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经济

2024-05-18

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精选12篇)

生态环境建设经济 篇1

1 引言

21世纪是人类与自然开始走向和谐的世纪,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 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 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失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化, 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当今城市竞争日趋生态化。

2 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情况

早在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 城市的建设就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其选址、形态和布局。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的先驱英国人托马斯.摩尔设想的理想城市“乌托邦”, 17世纪初意大利思想家康柏内拉提出的“太阳城”模式,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建立的“田园城市”等城市都反映出建设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朴素的生态学思想, 1984年, “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组织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这些原则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成为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1990年至2002年间举行的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 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期, 还有其他国际会议关注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问题, 如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举行的欧洲生态建设会议, 1994年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的INTERARClH会议, 1995年在苏格兰的苏德.霍恩举行的生态村庄会议, 以及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人居 (II) 大会等等。五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和有关人居环境的各种生态建设会议促进了生态城市理念的普及与传播, 进一步推动了生态城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设实践。

3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城市强调城市与自然的结合, 显然是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由“天人合一”思想演化而来的阴阳五行、相土、风水等学说, 也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产生较大影响。五行强调城市建设的方位取向, 相土学说侧重于对地形、地势、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分析, 风水学说则被认为是古代环境选择的学问。“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具有很大的影响。国内关于城市生态的研究正式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中国参加了MAB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并当选为理事国, 1978年建立了中国MAB研究委员会, 1979年中国生态学会成立。1984年12月, “首届全国生态科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1987年l0月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城郊生态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 标志着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90年钱学森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设想, 1996年, 王如松和欧阳志云提出了灭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市思想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控制论原理和原则, 2002年, 黄光宇和陈勇所著的《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有关生态城市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的专著, 对建立我国的城市生态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的一些成功经验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1) 利用生态学方法建设“都市型农业”不仅维护了城市中的自然生态, 而且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如滨海城市伯克利的生态城市建设。 (2) 积极解决城市问题, 重视郊区建设, 如美国波特兰市被认为是成功地避免和解决许多城市问题的范例城市。 (3) 注重城市中自然保留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如英国大伦敦议会发表的大伦敦发展规划修改草案强调城市中生态保留地的重要性。 (4)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体系, 巴西库里蒂巴城通过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 (5) 高效利用资源。由于提出了“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 日本北九州市被国际组织认为是从灰色城市转变为绿色城市的典范。 (6) 注重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可以说是国际上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和建设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5 中国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

(1)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城市燃气的普及, 城市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以燃动油为燃料的机动车尾气和燃烧散煤排放的烟尘, 成为市区居民生命健康的大敌。

(2) 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是直接影响市民生活质量、损害城市形象的大问题:城市污水几乎全部向江河直接排放, 严重污染水体和环境。由于城市规模扩大, 垃圾的产出量高, 而垃圾处理厂都是简单的、填埋式的处理、按照国家无害化处理要求几乎是“零”, 不仅直接危害市民的身体健康, 也损害了城市形象。

(3) 工业污染严重, 清洁化生产程度低: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是工业企业的城市环境污染源, 现代一些城市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 工艺设备、技术路线落后, 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近些年, 各市采取措

施治理工业对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但力度不够, 不能彻底的改变“三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但又不能让污染源离开城区又去污染郊区, 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的工业企业都应推行清洁生产, 重抓技术改造。如何将技术改造与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将污染预防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是推行清洁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4) 城市“高层建筑”影响环境质量:随着人类的进程, 不断开发和城市发展、开始出现高层建筑。它的出现, 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另一方面也是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所出现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正面临着经济浪潮的冲击, 过多的高层建筑“透支”着城市生态环境。高层建筑一旦建起来, 街面上正常的微风轻拂可能会变成险恶的狂风。这在严冬季节是令人不堪忍受的, 两幢高楼之间所形成的峡谷效果会使正常风速增强3-4倍。由于高度的关系, 超高层建筑易受到巨大的侧向风力。有些塔楼可能在其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 是很令人讨厌的。在高层建筑的设计阶段最好进行风洞实验, 以便用协调其形式的方法尝试保持最小的环境干扰性。

6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形成以生态型产业替代生态破坏型产业的产业置换机制: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关键, 在于如何从依赖生态资源消耗才能发展的传统落后产业中解脱出来, 把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所选产业不仅要适合城市实际情况, 而且要具备形成产业链的潜在空间, 带动与之相关的生态产业的发展, 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产业体系。

(2) 建设城市生态林业:

“城市林业”一词自1965年加拿大EriKJorgensen首次提出, 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4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 带动周边农林地区, 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 补其之所短, 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了市区、郊区及远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 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 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一体的高效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 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3) 大楼及其住宅的生态学:

住宅区可被定义为城市的子社区, 虽然社区生态与城市生态的功能有共同的一面, 但居民更关注社区的好坏对他们生活的直接影响。居住区生态建设规划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和今后的管理中都可介入, 根据居住区的发展状况, 调整和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提高居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7 结语

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城市生态规划可分成两种, 一是作为生态规划的方法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 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另一种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城市生态系统所做的规划。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强化生态意识、科学制定城市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摘要:就我国城市发展中城市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一些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问题,对策

生态环境建设经济 篇2

胡亚波

2011年第5期 ——生态建设

近几年来,江夏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排名第一名。区委、区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江夏要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十二五”时期,江夏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立区之路。

一、突出园区特色功能,建立创新型的生态工业体系

生态工业体系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江夏将依托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开发区,围绕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江夏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打造特色功能园区,做强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承接东部沿海和外资新兴产业转移;注重配套产业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一是做好战略性园区产业发展引导规划。重点突出庙山、藏龙岛、大桥新区三个主体开发园区的特色功能。藏龙岛以光电子信息和总部经济为主要特色,庙山以轻工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园为主要特色,大桥新区以重工业及配套产业链为主要特色。三个开发区在主体功能的框架之下,进一步细化若干个产业集群。南环线一带的乡镇街工业园区,以承接三个主体开发区辐射产业链和配套产品为主,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二是按照园区功能分区落实项目。在划分三大园区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制定《江夏区经济开发区开发引进项目指导目录》,认真梳理现有项目库的项目和意向性的项目,采取协商和双向交流的方式,按照各园区的功能统一组织协调项目落位。利用各种机遇,组织大型招商推介活动,推进新一轮的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开发园区要积极打造清洁生产的要素环境,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打好基础,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和增效,使产品、产业结构符合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逐步扩大区内清洁生产企业试点面,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性政策,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

二、突出南部生态特点,建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江夏将充分发挥南部农业规模化的优势,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形成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群,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一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以中化东方、金林等有机肥料厂为龙头,建设乌龙泉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配套发展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业产业链,推进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以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乃至几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

二是加快农业生态小区建设。以法泗怡山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庄为示范,建设猪—沼—稻(林、果、菜、鱼)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小区。以全区35个万头猪场为中心,强化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规模化养殖小区粪便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沼气能源、沼液灌溉、沼气发电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形成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群。

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板块。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符合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的大棚农业、基地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 “八大产业化基地”,即以107国道为轴线的苗木花卉基地,以梁子湖岸线为纽带的有机绿茶基地,以江夏园艺场为中心的绿色瓜果基地,以范湖沿江和天子山大道沿线为重点的武嘉蔬菜基地和环城蔬菜基地,以法泗桂子米为代表的优质稻及莲藕基地,以舒安湖泗为主产区的藠头苎麻生产基地,以南部老区为主体的杉木丰产林基地和以梁子湖、汤逊湖、鲁湖等湖泊为环状的水产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三、突出区位优势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体系

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江夏将抓住山水、人文资源丰富和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水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作为新的产业形态,一方面该产业本身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信息与商品的快速有效流动和增长,拓宽区域价值创造的空间,优化企业的战略竞争资源,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江夏将充分发挥郑店区域内京珠、沪蓉、青郑高速交汇京广铁路、长江水道、107国道等交通发达的优势,做大做强华中物流产业园,将该园区作为战略大园区来谋划,形成与白沙洲大市场相呼应的物流区域;加大招商引资推介力度,打造集建材市场、钢铁市场、家具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日用工业品仓储物流以及综合运输调度信息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加强与武汉港的联合,以武汉第二机场建设选址江夏为契机,逐步形成水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中心,以物流经济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一是壮大发展连锁超市业态。全区将以中百仓储、武商量贩店为龙头企业,以纸坊中心城区发达的超市和仓储业为依托,建成一个功能完备、辐射全区的现代服务流通网络,促进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集中采购、配送。二是以江夏定位为武汉中等卫星城市的发展战略,快速发展大专院校、新增住宅小区内的服务业,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业业态。三是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壮大发展农村自由经济业态,为农副产品入市,为农民经商创建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场所。四是壮大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引导零售业、餐饮业、宾馆等服务行业建立商业门户电子网站,支持无店铺销售有序发展,推行网上交易活动,争取在最大限度节约商业用地的情况下,使我区服务业更加优质、便捷和繁荣。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蓝图,围绕“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做好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旅游文章,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拓展江夏旅游市场,精心打造中山舰、武汉巴登城、梁子湖风景区等江夏旅游主打品牌;抓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藏龙岛湿地公园、庙山麻雀湖湿地公园建设,着手规划三门湖、梁子湖青山岛等环湖旅游景区,引进开发森林公园(熊廷弼公园);积极打造以村为主体,集生产生活旅游为一体的“两型”低碳和谐的生态景区;大力发展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推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打造经济强区 建设生态水域 篇3

这便是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西城区的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

一河碧水,激活了一座城区。水有灵性,草木关情,一定聆听到了丰南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铿锵足音……

借势而发借水而起丰南华丽转身

地处九河下梢的丰南,注定与水结缘。

清末,煤河通航,商轮客船,樯密如林,桨声灯影中丰南繁华一时。上世纪50年代,全长25公里的津唐运河通水,昼夜不舍,泽被两岸千顷沃野。

改革开放大潮兴起,随着工业迅速崛起,丰南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行列,“钢铁大区”闻名遐迩。而关于水,关于煤河、运河,似乎已湮没在人们记忆深处,阵阵桨声成为遥远的绝唱。

然而,随着“一钢独大”的经济结构备受诟病,人们在苦苦思索:丰南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在哪里?

历史跨入2009年。是时,河北全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建设如火如荼,唐山南湖生态城建设风生水起。随着大南湖横空出世,加之交通体系的完善,丰南城区与市区已连为一体。

此时此刻,困扰丰南多年的问题一下子显露曙光。全区干部群众形成高度共识:丰南地处京津唐秦核心地带,拥有在北方令人艳羡的水资源,借大南湖之势而发,借运河之水而起,发展现代服务业正逢其时。

于是,这一年,立足于“唐山市南部主城区、新型商业中心、生态宜居城区”的发展定位,丰南区提出了“打造经济强区,建设生态水城”的全新发展思路。

做城市,就是做产业、做民生、做城乡统筹。基于这一战略高度,丰南区委书记李国忠的话掷地有声:“建设生态水城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城镇建设3年上水平的主要载体。”

水,再次与丰南区的发展和谐律动。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的生态水城建设规划很快出台:以建设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为核心,扩挖惠丰湖,建设人民公园、兆丰山,开凿连接南湖的龙泉河,贯通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煤河和南湖,营造“一汪碧水绕城走,两岸翠色扑面来”的城市水系,并在水系沿岸打造一条以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带。

“丰南将逐步淡化‘钢铁大区’的形象,成为唐山市高端消费旅游区和新兴商务中心,成为京津唐秦地区生态旅游度假基地。”李国忠展示了一幅丰南未来发展的全新图景。

这是丰南城区发展走向的一次全新定位,为丰南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人们翘首期待生态水城演绎新的繁华传奇,热盼现代服务业崛起改写发展历史。

如椽巨笔绘蓝图,丰南义无反顾地华丽转身。水,这一灵动的媒介,承载起了52万丰南人民的新梦想又一次扬帆远航。

瞄准一流攻坚克难书写建设奇迹

丰南,向来是开风气之先之地,从来不缺乏大气魄、大手笔。不论是在规划论证会上,还是穿梭于建设工地,李国忠反复强调一个主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4A级景区。

项目建设,规划先行。一时,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韩国旅游开发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云集丰南,马不停蹄地开展相关工作。

2009年11月8日、11月11日、12月18日,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人民公园、惠丰湖和龙泉河三大工程相继开工。初冬时节,万木萧条,寒意渐浓,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建设工地则是彩旗招展,马达轰鸣,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年逾古稀的赵文起老人是位土生土长的“老丰南”,曾亲耳听上一辈人讲述过煤河的繁华,也曾亲眼目睹过鱼鲜蟹肥的唐津运河日渐荒废。城西的那片沃野良田,因修建京山铁路取土而留下如疮疤一般的无数大坑,成为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更令老人痛心疾首。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的开工建设,让老人兴奋异常,隔三差五就要到工地溜达一圈。那段时间,一台台挖掘机挥舞巨臂,一辆辆重型卡车来回穿梭,成为老人最熟悉的风景。

半年过后,第二年的春夏之交,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老人期盼的眼神里化为现实:

昔日蚊蝇孳生的京山铁路西侧垃圾坑,成为3.7公里之长的人民公园,花木扶疏,流水鸣溅;

水面达800亩的惠丰湖波光潋滟,湖中三岛错落有致,音乐喷泉主喷高度超过100米。湖岸绿柳依依,3万平方米的市民广场成为百姓休闲乐园;

挖湖取土堆积而成的兆丰山碧草青青,亭榭飞檐,引人入胜。

龙泉河全线贯通,南湖与惠丰湖连为一体,“两湖三河”(南湖、惠丰湖、唐津运河、煤河、龙泉河)的生态格局初步形成……

去年“五一”,惠丰湖区域景观工程率先对外开放。和赵文起老人一样,30多万丰南市民争先恐后赶来,一睹惠丰湖靓丽容颜。“没想到,丰南会变得这么美。”看着眼前的美景,每个人都发出由衷赞叹。

奇迹还在延续。又过了半年时间,一片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在惠丰湖南侧拔地而起,金陵秦淮胜景再现唐津运河两岸。而运河两侧的25公里景观道路工程,仅用100天时间就实现全线通车。

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工程总投资预计超过100亿元。如何破解建设资金不足这一难题?丰南区大胆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如龙泉河、惠丰湖等工程,通过BT模式运作,由南京中山园林集團负责实施。运河唐人街工程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70套商铺建成后3天即被抢购一空。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蕴含的巨大商机,引起北京、廊坊、南京等多地开发商高度关注,荣盛发展、北京海鑫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抢滩丰南。

“去年,是丰南城建史上投入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一年,也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丰南区区长郭文良感慨不已,“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建设擦亮了‘丰南效率’这一品牌,推进城镇面貌3年上水平,我们有信心走在全省最前列。”

优化结构统筹城乡 一举带来多赢

做城市,就是做产业。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建设,挥写了丰南产业发展的新版图。

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的定位,是集文化、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环惠丰湖,将打造“吃、喝、住、行、游、购、娱”七大功能组团;1000米长的运河唐人街,则是集餐饮娱乐、旅游观光、购物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街。丰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由此破题。

生态水城新姿初展,便让涉足服务业的经营者笑得合不上嘴。

“五一”小长假期间,50多万人次纷至沓来,惠丰湖54艘大小游船一天到晚人满为患,先期试营业的唐人街几家餐饮店也赚得盘满钵满。惠丰酒楼单日营业额超过16万元,大大超出经营者预期。某小吃店光担担面一个经营品种平均一晚就收入1.5万元。受此鼓舞,唐人街其他店铺加班加点装修,纷纷准备把试营业日期提前。

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的集聚效应已经凸显。5月6日,丰南总投资达128亿元的青少年科技文化体验中心、西城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西城区五星级酒店等7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这些项目均属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的龙头工程或重要配套项目。其中,占地1000亩、总投资20亿元的青少年科技文化体验中心项目格外引人注目。由韩国旅游开发研究院设计的这一大型娱乐主题公园,包括冒险森林、冰河时代等百余项新颖别致的娱乐项目,明年年底竣工后将成为国内同类公园的翘楚,并达到国家5A级景区标准,从而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观光体验。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丰南现代服务业强势崛起的画面正在绘就:到“十二五”末,现代服务业在丰南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35%以上。

做城市,也是做城乡统筹。已建成的惠丰湖、运河唐人街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大型娱乐主题公园,只是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的第一景区。第二景区位于唐津运河西侧,丰南镇与南孙庄乡交界处,占地面积约2000亩,主要包括垂钓园区、休闲会所、度假村、水世界和农业观光区;第三景区位于唐津运河东田庄乡境内,充分挖掘东田庄乡药王庙的历史文化,规划建设药王庙、百草园和养生会馆等。“景区全部建成后,25公里沿岸的数万农民将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过上和城里人基本等值的生活。”李国忠说。

这一规划,让沿岸的农民兴奋不已。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在丰南这个经济强区,居然有全市最落后的乡——财政收入不足500万元的南孙庄乡。工业基础薄弱,种植模式单一,严重羁绊着农民的增收步伐。借力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的建设,丰南顺势推进城乡统筹步伐,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3年内,南孙庄乡28个村的2.2万居民将集中搬迁到运河西侧的新型社区,从事现代服务业或现代农业。

在宽阔平坦的运河景观大道旁,矗立着巨大的南孙庄乡新民居建设规划。每一次仰望那一幅幅示意图,畅想起今后的幸福生活,北刘庄村民李庆华都心潮澎湃: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走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一名农业工人;画廊一般的运河两岸游人如织,日夜繁华不落……更令他欣喜的是,这场景两三年内就可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生态环境建设经济 篇4

一、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㈠制约因素一是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渭源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480毫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南部土石山区,由于过度采伐和放牧,林草面积逐年减少,草场退化;北部年蒸发量900毫米以上,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的蓄水、保土、保肥性能减弱。群众为了增加耕种面积,过度开垦草地,曾经植被良好的山区变成了荒山秃岭,良田草场逐渐荒漠化,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资源的失衡。二是生态治理效益不平衡,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渭源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以发展灌草为主,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变当地气候条件、有效拦截降水径流、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增强了人们改变自然的信心,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经济效益却不容乐观。据观测分析,沙棘林可拦蓄80%以上的地表径流,减少水蚀70%、风蚀85%,沙棘灌丛具有很强的拦沙能力,护坡、固沟、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大大减少了泥沙下泻;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明显增多。但从目前流域的整体情况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经济效益甚微,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给流域的后续治理和日常管护带来很大的难度。

㈡有利条件多年的生态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治理环境。干旱地区之所以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一方面与人为破坏,只顾眼前利益,随意毁林、挖野药、放牧,水土保持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有关,另一方面还与落后的传统耕作方式有关。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以“林草上山头、梯田绕山腰、泥沙不出沟”为综合治理模式,均衡治理,才能取得全面的治理效益。林草上山,对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美化环境、保护物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沿山腰的机修梯田,既蓄积了降雨径流,防止了水土、养分流失,又为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沟内修建的淤地坝,从根本上封堵了泥沙通道,减少了下泻泥沙,在防洪减灾、合理利用降水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保护了下游农田、群众的安全,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以坝代路,联通了沟道两岸的道路,改善了山区交通条件,解决了群众隔沟相望的行路难问题。

二、生态环境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㈠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效益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生态环境恢复和农民增收双赢。合理选择适生树种、科学运用生物措施是关键。林草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调节径流、减少水土流失等综合生态作用。在荒山、陡坡等宜林地加速水保林、用材林等经济林种的建设,是增强土地植被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

㈡依托项目扶持,大力实施生态水土保持项目一是梯田建设。梯田是改变旱区农业基础条件,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陡坡地修成梯田后,在生态效益方面可拦蓄70%~95%的径流、90%~100%的泥沙,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引进高新农业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措施,可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社会效益方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持续增产能力,改变了农民传统耕作方式,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便于机械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2007年我县被列入巩固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以来,加快了梯田建设的步伐,为梯田建设注入了资金,注入了活力。二是淤地坝坝系建设。2003年列项实施的唐家河小流域坝系工程建成后,控制流域面积85.9平方公里,拦泥527.7万立方米,淤地91公顷,年均蓄水量134.38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552公顷,极大的改善该流域生态环境,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良好的立地条件。要根据《渭源县淤地坝坝系建设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积极争取桥子沟小流域坝系工程项目列项实施。

㈢运用径流调控,合理分配有限的降雨,发挥小(微)型节水工程的效益如何把有限降雨最大限度合理利用,一直是技术人员探索的课题。从1995年开始,甘肃省实施了旨在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截止2008年底,渭源已建成各类集雨水窖(池)4.86万眼,若按每眼蓄水30立方米计算,每一次可蓄积雨水145.8万立方米,点浇点灌农作物约3200公顷,效益是相当可观的;若再运用径流调控,合理分配降雨,通过合理选择种植地块、作物品种、施肥方式以及地膜种植、膜侧沟播、沟垄种植、作物套种等多种途径,则使有限的降水发挥最大的效益。

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工程效益1999年~2006年渭源县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的植被明显恢复,土壤侵蚀面积减少和强度减弱;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缓解了部分农户的贫困。随着部门合作、科技支撑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实行,将使工程发挥更好的效益。

三、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土地和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和掠夺式经营的结果。必须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协调人地关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西部人口向南部转移,逐渐减少农业人口对生态承载力的压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态的恢复,保护生态环境。

大力开发替代产业,保证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食物安全,是激励农户参与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前提,也是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工作和工程效益可持续性的根本保障,如目前实施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就是为了解决退耕农户因耕地减少后口粮问题的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经济 篇5

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思考

摘要: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立足宁夏实际,研究和探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取向,对缓解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宁夏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宁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应该思考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作 者:宋新欣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期 刊:中国城市经济   Journal:CHINA URBAN ECONOMY 年,卷(期):, “”(5) 分类号:X3 关键词: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相关性    思考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 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 S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60-1

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林业经济模式,采用新模式,就必须坚持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1 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林业资源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林业资源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根据现行的经济政策及相关技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进行调整的发展道路。森林资源作为林业重要的资源,是林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比较严重,物质生产力呈现衰退的同时,其效益功能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势在必行。要想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除了不断的完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2.1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可持续工程,要想充分的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就要将林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生态建设、生态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加民主、科学、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2 发展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利用假期去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最好的选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就目前发展来看,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的发挥森林旅游业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其发展成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的经济体系。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可以使森林资源功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可以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步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林业资源除了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相应的副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林区的特色生产林果、动物及花卉等副产品,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副产品加工厂,对林果、动物及花卉资源进行深加工,增加林业收入。

2.3 促进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已经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的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工业区的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简单而全面的平整,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效率。要想实现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科学的对水源、植被及山體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要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资源,应该建议规范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流通,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4 发挥林业的功能性

在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生态功能,也要考虑其经济功能。只有将林业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挥好,才能使其经济功能得以实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以林业资源生长规律为前提,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应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林农作为林业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林农遵守相关的制度及按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想更好的发挥林业资源的功能性,市场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整个林地资产,才能解决林业经营周期慢及生产风险等问题。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林业市场发挥作用,通过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也可以向社会吸收零散资金,以便更好的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对现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发展林区经济,就要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资源为前提。只有林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林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林业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赵勇,高建党.谈济宁市发展节水型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

[2] 胡峰.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措施——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J].农技服务.2010.(07).

[3] 国宝平.建立农业产业协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J].垦殖与稻作.2003.(02).

林下经济与林业生态建设 篇7

目前, 东北地区林下经济模式, 大都是依托森林自然资源 (天然次生林) 进行开发。如养牛、养羊、养鸡等快速养殖及林下种植人参、天麻、五味子、细辛等经济作物。的确, 不管在养殖业还是种植业上, 都成就了一些人, 然而, 森林也同时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坏, 如:某森工局在前些年发展养牛、养羊。以前, 森林植被健全, 自开展养殖业来, 很多植物险些灭绝。如半人高的木贼草、嫩绿的大叶芹等, 被牛、羊吃的很难生长。还有些林下参种植园, 为了保证林下参“质量”, 不上肥, 不用药, 20 来年人参生长, 全凭这块林地固有肥力, 待人参收获后, 留下了一块养分殆尽、土质板结、寸草难生的林地, 通过周围林木与种植现场对比, 种植人参林地树木, 明显小于没种植人参林地树木, 况且, 森林植被除林木外几乎全部消失。

发展林下经济, 在得到丰厚回报的同时, 付出代价也相当大, 忽略了这个损失, 就忽略了林业生态建设意义。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第二条第四款就明确指出:“……坚持生态优先, 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坚持因地制宜, 确保林下经济发展符合实际;坚持政策扶持, 确保农民和林业职工受益;坚持机制创新, 确保林地综合生产效益得到持续提高”。

可见, 林下经济要搞, 依托森林发展其他经济项目, 形成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的确是一个强国富民好思路。但如何运作, 这就给林业科技人员提出了很苛刻要求, 我们要把握这个课题, 快速来实现这个“双赢双惠”的目标, 从而也消除一些管理混乱、肆意毁林现象。

1 林下经济发展走向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 依靠森林养殖禽类为主, 大牲畜实行圈养, 这样对森林伤害较轻;在种植业上, 合理发展人参、大黄、桔梗、细辛、野山菜、菌类等综合开发, 减少单一集中连片的种植方式。因地制宜的“择优”发展, 林下经济的很好出路。

1.1依托森林进行养殖或种植

必须要有严格保护林地植被措施, 有了科学管护, 才能实现林下经济发展

1.1.1杜绝散养大型牲畜, 科学饲养禽、蛙类

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养殖林蛙是很好的创收产业。投资少, 管理简单, 收入稳定。又不能破坏林下植被。在经过科学规划后, 如割草、割灌、挖沟、建塘坝等, 对现地生态也能起到一些改良作用。

1.1.2在幼林地饲养家禽动物

幼林地饲养家禽, 即能创造较高的收入, 也能使林地林木得到充足的养分。但也不要在同一块林地上连续几年进行饲养。防止地上物消耗过大、植被匮乏或山体裸露、滑坡等现象发生。

1.1.3在采伐迹地上合理发展食用菌类

采伐迹地上发展食用菌类是一个可推广的项目, 尤其是在伐根上多做些培养菌类的研究, 充分发挥利用林地幼龄林期间的闲置部分。即创收又能保住幼龄林抚育的质量。但要注意林地间的卫生。

1.2有计划、有组织开发种植

在种植业上, 在人为破坏较轻或远离人们居住的深山, 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种植人参、三七、大黄等一些中草药, 科学的利用森林的有效资源;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名贵药品。但要注意:严禁个人随意开发。

1.2.1合理选地

对林下参的种植, 一定要选择腐殖土层较厚的林地, 一般小于20cm的腐殖土层, 难以抵抗人参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土壤板结快, 林木生长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1.2.2限制连年采挖

对年年采挖的农作物, 如大黄、桔梗等, 要做好回填, 对山体脆弱或过陡的地块, 必要时限制连年采挖或连片采挖。超过30°坡时, 最好严禁种植。

1.2.3施肥管理

对林下经济作物的收获后, 一定要做到对作物生长林地及时施肥。最好是春季深埋二胺肥料。及时补从林地损失的养分。

2 林下经济开发条件和要点

林下经济发展规模, 要根据森林的植被状况、地形条件和抗受自然灾害的能力等而定, 特别是东北靠近城市的森林, 人为破坏现象严重。因此, 要严控森林资源的安全, 防止林地过度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植被破坏。

2.1种植面积

种植面积上不宜过大和连片, 最好是每块地0.13 ~ 0.2hm2, 杜绝在陡峭山坡的森林中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某村超过40hm2大黄连续几年的种植情况来看, 连年刨挖药材造成养分土层破坏, 幼林地杂草丛生, 林木生长缓慢。如不制止, 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2.2控制种植形式

严格控制以林粮间作、林药间作的形式在造林地里开发林下经济。目前很多县域拥有的人工林地已不适宜发展种植方面的林下经济。特别是 “国合”造林林地, 就当时而言:几乎全是农民将放弃种植的“劣等”地 (粮食产量低下) , 虽相隔30 多年, 但有的黑土层不超过5cm, 在这种脆弱的林地上搞林下种植, 显然是两败俱伤。

2.3科学管理

严格控制乱采挖、集中栽植野山菜现象。要采取区划管护、科学培育、计划采摘等科学手段来进行管理。

3 实现林下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离不开森林资源的消耗, 但合理的开发利用, 使森林资源消长稳定, 乃至长大于消, 这样才能实现取之于自然, 贡献于自然的双赢策略。这就要求我们能否做到以下几点。

3.1科学规划与行政的管理

3.1.1科学选择项目

在选择项目上, 要实地事情, 科学运筹, 实行专家研讨的确定方式, 出台可行性报告。如食用菌类的开发, 禽类的养殖等等, 要做到相互收益, 互补有无。

3.1.2执行法律规定

审批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 尤其是对假发展林下经济项目, 以建设山庄别墅和扩建塘坝水库的违法行为。

3.2发展林下经济, 更要实行法人资质制度

从目前开发的林下经济项目来看很多业主没审批, 随意建塘坝、搞山庄饭店现象剧增不下, 山地养殖和种植业不规范, 很难实现产业化管理。所以必须严格清理。严格执行专业资质审批制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引导和组织力度, 实现合作社或股份经营管理模式, 取缔乱开滥垦的开发现象, 快速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化的目的。

4 结论

搞林粮间作不是林下经济, 在林地空间种植作物更不能算林下经济。严格地说, 这就是毁林种地, 十几年的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用“牺牲森林生态资源来换取经济利益”的权利。我们明白, 林业生态建设离不开森林资源的科学组合, 只有生物多样化, 才能实现森林整体功能的发挥。林下经济的发展, 紧密依托着森林资源, 只能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 才能收获我们应该收获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林下经济和生态建设共赢。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N].吉政办发〔2012〕63号.

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篇8

1 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现状——以广州为例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情况的快速发展,纵观全国各个地区,每个地区由于气候和环境的不同,其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现状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和差异,下面本以广州为例,了解到广州林业在近年来实施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的林业生态发展战略。同时也按照了一种林业+林区+园区的一种发展模式,以便促进城市中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发展。据调查显示,广州市林业在2014年末期,总的占地面积达到了299784.8hm2,其中生态公益林地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59457.4hm2,占林地中总面积的50%以上,商品林地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32134.2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0%以上。由此可见广州市经济情况逐渐以原来的劳动资源向土地资源转化,这也是林地在城市中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 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的林业管理部门在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方面,投入了比较大的资金和精力,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因为多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这种情况也严重的影响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如:由于很多地区的地址情况和气候情况的影响,对于不同种类林木所能够适应的生活环境了解不足,因此并不能够被放置在同种环境之下。还有很多地区的群众为了能够在林业中获取经济效率,因此大量的砍伐树木,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

3 促进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提高对林业生态的认识

在建立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员对于林业生态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准确的定位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发展情况,对于林业经济体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建立林业生态体系发展的阶段,林业管理部门还需要掌握林业的发展情况,并且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保证自然环境能够和经济环境相融合。同时在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林业的生态管理部门还应该明确其经济体系建立的主要目标,根据林业发展情况具体制定出合理的生态发展计划。

3.2 改善并创新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效益

改善和创新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建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阶段,还应该把政府和机构的力量作为促进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市场的发展情况促进林业的产业模式发展。如:可以在建设林业经济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引进比较先进的林业管理模式,并且把先进的新型技术应用到林业生态经济的管理中。同时在应用这种情况的过程之中,按照林业经济体系的发展情况,适当的对林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3.3 改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项目计划

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林业生态经济管理部门还需要进行彻底的规划,以保证林业生态部门的快速发展。如:选择水条条件比较适合的地区,大力的实施防护林的建造,并且把生物建造措施和人工措施相结合,同时了解到生态树林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境,对于这些环节进行重点的保护。除此之外,还需要改进和完善生态经济的发展体系。针对林业发展相对比较弱的地区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同时在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项目中,对林业产业进行再一次的规划和申报,保证林业发展以生态经济一体化为最终的方向。

3.4 完善森林生态经济效益补偿制度

林业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性,林业的生态经营能够为社会创造出非常有益的生态社会效益,但是却不能够在市场体系中获取相应的报仇,而生态效益的受惠者也不能够为此付出代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具有比较完整的竞争,市场中也没有完善的工程建设领域。森林中的经济特性决定了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这一点还需要通过国家建立的森林生态效益作为补偿。

3.5 加强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现代林业一般情况下是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这样也能够追求孙林的多功能和多目标产出,以及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情况。随着现阶段林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需要运用整体的协调方式,这样也能够良好的解决宏观性问题,同时还需要现阶段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综合应用,这样也能够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微观问题。随着现阶段我国现有的人员在森林发展中的培训,能够全面提高林业科技队伍的素质建立,同时也能够实现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技术体系,进一步建立起林业发展的科技网络推广,加大林业科技成果的发展。

3.6 建立健全法制保证体系

林业生态安全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想要保证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还需要建立起健全的法制保证体系,这样能够有效的拨正生态系统的安全情况。为了保证林业的法律和法规具有非常充分的理论依据,还需要建立起林业生态经济的预警机制,正确的分析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运行轨迹,预测;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还应该重点进行林业的执法情况,以便于能够有效的保护林业绿化的成果,维护林业的稳定发展,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快速进步。

4 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的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有关部门还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提高其关注的程度,制定与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同时针对不同地区,鼓励其因地制宜的建设林业生态经济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够全方面的保证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力快速发展,维护林区治安的稳定,为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党普兴.林业生态工程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第一阶段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1).

[2]祝松华.县域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福建省浦城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11).

[3]叶坦.中国经济学术史的重点考察——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与发展优势论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4).

[4]宗福生,魏德胜,李庆会等.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与林业产业体系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05).

[5]高喜荣,王齐端,沈植国等.鄢陵县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框架与规划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3(01).

生态环境建设经济 篇9

(一) 生态经济的内涵。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的经济表现, 它是基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而提出的, 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融入经济领域, 探寻适合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发展模式, 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所谓生态经济, 就是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经济的发展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最少污染为核心, 既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又不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所强调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资源最有效利用和环境最大化保护。

二、生态经济的特征

(一) 生态经济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

生态经济产生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的基本前提和时代背景下, 所以注定了生态经济必须重视节约资源,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及其最大化。它强调在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发展, 而且要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 以实现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具体的说, 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方式及所采用的技术是环境友好型的, 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 生态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循环就是强调重复利用, 自然界有些资源是可以循环利用和可再生的, 有些循环利用难度大、不可再生。生态经济就是提高那些可以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提高课可再生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比率。同时应用科技改进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 尽量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三) 生态经济是一种可持续性经济。

可持续性是发展生态经济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经济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只有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才能使人类自身及经济社会可持续。

三、贵州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生态文明理念来引领贵州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强调发展生产力, 提高物质生活, 但更强调尊重自然。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贵州喀斯特地区地貌条件复杂, 土地类型多样, 宜林宜牧荒地面积大, 气候温和湿润, 雨热同季, 从这些自然条件出发出发, 加大农业投资力度, 发展生态节约农业, 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不再是单纯依靠对自然界的所取。二是促使工业生态化发展, 重视新型清洁产业的发展。要发展生态经济, 必须改变传统工业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使工业向生态化转变, 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是污染物排放达到最少。采用先进技术, 使资源能够循环利用, 发展新型清洁产业, 是工业化发展效率高、污染少。三是发生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 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利用贵州特有的自然资发展旅游的同时, 要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开发贵州的民族文化, 尽量减少生态环境的旅游负荷, 使一部分自然风光的旅游转变为文化旅游。

(三) 完善相应的政策法律体系。

首先要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自然资源环境的监管和保护。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生态文明的理念, 使经济活动中的个体理解生态文明, 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使其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能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制定贵州省地方性的检测和保护环境的相关机构及政策规范, 及时发现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能够及时采用带队生态环境破坏最小和经济损失最小的方式来解决;其次要构建生态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衡量贵州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哪里方面不符合生态的标准, 由此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为生态经济提供了发展准则, 尤其是各经济的单位, 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对生态经济进一步认识, 并且清楚地明白什么样的经济活动是符合生态经济的, 他们由此可以按照生态经济指标体系去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最后完善法律体系, 构建法律支撑。发展生态经济, 需要制定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 把环境的代价纳入生产和消费的决策范围, 以法律的手段规范企业和公众的行为。

摘要: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经济形态, 是一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生态学规律安排生产和消费的经济。贵州省作为欠发达省份, 加快经济发展成为贵州改变落后面貌的唯一方式, “环境与发展”这个陈旧的命题也快速成为贵州面对的两难选择, 生态经济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贵州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探寻其生发展态经济的有效实现模式, 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文, 李慧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实现模式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0 (2) .[1]杨玉文, 李慧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实现模式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0 (2) .

[2]程启智.论生态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生态发展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 [2]程启智.论生态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生态发展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

[3]刘泾, 刘振泽.论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J].前沿, 2010 (17) .[3]刘泾, 刘振泽.论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J].前沿, 2010 (17) .

[4]方发龙, 周江.协调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10) .[4]方发龙, 周江.协调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10) .

[5]周连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63) .[5]周连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63) .

建设生态城市是循环经济的必要 篇10

西方国家历史上并非免受雾霾天气困扰, 但由于中国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国家, 工业化进程中各类问题同时出现, 反映在雾霾污染上显示出一些集中的特征。中国既面临传统大颗粒污染物控制的问题, 又面临PM2.5和PM10等细颗粒物挑战, 问题集中于一体。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之一, 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精神活动的中心。据专家预测, 2050年全世界将有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这对城市将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城市将成为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突破了环境容量的承载力, 造成城市资源短缺, 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 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居民生活受到威胁。据调查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0%, 人类正面临着环境的严峻挑战。事实上, 环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它是有限的。因此, 在面临环境挑战的时候, 人类必须对发展和进步中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 寻求新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技术, 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解决问题的技术和途径, 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从而创造一个安全、高效优美的城市。城市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的实体, 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实体。社会环境相对自然环境而言是一种更深层次, 更复杂的环境体系, 它涉及到社会秩序、社会政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场所、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历史上, 许多发展中地区由于一味追求物质环境的改善, 忽视社会综合环境质量的提高, 从而导致社会丑恶现象泛滥, 犯罪率居高不下, 甚至政局动荡, 制约社会进步的例子举不胜举, 教训惨重。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社会环境的生态化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不可缺少的一方面。由此可以看出, 绿色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建设不是一时的事,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因此它的建设没有终极。人要尊重自然, 回归自然, 建设一个人口、经济、环境、社会服务相协调的生态城市, 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在联合国MAB计划 (1972) 的倡导下, 世界上许多城市如法兰克福、罗马、华盛顿、东京、莫斯科, 以及我国的北京、天津、长沙、宜春、深圳、珠海等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4代城市的发展目标。一流的城市应有一流的生态环境, 进入新世纪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 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必须要搞好城市合理布局,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天更蓝、气更净、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的国际型生态城市标准。生态城市应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主要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在结构建设方面, 应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 搞好城市的用地平衡。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国际上一些大都市相比, 工业用地仍然偏高, 而城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第三产业用地严重不足, 城市副中心或次级城市郊区发展不够充分, 城市生态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应分区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在用地结构的调整中, 应控制高层建筑的增加, 疏解建筑密度。近年来, 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增加, 为城市面貌增色不少, 吸引了外资, 也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但由于发展快, 不透水性面积增大, 有很多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由于建筑密度偏高, 增加了能耗、水耗、交通流量和地面不透水性面积, 也增大了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热岛区域进一步扩大, 已由单中心发展为多中心。同时, 城市原有地表排水沟道水系被大量污染或堵塞, 降低了防洪排涝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 建设现代生态农业 篇11

以县域经济带动小康社会建设

县(市)是我国行政区的基本单元,县域内一、二、三产业的总和构成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接合部,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商品生产者、一头连着商品消费者,对于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小城镇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都有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有特定的共性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决定了县域经济有共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的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方向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遵循社会化大分工与协作的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合理配置城乡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开展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城乡统筹共荣、开放的良性循环系统。使城乡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化结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切实做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在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的区位特点、资源特点、产业特点和产品特色,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要引导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创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机制,以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要消除“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居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建立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秩序。

抓住优势条件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易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25:42:33,人均生产总值12165元。全部财政收入3.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22元。县域内的主导产业有矿产建材业、设备制造业、旅游业、林果产业和特色种养业等。这些产业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布局分散。

易县县域经济虽处于欠发达状态,但是只要发挥其优势和有利条件,认识和挖掘经济发展潜力,调动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仍然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一是区位交通优势,紧邻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京港澳、京昆、张(家口)石(家庄)等高速公路,北通京津、南通石(家庄)太(原),可以融入这些城市两小时经济圈。二是水土资源优势,易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地貌类型多样,水质良好。地形多样性和水土资源潜力为现代农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三是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优势,易县建县历史悠久,曾为古燕国下都,县内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清西陵,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狼牙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四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易县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48%,有风景秀美的云蒙山、翠云山、南湖等自然景观和4A级风景区,是绿色生态旅游和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目的地。

易县是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县,又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县。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现代生态农业,是通过构建良性生态环境,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的区域农业生产体系。在现代农业的概念中加进“生态”二字,在于强调不要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更应重视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保持农业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要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新型村镇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三位一体统筹进行,同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大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包括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种养等基础产业,用现代设施发展果菜等高效产业,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和农业休闲观光等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视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拓展,一、二、三产业联动,带动县域经济全局发展。新型村镇体系,是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把原来城乡二元化结构变为城乡一体化结构,以城市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区域生态环境体系,包括山丘林业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镇农村生态环境系统,要根据区域环境本地情况和产业发展要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护绿”工程,生态脆弱区重建的“补绿”工程,培育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的“育绿”工程和绿色食品加工的生产工程,建成良性循环的区域生态环境体系。

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生态农业,要经过经济社会功能的一系列转变来实现,主要有:(1)产业功能由传统种植业单一生产功能,向种植、养殖、加工、物流的生产、生态、生活服务复合型功能转变;(2)产品生产由物质产品为主向物资产品和休闲观光、享受自然的精神产品并重方向转变;(3)农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粗放经营向集约化、企业化现代大农业经营方式转变;(4)农村民居由零乱分布向集中化、社区化、城镇化转变;(5)生态环境由污染向健康、良性、优化的生态环境转变;(6)农民由小生产者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工人转变。通过上述转变,才能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村镇体系、农业循环经济体系、高新科技支撑体系和惠农福利服务体系,构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系统。

以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促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我们对易县梁格庄镇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调研。这个镇位于县城西北部,镇区距县城仅7公里,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情况,基本是易县的缩影,在这个镇率先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对全县乃至太行山区有一定的示范带动意义。

梁格庄镇总面积145.3平方公里(21.8万亩),山丘面积占75%,平地只占25%。林木覆盖率56%,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全镇有27个行政村,总人口30049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6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现有耕地2.12万亩,一年一收,复种指数较低。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播种面积1.7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90%,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占59%,红薯占32%,小麦占9%。粮食总产量4780吨,平均亩产277公斤。全镇宜林山场12万亩,8万亩已经绿化,尚有4万亩宜林荒山可以利用。镇内有易水河及3条支流河沟,可发展沟域经济。

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要以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主导,以产业开发、新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以项目设计与建设为主线,做到科学布局、系统集成,产业集群、三产联动,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全面规划、分期实施。

科学布局、系统集成。就是按照示范区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现代化要求,将建设项目合理布局于不同的空间区域,使建设内容系统集成为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互联系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产业集群、三产联动。产业集群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示范区的产业也要体现这个思想,规划成若干产业园区和产业带,在产业集群区域,有计划安排一、二、三次产业,实施三产联动。

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示范区建设要重视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区际间发展的协调,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协调,前后发展阶段的协调。在诸多协调发展中,都要把生态环境放在优先地位。

全面规划、分期实施。首先要做示范区总体规划,给出示范区发展的目标定位、布局框架、总体任务和重点项目,是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性文本。在规划期限内划出阶段,分期实施。

示范区总体布局:三园、三带、一城、七村、四个生态区和八个产业的总体格局。三个园区是农业科技园区、生态旅游观光园区、生态养殖产业园区;三带是按三条沟域分别建设优质粮果产业带;一城是建设一个新镇区;七村是把现27个行政村合并建设7个农村新社区;四个生态功能区是西陵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功能区、养殖产业园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绿色粮果生态农业区、绿色食品加工区;八个产业包括优质粮食、特色林果、设施菌菜、现代种苗、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和生态旅游产业。

示范区建设要有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以及政策支撑、资金支撑、科技支撑和农村民意支撑的四个支撑条件,才能顺利完成。县委、县政府对示范区给予高度重视;实力很强的河北省惠东投资集团股份公司,有作为示范区建设投资主体的意向,多家科教单位愿意提供专家智力支持。启动示范区建设的条件基本具备。

生态环境建设经济 篇12

一、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特点

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仿生概念, 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对金融环境的形象描述, 通常指支持金融正常运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础性条件或因素, 如包括制度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具有整体金融生态环境的共性, 还具有其独特性:一是金融体系的单一性。县域金融机构体系中, 通常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地位, 金融机构单一化。融资渠道狭窄, 主要依赖银行;二是金融生态的脆弱性。通常县域经济总量小, 各种可控因素, 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变化容易在县域经济中放大效应, 其生态环境对外部环境变化反映更为敏感, 同时抗风险能力小;三是金融创新的被动性。县域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水平不高, 主要来自金融体系中的自上而下的被动创新;四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博弈性。因为有限的金融资源, 往往会使得金融机构更加注重风险控制, 对借贷对象进行择优投放, 这就增加了县域金融资源配置的竞争性。

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普遍存在的问题

1. 社会信用机制不够健全

良好的银企信用合作关系是建设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要求和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目前还有很多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些企业通常会因为在生产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低劣导致经营效益不高, 最后造成呆账、坏账, 严重破坏良好的银企信用合作关系。某些企业甚至利用国家优化资本结构和金融呆坏账核销政策, 以债务过重理由, 以核销银行贷款为目的, 对银行“等、靠、要”, 甚至借改革之名, 拖欠银行债务, 严重破坏县域经济金融环境的稳定和建设。

2. 政府部门支持金融机构共同防范风险力度不够

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需要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和配合。目前县域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 往往强调金融机构要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对金融机构多加干预, 甚至下硬指标要求金融部门放贷, 而对一些企业、个人逃废金融债务案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却执行乏力, 案件执结率低, 这无疑是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系数。

3. 金融机构自身服务创新意识不够

市场经济条件下, 金融机构要寻求自身良好发展, 就要不断创新产品、优化服务, 才能拓宽生存空间, 谋求可持续健康发展, 但“等客上门”的服务观念依然在大多数金融机构中存在, 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县域, 这种自然发展、被动发展的工作状态还很突出。

4. 金融执法环境不够理想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需要依靠强有力的法制环境为坚强后盾。但很多基层县市相关的规定还不健全, 如对企业改制、市场退出等金融债务处理问题上还没有明确规定, 导致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较为严重。行政干预、司法执行难、执法周期长等问题还较为突出, 有的案件执行周期多达几年, 严重影响银行依法收贷的积极性, 使银行在发放新的贷款时更加谨慎, 甚至对某些企业严重不信任, 进而严重损害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三、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1. 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也是信用经济,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 也是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信用环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人民银行、银监会应在辖区内营造“重信誉、守信用”的良好社会风尚。司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 以创建诚信环境为重点, 打击各种失信行为。政府应健全信用服务监管体系和完善社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企业要视诚信为生命, 健全和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准确、全面地向贷款银行反馈经营信息。发挥公众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定期对一些典型的恶意失信行为进行公开曝光。

2. 建立健全金融体系

为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需求, 国有商业银行应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经营机制, 积极构建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社区互助金融三者相结合的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在经济较发达、信用环境较好的县域建设社区银行, 以弥补现有县域金融体系的不足。

3. 强化政府领导的核心作用

政府应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核心领导作用, 加强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导、规划, 逐步完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 将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作为政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日常监督、评估等工作, 转变观念, 增强政府部门为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服务意识。

总之,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和维护全国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保障, 是实现县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小三.县域经济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上一篇:仔猪下痢下一篇: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