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结构

2024-07-25

课程内容结构(精选12篇)

课程内容结构 篇1

1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纪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使各国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而使教育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数学的科学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许多专家学者将提高数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联系在一起,并提出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的观念。科学计算已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并列为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数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学不仅被广泛深入地应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已渗透到诸如生物技术、经济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新的领域。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不断派生出大量新兴的边缘学科,这些边缘学科有效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数学的广泛应用和数学地位的日益提高,导致高等教育中数学课程地位的提高。同时也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学好教好这门课程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需要,也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更是工作中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必要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计算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代替了许多人工的推导和运算,而且正在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求数学教学工作者掌握并教会学生更多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更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更好的数据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为了减轻学生学业上的负担,加强素质教育,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学时相应减少了。这就产生了增加教学内容和减少教学学时的矛盾。其结果是很多数学内容的讲授不透彻,理论和应用方面学生都不很清晰,如果是考查课,学生对该段内容可能没什么印象,当然更谈不上效果的好坏了。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高职学校都在更进一步地进行数学教学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则是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反映了教育的最终成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载体。

2 高职数学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高职数学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应兼顾到下列诸方面。

2.1 转变教学观念,适应高职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模式追求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完整性的教学,不再是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要真正搞好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培养的做法,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2.2 教学内容要淡化理论,注重应用与实践

在高职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应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在讲解高等数学知识时,应从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或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例如,在讲导数概念时,除了列举书本上变化率问题中介绍的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外,还应多介绍一些与变化率有关的问题。在机电类专业授课时可介绍质量非均匀分布细杆的线密度、变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等变化率问题。用学生将要大量接触的、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来讲解数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更能体现高等数学的思想性和服务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教学方法要注重高等数学的思想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对于高职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数学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我们应借助于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包,如Mathematica,Math CAD,Maple,Matlab和Lindo等。并将其逐步引入到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软件,在电脑中求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把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等复杂的运算等。我们认为运用数学软件包求解数学问题完全可以融入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这将大大增强高职学生的计算能力,减轻他们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的负担。更进一步说,对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影响将更大,如参加大型工程的设计,借助软件包,将加快运算的速度和设计的准确性。

2.4 数学教材要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极限概念的教学中,通过直观图形领会抽象的极限概念,由严密抽象的数学语言归纳出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描绘出极限的形象直观的几何解释,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描绘出极限的各种形式。高职高等数学的教材编写还应该进一步改革教学观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为达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形象直观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实现直观思维、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2.5 要很好地处理选择教学内容的量与教学学时之间的关系

如果补充最新的基础性成果,增加某些新的知识内容,则原有的有些内容就应相应地减少或删除。有些知识可用选修课和数学讲座的形式推出。力争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多接触了解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高职院校都在进一步地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本文就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高职数学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

[2]张宏伟,呼青英.大学数学习题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229-231.

课程内容结构 篇2

1前言

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后备师资力量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任务,其体育教学的改革对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许多高校体育工作者围绕教学改革这一中心课题,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和研究,他们认为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与结构体系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研究与设想都未能得到根本上的突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除了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外,更重要的是应建立和完善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及课程结构设置,它是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关系到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结合本研究讨论的问题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26篇。

2.2调查访问法

围绕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和内容走访或信访了8名教授、14名副教授、27名讲师,以及68名在校大学生和45名往届毕业生。

2.3问卷调查法

对河南省8所高等师范院校历届毕业生(1990一1997年毕业生)168人和在校大学生28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1?份,回收率为92.796;其中,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396份,有效率为94.9960

3分析与讨论

3.1明确体育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设置的重要性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点和起点

调查结果表明:89%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有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才能全面带动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设置的改革。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新的培养目标,以及人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之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相适应。抛开这些而一味地在原有内容与结构下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其结果只能是徒劳无获,可能会影响到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步伐。现代教育理念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改变,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们的体育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倡导以快乐体育、休闲体育和终身体育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必须结合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育思想,完全转变思想观念,才能真正切人到其改革的基本点和起点。

3.2社会与人类发展的需要是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的出发点和结合点

调查结果表明,9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与人类的进步发展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96%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结构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与人类发展的需要,适应体育社会化、大众化、艺术化等发展的需要,适应为现代社会培养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要,其改革应该是内容、结构和形式的全面更新。当然,这种更新并不是将过去已有的东西全部推翻,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摒弃那些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体育思想不相适应的内容,在过去传统的体育教育内容之中,融进符合社会与人类发展需要的新内容、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手段,使之与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从而建立起具有高度科学化的高等师范院校育人的新体系。这才是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设置改革的出发点和结合点。

3.3体育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过于统一化,已经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8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在学校体育课学习中受到了很大约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都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各个学校按规定统一实施,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其内容与设置基本上是在原来基础上的翻版和重复,教师和学生都是在统一指挥下进行着教与学的反复低效率活动。这种统一不变的传统低效率教学内容与形式,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需要。3.4体育课中技术、技能的教学内容时数过多,忽视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9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体育技术技能内容学习时间过长,而娱乐性和健身性的活动太少;有72%的学生认为,应增加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体育教学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应注意到“量”与“深度”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内容传授的“量”和“深度”应根据不同专业年级的培养对象来合理确定。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传授的知识“量”过大,度”过深,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消化,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对体育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运动技术的学习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少的,但并非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要以技术为主的形式进行传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从其兴趣、爱好出发改变一下教学内容与形式;可以以基本掌握为主,娱乐健身为辅,即教师把技术内容融人到健身娱乐活动之中,把技术内容仅仅作为指导内容。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忽视的,其作用远胜于只进行技术技能的教育,它对大学生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3.5体育课课程设置的结构与内容明显地限制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

9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的内容,工作以后在自我锻炼过程中基本上派不上用场,自我感觉到体育应用能力、体育适应能力处于较低水平。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体育能力的低下,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工作以后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是指一个人在体育技术、技能和知识方面的素养与体质的综合表现,包括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应用能力、指导他人锻炼的能力和其自身的体质状况。以往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过多地侧重于各项技术传授和体质的锻炼,而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应用能力和指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计划和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致使学生只学会了这样做,却不知为何这样做,使其学习的东西不能完全应用到自我自觉锻炼的实践活动中去。这样,自然地影响了他们自我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也就没有能力指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也很难在工作以后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周边人群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去了。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除了保留一些合理的内容外,应从学生的条件和愿望出发,因所处区域的不同、学校条件的不同,考虑到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去合理安排内容。目前,在大学生的体育课上,仍是传统的多年不变的大纲规定科目,而一些对全民健身开展有益的项目和活动方法没有合理地安排到体育教学内容之中,这将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实施带来不利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1)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设置结构的改革是学校体育教学总体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改革应从适应社会发展及培养未来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要出发,建立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以此带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应把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设置合理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增加健身娱乐项目的设置,调整运动技术与体育理论学习的比例,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在建立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时,应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把美学、娱乐和终身体育思想融合于体育教学实践环节之中,使休闲娱乐教育、美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具体实施。

课程内容结构 篇3

【关键词】玩中学 学中玩

【中图分类号】G712.4;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22-02

一、美术课程内容的安排

职业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由于专业的特点及教学要与幼儿园的工作岗位相对接,所以,设置的课程一定要符合职业特点。1.教学能力及玩教具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发现美以及感受美的能力,特别要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2.布置幼儿园环境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幼儿园实地的调查走访,现将美术课程安排如下:

(一)绘画课程包括素描、简笔画、色彩、国画。

(1)素描可以培养学生绘画的基础能力,在学习素描课的过程中锻炼造型能力,了解物体的三大面和五大调子,将物体画的具有立体效果。同时,也了解透视原理,为日后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简笔画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我特别要浓墨重彩地分析一下简笔画的课程。无论是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教学工作还是面试和幼师资格证的考试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是课堂的时间,在课后也要钻研,才能越画越好,越来越自信。要想画好简笔画,我认为要有这样几点: 1.必须多加练习,熟能生巧;2.要有创新意识,可以参考我们认为画得好的图画,但必须创新;3.造型要准确,生动形象;4.线条要流畅,不能有断线或描来描去,反复修改。我对学生简笔画的要求是临摹能力和创新能力,平日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画简笔画主要有这几大类: 静物,植物,动物,风景,人物,创编。无论是画什么都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构图。在平日的绘画练习中,我发现同学们经常存在以下问题:构图不合理,构图是一幅画首先要考虑的,很多同学推着画,当画到最后时,发现脚画到画纸外面去了,比例又不合理,这是因为没有事先进行好的构图.所以,先在画纸上轻轻用铅笔勾画好大概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画画的时候一定要先整体再局部,不能想画哪画哪,那样没有章法,画也不会画好的。2.造型。一幅画画得是否舒服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造型的准确生动。静物和植物相对来说画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大致掌握了,但动物和人物比例比较难掌握,如果画不好是非常难看的。所以大量的绘画练习是必不可少的。3.线条。另外线条的流畅性很关键,好的画是能看到活灵活现的感觉,而反复描的线条让人觉得绘画的功底很差。4.创意。我们要有创新的意识并勇于创新,不能照抄照搬。如果平日里学生们只一味地临摹,到创作画面场景的时候是不会有千奇百怪的想法的。那么创新的意识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平时多看书,多上网看相关资料,如“艺术创想”。视频中有很多思维理念超前的简笔画教学,比如在数字、字母的基础上画人物,将画好的青蛙翻转过来变成王子等等,这些都会使简笔画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以“玩”的心情来学习,会事半功倍。

(3)色彩犹如美丽的外衣让一幅作品更加出彩,而表现色彩的工具材料有很多种,学习这些表现方法可以使绘画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会使学生陷入消极、乏味、被动的情绪中,而多元化的绘画内容和形式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和表现能力。色彩的工具材料通常有这样几种:水粉、水彩、油画棒、彩铅、彩色水笔、丙烯、油画等,也可以在刮画纸上刮出美丽的图画。在教授课程中我通常让学生了解这些材料不同的使用方法、特性及表现的效果。比如水粉在调色时要兑水呈饱和状,有覆盖能力。水彩比较透明,要画出水彩的水味儿特点,不能反复多次调色涂抹使色彩变得浑浊。油画棒除了能在纸上画之外,还可以结合多种材料进行综合创作。比如在沙土作底的画面上绘画,比如在彩色砂纸上作画等。彩铅分为普通彩铅和水溶彩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彩色水笔要按照同一个方向涂色,切不可多种方向反复画,使顔色变脏。除了在纸上可以用彩色水笔涂色外,还可以在一次性纸盘子上绘画,增加绘画的趣味性。丙烯由于具有不掉色的特点,于是可以运用这一特点作画于一些物体上,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丙烯有轻微的毒性,对人体伤害不大,但不要误食。特别是以后进行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时也要提醒幼儿,防止误食,也是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油画可以在课外小组中学习,画一些具有儿童色彩的画,也别有一番情趣。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使用鲜艳协调的色彩进行创作,因为鲜艳的色彩符合幼儿的审美和认知特点,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渗透。

(4)我之所以将国画单列出来,是因为国画是中国的国粹文化,国画课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一代代国画大师将国画发扬光大。由于学校的学生也在进行软笔书法的学习,这倒是为国画教学打下了基础。很多古代的国画大师常以书法用笔入画,体现笔力。国画不容易掌握,特别是写意画,需要有多年的绘画功力。虽然如此,也可以教学生画些简单的小写意、工笔画。以及了解各种宣纸不同的绘画效果和适宜的画种,了解毛笔的使用方法及特点等。在国画方面也可以进行创新,比如利用皮纸,用国画颜料绘制图画,将皮纸抓出褶皱后,背面涂上墨水,做出龟裂的效果。更可以在绢上绘制工笔画后和苏绣进行结合,进行一个综合材料的制作,拓宽创作思路。

(二)手工课程包括:剪纸、折纸、染纸、粘贴画(彩纸、布、毛线等综合材料)、橡皮泥、纸粘土、不织布制品、隔音棉制品、海绵纸制品、棉布制品、袜子(手套)娃娃、立体挂饰、废旧物材料制品等。其实,手工课的学习还是非常有趣味性的。课程的内容不仅丰富,更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任何手工课都要掌握它的基本的制作方法,教师在传授这些制作方法时起到的是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比如说剪纸课,除了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外,还可以利用剪纸学以致用做成以剪纸为基础纹样的版画。折纸可以做成一些单个的物体,也可以组成立体的折纸挂饰,甚至可以和绘画结合组合成一幅手工画。无论折纸还是剪纸的纸张可以大胆使用各种纸张以达到各种效果。染纸更是可以和剪纸结合组合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至于粘贴画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可以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如:可以制作成撕纸贴画,皱纹纸条、球贴画,衍纸画,半立体装饰画,平剪平贴画,以及布贴画,并可以结合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如:蕾丝、纱、蚬子壳、手纸、糖纸、报纸、挂历纸,甚至是树皮,枯草……都可以引入画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材料,让粘贴画变得丰富多彩。

橡皮泥如今有了类似的产品超轻粘土,二者除了可以制作立体物体外,还可以将其粘在纸上做成图画。纸粘土可以捏出很多立体形状,也可以粘在如瓷盘上成为半立体作品,然后再涂上水粉颜料或丙烯颜料,让作品随自己的想象充满魅丽的色彩。

不织布和隔音棉比较接近,既可以粘成平面作品,还可以做成立体作品。不同的是隔音棉比较厚,在制作立体物品时容易立住。不织布具有颜色鲜艳,易缝制的特点。在制作手偶、食品、小物件的时候可以发挥强大的想象空间,起到巨大的作用,而立体的小树则可以使用隔音棉来制作。

袜子和手套可以缝制成娃娃,还可以和毛线、布料相结合,做成娃娃的头发,衣服。立体挂饰是一个大的体系,但以上的多种材料都可以进行制作,如:彩纸可以做成彩球,饮料瓶可以做成风铃,不织布、皱纹纸……甚至是多种废旧物材料都可以做成各种好看的挂饰。

手工课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多彩的手工制品,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使学生们彼此激发灵感,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可以适当加入小游戏来丰富课堂,使课堂学习不再变得被动而沉闷,相反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不织布制作的手偶课时,我在课堂的最后加入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木偶剧。比如在上彩球课时,我在课堂开始时加入击鼓传球的游戏进行导入。好的课堂都不应该让学生在无奈、烦闷中渡过,更应该使他们感受到课堂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二、课程结构

美术的课程结构暨一堂课的前后安排过程,课程结构要依据课的内容来设计。大致可以分为:课前预习,情境引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小结点评,布置作业,课后互动。这与传统的课程结构稍有不同,我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以《儿歌插图简笔画创编》一课为例, 在课前我录制了微课程,讲解了绘制插图的创作方法及重难点,学生在课前下载观看预习,对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幼儿园的插图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展示学生在课前为儿歌绘制插图的铅笔线稿,通过师生点评指出画面存在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修改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大屏幕播放上色的微课,学生进行上色。上色后,各小组推荐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师生进行点评。布置课后作业,师生也可以在课后通过微信公共平台、qq等进行讨论,答疑解惑。这个课堂的结构是参考翻转课堂来设置的,是在初探阶段,不是特别成熟,如何将翻转课堂与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这样设置课堂结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则起到了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并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师生课堂与课后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有时也可以在课堂上的主要授课内容之前设计一个五分钟左右的板块栏目,这个板块栏目的内容为让学生模拟幼儿教师授课,其余的学生充当儿童来互动,授课的内容则是学生自己思考确定。通过训练,为学生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模式

教学模式要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下指导建立,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教学程序及各种策略。

我认为课程模式应该遵循“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理,即教学做合一,理论结合实际操作,更要与岗位需求相对接。杜威说过“一个儿童要学习的最难的课程就是实践课,假如学不好这门课程,再多的书本知识也补偿不了。”也就是“从做中学”。因为有了实践,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有了依托,不再是只从教师口中听到的内容。传统教育只是一味传授知识,要求学生静静聆听,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而教师则强硬灌输与生活无干的教条,结果是不仅无法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反而激发起学生极其严重的厌学情绪,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窒息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但是通过实践,可以发挥学生的才能而不被固定的模式限制,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在上手工课时,如果只一味地讲制作方法而不亲手实践,那么学生将无法发现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无法及时得到解决,更不能发挥它们的潜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从做中学”,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也要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从生活中学”。比如:以前我对于外国的美术史的学习就是啃书本,死记硬背下那些我并不理解的内容。直到我去了欧洲旅游,游览了一些重要的景点后才理解了书本的内容,再也不是死记硬背了。以前看过漫画家几米画中的仙人掌比人都高,我一直认为是运用了夸张的绘画方法。直到亲眼见到欧洲古堡外的仙人掌又高大又肥美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大自然也是我们的好老师。……这些都是画家们不同画风和画面内容形成的原因。在教授简笔画-水果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道有些水果究竟是长在树上还是地上,因此在创作课时犯了难。我让他们去大自然中观察,回来后告诉我实地考查的结果。这样,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解决了难题。相反,如果我很轻易地告诉他们答案,相信他们对于怎样将水果结在树上还是地上依然很模糊,无法画好。

好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在轻松愉悦的“玩中学,学中玩”的氛围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和点评的互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分析学生学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特别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思维。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会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玩可以使学生热情饱满,不枯燥。比如:在上不知布手偶课的时候,由于我安排了木偶剧的表演这一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木偶剧是分角色来进行表演的,学生在制作手偶时就有了更多的动力和激情,积极努力地让自己的小手偶做得更加精致和可爱。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才会爱上学习。

近年来,翻转课堂逐渐被大多数老师运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翻转课堂与非翻转课堂都有各自的优点,所以在运用翻转课堂时要考虑是否适合这节课。所以,不要因为翻转课堂这种课程模式好就每节课都用,一定要视课的需要而定。

教无定法,设计再好的课程模式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才会更加完善。我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奋斗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们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课程,教出更优秀的学生。

作者简介:

课程内容结构 篇4

1 修订教学计划, 调整教学大纲

我校在执行部颁教学计划过程中, 根据职业需求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其及时进行调整, 对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 做到一届一修改。对设有部颁教学计划的专业, 重新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对其修改与调整。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的变更、实习医院调查结果, 制定所有专业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若发现问题, 便立即修改与调整。

2 调整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

在基础课教学中, 针对生源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并缩减部分课程的学时数。将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利用7~8节课教学生识字, 以每周一定学时数的汉字学习,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针对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 在所有专业开设心理学课程, 同时利用7~8节课进行心理咨询, 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培养其接受新信息、与人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实施分层教学, 基础差的班级以英语基础知识训练为主;基础好的班级增加强化内容, 使学生主动学习英语, 提高综合素质。语文教学以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主。以临床需要为重点, 缩减了数理等科目学时数。在人际沟通、职业指导课程中, 渗透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

在专业课教学中, 增加主干专业课学时, 如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由180学时增至234学时、内科护理学由126学时增至216学时、外科护理学由108学时增至198学时、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由90学时增至108学时。影像专业的影像技术由216学时增至252学时、影像诊断学由216学时增至306学时、超声诊断学由72学时增至108学时。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中, 渗透职业指导内容,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形成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3 专业课教学内容改革实例

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教学重在感染的预防控制, 特别增加无菌技术的6项基本操作及隔离技术、药物疗法 (包括各种注射法) 、静脉输液、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与抢救技术等理论教学内容的学时。通过增加实训时数、延长实验时间, 增加了学生动手机会, 要求每位学生达到初级要求。

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 讲课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护理上。由于现阶段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而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由于发病率逐年提高, 患者年龄越来越小, 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 新的医疗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 如呼吸支持技术、心电监护、心脏电复律、起搏器、各种腔镜已广泛应用于二级医院。作为临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呼吸支持技术、心电监护等护理操作, 并能配合医生完成起搏器的安装、心导管检查与介入治疗的护理, 使用各种腔镜、实施消毒保养与术后护理等。

外科护理与外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 近年来外科护理学随着外科学的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显微外科、微创外科、器官移植、体外循环等新理念、新方法大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质量, 同时也促进了外科护理学和护理理念的发展。现代医学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使护理对象从患者扩展到健康人群, 工作场所也从医院延伸至家庭, 整体护理的要求使护士职能变得丰富而全面, 护士不仅要掌握换药术、清创术、简单伤口缝合技术、包扎术等护理操作, 同时还要掌握手术区皮肤准备技术、常用手术器械使用方法及手术基本操作。

影像技术专业:通过征求实习医院意见, 我校对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1) 在影像技术教学中, 增加数字X线摄影技术、电子计算机体位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技术学时, 并在理论教学中予以突出, 要求学生掌握暗室技术和常见体位摄影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了解特殊体位摄影技术和特殊暗室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暗室操作技术和常见体位的摄影、造影技术 (胃肠、胆囊、肾) , 并能通过操作得到优质X线照片。 (2) 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 增加心脏及血管超声检查、肝脏超声检查、脾脏超声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学时。要求学生掌握B超、A超、彩超的规格及使用方法, 具有初步超声影像诊断能力, 能正确使用超声机、X线机。 (3) 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 增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骨及关节系统影像检查学时, 要求学生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正确诊断, 对疑难病提出正确诊断意见, 能正确进行透视操作 (胸透) 、正确读片和书写报告。 (4) 在影像设备学教学中, 对医用X线机概述、高压发生装置、机械辅助装置、超声成像设备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让学生动手拆解相关设备, 以了解其结构。要求学生掌握X线机的规格、特性及使用方法, 能够分析中小型X线机全机电路图, 正确使用X线机, 检修常见故障。

总之, 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有利于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有利于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蒉

计划的内容结构 篇5

①、做A是为了获得什么好处或利益 ②、做A是为了避免哪些痛苦及不利

2、目标:A要做成啥样? ①、结果指标:Ⅰ、指标一是什么

Ⅱ、指标二是什么 Ⅲ、指标N是什么

②、时间指标:必须在时间点之前搞定? ③、完成程度:Ⅰ、最好是完成到什么程度Ⅱ、其次希望完成到什么程度Ⅲ、最终必须完成到什么程度

3、方法:怎么做好A? ①、思想原则:Ⅰ、总体指导原则;Ⅱ、某个参数指导原则 ②、程序步骤:Ⅰ、第一步要做什么Ⅱ、第二步要做什么Ⅲ、第N步要做什么 ③、方法技巧:Ⅰ、第X步要用到的方法是什么Ⅱ、第X步可以运用什么技巧 ④、所需工具:第X步要用到的工具

4、人员及组织:有谁负责做A? ①、第X步的工作要求的技能/品质 ②、现有人员中谁最符合条件 ③、如果没有应该如何找到合适的人 ④、整个团队的组织结构该如何设计

5、时间进程:什么时候做及产出什么结构 ①、第一阶段:Ⅰ、时间期限Ⅱ、工作成果 ②、第二阶段:Ⅰ、时间期限Ⅱ、工作成果 ③、第三阶段:Ⅰ、时间期限Ⅱ、工作成果

6、地点确定:在哪做A? ①、第一步在哪做 ②、第二步在哪做 ③、第N步在哪做

7、资金投入多少:要花多少银子? ①、第X阶段第X步需要花多少银子 ②、总体花多少银子

8、计划的完善:如何使计划顺利进行? ①、初步的方案实施时可能会出线什么问题和机会? ②、这些问题或机会可能会造成什么不利影响或少获得什么利益?③、造成不利影响或无法抓住机会的潜在原因是什么? ④、该设计什么措施来预防问题及促进机会? ⑤、万一发生了严重的事情,可采用的备用方案是什么? 如何能发现计划是否进行得顺利?预警指标是什么?

“城市的空间结构”内容详析 篇6

1.主干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趋同性

从主干知识看:①4个版本的教材均介绍了3种城市功能分区,即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只是不同版本介绍的详略存在差异,人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都比较详细,湘教版的阐述偏于简单。对于城市的其它功能区,湘教版和中图版都有介绍,但类型划分和命名并不统一。如湘教版呈现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类型;中图版呈现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类型。可见,对于城市的其它功能分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类型划分。②4个版本的教材对中心商务区均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配以相应的案例或图片加以说明。如人教版和鲁教版均以美国纽约曼哈顿为例,中图版以北京为例,湘教版配以图片但没有提供具体城市。③4个版本的教材均介绍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几大主要因素,如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地租与交通)、历史文化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种族和宗教、知名度)等。除湘教版外,其它3个版本的阐述均比较详尽。

从能力要求看:①对于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人教版和鲁教版均以案例形式呈现,并要求学生分析,只是在编排顺序和意图上有所不同。人教版是在介绍主干知识后,以“活动”的形式呈现香港案例让学生分析,鲁教版则是以导入的形式呈现北京案例,在介绍主干知识后,又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校所在城市或省会城市,暗含学以致用的意图。②对于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分析,人教版突出从经济因素入手分析,其它各因素则以情境对话的形式呈现,体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鲁教版和中图版皆以说明并举例的形式呈现。③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3个版本的教材(除中图版)皆以“阅读”或“知识窗”的形式呈现,突出说明这些理论并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只是让学生学着用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分布与组合上的特点,力图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建立对城市进行理性思考的观念。

2.知识建构过程的差异性

人教版教材从地图比例尺由小到大变化的视角来透视城市,从城市位置的点到城市形态的面,再到城市内部具体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学生由外及内整体认知城市。同时在编写中又隐含着一条暗线,即城市形态的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更大,而城市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则更多地受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图1)。

湘教版教材从让学生系统认知城市的角度编写教材,即从认识城市概念及特点,到了解城市的分布、形成和发展条件,最后透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突出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的一般方法引导。同时,以阅读的方式呈现西方三大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及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力图引导学习从理论层面或古今对比中学习城市地理的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城市功能分区和主要影响因素阐述过于简单,为学生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及解释成因带来一定局限(如图2)。

鲁教版与中图版教材在编写思路上有较多相似性。若仅从本节内容看,鲁教版教材更为简约明了。通过典型案例“北京城市功能”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影响因素,最后以知识窗的形式呈现三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从整体上看,两个版本的教材均以案例教学的思路编写,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比较流畅(如图3、图4)。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城市区位及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及特点;了解城市的主要功能分区,结合实例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归纳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结合实例解释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体验与知识储备,运用典型案例、一定的地图和文字材料,说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及基本特点,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归纳其空间结构特征;运用典型城市及相关图表和文字材料,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并用于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原因;通过呈现空间结构模式图与相应典型城市案例,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通过对案例、图片、文字材料的探究分析,提高观察地理事物、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特征、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典型案例探究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和特点,形成事物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究意识;通过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分析,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科学态度;结合生活体验和家乡城市案例了解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观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了解,形成系统探讨地理问题的意识。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研读课程标准知道“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空间形态,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结果反映了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内各功能区的地域差异。因此,要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需建立在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知识的基础上;要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首先要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1)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国内外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分类存在差异。在国外,每个国家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制定自己国家的城市土地用途分类标准。在我国,1991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将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分别是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在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中,仍采用通常使用的几种类型,如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类型。

城市中不同的土地类型在分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商业用地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住宅用地一般分布在商业用地的外围;工业用地一般分布在交通便捷地带,如靠近河流、铁路或公路。

城市一般都有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3种土地类型。随着城市的扩大,这3类城市用地的规模逐渐增多,而绿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大城市因功能复杂形成其它用地的类型就偏多,如政府机关用地、文化用地等。在中小城市,这些用地的面积很小或分散成点状分布。

(2)城市的功能分区。同一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就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区,其中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功能区,它们在分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住宅区在城市中的用地最为广泛,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随着工业化和交通的发展,出现明显分化。在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状况;在周边环境上,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商业区只占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1个中心商务区(由于交通便利,服务范围广)。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城市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如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二是建筑物高大密集;三是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四是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如水平方向上,最中心是零售活动,周围是商务办公室。高层建筑在垂直方向上,一般低层是零售活动,高层多为办公室,中间多为商业活动)。

工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区位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二是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线,一个功能区只是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顾其它功能,只是所占面积比例小。如工业区、住宅区内也有商店。

(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因素。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城市功能区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各功能区的形成受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功能区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如图5、表1)。

2.教学难点剖析

(1)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不仅是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尤其是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土地租金与各类活动的付租能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又是如何影响着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功能区的动态发展。影响土地租金差异的因素(如表2)。

各类活动的付租能力存在差异。从3个版本教材(除湘教版)编写看,都用了“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该示意图明示了商业、住宅和工业活动在进行土地利用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既要考虑地租高低及付租能力,又要兼顾距市中心远近对活动的影响,还要兼顾所需土地面积的大小。

商业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靠近市中心可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市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且所需面积较小,一般形成商业区。

工业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小。一般工业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商业和住宅只愿支付很低租金,只有工业的租金相对要高,一般形成工业区。

住宅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较小。靠近市中心地区对商业吸引力下降,但便于居民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形成住宅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交通通达度在变化,土地租金随之变化,各类活动付租能力也在变化,城市功能区也就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

(2)城市空间结构的常见模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是目前被广为承认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比较复杂,“课程标准”未将这些理论定位在让学生掌握的范围内。因此这部分内容是理性思维的难点,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时应定位在能用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辅助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差异和发展变化。如用同心圆模式来辅助理解城市地租租金变化对功能区的影响,用扇形模式来辅助理解交通线路(通达度)变化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1)引导学生以图表类比的方式建构知识体系。对于城市,高中生一般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知识绝大多数是以某个具体城市而孤立存在的。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帮助学生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性思考。教学中有必要以思维导图、表格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将零散、孤立的城市知识结构化。

城市的几种常态形式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教版)、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湘教版)、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特点、城市的功能分区与特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等内容都可以通过罗列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知识的建构清晰化(如表1、表2)。

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知识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建构。由于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制思路存在差异,因此思维导图的形式因教材而定(如图1~图5),而且还可以根据内容将思维导图细化(如图6所示是以人教版为例建构的思维导图)。

(2)引导学生运用案例探究知识和方法。一是精选案例。四个版本的教材对课程标准要求的“运用实例”在诠释上具有共性,所选取案例也有相似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典型性案例。在选择城市案例时,为了能更好地说明现象,有时还应兼顾中外对比、古今对比、规模大小不一对比。说明城市的常见形态,应选择能明显反映几种形态的城市,如一般团块状城市选择我国成都、美国华盛顿,带状城市选择兰州,组团状城市选择重庆。分析城市的功能分区,则应选择城市中主要功能区分布明显的城市,一般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功能分区比较明显,如北京、香港、省会城市等。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则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对比性,可选择同一城市不同时期的图片。分析中心商务区,选择的城市须有比较明显的中心商务区,如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国香港、上海等国际大都市或特大城市。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形成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意识,则应选择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城市。如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功能分区、中心商务区、土地租金等均可选择身边城市。二是呈现案例。案例呈现的方式多样,可通过示意图或景观图呈现,也可采用文字材料呈现。为了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探究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建议将城市示意图和景观图结合使用。了解土地租金和各类活动的付租能力,可采用呈现某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数据表和教材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三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案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本身就是两个探究性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情境和学生各阶段的认知能力设置具有层次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可采用自主学习—小组研讨(或师生研讨)—形成共识—呈现成果的方式进行。

2.活动指南

课程标准在内容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从学习能力的培养看,意在让学生成为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能参与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能为城市建设提出建议。为此,课程标准在活动建议中提出“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应根据教学主要内容、开展活动的可能性和有效性,选择更切实际的活动。明确开展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城市,参与城市现状的探究,并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提出建议。

例如,为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变化,可组织学生在课前进行实地调查活动,以小组形式调查自己生活城市的主要用地分布情况,通过走访了解城市用地的变化情况,并合作绘制城市的主要用地分布示意图2幅(现在和过去),说出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归纳所绘城市的土地利用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生活的城市比较小,则可收集最熟悉的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2幅。

又如,为解决“土地租金与各类活动的付租能力”这一教学难点,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前进行调查活动。主要调查离市中心远近不同的一些商场、住宅小区、工业园区的土地租金(或房价),然后将调查数据整理成表,并转绘成示意图,同时分析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异同点。

课程内容结构 篇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贯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 规定本、专科 (高职) 学生必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属于思想教育范畴, 法律基础属于法治教育范畴, 该课程3个学分, 计划学时54学时, 各个高校一般安排在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讲授。该课程内容结构分析如下: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前三章知识结构具有系统性, 属于思想教育范畴。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这三章是在道德修养培养的前提下融入了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教育, 是道德修养与法律规范融合的部分。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属于法治教育范畴。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

1、偏重思想道德修养教育, 忽略现代社会的法治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224页中 (除去绪论20页) 用六章十七节约142页占全书63%的篇幅阐述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 用两章九节约82页占全书37%的篇幅阐述法律基础的知识。由此可见, 在教材内容结构上是倾向于思想道德修养的, 那必然在实际教学中将花去大约2/3的课时, 而法律基础的知识课时少, 篇幅少, 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只限于皮毛。

2、思想教育范畴的一些知识点存在重复现象

比如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三第四个内容“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主要涉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问题, 与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复;第四章第三节的第三个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主要涉及“八荣八耻”问题, 与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复, 很多老师把握不了究竟应该在哪个章节系统讲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议删除绪论第三节的内容。

3、法治教育范畴知识点主次不分明, 过于求全而不达教学目的

法律基础知识主要集中在课程的第七章、第八章, 分析它的内容结构设置, 是把过去的法律基础课内容浓缩而成, 既有法理学知识的介绍, 又有宪法、民法、刑法等实体法和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的介绍, 内容多, 知识量大, 专业性强, 在课时有限、教学手段单一的情况下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如何有所取舍, 值得研究。

三、解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结构问题的途径选择

1、课程内容结构设置要增大法治教育的篇幅

道德和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两种手段, 本书中的思想教育部分, 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道德观、政治观等教育。法治教育中的法律基础知识是法律中最基本的内容, 有法理学的知识, 又有刑法、民法等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的知识。法治理念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 特别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而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调节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的总和。由此可见, 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信念, 它求助的是教化, 是社会舆论, 是人们的内心, 是人们的传统与习惯, 是一种软调控;而法律主要依赖于外部的强制, 它已经对人性善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规定, 是一种硬调控。在今天的社会里, 人们可以忽视道德, 但是却不能忽视法律。因为谁忽视了法律, 谁就要接受法律的严惩, 而忽视了道德, 顶多就是受到陌生人的陌生谴责。所以, 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法律素质是“标”, 是低层次的要求, 道德素质是“本”, 是高层次的要求。先要教育大学生做一个法律人, 其次做一个道德人。有鉴于此, 所以本文建议该课程内容结构设置时, 要增大法治教育的篇幅。

2、课程内容结构设置要整合思想教育范畴内的一些知识

在中小学阶段,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公民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相关内容, 如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仍然过多重复, 达不到任何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可以言简意赅的整合这些内容, 并且配备诸如“感动中国”的最新的真实的道德案例。用简洁的道德知识配以鲜活的道德案例, 提升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一个人道德的高低, 关键不在于教育, 在于一个人自身的感悟上, 在于对人性善或人性可能为善的美好的期望上。

课程内容结构 篇8

日韩高中学生通过信息科的课程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为达成这样的目标要学习哪些内容?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从而为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日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与目标

1.日本信息科课程结构与目标

日本高中设置独立的“信息”学科。 在1999年4月颁布的高中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高中信息课程分为三个科目, 分别是:信息A、信息B、信息C,各科目均为2学分,要求学生必修其一。2008年12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对1999年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其中对高中信息学科进行了修改。现行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高中信息学科必修科目“信息A、信息B和信息C”修改为“信息科学” 和“社会与信息”两个科目,各科目均为2学分,要求学生必修其一。

当然日本高中“信息”课程的设计不是孤立的,它是小初高信息教育一体化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末,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就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初中以合科的方式在“技术·家庭”学科中的“技术领域”中设置了“信息与计算机”(2008年改为“信息技术”)部分,小学以融入的方式在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社会、公民等学科中也有涉及信息教育的内容。

高中“信息”学科的课程总目标是 “习得运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关于信息的科学观点与思考方式,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具备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和态度”。这在两次修订过程中一直没有变化。

2.韩国ICT课程结构与目标

韩国高中独立开设ICT科目,但是以普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科目名称为 《信息社会与计算机》。学生可以在高中一年级的“自选活动”中选修,也可以在高中二、三年级正常选修。

目前,韩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素养教育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为5个阶段和5个内容领域。5个阶段,即把基础教育的10年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小学一、二年级,第二阶段为小学三、四年级,第三阶段为小学五、六年级,第四阶段为初中一、二、三年级,第五阶段为高中1年级。5个内容领域包括信息的生活、信息设备的理解、信息处理的理解、信息加工与共享、综合活动。

韩国ICT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诸要素能够均衡地发展。ICT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能力;熟练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方法来习得搜集、分析、加工、生成、交流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伦理的实践来应对信息社会中正确地、能动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日韩现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1.日本现行高中信息科内容

(1)科目“信息科学”内容

计算机与信息通信网络包括三方面,分别是:1计算机和信息处理,即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结构和表示方法。2信息通信网络的结构,即让学生理解信息通信网络的构成要素、网络数据交换规则的作用、信息通信的结构和保证信息安全的方法。3信息系统的作用和提供的服务,即结合信息流程和处理结构让学生理解信息系统和服务,同时让学生思考在利用它们时的理想状态以及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解决问题与运用计算机包括三方面,分别是:1问题解决的基本观点, 即使学生习得发现问题、问题明确化、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思考根据问题解决的目的和状况选择合适方法的重要性。2问题解决和处理程序自动化,即使学生习得使用算法表现问题解决方法的方法,理解计算机处理程序的自动运行。3建模和模拟,即使学生理解建模和模拟的观点与方法,能够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的管理与问题解决包括三方面,分别是:1信息通信网络和问题解决,即使学生习得解决问题时的信息通信网络运用方法,理解利用信息的可共享性。2信息存储、管理与数据库,即数据库是为了存储、管理和检索信息, 要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同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3问题解决的评价与改善, 即评价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使学生理解改善的意义和重要性。

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伦理包括三方面,分别是:1社会信息化和人类, 即使学生明白社会信息化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思考人们在构筑信息社会中的作用。2信息社会安全和信息技术, 即使学生理解信息社会的安全和支撑信息社会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思考为了提高信息社会安全性,个人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3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即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社会发展的态度。

(2)科目“社会与信息”

信息的运用和表现包括三方面,分别是:1信息和媒体特征,即为了能够适当地运用信息机器和信息通信网络,要让学生理解信息特征和媒体含义。2信息数字化,即使学生理解信息数字化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以及信息机器的特征和作用,同时还要使其理解并能够综合使用数字化信息。3信息表示和传递,即为了简单明了地表示和高效地传递信息,要使学生习得恰当选择和运用信息机器与素材的方法。

信息通信网络与传播包括三方面,分别是:1交流手段的发展,即要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交流手段的发展,从与交流形态的关系入手理解通信服务的特征。2信息通信网络的结构,即要让学生理解保证信息通信网络结构和信息安全的方法。3信息通信网络的运用和交流,即根据信息通信网络的特征,使学生习得有效交流的方法并且理解信息接收和发布时的注意事项。

信息社会的课题与信息伦理道德包括三方面,分别是:1信息化带给社会的影响与课题,即使学生理解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同时还要使学生理解所期望的信息社会的理想状态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2信息安全保证,即要让学生理解提高信息安全的各种方法,如实行个人认证和加密等技术对策和制定信息安全政策等。3信息社会法规和个人责任,即使学生认识到大量信息公开传播的现状,理解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和为此制定的法规与个人责任。

构建理想的信息社会包括三方面,分别是:1社会信息系统,即使学生明白信息系统的种类和特征等,同时还要知道信息体系对社会生活所起的作用与影响。2信息系统与人,即让学生思考易于利用的信息体系的理想状态以及利用信息通信网络提出、搜集各种意见的方法。3信息社会问题的解决, 即让学生习得适当运用信息机器和信息通信网络解决问题的方法。

2.韩国现行高中ICT课程内容

信息社会的生活包括四方面,分别是: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理解信息保护法、在网络中的信息保护、信息社会与职业选择。

信息设备的理解包括两方面, 分别是:运行系统的操作原理、服务器与网络构成。

信息处理的理解包括三方面, 分别是:数据库的理解与应用、理解程序开发过程、制作应用软件。

信息加工与共享包括两方面, 分别是:加工多媒体资料与运行以及管理网页。

综合活动:在虚拟空间上的正确的信息共享。

分析与思考

日本高中“信息”学科的“信息科学”和“社会与信息”两个必修部分以及韩国高中的ICT课程都强调了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内容的学习。

日本“信息科学”中的“计算机与信息通信网络”体现了通过理解基本的计算机系统,加入通信网络再到对复杂信息系统的理解(计算机系统、网络、信息系统);“解决问题与运用计算机”是对问题解决的抽象化、自动化与模块化过程的体现(算法);“信息的管理与问题解决”体现利用数据库技术掌握信息管理的方法(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伦理”体现个体在信息活动中的信息安全与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信息安全与信息伦理)。

“社会与信息”中的“信息的运用和表现”体现的是数据到信息的转换过程(信息与人);“信息通信网络与传播”体现的是个体利用信息网络与他人交流的关系问题(人与人);“信息社会的课题与信息伦理道德”包括信息社会问题、信息安全、信息公开与信息法律等主题(人与社会);“构建理想的信息社会”体现如何利用社会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理想中的社会)。

韩国ICT课程中专门有一个领域 “信息社会与生活”,强调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活动带来的问题,如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等。“信息设备的理解、信息处理的理解和信息的加工与共享”部分以信息处理为线索,强调其背后的信息科学原理以及基本信息科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简要分析,我们对日韩现行高中“信息”学科的内容勾画了一个大致的轮廓。我国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至今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面临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完善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

1.全面的信息素养

日本高中“信息”科必修科目“信息科学”虽然以信息科学为主题,但还兼顾到相关的信息安全、信息伦理等问题;必修科目“社会与信息”虽然以信息社会为主题,但还以数据的处理、网络及信息系统等信息科学知识为载体,使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等主题内容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是我们在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要适当加强信息科学、信息社会知识的讲授,才能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2.系统化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与小学、 初中相衔接,日韩的信息技术教育都已经形成独立学科、融合以及学科应用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一体化体系, 而我国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依然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指南针,一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现实社会需求,亟待改革。

3.信息科学

必须考虑课程向下延伸的基础学科。无疑,信息科学必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支撑学科,是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内容的来源。信息科学发展迅速,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新技术、新思想,是需要合理平衡的。

4.信息社会学

信息社会中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活动、人与社会的信息实践相互作用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不容忽视的而且愈发显得重要的主题。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选择恰当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学习。

摘要:日本现行高中“信息”学科包括“信息科学”与“社会与信息”两个必修科目,特别强调信息科学与信息社会学内容的学习,是中小学信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素养教育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为5个阶段和5个内容领域。本文对日韩两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简要梳理与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若干思考。

课程内容结构 篇9

结构力学是一门研究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动力学特性的古老学科,是土木建筑类和机械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广义上其研究对象覆盖杆、梁、板、壳、体等结构,在土木、航天、航空、船舶、机械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课程学时有限,通常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只包括杆、梁组成的桁架和刚架结构。教材的内容设置偏向土木建筑类专业。因此,目前结构力学课程在国内大多数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只是列为选修课。“结构力学=土木”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一些高校的力学专业必修课中也不包括结构力学。

航天、航空、船舶等专业,往往针对学科特点自设相关结构力学课程,如飞行器结构力学、船舶结构力学等等,这些课程自然作为必修课程。而对于机械专业而言,由于其研究对象主要为机构,结构力学一般仅作为选修课程,只讲授一些桁架、刚架结构的静力学特性,这更加深了广大师生对这门课的偏见。

本文指出,结构力学作为力学课程的一块重要拼图,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现代机械的发展,机构的强度和刚度问题也需要诉诸结构力学知识进行解决。而针对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一方面应强化能量原理这种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突出电算技术的运用,适当删减一些涉及手算方法的内容。

二、结构力学课程在机械类专业中的地位

(一)结构力学课程是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学课程的特点是各门课之间相关性很强,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除了流体力学等个别课程独立性较强外,其它课程无论去掉其中任何一门课,都会给剩余课程的授课带来不便。具体到结构力学这门课程,则与以下机械类专业中开设的力学课程发生关联:一是理论力学:理论力学的静力学部分是结构力学的基础。同时结构力学中的虚功原理是虚位移原理的延伸。二是材料力学:材料力学研究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而结构力学内容包括桁架、刚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因此结构力学可视为材料力学的后续课程。三是振动力学:结构力学中的动力学部分是振动力学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四是分析力学:分析力学中的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顿原理,是结构动力学建模的主要方法。五是有限元:有限元方法的思想就是将连续体离散,然后用结构力学的矩阵方法进行求解。结构力学课程中一般也包括桁架和刚架的有限元分析。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结构力学主要起到“承上”的作用,它是一些课程如材料力学、振动力学的后续课程,同时它还将大量力学课程的知识串联在一起,综合运用。因此结构力学课程不但是学生先修课程的重要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各门力学课程的能力,其重要性无需多言。

(二)结构力学课程在机械学科中的作用。

机械学科以机构为研究对象。机构和结构一样,存在强度、刚度等问题。由于传统的机械设计中只考虑单个零件如螺钉、蜗杆、轴等的强度、刚度问题,因此使用材料力学知识就已足够。

随着现代机构向大型化、高速化、轻柔化、精密化发展,传统基于零部件的分析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对于机构的强度和刚度分析,通常的做法是分析机构处于某个瞬时位姿的对应结构,将此刻机构的对应位姿状态当成一个固定的结构,增加惯性力后应用结构的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另外一些机构在某些工作状态会锁定成为结构,比如飞机起落架,当其放下,处于死锁位置时,如要分析此时是否满足强度及刚度要求,则需要将其当作一个结构件来进行分析。最后还有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展开机构,或是柔索机构,当其处于展开状态,或是索受力张紧时,就形成一定的固定形态的结构,此时也需要应用结构力学分析方法来分析。

三、机械类专业结构力学课程内容设置探讨

结构力学课程授课内容一般从以下内容中进行选择:(1)几何构造分析;(2)能量原理;(3)静定桁架内力;(4)静定刚架内力;(5)能量原理求解位移;(6)影响线;(7)超静定结构内力分析;(8)结构矩阵分析(有限元);(9)结构动力学;(10)结构稳定性分析。

针对机械类专业现状以及结构力学发展趋势,这10部分内容可以作如下取舍,以满足少学时(如32学时)的要求:(1)几何构造分析:这部分内容与《机械原理》中的自由度分析原理相似,因此可以做简要介绍,不要讲解大量复杂的例题。(2)能量原理:弹性体的能量原理是力学原理的精华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但将作为本课程后续内容的基础,其内容还可以用在振动力学、分析力学、有限元等课程中,因此将作为重点讲解。(3)桁架内力:这部分内容为手算内容,且一般都已在理论力学中进行了讲解,所以可以不讲。(4)刚架内力:这部分内容是材料力学的延伸,需要做简单讲解,但不要涉及太复杂的例题。(5)能量原理求解位移:这部分内容是能量原理的具体应用,其广义力、广义位移的概念可与分析力学相关概念进行类比,因此需要进行一定学时的讲解。(6)影响线:该部分内容土木建筑的背景较浓,因此可不讲。(7)超静定结构内力分析:由于有限元方法(位移法)是目前的主流方法,因此可以只对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进行简单介绍。(8)结构矩阵分析:这部分内容是这门课的重点,包括桁架结构有限元方法和刚架结构有限元方法。对于刚架结构有限元方法,由于有了桁架结构的基础,学时数可略微减少。如果学生在其它课程中接触过Ansys等工程软件,也可以对运用Ansys求解结构力学问题的方法进行介绍。(9)结构动力学:这部分内容虽然对工程应用有重要意义,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学生在振动力学课程中都已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只需讲授单元质量阵的生成,对其它内容做简单回顾和适当补充即可。(10)结构稳定性分析:对于传统的几何刚度矩阵方法的适用性,学术界存在争议,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不讲授。

总之,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淡化土木背景手算技巧,突出基本原理和电算方法。因此,以32学时为例,教学计划可做如下设置:(1)绪论:2学时。(2)几何构造分析:2学时。(3)能量原理:5学时。(4)刚架内力:2学时。(5)能量原理求解位移:4学时。(6)力法求解超静定问题:2学时。(7)桁架结构矩阵分析:8学时。(8)刚架结构矩阵分析:5学时。(9)结构动力学:2学时。

四、结语

结构力学作为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械强度、刚度分析的基础,在机械类课程中应当得到相应的重视。另外针对学科发展和机械专业特点,对如何设置结构力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以期这门课程在新时期机械专业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龙驭球,包世华,匡文起等.结构力学I——基本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课程内容结构 篇10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导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内容包括概述、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 具有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集中的特点。而对于高职高专类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教学, 由于学制短 (通常是2~3年) 、学时有限, 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作用认识不够, 有的是学过就忘, 认为本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帮助不大;另外, 有的学生觉得内容太多理论性又太强, 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还有的认为难度太大, 学不懂。这样, 必然导致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出现很大的障碍。

二分析问题的原因及改革建议

1. 教学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内容不适宜

目前在教学中对计算机导论的定位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将导论的学习等同于计算机文化基础 (或计算机操作初步) , 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日常的Windows操作、打字及Office办公软件就够了, 而对于计算机理论的学习因为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较多、学生缺乏兴趣就讲得很少甚至不讲。显然, 这种定位降低了教学要求, 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主旨相去甚远, 当然也就完不成导论课的重要任务。另一种是将导论课设计成一门纯理论课, 理论教学过于复杂, 使刚入学的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教师所讲的众多计算机理论内容。这种情况下, 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花很大的力气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做详细的讲解, 但由于面对的是大学新生, 这种教学效果往往不好。由于课时的限制, 每堂课都组织得非常紧张, 新的名词、概念、理论过多,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打击了学生日后学习的信心, 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 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导致教学内容难把握

由于现在的院校基本都是面向全国招生的, 这就导致入学的新生来自全国各地, 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其一, 在入校前, 存在家庭经济条件、对电脑接触时间长短等差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学生本身就很喜欢电脑, 从而选择了该专业, 因此这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很高;有部分学生对电脑没有多大了解也不是很感兴趣, 只是由于家长的决定才被迫选择了该专业;有部分学生对电脑毫无兴趣, 甚至讨厌电脑;还有部分学生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 没有自己的想法, 更无所谓兴趣。其二, 由于地域城乡教学水平的差异, 很多地区的高中甚至初中和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有的甚至还学习了一些软件编程的知识 (C语言程序设计) , 而一些农村来的学生, 基本上没碰过电脑, 这给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依据

上海市每年都组织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简称计算机一级) , 旨在检测和评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考试时间一般固定在11月份, 学生处于大二第一学期前半学期。考试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使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而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安排很难覆盖到考试要求的所有内容, 这就造成计算机专业学生一级考试的通过率还不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计算机导论课内容恰好能涵盖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 时间上刚好在计算机一级考试之前。笔者就组织了课题组老师进行多次讨论, 看能不能将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内容完全融合到计算机导论课中。这样既可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通过率来考核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是否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作为检验该课程的学习成果。

计算机导论课应该能够使学生学到相应的一些实用技术而不完全是枯燥的概念介绍。实用技能的学习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也是其最感兴趣的。但在内容选择上, 应该是最基本的, 在学习、生活中又是最需要的, 使其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学习、工作带来方便。因此, 本课程总体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 将知识点的介绍融入具体的实际应用中, 并结合上海市一级考试的考点要求, 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4.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方案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的设计充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 将实践教学明确放在重要的位置, 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通过拓宽知识面和强化理论性教育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体设计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 按学习情景 (学习项目) 的教学顺序描述教学内容, 按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说明学习目的和要求, 特别要突出能力要求。具体方案如上表所示。

三结束语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好把握, 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不高的现象, 主要讨论了上海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和体系设计上的改革方案。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将具体的知识点融合到具体的实际应用中, 同时将计算机一级考试的通过率也纳入到计算机导论的课程考核中来,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高职高专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进行分析, 结合上海地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指出目前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上海地区该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 按学习项目的教学顺序组织教学内容, 重新确定了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和体系结构。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导论课,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玉龙.计算机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

[2]李志蜀主编.计算机文化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浅谈学生习作中内容与结构的指导 篇11

【关键词】真情实感;感染力

谈到作文很多学生都会头疼,对作文似乎有着“先天”的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学生的这种现象有很深的感受,事实上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中出现的这种问题我做了深入的思考,并且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上积累了一些经验。

通过观察和思考,笔者发现学生的畏难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所写文章没有真情实感、内容空洞干瘪,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主要是对作文的认识有偏颇,把作文与生活割裂开来,甚至把作文与生活中的话语

割裂开来,并且认为写作是极高深的,技术性极强的任务,造成起步时就对自己要求过高——有挫败感——出现畏难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于是更加厌恶作文。其实作文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文章的主旨有时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或贬或扬;有时是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或立论或驳论;有时是对一种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但无论是那一种主旨都来自于学生摸得着、看得见、想得出的生活实际,树立一种作文来源于生活实际的观点,并且在训练指导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对克服学生对的畏难情绪是一剂良方。

二、学生习作内容空洞、语言干瘪。以记叙文为例,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注意修辞的使用和细节描写的运用。反之,就会感觉习作的语句乏味空洞缺乏表现力,造成无话可说、篇幅短小。对于修辞来讲,像比喻、拟人、排比等,单独拿出来学生一看就知道,但关键是应用。例如,《春》中,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样对春的赞美及其寓意充分地凸现出来。再如,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使春风亲切温暖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相反学生习作经常是缺少修饰性词藻和对细节的描写。例如,“那天天气晴朗,我和妈妈去公园,公园里有花有树,真是太漂亮了。”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活动都有,就是感到干瘪,学生自己也知道,但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应该从修辞与描写上加以指导,主要用设疑,如:“那天天气晴朗”,为什么说晴朗,晴朗体现在哪里?——阳光好,空气也很好,——什么样子的阳光,空气怎么个好法,除了阳光空气能体现晴朗,还有其他的吗?——那天,阳光明媚,太阳露着笑脸,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新鲜的空气拂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这样就很不错了。“公园里有花有树,漂亮极了”——为什么说漂亮?花是什么样子?树是什么样子?——花儿万紫千红颜色各异,花的形状也千奇百怪,有大的、小的,有绽开的、含苞待放的,树刚刚变绿,枝条柔软,叶子细细小小的。通过这样的设疑与引导达到习作训练的目的,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此例是写景,如果是写人,对其语言、动作、肖像和心理进行刻画则会更加传神,文字表现力更强。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那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段以纯熟的笔法,运用肖像、动作描写,使得父爱子、子爱父的动人情景感人至深,尤其是“探、攀、缩、倾”等动作的描写使人历历在目,非常传神。另外,像“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少年闰土捕鸟的流程,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神,“细脚伶仃的圆规”的豆腐西施等,都是细节描写的杰作,都总是给人们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而学生习作中往往是抓不到人的细节,例如“弟弟进来了,非常着急。”可以进行如下指导:“弟弟进来了”——弟弟当时什么样子?说话了吗?怎么进来的?——含着泪,喊着姐姐,跑的很快——弟弟一脸汗水,眼含着泪,一边喊着“姐姐”一边跑,三步并作两步走就冲进屋来,非常着急。这样通过对弟弟的动作、肖像和语言的描写,充分地写出了“着急”的情形,凸显了人物性格,也有力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总之,在日常的习作指导中重视对修辞和细节描写的训练,对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起到良好的作用。

以上是从充实内容上谈的两点建议,另外,在日常的写作指导中,从文章结构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文章的开头,开头一定要有特色,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以求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开门见山进入情节,可以排比铺陈引人入胜,可以写景抒情直击主题等。

2.注意文章的结尾,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好的文章结尾能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具体方法,可以提出问题引人深思,可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可以发出号召,也可以用后记的形式,还可以留下悬念,但一定要达到余韵悠长的目的。

3.注意文段的过渡,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随着情节的发展,篇幅的扩大,语段之间应该有自然的过渡,使文章既连贯又有节奏。具体的方法可以用小标题过渡,可以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可以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可以用关联词过渡,还可以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4.注意文章的照应,照应是文章在前后相应的位置上的关照、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有伏笔或暗示。注意了照应,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浑然一体。照应大体上可分为首尾照应、题文照应、伏笔照应、反复照应四种类型。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不论文章的篇幅有多长,都会令人感到别具匠心。

课程内容结构 篇12

关键词:教育改革,知识结构,教学

教育部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 认真谋划教育的改革发展, 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 怎样办好学校”这一根本问题, 找准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高等院校作为国家教育的轴心环节之一及国家人才储备核心基地, 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 是高校研究的主要问题, 是高校教师课题.新形势下,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在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上下工夫, 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等院校基础课教学, 特别是基础数学课的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 即知识内容的相对更迭较慢, 和教授的知识应用实现手段更新速度快 (计算机软件) 形成一对“矛盾”, 教师只有处理好这个关键问题, 才能一方面更好的组织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达到使学生学有所获、所用的教学目的.重组高校基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力工具, 文章以数学公共基础课《线性代数》教学为例, 予以阐明.

《线性代数》是一门对理工科学生极其重要的数学学科.它的理论不仅渗透到了数学的许多分支中, 例如高等数学、多元统计的教学, 而且在众多学科领域中都有应用.在现代社会, 除了算术以外, 线性代数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学科.同时, 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空间直观和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每名教师教学时的首要任务, 通过线性代数的教学, 完成基本知识的传播功能.线代教学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线性代数的应用涉及太少, 课本上涉及最多的只能算解线性方程组, 但这只是线性代数很初级的应用.实际上线性代数在计算机数据结构、密码学、对策论、景观格局变化等中都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在数学建模中其功能更有“巨大”的发挥.作为教师应加强自己对线性代数应用的了解.例如, 线性代数在“人口模型”“马尔可夫链”“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图的邻接矩阵”等方面的应用.这无论是从学生还是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是这样, 教师也可以试着用线性代数的方法和知识证明以前学过的定理或高数中的定理, 如老的高中解析几何课本上的坐标旋转公式, 它就可以用线性代数中的过渡矩阵来证明.还有一些根式问题.

线性代数被不少同学称为“天书”, 足见这门课给同学们造成的困难.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 很多同学遇到了上课听不懂, 公式定理理解不了, 知道了知识但不会做题, 记不住等问题.但是, 不要忘了, 每门课程都是有章可循的, 线性代数也不例外.掌握“几何为体, 矩阵为用”的思想, 加上有正确的教授方法、问题性原则, 完全可以让学生学好.

线代是一门比较费脑子的课, 所以教师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即教师的刺激性作用.如果学生觉得上课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那么一定要预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多地自己思考.一定要重视上课授课的兴趣性, 不能使线代的学习退化为自学.上课的趣味性, 作为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性, 与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性当然不同, 所以要多用通俗的语言, 即便是就一些难理解的概念定理把它简单化, 在课堂上以反映的实际意义为标准.数学本来就来源于实际, 所以, 平时要注意看一些与数学应用有关的书.老师的一句话就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 就可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甚至改变他们的一生.要让整个的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中进行.

线性代数的许多公式定理难理解, 但一定要理解这些才能记得牢, 理解不需要知道它的证明过程的每一步, 只要能从生活实际想到甚至朦朦胧胧地想到它的“所以然”就行.大学教学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发挥.指导学生做完题后要想想答案上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尤其对于自己不会做的题或某个题答案给出的解法非常好且较难想到, 然后将这种思路“存档”, 即“做完题后要总结”.这一点对学生日后的继续学习是有所帮助的.即“授人以渔, 而非授人以鱼”.

数学上的方法是相通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应把重点放在思想的讲授上, 比如, 考虑特殊情况这种思路.通过思想方法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联系, 线性代数与高数甚至其他学科可以联系起来.只要建立了这种联系, 线代就不会像原来那样琐碎.代换、构造都是通用的方法.数学软件的大量产生, 使演算量减少, 那么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科学的创造性, 才是教学的核心基石.

总之, 高校数学教学最重要就是“直观、实际、灵活、积极、联系”, 正如古诗所云“问渠那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黄正元.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订单式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5) .

[2]范美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教育“GDP”的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5) .

[3]孙龙存.多维视野观照下的成人教育本质探析[J].成人教育, 2009 (1) .

[4]李中.教师学科知识重要性的再解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5 (5) .

上一篇:网络服务协议下一篇:住院处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