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

2024-09-07

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共12篇)

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 篇1

摘要:目前的教育, 依旧存在着“灌输式”教学方法。许多老师不顾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一味强调让孩子们被动地接受。此种现象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尤为严重。因此, 改革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寻找新的教学策略, 刻不容缓。笔者通过个人经历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新的作文教学策略, 效果很好。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创造性

有些学者曾用“削足适履”这个词来概括今天的教育:当鞋子不合脚时, 我们一般不是想着给孩子们换双鞋子, 而是一刀刀地“切削”他们的小脚丫。如今的语文作文教学便是如此。

笔者认为这种教育所要求的不是孩子的成长, 而是简单粗暴的适应:让学生去适应一种他们不想适应的教育。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刘惊铎教授曾经说过:“习作本来是一件有趣的事, 只是被人弄成了没趣!”

如今的世界, 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我们培养学生, 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共性, 而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 笔者认为,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作出好作文, 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我们的孩子有兴趣

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没有兴趣, 是学习效果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多给予学生鼓励, 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作文具有恐惧感的学生, 要耐心给予指导, 或适当给以提示, 或帮他们选材, 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思路写下去, 只要能够完成规定的字数, 就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让我们的孩子更多地接触世界

习作, 是心灵的触动。没有接触足够多的事物, 就很难达到一种思想的升华。笔者曾经专门调查过同一份高中毕业班联考题目下的语文作文得分情况, 发现在同样的评分标准下, 城市的孩子普遍要比农村得分高些。这说明, 城市的孩子有更广阔的视野, 接触新事物的渠道比较多而且畅通, 农村孩子除了在学校上学的时间以外, 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帮父母做农活, 所以很难接触到现今社会所关注的时事和现象。因此, 在常以即发的社会现象为背景的作文考试中, 相对于城市的孩子而言, 农村的孩子很难有更深的思考和见解。因此, 语文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 让孩子们多多接触新事物, 以保证他们取得思想的升华、心灵的触动!

三、让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

同一件事物, 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便是看法相像, 很多细节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 我们不应该为了保证升学率, 扼杀孩子们的思想和创造性。就笔者而言, 在从事教学工作时, 常常在习作课上给学生读三到五个即时的新闻或时事, 让孩子们在较短的规定时间内产生一个自己的评判, 然后用语言陈述出自己的思想。最后, 让学生自己从这三到五个当中选取一个来完成最终的作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在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的同时, 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勇气, 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好的思维习惯!

四、让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真情

习作, 是内心真挚情感的表露。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有了真情, 文章才有生气。很多语文老师经常劝学生们“没有故事时, 可以编造故事”。其实笔者认为, 只要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 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些故事是真的, 哪些故事是编造的。编造的故事通常“空有骨架, 没有血肉”。那些缺乏真实感情的文章, 写出来也只能让人看了不舒服!

那么怎么调动孩子们写作时的真情呢?笔者认为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 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的情感。一般情况下, 写作时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 但是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 就会敏感地关闭。因此, 教师应当经常和学生沟通, 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这样, 学生的心灵之窗才会打开。然后教师应当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培养一种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 从而形成一种从体验到情感升华的良性循环, 达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的目的。其实, 这是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接近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心理, 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 在这当中积沉下来的愉快和满足, 会在作文时表露。

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地做好了以上的四点, 我们的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好的文学思维习惯, 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在作文的过程中, 就能够超越以前的恐惧思维、惯性思维, 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

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 篇2

覃塘三中

提要: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由此进行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与策略、评价分析,以求与同行的商榷。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念数学教学策略评价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

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

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

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上《一百万有多大?》时,首先问学生:“某企业五芳斋食品创收了近5.9亿美元,你知道5.9亿美元有多大吗?”“……”“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

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有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现有一经销商,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活蟹1000千克放养在塘内,此时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据测算,此后第千克活蟹市场价每天上升1元,但是,放养1天需各种支出400元,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蟹死去,假定死蟹均于当于全部售出,售价都有是每千克20元。(1)如果放养x天后将活蟹一次性出售,并记1000千克蟹的总额为Q元,请写出Q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该经销商将这批蟹放养多少天后出售,可获最大利润(利润=销售总额-收购成本-费用)?最大利润是多少?(这是一道方案探索题,在道条件开放题给出问题中要求设计不同方法(案),并寻求最佳方法(案),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

5.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6.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我觉的应做好这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识,激励主体参与,重视主动评价。

提高自主意识。展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获取收获,这也正是《标准》所强调的教学要求。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评价方法的改革,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努力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手段多标准化,既关心结果又关心过程的新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树立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句话: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人是有差异的,如果按同样的要求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木桶理论从一个侧面讲也不利于人才的培育。教师只有让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让学生的特长更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教育的成功。

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智能,教师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不要以一概全,一棒子打死人。要想想你面对的学生将来不仅有科学家、文学家,也有艺术家,还有运动员,但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人,只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单

一、灰色的图案,而是五颜六色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多带一份情感,才不仅能看到今天的好学生,也能看到明天的人才。有

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还要加上一句:只有爱的成功,才有教育的成功。教师只有充满情感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你为学生搭设的无尽的、广阔的天地。

2、明确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其显著的特点,即面向大众,承认差异,尊重个体。

3、实施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重视个人成长经历,突出过程性评价。

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要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重视数学教育的过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突出学生知识形成、思维形成、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

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也即我们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变教师独裁式评价为师生双主体平等对话式评价。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新探 篇3

一、呈现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

学生对语言材料感知和理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呈现知识的方式,方法和过程,以及它以学生认知过程的相互协调,呈现方法的多样性可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性认识,为词汇的进一步学习与巩固奠定基础。

1、直观呈现法

直观呈现法就是采用如图片,实物,玩具,幻灯等一系列辅助教具以及手势,动作,表情开展新词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动员学生以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和认识客观现象,从而让他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单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刺激记忆。例1,用实物教单词,如教postcard,ruler,pen,pencils,pencil-box,eraser,sharpenter时,教师就可事先准备好这些单词所打赌实物,在课堂上拿起或者指着这些事物说出英文的单词,学生重复.

2、游戲呈现法

游戏是一种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娱乐方式,利用游戏呈现词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合学生在边玩边学中轻松愉快地掌握词汇,减轻了学生对单词厌烦和焦虑的心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pen和pencil时,可利用猜谜游戏,教师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pen和pencil然后教师说出谜语,pen and pencil的是兄弟,弟弟藏在哥哥里,弟弟没有水不能写,哥哥没有刀不能削,对学生暗示打一学习用具,请能力强的学生猜出谜底,猜对谜底后,教师进一步讲解,从形式上看,pen和pencil的前三个字母完全相同,因为不论是实物还是单词,弟弟的pen都比哥哥pencil粗短,同时拿出pen和pencil做一个徽章的比较,加深学生印象,此外,可以利用指令游戏,simon says教动词,利用猜动作,游戏教动词和职业名称等等。

3、翻译呈现法

根据心理学中的前摄抑制规律,最先提出的词汇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翻译直接把新词汇介绍给学生,这样教单词既快又简便,适合应用于比较抽象,难以用已学词汇描述和概括的词。

4、图表呈现法

教师可根据新授词的词义和用法特点,采用图表法式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利用感官直接感受新授词的词义和用法。以take(带走,拿走)和bring(带来,拿来)和fetch(去拿来)三个词的用法区别为例,这三个词的含义只要通过画箭头方向描述,学生就能区别它们的用法了。

二、操练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

多样的词汇呈现方法只是为词汇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操练方式的多样化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词汇,从而把枯燥的词汇学习课堂变为有趣的,积极的课堂。

1、机械性操练

根据英语新课标中提出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进行机械性操练就是指在教师的操控下,学生机械性的操练词汇。目的是让学生能认,会读,这种操练主要是以口头的形式进行。

2、灵活性操练

灵活性操练是学生根据教师课前设计的各种情景,活动来操练词汇,这些情景或活动应该具有针对性,话题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在这个操练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充当是辅助者,协助者的角色,活动的形式可以是pair work 或Group works.

三、巩固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

课堂上词汇的展示,操练活动对学生能真正掌握运用词汇是不够的,遗忘是词汇记忆的头号大敌,学生往往会感到词汇学得快,忘得快,非常苦恼,从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这说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传授学生科学的词汇记忆方法,教词汇等于教学习,教师应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忘记规律,鼓励他们不断创新,形成自己巩固词汇记忆的系统。下面根据心理学关于记忆的学说理论知识,结合英语学习的特点,介绍几种记忆词汇的方法。

1、趣味记忆法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去探究它,并不认为是一种负担,所以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的一种精神力量,有兴趣,就会自觉地去克服各种困难,主动去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要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兴趣活动小组,英语之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扮演不同角色,贴近生活,从而感到有趣实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延伸课堂教学范围,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词汇组织成有效的语言交际,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2、书写记忆法

书写是视觉,听觉,动觉的综合活动,拼写既有神经的向心活动,又有神经的离心活动,既有刺激,反应,分析过程,又有综合过程,所以,书写对记忆的形成有极其有效的作用,另外,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和默写也是学英语的重要方式,针对错别字多的情况,要经常默写生词,短语,进而过度到听写短文,真正做到口到,耳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就会获益匪浅。

四、综合运用

词汇的运用是词汇学习的目的,也是巩固词汇的重要手段,只有经常运用所学词汇,才能充分发挥发挥词汇的作用,巩固词汇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此,教师需精心安排具有较高能力要求的活动,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同步的故事,文学作品,科技小品,多听广播和录音,用英文写日记,写信和短文等方式进行对所学词汇综合运用练习。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不同困难和需要出发,依据词汇教学的基本秩序和原则,精心设计系统,有效的教学过程,提供科学,多样的记忆策略,才能把从呈现词汇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经验模式,彻底将转化词汇知识为语言能力这一过程形成的科学而完整的体系,从而高效完成英语词汇教学的任务,为帮助学生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 篇4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四个意识

写作技能是21世纪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学业技能,“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生存和有效交际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交流与写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中高考作文分值也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而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明显教学思想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思想陈旧

教师作文指导、讲评“一言堂”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部分教师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甚至越俎代庖,从立意选材到技巧章法,面面俱到地讲解。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呆滞性、单一性。作文行文前没有对生活的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也缺少行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这样就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闭门造车的单纯的应试之作。

(二)教学计划模糊

很多教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难点、重点,随意性较大。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作文能力训练的要求落不到实处,也激发不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更不可能有实际能力的提高。

(三)批改形式单一

多数教师“重作文布置,轻作文批改”,在批改方式上单一。教师全批全改的精力有限,有的就用“阅”字和分数代替点评,敷衍学生企盼的目光,学生的作文收获也只有几个分数罢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不能多方面再现学生作文的优点。结果:“布置作文一言堂,作文指导一窝蜂,批改作文一支笔”。

二、解决策略

作文教学是否有效,主要从几个方面看:有无“对象意识”;有无“发展意识”;有无“目标意识”;有无“效率意识”。

(一)要有“对象意识”

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社会生活,多作情景作文,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鼓励他们有话就说,有情即抒,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的必需。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讲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作品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社会调查等,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把做人和作文统一起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要有“发展意识”

打开学生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从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求异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进行提炼、改造,学会用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立意,或者不同素材表现共同主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合型思维。也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尽量让学生更形象的去感受生活。

(三)要有“目标意识”

1. 构建作文教学目标体系

制定作文教学的目标,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现阶段的能力水平,一是学生有可能发展到什么水平,即“最近发展区”。从初(高)一到初(高)三,强调要有一个整体作文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有效作文教学必须构建起与之相应的训练体系。

在确定作文教学目标时,要尽量考虑并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目标的设立上体现出层次性、阶段性、丰富性。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当鼓励其“跳起来摘果子”;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不能把目标提得过高,而要允许其暂时的落后。

2. 制定有效作文训练计划

语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能力考察重点、学生年龄特点、个体需求等相应地作出阶段性作文训练计划,遵循“分层指导、专题训练、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指导原则,在每个年级段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而中、高考作文又要依据“紧扣题旨、文采飞扬、内容实在、书写规范”等标准进行专门训练。在此过程中,每次作文的过程都应该让学生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能够明显地感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使学生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写作要求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3. 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从作文习惯着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作文习惯包括十种:博览群书,观察体验笔录生活,日记练笔,积累语言,联想想象,口头作文,想好再写,快速行文,修改文章,评判作品。学生形成作文习惯,便形成语文生活习惯,这需要教师有热情、有恒心、有策略。也就能实现大语文教育观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四)要有“效率意识”

按新课标要求,针对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与评价方式,以达成本次作文训练目标为准。采取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和师生共同批改等类型;教师全批全改、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等方式;学生自评自改、相互批改和分组批改等,作文评语要有侧重点,要与本次作文训练目标要求相符合,重点训练综合能力。最根本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积极地合作与探究,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自发地产生写作的欲望。

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 篇5

作者:象山中学…文章来源:象山教科研点击数:2242更新时间:2005-7-1

5[摘要]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是中学地理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中“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如何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的答问进行科学的、积极的评价,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答问;评价;策略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此,许多教师在地理课堂中逐步增加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问题讨论和探究、自主合作与交流、学科知识竞赛、主题辩论、角色扮演及师生角色转换等不同教学方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当今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主线是学生围绕教师设计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究,然后答问,问题被看作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因为,通过答问不仅能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研究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还能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调节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气氛。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许多教师把问题设计作为自己教学环节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考和回答。这时,教师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的答问进行科学的、积极的评价。因为,教师的正确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正确答问的评价

在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时,肯定会有许多学生能够对问题作出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回答,这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性质与要求以及学生答问实际不同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

1、肯定正确的答问,发展学生的情商

对学生正确的思考过程和回答,教师要充分地给予肯定,并且要通过答案当场复述来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答问出乎教师事先的设计,具有创造性,教师更要大力加以赞扬,以振奋学生的情绪,促使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密切师生关系,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人,而且还能对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识他人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情商要素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拓宽、拓深思路,使答问更深刻更全面

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限制,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够开阔,答问往往不够完整和深刻,此时,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法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教师提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往往只回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引起大气温室效应,造成南北两极地区冰雪部分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给沿海的国家或城市带来灾难。实际上,此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比较肤浅,教师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和宽广方向发展:①这位同学回答的仅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给人类造成的最大的负面影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二氧化碳浓

度增加,对人类有没有正面的影响?②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除了海平面上升外,还有给人类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吗?当然,在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后,教师要指出,尽管二氧化碳增多,既有益于人类,同时也加害于人类,但就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其弊远远大于利。

3、及时转换角度,引出新问题

对于答问正确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和转换角度,增加或变换条件等方法,引出新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如在分析2002年文综高考题(全国卷)40题第(4)小题:“读图6,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原因”,学生回答正确,教师给予肯定后,教师不妨设问: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年保存比较完好,自然原因固然很重要,除了自然原因外,有没有人为原因?假如有,其人为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4、异中求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对于存在不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地理问题,教师不要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要在学生答问的基础上,启发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求佳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创造性。如“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一般有二种方法:一种是不跨过日界线计算,另一种是跨过日界线计算。当学生完成对区时的计算后,教师要适时将另一种方法引入,并让学生加以比较,得出这二种方法各自适用范围,以及在通常情况下,哪一种方法更省时、更简捷、更不容易出错。

5、开放性问题,尽可能保护学生发散性思维

许多地理问题是开放的,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光凭教材的叙述或自己固有的经验对学生的答问进行随意评价,要认真、仔细分析学生的答问,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就要对学生答问进行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旅游活动”内容后,如教师提问:根据学过知识分析如何合理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学生可能会跳出课文范围(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经济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而回答“提高本地人口的素质”,“做好旅游宣传工作”等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回答进行褒奖,而不能因教材中无据可依而把学生的答问否定。

二、对错误答问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答问错误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既不能因为学生答问有误而打断学生回答,图省事直接道出正确答案,也不能不做任何指导而让学生轮流回答,直至与预设答案相吻合,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让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

1、接通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无所适从,答非所问。这可能是学生有关这方面的预备知识不够,也可能是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把问题分解为几个部分,也可以改变问题提出的角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接通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思维指明方向。例如,“某人于北京时间1月1日10点从上海乘飞机过10小时到达旧金山(西8区),问到达时当地区时是多少?”因为这是一题在单一的时间计算基础上增加物体运动的题目,涉及物体运动起止两地时间差和运动过程所用时间,所以学生往往一时感到比较困难,无从下手。假如,教师能适时给学生提示:可以把计算过程分割①飞机在上海起飞时,旧金山的区时,②对飞机飞行时间追加。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被接通,更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2、借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有些地理问题,光凭文字表达或脑子想象很难理解,假如借助图示,则答案很容易得到。如:高一学生往往对“假如黄赤交角扩大到25°,热带、温带、寒带范围将如何变化?”这一类题目难以正确回答,这时,教师引入一张示意图(下图),则学生对其结果就会一目了然。

3、鼓励争辩,判断对错是非

当学生对问题有几种不同解答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进行归纳、分类,然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自陈述具体理由来印证他们的观点,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然后达成对问题的共识,让学生在争执和辩论中判明是非。如在让学生讨论“玄武岩为何能形成许多气孔?”时,有同学认为因为玄武岩是喷出岩,岩石形成过程中与外界空气接触,所以形成许多气孔;也有学生认为因为玄武岩是喷出岩,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岩石中空气逸散而呈气孔构造。通过这一争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达成共识:玄武岩气孔的形成与其为喷出岩有关(同时可以比较如侵入岩的花岗岩没有气孔构造)。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中,要让常压下空气进入而呈气孔状是不太可能,唯一的可能是岩石中空气由于压力降低而向外逸散使岩石呈气孔状。这样,同学们自然对该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

4、探求错因,理解问题本质,寻求科学思维方法

学生经过思考的错答必有其原因,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地去思考问题,在探求错因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找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回答“寒潮危害最大主要在什么季节?”这个问题,学生往往错答为冬季,认为冬季气温最低,寒潮强度最大。这时,教师先要分析学生错答的原因是对“寒潮”理解不透,对“危害”认识不清,误认为冬季气温最低,所以寒潮最强,危害最大。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①寒潮是由强冷空气入侵而造成大范围降温,寒潮强弱主要考虑降温幅度,而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较低,不可能造成大幅度降温,②冬季大部分地区为农闲季节,就算有强降温,一般对农业生产也不会造成损害,由此可以让学生懂得寒潮危害最大的不是在冬季,而是在春、秋季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答问和教师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是进行师生双边交流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学生答问科学、积极的评价在解决地理问题的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教材,同时也应该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力水平,使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学生答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恰当的评价方法,使答问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 篇6

一、提高素质策略

我们不少的美术教师,一说到提高素质,就认为仅指学科专业素质,因而不注重综合素质。我个人认为:做一个合格的、进而成为优秀的美术教师,在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同时,要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才会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教师良好的素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我们的美术教师一般忽视理论学习。须知,强化理论学习意识,自觉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关键。因为,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容易盲目,容易囿于经验,常常失之肤浅。美术教师必须在意识上解决问题,要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意识,要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全面掌握美术课程标准,让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了然于胸。另一方面,理论需要实践的支撑,在实践中丰富、完善。所以,要有实际行动,要有行动计划,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站在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这一高度,组织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有效高效的美术教学活动。

2.提高专业素质。美术教师在专业技能上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掌握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及表现手段,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曾亲眼见到一位参加市“十佳教师”评选课堂教学的年轻教师,一开课,以简练、生动、传神的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课堂上几个学生的可爱形象,博得满堂喝彩,为密切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实施有效教学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现在许多美术教师,不敢在课堂上示范。不敢示范的教师,算得上称职的美术教师?

3.强化自身“双基”。这儿的“双基”,即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多看、多学、多练、多实践、多总结,勤于反思、善于反思。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施展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全面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情感认知策略

情感认知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一条原则,它是科学的教学有效观与人文主义教学有效观在育人规格、质量上的统一。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所当然地包含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引导其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认知,仅仅将美术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纯粹的认知过程而漠视情感等非认知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其效果、效率、效益的提高显然是有限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加强对美术的情感认识、知识认知和有效的随堂欣赏和专题欣赏教学。通过欣赏告诉学生,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是传递情感思想,再现历史的重要文化行为,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现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模式策略

长期以来,美术的课堂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没有章法;一种是“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参与——合作——选择——质疑——体念——延展”。这个教学模式是根据课改理念设计的。美术活动要求人人平等,人人参与;要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进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表现形式;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技法,动手操作,尝试体验美术活动;延展美术活动,扩展学生视野。我们又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了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即“感受体念——讲授示范——实践训练——有效指导”;“感知(认识现实化)——理解(形成新概念)——运用(强化及迁移)”;“体念——示范——训练——指导”等教学模式。

四、方法优化策略

一要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科学选用或自主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体念——引导——表现”法。就是将简单的绘制内容先让学生试一试,根据学生的体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示范,再让学生去操作表现,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法等。二要注重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自主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这样,教师及时点拨、释疑,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多类型的特点,扎扎实实地训练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课件”,我认为:该做的就做,做就把他做好,没有必要做的就不做,不要浪费资源和时间,更不要画蛇添足,一切为有效、高效教学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服务。

美术课是技能要求很强的学科,训练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做到训练的有效性。教师的直接示范是训练学生的一个方面,不容忽视。尤其在技法方面,该示范的必须示范,这样学生才能学到东西。我们有的教师“君子动口不动手”,只说不做,学生举笔千钧,留下了许多遗憾,这样的美术课,谈何有效高效?美术课中的巡回辅导是训练的关键,我们有很多教师在巡回辅导过程中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只是东转转,西看看,漫无目的。要做到巡回辅导的有效性,一般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个别问题个别辅导,整体问题集体辅导,难点问题再做示范。

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 篇7

一、合理制定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所谓的教学策略, 其实针对对象是学生,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的时期,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意识, 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十分了解, 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策略,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务必要加强对学生“听”和“说”两方面的培训。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听”的能力培养, 第一, 要让学生能够专心听讲, 在语文课堂上专心听取教师所讲的语文知识, 并且要将听到的知识在脑海中回忆一遍。第二, 要培养学生的耐心, 在教师或学生发言时, 尽量要等别人说完再插嘴, 这也是对他人的一种礼貌, 同时也不会打断自己的思考思维。第三, 要教导学生细心, 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内容, 在自己发言时要尽量组织好语言, 内容新颖。第四, 学生要学会虚心, 要对教师或学生的意见认真接受, 通过他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第五, 学生用心去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去听, 要能结合自己的思想。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 学生不仅要具备“听”的能力, 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将自己对语文知识的感悟说出来, 要适当鼓励学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 合理制定教学策略, 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二、实施自主合作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就可以, 教师必须要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在初中阶段, 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合作的教学策略, 将优异生和差生合理分配成多个小组,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常识创设教学情境, 设置语文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课文重点,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了解对方的想法, 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 在旁加以引导,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进而增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三、采用情感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情感教育, 明确教学目标, 强调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教学, 通过情感感染学生的内心, 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 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可以通过语文课本内容加以强化, 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待语文课程的认知程度, 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调动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例如, 在讲到苏轼的《江城子》这篇课文时, 教师是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强调“五读俱全”, 从词句到整体把握, 还是要基于苏轼的伟大人格, 从相关的作品出发, 感受苏轼的人格情感, 再由此生发开来, 引导学生借助对《江城子》的感知来把握人物的其他方面情感, 从而达到把握形象和主旨的目的, 这就要靠教师的智慧, 因材取舍施教了。

四、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由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所差异,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对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合理划分,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 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 这样就不必再担心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能力较好的学生思维视野不够开阔。初中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就可以实施差异教学方案, 合理设计语文作业, 划分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作业完成量。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上, 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 由浅入深,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选择,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解决, 学生就不必再担心因为完不成阅读量而遭到教师批评, 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语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状况出现。

参考文献

[1]王虹.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才智, 2012 (35) .

[2]张群.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探析[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2 (12) .

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 篇8

一、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的起点, 也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开展中学物理探究教学, 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我认为, 只有发现了问题, 才能去解决问题。例如, 在学习《物态变化》时, 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 房屋上的白霜, 山上的积雪, 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熔化成水的过程;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 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物理探究教学的良好开端。

首先, 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探究活动服务的。创设情境要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 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 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 自行解决问题, 获得知识。在教学中, 要尽量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这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意识的前提。因此, 物理教师就要去创造这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探究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灵活多变、体现教师经验和智慧的一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 以唤起学生注意, 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 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提出问题服务的。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 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 层层推进, 直至获得新知。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况;二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三是让学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 而非一般的问题上。这样为下一步进行实验和认识密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是要让他们搜集事实, 参加实践, 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取知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收集资料策略所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要为他们的实践创造条件, 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即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之间某种关系的材料。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研究材料的特点, 选择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 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 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寻找材料, 适时适量提供材料。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和各种感官去认识和了解材料的属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 教师应让学生自备。因为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 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所以, 实验操作材料的种类也不限, 从日常的各种小物件到专门的实验材料, 可以几乎无所不包。

例如, 在学习《温度》一节时, 我们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去形成温度的概念, 并说明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科学工具, 而不能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以设计了如下实验:先给学生准备冷、温、热三杯冷热不同的水, 学生可以先将左右两手的手指同时伸进装有冷和热的水杯中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再将手指同时伸进中间的温水杯中, 两手指的感觉是原来放进冷水杯的觉得较热, 原来放进热水杯的觉得较冷。这种对同一温度的物体产生不同感受说明了人的感觉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 还需要用温度计这种科学工具来进行测定。这里准备装有三种不同温度水的实验材料是很必要的, 教师事先应有全面的考虑。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创设良好的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1.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

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 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 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 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 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 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 但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 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 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 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所提高, 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 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尽管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 组织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 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 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 贴近生活, 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也更能锻炼和提高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探究教学能力。

2.教师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在这方面, 我国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 因为在现行的课堂上, 学生基本上是“听师由命”, 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看看我们的中学课堂, 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课堂的活跃程度反而下降, 中学课堂尤其显得死水一潭。显然, 这是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

探究教学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课堂上学生感觉到自由和轻松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两个重要条件。在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努力营造一个活跃、快乐、认真、有序的良好氛围, 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 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相互间可以讨论, 甚至争论, 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真正相信的, 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这就充分揭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是: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物理教学也是如此, 物理教学中同样讲究开放和合作学习, 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

摘要:进行中学物理探究实验教学, 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新课改”下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对问题情境的创设、结构材料的提供、学习氛围的建立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探究实验,问题情境,结构材料,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安忠, 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2]阮志明.谈物理实验教学与新课标实施.湖南中学物理, 2004, (7) :16-17.

试论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篇9

首先, 必须变革课堂教学形式,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然失去生命力, 笔者另辟蹊径, 采取了四步教学法。第一步, 确立目标。从教师这方面说。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 使膛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教要做到心中有数。从学生这方面说, 教师要为其明确任务:一要编制本节课的大事年表, 二要辨析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三要解答本节课后的练习题, 四要提出本节课的疑难问题,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四个任务进行自学, 时间大约安排10分钟左右。第二步, 教师精讲。精讲不再纠缠于时间、地点等基本史实, 因为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把握。精讲要讲结构,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有哪些基本史实, 还要让学生了解重大历史现象的原因, 更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历史启示, 时间大约安排15分钟。第三步, 答难解疑。教材中有一些层次较高、难度较大的思考题,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另外一些学生回答问题, 由另然一些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加以点拨总结升华, 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时间大约安排10分钟左右。第四步, 自测小结。通过前三步的学习, 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已成竹在胸。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豁然开朗, 解答课后练习题自然也如探囊取物, 如履平地。教师可用余下的5分钟进行提问并课堂小结。总之, 变革课堂教学形式不是为变而变, 而是为充分发挥生学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舞台, 让学生的眼口脑手都动起来, 向40分钟要质量。这就是我们希望达到也基本达到的目的。

其次, 必须刷新课堂板书结构。笔者认为, 如何设计板书提纲实际是一个从什么角度切入教材, 把握教材的问题, 一个缺乏创造性乐趣的过程。刷新后的板书结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把岳麓版必修二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的板书提纲列出, 以收窥一斑而各全貂之效。

《新航路的开辟》

一、知识结构。

1. 基本史实 (有什么?)

(1) 大事年表

14871488年: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年: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年: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 重要人物: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3) 涉及地点和洲别:好望角、印度、巴西、菲律宾等地和欧洲、亚洲、非洲、美洲。

(4) 重点概念:

a.东方的诱惑

b.开辟新航路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5)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A.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最前面。

B.西班牙、葡萄牙的远洋探险:

a.1488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b.1497至1498年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的新航路;c.1492年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d.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证明了地圆学说。

(6)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证实地圆学说

d.导致早期殖民扩张

e.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 原因探析 (为什么?)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 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什么能够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3)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早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 却没能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的原因。

3. 历史启示 (还有什么?)

二、解惑释疑。

三、练习巩固。

再次, 必须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教材受篇幅所限, 有些重点、难点问题只是点到为止, 干巴巴一个结论写在书上, 至于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 则语焉不详, 甚至不著一字。譬如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节中, 教材只说葡萄牙和西班牙着先进行海上探险, 看到这里学生会产生疑问:既然新航路天避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那么开辟新航路应该是由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太利进行。至于为什么不是意大利, 而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 谭本上一笔带过。众所周知, 中国明朝就有郑和下西洋, 比新航路的开辟早半个世纪, 但是产生的影响却大相庭。至于原因何在, 教材则一句未提。如果教师对此类问题加以回避, 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把握教材的难度。笔者认为, 对教材中的拦路虎不能绕过, 实有必要一个个除掉。搬除路障教师既不能放羊, 听任学生自己去搬, 又不能越代庖, 让学生袖手旁观。可取的做法是和学生一道, 鼓励之, 引导之, 共同攻克难关。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节, 我尝试采用这种方法:对新航路的开辟和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险最前面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并且补充介绍“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收到了良好效果。

最后, 必须加大课堂检测力度。课堂检测有两个主要环节:命题和讲评。老师合题, 学生做题, 老师听题, 师生对此已习以为常, 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节。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引导学生参与。一是让学生自己命题, 老师收上来后, 精心审阅, 从中挑出质量较高、书写工整的题目的以剪贴, 然后印出来, 使其以一套成题的形式出现, 再发给学生。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榜上有名, 做起来格外亲切和认真。二是讲评时, 也不是一开始就对答案, 而是先让一个同学把其答案写在黑板上, 让全班同学判断正误, 并要求改题的同学说出该题错在何处, 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时间长了, 学生命题经验和答题技巧就会有很大提高,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也就落在了实处。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10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开展, 中学数学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颁布为中学数学教学树立了全新的理念, 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数学应用技能。[1]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数学教师认真反思当前的中学数学教育现状, 正确理解数学新课程理念, 从而寻求和施行全新的、适合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教学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现状

正确认识问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先导。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当前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 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老化, 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不符。纵观我国中学阶段的数学课本, 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历经多次的数学课程改革, 但多次改革下的数学教材变化不大, 内容较为陈旧, 且带有严重的滞后性。很多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脱轨, 生活中可应用性不大;而生活中急需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却在教学中反应不出来或较少涉及。

其次, 数学课程实施过程本末倒置, 忽视了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是中学数学教学, 我国各阶段的教学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 那就是课程实施过程大部分都以教师、教材为中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这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可接受性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长此以往, 将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这不仅不利于中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 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再次,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讲述纯理论的书本知识为主, 比如较多关注数学公式、定义、运算和推理技能, 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关注较少。这往往使得学生只会做题, 一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的, 这极大地违背了数学教学目标和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

二、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

当前推行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对中学阶段的数学新课程理念做了如下规定:课程目标要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发展性;数学学习内容要与时俱进, 强调现实性、时效性、挑战性;改变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数学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的培养。[2]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通过上述介绍, 认清当前中学数学教育现状, 梳理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之规定, 对于探讨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1.选择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概念教学、解题训练, 而是要关注社会生活, 使得数学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现实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具体数学习题的选择上, 要适当增加一些开放式的题目, 训练学生摆脱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寻求采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以下的例题:某中学搞绿化建设, 要在一片矩形空地上建一个花坛, 应该如何设计, 使得花坛呈轴对称?这个题目是常见的面积问题, 但解决方法多样, 并未将学生思维限定住, 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教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还要注重学生的接受体验和情感体验过程, 不能一股脑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某一知识点讲解时, 可灵活选择使用教具, 使得数学知识更加具有直观性;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具体教学方法表述如下。

首先, 自主探究。学生自己思索、探索数学规律、自主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这远比教师单纯将数学规律、公式、方法呈献给学生要有效得多。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

其次,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 教师与学生三者通力合作, 共同推动数学问题的解决。

3.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枯燥的课堂环境,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使学生在45分钟的数学课堂上始终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望。比如在讲述“全等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 在某一例题讲述完后, 教师可发动学生热烈讨论, 寻求全新的证明方法, 使得学生增加对这一问题的兴趣。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主体地位, 充分转变观念, 认清自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动态知识的研究者。从学生视角出发, 走进学生,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以较高的热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教师要始终做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生活中帮助学生, 从而使得学生爱上数学, 愿意学数学。[3]

4.实施新的数学课程评价,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课程评价做了如下规定:强调过程, 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参与;重视个人的成长经历;承认差异, 尊重个体。这一新的规定促使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路, 更新教育理念, 使教师认识到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接受过程, 重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力。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以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过程, 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多提供支持, 从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中学数学教学全新策略极具现实意义和重要性。除此之外,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基础性决定了较之其他学科的学习它更加抽象、枯燥。基于上述理论, 教师更应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精神, 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使得学生爱上数学、愿意学数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引言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保障,课堂教学管理是十分中重要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在于能够对课堂中的心理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而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本文主要针对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课堂如何实现高效管理进行分析。

1.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教学管理原则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管理是确保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师生关系以及新的教学目的改革中,教学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教学管理的原则直接反映了教学管理的规律,因此在实施教学管理之前要对其原则加以认识,在遵守其原则下实施课堂教学管理行为,确保教学管理行之有效。

第一,遵守目标导向性原则。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能够保证教学目标可以顺利的完成。好的教学管理目标也能够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同步,对学生和教师活动有更好的指向,这样教学活动才能跟随预定的方向而进行。

第二,遵守主体性原则。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自主意识,因而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中应该让学生拥有管理的主动权,使其认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管理一员应当承担的责任,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而促进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使得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挖掘。

第三,遵守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就是指在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要把原来“三心”的模式打破,向开放性发展,使得课堂教学管理能够和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现面向现代化的精神。

第四,遵守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推进中学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要遵守以上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策略。

2.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究

高效的课堂是指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控制较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且教学活动能在课堂中顺利的进行,对教师产生的干预少。

2.1创设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而作为课堂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则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中学教学应提高自身对课堂运作的水平,对于在课堂上的任何现象都能够及时发现,一旦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问题则能够及时的避免,矫正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确保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活动,使得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而不是在课堂中做一些和课堂无关的事情。例如,南昌二十三中八年级二班一名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经常看小说,其英语教师原先都是直接无视他,但是这名学生反而得寸进尺,肆无忌惮地向周围的学生讲小说的情节,严重的影响了教学秩序。对此,该英语教师和一些优秀教师专家探讨交流后,在课堂上通常会设置一些活动,然后让这名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参与,尽管这个学生在最开始参与活动都很不情愿,但是久而久之,当他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时也就慢慢的融入其中。

其次,中学教师还应该具备较高的移情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够转换自己的角色,经常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移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愈发的密切,课堂的气氛也就更好。例如,一个中学生很喜欢小动物,经常小猫小狗带到课堂中,使得课堂经常一片哗然。其语文教师对此十分生气,经常对其进行批评,学生不但没有改正,反而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不久,新来的班主任发现了这个问题,随后提出要让这名学生担任班级动物饲养组长,在课外活动中由他指导学生要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不但没有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反而对教师越来越尊重,对于教师的意见也会虚心接受。

最后,教师对学生还应该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对于班级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要有合理的期望,给予学生平等的对待。

2.2处理好课堂问题行为

在教学的过程中阻碍教学的行为被称之为课堂问题行为。中学生处于一个叛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产生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发展,而且也会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因而,对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十分重要。

有的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是因为想引起教师的注意。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无声回应,也就是在其进行问题行为时教师不理睬,直到学生自觉停止行为。

对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对其行为的不满。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会影响正常教学。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以及交流等形式对产生问题行为的学生加以管理。针对不同的问题行为,教师不可一锅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论

总而言之,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教师在采用课堂教学策略时要善于变化从实际出发,在新课标理念下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栾文娣.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育心理,2009,(10):45~47

[2]黄羽辉.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9,06:64-66

[3]麻瑞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2:3

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篇12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 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 也要关注情感态度, 既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 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 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就是说,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一百万有多大?》时, 首先问学生:“我市在两会期间五芳斋食品创收了近5.9亿美元, 你知道5.9亿美元有多大吗?”“那么谁还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 提到本地的特产, 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 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 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 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 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 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平行公理”“四则运算”等, 作为约定俗成的间接经验, 如果让学生自行探索, 也许耗时费力低效, 而老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解决。

实践操作。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 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 如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计算器的使用和从不同的方向看等, 说百句不如动一动, 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如学了解方程之后, 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 教师的放手, 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 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 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 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四、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 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 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 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 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 我认为应做好三件工作。

提高自主意识。展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 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 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 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

激励主体参与。学生学习不是接受灌输的过程, 而是主动获取的过程, 只有促使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 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上一篇:控制权分配下一篇:术后切口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