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2024-09-25

专题四: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精选7篇)

专题四: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篇1

专题四: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一、背景材料

1.世界环境日 2017年6月5日是第46个世界环境日。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连相生”,旨在呼吁和鼓励大家走进自然,欣赏它的美丽并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而以行动保护自然。中国将2017年的环境日主题确定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2.“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十三”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

3.2017年6月11日至17日是第二十七届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3日是第五个低碳日。宣传周期间,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围绕“节能有我,绿色共享”“工业低碳发展”的主题举行了节能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节能技术推广等活动。

4.目前,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已满三个月。期间,28个督查组共检查了3万余家企业(单位),揪出2万多家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问题率超6成。

5.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报告第9章“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约1088字。报告全文中,为建设美丽中国划出以下重点:自然18次,绿色12次,生态环境11次,节约6次,低碳4次。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3)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6.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1)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7.共建生态潍坊。2018年1月5日,《潍坊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健全完善企业环保预警、倒计时整改机制,落实企业达标排放主体责任, 1 全面清理“散乱污”企业,加快中心城区6家企业搬迁进度;开展全民节水行动,推广“零增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严峻性原因:①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②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3.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步扩大。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4.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6.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我国根据现有的人口国情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利于缓解老龄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8.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9.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努力。

10.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结合点

社会责任、生态意识、公民道德、公共参与

四、中考试题预测

1、为什么要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的可持续发展。②是落实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④是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2、请结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说说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有什么重要意义?(坚持绿色发展意义)①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人民群众绿色、低碳生活。②有利于落实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④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为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请提出你的建议。)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④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4、企业如何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做贡献?

①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法律法规,科学发展,节能减排。②加强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5、我们青少年怎样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1)宣传者: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2)践行者: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①爱惜粮食、节水节电;②少吃烧烤食品,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用品。③绿色出行,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④积极参加植树种草活动,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植被;⑤垃圾分类处置;⑥不焚烧树叶秸秆、不燃放鞭炮等。

(3)维护者:依法同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

6、请你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国家: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②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企业:①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法律法规,科学发展,节能减排。②加强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个人:①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要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低碳生活。②依法同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7、请为建设“美丽中国“拟定几条宣传标语。

①美丽中国人人共建,中国美丽人人共享; ②过低碳生活,享绿色人生; 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8、请你为学校设计几个开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活动形式。并说说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活动:①评选”青少年节能减排标兵”; ②开展废旧物品再利用创意大赛;③倡议节日不送纸质贺卡,送电子贺卡; ④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增强节约意识;⑤学校采用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

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②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依据有哪些?

①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费损失严重。②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影响人们生活,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③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10、为推进水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建立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约束制度。②开发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③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④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④坚持依法治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治水。

专题四: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篇2

“五位一体”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步入新阶段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 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 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 这种变化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是落实科学发展本质要求, 是使我国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升华之举, 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正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代表、宁夏中卫市委书记马廷礼认为, “‘五位一体’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 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 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各项建设的过程中, 都要内在地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坚持可持续发展;政治建设要蕴含生态环境保护, 作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文化建设要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观念和精神;社会建设要兼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认为, 未来的社会发展, 一定要将生态文明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 生态绿色和谐,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美丽中国”梦想

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轨迹, 也是生态系统承载量不断增多与面临更大的生态需求压力的轨迹。在投资和涩出北口公寓拉动型的经济模式下, 我国在生产端产生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 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和经济向内需转型, 消费端面临的生态压力将会逐步增大;同时, 我国未来还将处于城镇扩散能力和辐射能力强化的阶段, 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高人口密度、高物质消耗与高废弃物排放, 也会成为诱发高生态压力的主因。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 我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 总体尚未遏制, 形势依然严峻, 压力继续增大”。

面对这样的形势, 只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才能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 具体而言, 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 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就曾强调,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如今, 生态文明的战略定位明确, 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更为明晰。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使经济发展沿着可持续的道路保质保量地前行。

除了引领经济转型的功能之外, 生态文明建设还关乎社会民生, 针对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呼声, 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确立为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 意即一方面增加GDP, 一方面提高生存生活环境的质量, 让人民拥有健康。

绿色评价体系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优势

尽管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拥有诸多优势。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规划的十二个约束性指标中包含六个环保指标, 这些涵盖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森林覆盖率等内容的指标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严格标尺。

目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由偏重速度转向以质量为重。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 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 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在经济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 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都将有所降低, 生态压力有望在释放缓解过程中逐步消解。与此同时, 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产业, 正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未来十年, 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十年, 也是经济发展方式、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向绿色转型的机遇, 各个层面应该更多关注自然资本投资、保证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这其中, 政府宏观层面的推动将是首要的举措。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方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 将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 从根本上优化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副首席代表李琳介绍, 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一起开发了衡量绿色经济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的张焕波介绍说,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不仅考量人的发展, 同时考量公平因素;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考量自然财富与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经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效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考量政府在环境政策制定、绿色产业投入领域的引导作用, 以及各个地方未来经济向绿色转型的走向。

有了政府顶层设计的指引, 市场行为的方向将会更为明确, 生产、消费将会逐渐形成这样的科学方式:在生态系统供给端, 生产、消费活动要保护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在需求端, 倡导资源高效利用的生产和鼓励可持续的消费。

建设生态文明 奉献美丽中国 篇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

林业发展的目标

《绿色中国》:赵局长,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林业将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

赵树丛: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为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我认为有四大意义:(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业部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一定要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一)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在对地球生物圈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十大生态系统”中,林业部门负责保护、建设、管理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态系统覆盖了近2/3的国土面积,在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布局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森林分布碎片化和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还有一半尚未得到保护,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在持续。荒漠生态系统问题更加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土地沙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总的看,我国山清水秀宜居的美好家园十分有限,需要大力保护的生态脆弱地区十分广阔。

(二)承担起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大职责。1978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16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覆盖范围之广、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额度之巨,堪称世界之最,在我国生态修复工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生态欠账仍然很多,生态修复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林业部门要认真实施好现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谋划启动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实现生态修复工程全覆盖,真正发挥生态修复的主体作用,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水平。

(三)承担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职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是有底线的,这就需要科学的生态安全格局来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要求加快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即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要构建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十大生态屏障,形成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骨架。

(四)承担起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职责。推进绿色发展优势在林、潜力在林。林业具有可循环性和低碳性,是规模最大的循环产业、潜力巨大的低碳产业。要通过做大做强林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绿色发展,要注重林业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以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要发挥林业产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社会的新需求。推进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林业十大主导产业,这既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最大潜力所在,又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最佳途径。

nlc202309021739

(五)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绿色为本。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基本色调和核心元素,只有绿化才能美化,只有山青才能水秀。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身边增绿,让人们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空间和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建设美丽中国要不断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尽快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

(六)承担起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的重大职责。当前,林业部门承担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植物新品种公约等六大国际生态公约和国际森林文书的履约任务,是治理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力量。森林的间接减排功能在《京都议定书》和多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受到高度重视。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生态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林业六大体系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中国》: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请问林业将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赵树丛:去年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确定了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理念,这与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根据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一)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生态规划是保护和利用的“红线”。我国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90亿亩,在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中承担着主要任务。一要编制《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等生态用地,力争划定生态安全红线,并明确生态空间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管理措施。二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编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逐步形成适应各类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生态空间格局。三要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四要完善湿地空间规划。五要完善全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规划。六要完善林业专项规划。据初步估算,全国林业生态空间规划可达到80多个,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林业实施的重点工程是国家生态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一要继续实施好现有重大工程。二要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尽快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工程,并针对一些特殊的生态区位、特殊的生态需求,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三要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谋划实施一批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健全和完善生态工程布局,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以重大工程推动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三)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林业的生态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有形的,二是无形的。无论是生产有形的生态产品,还是生产无形的生态产品,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基于生态产品的公益性,推动生态产品大发展应坚持两条,一条是对经营主体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另一条是要让消费主体支付一定的成本。要通过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挥特殊作用。

(四)着力构建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一要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林业补贴制度,扩大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林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生态产品提供有力支持。二要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政策。逐步提高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标准,扩大资金规模。三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鼓励发展林业十大绿色产业的支持政策,对林下经济发展、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生态产业给予扶持,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四要加大对林业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持政策,确保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顺利实施。要通过构建政策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渠道和增长机制,确保生态建设有长期、稳定、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一要加强国家立法。二要加强地方立法。要通过加强立法,形成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生态正义。

(六)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树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大厦,那么生态文化就是大厦的地基。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要培育节约文化。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三要培育生态道德。四要丰富生态文化载体。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广泛普及生态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道德观。

专题四: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篇4

共创美丽射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九(3)班的龚婷婷,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倡导生态文明

共创美丽射阳”。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几年前的射阳。那时候合德镇老街上低矮破旧的房屋如风烛中的老人,满面沧桑;满大街的地面上来不及清理的垃圾如老年人脸上的老年斑,星星点点;用碎砖块铺成的人行道,因未能很好的连接,一到下雨天,行人一脚踩下即成为了“落汤鸡”,使每一个走在大街上的射阳人感到纠心不已……。现如今的射阳,高楼林立,道路宽广,南来北往的射阳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射阳的天不再没有那么的蓝,射阳的水不再没有那么的清,人们喜欢的“绿”少了--------。

此时此刻,我们射阳人是否应该深深地反省:时代在进步,文明更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的路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射阳,应从身边的事做起,做出一点自己应有的贡献。比如说:新的学期,同学们都发了新书,首先想到的就是为新书,包上书皮。有的买塑料书皮,有的买漂亮的包装纸包书。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包装制作既浪费能源又不利于环境保护,还会使射阳的大地上产生白色污染。不如用旧挂历,海报等材料包书,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可以学会自己包书,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样,我们既节约了金钱又节约了纸张,何乐而不为呢?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使用两面用纸、自订草稿本、随手拧紧水龙头、一水多用、随手关灯、不剩饭菜等。同时还可以进入社区、家庭,广泛宣传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不随手乱扔垃圾”的主题活动。让我们射阳人都参与到“倡导生态文明

共创美丽射阳”的活动中来。同学们!当我们流连于九寨沟的碧水青山、陶醉于西藏的湛蓝天;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射阳,要大力倡导爱绿、护绿、植绿;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射阳,就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射阳,就要让射阳的天更蓝、射阳的水更清。要把饮用水源保护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射阳河“清水走廊”建设,积极推动县城小洋河综合整治,加快实施新洋港、黄沙河、小洋河等主要河流的整治,城市内河要消除“黑臭”现象,还居民一个良好的水环境。要强化PM2.5的治理,实施“蓝天”工程,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加强在用机动车排气检测,加强建筑工地、道路运输、服务业和园区粉尘、烟气治理力度,减少雾霾天气,还射阳人一个蔚蓝的天空。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学们,我们应该踊跃加入“倡导生态文明

共创美丽射阳”的活动中来。一人多植一棵树射阳会增加多少棵树,一人节省一粒粮呢、少扔一张纸呢、节约一滴水呢、少用一度电呢等等------。那时美丽射阳将更美丽。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5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版权所有 ©

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网

技术支持 亿奥网

管理登录

链接资料

链接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2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链接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历程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

一、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1年3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 3 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摘自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

链接三:观点妙语

1.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观点。

环境经济学领域较早运用“外部性理论”,提出环境问题是由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造成的。在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实践后,又提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并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简称“EKC”)来说明。认为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波特假说”,认为环境保护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设计适当的环保标准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结果不仅会减少污染,同时也会达到改善产品质量与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激烈矛盾。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状况恶化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系统的影响,以及两个系统的密切联系。国内环保界专家形象地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摘自“科学发展主题案例”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环境保护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关键作用

环境保护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作用,体现在“先导”、“优化”、“助推”、“扩容”和“增值”等方面。“先导”就是推动区域、流域和行业规划环评,明确生态功能区划分,对发展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加以明确,引导地区和企业搞好经济发展;“优化”就是利用金融危机和危机后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助推”就是对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按规定标准程序加快审批,为不合规定的建设项目设置不可逾越的“防火墙”;“扩容”就是通过推进污染物减排,腾出和扩大 4 环境容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增值”就是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环保产业,形成现实生产力和创造绿色物质财富。(摘自“科学发展主题案例”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3.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要求相契合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

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椠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摘自《嘹望》)

4.几则妙语

生态文明是神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我们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

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

——“光盘行动”公益宣言

链接四:数字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

主要是:资源约束趋紧,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也都在55%以上,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2/3城市缺水,大江大河特别是黄河、海河、淮河、辽河及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红线;环境污染严重,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现 5 象凸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加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石漠化面积占1.3%,8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摘自《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2.近5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被治理

目前,我们国家约有1/5的国土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每年仅因此相当于吃掉了3.5%的GDP总量。2002-2011年,我国有1250个县出台封山禁牧政策,封育保护面积达72000平方公里,新建成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300多条。我们国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四川省的面积,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达15亿吨以上,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1.5亿群众直接受益。(摘自央视网)

3.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超6500亿元

丹麦技术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1吨随意搜集的电子板卡中含有大约272.16公斤塑料、129.73公斤铜、0.45公斤黄金、40.82公斤铁、29.48公斤铅、19.96公斤镍、9.98公斤锑;翻新轮胎性能和质量均能达到甚至超过新品,而其成本仅为新品的1/4,节能达到60%以上,节材超过70%。有数据显示,仅国家开展的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就回收旧家电6211.3万台,共回收利用各种废旧物资9.67亿吨,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超过6500亿元,可再生资源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0%,其中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四大件就回收了6000多万台,为此节约的能源价值近2万亿元,相当于节约矿产开采量65亿吨,相当于开发了5000多个大型矿山,节约标准煤10亿吨,减少垃圾处理量35亿吨。(摘自《经济日报》)

4.10年义务植树264亿株

2002-2011年,全民义务植树61亿人次,一共植树264亿株,如果间隔2米,把这些树排成一条线可以绕地球1078圈,如果每10平方米种棵树,这264亿棵大树能够铺满整个河南省。十年间我国的人工林保持面积由4667万公顷增加到了6169万公顷,同时我国的 6 人工林保存总面积也成了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这相当于把整个云南省都盖上了绿色地毯。在城市里,我们头顶上和脚底下的绿色也越来越多,十年间我们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8%提高到38%,绿地率由24%提高到34%。十年间世界森林面积每年都以52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而中国的植树造林相当于每年为地球追回550万公顷的损失。(摘自央视网)

5.2012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及2013年目标

2012年,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统计数据显示,和2011年相比,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4.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氨氮排放量减少2.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2.8%,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2013年确定的减排目标是:与2012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2%,氨氮排放量减少2.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3%。(摘自新华网)

6.70%以上城市大气污染源来自汽车排放

监测表明,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截至2012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0754.6万辆。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比2010年增加3.5%,其中氮氧化物(NOx)637.5万吨,颗粒物(PM)62.1万吨,碳氢化合物(HC)441.2万吨,一氧化碳(CO)3467.1万吨。汽车是污染物总量的罪魁祸首,其排放的NOx和PM超过90%,HC和CO超过70%。(摘自《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

7.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密集出台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以及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农业、林业、畜牧等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订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等50余项行政法规;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 7 的决定》等法规性文件。与此同时,国家颁布了1100余项环境保护标准,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了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将环境法制建设推向了决策、规划和综合管理的源头。国家环保部门联合相关部门推出了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公布了高污染、高风险产品名录,严格了企业上市环保核查,有效地抑制了“两高一资”产业扩张,防范了股市风险。(摘自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

8.环保科技工作转型发展目标

具体指标包括:2015年污染减排科技贡献率达55%以上;“十二五”期间制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项以上;“十二五”期间完成30项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40项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和40项工程技术规范;2015年环境服务业产值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达到35%以上;“十二五”期间环保科技人才队伍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增长50%以上。(摘自《中国环境报》)

链接五:名词解释

1.生态文明: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从发展理念来看,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从制度属性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生态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

2.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信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迅速发展时期,国内矿产资源难以支撑经济增长,同时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弃资源。因此,大规模、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利用“城市矿产”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能节省大量原生资源,弥补原生资源不足,又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3.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一词源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4.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它是政府用法律制度将环境使用这一经济权利与市场交易机制相结合,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紧密结合,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酝酿工作可追溯到1988年的排污许可制度试点。2002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落实了“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七省市试点工作。

5.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目前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领域有4个方面,分别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

走向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6

建设美丽中国

侯学伟

命题点一:防治雾霾 【时政材料】

材料一:北京出台“最严禁燃区”方案多种高污染燃料将被禁用 2014年8月4日,北京市正式对外发布《北京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原(散)煤、粉煤、燃料油、石油焦、可燃废物、直接燃用的生物质燃料等十余种高污染燃料种类将被禁止在特定区域内使用。北京城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远郊区县十个新城建成区及全市市级及以上开发区将分步骤完成禁燃区建设工作。

材料二:李克强“硬措施”见成效节能减排创6年来最好成绩 2014年8月12日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字,2014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这是近6年来的最好成绩。2009~2013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2.2%、4.01%、2.01%、3.6%、3.7%。

材料三:中国入秋连中“霾伏” 四大“雾霾带”渐显 2014年十月以来的第三轮大范围雾霾造访中国中东部。随着秋冬“雾锁连城”常态化,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川渝(成都、重庆)四大“雾霾带”轮廓渐显。治理不能一蹴而就,今后数月中国还将面临秸秆焚烧、燃煤采暖、春节爆竹“三道坎”的考验。【考点链接】

①保护环境

②节约资源

③可持续发展战略 【考题预测】

1.北京出台“最严禁燃区”方案有什么重要意义?(1)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治理大气污染。

(2)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4)有利于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用能清洁化。

2.“节能减排创6年来最好成绩”说明了我国实施哪项基本国策取得了成效?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3.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采取了哪些措施?(1)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

(2)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3)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4)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5)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4.雾霾作为一种大气污染,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危害?

(1)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有重要影响。

(2)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5.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费量过大,燃煤污染排放日益增多。

(2)城市机动车加速增长,建筑工地扬尘大,污染控制力度不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6.面对雾霾问题,政府、企业、公民应该怎么去做?

(1)政府: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④严格执法,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⑤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推广高效清洁能源和节能电器。(2)企业:①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规范企业的行为;②加快科技创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③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3)公民个人:①树立生态文明观,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②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少乘汽车多走路;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保护植被;③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同各种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④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7.改善空气质量、建设美丽中国,请你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给青少年提出一些建议。(1)衣:少买不需要的衣服,少机洗多手洗等。

(2)食:少吃烧烤食品,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袋、木筷子、快餐盒等。

(3)住:使用节能家电,夏季空调温度设置在26摄氏度以上,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的良好习惯等。

(4)行:外出时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选乘公共交通工具等。命题点二:建设美丽中国 【时政材料】

材料一:世界环境日 2014年6月5日是第4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为“向污染宣战”。

材料二: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开幕 2014年9月23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峰会开幕式上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致力于在2015年达成一项新的气候协议。根本出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推动能源变革,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率利用。

材料三:环保部发布公民行为准则 动员公民举报污染行为2014年8月13日,环境保护部对外发布了《“同呼吸 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准则》动员公民发现污染大气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拨打12369热线电话进行举报。

材料四:沙漠“女汉子”殷玉珍“治沙女杰”殷玉珍。她从1986年开始种树,从自家门前仅有的1棵树,到如今坐拥6万余亩“碧波”。殷玉珍用20多年苦行僧般的劳动,在 毛乌素沙地腹地画了一个绿色的圈。29年前,殷玉珍初嫁到毛乌素沙地深处的井背塘时,面对寸草不生的黄沙,绝望得几次寻死。一趟趟担水种树,累得不行了,双手护住脸在沙里睡一会儿。中午沙子烫,走一会儿脚就烫出大泡……而今,6万亩绿树从她手底下冒起来,把沙漠变成了“塞上江南”。【考点链接】

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②依法治国

③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监督、建议权 8.“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体现了什么?

(1)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

(2)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9.为什么国际社会需要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的平衡,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制约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应该怎样做?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②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承担责任;③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1.青少年应怎样为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

(1)要密切关注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积极向公众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3)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同破坏环境、资源浪费的恶劣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12.环保部发布公民行为准则,动员公民举报污染行为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工作。

(2)有利于动员公民积极与污染大气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3)有利于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知识,使公众认识到个人在防治大气污染和健康防护方面应履行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

(4)有利于公民行使批评、建议、监督权。13.公民应该怎样践行环保部发布的行为准则?

(1)公民在重污染天气情况下,应响应各级人民政府启动的应急预案,采取健康防护措施。(2)公交优先,尽量合作乘车、步行或骑自行车,不驾驶、乘坐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3)焚烧垃圾秸秆,不燃用散煤,少放烟花爆竹,抵制露天烧烤;优先购买绿色产品,不使用污染重、能耗大、过度包装产品;厉行节约,节俭消费,循环利用物品,参与垃圾分类。14.请你简要评价殷玉珍、曾凡江的行为。他们环保意识强;他们植树造林,保护和改善了环境;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行为,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14.沙漠“女汉子”殷玉珍的优秀品质给你哪些启示?

①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是我们的强大精神支撑;③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义务,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保护我们的家园;④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我们要学习她为改变荒漠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15.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1)国家: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依法治国,加强环境立法执法,依法保护环境;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④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与环保意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生态保护区。

(2)个人:我们应增强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种植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卫生、不乱扔废弃物,开展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节约水电纸张等;进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勇于同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作斗争。【考点训练】

1.2014年9月23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世界各国之所以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并采取积极行动,这是因为(A)①人们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不强,污染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仍在继续②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

③环境问题制约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④世界各国都存在着同样的环境问题,不可能解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绿色梦想”不只是中国的,更是全球的;不只是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不只是未来时,更是现在时,关键是要有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思路。我们必须实施的战略是(B)A.依法治国

B.可持续发展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 3.“向污染宣战”,我们应该(A)①控制PM2.5,保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坚持“先污染后治理”原则

④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国家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右图《雾霾笼罩美丽中国》启示我们必须(C)①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减缓经济发展步伐 ②积极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④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材料一:2014年9月23日,为期一天的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峰会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召集,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专门讨论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会议,120位国家和政府首脑及250名企业界领导人出席。

材料二: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之一,积极制定节能减排措施,号召企事业单位行动起来降低能耗;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1)召开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②有利于世界各国更好的合作交流;③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许多措施,这说明什么?

①说明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②说明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说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3)青少年能为改善气候问题做出哪些贡献?

专题四: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篇7

背景一2012年11月13日,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 这是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背景二2013年5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 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背景三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为《决定》) 明确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 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同过去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相比, 《决定》新增了“环境保护”要求。强化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职责, 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知识关联】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从地理学角度涉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和工业生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问题。

【原创试题】

1.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下面与建设“美丽中国”不符的是 ()

A.降低单位GDP能耗

B.大力发展新能源

C.提高化石能源的比重

D.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全国地面 沉降防治 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 中国逾50个城市地面正在下沉, 其中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国三个主要的沉降区。据此完成2~3题。

2.引起我国上述地区地面下沉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震破坏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地质构造不稳定

D.气候变化

3.我国治理上述地区地面下沉最主要的措施是 ()

A.加强地震预报, 提高抗震能力

B.节约用水, 人工回灌地下水

C.加固地质构造, 减少地铁建造

D.植树造林,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大力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 生能源, 是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 地区和沿海及岛屿地区 (如图1所示) 。

(1) 据材料一分析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和该地风能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核能发电能量密集, 地区适应性强, 极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不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图2是我国核电工业省区分布图。

(2) 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核电开发省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3) 据材料二分析C市发展核能发电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5.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该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在2015年建成, 届时将形成覆盖甘肃全省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结合下面甲、乙两图, 回答问题。

(1) 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哪些新能源?指出这些能源的共同特点。

(2) 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何种生态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 结合图乙, 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6.百度百科介绍, 我国十大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 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读“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例A表示的环境问题是____, 其会引发____ (环境问题) 。东北地区该问题较严重, 针对此状况, 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2) 图例B表示的环境问题是____, 其主要分布 在我国西 北地区的 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 图例C表示的环境问题集中分布在我国____地区, 试简述其原因。

(4) 图中1地区主要 的环境问 题是____, 在其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提高化石能源的比重, 会增加碳化合物、硫化合物、颗粒物的排放, 加剧环境污染, 其与建设“美丽中国”不符。降低单位GDP能耗、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均符合“美丽中国”的要求。

2.B材料中的三个地面沉降严重的地区都是我国人口、城市密集且工农业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 从而导致城市地面下沉。

3.B针对城市地面下沉的原因, 必然要通过节约用水等措施来解决该问题。

4. (1) 原因:内蒙古地区位于中高纬度, 距冬季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近;地形平坦开阔, 植被稀疏、低矮, 地表摩擦 力小, 风力强劲。有利条件: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 利于发电厂的布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本区域能源需求量大, 市场广阔;技术条件 成熟;国家政策支持。

(2) 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区, 且南方多于北方。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城市集中, 经济发达, 能源需求量大;东部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相对短缺;北方常规能源的分布与生产多于南方, 且南方的能源生产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政策支持;核电工业 的地区适 应性强。

(3) 不合理。理由:C为重庆市, 其附近有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 水电资源丰富且可向外输送;大力发展核电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合理。理由:人口、城市集中, 经济发展快, 能源需求量大;核能发电能量密集, 地区适应性强, 污染小。

解析:第 (1) 题, 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等角度分析风力强劲的原因;风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技术成熟、政策支持等都有利于风能资源的开发。

第 (2)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核电开发省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并且南部多于北部, 其原因可从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常规能源分布状况、国家政策、核电本身特点等方面分析。

第 (3) 题, C为重庆市, 联系重庆的实际可回答该题 (可进行辩证分析) 。

5. (1) 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共同特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2) 问题:土地荒漠化。措施:合理控制产业规模, 节约用水,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合理即可)

(3) 废渣、矿渣、电石渣、盐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 减少污染, 改善生态, 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经济的发展, 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 (1) 题, 河西地区位于甘肃西北部, 气候干旱, 风力大, 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些新能源都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

第 (2) 题, 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需引水灌溉, 灌溉方式不合理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等, 所以要控 制产业规 模, 合理利用 水资源。

第 (3) 题, 结合图乙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

6. (1)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或生物多样性锐减) 措施:加大监管力度, 禁止乱砍滥伐;采育结合, 积极营造人工林;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2) 荒漠化气候干旱, 降水少

(3) 南方原因: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受盆地或低山丘陵地形的影响, 污染气体不易扩散;南方的煤含硫量高;土壤为酸性, 不能中和酸雨。

(4) 湿地破坏加强湿地保护,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采取工程措施, 进行湿地恢复等。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图例A表示的环境问题分布在西南和东北地区, 应为森林破坏, 其会引发水土流失,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并且其防治措施应主要从造林、合理砍伐和综合开发等方面进行分析。图例B表示的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应为荒漠化, 其自然原因主要为气候干旱。图例C表示的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川、黔、湘、桂、苏、沪等地, 应为酸雨, 考生可结合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酸性土壤及煤炭的含硫量高等特点分析其原因。图中1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平原, 其主要环境问题应为湿地破坏, 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要进行治理, 对没有破坏的湿地要进行保护, 对正在破坏的湿地要逐步退耕还湿。

上一篇:分管教学副校长开学典礼发言稿下一篇:高三英语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