及心理、嗓音保健等基本知识。由于高校的扩招, 以高师现有条件, 不指望嗓音不同的学生歌唱技术一步到位, 但要求必须弄懂音乐表现的基本规律, 掌握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 懂得歌唱生理条件的基本常识, 以及人的心理对歌唱的调节与影响等, 着重培养声乐审美和听辨能力, 要求学生用歌声来表达音乐, 提供具有传授音乐的艺术师资。

2、声乐鉴赏

内容包括对声部界定, 曲目选择、中西方声乐作品赏析等知识。通过此内容的学习, 培养学生高尚的歌唱审美观和正确的艺术发声鉴赏能力, 能正确分析、处理、演唱古今中外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 能基本掌握和表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塑造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同时, 对自身声部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根据嗓音条件选择合适的作品演唱, 并基本能演绎作品内涵。

3、地方民族民间声乐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民族音乐也是丰富多彩。地方音乐的特点是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分内容设置中, 根据我校的特色辅以地方教材或者地方文化科研著作, 即加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材。内容设置上促进了各地的民间音乐的交流, 更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4、声乐教学

内容包括声乐教学法课、常规声乐施教法、声乐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结合新课标, 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等。这是培养教师的重点内容。在教学组织上, 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听辨声音与纠正错误发声的方法, 使学生具备在中学音乐教学课程中运用科学发声进行唱歌教学的能力, 以及课外音乐活动中歌唱训练与辅导的能力。同时, 面对条件各异、需求不同的集体授课学生,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对“天生”不同嗓音条件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需要与不尽的人文关怀。

5、舞台艺术

这部分内容组织要让学生掌握舞台表演的基本常识, 舞台表演艺术的技巧。掌握不同声音类型、不同的演唱风格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利用课堂实践, 集体谈论、鉴别声乐表演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的呈现, 进行模拟实践教学。同时结合实践教育环节, 组织演出, 舞台表演、合唱的组织与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的掌控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统一, 学以致用。

三、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

根据本学院的办学目标, 基础理论课开设是一学年, 一周2学时, 总计62学时。因此, 在集体课的内容组织中, 着重突出“师范性”的特征, 并根据地方办学特色, 合理的加入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鉴赏、演唱、教学, 突显民族特色教学, 符合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4、注重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5、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设置要根据各校的基础及教学需求自主安排, 与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紧密联系, 同时也与地方文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息息相关。但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这一直是高校教育研究的核心。■

摘要:在基层音乐教学工作中, 声乐技能和声乐基础理论是最重要的内容, 是中小学美育的重要课程结构。高师音乐是培养基层音乐教师的摇篮, 对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组织探讨关系到未来师资的能力素质培养。同时, 也是对我校应用型人才目标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基础理论,内容组织

参考文献

[1]衡小丽.《论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师范性培养》[J].安徽文学.2008年第12期.

[2]黄莺.《关于声乐基础理论课教学设置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2.

[3]肖黎声主编.《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

[4]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5]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声乐课程 篇10

一、把握科学教育理念, 抓准切入点突破教学难点

高校是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基地, 对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来说, 学生必须掌握较丰富的知识, 才能够具备比较完整的歌唱表现力。声乐基础领域的知识是由运动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其技术的运用构成, 学生要想娴熟地掌握声乐基础, 必须懂得运用理性化思维去学习实践。虽然声乐课程在感性认识上的居多, 是以感觉思维开展的学习,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理性化学习和实践, 解决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培养学生的感觉思维应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声乐课程教学中, 教师“教”学生, 强调歌唱发声的思路, 主要是培养学生歌唱思维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会设计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前, 必须先了解学生。声乐课程教学, 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原来的基础, 根据基础研究学生学习的困难点, 同时, 了解学生学习声乐课程感受。在声乐课程教学中, 要想进行有效教学, 必须抓准切入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深入思考在声乐课程上怎样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 引起学生的兴趣, 避免学生被那些高深的声乐理论弄得一头雾水。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对象、教学评估、教学策略等来选择, 要依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引人入胜, 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激发兴趣。由于在声乐课程学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都会遇到“坎”, 或是歌曲表演的困惑, 或是歌曲理解的问题, 或是演唱技术的求解等等, 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 在上大一的时候, 许多学生都会遇到“感觉”把握不住的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声乐理论语言、声乐教学语言以及融合沟通的方式, 允许学生用自己语言描述正确的歌唱感觉。

二、声乐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模式

实践是技能熟练的有效途径。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还要培养学生归纳能力以及抽象思维理解能力。教师过于注重技术训练, 往往会导致声乐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尤其在声乐课程教学的初中期, 学生满脑子都是方法, 但是, 在舞台或者讲台上, 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学科最根本的特征是可行性和构造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依照可行性和构造性的要求, 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声乐理论知识教育, 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思维能力, 然而, 在声乐课堂教学训练中, 学生正确的歌唱思维能力, 主要是学生通过理性化思维, 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 因此, 在声乐课堂教学训练中, 教师要加大学生“演”的训练力度, 使学生在歌曲演唱实践中掌握声乐技能。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理性化的思维掌握“感性”的演唱能力。使学生把握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方法, 巩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理性实践, 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以每一学期都举办声乐交流会, 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汇聚一堂, 每一位同学都有演唱表现机会。同时, 各年级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对其他同学的表演进行点评, 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对声乐课程而言, 学生只会唱的技术, 不会通过表演打动听众的歌唱, 不能够称作真正的能力。声乐课程实践探索应该集中在声乐歌唱知识的灵活性, 以及歌唱知识运用性上, 声乐课程教学实践不要只注重声音, 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歌唱的综合体现。

声乐课程有效教学, 必须改变以往教学模式, 把握科学教育理念, 抓准切入点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理性”的获得感悟并获得经验。实践是技能熟练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加大学生“演”的训练力度, 使学生在歌曲演唱实践中掌握声乐技能。

参考文献

[1]金英淑.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基本设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辛兆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声乐课程 篇11

关键词: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为全面贯策教育方针,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课程设置,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声乐教学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师音乐教育的新形势下,声乐教学内容便是一个全新课题。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探索其本身应具备的教育特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必须为培养基础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而服务。纵观“课程纲要”的宗旨,高师声乐教学应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根据“课程指导纲要”中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学计划要有新的突破

1.不以演唱知识的“专”为目标,而是求其“全”,需要全面发展

改变过去只注重演唱能力的训练,取而代之为演唱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共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演唱方法要正确,不仅为自身的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将来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不以技术的量为目标,而是求其根本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教唱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的能力。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必须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尤其在通过声乐来培养某种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更应当掌握启发想象力、增强创造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具备设定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情景和全过程的能力。

2.声乐教学与钢琴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特有的复合人才类型定位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钢琴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声乐课堂上要增加弹唱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了解钢琴伴奏的意义—它不仅是伴奏更是对声乐的一种烘托,特别是在艺术歌曲演唱中,钢琴与声乐在表现歌曲意境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声乐演唱融为一体,共同演绎声乐作品,达到最高艺术境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演奏能力,而且要具备即兴伴奏的能力。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自弹自唱、互相弹唱等。自弹自唱可以提高自身弹唱配合的能力,学生之间互相弹唱可以增强学生的听辨能力,博采众长。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钢琴伴奏的速度、力度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尽快适应各种声乐伴奏特点,了解并掌握大量声乐作品及其伴奏风格,提高弹唱能力。

(1)速度处理

速度是音乐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源于生活。比如:由于生活中人处于的环境不同、心理不同,说话的速度也不相同。心境平和时说话速度较慢;处于紧张状态时说话速度较快。作曲家用音乐表现手法表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描绘不同意境、表达人物情感。对歌曲演唱速度的处理,要做到有对比、有变化,不能使用单一的速度去完成一首作品,否则就会难以表达作品的内涵。

(2)力度处理

力度指声音的大小、强弱。歌曲的旋律要靠力度来表现。缺乏力度的歌曲就会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在指导学生弹伴奏时,要强调力度记号的变换,作曲家在谱面上已经标记的力度记号,要严格遵守。同时还应掌握自然的艺术规律,恰如其分地运用声音的力度来表现,根据音乐的意境来决定声音的力度。

二、根据“课程指导纲要”中课程教学的要求,课程设置要有新的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组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课程设置,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1.声乐个别课

声乐是传统高师教育的主干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基本功。这些技能的训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以整合,朝实用、综合功能方向发展。声乐个别课的模式在中国音乐教育专业领域沿袭了几十年,它有一定的科学性,通过个别课可以巩固演唱方法、强化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这为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奠定了夯石的示范演唱基础。针对高师学生择业的特殊性,声乐个别课应继续保留、加强,使之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上更加完善,从声音、气息、共鸣、风格、技巧等多方面去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自如地掌握演唱方法、拓宽演唱风格、突出演唱个性,为以后的工作做好质的准备。

2.声乐小组课

声乐小组课就是一个声乐教师对几个学生的教学。声乐教学的内容是通过训练,教师逐个纠正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研究探讨学习的兴趣,既要找到学生的个性,又要看到学生的共性。师生互相合作,既有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训练,又有学生的概括讲述、评价,教师以启发为主,通过对课堂上某一个学生的训练,其他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各抒己见、评述优劣、加深印象,使学生举一反三,在小组课的学习中,逐步感受、理解声乐的真谛,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唱、重唱等集体排练课

增加合唱、重唱等集体排练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方法后声乐可以结合合唱、重唱来训练,学生可以通过合唱、重唱的排练懂得各声部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去演唱合唱、重唱,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排练课掌握如何去排练合唱、重唱,如何让众多的声音和协、统一,具有表演力,培养学生组织排练声乐节目和课外活动辅导训练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根据“课程指导纲要”中课程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要有新的知识点

1.将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纳入课程内容中

声乐“课程纲要”明确将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纳入了课程基本内容中,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endprint

声乐艺术的审美就是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美的感受。以“课程纲要”为依据,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以下三方面制定培养和提高学生声乐艺术审美的教学方案。

(1)声音的审美

初学声乐的学生要尽快建立并形成声音的审美感受,声音的美感是建立在心理上而不是生理上的。声音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声音的情感内涵,也就是学生要把歌曲的思想、情感投入到演唱中去,表现得越是淋漓尽致,歌声的美感就越强。培养学生对歌声的审美,不仅要寻找听觉上美的感受,而且要寻找内心视觉美的感受,用感觉心理去深入体验和领会,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声音的美。

对声音音色的审美是培养学生对声音审美的重要因素。声音的音色是学生心理上的审美反映,没有丰富多彩的音色就不能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在内心建立音色的审美观念,运用音色的变化恰如其分的去表现歌曲的情感,刻画歌曲的意境,从而获得艺术感染力。

(2)乐感的审美

所谓乐感就是演唱者或演奏者表现音乐的美感,乐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表现。对音乐没有心理感受是不能感受到歌曲的内容和音乐美的。除了天赋以外,乐感的审美主要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逐渐获得的。“课程纲要”明确规定“演唱歌曲时,读谱准确,音准、节奏无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乐感审美的训练。除了进行读谱、音准、节奏等基本训练外,还要注重生活体验,从生活中体验不同人的情绪、心理活动、内心情感的变化;从自然风景中体验大自然的美;通过欣赏音乐资料领略风格、韵味的美感。

(3)情感审美

对审美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情感的审美。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无法表现艺术的美。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情感表达要力求真实、贴切,要具有真情实感的诠释,这种真情实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演唱时要不断挖掘作品的内涵、人物的性格,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具备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使其能较完整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意境。

2.课程内容的选编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声乐“课程纲要”中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编上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在选择相当数量声乐作品的同时,重视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内容比例,使学生既掌握歌唱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又掌握基础理论,了解相关文化,扩大视野、提高修养。

(1)重视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内容

教育改革,难点在于课程改革,而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在教材的建设上要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中心,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理论联系实际,声乐也不例外。在声乐演唱技巧达到一定程度后,理论是指导演唱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应把基本的原理和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和创造的能力。

(2)演唱曲目的选择要合理化

在演唱曲目的选择上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吸纳中外声乐文化的优秀成果,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具有训练价值的经典性中外作品作为教材;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关注国内外声乐发展前沿动向,选用优秀声乐新作品不断充实教材内容;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乡土教材,不断拓宽学生的演唱风格,提高演唱技巧,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宽泛的知识面和驾驭整体专业知识结构的能力;面向基础教,联系中小学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为适应将来的教育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

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是高师声乐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当前,在新声乐“课程纲要”的指导下,声乐教育改革应抓住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诸多问题,紧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扎扎实实地做好声乐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的改革,紧紧围绕“课程纲要”的要求积极构建新型教育课堂,以为学生服务为主,以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为本,转变办学机制,主动迎接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周青青.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英】莉迪娅.戈尔.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课程结构探讨 篇12

关键词: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课程结构

高师声乐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系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技巧, 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较强能力, 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科学、人文素质,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总体目标下, 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应是“未来的音乐教师”。而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之一是课程设置。目前, 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虽有改革, 但仍存弊端。本文从课程、课程结构的概念界定出发, 对课程结构的分结构、亚结构进行说明, 并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结构的改革。

一、现存主要问题

目前, 高师声乐本科教学培养模式传统单一, 较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方法简单落后, 仍采用多年不变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 观念保守陈旧, 仍固守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旧观念, 课程结构注重技能技巧, 忽视音乐文化和声乐基本理论的学习, 课程结构未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融合性和渗透性, 培养目标盲目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注重学生登台获奖, 较少体现师范性。这些问题主要源于领导指导思想的偏差和教师“充电”意识的缺乏。

二、课程结构的概念

首先应理解课程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新课标所赋予课程的概念使得自身的含义拓展并深化。表现在: (1) 强调学科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学习者学科知识的整合。 (2) 强调目标、计划的同时注重与教学情境的整合, 以促进学习者创造性的发挥;强调教材这一单项因素的同时应注重与环境、教材、教师、学生、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整合, 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性、生成性的文化。课程结构的概念, 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 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一般课程结构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各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各种课程类型具有自身的作用、地位和价值, 并与其他课程形成一种价值互补。新课标又赋予了课程结构概念新的特点, 提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这一提出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地方学校提供充足的开发课程的空间, 有利于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声乐本科课程新结构

目前, 高师声乐本科课程结构较为单一, 一味注重声乐技能和技巧的课程设置, 这对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音乐文化知识,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设计学习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等无疑形成消极影响。多年来的跟踪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我们应将声乐这一学科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细化, 把握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结其内在规律, 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这将有利于教师思想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经近年教学实践, 以“课程”理论为依据, 建议将高师声乐本科课程结构分为: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演唱、声乐教学与实践、声乐经典作品欣赏四个分结构。

1. 声乐基础理论。

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可分为:声乐生理理论、声乐心理理论、声乐艺术表现理论、声乐歌唱方法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五个亚结构。 (1) 声乐生理理论, 重点讲解声乐范围的界定及种类的划分、对人体乐器音源振动体结构与功能、发声主动力———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共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认知。 (2) 声乐心理理论, 重点讲解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体现, 如记忆、注意力、想象力、情感、思维方式等在声乐活动中的心理调控。 (3) 声乐艺术表现理论, 重点讲解声乐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 如艺术表现的要素、歌唱中的语言和声音处理、感情的呈现方式、表演中的交流问题。 (4) 声乐歌唱方法理论, 重点讲解歌唱审美, 各种唱法的区别与统一, 歌唱的声门状态、呼吸状态、身体状态、嗓音保护等。 (5) 声乐教育理论, 重点讲解声乐教育的概念、声乐教学的内容及形式、声乐教学法等。上课形式以大课为主, 教学方法可使用讲授法、图片展示法、示范法、互动法、课件展示法。对声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了解声乐理论本身应有的学术价值, 提高其对声乐理论科学、系统阐述的能力, 同时更好地将理论与声乐艺术实践紧密结合, 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从而提升声乐专业水平。

2. 声乐演唱。

声乐演唱属于技能课。内容可分为:发声练习、作品学习、多声部演唱三个亚结构。 (1) 发声练习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练习。除了必要的或是教材规定的发声练习外, 还应选择不同旋律线条、不同速度、短小的民歌、儿歌、创作歌曲等进行练习, 或选择将要学习的作品中某段落作为发声练习素材。 (2) 作品学习除了选择教材中的作品, 还应多关注近期创作的优秀歌曲。当前歌曲唱法走向多元化, 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美声专业的学生也可选择民歌学习, 同理, 民歌专业的学生也可选择外国艺术歌曲学习。 (3) 多声部演唱首先培养学生声部感、音准感、合作意识和相互学习的意识。课堂教学初期可先进行二声部合唱, 达到一定水平时再进行多声部训练。教学中, 笔者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教互学, 非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旁听和点评的方式, 师生均受益匪浅, 称赞教学改革给他们带来了活力和自信。

3. 声乐教学与实践。

声乐教学与实践内容可分为:声乐表演、歌剧排练、艺术实践三个亚结构。 (1) 声乐表演主要是借助于歌唱性的语言动作与形体动作, 展示和创造声乐的艺术形象。如何构筑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的造型美, 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多年来, 高师声乐教学过多地注重技能技巧, 表演技能指导缺失, 致使学生在舞台表演时形体动作与演唱内容不符或动作生硬, 面部表情呆板, 不能充分表达歌曲的内涵。 (2) 歌剧排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 对人物特点的理解与捕捉、对感情起伏的内心抒发、对音乐文化的了解、对心理素质的锻炼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果。高师的声乐教学, 多少年来几乎是在琴房单独教学。自2005年以来, 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在教学上开始了新尝试:以歌剧表演形式为载体, 探索在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中, 技术演唱与舞台表演的深入结合。学院将经典歌剧片段的排演纳入到本科、研究生的声乐教学改革中,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对经典歌剧片段的教学, 这在全国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当中是少见的, 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在此走在了全国高师音乐院系的前列。 (3) 艺术实践是高师本科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检验石,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 是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舞台经验得到积累, 演唱水平得到承认。艺术实践的途径及形式:首先, 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其次, 在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各种竞赛、观摩、汇报演出、音乐会、教学交流及各种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展示;再次, 还可在社区、老年公寓、福利院、农村进行展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使学生受到锻炼, 同时了解各层次人群的状况, 使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 思想得到升华。

4. 声乐经典作品欣赏。

声乐经典作品欣赏内容可分为:中外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歌剧选段、通俗歌曲四个亚结构。 (1) 中外民歌的学习与欣赏使学生在了解各国各民族民歌的特点的同时, 传承、弘扬、创新民歌, 使民歌更具有时代感。学生可以欣赏中国的古曲、各民族原始的小调, 还可以欣赏曲艺艺术作品、戏曲曲目;外国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民歌, 为学生深厚的音乐文化功底做了铺垫。 (2) 中外艺术歌曲是音乐文化蓬勃发展时期所产生的一个重要音乐类型。作曲家根据时代的需求, 运用创新的技法并融合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与其他音乐类型一样, 深深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3) 中外歌剧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欣赏歌剧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不同音乐元素的运用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了解表演与演唱结合所产生的震撼效应, 了解歌剧背后感人的故事。如中国的歌剧《白毛女》、《江姐》、《屈原》等;国歌剧《卡门》、《茶花女》等。 (4) 通俗歌曲是我国音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音乐中的一颗灿烂明星。它在广大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习与欣赏这类曲目使学生这一青年群体对社会的发展认识更加充分, 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欣赏经典声乐作品是提高学生审美价值和美学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传承音乐文化, 拓展音乐视野, 增加声乐知识量的积累, 促进声乐演唱水平。课堂上我们运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讲解、学生演唱、排练演出歌剧片段等方式方法进行。

综上, 合理设置高师本科声乐课程结构, 可以实现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实践互助, 学习与能力、素养并举, 从而更好地符合师范性, 以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城乡制度整合下一篇:企业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