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

2024-06-23

做中学(共12篇)

做中学 篇1

现代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 (1earning-by-doing) , 即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 从生活中学习, 从经验中学习。这种理念对当前的课程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地理课堂而言, 最理想的“做”, 就是通过地理小实验,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勇于探究、勤于动脑,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思考并有所领悟, 使观点的形成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 而不仅是停留在空讲道理上, 充分体现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首次对实验教学明确了要求, 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即合理挖掘教材, 分析课程标准, 在正常的地理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开设地理课堂实验, 将地理实验教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地理实验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高一地理上册, 涉及的知识面广, 综合性强, 课文中理性知识所具有的抽象、概括的特点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本人一直在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方面不断探索, 发现采用实验教学可以较好地突破难点, 如:地球自转的证明、地转偏向力的观测、大气的温室效应、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热力环流现象、季风的成因、密度流、土壤的流水侵蚀实验、模拟地震、水循环原因的探究实验等, 下面以“了解土壤”为例作详细的分析。

实验教学名称:了解土壤

实验背景: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 对于土壤, 学生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学生对土壤有感性认识, 能够意识到它与植物生长或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 但对土壤在整个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则较陌生, 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本节实验教学的重点。

实验准备:土壤标本, 水, 教师另备花肥、“无土栽培”植物等。

实验教学过程及分析:

在课堂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我深有感触的是:教师是促使学生认知、了解自然规律的设计师, 是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实验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1) 设计课堂实验时, 教师首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 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能够通过实验手段模拟出的地理演化过程的内容, 科学地设计实验目的、实验方式和实验的量 (每节课的实验不应超过3个) , 确定评价方式, 掌控好实验所需的时间。

(2) 地理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掌握地理知识和规律, 限于课堂时间、设备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些复杂的、难操作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实验没有必要在地理课堂上重现, 教师应设计一些简易操作、且与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堂实验, 选择日常生活中可找到的简易器材做实验, 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鉴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尚不具备地理实验室的条件, 教师只能将一些实验放在普通教室中进行, 这样的地理课堂实验大多仅是模拟实验, 并不具备精确的实验数据, 不能完全再现自然界的真实情况, 对一些与实际地理过程可能产生差别的实验结果, 教师必须跟学生解释清楚, 避免学生走入认识的误区。

(4) 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地融入小组活动中, 并与同学、老师之间进行广泛地合作与交流, 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用合作代替了个人竞争, 缓解和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在实验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学生与生俱来的, 事实证明, 有些知识点, 教师讲解多次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理解得更透彻, 记忆得更牢固, 主动求知的过程本身便是具有挑战性、快乐和有趣的过程。

做中学 篇2

三亚市第一小学——黎元俊 科学教学历经了风风雨雨,当她跨入了新千年之际,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她新的姿态大踏步走向了“科学”教育的行列。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爆发了新的生命力。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做中学”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在这种教育形式中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在做中感受科学的美

“不吃梨,不知梨子的味道”这是一句古话,但它寓于一定的哲理。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就是要强调动手,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等器官,去玩“玩具”,去品味物体,去观察物体、环境,去研究物体的本质与现象。如:五年级科学中用三棱镜来折射阳光,三棱镜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色光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神奇,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奥秘和美。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她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现代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制造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在做中强化科学知识

“看不如做”。看十遍不如做一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三年级《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中,有食植动物、食肉动物、还有两样都吃的动物。学生必须通过摆卡片、讨论、争论,才能搞清楚。才能记住这些知识。

三、在做中提升科学理念

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但他还不能把知识自觉提升到自己的意识形态中。可能知识过几天就会忘却。通过“做中学”能使学到的知识贯穿到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去。使他们在今后的做事、工作中能自觉讲求科学,提升科学理念。“要调查才有发言权”.如:三年级的《家乡的水资源》一课,不仅课内要学好它,更重要的是课外要组织好学生去调查、观察、记录、研究水资源,研究水资源的环境状况。这是必须要去做的,做中可以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做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更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理念,科学的看待周围的一切,科学地做事。

四、在做中链接创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没有创新就没有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作为一个教学体系,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的老师也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教师。

“做中学”既是一个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基本模式,我们进行的“做中学”研究是一个以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变革幼儿国和小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将产生巨大的作用。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教育——做中学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前提。是一种适合当前形势以及新的教育的理念。“做中学”(Hands on)是美国科学家首先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其宗旨在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了小学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在“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中则更加明确地提出:“做中学”科学教育就足在巾国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的基于实践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它的根本特征却不能模糊,即不能脱离探究式教育的本质。

那么什么才是探究呢?探究式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是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教师应该弄清楚的首要问题。什么是探究呢?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如下的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因此,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儿童一步步学习逻辑思考、学习对问题的分析、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并不断地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与科学学习零距离,零距离是指相互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阻隔。与科学教育零距离是指教师应当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与科学教育真实地接触,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更好地建构科学知识并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科学素养。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正好与“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目标相吻合。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是:以教为中心的满堂灌,重传授,机械式的训练,科学教育形态是一种知识再现,生硬的模仿。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是教材、教参的“忠实执行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接受器”,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逃避困难。学生始终觉得科学是一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无法用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学习又十分神秘、高深,无法与之亲密接触。

老师要学会说“我不知道”——皮埃尔·雷纳,大多数人眼里, 在课堂上说出“我不知道”的都是学生,但是法国著名科学院院士皮埃尔·雷纳先生却指出,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撼动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倡导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不知道”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不知道”是“做中学”的真谛。一个优秀的“做中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是:第一要爱孩子;第二要相信孩子的脑子里不是空荡荡的;第三不要觉得不知道是可耻的,老师要学会说:“我不知道。” 这一点非常重要。

“做中学”是御道街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一直以来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坚持研究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措施。御道街小学自主开发案例《空气的存在》单元和《植物与环境单元》。如《空气的存在》起始问题:你能抓住空气吗?学生设想一个将空气装起来学生进行的活动的方法,在教室里用自己的方法抓住空气。做一个简单的实验,由于我们可以抓住空气,所以空气存在,口头描述一个实验方案。哪些物体中有空气?对教师给出的几个物体进行猜测:认为哪些物体中有空气。有了对空气的基本认识后,通过猜测发现同学对哪些物体中有空气意见不一致。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形成集体的书面记录。如何证明这些物体中有空气 ?设想一个实验来回答问题。发现一种方法对有的物体有效,对有的物体无效。根据提出的方案做实验,学会提取信息,认可正进行的实验有时需要用许多方法,分组起草一个书面的实验方案。在全班介绍并说明理由。

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 篇3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教学实践;教学成效;实践反思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方法论,贯穿于所有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财会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也逐步开展“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研究。但由于教材、教学安排、学校设施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难具体开展这样的教学。如何在诸多不利的因素中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活动,笔者以一堂财会课为例进行探究。

一、教学实践

下面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一堂课为例,来说明“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实施过程。

1.课题目标

首先确立“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及回避制度”为探究课题,尝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企业会计岗位名称;理解会计岗位不相容职务;掌握会计岗位回避制度。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理解、分析、记忆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上进心、团队精神;体验学习乐趣和职业特色;树立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观。

2.激趣提问

首先,教师播放节选视频,视频一描述大学生招聘会中某企业招聘的会计岗位;视频二描述某企业出纳人员的贪污挪用公款案件的审理。通过两段视频的演示,使学生对实际工作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企业该如何设置会计岗位?有哪些岗位不相容?然后教师提供一项任务书,向学生列出探究的问题:(1)如果你是财务经理,你会如何设置会计工作岗位?(2)至少需要招聘多少人员?(3)如何安排每位人员的会计岗位?(4)如果你的表弟想应聘财务部出纳,公司能否同意?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问题,也可自主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确保问题有意义和有价值,且通过努力学生可以解决。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学习资料,比如:网络、法规文件等。同时提出评价制度,设立“最佳表现组”“最有成就个人”的活动奖励。

3.合作探究

教师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对小组成员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探究的问题,并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各成员的具体任务。比如:阅读资料,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解读能力;然后进行组内分享,通过简单交流取长补短。教师需要指导每位小组成员,就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分析适时点拨。对于重点内容,辅以图示和案例进行解释,深化学生的理解。

4.分享成果

探究过程,既是教师的教中学,学中教,也是学生的学中做,做中学。活动结束。

首先,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汇报的内容不仅有成果,还有完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根据小组汇报成果,适时给予分析评价,不仅包括问题的回答精准,也包括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小组合作精神。

其次,各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角色模拟,将会计工作场景带入教室,融工作环境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能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最后,小组间对抗辩论。通过之前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财经知识,但运用能力有待提升。设计小组对抗比赛,挖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提升专业基础知识。

5.总结交流

各小组间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根据评价机制,对“会计岗位的设置及回避”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

二、成效分析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一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之一,是学生考试通过的最大障碍。如何化解学生思想包袱,使学生快乐学习,轻松学习,本人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课后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利用这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对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达成教学目标

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做合一”理论,既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财经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完善人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2.提升学习热情

“教学做合一”的落脚点在“做”,重视通过“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发展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与普通中学学生心理特征有巨大差异的中职生而言,获得表现机会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他们实现了真正的自我支配,自我能动性得以充分挖掘,从而大大提升了学习热情。

3.增强团队凝聚力

“教学做合一”不同于传统课堂单一知识传授形式,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探讨。特别是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学习活动,人人加入讨论、实践、探究的活动中,进行各种抢答、表演比赛,各抒己见,互通有无,团结协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促进师生和谐

在实施“教学做合一”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和活动的主角,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中,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在这样的互动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授学科上来。

三、实践反思

如何将“教学做合一”灵活运用到中职会计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崇高的师德师风,勇于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教育观念,健康的身心素质,终身学习的态度,以及高超的执教能力等。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材

教材的知识点和内容是固定的,教师要顺利开展“教学做合一”的双边活动,需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等,对教材内容及框架等,需要经过教师的创新提炼。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处理得如何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科学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2.精设环节

“教学做合一”十分强调做的重要性,“做”的精髓是既会动脑又会动手。会计教学中常见的活动有:案例分析、角色模拟、辩论、分组讨论等多方面内容,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师生互动。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安排好学生实践这个中心环节,时间安排上要保证一半以上的课时。在教学形式上要防止机械式训练或单纯模仿,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

3.控制评价

“教学做合一”是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做”的过程中,但由于教师的掌控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因学生过于兴奋,教师难于掌控的局面,这是对教师调控能力的巨大考验。因此,教师应运用评价手段进行调控,不可放任自流,应运用评价手段,规范学习行为,落实活动各个环节。评价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不仅要对成果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总之,学生只有通过“做”才能把书本上和老师所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实施好“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地完成教学设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雪特,刘毅.“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认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9).

[2]王颖,俞启定.“教学做合一”“做中学”思想的创新与继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做中学 篇4

一、“做中教,做中学”的背景

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教育原则,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并强调利用学生的本能和兴趣来学习. 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他认为: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虽然这些教育主张早已提出,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还是以枯燥的讲授法为主.

如果在幼师生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做中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参与到实际活动中,真正的 “做”起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学习,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

蒙特梭利也说过: “我听过了,我就忘了; 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 ; 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可见,在学习中,“做” 是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以立体几何为例,谈谈幼师数学教学中“做中教,做中学”的实施.

二、以专业特点为立足点

学前教育专业是职业教育中特殊而重要的专业之一, 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承担着幼儿的教学任务,而幼师生在高职阶段的数学学习,也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幼儿数学教学水平,所以幼师生的数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但幼师生的数学基础课与专业教学割裂的现状,以学生及固有的畏难情绪,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忽视数学的学习.

在幼儿园中,教师的教学常常在游戏和活动的“做”中进行,正因如此,高职学校会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大量的绘画和手工课.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幼师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绘画、动手能力. 如果将学生的专业优势,用在立体几何学习的“做”中. 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加强数学与学前专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一则加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思考操作,二则将数学学习和学前教学的专业性有机结合,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给她们今后的幼儿几何教学,以灵感和启发,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做中教,做中学”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实施

立体几何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一门数学学科,学习立体几何对学生认识、理解现实世界,有重要的意义; 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推理能力、运用图形语言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建立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关键,也是教师需要着重帮助学生培养的能力.

在立体几何的基本几何元素关系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知,比如桌子边缘所在的直线、黑板所在的平面等. 虽然这些例子很直观,但仅仅是学生“看到”的,即使记得,也未必能掌握. 同时,这些随意指出的例子,比较松散,缺乏系统性. 对于上课效率较低的学生,甚至在晃神之间,根本没有听到教师的举例.

1.课前准备

根据“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主张,笔者以学生的 “做”为主线. 在立体几何的具体教学之前,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 由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生活情景,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制作出含有线线和线面关系的立体几何模型.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首先学生需要把身边的事物抽象成几何中的线和面. 此时,学生已经不再单纯的只是看事物的表象,开始以立体几何为立足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每个小组确定了对象之后,开始分工协作进行制作,学生尝试各种材质,找到最适合表现“线”和“面”制作材料. 最后,在具体搭建模型时,学生初次在自己的“手”中,直观感知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利用学生做的几何模型,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将“教”和“学”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做的模型为载体,贯穿整节内容,为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做好铺垫,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

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提出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 在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教学之前, 可以让学生先在自己制作的模型当中观察,寻找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以下是学生制作的部分模型:

2.教学实施

图1中,学生可以指出了直线与直线平行、相交,还发现了有的直线既不不行也不相交. 从而很自然的得到异面直线的概念.

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以操场的模型为教具,学生通常会指出线面平行、相交和垂直. 这个错误在学生熟悉又是自己制作的场景中呈现出来,非常直观. 教师再启发学生从公共点的个数来研究线面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在模型中找到“直线在平面内”的位置关系,纠正错误.

借助模型( 图1) 中的旗杆,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旗杆与地面垂直的模型为例.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光线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旗杆与影子的位置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任何时刻旗杆和影子都是垂直的,自然得到线面垂直的定义. 在传统教学上,也经常借助这个例子来讲解线面垂直的定义,但是仅仅利用图片和简单PPT演示,往往枯燥乏味. 如果使用学生自己制作的模型,重现实际场景,抽象出数学概念,则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也是“做中教,做中学”的典型体现.

相关的判定,性质定理,同样可以用利用学生制作的模型. 比如学生通过观察电线杆的模型( 图2) ,发现平行的传递性,在空间中,仍然成立; 并引出异面直线垂直的概念.

由模型( 图1) 中的球门引出下列问题:

问题1: 球门上框所在的直线与地面平行. 它和地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吗? 如果不是,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2: 如何在地面内找到与球门上框所在直线平行的直线? 你能说出理由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书本,进行试验探究,找到方法之后,在教师引导下,完善得出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学生在自己模型中,思考线面平行和垂直的相关定理,教师予以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做中学”的乐趣.

除了以学生制作的模型为教学主线,也可以穿插一些动手操作的小实验. 比如,将长方形纸对折,观察折痕的折纸的实验,请学生利用“空间中,直线平行的传递性”加以解释,强化对空间直线平行传递性的理解; 等角定理的研究, 仍然通过学生实验: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后展开,立在课桌上,观察上下两个角是否相等. 从而引出等角定理; 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将三角形纸片沿高对折,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总结两个重要条件: “两条”“相交直线”.

四、创造更多“做中教,做中学”的情景模式

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创造更多“做”的情景模式,比如,学习三角时,学生可以利用学习的正弦定理知识, 运用工具,分组在操场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学习函数时,教师教学生利用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画出各种函数图像,学生还能结合幼儿教学进行图像创作等等.

做中学的教学体验 篇5

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茅蔚男 做中学是一门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观察、提问等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

作为启蒙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科学常识,更应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而这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结论产生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也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感受、逐步领悟。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传统教育下,学生学习就是学习知识,知识就在书本上、在老师那里而言的。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怎样干就怎样干,不是一股脑推给学生就完事的。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无法替代。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可以获取很多知识以外的、让他们更好地全面发展的东西,做州学的课堂上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靠灌输,尤其是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工作中的学习、摸索,我开始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培养让孩子们,让他们学会自主性地学习。

一.选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目标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做中学”科学教育非常强调,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小组合作学习是做中学课上常见的组织形式。它既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密度,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并且从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课堂上有许多时候我都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性学习,同时注意创设情景,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愉悦。舍得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统计等,让他们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发现新知。

如教学《观察水果皮》一课,每个小组选择了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其中一组选题:观察水果的样子是怎样的?小组成员先分工,接着个个都忙开了:有的拿放大镜看、摸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忙于记录------学生在组内兴致盎然,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发现:苹果皮是滑滑的、有的梨子皮是有一些毛等等,在自主的合作交流中他们不仅获取了许多有关水果皮区别的知识,组员间的交流、沟通也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展示自我的愿望,从中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也有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拓展自主性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学习环境,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制约了学生信息量的摄取,教师几乎成了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使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感性化;让教学内容有静态转化为动态,做到图文兼顾,声情并茂。网络环境拥有大量的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学生取之不尽的财富。当然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要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用资源,还需要教师惊心筛选。

如教学《水果有什么样子》一课,仅课本上几副图片和学生日常的经验很难使学生深刻认识各种各样的水果,它们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有什么差别而互联网上大量的有关环保的信息就有了用武之地。教师有目的的上网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这样在课堂上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水果家族丰富多彩,有很多很多的水果自己还不了解呢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学生们在做、动、玩时干劲十足,热火朝天,而教师的一两个问题说出后,一下子全没了声,课堂气氛转瞬冰火两重天。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学生的交流能力固然很重要,但前提是他们“敢说、爱说”。要让学生“敢说、爱说”,首先要有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的投入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教师用征求、询问、商量的语句营造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课堂才会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其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流,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不要因为他们说不好而打断、代替;不要一有“出轨”、不合心意的答案呵斥等做法。其实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恰如其分的鼓励都会让学生信心倍增。组内交流、班级交流,个人交流与小组交流等多种方式,提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锻炼机会。

在《苹果里有什么》的教学中,我设计四个活动,以问话串联进行教学。一猜,鼓励学生说一说“苹果里会有什么”;二找,切开苹果找一找它里面有没有小朋友没说到的东西的,三看,仔细观察苹果里到底有什么,每一个苹果都一样吗;四问,“关于苹果里有什么你还想问些什么,让我们大家一块儿探究,可以吗?”四个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去做、去感受、去经历、去探究,从而充分、尽情地发挥自己才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生自己的一种经历。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观察、提问等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没有问题谈何探究?因此,不管是在我国的科学课程改革还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中,都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探究问题不再单单是由老师提出,也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

做中学 学中做 篇6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呢?

一、在做中培养兴趣

爱玩,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好动是儿童的年龄特征之一,如果过分限制学生的“动”,在课堂上让他们正襟危坐、“老老实实”地“听数学”。他们会感到上课很累,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发挥儿童好玩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为学习而“动”。“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如:学生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时,老师让学生用正方体、长方体自己搭建一个东西,刚布置完任务,学生就动起手来,有搭房子的、桌子的、树的,学生的兴趣很浓,老师又准备了一个袋子,袋子里放了一些球和正方体、长方体,让学生很快摸出长方体,然后又让学生摸出正方体,虽然难度越来越大,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学习活动从动手开始,更能激起学习的兴趣,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起点。

二、在做中体验数学

让学生学会“做数学”,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体验,深入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的体验。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仅在课堂中利用教具进行教学的方法,走出课堂到操场上去,通过游戏、实验来“做数学”,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认识、理解、体验圆的有关知识。

1.游戏:在操场上插一面红旗,老师口令发出后,全班学生开始一起夺红旗,先夺到者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了保证公平性,同学们应怎样排列最合理?为什么?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刻体会到全班同学都应站在以红旗为中心的圆周上,圆周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即同一圆半径都相等。

2.实验:让学生在一根细绳的一端系一个稍有重量的小物品,然后抓住绳的另一端,用力甩动手臂,观察小物品的运动轨迹是个圆形,从而形象地引入圆的意义;再让学生变化绳的长短,继续甩动手臂,发现圆的大小在变化;然后移动自己甩绳的手的位置,又会发现圆的位置在变化;要求学生尝试着寻找原因,并用简单的话写出来。在实践中,让学生领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实践证明,这样“做数学”效果相当好,学生不但充分体验了圆的特征,而且对圆的认识很到位。

三、在做中获取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做数学”的核心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做数学的。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数学在哪里吗?其实数学就在你们的手指间。不信我们来试试。(师出示圆纸片)问:怎样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生:折一下。

师任意折,然后问:是这样折吗?

生:不,应该对折!对折以后才是平均分成两份。

师:对!刚才我们表示了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其他图形上也能找到二分之一吗?大家都来试试看!

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纸片操作,折出了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展示交流……

师:你能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吗?再试试看!

学生操作。很快折出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在这节课上,对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的,在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分数诞生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小精灵,在双手间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做”中学数学,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而真正使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是“做数学”的关键。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只有教师过多的引导,而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的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四、在做中掌握方法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正如叶圣陶所说:“尝谓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让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提倡人人“做数学”,并不是走过场,图表面的热闹,而应让学生在“做”中悟出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规律,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

师: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怎样来计算它的面积呢?

生1:把它分割成几个正方形小块,一块一块计算面积,再加起来。

生2:把它转化成一个我们会算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你能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思考,开始尝试操作。(教师给予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探索,过了一段时间,学生陆续举手了。)

生1:我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画了许多大小相等的小方格,每个小方格是1平方厘米,边上不满一格的,2个合起来,这样,一共有72个方格,就是72平方厘米。(掌声)

生2:我是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再重新组合拼在一起,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原先的平行四边形是有联系的。我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由此,我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底乘高。(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不仅会动手,也会动脑!其他同学也发现这个规律了吗?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呢?同学们来验证一下。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用割补一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转化”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可试着把它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知识,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学生最需要“做”的时候留给了他们“做”的时间、空间,激起了他们思维的浪花和继续探索的欲望,在操作—观察一发现一思考一实践中,学生顺利地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学习这类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做中培养数学意识

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解题时需要全面地考虑,对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培养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数学意识?“做数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出示了一题:小明有几颗小球,准备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放到最后还剩下几颗不够放,请你猜想一下可能余下几颗?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小球和盘子,并问:“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准备怎样解决?”学生们开始动手了,不久,有个学生说:“可拿出4颗小球摆一摆。余1颗。”老师说:“只要拿出4颗小球放一放,就可以了吗?”另外一个学生立刻举手,说:“不行,我拿的是8颗,最后余下2颗。”老师这时问:“究竟哪个答案对呢?”一个学生说:“两种答案都对。我们组一开始拿的5颗小球,余2颗,然后又拿了7颗,余1颗。”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了此题有两种答案,在动手中培养了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数学意识。记得笔者在素质研修班里曾经执教过的一节公开课《解决问题》:

师(出题):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到长40米、宽30米的长方形学农基地参加劳动,劳动任务应该怎么分配?

师:怎么分配任务比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生:按照人数多少分配任务比较合理。

教师出示各班人数,学生很快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算出了两个年级应分得的面积。

师:为了防止劳动现场的混乱,你能画出图来,让每个班都明确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通过作图、思考、讨论,结果解题思路更活了,又自主发现了多种解法。

理想的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应该多解决生活中跟学生、社会紧密相关的一些数学问题,应该多一点生活实践,少一点学理研究。在这节课上,学生自己去设计、绘图,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出多种分配方案,充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分配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能力。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的。

做中学 篇7

关键词:做中学,做中教,内部动机,学与思

“做中学,做中教”倡导以实践为主体,“做”是学生学习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和教的起点,其最终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做”,而将“学”和“思”的过程抛在脑后,严重割裂了“做”“学”“思”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一、为什么要在“做”中培养“学”“思”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在“做”的过程中,一定学生要让学生“思”起来,“学”起来。否则,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会模仿而不会总结和创新。很多教师在学生“做”完任务后就认为已经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了,但实际情况不然,一些学生在“做”完之后,对于理论知识以及知识的运仍然很茫然。学生训练和提升自身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同时注意知识的理论积累和分析,在“做”的同时不断学习和思考。长期只“做”不“思”的学习方式只会让学生不愿、甚至不会去“思”去“学”。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思”能力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有这样一则故事:数学课上,教师讲完有理数运算法则后问:“(-3)×(-4)等于多少?”一个学生说:“等于9。”“好的,请坐。”另一个学生说:“等于1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随后教师对答案正确的学生提出了表扬。下课后,教师及时找到第一个作答的学生,并问其为什么得出的答案是9,这位学生说:“先从数轴上找到-3这个点,从此出发,向相反方向移动4次,每次3个单位,也就是4个3,于是得到9。”尽管结果是错的,但这个学生的数学思维却得到了教师的肯定。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肯给他们机会的教师。现实中,学生往往无法得到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会不断否定自己而不敢思、不会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即使发现学生回答错了,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并鼓励引导学生换一种思考方向,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及时改正。

其次,在让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灌输式的教育,学生不需要,也听不进去,这种方式只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而教师却束手无策。既然学生对动手“做”感兴趣,那么教师何不利用这一机会,在“做”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像春雨一样无声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呢?因此,在对学生“做”的成果进行评价反馈时,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做”的任务完成多少,还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是否有所加深等。

再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爱思考成为学习的内部动机。什么是内部动机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每天午睡时,总会有一群孩子到吉姆门前的小花园里玩耍,不仅打扰了他的午睡,还让他的小花园变得很糟糕。吉姆说过很多次,但却收效甚微。后来吉姆想到了一个办法,为每个孩子准备30美分的硬币。等到孩子来玩时,他对孩子们说发现自己变年轻了,想对他们表示感谢并将这些钱作为报酬,同时希望他们再来。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吉姆却只给了20美分。后来,吉姆渐渐把20美分变成15美分、10美分,直到5美分的时候,孩子们生气了,就不来玩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是由于促使孩子去花园玩耍的外部动机减弱了。行为的内部动机来自本身的愿望,而外部动机则是来自外部环境的要求。最初孩子们去小花园玩耍是出于自身的内部动机,而后来吉姆给他们钱并让他们继续玩耍,就是把他们玩耍的内部动机转化为了外部动机。而当吉姆不给他们钱的时候,他们玩耍的外部动机就消失了。没有了玩耍的动机,这些孩子就不去吉姆的小花园玩了。相对于一个人的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要显得薄弱。持续长久的内部动机会让人对所做的事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充足的精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让他们产生持续长久的内部驱动力。学生有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不喜欢机械化、重复化的学习过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思”尝试去“做”,最终完成“学”,最终将“学习”真正转化成内部动机。

三、结束语

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学习效果。教师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做”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兼顾“学”和“思”的教育。没有“学”和“思”作为指导,动手“做”将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宗伟强.浅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对职校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2010(08).

做中学 篇8

1“做中学做中教”的优势

1.1“做中教做中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国外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有80%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做中教做中学”这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并掌握技能。认为这一理念的实施, 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角色, 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所有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践、相互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愉快地学习, 获得对自然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感受, 体验并学习、把握知识。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逻辑分析,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把大量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给学生, 教师独霸讲台, 只顾完成课时任务, 不顾学生是否领悟。这种缺乏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活动, 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1.2“做中教做中学”能够更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教学活动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进行, 即理论知识相对集中地在教室进行讲授, 然后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实验操作, 理论教学是师生在教室里完成的, 往往是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做法表面上看,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实际上是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教师不能有效关注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 是否充分思考、想象、探究, 是否有自己的学习见解, 是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不能实施有效引领和指导, 从而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园艺专业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实用性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即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为人的品格。温家宝总理指出,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求知, 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通俗的说就是让他们在职高毕业以后有一技之长, 能养家糊口, 维持生活;进而能依靠此技能成家立业, 很好的生活;有能力者能创业成为国之栋梁, 享受生活。

对于园艺专业的学生来讲, 我们所设立的目标、方向不仅仅如此, 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园艺专业的认识。了解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明确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地位。园艺专业并不是单纯性的种植业, 它要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需要学生掌握市场经济、商贸管理等等, 能够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因此,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园艺专业学生应该是满足现今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复合型的技术人才, 不仅是生产者, 有能力的还需要成为经营者、管理者、开发、销售等等。

3 将“做中学做中教”运用到园艺教学中

通过简单的手工制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教育、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专业与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来, 成为专业与劳动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专业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再动手操作, 学生当然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各种方式, 途径和策略, 引发和激励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3.1 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老师在“做”中引导

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意通过实际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获取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通过各种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有利于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 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 亲身实践的时间, 老师要再做好示范, 在同学们动手时做好引导, 总结评价是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论原由, 教师做好总结辅助。如教《插花艺术技能》、《通过营养繁殖得到创意小盆栽》等都必须学生亲自操作以后才真正了解教学的内容,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

学生在专业课中以动手实践为主, 教学中一半时间以上用在练习上, 充分利用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是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佳立足点。这样既使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技能技巧, 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 以及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案例】插花学习:

(1) 让学生放下课本, 欣赏老师带来的10种花材。

(2) 每人挑选出3种自己喜欢的花材。

(3) 根据自己的审美, 用老师指定的容器进行试插。

(4) 自己动手搜索信息。查找插花原则, 插花顺序, 个人独立或小组内独立完成第一份作品。 (教师辅助)

(5) 试插作品完成后, 自己或小组内进行评选, 评出大家认为好的作品。

(6) 班内组织展览, 交流。为下一个作品作业做准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官, 插花本身是一种艺术, 也是一种技术, 按照图片, 固定造型学生只要不断的练习很快就会掌握。当脱离固定框架时, 学生是否能发挥自己本身的创造能力, 做出自己的作品。

因此, 在专业课堂中, 老师除了要锻炼学生的熟练技术, 还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要学会使用知识。这样才能得到我们想要培养的有创造力的复合型园艺人才。

3.3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创造

学生动脑筋想, 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促进思维的发展。因而在教学时, 要为学生提供接触知识的环境, 唤起学生对原有相关经验的联想, 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创造的潜能也就开发出来了。课本的东西是死的, 要让学生掌握课本, 运用课本, 知识才能真正的活过来。不能让学生灵活的头脑被课本的死知识框架起来。要鼓励、发扬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教师要吃透课本, 更要凌驾于课本之上。

摘要:“做中学做中教”是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大连轻工业学校时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 一种更为适合现今职业教育的科学教育模式, 明确今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通过对“做中学做中教”的深入学习和不断的实践, 使园艺教学拥有了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是园艺教学的课堂获得了新的教学理念, 更好的完善了高职院校园艺专业的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不拒绝“做中学” 篇9

“做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后新兴的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 其宗旨在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 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 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经过在一些城市试点尝试, 初见成效, 广为社会各界好评。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做中学”区别

中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向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的单向性接受为主要方式, 教师授课讲求单向性注入, 教师是教学主体, 学生是客体, 严重偏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简单说就是一种“传授—承受”的教学模式。尽管在新课改的实施下, 有一些教师开始引入“课堂讨论法”,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 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引导者, 所有流程都由教师掌控, 尽管设计了一些较开放的问题, 但限于课堂时间, 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所谓“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 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 我们所说的“做中学”, 是一种问题———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法相比较, 这种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独立研究, 进而发现、获取相关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获取经验和学习知识, 以开发自己的创造才能。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对比, 我们发现, “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从问题入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独立研究, 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 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到的知识理解深, 记得牢。由此可见, “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到来一定会给中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一次全方位的冲击。

二、“做中学”引进中学语文课堂, 要确立两个原则

1遵循教师指导和学生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做中学”突出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 前提是在教师的学习指导下进行, 因此, 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自能阅读,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做中学”更体现了这一原则, 老师的精心指导必不可少, 老师要将学生“扶上马, 送一程”,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

2遵循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做中学”要求学生自选主题, 自我解决, 其优势在于完全尊重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个性。个人独立研究是“做中学”的最基本形式。但限于当前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及时间的限制等因素的制约, 学生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复杂的问题。要想解决问题, 同学之间必须交流、切磋,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 相互启发, 相互争论, 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获取未知的知识。

三、“做中学”提升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积累

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更新。当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积累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难点。一是量大, 二是枯燥无味, 学生对此无兴趣。面对此难题, 师生都有为难情绪。加之社会舆论大肆抨击目前的应试教育, 指责学生负担过重, 语文课堂教学面临很大的窘境。“做中学”理念的引入, 改变了这种局面,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基础知识的兴趣, 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的牢固程度也明显高于往年。

四、“做中学”有利于处理好课文

传统的认识是把课文当成语言训练的工具, 有的还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结果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课”, 过多地强调文章的思想倾向、作家的阶级成分、政治立场, 忽视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实际上,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 这种观点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因而语文课是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 应该看到语文课文丰富的内涵, 应该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 启发、诱导学生来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美的能力, 促成学生完善的人格和成熟的信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依据这一理念, 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借助工具书突破文言障碍, 深刻理解课文, 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到了正式讲课, 只须把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稍加点拨, 学生便能流利地翻译全文。这样, 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五、“做中学”有利于作文教学

一篇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 应该是伴随着一篇文章的诞生进行“全程”训练的过程。即以学生写出的第一篇文章为起点, 针对这一篇文章, 教师将写作知识、例文参照、具体讲评、范文赏析等一系列教学手段, 有重点、分步骤地贯穿到学生认识和再实践的活动中去, 也就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品, 分析比较, 找出差距, 一次次地将自己的作品修改、完善, 直到作品变了样, 自认为是佳作为止。这样, 从实践始到实践终, 学生真正参与到写作活动中, 并确实感受到进步, 才算完成了以学生实践为中心的训练过程。这当中, 最关键的问题是不能离开学生的实践。对此, 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行批改和同学相互批改的方式,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产生兴趣, 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有收获和提高。

结语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认识美、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而“美”产生于劳动中, 因此, 只有真正动起手来, 才是回归语文教学真谛的必由之路。“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会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教育新天地。

摘要:“做中学”是一种兴起的科学教育模式, 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后产生的新兴事物, 给中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一次全方位的冲击。该方法就传统教学方法而言,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远远优于传统教育, 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实践证明, 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应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做中学”,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徐兵.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 2004.05.

[2]王月娇.中学语文说、写互动教学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 2005.08.

做中学 篇10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2003年,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已故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原校长钱伟长先生曾任该校名誉校长。现任校长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卢广华。

该校环境优雅,设施一流,人文气息浓厚。该校以“学会做人、学做学问”为办学理念,以“优质教育、多元模式、一流人生”为具体办学思想,构建起科学的教育模式,取得卓越的教育成绩。该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全国科联体科研百强校、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市三八红旗集体、市科学教育先进学校、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市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市中小学心理辅导示范校。

近年来,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以“求真、向善、唯美”为学生培养目标,通过构筑师资人才高地、探索分层教学管理,注重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相互协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社团、名师讲坛、学者报告、国际交流等活动蓬勃开展。该校已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输送了众多优秀毕业生。每年有百余人次在全国、市级的学科类、科技类、艺体类竞赛中获奖。2010年起,该校传承科技特色,依托上海大学,实施创新素质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探索青年英才在中学阶段的成长规律,实现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全校师生坚信:经过不懈努力,一定能托起建设“上海一流,全国知名”的学校梦想。

“玩中学、做中乐” 篇11

【关键词】内容设定;区域活动;天性

儿童在没有能够具备充分的知识技能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前,是很难通过文字和语言来学习知识的。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显得尤其的重要。幼儿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情景中模仿与再造的实践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重要教育形式。从事幼教的专业教师应当针对这个方面积极地探索和创新,用来弥补集体化教学的缺失,更大程度上解放儿童的想象力和天性。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主要特点

第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模拟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凭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经验,来完成一种模拟的社会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赋予活动区域专属名称和属性,安排合理的人员,投入足够的物料以及制定相应的规则来完善这种区域活动的真正意义。

第二,区域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区域活动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壁垒,给幼儿开创了广阔的空间供其自由发挥,区域活动的范畴灵活多变,这样就给孩子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区域、伙伴以及物料,做到由兴趣去引导孩子们去开发他们自己的潜力。

第三,区域活动赋予儿童自由选择的权利。当孩子们不在拘束于课堂上的正襟危坐的时候,就是他们天性被解放的那一刻。在规定区域内,选择自己的伙伴、选择自己的兴趣群体、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等等,每个孩子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完全是兴趣所决定的。

第四,区域活动给幼儿搭建了头脑并用的平台。区域活动是具有目的性的,就是说区域活动是在设计者(幼儿教师)指定的规则下,自己去想办法,或自己,或合作等各种方式完成最后的任务,这样锻炼了幼儿的自主能力、脑力以及动手能力。

二、区域活动的设置原则

作为幼儿教育者,如何设置合理有趣的区域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整个区域活动体系的核心,这就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生活性原则。幼儿接触的事物有限,他们理解范围内的意识大都是来源于生活,孩子们还可以在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发明创造。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发现与创造,既感到新鲜又有成就感,因而能持久保持操作的积极性。

第二,开放性原则。区域活动所在的场地、采光、色彩都是营造气氛的元素,开放性的场地会消除孩子们对陌生坏境的恐惧。

第三,层次性原则,这个也可以叫做渐进性原则。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他们不能够将复杂的任务拆分成简单的多个任务而逐渐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从中维持这种原则,引导幼儿逐渐发成最后的任务,这样的方式不但维持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在他们的思想中灌输了这种拆分模式。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这是最为基础的原则,任何活动如果不具备可操作性,就是一种失败的活动设置,教师应该亲身完成自己设置的区域活动,这样才能够做到对环节、材料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了如指掌,这样在孩子们操作的时候就会做到有条不紊。

三、区域活动的价值

其一,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流和交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相互鼓励、合作、模仿和帮助,这样促进了小伙伴之间的交流和交往。除了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还能够帮助孩子们形成进入社会时的基本能力。

其二,有利于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区域活动的无束缚性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环境来做自己的决定,作为一个个体的发展,作出决定总是困扰着人们,而从小就培养孩子们这种能力是有必要的。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尝试和判断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其三,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很多时候标准化的教育抹杀了很多孩子的个性,而个性的发展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习惯,例如自豪感、自信息以及区别于他人的方法。

其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幼儿园时期能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对日后学生生涯的一种促进。

四、结语

天性在每个人幼儿时期发自内心的外在表现,也是引导孩子们对其他事物学习的兴趣。在“玩中学”的模块里,孩子们通过游戏,潜移默化的学到了很多对社会行为产生很大影响的习惯,在“做中学”区域活动中,幼儿自己探索、操作,教师提供适合于幼儿进行探索操作活动的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观察、操作等与客体直接接触,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将探索发现的经验与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实现思维的加工、形成概念进而修正补充、发展概念,获得必要的技能并促进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冲.幼儿园“做中学”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J].职业时空,2013,12:64-65+70.

[2]沈娟.“玩中学、做中乐”——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和价值[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196-197.

做中学 篇12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师的讲授, 普遍的做法或是教师先讲授严谨的理论知识和详细的操作步骤, 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或是教师边讲述详细的操作步骤, 学生边亦步亦趋地进行。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 而且效果不佳,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性, 思维受到一种无形的禁锢, 上机操作只是在依葫芦画瓢, 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 无法解决。

二、转变教学思想的转变

正因为传统教学存在以上的弊端, 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思想的转变。而“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让学生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 做中教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只重“教法”, 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2. 做中学

“做中学”中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如何让学生学, 二是学生如何来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 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 针对性强, 既利于教师的“教”, 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 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 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 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突出了操作训练, 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教、学、做”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模块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 我认为应该划分成五大模块: (1) 理论知识模块; (2) 键盘指法模块; (3) windows模块; (4) Office模块; (5) Internet模块。划分的五个大的模块无一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软硬件的基础。所以学习好这五个模块至关重要。

四、教学中教法的实践

在10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 我经常总结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生, 在实践中运用了不少的教学方法, 也经常比较哪种教法适合于哪个模块, 现在总结一下与大家共勉。

1. 理论知识模块

(1) 实物演示法。这一模块主要介绍的是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 所以这一章我认为:实物演示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为好;硬件的展示以实物演示为最好, 生动直接, 一目了然。软件的介绍应该穿插于后面几章节软件的使用当中。

(2) 自主探究法。讲授的时候同时结合网络自主探究法, 引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的软、硬件知识, 扩大知识面。学生在搜索知识的同时, 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2. 中英文录入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必须有一手熟练的指法基本功, 这对快速录入是非常必要的。因这一模块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 所以一直是我在教学尝试改革的。

(1) 跟踪引导法。刚入学的学生的指法正确与否, 直接决定了他的后续专业的学习。学生刚一接触键盘, 就必须指导其有正确的手指分工。否则的话别人已经很快了, 他还在原地踏步。在实践当中, 有很多一入校就用错误的指法打字的学生, 可能因为以前经常上网, 又没经过专业指导, 所以指法是错误的, 这种错误的指法很难纠正。而对这种学生, 你一定要有耐心, 多注意他, 多提醒,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其就会慢慢地改正过来。

(2) 分组竞赛法。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 而五笔输入法的最初学习对学生来讲也比较困难, 容易产生惰性。我把五笔字型的教学分成两块, 一块是课堂, 一块是机房。课堂的教学中主要讲授汉字拆分及编码。在这一块中我使用分组竞赛法, 把学生按列分成若干组, 每组每个人都在黑板上随意出字, 然后由其他组其中的一组给出答案,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把所有大家出的字分析编码。在学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给别的组出难字, 以难倒对方而希望自己获胜, 而编码的时候大家又都互相学习。这样的竞赛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每次上五笔字型课的时候, 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二是机房。机房练习的时候适宜小时间段内两人比赛, 大时间段内所有人比赛的方法。学生都有不服输的精神, 所以我每次都及时对这种精神加以鼓励, 从而激发其继续提高速度的动力。

3. Windows、O ffice模块

比较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各种方法的异同点, 分层次教学其实我们是随时随地都在用。而如果不真正地去接触软件公司,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目标又似乎太大了。我认为任务驱动法是这两个模块学习方法的首选。

(1) 以任务为整体教学模块。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不再以知识点为线索, 而是根据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用任务为教学模块。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仔细分析, 然后将相关内容转化为一个或几个较容易掌握的“任务”。任务的设计比较关键, 切忌偏离教学目标。比如说Word中的发报纸编辑排版, Excel的编辑学生成绩表, PPT中的介绍软、硬件, Frontpage中的设计学校网页等等, 既与专业接轨, 又为就业作准备。

(2) 引入分组竞争、组内合作机制。可以用分组的形式加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主动地寻求更多的知识。在具体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也要讲究方法。由于我们给的任务是粗线条的, 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 这也给了学生精益求精的空间, 以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 能让每个层次上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培养他们主动求知、不断思考、追求进步的习惯。而对于一个团队而言, 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所有工作的, 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提高学习的整体水平。

(3) 归纳总结学习方法。Office套件中的Word、Excel、Powe r Point、front Pa g e四个软件, 其菜单、工具的使用是非常相似的,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共同总结软件使用方法的相似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软件的时候有规律可循。

4. Internet模块

(1) 网络教学贯穿教学始终。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因此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我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学习碰到问题时, 如果没有同学和教师在场的话, 首先想到网络求助, 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以网络为工具交流经验。采用Interne辅助进行异步交流与学习,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教学信息以及学习方法和技巧等材料制作成文档, 存放在教师机上, 学生在任意联网的机器上打开与教师共享的计算机资源, 就可以自主探究学习。

五、社会实践检验课堂教学

上一篇:现代医药流通下一篇:经济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