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通用10篇)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 篇1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李峰山中心小学六年级李冰霖
一个国家的美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比如环境卫生。只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国家才堪称最美,只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使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与众不同。环境与人类是共存的,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
或许你会想,想在重要的是发展科技,科技发达了之后在去环保也不迟,那你到时候可要后悔了。如果我们现在过分陶醉于对抗大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
指导老师:张华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 篇2
“五位一体”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步入新阶段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 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 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 这种变化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是落实科学发展本质要求, 是使我国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升华之举, 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正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代表、宁夏中卫市委书记马廷礼认为, “‘五位一体’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 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 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各项建设的过程中, 都要内在地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坚持可持续发展;政治建设要蕴含生态环境保护, 作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文化建设要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观念和精神;社会建设要兼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认为, 未来的社会发展, 一定要将生态文明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 生态绿色和谐,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美丽中国”梦想
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轨迹, 也是生态系统承载量不断增多与面临更大的生态需求压力的轨迹。在投资和涩出北口公寓拉动型的经济模式下, 我国在生产端产生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 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和经济向内需转型, 消费端面临的生态压力将会逐步增大;同时, 我国未来还将处于城镇扩散能力和辐射能力强化的阶段, 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高人口密度、高物质消耗与高废弃物排放, 也会成为诱发高生态压力的主因。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 我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 总体尚未遏制, 形势依然严峻, 压力继续增大”。
面对这样的形势, 只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才能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 具体而言, 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 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就曾强调,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如今, 生态文明的战略定位明确, 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更为明晰。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使经济发展沿着可持续的道路保质保量地前行。
除了引领经济转型的功能之外, 生态文明建设还关乎社会民生, 针对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呼声, 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确立为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 意即一方面增加GDP, 一方面提高生存生活环境的质量, 让人民拥有健康。
绿色评价体系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优势
尽管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拥有诸多优势。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规划的十二个约束性指标中包含六个环保指标, 这些涵盖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森林覆盖率等内容的指标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严格标尺。
目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由偏重速度转向以质量为重。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 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 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在经济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 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都将有所降低, 生态压力有望在释放缓解过程中逐步消解。与此同时, 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产业, 正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未来十年, 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十年, 也是经济发展方式、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向绿色转型的机遇, 各个层面应该更多关注自然资本投资、保证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这其中, 政府宏观层面的推动将是首要的举措。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方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 将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 从根本上优化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副首席代表李琳介绍, 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一起开发了衡量绿色经济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的张焕波介绍说,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不仅考量人的发展, 同时考量公平因素;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考量自然财富与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经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效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考量政府在环境政策制定、绿色产业投入领域的引导作用, 以及各个地方未来经济向绿色转型的走向。
有了政府顶层设计的指引, 市场行为的方向将会更为明确, 生产、消费将会逐渐形成这样的科学方式:在生态系统供给端, 生产、消费活动要保护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在需求端, 倡导资源高效利用的生产和鼓励可持续的消费。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 篇3
大型电视访谈节目“8+1对话: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美丽中国”是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通过领导专家学者之间的对话,使湿地保护事业得到更为广泛的了解和认同。
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8.6%,却蕴藏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显著特点,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据全国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我国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3848.55万公顷。其中,滨海湿地的面积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5万公顷,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03万公顷,库塘湿地的面积为228.50万公顷,高原湿地、红树林湿地也极为典型。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各项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国家林业局在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过程中,把湿地保护作为林业三大生态系统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今年以来,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湿地保护专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完成省级湿地立法的省份达到17个。首次提出了要制定湿地保护红线,到2020年,湿地保有量达到8亿亩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已形成重要成果并通过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了《湿地公约》要求的国家湿地资源调查,成果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增加了25%。各级地方政府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今年申报的国家湿地公园达到150多处。联合中央电视台开展了“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引起了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6处,湿地公园430多处,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重要区域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东营市境域大部是黄河百余年来携沙填海冲淤而成的新生陆地。全市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环境典型独特。全市湿地总面积55.21万公顷,其中陆域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6.32%。分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5类14型。其中自然湿地38.93万公顷,人工湿地16.29万公顷,陆域湿地28.77万公顷。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营市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湿地,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15.3万公顷,是东北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迁徙经过的鸟类多达600万只,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拥有种子植物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
东营建市以来,确立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为龙头,以城市湿地建设和生态绿化为支撑,统筹抓好全市湿地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保护利用,全面构筑生态体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湿地之城、生态之城,充分展示东营的自然之美、绿色之美、生态之美。
近年来,东营牢牢抓住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工作中,坚持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为统领,全面构筑生态系统,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构建生态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正在向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迈进。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9元,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增幅居山东省前列。东营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对话中,与会嘉宾围绕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东营市的湿地保护与生态富民,发展湿地与农业、生态旅游,湿地保护、湿地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他们认为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物质产品,而且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许多地区湿地类型改变、湿地面积减少等现象的发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湿地变化应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东营市在工作中坚持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为统领,全面构筑生态系统,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构建生态社会,弘扬生态文化的作法在全社会中树立了一个保护湿地资源的
nlc202309040326
典范。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大家认为,湿地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安全,构建防灾减灾体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加强湿地保护,不仅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湿地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光荣事业。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扩大湿地面积”的明确要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科学构建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积极推进湿地保护法制建设,全面深化湿地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型电视访谈节目“8+1对话”创办四年来,已经先后在郑州中国绿化博览会,浙江宁波、衢州、丽水、龙泉“绿色中国行”活动,广西南宁、内蒙古乌海、海南文昌绿色中国行活动,黑龙江伊春第三届东北亚生态论坛等活动中举办,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广泛宣传,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对话精彩实录:
东营印象
李文华:我到东营应该说是回老家了,我是山东广饶的。咱们东营市第一个特点是地理区位非常独特,而且景观非常美丽。另外,咱们山东人,特别是东营人朴实和勤劳,特点非常突出。第三我觉得咱们这个地方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把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充分的体现出来了。我相信今后的东营,包括湿地保护、发展的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好。
马广仁:由于工作关系我到山东到东营来过很多次,东营是一个新鲜的城市,有活力、有魅力,也是一片乐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们黄河流域入海的一个保护区,这个保护区内的生物种类也很多,所以每次我到黄河三角洲来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感受。这次刚好赶上鸟类迁徙的季节,我昨天到了黄河三角洲又有一个新的感受,所以我在这里希望全国关心湿地的人们可以到黄河三角洲来体会一下,来感受东营市委市政府、东营市人民在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
马丁:这是我第一次来东营,昨天我们已经考察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这里湿地的面积和规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东方白鹳等鸟类,尽管这些鸟类已经向南飞了,但是这一切都清楚的说明,我们东营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陈家宽:第一非常年轻,因为东营建设在非常年轻的地方,城市建设历史也非常短,所以是全国非常年轻的城市。第二充满了活力,因为在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居然有600万个鸟波澜壮阔,充满活力,另外城市充满活力。还有十分大气,我听了申市长对东营的发展规划的介绍,看了建筑非常大气,保护区的建设有15.3万平方公里,这种保护区所表示出来的那种气势人人震撼,所以我是12个字,非常年轻、充满活力、十分大气。
申长友:我认为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我们东营:一是年轻,这是一片年轻的土地,也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我们在几百年前脚下就是大海,是黄河这个搬运夫,把黄土高原的泥沙堆积成了黄河三角洲;再一个东营市也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是因为这里发现了油田,开始会战,1983年建立东营市,今年正好建设30年。第二句话是富饶,我们这里有石油,现在我们的石油产量已经开采了50年,还能开采50年,有10亿吨的储量,是中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80%的储量和85%的产量来自东营,我们这里还有广阔的土地,每年黄河给我们造地两三万亩,现在别的地方土地在减少,唯有东营土地在增加。而且我们这里还有广阔的海岸资源,海岸线有410公里,东营市北面、东面都是大海。第三美丽,东营有美丽的湿地,还有河海交汇。第四我们这里发展潜力巨大,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11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东营作为惟一全部纳入这两个国家战略的城市,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下一步要把潜力变为经济优势。
保护湿地资源
陈克林:现在国际上有一个叫做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167个国家成为这个公约的缔约国,根据湿地公约的规定,湿地的概念是这样的,就是江河湖泊沼泽,另外海洋海岸带在退潮以后的6米以上的区域,浅海区域,也是湿地的范围,同时还要加一些珊瑚礁、一些岛屿,都是湿地的范围。第三类就是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包括稻田、水库等等,一共有40多种类型。
湿地保护在国际上热度非常之高,很多国家都开始发展起来了。从全世界来讲,湿地的面积占了地球陆地表面的6%,这是天然的湿地。如果加上人工的湿地又是6%,大约总共在12%左右。自从经济发展、地球人口增长,特别是近百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对湿地的破坏比较严重,换句话说,发展经济第一位首先使用湿地资源,因为人们居住在湿地的周围或者湿地里面,所以湿地很容易被开发利用。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湿地最早,破坏的程度也很严重,像美国、欧洲一些发达的国家,它们的平均湿地损失掉了50%,这是从面积来讲。从复杂的角度,主要是湿地的功能或者功能价值的转换,一个很好的天然湿地,由于开发利用转换成人工湿地,可能价值原来从一亩地一千美元现在变成了一亩地一百美元,所以服务价值发生了变化,这是近些年来国际上之所以认识到湿地保护所体现的价值是非常之高,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湿地保护的重视。
马广仁:中国湿地的特点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面积大,现在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第二个特点分布广,我们31个省自治区、东南西北湿地分布很广。第三叫类型全,主要是湿地公约的42型三大类在中国都有分布,只是中国在湿地公约的分类系统里面主要讲到是滨海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内陆湿地分成三个: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所以我们是五大类。第四句话区域差异明显,就是南方的、北方的、东部的、西部的,类型都不一样,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比如我们集中连片的沼泽湿地主要在东北,比如我们的泥碳地主要在四川,比如湖泊群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第五句话是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资源里面植物、动物,包括水生的都很多,这个数据我记不太清了,大约植物1700多种,所以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nlc202309040326
我们国家中央人民政府在湿地保护管理中大体分几个方面,一个是从政策上,我们从2000年开始出台中国湿地保护行动指南,2004年国务院专门发了一个关于加强保护湿地的通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里面专门提到了湿地的内容。从机构上国家正式批准组建了国家层面的,具有全国指导和管理的一个机构,也就是我们这个机构,设在国家林业局。同时31个省市自治区大约现在有14个省有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没有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省份也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这件事情。第三从规划上,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我们国家的湿地保护的中长期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我们又制定了阶段性的,也就是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央财政拿出大笔资金进行湿地的保护。现在按照湿地公约的精神,我理解是两句话,一句话叫有效保护,第二句话叫合理利用。在有效保护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功能管制利用区,这四种方式对我们国家湿地进行有效保护,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全国建立的保护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大约550多种,建立湿地公园430多处,其中国家级298处,保护小区就更多了,保护小区主要是对单一物种,比如野生大豆进行有效保护,在沿海我们通过多功能管制利用区,在利用的同时进行有效保护。
李文华:我们现在湿地还处在一个非常严峻的破坏和对话的形势之下,比如说由于我们人口增加这么快,很多问题就产生了,比如说有些地方把湖泊变成耕地,有些大型的水利建设,另外就是污染的问题等等各个方面。而且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破坏的形式突出的特点不一样,比如东北地区主要是把湿地变成耕地了,现在长江流域或者华东地区,人口密集、发展很快,城市化发展很快,那地方城市化和污染问题就特别突出,西北地区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告急,那个地方危险,农业发展以后就缺水了。再有比如说青藏高原,现在看起来那个水是很好,但是雪山在融化,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从将来看这是非常大的隐患。那么将来我们湿地会怎么样,因为不管怎么说水还是湿地中最根本的特征,而且从面积上来讲,根据最近十年几乎是3%,按照这样的情况退化下去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提出来,我们能不能像耕地一样划一个红线,这个地方必须死守,要不然不好办,因为我们的湿地看起来是类型比较多,比较齐全,但是我们面积很少。有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来,是不是耕地提出来18亿亩,咱们这边是不是至少应该保存6.5亿亩,我觉得这个愿望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从思想上也是很赞成的。另外,在划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为了保存湿地不只是像农田那样就行了,还要供给湿地周围的流域或者面积,这个事情怎么弄?另外我们说湿地要保存,除了面积问题还有质量问题,到底哪些指标来反映它是退化的。因此我的建议是这样,我们要积极的进行研究,最后又要科学的论断怎么样有它的可行性,这样的话就把我们很好的愿望能够具体落实到实际上去了。
刘劲:刚才李院士的话,我是见证人也是亲历者,我记得1999年我们拍摄电视剧《长征》,当时我们爬雪山是在四川,过草地就是刚才李院士说的草原,当时去拍的时候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就是沼泽地里有沟,因为我们行军有时候骑马,那个沟马过不去,很宽,两三米,我就问这个沟是干什么的?说排水,排水干什么?养羊养草。因为改革开放发展初期羊肉很值钱,藏民很开心,羊长大以后一卖到年底有很多的收入。我感觉,你还是把自然环境破坏了,总觉得不对。很可喜的是,我今年又去了一趟阿坝州,又回到那个湿地草原,我首先看有没有沟,那个沟没了,但是有铁丝网了,后来我问他们沟呢?沟填平了,说以前排水是不对的。我说铁丝网干什么的?是分片放牧,今年把这片草地圈起来让它长,牛羊进不去,我让它到那片吃,明年再把这片吃过的圈起来,我说这样挺好,就像休鱼一样,几个月不去打鱼。还有在那个草原基本建不到羊了,全是牦牛,我说为什么?他说羊吃草太厉害,把根都要吃掉。牦牛别看挺粗壮的,但是很温柔,只吃地面上的草,我说这挺好,我说你们牧民利益会不会有牺牲。他说我们现在有很多经济收益的渠道,比如我们把环境保护好,把湿地保护好,有很多人自驾游来旅游,都来拍照,我们收入起码比我们养羊时还要高。因为他算经济细帐,所以我特别开心我们的藏族牧民们都有了保护湿地的意识。
陈家宽:湿地这个概念比原来湖和沼泽更重要,实际上它把海洋和生命并列起来。全球所有淡水资源最终是通过这四种类型湿地保存下来的,因为水是人的生命资源,湿地最早是为鸟,后来为了生物多样性,现在可能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看看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一章里的解读,我觉得是最好的概括,第一个任务是把国土资源空间开发要优化,该保护的保护,该利用的利用,要把人类的公民活动和城市化压缩在一个空间里,这非常好。东营我注意到了,他把自然保护区,面积非常大,保护起来了,然后公民区分开,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国土资源的哪些地方应该开发,哪些地方应该保护,保护当中如何跟人和自然协调,要空间合理化,这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水源地、农业安全的耕地要保护起来。第二个事情,十八大文件讲得非常好,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如果不改变的话是没有用的,包括对长江流域的水利资源怎么利用,怎么建坝,包括我们现在大量污染的排放等等,我觉得一定要改变,这跟每个人都有关,湿地决不是主管部门的,人人都有关,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第三个比较紧迫的,对已经受到损害的湿地和环境要修复,我们修复任务非常重。第四个最重要的方法是立法,用法律规范我们。
申长友:国务院批复的两个区域都提出了生态优先,所以我们工作中确立了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理念。在工作中我们把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突出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地。构建森林环抱、水系环绕、湿地相间、鱼鸟共生的生态系统。二是我们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改善环境的基础,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在把东营市中心所有的污染工业全部搬迁。另外在市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约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我们把生态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我们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突出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魅力的生态城市。
nlc202309040326
燕翔:我们全省9600万人民对湿地也是情有独钟,非常的爱护湿地,所以我们山东出台了省委省政府的文件、政策、条例,包括山东省人民政府的省长令都有。山东这几年一共投入了19亿,我们重点治理了黄河三角洲、南四湖、黄河古道等所有湿地。现在全省有湿地面积大约在200万公顷,占整个山东国土面积的12%,而且我们现在有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98个省级以上湿地保护单位。
刘劲:我是绿色中国形象大使去过很多地方,像浙江的衢州乌溪江,我在那打过鱼,我看渔民不费劲拿着网兜一兜就是一条鱼,太容易了,但是他说不是随便打的。还有那个白鹭就在我头上盘旋。其实我们国家只要稍微下功夫,以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聪明能干、我们的勤劳,一定能把美丽中国早日建成。
马丁:听了专家的发言,我也有同感,中国像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现在已经指定了46处国际湿地,可以说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现在我想谈一下欧洲的湿地保护的现状,上世纪以来,欧洲已经丧失了50%的湿地,现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保护体系,湿地公约的起草在英国,就是在我的家乡,我们基金会参与了这个公约的起草,也作为这个公约的发起人之一。目前在欧洲一共有47个国家批准加入了湿地公约,现在一共有1001处国际重要湿地,跟中国没办法相提并论,因为相对来说国际湿地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13%。但是由于欧洲人口稠密,面积非常小。所以,保护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欧盟制定了三个指令,在它的成员国里,要求在指定的区域进行严格的保护。第一个指令是栖息地指令,要求到2015年指定的特别保护区要处于良好的状况。第二鸟类栖息地的指令,专门设立特别的保护区保护这些水鸟。第三个指令就是要求在欧洲建立水框架指令,要求欧盟成员国制定河流流域管理计划,以改善水质增加水量,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
马广仁:中国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归纳了三个方面:一个叫做面积减少,十年间我们湿地面积减少300多万公顷。一个是功能下降,一个是生物多样性降低。这是一个问题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现在的制度问题,现在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法规,我们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很多事情都要用法律的方式把它固定下来,只要立法了人们就去遵守它,这是制度方面。第二我们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现在湿地的生态系统都是阶段性的。比如说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没有建立。第三个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还比较缺乏。五年以前,我们委托中科院就湿地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健康的评价体系,就是湿地是不是健康的;一个是功能的价值评价体系;一个是经济的评价体系。三个评价体系,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确实建立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我们现在已经在全国选取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实际的检验。单说经济评价,我们在这之前选取了19个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了评价,按照这个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每公顷湿地经济价值大概8~20万之间,由于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由于发挥功能不同,自然每公顷的经济价值肯定不同,平均大约在每公顷10万左右。
生物多样性保护
陈家宽: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总和及其变异体,还有包括它跟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以生物多样性一般误读成物种多少。所以要纠正物种的多少,这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内容,还包括生态类型还有遗传资源。第二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的,受损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从生态系统来讲,我们讲湿地,中国的湿地关键是有四种方式改变,一种是改变它的物理过程,比如说原来是跟江湖相通的,像鄱阳湖、洪湖是通的。有些是跟长江连通的,那么你修了很多坝,很多鱼上不去了,这个物理过程改变了湿地的自然的水文过程。第二种方式是污染化学过程,大量的排污,还有营养物质加进去。第三种是外来物种入侵。还有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上四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的保护问题。现在比较难办的是全球气候变化,非常难控制。前面物理的、生物的方式,是人类主动行为造成的可以改变,但是全球气候变化这个最困难。
李文华:中国的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在世界上来讲有很多的创意和很丰富的经验。生态学提出来到现在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国用生态学是解放以后,所以最初阶段我们只能跟着国际上进行学习,中国的后发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咱们生态学会从1970年成立时只有几百人,到现在已经一万多人。目前来讲,有些情况我们还是要像国际上学习,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但是有些方面我们一起在前进,在某些领域,特别是牵扯到实践和理念的问题上,我觉得我们有些地方已经领先。
陈克林:湿地到底在气候变化当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过去确实很少人知道湿地到底发挥什么作用。湿地是储存二氧化碳巨大的仓库,刚才刘劲先生提到那个草原,您看到的堵的那个沟就是我堵的。为什么堵?原因是上世纪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开始以后,大量的排水,为了扩大草场,为了扩大牧业。而这底下全是泥炭,泥炭就是碳形成的前期,最深可以达到十几米深,而且如果在不破坏的情况下,全球陆地碳达到5400亿吨,35%的碳是在湿地里储存的,可以想像泥炭被破坏的话,二氧化碳天天都在释放,因为它的水排了,排了以后好氧性微生物繁殖以后释放大量的碳。所以被排干的湿地中大量二氧化碳在不断的排放到大气当中。本来这个湿地是抑制气候变暖、阻止气候变暖,但是由于没有保护好,破坏了它,它不但阻止不了反而促使加快对碳的排放,现在我们说全世界基本都知道了,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就是这样的因素。
刘劲:“洪湖水浪呀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呀是家乡啊。”大家知道这首歌是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歌,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最喜欢听的一首歌,我想他一个是喜欢听这个旋律,再一个浸透着总理对湿地的爱护、对湿地的重视,所以我希望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多一些像洪湖、洞庭湖、青海湖,尤其像东营这样的湿地,因为有了良好的湿地,我们才有好景、好时和好的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美丽家园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县社保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美丽家园。
当我国航天员乘坐神舟飞船第一次离开地球,在太空遥望自己的家乡时,他们发现:我们的地球是一颗被水包围着的蔚蓝色星球。在这蓝色星球北纬30º、东经109.5º的地方,就是我美丽的家园──宣恩。
曾记否,1959年这里发生过特大干旱,1983年、1998年这里发生过特大洪水,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在那物欲横流的年代里,许多人只顾眼前利益忙碌着,缺乏环保意识,从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甚至不惜牺牲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大片树木被砍伐,野生动物被猎杀,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灾害频发。以我们县城为例,从前,人们形容这是一座“光灰的”城市,整天浓烟弥漫、尘土飞扬、污水遍地、蚊蝇滋生、臭气熏天。是的,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朋友们,回顾这些往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了: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看如今,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和各项环境标准,加强了各级环保机构,环保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看如今,县委县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弘扬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为建设绿色家园做出了不懈努力。在乡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兴茶园、建果园、退耕还林,一座座沼气池告别了昔日的炊烟,一幢幢新楼房取代了原来的小木屋。在城镇,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修河堤、拆烟筒、建广场、还绿地,修排污渠,普遍采用水电、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不断引进环保监测、垃圾处理等新材料、新技术。仅县城每天清运处理垃圾65吨以上。今年,县委县政府又提出节能减排新举措,合力打造贡水走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我家园,从我做起。作为一名社会保险工作者,我应更好地关注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做到“三个带头”:一是带头宣传环保理念,二是带头使用环保产品,三是带头爱护环境卫生。我坚信,只要全体公民都加入“环保”行业,建设家园,保护家园,就一定能够让这片天空更蓝,青山更绿,河水更清,空气更好,环境更优。到那时,我们共同的家园将会变得更加绿色繁荣,鸟语花香,风景如画。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XXX,是一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在乡镇林业站工作。能够站在大家面前发表演讲,心情十分激动,感到无比荣幸。今天,我作扎根基层一线,建设美丽中国的演讲,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谈谈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的一些感悟体会,激励自己牢记使命,勤奋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好久不见了,什么角色呢,细心装扮着,白色衬衫的,袖扣是你送的,尽量表现着善解人意的,频繁暴露了自欺欺人者,越掩饰越深刻,你说我说听说忍着言不由衷的段落,我反正决定自己难过,我想摸你的头发只是简单的试探啊,我想给你个拥抱像以前一样可以吗,你退半步的动作认真的吗,小小的动作伤害还那么大,我只能扮演个绅士才能和你说说话。我能送你回家吗可能外面要下雨啦,我能给你个拥抱像朋友一样可以吗,我忍不住从背后抱了一下,尺度掌握在不能说想你啊,你就当刚认识的绅士,闹了个笑话吧。
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篇6
PM2.5,一个曾经我们从未听说过的词汇,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心头的一处痛。出门见不到蓝天,外出必须戴口罩,高速经常关闭,医院呼吸科经常爆满。人类破坏环境,不尊重自然规律,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如今,已将曾经生活的天堂变成了地狱。有些人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在有生之年竟然失去了蓝天”“每天一出门就世面霾伏”。曾经的人们为了些许经济利益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如今,生态失衡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沉沉的雾霾之下,治雾霾的紧迫感也在与日俱增。为此,国家环保部公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目前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综合性规划。
环境的问题不只局限于大气污染,水资源的破坏,森林的滥砍滥伐,随意引进的外来物种,水电站的疯狂建设都像蝼蚁一样侵蚀着生态环境。青岛市红岛至上马的大片原始海滨盐碱滩涂湿地正在变成国家级高新区,大片滩地正在被成群的挖掘机、大卡车挖土填埋,几天的功夫就变成了厂房,动物及水鸟们的天堂不复存在;无独有偶,位于黄河沿岸的慧源生态园,约700亩原生态的黄河湿地竟被拖拉机开垦翻耕,村民们在此种植的3000多棵杨树有三分之一被毁掉,而在湿地生长着的大片野生柳被毁掉的更是不计其数。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不惜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蝇头小利。我们不禁自问,难道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真的不可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位于鄱阳湖边的共青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示范区内一个年轻的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压力都很大。近10年来,共青城市引进外科手术中的“微创”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循环经济被许多人看好,在农村,以前玉米脱了粒,玉米芯就成了废物,大都被农家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今开发了高生物技术,用玉米芯研制出了低聚糖,玉米芯提取木糖醇等产品后还可以将废渣卖给电厂,从而形成了闭合式的循环产业链。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尊重。环境保护的措施势在必行,国家层面要加强对环境破坏的监管力度,完善并细化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对环境破坏者的有力威慑,加大对其处罚力度,并追究刑事责任;企业方面要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形成闭合式产业链,降低污染,降低能耗,提高产出;媒体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使民众明白环保的重要性;普通民众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节约资源,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我党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要性, 并且要争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建成美丽中国。
二、当前中国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 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环境恶化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严峻的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各种资源需求与供应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虽然矿产、林业等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 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 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
二是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现状日趋严重。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 近几年, 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 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湖泊 (水库) 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 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 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 (PM 2.5) 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每一年因为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疾病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这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是生态环境恶化, 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例如部分地区对国土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无序开发使全国近80%以上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 全国水土流失356.92万平方千米, 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此外, 河湖干涸、地面沉降、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都亟需引起重视。
由此可见, 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维持下去, 只有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供需矛盾、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三、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宣传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 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 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若不破除传统的观念和意识, 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和思路并付之于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 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 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必须强化政府责任、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三是建立市场会机制, 充分运用市场手段,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加强环境监管,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3. 提倡科技创新, 促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 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能力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能力。应当更加注重科技自主创新, 在紧跟国际新技术新进展的基础上,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 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力争抢占国际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加强开发的同时, 也要加大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 不断将新科技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去。
4. 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生态既要保护又要修复, 要加大对已遭到破坏生态的修复和对生态脆弱地区的投入和保护力度,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促进形成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一是加强监测预防。加大环境监测力度, 实行严格的环境质量控制标准, 强化监督手段, 为污染防治奠定基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提高防御能力。二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 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 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三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 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四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生态产品要直接惠及百姓, 要大力加强林地、水源、湿地、草原等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 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 篇8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失衡、再到和谐盘旋上升的过程,纵观人类悠久的历史,人们从敬畏自然到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最终挑战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也给自己带来一系列值得警醒的后果。历史进入20世纪, 曾经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辉煌胜利的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优越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却造成了自然的满目疮痍。在发展与自食恶果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才有了如今正在崛起的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生态文明阶段。
对生态文明广义的理解是: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自身特有的三层和谐观念,即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谋求与其他物种的和谐生存、在人类共同体内部谋求不同生态文明之间的和谐以及在个人的心灵深处谋求理性意志和情感的和谐。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多为狭义上的理解,即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践自然、滥用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实践,必然有其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和直接来源
身在资本主义大扩张的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亲眼目睹了机器化大生产神奇的物质财富创造能力,但同时他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财富创造,是以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为条件的。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受历史的局限,他们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不够系统,还没有形成体系,但是通过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我们仍然可以清晰的发现他们的真知灼见,以及散布在著作中对生态问题极具洞见的认识和论述。
1.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人类不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恣意破坏,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够在与自然的共存中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利益。
2.实践是人与自然的纽带
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人类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延续种族,提高生活质量,将自然改造的更加适合人类居住。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又强调,人类的实践以及对自然的索取不能永无止境,否则物欲膨胀,只关注财物索取,不理会环境承载力,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最终两败俱伤。
(二)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所吸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无论其内容的丰富性,还是思想的深刻性,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璀璨夺目的。中国人形成了整体统一的宇宙观,以这种宇宙观观照世间万物,皆是有情、有义、有生命的体现。天地含情,万物化生。人与天地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天赖人以成,人赖天以久。尽管古人的某些思想带有神秘的自然色彩,但是其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还是蕴含着许多哲理,为我们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思想资源,如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第一次哲学思考;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则是更直接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我们当今生态文化建设更具影响力和指导作用。我们归纳我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
尽管古人关于天人合一有不同的说法,但其思想的本质都是强调人要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在统一。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重要一端。如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中,山林河川是历代文人士子最重要的精神家园,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已经溶入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成为后世文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梦影。
2.万物平等、尊重生命的生态价值观
比如,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激起了动物保护者的极大关注。当人的利益与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发生冲突时,传统文化中尊重生命、万物平等的观点也许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方向。
3.顺应自然、永续利用的生态实践观
庄子说:“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这种顺物自然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事物的本性,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人为干预。人类在实现自身利益的时候,也应该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但“发展”本身意味着什么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思考,大家想得比较多的是怎样搞“发展”、怎样大搞快搞“发展”,各式各样的“发展”研究都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发展有度,有临界点, 越出度, 接近或超过临界点,就会引发生态灾难, 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就我国的生态系统而言, 这样的临界点离我们非常之近, 不再是未来的、长远的可能性,而是眼前残酷而又难以回避的现实。说到底,人民不仅要富裕健康的生活、稳定富强的中国,还要美丽的家园、美丽的中国。这些年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自然生态系统脆弱;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容乐观;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贯彻落实这四句话,就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有待加强。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只注重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很少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传统道德建设很少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下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不够,在环境道德教育以及环境道德实践方面比较薄弱,即使进行了环境教育也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的效果。所以我国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有效的规范自己的行为,生态文明意识没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来。
前些年有一则公益广告“人类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泪”,令无数人为之一震。眼下,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欠缺的就是这种前瞻意识和危机意识。对于一些部门而言,生态与环保“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名义上环评是第一道关,但在现实中环评为重大工程让路,“先上马、后补票”事件时有发生。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说,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
首先,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目前,我国公民对生态价值定量评价的意识不强,在我国,资源价格基本上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但这个价格反映出的并不是资源真实的价格,它只反映了资源的开发成本,而在开采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所造成的损失不计入成本中。所以,我国市场体现出来的是“产品高价、原材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片面价格体系。这种“环境无价”观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了很大负面影响。生态价值同样是评价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标准,我们要向公众推广资源环境有价的新观念,在制定经济发展指标时考虑环境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责任感。
其次,树立生态消费意识。2008年由中消协组织的“最应该摒弃的十种不良消费行为”评选结果是:明知驾车劝饮酒;景区公物不爱惜;野生动物上酒席;处理垃圾不分类;红白喜事过奢靡;餐后离席满桌菜;住宿宾馆长流水、长明灯。目前我国存在一次性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炫富消费、畸形消费、借贷消费和非法消费等等不健康的消费现象。这都在提示我们的生态文明观念严重缺乏,这些消费模式之所以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是因为其核心是物质主义的,它把满足人的无限物质欲望作为第一目的。拉动内需的确需要刺激消费,但是公民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政府引导正确的可持续性消费行为。可持续性的生态消费模式包括三层基本含义: 一是绿色消费,在消费过程中选择没有被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健康产品,消费后合理处置垃圾,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适度消费,转变消费观念,在满足对商品需要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能源,崇尚简朴。三是持续消费,注重对后代带来的影响。可见,实现消费“发展性”与“可持续性”的双赢,这正是可持续消费的本质内涵所在。
最后,树立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更高层次的追求,自然生态,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审美价值。当我们置身于湖光山色中,看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听松涛阵阵穿林响箭,春风中纸鸢飘摇,夏雨里芙蓉如面,秋夜里雨打芭蕉,冬天里梅影卧雪,精神情操自然得到陶冶,美丽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不能给予的精神上的满足。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是顺应时代变化,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呼应,更是在提醒党员领导干部,发展到底要GDP还是要生态与资源?要财政收入还是要民众幸福?要一时面子还是要造福后代?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响应者和推动者,这彰显了中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新行动纲领,这是一个关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计,必将给人们增加更多的福祉,这也必将建设出一个青山、绿水、富庶、繁荣的“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 篇9
一、【时事背景】
1.去年广东平均灰霾天数为44天,佛山最多,达到139天。主要灰霾带在珠三角一带。
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珠三角城市群空气中颗粒物含量远高于全省其他地区,其中佛山、江门和东莞最为严重。
据测算,如果按每个成年人每天吸入15立方米的空气来计算,其每天吸入的PM2.5将可能达到1125微克。
2.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理论架构】
1.经济生活
_______________。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值决定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提倡绿色消费,实行低碳社会生活方式。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__________________。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发挥财政、税收、货币信贷政策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搞好宏观调控。)
__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沙化严重,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现在人们不得不退耕还林。这说明
答案:D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3.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种发展模式说明 答案:C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由于其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回答4-6题。
4.下列有利于减少PM2.5,建设“美丽中国”的做法有
答案:B ①改善能源结构,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②控制源头,向国外或西部转移高污染的产业
③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5.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这一做法表明 答案:D A.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B.政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 C.政务公开有利于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D.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关注民生
6.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
答案:C ①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消除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差距 ③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④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答案:(1)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较少,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CO2排放量很高,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模式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2)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两型社会。③引导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④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社会责任。⑤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⑵材料二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②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⑶结合材料二,分析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做到了从实际出发。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③规律是客观的,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相结合。
⑷结合材料三,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①营造生态文明宣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理念,改变自身的行为。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篇10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流泪,这种气体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如今,汽车尾气的治理已取得很大成功,但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环保出行;再者就是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水用电;拒绝过分包装;不追求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的志愿者;要认识到草原危机,认识到土地荒漠化等等。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推荐阅读: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09-13
生态保护与建设09-28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06-12
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10-08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10-03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12-03
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07-30
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09-02
专题四: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09-25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