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城市建设(共12篇)
节水型城市建设 篇1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市场经济更是日新月异, 很多城市出现水资源的浪费现象, 而且有些城市的行业水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 如果大量的浪费水资源就会严重影响到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所逼笔者呼吁要节约水资源, 从建设城市节水型社会开始, 笔者在此做简要探讨, 希望能达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关键词: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探讨
城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确实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约束限制, 但是在执行制度的前后我们一定要做好必要的大范围为的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要多渠道、多方面等, 在整个城市营造一种节水的整体氛围, 提高全城市所有人的节水忧患意识, 建设必要的统一的节水文化, 一定要紧扣城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 并且要努力调动和指导城市中每一位民众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宣传活动, 主动热情的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进行各个不同区域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首先要把所在城市的水资源情况做好简要介绍, 尤其是水资源现在濒临短缺的情况, 从而大力宣传节水对广大市民的巨大作用, 以及未来城市的发展和各行各业经济的进步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城市有限的区域内一定要加大宣传节水知识的, 嘉庆不同行业的节水技术培训。
尽快提升广大市民对节约水资源的自主思想, 提高广大市民对努力开发水资源的深刻的认识, 使城市中所有的民众提高节约水资源的认识, 改变传统守旧的观念, 坚信只要大家努力节水, 人人节水一定会有美好的城市、美好的家园、美好的生活, 否则一无所有。城市中负责的各级部门和各级领导要主动带头, 分析制定计划, 把节水工作列入领导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来, 及时安排、随时监督、按时宣传, 力求使节水宣传工作的宣传教育多姿多彩, 易于接受, 坚持不变。具体途径如下。
1 举办节水宣传活动
国际上规定“世界水日”为3月22日至3月28日, 同时又是“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为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在这一段时间内一定要搞好节水宣传活动, 以节水为主题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另外在平时也要重视宣传, 要通过当地的数字电视、各大媒体、报纸、书刊读物、网络、标语、公益广告等不同的宣传方法进行长期的持久的宣传;可以组织各个单位、各个社区、各个企业等统一组织节水知识培训活动, 在定期或者是分期分批培训之后对学员进行考核竞赛, 加大对节水知识的普及工作, 人民一位公民都能了解当地城市的水资源情况, 进而激发公民的责任意识, 更新节约用水的观念, 尽快有效的增强公民的节水自主性和积极性, 树立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在怀柔区的节水宣传活动中, 一方面要印发足够的节水宣传材料和宣传品, 普及节水知识;另一方面, 继续在怀柔新闻前播报节水公益广告, 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使节水意识深入人心。每年至少组织大型节水宣传活动2次, 全年印发节水宣传材料和宣传品不少于3万份。
2 节水教育进学校、小区
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城市节水宣传周”期间, 深入到各乡镇、村、企业单位、小区、学校以及广一场等开展节水宣传, 在繁华街道悬挂宣传横幅,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各种节水展览, 通过加强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提高中小学生和居民的节水意识。编制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知识读本。在中小学进行节水科普教育, 将水资源节约的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 使节水观念在学生中扎根, 从小培养节水的良好行为习惯, 树立节约用水光荣的风尚, 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试点期内对全部在岗教师完成节水教育培训。
3 加强水源保护意识宣传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那么水资源则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于世。所以不论哪一个城市一定要加强水源保护意识的宣传, 使城市居民深刻认识到保护水源就是在保护自己的生命, 严禁对市区水源的一切破坏和污染活动, 如果发现有污染水源的不良行为一定要坚决查处, 绝不姑息养奸。在市区之内按时组织对水源保护的一系列宣传活动, 在做宣传活动时, 要明确污染水源的一些不当行为, 使市民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污染行为, 哪些行为是保护行为, 进而增强全体市民的防范意识, 争取人人做监督、区区做保护, 全面调动市民的积极保护意识, 树立爱水源就是爱家乡、爱水源就是爱生命、爱水源就是爱自己的生命意识, 面对不良行为予以制止或者是及时举报者要予以奖励。
4 开展农业节水培训
如何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水平亦成为节水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节水宣传下乡、举办培训班等活动, 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益、农艺节水措施的应用水平、再生水的利用效益等, 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试点期内, 结合每年开展的8万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开展1次节水培训。
总之, 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一定要进行宣传, 让千家万户都知道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从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使民众自觉节水、自觉抵制浪费水资源的不良风气, 进而使城市逐步走向节水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刘陶, 吴传清.节水型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 .
[2]贾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24) .
[3]我国加快制定9大类节水标准[J].西南给排水, 2005 (2) .
[4]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四川统一战线, 2005 (9) .
节水型城市建设 篇2
具体工作方案
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管理水平,根据住建部《关于印发<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和<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的通知》(建城„2006‟140号)、市政府《关于建设开展建设节水型城市活动的通知》(遂府办函„2011‟118号)和市节水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遂宁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具体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为切实做好创建工作,现制定园区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园区通过此次创建活动,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通过开展节水进单位、学校、社区等活动,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各项宣传活动,树立全体市民节水意识,把节水活动变为市民的自觉行为,树立人水和谐的城市形象。
二是建立起节水专项财政投入制度和规范节水统计制度,为开展节水工作奠定基础。
三是成功创建省级、国家级节水型小区,引导园区企业、单位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改造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节水降
耗。
四是制定园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形成长效机制。
五是开展节水器具的推广普及工作、公共用水器具改造更换工作,园区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更换为节水器具,鼓励辖区企业、生活小区及其他单位改造用水器具。
六是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完善再生水回用工程。
二、组织机构
成立由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雷奉军任组长,管委会副主任刘尚佺为副组长的遂宁市创新工业园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等相关工作,成员为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名单见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经济发展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经济发展局局长张明香兼任,副主任由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范爱民兼任,工作人员为李元勋(联系电话:2627015,***)。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分别成立工作组,组织落实本单位节约用水分类分级相关工作,要责成1名主管副职和1名专职工作人员,及时上报工作情况,做好信息沟通。各单位
要将主管副职与专职工作人员姓名自发文之日起一周内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具体目标任务及责任分解
根据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按照各责任单位的职能职责和遂宁市节水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遂节水发[2011]1号文件要求,现将创新工业园创建节水型城市建设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见附3《遂宁市创新工业园建设节水型城市工作责任分解表》)。
四、工作要求
一是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创建工作,要求各单位、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主要负责人要亲抓创建工作,细化责任,落实承办人员,要对照工作方案落实资金投入,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相关项目资金投入到位。
二是及时开展工作并报送工作进度。各责任单位要及时将工作方案和进度,以及工作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存在的问题报送园区节水创建办公室(园区节水创建办公室设在经济发展局)。
三是逗硬开展督查考核。各创建责任单位在每月12日前将本部门创建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措施。每季度定期进行检查,随时抽查,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四是制定实施计划。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根据本通知和遂宁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的统一要求,于2011年12月底前制定出本部门、本单位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计划,并报新区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附:创新工业园区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创新工业园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雷奉军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陈学党委副书记
刘尚佺管委会副主任
唐平涛管委会副主任
高勋管委会副主任
蔡浏辉管委会副主任
淼霖纪委书记
成员:郑方保党政办主任
张明香经济发展局局长
蒋素华财政局局长
舒万吉建设局副局长
吴佑志市政管理局局长
康家亮龙坪街道党工委书记
杨永才富源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张继华遂宁市富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大全遂宁深富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3
【关键词】干旱地区;水资源;节水型社会
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瓶颈”。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特别是在春灌、秋种期,天气干旱、降水稀少,特别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的减少;水资源会变得越来越少,如果不引起重视,如果将来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极为有限的。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因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在通过的新书《水法》中,也明确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内容。针对我国干旱地区特殊的水资源及用水背景,水利部在一些干旱地区开展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这些典型地区的试点工作,探索干旱地区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代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全面推进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提供技术、经济、体制、政策、和法规等的示范。
1.节约用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型社会充分体现着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思想。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机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的永续支撑。而节约水资源用量只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浅层特征,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实现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与传统意义上的节水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在我国干旱地区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保障区域或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其二是实现区域或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既要保证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目标的实现,又要维持该区域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战略措施。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手段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觉节水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节水乏力的状况。
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体制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法制体系建设、规划体系建设和技术体系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
2.1管理体制建设
以此逐步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成立相关部门。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以及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2.2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以用水和纳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下的取水、排污许可制度运行机制的内容和技术支持主要包括规划机制、评价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度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制度、机电井管理及监督制度、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督制度、干旱期动态配水管理制度、用水定额管理制度、节水补助制度、信息交换制度、公众参与管理制度等。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对策当前,节约每一滴水,用好每一滴水,使之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义务。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就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与公众对水资源形势的认识,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克服“不缺水就不需要节水”的片面性,增强人们对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3法制体系建设
在新《水法》的大框架下,制定一系列节水型社会配套管理办法,出台相关地方管理办法和地方性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2.4规划体系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规划体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如区域节水规划、灌溉面积总量控制规划、灌溉制度改革规划、节水工程规划、人工林面积发展规划等。
2.5技术体系建设
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帶有明显的探索性,需要全面技术支持。该地区节水型社会技术支持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水循环演变过程与规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需水量、水权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水资源调配与节水管理信息系统、用水需求管理的配套经济手段与技术政策、区域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制定、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行业用水水价制定与收取体系、水市场研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王恕诚.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中国水利,2003.11.A刊.
[2]胡和平,彭祥.博弈论视角下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内涵,组成结构与基本表征.中国水利.2005,(13):53-55.
[3]何大伟,陈静生.我国实施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一体化管理构想.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31-34.
[4]夏军.我国的水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与信息.1996,(1).
[5]李国英.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务一体化.中国水利.2000,(6).
[6]刘善建.遵从经济规律,理顺几个关系,提高水利效益.水利经济.
探析节水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篇4
1 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 城市园林用水体系不完善, 水资源利用率低。首先, 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大多设有一定面积的水景, 如喷泉、瀑布、人工湖等, 这些人工造的水景, 一般都独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 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来维持, 每年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利用后的水也多直接排于下水道, 而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是补充到城市水系;其次, 灌溉设施简陋, 方式落后, 管理水平低下。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灌溉方式多种多样, 大多是以人工水管式灌溉为主, 而节水型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乃至地下滴灌等则应用甚少。在一些城市园林绿地中, 绝大多数仍为洒水车灌溉、人工管灌、漫灌、水车浇灌, 不能保证灌溉均匀、灌溉水量适量, 经常出现灌溉过度致使地表积水或地下渗漏, 浇灌时水分流失多达20%~30%, 影响植物生长, 且水源浪费严重。
(2) 灌溉设施与种植模式不配套。目前, 中小城市中绿地灌溉管道材料有PVC管、PE管、镀锌管、铸铁管等, 喷灌有地上固定式、地下埋藏式, 而喷灌主要适合于单一草坪或疏林草地, 对于现在多用的乔、灌、藤、草种植模式则不适合。绿地灌溉系统设计、施工不够专业和规范。一些设计和施工单位技术不过硬, 经常出现喷头选型不准、喷点布置不正确、喷头间隔不恰当、管道埋深在冻土层以上致使管道冻裂、防腐处理质量不过关等问题。
(3) 传统园林模式, 节水认识不够。我国的节水型园林虽有所发展, 但大部分城市仍沿袭传统的园林发展模式, 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认识不足, 没有合理的发展和利用水资源。实践证明, 节水型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建设节水型园林的措施
(1) 重视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中的园林绿地水系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总体规划阶段, 应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 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湖泊水系, 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 尽量减少以洁净水源维持各类人工水景用水, 与城市天然水系、绿地灌溉系统相连, 使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被重复利用。
(2) 调整种植结构。除了在城市中心广场等较为重要的绿地内保留一定面积的草坪外, 其他绿地应根据受光度强弱选栽阳性、阴性植物, 根据地势及地下水位高低选栽抗旱、抗涝树种, 根据土层厚薄选栽深根性、浅根性树种进行调整, 使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在位置、高度、面积上适得其所, 适得其量, 从而营造一个节水抗旱、自我调节能力强、结构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合理选择植物种类, 优化植物配置。
(3) 城市园林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 合理的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是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关键所在。其原则如下:一是因地制宜, 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二是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三是优化园林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地应该以乔、灌木为主体, 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 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 杜绝“以草代树”现象, 即便是选择草坪, 也要选择抗旱性强的草种, 这样将会大大节约水源。
(4) 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城市园林绿地的灌溉方式上, 要大力采取节水型灌溉措施, 对灌溉系统进行认真全面地设计,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在园林绿地的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考虑对天然降水的利用, 还要注重铺装材料的渗水性;另一方面, 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 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重要因素。 (1) 滴灌。除了具有喷灌的主要优点外, 滴灌比喷灌更节水 (约40%) 、节能 (50%~70%) 。然而, 也因管道系统分布范围大而增大了投资成本和运行管理的工作量。现阶段, 滴灌主要应用于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 而在草坪及其他密植植物上则应用较少。 (2) 地下滴灌。这是微灌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 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式。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 水分蒸发损失小, 不影响地面景观, 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 是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3) 喷灌。传统的浇灌不但浪费大量的水资源, 而且还会出现跑水现象, 使水流到人行道、街道, 或车行道上, 影响周边环境, 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喷灌特别适合于密植低矮植物, 如草坪、灌木、花卉等。
(5) 利用保水剂。保水剂 (SAP) 是近20年国际上发展起来的全新抗旱节水产品。它是一种功能性高 (下转第252页) (上接第250页) 分子聚合物, 不溶于水, 具有“保水、集水、节水”功能, 可有效防止水分下渗或蒸发, 减少耗水量或灌溉次数, 提高水分利用率, 从而提高植物存活率。
(6) 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所谓“非常规水”, 是指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水源, 包括污水处理回用水、海水、微咸水、雨水或洪水等。在国外, 非常规水利用量的多少, 是决定一个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先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用水多来源于居民生活用水, 造成了居民用水与绿化用水的矛盾。在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 园林绿化要继续发展, 就必须解决水源问题, 而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7)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当前从事园林绿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中, 有相当一部分对我国水资源匮乏状况不甚了解, 尚未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表现为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或倾向于大面积草坪、大型水景等一些高耗水的景观, 或缺乏对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 不能合理地配置植物;另一方面表现为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在后期养护中, 没有采取有效的节水计划和措施。基于此, 当务之急应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 使发展节水型园林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节水型园林必将成为我国新型园林的主要建设模式。
3 结束语
节水型城市建设 篇5
首先,我代表xx区委、区政府对省创建园林城市专家组领导莅临xx检查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将我区的创建园林城市暨节水型城市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认真传达全市“双创”动员大会精神
全市创建园林城市暨节水型城市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区高度重视,立即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双创”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区成立了创建园林城市暨节水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有关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区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管理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合署办公,从市政、建设、城市执法等相关部门抽调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脱离原工作岗位,靠上开展工作,具体负责“双创”工作的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工作。二是召开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7月25日,我区召开了全区创建园林城市暨节水型城市工作动员大会,认真传达贯彻了全市创建园林城市暨节水型城市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对我区的“双创”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三是研究制定创建方案,认真落实工作任务。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xx创建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xx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和组织领导,将各项指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各项指标任务都有人管、有人抓,真正落到实处。四是深入进行宣传发动。先后深入农村、企业、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进行宣传发动,共发放明白纸等宣传品近1万份,悬挂横幅20 余幅。在区电台、电视台和xx社区电视台分别设立了专栏及曝光台,对“双创”工作中出现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曝光。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搞好“双创”工作
(一)大力实施城市绿化。近年来,我区在城市绿化上狠下功夫,特别是在土质盐碱化程度高、植物成活率低、绿化成本高的情况下,先后对城市主干道路、城市南出入口、广场、公园以及单位庭院进行了绿化,城区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今年,重点实施了城北生态防护林和城郊绿化工程。城北生态林建设工程,东起挑河,西至草桥沟,采取“上农下渔”模式,建设长11.8公里、宽1.1公里的生态林带,打造城市绿色防护屏障,目前,台田挖筑及沟、渠、路等土方工程全部完成。城郊绿化工程,重点是对辛河路城南出入口、滨孤路河口城区东、西两个出入口干线两侧实施绿化,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目前,城市绿化面积达413.1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0%,绿地率达35.10%,其中,公共绿地面积80.4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06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2%,道路绿化率达26%。
(二)大力加强水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区湿地资源和水资源优势,结合挑河、草桥沟和环城水系以及城市周边的水库等现有水资源,统筹考虑,搞好规划论证,将水系进行有机连接,打造大水面,构筑“六河相连、八湖镶嵌”的城市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城市周边原有的排水沟、河道等,进一步疏挖整治而形成的环城水西,全长25.31公里,水面面积169.92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东、南、西三面,环城水系总长达到20公里,水面面积100万平方米。今年,计划开挖北部水系,实现水系的四面贯通,使水真正循环起来。环城水系建设对于城区土壤压碱、改善环境、提高排水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实施西湖公园建设,建设精品工程,打造城市亮点。开展城区近郊沟、渠、路和水体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绿化环境。为切实解决我区引用黄河水受制于上游县区的问题,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共投资2800余万元,实施了东水源工程,开挖、疏浚引水干渠60公里,打通了引水大动脉,将黄河水直接引至西部乡镇,有效地解决了水源补给问题,保证了我区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的生活用水。
(三)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我区计划建设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目前工程开工前期三通一平、土地征用、厂区整平、临舍搭建等已完成,厂区供水供电引入方向已协调完成,正在实施接水接电工程方案;进厂道路及厂区院墙也已测量完成,建筑材料已进场,工程已经动工;厂区及配套管网设计完成后立即动工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区水环境,提高我区对水资源的利用率。
(四)强化措施,节约用水。一是加强节水管理制度建设。根据《水法》和《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了我区供水、节水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修订完善了城市供水、节水等中长期专业规划。二是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管理。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的方针,加大非生活用水的计划管理范围,按时下达用水计划。对居民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对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的,采取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提高了节水管理水平。三是加大节水型设备、器具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行节水型用水设备和器具,有效地杜绝了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居民用水采取“一户一表,水表出户”方式。加快城市供水公共管网和单位内部管网的改造更新,降低了管网漏失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宣传教育贯穿于“双创”工作的始终,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居民的“双创”意识,营造更加浓厚的工作氛围。
二是严格工作标准。针对创建园林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工作标准高、要求严、专业技术性强的特点,对各部门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决不在质量上打折扣,不搞半拉子工程,不做“夹生饭”,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三是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黄河广场与银河公园对接、环城水系和西湖公园建设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其尽快建成投用,发挥效益,改善河口城区的生态环境。
节水型城市建设 篇6
关键词:建设 节水型 社会
0 引言
水资源需求管理由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经济机制、技术体系等要素构成。其总体目标是提出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机制、全社会共同参与三位一体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依据这一模式,在生产力布局层次限制大耗水产业发展,在区域层次进行节水型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部门层次促进用水效率提高,从水资源需求端调整探索区域的内涵型发展模式。对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环境、运行机制建设、实施操作步骤、技术支撑体系、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并进行试点。考虑到已有研究成果,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围绕以下三个目标进行。
1 建立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在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已列入国家重要议事日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对现有《水法》的修改列入立法计划;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对水利投入和价格机制改革以及水利产业化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水利部是主管水行政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并规定将过去由其他政府部门分别承担的地下水管理职能划归水利部,由水利部统一管理水资源(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并同时加强了对江河湖库水质和排污总量的监督性保护职责。宏观环境对水法制、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对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认识的提高,均为实施水资源需求管理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我国水行政管理体制向“一龙治水”方向的不断改革,使得政府对农村与城市、地表与地下、水量与水质、流域与区域的水资源宏观调控能力加强,为实施水资源需求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为探索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运行机制指明了方向。水资源需求管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这三大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基础,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市场失效的补充,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是保持良性运行机制的关键。通过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立法,将需水管理的经济机制、运行机制和信息管理纳入法制性轨道,是需水管理成败的关键。目前中国正处于推进水资源需求管理的起步阶段,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亟待加强。要进一步理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的关系,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在推进需求管理的有关立法中,要进一步理顺水资源权属统一管理与开发利用产业管理的关系,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的关系。要建立以水资源所有权管理为中心的分级管理、监督到位、关系协调、运行有效的管理体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全过程进行动态调控和统一管理。
2 建立有效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体系
有效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体系,是政府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手段和科学基础。这一体系的技术支持应该包括以下7个方面;
2.1 规划环节 《水法》及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已经明确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必须要有防洪、供水和水资源保护的专项规划和论证。试点省要提出本省不同发展阶段的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建立规划执行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制度,制定相应技术规程。在这一有约束力的可操作制度下,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和限制大耗水行业过度发展。
2.2 评价制度 通过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管理年报、水环境公报、泥沙公报、取水许可年审等手段,对管理分区进行水资源一开发利用一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综合动态评价。评价的重点是区域水资源一水环境承载能力和分行业用水一排污状况。以评价结果作为总量控制方案的滚动编制基础。
2.3 水资源使用权区域分配方法与制度 水资源使用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外调水的一次资源量,以及与取用水相联系的水资源容量。需要研究水资源使用权分配和水环境容量分配的原则与方法,并建立以水资源使用权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径流调蓄和水量分配制度。
2.4 建立地下水可开采总量控制制度 确定采大于补的地区,提出压缩开采总量的有效监测方式,落实以地表水补源回灌的地点与监测手段。对城市自备井总结以往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加强监控和惩罚手段,同时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农村与城市的联合调度机制。
2.5 主要控制性河段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督制度 通过功能区划分确定有关河段的安全纳污总量,并据此对有关区域的治污或排污情况进行监督。根据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每一排污口的排污定额,对排污进行定额管理。加强对城市和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的监督。
2.6 干旱期动态配水管理(即危机管理)制度 包括紧急状态的预警,紧急状态下的用水优先次序和调度方案。
2.7 信息系统 水资源需求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水量、水质、效率、水价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利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分析、评价,并作为水资源使用权分配、水价制定和取水许可实施的基础工具。
3 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用水效率
节水型城市建设 篇7
1.1 节水型城市的概念及特点
节水型城市定义为全面实行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则指城市节水工作已达到了《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的要求, 验收合格的城市。节水型城市的创建涵盖了城市活动的涉水方面, 包括产业结构、循环经济、节水示范工程、水价政策、公共机构节水、节水研究等可持续发展城市活动, 可以认为是城市中与水相关的一系列的综合。
节水型城市遵循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动态规律。流动性是水本身的特性, 节水型城市的创建遵循水本身的特性, 一方面在水的自然循环中, 体现水的蒸发、降水、径流、排泻等一系列过程, 另一方面, 在水的社会循环中, 体现从取水、输水、净水、配水、用水到排水的水利用过程。
节水型城市更多注重人的行为活动, 而不仅仅是水的自然循环。包括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利用、水设施的布置、水景观的塑造等, 人的活动与节水型城市的创建息息相关。
2. 城市节水规划
2.1 必要性分析
2.1.1 水的重要地位。
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 水系统是城市有机体的血脉, 水环境是城市发展所依托的生态基础。
2.1.2 城市总体规划过于宏观, 需要专项规划的补充。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合理性较差, 城市涉水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局部超前, 如供水厂规模偏大, 供水厂规模未考虑再生水利用, 污水厂网不配套, 污水处理场的布置未考虑再生水利用等。
2.2 规划目标
城市节水规划以水为核心, 以涉水设施及水问题为主体, 对城市的涉水问题进行规划和协调, 促进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其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保障城市水安全。
城市水安全包括水源安全、管网安全、水质安全、地表水体的防洪安全等多个方面。邵益生研究员认为城市水安全的内涵包括了充足的水量、合格的水质、持续的供给、通畅的排水、有效的治污和完善的应急。通过城市节水规划, 可以实现对上述水安全问题的协调, 从而更好的保障城市水安全, 这也是城市节水规划最基本的目标。
2.2.2 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我国节流优先、治污为本, 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 将资源节约提升相当的高度。通过城市节水规划, 最大程度的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 案例研究:连云港市城市节水规划
3.1 总体思路
连云港市城市节水规划的总体思路如下:首先, 分析连云港的城市水资源:连云港市位于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最下游, 用水大部分依靠淮沭新河-蔷薇河供水线, 调引江淮水, 蔷薇河是目前市区的主要供水水源, 市区内部已经形成了以大浦河、排淡河、烧香河等外排骨干河道为框架的河网体系;通过节水潜力分析、节水指标体系构建、供需平衡分析, 分别从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水环境质量改善、涉水基础设施协调三大方面深入规划内容。
3.2 规划内容
3.2.1 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3.2.1. 1 节水指标体系构建
连云港市城市节约用水指标体系可归纳为管理指标和技术考核指标。节水型城市考核指标构成了该体系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了连云港市区节水管理的实际情况, 参照《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全国节水规划纲要》提出的相关指标确定连云港城市节水指标。指标体系总共有14个指标, 其中11个技术考核指标, 3个鼓励性指标。
3.2.1. 2 水资源优化配置
除常规的地下水、地表水等供水水源外, 非常规用水的利用可以保证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可持续需求, 包括再生水 (中水) 、雨水、海水淡化水、矿坑水、煤矿疏干水等。对连云港水资源规划中, 主要水源包括自来水、海水、再生水、雨水等四大水源,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是极具潜力的水资源利用途径, 将日益发展成为连云港市所必需的第二水源, 雨水的集蓄利用可以缓解连云港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是一种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
城市用水采用优质水优用、劣质水低用的原则, 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景观用水等作为整体统筹考虑。自来水用于生活用水和部分产业用水, 再生水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杂用水、和部分生态用水等, 雨水用于小区道路和绿地浇洒、地面渗透和景观补水等。
3.2.2 水环境质量改善
3.2.2. 1 污水收集与处理
连云港城市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排水体制, 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污水泵站等设施, 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连云港市区污水量主要由城市综合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组成, 污水量根据不同性质用水量乘以相应的分类污水排放系统系数确定。其中, 生活污水排放系数采用0.85, 工业废水排放系数采用0.7。根据用水量预测结果, 考虑10%的未预见量, 预测规划期末平均日污水量将达到121.6万m3/d。
3.2.2. 2 初期雨水截留
连云港新海地区地势低洼平缓, 连云城区依山面海, 地势高低起伏不平。根据自然分水线, 利用个排水流域内的自然地形, 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 使雨水尽量按重力流方式, 以最短距离就进排入水体。
由于雨水排水最终排向市内各河流, 所以雨水排水汇水区域的划分按照各河流流域进行划分, 共分大浦河、排淡河、滨海、港区、烧香河、南翼等6个区域, 在每一区域内规划建设初期雨水截留管道, 将初期雨水截留至污水处理厂, 或者单独设置初期雨水处理湿地等
3.2.2. 3 生态河道和人工湿地
在保留城市现状湿地的基础上, 同时进行生态河道和人工湿地建设。一方面打造人水嬉戏的空间环境, 另一方面还具有再生水进一步净化、初期雨水净化、景观水体净化等多重功能。
3.2.3 涉水基础设施的协调
城市节水规划涉及了供水、雨水、污水、再生水、防洪、景观、河道治理等多个专项, 各专项中的设施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统一协调, 包括供水厂、污水厂、再生水厂、人工水厂、人工湿地、河道蓝线的划定等。
3.2.3. 1 污水厂与再生水厂的协调
城市节水规划中污水厂的设置综合考虑再生水的利用, 再生水厂多数与污水厂合建, 污水厂距离城区较远不利于再生水的回用, 污水厂的布置则综合考虑重力排水、污水回用、环境污染等多重要素, 由于连云港市区大浦工业污水处理厂和大浦污水处理厂距离近, 故只需在大浦污水处理厂临近设置再生水处理厂, 其余再生水处理厂分别为开发区再生水处理厂、墟沟再生水处理厂、南城再生水处理厂、板桥再生水处理厂、徐圩再生水处理厂。
3.2.3. 2 人工湿地与河道蓝线协调
人工湿地的建设依托滨水绿地、再生水厂或公园进行设置, 预留一定的湿地水面, 靠近再生水厂或河水等。
4. 城市节水规划的发展趋势
从城市规划者角度来讲, 城市规划理念不断发展, 从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到低碳城市, 这些共同体现了广义上的生态思想, 而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节水就等于消减污染和节能, 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4.1 由单一到综合
已有的城市节水规划, 重点解决城市出现的某一方面的问题, 如水系连通、供排水协调、非常规水利用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水问题越来越多的显现, 并呈现出复杂化, 且与多个部门的关联度高, 要解决城市水问题, 需要统筹考虑、系统分析、综合规划。
4.2 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城市节水规划作为涉水多个专业的协调规划, 均衡城市水资源对城市发展和居民共享的公共利益是规划的根本, 整合协调各专业部门的利益是关键要点。同时, 城市节水规划要与上位的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有助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5. 结语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 篇8
盐池县地处宁夏东部, 南靠黄土高原, 北依毛乌素沙漠。境内气候干旱, 降雨稀少, 水资源贫乏。干旱缺水是盐池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缓解供需水矛盾, 多年来, 我们坚持“三水” (即天上水、地下水、黄河水) 综合开发利用,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 面对水资源仍然十分短缺的严酷现实和严峻形势, 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成为缓解当地供需水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一条根本途径。
一、盐池县社会经济状况及水资源概况
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的过渡地带, 总土地面积为8661.3平方公里, 总人口16.09万人, 现有农耕地90万亩, 其中水浇地25万亩, 草原面积689万亩, 羊畜80万只。
盐池县乃半农半牧区, 是有名的“滩羊之乡”。农业和畜牧业是盐池县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98817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149元, 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
㈡水资源概况
盐池县当地水资源量少质差, 时空分布不均。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296毫米, 且7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年平均蒸发量为2180毫米。境内无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总量为1800万立方米/年, 全县人均不到120立方米/年, 是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全国人均的1/80, 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10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扬黄水是盐池县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黄河可用水分配方案, 盐池扬黄年用水量约在8000万立方米左右。
㈢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盐池县干旱少雨, 水资源贫乏。农牧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靠天养畜。时至今日仍无法全面摆脱被制约的被动局面, 经济发展缓慢。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 各方面的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发展与生态用水之间、黄河水量分配指标、渠道断面输水能力与县域经济发展用水之间都存在着极其尖锐的矛盾。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西北地区持续干旱, 降水量减少, 人畜饮水困难, 草原生态退化, 旱情加剧, 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盐池县资源型缺水是长期的,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瓶颈”。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缺水, 水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又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扬黄灌区水利设施老化, 排水设施不完善, 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8左右, 灌溉效益不高。井灌区随意开发, 土渠灌溉, 大水漫灌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农田灌溉方式落后, 节水意识淡漠, 经营管理粗放, 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下、效益不高是灌区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传统的用水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盐池县工业基础薄弱, 城市化水平低, 全县可用水量绝大部分用于农田灌溉, 区域用水结构单一, 且内部比例也不合理, 用水效益不够显著。而一些用水效益突出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用水问题没有解决, 缺少相应的水资源支撑。传统的用水结构、经济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在农业节水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996年, 盐池县已被列为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 在农业节水方面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和理解, 强化了人们的水危机意识, 增强了全社会节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推动了农业节水全面开展。二是过去曾对农业灌溉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 并积极开展探索, 摸索总结出了扬黄灌区、井灌区、窖灌区以及不同的地形条件、不同的作物种植类型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措施, 为节水农业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建立了较系统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通过项目的带动, 实施了中北部井灌区低压管灌、西部扬黄灌区砼农渠配套加三分以下小畦田、南部山区打窖蓄水, 发展点、穴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施配套体系。2011年全县已累计完成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4.6万亩。四是经过十几年的农业节水社会实践, 我们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的节水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了自己的农业节水科技服务队伍。
三、农业节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节水涉及面很广, 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农业节水搞好了, 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有基础。就当前而言, 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还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一是民众的节水意识不强, 自觉性不够, 节水需要全社会广泛积极参与。二是水资源利用开发的随意性还很大, 利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用水结构单一, 不合理, 限制了一些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行业的用水及发展。四是农业节水的投入跟不上。农民是农业节水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 又是投入的主体。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 其资金筹措能力十分有限。由于国家投入相对较少,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节水工程体系的配套建设。
四、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盐池县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 以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农业节水运行机制、工程体系、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 切实转变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㈡基本原则
一是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新的治水理念, 通过制度建设,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从过度依靠工程建设扩大供给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建设激励节水,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 把制度建设和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二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配置,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使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制定一系列保障农业节水的政策、法规和规则, 使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套。
㈢统筹兼顾与协调一致的原则
坚持以水定产业结构与布局, 以水定发展方向,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把农业节水与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㈣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农业节水涉及千家万户, 且又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在扬黄灌区和井灌区取得突破, 建立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五、农业节水的目标和措施
㈠总的目标
经过5年~10年的努力, 在全社会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农业灌溉节水运行机制以及科学用水监督保障和农业节水的工程、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在灌区乃至全社会形成关心水、节约水的社会风尚, 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自觉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良好风气。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到2015年, 扬黄灌区全部配砼农渠, 实现三分以下小畦田灌溉, 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0, 综合灌溉定额下降到360立方米;井灌区全部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0以上, 综合灌水定额降到300立方米以下。
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还要调整用水结构, 在满足农田灌溉节约用水、保证人畜饮用的同时, 供水尽可能向工业、生态、城市化以及效益高的区域和行业倾斜, 为附加值高的领域提供水资源支撑,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使盐池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㈡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下的取水许可制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价值规律、市场供水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 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实行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 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以及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制度, 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年、季节、地区、用水量、水质、行业差别收费政策。农业灌溉用水推行“一票到户”、“终端水价”制度, 要依靠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二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节水教育基地, 普及节水知识, 强化依法取水, 依法管水, 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责任感、紧迫感, 转变用水观念, 提高节水意识。三是拓宽筹融资渠道, 确保节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 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筹集、市场运作的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确保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资金投入支持。四是加快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建设的力度。制定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 为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加快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的建设。通过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 提高灌溉水的整体利用率效益,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五是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保护建设的正常程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 强化监督, 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为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律保证。
总之, 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面广, 任务重,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带头, 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成立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安排建设资金, 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对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加以正确领导和宏观调控。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干旱缺水的盐池县来说,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展望 篇9
关键词:生态灌区,灌区建设,灌区管理,节水,综述
1 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的必然趋势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因此对于很多地方的农作物都需要有相应的灌区为其提供相应的水资源,但从全国的水资源使用情况分析得知,我国的灌区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极低,这不但是对水资源的浪费,更导致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最近十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粮食危机,需要灌区向农业区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以此保证粮食的产量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得知,节水型生态灌区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的必然。
2 节水型生态灌区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节水型生态灌区就是在传统灌区的基础上,增加节水技术的综合运用,以此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但这需要以满足灌区内农作物生长用水为基础。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的目标,并逐渐将其运用在灌区的建设中,以此逐渐构建一个工程和自然完美协调的良性发展系统。节水型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产力,而且可以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和人的综合性发展。节水型生态灌区具有和谐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3 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的技术路径
通过对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的相关技术分析得知,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灌区工程,需要结合相关的绿色生态技术。还要做好明沟暗管排水系统。这样不但可以排出农田本身的多余水分,还能让土壤保持良好的通气状况和营养条件,因此明沟暗管排水系统是节水型生态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灌区内的建筑物,要根据需要和生态需求进行合理的生态化改造,对于集成的应用,应该采用较为先进的灌水技术。灌区内的节水灌溉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不但要有相应的节水工程措施,还要有良好的灌水技术与之相互配合。通过多种对灌区的分析,结合相应的技术得知,需要构建健康的灌区生态系统,并依据灌区的实际情况搭建灌区的独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灌区的信息化管理。
4 节水型生态灌区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到目前为止,对节水型生态灌区的评级方法和指标的研究还是较少的,作者通过对各种相关研究的统一分析研究得知,对节水型生态灌区进行评价,需要从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及可操作性角度进行,并以灌区工程、水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和社会经济准则为评价标准,进行全面的评价。对节水型肾功能生态灌区进行评价的方法一般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还可以结合其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提高评价的总体精度。
5 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已经逐渐被国家和社会所重视,但通过分析总结得知,我国的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生态灌区还没有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很多已经建成的灌区,由于没有对齐内部的生态环境给与相应的管理,导致灌区内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并导致机理的退化。对于建成的生态灌区进行分析得知,很多灌区内的节水灌溉服务体系并不完整,而且并没有立足于长期的发展机制,导致很多节水设计只能是空谈。
5.2 展望
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不断的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发挥出水资源的合理效益,才能使灌区的水资源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灌区所提供的水资源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满足灌区内的植物生长,未来可以通过对灌区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此同时,应该多注重节水技术的运用,并根据节水的高效和生态优良目标,实现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提高节水的实际效果。在确保合理灌区灌溉的同时,努力的探索智慧型的灌区模式,并以此提高灌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参考文献
节水型城市建设 篇10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会上讲话, 并为获得第五批“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的17个城市颁奖。山东省、江苏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深圳市、昆明市领导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57个节水型城市市长还向全国所有城市发出“建设节水城市、倡导人水和谐”的倡议。
解振华在讲话中指出,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市节水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对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意义重大而深远。“十二五”时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采取六项措施, 大力推动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要根据水资源条件, 确定城市发展规模, 合理安排工业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从源头和生产过程减少水资源消耗;鼓励废水循环利用, 提高用水效率, 实现“零”排放;大力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及矿井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是抓好示范工程。组织实施节水重点示范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以及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示范海岛和示范园区等。
四是完善水价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体系。以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为目标, 深化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完善水价计价方式, 理顺水价结构, 大力推进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生活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妥善处理水价调整与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关系。
五是推动公共机构节水。支持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水改造, 加强用水节水管理, 强化宣传教育, 推进创建节水型单位, 实现三年内所有国家机关全部建成节水型单位的目标, 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
六是研究重大问题。研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洗浴、洗车、滑雪、高尔夫球场等大量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网损失浪费问题;采取哪些政策措施鼓励沿海缺水城市开发利用海水淡化等。
仇保兴在讲话中指出, 加快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举措, 是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部门密切配合, 在城市节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推进城市节水观念的转变。由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 转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形成“节水减排、科学发展”的城市节水理念。
二是完善城市节水的法规标准。1988年, 原建设部以1号部令颁发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陆续发布了《城市居民用水量标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
三是建立健全的城市节水专门工作机构。全国657个城市绝大多数设立了城市节水的专门工作机构, 50%县城设有相应的职能机构, 建立了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城市节水专业管理队伍。
四是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市政公用事业为平台, 建立了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管理制度、节水设施的“三同时”制度、节水器具认证制度、用水计量制度、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加价等制度。
五是通过节水型城市创建推动了城市节水工作。自2001年原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组织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以来, 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市区的57个城市先后获得“全国节水型城市”的称号,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六是利用城市节水宣传周营造全民节水的社会氛围。1992年起, 原建设部将每年5月15日所在的一周定为“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宣传节水先进典型, 曝光用水浪费行为, 倡导科学合理用水方式, 提高了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仇保兴指出,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城市节水效果显著、成绩突出。一是从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来看。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 便器水箱、热水器、洗衣机、洗碗机等家庭用水器具的普及,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用水需求也不断扩大, 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曾一度持续增长, 2000年达到峰值220.2升。近10年来, 随着城市节水工作的深入, 节水型用水器具的普及和广大市民节水意识的提升,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开始出现回落, 2010年下降到171.4升, 降低了22%。二是从城市用水总量来看。通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普及推广节水工艺和器具等提高用水效率的措施, 每年城市节水量约占当年城市年供水总量的10%, 全国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由2000年的517.9升/ (人·天) 下降至2010年的364.7升/ (人·天) , 10年间下降了30%。与2000年相比, 2010年全国城市用水人口增长了53.8%, 城市用水普及率由63.9%提高到96.7%, 但城市年用水总量的增长仅为6.6%, 基本稳定在年用水量500亿立方米左右。
仇保兴强调, 尽管我国城市节水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 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形势严峻, 全球性气候变化加剧了地区间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 城市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水情, 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尤为突出, 快速城镇化发展对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一些地区对城市节水的认识还不到位, 城市建设的理念滞后, 重发展经济、轻环境生态, 重资本、轻民生, 没有将节水减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 很多城市尚未出台城市节水方面的规定, 也未编制城市节水专项规划。
仇保兴要求, 各地要高度重视城市节水工作, 以城市规划、建设和市政公用行业为平台, 落实责任, 增加投入, 加强监管, 完善政策, 将城市节水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引导和控制作用, 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布局, 综合考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布局市政公用设施, 加快编制城市节水专项规划, 落实城市节水目标、任务、措施和保障机制。
二要将节水措施落实到城市建设各个环节, 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在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初步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严格审查节水措施;按照“优水优用, 分质供水, 就近利用”的原则, 大力推进污水再生利用;按照低影响开发 (LID) 的理念, 强化雨水的源头削减、滞蓄、下渗和利用, 加强雨水收集利用。
三要充分发挥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和服务的调节作用, 严格控制城市供水漏损, 加强用水计量管理, 积极探索和推行用水诊断服务。四要落实城市节水工作的保障措施。地方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密切部门配合, 加大科技创新, 加强节水宣传。国家将研究建立城市节水激励机制, 加大对污水再生利用、雨水收集利用、节水技术改造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以节水灌溉发展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篇11
一、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扎实推进
2009—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1.75亿元,支持宝坻、蓟县、武清、静海、宁河等5区县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其中,武清、静海是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天津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积极推动,扎实做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各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天津市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市水务局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级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重点县的方案审查、资金整合、监督检查、工程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各重点县也相应成立了县级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落实、资金筹措、工程推动、施工监导、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工作。项目乡镇负责自筹款的筹措、施工协调,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二)足额落实建设资金。截至目前,天津市四批重点县已累计下达资金28185.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0100万元,市财政8000万元,区县财政4353.15万元,农民自筹5732.58万元)。第一批重点县宝坻区三年建设任务全部如期完成并通过总体验收,累计完成投资827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400万元,市财政2400万元,区财政915.27万元,农民自筹2559.58万元)。第三批重点县武清区2011—2012年已累计完成投资6133万元。
(三)着力强化资金监管。宝坻区制定出台了《宝坻区小农水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在区水务局设立了资金专户专账,并设专人负责会计核算日常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财政补助资金,由区财政局在项目建设期内分期分批及时拨付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乡镇自筹部分,由乡镇在工程开工前足额缴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单项工程竣工后,根据施工单位提出的拨款申请,经工程所在乡镇核实,经区财政局、水务局同意后,据实拨付给项目施工单位,拨付形式试行区级报账制,报账资金票据一律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经宝坻区审计局审计,重点县建设项目未发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
(四)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天津市严格实施计划审查、严格遴选施工队伍、严格把好材料关,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宝坻区建立巡视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检查,重点检查施工用材、操作工艺、操作程序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等,每个工序完成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然后由施工单位专职质检员复检合格后,局组织工程监理人员及区财政监督人员,进行终验,监理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五)建立运行管护机制。宝坻区将经验收合格的工程,及时移交项目所在镇村管理,产权归项目所在村集体所有。按工程受益面,分层次落实管护责任,将农民可直接利用、受益明确的机井、扬水点、地下管道、防渗明渠等设施交由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目前已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25个,成立灌溉小组110个,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促进节约用水,部分项目区还结合工程建设,安装灌溉计量水表,积极探索水费征收方式改革,推行灌溉计量收费。
(六)注重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天津实际情况,天津市水务局、财政局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小农水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验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项目区县也因地制宜制定了管理细则和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小农水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天津市加大以低压管道、喷微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新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0万亩,累计达到393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76%,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计划到“十二五”末,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8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宝坻、武清两区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宝坻区为例,该区通过三年重点县建设,共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6.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4万亩。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以亩均节水100方计算,共可节水1849万方,节电56.5万度;通过衬砌防渗渠道和铺设低压管道,减少了渠道、田埂的占地面积,可提高耕地利用率5%—10%,节地1.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96.5万公斤,新增粮食作物产值822.4万元,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864.06万元。此外,项目建设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合理循环利用,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地下水储量和河道流量,稀释了排泄河道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改善了水体环境。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安定团结。
三、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资金项目实施顺利
2012年9月下旬,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专项资金45亿元,支持全国31个省(区、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扩大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覆盖面,加强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其中,追加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4500万元,全部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天津市财政局、水务局按照财政部、水利部要求,迅速开展工作,选择蓟县、宝坻、武清三区开展项目建设。工程涉及44个村,新打及维修机井289眼,新建泵点60座,铺设低压管道350.3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2万亩,改善节水面积0.2万亩。10月下旬,天津市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资金项目建设方案和标准文本通过市水务局、财政局的联合审查,并报水利部、财政部备案。目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已拨付三区县,累计完成投资900万元,打井15眼,建设井房25座,开挖管道沟30公里,购置低压塑料输水管材50公里。预计2012年可以全部完工。
四、政策建议
天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5.7亿立方米,加上入境和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7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就用水结构而言,农田灌溉用水量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一半,天津市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此次调研的宝坻区和武清区都是天津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宝坻区耕地面积11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8.4万亩;武清区耕地面积13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实践证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契合天津市水资源紧缺实际,是实现农业节水,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在建的蓟县、武清、宁河、静海4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依托,积极统筹整合资金,完善投融资体制,大力开展防渗渠、低压输水管道、微喷灌等节水设施建设,对现在的农业灌溉设施进行连片配套改造,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利用规模和效益的最大化。支持武清区建设“一个示范点、两个联系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示范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土保持工作联系点),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天津市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水平。
(二)以节水促发展,支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将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耕地增值,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和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实行建管并重,加快健全工程运行管护机制。研究完善配套政策,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在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一方面,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加大对电力、机耕路等配套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公共预算列支、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等方式,安排部分农田水利运行管护资金,切实解决管护经费难以落实的问题。
(作者单位:财政部农业司)
责任编辑:宗宇翔
推行水价改革以建设节水型社会 篇12
1 建设节水型社会, 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 人均占有量更少, 只有大约2 2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3[2]。在时空分布上不均, 基本上是南方相对丰富, 北方贫乏;年内降雨量变化大, 夏秋多, 冬春少, 冬春旱发生的概率比较高。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的2/5,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 127 m3;耕地占全国的3/5, 平均水资源量只有9 465 m3/hm2。
我国缺水问题十分严重。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 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m3。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 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有110座。在32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 有30座长期受缺水困扰。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45亿hm2左右, 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逾2 800万t。2000年以来,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持续干旱, 北京、天津等许多城市供水频频告急, 南方许多地区也因干旱遭受缺水困扰。缺水造成许多地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 荒漠化、沙化面积在不断扩大, 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量, 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受到严重制约。与此同时, 我国用水量持续增长, 除农业用水保持基本稳定外, 工业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1980—2000年, 我国用水总量增加了1 225亿m3, 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分别增长745亿m3和242亿m3,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和7.2%。预计到2030年, 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 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 估计用水总量将达到7 000亿~8 000亿m3, 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上限。
我国用水效率低下, 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 m3,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 而发达国家高达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 m3, 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 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 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我国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和雨水利用等方面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 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开源, 一个是节流。就开源而言,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 虽然还有一定的潜力, 但是随着水资源开发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开源的成本将越来越大。相对于开源来讲, 节流的潜力更大, 其成本更低, 成效更显著。因此, 要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这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建设节水型社会, 必须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变革和建设, 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体现了节约保护资源的观点。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不同,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 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1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核心是制度建设
近年来, 国家水利部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 把它作为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一是制定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规划, 明细初始用水权。这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工作基础。二是确定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 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用来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通过控制用水的指标方式, 以提高水的效率, 达到节水的目的。三是综合采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和科技措施, 以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建设节水型社会, 要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 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要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 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要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利用, 最重要的是制订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 实行“超用加价、转让有偿”的制度。四是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定, 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 实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通过用水权的市场交易, 将水资源利用引向节约、高效的方向。
通过各项措施, 应该着力改善用水管理, 在全国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强化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 大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针对农业灌溉用水大户,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2.2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充分利用价格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需要充分利用水价机制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抑制用水需求的不合理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水利工程供水历经了公益性无偿供水、政策性有偿供水、水价改革起步和发展4个阶段。经过多年努力, 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水价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水价水平逐步提高, 2003年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平均达到0.035元/m3, 比1991年提高了2.4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陆续开征水资源费, 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出台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3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已开征水资源费。随着水利工程水价和水资源费改革的逐步深入, 初步扭转了水资源无偿取用、无序取水的局面, 为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创造了经济条件, 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当前, 水利工程水价总体偏低、水费实收率不高、计价方式不科学、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秩序混乱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社会管理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水利工程旧有的供水、收费体制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表现为水费计收难的问题愈加严重, 用水农户产生了免收水费的心理预期。我国水资源费也存在标准低、结构不合理、征收范围窄、征收率不高的问题。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 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水价改革, 准确把握水价改革的要点, 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机制。
3 树立科学发展观, 协调推进水价改革, 建设节水型社会
推进水价改革, 促进节约用水,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的重大决策。水价改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 事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水价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好改革与稳定、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统筹协调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的关系。按照“水管单位延伸供水服务, 群管组织创新管理体制”的思路, 推进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弥补末级渠系管理组织的缺位, 强化末级渠系的民主管理, 消除影响水价改革的体制性障碍。要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 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 社会各阶层和用水户等相关利益者共同投入的多层面、多渠道的新型农田水利投资体制, 逐步改善灌区水利工程特别是末级渠系工程老化失修, 计量设施不完善的状况, 为推进水价改革创造物质基础。
(2) 调整供水结构和工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 建立价格补偿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农业节水的途径, 积极开拓城市工业用水市场, 推进供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提高非农业用水的水价, 调整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 实现非农业用水对农业用水的经济补偿, 减轻农民的用水负担。
(3) 抓好水价管理、成本监审、水费计收使用环节, 促进节约用水, 维护各方利益。改革水价的目标是促进节约用水, 维护各方利益。改革的重点是抓好供水水价管理、成本监审、水费计收使用这3个重要环节。要科学区分管理权限, 严格落实水价管理。统筹兼顾水管单位水价管理与供水下一环节水价管理的关系, 协调水利工程水价调整与其他水价改革的步伐, 提高水利工程水价制定的透明度。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将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价格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 供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进一步理顺水价与城市工业供水终端水价的比价关系, 理顺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要强化成本监审, 建立成本约束机制。水利工程供水成本在不同供水对象之间要合理归集、科学分摊, 进一步明确成本费用构成项目的核算方法与具体标准, 建立定期监审与调价监审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建立起成本约束机制。要改革水费计收方式, 完善水费计收使用管理。把明确计量点作为水费计收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对非农业用水要实行精确计量, 对农业用水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计量收费。供水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 延伸供水服务范围, 签订供用水合同, 明确供用水双方的权、责、利。继续推行水价、水量、水费的公示制, 尽可能地使用水户知道自己的用水量, 并按用水量交费, 有条件的地方推行2部制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等科学的水价制度。
(4) 积极推进末级渠系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规范农业供水行为。要积极研究、认真解决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积极推进农业“终端水价制”, 实现水价调整和减轻农民负担双赢的目标[4]。大量的调研表明, 农业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是水价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作;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进末级渠系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5) 以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为核心, 完善内部管理, 全面推行水费公示制。供水单位必须尽快转变观念, 加强责任意识, 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变革, 实现由管理者向经营者的身份转变, 提供良好的供水服务。同时, 要加强与用水户的沟通。供水单位及末级渠系管理者要将水量、水价及水费向所有用水户公示, 并及时将水费使用情况公示。
(6) 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与管理, 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对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充民, 吴恬.以色列高效水资源利用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启示[J].西南给排水, 2010, 32 (2) :25-28.
[2]徐泽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节水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337.
[3]李华.水价改革政策及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J].中国水利, 2010 (2) :61-64.
【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荐阅读:
节水型社会建设10-07
节水型校园建设10-06
节水型社会建设经济学07-10
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07-16
城市节水06-16
节水社会建设08-29
城市节水措施09-09
城市建筑节水措施07-10
城市节水措施论文09-16
建设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赋权方法研究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