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误区解决

2024-07-24

中学作文教学误区解决(精选5篇)

中学作文教学误区解决 篇1

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语言教学的手段,也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与媒介。从教学理念上,多媒体课件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对传统语言教学的一种更新。从技术层面上,多媒体课件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课堂的师生话语操作层面上,多媒体课件为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机制和互动提供了便利。的确,多媒体课件技术在革新教学手段上意义很大。但是,我们一方面应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另一方面应克服盲从的“形式主义”。笔者结合在中学英语课堂上看到的现象,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处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应用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中学英语课堂多媒体应用的误区:课件展示

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技术的进步要求中学教师熟练地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搜集等等。这是对于现代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似乎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变得眼花缭乱。首先,在课件的设计元素上,过分地强化声音、图像、影像等网络媒体的作用,淡化了语言的内涵,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音乐或影视片段的欣赏,无法使他们进入语言学习的语境,那么,“语言情景教学”则变成了“影象情景展示”。其次,在语言材料的呈现上,“以机代人”。教师将所要讲解的语言全部展示在课件中,在上课过程中,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把语料传递给了学生。从某种意义上看,似乎给学生传递了很多的语言素材,做到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殊不知,学生无法吸收这样过多的“语言输入”。中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和读取信息的能力无法使他们如此快速地吸收呈现在课件中的大量语言信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对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学习者掌握语言是理解了输入的结果。同时,学习者需要的是稍高于已有的知识层次的“可理解输入”,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借助课件的大量“语言展示”恰恰是困扰学生的“不可理解性输入”,只会挫伤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和信心。再次,在师生的互动上,由“师生互动”变成了过分的“人机互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背离了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角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的缺失将大大地削弱学生的语言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

二、中学英语课堂应注重语言教学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希望借助多媒体技术更加便捷地开展英语教学。但是,我们应该摈弃那种盲目的“形式主义”和“技术滥用”的倾向,而将中学英语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科学地结合起来,从而由“课件展示”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语言教学。

1. 基于多媒体课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语言教学范式

自主学习中,控制逐渐从教师转移到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意志力在促进和维持其学习努力的重要作用:动机用于促进参与决策,而意志力用来维持最终完成目标的意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主性学习就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引导应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其相辅相成,教学过程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创设学习情景为载体,以自主性学习为核心,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利用多种途径,创设富有启发性、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入兴奋状态,并以最佳的精神面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构建“语言情景”,将语言教学糅合在课件素材的选择中。首先,课件素材的选择必须与课堂的语言知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件内容的呈现必须注重学生的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发现自我的内部过程。再次,在课件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而不能利用课件快速“揭晓”问题的结果。

2. 利用多媒体课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语言输入

Krashe的情感过滤假设包括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度和焦虑等情感因素。这些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他们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动机、自信度和焦虑等情感因素调节地越小,输入被摄入越多,就越有益于二语习得。而以Swai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强调输出的重要性,他认为,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充分的,学习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英国教育学家J.Harmer在他的平衡教学法中把课堂教学过程从总体上划分为输入、练习和输出三大块。输入是学生接触、理解语言材料的过程;练习是把输入的语言材料加工内化的过程;输出是传递信息把握语言交际能力的过程,这三个阶段之间的动态平衡构成一个有机的课堂教学系统。中学英语教学中,“课件放映”无法促进学生有效的语言输入,因为学生一方面无法吸收过多的语言素材,另一方面,学生在“快速浏览”课件的过程中无法调动学习动机和自主性。同时,这里还有语言输出的问题。教师过分关注课件的呈现,就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出机会。因此,在设计课件时,不是越“花哨”越好,而应该将关键的语言点呈现出来,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探讨来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话语互动来丰富语言内容。总之,语言的输入、输出与语言练习都必须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得以最大化的探索与呈现。

3. 应用多媒体课件优化师生的话语互动

中学英语对话型思维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获得发展的主动权,成为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从而主动地构建自我体验与探究的行为方式;同时学生应获得自主的话语权,摆脱以课程体系为表征形式的各种控制符号和制约因素,实现本质层面的主体性回归。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权威式的控制与服从关系,而是共同构建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平等关系,这样有助于促进教师发挥创造性与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课件的设计与应用应该有利于对话型教学实践的开展,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作为对话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语言课堂的权威和控制者。教师应该将课件中所呈现的文本话语和生活世界的知识作为师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创设对话机制,这样就摈弃了语言符号的控制,将学生的语言学习通过话语文本的形式实现与生活世界(知识)的意义联接,使他们不会被课件中的图象、声音、影象以及语言符号所禁锢,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件的设计目的是创设对话型话语平台,为师生的对话交流提供一种共同话语,即在特定的对话语境下进行话语的分享,进而生成知识的理解与习得。同时,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既是语言知识的习得又是语言技能的获取,因此,对话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组织者的角色:教师从语言符号的权威控制转变成对话与文本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学生则摆脱了被控制与服从关系。

三、结束语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中学英语教学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课程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但同时应避免过分依赖“机器语言”。决定英语教学成败的根本在于人的因素,即学生与教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劣绝不能取决于课件制作的水平,而应该更多地体现教师语言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Pergamon Institute of English, 2002.

[2]Swain, M&Seidlhofer, B.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景教学[J].外语教学, 2003, (2) :56-58.

[4]吴宗杰.抑制课程自主性的控制符号:教师发展的话语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6) :30-34.

[5]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5-21.

中学作文教学误区解决 篇2

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写道:“应在体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根据标准制定的单元教学目标或每课教学目标评价,注重对其人文素质的评价。一开始我因为理解错误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评价仅仅针对那些容易度量和制定的东西,必然犯导向性错误。《课标》中关于“评价建议”中有段话“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拨功能。”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课标》走出目前评价方式存在的误区及找到解决的方法。我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运用形式多样的音乐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弱化评价的甄别。目前我们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用数学或较细的等级来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定位。音乐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标准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教者慎重地处理好量化的过程。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优与差来区分,以免人为地造成学生心理的障碍,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的差异、项目的强弱来作出评价。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有的擅长欣赏;有的虽在唱奏方面不行,但在乐理知识方面、诗歌朗诵方面掌握得较好等等。教师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音乐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弱化评价的甄别。等级不需分得太多、太细、应注重突出每个学生的优点来评价。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以“演唱会”的形式,让学生从学过的(课内或课外)歌曲中选择一首演唱,可以是独唱,也可是小组唱,表演唱等等。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形式,完成较好者都予以肯定。如果第一次不太好的或想多次表演的都应支持,把最好的成绩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这样一来更能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也使全体学生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挥让后进生树立了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还可以设立“器乐演奏会”。到期末时把一学期吹奏过的曲子归纳成难易不等的十几二十首,开个小小“演奏会”让学生从中选择一首自己最拿手的表演。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为在测试中老师是根据学生的原有水平,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还有“音舞诗画会”,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选择一首乐曲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可以是画一幅跟音乐有关的画,配乐诗朗诵,写作好的学生可以拟题作文,喜欢舞蹈的学生可以自由创编一段表现音乐主题的舞蹈等等。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色给予评价,学生们也都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二、采用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多元组合评价改变评价过程中教师的独裁。教学评价中易出现的误区二是评价过程中教师的独裁。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同样如此。在评价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甚至用专制、偏激的话语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忽略了自我评价,搞“一言堂”。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自己互相去评价,看看学生眼中的好表演是什么样的,多增加一些面批的机会,让学生介绍表演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们之间多交流,我们才能观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可以采用音乐会的形式改变教师的独裁的地位。《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在音乐会上老师提供评分标准让学生自己当评委相互评议。先学生自评,再让大家审评,最后确定所得成绩。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欢乐激烈的气氛中,每为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班级音乐会是一种最有效的多元组合评价,它以公开展示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成果得以肯定,能给学生极大的精神满足和自信心。它能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存激励作用。

三、采用课堂评价表避免评价标准的单一化。教学评价中的误区四是评价标准单一化。在学生评价的范围上,不仅要有音乐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如: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音乐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做到团结协作?关注学生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去挖掘、发现、欣赏、评论别人的长处?等,不能简单地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有突出的、闪光的体现,我们都应加以肯定、表扬。

我们应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音乐教学是以体验为主,也是以学科为主,往往由于评价的导向作用而得到区分和强化,但实际上,各种方式的学习都是需要的,都是有价值的,应当区别的仅在于:学习者是主动积极的还是被动消极的?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应当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和引导。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误区;原因

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看,不可否认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试对这些误区作些考察与分析,以期使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对今后的作文教学能有所帮助。

误区之一: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

有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规定要教的课文作为硬任务,也就是说,对那些课文,必须要认真去教完教好的,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的关系。倘若没有教完教好那些课文,一旦在考试时考到那些课文中的内容,就会令考生一筹莫展,难以对付,拿不到好分数了。而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多教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的,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的。二是由于目前统考统改作文阅卷(如初中毕业考、初中升学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还没有可用的客观性较强的办法,因而在阅卷中随意性比较大。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并不划得来。

误区之二:教课文往往有计划性,教作文却无计划性。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或各自学校所规定的教学常规,每位语文教师在新学期开学之初,都会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认真地制订出一个较合理的教学计划。但无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课文往往是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教作文却不按计划进行了。有的甚至对作文教学根本没作预先的全盘考虑,随意性很大,无计划性可言。有的即使有计划 ,这计划也往往是局部性的、临时性的。这种“事前无计划,当事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误区之三:重视写作方法的教学,轻视生活的体验和语言的积累。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写出优秀作文来了,而忽视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

误区之四:比较注重写作文的篇数,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认真讲评。

有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他们每10天或者每星期让学生交一篇作文。另外,还要写日记、周记、学习名言警句的心得体会、每天的观察所得、一些重要的节假日里的见闻……但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讲评。对学生中的大多数来说,不管你怎样大面积去“广种”,也都是难保其一定能“薄收”的,恐怕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仍然是比较慢的。经验表明,多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有帮助,但其写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待于适当的讲评。

误区之五:过多过滥的征文竞赛,影响了作文的正常教学。

对任何事物来说,我相信都有一个“度”。达不到这个“度”或超过了这个“度”,往往会出现“病态”,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对作文教学来说,也是这样。不搞几次征文比赛,对作文教学也许会缺乏推动力。适当搞几次作文竞赛能增强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吸引力,同时,能使中学生在“实践”中练就本领。许多学校,许多语文教师,为了按上级要求参加作文比赛,参加征文活动,往往只得让正常的作文教学让路,临时决定去参与比赛。有时虽有一 些优秀作文出自学生们之手,但对正常的作文教学的冲击后果也不可低估。有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平时不养兵,战时乱用兵。”平心而论,此说并非过头。

误区之六:应试作文教学顽症难治。

“言为心声”,照理说,作文写的应是心声,也就是说,写作文应该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写那些感人的东西。但是,现在的考试模式,却较少甚至根本不可能让同学们去写真情实感。不管你有没有某种真情实感 ,一律要以这试卷上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迅速认真地下笔了。这样,同学们只得根据作文要求,硬着头皮来凑,来虚构。被认为凑得好的,就得高分或较高的分,凑得差的,就得低分。这样,应试教学、应试作文就应运而生,而且越来越普遍。

当前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的形成,其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是与教育思想有关。

应试教育,顾名思义,是应付考试的教育。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育一切围着考试转,只要考试能得高分,就拼命去抓去做;暂时与考试的分数关系不大的,就少做甚至不做。写作教学也当然是如此,只要能让学生会应付考试,得到较高的分数就行,别的一些对写作来说要较长远才能发挥作用的事往往不去做。

其次,与社会上人们的评价有关。

社会上的人们,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几乎全看一所学校的升学率。升学率高,就是一所好学校,升学率低,就是一所质量差的学校。评价一位语文教师,主要看他教出来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否高,而不问其写出来的文章,平时的写作能力是否强是否好。人们对用上述标准衡量出来的“好学校”赞不绝口,并趋之若鹜地把孩子往这些学校送,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样,高价读“择校生”的问题也就出来了。试想,在这样的社会压力袭来的情况下,一个语文教师在教作文时,他会没有顾虑吗?

再次,与家庭及一些班主任有关。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甚切。因此,不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成绩,往往把孩子管得很死。每天除了到学校学习外,回到家不让他们做家务,不准他们看电影电视,也不准阅读课本以外的书报杂志,在节假日也不准他们去外面走走、看看。这样做的结果是,同学们虽然集中精力把课本中的内容熟悉了,甚至把大部分的书本知识也都掌握了,但论知识面基本上属于该年龄层中的孤陋寡闻者。难怪不少学生遇到写作文,皱着眉,咬着笔,搜肠刮肚,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但是还要写,所以也只能写些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的无病呻吟之作。

第四,与现在的考查方法有关。

中学作文教学误区解决 篇4

1 多媒体教学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是比较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优美的画面及生动的语言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有利于创设情境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平时所接触的东西比较有限,对于课本中出现的内容,如果没有亲身的体验,学生知识的学习不容易把握,会对新知识的接受比较慢。如果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则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将课堂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图1所示。

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课文中讲到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都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象,文正详细分析了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完美结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对这些没有一定的概念,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比较枯燥。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视频,例如图2苏州园林一角结合其介绍,可以将课文中描述的景象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景象有了更好的理解。课件的视觉及听觉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2]

3)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

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课本内容教学,显然教学信息量是比较有限的。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将课文的作者简介、课文知识练习及课外拓展阅读等很容易地展示给学生,扩大了教学信息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1]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语文的学习素养,发现语文的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本中的插图、地理环境、英雄人物等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运用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人物美等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感受语文的美。[4]

2 多媒体在农村教学中常见的误区

随着我国素质的开展,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利用多媒体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了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实施,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素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以下几点问题。

1)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而忽视对教材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也逐渐改变了教学模式,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教师为了制作更加完美的课件,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需要教师从网上下载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内容。有时候还需要在网上搜索别人的优秀课件进行学习借鉴,结合自己的课件资源,希望做到课件的完美。部分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花费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及精力,这样教师就没有充裕的时间研究课文教材,虽然课件内容丰富多彩,但是没有教学重点,这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忽视了最基本的课文的学习。[4]

2)过分注重多媒体教学

在公开课上,教师大部分会选择多媒体教学模式,以此为亮点,可以为教师的公开课加分,但是,有些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有以此作秀的成分。教师如果不充分考虑教材的内容,而过分注重多媒体的视觉及听觉效果,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课件上,而忽视了课本内容的学习。据观察分析,有些课程的教学没有必要用到多媒体,如果教师一味追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浪费了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学生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习效果。所以,多媒体教学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以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使得语文教学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1]

3)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多媒体呈现的内容来进行知识的学习,由于学生的自控力是比较差的,这样会使得学生沉浸在多媒体中,而忽视了对文本的理解。如果教师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课件中,课件中的图片、视频及大量文字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利于学生沉下心去理解文本知识。[1]

4)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多媒体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按照教师设计的课件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如果过分注重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考空间被极大的剥夺,学生只是在被动接收课件反馈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离不开电脑,学生眼里只有屏幕,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这样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观察与引导。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被剥夺,使得学生地方语文学习能力难以提高。在多媒体的参与下,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明显减少,淡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1]

5)多媒体语文教学中的大量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边讲课一边板书,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有比较充分的缓冲时间,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比较好。在多媒体的应用下,由于多媒体可以存储大量的教学内容,这样确实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速度,节省教师很多的时间。但是,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的播放速度比较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笔记也记得不详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没有得到及时的思考与消化,过分追求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收获不多。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由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每天都会遇到学习难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严重阻碍学生后期学习的开展,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1]

6)被动利用多媒体教学

从目前我国农村教学现状分析,部分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水平还不高,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还不熟练,部分教师还不会制作课件。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会选择利用别人的课件,对课件内容并不熟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陷入被动局面,由于对课件内容的不熟悉,会出项所讲与所呈现的课件内容不相符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3 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1)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教师要积极跟随时代的脚步,在课余时间多学习多媒体技术。这项技术的学习包括较多的方面,例如,课件的制作,图表的绘制,图画及音频的剪辑等等内容。只有教师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才能使得多媒体教学顺利开展。学校应对教师的这项技术进行培训,尤其是年龄稍大一些的教师,由于多媒体教学对他们来讲还比较陌生,所以,要保证每个教师能熟练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这是有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条件。[3]

2)教师要把握好师生、文本及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还应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切身利益考虑,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处理好运用多媒体的程度,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减少幻灯片的张数,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遇到学习中的难题时,通过交流可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3]

3)恰当切入多媒体

①创设情境教学

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并没有多此舞蹈有亲身体验,所以,对这种热情奔放的舞蹈,及高亢激昂的声音是没有足够的感受的。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并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舞蹈,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当遇到有关地理方面的文章时,比如,岳阳楼,醉翁亭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这些地方的图片,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更好的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3]

②拓展阅读

从农村的条件分析,农村学生的阅读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阅读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4 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教学对农村中学语文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多媒体的教学。课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而制作的,要注意课件制作的针对性及实用性。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不应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避免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在不断的发展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充裕的信息资源,目前,我国农村多媒体的教学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发展还不够成熟,在中学语文的多媒体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文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误区,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静.多媒体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2015(25):200-201.

[2]陈松青.多媒体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J].时代教育,2014(16):158-158.

[3]周超.浅谈多媒体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6):146-147.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 篇5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步,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教学改革的轰轰烈烈、教学观念的巨大飞跃、教学模式的潜心挖掘、教学手段的不断开发,都是令所有关注历史教育的人士所欣慰的。笔者在此谈谈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出现的三大误区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误区之一:与历史教学论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历史教学界对历史课程论的重视不足,导致研究成果极其匮乏,从而任根本上限制了历史教育研究的视野。

自历史教育学理论框架建立之初,历史课程论与历史教学论就成为历史教育学中的核心研究对象。探讨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课程论研究的是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目前关于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不多,发表在各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数量真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总体上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情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笔者决非想否定目前关于在历史教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价值,而是认为,仅仅靠这些“外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的历史教育危机,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较强的推动,笔者一直持怀疑的心态。其实历史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许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对此往往表现出了过于的乐观。

“从本世纪(20世纪)末到下世纪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历史?这是目前几乎每个国家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索的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为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确定了方向和基本目标”(参见马卫东师编著《国外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是很深刻的。简要他说,这正是历史课程论所要研究和探讨的根本问题。其次,初高中的历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编排等,也都是历史课程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与我们在历史教学论上的研究成果相比,这方面的成果真是少得可怜。所以笔者认为,要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就必须站在历史课程论的高度,来进行新世纪下的历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研究,自然要比纯粹就“历史教学”研究“历史教学”的效果更能取得实效。换言之,我们的历史教师,不但要研究历史教学改革、更要了解和研究历史课程,而对于后者,显然不少老师所具有的意识还很薄弱。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我们教师的课程理论素质,无疑也因该成为教师进修的重要内容。

误区之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刻意追求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方法的创新的现象,从而忽视对历史教学目标的研究,进而有损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实现。

笔者曾仔细统计过目前历史教学刊物上介绍的历史教学模式种类不下数十种。根据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一书中将教学模式的要素分解,其中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七顶。依此来探讨历史教学模式,就会发现其中有相当多所谓的“教学模式”,或者没有理论基础,或者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教学模式混同,或者缺乏评价的最终关键环节,等等。可谓是问题多多。可是为什么还请那么多的人热心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教

学模式呢?笔者拙见,这是时历史教学模式误解的产物。

我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当然很重要,但是我更认为,无论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都掩盖不了不少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思维训练的单一的现状。从根本上来说,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它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可是教学实践中,潜意识地把教学方法(模式)置于比教学目标还要重要的地位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时下流行的历史公开课,就更让我们担忧了。

笔者认为,目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惟教育技术主义”的倾向。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的教具确实是越来越现代化了,从起初的图片、小黑板,到后来的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激光光盘等,到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显示了教育发展的广阔道路和美好前景。不过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教师竟然把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和竞赛课)搞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展示会,各种“轻重武器”一齐上场,自己也弄得手忙脚乱,好像用得越多效果越好,不用现代技术就不是一堂好课似的。这样历史教学的目的反而被忽视了。另外,人文学科教学较之于理科学科教学,更重视师生之间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的言谈举止和“眉目传情”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回应、反思、质疑等,都有助于丰富并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由此出发,让人担忧的在于,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即意味着一步步在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师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空间愈来愈被挤压。

笔者并不是反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在此结合自己所接触的一些所见所闻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第一,必须把握好教具必须服务于教学并有助于教学效率提高的原则,教学目的是课堂上师生教学活动展开的依据,手段应处于辅助的地位。第二,必须遵循恰当适度的原则,教学内容决定是否要用现代化的教具。其实有些课件设计只起到了替代传统录音机、电视机和投影仪、小黑板等常规教学手段的作用,课件和开发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目前,市场上的教学课件在数量上并不少,但是在质量和品种上确实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由于教育课件制作者与教育工作者二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第三,相当多的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误区之三:历史教学评价过分量化趋向导致历史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欠缺人文性,从而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陷入困境与我们对历史学科性质的模糊认识,甚至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历史学科其自身的人文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应该以历史为背景,以最终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核心。然而历史教育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成为所有关注历史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值得欣慰的是,由教育部于2001年7月制订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二)》(实验稿)都明确提出中小学历史教育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认识和进步啊!言历史教育的任务,无论是提知识传授为主、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都与我们的教育目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客观的历史知识如果只是纯粹被学生所授受,而不能为学生所内化和认同,那只能是一堆死的知识。正如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陈思和先生所说的,知识的传授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

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全部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因此我的主张是,无论是传授知识、能力培养,还是思想教育,都必须考虑到历史学科这一人文性的特点。必须将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任务的实现中去。

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这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实际上我们的历史人文教育并没有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对历史中所蕴涵的巨大魅力毫无知觉。我们所进行的学习,正如某专家所批判的,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涉及记忆和思维,只是一种纯粹的认知学习。其实诸多的历史教学模式,基本上也是为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服务的,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发展方面,效果似乎极其微小。

正视历史教育现实,将本应该是充满神秘之美和生活趣味的历史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则是最大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惟理性教学模式和惟科学教学模式纵横贯穿于历史教学领域。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念和审美情趣的介入;使本来人性化的历史教学评价向标准化、机械化、统一化传向,从而导致历史课的人文精神的缺乏,使最具人文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B.S.Bloom)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模式,尤真是他的认知目标分类,成为主宰目前中小学教育评价的主要形式。由于“情感目标”缺乏客观的测量标准供操作,评价者在实践中往往对此视而不见或者忽略。可是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其局限性就很明显了。因为我们在制定评价目标时尽可能使用可量化的模式;如果非量化、不可测量,则反而以为有不客观、不准确之嫌,人文学科的评价也在朝量化方向发展,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其在于,人文学科课程中大量的人文方面的资源,那些具有丰富教育价值、对于人生具有终极意义的,然而又不能用可量化、可操作的定义去界定的知识,就有可能被排除在课程评价目标之外。这自然造成教学评价的不公正和不科学。这对人文学科教学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目前的历史教学评价也存在着类似的误区。

历史教育是一种以历史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情感人格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育。而我们今天的历史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承载了过多的基础教育对其要求的任务,去死记一些他们根不就不能理解的知识,在此不坚实的基础上还要强化他们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真正的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历史教育中存在的过多的形式主义过程,使得学生丧失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对真理的热爱和找寻,历史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离历史教育应该给人的思想解放的目标似相差太远。

上一篇:电网变电下一篇:车用交流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