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感知论文(共3篇)
欣赏感知论文 篇1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那么在课堂上, 音乐教师如何把孩子们带入到音乐的情境当中去, 则远比教授给同学们一些生硬的理论知识要重要得多。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播放音乐, 唱一句讲解一句,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作品欣赏之中, 而又不花费太多力气来主动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
现今音乐教学, 尤其是音乐欣赏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不爱学, 教师不爱教”的怪现象:学生不爱上欣赏课, 很难主动走进音乐欣赏课堂中, 而教师只是一味地在高雅音乐殿堂中游走。音乐欣赏的地位, 岌岌可危!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穆塞尔就曾指出:一般在学校教学中, 音乐教育就是鉴赏能力的教育, 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成分, 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扩大音乐视野, 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挥想象力, 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 是不可取代的教学手法。但现今在很多学生的眼中, 仍有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要知道音乐教育发展至今, 这种制度和观念早已落后了。
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在欣赏音乐, 而是在应付一节枯燥无聊的课, 同时还要应付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真正用耳朵和心去感受音乐, 而只是经过一节课的“欣赏”记住了这首乐曲的名字, 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当别人问起欣赏课学到什么的时候, 他们也许只能说出乐曲的名字了。
一、平时在音乐欣赏课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脱离欣赏教学的音乐性, 破坏音乐完整性
在音乐欣赏教育中随意地切断音乐, 用“分离的碎片”来代替完整音乐的做法相当地不理想, 破坏了音乐的美感, 还阻断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和音乐的体验, 结果造成一节课结束了, 学生们却没有完整地欣赏一次乐曲。
(二) 背离音乐教育的审美规律, 听与赏的褪色情感
在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直在用其他的教育形式来解读音乐, 原以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但是音乐是无法替代的, 以至于导致欣赏课背离了审美规律。
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 需要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聆听, 给学生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言语解释。每个人在听完同一段音乐之后都会有不同的体验, 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是不能用确定性很强的词语来表述的。可以适当地引导或提示, 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设想一下, 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同学是在真正用心和耳朵去欣赏音乐呢?
(三) 违背欣赏教学的纯粹性, 盲目综合
音乐课堂就是围绕音乐而展开的, 尽量不要掺杂其他的教学方式,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 并不能感受到是在欣赏与释放, 只当是一种放松心情、活跃气氛的方式, 没有被吸引注意力。
二、如何在欣赏课程当中去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一) 身临其境
在我们身边, 有风声、雨声、流水声等各种声音, 这些都是音乐语言的重要来源, 如《万马奔腾》、《荷塘月色》表现的就是动物的鸣叫和自然界中水滴低落的声音。想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和欣赏能力, 需要全身心地从感悟自然做起。农村学校有着城镇学校所没有的优势, 在他们生活的周围有一个天然的“听觉训练场”:在田间听各种鸟叫, 听风吹禾苗的声音, 听各种劳动的声音……有时候, 我常会在上欣赏课之前让学生从大自然、从自己身边去寻找一些与即将要上的欣赏课有关的声音记忆并模仿,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通过聆听和模仿让学生对乐曲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音乐, 并引导学生感受、讨论, 从而进一步学习和理解音乐内容。
(二) 节奏的感知和练习
我们对音乐的欣赏都是先从感知节拍开始的, 对于学生来说, 经常会混淆各种不同节奏的类型, 靠死记硬背的生硬学习方法, 只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困难。
1. 语言节奏练习。从学生感兴趣的语言以及新奇的动作和舞蹈中去加强节奏, 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2. 轮说节奏练习。
节奏性比较轻的说歌节奏的练习中, 我们常把学生们分成两三组来进行轮说, 既能加强学生的节奏记忆能力, 又可以为学生们今后的轮唱学习奠定深刻的感性认识的基础。
3. 变奏节奏练习。
同一支歌曲可以用不一样的节奏分别说, 也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 不一样的节奏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三) 凝神闭目
放松身心, 让学生闭上眼去聆听, 从而在孩子们脑袋中就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不要有任何干扰, 让他们聚精会神地去感受, 这样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
(四) 借景生情
音乐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艺术, 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美好的遐想和享受;而且更特别的是, 这些音符组合起来竟然能够拨动人的心弦, 或美丽幽静, 抑或慷慨激昂, 总能把我们推进崇高的美的境界当中去。如曾经在心理健康培训课上, 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节快到了, 教师在一节班队课上播放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并出示了一组老师在深夜伏案批改作业、备课的图片。教师缓缓地讲述着, 台下的学生静静地听着, 渐渐地我发现有的学生哭了, 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歌, 有的学生在埋头写着什么。当乐曲结束, 老师问了一句“大家有何感想”时没想到大家都踊跃地发言, 你一言我一句地说着自己心中的感受。
(五) 加强引导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同, 所以对音乐的理解有深有浅, 不会完全一致。音乐就像是我们闭上眼去听一位姑娘的呢喃, 根据我们每个人的心境, 我们会感觉到, 这位姑娘是温柔的, 或者是悲伤的, 或者是漂亮的, 或者是甜美的, 在心底里对她的想象是没有边际的。所以,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慢慢地去体会, 结合着自己的经历和思绪去展开想象, 只能去尽量丰富, 而不要打断他们的联想。根据所选音乐营造氛围, 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了解音乐作品。音乐欣赏是一门听觉艺术, 学生通过听赏、想象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借用“通感”的手法, 用视觉或其他的感官感受来辅助教学, 如配图、视频、服装、乐器以及各种影音资料等, 加深学生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把音乐欣赏由抽象艺术变为直观的体验。
(六) 故事形式
对于年龄低层的小朋友们来说, 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都喜欢听故事, 所以教师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根据音乐来讲演故事, 不仅可以快速地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而且可以引导小朋友们进入到一个欢乐的情境当中,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如在欣赏《一闪一闪小星星》这首童谣时, 我编了一个星星宝宝和月亮姐姐夜谈会的故事, 当中也穿插了图片和音乐。小朋友们边看边听, 这样一来很快地抓住了他们的认知心理, 并且加深他们对这个童谣的学习和理解。
(七) 借助于多媒体, 吸引注意力
平日的课程中, 我借助课件内容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深一步的了解, 利用激情澎湃的赛马动画, 让学生深有体会。音画的结合, 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个音段表现的形象不同,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 我运用课件, 让学生进行比较, 让他们自主地讨论, 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联想思维, 从而让学生自己主动创编, 把自己想的充分表达出来, 以至让整个课程上升到一个最高点。
(八) 用好音乐课的科学评价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 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反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感知认识的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我们教师在上课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的发光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 从而得到别人的赞许,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 因人而异地去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向上的机会。例如: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 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提高问题的难度;对于平时不善言谈或者学习能力相对来说弱一些的学生, 就要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若发现孩子们已经掌握方法和技巧, 已经可以在引导之下独立表达自己对于该乐曲的认知, 就要立即给学生们鼓励和肯定。这样, 学生们既能系统地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又增强了自信心, 使孩子们对于音乐课充满兴趣, 有了自己自发去欣赏和理解的动力。
总结而论, 音乐课做到引导欣赏, 从而使学生们爱上音乐课, 爱上老师, 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欣赏课堂上就应该充满活力, 充满想象, 充满孩子们闪闪发亮的爱笑的眼睛。老师带领孩子们去聆听美, 感受美, 享受美, 逐步引导他们去鉴赏美, 这样才是成功的音乐欣赏教学。我们要逐渐改变世人的眼光, 尤其是要改变孩子们的认知:音乐课并不是放松课、娱乐课, 并不是单纯地唱歌、游戏、讲故事。我们是在从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果孩子们在最童真的时候不能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妙, 那么就是音乐教师的失职。我们为了实现这样一个音乐教学的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所以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尽量改变。只有在音乐课堂上, 才能抛开一切, 享受到最纯洁的感官盛宴。如何去构建这样一个审美机构, 也就成为了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的使命。
欣赏感知论文 篇2
如何促进师幼互动
内容摘要: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一切有效的教育都是在教师与幼儿以情感为纽带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来源于幼儿和教师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如果离开了师幼互动,教育将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而艺术教育更是离不开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师生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使幼儿能从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位置以及自主、自由地参与学习的权利,同样,老师也可以从师生互动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国内外很多教育研究者也普遍认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良好的师幼关系对于儿童安全感、自信心及其对事物的积极探索态度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良方。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欣赏活动 师幼互动 音乐审美感知力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音乐审美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仍然跳不出“幼儿围着教师转”的模式,特别在感受、表现音乐的活动中,教师的主观行为依然起着决定作用,幼儿的所感、所想、所为常常并非源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而是教师思想与意志的巧
妙强加。那么,如何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行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调动孩子的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从而使孩子喜欢并热爱上音乐欣赏活动、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成为笔者的探索课题。三年来,笔者通过制定一系列教学策略,创设相应环境、氛围,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以下是笔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促进师幼互动的具体做法。
一、把握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原则,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与幼儿又互为“抛接球”的双方,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将教学活动推进、延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是双主体的关系,而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师生之间通常是建立在以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互动关系上的。在这种权威式的教育中,儿童经常处在一种被动的单纯受教育的地位,教师处于一种控制儿童的地位,故师生之间难以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关系,最终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或课程趋于失败,不利于幼儿从小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充分地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幼儿,提供自由、宽松、信息量大而且充满创造气氛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和创造,激发幼
儿用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接纳幼儿所表达的情感,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如音乐欣赏《小老鼠舞会》中,笔者带领孩子们以小老鼠的角色进入游戏情境,重温《小老鼠舞会》的故事,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表现出“老鼠出洞”“开舞会”“喝醉酒”的不同动态、形象。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情绪感受、体会“老鼠”处于不同情境时的心情和状态,并鼓励幼儿尝试表现,在充分理解、掌握乐曲结构和情绪后与孩子们相互用眉笔在脸上画上胡须、涂上口红、抹上“醉酒”的腮红,随着音乐快乐地表演。由游戏贯穿的整堂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愉悦的,他们自主参与,处于不断的思维、想象和创作中。
二、多管齐下,促进幼儿理解音乐语言,提高幼儿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乐曲作品本是抽象而模糊的,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因此从审美感知结构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幼儿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笔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手段辅助,将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体验,让幼儿在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效互动中自由表现音乐,从而提升幼儿感受音乐、理解乐曲的能力。
第一,塑造音乐形象,引导观察、启发想象,使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视觉的作用,营造“故事感”和“画
面感”,帮助其理解乐曲的内容,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语言是一整套表达情感的音乐体系。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对幼儿来讲要从音乐形象入手,借助音乐形象,解读音乐作品,促进幼儿理解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如在大班上学期欣赏音乐《春天的雪人》时,笔者根据乐曲旋律和情绪创编了一个关于小雪人从诞生的快乐到历经融化的悲伤故事并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课件。在欣赏中,笔者让幼儿一边看课件一边就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并讲述。生动有趣的画面加上讲解,创设了形声并茂的情景,幼儿兴趣浓厚。当看到下雪了小动物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时,他们愉快地点头微笑;看到雪人们和小动物们愉快地跳舞时,他们欢欣地拍手;看到小雪人融化时,他们忧伤地皱起了眉头。最后,小雪人融化、水汽蒸发上升凝结成白云竟又能和小动物们游戏时,他们欢呼了起来。这时,笔者及时引导幼儿:“这个故事被编成一首乐曲,你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可分为几段,每一段分别在讲述什么情节?为什么?”由于有先前故事及画面的铺垫,幼儿很快地理解了a-b-a三段式的乐曲结构,并热烈地讨论如何结合故事内容运用适当的表情、动作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最后,幼儿自由分工,选择事先准备好的各种表演小道具,随着音乐自由创作表演。
第二,发挥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对音乐的特殊体验,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幼儿理解音
乐作品,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积极给予肯定和赞赏,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起孩子们表述和表现的欲望。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巨人的花园》时,笔者先以童话小故事引入,描述了巨人的花园多么的美丽,小朋友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时多么的快乐,可是巨人却强壮而凶悍,总是赶跑快乐游戏的孩子们。然后引导孩子们倾听音乐,感受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段?哪一段表示小朋友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哪一段表示巨人生气地驱赶小朋友们?为什么?”“你觉得小朋友们在花园里都在做些什么?巨人来了他会做些什么事?”然后,老师启发幼儿将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a段非常轻快、有力,我觉得表示小朋友们在花园里蹦蹦跳跳,非常快乐!”“我觉得a段听起来非常欢快,肯定是小朋友们都在花园里捉迷藏,有的躲在大大的树丛后面,有的躲在粗粗的树干后面„„”“a段的音乐很轻快很活泼,我好像看到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坐在草地上,拍着手„„”“b段音乐感觉很沉闷,一定是巨人来了,他正生着气,握着拳头,很凶的样子,瞪大了眼睛向着小朋友们走来„„”幼儿依据音乐的旋律,结合笔者营造的童话故事氛围,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这不但有助于迅速理解、掌握音乐的段式结构,更通过交流丰盈了想象,使音乐作品更立体、更生动。通过不断的启发、引导、鼓励、支持和肯定,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都能逐步参与进来,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第三,体验式欣赏。用肢体语言感受和展现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促进幼儿表现力的提升。
音乐欣赏包含了欣赏性和创造性。笔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尽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使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参与活动,进行自由想象、表现和创作。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乐曲时,笔者除了制作相应的课件,更布置了森林赛道的场景,以带领幼儿参加“森林长跑运动会”的形式使幼儿自然地融入情境。在欣赏、交流和感知乐曲内容及结构后,让幼儿自由地扮演角色,在场景中倾听音乐进行表演,使幼儿在参与表演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
第四,注重区域教学中的个别指导,提供师幼互动的机会。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区域教学中,由于人数少了,教师与幼儿之间有了更多互动的机会,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与个别孩子进行交流,倾听和引导幼儿。为了让幼儿充满欣赏乐曲的热情,满足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期待,笔者专门在区域活动中开辟了“音乐欣赏区”。
在“音乐欣赏区”中,笔者为不同水平的幼儿准备了丰富的表演辅助材料,如在欣赏完乐曲《小小理发师》后,笔者在“音乐欣赏区”中投放了“角色区”中的洗发盆、洗发水、大围巾和硬纸皮剪刀等易于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熟悉乐曲后一边倾听乐曲一边相互随乐曲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空间。活动时,幼儿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有意识的联想,得到了创新的满足。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笔者及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如“舒缓的旋律时,理发师除了抖抖大毛巾、扬扬梳子,还会做些什么事呢?”鼓励他们大胆地创新。幼儿在“音乐欣赏区”中满足了自主活动的需求,充满了欣赏乐曲、表现乐曲的热情,对下一次的音乐欣赏活动也就充满了期待。
通过三年的培养和熏陶,幼儿不但喜欢上了音乐,而且在欣赏与感知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开阔了音乐视野。音乐欣赏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更提升了幼儿感受、理解、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提升了创造性思维。由此及彼,在其他活动中他们同样学会了多角度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感情也更融洽了。
参考文献:
欣赏感知论文 篇3
一、对莫扎特及其音乐风格的研究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于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宫廷乐师家庭, 自幼受音乐的熏陶, 4岁开始学钢琴, 5岁开始作曲, 6岁就随父亲到欧洲各大城市举行巡回演出, 轰动了欧洲乐坛, 被誉为“音乐神童”。一生写作有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在莫扎特身上, 处处都体现出古典艺术家的天性,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天真、单纯, 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 童心不泯, 像孩子一样充满的好奇;他挚爱自己的亲人, 即便是过得再艰辛, 也仍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憧憬。他的音乐典雅秀丽, 诚挚细腻, 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 又似阳光一般温情温暖, 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积极态度和乐观向上的情绪。莫扎特的大多数作品轻快而有些顽皮, 就如同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 撒下一地银铃, 听了使人温暖、轻松而愉快……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 如果选用具备如此风格的音乐作品, 必将让幼儿体验快乐, 培养兴趣, 对其身心发展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幼儿园欣赏活动现状调查
(一) 幼儿园欣赏活动的意义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 天真活泼的儿童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向往。他们会在自己心情愉悦的时候哼唱喜欢的歌曲, 也会在听到音乐的同时不自觉的手舞足蹈。在学前音乐教育中, 音乐欣赏是指通过倾听音乐作品, 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 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通过有效的音乐欣赏活动, 能发展幼儿的听觉思维, 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形成其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最终激发起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创造力,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 本市内各幼儿园对于音乐欣赏活动课开展的情况及问题分析
就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情况, 我考察了市内的几所幼儿园,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音乐欣赏活动形式单一, 没有达到让儿童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表现自我的目的。
授课时, 教师只是很简单的介绍曲目, 或直接让孩子聆听, 听之前没有提醒幼儿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音乐要素, 听时也没有及时的提示, 听后也不能提出相关的问题。这样的教学, 不仅形式单一, 也没能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 更不符合音乐教学多元化融合的思想, 与幼儿的生活脱节, 激发不起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2. 音乐欣赏曲目范围小, 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这就要求欣赏活动在选择曲目上要丰富多彩。而经过调查, 这些幼儿园中的老师都是按照一定的传统习惯选择曲目, 内容多以儿歌的形式或少量的民族音乐为主, 缺乏欧洲古典音乐内容。而古典音乐相对民族音乐具有和声色彩丰富, 感染力强的效果, 所以, 教师应在幼儿园欣赏活动的内容上增加一些适合幼儿听赏的古典音乐, 扩大曲目的范围, 这样才能达到欣赏的目标。
3. 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 对欣赏教学缺乏主动性, 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工作。
这些幼儿园中, 特别是郊区的幼儿园, 少数从事幼儿园音乐教学的老师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 她们也认为自己的音乐素养低, 没有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能力, 所以课上回避这个的方面内容。有的老师虽然有一定的音乐素质, 但是却缺乏主动性, 选择曲目也不够积极。
4. 音乐欣赏活动的设施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提高。
就考察的几处幼儿园来说, 园内不具备专门的音乐欣赏设施, 仅有少量音响资料, 上课时的教具也不完备。教学环境和条件都期待改善。
三、莫扎特音乐对幼儿欣赏感知启蒙的研究
(一) 莫扎特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鲁·斯切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小白鼠在听完莫扎特音乐后, 进行走迷宫的游戏, 结果发现小白鼠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人体空间感知能力, 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的现象被称为“莫扎特效应”。此后, 美国音乐人唐·坎贝尔则以“莫扎特效应”作为科学依据, 证明了莫扎特的音乐结构完美, 乐句对称, 音区适中, 其音乐节奏与人体大脑的一些节奏周期吻合, 听其音乐后, 能使人身心平衡, 适合幼儿的心智发育。因此, 莫扎特的音乐也曾一度被作为流行的胎教音乐。这也说明了莫扎特音乐对幼儿欣赏感知的启蒙教育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的。
(二) 选取适合幼儿欣赏的莫扎特音乐
幼儿的情感极易受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 情绪易变化, 优美动听的音乐很容易激发幼儿情感的波澜。因此, 选取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才能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加之, 幼儿生活经验少, 审美能力需要培养, 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应以简单、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为主。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从其创作的各个时期来看, 都不乏具有一定数量的音乐形象简单直观, 易于上口, 活泼开朗明亮, 积极向上的曲目, 具有强烈的愉悦性和感染力的曲目。为此, 我选取了以下曲目作为试点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星星变奏曲》、《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D大调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D大调长笛协奏曲》……
(三) 莫扎特音乐对幼儿欣赏感知启蒙的尝试
针对市内幼儿园开展欣赏活动的情况, 我选择了一所幼儿园作为试点, 并针对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选择了适合的莫扎特音乐纳入了音乐欣赏活动的范畴, 让两位有受过音乐教育具备一定音乐素质的幼儿教师担任了此次启蒙尝试的老师。主要以莫扎特音乐对幼儿的感知入手, 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调查。
试点案例一: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大树和小树
该班级共有男生13名, 女生20名。均未接触过莫扎特音乐, 能对熟悉的乐器区分音色, 如碰铃, 木鱼;对音高、力度、速度变化需要提示才能感受。选取曲目《G大调弦乐小乐曲》第一乐章, 这是一首由两大对比性主题构成的乐曲, 第一主题风格明亮、力度较强, 第二主题柔和如歌。对于具体形思维的幼儿来说, 给音乐赋予生命, 一定的具体形象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感受和理解音乐。为此, 我们设计了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的故事, 通过文学故事的渲染将孩子们引入了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想象和联想, 创编动作, 理解音乐, 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先分别让幼儿感受了A、B两大主题, 体验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对比, 并告诉幼儿公园里有两棵树, 一棵是大树, 一棵是小树, 在老师提问:“你们认为哪段是代表大树, 那段是代表小树呢”后, 发现幼儿居然能非常迅速地回答出正确答案。之后, 完整地播放音乐, 播放的同时, 配合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大树和小树的故事, 并做体态律动模仿大树和小树,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音乐。随后, 听第二遍音乐, 让幼儿分小组进行表演, 在轻柔摇曳的乐段有的小朋友表演了风吹小树的动作;在两个主题相互对答处, 有的小朋友表演出了大树和小树的交谈场景;在音乐渐强处, 有的小朋友还做出了小树向上生长的动作……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莫扎特音乐用于幼儿园欣赏活动中, 只要教师在教学的环节多点思考, 融入多元文化, 对幼儿感知理解音乐是行之有效的。
试点案例二:中班音乐欣赏活动——宁静的夜空
该班级共有男生15名, 女生19名。均未接触过莫扎特音乐, 但对音色有一定识别能力, 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初步比较音乐力度的强弱。选取曲目是《小星星变奏曲》,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抒情, 富于变化的乐曲。主题清新, 变奏一稍加速, 变奏二更加活泼。针对小班幼儿缺乏感性经验的特点, 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首先, 将教室窗帘拉上, 将几个多孔小台灯的光源反射到天花板上, 再播放着《小星星变奏曲》作为背景音乐, 这样不仅在幼儿面前展示出美丽宁静的夜空景色, 还能将音乐巧妙的融入进来, 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随后, 播放一段夏夜虫鸣的音乐, 老师用轻柔的声音提示小朋友, 现在呀, 我们来到了夏天的一个晚上, 要看看这夜空里闪闪的小星星们都在做些什么事呢?在看之前请大家想想它们会做些什么事呢?幼儿回答, 在唱歌, 在跳舞, 在睡觉等等。之后完整播放乐曲, 边播放边提示幼儿当你听到小星星在唱歌的时候你们就拍拍手, 当听到小星星在跳舞的时候你们就扭扭腰, 当你们听到小星星在睡觉的时候就把把眼睛闭上并将偏着的头枕在合起来的手背上。这时很快就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力, 他们都非常快乐地听起了音乐, 并配合音乐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和动作, 连班上平时比较内向害羞的孩子也加入了进来。莫扎特音乐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了孩子们, 他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产生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产生了情感体验和共鸣, 这次音乐欣赏的活动达到了比预想还好的效果。
之后, 我们又尝试把莫扎特的另外几首音乐用于故事活动, 游戏活动, 律动活动, 甚至用于他们餐前音乐, 午睡前音乐, 课前组织的音乐……发现其音乐极易被幼儿接受, 而且易于记忆, 几天下来, 幼儿就能习惯倾听, 少数的幼儿还能在音乐响起的同时哼唱呢。可见, 莫扎特音乐非常适合用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选取莫扎特的音乐能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其感受音乐的能力, 并发展其想象力, 产生情感上的体验, 愉悦身心。
当然,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选取莫扎特的音乐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 需要结合其它知识的多元融合, 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适当选择曲目, 教学中还要结合各种教具设备, 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是, 相信只要教师肯下功夫琢磨, 并且长期坚持, 一定能让幼儿的音乐学习之路充满光明!■
摘要: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一直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有难度的一个领域, 需要选取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特点的音乐类型, 并加以适当的欣赏方法和途经。目前,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音乐欣赏活动中, 欣赏曲目范围窄, 仅限于儿歌或中国传统音乐, 对古典音乐涉及较少。堪称古典音乐典范的莫扎特音乐作品, 其风格具有的乐观、开朗、活泼的特性, 正好符合幼儿的天性。于是, 从莫扎特音乐风格研究入手, 通过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现状调查, 将其音乐纳入试点幼儿园的大、中班进行实践调查, 发现其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还能培养其感知能力, 想象力, 产生情感体验, 愉悦身心。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幼儿,欣赏感知,幼儿园欣赏活动,古典音乐
参考文献
[1] (奥) 瓦格纳.莫扎特作品和生平.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12.1.
[2] (美) 塔珀.和孩子们聊音乐.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1.
[3]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9.1.
[4] (俄) 根纳季·齐平.音乐活动心理学 (理论与实践)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2.1.
【欣赏感知论文】推荐阅读:
物联网感知安全论文07-13
网上消费感知风险论文07-22
感知指标体系论文10-04
对音乐各基本要素感知能力的培养战略论文07-16
顾客感知10-14
职业感知10-15
消费感知10-18
感知手术10-18
感知能力05-19
感知中国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