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2024-08-31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精选12篇)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篇1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屠瑜娟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第二中学(342600)

课堂改革的春风吹遍校园,它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课堂改革的春风吹入教师的心田,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革的教学实践。课堂改革的春风吹欢了学生,学生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到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我们必须防微杜渐,走出语文课改的误区,促进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本文就新课改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究,与同仁们商榷。

误区一: 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提问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作出适时的.教学方案的调整。但问题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正悄悄地变成“满堂问”的方式。

此误区是把提问式和启发式混为一谈。有些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于是便将语文课堂改成了“审问堂”,一味地将知识编成一连串的问题“审问”学生。比如有些教师在讲课时,连续提出30多个问题,由这些问题组成了一节课。一堂课下来,师生之间几乎都是在“问”与“答”得双向交流中完成的。但其中的大部分问题,对于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甚微。

误区二:只重视语文教学改革,而忽视语文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的“教学生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领。在新课改中,老师们对教法改革很重视,而对学法的指导却不太重视,(语文教学论文 )从而导致了一些语文教师只是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语文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语文教师只知道“教学生”,而不管“教学生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提高慢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 亦步亦趋,失掉传统和自我

教学方法有其继承性,又有其发展性。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要继承,而落后的、陈旧的要抛弃,代之以新的方法。而有的语文教师只看到其发展性,而未看到其继承性,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亦步亦趋,甚至生搬硬套,结果把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和自己特有的方法丢掉了,而别人的新的教学方法又没有学好,最终是“邯郸学步”。我认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误区四: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在评价教师采用与没有参与的条件之一就是看你没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参赛,参与优质课评选,也是把多媒体的运用看做是成功与失败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变相地从现代的“机灌”代替传统的“口灌”,并没有达到课改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审美能力,文章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画面。多媒体教学的确能给语文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效果,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于记忆。

我们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绝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课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在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同时,也牺牲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机会,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不能协调发展。因此,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他不能代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总之,教学要改革,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要一步步地逐一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育和发展”这一目的。而所有的这一切改革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主动性,便没有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徒劳的,还谈何改革呢?

因此,教学改革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面,而且还要掌握切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但要钻透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只要教师掌握了主动权,教学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篇2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中,本人认为,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跟风,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不同的学习方式。 而不同教师, 在课程教学中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这就更需要寻求适合学生自身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好的教学模式,但不能照抄照搬,可以把各种优秀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在适当的环节使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改革更加深入。

二、正确处理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要摒弃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把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带动起来,使学生真正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 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对语文的实践来完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识字、写认、读书思考时间。 在教学中,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参与到讨论交流当中,使学生全员参考,把“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这一思想真正体现出来。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限的, 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引导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学习的“ 组织者与引导者”,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课程的有趣之处,并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加强读书的领悟能力,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学习中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正确处理语文学习的课内与课外关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中,这种以“ 课堂为中心”的做法,使学生学习语文与现实生活脱离,这并不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发展。在新课改中,我们要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念,把学生从死板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建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把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进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读书、写字、答与问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形式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要向自然、社会开放。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改中,要重视对课外阅读与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的知识转移到课外学习中, 把课内学习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融合到一起。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者的内部或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由于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受到设定的目标、自我归因、技能、 行为结果以及其他的影响,因此,在制订学习任务与目标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制订可以完成的、近期的学习目标。比如,可以让学生掌握近期的语言知识,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需要达到的水平, 而且要逐步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通过奖惩实施自我强化,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榜样学习的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 老师要对其适当降低学习目标,不能一刀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鼓励。 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老师要对他们表现出信任与鼓励,这样及时的鼓励,可以增强这些学生学习的动机。

五、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把课本奉为教学之首。 在教学内容上不能自主地增加或减少教学知识,教学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 这种以“ 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封闭,知识面的狭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有自己的见解,要把教科书用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删减与调整,对于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教学要紧密联系现实,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和谐,感觉语文学习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学习过程应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新思路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改革思路;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要多样化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中,本人认为,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跟风,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会有不同的风格,这就更需要寻求适合学生自身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好的教学模式,但不能照抄照搬,可以把各种优秀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在适当的环节使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改革更加深入。

二、正确处理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把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带动起来,使学生真正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对语文的实践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识字、写认、读书思考时间。在教学中,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参与到讨论交流当中,使学生全员参考,把“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这一思想真正体现出来。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限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引导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课程的有趣之处,并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加强读书的领悟能力,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学习中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正确处理语文学习的课内与课外关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中,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做法,使学生学习语文与现实生活脱离,这并不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发展。在新课改中,我们要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念,把学生从死板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建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把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进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读书、写字、答与问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形式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要向自然、社会开放。同时,在小学语文教改中,要重视对课外阅读与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的知识转移到课外学习中,把课内学习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融合到一起。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者的内部或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由于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受到设定的目标、自我归因、技能、行为结果以及其他的影响,因此,在制订学习任务与目标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制订可以完成的、近期的学习目标。比如,可以让学生掌握近期的语言知识,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需要达到的水平,而且要逐步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通过奖惩实施自我强化,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榜样学习的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老师要对其适当降低学习目标,不能一刀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鼓励。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老师要对他们表现出信任与鼓励,这样及时的鼓励,可以增强这些学生学习的动机。

五、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把课本奉为教学之首。在教学内容上不能自主地增加或减少教学知识,教学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这种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封闭,知识面的狭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有自己的见解,要把教科书用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删减与调整,对于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教学要紧密联系现实,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和谐,感觉语文学习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学习过程应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之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还要继续深入,不断地把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小学语文课改当中,真正把语文课程改革做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娟.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篇4

倪冬梅

长期以来,语文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怎样通过课堂结构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地使课时教学目标当堂实现;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由以下五步组成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营造一种与之相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融入其中。具体方法:

1、立足课本,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以教师吃透教材及大纲为前提,以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条件,教师要善于质疑,善于在不疑之处设疑,提出问题,巧设悬念。但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要富有针对性、挑战性,能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2、从社会的热点、焦点创设情境。教学前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如在教<<斜塔上的实验>>时,就采用了以下的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假如把一个铁球和一片羽毛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哪一个先落地?学生听了这一开场白,积极思考,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感官,形象化地导入,创设情境。具体有:(1)由图片导入。(2)由音响导入。(3)由实物导入。(4)由多媒体导入。

二、质疑讨论。由课文内容引发的.问题进行议论、讨论,具体可分为:

1、自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进行自我质疑、解疑。通过查字典、翻资料,寻找知识答案,扩展解题思路。

2、同桌互议。同桌之间,根据每位同学自己碰到的问题,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共同答案。

3、小组讨论解疑。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预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多少,确定小组人数。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

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讨论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遇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寓能力培养于无形中。

三、点拨补充。教师可根据“质疑讨论”情况,稍加点拨,适当补充一点学生没有想到的,引导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1、示范性。“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以致终生受用。

2、重点性。学生易糊涂和困难的地方各不相同,但教师如果抓住了大纲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来对学生进行点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归纳性。在学生对当堂课的各个知识点已经掌握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总结概括、深化知识、形成网络,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归纳总结既要紧密围绕课时教学目标,又要坚持面向大多数学生。常用的归纳方式有:①提纲式,即将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展现出来,简明扼要,易于掌握;②表格式,即将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展示来,条理清晰,对比鲜明;③因果式,即将彼此有内在联系的诸多知识按其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以揭示之间联系,理清知识脉络。

四、巩固练习。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后,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时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当堂反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要当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当

堂完成作业本中的几个题目,也可以用讲议形式完成课文中几个探究练习。采用当堂抽查和课后面批、详批等不同方法进行检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以矫正和补救学习中的偏失。

2、单元练习。每完成一个单元,指导学生用图表或书面语言列出该单元的知识逻辑结构,使之系统化,便于复习和掌握。

3、随机互测。课后指导学生自拟练习题、互测题和单元复习题,每人一份,相互解答,相互评卷。通过4、评题,学生一方面搞清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教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自练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但也应注意:

1、练习要有梯度;

2、可灵活地把练习渗透到各个环节;

3、练习后应适当鼓励。

五、拓展延伸。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适度开阔学生的眼界,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完成与课文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触类旁通,以后再碰到同类题目,就能迎刃而解。

2、由实践知识解决课本问题。现在语文教材的安排,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如缺乏实践知识,有些内容就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多多接触实践,掌握实践知识,更好的来理解课文知识。

3、由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学了课文以后要放到实践中去用,去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自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尤其是语文,应多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努力使他们成为开拓创新、善于思考的新型人才。

初中生物课改经验之我见 篇5

摘 要:随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变成正式稿之后,初中的生物教材又有了新的变化,作为首批进入课改的中学生物教师,经历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感受着作为新时代生物教师的职业使命,多年的教学更深刻地懂得因为有变化,才会有挑战,更会有机遇。为此以更高的热情,本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反思,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总结教学中取得的经验,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关键词: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课改经验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必须常看常读,依“法”执教。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观随着课改的深入而不断的转变,生物教学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生物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比如,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在教学之前,我会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随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如在介绍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时,书上的课后题布置了写动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作用的调查报告,该课的阅读材料介绍了动物仿生的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选择其中之一作为自己的作业,而且作业类型可以多种多样。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知识构建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取得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每年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不急于教授新知识,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该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社会中的生物教育资源和自然资源。我会布置生物课的学习要求,如:每周要查阅与生物有关的科技新闻一篇并在上课前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生物播报。学期结束后对参与播报较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生物学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氛围,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成为可能。课上学生提出疑问,教师适时的解答,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教育资源和自然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如与生物有关的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与生物科技有关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生物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

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生物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学生对生活中的生物学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一的教学状况,充分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如:举办生物科技新闻发布会、课外手抄小报、生物课外作业作品的交流与展示会、人体知识擂台赛、细胞和花模型创新设计比赛、表演生物课本剧《我的青春期》等活动,每项活动都和学生一起制定一定的评分标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中有意地创设学习生物的环境,增加学生涉猎广泛的生物课外知识领域,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并给出正确的引导和适时地关心。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知识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己身”。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形象的再现了生物的特征并简化了教师的枯燥说教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在课改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发展和人生的成长。以上是我参与课改教学之后的一些体会,相信教无定法,还有很多教师有着更多、更宝贵的经验,就让我们伴着新一轮教材培训的春风,一如既往,共同努力,迎接成功。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篇6

作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往往费力而又难以取得显著效果,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我总结出要根据学生具体的作文水平,明确作文教学目标,分阶段有目的的进行作文辅导。

一、循序渐进有序列

学生获得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文水平的提高同样要有一个序列的训练过程。七年级是作文激趣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写作还是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倡导“绿色作文”,即写真实反映生活、反映内心、率真自然的作文。我要求学生选取身边有意义的小事、真事、新事写日记,并选出优秀日记在上课前朗读,每周评比一次。指导学生区分文体,写规范的记叙文。八年级进行“给你的文章起个响亮的名字”、“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修饰语言重细节——让文章色味俱佳”、“给文章写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让文章结尾成为点睛之笔”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目的明确且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给文章写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让文章结尾成为点睛之笔”让学生了解作文结尾的一般写法,尝试为一篇文章或文题拟不同的结尾,并比较哪一种表达效果较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感悟有实践,使之真正有所得。

二、积累素材聚能量。

(1)从课文中积累。

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只要我们善于吸取,勤于积累,从中汲取一些写作技巧,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如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总结出叙事+感悟的写法,我让学生借鉴写作技法,运用到写作中去。语文课本中文采飞扬的名篇不少,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先生的《春》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鲜活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我在作文辅导中依托课文,让学生从教材中积累写作语言。如“修饰语言重细节——让你的文章色味俱佳”作文辅导中就借鉴了这些名篇,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采用修辞或修饰性的词语,引导学生注重文章的细节描写,教学中采取感悟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写作语言。

(2)从生活中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口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不少的现代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

(3)从情感方面积累。

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语文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平时对观察的事物付与浓烈的情感,付与真情,深情,深情,纯清,至情.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1

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

三、思维训练求发展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虽 然平时积累了不少素材。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作文时往往“捧着金碗讨饭吃”,感到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人云亦云。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途径有:同一题材多角度选材。学生在写《我的妈妈》时,多数讲妈妈在学习生活上对自己的关心、支持。我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情、脾气、品德、爱好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进行选材,写出血肉丰富的妈妈。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对妈妈颂扬,又启发学生正确全面地描写妈妈,并对妈妈提出善意的规劝。如妈妈关心疼爱“我”,对爷爷奶奶却不够孝顺;妈妈教“我”宽厚待人,自己却与邻居、同事斤斤计较„„。同一素材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时思维单

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端,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素材的多义性。如在指导《生日》这一习作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快乐。经过指点,学生将视线投向他人,写自己为因工作忙碌而忘记生日的父母过生日的情景;写为孤寡老人、残疾人过生日;写生日那天,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觉得这个生日特别有意义。

四、作文评改重鼓励。

学生写一篇作文不容易,他们急切地期盼着老师的评语,如果我们因为时间紧而不作批改,他们会非常失望,对下一次的作文也会失去兴趣,往往敷衍了事。我的做法是:分类阅读。如何分类呢?第一,对自己所教学生的作文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优秀作文一般不需要大动,批阅时,我先用曲线画出好词好句,并在旁边注明“好”、“很好”等评语,总评时,我也是先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然后再针对问题指出不足及修改意见,最后写一些鼓励的话,以利他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中等作文,我不但要精心修改,还要指导得具体,必要的时候我还要帮他写一写,因为他们进行自我修改比较困难,是最需要具体指导、最可塑造的群体;差的作文几乎都是流水账,且文不通,字不顺,如果详细修改,我等于老师得重新给他写,我重点指导它的选材,对于语言,我只做一些引导,但我要在评语中告诉他,你要多读别人的作文,学习别人的语言。对于一些典型的病句,或不得体的话,我会及时地把它记下来,拿到讲评课上让大家一起为他修改,这样他们会切实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些同学甚至自觉地去写第二遍,效果也很好。

在批改作文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语言都是介绍性或一般叙述性语言,象记流水账,很少有同学能做到有重点地、具体生动地叙事。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选材非常好,但就是读起来无滋无味,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差。对于这样的作文,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写出“ 叙事没有重点,语言平淡”的批语,那么这就等于是一句空话,对学生作文没有任何的指导作用,因为学生不知道话该怎样说。对于这一类的选材比较好,语言缺乏生动性的作文,我就在批改中不改变原意地帮他写一写,让学生知道这个意思该怎样表达?什么样的语言是生动的语言?作文本发回去之后,学生对老师写出的文字会非常感兴趣地、认真地去读,然后比较自己的文字,他们就会找出不足,就会在下一次作文中改进自己的语言,我们的作文批改便起到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学语文,阅读质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语文教学的改革, 首先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改革。

阅读教学从广义上讲, 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

根据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 语文能力好的同学无不得益于得法的课外阅读。吕淑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的经验, 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书。”正因为我们以前不注重课外阅读, 才致使大部分学生高分低能, 才使语文学科成了学生最讨厌的科目之一。

既然,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 它在课改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课改之后, 课内阅读毫无疑问地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理论上、实践上对它进行关注大有人在, 课外阅读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我觉得课外阅读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对它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打一个通俗的比方, 以前 (课改前) , 课外阅读是一位被关在密封的铁皮屋里快窒息的人;现在 (课改后) , 铁皮屋已被打开一扇窗, 这个人已经缓过气来, 但还是有气无力的。我们应该再为他开一扇门, 让空气流通, 让这个人充满活力。

那么, 应该怎样做, 才能够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由此我认为, 课外阅读应该在老师科学指导下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从而使学生在广博的阅读中学会创造性思维。

一、课内长骨, 课外长肉

教师应加强课内阅读的指导,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因为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应该先改变课内阅读的方式,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小组互助学习提问加分法, 在互相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理解课文, 让学生真正走进书本。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以及所涉及的时代背景、风俗、民情等, 以激发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同时在课内阅读教学时, 应有意识地教授学生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如教读小说, 应教学生阅读小说应抓住人物形象, 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中心来鉴赏小说。教读状物文章, 应让学生明确作者一般采用的是描写的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教读诗歌应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他们明确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地位。这样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课外作品的理解、鉴赏。

二、兴趣为先, 习惯为重

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养成读书的习惯。应该先安排学生阅读, 然后才把学生的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因为我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刚步入中学) , (经过调查) 他们的课外阅读率低得可怜, 连最基本的小学生必背的八十首古诗, 大多数人都不能完成, 更谈不上主动阅读课外书。因而, 一开始教师应强调, 甚至布置下达任务,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外阅读, 并定时检查。当然检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布置背诵古诗, 可以举行古诗背诵比赛, 并以评分制给予奖励。布置阅读经典著作, 可让学生讲故事比赛, 并以评分制给予奖励。应该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教师定期上文学欣赏课, 在教给学生鉴赏方法的同时, 更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印一份“学生课外阅读记录表”, 把学生阅读的书目记录在表上, 定期评比交流。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 学生渐渐从被动阅读转变为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主动寻找课外书阅读。变“苦学”为“乐学”, 也就是从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

三、硬件为上, 按需索求

创设条件, 筹集图书, 尽量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由于条件的限制, 阅读资料的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捐书, 一个学生最少捐一本, 也可以捐款集体购书。在班级设立图书角, 有专人管理, 定时出借。当然单靠图书角是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 还要想法创造更多的条件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

四、加强引导, 博览群书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因而, 从小学起, 就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世界著名童话和中国童话, 阅读比较经典的寓言故事, 阅读少年百科知识丛书, 阅读著名的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

五、学会甄别, 汲取营养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说学习别人的作品不能照单全收。因为我们所阅读学习的名家名作虽然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但它们毕竟是特定时代的作品, 有的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它, 既要肯定它的可取之处, 又要看到它的不足。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3

引言: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学生负担重等,这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在此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在明白词句意思时更要注重情感体验、理解应用,只有用心理解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获益。

1.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是搜集信息、捕捉知识、发展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一种以理解和应用为目的的对话活动。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逐渐增多,趋于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不行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与口语交际、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三大板块,阅读不仅能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理解能力,还可训练学生的思维;不仅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2.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仍以知识传授为主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具体到阅读教学,从逐句讲解到讲中心思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课堂是以讲为主,这是对阅读教学的一种误解。

2.2不能体现学生主体

新课标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情感,与学生平等对话。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仍是传统模式:教师是中心,是权威;学生是旁衬,是客体;教师拥有话语权,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机械的阅读。

2.3缺乏情感熏陶培养

语文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但是,实际教学忽视了人文性与情感熏陶,阅读教学变成了纯技能性的机械训练和纯技术的分解,失去了丰富的情感熏陶,失去了审美享受,就失落了人文关怀。

2.4功利性太强

语文教学以考试为中心,应试的色彩在阅读教学中很浓重,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尤其是毕业班课堂上,阅读仅为一种手段,考试成为最终的目的,阅读服从考试。

3.阅读教学的提高与创新

3.1培养阅读技能

阅读不能仅仅是获知,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在阅读技能方面,重点处理好精读、略读和浏览的关系,这既是阅读技能,又是阅读方法,这三种方法的训练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精读是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课文的能力;略读是粗略的、大致的阅读,是引导学生通过较快的阅读来粗知课文大意;浏览是指一目十行地看,甚至要跳看,浏览除了用于平时的消遣阅读,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快速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要根据课文特点与地位来选择阅读方法,阅读从课堂到课外,有效选择阅读内容,合理应用阅读方法,精读需要字斟句酌,透彻理解;略读要广泛获知,培养和提高他们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浏览,指导学生读更多的文章、资料甚至全书,培养学生寻找、整合所需信息的能力,教学中灵活应用这三种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

3.2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可以辅助、促进教学,现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使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3.2.1设置氛围,渐入情境

课堂初始,如何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迅速投入教学活动。

如在《雨霖铃》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导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曲,这样,课堂上弥漫着如泣如诉的歌声,学生的心顿时被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所牵挂。教《茶馆》时可设计片头:土黄色的“茶馆”立体艺术字,带着淡而长的火焰,在灰白斜条相间的背景上缓慢旋转,配上凄婉的音乐,给人以风雨飘摇、苍凉哀伤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为之感染,这样再去分析“茶馆”的变迁,感受人物的情绪,就顺理成章了。

3.2.2激发兴趣,满足需求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有更高的要求,强调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多媒体手段能给人以生动、形象、直观、新颖的感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雷雨》这课中,先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剧情,用多媒体回顾电影《雷雨》中结局:四风、周冲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周朴园吓疯,封建大家庭在雷雨声中轰然倒塌。直观丰富的戏剧情节,让学生心潮起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视、听、思、趣的统一,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分析周鲁重逢时的感情冲突、人物性格时,学生始终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悲剧气氛中,理解更为深刻,学生在表演课本剧时更是演的惟妙惟肖。

3.2.3提供材料,扩大容量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探究、拓展教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以教材为契机,结合与之有关的其他材料进行探究学习。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供大量的材料呢?多媒体的参与可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从“诗化散文”切入,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利用多媒体展示出“诗化散文”的三大特征,从文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入手,电脑屏幕打出文章中涉及到的诗词等资料,整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很好的借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大量有关材料,通过视、听、读、思的刺激,帮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研究了“诗化散文”的特点,并对阅读有如醍醐灌顶,感悟颇深。

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那样语文教学就失去其真正意义了,多媒体自然也就失去了它作为语文教学辅助的功效了。只有恰当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新颖、有效的优势,就会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结语:

总之,面对阅读教学现状,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手段多样化,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活跃起来,让学生品读感悟,进而感受作者思想,升华情感,学生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真正将阅读教学用好用活,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建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全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中学生学好物理之我见 篇9

中学生学好物理之我见

[摘要]:物理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自然科学,要学好物理,首先就是要敢于吃苦,要珍惜时间,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其次就是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应该要有计划地去学习。

[关键词]:物理态度思想计划系统思考实验理解

从教这么多年的物理,很多学生都会问我:老师,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可是要学好物理,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我简单的谈谈自己对学习物理的见解。

物理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自然科学,光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如果你只把物理公式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做。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首先就是要敢于吃苦,要珍惜时间,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要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有几分收获。

以上谈到的应当说是学习态度,思想方法问题。其次就是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应做到如下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

1→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怎样才能紧扣这几个环节学好物理呢?具体的方法是:注意观察、专心听讲、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勤学好问,做好实验,即“看、听、读、思、问、做”六字法。下面谈谈如何做到这六字学习法。

一、认真阅读课本,培养自学能力

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共同依据,也是教师考核学生的主要根据。抓住了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课本是根本,参考书只能是参考,切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有以课本为中心,在把课本弄懂、弄通的基础上,再去看课外书,加强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即“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的相关部分。”这也正是优秀学生学习好的成功之路。

要理解并能运用知识,首先就要认真阅读课本,因为物理知识不是一看就懂,一学就能会的,只有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能领会其内容。所谓反复阅读,是指课前读(浏览、预习),课堂上读(在教师引导下读、细读),课后读(复习巩固、带着问题读),且每次不止阅读一遍。

阅读课本,除了学习物理知识外,还应注意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阅读课本时,黑体字要看,课文也要看,阅读材料也不能放过。黑体字是重点结论、定义或规律,不但要看,而且还要背下来。课文叙述的往往是这些黑体字的来龙去脉,即研究问题的方法与应用,只有看了课文,才能正确理解黑体字,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忆深刻,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正确运用,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

二、上课专心听讲,培养思维能力

中学时代,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是一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老师的传授毕竟是知识的头等来源,如果我们轻视上课,那么就是严重地浪费时间。

中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还不多,在课堂上,老师系统地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指导我们做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纠正我们常见的错误,解答我们的疑难,指明学习的重点,点拨思路,并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因此,认真听讲的确是我们在学习上少走弯路、顺利学好物理的根本保证。

课堂学习好的关键是:认真观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把重点放在认识事物的思考过程上,千万不要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过程而直接去背结论。

在上课中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但主要精力要放在听和想上,专心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必要时也可以在书上勾勾、划划、写写。有位学生说得好:虽然老师讲课的内容大

部分我早已掌握了,但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我还没有学到手;我听课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跟老师的思维方法作比较,找出差距,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观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物理中的规律知识都是从物理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重视观察和实验,对学好物理知识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又能加深对物理定律的理解,不做实验,不仔细观察物理现象,是不可能学好物理知识的。

为了做好实验,每次实验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弄懂它的原理,了解所用仪器的性能,搞清实验的步骤。实验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观察现象,记录必要的数据,实验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结论,还可以提出疑问与同学们讨论。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但实践的经验并不就是物理知识,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物理知识,还须经过分析、综合等抽象的思维活动,才能在脑海里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注意观察、亲自做好实验,正是为了达此目的。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现象,提出什么力使苹果落地的问题,他想:“假如苹果树非常高,一直顶到月亮,设想月球就是这棵高高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它会不会也落到地球上呢?”经过牛顿许多年的思考和分析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

引力定律。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课堂上经常要做演示实验,要看实物、模型、标本和挂图等,课后还要做验证实验。因此,上物理课要注意观察,勤于动手,否则是很难学好这门课的”。这是一位学生多年学习后的总结。

四、做好练习、复习、培养实践能力

做练习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认真做好练习,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我们反对查字典式作业法,也反对不动脑筋乱套公式死记型、机械模仿型作业法,因为它们都不能达到做练习的目的。我们提倡课后先复习再做练习,课后复习包括:尝试回忆、看课本、整理笔记、看参考书等。

单靠盲目的学习实践,不善于接受指导(包括参考书、老师、同学、家长的指导),不善于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分析成败原因,就难以真正学好物理,做练习时,不会就问,最忌钻牛角尖。

做练习时,首先要弄清题意,分析物理过程,写出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物理量,然后找出对应的物理规律,列出满足这一过程的物理方程,然后将方程中的物理量换作已知量和待求量,或这一过程中的不变量,最后代入数据,并统一物理量的单位,解方程、求答案,并判断答案是否合理。做

完练习后还可以拓宽知识面。一题多解,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法;一题多想,探索解题的各种可能性;比较归类,以少胜多;查漏补缺,使知识完整。

主动地进行系统复习,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或者说进行力学复习、热学复习、单元复习等各类复习,将知识连成串,结成组,最好自己总结出知识的结构图,要在脑海中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提起开头,就能回忆到末尾。有时候还要举一反三,由这个知识点联系到其他知识点。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之我见 篇10

写作,是一项非常艰辛的脑力活动。每当看到学生面对作文题愁眉苦脸时,每当看着学生拿着作文题久久凝思却无从下手时,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呢?虽然中学语文界对作文教学一直没有一个固定而行之有效的模式,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必然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笔者就这十年教学过程中所总结到的一些写作训练方法,写出来与语文界的同行们一起探讨和研究。

写作;教学方法

G623.24 A

一、语言的训练是提高写作的第一关

我们知道,无论是大家,或是热爱写作之人,但凡要写出一篇上乘之作,首先要过语言基础这一关,语言是写作的根本,就好像高楼大厦的建起,须起于垒土,没有一块块的砖,是难以筑起摩天大厦的。这样,我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知识,为了让学生都能积累优美的词句,我规定他们每天都要抽出三十分钟,去抄诸如余光中、余秋雨、林清玄、张晓风、周国平等人的散文当中的精彩句段。这项工作是繁杂而枯燥的,大多数学生都很难持之以恒,为此,我采取时间上的定时“逼”和及时的激赏,“逼”就是把抄名家名篇作为一个固定的作业来检查,没有抄的同学,予以一定的惩罚,始终相信只有严格,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无穷。但一味的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任务的沉重和无趣,因而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就这样,学生慢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汲取优美词句的习惯。然而后来发现,仅仅是抄,效果并不大,一个学期后,有的学生就跑来问我,抄了这么久,“老师,我的文章的语言为什么还是这样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点色彩,为什么我还是写不出那些优美的词句来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也曾感到迷惶而不知所措,难道抄美文是在浪费时间,难道我的方法是错误的?的确,一段时间后,我也感到抄并没带来最直接的效果。为了找到其中的缘由,为了能更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我自己试着写“下水”作文,试着去抄一些美文,发现正如学生感觉的一样,文章语言没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我就开始琢磨,除了抄美文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得出,如果抄完之后,就原句也能模仿地写写,那样效果会很快凸显出来。因为当你抄完后,句中的华美语言还在脑中作短暂停留,这个时候,如果能趁热打铁通过自己的记忆把它写下来,就会记得非常牢,从而“占为己有”,也许这就是模仿的作用吧!于是,我要求学生抄和写同时完成,没过多久,果然奏效,学生的文章语言增色不少。

二、素材的搜集铸就的是文章的灵魂

当最关键的语言关过了之后,接下来学生要做的就是,文章素材的搜集,如果语言是基础,那素材就是血肉,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血肉那就不丰满不鲜活。因而,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通过上网浏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感人事件,把其中的人物及他们所展示出的高尚的道德品性,都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以备后用。经过长时间的搜集,学生的肚里都有货了,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是愁眉苦脸了,再也无须搜肠刮肚了,而能洋洋洒洒。我们班有个同学以前的文章总是干枯无趣,没有一点新鲜丰满的感觉,自从加大了阅读量之后,素材在文章中是俯拾即是。我曾推荐给他《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复旦大学原教授蒋天枢如何拖着年迈的身体,为老师陈寅恪文集的出版而日夜奔波,最后当老师的家属要把文集的稿费给他一份时,他道出了一句朴实却又感人至深的话“这是学生应该做的”。后来学生在中考中用了此材料,取得了高分。

三、结构的明晰是敏锐思想的表现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评改学生的文章时,发现他们语言不错了,文章的素材也丰富了许多,但感觉到他们的文章的结构却显得没有条理,层次感不清晰明确。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每次写文章前都要在纸上列好写作步骤,对于步骤的批改我会把它与文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这样强化式地训练让学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写文章一定要有所酝酿,有所规划,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看得舒心,看得惬意。

四、兴趣让学生将写作进行到底

当学生在语言、素材、结构上都有显著提高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有了兴趣,就会事半功倍。作文的训练亦当如此,众所周知,写好文章,根本途径还在于多练,但又不能强迫学生去练,这样会适得其反。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写作欲望,我想到了在网上发表学生的文章的方法。学生定期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习作或我把学生好的文章上传到网上,然后全班同学来评,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度,也给予了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抒写自我的平台。通过网上发表习作的方式,学生学习语文,勤练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虽然同学们平时学习非常紧张,但大家对每周的习作看得都非常重,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上网,让大家好好评一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来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磨炼,从初一到初三,这三年中,我与学生一路走来,在写作这条道路上,有挫折,也有成功,有喜悦,也有迷惑,我们共同收获了写作中的乐趣,写作水平有着真实地提高。课堂上,当我读着学生优美的词句时,当我看着学生的文章在各大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时,当我看到同学们面对写作时沉着从容的神态时,一切都让我感到欣慰。写作课,是一门难教的课,是一门没有具体可操作方法的课,如果流于形式,那么写作也就成了一个很枯燥的事,为了变枯燥为鲜活,我与学生一起努力了三年,三年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语文,写作,其实一样能富有魅力。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写作教学一样能精彩无限。

包燕,女,任教于南昌市心远中学。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11

一、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借助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听就是听别人说,说就是说给人听,读就是读给人听,写就是写给人看。”一句话,听、说、读、写都是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先于语言,只有思维正确科学,才能准确迅速地表现为听、说、读、写。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学中利用“异步教学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课堂上独立思维的时空”这一先天优势,引导、点拨学生利用自学提纲,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尤其是进行作文评改和作业改错实践训练,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请教教师全体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异步教学的课堂中由同步教学的“良好愿望”成为客观现实。

例如,利用自学提纲学习中学语文《祝福》一课,在强化检查时,我让学生研讨学习这样一个细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挂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裂了,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个乞丐了。”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细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一位同学说,“破碗”的“破”,表明祥林嫂的一切希望全都破灭了;一位同学说,“空的”“空”说明她的希望全都落空了;一位同学说,“比她更高的竹竿”,说明她的理想比她本身高得多;一位同学说,竹竿是精神支柱的象征,她的一生就是靠这根“竹竿”支撑着;一位同学说,“下端破裂了”,说明她的精神支柱已从根本上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彻底地毁灭了。这样的回答很出乎我意外,但仔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这是我多年来采用异步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结出的丰硕之果。

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是人际沟通与信息传递的基础,计算机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随着网络信息交流的不断普及,它也影响着我们与网络共同成长的年轻一代的语言系统甚至思维方式。因此,担负着语言、文学知识传播和人文教育双重重任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尝试在网络环境下开发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教学资源。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可行的。从语言系统来看,语音、语法相对稳定,词汇则变化发展较快。因此,我们的语言学习不能永远停留在前人创造的、已经固定的语言的层面上。那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正充斥于我们的日常交流的鲜活的语言也应该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从实际的需要看,中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普遍性和无序性,迫切要求教师的指导和规范。这种实际情况,促使我们语文教育者必须尝试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教学资源,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语言观,甚至人生观。

但是,要从纷繁芜杂、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中开发教学资源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这种从无到有的探索,需要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许多方面都有待于规范,所以,网络环境下的许多教学资源也是缺乏规范性的。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确立一个规范的语言文学系统,应该是他们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虽然要与时俱进地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教学资源,但并不能以此代替规范化、标准化、经典化的语文学习。

教师在网络资源的选择上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有时代特征的。还要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与现成的教材资源的性质是不同的,它应是课本教材的延伸和补充。

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绪情感

教学心理学家指出,情感需要是教学过程发展的一种动力,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并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增强其不良情绪的调控能力,让快乐成为他们学习的底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达到学习目标。正如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乐之,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的学习状态。想一下你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你高兴时,你是否更愿意学习,并且还学得不错呢?所以,愉快教育正成为教育界深入探讨的课题。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要求教育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产生对学习、对发展的一种追求与向往,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简言之,愉快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途径,也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目的。

四、课堂上精心设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为了不让学生进行盲目地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有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精心设疑。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成迁移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不能直接让学生从教材中找答案,没有思考的过程。或者简单地让学生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这是机械的提问,是在浪费时间;教师的提问不能脱离课本,要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不能不分主次、详略;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促进学习的自信心;在提问时要因人而异,不能用统一的问题去提问所有的学生,这就容易让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走近教学的极端。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差异化的提问。比如,对优等生的提问难度要加大,对中等生要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后进生要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多方面教学途径入手,认真钻研教法,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12

一、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借助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听就是听别人说, 说就是说给人听, 读就是读给人听, 写就是写给人看。”一句话, 听、说、读、写都是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先于语言, 只有思维正确科学, 才能准确迅速地表现为听、说、读、写。基于这种认识, 我在教学中利用“异步教学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课堂上独立思维的时空”这一先天优势, 引导、点拨学生利用自学提纲, 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尤其是进行作文评改和作业改错实践训练, 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请教教师全体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异步教学的课堂中由同步教学的“良好愿望”成为客观现实。

例如, 利用自学提纲学习中学语文《祝福》一课, 在强化检查时, 我让学生研讨学习这样一个细节:“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挂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裂了,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个乞丐了。”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细节, 对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主题思想, 有什么作用?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一位同学说, “破碗”的“破”, 表明祥林嫂的一切希望全都破灭了;一位同学说, “空的”“空”说明她的希望全都落空了;一位同学说, “比她更高的竹竿”, 说明她的理想比她本身高得多;一位同学说, 竹竿是精神支柱的象征, 她的一生就是靠这根“竹竿”支撑着;一位同学说, “下端破裂了”, 说明她的精神支柱已从根本上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彻底地毁灭了。这样的回答很出乎我意外, 但仔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 这是我多年来采用异步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结出的丰硕之果。

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是人际沟通与信息传递的基础, 计算机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 随着网络信息交流的不断普及, 它也影响着我们与网络共同成长的年轻一代的语言系统甚至思维方式。因此, 担负着语言、文学知识传播和人文教育双重重任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 尝试在网络环境下开发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教学资源。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 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可行的。从语言系统来看, 语音、语法相对稳定, 词汇则变化发展较快。因此, 我们的语言学习不能永远停留在前人创造的、已经固定的语言的层面上。那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 正充斥于我们的日常交流的鲜活的语言也应该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从实际的需要看, 中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普遍性和无序性, 迫切要求教师的指导和规范。这种实际情况, 促使我们语文教育者必须尝试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教学资源, 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语言观, 甚至人生观。但是, 要从纷繁芜杂、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中开发教学资源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这种从无到有的探索, 需要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 它的许多方面都有待于规范, 所以, 网络环境下的许多教学资源也是缺乏规范性的。而对于中学生来说, 确立一个规范的语言文学系统, 应该是他们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因此, 我们虽然要与时俱进地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教学资源, 但并不能以此代替规范化、标准化、经典化的语文学习。

教师在网络资源的选择上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 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 有时代特征的。还要有一个筛选的过程, 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与现成的教材资源的性质是不同的, 它应是课本教材的延伸和补充。

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绪情感

教学心理学家指出, 情感需要是教学过程发展的一种动力, 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气氛, 并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 增强其不良情绪的调控能力, 让快乐成为他们学习的底色, 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达到学习目标。正如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 乐之, 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的学习状态。想一下你自己的学习生活, 当你高兴时, 你是否更愿意学习, 并且还学得不错呢?所以, 愉快教育正成为教育界深入探讨的课题。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它要求教育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 产生对学习、对发展的一种追求与向往, 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简言之, 愉快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途径, 也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目的。

四、课堂上精心设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 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在课堂教学中, 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在听, 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为了不让学生进行盲目地学习, 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 有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可以精心设疑。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成迁移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探究, 不能直接让学生从教材中找答案, 没有思考的过程。或者简单地让学生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这是机械的提问, 是在浪费时间;教师的提问不能脱离课本, 要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 不能不分主次、详略;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 促进学习的自信心;在提问时要因人而异, 不能用统一的问题去提问所有的学生, 这就容易让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 走近教学的极端。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 进行差异化的提问。比如, 对优等生的提问难度要加大, 对中等生要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后进生要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

上一篇:生活的启示作文300字下一篇:单位工作评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