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小议(通用11篇)
中学作文教学小议 篇1
语文是知识大厦之根基, 思想之表述, 文字之传承, 思维之拓展, 舍语文素质莫能为之。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 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的85%要依依耐人际关系、外世技巧。”人际关系、外世技巧与语文的综合素质如同唇齿。一个人, 即便机会良多, 才华超绝, 若是将言而唇闭, 欲文而笔投, 亦必英才难展, 一生碌碌。笔者教学有年, 略有体会, 现列举如下。
一、正确理解诗词, 不能望文生义
辛弃疾在写给他的朋友陈亮的一首壮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有这样一句:八百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很多学生未能理解句意, 故误读为“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把前句中的理解成了“军队驻扎的范围”, 把“分麾”理解成“分吃”。如此望文生义, 即使能解释通, 也不免牵强附会。“八百里”, 指牛, “麾下”的“麾”, 指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本词中“麾下”指军营。“炙”本为一个会意字, 上为月, 即肉;下为火, 意为把肉放在火上烤。因此, 全句合在一起译作:“将士们在军旗下分吃烤牛肉”。正常语序应为“分∕八百里炙∕麾下”。从语序上看, 原句属宾语前置句。因此, 原句读作:“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对“五十弦”, “分”对“翻”, “麾下炙”对“塞外声”, 合情、合理、合拍。
二、语文教学, 听读说写, 依次拔高
学习语文最后的目的, 就是为了能够顺畅表达地自己的思想, 包括两方面, 或者用语言, 或者用文字。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 百世劝人以书。”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呢?首先, 学习不一样的表现手法。高手写作, 无不使用了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同样的一种思想, 表达方式不同, 其结果截然不同。纵观文坛, 见解很多但是能够引起人们记忆和赞赏的, 就是把人类知道甚至已经耳熟能详的话语, 通过不一样的表现手法给描述出来, 成为了千古绝唱。我们学习写作, 要学习不一样的表现手法, 千人一面的文章最无品味。
其次, 看透事物的实质, 洞彻真理。一篇优秀的文章, 莫不是把握住了事物的实质, 清晰地表述了作者洞彻的真理。如果这篇文章的作者第一个表达了这种真理, 那么这篇文章有可能成为千古绝唱, 流传不衰。语文教师要把作文的真谛传导给学生, 让他们站在很高的起点, 让他们无往不利。
三、背诵德育双管齐下
为了加深对语言文字的喜爱, 我让学生背诵短小智慧的句子, 激励学生向上的精神, 这些催人奋进的上下对照的句子让他们熟读背诵之后, 一方面增强了表述能力, 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做人处事。
如引导学生心胸开阔的:
人生得意逞南北,
长江何恨贯东西。
如强调少说多做的:
话讲得十分精彩应该得到一等奖,
一句废话也没说应该得到特等奖。
如引导学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人在顺境, 我在逆境, 我远之;
人在逆境, 我在顺境, 我近之;
我见识多, 他见识少, 我告之;
他见识多, 我见识少, 我学之;
他品德高, 我品德低, 我赞之;
我品德高, 他品德低, 我勉之。
如教给学生正确读书和做人的: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 而是为了提出不同的见解, 感悟非凡的思想;
做人的目的不是为了活好, 而是为了找到更佳的归宿, 发现伟大的永恒。
如正确处理学问与名利的:
名利像火, 理智者围炉夜话, 贪心者投火自焚;
学问像水, 窄浅者哗哗流响, 宽深者默默无声。
诸如此类的句子, 不胜枚举, 学生都比较喜欢, 不仅增进了文笔, 而且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方法多多, 不一而足。教师要灵活运用, 知机识变, 不拘一格, 让语文学习有滋有味, 让课堂春风拂面, 天长日久, 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作文教学小议 篇2
主题词:课堂教学自主能力
摘 要: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教师到独立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上。
叶澜教授在《教育概论》一书中谈到:一个人从呱呱坠地便开始了自主性发展的艰难历程:从乳儿期挣脱母亲怀抱迈出双脚的“我自己走”,到婴儿期拒绝母亲喂饭拿起勺子的“我自己吃”,到幼儿期尝试走出家长视线伸出双手的“我自己来”,乃至到童年期跨进学校大门提起笔杆的“我自己写”,无不说明走向独立自主是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教师到独立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上。根据这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应体现在以下的“六个给”,“六个让”上。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朝前走
给学生一个空间,就是要给学生一个独立人格的空间,一个独立思维的空间,一个独立展现的空间;就是要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构建大课堂,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各种学习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由创造和自主发展。
本人执教五年级下册的《威尼斯的小艇》。
师:正因为船夫的驾驶技术好,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乘坐小艇去做自己的事情。同学们想想,坐小艇的都有什么人?
生:有商人沿河做生意。
生:有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
生:有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
生:还有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了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想一想,还可能会有什么人乘坐小艇去做什么事情呢? 生:还会有游客在小艇上观看威尼斯水上的优美风景。
生:还有小学生坐小艇去学校上课。
生:还会有流浪歌手在小艇上唱歌。
„„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不断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她们看到了美丽的威尼斯,热闹的威尼斯,她们乐学善思,逐渐养成独立学习,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条件,就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让学生看到目标就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程度,使学生围绕目标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为此,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
本学期教授《将相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我设计如下内容: 师:如果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那儿,蔺相如不采取回避的做法,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他可以去告诉赵王,让赵王来劝说廉颇。
生:我认为这样不妥,这样只能让廉颇更加讨厌蔺相如,他会认为蔺相如是个爱打小报告的人。
生:蔺相如可以去和廉颇谈一谈,化解两个人的矛盾。
生:我觉得这样做也不合适,毕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我认为廉颇这样一个冲动的人不合适用这样的方法。
师:看来蔺相如躲着廉颇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从这里你又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蔺相如是个聪明的人。
生:蔺相如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生:他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真正合适的并不多,让学生去思考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争鸣中发现最佳的途径,并让他们在思考、争鸣中发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这不是一件轻松而又能事半功倍的事情吗?
三、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时间,就是多给学生一个朗读、讨论、质疑、操作、课堂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议中明理,疑中发现,做中体验。
《桥》一课有很多环境变化的描写,在授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讨论,用句子对比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句子,如: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在充分的小组讨论后,学生发现了前一句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上这些比喻会更具体描绘当时环境的险恶和危急。同时也为后面老村长这个人物的高大形象作了铺垫。
还如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不已,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课后去读一读《三国演义》,并续写《草船借箭以后》。学生利用课后去查阅资料,去阅读,去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这比老师在课堂上用几十分钟时间说教要来得有效果。
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既要注意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又要通过学习来促成学生问题生成,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还是《草船借箭》这一课。
当学生初读完课文,阐述自己对文中人物的印象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神机妙算?”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充分地阅读和讨论后回答。
生:从“都督委托,当然照办”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生:我从“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这里看出诸葛亮对自己很有信心。
生:我们小组从诸葛亮借箭过程中在船上与鲁肃饮酒这里看出他神机妙算,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判断船受箭的重量。
生:诸葛亮能够知道什么时候有大雾,我觉得他真的非常神机妙算。
„„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问题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探究中他们可能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定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间的理解上引发一个冲突,让学生在讨论与争辩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在理解教材的空白处设下一个疑点,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闪出创造的光辉。
看过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的课堂实录,正应此言。
师:所以课文的结尾才肯定地说:“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正如你们所说的“不得不”“不能不”尊重晏子的口才。然而,今天有一位外交官,他对晏子的口才却是这样认为的,谁来读一读?
生:“晏子的语言虽给人们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还是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师:关于这位外交官的评价,你赞成他的观点吗?你不赞成他的观点吗?或者既赞成又不赞成,我们就把它说成“说不清”。现在,不要和别人讨论,你自己静静地去思考,我相信,当你观点通过你的思考传递出来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声音,任何人的观点我们都赋予尊重,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思考。
生:我非常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因为大家都知道,晏子是出使楚国的,他靠自己的语言来反驳了楚王的话。他的口才是很好,但他的智慧更重要。所以我不赞成这位外交官说的话。
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晏子的口才就是源于他的智慧,对吗?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我非常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因为在课文中,晏子和楚王的对话,晏子都是在讽刺楚国。如果你是那国家的人,别人讽刺你,大家都会感到不高兴。这样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我觉得晏子虽然口才非常好,但他这样对别的国家的人说话。虽然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但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生:晏子本来叫晏婴,人们尊敬他才叫晏子。大家想一想,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国人应该尊敬齐国的使者,但楚国的人屡屡侵犯晏子,晏子说的话,表面看起来是有情有理,但都是在讽刺楚王,有句话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楚王是明着侮辱晏子,而晏子的语言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其实绵里藏针。他并没有明着跟楚王对着干,我认为他这点是非常伟大的。
师:那你的观点是赞成还是不赞成呢?
生:不赞成。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声音?
生:我也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因为是楚王首先不尊重晏子,从文章可以看出,先是让他钻狗洞,又说他们国家没有人,所以晏子也没有必要尊重楚王。再说,晏子也没有明着针对楚国。所以我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生:我觉得我是说不清,楚王先是侮辱晏子,但是两国应该保持友好的关系,我认为楚王没有必要采用这样的方式,两方都在逞口舌之能。
师:其实呀,这没有正确的观点,只有自己的思考。感谢这位外交官,和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触及到了我们的思维,我想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地去思考,如果依照他的话,逞口舌之能,仅仅停留在他运用语言的方法,夸张、类比、比喻,这些语言的技巧上,难免也有这样语言游戏的感觉,还有同学们所说的那样,面对那样的情况,他就必须这样。这就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究竟他的背后还藏着什么力量,才能真正让我们感
觉到这两千五百多年的故事到底为什么到现在还这么脍炙人口,人们说这晏子真正赢得了尊重。我觉得回过头来,透过这些语言的形式,我们再走进晏子说的这些话语,再研究研究晏子的智慧,究竟藏在哪儿?好不好?我们再一起研究研究。(看大屏幕。)注意看,晏子是在怎么说的这句话?
这样精彩的思想碰撞当然会让小辩手们更加主动自觉去思考、去挖掘文本,学习的效率可想而知了。
六、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教学中老师应该多给学生选择的权利,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给学生一个权利,至少应体现在三个方面:⑴给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即让学生参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制定。⑵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即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⑶给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权。让学生在学习中评,评中学。
由于单调的作业使学生厌倦做作业,惧怕做作业,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不利的。这个学期我的作业设计开始多样化。如《半截蜡烛》一课,我上完后要学生自由选择项目完成课后作业,可以续写剧本、可以写读后感、可以自己编写课本剧。这样的选择性让学生有了拓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不同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作业内容。有了自主权的学生自然就变得主动学习,他们的观察、想象、表达、搜集整理等能力也将得到不断地提高。
“给”学生,“给”出的是信赖;“让”学生,“让”出的是有效的课堂和成功的教育。
小议中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学科,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务必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一、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二、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三、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四、认真研究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学生主动接受。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阶段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后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五、教师要要精心上好课
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课型、学情的不同,运用适宜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简洁、高效,能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不得“满堂灌”。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注部分优秀学生,借助“小先生制”和教师个别指导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加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加强反馈矫正教学环节,“双基”教学力争让学生做到“堂堂清”、“节节清”、“单元清”。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重视整合建模教学。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合理有效,不搞形式主义。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一如既往的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摸索创新,为更加有效地管理好班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小燕;;“少教多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年12期
[2]张群;;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2期
小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篇4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 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中早有记载:“善谈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 约而达, 微而藏。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 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不断学习和研究中, 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笔者依据前贤的研究, 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际, 提出几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原则。
一、规范性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此种语言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上, 首先考虑的必须是正确性和清晰程度, 教师的言语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规范准确的语言首先表现为标准的普通话, 即做到吐字咬音, 清晰准确, 抑扬顿挫, 悦耳铿锵。如能配合具体的文章, 采取合适的语调、语速, 就更能抓住学生的心了。
二、审美性
美的语言能够打动人的心灵, 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 教师或和风细雨、娓娓道来, 或慷慨陈词、情感激烈, 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审美体验。首先, 美的语言在形式上必须是精致的, 普通话必须标准, 发音轻重、声调缓急必须配合得当, 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也必须准确和谐。在语言的内容上, 还可以锤炼各种表达技巧, 对于课堂中运用到的不同语言应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陈述性的语言要求简洁流畅;阐释性语言要求活泼准确;点拨性语言要求明晰生动;对话性语言则要求亲切风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染熏陶作用是最直接的。美的教学语言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美感, 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三、针对性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指教师针对相应的对象、相应的文章、相应的场合, 使用不同的语言。强调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就是强调教学要“目中有人”, 教师在授课时务必做到有对象意识和反馈意识。所谓对象意识, 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 或形象生动, 或高雅幽默。所谓反馈意识, 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敏锐观察学生情绪思想的起伏变化, 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语言速度、频率和节奏, 把握教学的主动权。
结合上述课堂教学语言的三个特点, 笔者借鉴前人的经验, 联系自身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 语文课堂因情感而饱满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作者饱满情感的精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白居易也说过:“诗者, 情根, 苗言, 华声, 实义。”语文教学的载体就是这样一篇篇情感的结晶。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难以想象, 一个情感淡漠、语言平淡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演绎别人用真情描绘的奇葩。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说话人对自己多说的话毫无情感, 把自己隐藏在幕后, 也不理睬听众是谁, 不偏不倚, 不痛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 玩弄一些抽象概念, 或者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 没有一些人情味, 这只是掠过空中楼阁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
另外, 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 有“美育”这一项额外的教育任务。语文教学载体大多具有以情感人的特点, 或托物言志, 或直抒胸臆, 或激情洋溢, 或温婉柔和。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倾向于篇章结构或行文笔法的解析, 则无法唤起学生的审美热情。
2. 语文课堂因幽默而多彩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独具魅力。
幽默的教师通常会因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和才思。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在理解问题和表达观点时通常很独到。学生拥有了轻松欢快的情绪, 不仅会主动获取知识, 而且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幽默潜能, 打开思维和创造的大门。一位教师上课时, 突然从外面飞进一只蝴蝶,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蝴蝶上了。这时, 教师说:“这就是蝶恋花啊, 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祖国的花朵!”学生们都被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住了, 注意力也轻松自然回到了课堂上。
幽默是心态健康积极的表现,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幽默感, 也能将这种健康的情绪带给学生, 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3. 语文课堂因启发而明艳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朱熹解释为:“启曰开其志, 发曰达其辞。”可见, 启发式教学在中国由来已久。语文教学语言要做到具有启发的作用, 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学语言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比如一个生动形象、引人想象的描绘, 激情奔放、纵横捭阖的抒发, 开拓思路、激人进步的导语, 余味无穷、留有启思的结语等。这一切都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和感触。 (2)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从“趣”出发, 能够引导学生产生想学的内部动机, 并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自然和原始色彩的内在力量, 其本身有着强烈的冲动性和亟待满足的驱动性, 所以兴趣比毅力具有更大的爆发力和推动作用。
那么, 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呢? (1)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正所谓“言为心声”, 没有美好的内心, 何来动人之声?语文教师要广泛汲取人类文明中有益的成果,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2) 丰富自身的词汇。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 才会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 避免同样的用语在课堂上反复出现。 (3) 课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学生展示很多的内容, 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充足的准备。这既是对学生负责, 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小议中学英语口语教学 篇5
关键词: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教学方法
如今,市场的国际化使得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更迫切,英语应用能力成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实际运用能力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英语口语交际变得更重要。要使中学英语口语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从考试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环环紧扣,有序地完成对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任务。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作用重要。学生除了要经常练习外,还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创造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建议其他科目的教师在教授其他相关知识时用英语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
二、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锻炼口语的机会
1、建立英语角(English Corner)。我校的英语角活动于每周三在学校植物园内举行,由各个班级轮流主持。学生自己设计内容和形式、邀请外教、设计海报,在活动前几天张贴在校园内,在活动前一晚到各个班级演讲,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宣传。活动当天,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些游戏,内容丰富多样,吸引各个年级的学生。学生自娱自乐,在游戏中交一些朋友;在相互交流中,自然愉快地学到许多英语知识,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口语。
2、举行英语节目汇演。为了满足学生强烈的表演需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节目表演,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演课本剧、朗诵、演小品、唱歌等。学生将教材中的课文改编为短剧、独白或采访,自编自导自演,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有效提高表演才能。
3、举办英语竞赛。竞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每学期我们都会利用适当的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必要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有关口语表达方面的比赛。
三、帮助学生找出口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1、定势心理。学生以汉语为母语,养成了以汉语思维的习惯。学习英语,就应改变原有的定势心理,用英语思维,养成说英语的习惯。
2、从众心理。当他们看到周围人都不说英语时,就不愿意花精力练习口语。
3、害羞心理。这会导致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英语。
4、自卑心理。某些学生在进入中学以前从未学过英语,缺乏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而不敢开口说英语。
5、敷衍心理。有些学生虽然明白学好口语是有用的,但不愿吃苦,不肯下工夫练习。
基于上述心理及学生自身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如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词汇、句型、语法训练不够,朗读、背诵等基本功不到等,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怕说错,说不好,遭人讥笑,被批评。因此学生开口难,连贯叙述更难,而越害怕就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找出这些心理障碍并帮助其克服。
四、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精”的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能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泛”不等于“滥”,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在其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口语教学是训练面对面的口头交际能力的,需要融洽的人际氛围,而且应该互求了解、倾诉、传递信息、互相合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必须营造师生和谐气氛,气氛越和谐,交际就越成功,更容易激起交际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尽量不用以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由使用英汉双解词典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从而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对一些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出现越解释越明白的词、句,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相似语境,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猜测、理解。
小议中学英语文化教学原则 篇6
关键词:中学英语,文化教学,原则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体现语言。因此,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因此,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得到了英语界的广泛的认可。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学的目的已从传统的听、说、读、写中脱离出来。许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探讨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方法及途径,并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文化导入实践。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笔者发现,这方面的文献探讨的较多的是大学文化教学,而现有的中学文化教学文献对于原则方面的探讨不够完善。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进行中学文化教学时应遵循以下七个原则:
1. 以纲为纲原则
新《课标》提出了文化意识的培养,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之一。同时,还对每一级别所应达到的文化目标进行了具体的细化。《课标》(教育部,2001)把文化意识目标分为二、五、八级;而《课标》(教育部,2003)则列出了七、八级文化意识目标。自此,广大中学教师应该以纲为纲,认真学习钻研文化教学的目标,并在其指引下,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文化教学的内容。依据教材的编排系统的、不重复的教授文化知识是许多学者提倡的文化教学阶段性原则。
2. 实用性原则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文化教学的“交际性”。对于语言中所蕴含的包罗万象的文化知识,无需面面俱到地讲授。只需要对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并直接影响其有效交际的文化知识进行重点讲授。比如在初中文化教学时,对于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等较有实用性的文化知识应有意识地进行介绍。
3. 适量性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要受到课时及教学进度的限制,缺乏针对性,和深入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势必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我们认为适度的标准,就是以能扫清“当前文化障碍”,适当考虑“而后文化障碍”为限度。在课堂上,遇到文化障碍时,只针对此情此景的障碍进行必要的文化背景介绍,如果时间允许,其面和度可适当地放宽,但绝不能无限制地扩展。有限制的文化教学扩展可以放在课余时间。比如,对高中英语必修2(人教版)的Unit 2“The Olympic Games”进行教学时,如果学生因为我国08年奥运会的举办而对奥运会的了解较多的话,可以少介绍些奥运会知识。又如,必修5第一单元关于John Snow的介绍,课文注释中给的信息如果全部展示会浪费时间,可以只介绍第一段即可,即注释中的“John Snow (1813—1858),英国麻醉学家、流行病专家。他首次提出了预防霍乱病的措施”。其他信息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阅读。
4. 可理解性原则
Krashen认为单纯地主张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这样,他们的内在加工机制才能够运行。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化信息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机械式的灌输是没有效果的。而在此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4.1 直观法
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模型、语言的形象描述、图表、创设情景等直观手段来组织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形成深刻清晰的表象或情感体验,以正确理解、运用文化知识,形成文化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特点,为语言的教与学创造了新的环境,而它的直观性更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方便。多媒体技术能否有效地运用于文化教学,是能否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的关键。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中有关于六位男性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教材中只有他们的照片,信息量很不足,可以在互联网上多搜索两张图片,增加感性材料,加强对这几位男性的伟大的理解。必修4第一单元“Women o Achievement”也是同样的情况。而对必修2第五单元“Music”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在课件中播放一段Rock in Roll, Jazz, Country music和Choral等音乐给学生听。
4.2 对比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可以提高区别可接受的文化和不可接受的文化的能力,防止生吞活剥地将他国文化吸收下来。《课标》(2003)七级目标描述第十点写道:“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第九点写道:“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因此,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英美国家的文化,也要注重母语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教学,有益于学生思维广度的开发。必修2第一单元“Culture Relics”的课文注释中不仅介绍了印度Taj Mahal(泰姬陵)的文化知识,还介绍了中国Mogao Cave(莫高窟)的文化知识。在专题讲座中,也应该大量采用比较法,系统比较某一方面的文化异同点。
4.3 本质法
有些学者认为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和心理的文化三个层次。物质的和制度的在表层,是有形的;心理的,或者说是思维的,是底层的、无形的。帮助学生通过表层文化现象揭示底层文化心理,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本质区别,而不是单纯去记忆繁多的文化现象。例如: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中国文化重形象思维,而西方文化重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5. 课内外相结合原则
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后面的课文注释进行文化旁白,而课后活动是文化教学的有利辅助,是有限课堂的延伸。
5.1 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占领课堂这块阵地,从普及的角度大面积地进行文化教育。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我们主要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内容,可以从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等几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5.2 课外活动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我们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地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比如,帮助学生结交他国知心网友;观看文化气息浓厚的外国电影;开办英语文化专题讲座;举行课外文化表演活动;文化专题探索,即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就某一文化专题作系统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从大量科学客观的文化信息资料中得出令人信服的发现,从而克服自己的文化偏见,理解和认同文化差异。
6. 输入输出相结合原则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只要接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而且这些输入又是可以理解的(comprehensive),人们就可以习得语言。Swain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在外语学习中有显著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还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语言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在提供“可理解的输入”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输出再现。输入输出假设原是用于语言知识学习,文化教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积极地输出、再现所学的语言材料。文化表演是以小组互动和交际作为语言文化教学的策略。由教师创造学习和使用目的语的环境,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文化环境的需要,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个模拟的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站在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立场去体会和分析目的语文化的价值,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在没有教师干预的环境中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其学习成果往往是综合的、全面的、有效的。
7. 知识向意识和能力转化的原则
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始终是文化教学中的重点。了解某方面的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就理解尊重这种文化,也不意味着拥有这方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标》(2003)八级目标描述中写道:“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
我们应该尊重事实,要看到无论哪种文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不应站在种族立场上去衡量。我们应该在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一面的同时,批判性地了解其糟粕的一面。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时一定要分析其原因和优劣势,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一种文化,不要全盘吸收或全盘否定一种文化,有借鉴地吸收以丰富本土文化,使本土文化更有特色地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文化表演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这在第7点有详细的论述。教师在课内外都可以适当使用这种方法。
现在许多中学对于文化教学仍然不是很重视,仍然是只教英语语言知识,对于背景文化知识不是忽略不教,就是淡淡带过。在当今社会经济政治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在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英语教学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学以致用,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地和最高宗旨。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文中一定会有种种不足,对有些问题阐述得也比较肤浅,请各位专家和学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New York Pergamon, 1982.10.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3]李晓鸿.克拉申的输入假设与文化教学.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6.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必修1—5) .人民教育出版社.
[5]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小议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7
一、要注意教师自身的涵养, 注意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
“在给学生一碗水时, 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历史学科从古到今无所不包,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过渡阶段, 喜欢探索, 这又给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同时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涵养, 能通古博今, 从历史经验教训联系到当今国际政治的兴衰, 从宗教信仰的产生联系到巴以冲突, 从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禁锢畅谈中国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等, 使学生感到历史知识领域是如此的浩瀚无际, 但又贴近现实, 促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的一举一动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过程, 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因此, 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带着对你的敬与爱来参与学习。这样, 学生不但热情高, 而且学得快。
二、利用教学艺术激励学生, 通过导入设计引导学生。
历史教学中导入设计很重要, 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 激起他们的兴趣, 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实教学中, 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 即采用复习法, 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 这样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 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 但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我常常使用以下导入方法, 效果往往不错:
1、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 我提出问题:
“现在各类比赛中的第一名被称为冠军, 那同学们知道这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 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 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 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 上课就认真听讲,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插图图像, 增强直观性。
对初中学生而言, 形象直观的材料, 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 教学效果更好。如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 先用幻灯投影出秦的疆域图, 再投影出现在我国的区域图, 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 请学生相互比较, 然后我们指出在西汉统治时, 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就已经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 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 被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 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 既联系了地理知识, 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起到较好的效果。
3、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
位的初中学生, 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 以上的几种导入法, 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融入趣味, 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遵循一个原则, 使学生听得懂, 感兴趣。
三、努力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 大胆创新
历史教师应从历史学科的本身特征和初中生年龄结构的特征这两方面着手, 着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本身就是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事件构成的, 而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都喜欢听新奇趣味的故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与教材有关的历史故事, 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让学生始终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声像兼备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手段来重现作古的历史, 从而让我们的历史学科更具活力, 以激发学生兴趣, 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譬如, 在学习“三国”、“二次大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都可以运用这种先进手段, 且这种手段是极易做到的。
四、化繁为易
中学历史知识有些可以用技巧来记忆, 如有关隋大运河可用一、二、三、四、五来记 (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民工、四段运河、沟通五大水系) 。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只要我们善于发掘, 合理运用, 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又节省时间, 同时增加了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
小议新时期中学体育教学常见问题 篇8
1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区别
中学生处于身心高速发育的特殊时期, 需要正确认识身体生长与运动参与的合理关系。从健康与成长的角度上来说, 体育课程的促进作用是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因此, 中学体育课程的开设与参与则是无可争议的。然而, 中学体育课程与小学体育课程也有着质的区别, 纵然, 在基础教学方面, 有着诸多相似地方。但是, 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评定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新的要求和变化。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基本上处于被动跟随状态, 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统一。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相应的体育基本动作的学习。队形、与队列的组织, 简单游戏的学习与广播体操的学习三个主要内容。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可以总结为, 引导、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的认知, 通过简单体育技能的学习, 从而形成体育观的初期培养。
而中学体育教学则与小学体育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课程的自由选择性增强。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人员, 可以根据地方性项目的发展与国家大纲的具体要求, 进行体育教学的实施。也就是, 通常所说的国家计划课程与本土性项目相结合。教学方法也有着诸多差异, 示范教学法与讲解教学法, 观察法、体验法都参与体育教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体的具体要求, 选择其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自我体育运动的组织与参与。尤其是在中学生体育课的选项课中, 这一特征更为显著。
2 时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作为学生身心促进的重要学科。其社会意义与现实价值一直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学生身体发育与良好道德的培养, 是体育教学的功能的进一步拓展。现行中学体育教学课程中, 体育教学人员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有些许的差异。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以“训练式”进行, 视竞技能力为第一位, 原本归属于所有个体的体育教学, 成了部分体育天赋较好的个体参与, 而大多数个体被处于漠视状态, 这一现象, 在部分中学体育教学中, 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此种体育教学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 严重的影响到体育学习者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甚至使得学生对体育或运动失去兴趣。原本培养体育学习观的重要阶段, 为部分体育教学人员的竞技教学理念所影响。
同时, 课程组织无序在部分中学体育教学中, 一定范围内存在。部分体育教学人员在课程的前半段进行简单组织, 而后半段则任其学生自由运动。从学生个体身心的影响角度上来说, 无序的课堂组织所导致的后果是处于运动兴趣引导的学生培养的个体, 可能会失去对运动的兴趣。尤其是女生, 在无序的课堂组织下, 大多处于静止状态, 甚至部分同学借机玩手机, 打闹等等, 给学习的身心促进带来不利的影响。
教学方法的老化, 是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部分体育教师常用示范法, 而在大多数体育教学中偏爱示范教学法, 使得学生学习思维定势。失去对新兴体育项目的兴趣感, 严重的挫伤体育学习者的兴趣。从实验研究与教学常识来讲, 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效果实现, 多元的体育教学方法, 给体育技能知识的运用与现实践行提供多角度的辅助与促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多方面对同一体育内容或者知识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与学习。
3 常见体育教学问题的应对
3.1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
从事教学与实践活动, 其实践指导与理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 体育教学在执行的过程中, 有着正确的体育教学认知较为关键, 对于课程管理无耐或管理无序的部分教学人员来说, 其教学能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更为关键的是体育教学理念的问题。部分教学人员缺乏课程系统性和课程有效管理的重要认知。
3.2 适当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与督导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是一致的, 要求第三方的评定与督导。否则, 单纯的依靠体育教学人员个体的自律性相对较为困难。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 第三方的检视可以起到规范与促进作用。体育课程的组织能力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实施, 很大程度上, 可以得到一系列的改善。并且, 使这一检视机制成为常态化与不定期化, 来促进体育教学的实施。
3.3 适当的组织体育教学人员进行学习
新时期体育教学内容有诸多更新, 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部分体育教学人员进行积极地学习与了解。从而, 掌握新时期体育教学的理念与内容, 使体育教学人员成为学习型与教学型人员的双向人才, 来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反思。
4 结束语
在新时期的今天, 无论是中学体育课程的实施, 还是体育课程的评价, 都有着一系列的变革和微调, 体育教育人员是体育教学实施的核心主导, 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人员的核心地位, 去积极地应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适, 给学生体育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饶帆.对衡阳地区乡镇中学开设健美操课可行性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5)
[2]施伟荣.浅谈对差生的施教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8 (03)
[3]羊林关.体育游戏在中学中长跑训练中的运用[J].搏击 (体育论坛) .2011 (02)
中学作文教学小议 篇9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 并且具有两极性。积极的情感, 可增强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的能量, 促使人们积极地行动, 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感, 可减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的能量, 使人行动消极, 从而降低活动的效率。因此, 要多关心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进行感情投入, 使学生由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由厌学化为愿学、爱学、乐学。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应追求的方向。
一、注重情感, 培养兴趣
情感是反映人们内心世界的重要象征, 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同一班级、同一教师, 学生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 除去学生自身智力、个性不同外, 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 若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态度或较高期望值, 在与学生相处时心理气氛也就比较和谐、融洽, 就会更信任学生。在这种情况下, 师生之间同教学有关和无关的相互作用都更充分, 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向着教师的高期望值发展。相反, 若教师对学生抱以消极态度或低期望值, 则会直接抑制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低期望导致教师在与教学有关和无关的方面都倾向于消极地对待学生, 学生也不自觉地以较低的期望要求自己, 严重者还可能自暴自弃。
二、注重情感,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学生分层和教学目标分层是根据学生心理需求, 本着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原则“淡化形式, 注重实效, 看似无层却有层, 层在教师心里”。“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 教育、教学才能获得成功。面对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同于教师的认识、方法, 出现一些差错等等, 教师要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和及时点拨, 努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时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融洽、愉快的学习氛围, 对于教师的爱心, 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架天平, 他们会通过细微的感情体验与老师进行心理上的呼应、情感上的交融, 自觉地把老师的关爱变成一种内在的积极性表现出来, 把他们更加炽烈的爱回报给老师, 学生必然会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教, 在乐学的氛围中成长进步。
三、注重情感教育,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经受挫折是增强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 在训练中我特别注意讲究方式: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其次要求学生要有顽强的毅力, 让学生经历磨难的同时, 享受征服困难后成功的喜悦, 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学生成才的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过程, 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发挥情感因素的巨大作用,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学习意志。
小议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篇10
回顾中外教育的历史,教育家们都是比较重视美育教育的,无论是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私学里所传授的“六艺”,还是古希腊雅典弦琴学校的音乐、唱歌、朗诵,都有美育的教学内容。我国近代教育家中,康有为、蔡元培都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作为学校教育重要方面。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批评了那些忽视美育的做法,认为“废弃”美育,只会大大降低教育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残缺不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新时期教育思想格格不入。
现在,虽然我们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在中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但毋庸讳言,美育还是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需要予以大力加强。中学生的美育教学任务,应该由各门学科共同完成。也就是说,各门学科都承担着美育的任务,中学历史自然不能例外。
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历史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系统性和跨度极其广阔的学科,蕴含的美育内容十分丰富。但美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有严格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并有主渠道和支渠道之分,历史教学是美育教育支渠道中较为重要的一条。历史教育中的美育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形象性、愉悦性、和享受性三个特色。
一、形象性
就内容而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黑格尔说过:“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没有具体的形象,美就没有存在的依托。我们说某山某水很美,必定有个具体的山和水存在那里。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恰好具有形象性这一特点。比如,万里长城是一种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它依山傍水,起伏绵延,象一条俯卧在崇山峻岭中的蛟龙,阻挡着外族的侵扰,维护中原的安宁。教师在介绍其形象所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时,会深深地打动同学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爱国的情感。隋朝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今天仍横卧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它的设计科学合理,整个桥型由大小拱门相配,显得匀称,桥两边的栏板上刻着龙形花纹,姿态活泼,若飞若动,虽经一千三百多年风雨吹打,仍完好地屹立着,赵州桥本身就非常具体、形象、生动,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在人物方面,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关天培、邓世昌血洒疆场,不怕牺牲;共产党员方志敏、瞿秋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和子弹,毫不畏惧,从容就义。这些历史人物以天下、国家为已任,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其高大形象栩栩如生,遍布于中学各册教材之中。总之,历史教学中的自然景观、文化遗址、历史人物、艺术作品、生产工具,甚至具体的数字图表、彩色图片、地图、历史邮票等等,都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加以适当的概括描述,就能给人以美的体验和美的享受。
二、寓教于乐
美感是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主体愉悦的心理状态,作为审美对象,无论属于哪一种类型,都具有愉悦性。达芬奇的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的“永恒微笑”;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章西女王矫健的英姿和反抗侵略、解救民族危亡的壮举;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引起内心的愉悦。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观看历史视频。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会、参观历史遗迹等活动,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自由、畅快、欢娱,既受到知识的教育,又享受到情感方面的快乐。
三、享受性
享受性是历史美育的第三个特征。通过历史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它是人精神上的一种高级享受,不仅是感情上的快感而且是理性上的满足。中国古代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的新境界、新特点。例如唐诗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凝重,技巧高超。白居易的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王维的山水诗优美俊逸。岑参的边塞诗悲壮豪迈。教师在讲述唐朝文化时,结合课文内容,恰到好处地吟诵几首,简单明了地解释一下唐诗的不同风格,定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振奋。如果教师引用的诗歌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那效果会更好,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教师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这样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本文中,我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教学中美的因素,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充分体验历史中蕴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历史美育落到实处,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议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11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激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单调乏味, 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虽然执行新课程标准后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权和支配权。而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 平等对话。要建立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让学生把我们当成知心朋友, 要打破课堂的时间和空间, 把“讲台”搬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间去, 刺激学生提问。任何学生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即使观点不正确, 也只探讨不批评,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2. 克服心理障碍, 激发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并非科学家的专利, 尽管学生的创新对老师来说未必是新颖的, 但对于学生个人或其同龄人来说, 却是新鲜的, 老师应鼓励这种创新。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往往是由于长期以来担心自己发表的观点会被同学嘲笑。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部分学生的参与会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让每个同学独立大胆地表现自己, 提出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这个问题, 我的看法是什么;这个问题, 我认为是由于什么;这个问题, 我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新勇气和成功的创新。
事实证明,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是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 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学生就敢于突破传统, 敢于标新立异, 创造潜能就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
二、用学生熟悉的东西讲、教、学,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是因为对所学知识比较陌生。对常见的东西感到是具体的、可捉摸的, 容易理解, 接收也快;对陌生的东西则感到是很抽象的、不易理解, 接收也慢。因此, 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讲数学。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时, 先要仔细分析学生对哪些生活事例比较熟悉。从他们熟悉的事例中选择具有较高数学价值的典型事例, 加进去最少的新知识引领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 在以后的学习中, 学生就会习惯于用全新的思维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去研究一些枯燥的、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1. 合作学习是激发创新兴趣的温床。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为了给学生自主、合作、动手、动脑提供机会, 是创新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开门见山地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 要设计问题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步步接近知识要点, 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 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学习小组的建立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使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诸多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分组讨论环节中, 教师分配任务, 组内成员分工协作, 小组之间合作、竞争。组内和组间的信息交换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 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 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2. 设计数学实验培养创新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解决疑问的最佳办法是通过实验再现情景。数学实验, 建立了数学基础理论与数学在生产、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之间的通道, 使得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例如:父亲与儿子带狗在门前的一条平直道路上散步, 儿子和狗先出门, 十秒钟后父亲才出门。就在父亲出门的一瞬间, 狗回头跑向父亲, 其后狗在父亲和儿子之间不停地跑, 直到父亲追上儿子为止。已知:狗跑的速度是5米/秒, 父亲走的速度是2米/秒, 儿子散步的速度是1米/秒。请问:从父亲出门到追上儿子, 这段时间内, 狗一共连续跑了几米?这个问题中, 狗先跑到父亲处, 而后又跑到儿子跟前, 再后又跑到父亲跟前……不论我们怎样给学生讲解, 都不如演示实验来得深刻、生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就抓住问题的实质--父亲追上儿子用了多少时间。数学实验的引入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学生可以用数学实验来展示数学的探索发现过程、解决生产生活或者其他领域所遇到的问题, 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四、重视一题多解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优越的条件。一题多解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兴趣, 对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促使学生细心观察, 认真审题, 利用题中关系, 进行分析、比较, 提高分析能力, 形成多种解题方法。同时教学也不能停留在就题论题的层面, 而要顺势引导学生将思路延续下去, 总结出同类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 从题目的各个方面联想, 变换条件, 引入新问题,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提升创新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远远不止这些, 还必须重视实践, 搞好课内外结合;还应促使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 促进他们主动探索等等……让学生经受更多的锻炼, 培养科学素养, 提高创新能力。
摘要: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发展后劲。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难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文章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合作学习,教学环境,激发
参考文献
[1]张亚东.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J].中学数学, 2005, (4) .
[2]李培欢.初中数学实验数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2) .
【中学作文教学小议】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小议08-10
中学作文有效教学07-19
中学作文教学问题09-23
中学作文教学序列10-26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05-11
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07-04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反思07-04
中学作文教学新探07-12
中学作文教学误区解决07-24
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