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区建设内容

2024-07-21

生态园区建设内容(通用8篇)

生态园区建设内容 篇1

林业生态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林业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不高。治理措施的质量差,不能稳定地发挥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地区由于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不当,植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还很低,生态效益不明显。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3.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经济轻生态的偏差。长期以来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世界公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林业的首要任务是生态环境建设。4.营造林业生态难度越来越大。由于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尚未完成,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5.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不合理。6.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治理成果技术含量低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和技术含量低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之

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广的速度还比较慢,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治理措施的实施上,讲形式、不讲科学,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7.缺乏一套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景观主要集中在“峰岩泉”周围。峰岩泉,位于此旅游区西侧的上部,泉水常年保持摄氏零上8度,喝一口全身顿感无比舒畅。山泉上方的悬崖上,生长着一棵百年青松,如同山泉的忠诚卫士日夜恪尽职守。山泉南侧有一条沟,巨石山顶排到山脚,游人观赏需跳着走,故称“跳石林”。跳石林南侧,有刺嫩芽景区、五味子景区和成排的石人阵。状如人形的石人阵,似出兵、似布阵,景观奇特,气势磅礴。人文景观有矿泉水“金水山泉王”生产车间,由透明玻璃与外界隔断,纯天然矿泉水从海拔2700米的山顶顺管道引来,游人可从玻璃墙外看到各式作间的生产过程,这样的“透明”生产,令游人感到新鲜有趣。广场的草坪不怕践踏,其中设有5处篝火点燃点,供游人夜间狂欢之用。北侧有木制别墅供游人留宿,每个单间内设施简朴而舒适。山下峰岩湖,湖水平稳如镜,可游泳、划船、钓鱼。这里冬天还可滑雪、溜冰、观雪景、打雪仗。金山屯区林业生态正在逐步发展中,林业园正在向旅游区的打造而发展,植被保护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法规完善。目前金山屯区正在致力于建设绿色小镇,而林区生态园的建设在其中属于重点建设部分,在保护生态园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开发,吸引游客,为着建设旅游生态园而努力。

三、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发展模式及探究

金山屯林区的生产重点已从木材生产为主转向森林保护和各类非物质资源开发为主上来,发展营林产业、木材生产业、林产工业、种植养殖业、森林食品业、北药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业等“八大产业”,即:打造国家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打造国家重要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打造重要的林产工业基地;打造重要的森林食品基地;打造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打造美丽宜居的森林生态城区;打造更加文明和谐的新林区。

四、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金山屯区地处小兴安岭,有着丰富的生态林业资源,此地野生动植物高度密集,有着数量可观的珍惜保护动物,以及珍惜药材和山货。生态发展迎合可持续

发展战略。当地人利用原始生态,合理的对林业区进行开发,使旅游业得到初步发展。林业区生态保护非常完整,防火措施非常好,而且绿色无污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向其它产业发展,这是生态发展的一种宝贵难得的经念。然而这对致力于向旅游业发展的林区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此处交通不便利,无法满足外来游客的出行,对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其次,金山屯林区生态业发展宣传不够好,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资金不够不能达到大力开发的目的。再次,生态发展形势比较单一,要发展成为多元化多层次的林区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最后,应该配合其他产业的发展,因为发展的目的都是推动金山屯的跃进。金山屯的林业生态发展才属于起步期,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止步于现在,以后的发展还会越来越好。

五、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发展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启示坚持思想重林,始终突出林业基础地位,该区注重从思想战略上重视林业,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坚持发展现代林业的基本方向不动摇;坚持培育资源的永恒主题不动摇。2开展绿化攻坚,打造生态宜居旅游区,不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放大生态环境优势,将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成永兴最具特色的名片、最具影响的品牌。3 加快产业转型,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增效,以林产品多样化需求为导向,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强力推进林业产业升级增效,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4实施封山育林,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味,坚持封育并举是打造山水相映、城林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胜地的重要举措。同时,加大“三边”造林绿化力度,对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和采伐迹地人工更新造林实行补贴,着力培育森林资源。5 坚持依法治林,积极巩固绿色开发成果,完备的森林生态体制要求永兴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必须先行一步,棋高一着,通过积极作为,降低灾害发生率。

生态园区建设内容 篇2

化工园区的建设具有占地面积大、性质复杂、涉及多种行业、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化工园区的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安全与稳定的关系, 这是促进化工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 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时有发生, 如2005年吉林石化江北化工区的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特大燃爆事故, 造成8人死亡, 1万多群众疏散, 导致松花江严重污染。2006年江苏省盐城市临海镇化工园区发生爆炸事故, 死亡22人。2010年大连保税区中石油输油管道爆炸事故, 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部分原油流入附近海域。2013年11月22日, 青岛发生中石化输油管道的爆炸事故, 当时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 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 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这些事故造成多人伤亡, 经济损失更是巨大, 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引起了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

智慧生态园区

事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和不确定性, 在事态发展的过程中还经常出现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 因此难于防范。不仅如此, 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工作一般还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参与, 指挥协调十分复杂, 很难周全考虑整个应急过程中面临的所有困难, 所以也常常会导致事态难以控制, 指挥不畅, 部门间无法协同工作等问题。因此, 针对化工园区的关键需求与典型应用, 需要在综合研究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决策支持技术的基础上, 开发出面向智慧园区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及解决方案。基于智慧园区应用平台, 可以建立一套从源头管起, 注重风险防范, 兼重应急指挥的化工园区安全环保管理体系, 这是应对突发事故的最好方式, 也是打造智慧型生态化工园区的必经之路。

智慧园区的重点在于“智慧”, 即信息化。从传统工业园到智慧园区的转变, 是通过升级改造现有的信息系统, 提高园区信息化水平和成熟度来实现的。智慧园区能为招商引资提供软实力, 同时具有“乘数效应”, 可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收入。领先、前瞻的信息化环境及服务, 不仅能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入驻园区, 并依托其信息化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终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

开展智慧生态园区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是各级政府、化工园区以及诸多园区企业的共同需求。建设智慧生态园区, 应该综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日常管理业务, 结合物联网等关键技术, 融诸多先进软硬件技术于一体, 对园区的企业、道路、公共区域等进行实时监控, 对超标、超限、违法、违规状况及时报警处理。在统一的平台上对园区进行值守防控, 可以及早发现隐患, 尽快消弭于无形, 即使事态转为恶化, 有日常应急保障体系的充分准备和应急响应指挥系统的有力支撑, 也能轻松应对。

事务驱动模式

建设智慧园区主要有3种驱动模式:以“数据”采集应用为基础的建设模式、以“事务”综合管理为突破的建设模式、以“问题”决策分析为导向的建设模式。由于化工园区的特殊性,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得到特别重视, 因此以“事务”管理为驱动的智慧园区建设模式日益成为化工园区的常见模式, 基于这种模式提出的“一二三四五”战略规划即为一种典型的成功战略规划。

“一二三四五”战略规划是针对化工园区的特点提出的, 即“一平台”“二业务”“三体系”“四支撑”“五保障”, 并以“突发事件”与“常规任务”为体系运营的核心驱动力。 (如图1)

“一平台”:基于整体思维的方法, 把园区安全环保相关的业务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整体规划、综合设计, 并且基于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

“二业务”:管好化工园区的2项重中之重的业务——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并且努力实现业务的交互融合;

“三体系”:在全园区范围内建设日常管理体系、值守防范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 3个体系互为支撑构建完整的管理体系, 下文将做详述;

“四支撑”:包括基础工程、信息通讯、软件平台和数据服务4大基础环境支撑, 他们是化工园区的平台、业务和体系灵活运转的基础。

“五保障”:主要指物资保障、信息保障、技术保障、组织保障以及贯穿始终的制度保障建设工作。

三大体系

依据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可以知道, 在一个重大的灾害背后应该有29个轻小型事故隐患, 还有300个有惊无险的事故苗头。对于安全环保管理来说, 最可怕的不是出现突发事故不好应对, 而是对潜在的隐患毫无觉察, 结果导致事态扩大, 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不同层级的事态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由此, 应该建立安全环保的三大业务体系, 以分别应对3个不同层级的隐患与危险。

日常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园区风险的源头控制——风险源管理系统、日常业务的常态管理——业务监察管理系统、应急资源的保障建设——应急资源管理系统, 以及应急预案的更新维护——数字预案管理系统等。前两大部分侧重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后两大部分则注重为应急响应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系统辅以强大的应急知识库, 将应急事故防患于未然。 (如图2)

值守防范体系:是智慧园区安全环保管理体系中最为契合物联网应用的体系。它的前端感知层包括大气监测设备、水污染监测设备、特征污染物监测设备、视频监控设备、气象探测设备以及RFID电子标签设施等;感知层获取的各类海量数据, 通过物联层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输到智慧层;智慧层则建设监测预警等系统, 汇总分析来自感知层的各类数据。系统也可基于二维或三维地图进行直观动态的展现, 以辅助管理与决策人员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 并为更深层次的管理与决策应用提供服务。 (如图3)

应急响应体系:当化工园区的风险隐患引起一起重大事故时, 就需要启动应急响应体系来应对。应急响应指挥系统可以接收来自监控系统的自动报警或人工报警信息, 在初步记录事故概况之后, 应急人员可以快速完成“坐标定位”“启动方案”“调度资源”以及“模拟事态”等工作, 并可基于知识库的支持, 开展“应急监测”以及“现场处置”等工作;事故现场的相关信息, 也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等方式反馈给指挥中心, 供应急专家与相关领导进行“沙盘推演”;在制定好有效的应急方案之后, 可以基于应急平台对事故现场的人员进行“调度管控”, 直到事件处置终止并且总结归档。应急响应体系自始至终秉承“快速响应、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的理念。 (如图4)

成效

生态园区建设内容 篇3

一、园区产业现状

1.基本情况

十年来,于都工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机械电子、轻纺食品、矿产品深加工、绿色照明四大产业为主导,发展成为聚集148家入园企业、2.3万就业人员,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税收8750万元的省级生态工业园,成为了于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产业特点

2.1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园区创办以来,由于工业底子薄,起点低,园区吸引力不足,引进的多数是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中淘汰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近年来虽有绿色照明等新兴产业入园,但还没形成规模效应,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是一个长远任务。

2.2产业链薄弱

园区四大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比较薄弱。以轻纺制衣产业为例,开发设计、材料采购等上游环节和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分销、零售推广等下游环节基本不在园区,园区轻纺制衣企业多数承担的是纯加工角色,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产品大多不在于都报关纳税,对于都的税收贡献率低,且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振利制衣厂在鼎盛时期达到2000人,年产服装1000万件,出口交货值达4亿美元,但次贷危机以来,由于企业抗压能力不足,企业规模大幅瘦身,现仅有员工五六百人,在困境中艰难求生。其他三大产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多以加工生产为主,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条,竞争力不足。

二、园区产业不强的原因分析

1.比较优势不够明显

建园以来,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吸引了一些低端低质的中小企业。但随着土地价格的上涨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土地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而于都欠发达的县情,导致园区对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具吸引力。

2.没有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一是没有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于都是赣南第一人口大县,在外务工人员超过30万人,各行各业都有着为数不少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在轻纺制衣行业,整个开发设计、材料采购、加工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分销、零售推广环节都人才济济,但很多相关人才宁愿在外漂泊,亦不愿回乡发光发热。二是没有充分挖掘矿产资源优势。我县拥有大量的钨、稀土等矿产资源,也有数个矿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工业园,但大多停留在挖矿卖矿的层面上,没能很好的挖掘矿产品附加值。绿色照明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县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并有大量于都籍人士在外从事半导体照明企业,但在县内却没形成一个成熟的绿色照明产业。

3.功能配套滞后矛盾凸显

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配套功能滞后的矛盾也更加凸显,严重影响了园区的投资发展环境。一是生产性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园区的生产垃圾无处倾倒,园区的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生活性配套设施仍十分滞后。园区内无公园、车站,缺乏上档次的宾馆、超市、医院、文化娱乐场所,农贸市场也还在建设之中,给员工的生活带来不便。三是服务配套水平仍然较低。金融产业严重不足,企业融资十分困难;物流服务形式单一,企业物流主要依靠自身解决,园区现代化物流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劳务、法律、咨询、广告、设计等中介服务业服务能力弱;技术、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缓慢,能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综合性研发机构严重缺乏。

三、加强园区产业建设的对策研究

1.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外部环境恶化,2010年以来,国内通胀形势严峻。面对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共识,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其中的关键。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

1.1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起初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轻纺制衣、机械电子、矿产品加工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产业链条薄弱、附加值低是其主要短板。我县具有丰富的人力、矿产资源和较好的区位优势,为完善轻纺制衣、机械电子、矿产品加工上下游产业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做大做强轻纺制衣、机械电子、矿产品加工产业,引进轻纺制衣、机械电子、矿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优质企业,吸引广大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是符合我县县情的发展战略。

1.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力争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县域经济实现绿色、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则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结合于都县实际,发挥稀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照明等新兴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效途径。我县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并有大量于都籍创业人士在“中国灯饰之都”中山市古镇镇创办了约300家从事生产LED的半导体照明企业,尤其是罗江乡陈爱华创办的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香港奥科特集团已成功入驻县工业园,将为我县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契机。

2.以大项目、重点项目促进产业集群

一个行业的产业链,包含了产品开发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分销、零售推广七个部分。前三个为“上游产业链环节”,负责把成品造出,是产业链的投入部分,为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前三个环节中,“产品设计”环节附加值最高,“原料采购”环节影响产品的原料成本,附加值相对较低,“生产制造”环节只能控制工资成本,附加值最低。作为一般的中小加工型企业,根本不具备“产品设计”功能,纯粹的代工、加工对一个区域的经济贡献度非常有限,对优秀人才和优秀企业也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区域产业集群能力。而行业龙头则具备“产品设计”的绝对优势,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集群、崛起。如中国休闲服装名称石狮市以“柒牌”、“劲霸”两个企业为龙头,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服装产业体系。我县具有丰富的人力、矿产资源优势,亦有大大小小的一百余家入园企业,唯独缺少的是行业龙头企业,缺乏大项目、重点项目的带动。在园区产业建设的进程中,大项目、重点项目的建设尤为重要。

3.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管理即管辖、治理,主要工作在于严格规范企业、员工的生产、生活。服务即为企业和员工工作,给企业和员工以方便。在园区产业建设的过程中,管理和服务呈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管理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产业引进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企业的引进和建设严格把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的“三高”企业入园。服务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投资环境的保证。应主要从以下五点着手:一是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营造一个具有开放的理念、优质的服务、诚信的作风以及领导干部都敢于和善于解决问题的氛围,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天候“保姆式”的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外来客商和本地能人到园区来投资创业。二是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园区审批权限,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打造“诚信政府”。三是优化法制环境。大力推行依法行政,规范相关部门的执法行为,严厉打击侵害企业经营者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全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支持企业的发展,指导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四是优化用工环境。切实解决好园区企业招工问题,拓宽招工渠道,加强职工培训力度,为园区企业培养更多的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复合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五是完善功能配套。按照“一切为企业想,一切为企业忙,一切为企业干”的服务准则,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加快农贸市场、幼儿园、商会大厦等项目建设,把其建设成为宜居工业园区,提升园区招商、招工的吸引力。

生态园区建设内容 篇4

摘要:“十三五”规划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农村文化建设对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弘扬乡村文化生活主旋律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宁夏山区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以六盘山区为中心的宁夏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地域环境特殊,生态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宁夏;南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十三五”规划又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农村文化建设对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弘扬乡村文化生活主旋律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目前宁夏南部山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宁夏山区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以六盘山区为中心的宁夏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地域环境特殊,生态具有先天的脆弱性。严重的水土流失将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导致土壤贫瘠化和土地荒漠化,从而造成农业生产低下,农民生活贫困。实践证明,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对于摆脱贫困,稳定解决温饱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本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乡村集体经济实力较薄弱,文化设施简陋,资金投入不足;村级文化娱乐设施搞形式主义,文化宣传滞后,文化资源不足,利用效率低。

2.农村文化素质低,人才匮乏。农民自身需要的层次性比较突出;农村文化土壤的板结化,留不住人才,培养人才所花费的资金缺口难得到及时的弥补。从事农村文化活动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落后,整体素质偏低,年轻的文艺骨干可谓凤毛麟角,传统文化面临断代,农村文化队伍已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这种现状必然导致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上的缺位,给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的沉渣泛起提供一定土壤,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品位的提升。

3.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农业经济时代的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需要强壮劳动力。这种经济形态使得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居主宰地位,导致人们在生育中偏好男孩和多育、早育,并且婚姻质量比较低。在宁夏南部山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大多婚配都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的,有些农民世世代代在狭小的通婚圈中生息繁衍。狭小的地缘性婚配,血缘关系较近,生育的质量较低,导致低质量婴儿的出生。同时,传统社会的养老保障是通过家庭养老实现的;认为儿子越多,父母晚年的生活安全系数也就越大。旧社会农村那些无儿老人凄惨孤苦的晚景成了印证和强化人们养儿防老意识的真实教材。

4.农村文化建设载体缺乏。信仰体系的紊乱和价值观的失落致使现代文化载体严重错位;“不良文化”和其它消极文化现象在农村盛行导致文化建设管理难度较大。宁夏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卫星电视覆盖率达80%,但南部山区农村有线电视的普及率仍然不高。通过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传播文化政策,对偏远山区农村来说起的作用仍然有限。有的村虽然通了公路和电,但农民买电脑上网仍然存在困难。因此,他们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打麻将、“斗地主”、“折牛腿”、“扎金花”等方式成了村民农闲时间的主要娱乐方式;编家谱、建庙宇等活动逐渐盛行,这给下一代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造成村民文化发展方向的偏离。

二、“生态移民”视阈下宁夏山区农村文化建设探究

第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的重要性,确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文化发展思想。农村基层党组织有责任在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主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对农村文化的工作不脱岗,站好岗,提高自身觉悟,为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发挥领导作用。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农民有办好文化的能力,挖掘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政府要在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文化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进行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原创性。“十二五”规划里已鲜明的指出,国家有很多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为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了福音。我们新时代的农民应该珍惜机会,主动走进乡村文化建设中去,抛弃落后愚昧的传统守旧思想,放眼未来,拓展思维,力图与时代同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乡村文化的中流砥柱。第二,改革乡村文化发展的路径,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树立村民的文化价值观。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要想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是少不了政府的有力支持,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一定要担负起来。我们不能忽视农民自身的需求,不能忽视乡村发展的实际现状,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十二五”规划把目光投向农村不仅是为了满足农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构建农民“农闲”时的精神家园,而且也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要达到改革成果让农民共享的最终目的。第三,优化和发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载体建设。特色是一种文化立足的基点,宁夏农村的特色文化需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地位,并接受市场经济、融入市场经济。无论是历史的还是民俗的,都要有自己的本土文化,这种资源一旦被充分调动和利用,它在农村精神文明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将是巨大的。一是要重视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积极的进行文化载体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体育健身室、医疗室等,而且文艺宣传队要定期表演一些节目。

生态园区建设内容 篇5

河口区水利局(2012年8月24日)

近年以来,区水利局抢抓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为我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支撑和保障。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河道治理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生态水系建设近年来,区水利局把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放在重要位臵,加大生态河道治理、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大力实施水系生态综合治理,生态水系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2006年实施了挑河综合治理工程,疏浚河道28.12公里,土方180万立方米,配套建筑物7座,两岸绿化3420亩,投资1918万元。二是2007年实施了马新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疏浚河道11.81公里,土方128万立方米,建筑物5座,投资899万元。三是2008年实施了草桥沟综合治理工程,疏浚干流28公里,支流3.55公里,新建道路8.5公里,投资1411.7万元。四是2009年实施了神仙沟综合治理工程,疏浚河道47.87公里,投资1000万元。五是2011年实施了潮河疏浚治理工程,疏浚河道19.95公里,配套建筑物9座,动用土方135.8万立方米,投资2830万元。六是2012年实施马新河综合治理工程,疏浚河道19.6公里,复堤13公里,配套建筑物13座,投资1300万元。七是滨海大道绿色生态河工程效益凸显。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拦截地下海水入侵,降低地下水位,促进自然生态修复,按照“水路林一体化,突出综合效益”的理念,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自2006年开始实施滨海大道绿色生态河工程。该工程位于我区北部,全长36公里,横贯潮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和挑河五大排河。该工程的实施,盘活了河口区北部百万亩滩涂,极大的带动河道北部盐及盐化工“银色”产业的发展,为河道南部高效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可靠保障,以滨海大道绿色生态河为轴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海洋经济隆起带。

二、扎实推进田间节水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区水利局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我区共计实施田间节水灌溉工程7项:一是实施了义和镇现代化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总控制面积0.22万亩,共衬砌中心渠道1条,长1.23公里,衬砌农渠24条,长13.9公里,新建各类建筑物24座,投资183万元;二是义和镇西南片节水灌溉项目,总控制面积1万亩,衬砌支渠1条,长1.56公里,衬砌斗渠2条,长1.9公里,新建各类建筑物28座,总投资120万元;三是六合乡西南片节水灌溉项目工程,总控制面积0.5万亩,渠道衬砌15条,共计6.53公里,新建建筑物提水盘15座、毛门293座,总投资142.05万元。四是义和镇北大片田间节水灌溉工程,工程控制面积1.2万亩,衬砌支渠1条长1.63公里,衬砌斗渠10条,长9.75公里,新建配套建筑物86座,测量水设备11座,总投资452万元。五是东水源灌区南林场片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工程控制面积2000亩,修建并衬砌斗渠,长1360米。衬砌农渠9条4250米,同时新建农门、斗门、量水设施等建筑物119座,维修农门5座,概算投资98.01万元;六是2011年实施义和镇三合片、义和镇王集水库北片、河口街道西五片和新户镇北李片田间节水改造工程,总投资630万元,共动用土方97.8万立方米,衬砌改造各类渠道42.8公里。七是2012年实施仙河镇镇东片田间节水项目,控制面积0.53万亩,投资826万元。

三、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水生态及环境建设成绩斐然

一是全区水环境总体规划由北京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二是实施了城区路域绿化和水网生态绿化工程,实施了沾利河绿化、六支渠、东水源、河王渠、挑河等水系绿化,高标准完成水系绿化51公里,城郊绿化31.1公里。三是实施了沾利河流域老鸦片、南李片、薄家片、五村片风沙治理、神仙沟流域未动风沙片和孤东风沙片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39平方公里,耕地产出率明显提高,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四是实施了北水源疏浚治理工程、孤东-孤北干渠疏浚治理、义太支渠综合治理、六合乡三干疏浚治理工程、义丰干清淤和丰产河清淤工程、义和镇王集水库南片、仙河卫东水源配套工程、河口街道三合片和六合街道一支沟清淤治理工程。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我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增强了农业生产抗御干旱、洪涝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五是水景观建设扎实推进。结合城市开发和水文化建设,2007年实施了挑河水系景观和羊栏河水库衬砌景观建设,完成投资2200万元,形成了集水景观、水文化、休闲、旅游多功能为一体的观光风景带;2010年实施了西湖拓宽改造土方工程。整个工程概算投资2000万元,截至目前,湖体开挖土方工程已经完成,景观工程正在扎实推进。

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先后经历了土坑塘、坑塘衬砌、小康型饮水到城乡饮水一体化四个阶段,我区自2004年按照“标准化建设、多渠道融资、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开始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008年上半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户户通率100%。共铺设PE管线2802.2公里, 其中铺设主管线51.3公里,支管线261.9公里, 入户管线2489公里,总投资3974.8万元。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水,水质达到了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2012年实施农村集中供水智能化管理及村内管网改造工程。工程改造主管线3.7公里,支管线34公里,实施4633户智能化水表改造,投资492万元。

五、引黄蓄水能力不断增强

全区共有小

(一)型水库10座,小

(二)型水库69座,总库容6278万立方米。其中油田小

(一)型以上水库5座,蓄水能力1.2亿立方米。全区总蓄水能力达到1.8亿立方米,“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库除险加固2座,增容改造2座,蓄水能力不断增强。今年,我区1月27日开始引水,6月2日结束,共引蓄黄河水1.5亿立方米,保证了我区的春灌用水需求,促进了全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防潮减灾工程积极推进

我区沿海防潮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石质海堤,另一类是土质海堤。目前,我区沿海石质海堤主要为孤东海堤,长度为31.5公里,防御标准较高,可达20年一遇;土质海堤主要在我区北部沿海,总长95.2公里,由区政府组织建设或企业自行建设。另外,在我区北部沿海仍有65公里需要建设防潮堤,目前北部沿海防潮堤建设工程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数模、物模实验报告编制工作;河口采油厂委托胜利油田设计院编制了可研报告,并上报胜利石油管理局规划处;地震安全评价已完成,海域使用论证正与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签订合同,环评报告已与山东环科院签订合同,安评已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评价中心签订合同,防潮堤水土保持方案已委托水利科学研究院编制。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灌区工程配套不完善。近年来,虽然我区连续实施了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但目前多数干、支渠还没有实施衬砌,水利用系数不高,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二是田间灌溉工程缺乏。我区田间节水灌溉面积仅有3.1万亩,田间有灌少排、渠系不配套、大水漫灌粗放低效的灌溉模式仍然突出,严重影响了用水方式转变。由于该项工程投资以市级资金补助为主,且补助标准较低,致使该项工程推进较慢。三是河道防洪减灾能力有待提高。我区骨干河道虽经周期性治理,但与防大洪、抗大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生态河工程,虽然目前河道开挖已完成,但建筑物尚未配套完善,工程的综合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四是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我区水土流失面积719.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4%,强度以上流失面积为494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68.7%,目前已治理面积27.4平方公里,仅占流失面积3.8%。五是防潮体系不完善。我区北部沿海防潮堤多为土堤,防御标准低,且仍65公里需建设防潮堤,由于工程投资巨大,涉及问题复杂,推进缓慢。防潮体系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八、下步工作打算

生态园区建设内容 篇6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环发〔2002〕101号)文件要求,结合《南川生态区建设实施意见》(中共南川委发〔2009〕号),特制订我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提高乡镇及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增强生态意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创建目标

分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远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09—2011年)。全区15个行政村创建为国家级或市级生态村,9个乡镇创建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2、中期目标(2012-2016年)。全区60%的乡镇、行政村创建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村建设标准。

3、远期目标(2017-2020年),全区80%以上乡镇、行政村创建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村建设标准。

三、工作任务

(一)编制环保规划

各乡镇按照《南川生态区建设规划》和《南川生态区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认真编制乡镇及村级环保规划,督促和指导生态村的创建工作,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二)策划包装项目

各乡镇、街道、区级相关部门要精心安排,在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乡镇及村庄污水及垃圾治理、河道及水库整治、绿色及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策划包装一批环保项目,积极争取到国家资金投入。

(三)搞好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实施垃圾的定点存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到2011年,使乡镇的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2020年分别达到70%、90%。二是启动农村用卫生厕所和城镇卫生厕所建设,提高公共设施完善程度。三是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和饮水管网建设,逐年提高乡镇及村庄饮用自来水普及率和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四是加快实施森林工程建设,搞好城镇及村庄道路、街道、河岸、庭院、荒山的绿化与造林活动。五是实施有机肥推广示范工程建设,在我区北部农业生态示范区内,新建或扩建3-4个有机肥生产厂,促进养殖废弃物向有机肥料的转化、推广和利用。

(四)开展综合整治。

一是对建成区的大气、水、噪声污染进行治理,特别是对辖区内的重点污染企业严格实行关、停、迁、治等措施,实现达标排放,最终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二是开展土壤污染的普查和防治工作,积极倡导农民施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推广无污染的生物法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三是对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废水实行限期治理,并采取沼液还田、还土的方式实现达标排放;对禁养区的养殖场严格实行关、停、迁等措施。四是加强秸秆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废弃农膜的回收利用,加快对农户的一池三改和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省柴炉、户用秸秆气化炉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五是开展南平、水江等地的石膜化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肥力。

(五)加快产业发展

一是开展好生态农业建设。在保护好耕地稳定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基地、无公害及有机食品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继续抓好土地综合开发、中药材生产及种植资源原生地保护、低产茶园改造及精品茶园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等工作,到2020年,全区建成市级农业生态园3个,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5个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积极推进农村森林工程建设,着力抓好退耕还林、经济林基地、木本药材林基地、笋竹林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新农村绿色村庄工程、水果基地工程、通道森林工程、水系森林工程和企业园区森林绿化工程建设。到2011年全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到2016年使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优先发展无污染或污染轻的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南障意000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观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开发方竹笋绿色食品、绿色饮料等旅游商品。

(六)精心组织申报

对每年凡是符合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基本条件80%以上的行政村要及时向区环保局进行申报,对符合和基本符合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验收标准的区环保局及时组织核查验收,对出现的有关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并做好服务工作,对创建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每3年组织1次复核,并在期间进行抽查。复查不合格的,撤销命名;抽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南川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和《南川生态区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并落实专人具体抓,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扎实开展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区级有关部门要大力配合,形成合力,着力推进乡镇、街道的创建工作。

(二)建立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参与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实行生态恢复、农业农村污染综合防治、生态村镇建设资金的补助力度 ;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公益性项目财政补助等措施,推动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社会化动作。对利用废物为主要原料的生产企业以及农业生态循环经济项目,在投资、税收、征地、贷款、就业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三)严格监督考核

生态园区建设内容 篇7

一、辽西生态恢复的路径选择

总结国际国内长期实践的成功经验,生态建设主要采取三大措施,即保护、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其中人工治理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快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需求的必然选择。在辽西生态建设中,辽宁省林业、水利、农业等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实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有机结合的生态建设工程,优化配置不同区域水、土、林、草,建立符合生产与生活需求的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以期实现生产、生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 植被恢复工程

植被恢复是一个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条件改善的基本标志。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是控制水土流失、拦蓄泥沙、保护上游生态工程、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平衡区域水分与抵御洪涝灾害的根本性措施。本项工程应在辽西各县广泛实施,但不同区域植被恢复需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

1. 植被恢复工程的总体目标。

生态效益是评价植被恢复的第一标准。植被建设与恢复的目标是通过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植被恢复与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以流域为单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土壤侵蚀。在森林草原带,退耕地通过4-6年自然恢复,群落总盖度可达0.7左右,基本能发挥控制土壤侵蚀的作用;在干草原带,退耕地植物群落恢复到生态功能发挥的时间至少在8年以上,需要人为措施促进恢复。植被恢复的远期目标是建设与当地土壤气候相适应、可以自我更新的森林、灌木或草地生态系统,实现群落稳定、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最大化。植被恢复是长期建设与维护的过程,人工促进措施及建设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促进群落正向演替,缩短恢复过程。各地应根据实际,由水利、林业、农业、环境等部门联合制定近期和中长期植被与生态恢复目标体系,实现植被整体恢复与局部快速恢复相结合。

2. 植被恢复工程的主要途径。

辽西地区虽然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干扰强烈,但植被恢复的环境条件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可因地因时采取不同的恢复与建设途径。

(1)遵循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植被演替规律确定不同区域适宜的人工林草植被类型,以自然恢复为主,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恢复相结合的天然植被恢复方式,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植被生态系统。

(2)建造人工林草植被,以乡土树、草种为优势种,合理应用外来种为伴生种,建设乔灌草复林层的水土保持人工林和人工草地,通过天然化培育,实现永续利用。

(3)建设水保与经济兼顾型复层经济生态林、经济生态草地,培育土壤结皮,实现水土保持功能和经济效益均衡发展。对较为重要的经济树种,如山杏、沙棘、柞树、大枣、大扁杏等适合经济生态兼用型的林木,应进行专业区划,以确保在适生范围内种植。

(4)除退耕还林还草外,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坡耕地,充分利用自然恢复潜力,实施退耕封禁或生态修复。退耕封禁措施是退耕后不再要求农户栽植林木或种草,严格封禁,减少人为干扰,促进植被向更复杂、更稳定的方向发展。退耕封禁适应范围为人均耕地多于0.2公顷的地区。对于部分环境严酷的地区,仅依靠天然恢复时间过于漫长,应采取生态修复与人工促进恢复相结合的措施。

3. 植被恢复工程的分区对策。

生态恢复技术主要集中在植物种的选择、植被结构配置和植物种植技术等。可在坡度较缓、水肥条件相对较好的退耕地上有计划种植一定比例经济林,但比重不宜过大。应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使其达到退耕应有的生态效益,而且也要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因此退耕地植被建造是以生态公益性植被为主。广义上说,牧草亦是农作物,但退耕人工草地一般不宜再视为农地。另一方面,天然林禁伐后,林区也不能完全排斥速生丰产林、经济林、薪炭林等的发展,但毁林造林是不可取的。除保持水土外,能够提供燃料、木材等多种产品的植物及植被,可以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选用多用途的植物及建造混交林、林草间作植被或坡耕地带状植被比较有利。

(1)西北干旱风沙盐碱区、饶阳河上中游低山丘陵区和老哈河流域区北部地区,包括阜蒙、彰武两县和建平县北部地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植被恢复应以防止土壤沙化和风蚀为主要目标,发展水保林和农防林,同时可以发展用材林。水保林以油松(容器苗)、沙棘、五角槭、胡枝子混交林为主,用材林以杨树、沙棘混交林为主。从垂直方向看,应形成“山脚地带、平原河滩用材林层次”和“山中上腹水保乔灌林层次”。在造林措施上水保林不提倡大面积整地,应以人工辅助下种(或更新)和容器苗造林为主,辅以封山育林;用材林以植苗造林为主。在比例关系方面,水保林与用材林之比为4︰1,阳性灌木与乔木之比为3︰1。

(2)牤牛河西河流域山丘区、大凌河青龙河上游山区和老哈河流域区南部,包括朝阳、凌源、喀左、北票四县和阜新市郊区,以及建平县南部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植被恢复应以水保林为主,坡地可适当发展干果类经济林和用材林。水保林重点是灌木林,可适当混入乔木。油松纯林改造是这一地区的艰巨任务。油松纯林应带状混以山楂、蒙古栎、元宝槭、小叶锦鸡儿、沙棘等,提高郁闭度和林地覆盖度以增加土壤肥力和林分空气湿度。此类厚土层区和河滩地可适当发展用材林,从垂直结构上形成“边缘经济林层次”和“主体水保灌乔林层次”。水保林与经济林之比应大于4︰1,灌乔比也应大于4︰1。

(二)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本项工程适于在大凌河青龙河上游山区、老哈河流域区、牤牛河西河流域山丘区和饶阳河上中游低山丘陵区实施,包括朝阳、凌源、喀左、建平、北票、阜蒙六县和阜新市郊区。

1. 水土保持模式。

该地区控制水土流失的具体做法是控制塬面径流就地拦蓄,防止沟头侵蚀,塬面减少,又可在干旱时灌溉农田;在塬边线到封沟埂中种植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在田边路旁挖水窖,作为蓄水工程,以调节塬面旱涝不调状况;改变传统耕作制度,应用覆盖秸秆还田、喷施抑蒸剂等多种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生产力,使粮食产量持续高产稳产;保护林果牧用地,防止陡坡开垦,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以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见下图)。

水土保持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四项措施。

(1)修建水窑将塬面上的水积蓄起来,一是可以减少入沟水量,二是可进行灌溉或者铺设管道,直接将降水送到沟底排出。

(2)采取沟头设埂,埂内挖渠,将流进沟头的水通过水渠导入沟头蓄水池,也可以在沟埂附近种上草皮以增强沟头的抗冲能力。

(3)小于25°的山坡可以造一些梯田,较缓的可以做水平梯田,较陡的可以改造隔坡梯田;耕作时采取等高线耕作的方法,也可以进行林草措施治理,做水平沟,种植果树、薪炭林,或者种草。大于25°的山坡应该进行封禁处理。

(4)秸秆覆盖和少耕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增大了地表粗糙度,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少坡耕地侵蚀的方法;耕作中采用不同作物间作,由于其生长状况和收获时间不同,可增加年度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2. 小流域治理模式。

辽西众多小流域由于长期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必定是景观层次上的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或嵌合体。因此,调整和改良景观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可将小流域变成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产的经济小区。实践表明,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是辽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形式。

结合小流域水土流失、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特点,充分利用生态的自然恢复能力,以拦泥蓄水、发展灌溉农业为突破口,采取沟道建设坝系、开发坝地和中下游坡地、山脚发展台地节水灌溉、山腰退耕还林还草、山顶封育保护、支毛沟打谷坊、建沟头防护的综合治理模式,涵养水源,拦蓄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延长骨干坝寿命,满足台地灌溉用水,进而推动小流域种、养、加各业协调发展。由于地质、地貌等因素制约,区内水土流失的类型及程度各不相同,必须针对各自特征“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采取“草上坡、树下沟、山顶草灌、沟谷林果、阳坡草、阴坡林”,建立科学防治体系。

(1)对15°以下缓坡地及河谷川台区,建设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防治体系,采取粮草轮作,增加农田覆盖度,延长覆被期。

(2)对15°至25°坡地,修成隔坡梯田,坡埂种草种树;25°以上坡耕地逐渐退耕种草种树,发展林果为主的经济林,形成坡面生物防护体系。

(3)对梁峁及沟坡营造以薪炭林为主的防护林,实行统一管理使用。

(4)建立沟道防护体系,在沟底种草种树,修筑护沟护坡工程,分散径流,控制沟头延伸。

(5)田间地埂,村庄道路,发展经济林或用材林。

3. 生态恢复模式。

生态恢复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类作用,根据技术适当、经济可行和社会能够接受的原则,使受害或退化的生态系统重新获得健康,并有益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生态系统重构或再生过程。

退化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封禁治理顺利进行的首选措施。针对辽西地区的特点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该地区实施能源保护措施,畜牧业实行舍饲圈养、半舍饲圈养,同时进行能源结构调整,防止由于饲料和燃料缺乏而进行的毁林毁草活动。在此基础上,遵循植被生态演替发展规律,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按照“生态适应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如良种壮苗技术、径流林业技术、A TP生根粉技术、抗旱保水剂和高效吸水剂技术等,提高植被的成活率,进行农业群落、混农林业群落等人工植物群落建设,坚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与合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相结合,发展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体系,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充足的热量资源、纯净无污染的土壤资源,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

(三) 土壤退化治理工程

本项工程适于在老哈河流域区、西北干旱风沙盐碱区和饶阳河上中游低山丘陵区部分地区实施,包括彰武县、建平县北部、阜蒙县西北部地区。

1. 防风固沙模式。

应用生态学原理,组合林草措施、农业技术耕作措施和水利措施,集成生态工程化的技术体系,有效制止科尔沁沙地南侵、防治土地沙漠化。

(1)林草措施。营造农田防护网、防沙林带是防止耕地沙化,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可以增加农田表层细颗粒、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抗御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使土壤改良和精耕细作得以充分发挥增产作用。在北票、阜蒙和彰武三县与科尔沁沙地接壤的地方建设防护林带,其结构以紧密型为佳,即林带上下紧密,生长期中枝叶很稠,基本上不透风,是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三层组成,借其密集枝叶截阻气流,减低风速,防止大面积流沙和风沙流侵入,保护农田免受沙害。在沙化耕地中,需要改变土地经营方式,不宜再进行粮食生产,退耕还林还草,采用林网保护下种植饲草及引进灌木恢复植被,控制沙化,逐步恢复土地的生产潜力。强度沙化地区农田防护林带间距应缩短,林带内灌木比例不小于50%。灌木除起防护作用外,还可提供饲料,用于发展畜牧业。林网之间的牧草以豆科植物为主,用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2)农业耕作措施。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覆盖耕作,通过增加地面覆盖来增强地表抗蚀力,主要包括保留作物残茬的留茬覆盖;秸秆粉碎铺地的秸秆覆盖;以及利用地膜覆盖地面的地膜覆盖等方法。覆盖耕作对保存耕层养分和细粒物质有重要作用,从而增加土壤的抗蚀能力。二是粮草结合耕作,采用粮草轮作、间作、套种、复种等形式种植豆科牧草,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的抗蚀力。有关粮草结合耕作的形式、周期可因地而宜。粮草结合方式有:轮作,一般采用“作物(2年)-草(1年)”3年轮作制或“作物(3年)-草(1年)”4年轮作制;套种,作物与牧草隔带种植,主要形式有“粮(玉米)-草”套种、“向日葵-草”套种、“粮(玉米)-豆(大豆)-草”套种。三是不同作物带状间作。在基本农田上,横对主风向,带状间隔种植玉米、高粱、向日葵等作物,收获时留下高秆,在冬春风季类似立式沙障或灌木林带,有一定防蚀作用。

2. 防风林模式。

农田防风林可采用较高大的乔木组成林网,以营造通风结构和疏透结构的窄林带为好,充分发挥其连续防护农田的效应。通风结构林带上部树冠稠密,基本上不透风,而下部为裸露树干,通风情况良好,通常由3-5行多至10行的高大乔木所组成,林内或林带两侧无灌木。而疏透结构林带上下或多或少呈疏透状态,整个林墙上透光孔隙分布比较均匀,多为1-2行窄冠形乔木所组成,林带两侧亦无灌木或灌木稀疏。在林带配置上,鉴于辽西地区大风频繁,风沙活动强烈,以营造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为好。一般说来,主林带间距200-300米,副林带500-600米,即每一网格内的条田面积为10-18公顷,严重沙化地区间距可适当缩小。防护林带应与主风向垂直,如某地主风向为南风偏西,主林带应为西北—东南走向。但如受耕作习惯或其他生态因子的制约,主林带与主风向可有一定夹角,一般不小于45°。在护田林网的树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乔、灌木树种特性,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树种。除做到适地适树外,还需要考虑其寿命和稳定性,以期护田林网早日发挥其防护作用。

3. 盐碱治理模式。

土地盐碱化治理必须走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道路。首先是治理对象的综合,即将旱涝盐碱瘦作为一个统一系统,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不能相互割裂。其次是治理方法上的综合,即根据不同条件,将水利工程措施,如灌溉、排水、冲洗、放淤等,与农业技术措施,如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平整土地、耕作、轮作、地膜覆盖、种植耐盐作物及绿肥、牧草、植树造林等,以及水盐养分的监测预报和管理结合起来。

二、打造辽西生态恢复区的政策建议

生态建设是综合性、系统性和长期性过程,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十二五”时期,辽西生态恢复区建设既要巩固来之不易的现有成果,更需不断开创崭新局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政策,协调相关运行机制,确保生态建设深入持久开展。

(一)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不懈着力经济建设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根本保障。辽西生态恢复区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立足于百姓生活加快改善。

1. 围绕“三年翻番”目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辽西“十一五”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既包含着国家和省里的积极帮助与扶持,同时也得益于该区域各县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生态建设离不开县级财力的大量投入,县域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决定了生态恢复区建设的成败与成效。目前的问题是,该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对矿产资源的依赖,部分县财政持续快速增长存在隐忧。最近几年,各县在产业提升和拓展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阜新市基本确立液压、皮革、氟化工、林产品加工、铸造等产业集群,朝阳市确立新能源电器、有色金属、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形势可喜,应尽最大努力,坚持不懈抓下去,尽快培育新型主导产业,稳步实现县域经济第二个“三年倍增”目标,做大经济总量,做实县级财政。

2. 发展设施农业,坚持保护地建设目标不动摇。

辽西地区属大陆型季风气候,温差大,积温高,日照长,光能资源丰富,光质优良,但降水不足,干旱频发,制约气候资源潜力的发挥。近年来,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取得显著成效,使得这一地区具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条件。全省已经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进朝阳100万亩大棚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要求今年5月底前全面完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巩固现有成果,防止面积萎缩,优化种植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效益,确保农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获得稳定高效的增收渠道。

3. 继续实行相关补助政策,加快推进畜牧小区建设。

辽西地区要实现生态与生产双赢目标,契机是退耕还林还草,突破口是建立能兼顾生态生产协调发展的支柱产业。一个支柱产业要达到生态和生产的有效,其生产属性及过程必须适应于生态地理背景,这是保证系统优化和功能持续性的基本前提。从地形地貌、水热分布及自然植被特征的角度分析,以农为主的产业发展,与该区域的生态地理背景存在一定矛盾,而以草食畜牧业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可以减轻对土地的压力,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有效性。畜牧小区的生产方式与传统放养相比,不仅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率,便于集中管理,也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辽宁省自200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对畜牧小区建设给予一定数额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畜牧小区快速发展。出于多种原因,该项政策自2011年起范围有所缩小,对于发展畜牧小区的数量也有所控制。目前,辽西地区正处于生态恢复的关键期,封山育林的成效仍不稳固。因此,应加大对这一地区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保证标准质量前提下,继续实行以往优惠政策,为辽西生态恢复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助力加油。

4. 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力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辽西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天然优势,荞麦、小米等特色杂粮以及杏、大枣等特色水果在这一地区的生长条件得天独厚。多年以来,结合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在山地种植沙棘子、大扁杏等经济林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此类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加工水平低,精深加工企业几乎空白,对于扩大生产规模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拉动作用极不显著。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力度,加大对此类项目研发的投入,力争在一定时期内,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 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县级政府统筹作用

从现有体制和经验看,生态建设要以县为单位制定统一规划。县是我国各项政策落实和行政管理最有效、活跃的基本单元。就生态建设而言,以县为单元的规划最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具有综合、协调和易于实施的特点,是行业或部门规划难以比拟和替代的。辽西生态恢复区建设,必须明确县级政府在规划与实施中的责任和地位,以保证因区施策,提高效率,有效解决目前生态建设中重复投资、质量不高、效益较低、管理交叉等诸多问题和矛盾。

1. 项目整合,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实施。

生态建设项目牵涉到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等多个部门。目前,各职能部门在每年申报项目时,侧重点容易局限在本部门,缺乏整体和长远的通盘考虑。为切实解决生态建设项目分散实施,效益不突出等问题,在项目设立之初就应坚持科学规划论证,统一组织实施,在时间进展上有序衔接,在项目规模上相互匹配,各部门协作配合,按照总体规划各负其责,全面落实项目建设任务,形成一条完整连贯的项目链,凸现项目整合实施的巨大效益。在整合计划上,各部门应立足自身职能,提早制定申报项目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再由相关领导小组会审,分类分项进行项目筛选、归并和整合。对于多个项目在同一区域建设的管理,应采取“一个部门牵头、一套建设方案、多个责任单位、通力协作建设”的办法,落实工作责任,促进有序建设。对项目整合形成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建设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切实提高建设质量。在不改变项目性质的前提下,对不同来源的项目,按照突出重点,集中突破的原则,向重点部位倾斜。

2. 资金整合,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条块分割”问题长久困扰着各项事业发展,对于生态建设这样涉及部门较多、综合协调复杂的工作更是如此。对于这种矛盾的解决,县乡政府无能为力。省政府应早下决心,加快各类专项资金整合,逐步削减各部门专项,加大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为县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目前条件下,也可采取过渡性措施,对于涉及生态建设的各类专项资金,坚持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按照项目资金性质不变、投资方向不变、管理部门不变、管理程序不变、管理办法不变的“五不变”原则,对土地整理、造林绿化、水保工程等生态恢复相关项目资金进行有机整合,集中打捆拔付至县,在县政府按照规划安排统一协调下,各部门各负其责加以落实,以解决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多头申报、多头管理、使用分散、优势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三) 建立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辽西生态恢复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在工程建设中,既要注重标本兼治,搞好综合整治,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1. 建立持续投入机制。

生态建设不仅资金需求巨大,而且需要长期投入。一方面,生态恢复本身就是十分复杂与漫长的过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等作为必要手段加以采用之后,仍需长时间的自然恢复过程,才能达到生态环境改善。另一方面,生态建设工程具有较强的反复性,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经常会对以往的建设成果造成严重损害,栽植多年的树木因旱枯干,水土保持工程因洪水而毁坏,都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建设。因此,必须树立生态建设持久观,并在投入方面建立稳固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持续投入,保证辽西生态恢复区建设深入持久,力争早见成效。

2. 建立和完善管护机制。

除自然灾害外,对生态建设项目缺乏管护、管护不当甚至直接破坏,都是造成生态建设易于反复的直接因素。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封山禁牧仍然禁而不止,部分农民对此项政策不理解,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县乡政府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对于封禁区域界定不清,对于部分农民的违禁行为处置不力,客观上形成一种容忍和迁就的不利局面。二是水利工程及设施缺乏管护主体,责任不明,一些水利设施任由破坏却无人干涉,灌溉设备及配套管线等缺乏保养与维护,使一些本应多年重复使用的设备却需年年更换或补充,造成大量浪费。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封山禁牧问题,应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继续鼓励农民对家畜实行舍饲圈养,推动畜牧小区建设。同时,划定封山禁牧区域,设立明显标志,或直接采用网栅进行圈隔,阻止人畜进入。对于水利设施的管护,可参照农村设立护林员的办法,成立管护队伍,指派专人负责,分区划片,减少对各项设施和设备的损害。

(四) 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

投入是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而生态建设所需投资巨大和各级财政投资能力有限的矛盾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生态建设。

1. 完善现有补助政策。

对于农民进行生态建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必要补偿,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补偿标准的制定,应当符合当地实际,做到科学合理。目前辽西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补贴标准为160元/亩,这是根据2003年和2004年粮食价格确定的,现在已经远远低于农民种粮收益。国家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后,农民退耕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对于公益林抚育的补助政策,目前国有公益林的补助标准是5元/亩,集体公益林补助标准平均在3.5元/亩,无法满足抚育、防火、防治病虫害等管护需要,应及时进行调整,保护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广泛吸纳社会资本。

一些地方通过具体政策引导,吸纳农民、企业等社会资本进行生态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值得推广。

(1)在继续推行荒山荒坡承包制度的同时,对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植树种草后,由当地农业和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核实登记,并由当地政府发放林草权属证书,对承包或购买“四荒地”使用权的要限期治理,对没有能力治理或不治者要收回承包权。

(2)引入股份合作机制,组建生态建设经营实体。挖掘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劳动积累入股的方式作为替代资本(以劳代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农机户以农机服务入股、集体以土地所有权和苗圃种子投入入股,国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共同组建生态建设开发经营实体,从事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3)引入现代企业运作方式,优化生态建设资金的使用,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确保投资者对小流域治理增加的土地享有使用权和支配权。

(4)对生态建设成果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对社会各界投资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果,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经营者转让这些成果时,政府应当建立保护性的收购政策。

(5)保护承包大户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建设期后,要有足够的维护经费和具体管理措施。承包农户和企业在短期治理时间(3年-5年)内很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就是较长的时间(5年-10年)内也很少有比较突出的经济效益。对此,政府制定长期规划,对流域治理、植被恢复、坝系建设等项目,按建设期与维持期,分期拨款,确保重点、长期治理的经费需求。地方政府在拍卖“四荒”经营权时,对农户与企业承包治理流域等行为予以鼓励,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原则上按照同等生境条件下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退耕封禁等补偿标准执行,并对表现突出的承包大户给予适当奖励。

(五) 加强生态建设的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

应加快辽西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技术开发,设立专项研究经费,加大投入,重点支持与生态建设领域相关的科研项目。整合科研力量,鼓励农、林、水、土和经济等多学科联合,集中攻关,研究更为经济的工程措施,更为科学的治理模式,解决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中重大技术理论问题。在植被恢复建设上,要采用最新技术与理论,为当地植被恢复工作服务。当前应重点吸收森林近自然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分类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和理论。同时,不同地区要针对本地植被恢复的特殊性,开展攻关研究,解决关键科技问题,使植被效益最大化。要加快推进生态恢复建设的科研成果转化,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效益。强化科学实验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研究成果转化为生态恢复的运作模式,实现科研和服务经济社会的双赢。在各类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经费中,至少要有5%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定期公布监测情况。建立与遥感解译相结合的地面生态环境监测站,采用先进的生态恢复区环境监测方法与指标体系,形成省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摘要:辽西地区生态建设攻坚战已经开展近两年时间,成效卓著。在这一特定背景下,从区域生态恢复角度出发,分析考察辽西地区生态演化,通过有机结合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土壤退化治理三大工程,林业、水利、农业等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实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优化配置不同区域水、土、林、草资源,建立符合生产与生活需求的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实现生产、生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园区建设内容 篇8

关键词 封山育林;管控措施;生态环境;恢复植被;森林资源

中图分类号:S7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封山育林是林业生产中生态修复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按照自然规律,以封禁为手段,排除人畜活动影响,利用植物的天然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进行天然更新和自然演替,逐渐恢复森林植被。主要适宜难以造林的石山、半石山植被恢复,优点是成本低、易于管护、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成效明显。

1 安平街道办事处生态环境资源现状

平坝区安平街道办事处位于贵州省中部,东毗夏云镇,南邻羊昌乡、白云镇,西接天龙镇,北抵平坝区鼓楼街道办,共辖6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常住人口约4.6万,国土总面积3 584 hm2,其中林地面积1 333 hm2,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在有林地中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1 100 hm2,灌木林地面积占林地面积80%以上。

安平街道办事处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暖湿共节。年均温度为14.1 ℃,夏季平均气温21.6 ℃,冬季平均气温5.3 ℃,年日照时数1 114.6 h,无霜期273 d,年平均降水量1 318.8 mm,相对湿度83%,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气候适宜生态植被的生长,催生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丰富的植被均衡了生态系统内部之间的制衡,保护了多样化植被的生长。

2 封山育林在植被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封山育林是石山、半石山恢复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的最佳措施,封山育林在我国已经践行了几十年,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主要有以下5方面的作用。

第一,实施封山育林措施,禁止人畜活动造成地表破坏,促进天然下种和幼苗萌发生长,促进森林植被自然恢复。封山育林最主要的就是划定一定地理范围禁止人畜进入该区域进行破坏生态植被,以蓄养保护区植被。

第二,封山育林有利于乔、灌、草生长,有利于形成混交林。封山育林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人工恢复被破坏的植被,通过人工培植和飞机播种的形式对植被破坏区进行植被恢复。人工林与自然林的相互交错,丰富植被种类,形成混交林。

第三,封山育林有利于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林分,充分发挥其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混交林多种植被,各个植被之间各发挥所长,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第四,封山育林有利于维护林地内各种植物按自然法则生长,使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封山育林使得植被趋于多样化,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使得各种植被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第五,封山育林有利于促进植被的自然演替,为人们掌握植被演替规律和动态变化提供研究依据。封山育林有效地剔除了人为因素对植被生态自然演替的影响,使自然植被之间按照纯粹的自然法则进行更替,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勘探植被的平台。

3 封山育林措施

一是确定封育对象,划定封育范围,确定封育类型、方式,做好封山育林规划设计。明确封山育林的地理位置和封山育林的具体措施,对保护区的植被多样性进行合理、科学规划,营造一个科学的生态保护系统。

二是建立健全管护机构,明确管护人员,制定村规民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和完善管护机构,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村规民约,形成一套系统的监督和制约保护机制。

三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封育环境和氛围。加强对环保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强化民众对封山育林的认识,为封山育林营造一个有力的舆论环境。

四是加强巡逻检查,严格管护,禁止人畜活动进入封育区。加强巡逻保护工作,定期对整个保护区进行逐地进行安全排查,将人为破坏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严格执行保护措施,对违规进入封山育林区域活动的人畜依规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五是加强火源管理,禁止带火源进入封育区和管控好封育区边缘用火,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建立起严格的火源控制检查体系,严防封山育林保护区边缘违规用火,严格禁止保护区用火,建立起火警火灾报警预警机制,制定火灾发生应急处理方案预案,对火灾的发生要有备而无患。

六是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进入封育区的违法、违规、违约行为,确保封育取得实效。对违规进入封山育林保护区活动的人员进行严格处罚打击,慎防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对保护区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建立起一套严格制约和监督机制,鼓励社会的力量对保护区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各个保护区部门和人员之间要明确职权,划分职能范围,严格落实失职追责制度。

4 封育成效

安平街道办有林地面积1 333 hm2,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1 100 hm2,灌木林地面积占林地面积80%以上,属于喀斯特地带,林地土层瘠薄,一般人工造林难度大、成活保存率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实行封山育林,采取封禁措施,禁止人畜活动干扰,给树木植被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在自然条件下恢复森林植被。自1999年实施封山育林以来,安平街道办完成封山育林200 hm2,石山、半石山森林植被覆盖度从原来的18%~40%提高到了32%~60%,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森林植被恢复取得了明显成效。

5 结论

封山育林是治理和恢复石山、半石山森林生态植被有效方式,封育成本低、方式简单、成效明显,能促进森林植被的自然更新和演替,保护封育区生物的多样性,可在生态脆弱石山、半石山植被恢复中大规模进应用和推广。现阶段,我国封山育林措施的执行,重在对人畜违规违法进入保护区进行活动为主要的监管对象,严防违规用火,慎防火源进入保护区,要切实落实火灾预警机制,制定严格的预警方案预案,以应对大规模不可控火灾的情况的发生;要强化对保护区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监督,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防止腐败滋生,从源头上扼杀腐败滋生的土壤;合理科学的划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落实失职追责制和问责制度,严防各个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对封山育林造成负面影响。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监督管理体系,为平坝区的封山育林工作提供更加先进的指导和服务,推动平坝区生态植被保护工作的进步。

上一篇:银行支付结算征文文章下一篇:微笑_初一优秀作文_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