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专题研讨材料(精选7篇)
社会建设专题研讨材料 篇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材料
候勤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转型期,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奋力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回顾这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增强了“四个自信”。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习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我们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带头传承弘扬革命先烈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时刻把理想信念的“航标”装在心里、深刻铸入灵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工作安排、集团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既要在守纪律、讲规矩上当好表率,又要加强对分管领域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认真贯彻集团党委“四个突破”、“七个一”要求把“两个维护”落到实处。
二要强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坚定理想信念必须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终身必修课。一直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强党,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及经济理论,到陈望道首次翻译《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思想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至今,充分说明了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当前,要把学习党史和学懂弄通做实,理论武装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领导班子要带好头,以上率下,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沉下心来,集中精力,认认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理论武装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要把--重要论述与工作实际联系起来学,把习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学,以学促行、以行践学,以理论学习的新收获,取得思想上的新进步,获得事业上的新发展,推动理论武装思想在建设新型文旅集团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要践行宗旨意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和使命,必须坚持一心为民。”我们作为鄂旅投咸宁集团的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员工、景区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把他们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树牢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以“一线工作法”,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朗的廉洁从业环境。
各位领导、同事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加快“构建新型文旅集团、打造美好生活服务商”,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社会建设专题研讨材料 篇2
据悉, 来自全国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领导与嘉宾1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就“设计创新——建设特色医疗服务环境”为主题, 全面探讨当前国内外医疗环境设计构思, 分析探讨装饰装修方案、深入交流医院环境建设中的创新思维与成功经验, 就医院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和材料应用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并通过专家解析、案例评述、对话交流及新材料、技术展示等方式, 为广大医院的医疗环境建设及改造, 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专业、高端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社会建设专题研讨材料 篇3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政策法规司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主办、重庆市外国专家局承办的“引进国外智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会”于2008年4月8日在重庆市创世纪宾馆举行。来自国家外专局、中共中央党校、新疆外专局、贵州外专局、重庆外专局、开滦集团、武汉凯迪公司、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以及万州等区县的代表约50余人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外专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夏兵主持。重庆市人事局纪涛常务副局长代表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外国专家局致辞。国家外专局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國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崔长征发表了讲话。
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官、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互动,探讨引进国外智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思路与途径,为我国引智政策、引智战略的制定提供系统性、前瞻性参考。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引进国外智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安全生产与人性化管理、居民社区和谐共建等视角展开了深入研讨,并参观考察了引智服务和谐社会案例——重庆市南湖社区和谐共建活动。此外,代表们还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就今后我国引智事业的发展发表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和建议。
(李国馥供稿)
社会建设专题研讨材料 篇4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党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力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党领导经济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走上了崛起之路。上世纪70年代,长庆人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跑步上陇东”“三块石头支口锅”,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展开石油大会战,快速建成了百万吨油田,谱写了扎根西部、为党兴油的壮丽诗篇。今天,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嘉兴南湖小小红船到如今中国号“巍巍巨轮”,百年岁月沧桑,百年风雨兼程。党员干部要用心在阅读和学习党史中汲取力量,体会百年党史的甜、苦、辛之味。
用“信仰至上”的“诚心”,品味真理之“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件久未修葺的柴屋里,陈望道先生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非常投入,甚至将母亲送来的粽子蘸着墨汁吃了,还连声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便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既是一个追求真理的故事,也是一个追求理想信念的故事。10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为未来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心所有信,方能远行。”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的精神和复兴民族的信仰,也是甜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党史这本“教科书”常读常新,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做好党的忠实传人,传播革命真理故事,把理想的火种发扬光大,将至高无上的信仰延续传承。
用“不畏艰难”的“恒心”,品味创业之“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百年筚路蓝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赢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如今,百年大党经历风雨、屹立不倒,开创了自己的时代与道路,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持续发力。身处“全球动荡期”的大潮中,党员干部要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当好矢志奋斗的“传承人”,深刻感悟艰苦奋斗的“苦”味,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把奋斗当实现理想的阶梯,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
党十九大专题研讨材料 篇5
学习宣扬贯彻党的109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1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为了学懂弄通党的 109 大精神,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依照《县委中心组党的 109 大精神专题学习研讨方案》要求,我在学习党的 109 大报告原文的基础上,就围绕“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主题作 1 交换发言。
党的 109 大深入阐明了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并且强调指出:作为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14 个坚持”,构成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1、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关系,前者是党的指点思想和行动指南,后者是党的行动纲领 ?
____总书记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点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称之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是对我们党的新时期行动指南与行动纲领相互关系的精辟概括。1 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要有作为党的指点思想的行动指南,又要有体现党的指点思想的行动纲领。这二者既同等重要、缺 1 不可,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携手共进的,又是与时俱进的。
深入研读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
就能够看到,它们共同而各有侧重地体现了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前者更多地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期坚持和发展甚么样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后者更多地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贯彻落实上,系统回答在新时期怎样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点社会主义。正由于这样,党的 109 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就是“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
2、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同以往概括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党的 109 大报告以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 14 条基本方略来概括我们党新时期的行动纲领,可谓既神形兼备,又恰到好处。由于基本方略是 1 个思想张力和理论概括力都更强的理论概念,它是全面涵盖党的战略策略等行动纲领层面的。所以,____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线路、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构成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5 个基本”。其中,基本理论和基本线路是管长远的。相对而言,不同时期构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有些内容已随着实践和理论发展而发展了。这次提出的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涵盖了此条件出的党的 ?
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基本内容。正由于这样,党的 ?
大报告把“5 个基本”简化整合为基本理论、基本线路、基本 ?
方略这“3 个基本”。
党的 109 大用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简化整合本来的“5 个基本”,不但符合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符合以__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要求。同时这也表明,党的 106 大报告关于“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定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定规律”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接力推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史进程中的。____总书记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是强调继承性、2 是强调创新性、3 是强调时期性”的论述,是对这 1 规律的精辟概括和科学揭露。
3、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基本方略“14 个坚持”的内在逻辑、精华要义及其相互关系 ?
全面贯彻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基本方略,需要准确掌控“14 个坚持”的以下 6 个鲜明特点。
第 1,准确掌控基本方略整体框架结构所蕴涵的 4 条逻辑线索。1 是体现从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到“5 位 1 体”整体布局、“4 个全面”战略布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安全、“1 国两制”和祖国统 1、对外战略相叠加的逻辑线索;2 是体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逻辑线索;3 是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 1 的逻辑线索;4 是体现党在新时期肩负的“4 个伟大”历史使命的逻辑线索。这 4 条既交叉叠合又交相照映的逻辑线索,全方位、多维度体现了对党的 108 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的大力度整合和全息化覆盖,是党在新时期具有很强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点性的行动纲领。
第 2,准确掌控基本方略所体现的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整体规律和各方面具体规律。14 条基本方略,既在整体框架上又在具体条文上体现了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是对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规律的整体掌控。比如,“5 位 1 体”整体布局、“4 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我们党在上世纪80 年代提出的“3 位 1 体”整体布局、“1 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战略布局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大为拓展了。14 条基本方略中的每条
也都有一样的特点。比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调和、绿色、开放、同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两个绝不动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比如,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进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如,强调“文化自信是 1 个国家、1 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气力”,“牢固建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力,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比如,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建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比如,强调“保持香港、澳门长时间繁华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 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定要求。必须把保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1 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1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必须坚持 1 个中国原则,坚持‘92共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来往,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 1 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等,都是对新时期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规律自觉认识和准确掌控的体现。
第 3,准确掌控 14 条基本方略体现的坚持党对 1 切工作的领导
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14 条基本方略以坚持党对 1 切工作的领导牵头、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扫尾,牢牢扭住和高度聚焦中国共产党是现今中国最高政治领导气力,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 1 切的”,要求全党增强“4 个意识”,自觉保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 1 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 1 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调和各方。基本方略同时还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兼顾推动党的各项建设,捉住‘关键少数’,坚持‘3 严 3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等。这其中的内在逻辑就是:必须坚持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这表明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弄的是立字当头、立破结合的自我革命,而不是那种“踢开党委闹革命”式的自我颠覆。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自我革命只会加强和改良党的领导,而决不是削弱、否定党的领导。
第 4,准确掌控 14 条基本方略阐明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良民生的统 1 性。在 14 条基本方略中,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良民生各写了 1 条,深入阐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程命运的根本气力”,“促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两个根本”,不但深入表明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立
社会建设专题研讨材料 篇6
----“廉洁自律”研讨专题发言提纲
近期,我集中时间全面深入自学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等重要内容,以及聆听了“以案四说”现场警示教育,思想政治上受到了洗礼。
今天我们集中研讨发扬“四自”精神,永葆清廉本色,“四自”精神在建设我们制度体系,在坚持和完善国家的监督体系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精神,是实现国家和党的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治党管党,是我们党鲜明的品格,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只有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我们党伟大自我革命,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实也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之所以能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就是在于我们党能始终保持自己革命的精神,特别是现在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越来越复杂,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坏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在,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隐患也无处不在。特别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严峻复杂,所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也任重而道远。
一、抓牢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
学习教育要贯穿始终,我们要通过学习教育来不断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以理论增强党性,提高本领、改进作风、推动工作,目前我们单位的学习特别是学习的平台的学习总体较好,但是也有人没有积极学习。
二、砥砺忠心,践行“两个维护”
我们要时刻牢记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落实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坚定自觉的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总书记的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把总书记对重庆做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三个左右学习好、谋划好、贯彻好、落实好。
三、勇于但当作为,发扬斗争精神
幸福都是拼出来的,闯出来的,奋斗出来的,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我们**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按照习总书记曾经讲过的:“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从我们局公信力和发展改革中来看我们都需要细细体味这句话,我们要更加鲜明提出发展导向,在全局上下营造主动作为、争相发展的良好氛围,更加鲜明的倡导斗争精神,打造团结拼搏、负重前行的加压驱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向先进单位对标找差,向更强对手学习比拼,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要更加鲜明的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让失职者受戒、让违法者受惩,让干事创业敢担当蔚然成风。
四、强化职级问责,永葆清廉本色
社会建设专题研讨材料 篇7
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6.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7.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8.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 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高考导向】
1.2011年高考回顾
新中国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的演变, 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 社会主义改造, 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 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婚俗等礼仪制度与人际关系的变化等, 这些考点是2011年高考历史考查的主要内容。如山东文综卷第13题、江苏历史卷第11题、上海历史卷第28题、四川文综卷第19题、广东文综卷第39 (3) 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海南历史卷第23题、广东文综卷第39 (2) 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 浙江文综卷第20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国文综卷第17题、全国文综新课程卷第33题考查1960~1962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北京文综卷第19题以表格形式考查社会主义改造, 广东文综卷第18题考查“大跃进”运动, 福建文综卷第19题考查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 上海历史卷第29题考查上海工业化进程, 江苏历史卷第7题从仿制西式帽、广东文综卷第16题从纪年和礼节、江苏历史卷第9题从一届政协代表的服饰来考查社会政治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浙江文综卷第17题从城市婚俗、天津文综卷第6题从官制、纪年和礼节来考查辛亥革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天津文综卷第4题从大清邮票的图片来考查邮票设计理念的变化。
2.2012年备考注意事项
(1) 在复习中, 学生要熟练掌握对各种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注重对相似、相近的历史事件的比较, 既要从简单的时空上进行比较, 也要从内容 (表现或进程) 、影响等方面进行区分, 尤其要注意中外相似事件的因果比较。如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主观试题第39题“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流传”题,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精神。同时要理解一些历史概念的内涵和特点, 如新民主主义经济,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等, 以便更好更快地解答历史试题。
(2) 命题方向预测: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落在新中国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及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上, 那么在2012年的备考中, 学生更要注意对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带来的多重影响的理解与分析。平时复习时, 要采用多种新的情境材料, 如漫画、宣传画、柱状图、曲线图等各类图表材料及论著摘编、名言、诗歌等文字材料, 挖掘材料内涵, 合理链接相关的重点基础知识, 将知识与能力融于对不同材料的理解运用之中, 以解决未知的问题。
【整合解读】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 不断调整生产关系, 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国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更有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的辉煌。
一、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
1.对生产关系的正确调整
(1) 1950年开展土地改革, 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新民主主义的农民土地所有制, 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2) 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核心内容为“一化三改造”) , 开展三大改造和实施“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基本建立。
(3)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确立了反保守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4) 调整国民经济:①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②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 周恩来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1975年,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全面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决定改革开放, 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经济建设中的“左”的教训
(1) 颁布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国家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2) “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1976~1978年“两个凡是”使经济建设徘徊不前。
3.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
1958年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践破坏了八大确立的正确方针。20世纪70年代, 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 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极其沉痛的教训。这一时期的历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必须符合中国国情;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1978年以后)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背景:政社合一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②措施:在1978年安徽、四川省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 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 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1983年, 撤社、队, 建乡、村,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影响:
它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保障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 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措施:
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为此, 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 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增强了企业活力, 促进了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①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 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 建海南省并将其划为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开放津、沪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 先后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具有知识密集等特点, 是新型的经济区。⑤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 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推动了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 特点:
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 作用: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重大举措, 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经过:
①1992年年初,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④1997年,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作用:
经济保持了稳健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人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平等、竞争和开放性的经济, 它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又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很强的调控能力。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既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 内地变化慢, 城市变化快, 农村变化慢。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政治制度的变革, 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影响, 思想启蒙的作用等。复习中, 学生应重点掌握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原因及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史实及其影响, 报刊业、电影、电视发展的史实及其影响, 互联网的优势、缺陷与社会影响等。
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学生要重点掌握近代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变化的史实及其原因, 可从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政治制度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同时要注意城市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而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贫穷的状态, 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2.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 人民的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变化的原因:解放思想, 实行改革开放, 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 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
3.近现代交通的变迁
(1) 近现代铁路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要从晚清、民国、新中国时期把握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 深刻理解铁路交通发展对促进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 近现代公路、水路、航空的变迁:
①近代公路、水路、航空从无到有, 但由于近代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 近代公路、水路、航空发展迅速。②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从人力、自然力到机械力;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制;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城市发展显著, 乡村发展相对缓慢;服务对象逐渐平民化、普及化。③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西方列强的侵略、救国救民的需要、工业革命的成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都是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种类全面发展、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发展不平衡则是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要从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考虑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影响。④现代交通发展的原因:要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政府的重视、科技的发展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国家财力的增强、中外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4.大众传媒的发展
(1) 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 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的趋势来看, 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 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 吸引着广大读者。
(2) 影视事业的发展:
①电影业的发展:《定军山》是近代中国电影起步的标志, 现代中国电影业日益发展并走向世界。②电视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 标志着中国电视业诞生, 改革开放后, 电视日益普及。③电视普及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强, 电视具有信息量大、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 开阔人们的视野, 促进电视普及。
(3) 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①兴起: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到2010年年底, 中国网民数达4.57亿 (CNNIC第27次报告) 。②特点: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费用低廉, 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可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被称为“第四媒介”。③社会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既广泛传播信息, 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教育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 又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
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并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深入发展;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西文化逐渐结合, 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6.“地球村”的出现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进步, 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交流;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私家车的拥有量的大大增加, 固定、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普及,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 生活的地球却显得越来越小。
【复习方法】
1.牢牢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来分析评判历史事件, 如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国民经济的几度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的评价 (因为它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以及对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消极影响的评价。
2.抓住新中国经济建设这一主线进行复习, 可以参考以下结构图: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困难→经济调整 (1960~1965年) :经济恢复→“文化大革命”破坏:国民经济遭受极大破坏→周恩来的纠“左”与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与改革开放 (1979年、1984年、1992年) 。
3.明确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社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注意中外关系、政治经济形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要注意中国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中国的三大改造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中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分析, 并与当前的改革相结合。要认识到风俗习惯是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产物, 它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
4.正确解读各种材料信息, 特别是漫画、表格、广告、曲线图等图表材料所包含的各种有效信息, 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5.认真领会、熟练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出现的时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历史现象, 捕捉股票等证券、单位GDP能耗等时政热点。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比重及其所占有土地的比例。材料中1950年和1954年比例发生的变化
①表明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②标志着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③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④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954年, 百年老店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 工人们干劲十足, 感慨万千:“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 公私合营后, 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3.1956年, 国家通过的、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编制的“二五”计划建议规定的主要指标是:“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原计划增长75%左右, 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 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下列有关这一指标的评价, 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 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 ④反映了人们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1957年7月31日, 《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 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 ‘抱着狐狸精当美女’, 恋恋不舍。”上述材料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群众抵制
B.分散的小农经济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5.近代以来, 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 孕育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现象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据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记载, 1912年1月11日, 《民立报》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 匹妇有责”, 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陈先生发出如此感慨, 是因为中华民国
①提倡女权 ②主张男女平等 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 ④消灭了性别歧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右图是山东省1969年发行的“语录粮票”, 每张票上都印有“备战、备荒、为人民”、“抓革命、促生产”等毛主席语录。“语录粮票”不仅是购粮凭证, 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语录粮票”被陆续收回销毁, 这种粮票便成了供人收藏拍卖的藏品。这说明
①中国人均粮食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8.对联折射了社会生活,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 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 翻身感谢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 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 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五”计划规定的对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比当年苏联还大, 制造生产资料的投资高出苏联“一五”计划执行结果的2.9%。规划新改建15个限额以上和23个限额以下的钢铁企业、107个限额以上电力工业项目、194个限额以上煤矿建设项目以及80多个主要机器制造工业项目等。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 (以工业总产值为100, 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三 图片诉说历史, 图片见证历史。
材料四 从1978年到2007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 年均实际增长9.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 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 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
——胡锦涛2008年12月《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演讲稿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一五”计划采取的方针, 并分析其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
(2) 材料二反映出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 材料三中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 根据材料四, 概括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 1950年土地改革后地主经济就已经被消灭, 而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指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变为集体所有, 故③与材料不符;④的表述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2.A “给自己干活儿”表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 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A正确;公私合营后资本家转变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 B错误;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果, 而不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 C错误;公私合营后的企业是集体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 D错误。
3.D 中共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二五”计划指标与八大方针相符合, ①符合题意。②指1958年的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 不符合题意。③在1960年, 也不符合题意。“二五”计划指标反映了人们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④符合题意。
4.C 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 A错误;B、D与题干“包产到户”等信息不符合。
5.C ①②④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而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③排除。
6.A 材料体现了男女平等, 妇女社会地位和思想觉悟的提高, 但不能反映出④所述, 事实上当时仍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
7.B 中国取消粮票是建立在国家粮食增产的基础上的, 以市场调节取代行政手段, 但不能反映出我国具体的粮食生产情况, 更不能以此评价人民的生活水平, ①④错误。
8.D A项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 B项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C项反映了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D项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二、非选择题
9. (1)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 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 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初步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
(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物质供应得到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到逐步实现小康;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4) 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社会建设专题研讨材料】推荐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12-0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材料05-23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材料11-24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材料:发挥工商职能支持新农村建设11-10
中考政治考前冲刺系列 专题03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07-27
某农牧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经验材料06-16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专题九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人教必修三)12-09
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预测 专题04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0-13
全旗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汇报材料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