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内容(精选10篇)
声乐课程内容 篇1
在基层音乐教学工作中, 声乐技能和声乐基础理论是最重要的内容, 是中小学美育的重要课程结构。因此, 我校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了集体课, 采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 于2009年出版的《声乐·基础理论》。这本教材涵盖的知识领域宽泛、内容丰富, 将理论与实践、技能与艺术、实用与学术相融合, 是目前符合音乐教育和声乐教学较为全面的教材。然而, 由于各个学院的地理位置、培养方向以及培养目标的规格不同, 对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需求、选用也不一样。因此, 参照此教材的内容以及地方大学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对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重组进行探讨与实践。
一、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的要求
1、与人才目标培养方向和定位的一致性
课程内容设置要符合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符合声乐专业教学的自身规律与特征。声乐教学的课程宗旨是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对歌唱技能技巧、对声乐理论知识、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对情感的正确表达、懂得青少年歌唱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舞台表演能力的同时, 掌握声乐教学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达到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基层文化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 高校师范专业应突出“师范性”的人才培养特征, 更注重个人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高师声乐教育的“高”, 不在于超越自身技能的阶段性, 应在于自身教学阶段内部纵深的研究, 应寻求自身规律, 确保未来艺术师资的质量, 规定切实可行的正确培养方针,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2、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
声乐基础理论的组织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性, 就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我校地处西南地区, 根据我校的地理环境以及办学理念, 即在“站稳讲台、兼顾舞台、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下, 合理的将地方民族民间声乐与课堂结合, 既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又对民族民间声乐给予继承和发展。因此, 在声乐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与社会实用需求相结合, 加强民族民间声乐作品的教学、欣赏与演唱实践, 更多的为社会培养实用的歌唱和教学人才。
3、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组织过程中,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集体课的实践优势就是在于能够以“点”代面的提高声乐的教学效果。首先, 学生在集体课中当众演唱机会, 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 能有效的克服舞台上的紧张心理;其次, 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不断的观摩, 以及学生教学的实践锻炼经验, 为其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 在上课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自己的声音状态, 也有利于课后相互学习探讨。最后, 集体课中的个人表现评价机制,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力,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内容设置与社会实用性挂钩,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为社会培养实用的歌唱和教学人才。
二、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具体确定
对课程内容的重组设置依据从调研入手。首先对即将上此门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其理论知识需求方向;其次, 对开设了这门课程后的学生进行意见搜集, 掌握教学的遗漏补缺;再次, 搜集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 了解就业情况, 以及基层音乐教师的课堂调研;最后结合学院开展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回校座谈及在校生座谈,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座谈会等一系列的调研, 将搜集考察的意见及情况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纳。从总结中体现出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很多问题。即“精英式”教学的“专业性”有余而师范性不足;脱离了现行的高师培养目标, 远离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求;学生结构单一, 缺乏多层次, 基本处于“会唱不会教”、“不会唱也不会教”的状态, 教学能力及就业能力受到很大冲击;理论与实践脱离, 工作中缺乏综合组织教学能力、创新能力;不适应教学工作, 对中小学教学模式及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指导、组织工作能力欠缺。因此, 集体授课中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 才能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专业性”又突出“师范性”, 真正达到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素质高、能力强”的当代高师大学生的目的。
1、歌唱的基本原理
歌唱的基本原理包括发声知识, 歌唱生理及心理、嗓音保健等基本知识。由于高校的扩招, 以高师现有条件, 不指望嗓音不同的学生歌唱技术一步到位, 但要求必须弄懂音乐表现的基本规律, 掌握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 懂得歌唱生理条件的基本常识, 以及人的心理对歌唱的调节与影响等, 着重培养声乐审美和听辨能力, 要求学生用歌声来表达音乐, 提供具有传授音乐的艺术师资。
2、声乐鉴赏
内容包括对声部界定, 曲目选择、中西方声乐作品赏析等知识。通过此内容的学习, 培养学生高尚的歌唱审美观和正确的艺术发声鉴赏能力, 能正确分析、处理、演唱古今中外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 能基本掌握和表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塑造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同时, 对自身声部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根据嗓音条件选择合适的作品演唱, 并基本能演绎作品内涵。
3、地方民族民间声乐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民族音乐也是丰富多彩。地方音乐的特点是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分内容设置中, 根据我校的特色辅以地方教材或者地方文化科研著作, 即加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材。内容设置上促进了各地的民间音乐的交流, 更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4、声乐教学
内容包括声乐教学法课、常规声乐施教法、声乐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结合新课标, 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等。这是培养教师的重点内容。在教学组织上, 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听辨声音与纠正错误发声的方法, 使学生具备在中学音乐教学课程中运用科学发声进行唱歌教学的能力, 以及课外音乐活动中歌唱训练与辅导的能力。同时, 面对条件各异、需求不同的集体授课学生,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对“天生”不同嗓音条件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需要与不尽的人文关怀。
5、舞台艺术
这部分内容组织要让学生掌握舞台表演的基本常识, 舞台表演艺术的技巧。掌握不同声音类型、不同的演唱风格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利用课堂实践, 集体谈论、鉴别声乐表演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的呈现, 进行模拟实践教学。同时结合实践教育环节, 组织演出, 舞台表演、合唱的组织与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的掌控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统一, 学以致用。
三、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
根据本学院的办学目标, 基础理论课开设是一学年, 一周2学时, 总计62学时。因此, 在集体课的内容组织中, 着重突出“师范性”的特征, 并根据地方办学特色, 合理的加入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鉴赏、演唱、教学, 突显民族特色教学, 符合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4、注重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5、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设置要根据各校的基础及教学需求自主安排, 与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紧密联系, 同时也与地方文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息息相关。但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这一直是高校教育研究的核心。■
摘要:在基层音乐教学工作中, 声乐技能和声乐基础理论是最重要的内容, 是中小学美育的重要课程结构。高师音乐是培养基层音乐教师的摇篮, 对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组织探讨关系到未来师资的能力素质培养。同时, 也是对我校应用型人才目标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基础理论,内容组织
参考文献
[1]衡小丽.《论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师范性培养》[J].安徽文学.2008年第12期.
[2]黄莺.《关于声乐基础理论课教学设置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2.
[3]肖黎声主编.《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
[4]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5]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6]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声乐课程内容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声乐教育;教学模式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缺失
(一)教学内容的问题
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接轨的问题。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在声乐的教材建设中,要树立教材建设的意识,力争有更多的声乐教师自编并公开出版的教材。同时,要结合专业改革与发展,不断更新优秀教材内容,完善教材系列;启动实验、实践教材的建设;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研制。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结合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配套教材,力争编写出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声乐专业的特色教材。
(二)教学计划中的偏差
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在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修订方面都是围绕学生就业这一个原则进行。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学时分配比例上有很大的调整空间,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以及职场模拟教学,以保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胜任就业岗位。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开设新课程,在教育理念、课程理念到内容标准、教材等方面给予教师自由研究的空间。
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很难兼顾,就业实践素质拓展环节脱节突出。由于特殊的专业性质,本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增强学生的技术能力,可把每学期的考试设计为专业汇报课,同时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汇报,以增强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以更加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完备的实践教学条件是进行专业训练的基础,随着专业层次的不断拓展,针对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结合高职院校特点,要着力于发掘、稳定与专业相配合的实践基地。需要和相关单位签订正式的实训协议,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同时,进一步加强实训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以岗位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提高实训教学人员的教学积极性。
二、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自创能力的实践
根据高职培养以技术人才为主的教育方针,及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充分突出在音乐理论及素养的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和完成声乐的基本教学。实现基于舞台创编和工作岗位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学习系统化过程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注重学生实际求职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讲——演——练——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特色的“讲——演——练——评——创——演”六位一体的创新型循环教学模式。
(二)人才培养:提供多平台的培养,实现“多证融合”。
根据目前社会中对综合型音乐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以技能为重心,同时进行音乐素养与音乐理论知识的教育,包括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舞蹈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职业理论课程是一切职业技能课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精于自己音乐表演专业的同时,发展多方面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在离校之前成为一个“多证融合”的综合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声乐学习除了要继承民族传统特色之外,同时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学习当代声乐艺术的新体裁、新内涵。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艺术实践相关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着重从民间音乐资源、社会文化建设、当代声乐教育形式的发展等艺术实践内容上进行挖掘、整理、分析和运用。同时,也从课堂理论技能教学、课外排练实践、音乐晚会的编导等艺术实践教学的形式上加以渗透和融合。实现声乐教育的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的统一。
(四)改革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行教学改革
在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时刻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在“课堂—实训室—课堂—舞台—市场”的教学模式框架下,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学结合“学演合一,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构架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使毕业学生能够掌握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声乐课程体系,建立并完善 “工学结合、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未来声乐表演职业岗位特征,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在教学中,逐渐改革和丰富“学演合一,多证融合”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适应本地区工作岗位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语
多年来,传统的艺术专业特别是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不切实际地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专业理论课常常讲的太精太细,盲目追求课程的学术性,超出学生的实际需要(有许多陈旧无用的东西,一些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人为加大课程难度,浪费学生宝贵有限的学习时间,如乐理、和声的一些章节内容等)。在专业技能课教学中,也存在忽视高职学生特点与需要,盲目追求专业性要求,过分注重纯技术训练与基础练习,重技轻艺的现象还很突出。另外课堂教学总学时过高,实践教学课时太少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不能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就不可能落到实处。进一步增强“实践育人”的意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把各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到课程计划与学分制中规范管理,努力构建一套科学完备、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教育教学的研究是一项综合的研究,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我希望我的这项研究能唤起众人对高职高专声乐教育的关注,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改,地方音乐
声乐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最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标准。对其教学内容改革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关键一环。由于国家教育部对音乐教育专业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声乐学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对声乐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也随之越来越积极。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飞速发展,随着国家新一轮课改的开始和新课标的出台,各个存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都在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其中,声乐课程的改革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改革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培养方向上,部分院校一味追求“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只求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声乐课教学内容完全以中小学教学曲目为主,基本舍弃了高难度曲目的训练,从而导致培养出“只有教学能力,没有歌唱能力”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上,多数高师声乐课只重唱而不重表演,忽视了音乐学科的表演本质。在师资力量上,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大量扩招,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师生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11的规定,现有师资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手段上,过分强调技能而忽视理论教学,造成部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创新上,一味追求新、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完成教学改革的目的,而方法的适用性却未得到充分验证。在教学语言上,现阶段高师声乐课教学基本仍处于传统的“师徒模式”教学,示范与模仿在教学中所占比例过大,教学未能普遍语言化、文字化。
(二)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贯穿全部教学阶段的始终。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从教后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学内容的构成是否合理,是将声乐课完善化、专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一般声乐主修的学生占三分之一甚至超过半数。着重将声乐教学内容规范化,在该专业群体中具有广泛性意义。第三,当代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新课改”、“新课标”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三个重点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构成
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内容应由几部分构成:
首先是歌唱技术。良好的歌唱技术不仅能够延长歌唱寿命,也是声乐情感表达的能力基础,歌唱技术的提高是学好声乐的关键。而且,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高度模仿性来说,歌唱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咽喉病变,从而对后期的学习造成影响。
其次是歌唱理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声乐学习的重大障碍,将声乐课程理论化,用直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述歌唱理论和发声原理,有助于学生掌握声乐学习的方法。
第三是歌曲处理。明确歌曲处理的本质,简化歌曲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第四是舞台表演。由于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高师声乐课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表演,这一缺陷很难通过其它途径弥补。而声乐属于表演性质的艺术,脱离了舞台表演,就等于忽略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声乐课堂上,也应加入肢体语言运用的内容。
(二)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所使用的教学曲目,与当代全国范围内的声乐教育界的趋向并不完全统一。近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了多次直接针对或单独包含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声乐比赛。在多数比赛的学生美声组中,咏叹调和狭义艺术歌曲占有半数以上比例,演唱曲目的专业化、西洋化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从这类比赛可以看出,我国声乐教育界对现阶段的歌唱要求越来越高,实际上也在敦促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加深。此外,我国文化教育与世界逐渐接轨,大量的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内容也逐渐形成。因此,西方古典曲目在声乐教学中也应越来越引起重视,咏叹调、艺术歌曲不应是专业院校教学的专利。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上。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对民族声乐曲目的选曲主要有两类,一是八十、九十年代的一些传统教学曲目,二是当代比较流行的一些创作歌曲。这两类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完整。民族声乐教学选曲除上述两类还应包括:戏曲选段、民族歌剧选段、较常见类型的地方民歌或民歌改编曲等。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高师学生,以上类型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深化横向学科的联系
声乐学习只重唱而不重分析,是大多数声乐学习者的通病,而这一通病往往是由相关课程联系不紧密而造成的。事实上,很多横向学科对声乐学习都有巨大帮助。如曲式分析,歌曲处理的基础就在于此,歌曲的情绪起伏和戏剧冲突往往在曲式结构上得以体现,通过对曲式结构的分析能够促进歌唱情感表达的能力。另如和声分析,绝大多数曲目都是人声与伴奏共同构成的,深入分析和声,有助于把握歌曲风格并与伴奏协调。另如音乐史,很多学生用同一种演唱处理方法来对待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难以区分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对音乐史的深入了解,把握多位常见作曲家的作品特征,也是声乐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它如视唱练耳、形体训练等科目更是与声乐课息息相关。对此种现象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在声乐课上把上述科目直接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要求学生在唱歌的同时进行歌词分析、结构分析、和声分析甚至自创表演,以强化教学效果。
三、根据地域特点增加教学内容
(一)地方高师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
我国地大物博,民间音乐非常丰富,而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却因保护和传承不力而濒临消亡。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理应自觉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其原因有五: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拥有一定的科研队伍,有能力承担起这项任务。二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会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有一定的招生指标,可保证当地学生能够对地方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三是便于深入当地文化进行科研调查,具有环境优势。五是地方民歌往往通过民间艺人甚至普通群众的口传心授,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很多民歌很难保证其原汁原味,而高师教育的系统化,书面化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地方高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起传承地方音乐的重要任务。
(二)发挥学生的地方性优势
前文提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会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有一定的招生指标。这样的招生名额分配必然会使当地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当地学生对于演唱地方民歌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经过声乐课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科学的发生方法和系统的声乐知识,再结合当地的方言特点和当地民歌的风格特征,必然形成该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甚至院校的特色。达到既传承地方音乐、又丰富教学内容、又形成教学特色的“三赢”效果。
四、结语
新形势下声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4
【关键词】新形势 声乐课程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0-02
声乐也可称为艺术的歌唱,通过相关的歌唱方法能够塑造出一种生动和动听的听觉上的效果。近几年来,相关高校都在进行一定扩招,有关音乐院系的课程设置种类也越来越多,逐渐都有了相关的音乐教育的专业。这种情况说明音乐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声乐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事实上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因为教师往往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等,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人才的培育率也相对较低。所以要分析目前声乐教学过程的现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才能够更好的来适应和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声乐课程教学的现状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在当前的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教师授课的模式过于单一和呆板,相关的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等问题,不能够很好的顺应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且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声乐这门专业的学习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连最基础的声乐知识都没有掌握,这会导致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不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向他人进行传递,从而形式恶性循环。除此之外,许多音乐专业的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学生虽具备很好的条件却不能上台进行表演,这就是声乐教学的失败所导致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二、新形势下声乐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基于学生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由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思想都较一般学生较为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对的较高,多半具有较为活泼的特点。但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制能力比较差,没有较为专业的学习思想,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比较的欠缺。针对存在的这种情况,进行声乐教学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自身特点作为出发点,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能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课程的开设形式多元化,努力的做到将当前流行的课程与个别的课程相互融合,可采用小组课的形式,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单独的讨论和辅导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单独的指导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想尽办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便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质。第二是要将声乐课程的理论基础同实际的艺术表演相融合,许多教师常常忽略了实践的表演,只是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只有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融合才能够使声乐课程的教学更加的系统和完善。
(二)因材施教,教学的方法要具有多样性
以往的声乐教学模式普遍较为刻板和单一,所以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科学专业的培养和训练,逐步的拔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作为一种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一种活动,声乐艺术需要表演者热情大力的投入,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必要提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的方法多样化。
第一:教师应善于应用发达的科技和媒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够集听、唱、视为一体,通过视频的播放来感染学生,产生心中的共鸣,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义。
第二: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多阅读关于声乐的书籍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能够从更深层的角度来把握这门课程的内涵。
第三:教师要该改变教学的方法,尽量的使每位同学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声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艺术实践可以看作是声乐课程教学中的延伸,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艺术实践能够与理论课程相互补充和促进。因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一定的实践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且一个完美的表演往往建立在丰富的理论知识之上,也是学生掌握的理论和技巧的再次体现。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才能够更好的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够从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需顺应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并对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创新,并反复的实践和进行总结,从而使教学的机制能够更加的全面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新形势下音乐专业的发展潮流,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鲍群.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探究[J].考试周刊,2013,(84).
[2]高金香.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谈中职声乐教学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
作者简介:
声乐教学课程设计 篇5
关键词:课程设计,非师,师范,声乐,民声
在近十年的教学生涯里, 我思考了一些关于声乐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陆续地把这些思绪整理出来, 就是关于声乐教学课程的设计。
声乐专业:民声、美声
民声:非师、师范
非师:中国民族歌剧、民歌、古曲、戏曲、艺术歌曲
师范:以上五项、师范课 (怎样给学生上课)
美声:非师、师范
非师:外国歌剧 (各语种作品) 、外国艺术歌曲、中国歌剧、中国艺术歌曲
师范:以上四项、师范课 (怎样给学生上课)
1. 关于非师范专业 (以下简称非师) 的学生计划
(1) 要以未来在舞台上能胜任工作为主, 按部就班地学习掌握各类曲目, 要准确精细地解释好每一首作品。
(2) 要大量安排学生在舞台上的实践演出, 目前我们的音乐厅大量时间空置, 可进行周密计划后逐一安排各年级的汇报、示范、星期音乐会、月底音乐会、期中音乐会、各学年音乐会、优秀学生音乐会等等。
(3) 要安排歌剧或音乐剧片段的排练与演出, 聘请校内外表演艺术家举行讲座, 举办大师班。
(4) 安排表演与形体课 (这个课时比例要增多) , 表演将要增加台词内容。
(5) 即将毕业的学生要安排化妆课与服饰课。
(6) 安排歌剧欣赏课 (包括中国与外国) 。
2. 关于师范的学生计划
(1) 大量浏览各类曲目, 在难度技巧上以普及音乐教育水平为主, 少涉猎高难度作品, 各类风格的作品教学都要训练。
(2) 要开设教学课程, 指导学生如何教学, 如何发现学苗, 如何做最初级的教学工作。
(3) 就目前各个行业都需要多少懂得素质教育, 尤其是涉及到我们音乐方面的人才, 我们要考虑给学生开设策划大型文艺演出或小型企事业单位的年终总结文艺演出。
(4) 音乐欣赏课 (各类音乐) 。
(5) 板书课 (练习书法) 。
在以上的前提下还可以更细化, 设计出四年学生在每学期的课程, 而且学生在每学期结束时都已选定自己的课程, 故开学第一周就可进行授课。
3. 关于学生学期演唱作品的设计
入学新生:第一学期五首作品;
第二学期十五-二十首作品;
第三学期十五-二十五首作品;
第四学期十五-二十首作品;
第五学期十五-二十五首作品;
第六学期十五-二十首作品;
第七学期十五-二十五首作品;
毕业班:第八学期五首作品。
以上是非师专业的学生作品安排, 每位学生各学期还要自选五首作品。
师范专业可酌减到十首作品, 自选二-三首作品。
第一学期新生入学报到、安排食宿、熟悉大学生活、军训、调整基本功、适应新任主科老师, 故选择必唱与自选各五首 (师范自选二-三首作品) 。
第八学期毕业班准备论文, 音乐会毕业实习等等占用大量时间, 故安排必唱与自选各五首 (师范自选二-三首作品) 。
关于声乐专业的作品类型也要每学期分布均匀, 师范类要在三年级上学期设立为期二年的教学课。
四年学习按规定的必唱曲目可积累一百首作品 (师范专业八十首) , 自选作品积累下来就是二十首 (师范专业十六-二十四首) 。
4. 关于学期期末考试之设计
学期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和老师整个学期的教学成果, 所以考试曲目应从每个学年必唱的十五首歌里面, 抽签演唱进行考试。另外还要从自选的曲目中抽签参加考试, 这使得学生既学习了规定的技术技巧性, 又学习了跟随时代特点的自选曲目。
5. 关于学生考试分数的设计
仅仅是从十五-二十首作品里抽出两首歌进行考试、打分, 这样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我们培养的是个适用于未来的舞台与讲台及社会各大事业、企业单位的艺术骨干人才, 所以单一的两首歌的演唱, 无法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各式各样的需求, 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 去完成对学生考试的核定。
(1) 演唱好必唱与自选的作品只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2) 音乐会与社会实践演出及各种示范, 汇报等, 音乐会、演唱会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3) 排演歌剧、音乐剧、戏剧等等的片段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4) 表演、形体、台词等辅助性课程也是总成绩的一部分。
(5) 每学期学生要写一篇实际体会的小文, 进入总成绩。
综上所述的五个小问题, 共同组成了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以上是非师专业所订制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 而师范专业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
(1) 在十首-十五首的必唱与自选作品中选两首作为考试成绩的总成绩之一。
(2) 由于师范专业是未来的老师的培训基地, 所以教学得的成绩也要进入总成绩。
(3) 关于组织与大企事业、工厂、公司、机关团体的互助协作, 通过考核评定成绩, 并进入毕业总成绩单。
综上所述的问题, 最后形成学生的总成绩 (其中最后一项进入毕业成绩) 。
另外, 建议艺术类的考分或设定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 或设定分十制的统一标准, 并形成文件做到有规章制度的评分标准可查。
严格执行考试纪律, 严肃考试考场秩序, 要给学生以严肃、专业、正规的影响 (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是对我们国家未来的负责, 更何况我们是“师范”大学) , 不要为节省时间而随意削减考试曲目或不完整地演唱, 严格规定除去主科老师不可参与打分以外, 每位教师均参加考试, 特殊情况提前报学院里特别批假。
公开计算分数, 不要为节省时间而不当场评定分数, 要现场打分并报出最后成绩, 这虽浪费时间, 但却是比较准确和公正的 (这个工作可委托学生会派学生优秀骨干协助完成工作) 。
有学生因为生病等意外情况不能参加考试时, 开学予以补考要严格按照本学期期末考试设定的内容考评, 要有五人以上老师评定, 如果成绩不合格者不予通融!
当学生毕业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时, 可酌情补交学费再修, 经过再修之后, 仍未达到水平与未完成教学任务都不予毕业, 按肄业处理。
建议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加课到一节为好, 目前半节的时间不够开展教学, 可把师范专业学生的声乐与钢琴专业主修课程增加到一节。
应该与体育课教研室研究, 对学生的体育达标课可否科学地设定达标课之时间。因为在历来的达标课之后却有大量的学生反映, 一个星期之内的声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新生的军训也因学生大量的体能训练与口号的大声喊叫训练使得不少学生嗓音格外疲劳并病发声带病变或嘶哑, 需经过长时间的禁声休息, 才可恢复过来, 而我们军训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工作, 这会带来很多不良的情况的发生, 建议学生在军训期间可否多少注意这方面的设计与安排?
声乐课程内容 篇6
1. 融合历史性
从古至今, 歌唱与舞蹈之间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礼记·乐记》中提到, 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声”来表达, 声音相互应和, 在高低缓急上发生变化, 形成一定规律的“音”, 而“乐”就是演唱者在唱奏“音”的同时, 手拿盾牌、斧头、鸡毛、牛尾等物品进行舞蹈。古人所谓的“乐”, 是就乐舞而言。不难看出, 歌、舞、乐的综合体就是音乐形成的最初模式。
2. 内容上的统一性
声乐作品和舞蹈作品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创作者和表演者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表现的态度以及衍生的情感, 客观因素指的是音乐作品以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为主要表达内容, 艺术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 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所以所有作品既表达创作者作品表现, 也表现出表演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领会的情感、产生的态度。所以, 声乐和舞蹈二者在内容方面存在统一性。
3.形式的互补性
声乐以歌声为主要声化媒介, 通过声线有节奏的变化, 使声乐经历展示、演化、发展、回旋和终止一系列过程, 将倾听者带入到时间变化中丰富多彩的听觉世界。舞蹈则是以舞者形体变化为物化媒介, 通过动作线有节律的变化, 使舞蹈经历展示、演化、发展、升华、终止的过程, 把观赏者带入到空间变化中美轮美奂的视觉世界。声乐的时间性极强, 它与空间性很强的舞蹈相结合形成了奇妙的二维空间, 二者的艺术融合综合了听觉性和视觉性, 使声乐与舞蹈形成了颇为直观和清晰的综合性的艺术欣赏模式, 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 丰满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另外, 声乐和舞蹈均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者综合了音乐、文学和戏曲等多种表现因素, 力图透过观众的思维来表情达意。从情感上感染观众, 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声乐和舞蹈均具有形象性、综合性。
综上所述, 音乐和舞蹈二者的融合可以使二者的艺术性得到充分体现, 艺术表现力得以增强, 艺术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 主体思想的表达更加充分。此类歌舞表演的多种表现形式, 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 也拓展了专业院校教学中声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发展空间。如何在声乐剧目课程教学中更好的将声乐与舞蹈双元素的相结合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开设声乐剧目课程。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充分发挥两大学科的优势, 对专业技能进行培养, 对学生潜力进行挖掘, 培养学生更好适应文艺市场对较高再创作能力人才的广泛需求。在具体的培训中, 将真实、有感染力地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为目标,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 使之达到声乐和舞蹈的协调、节奏感和音乐感的统一、想象力和表现力融合, 最终达到歌声线和动作线和谐统一。
2. 广泛招募声乐和舞蹈方面的优秀人才, 提供歌舞表演综合实践课程需要的师资队伍;
汇集声乐、舞蹈和表演专业的优秀教师进行课程研究, 制定适合当界学生发展的课程安排。
3. 学校的招生进度安排更加合理:
优先录取舞蹈和表演特长考生。考虑到大众欣赏水平的不同, 可以在保留声乐生源录取数量的基础上, 为歌舞表演优秀的具有综合素质的考生留有一定录取比例, 从而拓宽艺术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 适应社会中多层次人群的审美需求。
4. 我校对于一些声乐剧的教学作出了很多尝试和努力, 而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从声乐剧的教学要求和教育目的来看, 学校还应综合利用多种专业的教学优势资源, 使声乐剧目教学更加专业、系统, 使学生的创作表现更加符合世界审美趋势的发展。
综上所述, 声乐与舞蹈元素相结合的声乐剧目教学模式结构的构建, 是适应社会审美需要的发展要求, 也增强了艺术专业领域的教学艺术感, 声乐剧目的开展, 将开拓声乐与舞蹈的学科教育领域, 我们也将继续一如既往地努力探索我们的艺术新道路, 专注于艺术事业。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
高校声乐课程文化主题教学的思考 篇7
一、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
女性角色是中国歌剧舞台上的一块瑰宝, 它是中国歌剧发展中的醒目标志。不管是在民族歌剧的发展初期, 或者是发展高潮, 甚至是低谷时期, 女性角色都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自身魅力闪亮在歌剧舞台上。
自新中国成立后, 每部优秀的歌剧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女性角色占据着这些歌剧中的重要角色。
歌剧 《江姐》 把江姐塑造的生动形象, 色泽鲜明, 江姐的慷慨就义, 用女性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热血的英雄赞歌。成功的刻画出江姐“不屈服”的音乐形象与女性天生俱来的细腻, 使得舞台上的江姐更加饱满、有个性、有内涵, 它是一部很好的传达爱党爱国精神品质的文艺作品。
歌剧 《红珊瑚》 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之一, 它生动形象揭示了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与贫苦渔民们的深厚情感。整场歌剧让我们鲜明的感受到女主人公珊妹的苦难遭遇和她那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女性形象。
《洪湖赤卫队》 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不朽的传奇, 剧中塑造的音乐形象最成功的就是女主角韩英。韩英以纯朴而又动人的唱腔, 以高难度的演唱表现了她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充满信念的内心情感。在她的身上我们看见了革命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对党和革命的热爱之情以及她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女性英雄的气节。
歌剧 《小二黑结婚》 创作于1952年, 剧中小芹的形象是一个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婚姻的现代女性人物。作为农村女孩她并不服从传统的婚姻方式, 而是追求个性的解放, 自由的婚姻。为了自己的幸福, 她与自己的母亲三姑进行了多次的争执, 她没有听信三姑那样的愚昧落后的话语, 也没有收到三姑封建迷信的影响, 而是勇敢的向迷信思想, 向旧世俗挑战, 最终获得了自己幸福的婚姻生活。
《伤逝》 是施光南的第一部歌剧作品, 这部歌剧融合了鲁迅先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施光南先生的音乐才华, 剧中刻画出子君的端庄、沉稳、含蓄、文静的女性形象;追求个性解放, 但又遭受封建势力打击的子君, 将当时女性追求爱情与美好生活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
女性角色一直是歌剧舞台上的瑰宝。然而女性角色在传统时期与现代是不太相同的, 因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地位、个人的素养的不同, 导致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也有差别。
(一) 传统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
1.女性角色的定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就是把各种社会人文、宇宙秩序、道德伦理之类的牵强的联系到一起。传统思想认为, 男性是女性的支配者, 女性只能被男性使唤, 后来现代社会又把这种思想更现实化———男主女次。1942 年, 周恩来同志在 《论贤妻良母与母职》 中指出:“只要保持这个旧的固定名词, 便先陷入男性社会的立场。”中国的女英雄不少, 就像歌剧 《江姐》、 《洪湖赤卫队》、 《刘胡兰》 中的女性们, 个个都是女中豪杰, 但他们没有处于主要领导的地位。
2.传统女性的素质教育
女性角色自打娘胎就注定社会地位比男性低,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男性称之为儿, 女称之为婴, 我们现代经常所说的弃婴就是专指抛弃女孩儿。女性的房间在传统社会叫做闺房, 古语有云“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就是说女性在当时只能文静的在自己的闺房里绣花, 不得随意出门。从周朝开始, 对女性进行道德教育, 其本质就是将女孩儿培养成为一名出色的女性。例如, 我们听过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男女有别之礼;女性的端庄、仪态之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妇德礼;惟务贞洁之贞操礼等等。所以我们才能在很多的民族歌剧作品中看到许多要追求个性自由的女子, 如 《伤逝》 中的子君, 《小二黑结婚》 中的小芹等。
(二) 现代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
1.独立自主
与传统女性相比, 现代的女性崇尚独立自主, 自尊自立, 不再像过去一样受封建社会的束缚。她们拥有自己热衷的事业, 比如翻译, 医生, 公务员等等, 她们可以尽情的享受爱情、事业、生活带来的乐趣。现代女性与传统女性不同, 她们可以有自己独立的事业, 可以自由的生活, 可以为梦想拼搏, 可以在任何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现自己的独特的魅力与才华。但现代社会中也不缺乏那些与传统女性一样的“贤妻良母”。与很多歌剧中的女主人公不一样, 比如 《伤逝》 中的君子, 她一心追求自由解放, 但是最终落得冰冷的尸体。而现代女性不仅自由, 她们还能独立自主, 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束缚。但是现代女性与歌剧中的女主角也还是有着女性天生具来的相似点。比如 《江姐》中的江姐与 《洪湖赤卫队》 中的韩英, 她们聪明干练, 为革命事业不放弃的精神与现代女性颇为相似。
2.个人素质修养
现代女性强调自己自身的内在气质与外在形象, 她们乐观积极, 气质高贵, 学识丰富, 见多识广。教传统女性不同, 现代女性不仅不用受“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束缚, 相反在出门之前她们会好好的检查自己的面貌状况, 以最优质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传统女性的绝活只有绣花, 而现代女性的素质并非如此。她们喜欢体育运动, 喜爱翻看读物书刊, 喜欢研究美味佳肴, 喜欢倾听动人音乐等等。较歌剧中那些为革命献身, 为追求自由解放的女主角来说, 现代女性的生活要优质许多。总之, 当今的女性既具备现代人的素养, 又兼得传统美德;既潮流又有内涵;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多彩情感;既勇敢上进又温柔娴熟。活得精彩, 过的充实, 心中蕴含着超前进的事业心与更和谐的生活追求。尽管现代女性生活工作很艰辛, 但她们却能成为精英, 成为女性的骄傲。
三、女性角色文化内涵的影响因素
性别差异在艺术创作中是富有意义的重要问题之一。性别, 特别是女性问题, 从古至今就是人和文明的首要问题。在女性问题上, 我们不能盲目、片面、极端的对待, 而是要结合历史实情、社会环境以及女性自身的特性进行考虑。
(一) 受政治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了上千年, 世世代代的女性在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和极其残忍的阶级压迫下生存发展着, 处于受摧残、受支配的社会最底层但是她们始终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情操直视这些磨难。艺术家们运用了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她们所经历的社会, 同时, 还反映了她们来之不易的社会现实—人人平等, 和平公正的美好社会。中国政治是影响民族歌剧的一大要素, 有专家认为, 政治因素促进着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演与发展。代表中国歌剧成熟标志的 《白毛女》就是党的七大作出的汇报演出, 而后来的 《洪湖赤卫队》 《江姐》 再到80 年代的 《原野》, 90年代的 《党的女儿》, 我们都能看到政治因素参与的身影。再如新世纪的几部歌剧:《悲怆的黎明》 是建党80周年和新世纪第一个国庆献礼演出活动中的重头戏; 《野火春风斗古城》 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 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歌剧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 受演唱技巧的影响
中国声乐演唱和歌剧表演比国外的晚了许多年, 特别是男性演唱技巧的发展也是相比较滞后的。男生音域的扩展, 特别是男高音的训练和培养相比女高音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西方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对男高音的训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 相对于女生来说, 她们的高音还是轻松很多, 音域扩展地也很快, 所以很多声乐教育家说女高音是最容易培养的。受这样的本能条件的客观因素制约, 女性塑造人物角色时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而男生则稍显暗淡, 这也是女性主题所反映的一种现象, 一种文化, 但是新世纪我们也可以看到男性声乐艺术的强化和发展, 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过去歌剧中男演员难以施展才华的被动局面, 丰富和完善着歌剧表演艺术。
四.结语
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与改革要重视声乐课程中主题文化的教学。声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乐教学作为文化教育教学的一个类别,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题文化教学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得到共同的提高。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民族歌剧艺术际上是以女性角色塑造为主线的文化历史, 女性角色是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一个醒目标志。中国歌剧女性文化主题教学, 塑造我们心目中女性的正面形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和中国民族歌剧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声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乐教学作为文化教育教学的一个类别,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题文化教学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得到共同的提高。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历史, 实际上是以女性角色塑造为主线的文化历史, 女性角色是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一个醒目标志。文章以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文化主题为切入点, 引发出对高校声乐课程中文化主题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声乐课程,文化,主题教学,女性角色
参考文献
[1]詹桥玲.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音乐研究, 2005, (1) .
[2]王蓓.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3]王升典.歌剧《原野》研究综述[J].大舞台, 2011, (2) .
[4]张杰.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塑造及表现[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9.
[5]张春娟.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当代演出的现实意义[J].艺术评论, 2012, (5) .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改革初探 篇8
1.声乐课程上课形式的改变
目前的声乐教学都是“一对一”、“一对二”的小组授课制模式, 课程设置为每星期一次, 演唱曲目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水平, 再由任课老师的歌曲储备量决定的, 虽然因材施教, 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要先练声, 再唱歌, 时间比例多为1:1, 但是由于学生独立学习歌曲的能力比较弱, 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往往变成教歌曲的角色, 改变教师注重声音和歌曲处理的角色, 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上课时间, 改变上课的性质。
1.1教学进行阶段性划分
将学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学生统一组织起来上大课, 由授课教师在课堂教授歌曲 (歌曲曲目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制定) 每周两至三次课 (建议每周三次) , 大约歌曲量为6首左右, 与此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3-5人) , 由声乐教师负责声音的调整, 也就是练声。 这样, 在前四周左右的教学时间结束后学生可以储备6首左右的歌曲。 与此同时经过声乐教师练声训练, 学生的演唱水平也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段, 将学过的6首左右歌曲根据歌曲的要求加上身韵动作, 对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训练 (教研组提前做好教学计划) , 建议授课形式为大课, 每周两至三节课 (建议每周三次) , 与此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3-5人) , 由声乐教师负责歌曲声音的调整和整首歌曲的感情处理。
第三阶段, 声乐小组课程每组人数不超过两人, 由声乐教师进行全方位授课,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布置两首左右新歌曲进行学习直至期末。
2.声乐课程上课方法的改变
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变多, 已不再是精英教育, 需要自主学习, 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课下自主学习,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学习进度的停滞不前, 教师授课时不可能替学生思考、学习和演唱, 其结果是学期结束学生所学的歌曲不多、不精, 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但是教学还要继续, 只有改变教学思路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1多媒体的介入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优质资源得以较全面地共享, 歌曲的乐谱和不同版本的范唱在不违反版权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教学参考, 结合第一阶段的教学安排, 教师完全可以将乐谱的电子版在大屏幕中展现,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同学习歌曲, 这样就会避免学习中的错误少走弯路, 同时将乐谱手抄至自己的乐谱本中, 加深歌曲印象, 在学习过程中聆听不同的示范版本以区别不同的歌曲处理风格, 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多的惰性。 这样的教学改革对学校的网络及播放媒体的硬件要求极其严格, 需要非常高而又稳定的网速、分辨率及处理系统较高的电脑系统, 还有专业级的音响作为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设备。
2.2影像声像教学
声乐表演是舞台艺术, 不论我们进行怎样的训练最终都会有舞台这个实践性的场地检验, 在舞台上传播怎样的声音, 做出怎样的动作, 演唱者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所以在教学第二个环节中将学生演唱歌曲时的表情逐一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再反过来让学生观看与指导老师一同寻找各方面的不足, 这种教学方式为镜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在表演专业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好的声音是声乐学习者一生追求的目标, 追求自我的极值美妙声音是声乐学习者和声乐教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波的传输方式, 主观与客观的听觉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的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辨别歌唱音色的细微差别,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听到的所谓的好听的声音就是对的, 导致声音的误区而无法很好地改正自己的声音, 用高保真的录音系统将学生的声音无损地录制下来, 不经过任何的混音效果, 真实地还原歌唱者的本质音色, 让歌唱者客观地听到自己的声音, 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获取更好的声音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对录音设备要求很严格, 质量要很高才能达到较好的还原声音的效果。
3.考核制度的改革
大多数学校的考试都会集中在学期末, 这就使得实践性极强的声乐课程显现出劣势, 因为在学期期末大多数学生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中, 就会忽略声乐的专业考试。 另外, 在舞台表演的机会几乎没有, 有些学生一学期只会有这么一次, 上三年学上四次台, 还不是演出是考试, 试问这样的锻炼怎么能够适应演出的要求, 就算是学校搞活动也是偶然性和临时性较多, 另外较好的学生几乎占据了学校的演出, 普通一点的学生几乎没有上台的机会, 久而久之上台的会更好, 不上台的就渐渐没有演唱的信心。 综合上述, 声乐专业的考试应当做很大的调整, 具体方案如下:当第一阶段教学结束后进行考试, 每位学生需要演唱两首课堂教学歌曲 (随机抽取) , 当第二阶段结束后再次演唱两首歌曲 (不与上一次重复) , 当第三阶段结束后再次考试, 这样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有三次锻炼的机会, 另外要求歌曲的不能重复, 这样第一阶段的教学歌曲每位学生都会唱到, 既锻炼学生的舞台能力, 又将所学的歌曲一一展现, 这样会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声乐课程内容 篇9
关键词:声乐课程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影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出现在我国各大高校之中,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从而完成课堂中所留有的任务。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来调整学习策略,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在课堂上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地位转变成主动。教师也可以将课堂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国的翻转课堂研究通常集中在中小学,但是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我国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技能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
声乐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科目,所以通过掌握相关的技能与技巧可以避免走一定的弯路。但是,声乐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培养。一个仅仅注重技能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机械的,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应当打破将这种不协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果一个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扎实,那么其在音律与歌词的理解上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应当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并协调理论、技能、实践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学生技能技巧的培养,并不断的进行实践练习,从而使得学生真正的掌握好声乐技能。
(二)声乐教师缺少合作精神
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部分声乐教师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失职现象,并严重影响到声乐教学。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声乐教师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教师的意识当中,认为自己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使得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随着我国声乐教学的不断进步与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我国现代的声乐教学要求,所以我国各地区的声乐教师应当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得声乐教学不断的创新与进步,为我国培养出新一批的更加优异的声乐学生。
(三)“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不适于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对于声乐教学来讲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传统的声乐教学当中,由于我国部分教师的“拔苗助长”教学做法,使得学生在演唱时力不从心,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导致这种现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没能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向出现了偏差。教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够了解,使得学生在演唱时往往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状况,严重时将影响学生在未来的发展。
二、在我国高校中构建起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利用相关理论知识与高校实际的特点相结合,从而探讨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课程开发、课前预习、课堂活动以及课后总结。
(一)课程开发
在我国的声乐翻转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声乐知识安排到课前,使得学生可以锻炼到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讲课之前应当为学生准备好充足的学习资源,例如,练习题库、制作素材等等。教师也可以通过构建起网络教学平台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
(二)课前学习
在讲课之前,教师应当提前制定好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同时也应安排好学生的课堂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前安排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声乐教师通过将制定好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交代给学生,并将相关的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从而有效的减轻声乐课堂上的负担,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为教师与同学建立起供大家沟通的平台,并积极的鼓励同学向教师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一起来解决。
(三)课堂活动
通过采取高校声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效的突破了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经过一系列的声乐课前准备,弥补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缺陷,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声乐。目前来看,高校翻转声乐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如下几方面。
1.问题的确定
在声乐翻转课堂中确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声乐课堂之前遇到的问题;第二,是在声乐课堂中所布置的作业中遇到问题;第三,是高校学生的常遇问题;第四,是延伸性的问题;其中还包含有其他类问题,声乐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与总结。
2.独立的进行探究
进行独立的探究式声乐课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独立的探究不但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自身修养,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当选择适当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协作学习
所谓的协作学习,就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得不同的小组之间可以通过沟通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水平的目的。通过小组协作学习,从而解决掉在独立探究环节解决不掉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目的,并且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
4.反馈与评价
该环节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我国高校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来评价;第二部分是针对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来评价,并且由声乐教师来执行该环节。教师通过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知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课堂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可以更好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四)课后总结
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从而找到学生身上的问题,通过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该环节主要是为了教师而设立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对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优化,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最终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声乐水平的目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但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我国声乐教学中的创新之举,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展,使得课堂效率远远提高。在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拥有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声乐教学在我国更近一步的发展,为培养出全新的音乐人才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3]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4]龙有成.“翻转课堂”在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戏剧,2014,(11).
[5]陈翠丽,解建红.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4).
作者简介:
声乐课程内容 篇10
一、把握科学教育理念, 抓准切入点突破教学难点
高校是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基地, 对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来说, 学生必须掌握较丰富的知识, 才能够具备比较完整的歌唱表现力。声乐基础领域的知识是由运动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其技术的运用构成, 学生要想娴熟地掌握声乐基础, 必须懂得运用理性化思维去学习实践。虽然声乐课程在感性认识上的居多, 是以感觉思维开展的学习,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理性化学习和实践, 解决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培养学生的感觉思维应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声乐课程教学中, 教师“教”学生, 强调歌唱发声的思路, 主要是培养学生歌唱思维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会设计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前, 必须先了解学生。声乐课程教学, 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原来的基础, 根据基础研究学生学习的困难点, 同时, 了解学生学习声乐课程感受。在声乐课程教学中, 要想进行有效教学, 必须抓准切入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深入思考在声乐课程上怎样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 引起学生的兴趣, 避免学生被那些高深的声乐理论弄得一头雾水。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对象、教学评估、教学策略等来选择, 要依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引人入胜, 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激发兴趣。由于在声乐课程学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都会遇到“坎”, 或是歌曲表演的困惑, 或是歌曲理解的问题, 或是演唱技术的求解等等, 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 在上大一的时候, 许多学生都会遇到“感觉”把握不住的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声乐理论语言、声乐教学语言以及融合沟通的方式, 允许学生用自己语言描述正确的歌唱感觉。
二、声乐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模式
实践是技能熟练的有效途径。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还要培养学生归纳能力以及抽象思维理解能力。教师过于注重技术训练, 往往会导致声乐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尤其在声乐课程教学的初中期, 学生满脑子都是方法, 但是, 在舞台或者讲台上, 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学科最根本的特征是可行性和构造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依照可行性和构造性的要求, 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声乐理论知识教育, 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思维能力, 然而, 在声乐课堂教学训练中, 学生正确的歌唱思维能力, 主要是学生通过理性化思维, 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 因此, 在声乐课堂教学训练中, 教师要加大学生“演”的训练力度, 使学生在歌曲演唱实践中掌握声乐技能。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理性化的思维掌握“感性”的演唱能力。使学生把握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方法, 巩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理性实践, 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以每一学期都举办声乐交流会, 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汇聚一堂, 每一位同学都有演唱表现机会。同时, 各年级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对其他同学的表演进行点评, 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对声乐课程而言, 学生只会唱的技术, 不会通过表演打动听众的歌唱, 不能够称作真正的能力。声乐课程实践探索应该集中在声乐歌唱知识的灵活性, 以及歌唱知识运用性上, 声乐课程教学实践不要只注重声音, 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歌唱的综合体现。
声乐课程有效教学, 必须改变以往教学模式, 把握科学教育理念, 抓准切入点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理性”的获得感悟并获得经验。实践是技能熟练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加大学生“演”的训练力度, 使学生在歌曲演唱实践中掌握声乐技能。
参考文献
[1]金英淑.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基本设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辛兆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声乐课程内容】推荐阅读:
声乐课程09-18
声乐课程论文09-13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05-17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09-29
声乐文化与声乐教育11-13
专业声乐教学声乐艺术12-21
声乐技巧与声乐艺术01-02
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2-17
课程内容选取10-17
课程内容结构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