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2024-07-13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精选12篇)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1

农村幼儿园中班幼儿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合作能力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表现在医学研究、天文探索等科技领,更表现在教育领域中。它对于改善课堂中的社会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良好的智力、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人们广泛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交流与合作。古罗马的昆体良学派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

合作学习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局面的状况,提倡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增强幼儿的社交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而且能增强幼儿的自尊心与自我动机感,提高学生的注入概念获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为此,拟开展本课题研究,以培养幼儿敢于合作、善于合作、乐于合作的态度和情感,从而提升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的水平。

二、研究背景分析

1、中班幼儿合作水平分析 从合作水平而言,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处于自发性协同水平,他们能进行较简单的游戏情节的合作,但从整体来说,中班幼儿的合作水平较低,缺少必要的合作技能。从合作规模而言,游戏中,2-3人的合作关系占多数,这是因为4-5岁的幼儿虽然能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与同伴建立合作关系,但由于合作交往技能的限制,难以同时与多个同伴建立合作关系,展开多人合作。

农村背景下的幼儿合作现状:

一些家长选择出外谋生,家中孩子由祖辈抚养较多,致使家庭教育不当,使这些孩子往往遇事即以自我为中心,有的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一些家庭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家长的教育观念较滞后,相比较而言,家长更注重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什么知识,即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孩子各项能力的综合提高,很少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忽视了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园中还有很多外来民工的孩子,他们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常常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心理,缺乏合作意识;也有一些孩子来自贫困家庭,贫困的家境让他们学会了隐忍,小小的心灵上蒙上了自卑的阴影,这类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往往较孤僻。

2、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幼儿合作学习的研究在各省市都有开展,且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针对农村地区幼儿特点进行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尚不多,根据农村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开展本课题研究。

3、影响中班幼儿在活动中合作行为的因素及表现 与小班相比,中班幼儿的合作开始出现目的性,稳定性逐渐增强,他们能更为灵活地运用询问、反馈等方式将强彼此的交流沟通。但与此同时,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也愈加明显,通过观察发现,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习惯发展差异加大,在合作学习时通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即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充分活动,占主导地位,而发展水平稍弱的幼儿则由于独立思考不足导致活动机会不多,顺着前者的意愿走;有一些幼儿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在活动时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竞争意识比较强,无法很好的完成小组合作任务;也有些幼儿到了中班已有了合作意识,但由于平时缺乏合作学习的经验,而导致其合作技巧的缺失;还有些幼儿的坚持性较差,在倾听他人发言时缺乏耐心,都喜欢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着急着插嘴、替代回答,使合作活动进行到一半就面临夭折;有时教师为了追赶合作学习的“时髦”,不分学科、学习内容地运用合作学习,导致幼儿合作学习兴趣的缺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一味地强调合作,而忽略了给幼儿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幼儿无法顺利地与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但忽视了中班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的特点。再者,幼儿无法像老师一样抑扬顿挫的讲述,也不会配上表情、动作吸引同伴的注意,导致一些孩子失去耐心,甚至着急地替代讲述。久而久之就会伤害到幼儿合作的积极性,倾听者很难读懂表述者的意见,或者干脆不想知道表述者的意见,而表述者也会由于没有听众和合作者而丧失讲述和合作的兴趣,性格较强的幼儿或许会和打扰者怒目相对,发生矛盾;而胆小的幼儿可能就会备受打击,丧失再次合作学习的信心。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为达到共同过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理论依据 社会依赖理论

社会依赖理论认为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时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2.互助,力求使小组成功;3.互爱,因为任何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由此理论我们发现合作学习能力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将合作学习运用到各科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水平,而且能增强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制理论

精制理论认为如果信息要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向他人结实材料。研究借鉴精制理论中我们发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讲述者和倾听者;合作者与被合作者都能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及意义

1、研究目标 总目标:在现有合作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创造融洽的合作学习氛围。通过课题研究,鼓励幼儿在实践活动的相互交流,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具体目标:

在认知方面,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幼儿交流自己的想法、意见,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在非认知方面,通过活动中积极的互帮互助增强幼儿责任心、自信心;通过组内平等的分工、合作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课题意义及价值

合作学习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责任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气氛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认知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的中介者、活动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幼儿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在非认知方面,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幼儿之间通过积极的互帮互助能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自尊心、自信心及社会适应性;组内平等的分工、合作又能提高幼儿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五、研究内容及策略

1、创设师幼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

教师站在幼儿的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的立场去引导、激发幼儿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创设丰富的集体活动,促进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活动中,可以根据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投放合作性的操作材料。合作性材料是指需要两人或多人共同参与,且要遵循一定操作规则的活动材料。幼儿进入中班后同伴之间的交流增多,逐步产生规则意识,合作欲望逐步加强。合作性材料的投放能满足幼儿这一发展特点,例如比大小的扑克类材料就需要两个至三个孩子共同参与,点数多的赢点数少的。

在科学活动时,我有意投放少于幼儿人数的操作材料,如磁铁这一课时,我投放的磁铁数量远少于幼儿人数,当操作开始时幼儿与磁铁数量不符的矛盾即被激化,通过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操作到时,幼儿自己提出了可以轮流玩,或者一人玩一人记录再交换进行的方法,让孩子们尝到了合作完成的成功感。

在美工活动时,我仅提供相当于幼儿人数一半的胶水、油画棒,鼓励两个幼儿同用一盒油画棒,帮助他们建立固定的合作伙伴。

3、开展丰富的区域活动,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是提高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区域互动越来越被幼教工作者所重视,它能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交往空间,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活动区,自由地与同伴交流、合作。能有效地拓展幼儿经验,是提高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区中,我们投放大量头饰、指偶,鼓励幼儿角对语言课学过的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幼儿相互磋商角色的分配、解决因为想饰演同个角色而造成的矛盾、对话的分配等大大提高了合作能力;在美工区中,我们投放一些只有通过两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材料,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完成作品,让幼儿体验合作所带来的便利和成功感。在科学区,我们鼓励幼儿三三两两地结伴对实验对象进行观察、猜想、共同操作来得出问题的答案。

4、家园配合,提高幼儿交往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这样做:(1)充分利用来园、离园时间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交往合作水平概况(2)引导家长明确自己就是幼儿的学习榜样,以身作则,为孩子的交往合作行为树立榜样(3)在幼儿进行或有意进行合作行为时,如遇到困难,可请家长出面引导,解决纠纷,传授必要的合作技能。

六、研究对象

本园中班年级段全体幼儿

中(1)班27人 中(2)班24人 共计51人

七、课题研究方法及实施原则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研究有关幼儿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资料,解读资料内容,指定切实际的活动方案,以科学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活动和研究。

2、调查法:在课题实施前,调查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现状并进行分析,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依据。

3、观察法: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对幼儿的行为即表现进行有计划、真实地观察,力求得到课题的第一手材料。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4、案例分析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参加活动时最真实、最普通的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选取幼儿中较有特殊性的个案进行观察、追踪,为课题提供可供分析的材料。

(二)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合作学习是面向全体幼儿,坚持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是要求幼儿“整体划一”。在承认幼儿差异性的前提下,强调全面发展,为每个幼儿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可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开发他们的潜能。

2、主体性原则

教师需明确,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幼儿的意愿、想法,激发幼儿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促使幼儿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全面提高。

3、优化互补性原则

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知识基础、特长爱好、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守纪状况等进行分组,力求使成员之间相互互补,组与组的水平基本一致。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活动。

4、平等性原则 在合作学习中,尽量为组内各个成员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多表扬鼓励,让幼儿能够各抒己见,各展所长。

5、渗透性原则 把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自然而然的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八、研究步骤及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成立课题组进行调查,观察幼儿的合作学习习惯,通过调查问卷、与家长沟通,收集、了解幼儿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以及影响幼儿合作学习的原因及干扰因素。了解家长平时对培养幼儿合作学习方面所用的方法和重视程度。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2年8月)

针对中班幼儿合作学习行为进行具体时间研究,请实验班组织实施。

(三)分析、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整理资料、理论概括,进行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关于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案例的汇编和有效策略的汇集,得出实验结果,撰写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的集体活动中,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宽松的心理环境,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孩子,他们在活动中自主活动、积极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幼儿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

1、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每个幼儿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合作。

2、学会如何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每个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后,可能会产生观点不一的情况,这就需要幼儿进行讨论,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幼儿能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能多方位的迁移运用,幼儿协商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3、增强了幼儿的集体责任感。小组内的每个幼儿都要为合作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消除依赖思想,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

4、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本课题在研究培养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教师观察、指导、评价的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十、课题管理和研究组织

组长:陈小佩 副组长:杜文伟

主要成员:张苗苗 曹佳佳 李 良 王婷婷

分工:陈小佩:负责人;杜文伟:课题指导;

张苗苗 李良:实验班教师;曹佳佳 王婷婷:收集资料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及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保证

1、成果形式:结题报告、研究论文、案例、活动设计等。

2、条件保证:

幼儿园十分支持课题研究活动,在时间、精力、经费上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和保证。

十二、参考文献

1、《设计与大脑相协调的教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上海托幼》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2

关键词:中班,幼儿区角活动,合作行为,研究

一、中班幼儿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

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体现的是他们自己年龄层次的现状, 通过对幼儿园的幼儿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一些社交能力。笔者主要观察的是他们在自由活动中的表现、游戏环节中的表现等各方面。从这些活动中寻找中班幼儿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

有人说, 幼儿的全部生活基本都是被游戏所充斥的,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幼儿的智力等各方面水平还没有发育完全, 还有待进一步的发育, 所以, 在他们的生活中其实除了游戏也没什么特别可以做的事情。经过研究, 我们也可以知道, 幼儿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更能帮助自己提高全面发展的能力。区角活动就是幼儿自由玩耍的一个很好的环境。而在这个环境中, 我们认识到:幼儿的合作能力并不高;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和美工活动;教师在指导方法上还存在一些局限。

二、对中班幼儿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的一些建议

1. 为幼儿创设和谐的区角环境, 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目前, 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时候选择创办区角,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经验教学, 我们认为区角是最适合幼儿实现自我创造能力的地方。幼儿在区角的活动往往是大胆的、积极的、主动的。他们自由的探索自己希望知道的东西, 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意识、增强了实践经验。而教师作为区角教育的创设和维护者, 有责任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区角活动空间。好的区角活动空间, 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合作意识, 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

所以, 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设立区角的时候, 主要应该主要帮助幼儿多多地参与区角活动。在设立区角的时候, 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来设置, 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并且要密切关注区角活动的进程, 因为有的幼儿在全部掌握了区角活动的内容以后, 就会出现厌倦情绪。这种时候, 教师就应该进行一次区角活动的更新换代了。新更新的区角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 当然, 这些难度是建立在上一次区角活动内容已经掌握的基础上的难度。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们把自己家里的玩具带来学校, 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鼓励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玩具。并在区角里适当地设立一些有意思的活动, 合理地设立这些区角活动, 就一定能帮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养成合作的习惯。

2. 教师适时的帮助和指导

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候, 教师有义务多多观察他们, 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情况, 并适当地从旁指导他们进行区角活动。那么, 如何指导幼儿才是最有效的呢?我们在经过了大量的实践和调查以后, 总结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需要教师融入到幼儿之中, 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指导幼儿。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幼儿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收教师的指导, 他们不会排斥这样的指导, 而是会理所当然地接收这样的指导。

与此同时, 教师在进行角色指导的时候, 还有必要适当教授一些合作分享的理念。在活动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将这种理念转移给孩子们。例如, 在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问问幼儿今天的玩具带的是什么啊?和哪个小朋友一起玩过啊?玩得开心吗?以后还希望一起玩玩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来判断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如果幼儿回答的是已经和大家一起分享过了, 那么就可以鼓励他们以后继续这样分享和合作玩玩具。如果幼儿回答的是没有和别人一起分享, 那么教师就应该多多注意这个幼儿, 在适当的时候利用游戏教育他应该分享和合作。

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合理地采用区角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不仅帮助孩子们开发了智力, 也能教育他们很多东西, 例如, 合作观念, 等等。

参考文献

[1]景清华.中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同伴交往策略差异研究[J].早期教育 (教科研版) , 2014 (06) .

[2]卞志红, 蔡子英.中班幼儿区角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研究[J].早期教育 (教科研版) , 2012 (05) .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3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以下是笔者浅谈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教育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里常可以见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各玩各的,有个别调皮的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还会抢夺他人的玩具,有的甚至发生吵闹、打架的现象,更不用说相互合作了。的确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兄弟姐妹以及小伙伴一起玩的经验,很少能体验到合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虽然老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欠缺经验。老师们片面地认为只要两个幼儿以上在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就是合作,只注重培养合作的意识,忽略合作和分享一起培养,存在盲目性、缺乏明确目标、系统性、科学性等。

在中班幼儿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孩子乐意与人交往,学习合作和分享,感受合作、分享的快乐。中班是幼儿阶段的分水岭,刚入中班时孩子还处于小班阶段的“自我为中心”特征,所以特别需要我们不断去引导幼儿之间的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不仅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适应立足社会所必须的素质。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教育纲要》也指出:“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分享了快乐,获得了满足,这就是“幼儿合作”的内涵。比如说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可以是互借玩具或各玩各的,只能算是“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研究获得的几点认识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自觉地用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同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思考和分析。从而使我们对“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一)关于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教育目标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充分考虑坚持知识,能力和态度并重的原则,将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统一起来并制订出目标:

1.培养孩子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

3.养成合作与分享的良好习惯。

(二)关于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内容和方法

1.幼儿园教育是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 我们充分发挥幼儿园自身优势,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方案,精心设计、组织好每日保教活动,加强监督、评估,及时交流经验,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在轻松的合作与分享中愉快地成长。

(1)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实施”方案方面,结合中班教学,我们在教学内容中主要安排了让幼儿学习合作方面的内容,如:社会活动《我会穿衣服》,《我会脱裤子》,《我会洗手》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会合作。

(2)在游戏中促进孩子合作意识和能力。结合每日活动,体育游戏《两人三足》《网小鱼》《老鹰捉小鸡》《炒黄豆》等活动都能很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训练。在每天的午睡后让孩子相互合作折叠被子、扣纽扣、系鞋带,一起相互合作完成一件事。

(4)对幼儿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2.给幼儿创造合作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起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大型玩具、玩娃娃家等。我们要注意创造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通过精心设计的程序让幼儿在活动实践中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从小与人合作,逐步提高合作能力,体验合作的乐趣。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学会分工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和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学到合作的方法,在合作实践中学会合作。

四、研究的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与别人分享方面,幼儿不再独占、独自享用食物或玩具,而是把“分享”挂在嘴边,并常带自己心爱的东西来园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

五、课题研究反思

对该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是:

1.家园要求不一致,家长不给创设孩子与人合作的机会,个别家长不能很好地做孩子的表率;

2.孩子外出机会太少,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

3.教师因人施教、个别教育工作仍然不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深入了解幼儿、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制订具体措施,并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共同探索有效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争取更好的成效。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4

生成背景:

由于开学这一阶段时间在开展“我升中班了”主题活动,小朋友们都知道我是幼儿园的中班小朋友了,小班的弟弟、妹妹比我小,我们要关心弟弟、妹妹。今天早上桌面游戏的时候,杨玉婷画了一张蜡笔画,她告诉我说:“我要把这张画带回去,送给小班的弟弟。”她的一句话萌发了一个活动主题,何不让小朋友动手画或者折叠一些礼物,自己亲自送给小班弟弟妹妹,真正感受到我是中班小朋友了。

教学目的:

1.知道中班哥哥、姐姐要关心弟弟妹妹,增强做中班小朋友的光荣感。

2.能主动大胆地与弟弟妹妹交往。

3.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教学准备:

1.复习一些原来会做的折纸。

2.正方形纸若干。

3.作画工具。

重点与难点:做一样折纸的礼物。

环节:

复习歌曲

1.复习歌曲《我是中班小朋友》。

讨论

1.中班的哥哥、姐姐应该怎样关心弟弟、妹妹?

2.回忆折纸过程,出示2-3件折好的范例作品,幼儿交流自己会折的东西。

幼儿自由折纸

1.提醒幼儿先想好内容,再折纸,折纸时要注意对齐、平整,对困难的幼儿,教师可以用范例启发,或示范一些容易折的物品,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2.教师将幼儿的作品写上姓名和班级。

练习送

礼物

1.幼儿送礼物时会用语言表达,如:“弟弟(妹妹),这是我折的XX,你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把这个送给你。”在班上先练习说说。

2.带幼儿到小班送礼物,鼓励幼儿主动与弟弟妹妹交往。

效果分析:

通过今天的送礼物活动,使我对我班小朋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我眼里他们是非常的了不起,每一位小朋友都很棒。尤其是我们做好礼物去送给小二班的小朋友的时候,个个小朋友都能大胆地与小班的幼儿交往,有好几位幼儿做了好几样礼物分别送给小二班的小朋友。让小朋友真正体验了我是班级小主人。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5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把幼儿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目标体系, 明确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有研究成果表明,学前儿童已经出现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他们在学习听和说,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也引发学习语言的兴趣,逐步产生接触书面语言的要求,如果我们忽视了早期阅读,等于放弃了幼儿书面语言学习行为的培养,也就不能充分挖掘学期儿童早期发展的潜能。所以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阅读环境的支持,阅读是孩子认识社会和大自然的主要方式,我们常说“开卷有益”,爱书、读书的习惯也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我们尝试通过阅读来丰富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教会幼儿阅读

(一)、提供轻松的环境,引导幼儿阅读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把阅读区设在光线充足的窗台旁,把书架设成开放式的便于取放图书。对中班来说,可以让他们从家里带自己喜欢的图书来园,放在图书架,在每天的餐后,老师播放适宜幼儿阅读的轻音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书架上自选图书翻阅。

老师主动接近幼儿,通过亲切、热情的谈话,引导幼儿每次都手捧图书从封面看起,用手指点书名,翻书时手捏页码。慢慢的幼儿就掌握了看书的基本方法,学会了一页一页翻书。

(二)、选择适宜的图书,教会幼儿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班幼儿阅读图书的选择,内容极其重要,必须针对其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只有符合幼儿智力的现状,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才会主动去看。图书要主体突出、内容短小、形象生动有趣、人物简单而鲜明,页数较少为宜,这样才会使幼儿有兴趣看下去,比如《童话故事》、《幼儿画报》等。

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中班幼儿在阅读图书画面时,往往缺乏对画面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而是不停地翻阅。为此,我们选择了单幅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的画面,先让孩子们比一比,看谁看得又快又仔细,谁能把画面中的东西找出来;再把所看到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让幼儿自己寻求答案,成为发现者,把阅读过程和游戏的过程结合起来。比如:在阅读《小兔菲比》时,告诉小朋友:“有只大灰狼正躲在书里,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看到《小狐狸的故事》,就问:“小狐狸来到果园会怎样?请小朋友猜一猜,然后翻开书找一找就知道了。”在看《捉迷藏》时“有只小花猫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这是为什么?从书中把小花猫找出来,帮助它好吗?”这样,孩子的兴趣被激发了,体验到了看书的乐趣,激发了幼儿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主动性和能力。

二、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给幼提供儿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们三五成群手捧着图书边看边讲。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乐意去交流和问个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一日生活中随时关注幼儿活动,捕捉幼儿的兴奋点,随机渗透语言教育,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得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一)通过集体阅读活动,激发幼儿主动说的愿望

爱说是孩子的天性,仅仅通过教师组织的专门语言教育活动无法满足孩子自由表述的愿望与要求。我们通过投放故事书、图片等各种语言材料,让幼儿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一是:看着图片用多个形容词说一句好听的话,还可以请一位幼儿描述,一位幼儿听后猜猜他说的是什么。二是:通过摆设教具、手偶、纸偶及不同场景的背景图让幼儿边操作边讲述,加深理解活动内容,使语言活动更为生动有趣;或者投放一些头饰激发幼儿表演图书中的故事,幼儿通过角色对话表演某一情节、片段,提高说话的积极性。三是:提供配套的故事、儿歌、散文磁带供幼儿欣赏,在这些形式多样的语言操作练习中使幼儿得以愉快地动脑、动手、动口,发展了个性化的语言。

在组织集体阅读时,幼儿每一次阅读后,我们就找具有不同性格特征和爱好的幼儿把自己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对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观察幼儿的需要与问题,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帮助。由于阅读的环境自由宽松,在一遍遍的阅读过程中幼儿阅读水平不断地提高,幼儿逐步从不爱说话慢慢地变得乐于表达,从断断续续只能说画面的情节到能想象画面外的内容,语言从不连贯变得较为连贯,词汇从贫乏到逐渐地丰富,逐步树立“我想阅读,我爱阅读,我会阅读”的自信。

因材施教,共同提高。受遗传素质、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个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请部分幼儿来回答问题,而语言发展水平不高的幼儿往往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只能扮演听众的角色。因此,我们首先:创设集体阅读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时间和权利,是提高中班幼儿阅读能力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其次:让幼儿自由邀约同伴一起阅读,指导他们一边用手指点画面,一边用语言描述画面内容。这样,每一位幼儿都有了说的机会。在了解不同水平幼儿的阅读情况后,进一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人物的表情、动作、背景的变化,猜想角色之间的对话,预测事情发生的结果,并鼓励幼儿把所看到的、想到的大胆地说出来。

(二)在游戏中,鼓励幼儿与同伴主动交流

很多时候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由于幼儿人数较多,相当一部分幼儿说话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成为被动的“交往者”,不能畅所欲言;另外,集体活动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师出于达到“教育目标”的目的,而不得不要求孩子“发音准确”、“说对”、“说完整”等等,使部分幼儿的表达愿望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挫伤。在游戏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幼儿可以在“无压力”、“无拘束”的自然情境下“敢说、想说”。教师不再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出现,能够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可以不管他们的问题有没有价值,讲得完不完整、对不对,使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有的幼儿在正规的教育活动中少言寡语,可是在自由交谈时教师却发现他们言语流利、表达准确。因此,在阅读游戏活动中教师有利于了解每个儿童语言发展的真实状况;为儿童提供更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尤其对那些在理解能力、用词及表达方式上存在问题的弱势幼儿,要特别给予关注和帮助。

为了更好的解决有的幼儿在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往往少言寡语,或对言语表达常常表现出羞怯或拘谨,在自由交谈时却言语流利、表达准确。我们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组织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游戏活动,力争让每个幼儿都能做到开口、开心、开窍。在表演“爱吃糖的狮子”游戏活动中:我扮狐狸用买糖和卖糖的办法,问幼儿:“小朋友,你们一定都吃过糖吧?”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说:“吃过。”“你喜欢吃什么样的糖呢?”幼儿就能根据各人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谈论自己最喜欢的糖果,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糖果。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争着发言。有的幼儿认为巧克力是最好吃的糖果,有的幼儿则喜欢跳跳糖,因为一吃会发出好听的音乐声,还有的幼儿对一种特殊的糖果——变色糖感兴趣,喜欢吃了这种糖果舌头会变色。当说到“你想当那一个小动物呢?”许多幼儿都想当小狐狸,我们一起讨论该怎么办?全体幼儿都先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游戏前的角色分配,游戏中的相互合作,游戏后的自我评述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说,使他们能在讨论中学会听和说,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争执中学会使用辩论性语言;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使用问候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在与同伴的相互活动中主动的创造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尽管有时幼儿表达的意思不一定正确或准确,但他们正尝试着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使我深深体会到幼儿能使用语言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比单纯的使用语言和造句更为重要。

三、开展亲子阅读,把阅读形成良好习惯

由于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比较低,知识经验较少,最初的阅读主要依赖成人的讲述。家庭教育的参与与配合至关重要。亲子活动可以挑选一些语言朗朗上口而简练、文字准确而优美,句子简短而重复,幼儿容易理解的图书。并学着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

(一)用自身的示范行为,带领孩子一起阅读

倾听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它关系到人际交往和对语言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亲子阅读则是引起幼儿倾听的有效方法,每天睡前给孩子念故事、儿歌,选择适合幼儿水平的图书,用自身的示范行为带动幼儿,有意识地把动作做的夸张些,一方面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培育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将会终身受益。如:家里的小鱼死了。家长可以问孩子“小鱼为什么会死呢?”保持一种好奇的状态,并且带动孩子一同去想办法解决,“妈妈也不知道小鱼为什么会死,咱们看看书里是怎么说的好吗?”然后带这孩子去看书,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很深,孩子们会知道书里有许多知识,从而树立孩子对图书的喜爱和依恋。

在引导幼儿观察、阅读图书时,家长还可以有意识的运用文学作品中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激发进一步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使幼儿萌发愿意学习优美词语的愿望。当看到春天下雨的图画时,念一念散文诗《春雨》,练习用“淅沥淅沥、滴滴答答、哗哗啦啦”“飘、落、洒、滴”等词来描述下雨的景象。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优美的文学语言,积累了阅读经验。

(二)耐心倾听幼儿说话,多用语言与孩子交流

只有在和谐的家庭中,家长才会养成耐心倾听幼儿说话的习惯,也能以平静、和蔼的态度和幼儿亲切交谈。有的父母由于每天忙于工作和学习,忽视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对于这种交流的欠缺,许多家长感到十分内疚,常会给幼儿买好多玩具、食品加以补偿。实际上幼儿 更需要父母精神上给予关心和爱护。父母每天应留一小段时间给孩子,有意识地与幼儿沟通、交流,说的不准确的给予纠正,说的不到位的给予补充,说的好的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父母是提高幼儿阅读和语言能力的最亲近、最直接、最及时的老师。伴随幼儿一起成长。这种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激发幼儿乐于表达的兴趣和愿望,另一方面也能使父母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情况,以便采取适宜的策略促进语言的发展。

在父母与幼儿交流中,要特别提醒做父母的注意:四五岁的幼儿在表达的过程中常常要停下来想一想,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这时父母要有足够耐心去倾听幼儿的话语,不能因为嫌幼儿说话费劲而急于替幼儿表达,甚至透漏出不耐烦的神情。父母认真倾听的神情可以给幼儿最大的安慰。幼儿从父母肯定的眼神中获得自信。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6

(1)中班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表演动作,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懒惰,不依赖。

3.学习词语:小宝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

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穿衣服

难点:能分清鞋子的左右

活动准备

地点: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

人物:小宝(请大班小朋友扮演)

起床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场景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午睡室)有什么?看谁来了?(小宝),小不点在干什么?(解扣子)谁给小宝脱衣服、脱鞋子?幼儿答:小宝。问:衣服脱下来怎么放?鞋子脱下怎么放?这时放起床音乐。问:谁给小宝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幼儿答:小宝自己穿。老师小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宝真能干。

2、老师问小宝:你在幼儿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是不是也是自己做呀?小宝答:我在家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们你们也像我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3、由小宝带领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说:我自己穿衣、我自己穿鞋、等。

4、全班小朋友练习穿鞋、脱鞋之后选几个能干的孩子进行表演,老师给予帮助。

5、送小宝回班,(练习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鞋子。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班的幼儿85%的幼儿都会穿脱衣服和裤子及鞋子,只有个别幼儿还是分不清鞋子的左右,总是穿错。我相信在练习中他们总会分清的。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7

1“做中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总框架

在我园的幼儿科技教育 “做中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孩子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些特点,抓住适宜的时机进行有效的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在语言策略中,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与表现,幼儿能力的差异不同,可运用启发性语言策略、暗示性语言策略、鼓励性语言策略、挑战性语言策略。在非语言策略中包括材料支持策略和行动暗示策略。

下面将以案例的形式详细地对指导策略作一阐述。

2“做中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策略

2.1 启发性语言指导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制作大吊车

对象特征:有些孩子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但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弱,缺乏自己的主见。

运用策略:启发性语言策略

实录:小妍要制作一辆可转动的长臂大吊车。她选择了一个透明的化妆品盒子做汽车的车身,想将弹簧固定在透明轻巧的化妆品盒子上。吊车的长臂是小妍从家中带来的弹簧。车身轻,弹簧又长又沉,怎么也装不上。老师说:“小妍,你的吊车装得怎么样了?能转动吗?”她说:“不能转动。那怎么办啊?”老师启发说:“能不能用别的东西来制作吊车的长臂呢?”小妍思考了一会儿说:“弹簧太沉、太长,盒子太小、太轻,那我就用高筒袜子装纸盒试一试。” 于是,小妍在袜子里装上了三个牙膏盒。在老师的启发下,小妍把车身与纸盒相连,长臂终于立起来了。

策略分析:小妍平时做什么事情都是很认真的,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女,但是在制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缺乏自己的主见。这样的孩子有时需要老师适时的启发与引导。

2.2 暗示性语言指导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和泥实验

对象特征:有些孩子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做实验的活动中老师只要给他一些暗示,他们就能自己动脑筋完成任务。

运用策略:暗示性语言策略

实录:在“和泥”的实验活动中,我们准备了水、土、自制量杯、百宝箱等。刚开始小茵和萱萱就发现草根、小石子很扎手,他们有的动手拾,有的用铲子铲,有的用小棒挑。这几个孩子都是能力较强的孩子,于是老师提示他们:“试一试百宝箱里的塑料纱窗能不能把草根和小石子清理掉呢?”小慧从百宝箱找到一块塑料纱窗,细心的把土筛到另一个盆子里。他们通过讨论、验证,认为有洞洞的工具才能把土筛干净。

策略分析:在“和泥”的活动中,由于这一部分孩子都是比较有想法、会动脑筋的孩子。因此,只要通过老师暗示性的语言,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开始制作筛土的工具,就能得到成功。

2.3 鼓励性语言指导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有趣的沙雕

对象特征:有些孩子在活动中对自己缺乏自信,经过老师的鼓励之后他们能更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验。

运用策略:鼓励性语言策略

实录:在“制作沙雕”的活动中,小杰问:“老师,我堆的大恐龙的身体总是往下塌。”我说:“它是怎么会往下塌的呢?” 小杰说:“我把沙子倒上去它就滑下来了。”老师对大家说:“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办法怎么才能让沙子站起来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好办法的!” 雯雯说:“是沙子太干了。”薇薇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用水枪喷水。”老师鼓励孩子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棒,可以去试一试,只有试了才知道行不行。”听了老师的话,小杰赶快说:“那么我们就加水吧!”孩子们在提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用小桶提水倒到沙子里水一下子就没了,用大桶倒到沙子里会发出“噗嗤噗嗤”沙子吃水的声音。于是,他们换成大桶给沙子加水,用湿沙堆砌成恐龙、乌龟时,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

策略分析:小杰和雯雯会自己动脑筋,但是遇到问题时经常会产生疑惑,并且不能正确地对待结果,害怕失败。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通过老师的鼓励性语言,孩子们感受了不同工具的不同作用。

2.4 挑战性语言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制作赛车

对象特征:有一些孩子在“做中学”的活动中热情、主动,能力较强,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活动中教师使用一些挑战性的语言,引导他们打开思路,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制作。

运用策略:挑战性语言策略

实录:韩扬和小宝在制作赛车时,选择了4个瓶盖做车轮,用双面胶粘在了车身上。老师问:“咦?车轮为什么不会转呢?能不能想办法让车轮滚动起来呢?”老师的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将汽车放在了桌上,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小宝说:“噢,原来是将车轮粘死了,所以它不能滚动了。”于是,他们经过商量之后改用4个螺丝钉连接4个硬纸板,重新为赛车装上了车轮。他们在地板上开起了经过改装后车轮可以转动的赛车,别提有多高兴了!

策略分析:在活动中,韩扬和小宝属于我们班中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平时在每次活动中的主动性发挥得比较多。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这样能力强一些的孩子,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只要运用挑战性的语言加以指导,这样的孩子只要一经老师点拨就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自己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良好的方法。

3“做中学”活动中教师的非语言指导策略

3.1 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斜坡实验

对象特征:有时老师发现孩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新的想法,但是这些孩子的能力较弱时,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参与他们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运用策略: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实录:老师用长绒毛、地毯、绒布和木板铺出4块操作板,用4块积木垒高,把板的一头搁在上面,斜坡便形成了。斜坡的出现立刻吸引了更多幼儿的参与,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把汽车放到不同材质的斜坡上,观察他们的滑行速度。老师问:“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小慧忽闪着大眼睛说:“我发现汽车在木板上滑得很快的,在黑色的板上面就一动不动了。”(她指的是黑色绒毛地毯)老师继续追问:“那其它两块板上呢?”她十分自信地告诉老师说:“第二个快的是黄色的板,第三个快的是红色的板。”这小机灵可真厉害,还能将4种材料的速度按快慢进行排列呢。

策略分析:在斜坡实验中,老师观察到幼儿在斜坡上尝试用餐巾纸、抹布增加摩擦力进行实验时,根据幼儿的需要老师及时为孩子们提供了材料上的支持——4种材料不一的斜坡,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操作的兴趣,在实验中他们发现不同材料的斜面会影响汽车的滑行速度。

3.2 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做糕点

对象特征:有的孩子在“做中学”活动中遇到困难,但他们的能力较强,自己又很多有创意的想法,那么老师只要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而不告诉他们怎样使用材料,他们会自己探索材料的使用方法。

运用策略: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实录:小宝和薇薇利用印模做糕点,倒出的糕点总是粘在模上不能成形,他俩脸上露出了难色。见此情景,教师找来食用油和干面粉,放在操作台上,并退到一旁观察,小宝首先拿起干面粉搓搓自己粘着面团的手,发现手心变干了,就顺手抓了一些放在印模里,这次印出来的饼虽然完整但饼上有干粉,显得不干净。薇薇受到启发,在印模里倒入食用油,经过尝试和比较,他们发现使用食用油加面粉做出的糕点最漂亮。

策略分析:小宝和薇薇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认为她们两个小朋友都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因此,当老师发现她们的问题之后,只为她们提供了一些材料,而不告诉她们怎样使用材料,她们会自己探索材料的使用方法。

3.3 行动暗示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制作上海小吃

对象特征:处于模仿期的孩子,他们在进行“做中学”的活动中以模仿为主,这时老师可以制作示意图供他们参考。

运用策略:行动暗示策略

实录:在主题活动“上海小吃”中,幼儿对各种小吃的制作方法很感兴趣,在参观了解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所学的技能制作小吃食品。因此,在活动前,老师在操作台前贴出操作步骤和工具使用方法的示意图,活动中遇到困惑的孩子就能根据示意图找到答案。

策略分析:一部分孩子的行为还处于模仿期,老师在操作台前贴出操作步骤和工具使用方法的示意图。这样让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图片和示意图中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操作,完成自己的任务。

我们的启示

在今后教师指导“做中学”的活动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层次,如:有的幼儿在制作时出现畏难情绪;有的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等等,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尝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充分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纲要》实施课题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及活动指导纲要[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龚平.幼儿园科技活动方案设计指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 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 顾志跃,丁沅.《走进科技教育》——中小幼科技教育论文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 徐子煜.幼儿科技教育概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陈冲,供职于上海市宝山区四季万科幼儿园。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8

中班:刘艺

幼儿园中班的早期阅读活动对于培养幼儿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绘本是早期阅读的首选。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他们可以从师幼互动、幼儿之间互动的活动中习得关于阅读的知识、方法,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从中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有针对性的教导使得幼儿喜欢阅读,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绘本作为早期阅读的一种读物,被幼教界公认为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让孩子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从中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与分析,深刻体会到正确使用绘本对于培养中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和习惯是非常好的。

一、正确认识绘本,客观对待绘本,科学用好绘本

1.首先让学生们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爱,很多小朋友都认识的。

2.老师开始看图讲故事,小兔子该上床睡觉了,他拉着妈妈的耳朵,问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子接着就把手张开,说,我爱你有这么多。

老师提问1:小兔子用什么动作来说明他对妈妈的爱啊?那小兔子到底有多爱他的妈妈。

老师提问2:小兔子说,我跳的有多高,我就有多爱妈妈。那么小朋友,你们爱你自己的妈妈吗?那你们认为你们有多爱你们的妈妈啊?

老师提问:小兔子说,妈妈,竹子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小朋友们,你们也自己想一句话,来告诉妈妈,你们有多么爱她。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使故事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变得更丰富了,同时也符合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幼儿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样也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绘本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一)针对幼儿不同个性,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内容的绘本故事

1.老师提问,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小朋友们,你们有蛀牙吗?你们去看过牙医吗?还有你们牙医的时候,心里怕不怕啊?

据学生的表情与回答可以知道:原来,看牙医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几乎全部的小朋友都哭过。

2.一张图片一张图片的秀,并且讲解内容

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鳄鱼现在在做什么啊,它又是在想什么呢?

很多小朋友都知道回答:鳄鱼也蛀牙了,它捂着大嘴巴来看牙医了

但是这时候提问:鳄鱼在想什么?这个回答就千奇百怪了,同样也就可以看出学生们的积极程度。

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知道::鳄鱼要去看牙医了,鳄鱼怕怕,牙医看到鳄鱼来了,牙医怕怕,它们害怕的心情竟然一模一样,它们都很害怕,都想逃避。

3.扩展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老师说:当鳄鱼与牙医都没有办法逃避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他们怎么办的。

提问:当电钻伸进鳄鱼的嘴巴,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们讨论。

提问:鳄鱼怕不怕啊,鳄鱼会怎么做呢?小朋友们,你们紧张吗?

最后老师总结:它们很害怕,一边在努力的克服着恐惧,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最后老师说:终于好了,现在你们还害怕吗?小朋友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以后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让孩子们尽情的开动他们的脑部空间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老师通过绘本原著所传达的自我评价上的认识,结合幼儿自身的评价,从而传播正确的知识,我认为效果非常显著,体现了老师独特的教育机智与情感互动,很有启发。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绘本形成互动

(三)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班幼儿已经有点懂事了,也开始明白大人的所言所为,正常情况下他们都以成人的言行为自己的参照标准,而白天陪伴他们共同生活的是教师,同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就是幼儿们的榜样,所以我们幼儿教师要时刻要求自己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有时候,当我们发现有些幼儿把书卷了起来,就马上说:“你这样,图书要疼的。”在拟人化的语气下,孩子善良的天性得到发挥,他们就会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引导孩子将不同的书整齐摆放,我们给每一种书按照封面的大小分成几组,用卡片或者颜色做上标记,贴在图书角相对应的位置。我们对孩子们说,这里就是书的家,就好像你们的家一样,让孩子们知道了看完了书要把书放回去,就好像孩子们放学了回家一样,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在放书的时候就特别留意书的摆放,也不会再将图书乱放了。在图书开心一角的活动过程中,我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阅读时的

状态,当发现有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就及时指出,并提醒他们正确的做法,有时候也列举一些他们更加可以接受的例子来教育他们改正,有时也激发幼儿互相监督,让一起看书的朋友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每天都等着老师去给他们穿衣服,穿鞋子,我班的老师给他们穿好衣服都是满头大汗,我就结合社会领域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设计的这节课。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表演动作,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懒惰,不依赖。

3.学习词语:小宝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穿衣服

难点:能分清鞋子的左右

活动准备

地点: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

人物:小宝(请大班小朋友扮演)

起床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场景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午睡室)有什么?看谁来了?(小宝),小不点在干什么?(解扣子)谁给小宝脱衣服、脱鞋子?!来自快思老师教案.!幼儿答:小宝。问:衣服脱下来怎么放?鞋子脱下怎么放?这时放起床音乐。问:谁给小宝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幼儿答:小宝自己穿。老师小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宝真能干。

2、老师问小宝:你在幼儿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是不是也是自己做呀?小宝答:我在家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们你们也像我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3、由小宝带领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说:我自己穿衣、我自己穿鞋、等。

4、全班小朋友练习穿鞋、脱鞋之后选几个能干的孩子进行表演,老师给予帮助。

5、送小宝回班,(练习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鞋子。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班的幼儿85%的幼儿都会穿脱衣服和裤子及鞋子,只有个别幼儿还是分不清鞋子的左右,总是穿错。我相信在练习中他们总会分清的。

看图做标记: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标记记录图形的两个特征(大小、形状或颜色)

2、观察、比较图形之间的不同特征,并能语言表述。

活动准备:

教具:数字1-9的卡片各一张;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屋顶的房子图片一张;标记卡片若干张(大小、形状、颜色标记)

学具:幼儿人手1-2份操作材料;颜色、大小、形状标记若干;胶水;幼儿人手一把标有颜色、形状标记的纸制钥匙;在场地上画好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玩游戏“开火车”

序:今天,小兔子要请我们中(2)班的小朋友去它的新家做客呢,我们开火车去好吗?,准备好了,火车就要开了哦。

师:嘿、嘿,我的火车就要开

幼:几点开

师:(出示数字卡片)你们看

幼:(看数字)X点开

教师带领幼儿先集体开展游戏,再分小组游戏,最后请个别幼儿游戏。

2、看图形做标记

(1)教师出示有不同形状的屋顶图片

师:我们的火车终于开到小兔住的小区门口了。可是这么多房子,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幢是小兔的新房子呢?别急,小兔子啊给我们小朋友写了一封信,我们来看一下。

(出示标记图)小兔子可真聪明,他把他家的屋顶用标记记录下来了,让我们小朋友看标记来找到他的家。

启发幼儿根据标记来找出相应的图形,注意引导幼儿要兼顾多个标记来找出图形。可让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小兔子的家的`?并集体认识。

师生共同验证结果

(2)小鹿看见了也想请我们来帮它写一封信,寄给其它小动物。那么小鹿家的屋顶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小鹿图片并粘贴在一幢房子门口)小鹿正在它家门口等着我们呢。我们一起帮它来写这封信吧。

启发幼儿尝试用标记将图形的特征记录下来,可先找出图形的三个特征,再引导幼儿任意选择其中两个特征记录下来,可请个别幼儿上来自由选择标记进行记录

师生共同检查操作结果。看看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帮小鹿把信写对了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看图形记录特征

小区里的其它小动物都知道我们小朋友聪明,所以都要叫我们帮它们写信呢。

幼儿取出操作材料,观察上面的屋顶和小动物,说出是谁叫你写信的,并说出屋顶的名称和特征,然后在空白处记录它们的两个特征。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活动评价展示

展示个别幼儿操作结果并请幼儿大胆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完成操作结果的。师生共同检查评价。

四、活动延伸:游戏《找房子》

小动物都有自己的房子了,我们也去看看我们自己的房子吧,首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胸前的钥匙,我们要根据钥匙上的标记,到外面去找一找自己的新房子,找到后,数一数你的房子里住了几个小朋友。

教师示范讲解。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11

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存在着色彩。色彩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手段之一。普辛曾讲过: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所以,从小应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色彩、认识色彩、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水粉颜料颜色鲜艳,画面色彩分明,而水粉颜料拓印画既易于幼儿掌握,又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很乐于参与。

本次活动以请幼儿让颜料在纸上任意地滚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玩颜色的过程中体验不同作画方式的快乐,初步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欣赏能力。同时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运用图形进行拼贴,用弯折纸条的方式表现肢体的动态,进一步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让幼儿在玩玩、学学、贴贴等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纸上进行颜料流淌、拓印的方法。

2.感受不同姿势,能运用图形进行拼贴,并用弯折的方式表现肢体的动态。

3.体验不同作画方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了解各种运动人的姿态。

2.物质材料准备:黄色、紫色颜料;眼药水瓶子;钢丝;大小不同的黑色圆形、长方形;抹布;8开的白纸;塑封膜;胶水。

活动过程:

一、唱唱跳跳,提升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随“健康歌”音乐进入教室。

“你们都做过哪些运动呢?请大家互相说一说,做一做。”二、动手操作,学习流淌、拓印、粘贴。

1.学习在纸上进行颜料流淌、拓印的方法。

(1)教师示范颜色自然流淌形成线条的方法。

(2)提问帮助幼儿了解颜色自然流淌的方法。

2.学习利用钢丝球拓印形成色块的方法。

(1)学习拓印。

“钢丝球先要到另一种颜色宝宝中去跳一跳,然后再在空白的地方点一点,最后把塑封膜盖上去压一压,现在两种颜色宝宝就在一起做运动了。”(2)观察感受盖上塑封膜后颜色的晕染美。

3.学习粘贴不同动态的人。

(1)欣赏小人的动态,动一动感受肢体的直与弯曲。

(出示各种小人动态图)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小人在干什么?请你学一学他们的动作。

(2)幼儿尝试,用弯折的方式表现肢体的动态。

小结:贴小人的时候,先想一想你的小人在做什么运动,接着把头贴上,再贴身体,然后用折一折的方法,把小人手和脚的动作表示出来,再贴到身体上。每张纸上可以贴两到三个做运动的小人。

4.幼儿在音乐声中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创作出不同姿态的小人。

三、展示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12

【活动目标】

1、理解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感知等量物体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3~8画有图案的大扑克牌,没有数字。扑克牌大小的卡片,数量多于班级人数的4倍以上,每张卡片上事先写好4~8的数字。人手一个小印章。

【活动过程】

一、结合纸牌,理解8以内的实际意义,引发兴趣。

1、教师出示纸牌8,提问:这是什么?(纸牌)纸牌上有什么?(数字和图案)你能发现什么秘密?(数字和图案的数量是相等的。)

2、教师继续出示8以内的纸牌,引导幼儿看图的数量来说纸牌上的数字,帮助幼儿理解8以内的实际意义。

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每张纸牌上有几个图案,应该写上数字几?

幼儿心里默数,数完以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给每张纸牌填上相对应的数字,并且引导幼儿念一念。

3、教师小结:纸牌可真有意思,每一张纸牌上都有数字和图案,并且数字和图案的数量是相等的。

二、学习根据8以内的数字,按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画出相应的点子。

1、导入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出示卡片,告诉幼儿:今天我们来开一个纸牌加工厂,请小朋友来做纸牌。

2、学习根据数字按不同排列形式画出相应的点子。

a、教师出示4张同一个数的卡片(5),提问:看一看,这4张卡片,你能发现什么秘密?(都是数字5的卡片,图案和数字的数量相等,每一张卡片上图案的排列方式都不一样)

教师小结:纸牌加工厂给每个小朋友4张相同数字的纸牌,要小朋友在纸牌上画出与数字相等数量的图案,而且每张纸牌上图案的排列方式都不一样哦。

b、教师请2名幼儿上前示范制作纸牌,清楚操作要求。

教师先请一能力中等的幼儿上前示范做纸牌,其他幼儿观看是否做对,如正确,请该幼儿讲述其操作过程,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做的?”如做错,请其他幼儿帮助改正。

教师再请一能力较强的幼儿上前示范做纸牌,并请其讲述操作过程,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做的?”

三、清楚要求,做纸牌。

1、教师强调要求:每人4张卡片,根据数字画出相应数量的图案,每张卡片上图案的排列方式要不一样。

2、幼儿每人完成4张纸牌加工的作业,愿意多做的可再做一些,教师检查幼儿有没有按纸牌上的数来画相应的图案,提醒幼儿每张卡纸牌上图案的排列方式要不一样。教师做质量检查员,回收幼儿做的纸牌并鼓励做的不符合要求的幼儿重新做一张。

四、会用多种方法玩纸牌,体验纸牌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之情。

1、提出要求:请幼儿2到3人一组自由结伴,在做好的纸牌中每个数挑两张凑成一副牌,合作玩纸牌排数序、纸牌配对、纸牌比大小等游戏。

2、教师可带领不会玩得幼儿玩一次,帮助他们理解各种纸牌游戏的规则。

3、关注幼儿在游戏中对数的概念的掌握情况,表扬能分享材料、合作游戏的幼儿。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做纸牌》贴近幼儿生活,是一个趣味性强、操作性强并且受到幼儿喜欢的活动。因此班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能理解8以内的实际意义,也感知了等量物体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觉得此活动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仍需调整一些地方。我先说说值得肯定的地方吧。通过3到8大扑克牌的出示,数一数、说一说,有效的帮助了幼儿理解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通过画有与数字相等数量图案纸牌的出示,交流、小结,帮助幼儿了解操作要求,并在个别幼儿的示范操作中,清楚操作要求。制作纸牌时,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数字盖出相应数量的印章,体验到了成功制作纸牌的乐趣。活动中各个环节清楚,要求明确,操作性强。可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盖出来的印章颜色太淡,不方便展示交流,最好还是用勾线笔画点子比较好;请个别幼儿操作示范时,最好先请一能力较强的幼儿,再请能力中等的幼儿示范操作,更有利幼儿清楚操作要求。

同时,对此活动,我也存在一些疑惑:怎样让幼儿更好的感知等量物体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活动中,我似乎讲的不够具体。

上一篇:2023司法考试经验谈下一篇:农民工管理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