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精选8篇)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1
在全县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项 雪 龙
(2011年4月21日 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工作会议。刚才,我们参观了央视暴光企业现场,原先我对央视的报道心里还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想法,当我到现场去看过以后,这个企业污染到这样的程度,还说是“三无”企业,我认为央视的报道一点都不过分,是我们工作中间的严重失职。在21世纪的今天,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在我们深入推进“环境优先”战略、争创“国家级生态县”的关键时候,还存在这样的现状,你说是不是令人痛心?这个教训对我们非常深刻,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赞成这是什么“三无”企业。我相信今天大家去看了现场以后一定会有同样的感受。现在这件事,关键是要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推动工作,真正把我们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的更好。下面,我就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谈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职要求。党中央根据新的阶段提出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们各项工作,科学发展观几个要义其中一条是可持
续发展,就是讲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比我们传统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更高、更明确。我们一定要全面领会,在工作中积极贯彻、坚决把握,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我们溧水提出了两大目标,其中一条就是要与苏南发达地区同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昨天,省委召开了十一届十次扩大会议,提出了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以及举措,正式公布了现代化建设的一套体系,共五大类36项,如果加上人民群众对基本现代化的满意度,就是37项。我昨天晚上专门进行了学习和对照,作为溧水与苏南发达地区同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是有基础、有条件,但也有难度。按照人均指标,完全能够与现在苏南第一方阵的县市同步实现现代化,比如:人均GDP、农(居)民人均纯收入,这些基本都能跟上苏南发达地区的步伐,按照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发展目标,从人均指标上溧水一点都没有问题,全省去年人均GDP是7700美元,2020年的标准值是16000美元,溧水去年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我们只要按照10%的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期末,溧水的人均GDP就不止16000美元大概要到19000美元。但现代化建设不仅是物质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包括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建设,在溧水应该说还是有很大压力的,特别是注重转型升级,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现代化建设考核体系中的环境指标,我们一定要测算好,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作专门研究。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每个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要求都不一样。从环境角度来说有三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在生活比较贫困的情况下,要钱不要命,对环境要求不是那么太高;第二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既要钱又要命,既要改善物质生活又要改善生活环境;第三阶段就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命不要钱,就是人们对物质渴望越来越小,对精神追求和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这样的进步,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非常重要的位臵。刚开始大家要工作、想致富的时候,大家这种意识是非常弱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走过这样的过程,特别是工业化带来负面的东西就是环境污染。欧洲曾经也是这样,污染也很严重的,但是到了这样的阶段,人家付出了代价,把环境打造的非常好。我们现在到了这个时候,百姓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一旦出了问题,老百姓向政府举报要求改善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有人开始说我们溧水被央视曝光当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是我对有人举报的问题一点都不去想,老百姓举报而且发生这种状况是应该的。那天我去村民中间道歉说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希望下面的百姓对我们讲真话,他们都说没有地方讲,向环保部门举报了没有人听。我觉得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要敞开大门,畅通渠道,不要到最后所有的问题都靠新闻媒体监督、上级领导督办,我们一定要深刻反思,实实在在地把各项工作做好。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要职责。不管是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十二五”期间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各级党政组织的一个重要职责。当然我们现在要处理好很多关系,讲环保不等于不要发展,发展也是我们的重要职责。但是我们光发展经济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特别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把对环境带来
影响的东西压缩到最小。如果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我们不是功臣,我们是罪人。通过这件事,可以引起很多教训,刚才一区七镇做了很好的表态发言,环保部门就加强环境监管也做了很好的表态发言,关键是要在实际工作中间真正贯彻下去。
二、深入实施环境优先战略,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具体操作,我讲五点具体要求:
第一,痛下决心,铁腕治污。从4月16日起,全县上下全面开展了拉网式污染源大检查,对检查汇总情况要进行梳理分类,建立现有污染源档案,分门别类进行处理。首先治理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坚决关停治理无望的企业。环保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档案和台帐,限期整改,对此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哪些企业是现在就要关闭的,哪些企业需要多少时间整治达到排放标准的,一家一家排出来,坚决整治到位,像秦淮纸业这样的企业毫无疑问坚决关闭。在整治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做到依据充分、程序合法、严密操作、确保稳定,因为我们加大力度去关闭治理无望的企业,肯定会涉及稳定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排除阻挠去关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如果在这次整治中治理无望的企业没能关闭或者出现其他严重的情况,要追究三个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党政一把手、环保局长和企业法人。对于“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噪音污染等环保问题,包括现在县城有些小胡同环境的治理,我们都要举一反三,切实加以整治。“十二五”是科学发展的年代,“十二五”是生态良好的年代,现在讲究的是为人民创造环境良好家园的时候。我们要突出排查重点污染企业,还要排查小化工、小油漆、小造纸、小水泥、麻纺等小作坊,一个一个梳理,由环保部门牵头,县政府组织实施,拿出系统的整治意见,要具体到每家需治理企业什么时间完成治理,是关闭还是整治,整治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都要有一套具体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失职的干部毫无疑问是要追究责任的。
第二,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由县发改局和工信局共同实施,具体由县发改局牵头,具体事项要明确具体的相关人员负责。我们现在不与时俱进是不行的,秦淮纸业去年全年产值1.5亿元,税收300万元,不能说这个企业对我县没有贡献,但是这样高污染的产能不淘汰吗?投入产出哪能提高水平呢?因此要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小水泥厂现在基本没有了,但现在还有个别小砖瓦厂、小矿山,小电镀厂在生产,请县发改局牵头,县政府制定治理意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治理过程中要有依据,也要有导向,先是转型升级,如果达不到环保标准就要强制性淘汰。
第三,加快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环保工作要一手抓提高引进项目门槛,一手抓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三废处理等基础设施一定要建设到位。目前,我县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的问题。现在一区七镇污水处理厂,有的建设速度还可以,有的推进还不理想。二是截污管网建设的问题。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起来了,也预留了2万吨处理能力,但是实事求是讲,现在要真正做到雨污分流,把所有污水全都截流到污水处理厂,任务还很艰巨,也就是说雨污没有完全分流。因此,我们首先要科学论证,先把污水主管网建设好,再逐步推开。
第四,着力推进生态县的创建工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
平。溧水人会记得2011年4月16日,要把央视曝光这件坏事变成好事,改变溧水形象,真正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溧水。中华环保联合会及省厅的想法是,只要溧水做好后续的整改工作,下一步可以对溧水进行正面报道。因此,我们溧水人要痛下决心,以此为契机扎扎实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此我再说几条要求:一是进一步加大县城范围内的河道清淤工作力度。二是打牢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基础。目前,江阴市有些行政村正在加大投入建设截污管网,溧水在把小城镇建设载体建设好的基础上,今后也要逐步推开。三是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在新农村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而且要创建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建成现代化新农村。我反复琢磨,农村环境现代化不仅仅是突击性整治,还要建立长期整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整洁,否则现代化的新农村是实现不的。所以,“十二五”期间,基本现代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快速发展,而且社会管理、文明程度、生态环境等等方方面面都要得到提升。四是大力开展绿化、美化活动。在村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把绿化、美化做到哪就建到哪,包括房屋四旁绿化、道路绿化,要做就要做出水平,做出档次,再返修成本就会更高。
第五,严把项目准入关,不断提升引进项目的质量或者水平。我们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在项目引进的时候一定要着眼于今后的发展,一定要以项目质量为中心。在“十二五”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经济发展的意识,增强科学发展的理念,绝对不要单纯的追求所谓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人均GDP等指标。不是说指标不重要,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对指标的追求,就没有工作压力,就没有工作动力呢!但如果拼命去追求指标就适
得其反。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真正要体现科学发展,溧水人走的路子一定是要走生态发展、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富庶、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是从引进项目立项开始,到环评阶段,一定要提高项目引进门槛,化工、农药、印染、电镀、造纸等重污染的项目坚决不要,对环境污染重的项目不管对溧水有多大的带动力都坚决不要。二是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又不能治理的项目坚决不要,环保部门要严把关口,在方面我们必须态度坚决。
三、切实加强领导,坚决落实责任制。
第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县镇各级工作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力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同样的位臵去考虑。
第二,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和一把手负主要责任的制度。今后一个地方出现问题起码同时追究三个人责任:一是党政一把手负责;二是谁主办谁负责、谁投资谁负责;三是监管的人负责。实事求是的讲,溧水的干部总体上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我们始终都是本着保护、爱护干部的态度,但任何事情都要客观承认现状,这件事情不是失职渎职还能说是什么?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考核、执法、督查的力度。一是考核,我们现在对一区七镇把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建设、人民生活改善要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且基本现代化建设5大类36个指标现在是什么情况,五年后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具体量化到每个镇、每个部门。二是执法。今天县环保局、发改局和工信局的中层干部都
来了,现在环境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分两条线一起做,在这些工作上要真正体现执法的力度,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问题,一个地方出问题不怕,怕的是重复的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没有责任心的体现。4月16日对溧水来讲很心疼,溧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没有哪次像这样被央视曝光过,而且就是在溧水 “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良好成绩的时候,给了我们响亮的耳光。大家辛辛苦苦奋斗了五年,这些东西都没有了,哪个地方有央视的影响力大呢。我们一定要本着对溧水事业发展、对溧水百姓高度负责的精神,放开手脚工作,公正执法、清正廉洁。三是督查。加强工作上的检查督查非常必要,但我们要讲究工作方法,不能过多增加基层的负担。目前,我们要对环境整治的效果进行全面督查,进一步检查工作的落实程度和工作力度,切实把一个地方工作要抓紧抓好。
第四,要着力提升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首先要有责任心。工作没有责任心,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们现在有些部门同志自身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悉、工作能力差,有的甚至连自己从事工作的法律法规依据都搞不清楚,那你怎么能代表党和政府在工作呢?其次是业务能力和执法能力。柘塘新河污染到这种程度,企业还说是零排放,环保管理的人真的不知道么?为什么不去查?所以央视中间有句话:老百姓想不通我们也不能接受。我也不能接受,我觉得这个背面不仅是素质和能力的问题,还有责任心和廉洁的问题。现在公务员的收入比普通老百姓高很多,你拿着丰厚的俸禄干成了什么事情?你对老百姓负了什么责任?如果说一个地方的一套干部、一套公务员都是这样的素质,你这个地方是没有
希望的。我始终讲,这几年我们溧水的干部在老百姓中间形象有所提高,但是在老百姓中的威信是比较差的。这不是天生的,是你的言行工作带来的。要想在老百姓中有威信起码要做到三条:勤政、廉政、公正。你为老百姓不勤政不敬业,处理事情不公正,不出于公心,老百姓哪个相信你?你这个地方绝对不能形成合力。我们对这件事情要有正确的认识,深刻反思自己,真正承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坏事变成好事,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的更好,使我们的各项事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干部形象树立的更好,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展示一个非常好的生态溧水形象。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2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充分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而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核心和归宿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可见,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发挥好环境保护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资源利用行业的扩张,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设备,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污染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出路在污染减排,措施在环境综合整治,否则,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再者,严格环境执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当前环境执法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环境违法行为仍然较为普遍,并呈现出隐蔽性、对抗性的新特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一些地方环境监管职责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掩盖、纵容环境违法,甚至干扰、阻碍环境执法。一些地方环境监管体制机制不顺,执法能力严重不足。环境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环保执法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才有保障。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先导。建设生态文明,宣传要先行。环境宣教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是检验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环境保护是新时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才会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环境宣教传播环保法律法规,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历史重任。同时环境宣传教育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事业。推进历史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努力提升全民环境伦理道德水准,自觉约束自身环境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扎实推进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才能从宏伟蓝图变为生动的现实。
二、深刻反思环境恶化带来的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工业文明对于人类财富的积累是巨大进步,但对于生态环境却是一次灾难。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都经历了资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的过程。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生态危机,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手段,核辐射病、SARS、ADIS等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的疾病,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大规模破坏所带来的必然恶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批判。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宣告了高增长、高消费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困境”。同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人类正从对大自然的征服型、掠夺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消费适度型的生态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资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五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上述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经济损失巨大。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其次,影响社会安定。一些地区由于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调,致使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最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以及辐射污染等严重地损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江河断流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
生态危机,从其产生的根源上来看,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从其性质上来看,它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对人类的威胁都是严重的;从本质上来讲,真正危机的并不在生态本身,不在自然方面,而在于人类本身,在于人的方面。这是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只有人才是真正的主体。“生态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生态危机。”从古马雅文明、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毁灭,到古楼兰王国的风沙覆盖,黄河长江的水土流失,都一再向全人类发出警报:全球的环境恶化是一场没有枪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语)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生态文明,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只有所有的人们在经济社会行为中主动地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发展因素,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一)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创新,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的态度,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科学布局和高新技术手段的研发运用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要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运作与公众参与有机结合,政府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技术创新三大机制相互作用,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和减排增效为工作重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推广节能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支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和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大力推广太阳能设施设备和大型沼气发电循环利用示范项目。扩大风能利用规模,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生活用电问题。加快淘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依法淘汰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钢铁、小焦炭、小水泥、小火电和小煤矿等,同时探索建立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根据目前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引导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产。创新消费模式,提倡绿色消费、节约消费。变一次性消费为循环消费,严格控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变非环保消费为环保消费,严格控制购物塑料袋等浪费资源和危害环保的物品使用。变过度消费为适度消费,以节地、节能、节材与适度原则确定住宅标准、汽车耗能、室内制冷制热标准底线。提倡绿色消费模式,减少消费环节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追求消费品的节约及循环利用;使消费者增加对绿色消费品的消费偏好,引导消费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二)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
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改革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合理提高各类排污费征收标准。继续限制原材料、粗加工和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的出口。探索推行资源环境资产化管理和环境产权、使用权交易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竞争的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改革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重点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市场化条件较好的领域推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投入主体,实施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建立完善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约资源和环保型企业发展。严格执行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进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建设。着重解决“法律授权不足、体制地位不高、能力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要根据在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抓紧修订原有法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内部互动、上下联动的整体执法机制;环保要与其他执法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协调,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人大监督,开展政协监督舆论监督发动群众监督,健全资源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保素质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千军万马齐心协力保护环境的局面。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发挥环保监督员的作用,监督社会成员做维护环境的模范。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加强湿地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 篇3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载体。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我国湿地贮存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在涵养水源、调节水文、补充地下水及抗旱防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公顷湿地每天可净化400吨污水,全国湿地可净化154亿吨污水。湿地为全球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种质和基因资源库。
湿地具有强大的生产功能,提供着丰富的生态产品,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人类文明之所以都与河流有关,就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可以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淡水、宜居的环境和丰富的食品。我国有3亿多人直接依赖湿地生活,湿地产品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湿地生产功能的逐步增强,湿地在提供生态产品、满足民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湿地具有特殊的碳汇功能,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湿地是巨大的“储碳库”,占全球陆地总面积6%的湿地储碳量约为7700亿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在全球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工业减排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湿地的间接减排功能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德班会议已将湿地纳入气候谈判国际进程,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和共同选择。
湿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湿地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旅游、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同时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湿地文化。这种对湿地认识的科学理念,是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自1992年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成立了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和国家湿地履约办公室,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健全了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政策,加强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等重点湿地保护,建立了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组织了湿地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确立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湿地宣传教育活动,扩大了湿地国际交流与合作,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累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超过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自然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受土地不合理利用、湿地保护管理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湿地保护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未来,各级林业部门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把保护和恢复自然湿地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尽快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局面,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6项工作:
第一,认真实施湿地保护工程。为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工程和项目,这是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载体和平台。2012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如期完成规划任务和目标,确保湿地面积增加,湿地功能增强。同时,各地要积极谋划实施地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形成上下联动、共同保护湿地的良好局面。
第二,科学构建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重要湿地纳入禁止开发区,构建科学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确保重要湿地受到严格保护,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同时,要科学利用湿地资源,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开发湿地产品、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保障民生需求,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积极推进湿地保护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加强湿地保护的主要依靠和重要手段。目前,已有15个省份制定了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要借鉴这些省份的成功做法,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把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成功制度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湿地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前,要抓紧制定《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以此规范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行为。各级林业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坚决遏制湿地案件不断增加的势头。同时,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政策体系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努力构建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
第四,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科技水平。当前,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修复难度很大,要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统筹多种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抓紧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掌握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突破湿地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优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湿地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公众掌握湿地知识,科学认识湿地,自觉保护湿地。
第五,全面深化湿地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是湿地资源大国,在湿地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把湿地国际交流与合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与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与沟通,为国内湿地保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认真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完善履约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公约事务,发挥影响力,提升话语权。要加强和规范国际重要湿地管理,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第六,切实加强湿地工作组织领导。十八大明确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目前,国家层面已将湿地总面积和湿地保护面积纳入中国资源环境指标体系,江苏省将有关湿地指标纳入了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其他地方也要积极争取将湿地指标纳入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通过组织监督强化领导责任,确保将湿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湿地保护投入,为湿地保护事业提供可靠保障。
加强湿地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要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讲话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全区生态环境建设启动会在XX召开,这是对XX的鞭策和鼓舞,感谢各位领导对XX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支持和指导。为进一步加强XX县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环境立县”战略的实施,在建设生态文明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和地委、行署“推进双领先(改革领先、发展领先)、实现新跨越”总体安排部署,我县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及党和国家的林业方针政策,为贯彻落实好《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中共XX地委、XX地区行署关于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若干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以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全力构建林业三大体系为目标,以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经果林建设、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生态城镇、生态庭院、绿色通道和旅游景区景点等工作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努力推进我县林业生态建设的跨越发展,结合XX实际,我就XX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全县林业生态状况 全县辖28个乡镇、421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4053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977300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803967.9亩,占国土面积的XX%,森林覆盖率达到XX%。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宣传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群众积极参与。我县加大了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标语、宣传车、群众会等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退耕还林条例》、《XX省林地管理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群众造林积极性、生态保护意识和遵守林业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使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各乡镇与村签订责任状;责任层层分解,任务落到实处。较好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林木育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经果林建设、义务植树、林业有害生物防等工作。增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性和整体性,有力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三)加强督促检查,推进生态建设。我县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督促指导,实行县级领导包乡责任制,适时进行检查督促,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三、主要做法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动XX生态环境建设的政治保障。全县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发展观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全县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拓展了思路,找出了差距,强化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了干部职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
(二)加强领导干部自身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组织保障。在全县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用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实行目标管理,是抓好各项工作的主要措施。为了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年初,细化分解了各项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强过程督查,认真开展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是林业工作的核心内容。始终把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地保护、木材流通和经营加工管理、林业行政执法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五)坚持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是加快林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经果林基地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营造林工作,提高营造林质量,为确保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加强以林业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以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特色经果林、重点区域绿化、水土保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节能减排示范工程为重点,积极调整林种和生态产业结构,着力抓好生态建设,努力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大趋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抓好退耕还林地区基本粮田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扩大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规模,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加强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加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扩大县级自然保护区的规模和面积,争取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专项补偿。实施特色经果林的建设到2012年前,分别在XX建成5个万亩以上的核桃基地,在XX镇建成3000亩以上的布朗李基地,XX建成3000亩以上同心优质桃树、梨树示范基地,2015年前分别在厍东关乡、昆寨乡建成万亩以上的核桃基地,在XX镇建成万亩以上的樱桃基地。其余乡镇大力发展,全面推进,完成30万亩特色经果林建设目标。
(二)加快农产基地建设。以优质茶叶、蔬菜、中药材、优质畜禽等农产为重点,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蔬菜、岩溶山区草地畜牧业等产业,到2015年,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3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草地面积达到30万亩。
(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动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的发展。
(四)建立立体农业养殖、种植模式。整合草食畜牧项目、经果林项目、草地生态畜牧等项目资金,积极扶持林区群众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林下养鸡、养猪、养牛、养羊,发展林下种畜草、种中药材等产业。力争每年培育扶持林下养殖和种植项目各1个。
(五)建立复合型生态建设模式。推进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形成山顶造生态林,山腰种用材林、经果林,林下套草养畜、发展中药材的复合型生态建设模式。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经果林基地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环城绿化、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建设,以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重要河流、水库岸边、自然与人工景观和重要通村公路两侧为重点实施生态景观治理工程,全面建设生态林、用材林、经果林,确保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递增
(六)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1、稳步推进林权合理流转。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分中心,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搭建森林资源流转交易平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流转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推进我县生态环境建设。
2、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按照“广覆盖、低保额、低费率、保成本”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指导思想,以确保灾后参保者能迅速恢复生产为目标,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
3、建立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建立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企业资产抵押贷款等抵押贷款模式与机制。由政府明确或注资成立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公司,为林业生产经营者获取贷款提供担保。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森林资源收储机构,负责收储林权抵押人无力归还贷款,要求以其反担保的林权折价抵偿债务的森林、林木或林地,并进行管理和处置。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发行,县农信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部门做好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加快林业生态的发展。
4、建立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林木主伐、间伐、低产林改造等采伐制度的基础上,创新木材采伐模式。采用市场融资的办法,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用材林建设,在不突破国家规定采伐指标的前提下,将用材林采伐指标向民营企业或个人倾斜,调动民营企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林木种植、采伐、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林业经营模式,大力推动用材林建设步伐。建立林业采伐激励机制,林农在其农地等非林地上种植的林木采伐不纳入限额管理,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不需要办理采伐许可证。需要上市流通销售的,凭当地村委会或乡(镇)林业站证明办理木材运输手续,不需要提交木材经营许可证。在林地上种植的用材林,优先解决采伐指标,实行采伐限额5年总控制,上结余采伐指标可在以后结转使用。林业费金实行减半增收。
(七)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局面,走出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农业化道路。按照“护我环境、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群众”的要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八)发展生态旅游业,积极拓展第三产业。
1、建设生态旅游景区。把旅游与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体育、旅游与基础设施结合起来,把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科普基地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和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2、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红色旅游、自然遗产、度假胜地为载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注重发展特色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加快建设旅游事业。
(九)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
1、抓好节能降耗减排。严格环境评价制度,禁止上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以化工、冶金、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实施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推动重点工程、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减排。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2、大力削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以化学需氧量减排为突破口,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加强工业废水治理。以二氧化硫减排为突破口,重点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抓好煤炭、铁合金、建材等行业的废气污染源控制,对重点工业废气污染源实行自动监控。
3、加强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和整脏治乱。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实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推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着力整治公共场所、公共厕所、小区院落、占道经营、城郊结合部、集贸市场等方面的脏乱现象。
(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鼓励绿色消费。
2、树立生态文化理念。增强全民生态文化意识,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森林文化、草地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以及花、鸟、竹、草、石、茶文化,大力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3、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定点分类堆放、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从2011年起,每年创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文明机关、工矿企业、学校、乡镇、社区和村组。
我市六大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篇5
一是实施重大林业工程。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已完成退耕还林1577万亩(退耕地造林661万亩),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853万亩,三峡库区库周绿化带建设造林绿化70.1万亩。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27.12%,人均公园绿地7.71平方米;森林面积较直辖初增长52.3%,森林覆盖率增加12%,达到33%。
二是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以沿江、沿路、沿城和沿库地域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直辖以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6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1.9%。
三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2001年以来,争取国家专项资金76.19亿元,开展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对37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工程治理,对2516处地质灾害点实施了群测群防,对179处地质灾害点的16669名群众进行了搬迁。
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全市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实施了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工程。建成自然保护区51个、风景名胜区35个、森林公园69个,分别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1.1%、5.8 %和2.3%。
五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了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以及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和污染治理示范。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开展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8.27万公顷,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82万座。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6
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江西省 > 九江市
【法规名称】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颁布部门】九江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2006-08-25 【是否有效】 有效 【批准部门】 【失效日期】
【法规文号】九府发〔2006〕25号 【实施日期】2006-08-25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 【批准日期】
【全文】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九府发〔2006〕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管委会,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保护修河水资源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将《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保护修河水资源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全市及沿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江西省修河源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执行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坚持原生态追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加强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和实施各项生态工程,促进修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利用好修河水资源、水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案,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基本解决流域内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水质污染等生态问题,源头区域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沿河三县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质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均有较大提高,水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各类生态功能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经济发展步入生态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水环境目标
至2010年,修河流域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即源头水达Ⅱ类标准,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Ⅱ类标准,其它达到Ⅲ类水标准。至2020年,修河流域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源头水力争达到Ⅰ类标准,全流域水量充足,水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
(二)林业建设目标
至2010年,三县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65%以上,林业建设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至2020年,修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其中,修河源头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修河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流域森林林份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水土保持目标
至2010年,修河沿岸三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万亩;至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亩。
(四)矿山生态保护目标
至2010年,修河沿岸三县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基本改善,矿山“三废”排放必须稳定控制在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标准之内,开采回采率提高5%以上,选矿回收率提高3%以上。矿山土地复垦率达50%以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50%以上。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矿山公园。
至2020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实现矿产资源科学有序开发,矿山生态环境得
到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全面纳入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轨道。
(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至2020年,沿修河流域的各项农村环境指标必须达到: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280(公斤/公顷,折纯);
—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85;
—规模化畜禽养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规模化畜禽养场污水排放达标率(%)≥75。
(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至2010年,沿修河流域三县均建设完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场。至2020年,沿修河流域三县污水集中处理率≥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修河是鄱阳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九江市境内最大河流,属于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沿河130余万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取水地。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保持修河的优良水质和充足的水量,对于促进修河沿岸各县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居民饮用水安全以及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修河流域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修河流域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实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凡是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重大事项,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和咨询;加强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大力营造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并通过各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生动活泼地宣传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1、成立领导协调机构
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各项措施与生态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沿河三县人民政府和柘林湖管委会也应成立相应机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组成单位如下:
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
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
副组长:市环保局局长
成员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农业局、市监察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水产局、市旅游局、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修水县人民政府、武宁县人民政府、永修县人民政府。
2、建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制度
对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把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制度,每三年对修河流域水环境状况、森林资源状况、水土保持状况、动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及时掌握全流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趋势,调整策略和方法环保、发展计划、林业、水利、国土、农业、水产等部门和修河沿线各级政府要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各负其责,共同努力做好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三)加强修河流域环境保护工作
1、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公众积极参与的环保工作新机制,为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落实市政府制定的《九江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实施办法》,沿修河三县人民政府和柘林湖管理委员会必须对本辖区出水水质负责。
2、加强和完善沿修河流域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开通12369环保投诉热线电话。至2008年,沿修河三县均具备一定的水质监测能力和应急监测能力;至2010年,修河沿线各出水段面均建设完成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
3、加强修河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工作。2006年,各县均须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申报和保护区内排污口整治工作。严禁向水体倾倒弃土、废渣、有毒有害物质和垃圾等,严禁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和不达标排放;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做好河道清障工作,坚决打击河道无序开采、乱占乱建等违法行为。
4、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沿修河流域三县和云居山—柘林湖管委会新建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保“三同时”制度,通过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切实实行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一票否决制,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工业园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进园项目的环境管理上,严格把关,杜绝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及人民健康的项目入园。
5、根据国内进程逐步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2006年首先开展重点污染源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核发工作,至2008年逐步完成所有污染源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核发工作。制定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规划,加强建设项目和老污染源环境管理,坚持以新带老和增产不增污的原则,保证新、扩、改项目全面达标排放。
6、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积极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技术、秸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提倡施用生物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净污能力;加强农村污水治理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对畜禽养殖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对未办环保审批手续的要补办环评手续;未治理的,要监督其限期治理。建立农产品质量与检测机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对水产养殖业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和管理,控制水域网箱养殖数量不超过水域面积的2%,推广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严格监控养殖水域的水质。
7、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管力度,把好新建矿山准入关。凡新设立的矿山企业必须具有与矿山开发相适应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保障和管理措施,必须要有经批准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对现有在规划禁采区内的矿山一律予以关闭,坚决不予审批对生态环境有破坏性影响的采矿权申请。同时,根据国家和江西省的矿山环境规划及有关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环境问题。
(四)加强修河流域林业建设工作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以保护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封山育林,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实施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工程,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减少源区生产性破坏活动,恢复生态植被;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强化林政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业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破坏修河流域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严禁捕猎受保护野生动物和捕食受保护水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五)加强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保治理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水保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修河流域内的矿山开采、果业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度,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加大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和做好开发建设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督监测工作;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发性治理。
(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修河流域地方政府应围绕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和全市“3+1”发展战略,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型工业等生态产业,培育生态品牌,确立生态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修水、武宁两县可侧重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产业;永修县可以星火工业园为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型工业针对三县现有的一些老污染源,可以结合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关停、并、转、迁手段解决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污染问题。对可以进行治理的企业,建议改进生产工艺和设施,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实现产业升级,以达到削减或消除污染的目的;对有些污染大、效益差、治理无望的企业,则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目标。
四、生态保护工程
实施8项重点生态工程,切实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一)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修河防护林为重点的生态林建设工程
1、主要建设内容
(1)在修河两岸实施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工程。即对修河河岸外第一层主山脊内所有林木全部实行封育,确需更新采伐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监督指导采伐全过程,严禁其他任何形式和类型的林木采伐。
(2)在修河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现有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提高保护能力和级别。积极加强阔叶林为主的水土涵养林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合理规划和营造水源涵养林,使全修河流域各主要源头均能得到有效保护。
(3)在修河流域等重要区位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除已实施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的区位,在一些生态脆弱区、风景名胜区、水保功能区等着手建立市、县两级生态公益林。市级先期启动20-40万亩,并参照国家标准予以补偿,补偿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参照国家标准,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同时,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4)在修河两岸和鄱阳湖区域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在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植物园、濒危动植物保护库等,对修河及鄱阳湖流域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有效保护。依法制止和严肃查处破坏和威胁修河和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的违规采砂、盲目造林、私自筑坝围堤、酷渔滥捕偷猎或毒杀候鸟、食用野生保护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野保队伍和监测体系建设。
(5)全面开展木材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对工艺落后、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或无证经营加工企业要坚决取缔。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各县(市、区)政府要出台区域内木材加工企业总数和加工总量的控制性文件。不得再上马消耗天然阔叶树的木材加工项目,对现有企业原料来源要严格监管并逐步引导其转产。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
1、治理措施
在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中,积极推进流域上游(修水县)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永修、武宁为重点的坡改梯治理。实行全流域(重点为修河两岸)封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自然修复。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科学运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2、主要建设内容
(1)至2010年,修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万亩,其中:坡改梯0.2万亩,水保林5万亩,经果林0.6万亩,水保种草0.2万亩,封禁治理15万亩,保土耕作1万亩。修河流域3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0%。
(2)至2020年,修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亩,其中:坡改梯0.5万亩,水保林11万亩,经果林1万亩,水保种草0.5万亩,封禁治理30万亩,保土耕作2万亩。修河流域3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70%。
3、责任单位:市水利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三)以矿山退役和尾矿治理为主的矿山生态恢复工程
1、原则与目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全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矿山规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组织全市闭坑矿山调查,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依据。
2、重点治理工程
(1)修水县724铀矿治理工程。主要完成退役尾砂库治理及选矿厂废液处理,解决修河上游的污染问题。
(2)修水县古市金矿治理工程。该矿处于大片农田保护区内,重点完成复垦复耕及河道恢复与岸坡治理。
3、责任单位:市国土局,修水县人民政府。
(四)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能源替代为主的生态农业工程
1、推广农村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利用国债项目资金和地方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至2010年,永修、武宁、修水三县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到8万户,沼气普及率达到28%;至2020年,三县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16万户,沼气普及率达56%。
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推广“猪-沼-果、鱼、菜”等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至2010年,修河流域三县生态示范农户达到3万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30个;至2020年,三县生态示范农户达8万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65个。
3、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手段的科学施肥技术。至2010年,在修河流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50万亩;至2020年,达到400万亩。
4、加强畜禽规模养殖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改散养为圈养,改农户个人养殖为小区养殖。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对畜禽干粪进行堆沤处理;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或建大型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排入好氧塘用于水面养殖。
5、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五)以病险水库和河道堤岸除险加固为主的水利建设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
至2010年,完成修河流域主要病险水利工程的除病险加固保护工程;至2020年,完成修河流域90%以上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工程和其他保护措施。
2、责任单位:市水利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六)以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为主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主要建设内容
(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至2010年,修水、武宁、永修三县县城均建设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修水县规模为5万吨/日,武宁县规模为4万吨/日,永修县规模为4万吨/日。在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前,三县县城、集镇、居民小区可采用无动力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法等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分散治理。
(2)工业园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修水、武宁、永修三县工业园区于2007年前应分别配套建设一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对于国家特别规定的行业,污水必须经过预处理,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厂,确保园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修水、武宁、永修三县至2010年均建设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其中处理规模为永修县60-80吨/日,修水县80-100吨/日,武宁县60-80吨/日。
2、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修水、武宁、永修县人民政府。
(七)生态旅游工程
1、原则和目标: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期建设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大自然本色和生态环境为宗旨。
2、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发展柘林湖生态旅游,永修县与武宁县的水上运动,修水县的黄龙山景区,永修县鄱阳湖候鸟观光等项目;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国际会议中心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突出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有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交融合一的生态旅游。
3、责任单位:市旅游局,修水、武宁、永修县人民政府,云居山—柘林湖管委会。
(八)生态移民工程
主要在修水县境内修河源头区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1、原则和目标:坚持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移民要与退耕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等各项措施相结合,努力实现减少贫困人口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
2、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移民安置工作,做好移民新迁入区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妥善安排移民生产、生活问题;二是移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对移民迁出地区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封山育林,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修复功能,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3、生态移民计划安排:计划至2010年,将修水县修河源头区域在海拔500米以上、耕地少、交通闭塞的地方的人口全部迁出到修水县城或东部乡镇。据测算,移民总数为33534人,约需资金10000万元。移民分布情况具体见表4-1。
表4—1修河源头区域生态移民计划安排
迁出乡镇人均耕地(亩/人)迁出人口(人)
黄龙0.93976
白岭0.826118
全丰0.669453
路口0.773549
古市0.6413438
合计0.7733534
4、责任单位:修水县人民政府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6-2008年)
1、加大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普及和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节水意识,增强公民对《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守法意识,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自觉地珍惜水资源,自发地监督和参与保护水环境、优化水资源的行动。
2、成立领导与工作机构,建立评估制度,贯彻落实各项措施。
3、编制修河流域各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生态破坏趋势;启动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基本控制和解决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
(二)第二阶段(2009-2015年)
1、对第一阶段工作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
2、全面实施完成八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
3、定期开展修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估。
(三)第三阶段(2016-2020年)
1、继续规范和强化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巩固重点生态工程的成果。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7
一、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 为保护草原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
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 生态建设是内蒙古最大的基础建设, 也是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 并把这一发展战略写进党代会的报告中;2007年,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写进了八次党代会的报告里。全区上下切实加强领导, 层层落实生态建设任务和责任, 团结带领各族群众长期不懈、锲而不舍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 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始终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 为保护草原奠定政策基础
我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 在此基础上, 又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的草原保护制度, 包括草原“双权一制”、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及草畜平衡等。目前, 草原承包面积已达到8.78亿亩, 8.4亿亩草原依法划定为基本草原。针对我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的实际,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我区确立了保护与建设并重, 以保护优先的生态治理方针。在认真实施好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同时, 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全力推行禁牧休牧制度。到2010年全区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达7.81亿亩。初步建立起了草畜平衡制度, 已在近7亿亩草原推行草畜平衡, 与牧民签订责任状的面积约6亿亩, 涉及近20万户牧民。与此同时, 还不断完善了草原保护的各项法规, 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区实际的草原法规体系, 为全面实行依法治牧和依法治草奠定了法律基础。目前已建立了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四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 其中旗县级以上草原监督管理机构108个, 基本形成了适应内蒙古地区特点的执法机构队伍体系。强化草原执法工作, 通过采取这些保护制度和法规, 使我区的草原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为草原保护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有力地促进了草原生态的保护。
三、全面加快草原生态建设步伐, 为保护草原奠定物质基础
近入新世纪以来,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和促进下, 草原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加, 十年中, 平均每年草原建设的总规模达到8300万亩, 累计完成草原围栏4.18亿亩, 人工种草1.54亿亩。各类草原生态建设项目的覆盖面积超过3亿亩, 其中, 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完成任务21740万亩,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地治理面积完成9504.336万亩。通过全面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使全区草原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监测表明, 同本世纪初相比, , 植被变好的占33.18%, 持平的占52.06%, 变差占14.76%。全区草原生产力为552.03亿千克干草, 提高了4.79%。近3年草群盖度平均为37.3%, 比2001年的30.58%提高了6.72个百分点, 我区的草原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重要思想, 为保护草原奠定群众基础
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上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 我区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过程中, 始终注意正确处理好“三生”即生态、生产、生活的关系, 突出以人为本。首先, 我区在实践中认真落实“承包到户”政策, 国家和自治区各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 凡是能承包到户的都承包到户, 明确治理、管护责任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给群众吃“定心丸”, 激发群众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 确保工程建设取得预期的效益。其次, 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原则, 鼓励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 吸引各种社会主体投资生态事业开发, 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建设流动、聚集。同时, 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生态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建设, 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与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生产力布局、农牧民增收等有机结合起来, 逆向拉动生态保护和建设, 实现了“三生”结合、“三效”统一, 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各地在实践当中也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如:“围封转移”战略、“转移收缩”战略等。2010年, 自治区政府还出台了旨在保护草原、增加牧民收入的1号文件, 把草原保护与牧民增收有机的结合起来, 受到广大牧民群众的拥护, 也使草原生态保护进入了兼顾民生的新阶段。
五、充分发挥科技进步支撑作用, 为保护草原奠定增效基础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8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工程建设问题建议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旨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工程的实施为东辽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在县乡政府的领导下,工程进展顺利,各项政策措施都得到落实。为进一步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建议。
1.工程建设概况
2002年东辽县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试点,并在工程实施之初确定了“生态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同时通过营造部分经济林,把“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三者的目标协调起来。工程规划设计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以营造生态林为主,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缓坡耕地适当发展经济林。几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6367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933公顷,荒山配套造林433 公顷。工程遍及全县19个乡镇、八个国营林场、284个村,已为退耕农民发放政策补助金1.1亿元,受益农户18840户。无论从建设规模还是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说,在我县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我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首先是“绿了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县林地面积增加5933 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2.4%,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其次是“富了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实施使全县38520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补助资金3000元。退耕还林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也“育了人”,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工程实施,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遏制生态恶化、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
2. 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2.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工程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保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林业、果品等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林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同时,退耕还林主要以25度以上坡耕地为主,有力地推动了低质低效农业的减少,大大提高了优质高效农业的比重。此外,通过工程的科学规划,大力营造绿色通道,发展了交通事业。
2.2农民纯收入稳定增加
农户从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补助中得到了实惠。2002~2003年,国家每年向退耕户每亩补助稻谷100公斤,按市场价格1.4元/公斤计算,价值为2100元/公顷;现金补助300元/公顷,两顶合计2400元/公顷,从2004年起每亩直接补助现金156元。而我县25度以上坡耕地平均亩产不足250公斤,扣除成本盈余约为750~900元/公顷,大大低于国家所给补偿。其次是随着林、农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将为农民的增收提供强大的后劲。调查中发现,我县白泉镇青河村栽种的梨、苹果等果树三年就己挂果,农民每公顷的年收入达45000元。
2.3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退耕还林与种粮食相比,消耗的时间要少得多,劳动强度也降低,按照目前我县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一个强壮的男劳动力一年最多能耕种0.5 公顷粮食作物,而一个普通劳动力经营1公顷以上林地还比较轻松,因此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大量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县劳动力输出水平和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据统计,全县外出务工收入每年达280万元。农村作坊式生产加工和手工业显著增多,农民第一次有了稳定可靠的固定收入,购买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村集市贸易的繁荣。同时农民进城从事运输、餐饮业的人数也日趋增多,促进了城镇化建设。东辽县辽河源镇是实施退耕还林最多的乡镇,面积达852 公顷,随着工程的实施,辽河源镇越来越繁荣,二、三产业占地方经济的比重达45%,在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退耕还林工程无疑助了一臂之力。
2.4生态环境改善,自然灾害发生减少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森林植被,使森林覆盖率从工程实施前的29.0%提高到32.4%。根据水文观测站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明:水土流失情况在持续好转,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量由退耕前的3000吨/平方公里下降到900吨/平方公里,全县水土流失量平均下降12.9%。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只给予每年2040元/公顷粮食补助、300元/公顷医疗生活补助和一次性750元/公顷种苗费的补助,林业部门的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差旅以及配合上级核查确认等工作的经费开支没有安排,资金缺口较大,这些资金只能由林业部门支付。我县地方财政困难,退耕还林工作主要由林业部门完成。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经费预算短缺,如管护费用、病虫害防治经费、防火经费、科技经费等严重缺乏,造成前期启动资金不足,后期管理监护人力、物力投入较少,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前期实施和后期效果。
3.2管护难度大
由于采取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全县退耕农户遍布在19个乡镇,退耕农户地块零星分散,而农户自我管护意识淡薄,致使管护难度大,导致退耕还林地被牛羊践踏、森林火灾、病虫害毁损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制定管护制度,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退耕还林的后期管理,但是国家没有配套安排工程后续管理、成果巩固的措施和资金,对工程后期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3对补助期满后的生活甚为擔忧
退耕还林的初衷是国家以粮食换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杠杆,退耕后,若不继续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让农民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得到更好的经济收益,退耕还林成果就难以巩固,产生不了长期、稳定而良好的生态效益。实现退耕还林后,当地农民能否真正成为种林人和护林人?补助到期后,当政府不再提供补贴时,农民会不会迫于生计而不得不砍伐林木,再次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同时,要充分考虑和妥善安排退耕农民的生活出路,把退耕还林还草与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以及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
3.4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必要的种植技能培训,退耕还林工程中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反映,少数退耕农户受利益的驱使,存在着林粮间作的现象,这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是相违背的。加之科技推广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了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难以调动农民保护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3.5存在林业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
无论从工程的发动、组织、实施、验收,还是政策的宣传解释、兑现,都是由林业部门一家推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群众的误会,甚至农村地方矛盾借退耕还林的名义以引起上级重视而导致的上访都由林业部门承担解决。由于没有相关方面的配合,退耕还林工程难以在我县建成一个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思想理念转变与提高、农村能源建设、水土保持项目、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建设等项目综合考虑,统一协调,使项目建设区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4.几点建议
4.l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资金扶持力度。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科技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和示范力度,不仅要使广大农民掌握种植技术,而且要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组织好相关部门共同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退耕还林为主,结合国家多项惠农政策和其他农业项目,因地制宜,多层次打造出精品工程,通过工程建设使农村社会经济走上自我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搞好政策宣传工作。农民在思想和观念上比较落后,因此任何一项新的政策落实他们接受起来都有一定困难,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对原有生产方式的极大冲击,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做到让农民真正看到退耕的好处和实惠,让农民在关心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心生态环境。如果在政策宣传或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农民便会重新破坏生态环境,乃至毁坏退耕还林的成果而保全自己的利益。因此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低的现实,争取让退耕还林成为农民群众了解外界、脱贫致富的窗口。五是加大闲置劳动力重新再就业的工作力度。解决农村和农村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实施退耕还林为减少农民数量提供了前提条件,让闲置农民再就业后,经过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适应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或许才算真正得以解决。
4.2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工程质量
要深入基层,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组织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工程建设的数量、质量、后期管护、保存率等情况要进行多形式的监督检查,务必注重实效,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4.3切实抓好兑现工作,提高农户积极性
由于钱粮补助政策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眼前的生计,而且还关系到工程造林成果的鞏固,每年钱粮补助兑现之前退耕农户大都心存疑虑,为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国家补助政策务必要准时兑现到位。且在执行过程中不得代扣、代缴任何费用,不能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抵扣农民欠款,尽量让利于民,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确保农民自愿退耕。
4.4制定和完善工程后续管护政策
“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户要钱粮”,由于国家、地方、农户三者的利益目标各不相同,加上资金紧缺,懂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技术服务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退耕还林预报、预警、预防、治理、保护的体系。农户也不会为了那几亩退耕还林地而专门留人管护,而要外出打工或开辟其它增收路子。这样,几年后,国家投巨资希望得到的林子,将会因农户疏于管护,会被牛羊践踏、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毁于一旦。由于没有管护经费,在防治上农户之间相互推诿,按目前政策规定,对保存率达不到标准的农户可以采取不给补助钱粮的手段进行制约,但如果农户索性不要补助钱粮,而进行重新复耕,那么,国家的前期投入就会白白损失。建议将现行政策中规定的现金补助费中明确规定其中30~50元为管护费,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业主承包、办乡村林场等形式,聘请专人进行集中管护,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搞好封山育林,建议退耕还林地区强制实施封山育林,以尽可能提高生态效益,防止滥砍滥伐。
4.5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走好生态效益发展路子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推荐阅读: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10-03
着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12-01
加强环境卫生建设08-27
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06-30
加强学风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12-18
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05-16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11-11
创新机制全面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11-2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论文09-0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