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选取

2024-10-17

课程内容选取(通用7篇)

课程内容选取 篇1

《信息与档案管理》是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率先建设的一门综合性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也是根据当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而开设的。近年来,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在创建省级示范专业过程中, 从现代秘书岗位需要入手,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对《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的选取与重构。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职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信息与档案管理》作为文秘专业一门必修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 从确定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以秘书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根据对广东经济区域秘书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表明, 大量的企业需要秘书人才, 所以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企业秘书方向。基于对企业秘书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 明确了企业秘书岗位群的能力要求, 见表1。

在上述企业秘书的8个主要职能中, 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是其中两个主要职能。由于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两者有着天然联系, 因此将两者整合成一门综合课程———《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目标定位是:“以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 融知识性、规范性、实践性为一体, 重在培养学生规范化管理信息和档案的操作技能。”根据企业秘书职业岗位完成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的要求, 将其分解为9大工作项目, 即信息管理工作的“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信息的存储”;档案管理工作的“档案的收集”“档案的整理”“档案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的利用服务”, 围绕这9大工作项目来选取必需够用的知识点作为课程内容。这样,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 符合企业秘书岗位职能的需要, 充分体现以秘书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选定的必需够用的知识点, 它们还只是一个无序的集合, 还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 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组织, 使之符合教学的需要, 从而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的落实。《信息与档案管理》教学内容的构建紧紧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需求, 主要采取如下三个策略。

1. 知识点的例化。

所谓“例化”, 就是在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就业岗位实际工作进行梳理, 归纳或创设出一些能承载学习和训练内容的工作任务即典型工作, “基于典型工作再进一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 将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中去, 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习得相互关联的职业知识, 从而使知识点的安排服从于所要解决的工作问题。”《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针对工作任务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 见表2。

2. 知识链的序化。

所谓“序化”, 就是“在宏观层面,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并结合职业活动顺序, 以学习情境为单元构建课程内部结构”, 每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 把相关的知识融汇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中, “按情境的递进顺序来序化知识”。通过对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过程的分析, 将其分解为9大工作任务, 完成这9大工作任务需要20个技能, 两者对应起来构成9个教学单元, 再按工作顺序来排列教学单元。其序化方案见表3。

3. 知识面的活化。

所谓“活化”, 就是依据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来充实课程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需要灵活对接。依据现代秘书岗位群的职能分析, 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既是综合型秘书必备的两项职业技能, 又分别是信息管理员和档案管理员岗位的专业技能。《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既针对中小企、事业单位秘书“一职多能”的特点, 体现教学内容的“全”, 又针对大型企、事业单位秘书分工较细的特点, 体现教学内容的“专”, 并结合国家秘书岗位能力和知识鉴定的要求, 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实”。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兼顾了各类秘书岗位职能及国家秘书职业资格三级秘书证书考试的需要, 符合综合型秘书、信息管理员、档案管理员职位能力的要求, 为学生今后就业的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对《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选取与重构, 这只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第一步。要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还必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采取理论教学、实操训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希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 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使培养对象更符合职业岗位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苏.《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建设探讨.秘书, 2006 (11)

[2].袁忠, 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课程内容选取 篇2

【摘 要】SQL Server数据库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课程,是衡量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指标。如何定位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SQL Server 数据库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内容选取依据,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对 SQL Server 数据库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0 引言

由于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数据库课程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数据库课程已经成为各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

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是程序设计、信息管理与网络维护等方面重要内容,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针对程序开发、信息系统管理和网络维护工作岗位的必备的知识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如何定位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调研一些企业,了解计算机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完成数据库的开发和维护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对课程进行设计。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具备SQL Server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通过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的层层推进,使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原理和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胜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1 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

(1)能够使用SQL Server 2008进行物资管理系统服务器端数据库的创建、维护和安全性、完整性控制;(2)能够利用SQL语言对数据进行查询、更新、统计操作;(3)能够根据需求独立设计小型的数据库系统。

1.2 课程的单项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关系数据库理论设计小型数据库系统;(2)能够将数据流图转换成E-R图,并进一步转换成关系模型;(3)能够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会建立索引,并能使用约束、默认、规则等对象对数据库的完整性进行管理;(4)能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插入、删除、更新等操作;(5)能够使用SQL语句查询数据表中的信息;(6)能够创建、删除、查询、更新视图;(7)能够创建、执行、删除存储过程;(8)能够创建和删除触发器;(9)能够使用系统函数,并根据需要创建用户自定义函数;(10)具有规范的企业编程风格、良好的排查程序错误的能力;(11)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和学习能力。

1.3 知识目标

(1)理解数据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2)理解数据库设计理论和主要工具(数据流图、E-R图等);(3)理解数据库创建的语句格式和索引的作用;(4)掌握SELECT查询语句的基本格式;(5)理解INSERT(插入)、DELETE(删除)、UPDATE(修改)语句的一般格式;(6)理解视图的定义和作用;(7)理解函数的定义和作用;(8)理解存储过程的定义和作用;(9)理解触发器的定义、作用和工作原理;(10)理解SQL提供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机制。以应用为核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大多数高校的数据库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授,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多,教学课时不足,一学期下来都在赶进度,教学重点不明确,知识传授全而不精,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也不知道数据库设计的具体过程是怎样实现的,需要用到哪些软件工具,这对我们人才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在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的信息社会,如果让学生掌握不了实际的应用操作的话,我们的教学只能说是失败的。为此,为了培养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我们必须对数据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取,提高教学效果。

在进行从典型工作任务数据库应用与实践转化而来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合理选择源于企业、经教学理论加工改造的工作任务载体,以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为此,我们选择源于企业的物资管理数据库载体来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载体的选择遵循开放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简单易理解四个原则。在课程内容确定过程中,教学载体所包含的知识点是静态的,授课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所选载体逻辑必须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通常,载体未必能包含所有的知识点,可把载体未涉及的知识点作为拓展知识来教授。

本课程以一个项目、5个情境进行课程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以物资管理数据库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序化为5个教学情境:数据库导论、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数据库表的设计与管理、数据库对象的设计与管理、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对于每个情境描述和分析中包含所学的知识点,将知识点的顺序按项目进行重构。教学过程示例

在实施教学时,一边实践,一边理论讲解,按照以下4个顺序进行课程教学。

(1)使用Excel完成物资管理

以下表

1、表2是某移动公司在开发物资管理系统之前,库管员使用Excel表格对物资进行管理的样表,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表格,在Excel中输入公式自动计算入库、出库、库存数量。

课程围绕物资管理数据库项目进行教学,首先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实际工作中物资管理的流程,所以,第1次课我就让同学们假设自己是某单位的库管员,单位领导需要及时了解物资的库存情况,让他们思考自己该如何管理,如何根据出入库明显,自动计算出月报表。使用Excel表格导入课程的教学,学生都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实用,所以效果比较好。

(2)使用sql server2008设计数据库和表

通过Excel表格进行物资管理之后,同学们对“数据”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熟悉了物资管理工作流程,这时,让他们提炼出数据库设计中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设计出物资管理数据库的表就不会那么深奥了。

(3)把实际的数据记录输入数据库

在学习数据库课程时,没有“数据”很多实践操作就无法完成,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输入只是几条有代表性的记录。

(4)在物资管理数据库中练习各种sql语句

有了丰富的数据记录,再让学生完成物资管理系统开发中,需要对数据的查询、添加、删除,汇总等各种操作,进行练习。结语

面对着数据库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教学也不能一成不变,应该不断地调整和改革,培养有创新型的人才,适用信息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需求。课程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以下3个关系:

(1)陈述性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的关系

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能力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获得的部分。将陈述性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这两类知识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点。

(2)必备知识与拓展知识的关系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一方面要针对学生未来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选择特定的知识和技能,不过分强调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着力选择学生在未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长期的发展服务,为今后持续学习提供接口,适度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关系

课程内容选择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使理论知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整合,课程的内容多选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实践内容。

【参考文献】

语文本体性学习内容的选取依据 篇3

选取依据

特级教师商德远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期上撰文认为,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教师选择合宜的语文本体性内容开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选取语文本体性内容也有几个重要的依据:一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选取,如要确定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学习目标,要依据课标中的学段要求,明确“默读”能力这一学习目标属于第几学段的教学目标,从而选取相应的学习内容;二是依据“文本体式特点”来选取,即学习内容必须是该文本所独有的文本特征,而这一文本特征又必须是语文的核心价值内容,具有迁移的价值,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三是依据“编者意图”来选取,在与教材编者进行对话的基础上,借助教材中的导读、作业等来确定学习内容;四是依据“学生学情”来选取,学习内容的容量大小要适合,学习内容的广度、难度和深度要合适,学习内容要切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化学教学应培养学生

科学风险认知能力

特级教师陆军在《课程·教材·教法》第1期上撰文认为,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风险认知能力,可以防止他们产生“谈科色变”的恐慌心理,具体可以这样做:首先,利用教材中的绿色化学的知识作为切入点,向学生渗透绿色理念,如在化学实验中践行绿色化学理念的示范,使化学实验实现微型化、全封闭和无排放的绿色效果;其次,教给学生处理事故的方法,同时结合教学,用常见的有毒气体或液体的泄漏等化学风险事件的原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讨论形成防止风险发生以及处置风险的应急措施,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品格;最后,给学生介绍科学家恪守科学伦理的故事,也可就类似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硫酸伤熊”等事件,组织学生开展科学伦理道德问题的专题讨论,促进学生科学伦理的建构。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努力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殷玉新、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系讲师王德晓在《比较教育研究》第1期上撰文认为,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成长,可从下面四个方面去努力:第一,教师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与学生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发展计划,有着与学生一致的利益和观念;第二,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升,还要关注热情、和蔼、爱心、充满激情、开朗活泼、公正公平等内在品质的修炼,因为只有对教师这一职业保持高度的热忱,才能自由驾驭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第三,教师要掌握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境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知识基础,并能够在教学中熟练运用,还要有继续研究学问的兴趣,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使教学更具活力;第四,教师要履行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健康人格等综合素质。

“社会与情绪学习”的

课程形态及教学方式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教授夏正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现代校长研修中心副教授许苏、硕士研究生赵洁在《外国中小学教育》第2期上撰文认为,“社会与情绪学习”包含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负责人的决策等五项核心技能,是有助于儿童及成人提高生活质量所需技能的一种过程,也是美国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社会与情绪学习”的课程形态多样化,如有注重活动的“提升替代思考能力策略”的独立课程,该课程有131个单元,共6册,教学方法十分有特色。以“礼节”单元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然后每个学生轮流说出自己的优点,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接下来是“学乌龟”活动,学生可掌握控制肢体动作的技巧,避免出现攻击性行为。有的学校将“社会与情绪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形成渗透式课程。做法是:教师先学习然后教授情感素养的核心理念,即自我和社会意识、同情心、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培养健康的情绪,最后将这种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此外,还有注重营造学校氛围的隐形课程,如“学习社区部落”项目、“关爱学校社区”项目等。

(责编 欧孔群)

课程内容选取 篇4

一、我国高校《泛读》或《英语阅读》课程的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高校《泛读》或《英语阅读》课程的现状, 我们课题组对以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学院为代表的各大高校的《泛读》或《英语阅读》课程的教材选用, 教师扩展性阅读内容选取的对象、比例等问题做了一次名为《扩展性阅读在语言类课程上的重要性》的问卷调查。

1. 教材的选用。

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的英语专业的《泛读》或《英语阅读》的课程都有指定的教材, 但并不统一, 其中《泛读教程》与《新编英语泛读教程》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两部教材, 分别占到了55%和35%。而且尽管是在同一所学校, 不同年级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也不相同,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其以《泛读教程》为《泛读》课程的基本教材, 但有些年级尝试性的使用了《超越概念》这部由中国作者和国外作者合作出版的教材。

2. 扩展性阅读内容的选取情况。

由于泛读课程往往课时较短, 通常情况每周为两学时, 紧靠课堂短暂的两学时的教学无法完成明显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任务目标, 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课下做大量的阅读, 即文章所指的除教材以外的阅读内容, 我们称之为扩展性阅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的教师会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外的扩展性阅读内容。从内容的选取来看 (图1, 见下页) , 选择英语原著作为扩展阅读的读物对象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68%, 其次是英语杂志、报纸等, 分别占到17%和15%, 与课文相关的英文教材、考试辅导书的比例较低。广大教师之所以选择英语杂志、报纸等学习与娱乐并重的材料多过教科辅导类图书的比例, 显示出当代的学生倾向于在了解一些奇闻趣事的同时学习英语的特点。虽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课下进行扩展性阅读, 但阅读量的多少差别也很大,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一学期读1~2本名著,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2~3周就完成一本名著的阅读。究竟是读得越多越好, 还是以读懂、理解为主的阅读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增长呢?这些问题值得广大的语言教学者的积极探索。

二、英语阅读课程中扩展性阅读内容选取的原则

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首先, 扩展性阅读内容是必要的, 因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往往过于陈旧、简单, 写作手法不够丰富, 无法满足学生扩展知识面、增加词汇量、赏析作者的写作特点和写作风格等要求。其次, 扩展性阅读内容的选择不是随意的, 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层次为学生精挑细选, 并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 与课文内容的关联性原则。

扩展性内容不能随意增选, 需要与课文的主题有关联。以《泛读教程》第一册第2单元《文化震荡》为例, 国外作家关于文化震荡的文章较多, 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 教师可复印相关文章或指定相关文章供学生阅读,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力以及对同一主题相关文章的写作风格、写作手法、用词遣句做出对比, 提升自身的语言鉴赏力。

2. 内容新颖性原则。

在筛选课文内容时,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他们是读图时代的孩子, 那些枯燥的、学术性的文章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应针对他们的特点, 选择内容新颖的, 属于他们领域的文章。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有兴趣去读、去品味文章的特点。如《哈利?波特》的相关评论性文章和介绍, 要比传统教材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

3. 内容实用性原则。

英语阅读材料要题材广泛, 教师应选择着重介绍国内外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医疗卫生、妇女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保护以及最新科技动态的文章。学生在阅读完这些文章后不仅能够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 而且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 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他们愿意征服的挑战。

4. 语言代表性原则。

在英语阅读课上, 最重要的内容莫过于让学生了解英语为母语的作者著作, 因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和学生阅读的大量母语非英语的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的, 尤其是一些名家名句对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一篇好的英文文章对英语语言学习者是一扇门、一扇窗, 它能够开启学生的阅读视野。所以教师应当选取一些具有语言代表性英文的名篇、名著,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体会母语作者用词用句的巧妙性, 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

5. 教学操作性要强。

教师所选的题材要简洁明了, 所选的体裁要有所变化。在一定的阶段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有利于老师讲解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例如《中国日报》在这一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它的排版方式丰富多彩, 文章标题根据新闻的重要性使用不同的字体和大小, 一般还配有小标题。它的图片也是五花八门, 有漫画、黑白照片、彩色照片, 有时还加有彩色底纹。其版面设计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把文章的主题传达给学生。[1]

三、英语阅读课程中扩展性内容选取的比例

在加强扩展性阅读内容的同时, 还要注重扩展性阅读的比例, 即不能一味增加阅读量, 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长时间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减退, 学习兴趣丧失;但也不能过少, 这样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分阶段的、有重点的布置扩展性阅读内容。就笔者的教学经验, 课堂上所使用的扩展性阅读内容和教材内容一般为1:1的比例为佳, 即一篇教材内容, 一篇内容、主题或写作特点、写作风格相类似的扩展性阅读内容。而课下的扩展性阅读内容, 即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的比例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比例以2:1为佳, 也就是说课下的阅读量是课上阅读量的两倍, 如果要求学生的阅读量过多, 学生可能会出现怠工情绪, 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对英文原文的阅读, 最好以学期来计算, 通常情况下, 一学期1~2本英文原著比较合适, 因为学生有很多其他的课业要完成, 不可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阅读上, 能够高效的完成1~2本原著的阅读, 对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扩展性阅读内容阅读考核方式

阅读任务是不太好量化和检查的, 但是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布置扩展性阅读任务, 而不检查或考核, 如果这样的话, 会有一些学生不积极完成任务, 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对所布置的阅读内容设定检查或考核方式。然而传统的考核方法并不适用于扩展性阅读内容的考核,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对所读的内容撰写读书报告是一个比较适合阅读课程的检查方式, 读书报告通常包括作者简介、文章总结、读者评论等几个方面, 通过读书报告的检查和阅读, 教师可以评测学生是否阅读以及阅读的深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 通过撰写读书报告, 学生可以回述所读内容, 并对所读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特点做出总结,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扩展性阅读内容选取对教师的要求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按照上述的原则、比例以及检查方法去选取扩展性阅读内容的话, 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 内容的选取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读量, 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从广袤的阅读材料中选取出适合教学内容的材料。其次, 对阅读内容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的讲解需要教师大量的备课和科研,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生动, 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去品味文章而不是阅读文章。另外, 对学生读书报告的评阅, 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因为只有教师对每一份读书报告的认真阅读和评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该项任务的重要性和出色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和骄傲感。

教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阅读教学在整个的英语教学体系中是最难把握、最难掌控的一门课程, 要想上好该门课程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局限在教材内容上, 这样会造成教学资源匮乏, 达不到“泛”读的教学目标;但也不能无原则的大量增加阅读资料, 在扩展性阅读资料的选取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比例。课堂教学内容规范化, 扩展性阅读内容体系化是保障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保障。

参考文献

课程内容选取 篇5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习作

小学语文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小学语文作为我国儿童学习各学科文化知识、塑造个人内在品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内容的新、全、实用和陈、偏、虚空直接关系到学生们所获知识的多寡及健康成长。目前,小学生习作时内容空洞、语言不流畅、缺乏真实情感等等现象无处不在,作为一线教师,我提出以下三个方面作为习作训练的内容选取。

一、内容情境性,进入体验感

内容情境性创造要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观察及实践体验的现实环境,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习作就是要描述人们的真实生活,体现人们的真情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给小学生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而合适素材的选取可以让孩子在情境中产生表达驱动力与表现他们的情感。快乐轻松的生活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孩子们非常乐于各种玩耍及游戏,如果将各种玩耍及游戏设计成习作中的内容就可以将孩子的游玩与习作有机结合。在习作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喜欢把文章的字、句、段,文章结构与思想等等分开来训练,以完成每一个方面的训练任务为己任,而不考虑学生想象力是否得以真正开发与培养。学者李吉林曾指出:在习作编写时,应该减少固定与条例化的作文题目,而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采用各种形象的语言及诸多文字为小学生打造一个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想象力的空间。笔者认为教师在为学生选择习作题目时应该灵活多样,加强师生双方的交流,也在适当允许学生自己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创造各种场景与氛围,让学生在更为真实的环境当中产生写作欲望。教师在习作训练过程中要时时记住突破各种条条与框框,少谈各种习作技巧,让学生自己进行个性表达及写作方式方法的形成,让小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习作与生活,从而提升想象力及习作水平。

二、内容生活性,积累阅读感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学习理念,要将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进行教育。语文习作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习作是人们对生活情感的倾诉。在近二十年,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取得了不小地进步,一些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如情境作文训练,童话引路教学实验,言语交际作文训练等等。这些方式方法在习作教学当中有着共同的特征,即要强调作文的学习与写作要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体现生活的真正需要,反映出作文的现实生活价值,将学生的写作及育人理念相融合,强调作文教学与深挖生活的需要相结合。《语文新课标》中曾提出写作教学应该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产生写作“冲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与观察,表达自己的情感。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在阅读中认真积累各种素材。积累材料不应该只是随便用脑子看一下,而应该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将好的素材记录下来,比如可以让小学生将生活分为温馨港湾(家庭生活),快乐校园(校园生活),社会广角(社会生活)等等。生活与习作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只有将两者恰当的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促进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活动,主动贴近生活与大自然,如参观各种教育基地,举行各种写作比赛、郊游等等。小学生对新鲜事情都非常感兴趣,而且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让他们从内心深入抒发真实情感,把习作当成交流的对象与朋友。

三、内容跨学科性,诱发创造力

“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处处是作文”,跨学科习作教学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突破语文习作练习与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的界线,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氛围内进行习作训练。习作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其他科目的教师也有义务配合进行教学,比如说在美术课上,美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给自己的美术作品填写创作说明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思想品德课上应该就社会现象谈谈自己的理想等。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各种素材,从而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联系,更好地让小学生到各学科中进行素材的积累,为学习而不断习作。因此,笔者认为习作教学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最好将这种结合进行制度化,创建跨学科习作的良好局面。在跨学科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开展这种习作,从各个方面来使小学生积累素材,提升学生的爱国、爱自然、爱社会、爱亲人等情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训练平台,让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在平时的阅读训练当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更为大胆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想象空间的扩大,将其所想化成文章。促使学生在日常的观察及想象中去阅读与习作。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向社会,向社会要生活经验,比如通过服务社会来收集各种习作原材料,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大。

【参考文献】

[1]陈敏. 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学教育,2011(3).

[2]荆仙玉. 重庆中小学语文教师语言文学素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3]田宝伸.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2(9).

课程内容选取 篇6

1 实用英语

1.1 实用英语学习现状

实用英语是一门费时、低效的高校的基础课程, 现阶段依旧采用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没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方法, 出现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学习, 没有学习计划,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在考试前期采取集中复习的现象。对于实用英语来说听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有的高校的教学条件落后, 教学环境差, 导致学生对实用英语存在抵触情绪, 缺乏兴趣, 造成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 学习方法机械、死板;对于听说的英语选择性遗忘, 出现“聋哑英语”。

1.2 实用英语学习效果差的原因

现在的教学模式依旧以老师为中心, 有的教师缺乏现代外语教学理论, 使得课堂缺乏学习英语的语境, 制约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现阶段的教学依旧倾向于应试教育, 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脱节, 让同学希望课堂教学来提高交际能力的愿望很难实现[2]。教材作为上课学习内容的主要指导方向, 觉得着学习模式和学习效果, 然而现代教材缺乏时代性和趣味性, 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主动学习性差。

2 移动学习的概述

2.1 移动学习的定义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共识, 各领域专家各抒己见, 根据其共同点, 可以将移动学习定义为:基于无线通信网络和移动技术设备, 能够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内容, 并满足学习者之间和师生之间交流需要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3]。而微信作为一款方便的即时通讯社交软件, 恰恰具备了移动学习的特点。

2.2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的支撑背景

2.2.1 硬件条件

硬件条件主要包括支持微信技术的终端和服务器端设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当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在内的移动设备多种多样, 基本上人人具备移动学习的条件。

而对于移动终端来讲, 主要是为满足人们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由此必须具备移动性, 如果设备的便携性差, 将直接影响学习的范围, 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泡影, 使学习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变差, 由此, 设备必须具备好的便携性。移动学习从网上获取资源, 反馈交流等都需要网络的支持, 由此, 接入网络的便利性也会制约移动学习的效率以及学习成果。学生的学习依靠于学习的资源和交流, 拿实用英语来讲, 只有英语资源具有趣味性才会吸引学生的学习, 只有具备好的交流性才会锻炼学生听说能力, 若学生遇上难题, 老师及时的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交流越及时, 效率越好。为了让移动学习的年龄范围更加宽广, 这就要保证终端具备操作简便性和承载的多样性, 对于老人而言, 操作便利, 学习资源易学会, 对于儿童, 图片比文字更具吸引性。对于服务器端, 目前有的研究是通过爬行分类器的设计来获取web网络的资源, 并对资源进行分类, 存入知识库, 以求获取个性化知识, 从而改善在移动终端的知识简单罗列, 学习资源零散分布的状况[4]。

2.2.2 软件条件

支持服务是保证移动学习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好的支持服务可以解决学习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困难。移动学习中的支持服务应是移动学习服务提供机构所提供的关于解决移动学习实施过程中各类问题的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等与学生个体或所在组织机构需求紧密相关的服务总和[5]。

2.2.3 移动通信网络

移动网络在移动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移动网络包括无线通信网络和国际互联网两个方面。移动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中的蓝牙技术, 通过嵌入蓝牙技术芯片的局域网接入点, 就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Internet上进行学习, 学生利用3G技术就可以随时随时的进行学习和交流。

2.3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的特点

通过对上述移动学习支撑背景的论述, 可以清楚地知道移动学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3.1 移动学习的自由性

由于互联网的遍布以及移动设备的便携性, 移动学习者不再受区域限制, 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爱好自由的选择资源和进度, 打破传统教学的统一性, 让学生学习变得自由化, 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2.3.2 及时交流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移动学习通过无线网络消除地理空间限制, 让人与人之间交流变得更加多样化。学习者一旦遇到问题或者需求, 都可以借助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将问题传送给老师或他人, 来寻求答案, 完成学习互动。

2.3.3 泛在性

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 传统的固定教学早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随着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以及移动设备的普遍化, 为人们随时随地学习创造了机会, 使得移动学习占据了其他学习方式难以匹敌的优势。

2.3.4 学习过程的随意性

由于移动学习的自由性, 学习者随时开始, 随时中断, 这就使教学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实用英语中, 教学任务是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一个系统, 然后加以传递, 虽然移动学习为实用英语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但会打破系统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阻碍了英语的学习。加上学习时间的零散性, 使得学习者在实用英语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使得注意力分散, 前期看的知识印象模糊等现象, 都会影响到移动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2.4 微信学习的内容选取特征

2.4.1 简明扼要

微信学习的选取内容一定要避免大量的文字, 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对人体感官刺激比较强烈的生动化表达方式, 比较适合移动学习内容的表达。

2.4.2 适当的学习内容

微信学习的选取内容一定要适当, 不可以过多的追求多媒体效果。移动学习在线学习那样强大的技术支持, 绚丽的多媒体不仅影响了课件的运行速度, 而且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时, 他们的的学习活动是片断化的, 此时需要的选取的内容具有娱乐性和应用性, 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使得他们对知识点有深刻的认识, 易于掌握。

3 基于微信的实用英语移动学习的内容选取

通过对实用英语学习现状以及流动学习特点的论述, 基于微信的实用英语移动学习的内容选取将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只有高质量的学习内容才会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产生影响, 反之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用英语移动学习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选取。

3.1 突出实用性的知识

对于实用英语来讲, 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更加注重实用。实用英语移动学习的内容选取过程中必须要涵盖课程的各项学习目标, 让教学内容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不能存在表述错误的文字和图片, 要严格遵循实用英语的学科规律, 举例要与时俱进,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 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在内容选取过程中,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应有所区别, 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要, 选取不同的内容, 让学习者对选取的内容产生求知欲, 强烈的进取欲, 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在内容编排过程中, 要注重逻辑的合理性, 要保证内容能够简洁清晰地反映整体知识结构。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未来工作联系起来, 在选取内容上有所体现, 可以大大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加强他们的交际能力。

3.2 知识性与趣味性并举

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 让实用英语选取的内容具有趣味性十分的必要。利用移动学习的灵活性, 让实用英语课程与其内容有关、有学习价值的外部资源进行链接,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绝大多数学生偏好趣味性强难易度适中的内容, 可以根据学习进度, 设置测试环节, 但要保证题型易于操作, 不单调乏味, 对于学习者给出的答案要给与反馈, 可以设置成文字、声音、图像或动画吸引人的注意。在实用英语讲述人物的时候, 可以分配角色, 进行角色扮演, 不仅可以加深记忆, 还可以让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 有利于听说的练习。

4 结语

基于微信的实用英语移动学习的内容选取要根据应用英语的学习现状以及移动学习的特点来进行选取, 分析利弊, 选取的内容不可以太局限于书本, 与时代脱节, 要与生活紧密联系, 具有吸引力;选取的内容要减少枯燥乏味的文字, 增加趣味性;不可以太依靠于绚丽的多媒体, 从而忽视实用英语的实用性, 减少学习者的交流能力和听说能力。只有选取高质量的实用英语移动学习的内容才会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心月.移动学习内容设计与评估规范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1.

[2]李常玉, 蔡召义.实用英语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6:92-92.

[3]赵国志.初中英公咨移动学习平台构建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黄荣怀, 王晓晨, 李玉顺.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 2009, 1:3一7.

课程内容选取 篇7

1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两个方面。社会需求又分为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1]。主观需求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的需求, 是理想需求;客观需求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对英语能力的需求, 是实际需求。个体需求是学生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反应。

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NA) 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2]。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Hutchinson和Waters (1987) 指出, 不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 任何课程都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的[3]。需求分析是一种高度基于本土情境、讲究实用的活动[2]。

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分析” (target needs analysis) 和“学习需求分析” (learning needs analysis) 两个方面。目标需求分析是外语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学习目的和外语水平开展的分析;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外语课程前的语言水平, 调查学生的语言优势和欠缺以及学习态度、学习偏爱、需求与期望等[4]。实际上, 需求分析是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种模式的结合。

2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 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 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 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必须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企业的需要。因此, 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以实用为目的, 实用性的知识是激发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最大动力。

当前已有不少高职高专英语教材, 一般地说, 高职类教材根据《基本要求》培养目标而编写, 但有的教材虽实用性较强, 注重了“交际原则”, 却忽略了“系统原则”, 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或“阶段性原则”。到目前为止, 笔者还没有找到一套完整的、完全符合高职学校生源复杂特点的英语系列教材。

从调查中发现, 高职毕业生一般在私有企业容易找到工作, 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通常能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 享受较好的待遇。53.2%的学生对自己的将来目标有较清醒的认识, 将学习动机与未来工作联系起来, 认为培养英语能力主要是为今后的工作需要做准备。也有一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通过学分考试。为了获取信息或乐趣的学生占18.3%。因此, 高职生渴望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入, 渴望真实、实用、有时代感的学习内容, 希望通过英语学习提高自己涉外交际能力。然而, 实际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拘泥于教材, 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远远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亦不能满足学生对实用性知识的需求, 与时代感严重脱节。

3精选教学内容, 满足高职生英语学习需求

1) 选好教材, 满足高职生对实用性知识的需求

高职学生比较实际, 学习目的非常现实, 教学材料的实用性非常重要。教材是教学材料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好的教材可以起到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选好教材是做好英语教学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第一步。教师在选择教材时, 要考虑教学需要, 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也要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 丰富学生相应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 有利于未来的工作需要。因此, 作为高职英语教育,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应该考虑其特色。在选教材方面, 首先应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教材的设计上, 可以增加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将接触到的诸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 并辅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 而不宜过于专业化和学术性。其次, 教材的内容应该有别于普通高校基础英语教材内容, 使其更具实用性。可以安排一些对学生就业有益的内容, 如:英文招聘广告、简历、求职信、广告、图书馆的观众须知、宾馆或旅游景点的英语指示等等。

总之在选取教材时, 应考虑教材基础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既利于课上教学又利于课下自学, 真正满足学生对实用性知识的需求。

2) 精选内容, 满足高职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需求

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课程, 改革英语课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 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选好教材是做好英语教学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第一步, 但真正要做好教学只选取好的教材是不够的, 毕竟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相对来说也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使学生感兴趣并能满足学生多层次知识结构的需求的内容。

据调查, 绝大多数学生偏好趣味性强、实用性强、难易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过难, 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却步的畏惧情绪;教学内容太容易, 满足不了学习目的, 不利于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难度适中的教学材料可使学习者求知欲得到满足, 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 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学内容都应有所区别, 同时教学材料在形式上亦应具有多样性, 如剪报、新闻短讯、广告、合同、说明书、短剧、短篇小说、旅游路线、幽默小品等等;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 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 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 国际通用技术标准, 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等;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计算机的使用已十分普遍, 人机沟通能力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 英语教学对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 通用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 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都可纳入教学内容, 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十分实用而生动的教学内容, 真正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教学内容, 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 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求, 提高高职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 教学材料的选取应注意其趣味性、层次性。合理使用教材的同时, 及时补充大量教材之外的材料, 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3) 优化教学内容, 实践语言“内化”

成功的英语教学不只是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 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 在实践中能用多少, 这种“学会”、“能用”就是“内化”, 为此,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就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

要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 活化教材, 使教材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贴得很近, 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 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强烈的进取欲, 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 因此, 教学内容的量并不在多, 更重要的是在质上下功夫。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 恰当地补充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是切实有效地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 “真正达到英语课程目标就是学生的根本需要[5]”。高职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 保持教学内容静态与动态的统一[6], 即保持一定稳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 根据学生的需求, 及时选用、补充一些新的教学材料, 使教学内容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满足高职生对教学内容的多种需求[2]。

参考文献

[1]龚晓斌.客观需求观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8) :35-38.

[2]赵庆红.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 2009 (4) :14-22.

[3]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研究, 2009 (2) :125-130.

[5]文秋芳.真正达到英语课程目标就是学生的根本需要[N].中国教育报, 2002-05.

上一篇:路基路面工程教学管理下一篇:微机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