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

2024-08-05

加强环境卫生建设(共8篇)

加强环境卫生建设 篇1

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创立实力卫生

按照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为此,市卫生局转发了《关于印发2009年全省卫生系统效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从业务用房、设备配置、人员培训、技术和管理等五个方面,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等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在全院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医院各方面不断完善、基本设备齐全、人员队伍素质较高、机构运行规范,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根据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一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用房(感染科病房)、检验室建设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应急响应及时率达到100%,妇产保健达标准。有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积极做好第二周期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努力提升城市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卫生监督执法覆盖率、卫生违法投诉举报查处率达到100%。同时,实施方案对上述具体目标进行了分解,从2008-2009年,每年的建设任务都予以了明确。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一是健全卫生应急组织机构。设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小组;疾病预防控制有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二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三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管理。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率达到100%。四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每年开展应急演练不少于2次,建立健全医疗救治体系。按照统一指挥、优化配置、平战结合、合理转运的要求,一是加强传染病(区)建设:传染病和对可疑急性传染病的隔离观察。二是加强医疗急救机构建设。

单位服务能力建设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切实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及各项保障措施。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责任制度,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任,分管领导分别负责,签订责任状,将任务层层分解,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机制,确保各项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

突出重点,规范管理:要根据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的总体部署,重点项目,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规范操作程序。服务功能:负责基本医疗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接受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转诊,承担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以及业务技术指导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基本服务功能包括:开展院前急救,对急诊病例24小时应诊、出诊、抢救、治疗和组织转诊;具备应对突发事件,接受医药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派遣紧急医疗队的能力;具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开展了常规及生化细菌和药敏试验检验,X线、CT、核磁检查,心电、彩超、内窥镜检查等;按规定开展疾病预防、免疫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健康教育、孕产妇和儿童保健。

做到认真履行职责,科学组织实施。以绩效“增压力、提动力、注活力”,全面推动责任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峡江县人民医院 二00九年九月

加强环境卫生建设 篇2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充分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而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核心和归宿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可见,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发挥好环境保护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资源利用行业的扩张,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设备,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污染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出路在污染减排,措施在环境综合整治,否则,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再者,严格环境执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当前环境执法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环境违法行为仍然较为普遍,并呈现出隐蔽性、对抗性的新特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一些地方环境监管职责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掩盖、纵容环境违法,甚至干扰、阻碍环境执法。一些地方环境监管体制机制不顺,执法能力严重不足。环境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环保执法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才有保障。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先导。建设生态文明,宣传要先行。环境宣教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是检验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环境保护是新时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才会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环境宣教传播环保法律法规,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历史重任。同时环境宣传教育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事业。推进历史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努力提升全民环境伦理道德水准,自觉约束自身环境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扎实推进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才能从宏伟蓝图变为生动的现实。

二、深刻反思环境恶化带来的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工业文明对于人类财富的积累是巨大进步,但对于生态环境却是一次灾难。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都经历了资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的过程。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生态危机,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手段,核辐射病、SARS、ADIS等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的疾病,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大规模破坏所带来的必然恶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批判。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宣告了高增长、高消费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困境”。同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人类正从对大自然的征服型、掠夺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消费适度型的生态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资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五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上述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经济损失巨大。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其次,影响社会安定。一些地区由于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调,致使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最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以及辐射污染等严重地损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江河断流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

生态危机,从其产生的根源上来看,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从其性质上来看,它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对人类的威胁都是严重的;从本质上来讲,真正危机的并不在生态本身,不在自然方面,而在于人类本身,在于人的方面。这是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只有人才是真正的主体。“生态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生态危机。”从古马雅文明、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毁灭,到古楼兰王国的风沙覆盖,黄河长江的水土流失,都一再向全人类发出警报:全球的环境恶化是一场没有枪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语)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生态文明,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只有所有的人们在经济社会行为中主动地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发展因素,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一)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创新,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的态度,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科学布局和高新技术手段的研发运用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要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运作与公众参与有机结合,政府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技术创新三大机制相互作用,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和减排增效为工作重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推广节能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支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和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大力推广太阳能设施设备和大型沼气发电循环利用示范项目。扩大风能利用规模,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生活用电问题。加快淘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依法淘汰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钢铁、小焦炭、小水泥、小火电和小煤矿等,同时探索建立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根据目前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引导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产。创新消费模式,提倡绿色消费、节约消费。变一次性消费为循环消费,严格控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变非环保消费为环保消费,严格控制购物塑料袋等浪费资源和危害环保的物品使用。变过度消费为适度消费,以节地、节能、节材与适度原则确定住宅标准、汽车耗能、室内制冷制热标准底线。提倡绿色消费模式,减少消费环节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追求消费品的节约及循环利用;使消费者增加对绿色消费品的消费偏好,引导消费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二)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

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改革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合理提高各类排污费征收标准。继续限制原材料、粗加工和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的出口。探索推行资源环境资产化管理和环境产权、使用权交易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竞争的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改革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重点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市场化条件较好的领域推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投入主体,实施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建立完善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约资源和环保型企业发展。严格执行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进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建设。着重解决“法律授权不足、体制地位不高、能力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要根据在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抓紧修订原有法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内部互动、上下联动的整体执法机制;环保要与其他执法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协调,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人大监督,开展政协监督舆论监督发动群众监督,健全资源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保素质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千军万马齐心协力保护环境的局面。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发挥环保监督员的作用,监督社会成员做维护环境的模范。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加强环境卫生建设 篇3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成果

(一)顺利完成重大活动保障任务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以良好的环境迎接宛平城地区相关纪念活动的顺利进行,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丰台区积极推进宛平城地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区委、区政府拟用三年时间,围绕宛平城及周边地区的整体环境和风貌,着力开展环境整治改造和提升工作。按照工作计划,2015年完成宛平城内及周边环境改造、纪念广场(醒狮广场)改造、东关南路拓宽和晓月湖景观提升等4项任务,资金总投入达4.5亿元。

1.宛平城内及周边环境改造

按照相关工作规定,宛平城及周边环境提升整治项目于今年初确定立项,经过前期摸排与走访,制定了整治方案,经区政府办公会审议通过,2月中旬启动项目预算评审和招投标工作,4月20日正式进场施工,6月20日全部完工。

一是对城内街的环境进行改造。城内街是宛平城内唯一一条贯穿东西的道路,全长710米,主要存在建筑立面破旧、铺装破损、建筑装饰风格不统一、行道树缺少管护等问题。同时,城内企事业单位用地与居民住宅混杂分布,观光旅游与生产生活难以分割,使得景区主题和风格不突出,市容市貌不整洁,影响游客观感。针对以上问题,区市政市容委在现有明清风貌的基础上,以青砖仿古式风格为主基调,对城内道路、沿街建筑立面、广告牌匾进行统一规范和修缮,形成特色院落和胡同,提升整体档次。此次治理共完成道路花岗岩石材铺装1.3万平方米,胡同青砖铺设4500平方米;仿古建筑外立面油饰6370平方米,墙体打磨2100平方米;按照景区标准,对城内市政设施进行专业设计,定制树脂井盖180个、雨水篦子28个、空调外框120个、广告牌匾15块。

二是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京港澳高速、五环路、沙岗路、城北街等道路作为进入宛平城的主通道,沿途以及可视范围内不同程度存在道路老化、房屋破旧、绿地斑秃等现象,整体环境品质不高,沿途印象一般。由于以往主要采取遮挡、临时铺装方式,虽然单次成本比较低,但是累计成本还是很高,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此次整治立足长远,结合规划、统筹考虑,力争以干净整洁、美观大方、绿不断线为标准,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粉饰,规范广告牌匾,进行道路硬化,提升沿线环境品质。同时,积极争取市级相关政策,将东关南街、城北街、京港澳高速辅路架空线入地工作纳入市级整治项目中予以实施。此次治理共完成建筑立面粉饰3.6万平方米;道路硬化2.7万平方米;砌筑围栏1275延米;规范广告牌匾620平方米;小广告防粘贴1352平方米;清运渣土12105立方米。

三是提升沿线景观品质。近年来,随着各项活动在辖区举办,道路沿线的整体绿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缺少景观亮点,缺少“丰台印象”与标志。此次提升工程,在京港澳高速沿线选择了4个节点,以花卉绿植为主体,栽植乔、灌木2.2万株,栽植色带绿篱、花卉2.6万平方米,铺设草坪15.3万平方米,通过设立永久景观节点,不仅为宛平城周边举办活动增加了亮点,也为两区交界、重要桥区建立了常态绿化景观,服务周边居民和单位。

2. 完善纪念广场功能

近年来,宛平城举办大型活动主要在城内抗战馆、醒狮广场举行,承载空间明显不足,接待能力也很有限,难以满足举办大型活动、会议、展览、国际交流等需求。此外,广场文化内涵不足,多为活动期间临时装饰,没有充分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居民的休闲空间也不足,不能满足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需求。此次改造共完成石材铺装5300平方米,地面铺设透水砖3200平方米,绿化2000平方米,扩大了广场面积,增加了使用功能,可一次性容纳2000-3000人。此外,在设计方面增加了文化内涵,提升了景观照明,突出广场的主题性和观赏性。同时,增加献花设施,完善广场的仪式功能,满足活动多样需求,并将广场更名为“纪念广场”。

3. 拓宽东关南路

东关南路是从东进入宛平城内的唯一入口,长度330米,宽度最窄处仅为6米,道路东侧为平房区,沿街商铺较多。由于人车混行、占位停车等情况,上下班高峰经常出现堵塞不畅情况。今年初,张延昆副市长调研时指出,必须下决心对道路东侧的平房区进行拆迁,按照规划红线拓宽道路,改善宛平城东门道路通行能力。

一是完成拆迁。此次东关南街搬迁用地面积约3.06万平方米,搬迁房屋面积约1.7万平方米,涉及宅基地26宗、74个自然户,非住宅10处。为此,区领导先后召开了4次区政府专题会和5次宛平地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专题调度会,重点研究了服务单位招标、东关南街建设及综合环境整治等问题,通过会议研究确定了搬迁政策和项目搬迁资金。

搬迁工作组于3月16日启动入户调查,4月6日启动搬迁工作,26宗宅基地中已有6宗实现签约并完成拆除工作,面积共1845.29平方米,安置人员52人;非住宅10处已完成6处拆除工作,面积为1823.46平方米。

二是道路拓宽。为避免搬迁工作影响道路拓宽,经市规划委批准,东关南街道路东侧红线不变,向西平移15米,保证道路红线仍为35米宽。按照市领导指示,由市公联公司制定建设方案,5月28日正式进场施工,6月底完工,打通了京石入口通道,提高了通行能力,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出行条件。

4. 提升晓月湖景观

晓月湖工程是北京市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即“五湖一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相关活动的举行,展现丰台发展的新形象,对晓月湖(卢沟桥橡胶坝-卢沟桥河段)景观进行优化,以期更好地展示卢沟桥沿岸风貌。

nlc202309020313

一是绿化提升工程,以提高绿化品质为中心,优化原绿化设计方案,增加花灌木和地被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绿化景观提升效果;二是工程修复与维护,主要包括仿古建筑粉刷与修复,地板、座椅、围栏修复,以及增加道路指示牌等。5月14日,区长专题会审议通过了晓月湖景观提升方案,力争今年内实施并完成。

对于以上所完成的几项重要活动保障工作,区市政市容委李春滨主任在10月10日的“70周年纪念活动”丰台服务保障工作总结大会上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宛平城地区的环境整治和阅兵服务保障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现场调研,定期听取宛平城各项建设和整治工作汇报,对整治工作的内容、标准、效果、完成时限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各单位共同协作,勇于担当是关键。全区各部门每日召开工作会,听取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区审计局对工程项目的前期手续、施工过程、后期验收各环节层层把关,全程跟踪审计,确保了资金落实到位。区财政局资金拨付及时,保证了工程进展。

三是干部职工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是基础。纪念活动保障工作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全区干部职工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的迸发。在一百多天的保障工作中主动放弃节假日,毫无怨言、不计报酬,保证了纪念活动的正常开展,其精神、其作风,至今回忆起来令人难忘,令人感动。

(二)环境整治稳步推进

一是马家堡西里一社区、卢沟桥青塔区域、右安门翠林小区项目已启动施工招投标;方庄、科技园区项目正在进行预算评审。二是实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4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项目上半年已启动施工招投标。全区背街小巷建立了市容卫生管理台账,落实了保洁人员。三是对地铁、铁路、高快速路及河道沿线进行环境整治。地铁、河道沿线环境整治项目启动施工招投标;铁路、高快速路沿线环境整治项目全面推进。

(三)强化市容环境管理

一是加强环境卫生专业管理,机械化清扫率达90%,洗地作业覆盖率达90%,道路冲刷率达99%;二是加强门前及其他责任区管理,告知牌签订、悬挂率达到90%以上;三是加强环卫设施管理,建立了全区各类公厕、垃圾收集设施管理台账,开展对旱厕修缮及日常检查考核工作。梳理了400余处垃圾暴露点位,协调相关部门抓紧治理,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开展违规户外广告、牌匾标识治理,拆除违规户外广告800余平方米;五是推进垃圾分类小区达标工作,完成了268个达标分类小区专业化运行招投标工作;六是开展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工作,完成园博园周边3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深度治理,推进11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深度治理;七是加强餐厨垃圾及废弃油脂收运,今年内完成1200家餐饮企业餐厨垃圾规范收运和处理工作。

(四)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一是积极改善群众出行环境,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财政安排养护资金3500万元,已完成15万平方米的道路养护工作。今年道路大修任务10条,财政安排项目资金7500万元,已完成预算评审、设计、施工和监理招投标工作,8月底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同时启动工程建设,11月底完工;二是缓解区域交通拥堵,改造纪家庙路、丽源路等15处拥堵点;三是开展城市公共空间综合集中治理,对丰管路等14条、18公里道路实施通信类架空线入地工作;四是规范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规范超范围经营报刊亭200余个,清理城市道路非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市重点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管理。

(五)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环境治理,加大消除城市污水水体的工作力度,清理区管河道生活垃圾2000余方。同时,出动人员400余人次,车辆100余车次,对水衙沟、马草河等河道及沿岸居民居住密集区、早市及施工地段加大清理力度,清除建筑垃圾150余方,并在河道外围设立了围挡,做到“大宗垃圾不过夜、零星垃圾随时清”。河道管理部门通过向河道内投放生物制剂,进一步改善河道内水体水质,8个河湖断面补偿额度下降了60%;二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今年上半年,全区细颗粒物浓度同比下降17.4%;三是强化施工工地扬尘和遗撒治理,加大对建筑垃圾非法运输治理和工地环境检查力度,工地门口遗撒现象大幅减少,围挡外堆物堆料现象基本杜绝,工地周边环境明显改善。今年以来,全区建筑垃圾消纳总量204.7万吨;四是实施平原造林工程,完成栽植639亩,绿化代征地建设、城市休闲森林公园建设、屋顶绿化工程已进入招投标阶段。

(六)大力治理环境秩序

开展重大活动保障、大气污染防治、非法小广告、无照经营等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各类问题12.5万起,罚款296.75万元;查扣黑车黑摩的1420辆;收缴大量非法“一日游”地图,立案查处无照经营245件,罚没款77.2万元。通过专项整治,解决了9类街面秩序问题,居民群众满意度达93%。

(七)坚决遏制和查处违法建设

一是保持高压态势,采取“五严”措施,确保新生违法建设“零增长”;二是坚决清理整治,严控新增“小产权房”;三是全面梳理排查,坚决拆除违法建设。今年上半年已拆除违法建设267处、62.65万平方米。其中,拆除新生违建105处、3.8万平方米;拆除既有违建162处、58.85万平方米。

二、主要举措

成立了由区主管领导任组长的丰台区城乡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环境建设、市容卫生、环境秩序、绿色工地等8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牵头开展工作。牵头单位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细化、分解任务指标,明确工作标准,指导属地抓好工作落实。同时,对市级考评项目进行责任分解,明确相关单位目标,坚持“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强化、推进属地检查考评;充实和完善环境志愿者服务队伍,营造全民爱护环境的氛围;动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监督,提高解决环境问题效率。

nlc202309020313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是个别“城中村”、“村中城”、拆迁工地和拆迁后闲置区域没有进行围挡设置,也没有安排专人管理,形成了新的环境脏乱点,以致多次被媒体曝光,居民也反复举报。为此,建议主体单位严格落实管理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善区域环境面貌。二是市政府服务热线(12345)和区城市环境热线(96005)接群众投诉举报违法建设、无照游商、暴露垃圾、露天烧烤等市容秩序问题同比增长18.79%。为此,建议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求,对暴露垃圾、露天烧烤等问题及时进行清理整治,确保居民群众的诉求办结率100%;对违法建设等问题要做到及时制止、快速拆除,提升居民群众的诉求满意率。三是在建道路(如石榴庄路、康辛路)等,未移交前的管理措施不到位,环境问题突出,居民群众反映强烈。同时,有些脏乱问题整治后反弹严重,成为居民群众反复投诉的热点。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和属地加强沟通协调,对未完工的道路要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管理责任,对完工未移交的道路要及时协调进行移交,明确环境管理责任。

四、全力完成下半年环境建设工作任务

今年下半年,区市政市容委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改善区域环境面貌。

(一)全力做好重大活动环境保障

重点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做好市容秩序保障工作,加大日常巡控频次,对发现的各类环境秩序问题实施“零容忍”,严格落实严防死守措施,确保活动保障工作万无一失。

(二)完成环境建设重点工作

对已经完成招投标工作的环境建设项目,要尽快组织施工单位进场施工,确保所有项目顺利完成;11月底前完成区域环境提升和胡同街巷环境、地铁、铁路、高快速路沿线环境整治和提升工作。

(三)加强市容环境管理

加大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力度,落实“门前三包”管理工作,提升“一扫两保”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9月底前生活垃圾处理厂和马家楼垃圾转运站全密闭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年底前餐厨垃圾处理厂和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四)深入开展环境秩序整治

严厉查处施工扬尘、渣土运输、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门前三包、无照经营、非法宣传广告、夜施扰民、非法运营、停车管理等整治工作。

(五)严厉打击违法建设

保持高压态势,对新生违法建设“零容忍”,确保新生违法建设“零增长”;大力拆除既有违法建设,摸排历史遗留,杜绝账外违建,确保年度100%完成上账项目的拆除工作。

(六)加强新建改建道路监管

协调督促建设单位严格落实《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有关“城市道路及其人行地下过街通道等附属设施由道路维修养护和清扫专业作业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其中新建、改建、扩建施工中的和未验收边施工边通车的道路,由建设单位负责”的规定。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对新建和改建道路移交后进行日常清扫保洁责任主体单位确定(目前,宛平城东门-京港澳高速辅路、西四环路辅路-大兴区界段;石榴庄路:光彩路-中轴路;康辛路:科技园区花园南门-樊羊路)的保洁工作已经按照程序,移交区环卫中心作业。

(执笔人:王令全)

(责任编辑:李静敏)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篇4

——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中5次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温家宝同志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环境保护工作,是继年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又一次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上,也多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央领导的讲话充分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标志,是环保部门在学习实践活动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虽然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探索,正在收到积极成效,但从深层次来看,还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规律的把握、发展蓝图的规划和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我们要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从发展战略上深入思考,从规划体系上大胆探索,从综合推进上加大力度,从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2-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工业及物流业等行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市化程度;提高人民的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总之,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南阳已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六创一迎”目标的实现和“四个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几年,南阳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增长,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在发展中生态破坏的现象的问题依然存在,由环境污染引发的信访也突显。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各类环境问题,以对人民身体健康、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环保工作总体来看势头很好,但也必须看到,随着全市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些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还比较滞后,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有些河流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二是一些企业经营者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环境法律观念差。表现在新上项目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三同时”管理规定,不落实环保措施;有环保设施的,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闲置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绝环保部门执法检查,瞒报谎报排污量,逃避应尽的环保义务,以至造成环境信访,引起周围群众的不满。

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发展具有南阳特色的生态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南阳的生态与资源优势,推动南阳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认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经济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创建工程,对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良好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推动产业集聚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及垃圾排放量。

(二)以实现污染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开展“碧水”工程,加速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县城区污水处理体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老化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整改,淘汰落后的处理工艺和设施;建立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堵截环保违法行为查处的漏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

(三)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开展讲座和竞赛等活动,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大力宣传建设新农村为农民带来的各种好处,切实让农民感受到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各种环境治理和生态村建设的工作中,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的基础。

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廉政建设 篇5

XX镇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群众办理各种服务反馈情况看,群众满意率达到99%以上,逐步形成了群众满意的有效服务模式和“群众对干部、干部对干部、窗口对窗口”的有效监督体系,杜绝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腐败行为,有效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亲民便民形象。

1、创新工作模式,方便了人民群众。实行集中办公,将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政、国土、规划、计生、劳保、农医、水利、农技、畜牧、水产、林业、农机、农经、组织关系接转等部门及相关的服务项目,统一纳入中心,通过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实现进一道门、一个窗口、一处审批、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办事。

2、完善工作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制、办结销号制、领导坐岗制等系列服务制度,为群众提供“零距离”、“全方位”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解决了以往群众办事“人难找、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问题,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并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誉。

3、改善服务态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便民服务中心制定了“热情周到、高效服务、依法办事、清正廉洁”的服务守则,要求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坚持以办事方便不方便、公正不公正、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服务标准,以“微笑多一点,服务多一点”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和有意刁难群众的现象,有效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浅谈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 篇6

在学习和工作中,对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什么是软环境建设呢?简单地说,就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是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

一、打造诚信品牌,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我们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服务方式,着力在提高服务水平、打造诚信社会上下功夫。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无论是谁都要从大局出发,主动服务,只要是涉及企业和项目,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有求必应。只要是外来投资者,谈成谈不成都要认真对待,认真接待,对外来投资者不准说不行,而要研究怎么办能行,切实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挥、帮办不包办。二是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重实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重心下沉,结合“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面向企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各行业坚持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三是向企业开展上门服务、上门征求意见的“双上门”活动。及时将市委、市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宣传到位,将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征求上来,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四是市级领导包扶重点企业和项目。每名市领导至少联系一个投资超千万的市内重点企业和项目,对企业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部门主要领导定期走访企业,项目建设到哪里服务就要跟踪到哪里。五是向企业发放由重点涉企部门主要领导共同签定的《服务企业发展承诺书》,企业凭此《承诺书》有权拒绝未经市软环境办公室审批备案的各种检查和收费。六是对新上项目实行一个会办公制度。在项目前期,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一次相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协调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手续一次性办结,交到投资者手中。

二、不断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强化监督检查,是确保软环境建设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在市内重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一大批软环境建设监督员,实行监督员包联企业办法,对各部门贯彻执行软环境建设各项政策和制度规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到企业执行公务情况,纠正和解决侵企行为以及损害投资者权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在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整治手段,加大对破坏软环境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实行奖励举报制度和软环境投诉快速反应制度,开通24小时涉软投诉举报电话和中小企业维权投诉电话,认真受理各种涉软涉企来电、来信和来访,做到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查必有果。特别是对违反审批制度、弄权勒索、政令不畅、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及违反规定向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等行为,一经发现,不管是谁,都要一查到底,并在电视台公开曝光。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严肃处理干扰破坏软环境建设直接责任人的同时,还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对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是一般干部的坚决清除干部队伍,是领导干部的就地免职,决不手软,靠严管重处坚决杜绝破坏软环境案件的发生,促进软环境建设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我市软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与我省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不强。有的部门和单位看问题、办事情不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而是为了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二是抓落实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由于个别单位对抓软环境建设缺乏重视,对政府下发的文件没有及时传达贯彻,在落实上没有下真功夫,有敷衍的思想。部分执法人员和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工作人员还不知道文件精神,因此,影响了会议精神和服务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三是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有些执法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对工作人员教育不够,服务不到位,工作效率低。有的单位虽说有了服务制度和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个别的还有应付检查的现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还没有真正地得到提高。

四是依法行政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有的部门特别是有执法权的部门,简单执法、粗暴执法现象还时有发生,重处罚、轻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执法程序上还有履行不到位的地方。

四、改进措施及对策建议

我们抓软环境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落户凌源,为发展凌源市经济服务。按照“三个代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抓好我市软环境建设。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结合全省“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在全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效形式大力宣传,使各行政职能部门和行业的每名领导干部以及具体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软环境是凌源济发展的生命线、高压线,谁也碰不得;是全市人民的聚宝盆,谁也砸不得;是凌源的品牌、凌源的形象,谁也损害不得;是每名领导干部、每名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谁也推卸不得;谁要破坏了东丰的软环境,就要坚决追究谁的责任。

(二)强化监督检查和涉软案件的查处。严格执行软环境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促进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市软环境办公室要经常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发现和总结各部门、各单位发展经济、服务企业的新措施、新办法、新成果,及时进行宣传和推广。对干扰破坏软环境建设的行为要严肃查处,要把查办涉软案件做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办案优势,主动出击,拓宽案件线索和来源。要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利用职权搞侵害企业利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要严格查处政令不通、有禁不止的问题。对严重侵害企业利益的,要坚决查处和追究责任。对那些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抓住不放,排除干扰,一查到底,公开处理,坚决曝光,绝不姑息。

(三)在经济和政治上要对软环境办公室加大投入。软环境办公室要想充分发挥服务企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就必须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坚强后盾,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需要费用支出、人员参与以及领导的支持,而软环境办公室所做的工作对其本身来讲是没有直接效益的,它是为我们全市经济发展服务的,它带来的效益我们全市人民都会受益的,要想经常地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就必须保证车辆和人员,这就需要财力和政治上的支持。

加强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建设 篇7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必要性。

1.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随机抽取一、二、三级医院共60所作为调查单位, 对其中279名部门负责人和294名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的需求、适合的工作岗位以及对其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分层抽样调查共60个单位。部门负责人279人, 其中三级医院87人, 占31.18%;二级医院112人, 占40.14%;一级医院80人占28.67%;调查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294人, 其中三级医院97人, 占32.99%;二级医院118人, 占40.14%;一级医院79人, 占26.87%。

2.2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现况

294名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年龄分布主要在30-39岁, 占40.48%;40岁以上占33.33%;学历分布:大专学历有123人, 占41.84%;本科及以上学历有131人, 占44.56%;技术职称:初级有122人, 占41.50%;中级有116人, 占39.46%;工作岗位:信息中心50人, 占17.01%;大业务科室 47 人, 占15.99%;办公室84人, 占28.54%。

2.3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培训意愿

294名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中228人愿意接受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占77.55%。

2.4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需加强的能力

本次调查的 294名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中, 有199人认为需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占67.69%, 有115人认为需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占39.12 %。

2.5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适合的岗位

本次调查显示, 无论是部门负责人还是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都认为最适合的岗位是信息中心和病案管理。

2.6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课程设置

本次调查显示, 无论是部门负责人还是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都认为本专业主干课程是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和实践、卫生统计学、医院管理学等。

2.7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

本次调查显示, 无论是部门负责人还是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都认为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是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应用计算机、调查研究等。 (见表1)

2.6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的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 279名部门负责人中有193人认为需要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 占69.18%。

3 讨论和建议

3.1 社会需要卫生信息管理人才

卫生系统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人员大多是理工科大学培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 他们既没有医学方面的知识, 也不懂卫生管理;而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 信息技术系统知识与能力较弱。卫生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事业高度融合, 这需要大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学知识及卫生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性人才培养可弥补以上的不足。

2003年, 卫生部出台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3~2010年) 》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指出, 力争在2010年以前基本实现卫生信息化。其中, 在加强卫生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中, 明确指出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 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培育出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保证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稳定发展。本次调查显示, 279名部门负责人中有69.18%人认为迫切需要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 同时, 294名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中77.55%人愿意接受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医院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 医疗卫生单位在行政管理、医学情报、卫生经济、医学统计、病历管理、医学影像、计算机处理等方面, 迫切需要一大批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及时获得医疗信息, 帮助医务工作者更有效地完成医疗、科研、教学等任务。

3.2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才应具备综合能力

社会需要的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才在能力构成方面应均衡卫生管理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也确实如此, 与计算机等技术型专业的学生相比,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具有广阔的医学知识和深厚的卫生管理学底蕴;与传统的管理专业的学生相比, 他们又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方面见长[2]。因此, 只有集信息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才是真正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才。本次调查中, 无论是部门负责人还是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都认为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是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应用计算机、调查研究等综合能力。本次调查的 294名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中, 有67.69%认为要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有39.12 %认为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由此可见,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才应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3.3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的课程设置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为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在课程设置与人才能力培养方面应该主要体现该专业的综合特性。应尽量体现具有“懂卫生、会管理、有技术、能创新”的特色。将医疗卫生知识、信息技术知识、项目管理知识结合起来, 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本次调查中, 无论是部门负责人还是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都认为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主干课程是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和实践、卫生统计学等具有专业特色、讲究实践性、能够培养综合性能力的课程。

3.4 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适合的岗位

本次调查显示, 无论是部门负责人还是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都认为最适合的岗位是信息中心和病案管理。我国实施的“金卫工程”是将信息学、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 是国家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国家卫生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卫生信息数据库三个方面。一些有实力的医院纷纷着手于医院管理信息网络的开发应用, 开通远程及区域网络, 实现了网上预约挂号、网上会诊等医疗服务, 卫生信息管理工作显得日益重要, 加快培养卫生信息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3.5 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根据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我们建议开设不同层次的专业培养, 如本科、专科、成人专科和在职短期培训等形式, 以满足卫生行业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满足在岗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的需求。同时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等, 以培养出合格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综上所述, 社会需要复合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迫在眉睫。

摘要:目的:通过医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 提出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方法:随机抽取各级医院60所, 对其中279名部门负责人和294名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9.18%部门负责人认为迫切需要加强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的培养, 77.55%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希望接受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适合的岗位是信息中心和病案管理。结论:加强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建设, 提高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 以适应社会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需求,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化军.培养2l世纪卫生信息管理人才[J].中国病案, 2001; (2) :1.

[2]杜梓平.谈对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认识[J].高教研究, 2005; (1) :25.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10-01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后五年将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发展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为新疆边远的农牧区更为迫切需要解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建立基本医疗体系,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全民健康。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体系”,它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醫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其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放在了首位。

1 改善民生,加强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的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效益非即时显现、政府主导的服务;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撑和保证。

2 公共卫生体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环境因素与人体相互关系的规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寻找、预防、控制或消除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研究合乎生理卫生要求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从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总任务是:负责辖区的疾病监测、预防、控制。

2.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职业病、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长期以来“重医轻防”、“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理念导致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设备更新缓慢、知识结构无法跟随现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第一,卫生费用总体水平低,医疗保障差:调查结果显示,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每年大约有1000余万的农村人口因病致贫或返贫。

第二,卫生费用政府投入少,个人负担增加:2003年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近56%由居民个人支付。

第三,卫生费用绩效差,药品费用比率大:由于大处方,我国卫生费用的12%~37%都被浪费。

第四,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外1/3正在瓦解的边缘,还有1/3已经瘫痪了。 由于新疆博州经济发展和人口居住的情况,农牧区群众有病不就医不住院情况凸显。

3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公共卫生与普通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是有一定差距的,对于边远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现阶段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3.1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逐年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水平,建立健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3.2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以实施绩效工资为抓手,重点引进一批妇幼保健、老年人保健、疾病防控等专业人才;切实优化队伍结构;开展各类业务培训;提高基层专业技术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整体素质。

3.3 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逐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工作格局。

3.4 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增设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侯文芳 新疆博州疾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检验技师.

上一篇:合同法试卷下一篇:2016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