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内容

2024-07-22

欣赏内容(共7篇)

欣赏内容 篇1

摘要:舞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针对高校专业舞蹈教学, 基于舞蹈的教学内容层面, 以实践教学和欣赏教学并重的理念为基础, 分别对舞蹈教学实践内容和舞蹈教学欣赏内容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高校专业舞蹈教学,实践教学,欣赏教学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改革, 教育部于2006年印发了《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并在方案中把艺术教育作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这一教育方针尽管是对于普通高校而言, 但同时相当于对高校专业舞蹈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基于此, 有必要从实践与欣赏这两个角度, 对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一、舞蹈教学实践内容分析

从专业舞蹈教学的总体上来看, 在整体设置上可以重视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芭蕾舞训练必不可少;二是把传统戏曲、体操、芭蕾以及中国舞蹈融为一体;三是有效融入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训练;四是以中国舞蹈为核心, 并把集现代舞、传统戏曲、体育舞蹈以及中国武术有效整合成一体;五是重视舞蹈排练环节, 并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适当推进创作训练。这些课程的设置也许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难度, 这就需要舞蹈教师坚持“博古通今, 技贯中西”的舞蹈教学态度, 坚持日常积累, 从而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单一训练的趋向, 并由此逐渐打造出更有价值的舞蹈教学新内容。

1. 加大对舞蹈基本训练的重视程度

对于舞蹈专业学生而言, 舞蹈基本训练课程具有基础性作用, 它至少包括如下两个教学目的:一是使大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舞蹈所需要的基本动姿、体态、方位等要素进行基础训练的一般方法, 二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自然素质。具体而言, 舞蹈的基本训练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力度、灵活性以及动作的协调性、对身体和动作的控制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得到有效开发和提高。新生中有很多人在入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舞蹈教育, 这就体现出对他们加强基本训练的必要性。在舞蹈基本功教学内容及方法方面, 舞蹈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讲授相关的舞蹈理论知识, 而且还需要对学生分阶段进行扶把练习和离把练习。对于扶把练习而言, 首先要对学生正确的站立姿态进行训练, 并在此基础上, 辅导学生进行蹲、擦地、踢腿、压腿等训练, 从而训练学生额以腰、腿基本功, 并使学生上肢、下肢与躯干动作形成有机协调, 从而逐渐形成规范的舞蹈动作。对于离把训练而言, 舞蹈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单一动作、单项小组合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方面的训练的意义更为重要, 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舞蹈运行过程中能够适度把握肌肉的松弛与紧张, 并有效控制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2. 把舞蹈组合作为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大学生学习舞蹈组合能够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重要价值: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各类舞蹈的特点及提高其鉴赏能力;二是帮助学生逐渐了解和继承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优秀舞蹈;三是通过对舞蹈组合的学习, 学生能够加强肢体的密切配合程度, 从而使他们的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四是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 并从中获得舞蹈中蕴涵的美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舞蹈教师应该精心选择那些在我国普及较广、影响较大的经典舞蹈组合, 或者选择一些风格独特的舞蹈组合。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还可以针对大学生在表演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训练作用的舞蹈组合, 例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不仅要求舞蹈者的眼神和身体各部位动作密切配合,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而且还需要舞蹈者的身体各部位 (甚至脚趾) 都有动作, 这样一来, 就能够逐渐解决舞蹈者在日常训练中的薄弱环节。具体而言,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繁多, 每一种民间舞都具有自身鲜明的风格和地方特色。舞蹈教师在对学生讲授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选取其中一些较为典型的舞蹈素材及动作组合, 再组织学生进行训练, 可使学生在基本了解和初步把握民族民间舞蹈不同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一定的舞蹈表演素材, 这样一来,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舞蹈表现力, 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舞蹈创编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 舞蹈教师在对学生组织开展舞蹈组合方面的训练时, 应根据男女生不同特点来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 对于男生而言, 宜采用富有刚健特点的舞蹈组合进行训练, 蒙古舞中的动作姿态所编排的组合是较为适宜的选择对象。而对于女生而言, 可采用具有动作明快、眼神丰富、表达细腻、手腕灵活等风格特点的舞蹈组合, 傣族舞和维吾尔族舞都是较为适宜的选择对象。

当学生的舞蹈组合训练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 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民间舞训练方面的教学成果, 舞蹈教师可主动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舞蹈元素创编一些有一定表演性的舞蹈动作组合, 并做到创编和排练相结合, 这样一来, 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基本风格特色的深切认识, 还能在实践中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把所学的一些零散的舞蹈内容有机整合, 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二、重视舞蹈欣赏教学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舞蹈在观众眼中的“专业程度”逐渐降低, 目前已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可知,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常常会谈起自己喜欢的舞蹈, 这实际上就是舞蹈欣赏的一种口头表达。舞蹈欣赏是人们在观看舞蹈表学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从实际情况来看, 舞蹈欣赏一直没有被很多高校所重视,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相关经费投入有限, 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校的专业舞蹈教师教学理念出现偏差, 对舞蹈欣赏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 高校专业舞蹈教学需要在今后向学生充分全面介绍各个舞种典型作品、舞剧以及大型晚会, 从而不断促进舞蹈专业的学生体会到舞蹈中蕴涵的美感。

舞蹈作品能否给人以美的享受, 并能否在很长时间内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要看舞蹈作品内容是否健康向上之外, 舞蹈者的表演艺术水平的高低是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 舞蹈教师在向学生提供舞蹈欣赏作品时, 可辅导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鉴赏舞蹈表演艺术水平的高低。

(1) 看舞蹈者的舞蹈动作是否准确和稳定。一般来说, 要由一串连续的旋转动作或由一个急速的跳跃动作过渡到另一种类型的动作。一个表演艺术较高的舞蹈者必须做到不摇不晃, 如果动作做得过火, 就无法表现出舞蹈的风格和韵味, 也无法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

(2) 看舞蹈者的动作是否刚健柔美。从理论上而言, 刚健是指舞蹈者的舞蹈力度, 柔美是指舞蹈者的身段软度。一个舞蹈表演必须刚柔并举, 有刚有柔, 才能准确地体现出舞蹈魅力。

(3) 看舞蹈者的舞蹈动作是否敏捷和轻盈。从舞蹈技巧的层面来看, 如果舞蹈者的四肢舒展灵活, 腿脚动作干净敏捷, 体态轻盈优雅, 就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4) 看舞蹈者的动作节奏与乐感。音乐是舞蹈的声音和内容, 舞蹈是音乐的形态, 因此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 这就进一步说明, 鉴别一个舞蹈作品的水平还有赖于舞蹈者在该舞蹈作品中体现出的动作节奏与乐感。

(5) 看舞蹈表演者表达出的舞蹈韵味。舞蹈韵味的体现源于舞蹈者的身韵是否到位, 是舞蹈者通过具体的舞蹈表演, 使自己从内心到外形共同体现出来的一种整齐划一的内在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宋颖.浅谈提高普通高校舞蹈课程设置科学性的策略[J].音乐大观, 2011 ( 7 ) .

欣赏内容 篇2

为了赏析,我们必须首先进入到作者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具体感受中去。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min党政府成立国民参政会,梁实秋被聘为参政员。北京落入日本侵略者的虎口之后,他离别一家老小,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由香港到汉口又由汉口到重庆。与此同时,他被国min党政府教育次长张道藩聘为教育部教科书编辑委员会中小学教科书组主任,此后入国立编译馆。开始抗战八年在重庆的生活。这里,我认为应当注意两点:

一、梁实秋是爱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结束了相对平静的优裕生活,离开北平的亲人,过客居在外的清冷、孤寒的生活;

二、对于这时期自己清冷、孤寒的生活,他主要是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国家与民族的共同苦难来感受的。国民参政会虽然是国min党专制统治下的一个民主花瓶,虽然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设性的机构,但在一向受统治者冷落、歧视乃至迫害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尤其对于像梁实秋这样的“重人情”的知识分子来说,参政员这一身份不能不是一种殊荣。国min党及其下属官僚对他的“重视”和“关心”,使他在本民族内部感到了温暖。显而易见,这种心理因素与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左翼知识分子是不同的。但正是这种从民族内部“人情关系”中获得的温暖感受,对他的清寒乃至困难的客观物质生活起了一种化解、一种消溶、一种稀释作用。

在《雅舍》一文中,我们处处感到这种化解、消溶和稀释的痕迹。也可以说,这是《雅舍》一文的最显著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雅舍”是梁实秋在重庆北碚时的居所。关于它,梁实秋自己曾有过一个简要的介绍:“因为要在北碚定居,我和业雅(龚业雅——引者)、景超(吴景超——引者)便在江苏省立医院斜对面的山坡上合买了一栋新建的房子。六间房,可以分为三个单位,各有房门对外出入,是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刷灰,地板颤悠悠的吱吱作响。烽火连天之时有此亦可栖迟。没有门牌,邮递不便,因此我们商量,要给房屋起个名字,我建议用业雅的名字,名之为‘雅舍’。

雅舍命名之由来不过如此,后来我写的《雅舍小品》颇有一些读者,或以为我是自命风雅,那就不是事实了。”(《白猫王子及其它·北碚旧游》)在这里,我们必须体验到的有下列一点:正是在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中,正是在风雨飘摇的苦难日子里,梁实秋才与这座“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它,在烽火连天之日给了作者以栖迟之地;是它,使作者得以在他乡躲避风雨,阻挡严寒。不论它是何等的寒陋、何等的破败,但作者在漫长的日子里所获得的安适和温暖却是它给予的。它不但是作者全部物质生活的主要依靠,也是作者整个心灵的主要慰安。在日日夜夜的相处中,作者在实际的生活和内在的心灵上都与“雅舍”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了作者朝夕与共的朋友和伴侣。

它给了作者以心灵的慰安,作者也对它怀有温暖的情意。在这时,社会的情意与物质对象的情意融为一体了,主观感情对象化为客观物质条件自身的特征。“雅舍”俨然成了作者的一个朋友和情人,虽然寒伧和简陋,但不令人感到畏惧或烦厌。作者对它的温暖的情意,化解了它的弱点和不足。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知道,《雅舍》一文的核心不在“舍”之“雅”,而在作者“意”之“暖”,“情”之“切”。统观全文,我们首先感到的是该文的这样一个特点,即:作者写“舍”之“雅”、之“美”、之“惬意”者实未着几语,通篇写的几乎尽是它的“敝”、它的“陋”和它的不适不于居住的特点。但在这全部的描写里,我们感到的却是雅舍的可爱、可亲,并绝不生一丝憎恶它、厌烦它、疏远它的感觉。在这里,包含的是艺术的辩证法,是作者的艺术匠心,而这种艺术匠心只能产生在作者真实的情绪和情感中。

我们说《雅舍》主要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是用主观感情的温暖化解、消溶、稀释了客观物质生活的清寒乃至困难,其具体表现就在这种艺术描写的特点上。人们通常有一种错觉,认为一谈到某物的缺点和不足便是对它的厌恶和否定。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粗疏的感受,并且往往是心胸狭窄、有过分的自恋倾向的人的错觉。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一个年轻的母亲是多么喜欢向邻人告白她的几岁的儿子所犯的一系列错误呵!一个要好的朋友是多|||雅舍梁实秋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地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上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强,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欣赏内容 篇3

关键词:高校学前音乐;教学内容;创新

在教育事业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同时是一种美育教育,在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将理论的知识得到提炼和升华,在音乐学习中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我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创新欣赏,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一、 高校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有:(1)中西方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在教材中占据着大量的西方音乐以及欧洲音乐。(2)音乐欣赏内容中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在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中主要是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并没有形成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相关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对音乐的认识角度受到了限制。(3)教师自身制定了音乐欣赏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最终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发展,但是在内容中,教师根据自身来制定,就忽视了教学质量的发展因素,使得学生不能全面的发展。(4)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着滞后性。在我国高校音乐教材内容中已经具有三十年的历史,但是在教材内容中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仅仅局限在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两个部分,阻滞了更好的发展。

二、高校对音乐欣赏教材的改进

1、 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因此在我国文化特色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在这56个民族中,包含着不同的风俗、文化、语言,因此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特色,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中受到西方教学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形式下,需要开创我国特色的文化特征,从加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内容开始。

2、 将内容中包含有科学性的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为了构建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这就需要编写一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以及结构性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来保证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其中在编写音乐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特色来编写:

音乐欣赏内容的时代性:我国是文明的古国,历史比较悠久,因此在文化中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此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需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渗入现代音乐的特色,这样二者相互借鉴,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对音乐学习的思路;音乐教材需要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的内容需要具有开放性,在保留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善;另外音乐欣赏教材需要多样性,在编写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发展多样化教材中进行变式,在音乐欣赏教材中包含音像教材、文字教材、视听教材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等,相互结合,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欣赏教材内容。

3、 注重对高校音乐欣赏教材中隐形内容的传播

在将隐形的教材内容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在音乐的创作、表演、题材以及形式中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和文化的多样性,另外需要纠正雪还是呢个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主要是以西方的音乐为主要形式,因此这就造成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重点研究,从中忽略了我国的民族特色以及更多优秀的文化,因此在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中,教师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纠正学生的思想,以本土音乐为主的思想,在内容上将重点进行转移。

三、 对高校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欣赏创新

1、 在审美能力中进行创新

由于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基本上实现的形式是以教为主,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加强对音乐学习的进一步认识。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校音乐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的欣赏,主要是通过在创新境界的欣赏,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创作人的真实感受,以及思想情感,这样从创作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解音乐创作的源泉,在了解创作人的作品进行深刻的体验后,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挖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最终将高校音乐欣赏的境界提高到更深的层次。

四、 总结

通过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以及加强了创新的培养,将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更多的融入现代的教学模式,大抵讲求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进思考,从不同程度进行完善,在加强中国文化元素中融入了民族音乐特色的内容,这些对于高校音乐学习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在具备时代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中有着重要的变化,在传承中国特色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在内容中更新和改进,使得我国高校音乐教材内容体现的更加合理、科学为促进学生在了解优秀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自身对音乐的欣赏创新能力,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素养,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王红娟,姚思远.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2(07).

[2]张安立,毛雨辰,范平.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研究,2013(15).

[3]張一凡,贾伟,周建涛.高校音乐教学内容的改进思考与欣赏创新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4).

[4]叶向阳,胡立波,郭扬帆,王鑫.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10(26).

课题项目:

1.《音乐教育思维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拓展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编号:2013D067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编号:JKA2013-034

欣赏内容 篇4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欣赏,对联,民谚,节俗

中职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培养, 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能力的教育,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精神匮乏的现象。即使在课程开发中有艺术欣赏课, 也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 其内容大多为绘画、音乐、书法艺术的欣赏。面对这些整天热衷于追逐潮流、却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的在职校学生, 我陷入了深思。如何发掘艺术欣赏课程的丰厚资源, 丰富艺术欣赏课程的内涵, 以此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深入地思考, 我做出了将中华民俗文化引入艺术欣赏课程的决定。

如何能够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认同感, 很好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深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韵味, 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如何有机、有效地选择民俗文化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途经有四:

一、引入对联艺术, 感受民俗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而古代江南特有的物华风宝、才子佳人, 不仅为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还使对联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使学生有所体味, 我尝试了以下几步:

1. 在课堂上选择一些经典的对联进行解析, 引导学生体味其音韵和谐、错落起伏的优美境界。

以“九溪十八涧”联为例: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 叮叮咚咚泉。

这副对联, 通过描绘九溪十八涧的山、路、树、泉, 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特征鲜明的溪涧图画。那重叠的崇山峻岭, 那弯曲的崎岖山路, 那排列山坡的千重绿树, 那回环曲折的山涧溪流, 历历在目, 惟妙惟肖。再加上那溪涧中流泉不断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 合奏成沁人心脾的美妙乐章。这绘形绘声绘色的描述, 写出了九溪十八涧的典型境界, 充满诗情画意, 充分体现了对联乃“诗中诗”的韵味。联语中选用叠词“重重叠叠、曲曲环环、高高下下、叮叮咚咚”, 体现对联结构方正、整齐的特点。这种强烈的特色是其他文学样式难以比拟的。学生通过讲析、品味, 被对联这种强烈的艺术美和中华民俗的精深的文化内涵所折服。

2. 通过讲解对联的特点, 让学生掌握对联所独具的特性。

对联这种文学样式可以用于评时论事, 可以用于励志铭心, 还可用于褒贬讽颂, 以及节日志盛。它既通俗, 又典雅, 还能雅俗共赏。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自其产生之时起, 就与社会应用、人际应酬联系在一起, 实用性是它自身的属性, 也是它赖以生存、发展并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而对联的创作手法, 则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汉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双关等手法是对联创作的常用手法。清末明初被誉为“文坛怪杰”的成都人刘师亮有一副讽刺南京政府的对联:“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此联用了修辞手法中的谐音、双关, 以“税”谐“岁”, 以“贫”谐“平”, 揭露当时军阀混战、重赋苛捐、民不聊生的黑暗。民国不是“万岁”, 却有“万税”;天下大不“太平”, 只是“太贫”。联语只改两个同音字, 即变颂语为讽刺, 为诅咒, 为抨击, 入木三分, 堪称妙笔。老百姓见了这副对联无不拍手叫好。这充分说明它的实用价值是相当高的。

3. 课外拓展。

对联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深地植根于民间。因此, 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析显然是不够的。为让学生能感受对联这种民间文学样式的独特的魅力, 我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回乡搜集家乡的对联, 并且专门辟出课上交流的时间。交流中以小组为单位, 开展竞赛, 看哪一组收集得多, 收集得好, 收集得有特色。积累了一定数量之后, 再让学生把收集的对联分类, 然后讨论交流、分析讲评, 体会对联的语言特点、押韵和修辞特色,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和交流评点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体味、把握对联这种其他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实用性特点和强烈的艺术性, 进而领会中华民俗文化的悠久和博大精深。

二、借助民间俗语、谚语来开拓知识, 亲近民俗文化

俗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是劳动人民对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经验感受和智慧结晶, 它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欣赏的:

1. 课上:

把俗语、谚语归类, 然后挑出为人所喜闻乐见的谚语给学生欣赏。 (1) 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 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 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 狗咬破的”“放虎归山, 必有后患”。 (3) 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 八十不觉老”。

2. 课后: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俗语、谚语, 或者向当地农村的老人讨教有关农耕、节气方面的谚语, 然后进行交流。事实证明, 学生对收集此类知识非常有兴趣, 反馈的信息也非常广泛, 交流的时候更是各个领域都有涉及。比如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 免得医生开药方”, 提醒人们要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来防病;“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 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刀不磨要生锈, 人不学要落后”, 激励人们要发奋学习;农谚“立春三日, 百草发芽”, 说的是春天来了, 万物开始萌芽了;还有民谚如“霜降见霜, 米谷满仓”“小雪雪连山, 瑞雪兆丰年”, 同样揭示了节气与农耕与丰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讲解民俗知识, 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感情

几千年来, 节日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化、丰富生活内涵不可或缺的生活手段和表达方式。中华节日由饮食和娱乐游戏两大部分构成, 在这两大部分的物质外壳下, 充盈着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文化内涵。有意思的是, 几乎所有的节日活动, 都有一些“有根有据”的典故和说道。例如过年和年兽有关, 除夕之夜放爆竹就是为了驱赶年兽, 引申为“驱邪避灾以求吉祥”之意。腊月二十三要“祭灶”和灶王爷到年关要上天向玉帝汇报工作有关, 供品中少不了粮瓜和灶糖, 这就是为了用糖把灶君的嘴粘住, 使他到了天上不能胡说, 免生是非。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 这一天大家都要喝腊八粥, 这又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关。农历五月初五是旧传统的端午节, 端午的由来, 民间又有各种不同的传说。通过一系列典故传说的介绍, 学生不由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兴趣倍增, 进而产生了深深的自豪感。这时候趁热打铁, 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有关民间节日的传说、来历, 学生自然积极性非常高, 效果也是水到渠成。例如,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民谣就是学生自己收集来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事活动要根据节气来安排, 所以, 远古时代就有了二十四节气之说, 并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编成了歌谣。这歌谣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作用、来由都有了了解, 也因此对古人的智慧深为叹服。

四、深入民间了解乡土风情,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身边

民俗文化是富有乡土气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特征和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 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它往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我们每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一方土地上,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耳濡目染, 浸染其中, 有时可能并不能体味到其中的文化深意。可是, 经过乡土风情专题的学习, 不少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民俗文化就在我身边。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苏南地区, 对苏南民间的风土人情略有所知, 因此课上先大量介绍各地不同的婚丧、节序、祈福等生活习俗, 让学生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 放手让学生走出课堂, 深入乡间, 了解本乡本土的风俗民情。还指导他们采访、调查、找资料, 以多种形式了解当地的传统节日文化、禁忌文化、建筑特点、婚俗习惯, 考察当地的民俗风情, 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有重点地布置作业, 指导他们写出本乡风俗民情调查报告, 及时组织风俗专题报告会 (作业交流) 。虽然学生收集的资料还不全面, 概括还不太完整, 措辞也不够老练, 但他们介绍时, 心中都充满了自豪的感情, 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几乎是如数家珍, 叙述也变得非常流畅, 课堂上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经过这一系列活动, 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家乡, 认识了家乡文化, 产生了对家乡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家传习惯, 一种家乡风俗, 可能就是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 甚至是我们中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他们所做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或许在不经意间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发挥了一点作用。

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程逐渐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下, 开辟出一条校本课程建设的新途径, 以弥补学生人文素质的不足, 这正是选修课程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尝试的过程中, 面对着小小课堂上一张张懵懂而又有所追求的年轻的脸, 面对着一个个渴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收获的期待的眼神, 我可以自豪地说, 我为艺术欣赏课程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我坚信, 在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堂上, 欣赏中华民俗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中华民俗文化这条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

[2]刘魁立.民俗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3]高彩霞.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4]钟雷.歇后语、谚语大全 (学生版) ——历史快读系列[M].哈尔滨出版社, 2005.

[5]唐子畏.古今名联点评[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欣赏内容 篇5

曲艺的一种,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多用于讽刺,现在也用来歌颂新人新事。按人数分对口相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剧。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2、相声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按演员人数: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注重笑料。

●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演员为一捧一逗。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

(男女相声,对口相声的一种)

●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称“腻缝”。

按内容功能分类:

●讽刺型相声:可讽刺自己或别人。如侯宝林的《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歌颂型相声:主要在中国大陆,通 常要配合政府方针、政策。如马季的《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建设者)

●娱乐型相声:《 说方言》、《爱情歌曲》之类。

按著作时代: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

●新相声:1949年之后

●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之后

3、相声的四门功课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4.相声表演的十三门基本功

●要钱●口技●数来宝 ●太平歌词●白沙撒字●单口相声●逗哏●捧哏●群口●相声怯口/倒口●柳活●贯口●开场小唱(考试可能会让你解释这些词)

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艺术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代初叶,其曲调是从莲花落演变成的,流行于京津两地。20世纪20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基本功,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

5.相声的基本术语

●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指负责逗哏的演员

●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

●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一般在开场使用,为的是招揽生意。

●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

●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西家信等。

●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

包袱

铺平垫稳 三翻四抖 响包袱 闷包袱

包袱就是笑料,或者组织笑料的方式。

马季在其《相声艺术漫谈》中将组织包袱儿的手法分为二十二类:三翻四抖,先褒后贬,性格语言,违反常规,阴错阳差,故弄玄虚,词意错觉,荒诞夸张,自相矛盾,机智巧辩,逻辑混乱,颠倒岔说,运用谐音,吹捧奉承,误会曲解,乱用词语,引申发挥,强词夺理,歪讲歪唱,用俏皮话,借助形声,有意自嘲。这些手法一般是交错、混合使用的。

把包袱提出来就叫“抖包袱”,在抖之前,先要进行铺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悬念,这就叫铺平垫稳。只有铺垫稳妥了,包袱笑料的幽默才能有最大的发挥。

三翻四抖,就是把一个笑料不断的在整个节目中穿插出现,让幽默闪光延续,通常相声可以分为若干个“小节”每个小节就是“一翻儿”。

一旦包袱抖落出来,观众笑了,那么这就是个“响包袱”,否则就是个“闷包袱”。

填产业

相声艺人自己创作的经典段子,被其他艺人广为学习,并且沿袭下去,就是给相声“填产业”,也叫给后辈“留饭”。

砸挂

现挂

根据现场环境即兴发挥,对表演进行临时的修改,就叫“挂”、或者“现挂”,通常是和台下的观众互动。

砸挂是现挂的一种,通常是对前场演出的演员和包袱进行重新提及,进行延伸、讽刺。

辙口

十三道大辙

辙口就是汉字的韵母。

十三道大辙包括:江阳-ang 言前-an 一七-i 怀来-ai 姑苏-u 灰堆-ui、ei 中东-ong、eng、ing 乜斜-ie 由求-ou 发花-a 波梭-o 任臣-en 窈窕-ao 还有用一句话概括的——“小佳人忸怩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另有两道小辙:小言前儿、小人辰儿

抄一个

当任何一个相声演员在台词中说出“爸爸”“爹”“父亲”“叔叔”的时候,其他演员都可以答应一声“唉”,这就算“抄了一个”。

贯口

大段连续的台词,通常考验相声演员的嘴皮子功夫。比较著名的贯口活有《报菜名(菜单子)》《八扇屏》《白事会》《夸住宅》《地理图》

趟子就是贯口,同时在快板里面大段的贯口也可以特指为趟子,比如数来宝里面有著名的“进街趟子唱八家”,唱了豆腐坊、剃头棚、铁匠铺等旧时代的小生意。

倒口

模仿外地口音,特别是乡下人说话。通常相声演员模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的地方话,当然也有用方言唱戏,比如《山东二黄》、《学四省》,这都叫倒口、怯口。

柳儿

柳儿活 开门柳

学唱京剧二黄、大鼓、地方戏等其他曲艺形式,统称为“柳儿”、“ 柳儿活”,分为“歌柳儿”和“戏柳儿”。

“开门柳儿”也叫“点买卖”,就是相声场子开场第一回的唱儿,一般说来都是几个人一块儿唱,(也有单人唱的,但不如众人唱的声音、气势大。)相声开场时,由一个捧哏的先念书词儿,再由几个逗哏的唱“开门柳儿”。比如《发四喜》就可以作为开门柳,建议大家听听刘宝瑞、侯宝林、郭启儒、郭全宝的版本;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唱的《发四喜》落腔都是河北梆子味的,实在不伦不类。

撂地

Liào Dì 上地

在露天演出就叫撂地,和什样杂耍在茶馆剧场演出也可以叫撂地。

除非是和京剧在一起在正式剧场穿插演出的时候,才叫“上地”。

底 攒底Cuán Dǐ

底,有两层含义:一段相声最后一个包袱可以叫“底”;一场演出最后上场的演员也可以叫“底”或者“攒底”。

一场演出可能要持续很长,从下午四五点钟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只有那些非常出名的演员才有资格“攒底”,能够攒底的演员就叫“底角儿”Dǐ Juér 刨活

刨底

把段子中的“底”提前告诉给观众,让笑料失效,就叫“刨活”、“刨底”,是旧社会演员之间的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现在的演出也有“刨”,当然现在刨底的人大多数是台下的观众。

圆粘儿

相声艺人招徕观众的行话叫“圆粘儿”、“拢粘儿”,就是艺人每到一块地儿后,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一种本领。“圆”就是“聚集”,“粘儿”(也叫粘子)就是“观众”。“撂地”先“圆粘儿”,待等有了观众后再进行表演。

画锅

踔朵儿Chuō Duǒr 相声艺人左手提着个白沙子布袋,右手从布袋里抓一把沙子,用握着沙子的手当漏斗,把沙子漏下去成字。一般先用沙子在地上画一个圈儿,艺人站在圈儿内,观众站在圈儿外,也就划分出了艺人的表演区域,这就是“画锅”,白沙写字就叫“踔朵儿”

扒大棍儿

在旧社会的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撂地的艺人也有用苇席围成的临时剧场或者小茶舍。

每到中午11点半,很多观众都要回家吃饭了,也就是到了“饭口”,为了留住观众,相声艺人每到这个时候就会上演类似评书的单口相声(其他演员去吃饭了)。

这种单口相声时间很长,而且有情节,能留住一些观众。这个单口相声说到下午1点多结束,然后观众就去吃饭了,这个时候刚才去吃饭的观众又回来了,相声场子用这种方式保收入。

用演出长篇单口相声留住去吃饭的观众,这种方式就叫“扒大棍儿”。刘宝瑞那些动辄1个多小时的单口相声,其实就是扒大棍儿的产物。

打铁

甲逗乙捧,下一个段子乙逗甲捧,然后再交换捧逗,如是下去,就叫打铁。打铁是在演员很少的时候,也可以表演很多段相声,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鞭托儿

在春典里面本身是“打架”的意思,在相声里代表“打哏”,就是在台上以用扇子打人的方式引人发笑。比如《口吐莲花》《武训徒》《拉洋片》

垫话儿

瓢把儿 Piáo Bàr 在上一个节目结束之后,为了承上启下,下一个节目的演员一般要经过一些铺垫,把上一个节目的包袱翻一翻,然后再把观众引入“正活”,这就叫“垫话”、“瓢把儿”。当一个段子已经听得滚花烂熟的时候,资深观众其实就是在听“垫话”和“现挂”,而“正活”倒在了其次,这就是所谓“听不腻的曲艺”。

一头沉 子母哏

逗哏演员台词比较多,以逗为主的节目就叫“一头沉”,实际上“一头沉”节目对捧哏演员要求很高,必须全神贯注,否则逗哏的包袱也许就“掉在地上了”,必须捧的严实才有效果。比如《八扇屏》

对口相声台词相当,互为捧逗,就是“子母哏”,比如《对春联》《绕口令》

摆枝

口盟 寄名 引、保、代

旧社会,艺人们的门第观念是很严重的,他们认为自己这碗饭“是祖师爷留给他的子孙们吃的,外人不许吃”。因此若想依卖艺为生,必须先入此门才能学艺,拜师是入门的唯一途径,这就成了艺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

首先,学徒除了拜本师(正式向自己传艺授业者)外,还要有引(引见人)、保(保证人)、代(本师不在时替他教徒者)三个师父,这三人不一定都是说相声的,可以是说评书、唱单弦、耍把式变戏法的等等但必须与本师同辈。师父同意收徒后,徒弟要先写帖子,也叫帖,即确立师徒关系的字据。帖又分红帖和白帖两种,红帖多是中途带艺投师或者家境较宽裕,自供食宿,只是学艺而已。写好“×××经×××介绍拜××为师……”等;家境贫困,从小学徒,只能在师父家吃住的要写白帖,帖上写着:“×××学徒×年,立字为据,其间天灾病业,投河觅井,两家各自安命,不遵师训,打死勿论。如本人中途不学或逃跑,需按日赔偿师父食宿费”,实际上就相当于一张卖身契。

立好字据后,选个好日子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这一天要摆宴请客,行话叫“摆枝”,请上说评书的、唱莲花落的、变戏法的、练把式的四大家的名人为证。先拜学坛老祖,传说是东方朔,也有说是周庄王的,为之摆个牌位,再供上师父、师爷的姓名牌位,由有名望的前辈给焚香,师父先给牌位叩头行礼后坐在一旁,徒弟开始依次向老祖,引、保、代、本四师分别叩三个头,一般说来,也要向师父、师爷的亲友及近派的师伯、师叔们叩头,然后,师父给徒弟一个红封,里面多少封点钱就算是见面礼了,这套仪式才算结 7

束。

正式的拜师叫“摆枝”,非正式的拜师叫“口盟”或者“寄名”,只要师傅承认了弟子就算“口盟”,相当于婚前同居。

吃栗子

背诵大段贯口的时候出现错误,就叫吃栗子。演出时出现吐字不清,唾沫乱飞,口风不紧,都可以算是吃栗子。

钻锅

这个词来自京剧舞台,演员忘词的时候,为了把演出继续,就完全抛弃台词进行救场即兴表演,弥补演出失误,这就叫“钻锅”。

泥了

天津有个词叫“崴泥Wǎi Ní”,糟糕的意思,“泥了”就是说整个相声段子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演员只好下场(忘记台词、配合不当等演出失误)。

观众听相声的时候为什么要喊

天津人有泡热澡和泡脚的习惯,每当热滚滚的池子里面烫舒服了,就会喊“咦~~~~~~~~~”;后来这个习惯被带进了相声茶馆,变成了一种观众与演员交流的文化,观众喊“咦~~~~~~~~~~~”,就代表这段相声观众听美了、听舒服了。

仙鹤

在相声中 鹤 字的发音就是háo 比如 《黄鹤háo楼》 “玻璃耗子琉璃猫瓷公鸡铁仙鹤 háo ” 相声《八大吉祥》里面“鹤 háo仙问鹿仙”

硌窝儿

天津人常说的一个词,其实就是形容鸡蛋等禽类在运送或储存过程中受压破损,蛋壳不完整。仍可以销售,价格很便宜。

6、相声艺术中捧与逗的关系

首先, 捧逗二者的风格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理想的捧与逗在艺术上势均力敌, 二人既相互攻击又相互激发, 迫使对方发挥出所有的艺术潜能,促进对方最大程度的发展。

其次, 捧逗之捧意为兜着, 如民国时期的捧逗组合多由师傅捧着徒弟、为其表演保驾护 航。其次要精通逗哏艺术, 了解逗哏的表演, 才能在捧哏中步步铺垫、层层呵护对方, 与逗哏者的表演丝丝入扣。

7、马三立的相声艺术

相声大师马三立在表演中常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使用含蓄隽永、质朴自然的语言, 把不同时期、各具特点的“ 小民” 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辛辣地讽刺了这些人物的自私、虚伪‘陛吝和贪婪, 使其共同构筑了鲜活生动的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其子马志明说+ “ 我父亲的‘ 张二伯’ 其实这就是几年前我逗孩子时说的话, 老爷子却记下了, 后来用在这个小段上。别看老爷子平时没有多少话, 可他对别人说的话都记下了, 没事时就琢磨, 很多小段子就是这么琢磨出来的。” 马三立的更可贵处, 在于他对艺术追求的那种执著精神。对一个相声段子, 他如果不把本子改到“ 够火候” , 即改到自己认为合情合理, 认为满意的话, 他是不会拿出去的。当初, 马三立在整理、改编《买猴》这段相声时, 每晚都要在自己的小屋里苦思冥想, 琢磨本子。正是凭着这股执著劲儿, 《买猴》终于成为马三立响誉大江南北的代表性段子, 而其中的主人公“ 马大哈” 也成为办事马虎、粗心的代名词。相声界这样评价马三立+ 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 谁刻意模仿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这句话一语道破了马三立相声对于初学者的启蒙作用, 以及马派相声的难学。马三立是迄今在相声舞台上从艺时间最久, 跨越新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最长, 整理并创作传统作品和新段子最多, 最富个性化表演风格和最具经久艺术魅力的一位相声大师, 公认的“ 相声泰斗”。

“ 禁琢磨” 是马三立相声的一大特点。其实生活中的马三立就是一个爱琢磨问题的人。他创造的艺术形象, 总谢宗君自幼酷爱书画他考人浙江美术学院后, 有了驰骋艺术的天地, 并承陆俨少、孔仲起等名师指授。

8、(戏剧或喜剧)小品的概念内涵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在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9、(戏剧或喜剧)小品的由来与历史发展

小品名称大致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在演艺界,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或艺术形象的单人表演或组合表演,也称为小品。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二人转、小戏等戏剧形式的优点。尤以陈佩斯、朱时茂、严顺开、赵丽蓉、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赵本山、小沈阳、著名。

10、(戏剧或喜剧)小品的分类、语言特点

分类:

1、从戏剧小品容量大小,结构繁简划分,有多幕剧、独幕剧。

2、从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划分,有历史剧和现代剧。

3、从戏剧小品艺术表现形式划分,有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小品等。

4、从戏剧小品的艺术效果划分,主要有喜剧小品、悲剧小品和悲喜剧小品。

5、从戏剧小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划分,主要有哑剧小品、相声小品、电视小品、儿童小品、木偶小品。

语言特点:

1、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这是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区别。小品属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锅大烩菜。

2、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艺术。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3、雅俗共赏,题材广泛。小品反映的小题材、小事件源于基层和老百姓中间。人世冷暖、世相百态都是小品描写的对象,都可以通过小品这种形式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在舞台上进行演出。

4、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这是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群众才喜闻乐见,才易于接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夸张,事例典型,这是成功小品的要领。

5、针砭时弊,内含哲理。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这既是小品的本意也是人民群众对它的进一步要求。

11、赵本山的喜剧小品

赵本山喜剧艺术,指其创造的独备黑土风味、关东风格、绿色幽默、喜闻乐见的“东方卓别林”艺术。赵本山喜剧艺术,涵盖了小品、二人转、电视剧、电影等艺术样式。既创造了通俗民间表演艺术的新高度,又把传统的黑土传统文化以喜剧模式精彩地再现于荧屏。赵本山利用自身自然、幽默、诙谐、风趣的个性,把小品代入了一个中国化时代。

赵本山的喜剧小品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大多有较强的思想性,在寓教于乐的思想指导下,敢于针砭时弊,鞭挞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对普通人身上的缺点、弱点、不良习气也进行了善意的嘲讽、劝诫。有的作品在展示小人物生活的过程中,张扬了普通人的机智、乐观,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歌颂了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其次,赵本山在表演上努力使人物性格化,这使他的作品独具风采。喜剧既可以是角色和情节喜剧,也可以是性格喜剧。一般说来,后者对于演员来说难度更大一些。

再次,赵本山的表演极富生活化色彩。自然,舒展,从容不迫,不温不火,如行云流水。

他所扮演的盲人几乎是别人难以企及的。他扮演的其他人物,也是人各其貌,各具特色。

欣赏内容 篇6

根据我们图书馆的借阅统计, 我发现学生都喜欢看有图画的书, 因为图画的生动形象及丰富的色彩, 更能吸引他们, 激发他们看书的兴趣, 因此我尝试从一些图画类的故事书即绘本开始, 激发学生对美术日记的创作兴趣。以下主要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几种方式, 意在抛砖引玉, 与教育界的同行作深入探讨、交流, 共同进步。

一、以绘本故事引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绘本以其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的画面, 引领着孩子们飞翔在这一个个神奇梦幻般的空间里, 享受文化带来的不同以往的快乐。为了让学生开始尝试美术日记创作, 在课堂上, 我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美术学习情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 把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带给学生, 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最初我引入《蚯蚓日记》这一有趣的图画书, 它以日记的方式, 写出了小蚯蚓的观察及思考。从小蚯蚓的观点看世界, 记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 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 很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同学们听了之后很感兴趣, 我便借机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平时的生活点滴, 大家都很踊跃地举手说着自己对同学、家庭、周围社会的观察所得。有的说在放学路上看到一辆电瓶车不小心撞了树, 那人头上还流血了, 有的说自己家吃饭的时候弟弟老挑食, 爸爸都会瞪大眼睛批评他, 等等, 趁此机会鼓励学生也像小蚯蚓一样试着画一画这些平时看到的, 像日记一样把这些有趣的事记录下来, 果然大家都拿起画笔跃跃欲试地画了起来。虽然在画面中由于基础的差异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看到他们兴奋地交流自己的作品, 讲述画面中的故事时, 我知道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于是我趁机对大家说以后我们可以每周交流一次, 把你在本周看到的想到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二、注重对绘本插图的欣赏, 解决疑难推动兴趣

有“画面”的故事必然带给孩子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多些,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大多数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兴趣就会慢慢冷却下来,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绘本插画的欣赏, 把如何构图、如何选材、制作方法、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作为美术教育元素的切入点。

在美术教学中, 常常会碰到一些美术专业知识, 如果只是由老师讲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而在儿童绘本中, 依托故事的情节,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如有次有位学生表现道路上的透视现象, 怎么画都画不好就随意画了两条线交给我。透视是小学美术教材中的难点, 不同的视点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 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运用绘本里的插画分析不同的视点带来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诸如, 鸟瞰, 从极高处往下看。在《让路给小鸭子》中以展翅翱翔的野鸭为视点, 从天上看下去, 波士顿公园的情形一览无遗;《走上世界最高的钢索》展现了最触目惊心的鸟瞰画面, 画家用一连串的鸟瞰视野, 展现了钢索的高度, 看得让人头昏目眩。

再如绘画的色调:画面的色调可以表现环境的意境, 可以表现时间, 可以表现心情。这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难题, 在儿童绘本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如《黎明》中的画面, 几乎没有什么情节, 只是靠天光水色的微妙变化, 通过色彩的渐变, 就表现了一个黎明的全过程。还有《菲菲生气了》就使用了鲜红的色彩作为背景贯穿全书, 表达一种愤怒情绪。让学生感知颜色不仅仅是绘本的基本元素, 还是一种特殊语言。

诸如此类, 我们在绘本欣赏的同时把一个个枯燥的美术知识点融合在不同的绘本插画中, 丰富了同学们绘画知识的同时解决了遇到困难时的兴趣冷却问题, 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的绘画兴趣。

三、在绘本式日记的创作中, 体验成功保持兴趣

美术日记中很大一部分表现的内容与孩子周围的人物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多鼓励孩子画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人物与之一起欣赏。记得有次我布置同学们画画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我和孩子们先走进了安东尼·布朗的《我的爸爸》, 作者把爸爸刻画得极富人性、可爱又逗趣。更吸引的是, “老外”所表现的画面极富想象力、幽默、自由, 在安东尼眼里, 父亲的身影无所不在吧。受了启发的孩子们跃跃欲试, 通过一周的观察, 一个个童趣可爱的爸爸形象跃然纸上, 同学们也抓住了自己爸爸的长相及生活上的习惯把自己的爸爸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可是杨一菲同学却画不出来, 她跟我说爸爸很晚才回家, 早上她上学时还在睡觉, 她看不到, 于是我建议她每天早上去看看爸爸, 把爸爸的样子画下来, 把每天想对爸爸说的话写在边上。在收到她的作业时我很感动, 我看到了一个爸爸每天的睡姿, 初生的胡渣, 凌乱的头发, 还有孩子真诚的语言。我还利用家长日的机会把这些作品展示给他们的爸爸妈妈看, 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 我想也必定给他们童年留下温暖的记忆……后来这个孩子还很开心地对我说现在她爸爸会抽空陪她玩, 还对她说可以把想对他说的事用美术日记告诉他, 我在她脸上看到了非常灿烂的笑容。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小小成功中, 同学们的绘画兴趣得到了保持和提升, 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也越来越细微, 真正成了生活的有心人。

四、由绘本艺术风格的理解中, 张扬个性升华兴趣

儿童绘本的艺术风格在夏洛特著的《儿童文学在小学》一书里, 被分成了八类:具象派艺术、印象派艺术、表现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民间艺术、卡通艺术等。如凯迪克的《夏日海湾》, 作者用充满韵律感的散文和美丽的水彩画, 为我们描绘了一段悠闲而又充满了大自然神秘感的小岛生活。这本书带有明显的印象派特征, 不那么在乎物体的实质, 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光影与色彩的变化上。可让对色彩比较敏感的学生在欣赏中领略印象派的风格并加以借鉴。《谁来我家》《凝固的时间》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子, 让喜欢创意的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这类优秀的儿童绘本中挖掘出美术知识进行欣赏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艺术风格, 而且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绘画特点进行创作, 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 彰显特有的绘画个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 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如果运用有效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兴趣得以升华, 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乐趣。

欣赏内容 篇7

《网页效果图制作及欣赏》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行业需求不断更新,符合发展潮流;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符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好;注重引导、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互动效果良好;课程教学与实际项目、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直接感受职业需求,具备从事网页效果图设计工作的职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现状简要分析

本书是长期从事网页美工设计的教师编写的《美工神话—Dreamweaver+Photoshop精美网页设计与制作》,是适用于网页设计教育的教材,以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本书以实例带动知识点,摒弃了枯燥、乏味的教条,采用轻松亲切的语言讲述,通过“任务驱动”的模式,循序渐进地利用各种流行、新颖的实例介绍Dreamweaver+Photoshop的各项功能、基本操作和应用技巧,本书每一篇都有例子的重点和难点,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示例丰富新颖,讲解详细透彻。所教学生班级本期是新开设此课程的计算机专业班级,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基础,喜欢新鲜事物和网页设计,鉴于这个特点在教学上注重难点和重点的针对性辅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有效利用上机时间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改革主要方式

针对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构建了基于项目的“多模式”职业技能训练体系,高度重视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将实训与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块内容案例化,课程考核过程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教学,将教材内容分割为十个模块,以任务驱动的方法促进教学,同时对学生能力分别进行考核。本课程计划开课一学年,第一期完成前六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第二期完成后四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并进行综合应用。

四、改革的具体内容

1. Logo与Banner的设计制作。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制作网站标志和横幅广告。

2. 按钮与导航条的设计制作。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制作网页按钮和导航条。

3. 网页中文字的设计。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制作文字特效。

4. ImageReady的应用。熟练地使用Im-age Ready优化图像和制作动画特效。

5. 网页中的图像设计制作。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制作出网页中各种图片。

6. 网页效果图设计。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制作网页效果图。

7. Dreamweaver基础实例。熟练地使用Dreamweaver设计制作网页。

8. 企业网站设计综合实例。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设计制作企业网站。

9. 校园网站设计综合实例。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设计制作校园网站。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进行,由形成性考核的各项过程成绩组成,分数比例为:

总评成绩=考勤(10%)+作业(10%)+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成绩 (30%)

结合教学内容的安排,第一期考核内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模块,第二期考核内容为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模块内容。

1. 形成性考核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

>考勤(100分)

基本原则:基本分50分,表现好累计加分至100分,表现不好累计减分至0分,如果迟到.早退.旷课次数等违纪扣分超过学习表现的总分值,则在期末总评分里酌情扣分。。

加分项目:正确回答问题一次加2分,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加5分,在课堂上能起积极引导作用加5分,主动演示程序加5分。

>作业(100分)

不欠交作业,保质保量完成得90分。每次优秀加0.5分,潦草则减分。

>平时成绩(100分)

各次单元小测试成绩平均分。

>期中考试(100分)

期中考试为上机操作考试,总分100分。

>期末考试(100分)

期末考试以上机操作考试为主,总分为100分。

2. 考核标准及办法:

(1) Logo与Banner的设计制作: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制作网站标志和横幅广告。总分为90分以上为优秀;总分为80分至89以上为良好;总分为60分至79以上为合格;总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

(2)按钮与导航条的设计制作: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制作网页按钮和导航条。总分为90分以上为优秀;总分为80分至89以上为良好;总分为60分至79以上为合格;总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

(3)网页中文字的设计: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制作文字特效。总分为90分以上为优秀;总分为80分至89以上为良好;总分为60分至79以上为合格;总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

(4) ImageReady的应用:熟练地使用Image Ready优化图像和制作动画特效。总分为90分以上为优秀;总分为80分至89以上为良好;总分为60分至79以上为合格;总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

(5)网页中的图像设计制作: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制作出网页中各种图片。总分为90分以上为优秀;总分为80分至89以上为良好;总分为60分至79以上为合格;总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

(6)网页效果图设计: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制作网页效果图。总分为90分以上为优秀;总分为80分至89以上为良好;总分为60分至79以上为合格;总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

(7) Dreamweaver基础实例:熟练地使用Dreamweaver设计制作网页。总分为90分以上为优秀;总分为80分至89以上为良好;总分为60分至79以上为合格;总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

(8)企业网站设计综合实例: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设计制作企业网站。总分为90分以上为优秀;总分为80分至89以上为良好;总分为60分至79以上为合格;总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

(9)校园网站设计综合实例:熟练地使用设计软件设计制作校园网站。总分为90分以上为优秀;总分为80分至89以上为良好;总分为60分至79以上为合格;总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

上一篇:校园规划与建设下一篇:数学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