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社会建设

2024-08-29

节水社会建设(精选12篇)

节水社会建设 篇1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盐池县地处宁夏东部, 南靠黄土高原, 北依毛乌素沙漠。境内气候干旱, 降雨稀少, 水资源贫乏。干旱缺水是盐池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缓解供需水矛盾, 多年来, 我们坚持“三水” (即天上水、地下水、黄河水) 综合开发利用,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 面对水资源仍然十分短缺的严酷现实和严峻形势, 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成为缓解当地供需水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一条根本途径。

一、盐池县社会经济状况及水资源概况

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的过渡地带, 总土地面积为8661.3平方公里, 总人口16.09万人, 现有农耕地90万亩, 其中水浇地25万亩, 草原面积689万亩, 羊畜80万只。

盐池县乃半农半牧区, 是有名的“滩羊之乡”。农业和畜牧业是盐池县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98817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149元, 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

㈡水资源概况

盐池县当地水资源量少质差, 时空分布不均。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296毫米, 且7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年平均蒸发量为2180毫米。境内无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总量为1800万立方米/年, 全县人均不到120立方米/年, 是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全国人均的1/80, 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10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扬黄水是盐池县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黄河可用水分配方案, 盐池扬黄年用水量约在8000万立方米左右。

㈢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盐池县干旱少雨, 水资源贫乏。农牧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靠天养畜。时至今日仍无法全面摆脱被制约的被动局面, 经济发展缓慢。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 各方面的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发展与生态用水之间、黄河水量分配指标、渠道断面输水能力与县域经济发展用水之间都存在着极其尖锐的矛盾。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西北地区持续干旱, 降水量减少, 人畜饮水困难, 草原生态退化, 旱情加剧, 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盐池县资源型缺水是长期的,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瓶颈”。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缺水, 水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又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扬黄灌区水利设施老化, 排水设施不完善, 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8左右, 灌溉效益不高。井灌区随意开发, 土渠灌溉, 大水漫灌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农田灌溉方式落后, 节水意识淡漠, 经营管理粗放, 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下、效益不高是灌区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传统的用水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盐池县工业基础薄弱, 城市化水平低, 全县可用水量绝大部分用于农田灌溉, 区域用水结构单一, 且内部比例也不合理, 用水效益不够显著。而一些用水效益突出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用水问题没有解决, 缺少相应的水资源支撑。传统的用水结构、经济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在农业节水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996年, 盐池县已被列为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 在农业节水方面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和理解, 强化了人们的水危机意识, 增强了全社会节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推动了农业节水全面开展。二是过去曾对农业灌溉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 并积极开展探索, 摸索总结出了扬黄灌区、井灌区、窖灌区以及不同的地形条件、不同的作物种植类型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措施, 为节水农业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建立了较系统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通过项目的带动, 实施了中北部井灌区低压管灌、西部扬黄灌区砼农渠配套加三分以下小畦田、南部山区打窖蓄水, 发展点、穴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施配套体系。2011年全县已累计完成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4.6万亩。四是经过十几年的农业节水社会实践, 我们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的节水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了自己的农业节水科技服务队伍。

三、农业节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节水涉及面很广, 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农业节水搞好了, 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有基础。就当前而言, 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还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一是民众的节水意识不强, 自觉性不够, 节水需要全社会广泛积极参与。二是水资源利用开发的随意性还很大, 利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用水结构单一, 不合理, 限制了一些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行业的用水及发展。四是农业节水的投入跟不上。农民是农业节水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 又是投入的主体。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 其资金筹措能力十分有限。由于国家投入相对较少,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节水工程体系的配套建设。

四、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盐池县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 以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农业节水运行机制、工程体系、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 切实转变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㈡基本原则

一是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新的治水理念, 通过制度建设,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从过度依靠工程建设扩大供给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建设激励节水,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 把制度建设和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二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配置,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使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制定一系列保障农业节水的政策、法规和规则, 使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套。

㈢统筹兼顾与协调一致的原则

坚持以水定产业结构与布局, 以水定发展方向,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把农业节水与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㈣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农业节水涉及千家万户, 且又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在扬黄灌区和井灌区取得突破, 建立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五、农业节水的目标和措施

㈠总的目标

经过5年~10年的努力, 在全社会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农业灌溉节水运行机制以及科学用水监督保障和农业节水的工程、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在灌区乃至全社会形成关心水、节约水的社会风尚, 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自觉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良好风气。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到2015年, 扬黄灌区全部配砼农渠, 实现三分以下小畦田灌溉, 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0, 综合灌溉定额下降到360立方米;井灌区全部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0以上, 综合灌水定额降到300立方米以下。

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还要调整用水结构, 在满足农田灌溉节约用水、保证人畜饮用的同时, 供水尽可能向工业、生态、城市化以及效益高的区域和行业倾斜, 为附加值高的领域提供水资源支撑,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使盐池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㈡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下的取水许可制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价值规律、市场供水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 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实行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 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以及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制度, 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年、季节、地区、用水量、水质、行业差别收费政策。农业灌溉用水推行“一票到户”、“终端水价”制度, 要依靠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二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节水教育基地, 普及节水知识, 强化依法取水, 依法管水, 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责任感、紧迫感, 转变用水观念, 提高节水意识。三是拓宽筹融资渠道, 确保节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 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筹集、市场运作的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确保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资金投入支持。四是加快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建设的力度。制定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 为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加快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的建设。通过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 提高灌溉水的整体利用率效益,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五是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保护建设的正常程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 强化监督, 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为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律保证。

总之, 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面广, 任务重,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带头, 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成立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安排建设资金, 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对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加以正确领导和宏观调控。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干旱缺水的盐池县来说,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节水农业,节水型社会,盐池县

节水社会建设 篇2

班级 :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年 10月23号星期日201

1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一些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工程,制度,政府,它们对节水型

社会建设起着重要而又不同得作用,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我国在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方面有悠久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修建水库8.5万座,建万亩以上灌区5611处,使中国以占世界8.6%的耕

地、6.5%的水资源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础工程建设

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仅仅是基础工程建设是远远能满足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的。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而政府

在其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础工程建设

根据地区经济用水主导行业状况,以及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等情况,可

分为工业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农业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生态退

化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旅游服务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我国在基

础工程建设上投入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南水北调工程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相得益

彰,相互促进,南水北调工程要想发挥预期效应,避免“大调水,大污染,大

浪费”,关键在于北方能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工业建设措施:(1)限制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扩展;大力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用水水平。

(2)积极采用先进节水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耗水量。

(3)逐步改革生产工艺,通过改变生产原料、工艺和设备或用水方式,实现少

用水或不用水。

节水型社区建设措施:1)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

(2)加强节水器具推广普及。

农业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包括节水灌溉措施和农艺节水措施。

节水灌溉包括: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膜上灌溉、节水灌溉制度和科学管

理方法。

农艺节水措施包括:耐旱品种、有机肥料、薄膜覆盖、抗旱保水剂等。

服务业节水措施:(1)全面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对公共场所采取限期强

制更换措施。

节水器具: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便器、节水型淋浴设施

(2)对饮食业、洗浴业、洗车业、游泳馆、建筑施工等高耗水服务业,按定额

进行用水和排污监管。

(3)加强文明消费、文明用水的宣传。

(4)注重经济手段节水,制定水价政策促进节水。

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基础硬件措施和建立用水协会等试

试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是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

实施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用水者协会、水票制、冲突调节规则、水权

交易规则等。其作用是降低制度的变革成本和新制度的运行成本。

制度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大规模的制度建设。本质是从浪费水的旧体制转向高效用水的新体制,需要经历大规模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

(1)全民参与机制:建立用水者协会、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用水协会

参与灌区管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3)改革农业水费计收制度;

(4)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

(5)政府扶持机制;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开展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

(2)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

(3)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元的权力和义务

(4)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

(5)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实施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

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 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根据

水资源承载能力,首先分配和确保生态用水,其余水量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对

于生产和生活用水要实行强制性的区域用水总量控制。

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 实现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根据地区的资源情况选择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产业调整,通过产业分工

和相互交易实现共同繁荣。

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将区域内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总量指标,根据区域内人口、耕地、牲畜以及其它产

业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定额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水权细化分配,将用水指标逐级

分配给各县(区)、乡(镇)、村、企业和用水户,明确各级水权,公民和单位用

水只能在分配到的水权范围内用水。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的作用:水权管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框架,其实施效果取决于制度环境的有效性,也就是能否提供成本节约的制度运行机

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实施水权管理的前提,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要解决好中国的水问题,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和工程措施问题,管理体制和

非工程措施也非常重要。

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与保护,不仅会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会涉及人们经济利

益关系的调整。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一

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

政府职能对

政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主导作用:

(1)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经济社会规划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

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2)制定水资源规划,编制区域内水资源配置方案,明晰各级水权,确定各行

业单位用水控制指标,完善定额管理体系;

(3)贯彻国家水管理政策法规,建立区域水管理的政策规章体系;

(4)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形成水价管理的公共决策机制。

(5)建立地方之间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制度,水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制度。

(6)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和全面向全社会发布各种用水信

息。

节水型社会对政府转型的要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政府的转型,要求政府运作方式经历“四个转变”。

(1)从分割管理转向统一管理。从对水量、水质分割管理以及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部门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

(2)从工程建管转向宏观调控。水公共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从主要兴建、管

理工程转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3)从排斥市场转向市场友好。要在经营性领域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市场,建

立利用市场促进用水效率提高和社会资金投入的新机制。

(4)从封闭决策转向参与透明。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贯彻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的原则。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共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前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和必

不可少的环节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几个星期的节水型社会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提高节水

节水社会建设 篇3

【关键词】合理水价;节水型社会;可持续开发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water price mechanism to promote water - 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Meng Qing-li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Zhangweinan Canal, Handan River BureauHandanHebei056001)

【Abstract】The current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e use of waste,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rice of water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solve this phenomen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water pricing policy,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a reasonable water price policy and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and use the relevant economic theory to study the current water pricing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based society.

【Key words】Reasonable water price;Water-saving soci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尖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水资源的核心问题,并将是全球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的水资源短缺是资源性的短缺与使用上的的浪费并存,而合理水价应是节水的关键,有利于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本文运用相关的经济的理论来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的水价制定问题,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建议。

2. 水价的基本概念

2.1水价的内涵。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之一。积极推进水价制度改革与完善,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全面保护、高效利用,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水价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水价的形成既要反映价格形成的一般性,又要体现水价形成的特殊性,体现水资源价值,遵循价值规律和供需规律的要求,已价值为基础,体现水资源供需状况的变化,实行不同的价格。

2.2节水型社会的本质。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行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3. 城市水价组成分析

水价可分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个组成部分。

3.1资源水价。

资源水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产权、有用性和稀缺性,并且资源水价应按"同质同价"的原则来确定,即不论水资源的赋存形式如何,只要具有相同的质量,则其资源水价应相同,否则,不利于水权的建立与保护以及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资源水价是体现水资源价值的价格,包括对水资源耗费的补偿;对生态影响的补偿;为加强对短缺水资源的保护,促进技术开发。

3.2工程水价。

水利工程向用水户供应生产(工厂、农田)、生活、绿化用水而收取的供水费用,水利工程的水源可能是水库、泵站等。工程水价就是通过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3环境水价。

环境水价即用户排除污染物污染了公共水环境,为有效治理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具体表象为污水处理费。

4. 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水的供需关系,即水资源实际供应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水资源拥有量有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供需平衡是水资源规划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水资源的可供量受某特定范围内水资源的数量、时空分布以及供水工程能力的制约。实际需水量则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和水的利用效率有关。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与实际需求量是可变的。在理论上,供需关系有三种情况:供大于需、供需平衡和供小于需。而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供小于需,即供水紧张问题。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在水资源调查、评价阶段应开展用水现状调查,对供水系统结构和需水系统结构的不适应情况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出现供水缺口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工程设备能力不足;二是水源短缺。前者可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加以解决,后者应采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此外,为保证未来的需水要求,还需参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的目标,对水资源供需关系作出推断预测,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

5. 建立节水型社会

5.1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坚持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节水水平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还很不相称,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积极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1)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第二,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准确把握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不同,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3)第三,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特别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通过制定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

(4)第四,无论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都需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水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应该得到合理、高效使用,浪费水资源不仅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加剧,也增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本,包括取水耗水成本和水污染处理成本等。要积极探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5.2建立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

(1)第一、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是节水型社会在体制上的本质特点。有利于推进节水技术开发,吸引节水投资,推广节水产品,促进自觉节水的机制。

(2)第二、促进水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是节水型社会的内在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内在的节水机制的运行,可以实现水资源宏观优化配置和微观的高效率、高效益利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全面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需求。

(3)第三、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是节水型社会的基本目标。节水型社会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的用水需求,从而能够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4)第四、节水型社会是全民资源价值观念普遍确立,节水活动普遍参与的社会。节水是全民的事,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次社会观念的革命,只有社会的普遍参与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吴季松 中国可以不缺水--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的十二年研究与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5.

[2]王雪 以合理水价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5.

[3]何雪梅 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价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节水社会建设 篇4

关键词:海河流域,节水型社会,节水技术

海河流域地处京畿要地,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寄希望成为支撑我国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海河流域水资源匮乏,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并存,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区域内水污染加剧和水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义

节水型社会就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节水型社会中,人们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并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的合理用水和高效用水[1]。无论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都需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因为节水是减少污水排放的重要措施,浪费水资源不仅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加剧,也增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本,包括取水耗水成本和水污染处理的成本等。

2 海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 2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每年缺水近400亿m3,耕地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约280亿kg;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400个城市缺水。据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峰值16亿,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预计届时用水总量为7 000亿~8 000亿m3,而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 000亿~9 000亿m3,且水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难度极大[2]。

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问题,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4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06 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我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m3;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利用、雨水利用等方面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根据最新水资源评价结果:海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70亿m3,其中人均占有量279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4,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 000 m3的水资源紧缺标准;耕地每公顷占有水资源量3 675 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3]。从总体上说,海河流域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以不足全国1.3%的水资源量承担着9.7%的人口和粮食生产以及13%的GDP用水任务,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自1980年以来,流域总供水量变化不大,多数年份在400亿m3左右波动。

海河流域近期连续出现枯水年,使城乡用水供需矛盾加剧。北京的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1999~2004年的年平均入库水量不到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的44%。天津市的主要水源地潘家口水库1999~2004年的年平均入库水量只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的29%。河北省的地下水经过30多年的开采,陆续形成了若干个地下水下降漏斗,并不断扩展。浅层地下水中东部平原地区2004年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下降了4~20 m;深层地下水最大的沧州漏斗区水位由22.0 m下降到-55.00 m,面积达1 663 km2。

海河流域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表水资源量170.5亿m3,年均当地地表水供水量118.4亿m3,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为67.4%,从水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状况可以看出,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已远远超过其承载能力,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流域的必然选择[1]。

3 国外节水技术简介

3.1 农业灌溉

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经过了地面灌溉、喷灌、微灌 (滴灌及微喷灌) 及渗灌等发展过程,在国际上一些国家中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例如,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仅约为290 m3,属于严重缺水国。然而,就是在这样严重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农业奇迹”,占全国劳动力5%的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了全国95%的所需食物,一些农产品还远销海外。以色列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享有“欧洲果篮”之称。此外,以色列还成为仅次于荷兰的第二大花卉供应国。以色列是世界农业灌溉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色列就进行最优灌溉方式的研究,比较不同灌溉间歇、深度、时间等对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找出最佳灌溉方式,用最少量的水,获得最高的产量;根据不同植物品种、不同时段用水需求,实现智能控制用水。目前,以色列60%的灌溉面积使用滴灌,10%为喷灌,5%为移动管灌,25%保留可移动喷灌系统[1]。

3.2 城市公用事业及生活

a. 防渗漏技术的采用。防渗漏技术在节水措施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城市一些输水管道,如果不注意防渗漏问题,水资源的浪费将是巨大的。通常,自来水管道漏损率在10%左右。为了减少管道漏损,在管道铺设时,需选用质量好的管材并采用橡胶圈柔性接口,另外还需加强日常的管道检漏工作。例如,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严查在自来水输送各个环节的水管“跑、冒、滴、漏”现象、水表损坏以及被他人通过非法连接的偷水现象。这使得新加坡的全国水量流失率,即水厂生产水量与出售到市场上的水量差异控制在最低限度,仅为5%,成为全球失水量最低的国家。日本东京的水量流失率为6%,而亚洲多数城市的水量流失率高达40%~60%[4]。

b. 节水型器具的使用与普及。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减少用水设备与装置的“跑、冒、滴、漏”。节水型卫生器具一般是低流量或超低流量的卫生器具,可平均节省32%的生活用水。

瑞典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瑞典人却非常注意节水。在瑞典的市场上,所有的水龙头、淋浴喷头或抽水马桶都是节水型的,可以说是“只有更节水的,没有不节水”的。例如,抽水马桶至少有两档排水阀;住房里的排水管很细,甚至浴缸里的排水管也很细,这样做的目的是节水,如果出水量过大,水槽里很快就会出现积水,这样“逼迫”人们不得不把水龙头或淋浴喷头关得小些。

3.3 工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主要是在生产过程的开始和过程中,采用节约能源与原材料的工艺和技术,以达到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西班牙在工业领域逐步推行清洁生产政策,包括减少用水量、降低污染负荷以及循环利用工业废水等。一家生产铸铝零件的工厂实施了清洁生产项目后,通过循环使用清洗液,使总用水量降低了33%,产生的废水量减少了95%,化学品的消耗量减少了70%。

日本各企业对节水产品的开发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三洋公司推出了循环式洗衣机,洗衣服用过的第一筒水经过臭氧净化后重新流回滚筒里,用于漂洗或冲洗,用水量减少了2/3,西服、玩具、运动鞋等的清洁甚至可以不用水,直接用臭氧来分解脏东西和去除异味。

3.4 加大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

3.4.1 集雨

由于雨水资源比较容易获取,目前使用集雨方式增加水源的国家比较多。收集的雨水大都用于冲洗厕所、浇灌菜地和洗车,从而可以节约优质水。

日本尽管降雨量丰富,但利用雨水资源也很普遍。在全国的杂水利用设施中,约有600处是利用雨水的,占全部设施的近30%。一些大城市如东京、大阪、名古屋和福冈等地的体育馆等大型建筑物也都设置了雨水利用装置。

德国联邦和各州有关法律规定,新建或改建开发区必须考虑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因此,开发商在进行开发区规划、建设或改造时,均将雨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考虑,尤其在进行大面积商业开发区建设时,更是结合开发区水资源实际,因地制宜,将雨水利用作为提升开发区品位的组成部分。德国波茨坦广场即是雨水利用的典范。

3.4.2 海水利用

海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海水利用的主要方向是直接供给工业使用,目前应用较广的是供发电厂作为冷却用水。

全球已有120个国家进行了海水淡化处理和利用,约有1.36万座海水淡化厂,每天生产淡化海水2 600万m3,其中中东一些国家的淡化海水量已占其淡水总供应量的80%~90%。目前通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是蒸馏和反渗透,如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使每立方米海水淡化的成本从目前的约70美分降到50美分[5]。

目前以色列有6家大型发电厂,其中5家坐落于海边,直接采用海水冷却,节约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新加坡作为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天然资源十分有限,人均水资源量仅211 m3,但其四面环海,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资源。2005年底,新加坡第一座耗资2亿新元的海水淡化厂——大士海水淡化厂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厂采用反渗透技术对海水进行淡化,每天可生产13.6万m3自来水,可满足新加坡10%的饮用水需求,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隔膜技术海水淡化厂之一。目前淡化海水成本仅为0.78新元/m3,而新加坡的水价高达1.17新元/m3。海水淡化在新加坡成为了利润丰厚的朝阳产业。

3.4.3 微咸水利用

除海水外,微咸水(含盐量1~5 g/L)资源的利用也是一些缺水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中东、非洲、美国等靠淡化微咸水解决工业用水和市政用水问题。世界微咸水淡化产量达每天586万m3。世界最大的微咸水淡化工程是美国尤马河水的处理工程,处理能力为每天38万m3。

利用微咸水灌溉在以色列、美国、印度、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等国家都有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干旱缺水的以色列更有一系列的综合配套技术。以色列研究发现,像棉花、西红柿、西瓜等一些农作物,可以用浓度高达0.45%的咸水灌溉,但必须采用滴灌方式,防止盐类在植物的根部聚积。微咸水灌溉的作物在产量上会有所下降,但产品质量却得到提高。如微咸水灌溉的甜瓜甜度增加,瓜型变得更有利于出口;而西红柿的可溶性总物质含量提高,甜度增加且耐保存。内盖夫西红柿等优质微咸水灌溉的蔬菜、水果已在欧美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5 废水的处理与回用

污水处理主要是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回用于生活与生产中本来就对水质要求不高的一些地方,以达到节水、提高水的综合使用效率的目的。

日本的大城市下水道普及率已经达到100%,每年处理废水约124亿m3,其中1.3亿m3经过处理的再生水被用作工业用水或浇灌树木花草等。日本建设了“中水道”系统,大力发展城市废水的处理和回用系统。此外,日本各大城市的许多家庭均设有废水处理净化槽,可将厕所废水和其他生活废水一并加以处理、净化。

新加坡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对废水再生展开研究。2000年,新加坡首座新生水厂建成投产,日产1万m3新生水。目前,新加坡新生水在质量方面虽然可以安全饮用,但主要还是作为工业用途,主要原因是新生水的纯净度比自来水高,是某些制造业生产过程的理想用水,例如需要超纯净水的半导体制造业和工商业的冷却系统等。对这些产业来说,使用新生水能免除额外提高水质的处理过程,节省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新生水,其所节省的水源便可满足普通家庭用水需要[5]。

4 海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4.1 农业灌溉节水

海河流域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5%以上,农业灌溉应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组合策略,逐步实现农业的高效用水。主要措施包括:①优化农业种植结构;②加快灌区节水改造;③加大田间节水改造;④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4.2 工业生产节水

海河流域工业发展应采取综合节水措施,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争取达到84%[3]。主要措施包括:①控制生产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②强化对现有企业的节水力度,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向节水型发展,提高技术升级、工艺改革、设备更新,逐步淘汰耗水量大、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达到产品的限定节水标准;③推进清洁生产战略,加快污水资源化步伐,促进污水、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

4.3 城镇生活节水

城镇生活节水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加快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输配水管网漏失率;②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制定推行节水型器具的强制性标准,提高生活用水的节水效率;③加大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回用,积极推广中水道技术,增加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回用;④加强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以逐步加大城市河湖、绿地灌溉对雨水的利用量。

4.4 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措施包括:①加大微咸水的利用,海河流域有地下微咸水17.7亿m3;②提高海水利用程度,海河流域海岸线长920 km,具备发展沿海经济的条件,随着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唐山曹妃店工业区以及京唐港、黄骅港及其临港区的建设,海岸带经济地位显著增强,其需水量也将大幅度增加,而沿海地区淡水资源贫乏,天津市2007年海水直接利用量已达14亿m3,海水的利用前景非常广阔;③雨水的汇集利用,在保证防洪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湖泊、洼淀和沟渠滞蓄雨洪水,制定洪水利用方案,形成城乡雨、洪水配置工程体系,可解决部分农业灌溉、绿化灌溉、景观和生态环境用水[6,7]。

5 结 语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海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性战略措施。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理念将会不断增强,高新技术将更多地应用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的各个方面,这必将进一步推进节约用水的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推动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贵宝.节水型社会建设[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成自勇,张芮,魏巍,等.中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经济,2007,25(1):63-65.

[3]王文生,韩鹏.海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海河水利,2007(4):1-4.

[4]龙腾锐,何强.国内外城市节水技术发展概述[M].北京:中国水工业科技与产业,2000.

[5]郭培章.中外节水技术与政策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李赞堂,李贵宝,祁鲁梁.节水型社会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 篇5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环境

××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4′――××°49′,北纬××°51′――××°30′之间,东与××隔江相望,东南与××县毗邻,西南与××县接壤,东北连接××市,西北隔江与××县相邻,县城距省府262公里,距州府208公里。县城东西最大横距53.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3.6公里。

全县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97%,坝区占3%,境内最高海拔2884.7米,最低海拔926米,相对高差1958.7米。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37.7℃,最低气温-4.4℃,年平均温差13.4℃。多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794.4毫米,年平均日照2811.5小时。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低温和霜冻。

县辖×乡×镇,×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66716亩,旱地68114亩。全县经济收入主要为烤烟、粮食、林业、加工业、经济林果、养殖业。工农业生产滞后,,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7364万元。境内东南部、中部商业、经济文化较好,而北部、西部等由于山高地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二)水资源现状

××县境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多为南北走向。主要河流有××河、××河、××河、××河。

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丰水年1147.7毫米,枯水年550.3毫米,全县水资源总量19.07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4.87亿立方米,地下水2.29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1.74亿立方米。全县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为6.6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610立方米。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2.9亿立方米。

全县已建成水库、坝塘××座,总库容××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座,小(一)型水库×座,小(二)型水库×座,小塘坝×座,蓄水能力××万立方米,实际供水能力××万立方米。建成引水渠道95条,总渠长318 .2公里,实际供水能力303万立方米。全县耕地面积134830亩,实际灌溉面积76776亩,其中:水田44000亩,水浇地32776亩。由于工程老化,供水设施简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24~0.32。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意义、原则、依据、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必要性

××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县,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节水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关键。《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此,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的意义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我县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城乡一体,水权明确,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宣传普及”。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和完善我县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

(三) 原则

试点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以水定产,城乡协调。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3、注重基础,完善机构,措施配套,广泛参与。

4、立足当地,多方筹措,省州共扶,合理使用。

(四)依据

试点工作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城市供水条例》、《××省取水许可规定》、《××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全国节水规划纲要》、《中国城市节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

(五)指导思想

以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保障,合理的资金投入和工作方式为支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六)目标

1、结合我县水资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总量控制目标。

2、发展目标

(1)农业节水,重点对中型水库灌区以及万亩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带动全县节水型社会化建设,

方案

(2)工业节水,重点行业是水泥厂,人造板厂,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到60%,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50立方米。

(3)县城生活节水,重点推广节水器具和杜绝减少跑、冒、滴、漏。

(4)农村生活节水,重点推广节水器具。

(5)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系、法规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节水运行机制和节水产业,提高全县节水意识。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县情,制定出适合我县水资源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政策,编制节水发展规划,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2、根据我县水资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供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配,对供水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方案。

3、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已建工程,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实现优化配置水资源。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包括水利项目、工业项目以及涉水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

4、编制节水工程规划,加强节水工程建设,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各种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工程措施包括农业节水示范项目,灌区及工业节水改造,集镇供水设施改造,集雨设施建设,工业及生活污水减排处理和回用,引水冲污工程,河道清淤等。

5、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6、改革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7、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和排污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经费,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发展。

8、推动节水服务体系建设。搞好节水技术指导,示范培训,建立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根据需要,开展相关专项课题研究。

9、制定节水指标体系,建立监测监督检查系统。建立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考核供用水单位节水实施情况,加强对高耗水行业、重点用水大户的监督检查。

10、建立节水宣传制度,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标语、循环宣传网站,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周期性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政策认识水平和法制观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认识。

四、试点工作组织形式

××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主体是××县人民政府,由××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具体人员由各相关部门抽调组成,负责试点实施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

水利部门负责节水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牵头工作,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有关政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优化配置水资源,负责农业节水工程的实施。

建设部门负责县城生活节水,建设、改造供水管网,推广节水器具,制订县城生活用水、节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经贸部门负责工业节水管理工作,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各种工业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

农业部门要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负责做好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

计划部门负责制订水价管理制度,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

财政部门负责积极筹措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资金投入。

科技部门负责做好节水技术、设备、器具的引进、推广和指导工作。

五、试点时间

根据省水利厅意见,我县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时间定为3年。

六、试点实施步骤

1、编制实施方案,并报省水利厅审查批准,时间:5月底前完成。

2、实施方案通过审查后,组织编制节水发展规划,时间:月底前完成。

3、根据批准的规划,组织年度实施方案编制上报审批,并组织实施,时间:3月前。其中:8月前完成节水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20底前完成各项节水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制订各种用水定额、总量控制指标。

节水社会建设 篇6

关键词:灌区;节水;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210-1

蛟河市乌林灌区,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引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灌区有总干渠1条,分干渠2条,灌水支渠6条,三级渠道总长度12km,各类水工建筑物38座。渠首引水流量 1m3/s,灌溉乌林乡刘家店、厢房店、罗圈、乌林沟、厂沟、乌林、太平等7个村的1.35万亩水田。灌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灌排便利,农业技术水平较高,是蛟河市的主要商品粮基地。

1 灌区水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灌区工程老化失修

乌林灌区渠系骨干工程多为设计标准低,不配套,长期以来投入不足,老化破损工程不能及时修复改造,大批渠系建筑物带病带险运行,多处建筑物只能用草袋子维持当年通水。目前灌区的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仍延续传统的人工值守,人工调控,手工操作的方法,管理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已不适应节水灌溉与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1.2 灌溉效益不能正常发挥

灌区设计水田灌溉面积1.5万亩,历史上达到1.35万亩。由于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灌排工程配套不完善,加之干旱年份水源供水不足,灌溉面积大幅下降。现在乌林灌区的实灌面积只有2700多亩,还有80%的灌溉效益没有正常发挥,许多用水户只能望水兴叹。

1.3 灌区水资源利用率低

乌林灌区总干渠道是老河道,经过多年运行,建设初期的黄粘土防渗铺垫已不复存,在大部分渠道两侧堤段已形成细小的渗漏通道,垂直渗漏和侧向渗漏都比较严重,两侧的水田几乎不用供水就形成水层,全灌区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5左右。大部分支渠仍然是“大锅水”,田间用水管理粗放,全灌区毛灌溉定额达到10000m3/公顷。

1.4 工程调控能力非常有限

在灌区6条支渠中,有3条支渠是灌排两用渠道,即保田期水位低时压坝灌溉,一遇降雨拆坝排水,压了拆,拆了压,一个灌溉期反复多次,不仅渠道遭到不应有的损坏,而且水量损失浪费较大,由于没有节制性工程,大量的区间水和回归水没有利用,白白流失。

2 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的工程措施

2.1 加大灌区工程的配套和节水改造

加快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步伐,加大对灌区工程节水改造的投入,尤其要以骨干渠道防渗砌护,重点建筑物改造,末级渠系改造和灌排体系建设为重点,优化渠系布局,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提高灌区工程配套程度和工程调控能力,使现有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2.2 建立农田基础设施投入机制

节水型灌区建设离不开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全依靠国家已不可能,因此,要区分不同的项目和设施,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稳定投资来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3 实施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小型水利基础设施按照“放开建设权、明确所有权、搞活经营权”,利于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经营使用权有偿转让和拍卖,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科学管理、自主经营、充满活力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使水利设施管理多样化,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效益。

2.4 充分利用区间水和回归水

水田灌区的回归水量由灌溉水转化而来,每亩回归水量大致在210-260m3的范围内,万亩以上灌区,每年就可以产生回归水200万m3以上。如果结合区间水,还有更大的利用区间。

3 推进节水灌区的非工程措施

3.1 加强灌溉用水管理

推行供水到户,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灌水管理体系。供水到户分三个层次,干渠、支渠由灌区水管单位负责配水、量水、计费,支渠以下由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配水、量水、计费,毛渠入田由用水者自行管理。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用水管理体系来避免管理上的用水浪费。

3.2 大力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水田的田间节水技术很多,有土地平整、泡田节水、晒田节水、充分利用降水等。通过田间节水技术优化配置,减少田间的灌水量,提高田间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合理降低毛灌水定额,提高单方水的生产效率。

3.3 合理调整水价

利用水价杠杆可以有效的促进节约用水。2002年,蛟河市水利局对乌林灌区水价进行过测算,成本水价为0.078元/m3,现在执行物价局的定价为0.03元/m3。仅达到成本价的38.5%。由于水费未按成本计收,长期低偿供水,造成工程改造投入不足及大水漫灌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利用水价杠杆作用逐步提高水价,可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维护,促进节水型灌区的建设。

3.4 建立节水新技术促进机制

要努力从政策上、体制上和机制上创造条件,建立节水新技术促进机制,加大水田节水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力度,建立节水科技推广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环境,加快新技术成果转化,通过水利现代化和节水新技术促进节水型灌区建设。

灌区各级水利部门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现代治水理念,把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管理措施、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水市场运行机制,以现代水管理手段和技术,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把灌区建设成节水型灌区,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

浅议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7

1 秦皇岛市水资源现状

秦皇岛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37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35 m3,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9%。由于连年干旱少雨,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43%, 比多年平均减少了25.4%。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较上世纪90年代初减少了13.4%, 目前日供水能力只有20万t, 而暑期日用水量却高达40万t, 加上市供水管网东高西低不能互通, 更加剧了暑期城市供水困难, 水资源短缺正在成为制约秦皇岛发展的突出问题。

根据《秦皇岛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 通过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全市2015年和2020年缺水率分别为8.6%和13.3%。2015年抚宁县和昌黎县存在需水缺口, 2020年各县 (区) 均出现缺水现象。根据《秦皇岛市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及骨干工程建设方案》, 随着城市区快速发展, 需水量将急剧上升, 2020年即使充分考虑再生水利用, 城市需水量仍比现状增加约1.38亿m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发展就必须节水, 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节水。节水是解决秦皇岛市水资源危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2 当前秦皇岛市水利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利投入机制不健全

秦皇岛市水利建设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主要靠争取上级资金, 地方投入较少。“十一五”期间, 市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30.15亿元, “十二五”期间, 按照中央、省市水利改革发展总体部署, 准备实施总投资161亿元的197项工程。由于国家在供水方面没有资金, 所以, 基本上全部需市里自筹。“十二五”期间, 水利建设需市投入和配套资金预计45亿元。由于市水利建设尚未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加之没有建立水利投融资平台, 水利建设资金难以得到保证和落实。

2.2 水资源管理体制未理顺

水资源管理尚未按照中央、省有关要求, 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 目前水务局只负责原水 (水源地) 管理, 不具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等管理职能, “多龙治水, 职责交叉”导致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的管理调控能力较弱, 造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浪费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一是水资源浪费严重, 自来水企业自身损耗惊人, 超过国家规定2倍。根据国家规定, 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不应大于12%。而据秦皇岛首创水务公司提供的数据, 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达36%以上, 即城市供水中只有不到64%的水量真正为我们所用, 每年大约有4 000万m3的自来水在入户之前就已经漏失, 接近于每年漏失掉石河水库的年供水量。二是节水目标很难实现, 节水与供水由两个部门管理, 供水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节水政策和管理措施难以实施。三是中水利用程度较低, 致使大部分中水资源最终白白浪费。

2.3 水源地保护任务艰巨

石河水库、洋河水库和桃林口水库三大水源地目前水质较好, 但按照“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的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要求还相差较远, 水源地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水源地保护任务艰巨。一是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据遥感调查显示, 秦皇岛市水土流失面积近2 300 km2, 年水土流失约345万t, 特别是桃林口、洋河、石河三大水源地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影响着水源地水质安全。二是水源地上游面源污染较重, 特别是桃林口、洋河水库上游农村生活污水、垃圾乱排乱放, 采矿、养殖企业污染河道, 直接威胁着水源地水质安全。三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受河流污染等因素影响, 氨、氮、铁等参数超标。四是沿海平原地下水超采, 在山海关的娘娘庄至王家庄之间、北戴河区、抚宁的枣园至刘义庄之间3个区域出现了海水入侵现象, 并呈蔓延趋势, 危及饮用水源安全。

2.4 水文和防汛基础设施薄弱

在全省十一个地市中, 目前唯独秦皇岛市没有设置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加之原有水文站点老化、布局不合理、地下水监测站点不足, 严重影响了秦皇岛市水利改革发展。

3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2002年的《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 大力推进节水措施, 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2011年国务院1号文件, 7月8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 都提出了把节水优先、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战略性和根本性措施。

4 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 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 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比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 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 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 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 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全社会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

5 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1) 因地制宜, 制定科学完整的节水规划。要在科学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 合理提出节水目标, 严格制定保障措施, 指导和推动节水管理工作的开展。

2) 搞好水权分配。将用水指标逐级分配给每一个用水户, 明晰初始水权。

3) 加强计量和监控等硬件设施建设, 建立水权管理制度、节水激励制度和用水户协会组织。让用水户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 调动用水户自主节水的积极性。

4) 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 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 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 “超用加价, 节约有奖, 转让有偿”, 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摘要:分析了秦皇岛市水资源现状, 阐述当前水利改革存在的问题, 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措施, 强调抓好节水管理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具有极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节水社会建设 篇8

关键词:校园节水,必要性,措施,思考

1 建设节水型社会从娃娃抓起

建设节水型社会, 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措施,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追求以最少的水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污染, 达到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水资源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必须实行严格管理。建立水资源的保护和优化配置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 实行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是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大对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控制是保障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必要措施。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企业 (单位) 、节水型社区、节水型校园等是进一步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 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的必由之路。

校园是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抓好校园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校园这部分人群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从小培养节水意识, 不仅会影响到全社会, 而且会使这种优良品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这对于建设节水型社会更具有长期深远的意义。节约用水从娃娃抓起, 才能真正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2 不可忽视的校园节水

据有关专家估算, 生活用水要占社会用水总量的1/4。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青少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5, 而青少年大都生活在校园之中, 因此校园节水就成为建设节水型社会不可忽视的课题。

就梅河口市来看, 全市总人口62万, 青少年人口13.3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4.65×10m4/年,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750m3/年, 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2, 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 (吉林省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为1526m3/年, 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为2700m3/年) , 是水资源量严重不足的城市。目前梅河口市总用水量为307970.31×104m3/a, 其中地下水开采量为7453.71×104m3/a, 地下水开采量包括生活用水1258.13×104m3/a, 工业用水1347.22×104m3/a, 矿坑排水419.03×104m3/a, 菜田用水379.44×104m3/a。生活用水占地下水开采量的绝大部分, 而校园用水又占生活用水的1/5, 解决校园节水问题将极大缓解生活用水的短缺问题, 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梅河口市现有学校54所, 在校师生13万人, 用水量7800m3/人*d, (按60L/人*d计算) , 如果节约10L/人*d水, 那么, 全年将节约47.45×104m3水, 对于梅河口市这个缺水城市来讲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3 值得推广的校园节水

梅河口市红梅镇学校, 拥有师生员工3200多人, 共45个班, 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 绿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设节水型校园之前, 该校水资源浪费严重, 洗厕、食堂用水无人监管, 加之管道老化, 年久失修, 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用水量远远超过了用水定额, 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还大大增加了学校的开支。

2010年该校领导加强了内务管理, 与水资源管理部门联手创建节水型校园, 取得了实效, 其主要做法是:

3.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创建之初, 该校领导班子反复研究, 达成共识, 把创建节水型校园当成学校严格管理的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节水工作领导小组, 责成总务处具体负责节水工作, 使创建节水型校园工作有序开展。

3.2 强化措施, 明确责任。

“一把手”主抓, 分管领导专职抓, 总务处具体抓, 每周一召开碰头会, 通报创建进展情况, 发现问题, 不等不靠, 及时解决。节水工作顺利开展, 稳步推进。

3.3 健全制度, 严格管理。

为使节水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该校对食堂管理员、宿舍管理员、保洁员制度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总务处每日检查工作记录, 分管领导不定期抽查各岗位工作情况, 每月进行一次考核, 奖优罚劣。

3.4 加大投入, 注重实效。

首先, 对老化的管道进行了更新。其次, 对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按照了远红外线节水装置。再次, 阀门、水龙头全部更换为新式节水装置。用水量由原来5500m3/月左右降至2900m3/月。

3.5 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

校园节水给红梅镇学校最大的收益就是节省了大量开支。目前该校正在探索中水回用的新途径, 利用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冲洗便池和绿化浇水。

4 建设节水型校园的思考

梅河口市红梅镇学校创建节水型校园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搞好校园节水工作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校园节水首先要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水平, 领导重视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其次,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创建节水型校园有力措施;第三, 适当的资金投入是校园节水必要保障。

总之, 节约水资源需要全民行动, 全社会参与。我们要切实加强节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全社会节约用水的思想意识;要认真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技术, 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节水所带来的经济实惠和环境效益;要积极开展“节水型社区”、“节水型校区”等创建活动, 不断总结推广节水先进典型的经验, 促进全员、全社会参与节约水资源活动,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力峰, 张宏伟, 张雪花.高校水管理方法研究述评[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 (6) .

[2]徐劲草, 许新宜, 王韶伟, 等.高校生活节水技术与措施改进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2 (3) .

[3]贾香香, 许新宜.高校学生用水过程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2) .

[4]李景德, 张瑞华.高校节水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 2006 (6) .

[5]徐景升, 赵赓, 邹萍.谈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J].科技风, 2009 (1) .

[6]王琳娜.高校节水途径与措施[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 .

[7]万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实效性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1 (1) .

[8]王斌.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公寓的学生思想工作[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9]何帅.构建和谐学生公寓[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5) .

[10]林公明, 马舜.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公寓中的开展[J].湖南农机, 2009 (5) .

推行水价改革以建设节水型社会 篇9

1 建设节水型社会, 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 人均占有量更少, 只有大约2 2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3[2]。在时空分布上不均, 基本上是南方相对丰富, 北方贫乏;年内降雨量变化大, 夏秋多, 冬春少, 冬春旱发生的概率比较高。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的2/5,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 127 m3;耕地占全国的3/5, 平均水资源量只有9 465 m3/hm2。

我国缺水问题十分严重。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 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m3。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 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有110座。在32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 有30座长期受缺水困扰。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45亿hm2左右, 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逾2 800万t。2000年以来,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持续干旱, 北京、天津等许多城市供水频频告急, 南方许多地区也因干旱遭受缺水困扰。缺水造成许多地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 荒漠化、沙化面积在不断扩大, 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量, 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受到严重制约。与此同时, 我国用水量持续增长, 除农业用水保持基本稳定外, 工业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1980—2000年, 我国用水总量增加了1 225亿m3, 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分别增长745亿m3和242亿m3,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和7.2%。预计到2030年, 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 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 估计用水总量将达到7 000亿~8 000亿m3, 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上限。

我国用水效率低下, 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 m3,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 而发达国家高达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 m3, 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 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 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我国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和雨水利用等方面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 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开源, 一个是节流。就开源而言,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 虽然还有一定的潜力, 但是随着水资源开发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开源的成本将越来越大。相对于开源来讲, 节流的潜力更大, 其成本更低, 成效更显著。因此, 要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这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建设节水型社会, 必须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变革和建设, 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体现了节约保护资源的观点。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不同,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 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1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核心是制度建设

近年来, 国家水利部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 把它作为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一是制定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规划, 明细初始用水权。这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工作基础。二是确定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 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用来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通过控制用水的指标方式, 以提高水的效率, 达到节水的目的。三是综合采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和科技措施, 以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建设节水型社会, 要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 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要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 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要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利用, 最重要的是制订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 实行“超用加价、转让有偿”的制度。四是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定, 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 实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通过用水权的市场交易, 将水资源利用引向节约、高效的方向。

通过各项措施, 应该着力改善用水管理, 在全国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强化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 大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针对农业灌溉用水大户,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2.2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充分利用价格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需要充分利用水价机制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抑制用水需求的不合理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水利工程供水历经了公益性无偿供水、政策性有偿供水、水价改革起步和发展4个阶段。经过多年努力, 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水价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水价水平逐步提高, 2003年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平均达到0.035元/m3, 比1991年提高了2.4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陆续开征水资源费, 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出台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3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已开征水资源费。随着水利工程水价和水资源费改革的逐步深入, 初步扭转了水资源无偿取用、无序取水的局面, 为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创造了经济条件, 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当前, 水利工程水价总体偏低、水费实收率不高、计价方式不科学、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秩序混乱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社会管理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水利工程旧有的供水、收费体制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表现为水费计收难的问题愈加严重, 用水农户产生了免收水费的心理预期。我国水资源费也存在标准低、结构不合理、征收范围窄、征收率不高的问题。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 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水价改革, 准确把握水价改革的要点, 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机制。

3 树立科学发展观, 协调推进水价改革, 建设节水型社会

推进水价改革, 促进节约用水,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的重大决策。水价改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 事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水价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好改革与稳定、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统筹协调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的关系。按照“水管单位延伸供水服务, 群管组织创新管理体制”的思路, 推进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弥补末级渠系管理组织的缺位, 强化末级渠系的民主管理, 消除影响水价改革的体制性障碍。要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 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 社会各阶层和用水户等相关利益者共同投入的多层面、多渠道的新型农田水利投资体制, 逐步改善灌区水利工程特别是末级渠系工程老化失修, 计量设施不完善的状况, 为推进水价改革创造物质基础。

(2) 调整供水结构和工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 建立价格补偿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农业节水的途径, 积极开拓城市工业用水市场, 推进供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提高非农业用水的水价, 调整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 实现非农业用水对农业用水的经济补偿, 减轻农民的用水负担。

(3) 抓好水价管理、成本监审、水费计收使用环节, 促进节约用水, 维护各方利益。改革水价的目标是促进节约用水, 维护各方利益。改革的重点是抓好供水水价管理、成本监审、水费计收使用这3个重要环节。要科学区分管理权限, 严格落实水价管理。统筹兼顾水管单位水价管理与供水下一环节水价管理的关系, 协调水利工程水价调整与其他水价改革的步伐, 提高水利工程水价制定的透明度。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将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价格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 供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进一步理顺水价与城市工业供水终端水价的比价关系, 理顺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要强化成本监审, 建立成本约束机制。水利工程供水成本在不同供水对象之间要合理归集、科学分摊, 进一步明确成本费用构成项目的核算方法与具体标准, 建立定期监审与调价监审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建立起成本约束机制。要改革水费计收方式, 完善水费计收使用管理。把明确计量点作为水费计收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对非农业用水要实行精确计量, 对农业用水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计量收费。供水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 延伸供水服务范围, 签订供用水合同, 明确供用水双方的权、责、利。继续推行水价、水量、水费的公示制, 尽可能地使用水户知道自己的用水量, 并按用水量交费, 有条件的地方推行2部制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等科学的水价制度。

(4) 积极推进末级渠系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规范农业供水行为。要积极研究、认真解决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积极推进农业“终端水价制”, 实现水价调整和减轻农民负担双赢的目标[4]。大量的调研表明, 农业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是水价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作;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进末级渠系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5) 以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为核心, 完善内部管理, 全面推行水费公示制。供水单位必须尽快转变观念, 加强责任意识, 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变革, 实现由管理者向经营者的身份转变, 提供良好的供水服务。同时, 要加强与用水户的沟通。供水单位及末级渠系管理者要将水量、水价及水费向所有用水户公示, 并及时将水费使用情况公示。

(6) 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与管理, 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对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充民, 吴恬.以色列高效水资源利用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启示[J].西南给排水, 2010, 32 (2) :25-28.

[2]徐泽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节水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337.

[3]李华.水价改革政策及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J].中国水利, 2010 (2) :61-64.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研究 篇10

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水利部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试点建设,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十五”期间,水利部开展了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确定12个地区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这些试点地区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有效地促进了水资源的管理与节约。“十一五”期间,在中央财政“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在全国各省市(区)布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到2010年,全国试点达到100个,几乎覆盖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所有类型区。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将“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作为未来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定为硬约束,指出:要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是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一定阶段后,全面回顾试点的建设过程、考察建设内容、评估建设效果、总结建设经验,对照试点建设规划,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推进试点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深化,并为其他地区节水型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2节水型社会建设后评价方法简述

由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工程、制度、体制和机制等多项内容,近年来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综合评价其建设成效。综合评价是对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进行系统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评价。黄乾等[1]选取了节水型社会中关于“综合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环境”、“水管理”的23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理论相结合,应用于节水型社会评价中,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评价模型。乔维德[2]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NN)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模型,综合了AHP的客观性和BP神经网络的适应能力。何俊仕等[3]利用物元分析方法评价辽宁省2006年节水型社会建设所属阶段。李达等[4]采用专家评价法对各目标权重进行分析及量化,评价了无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状况,并提出了后续建设的对策。卢真建等[5]从公平性角度考虑,构建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尼系数-支持向量机耦合评价模型,对东江流域节水型社会进行综合评价。张华等[6]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相关系数”及“相似系数”赋权方法,从下到上反求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该方法既保留了层次分析法分类清楚的特点,又具有客观赋权法人为因素少的优点。徐建新等[7]基于集对分析原理,构建了典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评价模型。由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所带来的城市居民、企业和农户等社会群体节水意识和行为水平的变化程度是其建设效果的重要体现,是国际上评估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措施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褚俊英等[8]选取西部欠发达的城市张掖和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连作为典型代表,通过社会调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对人们节水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并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措施的影响程度及发挥的效果进行评估。

上述研究重点从评估方法、评估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了综合反映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建设效果,规范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2005年水利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办资源[2005]179号)(以下简称《评价指标法》),提出了包括综合性指标、节水管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指标等5大类32个指标,指标中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既有反映综合情况的,又有反映单项情况的。同时提出:“评价单位可以从中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指标,也可视情况增补其他评价指标”。

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从规划、建设到最终成果的产出,需要经过目标的确定、过程的监管和指标考核等过程,包括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以及工程、技术、管理、观念和节水效果等产出,因此,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评价过程中,除了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最终成果外,也应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建设目标、指标、投入、产出的完成情况、逻辑联系以及后续的可持续性条件。

而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简称LFA)正是基于对项目目标层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由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在1970 年代研发,基于有什么原因就会产生什么结果的逻辑推理方式评估项目的前期研究、过程建设和最终成果[9]。

逻辑框架分析法的模式是一个5×5的矩阵,它包括两种逻辑关系,即垂直逻辑和水平逻辑。矩阵的竖行代表垂直逻辑,反映项目目标层次,描述目标内容和实现条件的逻辑联系。“投入”指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所投入的资源;“产出”指项目建成后形成的有形或无形产品,即产出物;“宏观目标”指高层次的目标,即项目对整个国家、本地区或本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直接目标”指项目直接发挥的作用和(或)产生的效益,通常考虑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由于进行了项目“投入”,并具备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会得到相关的“产出”;由于项目“产出”,并具备项目发展的条件,因此能达到项目的“目的”;由于项目已达到目的,并具备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就能达到项目的“宏观目标”。

矩阵的横行代表项目原定目标、实际结果、原因分析和可持续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原定目标”是指规划目标,即项目前期工作的预期目标,与项目服务的社会经济宏观战略相适应的、由预测的条件所决定的。“实际结果”是项目实施的效果、完成指标,由项目实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条件所决定。“原因分析”要解释说明“原定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差异的原因,包括项目内外部条件、主客观原因,应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简练的语言予以说明。可能是在前期工作中预测方法的问题,可能是客观条件不可控制的变化,也可能是项目内部的管理、措施落实等。“可持续性条件”是指实现项目目标可以持续实现的内外部条件或建议的措施,是项目后评估的重要结论和成果。

笔者结合湖北省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重点探讨逻辑框架法和评价指标法的应用。

3实例研究

襄樊市位于丹江口水库下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人均水资源量1 300 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年均降水量约900 mm,年均蒸发量约1 000 mm。随着人口增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制约襄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5年2月,襄樊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水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也是全国确定的10个节水型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06年7月,全面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实施,2008年9月,完成试点期验收,2010年10月水利部水资源司组织对试点期建设的后评估。

2年的试点期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①节水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节水机构,加强节约用水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水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全过程和全面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协同合作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饮水安全保障制度。结合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划产业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广工业节水技术。②进行节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模式的节水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设施配套。实施城乡特别是山区居民生活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饮水难和饮用高氟水、污染水、浑浊水等问题,保障饮水安全。③节水非工程措施建设。将节水型社会宣传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将节水纳入基础教育,培育非政府组织,建立节水激励基金,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节水宣传。

试点期间,全市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总投资达4.65亿元。基本实现了规划确定的用水总量控制、排污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管理能力增强、公众节水意识提升的目标。

3.1逻辑框架法

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符合典型的逻辑框架分析法的模式5×5 的矩阵结构,根据对规划目标和实施情况的分析,得出逻辑框架法分析表格,见表1。

可以看出,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由于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参与,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和指标。但投入没有完全到位,管理机构改革涉及面广,后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2指标评价法

在对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估时,根据《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南水北调东中线规划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总体方案》中所规划的各类考核指标,考虑到《规划》制定的时间早于《评价指标法》颁布的时间,根据评价指标的可获取性,参照《评价指标法》的确定原则和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特点以及掌握资料的情况,共选择了包括综合性指标、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水生态与环境指标共5大类17项指标作为此次评估指标,具体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至建设期末(2008年),规划设定的大部分指标完成,但城市管网漏损率、节水灌溉面积比率等,由于资金未能完全到位尚未完成;城镇公共用水指标和农村生活用水表指标,本应随着社会公共服务的提升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建设期会有所增加,但规划对此估计不足。

注:表中[1]指“火电用水”,[2]指“一般工业用水”。

3.3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2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可得出:襄樊市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以来,总用水量不断下降,至2008年,用水量下降至规划目标的68%;万元GDP用水量为274 m3,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试点建设期间,排污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排污总量不断下降,至2008年,下降到规划总量的64%,超目标完成任务。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指标中的大部分均已实现规划目标,少数指标没能实现,主要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加之资金未能落实。襄樊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针对南水北调可能给襄樊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节水与防污并重,强化水资源管理,重视制度建设,扩大公众参与。通过3年多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公众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襄樊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预期目标。

从2种方法的具体内容来看,逻辑框架法注重项目目标、指标、投入、产出之间的逻辑联系,在项目评价时,既注重规划和完成情况的对比和原因分析,也分析后续的持续运行的可能性和保障措施,注重逻辑的关联和因果对应关系,逻辑思维和分析思路清晰。指标评价法则针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具体内容,从综合指标、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的单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考核项目的建设效果。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既要考核建设的成效,要为本地的持续运行探索思路,也要为其他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评估的有效途径。

4结 语

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是我国为应对水资源危机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试点建设后评价担负着总结经验、提出建议,既为巩固和推进试点地区的建设成果,也为其他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借鉴。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前期工作的内容、目标、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全面评估。逻辑框架法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内容和实现条件的逻辑联系,原定目标、实际结果、原因分析和可持续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分析,对节水型社会的前期、实施和后期工作进行评价,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的优点,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对项目前期工作评估和后期工作的决策具有较好效果。指标评估法以具体的指标描述项目不同的目标层次,以项目的初始值、目标值和实际完成值的对比,定量地反映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效果,并分析目标值和实际完成值差异的原因,为后期工作决策提供依据。2种方法有机结合,可全面反映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情况。

从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地方政府重视和配合、居民节水意识不断增强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前提;管理体制改革、水权水市场的建立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难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用水和生活用水会不断增加,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强调节水的同时,必须正视不同领域内用水增长的趋势。

摘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对于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综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方法,以湖北省襄樊市为例,分别利用逻辑框架法和指标评价法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进行了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通过2年多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公众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襄樊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预期目标。但资金投入没有完全到位,管理机构改革涉及面广,后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逻辑框架,指标评价

参考文献

[1]黄乾,张保祥,黄继文,等.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节水型社会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7(10):413-416.

[2]乔维德.基于AHP和ANN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7(2):1-4.

[3]何俊仕,马丽.物元分析在辽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9(11):45-47.

[4]李达,邢智慧,李进,等.水质型缺水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09(4):161-163.

[5]卢真建,陈晓宏,王兆礼.基于公平性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5):31-35.

[6]张华,王东明,王晶日,等,建设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赋权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0(5):65-68.

[7]徐建新,赵鹏,陆建红,等.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评价的集对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1-4.

[8]褚俊英,秦大庸,杨柄.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调查分析[J].节水灌溉,2008(7):27-30.

内蒙古:制度建设驱动节水发展 篇11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黄河边,记者看到复工的水权转换工程现场,工人们在紧张地忙碌着,一块块预制板平整整地铺展,一条条渠道光溜溜地延伸。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92%和西部地区水资源量的3.5%左右。从总量上讲,内蒙古属水资源严重紧缺省区。从分布上讲,东西不均、年季不均,导致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与全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相比,用水浪费问题非常严重,节水水平与水资源形势不相适应,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生产型、结构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这种形势下,管好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是基于内蒙古区情、水情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出台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机制正在形成。建立和完善节水经济调节机制,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带动全区节水型社會的全面开展。“十一五”以来,自治区用水总量保持了平均17%的高增长率,而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区灌溉面积达到566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4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493万亩;全区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全区农业亩均毛用水量从2005年的376立方米/亩减少到2010年的362立方米/亩。2010年,全区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已达45%。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为156立方米左右,圆满实现自治区“十一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目标。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节水工作取得新进展

内蒙古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节水工作取得新进展。完善节水政策法规。2001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节水灌溉条例》,明确节水灌溉资金按照受益者合理承担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筹集的原则,并使自治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农业节水灌溉方面法规的省区。2004年5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将节约用水单列一章,详细规定了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具体措施。2007年5月,自治区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为“十一五”期间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了方向。

二是加强对节水工作的领导。2001年,自治区政府成立了自治区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主席为组长,水利厅厅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建设、经委、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水利厅。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战略部署,2006年,自治区政府在原自治区节水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调整组建了自治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各盟市、旗县也相应成立了节水领导小组,健全节水管理机构。

三是以水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工作。重点是高耗水工业项目,引导企业增加节水改造资金投入,促进废污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推动企业节水取得新进展。为积极探索发展节水型工业的有效途径,2008年、2010年,自治区经委与水利厅分别两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节水型工业示范园区和企业创建工作,并对30家节水突出单位进行了奖励。

四是将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内蒙古农牧业灌溉用水占全区总用量的80%左右,灌区的节水改造是节水的主战场。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自治区加快推进节水高效型农牧业建设,通过加大喷灌、管灌、渠道衬砌等实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力实施了“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

五是以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为目标,努力推动城市节水。严格限制城市自来水可供区域内的各种自备水源,对自备水源井进行有计划的封停,对所有自备水源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用经济和行政手段逐步递减许可取水量直至完全取消。

初步形成了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

积极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经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配置几个阶段后,目前,《水资源综合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这为全区范围内的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奠定了基础。为实现自治区工业化发展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治区发改委与水利厅联合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实现了水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同时,自治区还完成了黄河干流初始水权量分配,配合松辽委开展了大凌河、霍林河初始水权分配试点工作。依据《水法》规定,2003年,内蒙古制定颁布了《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根据新的形势要求,2010年,内蒙古重新修订了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为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水功能区管理,自治区水利厅与环保厅已审查完成了自治区水功能区划的修订报告,下一步将上报政府批复实施。建立入河排污口登记制度和审批制度,对重要水功能区和重要排污口进行实时监控,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节水型社会规划》已编制完成,待政府批复后实施。

试点引路,典型推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水利部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的统一部署,通过积极争取,2005年,水利部正式批准包头市为全国节水型试点城市。按照水利厅组织审定的《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及水利部批准的《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包头市的工业节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节水稳步推进,居民生活用水节水意识普遍增强。城市污水利用率逐步提高。2008年,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成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2010年,二连浩特市成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自此,内蒙古4个盟市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呼和浩特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鄂尔多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已通过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二连浩特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已通过水利部的审查。

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教育得到广泛开展

近年来,全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以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节水宣传周”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深入地开展水法规和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并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使全区人民的水法制观念和节水意识显著增强,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管理,开展节水执法监督检查

按照自治区人大常委会2009年监督工作安排,为推动《水法》和《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的贯彻实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执法检查。为响应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推动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决定,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期6个月的水资源管理专项检查工作,内蒙古已完成了自查工作。通过执法检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全民节水意识逐渐增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推进,水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统一配置

非传统水源已经成为内蒙古工业发展的重要水源,所以,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项目发展用水,而且有利于减少排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近年来,内蒙古在矿井水管理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矿井疏干水利用量到2008年已达到1.2亿立方米,不仅有效缓解了内蒙古水资源供需矛盾,还从源头上控制了入河污染物,维持了河湖的环境健康。2009年以来,自治区水利厅继续加大非传统水源的配置工作,全年共审查批复各类建设项目需水量为2.64亿立方米。其中,非传统水源用水配置量占批复总量的22%。

自治区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王宝林介绍说:“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自治区大力推进水权转换工作,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灌区在一期水权转换1.3亿立方米水量已完成的基础上,通过高效节水、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再转换水量1.0亿立方米,用于新增工业项目用水。二期水权转换工程规划总投资14.22亿元,年节约水量1.36亿立方米,年可转换水量1.0亿立方米。按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工程建设。”

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研究 篇12

1 江苏省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不仅是反映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的基本依据,也是今后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实施的重要参考,可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提供技术保障。确立节水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 系统性原则。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包括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在内的大系统,所以指标体系应能体现其系统性特点。

b. 完备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完整地描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全貌。既要反映节水型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又要对各个方面作全面而具体的分析。

c.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节水型社会的含义和实现程度,具有现实意义,并立足于一定阶段、一定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客观地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资源条件下的节水水平。

d. 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易于理解和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数据的收集和计算分析。指标的数据采集应在原有统计的基础上,以尽量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量。

e. 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够引导节水型社会的有序发展,使评价工作能够促进政府部门提高管理水平。

1.2 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方案,在对有关国内外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文献及国家、省市各有关政策和标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实际水资源状况和节水现状,制定了一套“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详见表1。

指标体系分目标层、系统层、领域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①目标层是节水型社会要实现的总体目标,综合评价一定时期区域内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②系统层将节水型社会目标系统、建设系统和保障系统三个领域层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③领域层中,目标系统的综合指标主要从宏观层次上反映系统发展特性和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建设系统分别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的具体层面评价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节水程度,反映节水型城市、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等不同载体的建设程度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状况;保障系统主要反映政府节水保障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情况,包括节水宣传、制度建设、节水投入等;④指标层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微观层面综合评价社会用水、节水情况。

2 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模型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作节水评价。AHP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多目标、多层次决策及综合评价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它可以统一处理评价中的定性与定量问题,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

2.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采用专家调查法获取专家意见,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权重,并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所得结果能够逐层反映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具有合理性。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a.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通过专家调查法,针对某一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ui(i=1,2,…,n)做两两比较,依据9标度法对其重要性程度赋值,得到对应于该准则支配下的所有指标元素构成的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而对于多位专家的意见,采用算术平均法处理。

A=[a11a1nan1ann][w1/w1w1/wnwn/w1wn/wn](1)

b. 计算权重向量的值[1]。采用特征根法对单一准则下的元素(指标)ui(i=1,2,…,n)计算相对权重向量wi(i=1,2,…,n)。求出A的最大特征根λmax,解方程组Aw=λmaxw,得到w,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一致性可以接受;当一致性比例(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之比)大于或等于0.1时,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c. 计算各层元素对总体目标层的合成权重[1]。假定第k-1层上nk-1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向量w(k-1)=(w1(k-1),w2(k-1),…,wnk-1(k-1))T,第k层上nk个元素对第k-1层上第j个元素为准则的权重向量为hi(k)=(h1j(k),h2j(k),…,hnkj(k))T,其中不受j支配的元素权重为0。令矩阵h(k)=(h(k)1,h2(k),…,hnk-1(k)),表示k层上元素对k-1层上各元素的排序,则第k层上元素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向量w(k)由式(2)给出:

w(k)=(w1(k),w2(k),,wnk(k))Τ=h(k)w(k-1)(2)

这样,自上而下可以算出各层元素相对于总目标层的合成权重。

2.2 数据采集和标准化处理

在采集完评价年指标值数据后,根据无量纲化标准函数,需要将所有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处理后的指标值均处于[0,1]范围之内。方法如下[2]:

对于正项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可用式(3)计算:

vj={dj/Djdj<Dj1djDj(3)

对于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可用式(4)计算:

vj={Dj/djdj>Dj1djDj(4)

式中:vj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vj≤1;dj为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Dj为第j项指标的目标值。

2.3 综合评价模型

算出各指标值相对于总体目标的合成权重以及归一化数值,采用加权函数,计算综合评估值Y为:

Y=wjvj(5)

式中:wj为第j项指标相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向量;vj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注:①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4 7]。

3 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评价

2000年,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正式启动。江苏省也相继组织开展了各种国家级或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评价的可参考性,选取2000年和2005年为评价年,对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行综合评价。

3.1 评价参数确定

采用专家调查法,制定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意见调查表,以匿名的方式征询专家意见,并采用算术平均法对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计算,得出各层指标权重值见表2。

根据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实际情况,参考江苏省中长期水资源利用规划、国内外有关法规及国内外先进节水指标情况来确定指标目标值。定量指标目标值的确定主要参考《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江苏省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江苏省“十一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国内外节水先进指标、国内外节水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等。定性指标目标值的确定采用专家打分法,由专家根据给定的评分方法,依据江苏省实际建设情况和经验给出各项指标评分及扣分原因,得出定性指标的值,每项指标的总分值即为目标值。然后对指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结果见表2。

3.2 综合评价结果

计算各指标的合成权重,并由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2000年及2005年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53和0.71。

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果将节水型社会的发展划分为起步、初步实现、基本实现和建成四个阶段[3],分别代表节水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则可建立阶段评分区间,由综合得分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阶段,评价结果见表3。

根据表3,江苏省在“十五”计划期间,通过5年时间的建设和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总体基本走完了初步实现阶段,开始步入基本实现阶段。在下一阶段,要进行高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合理确定工农业各部门、各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和用水定额,在水市场的调节作用下,全面提高社会节水意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

4 结 论

“十五”以来,江苏省在节水建设、节水管理、节水目标实现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2000年相比,2005年万元GDP用水量减少了46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了16.3 %,农田灌溉单位面积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均有减少,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等有所提高;地下水超采程度下降;在节水管理方面,水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颁布了《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江苏省节水型社会规划纲要》、《江苏省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等中长期目标规划和各种制度法规;在节水宣传和节水投入保障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水权制度和水市场的建立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对照各项指标的目标值来看,江苏省节水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节水潜力可观。到2005年,万元GDP用水量虽下降显著,但距“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国内外先进水平还相差很多;城市供水管网漏失严重,节水普及率过低;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多,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与法国1995年的水平相比还相去甚远;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偏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表水水质需要改善;节水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并加强节水宣传工作,尽快建立有效的水市场机制,加快节水投入保障体系的建设。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构建了“资源社会经济生态”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十五期间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评价,江苏

参考文献

[1]徐南荣,仲俊伟.现代决策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85-195.

[2]王丽娜.天津市建设节水型城市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6.

[3]陈莹,刘昌明,赵勇.节水及节水型社会的分析和对比评价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16(1):82-87.

[4]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水资源公报:2005[EB/OL].[2007-09-25].http://www.jswater.gov.cn/zwgk/slgb.aspx.

上一篇:耐多药结核患者下一篇:裂缝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