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唱歌教学

2024-07-25

中学唱歌教学(精选12篇)

中学唱歌教学 篇1

摘要:中学唱歌课中, 学生走调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歌唱教学, 更阻碍了他们感受歌曲情感, 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本文从对学生进行音准训练入手, 结合教学实践, 通过对学生进行视唱歌谱、音高比较及形象化音高等练习, 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音高听觉, 从而提高歌唱中音高的把握能力。

关键词:音准,音程,音高比较………

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通过音乐课的教学, 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让学生学会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而中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无疑成为学生表现美的最主要的途径。

我国古代的音乐文献中也有“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的说法, 人声是最好的乐器, 能够最直接, 最真切地表达歌者的心声。然而, 在我们的中学音乐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唱歌会走掉。有些学生怕出错, 不敢放声歌唱;还有一部分学生, 唱错曲调, 浑然不知, 还能自创曲调, 很流畅的唱下去;更有甚者, 自己给自己扣上“五音不全”的帽子, 拒绝唱歌, 在音乐课上沉默不语。以上这些现象在日常的教学中再常见不过, 充分体现了一个歌唱音准的问题。歌唱的音准主要指音高的准确与否, 它是唱好歌的最基本要求。对于音高的感应及判断能也是唱歌应具备的能力, 也就是灵敏的音高听觉。“听是内心唱, 唱是内心听”, 音高听觉和发声唱歌有着紧密的联系。演唱一首歌曲, 唱出来的音高其实也是听觉的体现。而听老师的范唱然后小声的跟唱, 同样依赖于耳朵的感应。听觉能力的大小, 无论对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 感受音乐、创造音乐, 都有着主要的影响。一个音高听觉不好的人是不能唱准确歌曲的曲调的, 更不用说表达歌曲的情绪了。所以, 音高听觉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 在唱歌课上怎么对学生进行音高听觉的训练, 笔者在教学中, 积累了一些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加强视唱歌谱的练习

视唱是一门基础课程, 有人曾经把视唱比作建筑音乐大厦的基石。对于中学生而言, 视唱能力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他们学唱歌曲的速度及准确性。由于中学生的视唱水平有限, 而且绝大部分并没有形成稳定的音程感。所以, 在歌唱教学中更应该加入视唱歌谱的环节, 以提高学生唱谱子的能力, 从而更近一步提高音高听觉能力。

在教学中, 立足教材, 对学生进行歌谱的视唱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特别是在视唱一些原本学生就比较熟悉的歌曲, 更容易使他们建立音程的感觉及音高概念。在学习七年级第13册第一课的《七子之歌——澳门》时, 很多学生都非常熟悉这首歌, 基本上都会唱, 而且曲调唱得很准确, 笔者在纠正了他们几个容易出错的音程之后, 要求学生视唱这首歌曲的歌谱。虽然歌曲唱的很好, 可是唱谱子却难住了他们, 大家主要是不熟悉音名, 反映有些迟钝, 于是我带着他们用慢速熟悉了两遍唱名, 因为他们原本是会唱这首歌的, 凭着对歌曲曲调的记忆来带歌谱, 很快就可以很准确地视唱。在视唱之后, 我让他们记忆了一个最简单易唱易听的音程——小三度, 也就是第一句的乐谱, 让他们在理论上认识了小三度的距离。接下来我在琴上弹出了两个旋律音程, 让他们辨认那个是小三度, 诸如此类的练习, 始终遵循着由简单到难的原则。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了小三度的定义, 也基本上能够辨认出其音响效果, 音高的听觉得到了训练。当然, 小三度的音程是所有音程中最好唱的, 由一些最简单的音程入手, 每节课坚持让学生进行歌谱视唱及听觉的训练, 讲解一些音程知识。也可以根据每首歌曲的特点选择特定的音程让学生记忆, 例如:歌曲中出现较多的音程或者是大家最熟悉的乐句的音程, 都可以让学生记忆。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听觉训练, 学生的音高听觉会渐渐提高, 这样才能准确地唱好歌曲。

二、形象的视觉分析

直观教学是通过活生生的视觉形象给人印象的, 因而教学效果显著。在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上如果能辅以直观的方式, 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 对于乐音的感知完全来自于听觉。但是, 如果用视觉的方式将音高直观地体现出来,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 听辩音高将不再是难事!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证明:人获得外界信息约83℅靠视觉, 11℅靠听觉, 对一件事件的认识如耳目并用就会受到90℅的效果。

它用七个手势来表示常用到的七个自然音级。七个手势的位置因音高的不同而位置也不同, 很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相对的高音和低音;另外, 手势的形状也充分地表现出各个音级之间的关系, 非常易于学生掌握那些不太容易唱的乐句。例如:很多歌曲中出现小二度, 对很多学生来说, 总是把小二度的音程唱宽, 而科尔文手势中两个小二度“mi—fa”、“si—do”则是用向上、向下倾向的手势, 明显地告诉学生两个不稳定音向稳定音的靠近, 是他们唱歌时更好地把握音准。另外在教唱歌曲《桑塔·露琪亚》时, 第一二乐句中间出现了增四度音程, 第二句的“fa”音学生总是唱的很低, 我用钢琴反复弹, 他们还是唱不准, 我干脆用科尔文手势给学生作示范, 提示他们上面的si往上走, 下面的fa往下走, 中间的距离很宽, 所以唱fa的时候, 一定要往下一点, 并用很夸张的手势做出来很宽的距离, 最终使学生唱准确这一句。

三、中学生音准训练的注意问题

中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及专业学习音乐的群体, 鉴于其身心特点, 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听觉训练时, 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无论是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音准听觉的训练也一样, 应该先让学生做难度较小的训练, 听一些较为简单的, 让学生在成功的经验中建立自信, 然后再加深难度, 练习一些稍有难度的。这样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音准概念。如在进行视唱歌谱的训练中, 刚开始时, 可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 先让学生自己演唱。这些歌曲同学们大多是听会的, "耳熟能详", 但往往只会唱歌词, 而曲谱则从没有唱过或唱得不准确。由于选择的曲调大家较熟悉, 所以学起来既有兴趣, 也较容易。通过练习, 使一些常用的音程、节奏、读谱知识得到练习、巩固, 为唱准新的歌曲打好基础。

2、趣味性原则

以上提到的几种练习方法, 有些是借鉴专业的训练方法, 难免有些枯燥、机械。所以在教学中, 要尽量做到将这些比较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的唱歌教学中, 充分发掘其中的趣味, 让学生乐于参与, 愿意接受, 遵循趣味性原则, 否则, 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 并产生压力, 使原本活泼轻松的音乐课变得沉闷, 这样对于唱歌课是非常不利的。

3、渗透性原则

要将听觉训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耳朵的训练。如八年级十六册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 给学生讲到“鱼咬尾”这种作曲方法, 我将几个乐句的谱子写到黑板上, 并播放音乐, 让学生听声音自己找出规律, 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了何谓“鱼咬尾”。

参考文献

[1]《音乐教学法》, 廖乃雄,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7

[2]《培养学生一双“音乐的耳朵”》, 潘海萍,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学唱歌教学 篇2

摘要:中学唱歌课中,学生走调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歌唱教学,更阻碍了他们感受歌曲情感,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本文从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入手,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进行视唱歌谱、音高比较及形象化音高等练习,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音高听觉,从而提高歌唱中音高的把握能力。

关键词:音高听觉 音程 音高比较

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通过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学会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而中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无疑成为学生表现美的最主要的途径。

我国古代的音乐文献中也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人声是最好的乐器,能够最直接,最真切地表达歌者的心声。然而,在我们的中学音乐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唱歌会走掉。有些学生怕出错,不敢放声歌唱;还有一部分学生,唱错曲调,浑然不知,还能自创曲调,很流畅的唱下去;更有甚者,自己给自己扣上“五音不全”的帽子,拒绝唱歌,在音乐课上沉默不语。

以上这些现象在日常的教学中再常见不过,充分体现了一个歌唱音准的问题。歌唱的音准主要指音高的准确与否,它是唱好歌的最基

本要求。对于音高的感应及判断能也是唱歌应具备的能力,也就是灵敏的音高听觉。“听是内心唱,唱是内心听”,音高听觉和发声唱歌有着紧密的联系。演唱一首歌曲,唱出来的音高其实也是听觉的体现。而听老师的范唱然后小声的跟唱,同样依赖于耳朵的感应。

听觉能力的大小,无论对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感受音乐、创造音乐,都有着主要的影响。一个音高听觉不好的人是不能唱准确歌曲的曲调的,更不用说表达歌曲的情绪了。所以,音高听觉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在唱歌课上怎么对学生进行音高听觉的训练,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加强视唱歌谱的练习

视唱是一门基础课程,有人曾经把视唱比作建筑音乐大厦的基石。对于中学生而言,视唱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学唱歌曲的速度及准确性。

由于中学生的视唱水平有限,而且绝大部分并没有形成稳定的音程感。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更应该加入视唱歌谱的环节,以提高学生唱谱子的能力,从而更近一步提高音高听觉能力。

在教学中,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歌谱的视唱会起到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在视唱一些原本学生就比较熟悉的歌曲,更容易使他们建立音程的感觉及音高概念。在学习七年级第13册第一课的《七子之歌——澳门》时,很多学生都非常熟悉这首歌,基本上都会唱,而且曲调唱得很准确,笔者在纠正了他们几个容易出错的音程之后,要求学生

视唱这首歌曲的歌谱。虽然歌曲唱的很好,可是唱谱子却难住了他们,大家主要是不熟悉音名,反映有些迟钝,于是我带着他们用慢速熟悉了两遍唱名,因为他们原本是会唱这首歌的,凭着对歌曲曲调的记忆来带歌谱,很快就可以很准确地视唱。在视唱之后,我让他们记忆了一个最简单易唱易听的音程——小三度,也就是第一句的乐谱,让他们在理论上认识了小三度的距离。接下来我在琴上弹出了两个旋律音程,让他们辨认那个是小三度,诸如此类的练习,始终遵循着由简单到难的原则。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了小三度的定义,也基本上能够辨认出其音响效果,音高的听觉得到了训练。

当然,小三度的音程是所有音程中最好唱的,由一些最简单的音程入手,每节课坚持让学生进行歌谱视唱及听觉的训练,讲解一些音程知识。也可以根据每首歌曲的特点选择特定的音程让学生记忆,例如:歌曲中出现较多的音程或者是大家最熟悉的乐句的音程,都可以让学生记忆。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听觉训练,学生的音高听觉会渐渐提高,这样才能准确地唱好歌曲。

二、比较性的音高辨别训练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比较难唱的乐句时,很多学生会跑调,有的还会自创曲调。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是不可取的,光指出其错误也还是不够的,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和学生一起把正确和错误的曲调进行对比,并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对耳朵的训练,有了对比,一切复杂难唱的乐句就变得简单多了。笔者以第13册书上的歌曲《雪绒花》为例,谈一下个人的心得。这首歌曲其实也是大家较

为熟知的,但是,仔细听他们唱,却发现有的乐句唱得并不准确,例如:

在这一句中,学生往往忽视小二度音程,不小心就唱高了,后面的几个音随着也唱高了。一方面,小二度相对其他音程来说,比较难唱,它需要一定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音高的听辨和模范还不够精确。在纠正学生唱这一句的时候,我将两个旋律音程板书到黑板:

因为之前已经熟悉了小三度,所以学生对“mi—sol”这个音程是比较熟悉的,我随后又讲解小二度“mi—fa”,我用最形象的方式,紧贴的两个手掌来表示小二度音程。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距离非常得贴近,与小三度分开。之后,在钢琴上分别弹出两种音程,让学生进行辨别,因为学生抓住了小二度距离比较窄的特点,所以他们能够很快的分辨出来,采用抢答的形式更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我在琴上弹出了《雪绒花》这一乐句,让学生去仔细听当中的小二度,然后模仿跟琴唱,脱离钢琴,直到准确地唱出了这一句。很多人认为这种对比听辨的方法过于简单,不屑于尝试,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受用的。

三、形象的视觉分析

直观教学是通过活生生的视觉形象给人印象的,因而教学效果显著。在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上如果能辅以直观的方式,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对于乐音的感知完全来自于听觉。但是,如果用视觉的方式将音高直观地体现出来,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听辩音高将不再是难事!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证明:人获得外界信息约83℅靠视觉,11℅靠听觉,对一件事件的认识如耳目并用就会受到90℅的效果。

柯达伊教学体系中就充分运用这一点,科尔文手势将抽象的音高关系用形象的手势表示出来,更易于学生唱歌时找到准确的音高,形成良好的听觉。

它用七个手势来表示常用到的七个自然音级。七个手势的位置因音高的不同而位置也不同,很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相对的高音和低音;另外,手势的形状也充分地表现出各个音级之间的关系,非常易于学生掌握那些不太容易唱的乐句。例如:很多歌曲中出现小二度,对很多学生来说,总是把小二度的音程唱宽,而科尔文手势中两个小二度“mi—fa”、“si—do”则是用向上、向下倾向的手势,明显地告诉学生两个不稳定音向稳定音的靠近,是他们唱歌时更好地把握音准。另外在教唱歌曲《桑塔·露琪亚》时,第一二乐句中间出现了增四度音程,第二句的“fa”音学生总是唱的很低,我用钢琴反复弹,他们还是唱不准,我干脆用科尔文手势给学生作示范,提示他们上面的si往上走,下面的fa往下走,中间的距离很宽,所以唱fa的时

候,一定要往下一点,并用很夸张的手势做出来很宽的距离,最终使学生唱准确这一句。科尔文手势能够锻炼学生唱歌时对音高的控制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最终提高了他们耳朵的灵敏性。当然,笔者在运用科尔文手势时,会用形象的语言加以解释,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手势及音程。

另外,教材上的图形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练习音乐听觉的手段。图形谱用一条简单的线来表示旋律的走向,也是将听觉化为视觉的印象。笔者在课上也对学生进行过如下的训练:学习新歌曲之前,让学生盯着图形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熟悉歌曲曲调的同时,也训练了音高听觉;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教师在琴上弹单音或唱单音,让学生用高低不同,距离不同的短线条来表示每个音,学生在画线的高度,斟酌短线之间的距离时,已经进行了音高听辨的练习。

四、中学生音高听觉训练的注意问题

中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及专业学习音乐的群体,鉴于其身心特点,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听觉训练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无论是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音准听觉的训练也一样,应该先让学生做难度较小的训练,听一些较为简单的,让学生在成功的经验中建立自信,然后再加深难度,练习一些稍有难度的。这样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音准概念。如在进行视唱歌谱的训练中,刚开始时,可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先让学生自己演唱。这些歌曲同学们大多是听会的,“耳熟能详”,但往往只会

唱歌词,而曲谱则从没有唱过或唱得不准确。由于选择的曲调大家较熟悉,所以学起来既有兴趣,也较容易。通过练习,使一些常用的音程、节奏、读谱知识得到练习、巩固,为唱准新的歌曲打好基础。

(二)趣味性原则

以上提到的几种练习方法,有些是借鉴专业的训练方法,难免有些枯燥、机械。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将这些比较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的唱歌教学中,充分发掘其中的趣味,让学生乐于参与,愿意接受,遵循趣味性原则,否则,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并产生压力,使原本活泼轻松的音乐课变得沉闷,这样对于唱歌课是非常不利的。

(三)渗透性原则

要将听觉训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耳朵的训练。如八年级十六册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给学生讲到“鱼咬尾”这种作曲方法,我将几个乐句的谱子写到黑板上,并播放音乐,让学生听声音自己找出规律,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了何谓“鱼咬尾”。

中学音乐课上的唱歌走调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由于教学经验及能力的限制,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也会在之后的教学中,带着这个问题,继续钻研,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歌唱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音乐教学法》 廖乃雄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7 【2】《培养学生一双“音乐的耳朵”》 潘海萍 《中小学音乐教育》

(作者: 石佳川

浅谈中学音乐唱歌课教学设计思路 篇3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思路;实践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唱歌教学中,我们要求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自信的表情歌唱。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都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总结本课内容。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这些传统的模式是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的。今天的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导入—新授—练习—创编延伸—小结升华—作业。”看上去和旧的教学过程差不多,但是每一个环节又都涵盖了许多新的因素。

一、导入

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如,歌曲导入,比如,在教授一些少数民族歌曲时,可以先用该民族最为流传的歌曲来引入,这样马上就拉近了学生与该民族的距离;有时可用歌曲和它背后的故事来导入,如,教授关于歌唱父母的歌曲时,可以用韩红的歌曲《天亮了》以及它背后那个真实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父爱、母爱的思考来导入;还可以用节奏导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强调了节奏练习,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节奏练习的方法有语言节奏练习、声势练习、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等,这些方法不是机械地奏乐,而是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新授

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促使他们对新的内容充满期待。新授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听,初步感知

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后先让学生听歌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一遍遍地听,问题设计采用由简到难的递进式;也可以在各种节奏的不断变换中一遍遍听,或是在自己不断变换的舞姿中聆听。在充分的感知之后再来学唱歌曲。

2.发声练习,为后面的唱做准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练习曲,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如,先选择一些好唱的母音:lu、yu等,以连音练习为主,跟着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在轻唱中感受气息与音高。在此基础上,再加入一些母音,如,mi、yao等,变化旋律,加入顿音练习,音域逐渐加宽,让学生感受到气息的弹性与力度;还可以逐渐加入开口音:ma、la的练习,并进行开口音与闭口音的交叉练习,让学生在练声中感受到口形的变化与气息的运用。一堂课不见得都要唱完这些适合发声的音节,但要在长期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练习。

3.学生开口唱歌曲

基于前面的铺垫,此时,学生会很自然地唱出歌曲,但是针对于有附点和切分音以及不同拍子的休止符这样的小结时,教师应将其作为重难点句子让学生着重练习。

三、练习

此环节是对歌曲的巩固练习,有对唱、轮唱等形式,也可以用游戏(如,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伴奏音乐,让学生进行歌曲PK活动)的方式来练习,还可以用学校的或自制的乐器来边伴奏边演唱,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学生学习歌曲很轻松,那么教师就要增加难度,加入轮唱、二声部等的学习,这样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唱法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如,《鼓浪屿之波》加入了轮唱,会让学生感受到波浪的此起彼伏。

四、创编延伸

创编教学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创造性”基本理念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是时下流行于音乐课堂中的一种“时尚”的教学活动,它以场面的欢乐、多领域的综合、表现形式的丰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氛围。如,词曲的创编、舞蹈动作的创编、为歌曲打节奏的创编、演唱形式的创编等。

小结升华和作业部分就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适当地安排相关的内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

总之,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音乐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各种音乐教学手段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发展,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

浅谈中学音乐唱歌课教学设计思路 篇4

一、导入

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 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如, 歌曲导入, 比如, 在教授一些少数民族歌曲时, 可以先用该民族最为流传的歌曲来引入, 这样马上就拉近了学生与该民族的距离;有时可用歌曲和它背后的故事来导入, 如, 教授关于歌唱父母的歌曲时, 可以用韩红的歌曲《天亮了》以及它背后那个真实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父爱、母爱的思考来导入;还可以用节奏导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强调了节奏练习, 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 进行音乐教育。节奏练习的方法有语言节奏练习、声势练习、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等, 这些方法不是机械地奏乐, 而是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新授

无论什么样的导入, 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促使他们对新的内容充满期待。新授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听, 初步感知

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后先让学生听歌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一遍遍地听, 问题设计采用由简到难的递进式;也可以在各种节奏的不断变换中一遍遍听, 或是在自己不断变换的舞姿中聆听。在充分的感知之后再来学唱歌曲。

2.发声练习, 为后面的唱做准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练习曲, 做到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如, 先选择一些好唱的母音:lu、yu等, 以连音练习为主, 跟着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在轻唱中感受气息与音高。在此基础上, 再加入一些母音, 如, mi、yao等, 变化旋律, 加入顿音练习, 音域逐渐加宽, 让学生感受到气息的弹性与力度;还可以逐渐加入开口音: ma、la的练习, 并进行开口音与闭口音的交叉练习, 让学生在练声中感受到口形的变化与气息的运用。一堂课不见得都要唱完这些适合发声的音节, 但要在长期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练习。

3.学生开口唱歌曲

基于前面的铺垫, 此时, 学生会很自然地唱出歌曲, 但是针对于有附点和切分音以及不同拍子的休止符这样的小结时, 教师应将其作为重难点句子让学生着重练习。

三、练习

此环节是对歌曲的巩固练习, 有对唱、轮唱等形式, 也可以用游戏 (如,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伴奏音乐, 让学生进行歌曲PK活动) 的方式来练习, 还可以用学校的或自制的乐器来边伴奏边演唱, 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学生学习歌曲很轻松, 那么教师就要增加难度, 加入轮唱、二声部等的学习, 这样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唱法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如, 《鼓浪屿之波》加入了轮唱, 会让学生感受到波浪的此起彼伏。

四、创编延伸

创编教学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创造性”基本理念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 是时下流行于音乐课堂中的一种“时尚”的教学活动, 它以场面的欢乐、多领域的综合、表现形式的丰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氛围。如, 词曲的创编、舞蹈动作的创编、为歌曲打节奏的创编、演唱形式的创编等。

小结升华和作业部分就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适当地安排相关的内容, 不是所有的课都要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

总之,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在唱歌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以音乐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充分利用各种音乐教学手段让学生听了还想听, 唱了还想唱, 和学生一起探索, 共同发展, 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摘要:中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教学思路简单来说就是:“导入—新授—练习—创编延伸—小结升华—作业。”看上去和旧的教学模式差不多, 但是每一个环节又都涵盖了许多新的因素。

唱歌教学反思(精选) 篇5

篇一:唱歌>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的一节歌表演课,由于歌曲中出现了乐理知识(强、弱),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为: 1.音乐活动: 声音的强弱2.学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并创编歌词进行表演。

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聆听《森林狂想曲》使学生自己发现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声音,如知了、蟾蜍、青蛙、猴子等等的叫声。再由两只小猫的叫声进行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声音强弱的对比。老师用准确地语言,将音乐中的强、弱及其字母f、p 的概念出示,再让孩子亲身体验强和弱的对比感受,如:击鼓、说话和拍手。这样,通过聆听,再感受的方法,使一年级的小学生们轻松地理解了强和弱。在歌曲的学唱中,学生也已可以发现强弱,并能准确地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

这节音乐课,让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聆听——新授歌曲——再演唱。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本课,牢牢的把握住了声音的强弱。但也是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在歌曲《小动物唱歌》的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和演唱的教学没能很好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说是,会演唱歌曲了,并没有很好的达到表演唱的效果。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困扰着我。我想,问题肯定是出自我本身的教学设计及安排。音乐课应该是活泼、轻松的。歌曲学生大部分能够较快地接受并学会,但乐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使我总是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知识的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表现歌曲。所以在我将来的教学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演唱及歌曲的表演唱中。在让学生歌表演的环节中,由于我自身对舞蹈不精通,没法给予学生很好的舞蹈动作提示,学生没办法很好的进行表演,这个环节显得课堂不够活泼。

课堂中对教学的组织,我还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一年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很好的组织一堂有趣、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 更多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水平。作为音乐学科,要做到生动丰富、机智巧妙,适时适地的评价。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有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只能用 “你真棒”“你唱得真好听”等简单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今后的常态 教学中,我要不断训练自己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如何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篇二:唱歌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这一学年中,我潜心钻研唱歌教学的方法与途径,积极参加教研员李老师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从听课、评课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并随时与本组教师一起共同探讨研究音乐教学的体会与心得,来促进、提高自己的唱歌教学工作。反思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在唱歌教学方面有了一些感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具体谈一谈:

1、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良好的音乐基本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条件。在本的音乐教学中,我主要从节奏和声音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节奏训练方面,我根据教材内容依次给学生出示不同时值的节奏型,并按照时值的长短对其进行归类,做到读、写、听、创相结合,集体练习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前训练和课中的歌曲学习相结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觉。同时我还深刻地认识到,唱歌教学实际上就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声音训练非常重要。我认为声音训练是贯穿一节课始终的,无论是开始的发声练习,还是在歌曲学习的各个环节,只要听到发扁的、喊唱的等需要纠正的声音,教师就要停下来给予指导,让学生始终用优美、统一的声音歌唱。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演唱方法,我经常提醒他们要张大嘴、轻咬字,用咬苹果的状态来演唱。通过一学年的不断训练,学生的基本功逐步增强,声音效果越来越好。

2、从音乐要素入手感受、表现、处理歌曲。

在感受歌曲阶段,听唱法是我们在唱歌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那么让学生带着怎样的问题一遍遍的>倾听歌曲呢?这就要从音乐要素着眼,如: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什么情绪的?速度、力度上有什么特点等等。在表现歌曲阶段我激励学生要唱出歌曲的情绪与情感,而在歌曲的处理环节,我鼓励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突出音乐审美体验,用最美好的声音表现歌曲,形成教学的高潮。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对歌曲演唱的速度、力度、连音与短音等做出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力、表现力与创造能力。例如四年级歌曲《老师,节日好》的最后一个乐句“飘香的果实甜在老师的心窝”要连续演唱三遍,试想毫无变化的机械重复会是多么单调乏味,于是我提示学生可以对其进行演唱处理,使它更具结束感。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可以在演唱力度上作渐弱处理、可以让我们的演唱速度在最后一遍时逐步慢下来,等等。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演唱,参与的积极性十分强烈。

3、让唱歌教学变得更有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总目标,即“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在三年级音乐《我的小绵羊》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了“情趣”二字,引导学生在歌曲情境中感受、理解、表现、创造,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对于二声部的指导练习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我的小绵羊》这首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学生用轻声高位置模仿小绵羊的叫声,然后问道:“如果把小绵羊的叫声加入到歌曲演唱当中可以吗?你认为加到哪儿比较合适?”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于是按照大家的建议师生一起合作演唱,比较哪种方法或哪些方法效果比较好,哪些方法不可取,然后全班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适时加入小绵羊的叫声,进行二声部练习。孩子们学习劲头很高,当然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那么为什么这一教学环节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呢,分析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自然而亲切。

2、使得单调枯燥的唱歌教学变得有趣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不同的教学班,孩子们提出的设想是不同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去选择、去尝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一别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他们积极思考、主动表现,与众不同的心理锻炼了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

5、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我的小绵羊》是一首单声部歌曲,教学中我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灵活地加入了绵羊叫声作为第二声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倾听、学会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从而为后面的合唱歌曲的学习做好准备。

篇三:唱歌教学反思

在农村小学,许多音乐课常常成了“唱歌课”,因为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往往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在兼课老师的心目中,音乐课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因此,一节音乐课一唱到底,一节课唱下来,学生唱得累老师教得也累。半学期没过,音乐课本上的歌唱完了,剩下的音乐课时间只能每次翻来覆去唱那些歌,使音乐课变得乏味,又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嗓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许多老师把“音乐课”就叫成“唱歌课”,总以为教会学生唱歌就完成了音乐课的任务,其他的什么也不用教;也可能与教师自身的水平有关,因为是兼课,本身懂得不多,那又怎么去教学生呢?结果,就可能造成这种结局:几年音乐课下来,学生只学会唱几首歌,别的什么也不懂或似懂非懂。

怎么改变农村音乐课的这种状况呢?

1、转变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音乐课本上安排了丰富的内容:除了唱歌,还有欣赏、律动、节奏练习、音乐游戏、乐理知识等等。教师首先要转变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观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安排这些内容,学唱歌曲之外,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曲子,做一做律动,拍一拍节奏,玩一玩音乐游戏,学一些乐理知识,教给学生一些唱歌的技巧。在一节课里,让学生既动口又动耳手脚并用,又充实脑袋,那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不高吗?要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懂音乐。

2、降低难度,变视唱为模唱(哼唱)

在学唱歌曲之前,一般来说总要学唱歌谱。许多音乐教师总以为农村学生音乐素质低,不识谱,学唱歌谱就免了。其实,唱好歌谱对于唱好歌曲有很大的帮助。但低年级学生不识谱,怎么办呢?那么就让学生跟着琴来哼唱(或模唱),有时用“呜”的声音、有时用“啊”的声音、有时用“啦”的声音,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容易多了,而且多变的声音,也不易使学生疲劳。

3、改变形式,按节奏读歌词

在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这种做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比较合适。一可以记住歌词,二可以帮助学生唱准每个字的时值。具体操作时,可以先跟老师分句读,几遍之后再齐读。较长较难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让学生都记住歌词。熟练之后还可以拍手读,更能起到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4、放宽要求,不操之过急

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较难。这时,老师可能会这样想:这么简单的动作、这么简单的游戏,教了一节课,你们也不会,真笨!以后再也不搞这样的活动了。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城里的孩子也一样,可能农村孩子的这个过程更长些。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可以参加活动或游戏,特别兴奋,往往根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课堂上显得一团糟。这时,可千万不要急,乱它一会又如何呢?比如:一年级第二册第六课有一个音乐游戏―――接龙,刚开始做这个游戏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到处乱跑,根本不像是在做游戏。在第三次音乐课时又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来练习,临近下课时总算有些像模像样了。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做这个游戏时学生总是特别的高兴,也越做也好了。

在课堂上经常做一些游戏、律动,学生上音课的积极性很高,一听要做游戏总是特别兴奋。为了能参加游戏,对于这之前的活动,总能积极地参与,听得也特别认真。

唱歌教学的新探索 篇6

听唱教学,就是先听后唱,让学生先通过听歌曲旋律,然后视唱曲谱的教学方法。

听唱法古已有之。纵观历史,歌唱的产生先于记谱法,听唱自然先于视唱。“当人类祖先劳作时发出第一声杭育之时,歌唱就诞生了。(鲁迅语)”而直到公元9世纪,人们才开始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音高。五线谱的出现更晚,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才开始广泛使用。在记谱法尚未诞生或完善的岁月里,人类一刻也未停止歌唱。中世纪的欧洲,僧侣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就完整地演唱多声部的格利高列圣咏。这说明,自古以来,听唱就是人们学习歌唱的一种有效方法。人生的第一首儿歌不就是通过听学会的吗?时至今日,听唱法还是大部分人用来学习歌唱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将听唱概括引入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一、听唱教学符合认知行为学的规律

我们知道,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听唱模式中,学生首先通过听熟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走向,也就是说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读谱训练,将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阶段,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唱训练,学生会对音乐诸要素如节奏、音程、时值有一定的积累,待这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和量,他们就会从听唱学习这个必然王国走向视唱学习这个自由王国。因此我认为,在学生尚未掌握读谱技能之前,听唱教学更符合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二、听唱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

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是以听觉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因此“听”应作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如果说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听的审美能力,那么听唱模式培养的是学生听的记忆能力与再现能力。我注意到无论是近几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还是各大音乐师范院校的入学考试,都测试了选手的短期音乐记忆能力。通过在规定时间内听音乐、复述旋律的测试,考核了选手对音高、音准、节奏、速度及音乐总体形象的把握。而在以往教学中从未涉及到有关音乐记忆力的训练。听唱教学填补了这个音乐教育的盲区。通过对音乐片断的听辨、记忆、复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听唱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调查显示,虽已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基础学习,但他们的基本音乐素质仍不容乐观,大小三度唱不清楚,遇到视唱更是无法开口。可是他们演唱流行歌曲時,增四减五,临时变化单,甚至转调都唱得非常准确,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学生在唱歌课上展现自己良好的音乐素质?通过调查了解到,孩子们大多对唱歌课中大量的读谱练习感到厌烦或不知所措,他们认为学一首新歌根本不用去学唱谱,因为他们从广播、电视、CD里学到的新歌远比音乐课上学的多,而音乐老师显然不会认同这个观点,如果音乐课只需要一只录音机,学生除了几首歌曲还能学到什么呢?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正是在对读谱与唱歌的认识上,师生各执一端,导致了目前唱歌课的效率不高,效果欠佳。而听唱教学既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特点,又能达到大多数音乐老师的教学要求,它较好地协调了师与生在对识谱训练认识上的差异,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学生视唱之前已有听唱的基础,他们摆脱了开不了口的尴尬局面,敢于大声视唱,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进步。通过视唱,学生对基本节奏及单程进行了反复练习,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无疑是有帮助的。

下面是听唱教学法的一次实践。

在湖北省全日制中学音乐试用教材初中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二单元歌曲《我们的心同国旗升起》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录音,介绍了这首歌的主要特点——进行曲节奏,然后将歌曲分为三部分,让学生逐段边听边学,每小段播放三遍。由于我事先提出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唱比赛,学生都听得特别仔细,播到第三遍时,大部分学生能跟着录音机一起唱了。三段学习完毕,让学生再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录音,并由老师作一些简单的讲解与错误纠正。三十分钟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伴奏下完整地演唱歌曲旋律声部了。在学生能完整演唱歌曲之后,将歌曲的重难点旋律抽出来作为视唱曲目当堂完成。由于已有听唱的基础,视唱的质量大大提高了,视唱质量的提高又对学生的演唱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改变了过去教师教、学生唱的旧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另一方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过去需要两个课时完成的任务只用一个课时就基本完成。

听唱教学法只是笔者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新的尝试,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共同探讨。唱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之美,无论是视唱教学还是听唱教学都只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美的一种手段,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了让孩子们轻松体验到更多、更美、更好的音乐而努力吧!

中学唱歌教学 篇7

但在目前幼儿园的唱歌教学中, 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如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不到位, 造成在教学中给幼儿的感受不够, 重教唱轻感受;教师音乐素质不理想, 缺乏感染力;教学设计目标不清, 造成教学容量大, 要欣赏、要教唱, 还要创编;幼儿唱歌效益低, 一遍又一遍地唱, 每一遍对音准、咬词吐字等没有要求。根据以上的问题, 我们对幼儿园的唱歌教学做了专项的研究。

●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提高教师的音乐鉴赏水平

如果教师自己对要教的歌曲的演唱、需表达的情感、歌曲的处理等都不到位, 就无从引导幼儿很好地去演唱。因此, 我们着力通过以下的教研活动, 提高教师的演唱水平:

*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 如音乐的基础理论;

*请专业教师培训幼儿园教师, 如视唱练耳、发声训练等;

*组织教师演唱幼儿歌曲比赛;

*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 提高欣赏水平, 如电影音乐、通俗歌曲、歌剧、民歌、摇滚、戏剧等, 了解不同风格作品的特征、演唱要点;

*创编或改编文学作品, 加入音乐配唱, 如改编了故事《拔萝卜》, 增加了角色、音乐以及现代元素, 使故事更加饱满和完善, 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挖掘地方音乐资源, 选择可以利用的作品进行教学, 丰富音乐课堂。比如云南地方戏———花灯, 选择了其中的很多段子, 经改编后变成幼儿喜爱的歌曲。

●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可行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1)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 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同时又包含了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3)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 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 因而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的丰富和全面。

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 幼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经验或知识的主动建构, 而非被动地学习, 因此, 幼儿在唱歌活动中也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来建构其对歌曲的理解、感受, 来学习用情感演唱 (用心演唱) , 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 我们对幼儿唱歌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有效性作了探索。

*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容量适中。

目标是一个教学的核心, 只有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才能正常进行, 取得成效。在研讨中, 我们把目标按两个基本要点来制定:第一认知, 第二情感态度或能力。目标制定清楚, 并能使幼儿容易达到, 体会唱歌活动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强调并重视幼儿感受能力和倾听能力的培养, 让幼儿听, 然后说感受, 再听再感受, 来激发幼儿内心的情感和想唱的欲望, 达到教学的需要。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幼儿当节课必须会唱, 因为幼儿的学习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 幼儿在教学中只要积极参与, 开口唱就可以了。

教学实例:大班唱歌活动“阿细娃娃耍月”

设计意图

1.云南是一个有着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省份, 我们充分挖掘具有云南特色的本土教学资源, 让幼儿多了解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

2.《阿细娃娃耍月》是一首具有浓郁彝族风格的歌曲, 歌词琅琅上口, 意境优美。整首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旋律优美、连贯, 表现了一种祥和、安静的情景;第二部分节奏欢快、跳跃, 恰似小朋友和月亮公公在做游戏。大班幼儿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力, 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因此, 特选择本题材组织大班幼儿的歌唱教学, 旨在让幼儿感受民族歌曲风格的同时, 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愿望。

活动目标

1.感受彝族歌曲的旋律和风格, 初步学唱歌曲并唱准附点音符。

2.提高幼儿唱准歌曲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丰富有关彝族的知识, 图谱、磁带, 钢琴伴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激发兴趣, 导入活动

1.在歌曲的伴奏下幼儿自由舞蹈进入活动室。

教师:你们看老师穿的是哪个民族的衣服? (彝族) 小朋友还会跳彝族的舞蹈, 现在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跳着彝族的舞蹈进教室。

2.练声:在新授歌曲中选取一个难点乐句的旋律, 填上象声词。

教师:我们喊彝族的小朋友来做游戏可以怎么喊? (用“来”“啦”“啊”等练声)

二、基本部分:感受歌曲, 初步学唱

1.完整欣赏歌曲, 体会歌曲意境。

(1) 教师:彝族是我们云南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小朋友刚才已经跳了彝族的舞蹈, 彝族的小朋友还特别会唱歌,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彝族的歌曲名字叫做《阿细娃娃耍月》, 小朋友仔细听, 待会儿告诉老师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2) 听完碟片后提问:听了歌曲, 你有什么感觉?心情怎样?歌曲叫什么名字?

2.提出要求, 教师范唱。

(1) 教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 现在老师也来演唱一遍, 小朋友仔细听, 待会儿告诉老师歌里唱了些什么?

(2) 唱完后提问:小朋友听听歌里唱了什么?幼儿边回答教师边出示图谱, 帮助幼儿熟悉记忆歌词。 (出示歌词时可以分段唱出或念出歌曲, 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3.再次欣赏, 感受歌曲旋律的变化。

(1) 教师:现在小朋友可以在心里跟着老师唱一遍这首歌, 边唱边想歌曲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是先慢再快, 还是先快再慢? (慢, 表现了月亮升起时的平静, 要用舒缓的声音演唱;快, 表现了小朋友和月亮公公快乐地做游戏, 要用跳跃的声音演唱。)

(2) 听完教师第三遍范唱后, 请幼儿说说歌曲速度的变化和情绪, 慢的要用什么声音演唱? (温柔舒缓的声音演唱) 快的要用什么声音演唱? (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 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速度和情绪的变化, 并进行演唱。

4.幼儿学唱歌曲。

(1) 教师大声唱, 幼儿默唱。

(2) 幼儿跟教师一起唱。

5.请幼儿齐唱, 教师注意听幼儿唱不准的地方, 特别是附点并进行纠正。

6.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载歌载舞, 活动在高潮中结束。

这个唱歌教学过程经过了很多次的研讨, 幼儿在课堂上学得轻松, 教师也教得轻松, 幼儿在感受和倾听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与音乐采风活动, 丰富教师的生活

云南有很多音乐资源, 通过采风活动, 让教师更多地了解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如去嵩明县参与花灯表演, 去厂口听教堂音乐, 去石林参加火把节等。教师采风回来后有了很多感触, 激发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和对生活、对工作的热情。

幼师唱歌课教学评价初探 篇8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评价,幼师

教育部在2001年至2003年相继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这个新的课程标准中, 对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创新与调整。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 必须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改革与调整原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 使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更能与时俱进, 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 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幼儿专业教师。

目前, 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所开设的学科课程基本上按照传统幼儿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和理论教学思路来进行教学活动, 这种思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 它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与新课程标准有很大的距离, 在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围绕国家新课程标准进行自身的改革与研究。同时, 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在学校全部教学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学工作的改进, 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与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分不开的。因此, 如何构建幼儿师范学校新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已被摆在面前。

唱歌课在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体系中常被认为是一门专业技能技巧课, 认识上的偏差使幼儿师范学校唱歌课以往只重视对学生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在教学评价上仍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 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核, 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全面评价。

因此, 在幼师唱歌课教学评价上, 我认为应构建多元化学生成绩评价制度。改变过去幼儿师范学校唱歌课单一的期终考试办法, 以学生为中心, 客观、公正、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 达到总结、完善、提高的评价目的。

1. 建立可行性多元化的学生唱歌学习档案。

建立学生唱歌学习档案, 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唱歌学习的各项环节, 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做为期终评价的重要依据。学生唱歌学习档案采用文字、声音、录像等三种不同形式, 三者相互补充, 各有侧重。学生唱歌学习档案应包括: (1) 唱歌学习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唱歌课记录本, 教师侧重记录学生每次上课情况是否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等内容。是对学生平时唱歌学习态度和学习进步情况的客观反映。 (2) 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专业汇报或文艺演出的次数和形式, 保存汇报和演出的节目单 (录像、录音等) 。 (3) 声乐课考查或考试的情况统计。

2. 增加具有师范性特点的考试内容。

随着幼师唱歌课改革的发展, 幼师唱歌课不再是以前的单方面技能课教学, 还增加了声乐理论课、声乐教学法、声乐发展史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上述内容的理论考试, 重点考查学生对唱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丰富声乐课评价的内容。

3. 采取“教考分离, 主考负责制”的方法, 对学生期

终唱歌考试进行评分, 挑选业务能力强, 教学水平高的音乐教师担当期终考试的主考 (一般由音乐教研组长牵头) , 以教考分离为出发点, 组成4~6人的期终唱歌考试评委团, 采用现场举牌亮分、评分的方法, 把成绩分为A、B、C、D等几个分数段, A为90~99分, B为80~89分等以此类推。学生演唱结束后, 评委举牌亮出代表分数段的英文字母, 由主考负责, 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和有争议的由主考决定的原则, 主考确定分数段, 评委老师在分数段内自主打分, 增加考试的透明度, 体现考试的公正性。

4. 唱歌课学生成绩多元化评价的反馈。

教师对学生在平时上课、理论课考试以及演唱实践的评价, 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根据各项评价内容的实际情况, 在第一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通过学生唱歌教学档案的反馈、期终考试的现场演唱、音乐理论的考试试卷等综合评价, 对学生在一学期内的唱歌成绩做出优、良、中、差的终结性评价和文字性建议, 由任课教师及时反馈给学生, 并对学生下一阶段的唱歌学习提出指导性建议。

幼儿唱歌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 篇9

一、内容设计:适宜幼儿发展特点

(一) 素材的选择:以歌曲之“有趣”激发幼儿之“兴趣”

一首歌曲能否让幼儿认真演唱, 关键看它能否激起幼儿歌唱的兴趣。因此在歌曲内容的选择上, 教师应着力在“有趣”字上下功夫, 以歌曲之“有趣”激发幼儿之“兴趣”。这里所谓“有趣”的歌曲, 主要是指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切近幼儿生活和情感的作品。这样的歌曲更利于孩子感受音乐形象, 产生与其相一致的情感共鸣。孩子带着兴趣去触碰音乐的意境美、旋律美, 就会积极的投入到演唱活动之中。

因此, 在实际的唱歌教学中, 选择歌曲在内容上要尽量做到“四性”, 即:趣味性、情境性、故事性、生活性。小班歌曲 《毛毛虫》, 虽然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 但里面毛毛虫与大叔、爷爷做游戏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可爱的孩子们, 孩子们都饶有兴趣地一边演唱一边游戏, 脸上满是俏皮、专注的表情, 肢体动作更是丰富多样、滑稽可爱。不用过多言语的引导, 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被里面的情景感染着、激发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 以高涨的兴趣演绎着一场“毛毛虫与大叔、爷爷逗乐”的情景剧。

(二) 音域的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幼儿喜欢唱歌, 但他们唱歌时常有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如: 不用自然的声音唱;大声叫喊式的吼唱;脱离曲调, 象说话一样“说唱”等等。产生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幼儿所唱歌曲的曲调超出了他们“音域”的发展水平。一些音域过高或者过低的歌曲, 用自然音唱是困难的, 高音唱不上去, 只有吼唱, 低音唱不出来, 就变成了说话。所以, 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音域适合幼儿声音特点的歌曲。

一般而言, 幼儿的发声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 他们的喉头比成人的小一倍半, 声带柔嫩且较短, 音域比较狭窄。从整个幼儿期来说, 不宜唱音域较宽的歌, 一般来讲各年龄班歌曲的音域可参考以下要求: (1) 小班: c1—a1; (2) 中班:c1—b1; (3) 大班:b、c1—c2。

另外, 在歌唱教学设计中, 教师还应该注意保护幼儿的嗓音, 教育幼儿懂得保护嗓音的重要性。引导幼儿用好听的、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善于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正确演唱, 严格防止幼儿练唱成人歌曲, 以免损害幼儿的嗓音。

二、伴奏设计:分析歌曲风格, 对症下药

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功中, 老师们拿到歌曲后没有认真分析歌曲风格和调式, 随意而简单地进伴奏, 整首歌曲听起来单调、空洞、缺少强烈的色彩感, 不能很好将孩子带入应有的意境。因而, 在歌唱课堂中, 要么老师一人唱独角戏, 孩子傻愣双眼;要么, 孩子们很听话全力配合, 演唱时却面无表情, 没有充分地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和肢体语言。这让一节节富有情趣的音乐活动课以“失败”而告终。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要注意分析把握不同风格的歌曲, 根据风格对症下药。

(一) 进行曲风格的歌曲

如 《国旗国旗多美丽》 《小小兵》 《小海军》 《玩具进行曲》 等, 这类歌曲节奏鲜明, 旋律进行较平稳, 曲调明快, 坚定有力, 速度适中, 能伴随行进的步伐, 表现出气势磅礴、奋勇前进的英雄气概。这类歌曲一般选用坚定有力地柱式和弦, 左手常用八度弹奏根音, 在用原位和弦的同时, 也可用一些转位和弦, 使音响获得新鲜感, 增强行进的气氛和动感。

(二) 欢快风格歌曲

比如说欢快风歌曲 《小老鼠上灯台》 《数鸭子》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火车呜呜叫》 等, 这类歌曲情绪欢快, 热烈, 常表现生动活泼, 跳跃喜悦的动人形象。这类歌曲常选用正三和弦为主, 适当加以副和弦, 一般选用半分解和弦为主。弹奏时, 多用断奏或跳音。

(三) 抒情风格歌曲

《大树妈妈》 《迷路的小黄鸭》《摇篮曲》 等属于抒情类的, 这类歌曲旋律优美, 流畅, 富于诗情画意, 而且节奏自由, 平衡, 速度一般较慢。这类歌曲的和弦在选用正三和弦的前提下, 可较多的选用副和弦和变化色彩的和弦, 以烘托柔美歌唱的情绪。常以分解和弦用的最多, 在右手带旋律或部分旋律时, 左手配弹分解和弦, 左手弹旋律时, 右手弹分解和弦, 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特点。

总之, 在确定把握了歌曲风格后, 伴奏要力求明确, 简单, 和弦和音型应层次清楚, 变化分明, 跨度性不宜过大, 遵循就近原则, 避免过度的繁琐与花哨, 影响幼儿演唱。

浅谈唱歌教学中情感的挖掘 篇10

一、朗读歌词, 激发学生情感

歌曲是通过旋律与文学语言双重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特别是学生通过歌词来理解内容, 再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记忆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所以分析理解歌词对于学生来说, 是加强分析理解歌词的最佳手段。怎样让学生分析歌词呢?在音乐教学工作中, 当学生接触一首新歌时, 首先通过朗读歌词, 然后划分段落,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找到歌词所表达的中心, 并要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 然后由教师总结歌曲的内在思想感情。如进行第九册中《长城谣》这首歌的教学时, 通过朗读歌词, 学生讨论, 把全曲划分为两段,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歌曲?同学们回答:反映的是抗战时期的歌曲。教师进一步引导, 说这是当时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主题歌, 以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为题, 控诉日寇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过去, 而且调动了他们的思维联想, 感情的进入, 又激发了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和欲望。

二、理解歌词, 升华学生情感

通过朗读歌词, 学生对歌词表现及内涵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只有深入逐段逐句地分析研究, 才能达到更深的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意图、情绪、情感, 从而在歌唱中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丰富并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如歌曲《长城谣》学生已经把这首歌划分为两段落, 在逐段逐句的分析歌词的同时, 由教师加入曲式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 第一段落从“万里长城万里长”至“骨肉离散父母丧”, 第二段落“没齿难忘仇和恨”至“新的长城万里长”, 每一段落歌曲又分为四句, 先让学生讨论, 教师再总结出来。第一段前两句是颂扬长城故乡的美丽富饶, 后两句表达失去家乡内心的极度悲愤。通过分析, 学生会感觉到家乡的美丽、祖国的壮阔, 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爱家之情。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用什么样的情绪、力度、速度演唱歌曲,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挖掘作品内涵, 正确表达歌曲情感

唱歌教学中的情感培育 篇11

一、充分聆听音乐作品

音乐教学应突出情感体验,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性。但我们在课堂上虽然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但学生往往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当然也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在唱歌教学中尤为突出。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是内容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因此在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教学时,让学生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使其在对艺术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审美对象,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动入境。这样,他们不仅可以从教师的导言中了解歌曲的背景,还可以从教师范唱的表情中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聆听、模仿、重复是唱歌的重要途径,对于唱歌来讲,多听非常重要,学会唱歌主要靠听。就学唱前的聆听来说可以分层次、分步骤地反复进行,每次聆听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使学生在多次的聆听中不但熟悉歌曲的旋律、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同时,在聆听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因为音乐有一个特点,即“熟悉了才有情感”。

二、培养音乐表现技巧

音乐的表现技巧包括演唱技巧、乐感、音乐想象和创造才能。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他们有感情地演唱,就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乐感、想象和创造力,而这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唱方法与歌唱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地咬字、吐字是表达歌曲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不同,歌唱时的咬字、吐字方法也有所不同。通过读歌词,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涵,且高位置读词更贴近唱歌的方法,使咬字、吐字圆润,使头腔共鸣容易寻找,并有利于情感的发挥。

速度和力度是音乐重要的表现手段。根据歌曲的具体要求、风格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将速度和力度做适当的处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确的呼吸方法、音准节奏的训练、歌曲高潮的处理及演唱形式的变化等都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美的感情,看似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教师非常细微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注意、模仿的焦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自己应先投入感情,把一首歌曲的内在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充满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

但教学中,很少看到教师细腻的音乐处理,较多的是概括性的长、短、强、弱、快、慢的处理。音乐的表现性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唯一标准,教师要会指导、掌握和运用。歌曲分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交流的最关键环节,也是一节音乐课中师生教学活动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学生体验、讨论、总结、归纳歌曲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旋律线的走向,最被感动的乐句旋律及歌词,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用意。根据歌曲所抒发的情感,选择哪种演唱方法、演唱力度去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带领学生从中挖掘出较深的思想内涵。

总之,唱歌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要侧重于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掌握唱歌的基本方法,注意清晰地吐字,自然地发声,要唱准旋律,最终达到发自内心、有情感地去表现。

小学低段唱歌教学的方法 篇12

一、从歌词入手

有些歌曲相对来说, 歌词比较长, 内容较为丰富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或抒情性, 用词比较考究, 文学性较强。这样的歌曲, 通常可以先从歌词入手, 带领学生反复熟悉和体会歌词的内容和意境, 然后再来学习旋律和歌曲, 就能够帮助学生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 理解歌曲内容, 词曲结合上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歌曲《小青蛙你唱吧》。

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 向学生这样介绍歌词:“这是一首关于小青蛙的歌曲, 同学们知道小青蛙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吗?它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呢?它会不会叫啊?它是怎么叫的?它还有什么本领?我们要不要爱护它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把整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自然地串起来了, 并且在学习歌词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着重强调那些需要引起学生注意和掌握的词汇, 像“炎热的”、“绿色的”、“可爱的”、“花丛”等等。

相反, 有些分节歌内容比较简单, 同样一段旋律有几段韵脚整齐、内容相近的歌词, 这样的歌曲通常只要让学生先熟练掌握第一段歌词,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歌词韵律与歌曲旋律节奏之间的关系, 再把第二段、第三段歌词教给学生, 学生们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 甚至能够自学自唱。

二、节奏导入

有些歌曲节奏鲜明, 内容紧凑, 词曲结合, 朗朗上口, 可以采用节奏导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们熟练掌握歌曲节奏, 再按节奏学习歌词, 最后加上旋律, 进而学会完整地演唱歌曲。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手拍节奏的方法, 先让学生来学习歌曲的节奏:2/4

经过反复练习, 在熟练掌握节奏的基础上, 学会有节奏地、富有韵律感地朗读歌词, 然后在学习旋律和演唱全曲。

三、旋律先行

有些歌曲旋律朴素、流畅、简单, 词曲结合自然, 易于上口, 可以采用旋律先行的方法, 即先教旋律, 由旋律再到歌词, 一步一步自然地学习、掌握歌曲。例如: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于科达伊教学法所引用的柯尔文手势, 利用视觉手段, 运用手势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 来帮助学生感觉和辨别音的高低, 赋予抽象的音高概念以一定的形象特征,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 更简便易行地唱准音高。

四、分句教唱法

分句教唱是典型的传统教唱歌曲的方法。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传统, 被古今中外的歌唱教学活动长期运用, 自有其道理。它的好处在于一句一句地分解教唱, 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歌曲的乐句结构, 便于学生掌握呼吸、换气、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观察、倾听和模仿, 易记易学。在进行新歌教学时, 如遇到音程跨度较大或节奏较为复杂的乐句, 采用分句教唱法能帮助学生较快地克服障碍, 顺利地学好新歌。但是由于整首歌曲被分解开来, 容易影响歌曲的整体性和思想感情的完整表达, 对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学唱时一句句地跟唱, 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弱起小节的歌曲, 分句教唱对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我认为, 对于由完全小节开始, 乐句结构划分清楚, 相对来说比较长的歌曲, 音程跨度较大或节奏较为复杂的乐句, 较为适合采用分句教唱法。

五、整体教唱法

整体教唱法是相对于分句教唱法而言的。它是指老师完整地、有表情地、一遍一遍地重复演唱歌曲或播放歌曲, 学生从头至尾、一遍一遍地反复听、跟唱。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初入小学的学生, 识字不多, 识谱有困难, 但他们的听觉较灵敏, 也善于模仿。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 可以保全整首歌曲的意义、情绪、形象的完整性。在学唱过程中, 较容易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又因为是整首歌曲的跟唱, 学生必须自己动脑筋去记忆、去想, 这一句唱完了, 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就使学生的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从而使学生能够以主动的态度去学唱新歌。但由于是整首歌曲的跟唱, 而不是像分句教唱法那样一句一句地学唱, 歌曲旋律、节奏上的一些难点就有可能得不到解决, 学生对于歌曲细节的把握也可能较为粗糙。

我们认为, 一些结构短小、内容紧凑、形象集中、音乐表现手法相对单一的歌曲可以采用整体教唱法。采用整体教唱法能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比较完整的记忆, 这就有利于增强和发展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视谱教唱法

视谱演唱无疑是学唱歌曲的最高境界, 它不仅可以使人完全主动地去学唱歌曲, 并且可以使演唱更加准确、细腻、富于个性。但是, 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认谱; (2) 识字。因此, 在低年段运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必须慎重, 必须采用学生能接受的、形象化的、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采用视谱教唱新歌的方法可以选择那些旋律线平稳、节奏单纯、乐句短小的儿童歌曲。

以上是歌唱教学活动最常用的几种方法。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参考这些最基本的方法, 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针对所要教的一首新歌, 面对所要教的孩子, 深入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结构、内容等特点, 了解孩子在语言、节奏、音准、性格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再结合教师自身的爱好、经验、能力与特长, 去选择、运用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法。教学工作是极富创造性的一项工作, 唱歌教学活动的组织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 需要因曲而异、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摘要: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小学低段学生唱歌教学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歌曲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歌唱教学活动最常用的几种方法有: (一) 从歌词入手; (二) 节奏导入; (三) 旋律先行; (四) 分句教唱法; (五) 整体教唱法; (六) 视谱教唱法。针对所要教的一首新歌, 面对所要教的孩子, 选择、运用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法, 做到因曲而异、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关键词:小学,唱歌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博士生科研训练下一篇:朗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