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生态

2024-10-17

内容生态(精选12篇)

内容生态 篇1

6月29日,在MWCS2016展会期间,乐视移动正式发布“6G+128G”版乐Max 2,并推出全新色系原力金,乐2、乐2 Pro以及乐Max 2全面原力换新。

同时,乐视还宣布,即将全线升级至EUI 5.8,将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个性化内容、更便捷的生活和更好的使用体验,并为行业的内容生产者和服务方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难发现,无论是全新色彩“原力金”、“6G+128G”新版本乐MAX 2,还是最新发布的EUI,乐视手机的出发点都是为用户创造核心价值。正如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移动总裁冯幸所言,用户成就英雄,乐视手机铸就本色。

海量生态内容被认为是原力金版Max2亮点。据悉,用户目前可以在乐视手机端看到超过120000集电视剧集、6000部电影、8000集动漫超级片库。此外,乐视还提供了专属的CDLA无损音乐专区。

从去年5月乐视开售第一代超级手机到今年5月的一年时间,乐视手机总销量突破1000万部,创造新晋手机品牌新的速度纪录。

而今年4月发布的乐视第二代超级手机,已经累积销售突破400万部,5月单月销量突破200万部。赛诺5月报告数据显示,乐视手机以142万部的销量,占据EBP市场14.8%的市场份额,位居手机行业线上份额第三,仅次于小米、荣耀。

在线上线下整体市场,乐视手机5月销量超过200万部,份额4.7%,排名第八,单月销量超过魅族20多万部。

在手机行业增速放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乐视手机仍然能保持销量和份额的持续高速增长,这一现象被认为是生态内核、用户思维的外显结果。

业内人士认为,乐视手机快速达到千万销量,不仅是极限科技带来的至美硬件和乐视生态作为支撑的低于成本定价,更多的是生态经济模式的颠覆性理念。如冯幸所说,通过“平部+内容+终端+应用”四层架构的闭环垂直整合,乐视生态能够打破产业边界、组织边界、创新边界,各环节间协同化反,不断创造全新元素、提供与众不同的极致体验和更高的用户价值。

内容生态 篇2

一、生态观光庄园

在园区覆盖的**、慈云、李市、**、永兴、先锋6个镇选择交通条件好、生态环境好、有自然和人文景观基础的地点规划10个不同特色的生态观光庄园。如重庆君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规划的重庆耍村;德国亨嘉国际公司在先锋镇夹滩社区和永丰村规划的德国.巴渝风情新农庄;重庆瑞恩农业有限公司在慈云镇刁家规划的瑞恩生态观光农业园等。每个生态观光庄园规划面积3001000亩,采取引进一个业主,建设一个庄园,示范一片产业(200800亩产业示范园),拉动一方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发展生态农家乐(510个),总计发展100家以上生态农家乐,以大带小、以示范带一片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模式。经过35年的努力,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都市观光农业旅游区。

二、农业科普温室

农业科普温室规划在**组团。展览温室总面积为1584㎡。设计为简单异型温室,温室区分为科普展示区及种植栽培区,其中科普展示区配备有展柜、触摸屏等展示性配置;种植栽培区分为立体栽培区、水培区、观赏蔬菜种植区。

种植栽培区采用LB120Ss4南方型玻璃温室,一跨三屋脊文洛式结构,天沟高4.0m,顶高5.1m。东西排跨,南北排开间。温室跨度12.0m,跨数5个;开间4.0m,共6个开间。

科普展示区中间为12米跨拱顶,肩高6.5米,顶高9.5;两侧为8米跨尖顶,肩高6.5米,顶高8.9米;前面为斜顶,肩高4.5米,顶高6.5米。

种植栽培区顶部及四周采用4㎜厚浮法玻璃覆盖。科普展示区顶部采用固莱尔8㎜后中空PC板覆盖,四周采用单层钢化玻璃覆盖。包括齿轮齿条电动开窗自然通风系统、齿轮齿条传动外遮阳系统、湿帘/风机降温系统等。参观者既可从室外隔着玻璃观光,又可进入室内与展示环境充分融合,从不同的角度享受匠心巧作的自然风光。

游客到科普温室可参观体验、学习现代园艺科学技术:

1、水培区:主要是展示各种无土栽培的形式和蔬果水培方法。

2、立体栽培区:除了发展蔬果墙体栽培外,还要打造蔬菜树的景观。如西红柿树、黄瓜树、彩椒树等多种瓜果蔬菜树。结合立柱形无土栽培和蔬菜树,将园林艺术融入蔬菜种植打造蔬菜景观,实现温室立体利用与观赏性的结合。

3、观赏蔬菜种植区:重点营造温室奇观,种植瓜果蔬菜和观赏类植物等。

三、四季花果园

建设花果园和葡萄等藤本果树长廊,使其连续延伸,占地200亩;形成春品樱桃、夏尝枇杷、李、梨、葡萄、柑橘,形成四季花果常鲜的四季花果园。通过对现状的改造处理好隐与露的关系,形成绿色的果林生态屏障。改造现有路面;沿途修建点缀小品。适当地段布置一些灯饰,增添夜景情趣;沿带修建观景亭、休息椅等建筑小品。功能为观光游览。

四、特色瓜菜园

规划地点在**核心组团,该区占地面积100亩,其中:特色瓜果园80亩,特色蔬菜园20亩。种植各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瓜果蔬菜、可食花卉。使大家走进一个神气的蔬菜瓜果王国,感受梦幻般的农业科技世界。在规划整齐的菜田中,不同品种蔬菜由花基分隔成不同区域;菜地中间设步行游览观光道,用卵石铺就;主要功能是观赏、领略蔬菜田园风光。在选择瓜果种类和品种时要把学术意义、经济价值、观赏性、趣味性结合起来,突出精品意识,通过精心的园林设计和园艺栽培技术措施(如整形、修剪、设施栽培、反季节栽培、配方施肥、喷洒滴灌等),展示丰富多彩的瓜果蔬菜种类,突出现代瓜果蔬菜生产的现代科技、生产水平。展览方式采取以室外活体栽培为主,兼顾实物产品和标本模型等,通过展示,增加人们对瓜果蔬菜的认识和情趣,达到既能体现瓜果蔬菜特色,又能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1、观赏蔬菜园:选种七彩菠菜、紫叶生菜、金色和白色金针菇、红叶生菜、细菊生菜、观赏羽衣甘蓝、一点红(清香菜)、新西兰菠菜、薄荷叶、银丝菜、玉丝菜、叶用辣椒、紫甘蓝、**人参菜等;果菜类选五彩椒、七彩椒、樱桃椒、黑朝天椒、枣形椒、风铃椒、袖珍雪茄、蛇瓜、砍瓜、飞碟状的南瓜、手指般粗的黄瓜;

2、观赏西红柿园:菜果两用类选樱桃西红柿、珍珠西红柿、红箭西红柿等。

3、珍奇瓜果园:以无土栽培方法对各类新、奇、特的瓜果蔬菜品种现场培植生产,配合各种独具艺术造型布局新颖奇特的各种栽培模式,辅以假山流水,花园亭台造景,一饱眼福而流连忘返。

4、巨型南瓜园:巨型南瓜园内每个重达200多斤颜色金黄或雪白的巨**瓜,展现科技创造的奇迹。

5、精致盆栽蔬果园:展现绚丽多彩的茄瓜、色彩鲜艳的西红柿、青翠碧绿的小青瓜、花一般美艳的羽衣甘蓝,一盆盆经特别栽培和加工的精致盆栽,可以进行现场出售;参观者也可以体验从播种到摘采全过程,接受盆景的制作、嫁接、插花艺术等的辅导。

通过对瓜果蔬菜实物产品、标本模型及图片文字材料等的展示与宣传,让人们更加了解人类与瓜果蔬菜园艺文化的历史渊源,增加知识,倡导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以及促进名特优产品的开发。重点突出绿色瓜果蔬菜的精品、极品展示;标本(浸泡、蜡叶)展示;传统或地方名特加工产品展示以及优良品种展示。

五、柑桔观光园

柑桔观光园规划在**核心组团区南部,**湾、何大丘、天堂坝一带,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该区地形较平缓,且有良好的交通与水利条件,柑桔园区建设已初现规模,适宜开展以柑桔为主题的观光旅游项目。

本园以柑桔为主题,集中展示系统的柑橘类植物、柑橘历史文化。结合休闲农庄的建设,打造一个集观景、科普、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柑橘大观园。

柑橘类植物大观园,占地240亩,园内依柑橘类植物种类和品种进行分区,既是良种资源储备库,又是各种柑橘类植物的观赏区。分园区建设如下景点:

2、柚林飘香:柚类园,种植沙田柚类,文旦柚类(从果肉色泽上选择白肉和红肉文旦柚),葡萄柚类,占地面积50亩。

3、橙林尽染:橙类园,形成脐橙类(品种可选择纽荷尔脐橙和班菲尔晚熟脐橙等)、血橙类(品种可选塔罗科血橙)、夏橙类(品种可选择奥林达等)、梨橙为代表的普通甜橙类。占地面积100亩。

4、桔林风情:宽皮柑橘类,种植**蜜柑、太田椪柑、杂柑类(品种可选择不知火、天草、W·默科特等),占地50亩。

5、枸橼情缘:枸橼类,尤里克柠檬、佛手为代表,占地20亩。

6、金橘贺岁:金柑类,选择种植长寿金柑、金豆、罗浮、金弹等品种,占地20亩。

六、柑桔文化长廊

规划在**核心组团恒河柑橘园。入廊门口,以柑橘植株精致造型和柑桔主体雕塑凸现柑橘文化长廊形象,长廊展示中国柑桔和**柑橘的种植历史,柑桔文化和橘乡的风土人情。这里的每一厅、每条路、每个小园均以柑橘命名。

七、柑橘博物馆

展示中国柑桔和**柑橘种植历史,以图片演示柑橘起源、种植进程,**锦橙的来源典故、**渝津橙的选种轶事,中国柑桔的历史,**的第一棵柑橘、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专着《橘录》作者韩彦植生平及专著介绍等等。

1、柑橘文化馆:将古往今来歌咏柑桔的文章、诗歌、散文、碑文、传说、趣事等收集起来,形成柑橘文化大观。

柑橘生产发展过程中所用的生产工具,重庆、**获得的荣誉、奖状、奖品、奖杯、技术资料、专题片、媒体报道的资料、照片、文学作品、系列产品等,均可陈列其间,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2、橘香石刻**:碑刻林立、曲径通幽。重庆以及中国书画名家、**本地名家以柑橘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既可品味古代诗词名家的咏橘名篇,又能欣赏书画名家的珍品佳作。国画、漫画、木刻、剪纸、书法、诗歌,将柑橘文化和旅游观光有机地结合,极具特色。

3、橘园书画町,吸引文人骚客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挥毫泼墨,索古思今,把柑橘文化发扬光大。

4、柑橘盆景园:情趣盎然的盆景园圃,利用金橘、金柑、佛手等种类和品种制作柑桔盆景,可赏、可购。

5、桔香坞:乡土瓦屋、草屋以及古色古香的农家舍,传统农产品加工参观,参与,农艺手工绝活表演。

游客可在此自榨橙汁、制作柑橘果酱、进行柑橘香精油的简易提取,制作香袋、香囊等。

八、柑橘生态采摘果园

柑橘精品基地与橘林观光融为一体。规划在李(市)白(沙)公路沿线适宜柑橘生长的区域高标准建设柑橘基地果园,按照**晚熟柑橘基地的发展思路,品种选择塔罗科血橙和W·默科特等,占地667公顷(10000亩)。实施柑橘果园循环经济模式,利用柑橘林地养殖果园生态土鸡200亩,年产优质果园生态土鸡50000只,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光价值,形成万亩柑橘生态观光果园。

1、千株万株,漫无边际。园内果园地表生草覆盖,适宜地段修建憩息的小亭,形成橘树鲜果悬垂、树下绿草茵茵,园内亭台点缀的生态观光果林景观。

2、橘花开放,花香四溢。每年四、五月间,满园春色,美不胜收。每当春末夏初,喷香扑鼻的洁白橘花遍散绿叶之间,九月至次年1、2月间,果实次第成熟金黄色的果实垂挂树枝之上。以此景观,搭建文化、经济大平台:

3、举办柑橘艺术节。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准备了众多体验性、参与性、趣味性的节目,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尽情地观橘、赏橘、唱橘、采橘、品橘&,使游客在观光中体味**浓郁的民俗文化和柑橘文化,成为**以及**旅游观光的热点。

4、橘乡采风摄影展、诗画比赛等活动。开展观光采摘、果树认养、游、购、住、吃、玩为一体的多种文化活动。

园内建假山、观景亭、观景长廊、蒙古村、跑马场、迎宾馆等休闲娱乐设施,吸引游客观光、游览、休闲、度假。

九、山水康体探险区(远期)

规划范围在**组团的麻柳塘水库,柳坪铺水库及周边植被较好的山地。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该区用地大部分已超出此次规划红线范围,但该区具有已建成和拟建的两个水库、自然植被良好,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该区人文景观较少,可以引入体育运动、生态教育、越野探险等内容,规划利用麻柳塘水库,柳坪铺水库,形成集探险旅游、康体健身、体能训练为一体的山水康体探险区。设置以下项目:

1、度假木屋

散布在自然山林中的度假木屋。木屋风格质朴,突出野趣。宁静中空气里弥漫树木青草散发着的阵阵清香。成为出则漫步游山、呼吸清爽,入则心驰神游、回望自我的美妙空间。

2、野营基地

山林中溪涧、湖体、山塘等近旁,是开展自助野营的极好宿营之地。帐篷是最主要的住宿方式,还可自助烧烤,体会林间野趣。

3、马术俱乐部

依托山地森林,开展山地跑马活动,又可作为马术运动为主的运动场地,采用俱乐部方式经营。

4、水上运动乐园

现代大型水特色主题游乐园。借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柳坪铺水库自然的山水环境,开展各种水上运动项目,如游泳、越水滑翼、滑水、皮划艇等。

5、山林探险

在自然山林中进行探险的综合性旅游项目,如障碍设施,森林野营、洞穴探险、乱石迷宫和寻宝等。障碍设施主要由一些以木头、石头以及绳索器件组成,如过石墙、独木桥、绳索梯等,可充分锻炼人的体力、耐力和毅力。

6、挑战者乐园

依托山地森林、利用天然岩壁等开发富有挑战性项目的综合性山地活动基地,提供相应的运动设施,开展攀岩(利用原有的天然裸露岩壁,作为攀岩的基地,充分利用了天然资源,既能磨炼意志,又能增强体能)、山地定向(山地中进行的定向竞赛活动,可以锻炼游客的野外生存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山顶速滑(利用地形的起伏与专用的器械开展的一种特殊休闲运动项目,惊险、刺激,也不乏成就感)、射剑等运动项目。可与电视台的固定游乐节目合作,如勇者总动员之类的项目。

7、森林浴

森林中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就是天然氧吧,漫步其中,顺畅的呼吸将使人感受到无尽的舒畅。

8、百鸟谷

结合自然山林的抚育,山谷中种植浆果类植物,吸引候鸟,成为天然的鸟类栖息、繁殖,同时供游人观看、赏玩。

十、传统农业展示区

传统农业展示区集中展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方式,观光、参与性项目结合,让游客在观赏农耕文化相关内容的同时,有机会亲身尝试农耕文明的内涵,达到与祖先交流的体验。

十一、传统文化街

在**组团规划建设传统文化街。开辟商街旅游项目,修建传统形式的商铺、酒楼、茶馆等,集中展示当地传统制造业和商业文化,如酿酒作坊、豆腐坊等。游人边逛街,选购地方特色旅游商品,体现传统商业文化面貌。

十二、农业体验园

结合传统农业展示内容,建造农业体验园15亩,建设地点在**核心组团。采用农庄的形式,集农家风情体验、休闲、特色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让游客亲身体会插秧、耕地、摘果、喂牛等当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并将劳动成果加工后食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十三、德国.巴渝风情新农庄

由德国亨嘉国际公司规划建设,规划在先锋夹滩沿夹滩笋溪河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设占地约7000亩的高标准柑橘示范园,配套1000亩的具有德国巴伐利亚风情的新农庄,巴渝风情农民新村,建设集会务、生态旅游、商业购物功能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十四、瑞恩生态农业庄园

由重庆瑞恩农业有限公司规划在慈云镇刁家,利用红旗水库、周望山、朱羊寺,一湖一山一古寺,山水、人文结合,以珍贵的自然文化资源,通过保护和整体的打造,合理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具有田园风格的新型农民居住点,配以生态农庄,生态养殖、种植,形成立体化生态结构。打造绝佳的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区,建设瑞恩万头生猪养殖场。

十五、重庆耍村生态观光园

由重庆君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镇恒河村规划建设重庆耍村生态观光园,以生态观光农业为发展基础,以特色休闲、玩耍娱乐为主题,带动社会教育、度假旅游、商务会议、养生养老、农副产品深加工、配送等复合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恒和村核心区原生态农田水利现状环境的精心营造,以乡村野趣、百姓娱乐、时尚游戏和商务休闲为特色主题,复合各类型强调互动与野趣的体验式休闲、娱乐项目,将耍坝、耍街、耍门、耍场、耍吧&&融为一体,把自60年代以来到80代中期我国民间及欧美等各类型百姓日常生活中玩耍的方式、项目与现代时尚休闲体验业态相结合,从滚铁环、打皇帝、射弹枪、斗鸡、斗狗到CS、彩弹射击、真人模拟游戏、跑马场、高尔夫;从黎、磨、水车机、稻草人、茅草房到水榭、寨楼、栈道、渡假屋;重庆耍村将会成为一个集农业高科技生产、生态环保、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档现代化都市农业生态园。

十六、驴溪河笋竹长廊

**驴溪河笋竹长廊自然游赏区主要包括驴溪河及两岸,占地面积1.57平方公里。该区原有植被条件较好,沿河有大片笋竹和自然林。规划深化其笋竹主题,加大笋竹种植面积。同时选取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设置以特色观赏花果植物为主体的景点。该区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让游客能够享受自然,亲近自然、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十七、黑石山聚**化观光区

1、聚奎广场

规划建设作为整个驴溪河观光区的主入口,也是黑石山聚**化观光区入口的主题广场。以聚**化为主题,提取一系列**地区独有的文化景观符号,运用尺度宜人的文化景墙、喷泉等造景要素,创造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入口景观广场,成为聚**化乃至**的标志。

2、聚奎仿古购物街

集中展示**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项目让游客全方位的了解**历史沿承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魅力所在。规划建设成具有重庆地区传统风格的商业街区,建造商铺、酒楼、茶馆等,出售**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并安排地方曲艺表演和游园活动。

3、聚奎书院旧址

聚奎书院旧址位于黑石山头正中,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周参天古木簇绕,房舍面貌依旧,显示了清末书院的风格。院内外有百年以上的香**、红山茶、白杜鹃、罗汉松。规划按照《文物保护法》、《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对书院建筑及周边环境、古树名木进行有效保护。

4、白屋诗人墓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在墓旁立一解说牌,介绍白屋诗人生平事迹,让游客了解吴芳吉的一生,了解**的抗战文化。

5、川主庙

**镇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黑石山上最古老的建筑物,位于黑石山上最高处,有宽大的石梯可拾级而上,造型崇高秀拔,庙下群石拱伏,有如众生朝拜待命。规划对该古建筑进行保护,严禁破坏,供游人参观慕拜。

6、鹤年堂

**市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对该建筑进行修葺保护,结合旅游开发,让游客可以在此感受**的人文风情。

7、黑石古树

奇特的黑石,参天的古树,林间栖息的鹤鸟,构成一道靓丽的自然景色。

8、樟林曲径

该景点位于黑石山,处于黑石山聚**化观光区和笋竹长廊自然游赏区之间,现状植被为**林。规划在此设置游步道,点缀亭廊等园林建筑,形成曲径通幽的步行游赏系统。

十八、土特产购物中心 在慈云核心区和**组团分别规划建设一个土特产购物中心。精品展示、销售区:精品蔬菜、瓜果、花卉盆景展示、购物。把园区特色、精致产品的展示与销售相结合。五颜六色、娇艳欲滴的观赏瓜果蔬菜进行礼品蓝的包装,红、绿、紫、橘黄彩色果蔬礼品蓝等,可以作为送给职工和朋友的个性化礼物。还会成为大众居室、书房的装饰。更重要的是,在送菜(财)的同时,还送了绿色,送了健康。

内容生态 篇3

摘 要:国际化和数字化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两大推动力。数字化是国际化的内核,国际化是数字化的表述和现象。手机内容产业融合发展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的内核将会催生手机媒体内容产业国际化的表述和现象。

关键词:手机电视;内容产业;融合;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050-02

手机电视节目内容产品经过商业化、组织化,进而达到产业化。手机电视节目内容产品原先是媒介的附属,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逐渐独立出来,形成同渠道产业并重的产业。因此,推动内容的融合和渠道政策的融合,是保证手机电视节目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内容。

1 广电模式与手机电视

“竖井的管理思想,不仅体现在中国部委这一层次,而且在同一个管理系统中,也体现着“竖井”的管理思路。以广电行业为例,广电总局的管理方式是将该行业自身分成电影、电视和广播三个“竖井”系统,对这三类媒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手机电视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原先对电视节目的认识。

①手机电视传输网络发展为手机综合信息平台。现有的国内手机电视网络已经实现了卫星传输,全国已经通过卫星传输移动视频节目,共有66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同时,手机电视网络已经建成了移动通讯骨干网,各省和各大型城市已经建立了手机移动通讯网络系统。我国目前有电信国家干线网4.3万km、省级干线网10万km、地市县分配网近300万km;联通了近3亿用户。

无线网络以及卫星共同构成手机移动媒体媒体的传输渠道。渠道虽然在传输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数字技术对传输网络的影响在于将它们从单一的节目传输通道变成了综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数字化的改造过程中,渠道表现出了基本一致的趋势:增大现有的传输频谱带宽、从单向传输向双间互动转变、可以同时传递多种不同的信息形式。

②传统电视媒体从节目生产商向内容数据库运营商转型。电视节目生产公司和电视媒体纷纷建立了分布式数据库。在广电系统内,各类经营商正在建设“媒体资产管理多媒体数据库”,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建立的节目数据库。

举例而言,杭州的数字电视建设是国内数字电视的试点,其数字电视建设具有代表性。其中信息数据库建设包括:杭州数字电视观众在家中可以收看60套电视节目,收听25套广播节目;利用影视节目资源库,可以点播电视新闻、影视剧和纪录片;利用信息资料库,可以接收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查询新闻、文化、教育、生活、交通、奥运等16大类的信息内容。

③手机电视平台——数字节目集成平台成为主要的销售通道。手机电视平台主要指移动广播影视节目平台。这里的手机电视平台是指全国性或区域性宽带无线数字化节目交换及信息发布平台。手机电视平台建立数据中心,由电视媒体和影视制作公司提供数据服务,建立分散式的电视节目数据库,同时通过国家干线网和省级支干网连接受众手机平台,形成双向节目互动。

④手机电视运营核心—内容类型。手机电视系统依托无线宽带双向互动的电信传输网络,结合手机电视运营平台,可以提供包括节目、信息和服务在内的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关于手机电视的发展,管理者已经对原有的广电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手机电视所带来的融合将在各个层面展开那么,现有的管理体制如何适应这种融合呢?

2 手机电视内容的融合

手机技术的发展,“0”和“1”推动内容的数字化形态的实现,二者形成了手机电视内容融合的基础。手机电视内容融合促使多种多样内容产品的出现,大批数据库公司将会建立,而高速宽带的传输网络则会联通千家万户,大批内容信息的拥有者将会转变定位,成为新的内容提供商

这就造成一个趋势:传统内容提供商将会逐步数字化,而新兴的其他行业的内容提供商也将会不断出现。哪个行业有消费者需要的内容,哪个行业就具备了孕育内容提供商的温床。这导致了四种变化。

第一,大批传统内容行业之外的内容提供者转型为手机内容提供商。这无疑给内容产业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更为重要的是,原先一些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提供者,会转变为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内容提供商。例如,图书馆凭借其拥有的强大信息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内容提供者。如何界定这些资源?如何看待这些内容的商业转化,需要政府扩大内容管理的范围。第二,个人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手机内容提供者,将会成为重要的手机内容创造力量。这些将其产品商业化的个体数量众多、形式复杂,且是跨行业、跨媒介的经营活动力量。如何控制、管理和规范这些商业活动,需要政府提供相关的跨媒介和跨行业自由交易的政策。第三、作为手机内容产业的重要销售平台.即数据库集成公司,将随着手机内容产业市场需求的发展而大规模地发展。这些数据库集成公司存在于不同的行业,但是其技术基础和销售模式日渐趋同。在这种情况下,同一性质的销售平台分布在各个行业、如果分头管理,势必会使销售平台面临不同的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规范。其结果是:在产业政策推动力强的行业中的公司,竞争优势明显;而处于产业政策保守的行业中的公司,则会处于不利的地位,有可能逐渐被淘汰,最终消失。此外,手机内容销售平台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政府必须对同一属性销售平台制订统一管理的政策。第四,手机多媒体产品的发展。随着手机内容的融合,平台销售的产品都是手机多媒体的内容产品而在原先的“竖井”模式下,对新媒介产品采取了分别管理的方一式、其管理政策是针对不同的媒介属性进行的,因此需要针对多媒体传输制订相关的管理政策。变化已经发生,管理制度正面临着更新,而管理思路也需要转变。

3 从“竖井”走向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融合导致了“竖井”模式的倾倒。“竖井”模式下原先彼此独立的内容行业,面对着横向融合的冲击,纵向体系作用逐渐减弱,纵向一体化的各个环节将会“分裂”,逐步横向融合成一个个复杂的群体。面对手机内容融合的横同动力,要想保持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经面临着种种问题,而新的制度必须满足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基于这样的假设,新的制度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①各个行业系统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在国内,涉及到内容产业的行业管理系统通常是封闭的。行业结构采取了纵向一体化的结构,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纵向一体化的各个环节采取限制准入的政策。但是,技术发展下带来的融合,既推动了本行业进入其他领域,也促使其他行业要求进人本行业系统。“竖井一相互倾斜,各个环节需要横向联通。这就要求各个行业系统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降低甚至取消行业准入的政策性壁垒。推动传媒领域的相互投资,鼓励媒介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这体现了政府对行业系统逐步开放的探索。

②管理制度中“标准之争”发展到标准统一。内容的融合产生了大批新兴的内容提供商,他们来自其他的行业,因此采取标准的管理政策便成了内容产业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管理标准的一致性,能够为内容产业的参与者提供一个统一的经营规则,进一步保证合理、公平的竞争,从而形成平等的交易模式。到目前为止,新兴的内容提供商和传统的内容提供商都处于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商业模式的逐渐成型,管理者面对的是以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对内容提供商的管理标准正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标准”之争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各项经营机制中。因此,通过各方面标准的探索,最终要对标准进行整合。

③新媒体产业制度以制度创新为特色。从产业内部政策来看,在手机内容创作、内容流通和消费者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纵向变化;原先产业管理制度的各个环节都会受到影响,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在于原有内容管理体制的改造,另一方面在丁新的管理制度的创造。

除新媒体内容产业外,国家的一些相关法规也面临着数字化带来的创新,特别是在内容产业交易的核心环节——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中国对内容生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属于《著作权法》范畴,但是,著作权法范畴的有些规定也不能适应目前新媒体数字内容的权利保护。目前,法学界对新媒体数字内容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领域,不断有新理论出现。产业政策之外的制度创新属于一个更为广泛的领域,而相关领域的制度创新相应地也会对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制度创新产生影响。

4 手机内容产业政策的启示

国内手机内容产业的重构迫在眉睫,因为无论是媒体自身的变革,还是电信的产业发展,内容都成了瓶颈。在如何发展、壮大手机内容创造力的生产与销售方面,原来的政策思路似乎已经走到尽头。单纯依靠行政鼓励,如“五个一工程,“精品工程”,只能是一相情愿的尝试。数字移动产业已经破土而出,压制和无视都是不合理的。政府和市场都存在自己本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所以,需要通过种种博弈,在两者之间寻求发展的空间。从有关的产业化论述中,我们应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第一,对于这个特殊的成型之中的手机内容产业,完全的市场经济和政府管制都是行不通的,因而,需要一个鲜明的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

第二,当前的手机文化产业扶持重点依然是硬件,这是无用功的做法。手机文化产业的源泉和核心,是手机内容生产和手机内容消费。脱离这个重点而希望得到产业发展,那是缘木求鱼。

第三,手机内容产业成型的核心是什么?是从手机内容产业自身的制度形成的、推动手机内容逐步脱离媒体进而独立的、创新力量的规棋化和商业化。

第四,政府角色从严格管制到适度的放松。放大自由创作的空间,加强引导和事后惩戒的立法,都能给手机内容产业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生态现代化的目标内容及路径选择 篇4

一、生态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价值

生态现代化是围绕生态对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而展开的。指在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过程中, 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和重要内容, 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现代化发展理念, 通过大力发展有益于生态环境的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学技术, 强调绿色GDP, 不断提高资源劳动率, 科学地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合理地利用和悉心保护生态环境资源, 支持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 建构有利于人和生态环境共存共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的, 使生态环境资源可以永续利用, 人类能够世世代代的可持续发展。是发生在生态环境领域之内但意义又超越了生态环境范围的划时代的革命性变革。其主旨是通过环境保护, 发展绿色生产力和循环经济以及提高资源劳动率, 追求绿色GDP, 营造绿色文化, 倡导绿色消费等措施, 全方位地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现代化要求人们在运用生产力标准或经济增长速度来评估现代化水平和程度时, 还必须评估支撑生产力发展的生态资源。

生态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原动力。生态文明的发展又有助于加快人的现代化步伐, 通过人的文明来带动社会整体文明。在生态文明、人的文明和社会文明三者的交互发展中, 人类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方式等会发生全面的革命, 催生着绿色自然力、绿色生产力、绿色消费、绿色科技、绿色政治文化等新生事物, 推动着社会文明进入一个更加崭新的阶段, 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的美好景象。

1.环境保护是生态现代化的基础工作。环境保护一般是指自然和生态的保护、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环境管理、环境检测等一系列活动。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建设生态环境就是造福人类。只有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 对自然界既索取又投入, 既利用又建设, 才能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根据我国特别是江苏省南通市现在的环境状态, 环境保护重点在于污染的治理和预防、植树造林、发展生态产业、从各方面堵塞破坏环境的途径, 遏制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趋势, 逐步恢复、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扭转环境系统的失衡局面, 保证环境内部的自身发展。

节约资源也是环境保护的内容之一。生态资源都是有限的, 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只有在生态资源的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 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 才能使生态环境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节能型城市等方面的节约资源的活动, 培养国民养成自觉节约资源的行为, 是生态现代化中的重要内容。

2.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技是生态现代化的主体工程。生产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 包括了自然力、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力。生产力的源泉的抽象形式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环境系统, 也就是以土地、河流、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矿物等自然资源为核心的自然力。自然力构成了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 是支撑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源泉。绿色生产力是有利于生态系统发展的生产力, 如推广清洁生产, 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广绿色农业, 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产品;治理沙漠、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优化水环境。非绿色的生产力的发展, 如采取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所获取的经济增长, 实质上是对生产力的源泉从源头上加以扼杀,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危害。绿色生产力要求绿色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方, 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办法, 从暂时看, 可能生产力得不到发展, 但是它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系统, 得以休生养息, 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绿色科学技术在生态现代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使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原来沉睡在地下的各种自然资源开采出来, 成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 使人类获得越来越多的能量, 但是又带来空气污染、臭氧层越来越稀薄。许多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 又造成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因此, 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上, 存在着绿色与非绿色科技之分。绿色科技是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不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有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科学技术。非绿色的科技是那些不利于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科技。科技对生产力的进步作用应该在于, 不损害生态系统自组织的优化, 反而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如果科技对环境产生负面作用, 就不是第一生产力, 相反, 会成为第一破坏力。

为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充分反映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 必须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即绿色GDP。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是对传统的GDP只是考量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 但是无法反映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等状况的一种纠偏和调整。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大力推行绿色GDP的考核指标, 只有这样, 才能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 坚持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将生态现代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3.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活方式是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技呼唤着绿色消费力, 绿色消费力反过来促进和推动着绿色生产力与绿色科技力。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按照社会生活生态化, 生态资源效能最大化利用的要求, 培育支持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能力, 创建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充分尊重生态环境, 重视环境卫生, 确立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新的生存观、幸福观和发展观, 倡导绿色消费, 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 有利于人类世世代代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生态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是由生态在整体现代化中的功能决定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综合素质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超越传统的革命性变革, 始终奠基于生态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基础上。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反复证明, 没有生态环境资源, 现代化的步伐无法向前迈进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采用非生态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就不能实现;破坏生态环境资源, 现代化建设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能持续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 现代化建设就会夭折和中断。

二、生态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现代化理论表明经济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的正向结合不仅是可欲的, 也是可行的。面对中国不断出现的环境挑战, 在市场的压力和有能力国家推动下, 沿着生态的路线走工业化, 可以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目标的协调。生态现代化建设是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涉及面十分广泛, 牵扯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诸多问题, 依笔者之见, 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花力气。

(一) 把树立生态意识作为实现生态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现代生态意识提倡高效低耗、无毒无害、清洁安全、循环节约、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预防创新和健康环保, 反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超量消费,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完全脱钩、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互利共生。生态现代化是一次生态革命, 也是人类观念、行为上的重大转变, 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管理和个人行为的生态理念的转变。因此, 提高人民生态意识、改变不利环境保护的行为模式, 是关系到生态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应不断加强宣传与引导, 在全社会广泛树立现代生态意识。

1.要变单纯追求经济价值的发展观为把追求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相结合的发展观。经济价值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具体体现, 并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发展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文价值上。而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实现又要依赖于和取决于生态价值的实现。只有将人与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补益的动态系统, 并将这一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和整体最优化作为价值取向, 才能达到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三者兼顾, 共同发展的目的。

2.要变只是局限于“人与自然关系系统”的发展观为把“人与自然关系系统”与“人与社会关系系统”结合起来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主体, 是索取者, 自然是客体, 是奉献者。人对自然索取得越多, 主体价值越能实现。同时, 传统发展观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其结果, 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相当大的一部分又反过来成为人类征服自己的能力。

3.要变只是追求当代富强和幸福的发展观为把追求当代的发展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将当代与未来割裂开来, 认为发展就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人们的价值取向是物质第一主义, 无限制地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的刺激成为人生的目标和时尚。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都不可能。将当代发展和未来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保证发展链条的衔接性和连续性是当代应该倡导的发展观。一方面, 当代要适度生产。经济发展要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型发展的道路, 达到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 要倡导适度消费。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抛弃唯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和高消费的追求, 讲究生活质量的提高, 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4.要变只是关注本国和本地区的发展观为把关注本国本地区的发展与关注别国别地区的发展乃至全球整体发展结合起来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对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只局限于自己所生存的范围内, 表现出强烈的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色彩。其实, 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和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 当局部系统遭到破坏时, 整体系统会随之失衡和发生改观。只考虑自己的一方净土, 或者以污染别的地方来保全自己, 都是不明智的短期行为。在环境保护问题上, 需要全球视野和世界主义的胸襟。

(二) 把实施生态经济战略作为实现生态现代化的着力点

生态经济是指把经济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发挥生态优势, 创造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1. 发展生态工业。

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发展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一是采取措施推进老城经济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责任制, 建设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生态工业体系。二是遵照循环经济理念, 培育一批企业内资源循环利用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 促使企业节约能源, 再生利用废弃物, 降低经营成本。三是全面实施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使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打造绿色工业名牌产品, 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四是督促企业绿化、美化环境, 创建“园林式”工厂。五是引进并鼓励企业在从事环保产业开发、环保技术服务和环保产品商业服务。

2. 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 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把推行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 以生态技术和生态理念引导农民,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和绿色农业技术, 并实施“沃土工程”、“植保工程”, 大力推广以健康养殖、清洁生产技术为核心的生态种养方法。二是培训一批生态技术人才, 指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并培养一批农村生态农业骨干, 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三是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通过生态化生产模式的典型示范, 加以推广。四是全面推进“有标识可追溯”农产品无公害示范县建设,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度和公信度。五是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工程, 定期开展林业生态系统评价。

3. 发展生态旅游业。

以南通市为例, 南通生态资源丰富, 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南通特有的滨江湿地和沿海滩涂资源是开展生态观光与生态度假旅游的条件, 南通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具有丰富的参与性、独特性和新奇性。如:如东的“海上迪斯科—南黄海踩文跲基地“、滩涂放风筝、启东的”圆陀观日出“、海门的蛎蚜山生态旅游等等。虽然具有明显的生态旅游特色, 但有些景点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要引导企业按照生态旅游建设的思路, 引进资金、技术、人才, 建设具有生态功能的休闲旅游项目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 创造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品牌。

(三) 把制度的完善作为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要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以前片面强调干部的政绩在于江河要改, 面貌要变, 衡量干部的政绩主要看近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些干部以牺牲环境求速度, 甚至到了“竭泽而渔”和“杀鸡取卵”的地步。

1.要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 制订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做到生态现代化有法可依。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 努力做遵守法律法规的模范, 同时要支持和监督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还要加强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 普及有关法律知识, 教育全体公民养成尊重环境、善待环境和呵护环境的习惯, 成为品德高尚、富有教养和审美情趣丰富的现代人。

2.通过开征生态税,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税包括开采利用自然资源和使用具有污染性产品的行为税以及排污税。前者如开发森林资源税, 使用含铅汽油、含氯氟化碳产品税等;后者是指对各种形式的垃圾征税, 包括企业“三废”和居民垃圾。这样能够促进可更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从财税和金融政策上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型产业加以扶持, 促进其快速发展。这类产业具有高利润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等特点, 应对这类企业在财政上予以资助, 税收上给予优惠减免, 融资上给予倾斜照顾。与此同时, 凡是会加重资源环境压力的企业项目要加以严格控制, 严禁高污染项目上马。

水环境是南通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通生态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治水。要以开展节水型城市活动为契机, 改革水资源管理机制, 实现包括城市和农村、水量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和需水在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要由以供给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求管理为主。要实施节流优先, 治污为本, 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建立起供水和污水排放的统一的管理和收费体制, 建立用户节约用水和效率用水的激励机制。

(四) 把创新科技机制作为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环境恶化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勾连, 应重新估计科技在环境改革中的作用, 不能仅仅把科技理解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更应把科技理解为治理和防止环境问题的潜在的和实际的工具。生态现代化主要靠科技来推动和催化, 科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生态产业的兴起、清洁能源的开发、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绿色产品的生产, 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 可以说, 科技进步在生态现代化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均未形成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落后是导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 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推上生态城市建设的主位, 构建一套有利于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科技创新机制。

建立和完善这套机制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框架, 一是增强发展生态科技投入意识, 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二是明确生态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技创新, 应以无害化环境为前提或主导方向, 与社会生态化进程紧密配合。如在新产品开发时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指标, 选择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 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且注意不产生毒副作用和最少的废弃物, 同时有利于拆卸、回收和利用。三是要着力开发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如要着重开发有利于节约、替代、循环作用的先进适用技术, 包括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链接技术。还要着重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主要包括推广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技术、生物质能生产清洁液体燃料技术、沼气应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扩大风能利用规模技术等等。四是要全面构造生态技术的推广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应用两张皮的问题。此外, 还应大力培养人才, 这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 必须把它放在生态城市建设重要位置, 抓紧抓好。

(五) 把加大资金投入作为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如生态科技的开发、环保设施的改善、生态文明的修复、环境污染的治理、监管能力的提高等等, 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的投入, 建设生态城市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引导、组织多种资金多形式、多渠道投入, 这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城市建设的速度有多快、面貌变化有多大、效果有多好,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多寡。一是政府投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要加大政府在城市环保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的投资力度。把生态技术开发、城市的自然生态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技术、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 不断提高财政支持额度。二是银行信贷投入。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应更新观念, 强化金融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服务意识, 逐步增加对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信贷资金投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消耗的产业、产品, 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抵押贷款要简化抵押登记和评估手续, 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延长有限期限。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下力气拓展业务, 尽力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需求。三是工商企业投入。企业是资源、能源的主要消耗者, 也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主要建设者。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 引导企业把更多资金用于自身结构调整、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用于实行清洁生产, 努力成为生态型企业。四是外资投入。应认真总结前几年招商引资中的经验教训, 努力引导外商投资生态产业, 投资改造我国的传统工业、传统农业, 发展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上述多渠道、多层次投入,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资相结合的投资结构, 借助于经济手段的改善和生态建设的经济环境, 就一定能充分发挥投入机制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作用、保障作用。

(六)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

生态现代化理论很注重市场、政府与生态现代化的关系。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市场在实现生态现代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遏制污染的新技术必须通过市场才能使生态走向可持续发展, 政府是不能干预的。然而, 这丝毫不否认政府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在生态现代化中, 政府应该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制定环保政策, 变补救性策略为预防性策略, 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的环境代价。市场和政府的重新定位也改变了公众在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新技术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府的鼓励, 得以在公众中广泛传播, 这大大调动了公众的参与意识, 从而使他们成为生态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 我国政府应该改变其计划经济时代的功能, 把工作重点落实在完善基础设施、制定环境政策、弥补市场失灵上。在我国, 那种认为“环境保护只能是增加成本”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选择时, 常常是选择前者, 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为此, 我们应该提倡生态现代化理论中关于“防治污染有回报”的理念, 从而使政府在制定策略时从长远考虑,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运行的过度干预, 鼓励创建生态市场,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例如, 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上, 政府应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和负责必要的投资, 然后要通过商业资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各种途径筹集资金, 拓宽投资渠道。当设施建成以后, 要实行市场化运作, 使之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此外, 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还应鼓励公众参与。在实行开放政策条件下, 政府、市场、公众都应当共同谋求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其中公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决策时应该调动公众参与环境和发展问题决策咨询的积极性, 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以保证政策的公平、公正。因为公众才是环境政策的真正拥护者和执行者, 公众的行动关系到政策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何, 只有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才能真正实行好。

摘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的。生态现代化理论表明经济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的正向结合不仅是可欲的, 也是可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是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涉及面十分广泛, 牵扯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诸多问题, 文章指出, 应树立生态意识、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完善制度、创新科技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目标内容,路径

参考文献

[1].丁溪.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学术交流, 2010 (2)

[2].雷怡安.浅析苏南生态现代化发展道路.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3].郇庆治.生态现代化理论: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 (1)

[4].李伟娟, 张鹤同.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环境教育, 2009 (4)

[5].何传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决策与信息, 2009 (1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研究 篇5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倡导的第四种文明执政理念.因此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定是我们当前进行经济建设所应达到的重大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注重人自身的.发展,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而伟大的工程,从区域划分上看,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作 者: 戴圣鹏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期 刊: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LILUN XUEXI-SHANDONG GANBU HANSHOU DAXUE XUEBAO 年,卷(期): , (7) 分类号: X3

内容生态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 生态文明 乡土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15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决定学生是否具备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因此,在我国的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众所周知,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基于这几部分内容而进行。首先,生态文明教育要以自然地理环境为核心,探索自然规律,对相应的地理原理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将充分认识以及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其次,教师要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向学生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以及开发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从而让生态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最后,生态文明教育还要始终贯彻落实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中学地理教学的区域性特征,也就是人地关系在具体空间环境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因地制宜,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环境。往往都是从讲解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开始,并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结束。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教育应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而为了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序展开,就必须对现有的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让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以及理念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生根发芽。

2.将乡土地理融入中学地理课堂中

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以及环境政策各不相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一样。因此,在中学地理课堂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要综合考虑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有效结合当地的乡土地理,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述他们自身生活环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这些生态问题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最终让学生能正确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单单与中学地理教学有关,它与中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比如德育、艺术以及体育等。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教师进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学习,对现有的语文、化学以及历史、生物等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目前的教学内容,探索以及发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突破口,从而为下一步构建“主体探究-综合渗透”课堂教学模式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对相关的渗透方法以及渗透策略加以研究,从而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效率。

4.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如此。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时刻关注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落实这一理念不仅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参与,家庭以及社会的贡献也至关重要。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学校为基点,向社区以及家庭进行蔓延。举例来说,学生可以把他们在学校养成的节能环保意识带入家庭或者社区中,在各社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针对社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从而在社区中形成一个保护环境、关爱健康以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传播,同时还能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从而为构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会面临众多的环境问题以及挑战,这就对人类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尤为重要。尽管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合理解决,从而为今后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刘双华,刘张飞.浅议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4).

[2]朱铃慧,刘金星,郭清伟 等.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J].教育界,2013(32).

内容生态 篇7

(1) 现实的需要。生态环境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许多年, 然而我国生态环境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不断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障碍, 同时也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 要化解当前的生态危机就需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来纠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培育出生态人、建设生态文明。因此, 在高校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已成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求。 (2) 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是人口和自然资源大国, 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生态环境教育来提供支撑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 (3) 教育本质的要求。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即教育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 社会人即适应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文明人。在后工业文明即生态文明发展时期, 生态人正作为新型文明的主体承担者, 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推动着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从而表征、创造和建设着生态文明。 (1) 生态人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力量, 生态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

2 生态环境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环境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维度,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有必要先明确生态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内涵以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所包含的生态环境教育理念。

(1) 生态环境教育的兴起。二十世纪人们在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过程中意识到:生态环境教育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必由之路。因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治理, 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决定性因素是人类本身。 (2) 因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 必须借助生态环境教育的手段, 使人们认识环境问题,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生态环境教育由此产生。

(2) 生态环境教育的内涵。1970年世界上第一部环境教育行动法案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教育过程;1970年在美国召开的题为“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会议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 这些价值和概念是为了发展和评价人及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问题做出决定, 对本身的行为准则做出约束。 (3) 这时环境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自然界延伸到了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1977年10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门属于教育范畴的跨学科课程。 (4) 此时生态环境教育已经拓展到了人类的思想和精神领域, 强调了生态环境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赛萨络尼基召开会议发表《赛萨络尼基宣言》, 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入生态环境教育当中, 环境教育发展为可持续性的教育。 (5) 随着生态环境教育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展, 新的生态环境教育已经将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研究, 新的生态环境教育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表1) 。

总之, 生态环境教育要求人类关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使得人们对各个方面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唤起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生态人”, 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生态环境教育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早就指出“在实践上, 人的普遍性正必须为这样的普遍性, 它把整个自然界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6) 他们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 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社会主义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4) 生态环境教育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 它意味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方式, 这种全新生产方式的建立必将开启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 即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要求将贯彻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因此, 以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包含的生态环境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3 加大生态环境教育力度,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由于特殊的发展背景和现实要求,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环境教育, 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作用。因此,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需要加大生态环境教育力度, 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其生态价值本位。

3.1 提升教师生态素养, 增强生态文明教学质量

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生态素养。教师是生态环境教育的具体且重要的实施者, 其对生态文明知识理论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用生态文明的知识去分析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 对新问题、新事物给与科学的说明, 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建设

在新的时期, 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生态环境教育教学, 是推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本身的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 首先要加大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力度。其次, 鼓励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推进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总之, 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生态环境教育之维。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观,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这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核心,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主题。

摘要:我国是自然资源和人口大国, 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生态环境教育来提供支撑和保障。面对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观念相对不足的现实境况, 我们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生态环境教育力度,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观, 这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核心,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主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注释

1范斌.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8 (6) .

2印卫东、郑大俊.为了环境的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环境教育的情感化[J].前沿, 2010 (1) .

3王燕津.“环境教育’概念演进的探寻与透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 .

4徐辉, 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闫守轩.环境教育:涵义、源起与演进[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30 (2) :16-20.

内容生态 篇8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 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观念包含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的观念。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包含以下内容。

1. 生态文明认知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认知教育, 就是要使大学生掌握生态科学基本知识, 了解生态环境现状, 产生生态危机感, 激发解决生态问题责任感, 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构建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1) 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对于生态科学知识的系统普及还缺乏系统设计, 导致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感性化和表面化的倾向。由于缺乏生态学基础知识背景, 大学生就很难对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有全面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教育, 使他们了解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律, 这是大学生将来解决生态问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 就是要大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生态发展过程中的物质传递、能量传递、信息传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形成变化规律。

(2) 生态环境现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 使他们了解生态环境现状, 特别是生态恶化的事实, 是增强大学生生态危机感、培养他们生态安全责任感的前提。大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 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增强,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现状及危机教育, 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使他们尽快将生态保护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 并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 使他们了解工业化以来人类对生态破坏的典型例子及其严重后果, 从反面进一步警醒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

2. 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是关于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总的科学观点, 以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科学方法, 是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总和, 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理论体系, 也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主要包括生态文明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法制观、审美观、消费观教育等。

(1) 生态自然观教育。生态自然观是以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为基础形成的新的自然观, 是生态文明的哲学世界观。长期以来, 受传统的机械自然观的思想影响, 人们将自然界看作被改造、被征服的对象, 对自然资源进行肆无忌惮的过渡索取和掠夺, 换来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报复。要改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生态观, 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自然观:把人、社会和自然理解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正确认识人类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生态自然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2) 生态价值观教育。传统工业社会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单一的经济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仅以人作为价值的衡量尺度, 认为人向大自然索取财富越多, 人类的生存价值就越大。这种价值观导致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索取从而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价值观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改变对传统价值的理解, 建立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 理解大自然价值的双重属性。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人不仅要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 还要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休养生息、享受自然美、安全、健康、舒适、愉快的生态需求, 不可单一表现为经济价值, 而是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

(3) 生态伦理观教育。从生态伦理观看来, 生态文明是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核心, 就是要构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 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协同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伦理观教育,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生态文明标志着人与自然间伦理关系的确立, 自然不再游离于道德大门之外, 人对自然环境也要有道德;二是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由征服走向尊重。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敬畏自然、尊重生态规律、珍惜生态环境。生态伦理观要求人们以更加文明与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 反对野蛮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 重视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生态伦理观强调自然价值不仅要面向单一个体, 也要面向多元个体, 既要面向当代人, 又要考虑后代人平等利用权利;四是生态伦理观要求人们在人口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和消费方式等方面, 要以环境的生态承载力为作为生态行为的道德底线, 遵循适度、简约和平衡的原则。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才能全面确立生态文明意识, 自觉遵守生态伦理道德, 主动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4) 生态法制观教育。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不仅要求人们树立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而且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生态法制以法律的形式对人们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做出必要的规范和限定, 以避免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要让人们自觉遵守生态法制, 就必须加强生态法制的宣传和教育。因此在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环境保护概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中, 应适当增加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环境权利和义务, 才能养成自觉的生态意识, 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主动抵制环境违法行为, 自觉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 生态审美观教育。生态美是自然的一种价值体现, 是自然价值与人类精神价值的融合。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审美追求, 以生态审美意识建设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 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人类只有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关系, 才能在世界中找到美好的精神家园, 并真正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加强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 就是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审美观, 懂得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和乐趣, 并引导他们在珍惜、爱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对自然美的不尽追求和创造。

(6) 生态消费观教育。生态消费观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新的消费观, 生态消费具有适度性、可持续性、精神消费第一性等特征。适度消费是指“经过理性选择的、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想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所决定的、并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消费”。生态消费观以满足生态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健康及生态保护为基本准则, 倡导一种对环境不构成威胁和破坏的可持续消费方式。生态消费体现了代际责任感, 既考虑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也强调未来人的需求。精神消费第一性是生态消费的又一特征, 与传统的高消费一味追求物质需要不同, 生态消费突出人的精神需要。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加快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 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 发展不平衡, 还远远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据调查, 目前非生物、环境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 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也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 必须加快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 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一是要尽快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通识课程;二是组织专家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教材;三是培养一批生态文明教育优秀师资, 确保课程开设落到实处。四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强化大学生的生态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法制观的教育。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 使我国高校尽快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使之成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

2. 强化生态文明实践育人环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除了课堂教育外, 还需从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发掘丰富的教育资源, 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教育,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 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一是要充分利用与生态、环保相关的纪念日, 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湿地日、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 组织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开展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使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在各种纪念活动中得到提高。引导学生购物时注意物品的耐用性、可循环利用性, 垃圾分类投放回收等, 使大学生树立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意识;使大学生养成不折花草、爱护小动物等良好行为习惯, 培育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引导大学生从关水龙头、关灯、不浪费粮食等具体小事做起, 养成节俭和适度消费的美德。二是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到企业、社区和乡村, 开展生态环境情况调研, 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反思, 并上升为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 从而带动更多人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3. 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学报、宣传橱窗、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各种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接触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 了解生态发展规律, 强化生态文明认知。二是加强科学研究, 发展生态文化。高校应利用其师资和科研的优势,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相关课题的研究, 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 使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高校生态文化创新对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从而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观。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 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环境。一个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 大到校园绿地、教学楼、宿舍、食堂的规划和建设, 小到垃圾桶、灯具和水龙头的配备与安装等, 都应该赋予“生态”的“绿色”的内涵。把学校建成一个环境优美、爱树惜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校园, 不仅可以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也可以陶冶大学生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人文精神, 激发他们主动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摘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要强化生态文明实践育人环节, 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赖章盛.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内涵与目标[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8, (5) .

[2]李慧芳.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

[3]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4]冯霞.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9) .

[5]吕尚苗.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6]孙宁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意义、原则及内容[J].江苏高教, 2009, (2) .

内容生态 篇9

1.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践内含及其理论指导价值。

2.秦皇岛开发区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的指导意义。

3.处于环渤海经济带枢纽地位的秦皇岛开发区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其内含和框架及其应用上的核心内容。

一、项目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课题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生态化的理论范式, 并结合秦皇岛开发区的实践, 通过“小生境”模型和仿真规划设计进行具体的案例描述和分析, 在应用方面提出了秦皇岛市开发文化产业的“蓝色文化产业”概念。具体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1. 从理论到实践总结出两个创新概念:文

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和“蓝色文化产业”。前者主要就是体现秦皇岛的区位特色与优势, 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生态”的一体化产业态势;后者主要是体现自古以来的秦皇岛临海古文化底蕴及其海洋文化特色。

2. 首次提出环渤海经济带秦皇岛开发区

文化定位战略。通过详细的区位发展分析, 把秦皇岛开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置于整个环渤海经济带的大环境中, 确立了承接中心区、辐射两翼的文化产业战略定位。

3. 在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分析中,

首次沿着纵横两维一体化的思路构建并实施该模式, 表现为纵向的产业融合, 即以现有开发区主导产业为载体, 深入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横向的产业集聚, 即文化、旅游和生态的融合。

4. 在“蓝色文化产业”建设构想中突出文化

上的唯一性和历史厚重感, 从中挖掘人文历史价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创新及社会效益

1. 帮助和指导开发区文化年建设任务的

圆满完成, 这里通过具体的指标和理论阐述, 使相关工作有条不紊地实现。

2. 整体提升开发区文化产业建设水平, 通

过“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和“蓝色文化产业构想”具体指导开发区的有关实践。

3. 结合秦皇岛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

形成的特色与竞争力, 从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角度进一步为规划和设计目前的“数谷”建设和“生态园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4. 为环渤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实践和理论的示范参考。

内容生态 篇10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 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要让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将课堂打造成师生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共同进步的一个场所。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实例来谈谈生态学视角下的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回归生活

生态学视角下的语文教学主张学生与教师的平等性, 这就要求教师抛弃以往“师道尊严”的思想, 重视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就语文的学科性质来讲,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 教师要敢于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 在教学中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要去抑制学生张扬的个性, 友好地对待喜欢问古怪问题的学生, 欣赏学生中的“出头鸟”。只有这样, 学生生命的本质才得到了尊重。

其次,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形成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提问或是停留在表面的简单的对话, 而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就像是《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之间的对话, 往往是交流对生活的感悟, 思想经过碰撞后, 人生观得以升华。

此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来启发和引导学生, 让学生乐于并善于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

比如, 苏教版七年级上有一个专题叫《狼》, 就是将四篇写狼的文章组合在一起。通过这个专题的课堂教学, 学生对狼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参观动物园, 让学生写一些简单的作文或者调研报告, 再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辩论, 这样不仅体现了语文的特色, 也引导了学生去生活中探索质疑, 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不断优化课堂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自主化

苏教版教材将语文的性质定位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所以在专题的安排上注重对两者的融合。比如八年级下的主题依次安排为“咏物抒怀”、“道德修养”、“事理说明”、“小说之林”、“人生体验”与“精彩演讲”。除了安排范文外, 教材还安排了各种读、写、听、说的活动。

在生态学视角下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上的活动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尽可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比如, 阅读与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两个环节, 教师可在教学中尝试将它们结合起来。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又是对阅读的升华, 将两者结合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春》这一课后的“探究练习”单元, 我在课后让学生从“春风”、“春花”、“春草”及“春雨”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写一段文字, 或是课外阅读、收集诗句, 之后办了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板报, 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阅读的成果, 还丰富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中, 还要加大对学生朗读和口语的训练。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说明在学习中参与的器官越多, 人的学习效率就越高。通过朗读, 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亲身经历对作品从感悟到积累的过程, 这也是符合教育生态学的理念的。

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使语文学习向终身化发展

有些教师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由, 放弃了教师的主动权, 放任学生自由发展。课堂上将学生自己查字典、相互讨论, 然后大声朗读作为教学程序, 这样是十分有害的。学生的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 只有通过一定的引导才能变得更加辉煌, 放任学生不管也相当于对学生生命的摧残。

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去学习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靠一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就能解决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用。然后要教给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分析文章以及提问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范文, 教会学生根据要求确定精读和略读的内容;对于文章的精彩段落要让学生摘抄名言警句, 体会其含义,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对文章进行赏析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观、价值观去考虑问题, 多读多感悟。

此外,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点的重心, 让其他知识点能够围绕这个重心展开来。

四、结语

总的说来,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 生态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明显的趋势, 它遵循了生命的发展规律与原则, 使人的生命更加完整与和谐, 使教育的本质得以回归。在实践中, 只要我们不断去提高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 努力和学生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发挥出生态学视角下的语文教学的优势,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终身化发展, 实现语文课堂的可持续性。

摘要:生态学视角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实现教学的可持续性, 已经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从几个方面, 探讨在生态学视角下, 应当如何开展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生态学,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方式,生活

参考文献

[1]焦亚静.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 , 2011 (4) :84.

内容生态 篇11

苹果此举标志着在中国市场,苹果的硬件、系统、内容终于形成了完整的内容生态闭环。内容服务体系的形成,很可能将成苹果在华攫取利润的又一重要武器。虽然苹果内容生态入华的消息让国内科技媒体广泛报道,但作为外来的和尚,苹果内容生态这条强龙能压地头蛇吗?

外来和尚念起经:

三大服务全面入华

作为中国市场的重要一极,一直以来苹果都通过iPhone、iPad、MacBook等硬件产品取得了无可争议的成功。但在内容生态上,苹果迟迟未能与国内的竞争对手们一较高低。

此次Apple Music、iTunes电影以及iBooks三大服务全面入华,可谓是“外来和尚念起经”。苹果表示,Apple Music囊括数百万首歌曲,并特别呈现陈奕迅、李荣浩、林俊杰和邓紫棋等华语乐坛音乐人,以及 Taylor Swift、Ed Sheeran 等在内的一系列国际艺人的精彩内容。用户还可以通过 iTunes Store租借或购买来自中国以及好莱坞电影公司的精选影片,并通过iBooks Store阅读付费和免费图书。

据了解,目前国内用户可以注册并免费使用3个月 Apple Music。中国 Apple Music 包含陈奕迅、林俊杰以及 Ed Sheeran 和 Taylor Swift 的音乐。iTunes 电影中包含来自中国的电影以及《侏罗纪世界》、《复仇者联盟2:奥创时代》等好莱坞大片。为了庆祝 iTunes 电影上线,中国顾客可以限时免费下载《智取威虎山》。

强龙难压地头蛇

虽然苹果内容生态在国内市场备受关注。然而,面对国内市场的独特环境,面对以小米、乐视这种生态级对手以及网易、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各个细分领域的竞争对手,苹果这条强龙恐怕难以压过这些地头蛇。

根据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目前苹果内容生态收费情况如下:

Apple Music:个人10元/月,家庭 6 名成员共享计划每月则需15元,前三个月免费试用。

iTunes Movie:从5元到18元不等,5 元人民币只能在线租赁观看,购买18元可以下载到 iCloud云空间。在上线之初,用户有50多部电影可以一元特价购买。

iBooks:从0.5元起。与中国20多家出版社合作,为用户提供几万种图书选择。部分图书开放免费下载。

从国内内容消费环境来看,用户付费意识薄弱,可谓是数字音乐收费难的最大拦路虎。国人缺乏版权付费的陋习不仅仅在数字音乐行业,还包括电子书籍、有线视频等行业,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大通病。苹果内容生态收费虽然在中国市场颇为优惠,但面对诸多玩“免费大招”的对手,可能存在不适。

实际上,面对各个细分领域的竞争对手时,苹果也显现出了水土不服的问题。首先在音乐这一问题上,Apple Music面临网易云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等强劲对手的挑战,这些音乐播放器不但大部分音乐免费,而且内容库也更为丰富。虽然Apple Music内有陈奕迅、林俊杰、邓紫棋等流行歌手,甚至还有Taylor Swift等国际大牌的歌曲,但目前毕竟是刚刚在中国上线,在美国等市场上线的时间也不过 3 个月,曲库资源还没有完善起来,所以和国内服务商相比,苹果不占优势。

iTunes电影对标的则是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等国内视频内容提供商。iTunes电影面临的问题与Apple Music几乎如出一辙,收费和内容缺失成为了最大的短板。iBooks与国内市场的多看阅读、掌阅iReader、亚马逊中国等竞争对手相比,费用不但更高,内容也相对较少。

从内容和收费来看,苹果的内容生态都难与国内地头蛇竞争,从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等的小功能来看,苹果也难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分享心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与小米、乐视为代表的内容生态整合对手相比,苹果的服务别无二致;小米、乐视在面对苹果的竞争时显得更接地气,更符合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中國市场成摇钱树

虽然国内市场上竞争重重,但苹果内容生态入华显然是提高利润、赚取果粉们血汗钱的一大利器。苹果早已把中国市场当成了摇钱树。

截至2015年3月28日的财报显示,大中华区(包括内地、香港、台湾)首次超越美国、欧洲,成为苹果最重要的消费市场。苹果在全球各大区的营收环比都在走下坡路,只有大中华区逆势上扬。苹果CEO库克今年5月,再度开启了访华旅程。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库克在写给CNBC的邮件中安抚投资者称,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依旧强劲。值得关注的是,iPhone 6S首发地也破天荒地包括了中国市场。

苹果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表明,苹果对于生态入华这一举动颇为重视。苹果互联网软件和服务高级副总裁 Eddy Cue在面对媒体时更是讲到,“中国的顾客喜爱 App Store 并成为了全球应用下载量最大的国家。很多中国的顾客都希望可以在中国使用我们的音乐、电影和电子书服务。”

如果把苹果的硬件设备看作是一个木桶的话,苹果如今正在向这个木桶里倒水,我们所说的“水”,包括Apple Music音乐、电影及图书服务。苹果的硬件、系统、内容也第一次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了生态闭环,苹果的服务从未像今天这样完整。相信,假以时日,随着苹果对内容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渐赶上国内内容提供商不成问题。

苹果在内容生态上的努力也成为了提升iOS体验的一大利器。在苹果生态系统中,硬件和内容是密不可分的,苹果自建内容供应网络(CDN)是为了进一步控制终端用户的体验。去年5月份,外媒有消息称,苹果早已在跟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磋商,准备建立自己的CDN,从而减少对第三方内容供应商的依赖。根据追踪苹果CDN开发的网站透露,苹果在这个项目耗资一亿美元。

内容生态 篇12

一、西部山区生态环境与铁路工程建设构成矛盾统一体

西部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铁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具有长距离、带状分布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其受区域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其他工程项目更为明显[8~9]。西部山区普遍具有生态环境脆弱[10]、植被覆盖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风蚀作用强烈、降雨年内分布不均等不良环境特征[11~12], 在铁路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阶段都存在着自然灾害干扰的风险[12~13], 由此产生一系列附加的环境防护措施而增加工程量与工程投资。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同样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工程占地而降低土地利用面积、生态承载力等指标, 施工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污染物影响着区域环境质量。虽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措施及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这种影响, 但环境质量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而这种负面效应可能是永久性的或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原有水平[5,12,13]。

铁路工程项目面临着来自外部及自身双重环境压力。不良的外部环境影响着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而工程本身对外部环境的扰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同样制约着工程建设, 而问题的根源是区域环境质量不高、环境容量与承载力低等因素决定的。因此, 提高区域各项生态环境指标成为实现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西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条件和问题

经济生态农业水平落后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的关键。农业生产是西部山区最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区域交通、通讯闭塞, 农产品输出较为困难;生产成本投入不足、产品产出质量数量低, 贫困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1];生活、生产能源主要来源于周边林地或灌丛, 进而导致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于产生[13];落后的经济水平决定落后社会意识的产生, 西部山区人口增长速度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其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11]。西部山区落后的经济生态农业水平决定了区域居民只能依靠现有山区资源维持生存, 当农业生产收入无法通过作物产出质的改变而提高时, 耕作面积量的改变就成为原始的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进而形成以人类活动干扰为表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14]。

西部山区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西部山地农业具有与平原、丘陵等地区不同的背景条件, 其农业发展系统化建设过程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区域具有适宜某一物种或相似物种生长的优质气候、土壤等条件, 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困难条件制约了其生长规模[15], 这点类似于一些经济价值高、产量低的物种对其生长环境要求也极其苛刻一样。例如, 西南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 区域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57.7小时, 无霜期320天, 多年平均气温为19.3℃, 日照多, 太阳辐射强, 光热资源极其丰富, 是特质级烤烟种植的理想种植场所, 但农业水资源匮乏, 降雨年内分配不均, 水土流失严重等负面生产条件导致烤烟种植一度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16]。西藏“一江两河”区域同样也存在着相似的特点, 区域优厚的农业气候条件适宜某些经济型物种的生存[17], 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18], 但因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等要求限制了其种植规模[19], 导致区域内仍以种植小麦、青稞等耐旱性常规作物为主[11]。

三、工程项目区生态修复保护与开发的一些思考

1. 生态保护与开发过程中, 解决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因素是关键

目前在西部经济生态农业生产“非适宜区”之所以生产水平不发达、经济落后, 并非其所有背景因素不满足农业发展建设, 而是农业生产要素中某一水平素质的限制影响了特质资源的发挥, 即便这些地区的特质资源往往丰富到了某一物种生长需求的极限。如何将这些“落后区”、“非宜农区”建设成为“良种区”、“优质区”, 充分利用区域特质资源解决农业发展瓶颈因素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 也是解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

工程探索、实践与示范能有效破除瓶颈, 实现经济生态农业规模发展。我们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西南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进行相关基础内容的研究, 区域气候雨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 优越的农业气候条件是优质烤烟、蚕桑、甘蔗等经济作物生产的前提, 但水资源匮乏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限制了经济作物的规模种植, 仅在一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进行小范围种植, 经过与当地居民、政府官员交流、座谈, 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建设了“长藤结瓜”、“微型水窖池”等田间水利设施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20~21], 并通过等高固氮植物篱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并进行了科技示范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推广。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区域已经形成了以烤烟、蚕桑、甘蔗为主的经济生态农业产业, 农户与地方政府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2,13,16]。境内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基本杜绝,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成为维持其经济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而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自发行为。

2. 传统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不足

传统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方式存在资金来源匮乏、技术相对保守、工程施工困难、示范区选址局限等诸多因素困扰。我们在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开展等高固氮植物篱相关内容的研究,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植物篱为基础的山区复合经济示范区建设。在近二十年工作过程中, 我们总结发现目前国内偏远山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陷入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目前国内多数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主体单位为政府部门, 科研院校也会结合研究课题进行小规模的示范区建设。两者均存在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 首先拟建立经济生态示范区的地区多数属于相对贫困、落后的区域, 政府部门财力相对有限[22];其次科研院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工作, 示范区建设多作为研究基础而设立, 这也决定示范区建设规模多数很小。技术上, 政府部门多采用学习考察的方式将其他区域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搬移过来, 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抑制因素, 进而因效益不明显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示范效果;科研院校技术实力较为丰富, 但工程经验较为欠缺, 对示范区建设的结构单元、施工组织方式、资金运用等方面都较为薄弱。工程施工方面, 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均采用雇佣当地社区居民来解决施工人员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因施工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 多以追求即时利益为劳动目的, 其本身并不具备工程质量责任承担者的能力。因此, 在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上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况且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本身又缺乏工程监督职能。示范区选择问题上, 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局限于资金匮乏多选择一至两处较有代表性地域进行示范区建设。首先通过土地租用的方式从农户手中购买示范区建设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 建设完成后交由农户自行管理。期间农户会以农作物损失、土壤扰动损失等缘由提高土地租用成本或迫使施工中断。

经济生态农业的示范建设一直都作为西部山区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一种手段,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多的不利因素使示范建设过程变得困难和漫长,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示范作用的效果和最初目的。

3. 铁路建设项目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技术优势对于促进沿线经济生态农业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西部山区铁路施工取弃土场、弃渣场、大临工程等多成斑块状分布在铁路沿线两侧, 建设后期生态治理根据临时工程占地性质而采用复垦、绿化等措施进行修复, 多以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补偿工程占地为目的。生态修复工程目的过于单一, 没有充分发挥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相对丰富的经济、技术、工程优势。铁路建设项目具体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经济上, 铁路项目投资中具备生态修复专向治理资金, 改变原有生态修复措施投资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投入。 (2) 技术上, 铁路设计部门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铁路设计涵盖国内全部和国际部分区域。在铁路设计的同时, 涉猎并掌握了国内多数地区乃至国外较为先进的经济生态农业设计理念及方法, 且在设计过程中多与科研院校等部门进行合作交流, 在生态农业建设设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 工程上, 铁路建设拥有一支优秀且庞大的施工建设队伍, 能根据设计单位的设计思想进行工程实施。 (4) 载体上, 取弃土场、弃渣场、大临工程等项目面积大, 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条件;位置分散又能起到良好的分散辐射作用。

铁路建设环境保护设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 以待生态修复的临时工程为载体, 借助铁路建设项目工程优势, 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进行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 调查分析沿线农业资源特征; (2) 通过走访、座谈及基础资料分析的方法判定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结分析经济生态农业规模化的瓶颈因素; (3) 总结区域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 (4) 筛选、评价工程技术措施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5) 提出利用临时用地进行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工程设计方案; (6) 监督并配合施工单位进行方案实施; (7) 建立铁路工程对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 (8) 与地方政府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不断完善技术体系。

四、结论

铁路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不能仅限于以植物种植。目前铁路工程建设大力提倡进行生态补偿机制, 传统生态补偿多采用路基边坡、取弃土场、大临工程表层的植被覆盖。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铁路建设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生态相容性, 降低了工程建设的生态扰动强度, 但沿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并未朝向良好趋势迈进。农业“三料”匮乏、农业水平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多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作用仍在发生, 工程建设永久性占地特别是耕地占用对沿线居民个体的农业生产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短期的土地赔付无法解决土地长期收益断裂问题。因此, 铁路工程建设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从根本上促进和推动铁路沿线的农业水平, 提高农业经济收入是逐步提高西部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上一篇:标识管理下一篇:对学生抽象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