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2024-08-07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共10篇)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篇1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印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7月26日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五)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国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开展监督性监测,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

(六)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发射系列化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环境卫星后续星并组网运行;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大范围、全天候监测。

三、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七)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海洋等部门和单位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国家和地方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及时上传。

(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九)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国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

四、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

(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

(十一)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和重要核设施流出物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以及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

(十二)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

五、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十三)为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监测与评价结果,为考核问责地方政府落实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十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开展监管执法,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和自动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

(十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健全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保护部依法建立健全对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的监管制度,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十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十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职能。环境保护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下移,加强对地方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管理。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逐级承担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环境应急监测等职能。

(十八)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环境保护部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十九)强化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促进和鼓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监测科技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二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相关规划,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核与辐射监测等能力建设,提高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分析及现场快速分析测试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篇2

河流需水量包括生活需水量、工业需水量、农业需水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等。生态环境需水量又分为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

生态需水量定义为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维持在一定水平所需要的水量,是指一定生态保护目标对应的水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对象多侧重于生物群落,是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主要考虑依赖于水而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所消耗的水量。生态需水量包括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维持河道内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水量)、河道外生态需水量(相连湿地补给水量、河道周围植被补给水量)、地下水补给水量等。

生态需水量是指为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用水量。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对象则侧重于自然环境,是专门为解决环境问题,如治理污染、保护水环境景观等所需要的水量。

2 管理部门与职责

生态环境需水量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并监督实施;生活、工业、农业需水量等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并监督实施。

环保部门依照分级管理权限,按照丰、平、枯水期编制生态环境用水调度方案,并负责行政区域内辽河流域相关河流和水库的水量、水质监测。如发现河流水质达不到相应功能区划要求,环保部门应查明超标原因,及时报告地方人民政府,并向辽宁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地方人民政府应组织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或减缓水质污染。由于水库下泄水量不足导致河流水质超标的,环保部门应明确提出关联水库生态环境用水最小下泄流量,并监督执行;水利部门依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行政区域内所属水库的供水调度工作,按照丰、平、枯水期编制流域用水调度总方案。

3 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确定方式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最主要依据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中要求的最小泄流量。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中未作出具体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尚未批复的或尚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水库,依照分级管理权限,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采用适宜的方法(如Tennant法、湿周法、R2CROSS法或国内外先进的其它方法),并结合现场实际勘察情况,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1,2]。

生活、工业、农业等需水量的最主要依据为水利部门编制的河流用水调度方案。需水量由县级以上水利部门根据不同水期的实际需求确定。

4 调度方案

生态环境用水调度方案分为常规调度方案和应急调度方案。调度方案应作为水利部门编制水库调度实施方案、下达供水实时调度命令的重要依据。

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根据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及水功能区达标等情况,按丰、平、枯水期编制当地流域内生态环境用水调度方案,方案涵盖不同水期的生态需水量及详细调度方式。

县级以上水利部门根据流域水量分配方案、预测来水量、用水计划,按丰、平、枯水期编制流域用水调度总方案,方案涵盖不同水期的河流总需水量及详细调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瑛,张强,陈晓宏,等.生态需水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10(22):466.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篇3

关键词:生态林业;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74

林木是地球上覆盖面较广的植被面积,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初期,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大,大量的生态林木遭到砍伐,森林面积也在逐步的缩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生态林业的发展呈现出较好的态势,不仅林业面积有所扩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起到更显著的调节作用,不论是水土的涵养或是气候稳定的维持都得益于生态林业的积极作用。尽管生态林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不得不改善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具体分析了生态林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

1生态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部分生态林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林业资源的重要性。政府有关部门对生态林业的维护与发展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以及更大的支持力度。基于此,我国的林业面积相较于发展之初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展,然而由于早期缺乏对于林业的培植缺乏科学的研究,这使得部分人工发展的生态林存在种植树木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这种状况导致了部分林业没有起到较好的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而对当地的物种生存以及水分土壤的涵养等起到负面的影响。

1.2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

除了林木植物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外,生态林木的管理也缺乏完善有效的体系。有关部门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大多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影响下,生态林业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各类问题,不仅林业不能得到有效的建设,同时还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森林的培育与综合利用都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2生态林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2.1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生态林的建设与发展。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我国许多地区普遍采用传统粗放式的生态林建立与维护模式。在这样的方式下,生态林业的建设缺乏科学性,不仅难以达到预想的生态林业建设发展目标,还很有可能对原有的林木生长状况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对其他物种以及整个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想要更好地建设生态林,首先要树立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的第一理念,加大科研投入,建设生态林科研队伍,结合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针对林木本身的品种、荒漠化的治理以及森称灾害的放置等生态目标制定出科学、有效以及精细化的培植目标与具体的培植方案,以此来指导生态林的建设。

2.2继续坚持退耕还林

生态林的覆盖面积大幅度的缩小是我国自经济快速发展以来遭遇到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济林木遭到大面积的削减,一方面为了经济发展,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砍伐的树木都被作为建筑材料或是其他经济发展消耗品,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这段时间大幅度增长,为解决粮食等问题,更多的林地被开发为耕种用地。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基于此,为了缓解这一不利的生态状况,国家有关部门采用了退耕还林的策略来维护生态林的培育与发展。在今天,国家和地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仍然要继续坚持退耕还林,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保障正常生态林的覆盖面积。

2.3完善生态林发展的法制建设

想要更好地促进生态林的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生态林建设的有效开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为建设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法规建设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首先,需要明晰生态林业立法的现状,结合生态林业发展的现状,对于相关的立法工作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估,通过这样政府才能够更好的立足现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其次,结合生态林现下的发展状况,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出亟需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天然林的保护或是荒漠化的防治等。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林的建设,政府也应当加强林业建设执法维护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林业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对于林业建设的规范化操作也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生态林业的培育与建设不论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加大资金建设投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来完善生态林业的构建,这对未来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韦小满.生态林业建设及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2011,(10).

[2]胡进. 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二排矿区环境生态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4

2014年2月27日 矿区环境生态化建设实施方案

盘县洒基镇二排煤矿 矿区环境生态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落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县矿区环境生态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盘府办发[2014]20号),确保我矿矿区环境生态化建设取得实效,达到绿化、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的标准,经矿会议研究决定,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4年6月底之前,煤矿地面基本绿化、硬化,煤矿材料堆放整齐、煤场封闭,完善两堂一舍,规范垃圾处理,矿井水、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噪声控制良好,到20 14年底,煤矿全面实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彻底改善煤矿脏乱差的状况。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环境生态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矿井环境生态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各项措施顺利实施,特成立煤矿环境生态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赵福州(矿长)

副组长:杨光金(总工程师)、苏顺龙(生产矿长)成 员:各部门各区队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技术科,包丛启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全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布置、策划、实施、验收等工作。

三、方案内容及要求

(一)加强矿区整体规划。根据矿区的地形、地貌及实际情况,对矿区的各个功能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把办公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设置。做好矿区内房屋的建设、改造、美化、亮化。达到整体和谐、衔接自然。在矿区内杜绝棚户区、油毡房、水泥瓦房等简陋建筑。

(二)做好矿区绿化、硬化工作。绿化工作:请县园林公司根据矿区的地形、地貌及实际情况作出设计方案,再根据设计方案实施;硬化工作:矿区道路和运动场地全面硬化(未硬化的边角地面种花种草)。建成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四季常青的花园式矿区。

(三)进一步规范工业广场管理。工业广场要合理布局,分为材料区(南面)、设备区(西北面)、维修保养区(西北面)、装卸区(东北面)四大功能区,材料区、维修保养区、装卸区要新建防雨棚。各功能区做到整洁、宽敞、畅通。小型设备和材料必须入库存放,库房统一悬挂标牌,露天堆放的设备和材料必须堆放整齐。工业广场有专人管理,做好保洁工作,严禁散、乱、脏。

(四)加强储煤场的管理。储煤场建防雨棚实现封闭管理,严禁露天堆放。在棚内要设置洒水除尘装置,防止煤尘飞扬,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加强对矿区运煤车辆的管理,做到停放整齐,出入有序。

(五)两堂一舍管理。根据的职工人数(按每人5m2的标准)扩建职工宿舍,完善澡堂、食堂设施,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干净整洁、管理规范的食堂、澡堂和职工宿舍。两堂一舍配备专职人员负责 保洁、管理、维护,确保干净、整洁、舒适。

(六)完善矿区垃圾管理。在办公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各设置二个垃圾回收箱,在人行道上设置3个垃圾箱,所有生活垃圾必须入箱,严禁矿区乱丢、乱堆、乱放,在生命污水处理站设置一个垃圾回收点,由洒基镇环保站进行处理。

(七)煤矿的污水处理系统必须保持正常运行,矿井水、矿区生活污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才能进行排放。坚决杜绝煤矿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八)我矿主扇已选择为低噪声型号,今后使用的设备选用噪声较小的机电设备,对噪声大的设备增设隔音墙等措施,进行防噪处理,减少噪声污染。

(九)在办公区设置一个羽毛球场,在生活区设置一个小型篮球场和一个台球馆、在办公区设置一间图书室或阅览室和一间娱乐室,购置篮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材;图书室或阅览室,购置煤矿安全生产类、文学类等书籍,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建设-条文化长廊(另有专项方案),图文并茂,宣传安全知识、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等内容。

(十)加强职工文明培训,提高职工文明素质。使职工行为规范、举止优雅、语言文明、自动爱惜维护好矿区优美环境。办公区干净整洁,楼道上无杂物,办公室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四、完成时限

(一)规划和方案制定阶段。2014年2月28日前,制定矿区环 境生态化建设实施方案,上报所属集团公司初审后分别报县煤炭局、县安监局和所在乡(镇),经煤炭局、县安监局和所在乡(镇)共同审查通过后组织实施。

(二)集中整治与建设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根据矿区环境生态化建设实施方案逐项实施,硬化绿化工程全部完成。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0月,所有的硬件工程全部完成,对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整改落实。

(四)验收阶段。2014年11月-12月,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先由集团公司组织验收,通过后再报请县煤炭局、县安监局和所在乡(镇)组织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明确责任

各项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具体如下:

1、第一项至第四项由苏顺龙负责,包丛启、赵礼华协助。

2、第五项至第八项由包丛启负责,杨光金、管由松协助。

3、第九项由林 星负责,管由松协助。

4、第十项由杨光金负责,李 凯协助。

5、资金保障由段容芬负责,材料采购、后勤保障由赵礼华负责。

6、技术规划杨光金负责。

确保到2014年10月30日前全部建成。

(二)大力合作

环境生态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范围广、时间长,即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又要各部门区队大力配合,通力合作,各部门必须众志成城按好工作。

(三)严格验收考核,确保建设质量关。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篇5

2013年7月9日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玉树县联合执法大队:

在4.14的强烈地震后,为了保障灾后重建期间的石料供应,加快重建的步伐,我千户祥砂石厂加入到建材料供应组,该项目组地于青藏高原腹地通天河谷间,采挖后,项目地区环境恢复首要任务是通过采取覆地坑填整措施在不破坏原有的基础上开采,将拟治理区高低不平的落地整理成一定坡度的平顺地面,减少控制水土流失,然后利用土改,客土回填等于段改善裸地的土壤状况,为设有土壤或母质的裸地皮面创造土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产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尊重当地民俗,保障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并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周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工程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及其效果,应主动接受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检查,以利于本工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山体崩塌,泥石流、尾跨坝等应作出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

2、要做好本工程的施工组计划,明确工程可能扰动和破坏的范围,应做到少占地。

3、加强开采砂石施工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减少认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

4、加强对生产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增强的环境保护意识。

5、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加以保护及时平整压实,黑土尽可能集中堆放,防止到处散落,影响生态景观。

6、确保场地坡脚稳定,必要时加强挡护,防止地质灾害发生。

7、高山的植物是世界既有的草植物,为了留下美好的三江源自然风景,不擅自开采不属于砂石的范围,我公司将予以平整,在规定开采砂石内进行采砂,不随意采挖,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8、自觉服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鉴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协议,落实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破坏植被,同时车辆不得下道行驶。

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1、使用工程措施,平整弃料堆和恢复植被工程,防治土址砂化,临时堆的废石全部回填采砂坑改善当地牧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牧民的生产条件,消除开采点地质灾害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在植被破坏干拢区通过播种牧草建设植被,多草种混种,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治了土址沙漠化的发展,提高土

地生产力,有利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安全。

3、场地进行全面清理,不得留下杂物,将预先剥离的植层重新覆盖在受工程破坏的区域,以尽快护肤当地生态,消除因弃土石堆放点引起的生态斑点。

4、施工时布设的简易平流沉淀池撤除,并将产生的泥浆(自然硬化后)用作矿区道路修整。

5、重建砂区草物,恢复草地资源,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6、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填埋,搞好场地区营地周围环境。

玉树县千户祥砂石厂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篇6

镇关于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会议精神,根据镇党委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增强“两个环境”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解决制约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牢固树立发展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坚持以“一线四新”发展战略为总览,以提高各级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因此,全镇上下要牢固树立“欠发达”就不能“欠环境”的理念,各村各站所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抓住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抓纲带目,步步深入,彻底清除科学发展、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文明程度及服务水准,营造对外服务的良好氛围,全力营造“人人关心环境、共同创造环境、悉心维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改善政务环境

1、精简审批事项。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应减必减,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行政监管事项,凡没有合法依据的事项,一律取消;凡明确取消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已经明确取消的审批事项,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或形式实施,一经发现,严肃追究责任;保留和省市下放事项统一编制目录,明确实施主体、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和监督电话,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外,底前一律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县政府法制办;参加单位:县监察局、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2、简化审批环节。凡可以采取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简化环保、土地、规划等前置性文件评审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对新设立的企业投资项目,除娱乐场所外,取消工商注册登记时消防、环境影响评价的前置许可条件。凡同一项目涉及的不同审批事项,一律由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口办理。无法律法规依据,任何部门不得设立前置审批条件增加审核、评审环节。

3、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一门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行政服务体制,按照“应进必进、应办必办”原则,强力推进行政审批集中办理,底前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中心,村村设立便民服务点。健全网上行政服务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凡是达到网上办理条件的全部上网审批,到底实现乡村联网和电子监察全覆盖。严格落实服务承诺、首问首办负责、ab岗、一次告知、限时办结、过错责任追究、重大项目动态跟踪问效、超时和缺席默认等制度,提高审批效率。

4、深化政务公开。按照机关标准化要求,全面梳理编制本单位本部门的行政职权目录,明确实施主体、依据和程序,报县权力公开办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认真落实好“镇议事会、会审会”制度,认真做好“议事会、会审会、旁听会”工作安排部署以及参会人员数据库的建立工作,把公众参与、集体讨论等作为必经程序,进一步增强政府和部门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务互动平台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实现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动态公开。

(二)着力改善市场环境

5、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自11月投入使用后,要将公开交易职能从现主管部门中分离,归并集中,着力构建管、办、监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体制,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

6、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对现行规范性文件逐一审核,集中清理,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立即修订或废止,禁止拥有行政处罚权的部门下达罚没指标,取消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分成挂钩政策,工作经费由镇财政予以保障。建立首错不罚制,对非首次轻微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不进行处罚。

7、规范涉企行为。坚决控制涉企检查、评比、达标、培训、庆典等活动,除中央和省规定的涉企评比、达标活动外,未经县委、县政府批准,一律不得举办;对确需开展的,一律不得收费。涉企培训,须经县工信局审核,报常务副县长批准,费用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核定。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环保事务和刑事案件外,各部门开展涉企检查,须在3个工作日前报县监察机关批准;同一部门对同一企业的检查,一年最多一次;多部门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企业进行检查的,由县监察机关协调,联合检查。建立减轻企业负担案件举报查处机制,实现企业减负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实行效能点监测制度,切实规范涉企检查行为。

8、整顿市场秩序。重点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健全投诉平台,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坚决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制假售假和在食品药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事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自主品牌形成和品牌经济发展。

(三)着力改善法治环境

9、健全执法制度,提升执法水平。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清退无证执法人员。6月底前建立执法质量考核机制,明确工作标准,落实岗位责任,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政行为,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对秉公执法、高效执法的行政行为,及时予以表彰和宣传。

10、依法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建立“一企一卡”台账,实行警企联系包点制度,对重大建设项目开展挂牌服务、重点联络。强化破案打击力度,对涉企案件建立督办制度;深入开展涉企犯罪专项打击和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砖沙石霸”、制假侵权、非法集资等涉企犯罪行为;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辖区派出所挂牌服务、包点民警重点联络,加强工程建设、投入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严格实行涉企案件强制措施审查审批手续。

(四)着力改善政治生态环境

11、积极探索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科学设置政府绩效管理和干部实绩考核的内容、评估指标及操作规程,实事求是地制定考核目标,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创造性、可行性。修改和完善科级干部绩效考核和奖惩实施办法,强化日常管理和考核,进行不定期考察,避免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片面,做到公平、公正,符合实际。考核结果与调整领导班子挂钩,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挂钩,与干部奖惩挂钩,与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挂钩。对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职级晋升、物质奖励上倾斜;对实绩较差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改进。

12、大力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扩大培训教育的覆盖面,以分层分类的培训模式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以细分细化的培训内容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继续有计划安排干部到省直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培训,引进中直、省直机关和其他部门优秀干部来我县挂职。继续完善和创新公务员竞争上岗、事业单位干部交流轮岗办法,健全录用、辞职、辞退、问责等机制。继续深化“创先争优”、“基层建设年”活动,大力整顿政风、行风、作风。

(五)着力改善社会环境

1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个部委《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及时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层层建立台账,逐级落实报告制度。切实执行《关于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所有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全部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和完善重要时期干部下基层保稳定工作制度。坚持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挂牌督办、领导包案和责任查究制度。抓好矛盾纠纷的预防预警、排查发现、分析研判、联合调处、责任落实等机制建设,全面落实村日排查、镇周调度、月汇总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14、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加强公共安全综合整治,认真做好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生产、易燃易爆、剧毒和放射性物品、校车管理等涉及公共安全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年内把交通安全管理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工作纳入综治工作年度考核项目。积极推动镇村警务室、增加辅警力量、推进用房和装备标准化,同时拓展服务功能,集维护稳定、治安防范、排查矛盾、化解纠纷、人口管理、服务群众为一体。整合派出所警力,配备辅警人员,在重点街区建立110综合警务站,由派出所负责日常管理,24小时服务群众,切实提升警务效率和服务群众水平。

三、方法步骤

开展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大发动活动,从12月4日开始至12月底结束,分为动员部署阶段、政治整改阶段、巩固提升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12月4日至1月)。()主要任务是广泛发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1.安排部署。召开领导班子会,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工作重点,阶段目标和完成时限。并且按照要求,扎实开展改善“两个环境”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营造浓厚工作氛围。

(二)整治整改阶段(2月至201月)。通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民主评议、自查自纠,梳理分析总结在改善“两个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整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巩固提升阶段(年2月至12月)。重点是对改善发展环境各项措施的落实进行查漏补缺,巩固影响发展环境重点,难点问题的整治成效,建立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镇要把环境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镇党委成立改善“两个环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安排部署、检查落实。实行党政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深刻理解“两个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环境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坚持抓标治本、步步深入,抓纲带目、重点推进,真正让环境建设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和生命力。

(二)集中建设、强化检查。“两个环境”活动领导小组定时对全镇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相关村、站所,限期整改,确保这次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改善和优化环境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强化舆论、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结合全乡发展实际,宣传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着力营造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查找突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监督整改落实,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共建的强大声势。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篇7

1.1 农业污染

农业污染主要指农业生产性污染, 包括农膜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等[1]。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业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河南省2013年全省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使用量 (折纯) 达535.88×104t, 同比增长了19.44%。目前, 农村中一些地区仍然在使用毒性较大的农药和除草剂, 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大量农药残留,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

1.2 农村人居环境

由于农村环保资金投入长期不足, 加上早已形成的落后生活习惯, 造成农村人居环境较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废弃物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 2007年, 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达139590×104t, 农村人粪尿产生总量达5209.245×104t, 处理利用率只有41%, 其中生活污水的利用率还不到30%[2]。这些生活垃圾长期得不到及时处理, 极大地污染了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

1.3 农村外源污染

农村外源污染主要是指来自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的转入而造成的污染。目前, 乡镇企业大多由于其财力、人才的匮乏和不足, 大多表现为集中程度低, 技术落后, 粗放型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加之, 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工艺落后, 缺少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 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深深地影响到了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

2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根据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 具体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面源污染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所产生的污染。其中, 化肥污染, 一方面是基于河南是农业大省, 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巨大, 但各地普遍存在施肥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不协调和使用方法不合理等现象[3], 导致了化肥利用率低、损失率高, 进一步加重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目前, 农村中农药使用的品种老化, 大量高毒高残留有机磷类杀虫剂使用比例较大, 加之, 超剂量、超次数用药, 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此外, 大量的规模化畜禽养殖, 河南也把畜禽养殖中开展的沼气工程建设, 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沼气发展, 但, 由此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又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2.2 农村生活污染原因

对农村生活污染的执法管理近乎处于真空状态, 也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农村这一特殊环境和区域生活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此外, 长期形成的生活陋习和滞后的生活卫生实施也加剧了新时期农村人居环境的污染。政府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乏力, 政府投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不足, 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现状。

2.3 农村外源污染原因

农村外源污染主要是由于乡镇企业和部分城市工业转移导致的外源污染加剧, 就其原因, 一方面是重招商引资, 轻环境保护, 导致引进的投资项目在其生产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另一方面, 作为企业主来说, 常常更多重视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而给环境带来污染, 采取的措施不足。加之, 基层环境执法力量薄弱, 执法手段落后, 业务素质不强, 对于农村外源污染存在执法不严、以费代罚, 甚至权钱交易等违法行为。

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议

3.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核心就是使农业生产中的能量和物质合理流动, 形成良性循环, 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品的投入量, 提升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把农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农产品等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 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此外, 应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施肥技术, 合理配置化肥资源, 施行精准化施肥。大力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 全面禁止使用含剧毒的有机农药。加强对畜禽养殖粪尿的资源化管理, 大力推广现代新型沼气工程“零废物”技术。

3.2 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结合河南实际和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 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加大农村改厕、改厨和改圈力度, 实现人畜禽粪便和日常的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把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镇村干部的日常绩效考核中, 兑现奖惩。此外, 加大环保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 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

3.3 合理规划村镇建设和产业布局

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农村布局, 要统筹考虑农村产业布局, 按照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发展理念, 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区、规模养殖区和特色农业发展区, 走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大农业大省,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对于实现中原崛起目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为例, 在分析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节能环保

参考文献

[1]张轶, 陈凌.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思考[J].农村环境与发展, 2008 (3) :33-36.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关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篇8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虽然近几年通过努力,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删,然而立足于整体角度讲,还没有彻底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极大的危害,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所以,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的现在,现实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和理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该如何认识、面对,是任何一个林业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当前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状态

1.1森林资源结构缺乏合理性,单位面积蓄积量不大,林地利用率不高

首先,林分低龄化情况严重,林龄结构协调不足;其次,通过林业单位面积蓄积量上调查,世界平均量为114m3/hm2,全国为78.06m3/hm2,只占世界的68.5%,单位面积蓄积量非常低;再次,各林种比例现状非常令人失望,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要求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不断减少的森林资源总量,在分布上极其不平均,而且森林资源质量也不断降低,这些导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产生,形成了心腹之患:频繁爆发的洪劳灾害,不断加剧的沙漠土地、时常爆发的干旱灾难、严重流失的水土。我国近50年来大涝平均每3a就出现一次。

1.2管理经营林业企业的方式不合理

首先,在灭荒问题上紧紧是在速度及数量上进行片面追求,而对判断和分析林木市场前景及培育目标缺乏应有的重视,出现严重的林种、树种趋同化情况;其次,对林木质量的提高重视不足,尤其没有把种苗及抚育工作列为重点。如今年开展的绿化造林工程,因短缺苗木,在施工过程中对苗木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是有什么就栽什么;再次,林木管理比较滞后,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经济效益不好,生态功能不断退化。

1.3林业基础建设薄弱

林业基础建设比较薄弱,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了较大进展,然而立足于总体纵观全局,起步晚、底子薄、建设速度缓慢,现实情况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林业科研、教育体系,及林业信息建设体系。

2、保护生态环境德状况及问题

2.1大气污染极其严重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城市环境质量极度下降,并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最为严重应以人口密集的工业地区。据了解我国1993年约有11.0万亿m3废气排放量,其中还没有涵盖乡镇企业。

2.2部分地区环境不断恶化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一个国家,在治理和保护环境中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然而因我国始终没有有效控制每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农林牧业的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土地与人口矛盾不断加剧。

3、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

3.1快速增长的人口速度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但人口增长速度快且基数大,贫困乡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日益紧张,以致农业人口出现无地可种的局面,向森林边缘地带迁移,使林地变为农地成为乡村穷人的生存之道,同样因人口增多使得城市中人们加剧了对各种木材的需求,导致林木持续减少。

3.2大量消耗资源

因具体工作中我们轻视生态效益,重点抓木材生产,没有以林木特点和自然规律为准则办事,加之我国还没有走出工农业经济发展中期,难以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而需要得各种原材料具有非常大数量,在技术又非常落后,导致现在消耗过量的林业资源,使得森林生产力无法跟上。

3.3轻视林业防护,只顾木材使用

经济和生态同步协调发展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森林的经营方向任意改变,诸如平原农区,因奇缺烧柴,对林网不加限制的过度疏伐或过度采伐,使林带网出现缺口,农田林网的基本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严重的地方还会出现强度择伐或实行砍伐水源林的毁林行为。

4、发展林业经济紧密结合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4.1合理利用各项资源

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以生态学原理为原则,实施保护性策略建设,调节和维护自然生态关系,合理、科学的经营环境。过去我们以单项经营管理自然资源为主,与整体经营管理方式相脱离,局限性极大。为了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就要坚持生态原则,以其为自然保护对策的根本。

4.2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补偿制度

以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历史时期讲,林业发展的根本性手段是林业补偿问题,而林业补偿是以补偿依据、补偿数量、补偿来源为其核心问题,社会是否承认林业补偿,直接决定林业补偿是否到位。林业补偿的效果是受林业补偿的大小所决定,要以“谁受益,谁负担”为原则。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正视目前我国百业待兴、资金不足,而环境资源林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生态工程,如果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补偿机制需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4.3开源节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动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首先,木材的节约代用和综合利用是其发展方向。加强培育森林资源,推动森林资源增长。开展好荒山荒地造林,对现有森林经营管好。抓好封山育林工作,因地制宜,积使森林面不断扩大。封山育林是与自然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措施,具有见效快、投资少的特点,既能推动森林资源持续发展,又能有效保护林业资源;其次,挖掘木材潜力,科学调整采伐结构。

参考文献

[1]李长松,刘经纬.浅论中国林业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林业企业,2005.(2).

2022年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方案 篇9

2022年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xx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8321”工程,聚焦“两提升两下降”目标,大力宣传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示范区创建、“清新空气示范区”创建、“无废城市”建设、重大改革试点、环境质量改善等工作举措和成效,推进生态环境“八五”普法、“平安xx”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营商环境等宣传,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强化线上和线下联动,深化公众参与环保,讲好生态环境“蝶变跃升”故事,讲活生态美丽场景,推进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攀高,为建设数字文明共富美好新xx浓厚生态底色氛围。

一、优化宣传机制,实施定量考核

一是落实“1+X”宣传机制。

xx分局法规宣教科负责对外综合宣传,各科室(单位)信息员每月报送条线业务工作信息。涉“平安xx”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营商环境、典型执法案例等宣传,由各业务科室(单位)具体负责宣传活动和撰稿;法规宣教科配合,并负责对报送的宣传稿件进行筛选、加工、提质、审核,对接外媒和自媒平台发布宣传。二是实施定量宣传和考核。各科室(单位)每月向法规宣教科报送信息3篇以上,其中每月完成在“xx环保”微信公众号推送1篇以上、每季度完成市级以上媒体(包括报纸、电视、新媒体)1篇以上。法规宣教科依据局《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办法》、《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按月和季度做好信息报送量和上稿量统计。三是生态创建办综合二科每月向镇(街道)、成员单位收集信息30篇以上,每月在“xx治水”微信公众号推送4篇以上;每季度完成市级以上媒体(包括报纸、电视、新媒体)3篇以上,完成xx生态创建办工作简报录用稿件2篇以上、“生态xx”微信公众号3条以上;每半在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简报和微信公众号各录用至少1篇(条)。

二、深化全媒体宣传,增强宣传广度和深度

(一)加强视听媒体宣传。

一是电视宣传。1.制作10秒生态环保形象片;2.录制三期8分钟专题片,展现生态环境改善成果和亮点工作;3.制作生态环境改善、“无废城市”创建宣传片2个;4.游动字幕宣传,集中宣传期间电视播放生态宣传游动字幕;5.电视新闻报道每月3篇以上,适时发布督察公告。二是户外电视大屏宣传。利用市传媒集团8块户外电视大屏,滚动播放生态环境宣传片、标语。三是调频97.1广播宣传。1.制作15秒生态环境宣传语音;2.制作两条关于生态环境、“无废城市”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方面的情景语音;3.在xx新闻和桐广早新闻播报生态环保工作动态。四是生态创建专题宣传。1.制作6分钟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宣传片;2.录制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专题片4期;3.利用传媒、镇(街道)户外大屏、97.1广播滚动宣传创建情况。

(二)加强《今日xx》纸媒宣传。

一是开设“生态环保开路先锋”专栏。报道“碧水巩固”攻坚、“蓝天保卫”“工业清废”“净土保卫”等攻坚提档升级行动。二是开设“无废城市”建设专栏。报道“无废城市”建设推进以及“无废工厂”、“无废学校”、“无废医院”、“无废村(社区)”、“无废景区”等无废细胞培育情况。三是彩版宣传。投放4个彩版,宣传我市生态环境“蝶变”、美丽xx建设、“无废城市”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公益广告。四是工作动态宣传。每月报道生态环境工作动态3篇以上。五是公告。适时发布督察公告。六是生态创建宣传。开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专栏,每星期不少于1篇,整版宣传1个。

(三)加强新媒体宣传。

一是利用“xx发布”、“xx时间”、“爱xx”等新媒体推送生态环保内容,每月3篇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2篇以上。二是在“xx环保”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工作动态、以案释法、生态100变、环保课堂等专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各类创建工作。三是开展网上公众参与有奖问答等互动活动。

(四)加强xx市级以上媒体宣传。

一是与xx日报合作。纸媒报道重大改革情况专版1个,全年报道4篇以上。在“读嘉”“xx日报xx新闻”微信公众号每月报道3篇以上。二是与xx电视合作,在xx新闻、“禾点点”、中国蓝新闻等媒体全年15篇以上。三是xx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全年宣传35篇以上。四是与浙江日报合作,纸媒报道4篇以上,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全年上稿10篇以上。五是浙江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全年宣传12篇以上。六是与第三方合作,争取在中国环境报等国家级报纸、电视、新媒体上稿10篇以上。七是生态创建办与浙江日报、xx日报、xx电视台合作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每月不少于1篇。

三、丰富宣传方式,讲好美丽xx“蝶变跃升”

(一)开展“绿桐”田埂队生态文化下乡宣传。

与邮政集团xx分公司合作,深化“绿桐”田埂队生态宣传品牌,深入农村、新村集聚点、小区、休闲广场等地点进村入户宣传,全年100场以上。一是配置小喇叭(音响),录制宣传语音进村入户“吆喝”宣传;二是播放生态宣传片、PPT,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品;三是开展生态环境满意度和“五水共治”幸福感调查,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四是开展电影下乡生态环保宣传200场,游动标语字幕。

(二)开展“百变生态”探访活动。

向全市各村(社区)征集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口袋”公园、美丽交通、美丽庭院、美丽微景观活动,开展评比;与第三方合作,选择较好的美丽点位进行拍摄、采访,讲好生态蝶变发展和美丽生态应用场景,在媒体上进行分批展播,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成果,提升公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题宣传。

一是与第三方合作,开展“小水滴”游戏闯关活动,以“小水滴”进取水口、进水源保护区、进自来水厂、进家庭的全过程,展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饮用水提质情况,提升公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探访活动,组织公众有序到西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实地探访,感受饮用水源变化。三是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媒体宣传,邀请多方记者到水源地采风报道。

(四)开展“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活动。

根据xx治水办、xx市局要求,加强与市文明办、社工办合作,进一步完善全市“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员”队伍,将该队伍与镇(街道)生态环境宣传、“五水共治”幸福度宣传联络员队伍以及镇(街道)生态环境办公室人员进行整合,组织培训,布置工作,开展活动,发挥其针对性、经常性参与环保和宣传作用。

(五)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

按照省厅和xx市局要求,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开展开放单位星级评定,邀请市民参观监测站实验室、污水厂、部分企业环保设施,媒体跟踪宣传,扩大宣传面,提升公众生态环保参与度。

(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文艺巡演宣传活动。

承接省厅生态文明建设巡演4场,邀请省传化艺术团在梧桐街道、大麻镇、崇福镇、屠甸镇巡演,以建设“无废城市”、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xx为主题,穿插露天宣传、互动有奖竞答等活动。

(七)开展xx生态环境“四问”互动系列活动。

以“人人美、生态美、xx美”为主题,就xx这几年环境质量改善到底算不算快的“改善之问”、全市各界参与生态环保到底多不多的“参与之问”、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到底有没有提高的“满意之问”、对生态环境建设有哪些意见和建议的“共建之问”,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企业、市民、教师、民间环保组织等代表参加“四问”互动,组织参观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厂、环境监测实验室等活动,增加生态环保亲身体验感。

(八)开展“六·五”环境日主题系列活动。

围绕“六·五”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重要节日,将5-7月定为生态环境宣传月。一是主场生态环境宣传,邀请省传化艺术团在凤凰湖开展“六·五”环境日主场演出宣传;二是与上市公司开展“六·五”环境日暨“无废工厂”创建启动仪式;三是组织全市绿色学校开展“六·五”环境日校园宣传活动;四是邀请市文联、摄影协会开展饮用水源地采风活动。五是生态创建办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广场宣传。

(九)开展“绿色快递”宣传。

与邮政集团xx分公司合作,在60辆邮政投递车上张贴生态环境宣传海报,宣传时间为5月至12月份。在快件上粘贴不干胶宣传单,每天粘贴200张以上,宣传内容直达快件用户手上,增强宣传效果。

(十)开展户外大屏宣传。

与第三方合作,利用电信公司、批发市场路口、吾悦广场、伊甸园酒店等处的LED大屏进行图片、标语和视频宣传。

(十一)开展商场宣传。

选取人流量大的吾悦广场,与运行商合作,集中两个月时间,利用商场吊幔、KT三角立柱、电梯电视等载体,宣传五水共治、蓝天保卫战、无废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碳达峰碳中和等图片、标语和视频。

(十二)开展小喇叭宣传。

与梧桐街道协调,将生态环境宣传语音加入到市区各路口宣传小喇叭当中,每天滚动播放。

(十三)开展“短平快”宣传。

一是与移动公司合作,在全市集中宣传期间分批次定向推送宣传短信。二是利用“证后执法监管系统”开展面向企业的短信、图片宣传。三是向全市规上企业发放问卷调查样本,组织企业职工全面答卷。四是向全市村(社区)发放问卷调查样本,组织村(社区)干部全面答卷。

(十四)开展“绿色电梯”宣传。

与第三方合作,选取全市入住率高的小区,在300个电梯中设置框架广告,集中宣传两周。

(十五)开展灯光秀、公园广播宣传。

与部分上市公司协调,利用凤凰湖总部墙体大型霓虹灯进行标语和图片宣传。与凤凰湖、植物园、新世纪公园以及康泾塘、北港河等管理单位,在公园和河道走廊地埋式音箱中加载生态环境宣传语音。

四、协调部门联动,推动形成生态环境宣传合力

协调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办、“平安xx”办、市妇联、团委,借助载体、平台和活动开展宣传。协调市工商联,利用各行业商会微信公众号宣传。协调传媒学院,向院校师生宣传。协调市教育局,发动全市学校向师生宣传。协调民政局,发动各类协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参与宣传。协调市总工会,发动全市各行业工会向职工宣传。协调卫健局,在全市医院、卫生院等进门入口加载生态环境小喇叭宣传。协调综合行政执法局,将生态环境宣传语音加到洒水车、清扫车小喇叭中播放。协调市流动人口管理中心,开展外来人员宣传。协调市建设局,利用全市物业公司橱窗、横幅、进出口匝道以及小区、写字楼电子屏等宣传。协调商务局,推动全市各类商场利用电子屏、电视、横幅等开展宣传。

五、强化集中宣传,形成市镇村三级大宣传格局

协调市美丽办、市生态创建办运用全市多种途径和资源集中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无废城市”、“五水共治”、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宣传,形成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一)加强工作部署。

与市美丽办、生态创建办联合制定全市生态环境集中宣传方案。召开全市动员部署会,部署集中宣传工作。

(二)实行量化考核。

将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纳入对部门、开发区、镇(街道)政府工作、美丽xx建设等工作目标中,实行量化考核,压实部门和属地责任;同时,推动镇(街道)加强对村(社区)宣传工作考核,发挥文化礼堂作用。

(三)抓牢“三级”宣传员队伍。

整合市级部门宣传联络员、镇(街道)、村(社区)宣传联络员、“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员”队伍、镇(街道)生态环境办公室人员,完善市镇村(社区)三级生态环境宣传员队伍,明确工作任务、信息报送等内容。适时开展联络员培训,总结宣传情况,分析问题,明确“八个一”宣传举措,下发宣传资料和宣传品。

(四)强化针对性宣传。

一是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动员和发动,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同时推进主管行业的宣传。二是签订进村(社区)入户宣传责任书,市美丽办与开发区、各镇(街道)签订生态环境进村(社区)入户宣传责任书,开发区、各镇(街道)与各村(社区)签订宣传责任书,落实好进村(社区)入户“十个一”宣传,确保入户宣传率达到100%,宣传责任列入考核。

(五)开展模拟调查。

委托第三方,在5至8月开展4轮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模拟测评。对行政(事业)单位、镇(街道)辖区每月随机抽取1300个样本(含固定电话、手机电话)进行模拟调查。通报调查结果,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查找宣传的薄弱环节和人群,完善宣传措施。推动各镇(街道)自行开展对村(社区)居民生态满意度模拟调查2次,拾遗补缺,提升宣传效果。

(六)开展宣传督查。

xx分局、市美丽办、生态创建办联合组成宣传工作督查小组,在7月至9月,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镇(街道)开展两轮实地督查,督查宣传措施落实情况,抽查居民问卷,实行量化打分,纳入考核,对后三名单位进行督导。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xx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任务,是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各项工作的“敲门砖”,更是上级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的考核工作。各科室单位要认真统筹条线业务宣传,充分挖掘工作成效和创新亮点,加强宣传。

(二)周密部署。

牵头单位要根据本方案内容,精心策划,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周密组织实施。各科室单位要明确好信息员,挖掘业务工作素材,提供好宣传线索,报送好宣传信息,做到业务与信息宣传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乡镇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方案_1 篇10

为了贯彻落实全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切实提升我镇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黑河水源地保护工作水平,打造省级生态镇和文化旅游古镇,根据《xx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相关标准,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省级文化旅游古镇建设为契机,把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与创建省级生态示范镇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明确责任,广泛宣传发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从而打造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xxx新面貌。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镇政府成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生态保护工作站,主要负责全镇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各村及驻地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响应,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共建和谐魅力xxx,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镇政府为辖区内生态 环境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各村委会为本村范围内第一责任主体、各驻地单位为本单位管理范围内第一责任主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责任主体负责各属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落实。

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原则。在树立正面典型的同时,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出现消极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和曝光。

三、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经镇领导办公会议研究,成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xxx

xxx

xxx

成 员:xxx xxx xxx xxx

领导小组下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站长:xxx,成员:xxx、xxx。具体负责我镇秦岭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四、目标和任务

(一)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

1、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辖区内经销点、小卖部不再无偿提供塑料袋,提倡使用布袋、菜篮子等工具替代塑料袋。塑料袋收费标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收取适当费用,经营户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如有违反,将进行通报批评,对于多次违反者,上报有关部门取缔其经营资格。

2、建立健全村级卫生文明公约,将卫生责任区落实到户。以村为单位修建垃圾池或以每5户为单位配垃圾箱。确定专人定时清运垃圾,每月底进行一次清洁大扫除,每户房前屋后要保持整洁,公共场所由保洁员按时清扫。以村为单位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光荣户”评选活动,评选结果要进行公布。

3、街道所有商户、住户及驻地各单位开展“四自一包”,明确卫生责任区,门前卫生责任区保持干净清洁,各住户、单位必须对卫生责任区卫生情况承担责任;垃圾入箱,不得乱堆乱放建筑物料,街道不准张贴广告、乱拉横幅,严禁向河边、坎下倾倒垃圾。

4、xxx路、xxx路、xxx路、各行政村主干道两侧 50米 内,无白色污染、草垛及其它堆积物;拆除紧邻公路影响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的破旧废弃房屋、厕所;取缔占道经营的经销点、小卖部;禁止在公路上摆摊设点、乱停乱靠;主干道公路两旁行道树至公路路基边坡范围内不得放养、拴 系牲畜;主干道旁要做到常年整洁、清洁。

5、景区内各景点不得出现白色污染、草垛及其它堆积物,景点周围杂草及时清理,保持整洁美观。

6、山庄、宾馆及农家乐保持厨房、餐厅清洁,客房被褥干净整洁,垃圾收集设施完善,垃圾、污水不乱排乱放

(二)林区、坡地植被保护

1、封山育林区禁止进行开垦、采石、采砂、采土,杜绝采脂、割漆、剥皮、挖根、挖药及其他毁林行为,对于损坏、擅自移动界桩、标牌的行为严肃处理。

2、25°以上坡耕地逐步进行退耕还林,鼓励在25°以下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

3、列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内的天然林和坡度在46°以上的森林和陕西主梁两侧各一千米及主要支脉两侧各五 十米 以内的森林,严禁采伐。

4、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依据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加强森林防火巡查力度,严查林区用火行为。

5、加强对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监测,及时通报病虫害和有毒生物发生信息,采取措施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入。

(三)黑河水源地的保护

1、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运载工具,运载油类、粪便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通过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通过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确需通过的,应当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报公安部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并通知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

2、河道沿岸严禁从事养殖及工业生产活动,如有发现,立即取缔。严禁向河道内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废料,禁止向河道排放污水。

3、镇域内所有河道及两侧不得出现白色污染、草垛及其它堆积物;要按照“河面无漂浮物(杂草)、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要求做好保洁工作,保洁面达到100%。

4、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符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保障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生态平衡。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2、严禁非法捕猎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非法采集、采挖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3、禁止在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地使用污染其生息环境的农药。

4、严禁采集、破坏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卵、巢、穴、洞。

5、严禁损坏保护设施和保护标志。

6、严禁擅自引入外来物种。

(五)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1、镇域内所有新建房屋、设施,必须经由镇政府审批后方可动工。建筑材料不准占道乱堆乱放,建筑垃圾不准乱丢乱倒,以上行为一经发现立即责任停工并进行严肃处理。

2、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区勘探、开发矿产资源。

3、资源开发单位不得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或者设备。已建成的项目采用落后工艺或设备,对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和破坏的,上报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停产或者关闭。

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水源及破坏公共设施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将严肃追究其责任,责令整改并赔偿损失,情节严重者,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五、实施步骤

动员部署阶段。各村、各驻地单位要分别制定切合实际的活动计划,分级召开动员大会,对各项整治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和全方位安排部署,层层落实责任;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行动的积极性,为生态环境治理创造良好的氛围。

集中整治阶段。按照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 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尽力而为地逐步推进。各村、各驻地单位要加强对此项工作具体领导,集中主要精力和人力,认真进行生态环境的全面整治,确保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按时按质完成。同时,镇政府将组织人员对各村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导,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着重培育示范典型。

检查验收阶段。各村、各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开展自查自评,镇政府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统一组织检查,重点考核活动开展成效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责令限期整改。各村、驻地各单位要按照任务采取倒计时措施,做到天天有进展,处处有人管,把好质量关,绝不超期限。

巩固提高阶段。将检查的结果予以通报,作为各村、各单位XX年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总结经验,摸索切合我镇实际的做法,进一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的实践之中,推动活动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六、保障措施

1、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各村、各有关责任单位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感。镇政府进一步调整充实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 治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村、各有关责任单位要建立完善村书记、村主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各村和有关责任单位分管同志要做到专人专管、权责到位,要制订有力措施,安排一定财力,用于各项整治项目的投入,高标准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2、全面发动,广泛宣传。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是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事工程,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全镇上下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强教育,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成为全镇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广大共产党员要按照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要求,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来。要把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与提高群众的文明素养结合起来,结合文明村镇以及卫生村镇的创建,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克服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俗。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全镇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人人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3、狠抓督查,严明纪律。始终坚持专项督查和全面考核相结合,及时督促检查通报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明确整改时限,认真抓好落实。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把创卫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村领导班子及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作进展快、任 务完成好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动劲不大、效果不好的要通报批评;对那些落实不力、贻误工作,甚至影响到创卫工作总体进展的,要坚决追究责任。特别是驻地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凡是政令不畅、消极对抗的单位,镇党委、政府将及时与其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情况,采取措施给予严肃处理。

上一篇:干部作风整顿工作简报下一篇:音乐个人校本研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