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训练

2024-10-18

声乐训练(精选11篇)

声乐训练 篇1

摘要:声乐初学者通过声乐发声训练可以解决在演唱中各种声音的技术环节遇到的问题, 这是一种提高声乐演唱者的歌唱发声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声乐初学者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 可以领会科学发声方法、明确正确声音概念, 提高演唱的技巧及表现力。

关键词:声乐初学者,发声训练,发声方法

声乐发声训练可以解决在演唱中各种声音的技术环节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提高声乐演唱者的歌唱发声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声乐初学者通过科学的、有规律的发声器官及机能的有效训练,可以提高歌唱技巧及表现力,并且可以领会科学发声方法,明确正确声音概念。科学的发声训练过程包括歌唱的呼吸训练、歌唱的发声训练、歌唱的共鸣训练和歌唱的语言训练[1]。

一、歌唱的呼吸训练

在声乐的演唱中,只有科学正确地呼吸才能有正确的发声及良好的共鸣。声乐演唱中的发声动力及基础就是科学正确地呼吸。每个人都会呼吸,呼吸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声乐演唱中的呼吸与普通的生理性呼吸方法不太相同,声乐演唱中的呼吸是歌唱者在歌唱时的有目的、有意识并且有一定技巧性的呼吸。声乐演唱中的呼吸方法包括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及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是声乐演唱中被普遍采用的方法,这是因为胸腹式呼吸能够使气息流畅自然、富有弹性、灵活自如、深沉饱满。胸腹式呼吸在控制呼吸的气息时全面地调动膈肌、腹肌及胸腔的机能共同参与。因此声乐初学者在进行科学、有效的发声训练后,不仅能区分生理性呼吸与歌唱中的呼吸,而且能掌握科学正确的声乐演唱呼吸的方法。声乐演唱中的呼吸过程包括吸气过程与呼气过程,两个过程的生理机能在用力方向及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声乐演唱中的吸气过程,其生理机能为膈肌与两肋向下及向外用力,而在声乐演唱的呼气过程中,其生理机能为膈肌与两肋向上及向内用力。在声乐演唱中,必须在呼气过程中将膈肌、两肋、胸腔等呼吸器官保持在吸气过程时的用力方向,以此能够使吸入的气息呼出冲击声带发声时是有控制的、平稳及均匀的。声乐演唱中的“呼吸支点”就是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平衡对抗的着力点,因此在声乐演唱发声训练中,练习好了呼吸支点就将歌唱练习好了,声乐演唱中的强弱、连跳、长短及快慢等的气息运用就可以得到运用自如。在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的声音及技巧与演唱中的换气运用密切相关。在声乐演唱的发声训练中,通过对胸腹式呼吸方法进行有效的练习,可以锻炼和发展声乐演唱者的歌唱呼吸器官生理机能,不仅使得肺活量得到增强,还能通过训练增强膈肌、两肋和小腹控制气息的能力。在声乐演唱的发声训练中,通过对不同节奏类型的练习曲进行练习,练习顿音、跳音、连音及连跳音等,声乐演唱者呼吸机能的弹跳力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变得更好、更灵活,在演唱中速或者稍慢的抒情歌曲时,可以从容自然地进行深呼吸与大呼吸,在演唱活泼快速的歌曲或者有切分及附点节奏的乐句前,可以进行快速的小换气、“偷”换气及“抢”气,这样声乐演唱者可以更加生动自如地演唱歌曲[1]。

二、歌唱的发声训练

科学正确的声乐演唱发声方法必须有科学正确的呼吸,发声的生理是由吸入肺部的空气经气管呼出时冲击声带,以此振动声带发声。科学正确的声乐演唱和保持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就是科学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根据发声生理,喉头及声带是声乐演唱的主要发声器官,在声乐演唱发声时喉头的位置应该是处于颈部的中间稍偏下,即吸气与打哈欠的位置。处于此位置与状态,咽喉部打开且相对稳定,口腔张开,喉咽腔扩大,颈部、下巴、舌头均为放松状态,在此状态下发出的声音会是松弛通畅的。在声乐演唱发声时喉头如果上提受到挤压或者各发声器官的肌肉紧张,则均会造成声音变得浮浅、僵硬及尖细。在声乐演唱发声时声带的状态应该是向下闭合挡气并拉紧内收,只有在此状态下才可以利用腹肌的力量使得横膈膜有效地推动气息,以此冲击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声带如果松弛闭合不好,将会发出嘶哑及漏气的声音,并且会造成声带过度疲劳,以致产生病变。因此声乐演唱者通过科学正确的歌唱发声训练,才能养成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1],[2]。

三、歌唱的共鸣训练

声乐演唱者掌握了科学正确的歌唱呼吸和发声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了科学正确的歌唱共鸣方法,演唱的声音才可获得较强的穿透力、较宽的音域和表达歌曲感情所需的各种声音色彩。在演唱中,良好的歌唱共鸣是表现情绪和歌曲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声乐艺术中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歌唱共鸣可以使歌唱的声音富有穿透力、圆润明亮和具有丰富的色彩感。声带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被称为“基音”,“基音”很单薄,并且也很微弱,所以不能直接成为声乐演唱的声音。要想让声带振动所发出的“基音”的音色丰满和音量增加,必须通过人体的各个共鸣腔体进行共鸣作用。口腔、头腔及胸腔构成了人体的共鸣腔体。在声乐发声训练时,要想获得良好的声音共鸣效果,必须将这三个共鸣腔体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配合。口腔共鸣在低声区运用得较普遍,也是在各个共鸣腔体中最易感觉到且最方便形成的共鸣。胸腔共鸣的状态是声乐发声时咽喉腔处于做半打哈欠时的状态。为了在声乐演唱时获得较好的胸腔共鸣,必须保持喉头在歌唱发声时相对稳定,使口腔处于运用自如的状态,并且还要将咽腔得以进行扩展和拉长,这样才可获得整体、良好的共鸣效果,避免造成挤紧的声音或者白声[3]。软腭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声器官,软腭与喉头是直接相连在一起的,可将软腭调节咽腔管道的机能在歌唱技术中进行巧妙的运用,使得高声区的声音略微靠后,声音到达软腭和悬雍垂的部位后再返回高位置,它相对于在中声区的开放而变成了关闭性的声区唱法,却不能用舌根压喉头,否则会使演唱者的咽腔管道薄弱无力,声音僵化,机能变得迟钝,且缺少伸缩性而失去活力。基于此,软腭可主要用来调节高音,在声区唱法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4]。胸腔共鸣是口腔共鸣在硬腭上的声波振动反射点移动至下牙背上,声波在气管和喉头的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后再经气管传递至整个胸腔而产生共鸣,在中声区运用的较为普遍。头腔共鸣发生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之上,将声波在硬腭上的反射点略向后移,经上腭骨传递至鼻腔和鼻腔上部的各个鼻窦,并在这些腔体中进行回荡而形成。头腔共鸣具有穿透力,其色彩也比较明亮,在高声区中的运用较为普遍。这三个共鸣腔体进行有效的调节对于声乐演唱的音色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声乐演唱者必须在发声训练中不断揣摩与协调,才可将演唱的声音音色丰富、音量增加,位置与音区上下统一,为演唱发挥出更好的作用[1]。

四、歌唱的语言训练

歌唱是一种将语言与音乐相结合塑造艺术形象和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一直以来均非常讲究歌唱中的语言动听清晰,并提出了“字正腔圆,以字行腔”的歌唱语言要求。因此在声乐发声训练中,歌唱的语言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是相互交流的主要手段,但是歌唱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人们在生活中说话是不会刻意讲究的,可是在声乐演唱中,语言方面因歌曲表达的需要而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字必须唱在腔体里、唱在深沉饱满的气息上、要有高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歌唱的语言跟歌唱的发声相吻合,演唱才能变得丰满、结实和有色彩。在声乐发声练习的说唱练习中,用歌唱的状态说着唱,声乐演唱者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更生动地区分歌唱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而且可以更好地掌握歌唱语言中的发音技巧。人类的语言中的语音由元音和辅音构成。在声乐演唱中可以延长的语音基本上都是元音,唱好元音可以使声音美化、流畅并且富有色彩性。这些元音或者复合元音在声乐发声训练中均会随发声状态与共鸣状态的调整,音高的变化,相应地做出适合演唱表达的调整,使得歌唱的语言可以变得饱满、清晰、圆润和有色彩,从而使得声乐演唱变得更好[1]。

声乐发声训练是演唱的基础,声乐初学者通过训练可获得各种演唱的技巧,也可逐渐提高歌唱的发声机能,调节歌唱器官的相互协作运动,树立科学的发声状态,在演唱中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演唱技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亮.声乐发声训练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音乐, 2011, 10:11-12.

[2]路瑜.歌唱发声训练中若干“生理动作”的运用[J].河北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4, 1:127-129.

[3]潘龙瑞.浅谈歌唱中的喉头稳定问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综合) , 2006, 3:120-122.

[4]赵春兰.软腭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2000, 4:89-90.

声乐训练 篇2

(三)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1、教学理念

让学生了解声乐的发展与特点,了解歌唱者自身这个“人体乐器”的构造与动能,要了解歌唱时的姿势,要了解人声的分类,知道自己是属哪种类型的声音?是属于哪个声部的?了解了这些知识,再进行歌唱训练,学生便有了一定的相关理论底蕴、理解能力、辩断能力、内心感受,歌唱训练必然有可喜的收获。

2、教学内容

①声乐的发展与特点 ②歌唱的发声器官 ③ 歌唱的姿势

一、导入新课

学习①声乐的发展与特点

②歌唱的发声器官 ③ 歌唱的姿势

二、文摘选读(5-10分钟)

选读本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育、社会方面等问题。

三、歌唱训练

1、全体同学起立练声

1

hu hu hu hu a e i o u ma me ni no nu ———

所有母音应放松嘴唇,才能获得更多共鸣。要往后腔体吸着唱,待体会到“声在腔中响”时,再检查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明亮,共 3531353113531

鸣是否丰满,歌声是否通畅。当然,这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

2、将练声感受带入歌曲中

本节课采用音域平稳、中声区多、字少,旋律慢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进行歌唱练习,提请学生注意体会歌唱的状态。

四、回顾旧课

自由回答,上节课的训练题

五、课程小结

通过唱、听、学、练等综合学习和训练,初步掌握了声乐学习、声乐教学、声乐训练中理论与技巧组织的相关知识,为演唱作品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石。

六、布置作业

复习题

1、识记:各个时期的声乐发展情况(“美声”、“民族”、“通俗”)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篇3

摘要:文章仅从在民族声乐训练中如何获得科学的发声状态,如何获得科学的混合声“浅谈高校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旨在与同行进一步探讨高校民族声乐科学训练的声音理念及科学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民族声乐;科学;训练

声乐科学训练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利用各种发声技术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演唱者的歌唱肌能参与到歌唱活动之中,便于各肌能“自然”地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使各肌能达到协调运动,让整个人体成为一个畅通的歌唱通道,以气息作为歌唱的动力源泉,成为各肌能相互联系协调运动的纽带,从而获得科学歌唱所追求的“混合声”。

一、实现以气息为纽带,逐渐过渡到以“情感”为纽带的科学训练

在歌唱的训练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发声的状态。歌唱的发声状态就是要紧紧围绕如何获得畅通,自然的声音。训练中,我们始终本着以气息为纽带,构建“上哼、下叹、中间自然”的发声状态,实际上,这个状态只要歌唱者放平心态,通过“打哈欠”或微笑就能找到“哼鸣”状态,稍加保持整个人就呈现在以气息为纽带,完全置身于“上哼、下叹、中间自然”的混声发声状态,习惯上,业界常把这个状态称之为“混声”歌唱状态,也称为“科学”歌唱状态。实际上歌唱者在发声的全过程中,除“换气”外,只要保持这个状态所发出的声就会通遍全身“高、中、低”声区,就称之为“混声”。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对声乐学习者来说,逐渐养成专业习惯很重要,最终要做到,只要“开口吸气”业界常称为“叹气”就自然进入到这个状态,并做到以气息为纽带,把全身肌能串起来,使之“自然”参与到发声的全过程中。当然,要做到使全身肌能自然参与和积极地相互配合,协调运动,歌者最终应以“情感”为纽带,我们常说的,首先要酝酿想歌唱的欲望,情绪,做到以情感为纽带,再借助“气息”以此为纽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肌能自然,积极地参与,密切配合,协调运动,产生自然,畅通的声音,实际上,这就是科学歌唱的基础和实质。因此,我们认为科学训练方法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科学的歌唱状态”。笔者,归纳为“上哼、下叹、中间自然”的发声及歌唱状态。

二、声乐科学训练的前提

声乐科学训练的前提就是“总揽全局”。声乐训练切忌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能就事论事,“见字打字”,应该把在发声技术训练中碰到的的每一个问题都解决,始终置于科学的发声状态“上哼、下叹、中间自然”中去,逐一实现解决,使每一个发声技术问题都始终在科学发声状态中去得以解决,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专业修养,从而使歌者的发声及演唱能够始终置于相对稳定的科学歌唱状态之中,从而实现获得自然、畅通的混合声音,最终实现科学演唱。

我们知道,在声乐欣赏中,首先我们对任何唱法的声乐作品欣赏中的一个要求,就是声音的“自然”。我们说,只有自然地才是最美的,从专业上对声音来说,任何不自然不流畅的声音都是不美的,不可取的。自然、流畅的声音应该是包含在任何流派的声乐训练和演唱中。在长期的声乐科学训练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要使和歌者最终能获得自然、流畅的混合声,实现科学演唱,那么,在漫长的声乐科学训练中,声乐教员和学生都要始终遵循用科学歌唱状态去统领声乐训练及演唱的全过程,使歌者的发声及演唱始终置于“上哼、下叹、中间自然”的科学发声状态之中,切勿“见字打字”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应该在始终遵循声乐训练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前提下,把整个声乐训练计划分散到整个学习时间段去完成,去逐一解决每一个问题,逐渐实现声乐的科学训练,而不能在每一次的训练中去追求最终的结论性的效果。因此,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主张:声乐科学训练“分阶段,有主次”地进行声乐科学训练,逐渐去获得自然畅通的混合声。实际上,在漫长的训练中,训练者的声音是极不自然的,我们应该知道,只有当训练者逐渐将各个技术按要求慢慢把握,并通过大量的训练实践和不同风格不同程度作品的演唱锻炼,逐渐将这些发声技术技巧融合贯通,为我所用,熟练地自觉“运用而再不带有任何强制的成分”时,训练者才有可能获得自然流畅的声音,这当然是要待训练者不但在发声的技术技巧上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而且还要在训练者对演唱作品的音乐和歌词以及二者词曲的结合上,理解和把握都要达到不再存在技术问题和把握不到位的情况。也就是要训练者达到对训练的作品在发声技术技巧上不再存在技术负担,对训练演唱的作品在理解和把握上不再存在不到位的前提下,训练者的演唱才有可能获得自然、流畅的声音。因此,科学的声乐训练如不能长期地在科学的歌唱状态下去逐渐认识和把握、运用发声的技术、技巧及自然地演唱训练作品,并且长期遵循声乐科学训练“总揽全局”和“周期长、易反复”,循序渐进等客观规律,否则我们认为最终是不可能获得自然、流畅的混合声音的,这应该是许多声乐专业训练徒劳的根本原因。

声乐演员的训练技巧 篇4

一个优秀的歌唱演员一定要有优美的音色, 有独特的演唱风格, 技巧熟练而高超。

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唱演员, 首先在演唱的姿势和状态上具有很好的风度和气质。

有的演员在演唱时脖子上的青筋暴露, 面红耳赤;还有的人为地压住自己的脖子, 把喉头撑得很大, 面部很痛苦;还有的端肩、歪脖子、眼腈往上翻, 挺着肚子唱歌。

这一系列的错误演唱姿态, 都会影响演员的演唱风度和演员的演唱水平。

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毛病呢?我通过多年的演唱实践经验, 简单地说一下改掉这些毛病的方法。

我认为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站姿:两脚分开与肩并齐, 身体站直, 胸部舒展稍向前倾。喉头下面打开下巴松弛, 目视前方, 眼神当中要有歌唱的内容, 不能眼神呆滞, 面无表情。

应略带微笑, 在练声当中随时注意演唱气质的细节, 逐渐就会把自己的演唱的修养提高起来。

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唱演员, 不能光有一个演唱气质, 还有呼吸的正确状态, 以及声音的高位置安放。

我认为在演唱中呼吸是不费力的, 不消耗多余的力量而得到发声所需要的气和量。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 在演唱当中呼吸有三种方式: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只有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 气管才能保持充分的弹状和自然状态, 就会明白发出完全正确的呼吸会带来怎样的好处。一般认为,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最佳的呼吸法。

声音的高位置安放, 一般初学者都感到高位置安放“面罩”太难, 十分不理解。

我认为扩大的鼻腔共鸣就是“面罩”, 到高音用鼻子是听不出来的。谁也说不清楚“面罩”与鼻音有多少距离, 到高音不用“面罩”那音是很难听的。

如果找不到“面罩”就找擤鼻涕的感觉, 把两个鼻孔打开用气扩大鼻音就有了“面罩”。

如果找不到还可以用哼呜带。找“面罩”关键是用气找, 不用喉咙找, 脱离气找不到“面罩”。

扩大的鼻腔共鸣, 扩大的是用气扩大, 不用气纯属鼻音, 不是“面罩”了。

在深呼吸基础上找“面罩“还要打开喉咙, 关闭喉咙是找不到“面罩”的。打开喉咙感到软腭小舌同时上提, 形成一种兴奋状态, 同时舌后而要抬高一些感到口咽腔上腭像一个拱起来的门一样, 下巴略往后收一些, 感觉声波好像由咽腔及硬腭反映在头腔, 记住张嘴吸气, 打哈欠或害怕。不能消失要坚持住, 保持住那么声音是很漂亮的, 丰富、有穿透力、灵活松动, 富于感染力。

有些同志会感到以上办法还找不到“面罩”, 我便告诉你:会微笑。

如果你用微笑把面部笑肌兴奋提起来, 深呼吸发声也能获得“面罩”, 不妨用每种方法试一下, 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方法。

还有一些需注意, 唱高音找“面罩”千万别提气憋着高音, 相反比低音还放松就和玩一样。气越松“面罩”越好找越漂亮。

有人讲到高音感到是脑后音。

这种感觉是对的, 但我们想, 气从肺部吸入进入气管, 喉头又通过咽腔, 最后是通过鼻腔排出。气不能到脑子, 找“面罩”不找鼻腔, 不用鼻腔共鸣找不到“面罩”, 气到鼻子, 不扩大鼻腔共鸣也不是“面罩”, 唱高音用“面罩”很方便, 声音丰满漂亮, 华丽多彩。“面罩”是靠艰苦、长期认真练习获得的。我一般让学生做哼呜练习, 让学生演唱哼呜音来练习, 往往不过多讲理论, 通过练声练习较快获得“面罩”。

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篇5

关键词:呼吸 练习方法

呼吸是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歌唱唯一可靠的动力基础,古人云:“气,音之帅也”。强调了歌唱中气息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呼吸是一种高度技术性的经过长期艰苦训练的技能,呼吸不仅直接影响到声带的运动状态,而且是富有表现力的歌唱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巧。

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人的本能,是下意识的,比较平静,气吸的少而浅,呼气也不需要特殊的控制,一次呼吸只要4秒钟左右。而歌唱中的呼吸则要求吸的快,吸的深,吸的多,呼气要呼的慢,呼的稳,有严格的控制,有弹性还要持久,一次呼气往往长达几十秒钟,音的高低变化,强弱控制,都需要呼吸肌肉群的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而这种有控制的吸气与呼气要经过锻炼才能获得。

一、吸气

吸气的准备是:两腿直立,挺胸立腰,双肩,颈,下巴,颌关节,牙关都要放松,眼睛平视,口鼻微张,精神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咽喉和整个的发声器官都处于积极的状态,然后用口和鼻一起很自然的吸气,像闻香气一样,这种吸气方法是自然的放松的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吸气时口腔里的感觉是小舌处要感到有一股凉气,随着这股凉气,软腭要自然的拱起,鼻腔空间扩大,颧骨好像也抬起来了,我们强调的是张嘴吸气,而不是张大嘴吞气。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还有一种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夸张的吸气的,就是在兴奋状态的同时把嘴巴大张,然后用力的吸气。感觉气息从嘴巴里直接吸到小腹处,有种抽进去的感觉。这种夸张的吸气和吞气不是一回事,大口吞气会因冷气刺激喉咙使喉咙发痒,影响发声。在吸气过程中要注意气息通道的畅通,要由上而下的垂直的吸,吸到肺的下端,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胸腔底部向下伸展,下肋骨向两侧扩张,腹部会略微的突起,腰带周围好像充满了气,有明显的扩张膨胀的感觉。只要把握好呼吸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位歌唱提供原动力。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

(一)单纯的呼吸

经过近20年的声乐教学,证明单纯的呼吸练习是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一门技巧,把吸气练好,如同赛跑时的预备,完成的好直接影响到跑的速度和质量。单纯的呼吸分为4步骤。

1、慢吸慢呼 吸,上述吸气的准备,吸到8成,不要吸撑,吸撑的话会引起身体的局部紧张,破坏气息的正常流动。呼,双唇微开,牙关微合,气流通过齿缝发S”的声音来徐徐吐气,不要用力太强,均匀的缓慢的,吐气时要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这时吸在胸腔的气息会平稳的下沉到小腹,再有控制的向上送气,形成良性循环。开始时要吐10秒钟左右,以后要慢慢的增加至20秒30秒更长的时间。

2、快吸慢呼 大开口快速的吸气,然后慢慢的吐出,吐气时和第一种的方法是相同的。

3、快吸快呼 方法同上,快速吸气快速吐气,快速吐气时像是要吹掉桌子上的灰尘的力度一样,这个时候能够更明显的感觉到气息的下沉。也就是通畅的感觉,属于改变气息压力的练习。

4、慢吸,控制,慢呼 这个练习三者用对等的时间,如吸气6秒,控制6秒,呼气6秒,让三者平衡发展,同时又锻炼了呼吸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

(二)歌唱时的吸气

由于歌曲内容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吸气有快,慢,多,少之分。

1、吸得慢而多,深而广,就像闻花香一样。这种吸气的方法适合演唱舒展开阔的歌曲,或者自由稍慢有引子部分的歌曲,比如《我爱你中国》,祖国的春天》,《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等等,或者用在表现深沉,悲痛,思念这样的情绪的歌曲,比如《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你是这样的人》等等。

2、吸得快又多。这样的呼吸适合演唱情绪激动,悲愤的歌曲,要习惯在刹那间很快的吸气,好像被人吓一跳,同时要控制好,这样的吸气也要吸得多,吸的深,比如《白毛女》选段《我逃出虎口》,也可用于号召,奋起等内容的歌曲和乐句,如《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个选曲,等等很多。

3、吸得慢而少,歌唱中药保持情绪的连续不断,还要及时的换气,就要求歌唱者在保持原有气息的状态上,柔和的往里补气, 不被察觉的,气息随时维持饱满的状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等等。

4、吸得快而少。在唱那种节奏紧凑字很多的歌曲时,句于句之间要偷偷地换气,。这种吸气的方法,只有在气没有全部耗尽时才能使用,这时的吸气动作要求十分的敏捷,。如《猜调》《玛丽诺之歌》等等。

歌唱中的换气不仅是因为气息不够用要换,同时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要根据做平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的音乐形象来安排气口,不能因为气不够用而胡乱的换气,或者在一个词的中间换气,要在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后才能去换气,,换气要在保持各个歌唱器官发生状态的前提下用口鼻同时进行,才能做到顺利的无声的换气,这样更有助于气息的通畅和声音位置的统一。

二、呼气

为了充分的利用混合共鸣,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和歌曲中所需要的节拍和时值,我们就必须要控制好气息和经济的使用气息。生活中咳嗽,打喷嚏都是呼气肌肉群在工作,这组肌肉群很强,但是歌唱时要控制住,不需要很强,歌唱时吸进去气后不要以张嘴气就跑没了,而是吸气与呼气的肌肉群一起合作,将吸进来的气保持住,也就是吸气肌肉群继续工作,让吸气与呼气形成对抗,在腰部的周围产生压力,闭合声门,稳住气息,然后打开声门,转为呼气状态,将气徐徐呼出,日常生活中准备打喷嚏时憋住气的感觉就是歌唱中所需要的准备呼气的感觉。然后体会腰带周围的膨胀感觉,小腹自然收紧,而不是收腹,若让初学者收腹,就会让气一下子提到上胸,很快就泄掉,失去歌唱的支点。因此每一个学唱歌的人都必须严格认真的进行呼气练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每天应该做半个小时左右的呼吸练习,初练时腰部腹部的肌肉可能会出现酸痛的感觉是正常的,时间长了,这样的感觉是逐渐消失,各部位的肌肉控制能力就加强了。呼吸练习要有步骤的持之以恒的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虽然在理论上即使明白了,实际的练习中就会发现肌肉不是很容易训练的,必须坚持每天都要做,这样把正确的感觉和熟练的动作变成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心里想,张嘴气息就准备好了。我们把呼吸问题解决好了,就解决了歌唱中最困难的一个部分,为发出美好的正确的声音打下了好的基础。

浅谈声乐训练中的哼鸣训练 篇6

“哼”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 就是在发声的时候, 双唇微微闭拢, 声音通过鼻腔发出的状态。平日里人们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往往情不自禁地“哼”着歌曲, 这时虽不是有意地在唱, 但是声音却很松弛、通畅。声乐练习中的“哼鸣”与生活中的各种“哼” (愉快地“哼”唱, 生气地“哼”及轻蔑地“哼”) 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只是发声练习中的“哼鸣”要求腔体的状态更夸张一些, 注意力更集中一些。

歌唱的“哼鸣”练习, 要求在“哼”的时候保持着半打哈欠的状态:利用深呼吸将喉咙打开, 用叹气的感觉将声音用气息“叹”到眉心。如果方法正确, “哼”出来的声音则非常通畅、圆润并不觉得怎样用力就能体会到共鸣效果。

二、“哼鸣”的练习方法

“哼鸣”练习在声乐学习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方法, 但练习时仍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口腔状态

哼鸣”练习时, 口腔要适度打开。双唇微闭, 面带微笑, 舌头平放, 舌尖轻贴下齿, 软腭上提, 要努力克服不把声音压在喉咙里, 口腔内建立自然空间, 就像含着半口水。刚开始“哼”的时候不要过于用力, 可先用连音与断音交替轻轻地“哼”。此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声音的“松”与“通”上, 用心体会气与声的转换及竖立通畅的感觉, “哼鸣”时用意念将鼻梁挺起并向上延伸, 这样可以避免口腔内不积极打开, 舌面紧贴上腭的“假哼鸣”状态。

2、喉咙状态

做“哼鸣”练习的时候, 喉咙是否打开是“哼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练习“哼鸣”时要保持着喉咙打开的状态。具体做法: (1) 保持半打呵欠的状态:上腭兴奋上提, 面带微笑, 同时用颧骨将上腭拉住, 以便放松下巴与舌根。 (2) 在“哼鸣”的过程中想象着喉结一直悬浮在锁骨窝内, 声音越高喉结越往下“滑”。 (3) 借助小声哭泣的感觉打开喉咙:当练习过程中找不到正确的状态时, 先用小声哭泣 (呜……呜……呜……) 的感觉, 找一找正确的位置再进行“哼鸣”的练习。“哼鸣”是“哼”出来的, 是气息混合着声音在高处引起的共鸣, 效果是“通、松、空”的, 绝不是“唱”出来的, 唱的声音是亮的。

3、呼吸状态

“哼鸣”是检查“气”、“声”结合的镜子, 正确的哼鸣首先应该建立在稳定的呼吸基础上, 如果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 就会导致喉头紧缩, 所以练习哼鸣的第一个步骤是正确的吸气。要注意“口鼻共用”, 气不要吸得太满, 过于饱胀的吸气反倒容易造成气息僵硬, 从而引起喉头发紧。要获得良好的哼鸣效果, 需要有明显的吸气扩张感觉;哼鸣进行时, 气息要平稳运动并注意保持横膈膜的支持状态。气要顺着咽壁向头腔运动, 冲击面罩区, 但要有抑制的运用最小气量防止声音唱散。气息的运动要匀速, 不要时快时慢, 时强时弱;要注意气息的流动性, 它可以带动哼鸣的进行, 使哼鸣变得比较容易, 听起来优美, 充满弹性。

三、“哼鸣”的作用

哼鸣是初学者及至学有所成者练声的极好方法。不论是男生或女生, “哼鸣”训练是塑造美好声音的重要辅助手段, 是获得头腔共鸣有效快捷的方法之一。

1、“哼鸣”练习能很好的使喉部肌肉放松进而有助于打开喉咙。

我们在学习歌唱时, 由于不具备很好的协调各发声腔体的能力, 而导致捏喉、挤压喉咙的现象。如果一味的做强有力的母音练习, 喉咙挤、卡的毛病就不易解除, 但如果改成“哼鸣”练习情况就不一样了。“哼鸣”练习有助于使捏紧的喉部肌肉放松, 让声带自由震动, 产生出具有泛音的声音效果, 保持打哈欠状态, 就基本进入正确的歌唱状态了。

2、“哼鸣”练习有助于获得高位置的声音。

在“哼鸣”练习时我们不要把声音压在喉咙里, 感觉声音是位于头的上部, 起音想象是在很远很小的地方, 当我们高部位的声音感觉找到了, 就可用哼鸣专唱母音, 这样反复练习, 形成上下贯通的共鸣声道, 从而获得高位置的声音。

3、“哼鸣”可有效地控制歌唱气息。

由于我们有时候过于注重呼吸和气息, 往往会使气息僵硬, 反而造成漏气或憋气。征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用“哼鸣”练习, 达到一种自然、均匀的呼吸状态。因为“哼鸣”较其它母音更容易使喉部放松, 气息均匀, 不易出现漏气状态, 从而可有效地使气息控制稳定并富有弹性, 自如流畅。

4、“哼鸣”练习有助于“换声区”的解决。

因为“换声”的问题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会使声区不统一, 就不能顺利的拓展音域, 更不能唱好高音, 因而也就不能圆满地演唱作品。

在歌唱方法中, 正确运用共鸣器官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扩大和美化声音的一条必由之路, 而“哼鸣”正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声音高位置和发展共鸣的练习方法。我们应当灵活的, 有针对性地把“哼鸣”练习与其他练习方法有效配合起来, 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哼鸣”是嗓音练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只要能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并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哼鸣,口腔状态,喉咙状态,呼吸状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声乐训练 篇7

一、声乐训练的语言基础就是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被称作最适合唱歌的语言, 由于意大利语言重开口的母音, 主要由五个原音组成, 阅读起来吐字轻柔, 正确的发音使声音一直处在饱满的美声状态之下。几乎所有的意大利词汇都以原因结尾, 加强对意大利词汇的练习, 能够增强意大利语元音发音的记忆。其次, 清浊辅音的区别、二合音, 三和音、双辅音的读法的问题都是意大利语十分注重的, 原汁原味的美声歌唱正是来自对这些细节的重视, 初学者所面对的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演唱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来解决。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 为视频音响的共享提供了十分便利的途径, 规整的结构和短小的篇幅是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特点之一, 对于每个作品, 我们都有较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去练习读音, 必须保证阅读时能保持纯正的意大利语发音, 只有在自然而然的朗诵状态下, 才能将自然的歌唱艺术展现出来,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美声发挥到极致, 这就是所谓的先学会朗诵再歌唱, 使艺术与自然在最理想的平衡状态下。

二、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技术层面

(一) 把握声音的连贯性

巴洛克时期线条清晰、准确的旋律的特征同样蕴含于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之中。所以, 美声学派的歌唱的基本技能与艺术标准是声音具有圆滑旋律线条和连贯性。英国声乐教育家凯萨利曾说:“要像一个伟大的提琴家演奏美妙的连音那样, 唱歌要像用弓弦抚弄琴弦——样用母音—乐音抚弄旋律并让母音—乐音沿着气息的溪流流出来”, 演唱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正是训练了音符与音符间的连贯性。

(二) 打造出优美纯正的音色

美声学派始创于17世纪, 其最大的追求体现在音质的抒情与优美, 这也是美声学派的艺术思想与美学原则之所在。古典意大利歌曲曲调抒情、自然、飘逸, 典雅与纯净的音色是其对音色的要求, 这些声乐作品的节奏十分平稳、速度和缓、旋律行进在音色的中声区 (中声区的音色最自然、饱满、松弛) , 如《虽然你冷酷无情》等代表作。通过演唱意大利古典声乐, 有利于帮助初学者对气息和声音搭配的掌握, 能将自我最优美的音色发挥到淋漓尽致。

(三) 对声音的灵活性十分重视

对声音灵活性的重视和强调训练嗓音的灵活性是17、18世纪美声学派的突出特点之一。彼德·托西歌唱家认为美声因其匀称、音准、流畅等而备受喜爱, 一个歌唱家的演唱才能多半源于其嗓音的灵活性。花腔女高音最基本的技巧就是唱好装饰音和跳音, 这也是其他声部所必需的基本功训练。就声乐技术发展层面来讲, 其有利于加强与巩固头腔共鸣, 扩展音域, 使声音的转化明亮集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歌唱者的嗓音负担过重, 演唱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 对喉部肌肉紧张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 得到的声音灵活自如。

(四) 解决统一声区的“过度音”

美声技术的进一步升华体现在一首声乐作品无论音阶如何变化而音色始终保持完美性与一致性, 其前提条件必须把过渡音的发声技巧解决好。声区与声区间的一个或几个衔接音就是过渡音。一般来讲, 若想学会歌唱必须先学会如何掌握换声过渡音的转换。一首歌曲的旋律逐渐向上到换声区时, 其代表了由中声区的混声过渡到高声区的假声。初学者要运用好混声的真假声, 掌握好呼吸的力道, 将声音在不同的声区中发挥到十分统一的音色之中。古典意大利声乐作品中音阶或半音阶的旋律有很多, 能有效的解决统一声区的“过渡音”。

(五) 对声音力度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

展现歌唱旋律优美动听的主要依赖于声音力度的强弱变化, 也是美声备受重视的训练内容之一。气息冲击力的增减决定了弱音、强音和渐强、渐弱的控制, 就是说其控制源于腹部肌和横膈膜所产生的气息。意大利古典声乐歌曲《阿玛丽莉》, 尤其是这首歌曲的最后几小节, 可谓是声音与气息力度控制的代表作。

三、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中充满了魅力的人文主义

十四、十五世纪时期的意大利, 是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且同时是欧洲的文化中心, 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远早于其他欧洲国家, 这就意味着资产阶级和思想的产生。几乎每一个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背后, 都蕴含着一个故事, 歌唱出不同的情感, 作品中正面的主人公人物, 勇于挑战封建的枷锁, 脱离了视财如命的资产阶级, 大胆的追求恋爱自由。如:选自《恋歌》的《阿妈丽莉》, 其歌词内容简单直白, 将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合在一起, 表现出了真挚的情感, 充满了魅力的人文主义。

四、结语

总之, 对意大利语准确发音的学习与掌握, 是声乐训练不容小觑的重要内容。古典意大利声乐作品, 大多属于短篇幅, 且速度平稳, 字与旋律的配搭相对平整, 多数属于一音一字的搭配结构, 对发声、咬字、语感及吐字的正确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初学歌唱者来讲, 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歌唱问题, 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十分符合美声初级训练的要求与内容。因此, 演唱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对声乐训练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娜.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演绎之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2012.

浅谈声乐辅导和训练方法 篇8

发声练习是一个长期的生理肌肉协调过程,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方法和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发声练习必须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进行。

薛良先生在其所著的《歌唱艺术》一书中曾阐述:“声音练习是通过系统性的练习和经常性的歌唱达到对特定技巧的掌握。由于歌唱艺术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性和复杂性的歌唱活动,它所包含的技能、技巧众多,因此, 每个学习声乐的人都需耗费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练习,以发挥其歌唱的潜力和从事此项事业所必须的技能。” 世界著名歌唱家拉·夫尔兹曾说:“建树一个人的声音, 大部分的工作是属于肌肉锻炼。”从事声乐艺术的人, 为了加强和协调发声系统各器官的肌肉,完善和提高声乐技能、技巧,是离不开单调、枯燥、有益和有特点的, 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发声练习的。

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很多人认为歌唱是一件很轻松自在的事,只要不跑调、声音洪亮就有歌唱的本钱,就能唱歌。他们看到的是成功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没有看到他们台下所付出的艰辛。老辈人讲过这样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说明声乐艺术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并且经过长期的、细致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磨练,没有这种持之以恒的耐力就会半途而废。

其次,要善于动脑。

我记得中央音乐学院年轻的声乐专家杨属光老师跟我说:“歌唱不单单是演唱音乐作品,还是人的智慧和头脑的体现。”我们常见一些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有一副好嗓子,又舍得花力气和时间,结果并不尽人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最后造成声带病患。练声极需动脑筋, 并且还要注意:第一,善于领会正确的声音概念。在教师指导下善于领会教师意图,它决定歌唱者的声音导向。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知途而不迷路,能胜过箭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歌唱的习惯一旦形成,想改变就很困难了。”(引自王如湘的《美声唱法》)。第二, 善于感受自己的发声状态,这包括发声生理机能的运动和声音反馈回来以后的听觉感受,感受能力强进步就快, 否则就慢,甚至容易误入歧途,使歌唱声乐很难继续下去。 第三,以良好的状态、科学的方法练声。正确的发声首先要有科学的方法作指导,但由于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情绪、嗓子是否舒服、身体状态等等。所以,在发声练习时,既要有歌唱时的激情,又要有理智。记得王如湘先生的《美声唱法》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搞声乐的人心要热,脑瓜子要冷。”

最后,不要急于求成,坚持循序渐进。

发声练习要在有目的的前提下,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训练,决不可以急于求成,幻想一步登天。很多初学者,就凭借自身嗓子条件好,模仿着唱一些不适合于本人的曲目,这样下去很容易造成声带病变。声乐的发声要一环套一环地、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进行,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世界上有很多声乐家写过许多专门的声乐练习曲, 如那查连科编著的《歌唱艺术》中,就有许多专门的发声练习曲,有音阶移调练习、元音练习、半音阶练习、 回音练习、匀称的颤音和颤音回音练习、半音回音练习、 嗓音发声练习等近百首发声练习曲,还有《孔空》等等很多声乐练习曲。这些练习曲都是提高声乐能力的好教材。要想将声乐训练得优美、宏亮、圆润,将歌曲演唱得声情并茂,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演唱技能训练的基础。

运用情绪训练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篇9

一、把情绪训练贯穿在歌唱的技术训练中

首先,情绪训练在练声之前就应该介入。每个人对音响的感受能力不同,听音乐的情绪反应也不同,不管怎样,音乐的情绪感觉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刺激的,声乐教师要在教学中启发联想,从“情”中着手,培养学生的情绪体验能力,把情绪的体验放在技术训练之前,并与技术训练同步。

(一)激发情绪,启发联想,与声乐技术的训练融为一体

首先在呼吸环节介入情绪,可以采用比拟法,幽默地解说你的技术,例如“气沉丹田”,可以这样解说:把你的肚皮想象成气球,把它的气充满,就可以了,这就是歌唱需要的腹式呼吸,当然,问题不在于你用什么方式呼吸,而是如何形象地解说你的技术,使技术“情绪化”很重要,只有在情绪的充分调动中,学习者才能动情。其次把握共鸣和位置训练时的情绪体验,在这个环节的训练时,要注意刺激学习者高昂的情绪,使之高度兴奋。把情绪“提”高,共鸣的位置就高,这样的情绪加上自然放松的咬字(因为自然放松的咬字可以使声带、腔体处在自然、放松的状态,共鸣自然就能出来),高位置的声音就出来了,可以试试这两种方法。

例1:火车开走了,你朝远处喊(着急的情绪,位置比较高)。

例2:老师到你家,你开门瞬间的反应(惊喜和高兴的情绪,位置也很高)。

这两个例子训练都是为了刺激情绪,显然,这两个情绪都不是平常的情绪,都是在比较夸张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的反应,但是这种夸张不是无节制的,而是适当控制的,这个控制的过程就是情感深浅变化的过程,它对歌唱来说很重要。那么如何训练和控制情感呢?

(二)情绪深浅的控制训练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咬字练习。练习正常、自然、平和、冷静的咬字状态,注意的是咬字时要心平气和。2、语气的方向感练习。想象我们的面前有一个交谈对象,我们的语气因为这个对象的位置而发生变化,我们的情绪因为这个虚拟的对象而提到一定的高度,这个训练很有效,它让我们时常控制自己的音量和情感。3、用戏剧化的方式有感情地说话,尽量用说话的方式唱歌。这种练习能够巩固第2种练习的情绪,并在一定层度上表现音乐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找说话的感觉演练情绪,这样的发声状态才会自然,情绪才不会过度夸张。

(三)情绪调节的过程必须与整个歌唱过程相始终

实际上,声乐教学的总体状态就是一个整体的情绪调整过程,所有的方法归根结底都跟情绪有关,如果你能够找到相应的情绪状态,调整它的“高低”,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歌唱的最初就要帮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的情绪,锻炼自己表现情绪的能力。

1、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直率表现自己情绪的欲望

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学会了隐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表现情绪的器官已经迟钝了,似乎感觉不到各种情绪间的细微差别,更无法表现了。因此,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种“情绪”,然后巩固并夸张这种情绪,使之成为演唱中一种自然的感情状态,而不是一开始就注重方法的训练。要知道,靠方法练到能自如地歌唱和表现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平时产生一般行为的过程是:先由思维判断产生情绪,再支配肢体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贯穿始终。而被情绪激发的行为过程则是:由于某种意外冲击产生情绪支配肢体行为后,产生思维,思维是在情绪和肢体行为之后产生的。这两种行为过程的不同在于,前者更注重心理的逻辑,后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心理因素的影响。[2]如此看来,学习歌唱时,第一种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思维判断找声音的过程;而第二种学习的过程则是通过情绪找声音的过程。采用第一种学习方式必须先理解事实上不易理解的方法问题,否则寸步难行;而采用第二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巧妙地暂时避开这些问题,迅速进入歌唱所需的各种状态,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即使我们遇到了突发事件,也容易保证正常的情绪,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演唱水平。

所以,声乐教学者要善于创设环境,激发学习者直率表现自己情绪的欲望。要有一颗童心,敢于在他们面前表演,把自己对音乐的体悟通过形象、生动的范唱表现出来,要鼓励学习者尝试。

二、如何做到个性化的歌唱

歌唱贵在有个性,这个个性就是有想法。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长短音、强弱音表现的情绪是不一样的,感受乐句传达的内容、意境和形象是个性化演唱的重要内容。

(一)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歌者要唱出动人的旋律,就要做到几个“准确”。

1、准确把握情感类型

首先,歌唱的人要善于观察,不仅能够洞察作曲家的言外之意,还能准确判断情感的类型,前些年我在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时,就不停地忖度歌词中描绘的情感类型,在反复的哼唱中我感觉,这时的“歌者”已经深深爱上了那位美丽的姑娘,在他心里,多么希望美丽的姑娘也像他爱她一样爱自己,所以,歌曲的最后一句“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完全可以理解为他已经沉浸在甜蜜的幻境中,陶醉于自己假想的恋情,我认为这种情感是典型的“暗恋”类型,因而最后一句中的“轻轻”二字,在唱时可以稍做停顿,唱成“轻—轻”,更符合人物此时的心境,使暗恋情感表达得更加贴切。

2、准确理解情感特性

我们仔细阅读歌词、研究音乐旋律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对贴近的情感,能够准确地把握情感的性质、程度、特性、变化和发展,并运用相应的色彩和声音来表达。例如,《黄河怨》中,它的情感变化应该是悲伤——悲怆——悲愤,程度由浅入深,由轻到重。比如中间一句“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情感强弱的变化极有层次,在声音的运用上就必须十分讲究,要可以断开,气息不能太连贯,“死”和“惨”的字要咬紧,情绪要充分甩开,不管不顾、呼天抢地,这样才符合一个母亲的心境,骨肉连心,那种痛是无以比拟的。只有这样我们理解的情感才相对准确,表达的感情才更真实感人。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整首作品来把握情感变化的幅度和力度及关系,使行腔变得有序。如《小白菜》,我们通读通篇曲子,音乐采用的多为下行音调,句式也十分相似,就像文学中常用的排比句,因此,它的情感也必然是逐层递进的。明白了这一点,在行腔上就可以做到有序,使整首作品在演绎时力度层层递进,由弱渐强。

3、准确表达深刻细腻的情感

做好了对情感的体验功课后,我们就开始涉及到情感的表达了。情感的表达不是表面化的,深刻细腻的情感表达要求歌者充分调动一切手段,力求先打动自己,再打动听众。

首先,要善于想象与联想。有人认为身体运动和煽情的话语就是情感的表达,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要依赖演唱的想象与联想的实现,想象与联想会让我们的艺术插上飞翔的翅膀。[3]我们都知道,歌唱的艺术表现中,常常运用声音的比拟、象征、模仿等手段,借以引起人们的想象来表现对象。只有把歌唱变成“下意识”的活动,把音符内化成心灵的一部分,才能唱出独具魅力的声音。

其次,要尽最大努力调动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获得真实动人的感情往往需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做支撑。我的一位学生演唱了将近一年的《黄水谣》,一直找不到感觉,她参加高考,到外地准备专业考试时才发现准考证没带,不得不到处求人、到处打电话,第一次体会了无依无靠的感觉,她再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哭了,结果考官被感动了,她考了一个好成绩。这个例子说明,演唱者应该深入体验生活,保持充沛的感情,以真为美,只有这样,他(她)所表达的情感才会细腻感人。

(二)个性化演唱要充分结合演唱者的自身特质

个性化的演唱,是创造性的演唱,是基于对作品充分的研究之后而形成的演唱。这时观念的选择、情感的选择、技术的选择都必须与歌者的自身条件、专业特长、个人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审美个性融合。只有充分结合自身特质,才能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举一个例子:都说王菲的声音很特别,其实,她就是一个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声音特质的人,比如,她演唱《天空》时,用鼻腔共鸣,同时带吸气,气息悠长;她的运气控制得比较舒缓,换气也很自然;她的咬字空灵(不咬死),所以这首歌就唱得特别空灵和通透。在《天使》中,她唱法转换成大量运用颤音的方式,她的颤音像提琴中的“揉弦”,常常在拖长的尾音处运用,使音乐更加动人心扉。而在《将爱》、《流星》等歌曲中,她又灵活运用口腔的咬字变化,适度控制音色的强弱,显得随性而另类。在《我愿意》这首歌里,她独特的个性化演唱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用交替使用真假声,运用“关闭”的技术,以一种介于真声与气声中的“混声”来演唱,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光泽感。

综上所述,美妙的歌唱,应该是完成了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自然的过程,将声音技术和表现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充满个性的演唱,这种效果的实现自始至终都有赖于情感的充分介入。科学的情绪训练,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对自身特质的发挥,会使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事半功倍,并让歌唱插上飞翔的翅膀,进入全新的打动人心的境界。

摘要:本文针对声乐教学中重技术轻情感的倾向, 指出贯穿始终的情绪训练和情感表达是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技术, 提高歌唱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并结合大量实例, 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个性化演唱风格的实现也提供了新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情绪训练,技术,情感体验和表达,个性化演唱

参考文献

[1]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著.《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王如湘、李萍、徐竞存编著.《跟我学唱歌》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浅谈合唱中的声乐训练 篇10

关键词:合唱 声乐训练 胸腹式呼吸

一、合唱及类别

(一)什么是合唱

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主要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为特征。合唱与齐唱一样是多人参加的集体演唱。但它们同齐唱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合唱中也常出现几个声部的齐唱,但合唱却不以齐唱为主要表现手段。齐唱在合唱里,仅仅是对多声部的合唱起衬托和对比的作用。

合唱的“合”字是拼凑,结合的意思。因此合唱有不同的声部的不同特点的组合和结合方面的创造含义。

合唱与独唱,重唱相区别。一般来说,合唱人数不能低于12人。这样,如果是四声部合唱,每个声部可以有三个人参加,仍然可以形成声部的特点。人数太少就有可能同重唱的形式相混淆。

(二)合唱的分类

合唱按其音色组成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即同声合唱与混声合唱。

同声合唱是有同类的人声组成,它包括三种形式:童声合唱(变声期以前)、女声合唱、男声合唱。

混声合唱是由女声与男声声部组成,其基本声部是高声部与低声部。一般的混声合唱都有四个声部,即男高,男低,女低,女高,也有全部由童声(代替女声)与男声组成的混声合唱。

合唱按其演唱形式可分为有伴奏和无伴奏形式,无伴奏的合唱是纯声乐的艺术,难度大,最能显示出人声的表现力。它往往体现一个合唱团的演唱水平。

综合上述,由此得出:合唱是由若干人分成几个声部,既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而进行的演唱。

二、合唱声音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在合唱训练中如何进行声乐训练呢?我想从合唱歌唱中的姿势、气息、发声、共鸣、吐字与咬字等几方面论述合唱声音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一)正确的合唱演唱姿势

正确的演唱姿势对歌唱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保证呼吸的顺畅、发声的正确,保持积极的歌唱状态。

演唱姿势可分为站姿和坐姿两种。站立时身体正直、挺身收腹,双手放于身体两侧,双腿稍分开,重心在前脚。坐着演唱时基本要求与站姿相同,上身直立,坐在椅子的前二分之一处,双手放于身前。

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姿,演唱者都应双眼平视,微收下颌,面带微笑,双眉微提,保持兴奋、积极的歌唱状态,切忌僵直或懒散,从而影响呼吸,导致错误的发声方法。

(二)合唱歌唱中的呼吸的要求及训练

正确的呼吸是良好的发声基础。中国戏曲演唱中,自古就有“气优则声优”的说法,充分说明了呼吸对与歌唱的重要性。

1.呼吸要求

学习歌唱必须从学习呼吸方法开始。生活中常用的是胸式呼吸,但这种呼吸方法是一种下意识的呼吸,气息位置较浅,不能较好地控制声音的长短、强弱、高低等。

(1)胸腹式呼吸。歌唱中应运用胸腹式呼吸是利用口鼻同时呼吸或只用口、鼻单独呼吸。吸气时两肋张开,横膈膜收缩,腰部有膨胀感。

在吸气之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阶段,叫做“闭气”。闭气后将气息或快或慢地吐出,称为呼吸。

(2)缓吸急呼。这种方法多用鼻子吸气,呼气时横膈膜要有弹跳感,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气息吐出。

(3)急吸缓呼。这种方法用口、鼻同时吸气,似受到惊吓,吸气时将气息缓慢均匀吐出。

(4)急吸急呼。这种方法类似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狗喘气”。

这四种呼吸方法所例举的练声曲在基本掌握之后,还可渐渐把调移高,或选择其他母音来进行练习。

2.呼吸训练

了解以上四种呼吸类型之后,我们就可以结合多声部合唱艺术进行以下三种呼吸方法的训练。

(1)整体一起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要求全体合唱队员同时呼吸,同时换气,这是合唱当中最常用到的呼吸。

(2)声部之间交错轮流呼吸。这种呼吸方法是以声部为单位呼吸、换气。要求合唱队员注意看指挥的手势。

(3)循环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气息的长短自行掌握呼吸、换气,注意气息的均匀,吸气时要悄悄进入,不能破坏整体的连贯性。

(三)合唱中声音的训练

合唱发声的原理与独唱基本一样,但也有它特殊的地方。合唱要求队员的声音做到整齐、和谐、统一。要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就必须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

(1)激起。激起,即硬起。指气息突然冲击声带振动,发出整齐并有音头的爆发性声音。在发声前,采用急吸的方法,使横膈膜迅速收缩,然后用气息将声音突然顶出。

(2)舒起。舒起,也有人称之为软起。发声前用缓吸气的状态,让声音徐缓而出,即先出气,后出声,声音靠气息托出来。

(3)直声。在发出声音后保持状态,不要让声音波动。这种发生容易使声音产生共性,但需要对气息做到很好的控制,不能由于状态的松懈而导致声音的抖动,从而影响合唱的效果。

(四)合唱中共鸣的要求及训练

要使合唱队获得美好而圆润的声音,除了具有正确的呼吸方法之外,还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音区自如地调节共鸣腔体。一般情况下,共鸣的音区是相互联系的。

人声可分为头声区、混声区、胸声区,它们各自有不同重点的共鸣部位。在训练时,首先应掌握好“混合共鸣”,即混声区的共鸣,可由中声区弱声唱开始练习。弱声唱法能保持声音集中,形成高位置。当混合共鸣掌握得比较好之后,就可以逐渐向两端发展,寻找头腔共鸣。以获得较好的头腔共鸣。

总之,每一个声区的演唱都应注意音色上的过渡要自然协调,无论唱什么样的母音,都因找到最恰当的共鸣比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共鸣效果,唱出美好而圆润的声音。

(五)合唱中的咬字、吐字训练

既然是合唱作品,就必然包含文字内容,也就脱离不了语言。我们平时常说的“字正腔圆”就是指咬字吐字,如果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将字与声恰当结合,就能使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更加美好、感人。字尾是指歌唱中的归韵,它在歌曲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某个字没有归韵,就会让人对歌词无法理解。我们一定要熟悉并说好普通话,在歌唱中尽量做到“字正腔圆”,而对于方言歌曲和外文歌曲必须了解内容,发音准确,避免让人产生误会。

综上所述,合唱是需要进行科学发声训练的一门非常严谨的艺术。合唱指挥如何科学地指导合唱者进行歌唱技能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证合唱质量、提高合唱演唱水平的基本前提,也是取得良好艺术效果的前提。在合唱这门丰富多彩的艺术中,有着广博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为学习合唱的人创造一种更完美、更和谐的合唱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合唱教学才能起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文思降.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869.

声乐技能训练中常见状态处理 篇11

一、把握正确姿势, 建立训练状态

“形”在传统声乐表演中的意义, 已经超出了传统音乐本身。表演形式、风格、形象的多样性, 决定了声乐的类型, 而“千人一面, 千部一腔”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们需要的是风格迥异的声乐。所以, 歌唱姿势这一“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重视。只有歌唱姿势与状态完美结合, 才能为声乐的完美展现打好基础。

那么如何保持科学正确的演唱姿势呢?下面我们将就此分析一下。歌唱姿势不对, 会严重影响声乐结果。 如挺着肚子唱会影响呼吸, 使声音憋在里面, 难以外展; 伸着脖子唱, 呼吸就用不上, 发出喊叫的声音。那么科学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呢?研究表明, 身体自然直立, 精神饱满, 双脚稍分开, 重心站稳, 头眼平视, 双肩略向后, 小腹微收, 脸部自然, 根据歌曲内容而做出相应的表情, 不要用手、脚打拍子, 更不能点头打拍子。如要加入动作, 应该简练、利落大方, 避免矫揉造作。

二、调整气息发声, 协调器官肌肉

作为一个歌唱者, 必须通过发声练习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 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所谓科学, 就是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一种唱法, 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适应一定的作品, 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是能适应一定演员的声音条件。如果这两方面都得到满足, 那么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的。”现在我们将对科学的呼吸及发声按此科学条件进行分析。

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而我们要的美好的声音是连贯流畅的大句子, 这里就需要有很好的气息进行支撑。好的气息需要调节好紧张与轻松的度, 就是许多声乐教师提到的“拽着劲的保持”, 要充分体现出气息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松”与“紧” 的协调关系, 将会出现过于松弛或者过于紧张的声音, 都不利于声乐的完美展现。做好呼吸, 需要做到:吸气要适度, 吸得过分饱满, 会使声音失去弹性。吸气的多少根据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来决定。要学会无声地吸气, 不必要的响声会影响歌唱的表现。

从“唱”的口的偏旁便知道声乐少不了发声, 发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歌唱的发声原理就如同充满了空气的气球, 我们的发声就是一点一点把气球里的气发出来。而且发声过程中需要利用身体两肋、腹肌及横隔膜的力量以吸进充足的气息才能形成, 即需要前面提到的气息做铺垫。发声并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 它需要我们一次次的训练。训练之后, 有了深沉的呼吸支托, 声带又能很好的闭合, 接着经过口腔、鼻腔、头腔等器官的共鸣作用, 才能产生优美动听的声音。

三、平衡心理状态, 联系作品现实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演唱者表演的时候需要表达作品的情感, 因此, 声乐训练中情感表现状态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也是促成学生塑造艺术形象能力的重要手段, 它是歌唱生理活动的具体体现。

声乐就像诗歌,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把握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歌的各个部分。 声乐也一样, 如果我们在表演时能跟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想必最后的效果也能达到我们的理想标准。所以, 在声乐训练中我们要多注意作品的情感脉络, 进行声乐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掌握情感的变化, 而后更好地表演。

我们要想学好声乐, 必须去领会作品的内涵, 教师只是负责信息的传导与反馈, 不能真正帮学生去学习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 真正完成优美声乐展现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领会。而完美展现需要大家一次次的训练, 当然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态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能够正视, 并一一改正。同时, 我希望热爱声乐的同学能真正学好它, 也希望本文能够对这些热爱声乐的同学有一些帮助。

摘要:声乐不仅是一门技术, 还是一门科学, 一次优秀的唱歌发声的完成需要全身各个器官以及肌肉的完美配合。学习声乐远没有学习器乐那样简单直观, 学习者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以及教师语言的描述来调整自己的状态, 更改自己的不足。所以, 声乐的训练要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人体器官的自行调节、合理运动而发出真正优美的声音。

关键词:声乐,状态,配合,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博勃.浅议声乐技能训练中常见状态处理[J].科学视界, 2016, (1) :56-57.

上一篇:幼儿礼仪规范教育论文下一篇:多媒体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