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教学法

2024-07-05

做中学教学法(精选12篇)

做中学教学法 篇1

引言

“做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后新兴的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 其宗旨在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 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 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经过在一些城市试点尝试, 初见成效, 广为社会各界好评。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做中学”区别

中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向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的单向性接受为主要方式, 教师授课讲求单向性注入, 教师是教学主体, 学生是客体, 严重偏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简单说就是一种“传授—承受”的教学模式。尽管在新课改的实施下, 有一些教师开始引入“课堂讨论法”,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 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引导者, 所有流程都由教师掌控, 尽管设计了一些较开放的问题, 但限于课堂时间, 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所谓“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 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 我们所说的“做中学”, 是一种问题———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法相比较, 这种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独立研究, 进而发现、获取相关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获取经验和学习知识, 以开发自己的创造才能。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对比, 我们发现, “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从问题入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独立研究, 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 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到的知识理解深, 记得牢。由此可见, “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到来一定会给中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一次全方位的冲击。

二、“做中学”引进中学语文课堂, 要确立两个原则

1遵循教师指导和学生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做中学”突出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 前提是在教师的学习指导下进行, 因此, 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自能阅读,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做中学”更体现了这一原则, 老师的精心指导必不可少, 老师要将学生“扶上马, 送一程”,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

2遵循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做中学”要求学生自选主题, 自我解决, 其优势在于完全尊重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个性。个人独立研究是“做中学”的最基本形式。但限于当前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及时间的限制等因素的制约, 学生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复杂的问题。要想解决问题, 同学之间必须交流、切磋,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 相互启发, 相互争论, 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获取未知的知识。

三、“做中学”提升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积累

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更新。当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积累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难点。一是量大, 二是枯燥无味, 学生对此无兴趣。面对此难题, 师生都有为难情绪。加之社会舆论大肆抨击目前的应试教育, 指责学生负担过重, 语文课堂教学面临很大的窘境。“做中学”理念的引入, 改变了这种局面,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基础知识的兴趣, 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的牢固程度也明显高于往年。

四、“做中学”有利于处理好课文

传统的认识是把课文当成语言训练的工具, 有的还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结果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课”, 过多地强调文章的思想倾向、作家的阶级成分、政治立场, 忽视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实际上,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 这种观点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因而语文课是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 应该看到语文课文丰富的内涵, 应该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 启发、诱导学生来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美的能力, 促成学生完善的人格和成熟的信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依据这一理念, 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借助工具书突破文言障碍, 深刻理解课文, 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到了正式讲课, 只须把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稍加点拨, 学生便能流利地翻译全文。这样, 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五、“做中学”有利于作文教学

一篇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 应该是伴随着一篇文章的诞生进行“全程”训练的过程。即以学生写出的第一篇文章为起点, 针对这一篇文章, 教师将写作知识、例文参照、具体讲评、范文赏析等一系列教学手段, 有重点、分步骤地贯穿到学生认识和再实践的活动中去, 也就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品, 分析比较, 找出差距, 一次次地将自己的作品修改、完善, 直到作品变了样, 自认为是佳作为止。这样, 从实践始到实践终, 学生真正参与到写作活动中, 并确实感受到进步, 才算完成了以学生实践为中心的训练过程。这当中, 最关键的问题是不能离开学生的实践。对此, 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行批改和同学相互批改的方式,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产生兴趣, 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有收获和提高。

结语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认识美、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而“美”产生于劳动中, 因此, 只有真正动起手来, 才是回归语文教学真谛的必由之路。“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会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教育新天地。

摘要:“做中学”是一种兴起的科学教育模式, 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后产生的新兴事物, 给中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一次全方位的冲击。该方法就传统教学方法而言,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远远优于传统教育, 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实践证明, 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应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做中学”,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徐兵.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 2004.05.

[2]王月娇.中学语文说、写互动教学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 2005.08.

[3]苟昌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 2008.04.

做中学教学法 篇2

教学内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

4. 认识直根和须根。5.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6. 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做中学教学法 篇3

一、先期自学—— 独立预学

疑是知之始,为了引发学生疑问,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我在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先行预学,开展自学,在自我预习中初步接触感悟新知,获得发现。该环节我以创设情境激活需要为目标,引导学生利用预学单有目的、有重点的独立预学,在预学中自问,以便在课堂研学阶段有话题,有想法,带着疑问和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时,在本课教学伊始,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偷得一些仙桃带回花果山,将仙桃分给小猴们分享,一盘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个有意思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一个男生问:“老师,这盘桃子一共有几个?”学生感觉到缺少条件,好像不知道桃子的个数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疑问表明了他们的思维被激活,有了学习研究的需要,已经进入探究状态,在积极进行数学的思考。我并没有马上回答他们的提问,避而不谈刚才故事中的问题,而是给每位学生出示了一份预学单,让他们自行进行预学,我对他们说:“我们一定得知道桃子的个数吗?想要弄明白刚才故事中的问题请你们先自我预习,完成预学单中的内容。”我设计了如下预学单:1.将下列物体平均分一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把一盒饼平均分成两份,把一盒鸡蛋平均分成四份;把一盘梨平均分成六份;2.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图略);3.在图中分一分,并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说说为什么这样分,为什么这样涂(图略)?这份预学单帮助学生完成了先期的自主探索,这样让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在预学中实现自我对话,帮助学生自我分析:哪些问题我能自己解决了,还存在哪些疑惑?这样使学生在充分的预学过程中有所准备,有所收获,可以带着更多的问题和思想进入课堂,做到让学生先学而后教,更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的先期自学,是在做中学,学中做,他们通过独立自主的预学,实现了主体主动性发展,在预习中通过动手做,动脑思,自我问,充分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彰显了生本精神。

二、中期问学 ——共同研学

学生在先期预学中的问学是自我拷问,在自问中产生一些自己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疑惑需要赖以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力量来帮助解决,这必然需要我们在课堂中组织小组合作,共同研学,也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中期问学。

“问学”环节是基于学生预学基础上的群体共学,是一个关键性环节,该环节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问学分两个步骤:先利用学习小组开展组内共学,再全班互动集体研学。在“问学”阶段,学生将预学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同伴互问”,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共同探讨,最终解疑析疑,达成认识上的统一。

在《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期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预学中的疑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围绕预学单中的问题,组内成员互相合作学习,互相答疑解难,在小组充分合作探讨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展示交流,对小组内还没能够达到统一的问题,或者又滋生出来的新问题,在全班范围内开展“问学”,共同“研学”。例如,学生对预学单中的所有问题都能较好的分析解决,但是对“孙悟空分给小猴的这盘桃子一共有几个?”还是没能搞清楚,仍然坚持必须要明白地告诉大家这个条件。于是,我就让全班的8个合作小组共同合作探讨这一问题,我说:“假设这盘桃一共有1个、2个、4个、6个、8个、12个、20个、30个,你们觉得每只小猴应该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我让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画图分一分,再想一想,在各小组完成各自的探究后,我让各小组一一汇报情况,然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结果,他们发现:不管这盘桃有多少个,每只小猴都分得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接着我又问:“如果这盘桃有100个、1000个呢?你们觉得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和桃子的个数有关系吗?”在充分交流后,学生终于明白“无论物体个数多少,我们都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问学环节仍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问中做、做中问、问中学,实现问和学的有机融合,问中有学,学中有问,以问促学。

三、后期做学—— 应用所学

“做”是“学、问、做”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的目标是学以致用,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丰富的练习应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做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新的疑问,不断拓展延伸,开启新的“学、问、做”。

例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教学中,在学生共同研学之后,我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练习中应用所学,丰富拓展。我首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8个鸡蛋装一盒,每个鸡蛋是这盒鸡蛋的几分之几;6块巧克力装一盒,每块巧克力是这盒巧克力的几分之几?接着,我出示了几组图形,让学生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要求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然后,我给出了几个分数,要求学生自己画图分一分,并涂色表示分数。再接着,我和学生开展了操作练习:每组12根吸管,分别拿出这堆吸管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你们还能拿出这堆吸管的几分之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深刻理解,不断丰富。“用学”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不断内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提升能力的过程。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练习应用所学后,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当堂整理和反思,以叩问引发新的疑问: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否解决?有何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或疑惑吗?通过梳理和反思,在自省中的思维不停,前进的步伐不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让“学、问、做”永不停歇。

让我们以“做”为纽带,在做中应用所学,在做中学,做中问,做中求进步。

“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也。”李政道先生一语道破“问学”的真谛,“学、问、做”追求的是“做中学”,将学、问、做三者有机融会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问和做贯穿学的始终,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彰显个性的光辉魅力。

做中学教学法 篇4

1“做中学做中教”的优势

1.1“做中教做中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国外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有80%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做中教做中学”这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并掌握技能。认为这一理念的实施, 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角色, 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所有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践、相互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愉快地学习, 获得对自然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感受, 体验并学习、把握知识。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逻辑分析,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把大量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给学生, 教师独霸讲台, 只顾完成课时任务, 不顾学生是否领悟。这种缺乏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活动, 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1.2“做中教做中学”能够更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教学活动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进行, 即理论知识相对集中地在教室进行讲授, 然后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实验操作, 理论教学是师生在教室里完成的, 往往是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做法表面上看,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实际上是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教师不能有效关注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 是否充分思考、想象、探究, 是否有自己的学习见解, 是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不能实施有效引领和指导, 从而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园艺专业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实用性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即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为人的品格。温家宝总理指出,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求知, 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通俗的说就是让他们在职高毕业以后有一技之长, 能养家糊口, 维持生活;进而能依靠此技能成家立业, 很好的生活;有能力者能创业成为国之栋梁, 享受生活。

对于园艺专业的学生来讲, 我们所设立的目标、方向不仅仅如此, 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园艺专业的认识。了解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明确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地位。园艺专业并不是单纯性的种植业, 它要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需要学生掌握市场经济、商贸管理等等, 能够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因此,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园艺专业学生应该是满足现今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复合型的技术人才, 不仅是生产者, 有能力的还需要成为经营者、管理者、开发、销售等等。

3 将“做中学做中教”运用到园艺教学中

通过简单的手工制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教育、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专业与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来, 成为专业与劳动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专业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再动手操作, 学生当然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各种方式, 途径和策略, 引发和激励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3.1 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老师在“做”中引导

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意通过实际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获取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通过各种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有利于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 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 亲身实践的时间, 老师要再做好示范, 在同学们动手时做好引导, 总结评价是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论原由, 教师做好总结辅助。如教《插花艺术技能》、《通过营养繁殖得到创意小盆栽》等都必须学生亲自操作以后才真正了解教学的内容,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

学生在专业课中以动手实践为主, 教学中一半时间以上用在练习上, 充分利用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是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佳立足点。这样既使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技能技巧, 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 以及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案例】插花学习:

(1) 让学生放下课本, 欣赏老师带来的10种花材。

(2) 每人挑选出3种自己喜欢的花材。

(3) 根据自己的审美, 用老师指定的容器进行试插。

(4) 自己动手搜索信息。查找插花原则, 插花顺序, 个人独立或小组内独立完成第一份作品。 (教师辅助)

(5) 试插作品完成后, 自己或小组内进行评选, 评出大家认为好的作品。

(6) 班内组织展览, 交流。为下一个作品作业做准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官, 插花本身是一种艺术, 也是一种技术, 按照图片, 固定造型学生只要不断的练习很快就会掌握。当脱离固定框架时, 学生是否能发挥自己本身的创造能力, 做出自己的作品。

因此, 在专业课堂中, 老师除了要锻炼学生的熟练技术, 还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要学会使用知识。这样才能得到我们想要培养的有创造力的复合型园艺人才。

3.3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创造

学生动脑筋想, 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促进思维的发展。因而在教学时, 要为学生提供接触知识的环境, 唤起学生对原有相关经验的联想, 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创造的潜能也就开发出来了。课本的东西是死的, 要让学生掌握课本, 运用课本, 知识才能真正的活过来。不能让学生灵活的头脑被课本的死知识框架起来。要鼓励、发扬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教师要吃透课本, 更要凌驾于课本之上。

摘要:“做中学做中教”是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大连轻工业学校时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 一种更为适合现今职业教育的科学教育模式, 明确今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通过对“做中学做中教”的深入学习和不断的实践, 使园艺教学拥有了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是园艺教学的课堂获得了新的教学理念, 更好的完善了高职院校园艺专业的教学。

从学中做 从做中学 教学叙事 篇5

——《亲近渔具》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叙事

胡昭龙 大榭第一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它迎着《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潮而生。它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迎合了儿童作为发现者、合作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这一心理需求,激发了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自觉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学习,自己去做,在做中学。

我经过反复考虑觉得作为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太复杂,一定要从孩子们熟悉的并能够让他们欣然接受的话题着手,于是我决定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环境入手,创设一种全新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于是,我想到了渔业渔具这一主题。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岛屿儿女,对渔业生活并不陌生,但想要全面了解渔业建设和渔具的相关的知识,却有一定的难度。然而,正是这点难度让学生“心动”了,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

在第一个阶段——准备阶段时,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榭岛,它四面环海,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你们知道吗,渔业曾经是我们大榭岛人的主要收入之一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渔业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渔具也越来越不被人们所了解,但它依然牵动着大榭人的心,依然在我们的身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渔具吧!”简短的一段话,让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激起了他们实践的兴趣。有了兴趣,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兴趣而更加丰富多彩。而“走进渔具”这一主题活动更是致力于对学生的课外探究的开发。

有了明确的主题,孩子们就能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但选题这一环节,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提出问题,给题目,而后由学生去独立思考,解答。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就不同了,是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通过团结协作,具体分工去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同时在我的指导下,学生 能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在互相学习中,集体交流,确定要研究的子课题。

在整个子课题的确定过程中,对我来说,已经不用“上课”或“教”了,只需帮他们简单的列个参考子课题,如:“漫步渔具历史”、“渔具的种类”、“亲近网具”、“亲近钓具”、“渔具渔法”、“渔具离你有多近”等,一些辅助活动就行了。这时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已经能自由组合课题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研究方案。在各组互相学习中,交流课题方案,在这活动过程中我也只需偶尔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完善就行。我们可以发现当研究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互密切联系,那么他们对这些问题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些问题已经不需要我们“上课”了,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我放手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上”不出来的,也是“教”不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依靠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而后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在搜集资料了解渔具的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讨论,然后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实践。学生针对渔具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对渔具世界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如:以个人为单位上网查询资料,制成图表,小组交流;在事先联系的冷库中,让学生分组在规定的场地内调查,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调查家人中对钓具的了解制成统计图;调查学校中同学们对渔具的了解,使用问卷表格等。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们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大力支持,他们在参与调查、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活动的能力。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学生的收获很大。整个活动过程很是“热闹”。

在这期间,我们要相信孩子,孩子自己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规则。有些问题是孩子们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如果孩子愿意,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机会,让这些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才能尽情地游览一切,分析一切,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并对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争辩,在争论中认识,在争辩中深化。如:有个小组找到了好几种渔具的分类方法。在经过同组人员反复的验证之后,终于确定了一种较为科 2 学、较为详细的分类方法。在这期间,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却乐在其中。

在整个调查中,每一小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口语交际和其他综合能力。同时一些平时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让人欣喜而宽慰。活动给了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活动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这也是我所期盼达到的。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就会更好地激发起孩子的探究兴趣,他们在活动中也就更有积极性。其中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当他学会制作鱼竿之后,整个人似乎都变了。虽然还是有些腼腆,但我已经能见到他那颗自信的心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这是孩子们整理资料,提炼认识,撰写结题报告,互相交流经验的最佳时段。这段时间不仅需要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更需要孩子与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但我们作为老师还是要把好自己的度,心中要有把尺。

在各小组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时,我适当提供一些方法指导给孩子们,要让他们从做中学。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少困难,当他们向我求助时,作为老师,不应把所有的答案都要直接告诉孩子们。而应该去观察孩子们,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有没有探究性,是否孩子们通过自身努力能获取,如果不行,他此时对活动内容的扩展有一定的困难,再去介入提示,再去耐心引导孩子,效果就明显了。其实困难——这“拦路虎”,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老师在这次活动要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不可越俎代庖。

但是,如:撰写调查报告之类的内容还是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给他们一个主要内容框架(课题的选择、调查目的、调查过程、我们的发现、我们的建议、调查小组成员、调查时间等)。对于课题展示内容及形式,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如:小品、绘画、课件等。而孩子们确实也能够以更加丰富多彩地方式展现他们的成果,因为这时的成果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了,不丰富那才是令人意外的事了。

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似乎以上看到的都是孩子们怎样在做,但这个过程更是学的过程。是孩子们从社会、从老师身上学的过程。社会张开了广阔的胸怀,让我们的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游其间。当然,也可能遇到“礁石”,但这仍然是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体验,从中可能学到的会更多。我们作为老师要主动热情做好活动前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3 与其他教师协作。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老师的这些动作都是在帮助孩子们学习,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学习。

最后一个阶段——展示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们通过成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渔具的认识,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

孩子们在这一阶段各个是喜悦的,三五成群的上台,人人精神抖擞。活动内容很丰富:有的是演小品,有的是动手制作渔具,有的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问答的形式,还有的把问卷调查做成了统计表进行分析等等,各色各样。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多才多艺。可以说这是孩子们从活动开始到现在的一个结晶,是他们硕果累累的展示。

但我们要注意,成果展示并不单单是一个展览活动,也不是一场戏。它依然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可以更加的丰满,更加的有价值。它依然要求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从做中学,是我们又一个学习的起点。展示自己的成果,谈谈自己的实践过程,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推进孩子们的再一次成长,这才是展示的真正目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如:一组展示结束,评价时侧重优点,将学生展示时表现出来优点尽量放大,激起其他组学习的欲望。又如:一组展示时,汇报的资料要全面、具体,让学生尽量结合亲身体验多谈一下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生活的经验,为学生走上社会做准备。还比如:引导学生发现收获等等。在这次活动中,有一个小组他们就谈了在活动中,最为尴尬的一件事和最为自豪的一件事。他们的谈话一下子激起了层层浪。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让智慧碰撞的火花继续绽放着,这样的展示活动才是有意义、有实效的。

结合以上所述,我觉得整个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还培养了对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亲历了上网查询和实地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统计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开展调查小研究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从事调查实践活动的兴趣。真正让生活与实践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们收集的资料,有的是从报刊杂志中摘录的,4 有的是听家长说的,还有的干脆打开电脑搜寻到。同学们在活动中受到的锻炼很大。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同时给予学生以恰当的方法引导与技术支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思路的做好资料的积累、活动的记载、成果的交流。在努力挖掘生活中教材的新价值时,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让他们真正体验一把从学中做,从做中学的乐趣,相信这样一定能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做中学教学法 篇6

关键词:双语教学 CDIO 教育理念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c)-0219-02

1 大学双语教学现状

早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便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对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提出了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使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的双语教学要求,并把双语教学列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此后,国内各高校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和学生反馈的效果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1)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笔者针对本院大四学生双语学习情况开展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当届76.2%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双语学习,但谈不上兴趣;1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有14.8%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有抵触情绪。对双语教学有抵触情绪的学生一般英语基础较差,有时无法跟上学习进度,从而产生了畏惧甚至抵触情绪。对于学习收获,60%的学生认为对专业知识学习有帮助;30%的学生认为对英语学习有帮助;10%的学生认为没有特别收获。分析表明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开设有一定的需求和认可度,但学习兴趣还不浓厚,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还没有充分理解。

(2)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双语课程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书面知识的学习,忽视听说能力的锻炼;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忽略了学生从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双语课授课的方式是老师读一遍英文,然后再翻译一遍,结果将双语课上成了翻译课,或是关于专业词汇的学习课。而双语课是利用外语语言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培养双语思维能力和具备与世界接轨的专业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双语教学不能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也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2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学中做、做中学”

CDIO工程教育理念,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其核心是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得到真才实学。

所谓“学中做”,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一定的任务或实践活动,使学生直接参与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学中做”不仅是要学习到知识,更强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1]。所谓“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动手和亲身实践中去探究、思考并获得新知识,要求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无论是“学中做”还是“做中学”都强调把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实践活动结合。

这一理念强调:(1)能力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共享知识(团队合作)、发现知识(技术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交流)的能力;(2)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授课要从思考观察出发去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观察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与创新等综合能力。教学过程既要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结果,也要重视对其探究过程的引导;(3)教学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生经验的积累;(4)师生关系上,强调平等、民主。

3 大学双语课程“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探索

3.1 明确该门双语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

课程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在本课程中的体现;二是此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作用。其能力目标包含了通用能力、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社会能力。笔者认为“学中做”更多地是培养学生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做中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文科课程以《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为例,基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后续学习能力等社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经贸类通用知识能力,具有从事外贸岗位业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3.2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1)理论教学。课堂理论讲解多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布局,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来达到讲解目的。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如恰当引入案例和企业面临的一些工程实践问题。为了达到理论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双语比例的合理使用,讲授知识难度小的章节,教师可以采取过渡式甚至以第二语言为主的沉浸式教学模式;针对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则可以采用以母语为主的浅入式或过渡式教学模式。

(2)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将项目教学引入到双语教学活动中,并将课内项目与课外项目相结合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操作中教与学的任务。课堂内项目教学是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引领,加以设计和组织安排。课堂内教学项目分为单元项目,单元组项目,课程项目。单元项目以教学章节为结点,一个教学章节设计为一个单元项目。要求学生在本教学单元结束后,完成一次单元项目训练;单元组项目则是几个教学单元结束后,组建为单元组项目,组织学生完成一次单元组项目训练;课程项目则是在本课程结束后开展的综合项目训练,包含了全部或几项的单元组项目。文科课程仍以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为例。贸易磋商和函电为一单元项目,理论教学结束后,教师将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买和卖双方的角色扮演,以撰写英文函电为项目任务载体,完成贸易磋商的流程。当商品报价、商品成本和利润核算两个章节介绍完成后,结合之前的磋商谈判教学章节,教师将组织一次以商品价格制定为载体的单元组项目训练。即在给定的商品信息背景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品报价和价格口头磋商训练。最后,当课程结束,教师将开展一次以合同为项目任务载体的合同拟定训练。由学生自由设计交易商品的标的和贸易背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一份双语的出口销售确认书,由组长代表小组对合同内容予以PPT展示,教师点评。各项实践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将成为学生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上述的“学中做、做中学”项目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辅助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以上方法在工科教学体系中更加容易实现。比如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中,前三章主要介绍原子结构、微观结构和晶体缺陷,每一章适合开展一次单元项目训练;而在介绍完材料的性能之后,则可以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的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单元组项目;最后课程结束后学生要选择一个独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问题,通过外文文献阅读,阐明材料的组织、性能和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为课内项目教学的补充,课外项目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外竞赛体现。基于CDIO教育教学理念“学中做,做中学”的设计,笔者所在学校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还设置了课外竞赛项目。课外竞赛项目包括专业英语演讲比赛、金相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调动学生学习语言和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专业技能的目的。

(3)开拓双语课程教与学的多种渠道,让学生“做中学”。双语课程教与学不仅仅限于课堂,除了课外项目学习,学生还可通过多种渠道达到学习目的。一是基于课题的学习。学生在帮助老师进行外文文献的整理中学习经验和知识;二是利用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学习。笔者所在的高校都拥有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工作,这为在校生提供了广阔的企业化工程实践平台。比如学生可以进入外贸公司,以实践的方式真实、全面地了解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及流程,在业务操作中接触和学习到真实业务背景下的外文单证。在企业实践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类工程项目,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转换成技能,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4 结语

在双语课程的改革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中的“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课程项目为平台,以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为手段,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由于双语教学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效果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军.“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7-29,46.

[2]程昕.课程语言特点与双语教学模式选择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62-65.

做中学教学法 篇7

一、“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立体几何教学中

立体几何是数学中较难的一部分内容,要想学好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而女生却是空间想象力较弱,因此学好该内容有较大的难度,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历届学生学到该内容都很吃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将“做中教,做中学”引入数学教学,在讲解有关定义定理前,我们根据女生心灵手巧,比较擅长手工制作的特点,先让学生动手制作常见的几何模型。对于做模型大部分学生兴趣较高,但一些较懒的学生依然不认真对待,为了让学生都能认真地做好模型,我们不厌其烦,对学生做的每一个模型都打分,作为平时成绩,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果然学生个个态度认真,兴趣高涨,经常中午下课了,他们还忙着做模型,连饭也不急着去吃,学生由刚开始做得不太好,到后来做得很好,说实话我们教师自己做,都未必比有的学生做得好。通过做模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对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有了深刻的认识。仅仅会做模型是不够的,我们希望以学生的“做”带动学生的“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模型,来学习相关的概念,进而会画出这些模型的直观图,再由直观图还原成真实的图形。在后继的学习中,无论是学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还是做简单的推理证明,我都让学生借助于她们所做的模型来学习。尤其在学习多面体和旋转体的侧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时,因为学生已经做过几何体,他们对各种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心中清清楚楚,所以很容易就推导出侧面积公式,再让她们算算她们做的模型的侧面积和体积,效果非常好。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感到学生通过“做中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教师通过“做中教”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学生动手制作几何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结合专业特点,要求电脑艺术班的学生,不仅能做出几何体,而且要求在几何体上进行修饰。在全部做完所有单个的几何体后,我们要求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以单个几何体为元素,设计和制作一个情景。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设计,做出了“公园一角”、“我的家”、“宿舍一角”等各种不同的场景。而对幼教班的学生则要求她们设计并制作出一个微型幼儿园,并预设给自己设计的幼儿园装修,通过上网搜索或到市场调查相关装饰材料的单价,从而估算出装修自己设计的幼儿园的装修总价。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应用了数学知识,而且发展了“小组合作、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三角教学中

“做中教,做中学”就是要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正弦和余弦定理的学习比较枯燥,但是正余弦定理的应用比较广泛,以往我们只是在课堂上讲讲应用,学生觉得这些离他们很远,学过后也很容易遗忘。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和实用,我们尝试将“做中教,做中学”引入三角教学,改变上课的方式。采用任务教学法,首先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4—5人一组,任务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校园内测量底部无法达到的建筑物的高度。学生先分组各自设计出测量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各组设计测量方案的可行性,从而确定正确的测量方案,然后走出教室,借助于教师提供的测量工具,每小组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测量出教师指定的建筑物的相关数据,再运用所学的解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最后每一小组再提交一份测量报告。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由于是亲手设计,亲自测量,自然兴趣盎然,记忆深刻,学生不仅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函数教学中

函数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也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函数的图像内容丰富,形态千遍万化,但有些函数的图像用我们手画根本是不能做到的,因此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增加利用两个常用软件《几何画板》和《Excel》绘制函数的图像的内容,并让每个学生借助于计算机操作,进行函数的学习,当学生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函数图像时,他们充满了成功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又进行了函数主题画的教学,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函数图像的特点,以及参数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然后以它们为基本线构造各种生活中的图形,并给自己的图形命名,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因为这要求学生既对各类函数的图像比较熟悉,而且要发挥想象力,也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积极创作,设计出“青蛙姐妹”、“女娃娃”、“缸中鱼情”等多个作品,然后教师再把学生设计的作品作为学习函数性质的载体,分析其中每个函数图像对应函数的性质。在各种形态生动的主题画中,函数知识的学习不再以枯燥的面孔出现,而是以活泼的形式让学生接受。

“做中教,做中学”的精髓在于动手。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做起来可能难度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做一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要来得更具体、更全面,也更直观。在我们自编校本教材中,涉及简单的经济函数,里面有我们生活中碰到的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和利润函数,虽然这些内容与生活实际有着非常大的关联,但我们的学生只是坐在课堂上学习,他们缺少切身体会。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函数的有关知识,我们决定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在校园内搞一个小商品销售会。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定负责人,各小组进行实际销售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讨论进什么商品、到哪儿进货、人员分工、谁负责进货、谁负责宣传、谁负责记帐等,每个小组讨论完之后还要向教师提交一份计划书,里面包含本小组的本金、人员分工、预计销售的商品品种和数量、销售额和利润等。销售计划订好后,学生就开始行动了,他们通过调查,进了各种各样学生喜欢的小商品,在指定时间内进行实际销售,每个小组都很齐心地、卖力地推销他们的商品,当学生每卖出一件商品,他们都很兴奋,甚至平时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也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经历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在销售完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这样的活动进行小结,每组提交一份实际销售书,里面包括本小组的实际的本金、人员分工、销售的商品品种和数量、销售额和利润和自己预定计划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策划、营销等综合能力。

四、“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

“做中教,做中学”的精髓还在于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个还原的过程则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始终思考的心灵。一双敏锐的眼镜,让你去观察世界里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而始终思考的心灵,则让你不断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解析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生成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到,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椭圆一课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好一张硬纸板、一根绳子和两个图钉。上课时,让学生将绳子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硬纸板上,然后用铅笔将绳子拉直,笔尖在纸上移动,这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出现了椭圆的形状,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学生的图形是正确的,这时请学生来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尝到了发现的喜悦;接着教师又提出如下问题(在绳长2a不变的条件下),请学生再动手试一试:(1)当改变两个图钉距离2c,画出的图形———椭圆又有何变化?(2)当两个图钉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3)当改变两个图钉距离正好等于绳长2a,画出的图形又是什么?(4)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子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经过实践,学生很容易得出椭圆的定义,而且对形成椭圆的条件有深刻的印象。

五、“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大量繁琐的运算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有些学生数学差的一个方面就是计算能力差,为了弥补学生这一不足,因此我们将计算器的使用引入教学,让计算器帮助学生进行运算,很多人脑无法计算的问题,通过操作计算器,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我们对计算器的使用不仅仅停留在帮学生计算这样低层次上,还把计算器变成我们进行数学探究的工具,借助于计算器将数学实验引入教学中。对于一些数学公式的学习,我们借助于计算器的运算功能,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算结果找出规律,进行猜想,得出结论。或者给出公式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淡化证明。这样方式的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直觉的思维能力。

“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师生都从中尝到了甜头,通过“做”加深了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觉得数学不那么抽象难学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大了,而且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觉得数学原来离我们很近,数学很有用。在我们开展的系列“学中教,学中做”的活动中,学生真正做到了做中求进步,做中求发展,因为他们不仅仅学到了数学知识,用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正是我们职业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摘要:针对我校学生是女生, 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现状, 我们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论“做中教, 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 通过用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做”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关键词:“做中教”,“做中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南京幼儿师范学校编.一切为儿童——陈鹤琴儿童教育文选.南京出版社, 1992.2.

做中学教学法 篇8

适用性分析

“做中学”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学模式。他认为“做中学”, 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好的方法。”实施“做中学”, 教师就要在“做中教”, 这样, 化静为动, 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 更换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电工基础》课内容比较抽象, 理解难度大。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 较强的数学计算能力。可是, 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低。应试教育的挫折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提起上课就头痛。这些心理障碍在短期内很难解决, 他们在课堂上坐不住, 认真听课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好动”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教师因势利导, 通过实施“做中教与做中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动 (做) ”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 就能使教师的讲授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做”助教, 以“做”助学, 学“做”结合。学生在课堂上不再面对教师讲授的深奥理论和繁杂的公式推导计算, 而是通过“做”来学习、巩固新知识。另外, 降低教学的起点, 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恢复对学习的自信心。

某班有一名学生上理论课时坐不住, 听不进课是出了名的, 有的科目理论考试几乎交白卷。但他是“做”的活跃分子, 用他自己的话说:让我坐着听课, 我是坐不住的, 现在让我在课堂上动手做一些东西, 还是挺好的, 觉得挺有意思的。一学期下来, 这名学生的进步很大。

实施过程

“做中教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有兴趣地、自主地开展实验, 找规律, 概括特点。

教学案例一“电阻器的串、并联定义及特点”教学, 主要知识点有电阻器串、并联的概念、特点。每组学生的课桌上摆放了一块万用表、两节干电池、几个电阻器及导线。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第一个任务是把3个电阻器连接起来, 看一看有多少种连接法, 是如何连接的。学生们通过讨论, 可以连接出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然后, 教师启发学生对照他们自己连接的电路来总结串联、并联及混联的概念, 教师帮助完善, 最终得出串联、并联及混联的定义。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第二个任务是:把图1的串联电路、图2的并联电路分别接上电源 (干电池) , 通过测量流过每一个电阻的电流强度、每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总电流强度、总电压及总电阻, 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学生在测量图1电路时发现, 流过R1、R2、R3电阻的电流强度和电路总的电流强度都是相等的;R1两端电压、R2两端电压、R3两端电压之和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电路总的电阻等于R1、R2、R3的阻值之和。换3个电阻测量还是这个结果。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把测量结果转化为规律性的结论, 即串联电路的特点是:串联电路中, 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对于并联电路也可照此方法处理, 可以得到并联电路的前两个特点:总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电压;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各电阻之间的关系不能根据测量结果直接找出, 需要教师配合必要的公式推导归纳出来, 即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这些特点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推导出来的, 而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出来的, 这样得出的结果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二在“电磁感应”教学过程中, 每组学生面前摆放一根条形磁铁, 一个空心的筒形线圈, 一个灵敏检流计, 若干根导线。这些材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好奇心驱使他们急于想摆弄一下, 教师就顺势而为, 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由学生自己看这些东西往哪用, 电路如何连接, 电路中有无电流, 磁铁能起什么作用。学生遇到问题后, 通过查阅教科书和相互讨论, 连成了正确的电路, 也明白了磁铁的作用。学生所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几种情况: (1) 把磁铁放在线圈中不动, 灵敏检流计不发生偏转, 表明电路中无电流; (2) 把磁铁由线圈中向外拔, 灵敏检流计向一个方向偏转, 表明电路中有电流; (3) 把磁铁由线圈外向线圈中插入, 灵敏检流计向另一个方向偏转, 表明电路中有另一方向的电流。磁铁在线圈中运动的越快, 灵敏检流计偏转越大。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 学生对测量结果做出了如下解释, 磁铁周围有磁通, 只要磁铁在线圈中, 线圈中就有磁通, 当磁铁在线圈中不动时, 线圈中的磁通无变化, 灵敏检流计中无电流;当磁铁在线圈中运动时, 线圈中的磁通改变, 灵敏检流计中有电流。在此基础上学生就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实施“做中教与做中学”, 教师要转变观念, 改革现有的《电工基础》课程体系, 重新组织《电工基础》教学内容。为使教学围绕“做中教与做中学”展开, 教师要做到: (1) 不断地更新知识, 提高实践技能, 认真研究让学生做什么, 怎么做, 及学生做后可以学到什么、可以提高什么技能等问题, 精心设计要学生做的内容。 (2) 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认真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使学生做的内容与学的内容有机结合。要设计好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点, 让学生做只是手段, 通过做, 使学生学到知识才是目的。 (3) 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教学节奏, 该做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去做, 该结束的时候要及时结束, 教师要及时点拨, 及时地把学生从误区中拉回来, 使做的效果达到最佳。

收获与体会

“做中教与做中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做中教与做中学”化抽象为具体, 化复杂为简单, 能够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之目的。中职学生的思维较活跃, 对于动手操作类的教学项目, 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见到许多未见过的新奇的东西和现象。这恰好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做中学到了知识, 获得了技能, 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中教与做中学”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 克服了理论与实验“两层皮”的问题, 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做中教与做中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单纯地灌输和学生被动地接受,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基础很差, 教师的教自然就面临着重重困难, 双边活动就很难开展, 教与学矛盾比较突出, 师生关系自然也就不是太理想。“做中教与做中学”可以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先是指导学生做, 可以把学生好动的习惯引导到做中来, 做显然要比听容易接受、掌握。常言道, 听别人讲十遍, 不如自己亲手做一遍。学生很容易从做中收获到成就感, 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对学习、对教师的态度就会有较大的改变, 教和学的矛盾也就会大大缓解, 师生关系也就融恰了。

“做中教与做中学”为后续专业课教学与实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里的“做”都是围绕着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简单的电路测量来进行的, 其中如万用表的使用, 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 都是后续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所必需的最基本技能。“做”不但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工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学生掌握了这些, 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再上新台阶。

但《电工基础》毕竟是专业基础课, 其中有些理论知识点比较抽象, 无法由实验完成, “做中教与做中学”能解决大部分的教学内容, 还有一部分内容需应用其他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来完成, 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总之, “做中教与做中学”体现了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以面向每一个学生为原则, 着眼于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以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 使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指导完美结合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健敏.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教育评论, 2001, (6) .

[2]秦旭芳, 庞丽娟.“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理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3 (6) :11.

[3]周绍敏.电工基础[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 .

做中学教学法 篇9

关键词:Flash教学,高效,应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 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在网上搜到许多优秀的Flash动画, 甚至在亲友生日时, 也可以自己亲手制作一个Flash动画短片赠送给朋友。Flash应用的广泛性不言而喻, 学生对Flash也深感兴趣, 但是在Flash教学中如何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 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应用Flash的水平, 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Flash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Flash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 Flash这门课的教授看似简单, 但想真正地上好这一门课, 在保障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对Flash的应用熟练度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 从主观和客观因素来分析的话, 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问题:

从主观因素来考虑, (1) 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不强, 虽然在授课初, 学生对Flash设计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而随着课堂的深入、细节问题的突出, 难度加大, 学生的耐心不足, 自信心受到打击, 没能从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 最终导致学习意志不坚定。 (2) 学生想象力不足, 绘画能力弱。Flash基础学生大都可以通过简短的训练而获得认知, 但是要想把Flash动画设计得更好, 需要的是学生的想象力, 这种能力的缺乏也是学生学习Flash的阻碍。 (3) 实际动手能力差。在多媒体教室教学中,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总能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往往老师只需要讲解两分钟, 但学生实际操作就要花费三四十分钟, 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极度浪费。老师如果举出一个完整的案例开展讲授, 学生只能听个大概, 而且听完就忘, 对知识掌握不牢固。 (4) 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不够, 不能举一反三, 学生只按照老师给出的范例, 再自己照搬设计制作一遍。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缺乏, 让Flash教学难有成效。

从客观因素来说, (1) 不注重教材的适用度。对老师来说, Flash这些基础知识过于简单, 老师挑选的教材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而是选择了自己认为不错的教材。而教材的适用性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有些比较实用的、入门的教材, 甚至可以成为学生自学的有力辅助。 (2) 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 稍有不注意, 这一个知识点就错过了, 并影响到对下面有关联性的知识点和操作要求的理解。这样的课堂仍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有的老师越讲越细致, 希望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 结果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吸收率, 占据了学生的操作时间。 (3) 不注重课时安排的合理性。对Flash教学来说, 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操作都十分重要, 学生需要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将所听讲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升华为自己的知识。教学课时安排太长, 老师讲完以后学生没有紧迫感, 慢腾腾地上机实践, 在这种懒散的心态下学习更没有效率, 学生也会产生课堂疲劳感。教学课时安排太短, 老师讲完后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 基本上学过的知识转头就忘了。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兴趣也被磨光了。

二、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方法

为了应对Flash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结合“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指导, 在此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一) 抓住基础, 教师演示中传授技巧

学好基础, 学生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跟上老师的教学步伐, 并能保持学习热情。基础知识得不到学习和巩固, 学生容易产生烦躁情绪, 老师后续讲的听不懂, 实践操作又不会。恶性循环下背离了教学初衷。因此, 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为了更好地提升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结合多媒体, 在演示中完成基础知识教学, 并在此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步骤讲解相关知识。比如, 在讲解帧这一知识点时, 学生难以区别关键帧、空白关键帧、帧的概念, 教师不妨通过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展示在Flash的时间轴上插入帧的效果, 在这一图层的舞台区画上图形后帧变成实心的效果。又或者在讲解绘图工具区中那些绘图工具的用法时, 如铅笔工具的三种绘图模式这一知识点, 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 在舞台区绘制线条, 让学生感受三种线条的区别。在后期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一个完整作品的绘制演示, 来系统地强调其中应注意的知识点。这样的演示教学, 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更形象、直观地理解, 做到了老师在作图演示中帮助学生学习。

(二) 调整课时, 保证学生边学边做

不合理的课时安排, 会扰乱老师的教学计划和学习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 因此, 老师要合理规划好教学课时, 首先是对整个学期中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合理安排, 保证学生可以在这个学期内学到这些知识。其次是对每一节课教学的具体时间安排。对于Flash这门学科来说, 学生上机锻炼的时间应该不少于老师讲课的时间。

因此, 老师在安排时, 应结合教学内容, 规划好讲课时间和重点。教学中不能为了给学生更多的上机时间而忽视教师讲授, 让学生做了上机的无用功, 也不能细讲特讲, 恨不得将有关的知识一次性讲完, 要做到取舍和安排。比如, 在讲解“遮罩层”这一知识时, 课件演示中涉及了计划放在下一节课讲解的知识点, 那么老师抓住重点, 简单讲解即可。学生只需要在老师讲过这个知识点后, 就此问题进行演练。同时, 面对同一个知识点, 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 但总结起来就是两三个原因。等问题暴露出来后, 教师再统一讲解, 最后再处理其他问题。这样就高效地保证了学生“学”与“做”的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实践训练, 在完成项目中巩固提升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知识点的重复训练, 也对做简单的任务失去了兴趣。老师这时可以设置适合学生独立完成的难度适中的设计任务。这种任务不仅要包含前段时间学生学过的设计技巧, 还要能考验学生的耐心和创造力。

比如, 教师以“时尚女郎”为题目, 要求每一个学生能在范例的基础上, 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合当下时尚趋势, 设计出一个你心目中的时尚少女。这样的任务, 让学生突破了以往按照老师给出的范例直接绘制的模式, 加上了个人设计的因素。这样的任务对学生来说, 难度适中, 而且也是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学生在此期间, 查阅相关时尚杂志, 巩固设计的颜色搭配等。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还能去思考用哪个工具更适合某一部分的绘制, 这一思考过程, 无疑加深了学生对绘制工具的理解。

(四) 合作整改, 在学生互评中加以完善

闭门造车总有江郎才尽的一天。因此, 教师还可以设计难度较大的任务, 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比如, 设计一个有故事的动画。这样的任务涉及背景设计、主人公形象设计、动作设计和情节设计, 任务量相对较大。作为团队考核评分的项目, 大家可以在思维风暴中创造出一个故事来, 然后分工合作, 各自完成自己的设计。然后经过整合, 利用团队的智慧去思考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讨论出更好的修改意见。在合作中, 组员提供建议, 促进团队的共同进步, 最后由老师给予评判、指导, 切实做到“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罗来宾.Flash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 (1) :21-22.

[2]黄晓敏.给予行动导向的Flash教学实践探讨[J].科教导刊, 2013 (8) :33-34.

做中学教学法 篇10

一、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提高教师素质

任何改革源于理念的改变, 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保障。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角, 教师科学发展理念是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创新的源动力和基本。一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学习, 理解体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规范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改革精神。二是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提升专业技能。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 必须具备行业意识、行业联系能力和与岗位技能需求相对应的操作技能, 收集行业信息和获得行业实际经验, 应用行业企业的能力标准指导技能实训。三是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交流, 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加校际、市级和省级教学交流, 在展示教学风采的同时, 也从其他同行身上学习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综合能力。四是积极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十一五期间, 我参加了市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 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参加职业资格认证, 提升专业能力, 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创建“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环境

建设理实一体化的多媒体实验实训机房是保障“做中学、做中教”的重要前题。整合学校现有多媒体实验实训室、校园网络和Internet互联网资源, 创建网络多媒体理实一体化机房, 应用教学软件, 教师演示讲授即“做中教”, 增强了直观性, 使学生能够看得清记得牢, 提供充足工位, 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机会, 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积极开发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通过网络收集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 同学科教师合作共建立课程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要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为依据, 做好顶层设计, 制订好课程资源开发标准。先进实用的CAI教学软件恰恰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死背书本的应试教育的不足,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便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单纯的理论知识容易成为条文, 不能够被学生理解, 而成为死记硬背的东西。学生们对于这种与生活、学习甚至是将来工作有关的实际操作软件是相当感兴趣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增强参与意识, 获得相应的体验, 并在不断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积累经验与教训, 逐步培养操作能力。

三、“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技能

“做中学、做中教”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根据,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要目标, 由教师精心设计, 以活动为中介,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系统, 练就技能, 达到融会贯通, 形成职业能力的一种策略。教学手段彻底突破了以课堂教学为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方式, 转变了学习与工作二元割裂的情况, 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优化教学理念。

1. 转变观念是关键。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地位。“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要求转变课堂角色, 学生主体是第一性, 教师主体是第二性。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为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的导师和学习伙伴, 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导演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指导者, 不断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例如, 我们在FrontPage2000的教学过程中, 理论课只讲一些难懂的如超链接、报表、表单的制作。而那些文本的编辑、动画字幕及互动式的设计由学生自学, 教师为学生准备导航视频, 适应大部分学生自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积极参与学习, 整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2. 激发兴趣是根本。

在教学中, 对于基本知识的了解及基本操作的训练是件比较枯燥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教学软件,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点, 借助文字、图片、声音的合成, 做到图文并茂、动态显示, 使生动活泼的动画界面与学习相伴随。此外还可以借助于实物, 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组成的时候, 可以找一台主机, 让学生自己见到、摸到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等部件, 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电脑, 增强对这些部件的认识, 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再如, 学习指法是比较枯燥的, 如果直接让学生练习, 学生自然没有兴趣, 而且强迫其练习必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指法”的过程中, 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弹钢琴》, 比赛谁弹的曲子最优美。学生在“弹钢琴”的实践中发现, 要弹出一首好听的歌, 必须先练好指法, 这样, 学生自然愿意去练习指法了, 而且热情非常高。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计算机技能。

四、“做中学、做中教”分类

一是实物拆装法。如在讲授计算机组成时以硬件的实物演示为最好, 生动直接, 一目了然。简单讲解, 让学生动手去拆装计算机硬件, 开机调试运转后教师给予奖励性评价, 失败的学生分组讨论案例, 集思广益找出不足所在, 最后教师给予分类总结和指导。

二是自主探究法。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结合网络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遇到操作失败或不懂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知识。学生在搜索知识的同时, 也可以请教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 达到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能力, 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

三是竞赛学习法。学生在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时, 由于五笔输入法的最初学习对学生来讲比较困难, 容易产生惰性。我把五笔字型的教学分成“做中教”和“做中学”两块。“做中教”就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讲授汉字拆分及编码。在这一块中使用竞赛学习法,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每个人都在黑板上随意出字, 然后由其他组给出答案,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把大家出的字浅析编码。学生都有不服输的精神,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模块教学法。把教学内容按其内在联系, 或按知识层次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即模块。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各个教学模块的测试目标并进行严格测试, 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能够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特别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计算机教学, 效果更加显著。在模块化教学方法中,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由于提出了各个模块的量化要求, 学生能突出重点学习和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做中学做中教”, 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创新能力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经验, 为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需求、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讨, 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做中学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做中学;做中教;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9-0072-02

“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起源于学者陈鹤琴,他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原则后又进一步的深化,即不仅要在做中学习,还要在实践中进行教学,通过实践将学习与教学区分开来,又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军伟教授认为“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以行为为导向,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是教、学、做并重的混合式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运用演示、传授、指导、检查的方式来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提高的方式来学习。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职业学校调研时,曾提出:“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因此,职业学校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学、求知、做事与技能结合在一起。”“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培养模式,体现了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学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性,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中职生《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注重操作技能的学习,强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总结提高,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做中学到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中提高技能。

一、做中学,任务准备与设置是基础

(一)任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置

教学目标提出之后,就要对目标进行分解,设置相应的操作任务来实现。有针对性的任务,才能保证学生在做中学习必要的操作,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与操作技能。比如在“采购业务”操作处理中,包括采购订单、入库单、专用发票的填制与采购结算等操作,学生通过各项任务的操作必须掌握以上的相关操作技能,那么,我们就要分别按照要求设置相关的任务,如:

任务1:填制并审核采购订单;

任务2:填制采购入库单;

任务3:录入采购发票并进行采购结算(自动结算);

任务4:收到发票后进行采购结算(手工结算)。

以上四个任务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置的,针对性强,为保证学生能根据老师所给的任务顺利完成,每项任务所附的实例最好能列示相关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就不会在盲目中摸索,提高任务完成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所提供的任务自行完成,让学生在自行操作过程中先了解最基本的操作,操作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出现的操作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二)任务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次

为保证学生完成任务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任务的设置过程中就要考虑先后顺序和梯次关系。如上述任务是按“订单——入库单——发票——结算”顺序来设置的,且彼此之间具有逻辑上下关系,不能任意颠倒。

(三)任务的梯次要适合学生实际

任务设置必须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操作步骤顺利完成,简单来说,适合学生实际的任务就是最好的。在梯次与学生实际中找到融合点,是教师设置任务的关键,做到既有一定的梯次又适合学生的实际,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

二、做学教,归纳示范与总结是关键

(一)要点归纳与重点解释

课堂教学中,只靠学生自行操作是远远不够的,且大部分学生都缺少归纳总结的能力,那么,老师对知识要点的归纳与解释就显得非常重要,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针对上述操作任务笔者是这样进行总结的:

知识要点一:

在采购业务中,订单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填制,也就是并不是必须填制。另外填制完成的采购订单必须通过审核才能生效,才能在填制采购入库单和采购专用发票时选单使用。一张采购订单只能有一个供货单位。

知识要点二:

采购入库单的填制方式:(1)直接填制;(2)通过选单方式(选择采购订单)生成;(3)通过采购订单流转生成。

知识要点三:

采购专用发票的填制方式:(1)直接填制;(2)通过选单方式(选择采购入库单)生成;(3)通过采购入库单流转生成。

知识要点四:

采购结算:(1)自动结算:一张入库单对应一张专用发票,且两单的数量相等,可进行自动结算;(2)手工结算:一张入库单对应一张专用发票,但两单的数量不相等(如发生定额内损耗);一张入库单对应多张发票(如:一张入库单对应一张专用发票和一张运费发票)。

值得一提的是,知识要点必须要在学生完成相关的任务、对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与学生解释才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示范与学生模仿

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往往不是很透切,这就要通过老师的示范来补充,然后再由学生模仿来加深。老师的示范与学生模仿要注意以下两点:

教师示范:教师的示范操作必须规范、标准,不能有错误的地方,在示范时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求快,尽量让每一步操作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在示范时还必须提醒学生各操作的重点和易出错的地方,另外,教师的示范操作不要面面俱到,要预留点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在模仿操作时有发挥的余地。

学生模仿:顾名思义,模仿操作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操作完成相似的操作,在设计操作练习时要尽量与教师示范操作相似,让学生能通过模仿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学生模仿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学生的操作失误并进行解决,为下一步教学准备素材。

(三)纠错总结与巩固练习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操作问题,这些问题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个别性问题,一类是普遍性问题。对于个别性问题只要个别辅导解决就行了,对于普遍性问题必须集中统一解决。

纠错总结:这一环节,重点是集中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对于个别错误还要对其他学生作提醒。同时我们还要向学生灌输“操作失误往往是提高操作技能的一种方式”这一观点,让学生从学会解决失误操作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其实,作为教师,有时候亦可故意创造一些操作失误,然后根据错误的结果,示范解决的方法。总之,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减少失误”。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在提高练习内容的设计上下功夫,一定要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充分体现教师示范操作过程中预留空间的部分,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无缺。另外,学生完成提高练习后,教师还要进行第二次的纠错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

三、拓展提高是教学做的升华

只要大部分学生对操作任务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就达到本节课教学的目的了,但是,要让学生深入掌握,综合提高练习必不可少。

拓展提高:对于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我们还要设置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操作,让学生能在进一步练习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不过,这类综合性比较强的操作,教师要先作提示,有必要的还必须示范。如果学生能掌握的话,就真的提高了本节内容的综合操作技能了。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的操作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次反复的方式来掌握和巩固,让大部分学生的操作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

总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会计电算化这门学科教学最主要的是要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而“做中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总结能力;“做中教”可以提高教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做三者融合是中职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付丽玮.浅谈“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J].成才之路,2011(02).

[2]邓学浩.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黄乐珊,杨立芳.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新疆财经大学报,2011(04).

[4]王亚,柏广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基于江浙高职院校的实践调研[J].当代经济,2011(19).

做中学教学法 篇12

一、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教学必先有手和脑的结合与思想和生活的合一, 换句话说不单是要‘劳力’, 同时也要‘劳心’。 ”这正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与其生活教育课程及教学组织形式相一致的。

“教学做合一”指的是,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来定, 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根据实际应用来定。 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核心就是“做”。 老师要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进行教学, 学生要根据实际运用的情况进行学习。 陶行知先生提出, 从老师对于学生的角度来说, 如何做就决定了如何教。 从学生对老师的角度来说, 如何做便决定了如何学。 老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实际应用, 学生应该在应用中体现学的重要性。 只有老师将教, 学生将学的核心都放在做上, 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三者合一。

语文来源于生活, “教学做合一” 的核心就是建立在实际生活基础之上的。而且, 语文知识处处与生活相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 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 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尤其是小学生经历的事情比较少, 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 语文老师在教学时更应该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 让学生走出教室, 去课外参与活动。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运用

(一) 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 因此, 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生动而又形象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 我用一个谜语导入该课:春夏着绿衣, 秋到穿红袍;风卷林中树, 欲吞十棵苗。 打一树叶名, 谜底是枫叶, 引导学生秋天枫叶红了, 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了, 从而引出课题《小动物过冬》。 接着, 课件出示小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它们是谁, 并与它们打打招呼, 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有了生动有趣的导入, 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课文学习中。

(二) 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指的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营造让师生积极学习相处、和谐愉悦的课堂状态, 学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和主导者, 只有学生积极配合, 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 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 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跟敌人智斗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情, 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 使学生入境动情, 顺利地跨越了时空的鸿沟, 理解、领悟了他们的机智勇敢, 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陶冶。

又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 让学生戴上头饰上前表演故事情节。 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创设了情境, 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并能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三) 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际应用, 因此语文学习一定要与实践相联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 ”

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把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教师再联系己有的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课文内涵。 例如在学习像《有趣的发现》这一类科学类的课文时, 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本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达尔文是通过“质疑———观察———比较”的方法, 最终得到答案, 这样使得学生不仅得到生活的体验, 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而且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另外, 在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中, 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口语交际《借铅笔》这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同桌之间演一演, 再请个别学生到讲台上演一演, 由点到面, 给予孩子充分实践的机会, 直接把课堂变成舞台。 同时, 紧紧围绕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把“做”渗透到学中,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四) 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 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为生活而教育, 在生活中找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 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 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的, 因此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让孩子留心观察。 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 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 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 让学生不仅在学教材, 更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 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

如在教学一年级《秋游》这篇文章时, 我通过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 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 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 让大家寻找秋姑娘的足迹, 并告诉他们, 你们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样, 躺在草地上, 对着蓝天喊上几嗓子, 孩子们高兴坏了, 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 回到教室后, 我让孩子们谈谈感受, 他们有的说:“秋天来了, 小草穿上了黄毛衣。 ”有的说:“我很快乐, 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 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 ”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 孩子们动心动情, 秋游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 因此, 语文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让语文在生活的土壤中静静成长。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有伟大的指导意义, 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立足生活, 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把生活引进课堂,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教学做合一”, 在教中学,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 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应紧扣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 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让生活真正走近语文课堂, 让语文在生活的土壤里静静成长。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小学语文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5.

[2]胡晓风, 等, 主编.陶行知教育类文集[D].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1.

[3]徐莹晖, 王文岭, 等, 主编.陶行知论生活教育[D].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 4.

[4]阮兰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 2010 (9) .

[5]金勇.试论“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 2009 (7) .

上一篇:病虫害调查下一篇:液晶电视的LED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