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态建设

2024-06-23

经济生态建设(精选12篇)

经济生态建设 篇1

1 引言

21世纪是人类与自然开始走向和谐的世纪,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 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 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失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化, 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当今城市竞争日趋生态化。

2 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情况

早在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 城市的建设就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其选址、形态和布局。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的先驱英国人托马斯.摩尔设想的理想城市“乌托邦”, 17世纪初意大利思想家康柏内拉提出的“太阳城”模式,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建立的“田园城市”等城市都反映出建设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朴素的生态学思想, 1984年, “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组织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这些原则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成为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1990年至2002年间举行的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 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期, 还有其他国际会议关注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问题, 如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举行的欧洲生态建设会议, 1994年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的INTERARClH会议, 1995年在苏格兰的苏德.霍恩举行的生态村庄会议, 以及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人居 (II) 大会等等。五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和有关人居环境的各种生态建设会议促进了生态城市理念的普及与传播, 进一步推动了生态城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设实践。

3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城市强调城市与自然的结合, 显然是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由“天人合一”思想演化而来的阴阳五行、相土、风水等学说, 也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产生较大影响。五行强调城市建设的方位取向, 相土学说侧重于对地形、地势、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分析, 风水学说则被认为是古代环境选择的学问。“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具有很大的影响。国内关于城市生态的研究正式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中国参加了MAB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并当选为理事国, 1978年建立了中国MAB研究委员会, 1979年中国生态学会成立。1984年12月, “首届全国生态科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1987年l0月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城郊生态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 标志着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90年钱学森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设想, 1996年, 王如松和欧阳志云提出了灭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市思想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控制论原理和原则, 2002年, 黄光宇和陈勇所著的《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有关生态城市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的专著, 对建立我国的城市生态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的一些成功经验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1) 利用生态学方法建设“都市型农业”不仅维护了城市中的自然生态, 而且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如滨海城市伯克利的生态城市建设。 (2) 积极解决城市问题, 重视郊区建设, 如美国波特兰市被认为是成功地避免和解决许多城市问题的范例城市。 (3) 注重城市中自然保留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如英国大伦敦议会发表的大伦敦发展规划修改草案强调城市中生态保留地的重要性。 (4)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体系, 巴西库里蒂巴城通过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 (5) 高效利用资源。由于提出了“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 日本北九州市被国际组织认为是从灰色城市转变为绿色城市的典范。 (6) 注重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可以说是国际上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和建设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5 中国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

(1)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城市燃气的普及, 城市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以燃动油为燃料的机动车尾气和燃烧散煤排放的烟尘, 成为市区居民生命健康的大敌。

(2) 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是直接影响市民生活质量、损害城市形象的大问题:城市污水几乎全部向江河直接排放, 严重污染水体和环境。由于城市规模扩大, 垃圾的产出量高, 而垃圾处理厂都是简单的、填埋式的处理、按照国家无害化处理要求几乎是“零”, 不仅直接危害市民的身体健康, 也损害了城市形象。

(3) 工业污染严重, 清洁化生产程度低: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是工业企业的城市环境污染源, 现代一些城市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 工艺设备、技术路线落后, 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近些年, 各市采取措

施治理工业对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但力度不够, 不能彻底的改变“三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但又不能让污染源离开城区又去污染郊区, 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的工业企业都应推行清洁生产, 重抓技术改造。如何将技术改造与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将污染预防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是推行清洁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4) 城市“高层建筑”影响环境质量:随着人类的进程, 不断开发和城市发展、开始出现高层建筑。它的出现, 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另一方面也是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所出现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正面临着经济浪潮的冲击, 过多的高层建筑“透支”着城市生态环境。高层建筑一旦建起来, 街面上正常的微风轻拂可能会变成险恶的狂风。这在严冬季节是令人不堪忍受的, 两幢高楼之间所形成的峡谷效果会使正常风速增强3-4倍。由于高度的关系, 超高层建筑易受到巨大的侧向风力。有些塔楼可能在其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 是很令人讨厌的。在高层建筑的设计阶段最好进行风洞实验, 以便用协调其形式的方法尝试保持最小的环境干扰性。

6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形成以生态型产业替代生态破坏型产业的产业置换机制: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关键, 在于如何从依赖生态资源消耗才能发展的传统落后产业中解脱出来, 把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所选产业不仅要适合城市实际情况, 而且要具备形成产业链的潜在空间, 带动与之相关的生态产业的发展, 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产业体系。

(2) 建设城市生态林业:

“城市林业”一词自1965年加拿大EriKJorgensen首次提出, 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4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 带动周边农林地区, 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 补其之所短, 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了市区、郊区及远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 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 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一体的高效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 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3) 大楼及其住宅的生态学:

住宅区可被定义为城市的子社区, 虽然社区生态与城市生态的功能有共同的一面, 但居民更关注社区的好坏对他们生活的直接影响。居住区生态建设规划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和今后的管理中都可介入, 根据居住区的发展状况, 调整和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提高居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7 结语

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城市生态规划可分成两种, 一是作为生态规划的方法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 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另一种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城市生态系统所做的规划。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强化生态意识、科学制定城市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摘要:就我国城市发展中城市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一些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问题,对策

经济生态建设 篇2

胡亚波

2011年第5期 ——生态建设

近几年来,江夏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排名第一名。区委、区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江夏要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十二五”时期,江夏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立区之路。

一、突出园区特色功能,建立创新型的生态工业体系

生态工业体系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江夏将依托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开发区,围绕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江夏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打造特色功能园区,做强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承接东部沿海和外资新兴产业转移;注重配套产业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一是做好战略性园区产业发展引导规划。重点突出庙山、藏龙岛、大桥新区三个主体开发园区的特色功能。藏龙岛以光电子信息和总部经济为主要特色,庙山以轻工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园为主要特色,大桥新区以重工业及配套产业链为主要特色。三个开发区在主体功能的框架之下,进一步细化若干个产业集群。南环线一带的乡镇街工业园区,以承接三个主体开发区辐射产业链和配套产品为主,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二是按照园区功能分区落实项目。在划分三大园区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制定《江夏区经济开发区开发引进项目指导目录》,认真梳理现有项目库的项目和意向性的项目,采取协商和双向交流的方式,按照各园区的功能统一组织协调项目落位。利用各种机遇,组织大型招商推介活动,推进新一轮的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开发园区要积极打造清洁生产的要素环境,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打好基础,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和增效,使产品、产业结构符合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逐步扩大区内清洁生产企业试点面,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性政策,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

二、突出南部生态特点,建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江夏将充分发挥南部农业规模化的优势,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形成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群,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一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以中化东方、金林等有机肥料厂为龙头,建设乌龙泉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配套发展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业产业链,推进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以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乃至几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

二是加快农业生态小区建设。以法泗怡山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庄为示范,建设猪—沼—稻(林、果、菜、鱼)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小区。以全区35个万头猪场为中心,强化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规模化养殖小区粪便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沼气能源、沼液灌溉、沼气发电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形成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群。

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板块。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符合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的大棚农业、基地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 “八大产业化基地”,即以107国道为轴线的苗木花卉基地,以梁子湖岸线为纽带的有机绿茶基地,以江夏园艺场为中心的绿色瓜果基地,以范湖沿江和天子山大道沿线为重点的武嘉蔬菜基地和环城蔬菜基地,以法泗桂子米为代表的优质稻及莲藕基地,以舒安湖泗为主产区的藠头苎麻生产基地,以南部老区为主体的杉木丰产林基地和以梁子湖、汤逊湖、鲁湖等湖泊为环状的水产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三、突出区位优势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体系

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江夏将抓住山水、人文资源丰富和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水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作为新的产业形态,一方面该产业本身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信息与商品的快速有效流动和增长,拓宽区域价值创造的空间,优化企业的战略竞争资源,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江夏将充分发挥郑店区域内京珠、沪蓉、青郑高速交汇京广铁路、长江水道、107国道等交通发达的优势,做大做强华中物流产业园,将该园区作为战略大园区来谋划,形成与白沙洲大市场相呼应的物流区域;加大招商引资推介力度,打造集建材市场、钢铁市场、家具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日用工业品仓储物流以及综合运输调度信息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加强与武汉港的联合,以武汉第二机场建设选址江夏为契机,逐步形成水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中心,以物流经济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一是壮大发展连锁超市业态。全区将以中百仓储、武商量贩店为龙头企业,以纸坊中心城区发达的超市和仓储业为依托,建成一个功能完备、辐射全区的现代服务流通网络,促进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集中采购、配送。二是以江夏定位为武汉中等卫星城市的发展战略,快速发展大专院校、新增住宅小区内的服务业,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业业态。三是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壮大发展农村自由经济业态,为农副产品入市,为农民经商创建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场所。四是壮大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引导零售业、餐饮业、宾馆等服务行业建立商业门户电子网站,支持无店铺销售有序发展,推行网上交易活动,争取在最大限度节约商业用地的情况下,使我区服务业更加优质、便捷和繁荣。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蓝图,围绕“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做好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旅游文章,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拓展江夏旅游市场,精心打造中山舰、武汉巴登城、梁子湖风景区等江夏旅游主打品牌;抓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藏龙岛湿地公园、庙山麻雀湖湿地公园建设,着手规划三门湖、梁子湖青山岛等环湖旅游景区,引进开发森林公园(熊廷弼公园);积极打造以村为主体,集生产生活旅游为一体的“两型”低碳和谐的生态景区;大力发展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推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绿州 篇3

贯彻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示范市

《绿色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早在2001年,你就怀化生态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且发表了《自然之子》的长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大市的设想。2003年非典过后,怀化市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对怀化来说,对于为官一方的领导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欧阳斌:我们的创建工作是从长远来考虑的,而且必定要走过一条漫长的道路,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显现发展的效果,旨在增强发展后劲,造福子孙后代,追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生态示范市,足以德治市的具体实践,是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是科学发展现在怀化的生动体现,是人本理念在怀化的重要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一名领导者,重视不重视生态建设,支持不支持创建工作,就是衡量坚持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

《绿色中国》:抓生态建设,不能立竿见影,其成效的显现往往要在多年以后。那么,领导的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是否会显得“虚”一些?

欧阳斌:创建工作听起来似乎有些虚,但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而且包含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比如说,我们每天都要呼吸空气,都要饮水用水,都要衣食起居,而这些都必须消除有害的污染,达到环保标准,这正是创建工作的应有之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日趋多样化。他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开始崇尚回归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向往优美的人居环境,饮食消费也倾向于选用绿色天然食品等。创建生态示范市,顺应了人的本质要求。这样做,就是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就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就是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其政治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绿色中国》:看来,创建工作还是一件有益的实串。但是,现在抓是不是早了点,超前了一些?

欧阳斌:的确,创建工作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更是一件很紧迫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虽然拥有巨大的生态优势,但这种优势却面临消耗和弱化的倾向,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就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在现代“社会病”的沙漠之中。同时,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我省继续推进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我们怀化迎来了一个力口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我们还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GDP和财政收入可能获得一时的“高速增长”,领导者可以取得一时的“政绩”,群众可以得到暂时的“实惠”,但它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付出了惨重的生态成本,到头来将迫使我们花更大的代价进行治理,而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消耗或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这种得不偿失的教训还少吗?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怀化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这是我们巨大的发展优势,当然要开发好、转化好,但我们决不能竭泽而渔,决不能透支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源,更不能为了蝇头微利,干出贻害子孙的蠢事。当今世界,文明生产和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的环保门槛和绿色壁垒越来越高。我们只有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才能得到市场认可,获取市场回报。所以,创建生态示范市既是上级要求,又是大势所趋,现实所需。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发展是硬道理。在怀化这样的后发展山区,如何坚持“硬道理”?

欧阳斌:从理论上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践上讲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什么是循环经济?用学术语言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根据我的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一个有趣的论题,怀化是如何实施生态产业化的?

欧阳斌:生态产业化,就是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生态效益转化为产业效益。我们怀化属于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之一的主体地带,生态资源极为丰富,生态产业化的潜力大,前景广。我们要把生态产业化作为创建工作的战略重点,致力于将生态优势所蕴含的产业效益充分挖掘出来。怀化的生态优势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林业优势,一个是水电优势。我们要做生态产业化的文章,首先要从达两个方面突破。比如,我们引进泰格林纸投资兴建40万吨纸浆厂,就是林业生态产业化的典范。泰格林纸是我省一个很有实力,很有资信、很负责任的龙头企业,从前段的合作实践来看,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采取林纸一体化的模式,把基地建设与竹木加工结合成产业链,把林农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实现多赢效益。要按照“谁投资、谁造林、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造林,重点发展以马尾松和楠竹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同时,要以基地为依托,以泰格林纸收购兼并洪江纸业为契机,整合提升竹木加工龙头企业,逐步改变“散、小、差”状况。要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沅水流域,布局建设一批梯级电站,并利用电能优势适度发展矿产深度加工。坚持品牌战略,努力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的绿色食品基地和湖南西部药谷。

《绿色中国》:再谈谈产业生态化吧!

欧阳斌:产业生态化,就是要通过提高产业的生态含量,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现在,我们怀化的工业还是一种资源消耗型、能源高耗型、生产祖放型的工业。实现山区工业的生态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通过关停并转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低消耗,轻污染和高效益。要积极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抓好沿河、沿路及城市城镇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国防林和生态景观林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逐步建立集防护、治理、保护为一体的复合型森林生态体系。同时,严格执行环保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把好新上项目的环保关,防止新上重污染项目。

规划高起点 建设高标准

《绿色中国》:你对创建工作要提出了“两个一切”的要求是个很实在的提法。

欧阳斌:在怀化这样的后发展山区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既是

一件荫及子孙的好事,又是一件自;我加压的难事。要把这件好事办实,难事办好,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发扬“燕子垒窝”的创业精神,面对现实,依照规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积极而又稳妥地组织实施。面对现实,就是要坚持“两个一切”,尽力而为,量力而为,顺势而为。“两个一切”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怀化属于后发展山区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实惠出发,即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最大的实惠出发。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是我们面对怀化现实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在推进实施中也要正视现实,不能盲目地搞什么“大跃进”、“大手笔”,不能搞超越经济和群众承受能力的生态建设,不能上不切实际的创建项目。

《绿色中国》:规划是发展的蓝图,是建设的龙头。如何树立强烈的规划意识,高起点地建设生态示范市?

欧阳斌要使怀化的生态示范市建设有品位、有个性、有特色,就必须有一个高起点的生态规划。我们既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了“三步走”的创建规划,也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因为这个规划与小康建设规划同步,反映了全市人民对于绿色小康家园的无限向往;这个规划与怀化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契合,展示了加快发展的美好前景;这个规划根植于山青水秀的生态绿洲,洋溢着青春怀化的勃勃生机。我们一定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把怀化生态示范市打造为最具特色、最有品位的生态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划就是“法”,生态规划就是生态建设的“法”,违背规划是不允许的。我们之所以将《怀化生态市建设规划》提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实施,就是要确立它的权威性,使之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建设小康和谐怀化的行动准绳。我们怀化生态市建设规划包括创建全国生态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和全国生态市三个阶段,从2005年算起,要管15年。全国生态市建成之时,也就是全面小康目标实现之日。今年我们要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定要注意与生态市建设规划衔接好,生态规划的一些重点区域、产业和项目都要纳入“十一五”规划。

《绿色中国》:你经常要求领导同志抓工作要善于牵“牛鼻子”,那么,怀化的创建工作如何突出重点,牵住 “牛鼻子”?

欧阳斌:创建生态示范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只要抓住了影响发展全局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生态创建的重点从项目来讲是9件实事,特别是市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生态林建设工程、40万吨纸浆厂林纸一体化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要采取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的办法一抓到底。从区域来讲要突出抓好怀化中心城区、南三县和“一线一圈”三个板块。就怀化城区来说,现实状况与人们的期望值还存在很大的反差。我们的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但人们的生态要求也越来越高。怀化作为火车拖来的城市,居民正在经历从农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我们应当努力工作,不断适应和满足这种要求。

怀化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生态资源丰富,独特,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4.1%,被列为国务院《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确定的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之一。丰富和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及环境基础给我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提供了良好的优势条件。

刚刚过去的2004年,是怀化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的第一年,也是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创建活动纳入规划轨道。三是一批生态创建项目相继实施。对于怀化来说,2005年是重要之年、关键之年。我们要为完成“十五”计划结好局,为谋划“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为实施湘西地区开发带好头,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

经济生态建设 篇4

经济型新品系:

HS-7和HS-22两个品系果实成熟期7月下旬, 百果重62g, 棘刺密度分别为0.9个/1 Ocm和0.7个/10cm, 单株产量为5.03kg和4.75kg�

HS-7.HS-22两个类型果油含量分别为1.44%和0.77%, HS-7籽油含量9.18%, HS-22为6.78%。P-胡萝卜素含量1^-7为14.9阳9/100 9, HS-22含量为19.30 mg/100g�沙棘果实槲皮素含量都在18�19mg/100g.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6.65mg/100g和28.50mg/100g�HS-7总氨酸含量为7.128 mg/100g.HS-22为4.912mg/100g�

生态经济型新品系:

杂1号新品系, 果实7月下旬开始成熟, 树体开阔.圆形, 枝叶繁茂, 生长旺盛, 树高2.5m.棘刺密度0.67�1.85个/10cm.百果重40g, 单株产量在干旱贫瘠的山地为2.8kg.在条件较好的立地单株产量5.8kg�果汁含量88.93%, Vc含量80.4mg/100g, p—胡萝卜素4.8 mg/100g, 总黄酮55.27 mg/100g, 果油含量3.88%, 籽油含量9.4%。

杂3号新品系, 果实成熟期8月中旬, 树形开阔.有明显主干。果实较小, 百果重34.13g, 但是密度较大, 果粒密度74.6粒/10cm�单株产量在贫瘠生态条件下为2.755kg.立地条件较好达4.594kg�果实总黄酮含量27.14mg/100g, 籽油含量10.62%, 果油含量2.63%。

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山区经济 篇5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摘要陕西省陇县跃先村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笔者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

关键词生态农业集约经营山区

陕西省陇县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它位于陕西省西陲的千山腹地,海拔124米,距县城约15公里。1991年统计,全村有40户,173人,88个劳力(其中男劳力只有39人),4550余亩土地,人均26.3亩,劳均约51.7亩。虽然人少地多,但土地是山地,质量低劣。1986年以前,跃先村以粮为纲,单抓粮食生产,经济落后,1986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8.8元,相当于当时全全县农民平均纯收入的76%。1986年12月,跃先村在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生态农业试验。试验使跃先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28.8元增加到1990年的696.4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96元高出40.4%。1991年大旱,人畜长期缺水,跃先村的粮食产量仍远高于周围村庄,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19.4元,相当于1986年的3.19倍。目前,陇县正在全面推广跃先村的经验,陕西省、宝鸡市有关部门也在广泛宣传跃先村的事迹,约有20种报刊做过宣传报道。

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山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山区农业经济不应以粮食为主,应以林牧为主。可是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粮食作物面积相当大,林草面积却很小。由于人少地多手工劳动,迫使人们不得不广种薄收,实行粗放式经营。跃先村的粮食亩产,70年代仅62.9公斤,1986年也只有80.11公斤。广种薄收没有增加粮食总产,还限制了畜牧业发展。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畜牧业主要以牛、马、驴、骡等役用畜为主,猪、鸡甚少,奶畜几乎为空白。畜牧业除利用天然牧草和农作物秸杆外,很少得到优质人工牧草和精饲料补充。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畜牧业的作用只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动力和少量农家肥料,经济产值很低。

农业与工业不一样,工业可以实行两头在外的策略,从外地购进原材料,在当地加工之后,再销售到外地去。农业不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非常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跃先村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应,是跃先村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1987年开始的生态农业实验,以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发展畜牧业,最终形成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1987年以来,跃先村逐步压缩粮食作物面积,从原来的1570亩压缩到1990年的1015亩,减少了35.3%;林地面积从1986年的1510亩扩大到1990年的2240亩,扩大了48.3%;苜蓿面积从1986年的312亩扩大到1990年的728亩,扩大了133.3%,另还发展了其他豆科牧草161亩。林地和人工草地面积扩大,提供了大量的饲草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跃先村的大牲畜由1986年的74头发展到1990年的137头,增长了87.1%;奶山羊从1986年的31只发展到1990年的268只,增长了764.5%。粮食、林业、牧业收入比例,从1986年的1:0.046:0.224变为1991年的1:0.085:0.408。经过几年的生态农业建设,跃先村形成了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基本适应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示意图如下:

生态农业是实现高经济效益和高生态效益的农业。就跃先村的自然条件来说,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既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也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农业的根本要求。苜蓿有利于培肥地力,种了三年苜蓿的地种粮即使两年不施肥,产量也不低。苜蓿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据国外报道,苜蓿地的水土流

失量仅为同等条件下农闲地的2.5%。另外,种苜蓿的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跃先村的土地生产力很弱,从前种粮,一般亩收入只有50元左右,很大一部分田块还上不了30元。改为种苜蓿,亩收入一般能上80元,经济效益高于种粮30—50元。跃先村户均退耕还草10亩,仅此一项,年收入户均增加300—500元。种树的生态效益远高于种粮,这不必说,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据调查,在跃先村,一般一棵生长5年的树至少值2.5元;一棵生长10年的树至少值50元,平均每年长5元;一棵生长15年的树至少值150元,平均每年长10元;一棵生长20年的树至少值250元,平均每年长12.5元。按平均每年长10元计算,一亩地种上300——400棵树,一年就长3000——4000元,经济效益是种粮的10多倍。发展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畜粪肥田上。畜牧业发展带来畜粪增多,大量的畜粪投到耕地上,根本改变了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太少、质量低劣的现状。发展畜牧业也给跃先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1年,跃先村有许多农户仅出售鲜奶一项,月收入就达200元以上。有个村民,仅出售育成牛和育成羊一项,收入就达2800元。在跃先村,种植业是靠天吃饭,种植业结构各家也差不多,因此,农户在种植业的收入没有多大差别。另外,跃先村几乎没有工商业,农户在工商业上也几乎没有收入差别。跃先村农户的收入差别主要表现在畜牧业上,畜牧业搞得好的家庭成了富裕户,畜牧业没有上去的家庭仍是贫困户。2 集约经营措施

跃先村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把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了集约化经营。

2.1 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措施

2.1.1改良土壤。一方面通过粮草轮作、生物养田等措施来培肥地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畜牧业积累大量农家肥来培肥地力。1991年全村农田平均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比1986年高出1倍。另外,在化肥施用上,改革过去单纯施用氮肥的作法,根据当地土壤缺磷的实际情况,增施磷肥配合使用,每亩增施25公斤磷肥,三年小麦累计增产105公斤,比不施磷肥增产44.3%。

2.1.2农田基本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平梯田,面积从1986年的315亩增加到1990年的490亩,增长了55.5%。水平梯田的修建,既便于耕作,又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据

测定,水平梯田土壤氮磷含量分别比其他田块高35.7%和22.4%。

2.1.3改良品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逐步引进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高产、稳产优良小麦新品种。他们先后从有关科研单位引进7852、植168、武农132、小偃6号等优良小麦新品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实现了小麦品种良种化,优良品种区域化。此外,他们还引入了大麦、玉米新品种。优良新品种的引入,为粮食丰产创造了条件。

2.1.4积极推广先进播种技术。长期以来,山区农民习惯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耕作制度。小麦大多采取“一把麦籽飞上天”的撒播方式播种,小麦发芽率低。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跃先村积极引导农民采用条播、开沟亮种、水平沟播等先进播种技术,800亩小麦全部采用开沟亮种和条播技术播种,基本上杜绝了撒播。推广先进播种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小麦产量,据调查,采取水平沟播种小麦亩产高达225公斤,比非水平沟播种增产69.8%。

2.1.5精耕细作,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跃先村积极推广“麦宝”等多种微肥拌种、化学除草、叶面喷肥等技术。在冬春季节,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人力追施化肥,清除杂草,喷洒农药防治条锈病、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害,收到了明显效果。

由于实行集约化经营,跃先村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1986年,跃先村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0.11公斤,1990年达到210.39公斤,提高了162.6%;1986年,跃先村每人平均产粮只有622.7公斤,1990年达到1166.9公斤,提高87.4%。跃先村的粮食总产量在粮食面积减少35.3%的情况下从1986年的125785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13547公斤,提高69.8%。

2.2 畜牧业方面的集约化措施

2.2.1建设饲料草基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跃先村大力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同时,注意精饲料生产。1990年,全村种植大麦120亩,高梁22.5亩,黑豆106亩。此外,还积极组织青贮饲料生产。在牧草方面,先后从新疆等地引进了苜蓿、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无芒雀麦等牧草品种进行试种。另外,还组织农民加强草地管理,利用农闲时间清除杂草,增施磷肥。采取以上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牧草产量,据测定,三年生紫花苜蓿一茬产干草594公斤,增产80%。

2.2.2品种改良。畜禽品种是影响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先后引进了关中奶山羊基础母羊、西农莎能羊的优秀种公羊、莱航

蛋鸡、迪卡蛋鸡、罗斯蛋鸡等。此外,还用秦川牛改良当地黄牛,提高产肉性能和役用性能,用黑白花奶牛改良当地黄牛,培育乳役兼用牛,等等。

2.2.3科学饲养。不同生理阶段的家畜有各自的特点,科学的饲养就是针对家畜各自特点分别饲养。根据奶山羊生产性能高、需要营养物质多的特点,跃先村积极组织农民在冬春季节补饲适量的青干草,在泌乳期内适当缩短放牧时间,补饲一定量的优质牧草。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奶山羊泌乳的营养需要,另一方面,减少了因运动量过大而带来的体力消耗。此外,还积极倡导农民每只羊平均日补饲0.2公斤混合精料,8克食盐。这些科学饲养措施使泌乳期平均产奶量提高了33.4%,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引导农民对奶山羊科学组群,分群管理。1991年,建立了一个拥有40只公羔羊的羔羊肥育专业户及一些挤奶母羊专业户。组织奶肉专业化生产,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又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率。

2.2.4防疫。跃先村先后到西北农业大学培训了两名畜牧兽医技术员,通过这两名技术员普及科学技术,开展疫病防治工作。还定期组织群众对圈舍进行清毒,确保畜群健康。

2.3 林业经营措施

既注意保持防护林基本稳定,又积极营造经济林,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苹果、梨、核桃、花椒等树木。经济林管理上及时组织科技人员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帮助农民科学施肥、修剪、整技;防护林管理上采取农户承包、封山育林、专人管护等多种形式,以杜绝乱砍乱伐现象发生。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1

3.1 为生态农业的理论提供了实据

广种薄收,只能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劳力投入多而产出少,粮食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要改变这种局面。有效的办法就是走“生态农业”之路。跃先村的成功实践,为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一个实据,树立了一个样板。

3.2 为建设生态农业总结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

跃先村的“林草——畜牧——粮食生产系统”,基本特点有二:(1)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轮作倒茬,生物养田。(2)发展畜1 以下部分借用了《西北农大报》总第953期第三版评论员文章《生态农业 大有可为》,在此致谢。

牧业,着重发展奶山羊,以它为转化器,把苜蓿、树叶转化成畜产品优质肥料,促进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协调发展。

3.3 促成了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跃先村的生态农业试验,是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作指导,陇县众多农业科技工作者蹲点实施的一项科学实验活动,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跃先村的变化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为跃先村的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

通过几年艰苦工作,跃先村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村民的科技意识也大大增强。由于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土地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也明显增强。这就为进一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1991年跃先村通了电,1992年人畜饮上了自来水,困扰山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变成了促进生产的有利因素。电和水将为农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县域生态经济建设的途径探析 篇6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 县域

20世纪80年代,在周边县市加快工业化步伐的时候,作为全省20个贫困县之一的安吉,不甘落后,曾经下决心向浙南、苏南学习,走“工业强县”之路。虽然当时安吉的经济跃上了一个台阶,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那种依靠高强度开采和资源消耗,同时又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显然缺乏持久性。发展传统工业遭遇挫折之后,县委、县政府开始意识到安吉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水源地,最大优势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决不能步人后尘,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有把生态发展理念作为立县之基、强县之本,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安吉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出路。实践证明,安吉县走“生态立县”的发展路子是符合地方实际的正确决策,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农业经济“整合、联合、融合”

21世纪,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安吉经过连续十几年的“生态化”综合发展,逐渐具备了农业三产化同步进行的条件,而农业的三产化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首先,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培育了以竹笋、白茶、竹林鸡、花卉苗木、高山蔬菜等为主的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出台鼓励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政策,构建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如在山地开发有机笋、有机茶,在平原种植无公害稻米,在河网养殖优质水产等。面向沪、杭等大都市需求,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60余个10万余亩,31个农产品被命名为国家绿色食品。通过绿色和有机认证农产品产值达3.7亿元,占主要农产品的32.2%,高效生态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安吉白茶被列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黄浦江源”牌冬笋被列为省首批28个绿色农产品。当下,安吉以建设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为总目标,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竞争力提升工程、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进一步做强笋竹产业、做精白茶产业、做大畜禽产业、做深种子种苗产业、做亮观光农业,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其次,通过建设西苕溪源头区、中部丘陵区、平原区三大农业功能区;白茶、蚕桑、休闲农业、毛竹等四个万亩农业园区,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壮大主导产业优势,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提升品牌价值,显著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资源整合、经营联合、产业融合。安吉把许多地区所忽视的生态资源转化成了资本,大力发展农业三产化,把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让农民分享到了第三产业的资本收益,使农民转向靠三产增收,而不是靠一产增收,产业发展融合度进一步增强,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

再次,竹产业是安吉农业经济的“龙头”,安吉实施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开发竹产品,致力于产品的升级换代;第二步是实施全竹利用,发展高效循环经济;第三步是扩大产业规模,构建产业集群。从单纯的种植毛竹,到发展竹加工业,再到利用天然的风景搞生态旅游,安吉做足了竹子这篇文章,形成了一产、二产、三产相得益彰、联动发展的格局,真正实现了因竹而富、因竹而美。竹子的深加工,突出“全竹利用,高效利用”的思路,使得毛竹的利用率达到100%。如今,安吉对竹子的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已经走在了国内、乃至世界的前列,如从竹叶中提取“竹叶黄酮”,做成降血脂和血压的竹啤酒、竹饮料等等。自1996年以来,安吉开发出的竹叶黄酮系列产品、竹叶高氧化剂、竹醋液、液态肥、重竹地板、数控竹机械等新产品达到34种之多。并且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全国率先研发出竹纤维产品,使竹子制成衣服的梦想得以实现。如今,安吉县共有竹产品及配套生产企业23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有150余家,竹产业已经撑起安吉经济的“半壁江山”,以全国1.5%的立竹资源创造了全国近20%的竹业产值,竹产业已经占到全县农民收入的60%以上。创立竹量、商品竹年产量、竹业年产量、竹制品年出口总额、竹业经济综合实力5个全国第一,打响“绿色地板、安吉标准”区域品牌。

2009年安吉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实践了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区推进生态立县和生态强县的发展方式,揭示了特定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二、工业经济“集中、集约、集聚”

为了“生态”、“高效”和“优质”的目标,安吉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减少传统低小散项目,放大科技和管理创新的乘数效应,坚决淘汰消除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具体做法:一是推进企业集中,所有企业全部集中进园区;二是推进产业集聚,提升运营效率、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成本;三是推进要素集约,特别珍惜土地资源。强调产业的“亩均产出率”、建筑容积率和开工投产率等“三率考核法”,引入项目建设强制性标准。当下,安吉正以经济实力的提升为核心,以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为手段,通过重点打造两大世界制造中心(世界椅业制造中心、世界竹产品制造中心),壮大三大新兴产业(绿色食品、机械五金、新材料),培育两大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医药、电子信息),促进主导产业的提档升级,壮大新兴产业,筛选100家有发展后劲的企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建设“长三角”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

转型升级成为椅业逆境增长的源动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安吉县委、县政府突出可持续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努力探寻保护生态与发展工业之间的和谐关系,走集中布局、集聚产业和集约发展的路子,特别是大力推动竹业、椅业两大传统产业高新化,促进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生态链向循环再生。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之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加大技术创新政策鼓励力度,加快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区域品牌宣传力度,提高龙头企业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安吉众多椅业纷纷整合资源、拓展产业,集聚政府资源,扶优扶强,通过企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产品档次;同时加快国外新兴市场拓展,有序拓展国内市场,建立安吉国际家具会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受理了“安吉椅业”集体商标注册申请,为安吉区域品牌的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对提高椅业整体竞争力,塑造安吉椅业集群整体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安吉的东北部是以发展工业为主,根据“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和浙江省建设环杭州湾大产业带的宏观背景,结合全县生态立县战略的要求和大交通网络的走向,安吉构筑起以“梅溪—高禹—递铺—孝丰”为中心的制造业产业带。以城北新区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大企业集聚区,包括阳光园区和健康产业园,依托已形成的良好区位优势和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型医药、绿色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大、好、高项目。以塘埔康山工业功能区为中心的传统产业提升集聚区,包括孝丰工业功能区和城西新区,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椅业和竹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提档升级。以天子湖工业园为中心的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包括梅溪、高禹、良朋工业功能区,依托今后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丰富开阔的土地资源,重点发展新材料和五金机械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的形成和集聚。

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工业,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导向,通过倾斜技改资金、优惠进入专业工业园、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前置审批和落实“三同时”等措施。近10年来,安吉瞄准新型医药、特色机电、绿色食品、太阳能光伏四大产业方向,积极引进产业集群和块状实体,打造全省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产品从传统的中成药、医用敷料向抗癌类、保健类等9个方向全面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近三年来,盘活土地3000多亩,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产业投资占比每年在45%以上,首次引进2个逾10亿元工业项目,超亿元企业达到48家,其中超5亿元7家、超10亿元3家。“无中生有”的椅业是安吉的一个绿色产业奇迹:从1982年研发成功国内第一把五轮转椅并推向市场,近30年来,安吉椅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安吉椅产业拥有企业7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8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8个,省名牌产品6个,发展到7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年产6000万把,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国内市场1/3以上份额,产销量居全球首位,纳入省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

三、休闲产业“品质、品位、品牌”

安吉紧紧围绕“品质、品位、品牌”的建设思路,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都市生态旅游农业,精心建设10个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规划建设5个基础设施完善、农业高效示范、田园风光展示、农史农具展览、旅游休闲观光、农村生活体验、主题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包装开发具有农事采摘经验、科技教育示范、品牌效应突出的2个休闲旅游农产品,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完成旅游业向休闲产业的转型,休闲设施完善、休闲项目多样、休闲环境优化、休闲消费合理、休闲市场广阔、休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活力、品牌的大众休闲旅游目的地、大都市人群的第二居住地、休闲度假胜地和区域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的发展高地,使休闲经济发展成为安吉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初步建成休闲经济大县,成为长三角最具活力的休闲度假胜地。在安吉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西南山区是发展休闲旅游业为主,以生态建设的成果为基础,经营环境、经营村庄、经营品牌,真正实现了生态资源的资本化、休闲化发展,休闲经济发展形成“一核、三区”呈扇形展开的格局:“一核”即以县城为中心,着力打造环灵峰山休闲度假区块,把孝丰连成一片,形成休闲城市的功能区、旅游休闲的集散地及休闲经济发展的大本营。在“一核”中加强馒头山、凤凰山、凤凰湖、龙山一带的山地风景人居休闲带和沿浒溪至中南百草园、古安城一带的现代娱乐休闲区建设,丰富完善“一核”的内容。“三区”——三大区块是发展休闲经济的重点区域:一是天荒坪大景区区块,包括山川、上墅等乡镇,以观光休闲为主;二是黄埔源区块,包括章村、报福、杭垓等乡镇,以拓展休闲为主;三是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休闲区区块,以皈山、西亩、鄣吴、安城等地为开发区域。

一批旅游综合体初具规模,形成了天文观测、高山滑雪、生态影视等特色景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1至2月安吉接待的游客数量已经突破76万人次,休闲产业的“三品”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四、循环经济“低耗、低排、高效”

以政策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注重产业的循环链接与节能减排。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重点抓主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加快竹产业循环经济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竹木制品行业污染治理,竹屑等肥料利用率达到100%。目前竹产业的开发深度已经覆盖根茎枝叶、延伸一二三产,形成从一产到三产的产业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环境变好了,一些好项目也纷至沓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型医药、太阳能光伏等低污染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香溢二期、中南百草园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新型医药、绿色食品、特色机电等新产业投资比重和产值贡献率明显提高;一批大好高项目相继入驻,陆续引进了以永宁尔、华特斯、亚丽斯等为代表的纺织业领军型项目,形成了以亚太机电、路德坦摩、中力机械、正强万向节等为标志的汽摩配产业;传统产业加快提档升级,推进了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2010年,全县共有588家企业纳入规模工业年报统计范围,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300亿元,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效益,比上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县工业经济跨上新台阶。

安吉把实施品牌战略列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全县之力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对积极打品牌、创名牌、重视自主品牌建设的企业予以奖励;并在项目立项、技术开发、用地用电、信贷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安吉出台了多个品牌扶持文件,拨出专项资金奖励创牌企业,对工业、服务业、农业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市著名商标分别奖励50万元—100万元和10万元、2万元;对企业境外注册国际商标按实际费用的50%予以补贴。据安吉县工商局统计,近3年来,安吉县共兑现企业创牌奖励资金805.46万元。目前安吉县已注册商标2500件、国际注册商标519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件,浙江省著名商标17件,湖州市著名商标75件,浙江省椅业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品牌为龙头,省、市级品牌为主体的“金字塔”品牌梯队。

概括说来,安吉生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环境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阶梯式发展,鲜明地反映了安吉人民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上的三大转变。让人们从生态保护中受益,让经济在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已经成为安吉全体人民的共识。实践证明,安吉走“生态立县”的发展路子是因地制宜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注: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全球视阈下的浙江省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以安吉县为例”(编号:12YD10YB)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旭烽、宣裕方、任重、周新华: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模式”研究[R].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2011.

[2] 安吉大竹海,融入长三角——安吉县林业局努力建设“生态安吉”[N].浙江政报,2003(23).

[3] 陈国金、朱永法:论竹产业发展与安吉新农村建设[J].福建林业科技,2008(2).

[4] 高旭红:安吉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 于立:创立一个中国式的生态发展模式:安吉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篇7

1 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现状——以广州为例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情况的快速发展,纵观全国各个地区,每个地区由于气候和环境的不同,其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现状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和差异,下面本以广州为例,了解到广州林业在近年来实施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的林业生态发展战略。同时也按照了一种林业+林区+园区的一种发展模式,以便促进城市中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发展。据调查显示,广州市林业在2014年末期,总的占地面积达到了299784.8hm2,其中生态公益林地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59457.4hm2,占林地中总面积的50%以上,商品林地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32134.2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0%以上。由此可见广州市经济情况逐渐以原来的劳动资源向土地资源转化,这也是林地在城市中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 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的林业管理部门在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方面,投入了比较大的资金和精力,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因为多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这种情况也严重的影响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如:由于很多地区的地址情况和气候情况的影响,对于不同种类林木所能够适应的生活环境了解不足,因此并不能够被放置在同种环境之下。还有很多地区的群众为了能够在林业中获取经济效率,因此大量的砍伐树木,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

3 促进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提高对林业生态的认识

在建立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员对于林业生态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准确的定位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发展情况,对于林业经济体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建立林业生态体系发展的阶段,林业管理部门还需要掌握林业的发展情况,并且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保证自然环境能够和经济环境相融合。同时在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林业的生态管理部门还应该明确其经济体系建立的主要目标,根据林业发展情况具体制定出合理的生态发展计划。

3.2 改善并创新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效益

改善和创新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建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阶段,还应该把政府和机构的力量作为促进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市场的发展情况促进林业的产业模式发展。如:可以在建设林业经济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引进比较先进的林业管理模式,并且把先进的新型技术应用到林业生态经济的管理中。同时在应用这种情况的过程之中,按照林业经济体系的发展情况,适当的对林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3.3 改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项目计划

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林业生态经济管理部门还需要进行彻底的规划,以保证林业生态部门的快速发展。如:选择水条条件比较适合的地区,大力的实施防护林的建造,并且把生物建造措施和人工措施相结合,同时了解到生态树林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境,对于这些环节进行重点的保护。除此之外,还需要改进和完善生态经济的发展体系。针对林业发展相对比较弱的地区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同时在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项目中,对林业产业进行再一次的规划和申报,保证林业发展以生态经济一体化为最终的方向。

3.4 完善森林生态经济效益补偿制度

林业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性,林业的生态经营能够为社会创造出非常有益的生态社会效益,但是却不能够在市场体系中获取相应的报仇,而生态效益的受惠者也不能够为此付出代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具有比较完整的竞争,市场中也没有完善的工程建设领域。森林中的经济特性决定了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这一点还需要通过国家建立的森林生态效益作为补偿。

3.5 加强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现代林业一般情况下是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这样也能够追求孙林的多功能和多目标产出,以及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情况。随着现阶段林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需要运用整体的协调方式,这样也能够良好的解决宏观性问题,同时还需要现阶段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综合应用,这样也能够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微观问题。随着现阶段我国现有的人员在森林发展中的培训,能够全面提高林业科技队伍的素质建立,同时也能够实现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技术体系,进一步建立起林业发展的科技网络推广,加大林业科技成果的发展。

3.6 建立健全法制保证体系

林业生态安全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想要保证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还需要建立起健全的法制保证体系,这样能够有效的拨正生态系统的安全情况。为了保证林业的法律和法规具有非常充分的理论依据,还需要建立起林业生态经济的预警机制,正确的分析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运行轨迹,预测;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还应该重点进行林业的执法情况,以便于能够有效的保护林业绿化的成果,维护林业的稳定发展,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快速进步。

4 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的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有关部门还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提高其关注的程度,制定与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同时针对不同地区,鼓励其因地制宜的建设林业生态经济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够全方面的保证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力快速发展,维护林区治安的稳定,为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党普兴.林业生态工程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第一阶段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1).

[2]祝松华.县域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福建省浦城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11).

[3]叶坦.中国经济学术史的重点考察——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与发展优势论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4).

[4]宗福生,魏德胜,李庆会等.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与林业产业体系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05).

[5]高喜荣,王齐端,沈植国等.鄢陵县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框架与规划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3(01).

经济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分析 篇8

(1) 污染。在上世纪由于人们生活的能源主要是自家燃煤, 加之工业生产也是燃煤动力设施, 导致大气中颗粒物质超标, 环境质量亟需控制。随着城市集体燃气的普及, 大气污染重悬浮物的含量逐年得到改善, 但是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增加, 车辆尾气和排放出的烟尘成为了新的污染源, 怎样治理汽车尾气问题成为了人们需要关注的又一难题。

(2) 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城市污水的排放问题。在我国大多数的城市中, 由于城市规模大, 每天的生活垃圾产量高, 垃圾处理厂的设备简陋, 不能合理的处理这些源源不断的垃圾, 大多是采区很简易的深埋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不符合国家对于垃圾处理的要求, 也会对市民的健康和城市形象产生危害。垃圾的处理不合理, 污水的处理问题也堪忧, 目前的城市污水大多都是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 对于自然水体的危害十分严重, 即使是很多现代化的大型城市也没有与之相配合的污水处理设施。水是生命的源泉, 水体的污染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影响甚大。

(3) 工业生产没有按照清洁化标准, 污染严重。一些传统的工业生产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 只是追求经济利益, 利用一些科技含量不达标的低工艺设备, 在技术上没有对于废物进行处理, 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路线。其实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城市的建设影响极为恶劣。

(4) 高楼林立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标志,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 随着用地紧张程度的加深, 对于建筑的容积要求也越来越大, 而需求的增加刺激了技术的进步, 高层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深成为了城市发展的衡量标准之一。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透支城市生态的高层建筑是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建筑模式。虽然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 但是速度却很迅速, 但是随着这种技术规模的扩大, 一些对于城市生活的弊病也慢慢展现。根据建筑的设计规律, 建筑物的容积率是和建筑密度呈现反比例变化的, 而一个建筑物的体量也对于外部环境有极大的影响。体量越大占据的城市空间也就越大, 因为其内部的集聚性较强所以大量的人类活动就需要更大的外部空间, 则建筑对外界的影响就越大。此外, 建筑的大小对于城市的外部视觉环境也是有很大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空间体积大, 对于城市的环境、光线、阴影等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并且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的空气流动也有很大的影响, 像是倒灌风和突然阵风现象都会随着楼层的增加而加深。城市的风速会随着楼层的增加由轻风成为狂风, 两栋高层建筑之间还会出现峡谷效应, 使风速增加三到四倍。并且超高层的建筑物受到侧向风力, 也会在建筑底层形成下行风和旋风。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和建设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对空气的流动做好风洞试验, 以减小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干扰。

2 生态城市建设

从城市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城市现阶段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城市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制约, 没有把自然环境纳入到经济系统中, 致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竞争日趋生态化, 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进程中, 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坚决杜绝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为此, 构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至少应形成以下几种机制。

(1) 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 而不是传统的破坏型发展机制。应当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良好结合的发展, 实现真正的可续发展, 从消耗自然资源的恶性循环产业链中彻底的脱离出来, 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以及发展生态化的转变是新型的城市发展特色路线, 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同时也发展生态环境, 改善以往被破坏的环境, 并保持和改善已有的环境, 场次一样才能够真正形成可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体系。

(2) 城市森林是发挥树木和森林在改善生态方面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城市环境。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或有毒气体, 阻滞尘埃, 分泌杀菌素等, 调节和改善空气质量;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辐射热;树木对小环境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毒素并将其转化分解为无毒物质, 植物还有减噪作用。森林通过树冠和地被植物的截留、死地被物的吸收与土壤的渗透作用, 可以大大减少和减缓地表径流量和流速, 从而起到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目的。设置防风林带可降低风沙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另一方面森林还具有生产功能和人体保健功能。树木的全株或其一部分叶、根、茎、花、果实、种子以及其所分泌的乳胶、叶液等许多是可以入药的药材或作工业原料用。植物的保健功能, 如人到空气新鲜的森林中, 心旷神怡, 称为“森林浴”。

(3) 大楼及其住宅的生态学。住宅区可被定义为城市的子社区, 虽然社区生态与城市生态的功能有共同的一面, 但居民更关注社区的好坏对他们生活的直接影响。在一幢高层结构的建筑物的近邻, 人们对它是否能够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而做出相应的反映。一个影响这种反映的基本因素与街道印象有关联, 出了家门, 街道则变成了社区环境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在很多情况下, 现代高层建筑已经使街道环境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有些场所变得不是那么舒适。另外很多高层建筑有利于汽车交通, 人们却忽略了这样一种事实:大量老的城市住宅区最初的设计比较适应于步行者, 即所谓的步行街。居住区生态建设规划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和今后的管理中都可介入, 根据居住区的发展状况, 调整和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提高居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城市生态规划可分成两种, 一是作为生态规划的方法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 (景观建筑规划、园林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等) , 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另一种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城市生态系统所做的规划。对前一种含义的生态规划, 应该被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所掌握, 使其在城市开发区、风景区、城市公园、乡镇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中发挥作用。对后一种含义的生态规划, 应从定性描述和分析走向定量和模拟, 使其成为可实施的对策规划, 并真正成为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和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双文城市绿化生态建设浅谈[J].山西建筑, 2008.

建设生态城市是循环经济的必要 篇9

西方国家历史上并非免受雾霾天气困扰, 但由于中国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国家, 工业化进程中各类问题同时出现, 反映在雾霾污染上显示出一些集中的特征。中国既面临传统大颗粒污染物控制的问题, 又面临PM2.5和PM10等细颗粒物挑战, 问题集中于一体。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之一, 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精神活动的中心。据专家预测, 2050年全世界将有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这对城市将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城市将成为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突破了环境容量的承载力, 造成城市资源短缺, 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 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居民生活受到威胁。据调查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0%, 人类正面临着环境的严峻挑战。事实上, 环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它是有限的。因此, 在面临环境挑战的时候, 人类必须对发展和进步中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 寻求新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技术, 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解决问题的技术和途径, 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从而创造一个安全、高效优美的城市。城市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的实体, 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实体。社会环境相对自然环境而言是一种更深层次, 更复杂的环境体系, 它涉及到社会秩序、社会政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场所、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历史上, 许多发展中地区由于一味追求物质环境的改善, 忽视社会综合环境质量的提高, 从而导致社会丑恶现象泛滥, 犯罪率居高不下, 甚至政局动荡, 制约社会进步的例子举不胜举, 教训惨重。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社会环境的生态化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不可缺少的一方面。由此可以看出, 绿色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建设不是一时的事,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因此它的建设没有终极。人要尊重自然, 回归自然, 建设一个人口、经济、环境、社会服务相协调的生态城市, 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在联合国MAB计划 (1972) 的倡导下, 世界上许多城市如法兰克福、罗马、华盛顿、东京、莫斯科, 以及我国的北京、天津、长沙、宜春、深圳、珠海等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4代城市的发展目标。一流的城市应有一流的生态环境, 进入新世纪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 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必须要搞好城市合理布局,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天更蓝、气更净、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的国际型生态城市标准。生态城市应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主要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在结构建设方面, 应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 搞好城市的用地平衡。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国际上一些大都市相比, 工业用地仍然偏高, 而城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第三产业用地严重不足, 城市副中心或次级城市郊区发展不够充分, 城市生态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应分区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在用地结构的调整中, 应控制高层建筑的增加, 疏解建筑密度。近年来, 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增加, 为城市面貌增色不少, 吸引了外资, 也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但由于发展快, 不透水性面积增大, 有很多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由于建筑密度偏高, 增加了能耗、水耗、交通流量和地面不透水性面积, 也增大了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热岛区域进一步扩大, 已由单中心发展为多中心。同时, 城市原有地表排水沟道水系被大量污染或堵塞, 降低了防洪排涝能力。

经济生态建设 篇10

十一五以来, 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通过宏观指导、示范试点、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政策、鼓励创新、广泛动员等系列措施,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得到迅速发展。

一是法律上有规范。《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 , 将“减量化 、再利用、资 源化”作为中 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 一条重要 原则 , 从管理、政 策、技术等 各方面为循 环经济发 展奠定了 法律基础 , 提出了建立 循环经济 规划制度 、生产者责 任延伸制 度、抑制 资源浪费 和污染物排 放的总量 控制制度 等重要制度 , 标志着我 国循环经 济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是规划上有引导。循环经济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科学规划是循环经济更好发展的前提。2009、2010年, 国家先后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两《规划》的批复对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具重要示范借鉴作用。同时, 几年来有关部委 批复了27个国家循环 经济试点 省市的实 施方案或规划。这些规划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 , 从工业、农 业、服务业 各产业 , 从企业、园区、社会各成面, 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有效引导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政策上有扶持。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价格、财税和金融政策, 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国家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设立了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加大了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调整和完善了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 政策 ;发布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提出了从信贷、债权融资产品、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 、上市融资 、利用国外 资金等方面 支持循环 经济发展 的具体措施。同时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 额标准 , 提高了成 品油、大排 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

四是实践上有成效。开展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探索出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模式。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发改委同原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等部门, 在重点行业、重 点领域、产 业园区和 省市开展国 家循环经 济示范试 点 , 确定178家试点单位。2008年国家发改委开展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确定了14家试点企业。通过 试点培育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 探索出了企业、企业间 或园区、社 会三个层 面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我委对各地方、有关单位推荐的循环经济典型单位进行了筛选归纳, 总结凝练出包括市县 (区) 、园区、行业、资源再生利用四个层面的60个循环经济 典型模式案例。

五是技术上有支撑。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 , 技术支撑 作用逐步 增强。国 家将循环经 济关键技 术列入《国 家中长期科 学与技术 发展规划 纲要》, 启动了“清 洁生产与 循环经济 关键技术 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一批循环经 济关键共 性技术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 装甲兵工程学院研发的基 于复合表 面工程、 纳米表面工 程和自动 化表面工 程技术 , 在再制造领 域达到国 际先进水 平 , 并实现产业 化应用。 深圳嘉达 公司通过自 主创新 , 自主研发 了“无机改 性复合技术 ”, 解决了“油 水不容”的 世界难题 , 拓展了废塑 料、建筑废弃 物的利用途径。

六是产业上成规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不断壮大,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做了一个初步调查, 目前全国资源循环 利用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 企业和园区 有2800多个 , 总产值达到1万多亿元, 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一些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甘肃金川集团通过发展循环 经济 , 2005-2010年五年累计节 约能源费用4.2亿元 , 节约用水成本1596万元, 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315亿元, 接近集团公司总产值的50%。

当前, 国家进一步突出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来抓, 以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绿色消费模式为重点,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企业循环式生产, 园区循环式发展, 产业循环式组合,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循环经济是生态建设的治本之策 篇11

走向世界: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突出矛盾的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循环经济被看好并逐步实践和应用,请概括地谈一谈循环经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式?

张: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全过程控制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随着环境保护不断深化而被国际社会确认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式和新的技术范式,代表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前沿。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无害化为基本特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的根本属性是经济性,表现形式是物质循环,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文化理念是生态文明。全球出现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污染加剧、生态蜕化的严峻形势,使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规律和模式,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努力推进循环经济作为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态环境就更能发挥经济增长的战略作用,自然界就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环境支持。循环经济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和实现生活福利升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走向世界:就目前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发展前景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途径,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环境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科学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科学发展积极地体现了发展这个硬道理,其根本还是发展,但表达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要努力推进环境优先的理念,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经济以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新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付出了消耗资源,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到2020年,们要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世界环境保护的历程表明,发达国家在人均GDP8000-10000美元,韩国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人均GDP5000多美元的发展阶段,环境状况总体开始好转。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重要转型期,要避免和防止发达国家走过的 “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转变增长方式,逐步抛弃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运行机制,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来设计经济社会活动,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环境问题就能在发展中得到有效解决,有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走向世界:受固定生产模式的制约,传统的经济关系必然会影响甚至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处理好这个矛盾,推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

张: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推进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循环经济作为当 今环境保护的高科技,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丰富和发展了环境保护的内涵。中国环境保护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污染防治主要是点源和流域的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不仅费用高,见效慢,而且企业负担重,工作推动难度大,环境监管被动,执法效率低。

2000年中国提出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使环境保护由单一的治理转向防治结合,保护与建设并举,环境保护的职能进一步拓展。后来,国家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规范和指导经济社会活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保护实现由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由单一治理到综合防治的转变,由事后监管到事前监管的转变,促使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能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总量控制和全过程监管,变被动执法、行政调控为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强化法律监督与主动为社会服务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环保工作效能。循环经济是新时期新阶段环保理念的经济体现,这种在本质体现了环境保护宗旨的先进经济模式,推进着各种环保意义上的高科技在各种环节上应运而生,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集中体现了环境保护的高科技。

走向世界:在发展循环经济当中,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到山东省,准备如何为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朝阳事业,体现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涉及到各级各部门,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环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山东2000年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逐步建立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系统推进体系,即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建立“线”上的中循环,在社会区域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坚持把企业的发展定位在低消耗、高效益、无污染上,实施了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创建生态示范区,环保模范城,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生态居住小区,生态工业园区,环境友好企业,各类循环经济试点,以及生态市(县、区)的环境友好战略。培育了鲁北化工、潍坊海化、泉林纸业、青岛啤酒厂、黄岛电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市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

下一步,山东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保执法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将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改变部分地区存在的“企业排污、社会买单、群众受害”的现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强化环境规划与环境评价,对建设项目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全过程控制污染。三是严格环境政策和环境准入标准。鼓励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的发展,严格环境准入,加强对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四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强制淘汰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强制淘汰。五是继续开展系列创建活动。综合推进“点线面”循环经济试点及带有循环经济细胞工程的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生态居住小区等系列试点示范工作,用典型引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走向世界:在前面您提到循环经济文化理念上是一种生态文明。能解释一下它的内涵吗?

张: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全民的生态文化共识提升为人人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行动。

论生态建设与烟台蓝色经济发展 篇12

一、生态建设对于烟台蓝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环境生态建设, 提升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既关系到蓝区自身建设的质量, 又能发挥全国海洋经济的引领示范作用,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 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对于近海开发的不断加剧, 导致了山东沿海的水质污染情况逐年严重, 甚至多次发生赤潮的现象, 许多优质鱼类资源锐减。烟台市莱州湾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物种已近灭绝。本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烟台重点塑造“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东部, 属于城市滨海地带, 规划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区;西、北、南三个方位, 由于有莱州湾、丁字湾、龙口湾的生态资源, 所以定位为度假旅游岛的发展趋势。蓝区内各市县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常抓不懈, 为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向空间要发展要效益, 以集约、高校、宜居宜游为空间发展方向。

(二) 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要搞好蓝色经济, 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按照建设海洋生态的要求, 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式, 有利于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推动蓝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2009年开始, 烟台就将生态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目标, 成为走在节能调控机制探索前沿行列的城市, 其摸索制定的“三控两转”方式, 在国内有一定的领先意识, 并且有很强的借鉴性。目前, 烟台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2.5%, 有23个自然保护区, 另一个数据——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8.4%——这更能说明烟台生态建设成绩的可圈可点。烟台成为第一批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全市50%以上的镇获省以上生态乡镇命名, 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三) 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加强生态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也是实现蓝色崛起的必然选择。这点在长岛的发展史上得到充分体现。20世纪90年代初, 在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后, 长岛曾片面重视扩张产业规模, 忽视了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埋下了发展的隐患。由于海上捕捞业的过度采捕, 养殖业缺乏科学养殖方式, 捕捞资源日趋衰减, 长岛县的两大支柱产业严重受挫, 主要经济指标急剧下滑至全国海岛县的下游。近年来, 长岛县吸取教训, 痛定思痛, 下定决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 立足于海岛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 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实施生态立体保护修复, 有效带动了生态旅游度假岛建设。2014年荣获国家卫生县城, 恢复旅游和自然岸线25公里, 建设了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 近三年来进岛游客数量和旅游产业收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通过抓生态建设放大生态优势, 既使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又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海岛经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长岛的经验充分证明, 蓝区要在经济发展上实现质的突破, 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着力打造生态蓝区的生态经济。

二、烟台市生态建设与蓝色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

生态建设与蓝色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我们既要准确分析烟台在打造蓝色经济区中的发展优势, 更不能忽视在蓝色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生态建设问题。必须进一步坚定地加强生态建设, 树立推动蓝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 烟台市蓝色经济区发展有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

1.生态环境基础较好。总体来看, 烟台市生态环境处于较好状态, 近年来海洋污染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海洋生态环境呈现良性的发展趋势。烟台市近岸海域90%以上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从海洋自然资源来看, 烟台市得天独厚, 有关部门对于其区域内的滩涂、浅海、港址、旅游等海洋自然资源的评价, 均处在山东省前列。也正是因为烟台市的海洋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进一步优化了海洋产业结构, 并且使得生态建设得以持续发展, 蓝色经济区也最终获得了高速、高效、高水准发展建设的环境基础。

2.蓝色产业框架良好。烟台市蓝色产业门类齐全, 发展基础良好。现如今, 烟台包括石油化工、海洋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力、临港电子工业等6大千亿元高端产业集群, 以及以汽车、电子、工程机械、能源、造船等为主的临港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以烟台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重工、杰瑞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占有率高, 发展态势良好。可以说, 蓝色产业遵循蓝色经济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突出了海洋产业结构布局高端化的特色, 这些产业基础成为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的支撑和动力。

3.海洋科研能力扎实。烟台市拥有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9家涉海科研机构和高校, 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涉海科技研发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00人。2009年10月, 由中集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项目落户烟台高新区, 包括计算设计中心、海工技术研究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九个中心和特种材料实验室、多功能海工水池实验室、三维数字实验室3个实验室。该项目全面建成后, 将成为烟台市重要的海洋工程和海洋技术研发中心, 必将进一步提升海洋工程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促进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集群发展, 推动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升级。

(二) 烟台蓝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生态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压力巨大。随着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 环境负担逐日提升, 生态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生态建设的难度随着大量生态资源消耗并加重生态系统负担而日渐增大。我们应该意识到, 在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 虽然经济增长显著, 但是, 也最终导致生态资源被破坏性地消耗, 而污染一经形成, 严重的不良后果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 蓝色经济区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2.部分生态主体意识薄弱。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蓝色经济区内有些政府部门实践中追求单一GDP增长、缺乏外部监督评价、缺少生态整体规划及具体实施办法等问题, 降低了蓝色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蓝色经济区内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更有部分企业将大量有毒的工业废物乱排乱放, 超出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很多群众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之农村污染治理体系不健全, 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生态环保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生态环境的合作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对于蓝色经济区的生态保护, 尤其是海洋环境保护涉及部门众多, 而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较之陆地更加复杂, 迫切需要一个统筹的合作机制加以保障。然而, 依据“海洋不上陆, 环保不下海”的惯例, 环保涉及的各部门大多数是各自为政, 没能实施统一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甚至会导致有利益时相互争取管理, 没有利益时两单位相互推诿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很难建立有效的联合保护机制。

4.过度消耗资源导致环境代价太大。虽然目前蓝色经济区经济获得高速发展, 但由于蓝色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 消耗大量生态资源。在蓝色经济区内的某些地区,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依然严重, 导致蓝色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非常脆弱, 亟需转变增长方式, 走集约式发展之路。

三、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 坚持解放思想, 打造经济与环境统筹发展创新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是理念的转变。要实现蓝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必须转变传统的环保观念。一是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要敬畏自然, 对生态环境有坚定的维护理念, 同时还能秉承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信念。二是要立足区域实际。拓宽政府宏观决策渠道并强化环境管理机制, 摒弃短视行为,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一方面着眼于从微观层面抓好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 另一方面又要从宏观层面搞好体制的整体推进;既要立足解决当前突出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又要着眼长远谋划, 实现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转变发展方式, 打造生态经济平衡试验区

积极改变海洋经济收益与生态资源损耗不成正比的现实, 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一是要抑制过剩产能和重复建设。坚持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 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优化存量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二是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任务目标分解到蓝区内的各市 (县) , 把工作责任落实到相关单位和企业。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利用市场经济手段, 严格市场准入、加强财政资金引导, 压缩落后产能市场空间。三是要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烟台海岸线条件优良, 具有红色文化、开埠文化、仙境文化、道家文化、妈祖文化以及渔家文化等, 为旅游资源开发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 加强海洋保护, 打造生态建设领先区

蓝色经济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丰富的海洋资源, 发展蓝色经济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发展道路。一是强化生态保护, 对重要的海域、海湾、海岛加大保护力度, 并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海洋保护区;二是加强环境监管, 加大对重点区域的排污监管和控制, 实施陆源入海污染物浓度与总量的双控;三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坚守高效生态底线, 向清洁能源要效益, 积极发展沿海区域的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项目, 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要构建监测预警体系, 坚持陆海统筹的原则, 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工作纳入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之中, 逐步建立多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联动监测预警体系。

(四) 强化法治保障, 打造政府职能转变先行区

提高政府生态建设法治意识, 强化生态建设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保永续发展。

1.整合机构。在蓝色经济区内, 要建立一个能够对整个区域的环境有综合、协调以及监督的这样的部门, 切实行使生态系统日臻完善之责。要全面落实环保部门对生态的建设职能, 强化生态建设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与作用。

2.确立目标责任制。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 对相关责任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目标管理。对违反职能规定、达不到相应责任要求的, 或者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推诿行事、应付了事的部门或者具体的行为人, 都不能姑息, 要严惩不贷。

3.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估机制。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的政绩考核中, 不能只是看经济实效, 更应该看生态资源保护的实效。在客观评价政府职能的前提下, 要制定有利于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的考核体系, 坚决杜绝破坏环境发展经济的发展观, 以免影响永续发展。

4.提供法制保障。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有赖于良好的环境和法制保障机制。蓝色经济区内各级立法机关和政府必须注重健全和完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加强立法、保障严格执法, 从而使蓝区生态建设的政府职能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邓研华, 王宗礼.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中州大学学报, 2008 (04) .

上一篇:做中学下一篇:管理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