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2024-11-11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共11篇)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篇1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

设备安全科 赵星章

HSE体系建设,是我厂重点工作之一。推进HSE体系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是企业安全管理健康发展的体现。

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以来,我厂针对内审、外审审核出的体系运行中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体系持续改进和完善。在体系运行中,坚持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指导,及时更新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真正落实了制度管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HSE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要求不严格、执行不得力,以及HSE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等问题,安全环保工作从整体上仍然缺乏长效性、基础性的治本措施,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持续、稳步提升,安全环保形势依然严峻。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点有:

1、安全理念的树立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问题:部分二级单位对于专项检查百般应付,未能正在理解专业检查是帮助其查处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查出问题后也总是强调人员不足、难于管理等各种客观因素,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HSE职责不清,履职不到位。应明确安全环保管理责任主体和监督责任主体,职责履行与业绩考核未能紧密挂钩。未能做到责任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风险共担。

3、培训教育效果不佳,安全知识未能有效转变为安全技能。结合近几年事故看出,多数为作业人员安全技能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基层安全培训应找准切入口和结合点,根据工种、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抓好培训工作。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强调员工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我要安全的觉悟,掌握我会安全的技能,履行我管安全的责任,完成我保安全的任务。

4、警示标志运行控制方面笼统,目前大多二级单位只是在厂房入口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未做到针对性,应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5、目前HSE体系与即将实施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相比,还存在着以下差别:1)体系评估没有具体量化,查出的问题点多并不能代表体系运行较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企业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目前实施的还有一定差距。3)体系只告诉你“干什么”,标准化更突出“怎样干”。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是我厂年初新提出的安全理念。通过探索和阶段性运行,显示在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制度建设、职责履行、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全厂安全监管工作保持在较好态势。但安全环境建设需全员的积极参与,安全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1、深入推进HSE管理体系,是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的有力保障。尽管我厂总体形势稳定,但随着业务领域不断延伸和扩展,用工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顶岗劳务工的频繁更换使风险增加,确保实现安全环保形势的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

2、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必须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和“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原则,使其自觉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和意识。采取措施强化HSE责任制履职力度,营造氛围促使各级HSE责任人履职尽责,确保安全生产。(主管厂长带队检查车间主任、生产主任职责履行情况,设备安全科监督管理)

3、提倡创新班组安全文化,营造全员关注的安全氛围。班组是企业中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是一切安全工作的落脚点。安全管理应切实落实在班组,安全大环境的建设应建立在班组安全

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之上。要以“无伤害班组”创建、保持、提高为载体,引进、提高“安全价值观”,调动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形成对安全生产的认同感,培育员工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企业中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向往安全、人人必须安全的良好氛围。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现代工业生产中7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这就要求在安全管理上,必须从强化制度、加强培训、从严管理等各方面入手,以人性化安全管理为依托,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深化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员工克服麻痹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建立长效安全机制的基础就是从每一个职工入手,让职工懂得自己的行为自己做主、自己的安全自己做主。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篇2

一、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一) 供应链实例

首先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看什么叫供应链: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推出一款新车Festiva时, 采取新车在美国设计, 在日本的马自达生产发动机, 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 最后再运往美国和世界市场上销售。制造商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追求低成本、高质量, 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Festiva从设计、制造、运输、销售, 采用的是“横向一体化”的全球制造战略。整个汽车的生产过程, 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 都是由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企业, 形成了一个企业群体。在体制上, 这个群体组成了一个主体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运行形式上, 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由于这一庞大网络上的相邻节点 (企业) 都是一种广义上的供应与需求的关系, 因此称之为供应链。

(二)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 通过进行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 减小不确定性, 优化提高业务过程的运行效率, 获得更多增值的管理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 而且是一条增值链。

(三)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思想

一是系统思想。不再孤立的看待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活动, 而是横向一体化, 将企业上下游, 产、供、销与其他市场经济实体建立外部联系, 形成链条网络, 取得“多赢”;二是集优思想。供应链系统的各个节点企业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 集聚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经济资源, 与业务伙伴共同协作结成战略联盟关系, 以极大提高市场竞争优势;三是服务客户思想。将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恰当的时间、按照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和恰当的状态送到恰当的地点, 并使利润最大。

(四) 供应链管理目标

一是总成本最小化。在采购、运输、库存、制造成本以及供应链上的其他成本费用所有成本的总和最小;二是客户服务最优化。以客户需求驱动为纽带, 建立一个效率高、效果好的供应链网络结构系统;三是总库存最小化。对整个链上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而不只是单个企业或单个状态;四是总周期时间最短化。最大限度地缩短从客户发出订单到获取满意交货的整个供应链的总周期;五是物流质量最优化。从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及外协外包的零缺陷开始, 直至供应链管理全过程、全人员、全方位质量的最优化。

二、当前公司供应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供应链可细分为互相链接的多条链, 每个链都是大链的一个节点。如:采购-供应商、内部生产组织中的人机料法环资源的匹配、发运-交货、结算-收款。目前, 每一链上都还存在不同的问题, 尽管各单位都在进行精益生产管理、开展六项精细管理工程、持续推进生产成本控制、成本目标管控及压库清欠, 但压库清欠的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形成, 供应链的管理目标还未实现。

(一) 从采购——供应商看

一是生产经营决策中没有真正考虑供应链的影响程度, 整体的供、产、销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相互脱节;二是部门业务间缺乏联动机制, 相互独立运作, 片面追求本部门要求;三是信息不准确沟通不流畅;四是还未真正与供应商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更没有结成长期的战略联盟体, 也没有建立起对制造商、代理商、贸易商在生产制造水平、质量控制、保障能力及成本衡量高低等科学的评价和考评标准;五是库存管理单级化满足不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二) 从生产加工环节看

生产的产品过剩与欠交客户产品同时存在;原材料、配件库存量过大与生产缺料同时存在;大库存、高欠款占用资金居高不下与积压存货不能及时处理、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同时存在。积压存货大的非正常原因主要是:预投不准确导致材料不适用, 产品技术淘汰, 残损变质, 处置不及时形成积压;生产中产生降级管、生产预投管及废品管无法销售形成积压;材料质量, 生产操作, 设备技术缺陷使得生产的产品不合格或出现废品, 处置不及时形成积压;生产结构调整、产品改型更新淘汰, 已不需用造成积压;退出业务原有业务, 存货不再使用未及时处置造成积压;客户取消或临时变更订单造成积压。

(三) 从发运——交货看

发运计划不能有效执行造成产品发运滞后, 交不了货。有时甲方因需求不强烈不提供发运指令;有时产品完工后甲方变更工艺, 增加相应配置或改型;有时产品不能及时生产完工, 无法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

(四) 从结算——收款看

一方面是开票挂账难, 受对方验收、投资计划、管理环境的影响, 挂账周期相对比较长, 尤其是公司的钻采产品;另一方面是回款难, 钻采企业的回款周期大多超过半年, 有的甚至长达一年。客观原因是对方资金紧张或者双方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主观原因是我们在这一环节的管理链条职责不到位, 没有实质的优化专责机制;还存在账款形成的风险辨识不到位, 缺失对客户的信用评价, 风险控制手段相对缺乏, 形成了一些风险账款。

三、做好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就是供应链库存管理, 谁管理好了库存, 谁就管理好了供应链。其目标就是通过对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将各阶段各环节库存控制在最小限度, 削减库存管理成本, 减少资源闲置与浪费, 使链上的整体库存成本降至最低, 实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和总体平衡。

供应链库存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供应链中需求变异加速放大现象, 即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的时候, 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 致使需求信息在传导中失真扭曲, 并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并逐级放大, 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风险, 进而增大了整个供应链的库存。二是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衔接、运作、传递系统存在缺陷, 致使各节点企业的需求预测、库存状况、生产计划等重要信息不能够实时相互传递, 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或者环节之间、甚至同一公司内部流程节点上出现了“博弈”, 缺乏有效的可靠的联动机制, 无法有效提高库存的精确度, 结果就会导致库存的增加。

因此, 管理好供应链上的库存需要做好以下七件事。

(一) 要加快四个转变

一是由传统的生产推动型转为需求拉动型。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都要在市场必要的需求下组织生产, 确保经济活动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 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时间价值损失;二是从条块分割控制向整体控制转变, 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三是从柔性控制向刚性控制转变。通过周转周期、质量及数量指标进行量化控制, 使供应链上时间同步、节点衔接;四是从库存实物控制向库存信息流控制转变。充分掌握链条各个节点的信息资源, 通过信息的无缝对接减少库存。

(二) 要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机制

一是供应链计划协调机制。对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将各阶段库存控制在最小限度。二是供应链库存运行机制。包括制定和执行合同规则、协作交易规则、库存信息共享规则、订单处理规则以及应收、应付账款财务结算规则等, 以保证供应链上各节点相互合作的良性循环和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三是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如运用财务指标、内部流程节点控制评价指标进行考核, 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比较, 发现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三) 要实行准时库存管理

要严格按合同组织生产, 消减库存, 直至零库存, 同时又能使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 无论是生产者、供应商还是销售商或物流中心, 均应对供应链下游的需求做出精确的预测。其优势是零库存、零设备故障、零机器调整时间、零缺陷、零废弃、零浪费。主要措施是:削减库存量至最低;保持与供应商的最佳合作;缩短交货期至最小;减少事故发生率。

(四) 优化多级库存控制

以供应链外部企业间及内部总的库存, 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库存成本最低或总的库存周转时间最短为目标进行有效控制。一是基于成本优化与控制。核心是确定库存控制的有关参数。定期对库存材料进行盘点, 减少库存积压;充分掌握原材料价格动态, 摸准变化趋势, 科学确定采购批次及时机;加强订单式管理, 以便准确合理测定采购数量, 均衡采购, 避免盲目性;除特殊备品备件外, 对于常规物资在稳定货源下实行零库存。二是基于时间优化的控制。要有敏捷制造的思想, 提高对用户的响应速度, 对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在每一节点状态的库存时间进行优化, 提高周转率。

(五) 偿试供应商管理库存

与供应商达成协议, 由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销售信息和库存量, 主动对下游企业的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对于销售商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控制步骤, 提高服务水平;供应商进行有效的库存管理, 协调对多个销售商的生产和配送, 一定意义上还可以固化稳定的客户关系, 实行一体化服务。要签订合同和契约、架构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进行生产和配送、实现资金的回笼、完善和改进。

(六) 实行联合库存管理

以供应链总的库存成本最低或总的库存周转时间最短为目标, 对整个供应链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 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制订库存计划, 并实施一体化库存控制。具有成本优势、信息优势、战略联盟优势。需要建立供需双方的协调管理机制, 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并发挥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作用。

(七) 要对意向订单或准订单实行有效控制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篇3

岐山县农村饮水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兼有公益性、扶贫性,运行管理难度大。为了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机制,实现良性运行,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县上出台了《岐山县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通知》,从深化管理体制入手,所有工程都落实了管理责任,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六位一体,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件惠民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一是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任副组长,水利、财政、计划、土地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把完成任务情况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主要内容。二是出台了《岐山县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发展思路和目标,推行“六位一体化”管理,明确了部门工作职责,即: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县财政部门负责全县农村供水工程的资金管理;县计划部门负责全县农村供水工程项目的管理;县物价部门负责全县农村供水水价的管理;县卫生部门负责全县农村供水工程的水质管理;县环保部门负责全县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全县上下形成合力,有力地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五个统一,统筹科学规划

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岐山县坚持统筹规划,规模发展的思路,对农村供水项目规划建设实行“五个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水质监测,统一规范管理。总体上实现了水源、建设、经营、管理、服务一体化。“十一五”期间,我们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城乡联网发展集中供水工程的原则,组织技术力量,认真组织编制了总体规划和阶段性规划,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了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5年共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7处,受益人数9.2万人,其中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6处,受益人数5.78万人。2009年投资600多万元建成的千山集中供水工程,利用苜蓿河水库水源,解决了2个乡镇、11个行政村2.05万人饮水问题;投资174万元建成的蔡家坡东堡子供水工程,利用泉水资源,解决了3个行政村及蔡家坡镇区单位、学校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开发利用深井水源,增添水处理设施和消毒设施,解决渭北原区及浅层地下水污染地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两项制度,规范建设管理

岐山县水利局抽调专人,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全面负责饮水工程的建设管理。一是实行“四制”保证建设质量。按要求对工程所需主要材料及施工单位实行招投标制,择优选择适宜的材料和专业施工队伍,实行合同制管理。聘请专业监理公司承担工程监理任务,由监理单位派驻监理人员采取旁站式监理的方式对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和程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二是“三级把关”严格工程验收。工程完工后,先由施工单位和项目建设单位自验,并完成竣工报告、竣工图纸和财务决算报告等竣工资料,申请初验;再由县级水利、计划、财政等相关管理部门组成联合验收小组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申请省市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再交付使用,确保了工程质量优良。

四、三级机构,实现垂直管理

农村饮水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兼有公益性、扶贫性,运行管理难度大。我们从深化管理体制入手,成立了水利局管理的农村自来水管理站和乡(镇)水务站,在受益村成立了农村供水协会。共同承担各个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一、对联村集中供水工程由农村自来水管理站代表水利局实行县级统管。对建成的千山、凤家庄等6个万人以上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利局组建供水管理站(厂),委托县农村自来水管理站实行专业化管理,机构编制由县编制办核定,人员在水利系统内部调剂解决。现有23名管理人员,实现了运营管理由粗放转向集约化、规范化,加快了供水商品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社会化进程。二是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乡镇水务站直管。对近年来新建的刘家河、温家村等两千人以上的32处饮水工程,由各乡镇水务管理站直接管理,各水厂的负责人由乡镇水务管理站人员兼任,聘请村民代表参与管理。三是推行供水协会管理。各乡镇建立农村供水协会,对供水人口在两千人以下的饮水工程推行用水户参与的“议事会”制度,实行民主化管理。

五、一份基金,保障長久运行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供水工程普遍存在的饮水工程“养老”问题,岐山县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和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资金的规定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调研,争取政府支持,提请县政府常务会研究出台了《岐山县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和《岐山县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基金筹集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供水工程维修基金制度,给农村饮水工程“上了保险”。一是明确了提取办法。维修基金提取根据工程年限不同以15年为界,制定了两种记取办法。运用15年以上的,对主体工程部分,按固定资产原值的20%核定维修基金,并按受益人口核算,由县财政每人每年补贴1元,年可提取维修基金26.6万元。运行期在15年以内的,按照工程的实际供水量分摊核算,考虑到农民的承受能力,维修基金现阶段从水费中提取一半,另一半由县级财政予以补贴,年可提取维修基金55.48万元。分支管道和进户工程由受益户自筹解决。二是严格基金管理。维修基金实行统一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按月从水费中提取的维修基金及时收缴存入专户。财政补贴部分由县财政局在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财政预算资金中列支,年初核定后一次性划拨专户统一管理。维修基金的使用范围包括大修理和日常修理两种。三是规定了使用程序。使用维修基金时,必须由供水工程管理单位编制更新改造计划,制定大修实施方案,明确大修的目的和修理内容,按隶属关系逐级申报批准后,方可动用。周原水厂供水范围涉及京当乡张家、西坞、贺家、京当4个行政村,年售水量6.08万吨,年可积累维修基金2.43万元,保证了工程日常维护和大修费用。维修基金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饮水工程长期以来维护管理难的问题,为供水工程良性运营、持续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

六、四季监测,保障了水质安全

岐山县按照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建设目标,加强了水质管理。一是县政府出台的《农村供水管理办法》规定,农村集中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是完成了监测能力建设。2008年率先建成了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检测能力由原来的17项增加到21项。招聘了3名水质检测人员,并经过省、市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三是明确了监测制度。要求各水厂每日对出厂水进行余氯、PH值和浊度、色度等6项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县水质监测中心每个季度对各个水厂出厂水质进行21项指标的检测,每半年对管网末梢水质的5项指标进行一次抽检,每年会同县卫生防疫部门进行1次出厂水水质化验分析。对于在监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分析督促整改,确保水质达标。由于监测中心化验人员工资福利等由县财政负担,监测费用内部结算,通过统筹优化管理,整体费用大幅降低,每份水样目前仅收取200元,实现了集中供水检测全覆盖。

岐山县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本次培训会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今后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再接再励,再添措施,全面完成饮水安全示范县建设目标任务,保障县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篇4

近年来,我市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城乡一体化等工作,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有力地推动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长效管理机制作保障。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并对有关材料的分析综合,现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关思路与办法。

一、近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市通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的开展,以及部分村卫生保洁管理长效机制和保洁队伍的建立和正常运转,农村环境已出现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覆盖面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存在“脏乱差”现象。为此,我市在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力量。我市成立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农工部、城建局、土地局、环保局等单位负责人和14个乡镇(办)党委书记任组员,并下设办公室,从而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列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我们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并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宣传,以增强干部、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使全社会都来重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3、精心组织安排,开展集中整治。围绕环境卫生整治这一重点,近年来,我市多次开展集中整治或专项整治,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成功创建了陕西省卫生城市。

4、加强长效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对环境卫生进行突击性集中整治或专项整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关键是更要立足长远,贵在坚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用制度来加以保障。为此,我市专门出台了《兴平市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标准及要求的通知》(兴农工发〔2008〕08号)等政策性文件,加大对已建文明生态村长效管理的考核力度,确保长效管理机制落到实处。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尚未真正到位。收获季节,农民焚烧农作物秸杆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病死的小动物抛入河中;一些村,尤其是聚居地环境卫生脏乱差,虽为生活习惯所致,但关键仍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对整治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经济、轻环境卫生的情况。全民参与环境卫生管理意识也不强,参与管理的部门不多,而且存在各管各的现象。

2、经费捉襟见肘,与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当前我市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乡镇(办)一级环卫经费更是捉襟见肘。村级投入不均,富裕村环卫经费相对有所保障,而困难村基本上一筹莫展,处于自生自灭的局面。大量的生产垃圾需要进行收、运、销处理,这使得环卫经费压力日益增大。乡、村环卫经费,与我市实际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村级环卫经费投入成两级分化,即使是富裕村环卫经费投入也仅仅是相对多些,所取得的环卫成效并不乐观,穷村更不必言说了。

3、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缺乏长运规划。全市农村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滞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一项长久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工作,编制一个全市农村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是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关键。目前,尽管几年前就已经形成农民新村规划,但行动迟缓,实施难度大。农村人畜混居、乱丢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环卫规划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导致一些地方的环卫工作无法按照统筹工作要求落实环卫基础设施的定点工作,更无从解决相应的资金、用地等问题。

4、统一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自扫门前雪就能取得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一个统一管理机制。当前,全市农村环境整治是以乡镇(办)为单位,乡镇(办)又以村为单位,实行属地负责管理。虽然明确了责任,但又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甚至出现以邻为壑的局面,将自己的垃圾污染转嫁给他人。全市环卫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生产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体系还不完整,缺乏中转站、处理场等项目的建设及资源共享的整体规划。不少乡镇(办)环卫管理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环卫工作缺少规划和经费,导致指导、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到村,责任难以落实。同时,由于农村保洁队伍的参差不齐以及机械装备的缺乏,一些地方的环卫保洁和垃圾收运是随整治任务的突击需要,呈时有时无的脱节状态。一些地方的垃圾尚未实现集中处置。

三、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应明确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以乡镇(办)政府为业务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实行典型试点示范,逐步推开,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新的层次和水平。

1、正确宣传引导,增强环卫意识。坚持舆论先行的原则。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和农民的习惯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村党支部、村委会长期的宣传引导和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因此,要经常性地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倡导移风易俗,树立“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新风尚,增强环境卫生意识,使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清洁家园,从我做起”、“村容整洁,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采取各种形式,强化舆论宣传,增强农民爱护环境的意识,营造一种热爱村庄、建设村庄、美化家园的浓厚社会氛围。通过宣传,进一步唤醒广大人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角色、主体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和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2、不断增加投入,改善设施条件。将环境卫生整治经费纳入市(乡)财政预算,对村级卫生整治实行以奖代补。发挥社会力量积极统筹环境卫生管理资金,采取村办企业、群众基础好的村可实行一事一议,市、乡财政、村经济等每年积少成多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筹措资金,配备垃圾箱、掩埋点等必需的硬件应及时配套,陈旧的应及时更换,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断改善工作条件,确保工作质量。

3、重视网络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的组织网络,是确保农村环境长治久治的关键。要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农村工作全局的重要任务,纳入乡镇(办)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爱卫组织网络,在乡镇(办)建立专门班子的同时,在各村成立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卫生监督员队伍,并重视镇、村两级保洁队伍的建设,对保洁员实行补贴,每人每月补贴100-500元不等。形成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网络。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4、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次,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部门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根据自身的特点,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搞好服务。市国土资源、城建、城管等市级职能部门要积极组织力量,加大力度,坚决制止在村庄规划点外翻建、扩建住房和各户建房地坪标高不一,加强工作巡查和各类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要根据村庄建设规划布局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对违法违章建筑在集中清理整治后,把拆违还耕、拆违还绿、拆违治脏、拆违添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拆一片、清一片、管一片。考虑到村级集体经济的承受力,市里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村庄整治效果好的村一定的经费补助。市爱卫办重点指导村庄、家园、道路卫生保健工作;市水利局重点指导河道清洁;市环保局重点管理监督企业生产垃圾和村民塑料袋等生活垃圾的处置;市农林局重点指导和规范清洁田园、畜禽粪便治理、沼气池建设和绿化家园。并实行部门挂钩联系镇村工作制度。为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建设生态型新农村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篇5

加强党员学习培训,建立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

一、党员学习教育现状 1.学习教育形式化严重。当前,各项学习教育活动多,但学习内容往往理论性太强,加上部分党员学习教育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使各项学习容易流于形式,走过场,真正深入掌握并应用实践的并不多,教育形式化比较严重。

2.学习教育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目前的学习以政治理论及业务培训居多,且教育内容理论性太强,部分大而空,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学习培训内容缺乏规划,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没有触及或无法解决基层党员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同时对党的基础知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导致了一些党员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历史知识了解和掌握不系统,不牢固,理论素养不高。

3.学习教育形式单调,缺乏多样性。教育形式多半停留在我教你听、填鸭式、课堂灌输为主,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远远不能适应党员的实际需要。教育的载体也创新不够,相当数量的工作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开会传达文件精神、读报纸、大家谈的阶段,没有新鲜感、缺乏多样性。

4.教育对象缺乏层次性。一般的学习教育活动都没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员特点来开展,在学习的内容、时间、方式方法以及解决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实施分类指导,往往是“一刀切”、“一锅煮”,缺乏针对性。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对学习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层重视不够,教育管理有所放松。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或者认识浮于表面,深度认识不够。部分领导认为党员培训是可抓可不

都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是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思想先进是其他各方面先进的根基,保持思想先进的关键在于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理论学习,有助于提高共产党员的思想理论素质,有助于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有助于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共产党员加强理论修养、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3.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是提高队伍素质的有力途径。提高队伍素质首先靠的就是队伍思想政治、文化业务知识方面的提高,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正是把这种素质的提高贯穿于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强化、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技能、不断改革创新,党员队伍素质在改进中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

4.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强化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建立长效机制,用制度来规范提高党员,用机制来激励约束党员,正是党建基本制度强化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体制和机制的探索创新,建立一套适应党建工作需要的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运行办法,确保党的各项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坚持在新时期党建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制度完善和创新,使整个党的制度建设得到强化。

四、加强党员学习培训,探索建立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供党员经常性教育的组织保障。1.树立党委抓教育的观念。党员的经常性教育是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树立党委抓教育的观念,把开展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措施,摆上议事日程。要把“一把手”抓教育列入领导责任目标,从党委到党的小组,都要切实负起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责任。

2.加强领导工作责任制,构建领导带头的长效机制。要把党

同时要对党员进行经济、文化、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及组织纪律、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组织纪律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创新载体。

一是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及创建学习型的党员队伍为中心,积极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身心投入到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去。并以每年不同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为有利契机,注重加强对党员的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党性党风、民主集中制、党的知识及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切实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党员的先进性。

二是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重大历史人物事件纪念日以及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开展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的主题教育,增强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及民族认同感。以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综治法制宣传月、科技周、学习周等为抓手,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推动形成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三下乡”、进社区、慰问活动、进企业等主题实践活动,扩大学习教育面和学习教育成效。

三是以争先创优活动为载体。以抓好“三级联创”、党建“6×6”及创建党建先进单位等争先创优活动来巩固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切实抓好党支部建设,通过抓好党支部的班子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等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学习力、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以岗位大练兵为载体。开展专业知识、技能、法律法规等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比武活动,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和专业基本功。

爱护、帮助党员。

3.严格党建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党员管理的相关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党员干部、离退休党员等各相关党员的管理制度、党费缴纳制度、党员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党员年度目标承诺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公示制度、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党员激励制度等等,以各种制度约束和激励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4.加强党员廉政及联系群众制度建设。倡导廉洁自律,坚决打击腐败,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重要举措,也是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也是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要加强监督机制,规范党员行为。开展党员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活动,要让党员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情况,走访基层群众,听取群众意见,解惑释疑,扶贫帮困、促进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听民声,解民忧,动真情,办实事,下大力气解决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

5.完善奖惩制度。一个阶段、一项工作结束后,各级党组织要及时进行总结讲评,总结和宣传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党组织给予表彰;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党组织给予批评并限期整改;对在经常性教育中学习效果优秀的党员给予表彰,并结合群众考评,优先评优和提拔重用;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党员集体教育活动的,要给予严肃批评;长期不改的,要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

建立健全社保基金安全长效机制 篇6

陈良说,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安全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在社保基金征缴、管理、分配、拨付等重大问题上,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必须集体研究,公开透明,防止个人独断专行,暗箱操作甚至以权谋私,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

其次,要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要把社保基金法规政策按照经办工作流程进行细化,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规范,建立岗位之间、业务环节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从源头上保证社保基金安全。

三是建立内外结合的监控体系。要在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项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发挥内部监督、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保基金安全。

陈良同时强调,要加大监督检查和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他说,加强对社保基金监督检查是促进社保基金规范管理、保证社保基金安全的重要措施,社保基金监督工作要贯穿到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论如何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篇7

1 建立健全安全责任的制约机制

1.1 明确管理体制

(1) 关于宏观体制:首先应明确国家安监总局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让企业懂得国家监督体现了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和责任, 安全生产强制性条例是实施安全生产的保障, 并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和个人对安全管理的思想和行为。从近年来对私挖乱采和越界开采, 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煤矿的治理情况来看, 尽快落实地方政府的煤矿安全监管职责至关重要, 各级地方政府应认真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促进煤矿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文化等各项要素尽快齐全和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 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单元;只有每个企业重视安全, 安全投入充实, 安全管理到位, 全国的安全生产才有保障。《安全生产法》规定:企业法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进一步明确地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 企业也应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 (2) 关于企业内部体制:安全管理职能需要设置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才能得以发挥, 但实际往往是: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的单位安全管理机构健全, 而未发生过安全事故的单位管理机构就很弱, 甚至没有。因此, 务必坚持预防为主方针, 杜绝因事故而设安监机构的不正常现象。

1.2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煤矿企业领导务必明确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各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一经建立起来, 就必须让每个部门、岗位和个人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并落到实处, 在执行中不断予以充实和健全。

1.3 责任体系的落实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制各不相同, 且不是独立的, 相互间存在紧密联系;在企业内部, 有上级对下级的管理, 也有下级对上级的监督, 还有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管。在对外关系上, 有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煤矿安监局, 国土资源局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责任联系, 所以, 必须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责任落实问题。责任体系的落实必须有相应的考核和奖罚措施作保证, 否则责任制就会变成一纸空文。现实生活中因私人小窑越界乱采引发的重大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主要就是煤矿安监局、国土资源局、地方政府等国家机关责任不明、监管不力造成的, 必须尽快彻底解决。

2 建立安全装备保障机制

安全装备是安全生产的物质保障, 煤矿建设和生产必须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进行落实。由于历史原因造成装备欠缺的, 应尽快补充完善;安全装备的设计和建设务必做到以下四点: (1) 设计落实。矿井安全设施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 符合煤矿生产建设规模需要, 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并严格进行审批。 (2) 施工落实。安全设施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施工,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按规范严格验收。 (3) 资金和物资落实。安全设施建设必须建立专项资金, 及时采购物资, 专项资金和物资不准挪作他用。 (4) 组织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定, 企业法人是落实安全设施的负责人, 必须认真组织协调职责, 确保安全设施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3 建立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控制机制

在激烈竟争的煤炭市场中, 煤炭企业应重视建立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 以利于及时辩识与煤炭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害, 为风险评价和控制提供信息, 为持续改善煤矿职工安全健康管理提供衡量基准。煤矿行业具有特殊的风险特点, 更有必要及时进行严格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从而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遏制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势头。煤矿行业的主要风险特点是: (1) 生产空间狭小, 在采掘、运输或其他活动中都可能存在砸、扎、磕、碰、刺等危险因素。 (2) 受强制通风影响, 矿井口通风系统一旦出现问题, 将对井下各项安全生产工作造成重大影响。 (3) 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高能量机械设备, 作业人员密集, 一旦机械能量失控, 很容易发生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这些事故可能的类别是: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火灾事故、透水事故、顶板和地压事故、中毒窒息事故、机电事故, 以及其它事故。 (4) 事故救援困难。由于矿井生产环境的特殊性, 一旦发生事故, 受灾人员的逃生和救护人员的进入都会受空间和场所的限制而十分困难, 再加上各种危险因素本身的复杂性和关联性, 极易发生连锁反应事故。

3.1 煤矿行业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范围和考虑因素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应覆盖矿井全部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 包括采掘、通风、粉尘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防火灭火、防治水灾、提升运输和空气压缩、爆破、电气、救护等系统。在建立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控制机制时应按下述步骤进行:划分作业活动、识别危害、确定风险并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承受、制订风险控制计划、评审计划的可行性和充分性等。这个阶段必须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应考虑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如井下设备检修、装置情况以及维护、装置启动或电源、通风设备关停期间的井下状况等;应把人的失误作为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考虑作业场所和库房内备用的物品、装备的质量和过期老化的因素, 尤其是在煤尘、瓦斯爆炸矿井使用过的各类用电设备、用电保护装置和机械设备等。

3.2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大致有:安监人员培训;矿井现场和库房管理;贯彻落实《煤矿安全规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和完善本矿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 并检查落实情况;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救援系统的响应机制;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4 建立现场安全管理机制

现场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和最终归宿, 其它各项机制的目的都要落实到现场管理中。煤矿职工是作业现场中安全工作最基本因素, 他们有一定的经验, 可随时发现和消除作业中出现安全隐患。按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班组长担负着现场生产和安全双重任务, 是现场管理中重要的领导者和安全管理最基本的组织者。安全职能部门具有内部安全执法的权力, 他们常到现场检查, 善于发现现场安全管理上的不足并督促改进工作;安全大检查可以全面排除安全隐患, 研究和解决重大隐患和安全问题, 煤炭企业领导应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安全大检查制度, 防患于未然。

5 建立救援体系保障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事故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建立完善的事故救援体系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尽快消除事故影响、恢复正常生产。为使预案适应变化着的生产实际, 一般每半年应修改一次。还应加强对职工应急救援方面的培训, 使他们学会自救和互救。S

摘要:煤矿行业是我国高危行业之一, 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一旦发生煤矿安全事故, 就会影响正常生产,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 必须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以保障安全生产方针和原则的贯彻落实, 确保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篇8

一、没能从根源上对制售伪劣有害食品的黑窝点予以有效取缔和打击,特别是没能对散布在城乡结合部的制假黑窝点作彻底清查和取缔。因此建议:1?郾重点对城乡结合部的制假黑工厂进行一次“地毯式”清剿;2?郾加大处罚力度,特别是对恶意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当事人处以高额罚款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3?郾建立有奖举报制度,从罚没资金中提取奖励基金以鼓励群众的参与热情;4?郾对提供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场所(房屋)的单位和个人亦应作出处罚,提高整体打击力度;5?郾重视和发挥新闻媒体的参与作用,对积极参与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应予表彰和奖励;6?郾建立健全区(县)、街道(乡)和社区(村)三级督察工作的包保责任制,把责任追究与工作政绩联系到一起并形成制度。

二、在食品打假和安全监督工作上,卫生、质监和工商等部门都负有相应职能,但同时又因条块分割难于形成合力,往往给制假者以可乘之机,而“运动式”的部门联合执法活动又不能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因此,亟待研究建立专门机构来担当扫除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恶行的重任。

三、人大需要研究和制定与国家食品安全法相配套的、对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更具打击力度和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加大打击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便于职能部门更加有法可依和依法行政。因此建议,从根源上对制售伪劣有害食品黑窝点予以有效取缔和打击;在食品打假和安全监督工作上,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研究制定与国家食品安全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加强食品检查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检验专业能力,实行一体化管理,提高全民食品卫生防范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打假氛围,努力做到天下无假。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篇9

“18个押犯单位全部实现“四无”(无罪犯脱逃、无重大狱内案件、无重大疫情、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安全目标,没有发生影响全国、全省的重特大案件,全年没有发生罪犯非正常死亡现象;教育改造挽救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大教育的格局初步形成,监狱全额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这是福建省监狱系统稳定工作在2008年创下的历史最好水平。最终实现这个安全目标,得益于福建省建立了监管持续安全长效机制。

监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场,看似平静,但却危机四伏,民警与罪犯之间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时刻都在上演着,监狱的安全,影响着社会的安定稳定。当前,建立监管持续安全长效机制,不仅是全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司法部关于加强对监狱劳教场所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的现实需要。而这一机制的建立,对实现监狱自身惩罚改造功能,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以及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这些年来我省监管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问题和隐患依然存在,且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将更加突出,维护监狱场所持续安全稳定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在特殊的现实形势之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立持续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更是大势所趋。

建立持续安全稳定长效机制,首先要对“安全”二字有个科学而准确的认识。除了“不出事”这个定义以外,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首先,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让监狱系统不出任何安全事故,在现阶段还是困难很大的。其次,安全又是可控的(思想动态、时间、范围、行为方式可控),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掌握规律,加强管理,增强风险防控能力,认真汲取事故的教训,事故又是可以预防的。事实证明,发生事故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第三,在事故与人的主观努力的评价上,要实事求是,客观地鉴定和处理。没有事故不等于没有问题,出了事故也不能对工作全盘否定,不能简单地“以事故定乾坤”。万一发生安全事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究竟是责任事故还是意外事故。

安全稳定是监狱工作的首要任务。全省监狱系统特别是“一把手”,一定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真正担负起维护稳定工作第一责任,进一步健全监管工作“四个体系”,打造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

理念体系建设。持续安全稳定的理念主要靠牢固树立系统安全观念、过程安全观念、全员安全观念和统筹安全观念来形成。系统安全观念就是要把安全作为一个大局、一个大系统,全面抓,系统抓,不能孤立地就安全抓安全,单打独斗,搞片面性。过程安全观念,是指要关注过程,尤其要关注细节,防止整个安全链条在监管过程中出现薄弱环节,发生断裂,影响整个安全链条的稳定性和可靠度。全员安全观念,是指安全管理在每个人手中,安全没有局外人,保证安全、人人有责,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干警无一例外都要作安全的主人。统筹安全观念是指对构成安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搞好综合平衡,比如对生产环节、教育环节、饮食起居环节要统筹安排、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兼顾各个部分,防止顾此失彼。

队伍体系建设。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人是安全的主人。从监狱来说,主要是切实抓好民警队伍、领导队伍、保障队伍、督查队伍建设。在人防、物防和技防的“三防”中,人防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每位干警都能切实负起责任,就能避免许多安全上的事故。因此,一定要抓住“人”这个根本,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他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以确保监狱持续安全为己任。

法规体系建设。法规是行动的依据,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就是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行业规章等。目前,有关监狱的国家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国务院行政法规以及司法部规章等,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这些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提出建议,不断完善和出台新的政策和规章,做好法规体系建设上的“立、改、废”工作。各监狱单位也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相关制度,确保持续安全稳定。

责任体系建设。实现持续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发生问题的教训也恰恰在于责任落空。主要是落实监狱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上级主管部门(包括厅、局)的安全监管责任、各级领导者的安全领导责任和民警的安全岗位责任,还要强调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一定要把确保监狱持续安全稳定作为“一把手”工程,自觉地拿出主要精力来抓监狱安全,把改造质量摆在第一位。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篇10

近几年来,某矿以机制管安全,以管理强安全,积极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的工作机制,做到建立制度一以贯之,落实制度持之以恒,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质量标准化保持集团公司领先位置。

一、创新管理机制,强化责任意识

一是推行工程质量永久负责制。矿对全岩锚喷巷道、大型固定

设备安装等实行工程质量永久负责制,由总调或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制作施工铭牌,标明施工单位、日期和施工负责人。施工结束后,由总调、安监等职能部门严格标准、联手验收,建立详细的记录台帐。凡后期因施工质量差而造成巷道失修、安装质量差造成事故,影响安全的,不论何年何月施工的,不论责任人工作岗位是否变动,都追究其责任,给予处罚。2001年11月份,部门管理人员发现负744甩道处喷体开裂,有两处锚杆角度小,喷浆厚度不够。经查实是原掘进二区于1999年4月份施工的,虽然这个单位已撤销,干部已经变动,矿还是根据规定,对原施工单位的党政技主管进行了处罚,并在全矿通报。这一制度的实施,既增强了施工单位抓好质量的责任心,又提高了施工工程的安全可靠程度。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是实施重点工程安全质量监理制。矿强化职能部门的责任,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现场。凡是采煤工作面拆除、安装、初放、掘进透窝等重点工程,施工方案必须经总调、安监、机电、通风、施工单位等单位负责人现场会审后,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在施工过程中,参加研究制定施工方案的部门各选派一名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盯在现场,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及时协调解决施工现场遇到的各种不安全隐患。对出现安全和质量问题的,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2003年,矿先后拆除安装工作面2次,初放工作面10个,收作工作面5次,掘进透窝25处,未发生一起破皮伤事故,实现了安全施工。

三是实行动态安全联保责任制。实行安全联保是强化现场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01年起,该矿改变传统的安全联保方式,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动态联保小组根据每天的情况而定,在同一现场、同一范围、同一工种中划分联保小组,各单位跟班干部、班组长为一个班次的动态安全联保小组当然负责人,各单位行政主管为动态安全联保的第一责任者。每一动态联保小组中有一人发生“三违”或事故的,除对责任人按规定处罚外,同时对联保成员给予责任人50%的经济处罚。对安全有功人员的嘉奖也是如此,有一人受奖,其他联保成员也得到50%的奖励。动态安全联保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关心,相互提醒的现场管理机制,有效地控制了工人的现场不安全行为。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严格责任考评,健全规范管理秩序

一是坚持开展“一条线讲评”。加强生产过程安全质量管理,强化现场的监督检查,是控制和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2002年初,矿开始组织质量标准化建设“一条线讲评”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的安监副处长安全质量讲评。讲评采取当场抓阄的形式,确定讲评线路,突出检查地点的不确定性,确保工程质量及文明生产的动态达标。讲评涵盖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所有专业,从井口到采掘头面,对照质量标准化要求,逐条评审,对现场安全管理或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现场追查责任人,现场拍板整改时间,现场确定处罚内容。现场讲评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又能集思广益,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加班延点。矿党政一贯注重保护劳动力,2002年初,针对个别单位加班延点现象,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措施,明确规定:凡基层区队出现职工加班延点的,对单位党政主管每人次各罚款5元。2003年6月份起,矿出台更严厉政策,对出现有加班延点的单位党政主管除分别给予每人次10元罚款外,还要按“三违”处理。同时运用分配机制进行控制,矿要求基层区队对班组和工人的考核按完成工作量比例给予工资报酬,全矿基本杜绝了加班延点现象。

三是深入开展反“三违”活动。矿把反“三违”作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行安全业绩申报制度,从采掘单位技术员以上干部、科室行政主管到瓦斯安全员均有反“三违”指标,对月度内完不成指标的,按规定给予50元处罚。所查“三违”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报安监部,并经座谈对违章性质作出认定。为杜绝营私舞弊,增强安监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矿同时对追查“三违”人员的失职行为从经济与行政上作出规定,除对其按同类违章加倍处罚外,还将调离原单位。鼓励区队内部自主反“三违”。矿制定政策鼓励单位自查“三违”,规定:采掘、井下辅助单位技术员以上干部内部反“三违”作为安全业绩纳入矿反“三违”指标考核,自查“三违”人员比照不得低于矿标准的区队内部管理制度作出内部处理。为避免单位流于形式,矿每月进行安全质量内审,并结合内审结果,对不按期申报安全业绩的,一律不许补报。对弄虚作假的申报者,给

予100—300元罚款。设立抵押金制度,利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减少“三违”现象发生。矿对一般“三违”和严重“三违”人员规定每人须交200元和500元抵押金,一年之内无“三违”行为的,抵押金将如数返还。否则除全额扣除外,必须重新缴纳相应数额抵押金。据统计,3年来,发生“三违”的人数呈递减趋势,今年1至5月份,月度“三违”人数最多为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篇11

关键词:规范化运行;安全长效机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企业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9-018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9.090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一种企业自律的、稳定的,同时又能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这种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安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为干扰,体系运转依靠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来控制。

1 规范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1.1 事故发生机理的要求

事故危险的表现形式虽各有不同,但从发生事故的本质来讲,均可归结为能量的意外释放、转移或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发生事故危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足以造成破坏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和失控(第二类危险源)。前者是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和根源,决定了企业面临事故危险的类型,并且生产规模和工艺复杂程度越高,需控制的危险源也就越多,控制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后者主要表现为设施故障缺陷、人的失误和管理缺陷、环境因素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1.2 对安全状态的判别需要统一

“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安全与否要对照风险的接受程度来判断,作为企业必须通过制定的方针、目标和各类工作准则,来明确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的标准,统一人们的行为和工作目标。

2 全面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统一安全运行方式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兴起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它与质量体系(ISO9000)及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的管理方法。作为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OHSMS引用了一些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过程方法、系统论、方针目标管理、持续改进、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技术、应急准备和响应、动态管理等。特别是持续改进的思想和体系的自律机制,通过周而复始的PDCA循环对体系进行的修正和完善,不断加强和提高体系的功能和绩效,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的管理系统,这一管理手段的应用将促进企业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

3 有效利用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技术

安全与危险是一对矛盾,危险因素能引发事故,造成不安全的状况。安全的实质就是首先及时预知危险,随之消除危险或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程度。充分识别危险因素并正确评价,合理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控制措施,是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基础和出发点。危险因素辨识要经过两个步骤,即识别过程和辨识各过程的危险因素,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辨识结果的充

分性。

3.1 全面的识别过程

对系统涉及的所有管理和作业过程进行清查,列出管理流程图,其中包括大系统流程和相应若干子系统的流程。因为整个辨识工作可能要在多个职能部门和层次中进行,各职能系统主管部门和各层次安全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作用,注意各过程的接口和边缘过程不要遗漏。

3.2 危险因素分类

辨识过程中应针对人、机、料、发、环等五个方面展开,为防止遗漏,事先要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明确辨识方向。也可参照《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中列示的13大类“人的不安全行为”和4大类“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和代码(GB 13816-92)》中规定的6大类35小类危险和危害因素和《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先发诱导等因素所确定的16类危险因素进行类别划分,前者比较适用于施工现场和生产车间的危险因素辨识,后者较适合于管理

过程。

3.3 应用“作业活动与危险因素矩阵组合辨识”技术

对各过程的危险因素逐一辨识。将识别出的作业过程作为纵坐标,危险因素分类作为横坐标,建立一个组合矩阵,进行一对一的辨识,构成危险因素的画上“+”,然后逐个汇总列出“危险因素清单”。

3.4 危险因素的评价

采用适宜的风险评价技术对“危险因素清单”列示的逐一打分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非常适合对作业条件、环境变化较大的施工现场的作业活动风险性评价,而对于加工车间等环境变化不显著的单位,适宜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评价法”。

4 严格落实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强化运行的有效性

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的控制措施、重大危险因素管理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是安全体系运行的主要措施,各实施单位和部门必须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类风险得以消除或降低。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及时纠正运行中的偏差。

5 设置“安全控制点”,建立系统化的监测系统

参照质量管理上的“质量控制点”的思想和方法,对安全生产体系也建立“安全控制点”,明确对生产流程进行监测的环节和内容,建立实施监控的框架,为监控和检查提供依据,以实现对体系的安全现状的整体把握。措施如下:绘制安全控制点系统图;明确监控人及其职责;监控信息的汇集和反馈机制。

6 完善安全评价体系,建立预警机制

体系评价是对系统运行的状况和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估,确认满足要求的程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关键。不同的生产单位、不同的管理部门由于业务工作不同,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就有所区别。评价指标必须量化、具体,能覆盖系统过程和工作内容,覆盖标准、规范要求,同时要与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否则就不能得出符合程度的判断。

7 强化轻伤事故以及职业病的管理和控制

国外对伤亡事故的统计表明,轻伤∶重伤∶死亡=300∶29∶1,即每发生330名伤亡事故,就会有300名轻伤、29名重伤和1名死亡事故,表明伤亡事故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性。如果轻伤事故增多,体系不符合的程度就在增大,发生重伤和死亡的可能性随之也会增大。因此对轻伤事故要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地分析其原因,查找系统的缺陷,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做到防微

杜渐。

职业病给员工和企业造成了身体、精神创伤和财产损失,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防治职业病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均收入5000美元时,人们注重的是安全,人均10000美元时,人们关心的不仅是安全,更关心健康。尽管经济指标可能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但这种健康意识的增强是一致的。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要努力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同时也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8 树立“大系统、大安全”观念

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国家、行业层面的系统,也有企业层面的子系统,各系统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有时企业也不能完全左右内部安全生产,企业安全工作也不仅仅只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强调综合治理,同时也不能仅为“安全”而安全。将企业安全工作融入社会大系统。国家对安全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管理机制,企业必须对其进行研究,采取措施适应这一机制的要求,并借助它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均明确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施工企业、工程建立单位以及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各方职责的有效落实,对安全齐抓共管,必然给企业安全生产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健全安全生产企业标准,确保法规、制度落实。我国现行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达几百种,以往企业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各级单位学习贯彻,注重员工安全基础知识的教育。

作者简介:刘硕(1986-),男,河北唐山人,唐山虹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建项目管理。

上一篇:人力资源工作流程下一篇:信息保密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