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吉的美丽乡村看文明生态村建设

2024-06-10

从安吉的美丽乡村看文明生态村建设(精选7篇)

从安吉的美丽乡村看文明生态村建设 篇1

从安吉“美丽乡村”看文明生态村建设

黄焱清

“华家池畔杨柳依,长椅湖光鸟争鸣,郁郁书香随风逸,求是创新不了情。”由衷感谢万宁市委组织部,让我有幸参加浙江大学举办的万宁市新任科级干部“领导力提升”专题培训班,重温大学生活,感受浙大魅力,聆听专家教诲,提升自身品质。浙大之行,不仅是能力的培养,更是心灵的熏陶,精神的塑造。

我的收获,不能逐一述说,作为乡镇的宣传委员,我一直较为关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9月12日的安吉美丽乡村之行,让我感触良多。

“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地处浙西北,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赐名“安吉”,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全县人口45万,辖9镇4乡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7个行政村,面积1886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全国首个生态县和著名的“中国竹乡”。2008年,安吉拉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序幕。2010年,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

带着初步的印象和些许质疑,我们驱车远离尘嚣来到这远而不偏的山城。沿途风景很美,犹如走进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安吉县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人,我从来不会否认山清水秀给人带来的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但也始终摆脱不了经济的滞后和生活的困顿带来的执拗。直到我坐在了安吉县县委党校的会议室,听到了有关负责人的述说。

2008年2月28日,安吉召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万人动员大会,拉开了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序幕。安吉计划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用10年时间,把安吉县187个行政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从2008年起,安吉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主要原则,以“环境提升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服务提升工程、素质提升工程”为基本路径,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美丽乡村已成为安吉“中国竹乡”、“全国首个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金名片。

2010年,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4年来,全县187个行政村中已有近90%参与创建,共有1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的“美丽乡村”已经涵盖了安吉四分之三的县域面积。现在,安吉城乡差别大幅度缩小,多数创建村农村民居建成了花园式的别墅山庄,形成村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乡村图景。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2011年地区生产总产值达到222亿元,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万元。似乎要有意彻底推翻我那固有的观念,县委有关人员把我们拉到了皈山乡和横乌村进行实地考察。在这里,我才真正受到什么是文明与生态的结合。别墅错落有致,庭院绿树成荫,村道整洁通畅,小河流水徜徉,工厂林立而无声,人头攒动而有序,好一派欣欣向荣和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看着,走着,不住的啧啧感叹:原来当农民也可以这么幸福。经济的发展靠项目的带动,区域的发展可以靠企业的进驻。据了解,皈依乡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靠两大块,一是就地工厂的就业,二是当地资源竹制品和茶山的开发。有了这两座靠山,当地居民在家门口致富,已基本不成什么问题。但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明村镇的打造并不是同步的,背道而驰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是什么让皈依乡在经济致富的同时又开辟了美丽乡村的新道路呢。其实在村里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可以找到答案。早在2008年,皈山乡就开展了特色家庭创建,制定了皈依乡美丽家庭创建总体目标,通过家庭自主参与、自主创建,全力营造环境美、生活美、事业美、品德美的文明氛围,逐步实现院有“花”香、室有“书”香、人有“酿”香、户有“溢”香的幸福景像,让更多人的生活质量通过更长时间的努力提升到更高水平,从而推动皈依乡美丽乡村的纵深发展。该规划分三年实施,设立五星、四星、三星三个档次,通过三年创建,力争使美丽家庭达到总户数的30﹪以上,美丽家庭覆盖率达70﹪以上。为督促村民积极参与到美丽村庄的建设中来,村委会还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如今的皈依乡家家争建美丽家庭,人人争当美丽村民,整个乡村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文明新风。其实不想走,其实很想留,结束了美丽乡村之行,心中不禁留恋,但我不能停留,这里不是我的家,我所要做的是要将这边的先进典例带回家。通过这次考察,我对文明村建设有了更深的了解,总结为以下几点: 生产发展是关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早在2008年,原海南省省委书记卫留成同志,在会议上曾多次指出,要把发展经济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生产发展了,经济才能活跃,经济活跃了,物质才有提高,生活才有改善,文明村才有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归根结底,文明村的建设,首先要回归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这一主题上来。文明村建设不是修几条村路建几个文化室,一定要把眼睛盯住那些还在贫困状态下生活的广大老百姓,把脑子放在如何抓好抓活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的生存现状。注重生态是保障。环境也是生产力,是一个区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一个区域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启动器”,较好的环境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是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体现。特别是现阶段,中央决定在海南实施国际旅游岛这一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发展海南经济的先进思路。中共海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罗保铭书记作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为主线,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的部署。万宁十二次代表大会也把,齐心协力打造开放万宁、绿色万宁、幸福万宁,把万宁建设成为中外闻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和万宁人民的幸福家园作为奋斗目标。农村有着优势的生态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保持生态这一自然优势,这样才能保证更好地享受发展的成果,而不是无奈地吞食发展的苦果。提高素养是阶梯。俗话说,山美、水美、人更美。农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由于经济的滞后和教育的欠缺,还留存着许多与文明相背谬的旧风陋习,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低下,也直接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提升农民素养势在必行,应利用村民学校、文化活动室等场所,采取举办讲座、入村宣讲、入户宣传等形式,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增强政策观念,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新风;要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要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反对邪教,破除陋习;要利用农村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引导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和“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评选活动,大兴文明之风,树立文明之村。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在前人走过的路上,我们学到了许多经验,让目标更加明确。再一次感谢市委组织部给我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让我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膨满信心,更好地投身工作,为建设万宁、服务万宁、发展万宁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从安吉的美丽乡村看文明生态村建设 篇2

从2000年开始,安吉就结合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全县先后投入数亿元专项资金推动这项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安吉的生态县建设一开始就与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明确和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安吉相继制定了一整套既切合安吉实际,又紧贴中央、省、市要求的政策措施,及时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安吉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探索了林权、金融和经济合作制度改革,建立了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和农村信用担保公司,顺利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点,稳步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15个经济薄弱村实现彻底脱贫。农业特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有序发展,旅游富民经济得到进一步提升。

2008年,成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两者合署办公并建立健全分工负责机制。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一位县领导牵头协调,一个责任部门负责落实。具体由县长领衔,29名县领导挂钩联系16个乡镇(街道)、141个村,负责指导创建、协调项目建设等。各乡镇、村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才,强化业务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包含环境建设、节能减排、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等丰富内容。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一定与GDP的增长成正比,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后,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直接因素,他们需要绿色GDP、务实GDP;农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并无必然关联,富民与强县并非完全是同一个概念,强县并不等于富民,只有富民基础上的强县才最值得推崇。

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支持是安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绩的根本保证。安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职能到位不越位。一方面,坚持让群众得实惠,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庄入手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让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教育农民、吸引农民,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侧重抓好了全民的生态观念教育,包括举办全县“生态文化节”、创建绿色学校、生态文明村等工作,培育了全民生态意识,提高了全民生态文明水平。此外,特别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优选、配强村级组织班子,真正体现“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的要求,做到工作上多支持、政治上多关怀、生活上多关心,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这一载体,使得安吉以“小财政”做成了大事业。首先,立足于长三角范围,将安吉放在区域大环境之中,回答了与沪、杭等大城市及都市经济圈的互补关系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安吉积极争取周边发达城市给予的资源、市场,借鉴大城市的先进经验促进本县经济社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负效应的逐渐显现,在“中国美丽乡村”的创建中,能够充分发挥安吉一个“大乡村”的特有功能与优势,体现对长三角区域的辐射和影响,互为补充,从而取得“双赢”效应。据统计,浙江省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4年保持全国省区首位,而安吉农民收入达到12840元,比上年增收1514元,增长13.4%,已经连续四年稳居全省之首。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巩固了城乡平等意识,对安吉城乡互补格局的进一步形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城乡一体化应是城乡在经济上彼此分工、在政治上相互平等、在文化上各具特色,生态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区域整体。贯穿这一思路,“中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要把整个安吉纳入其中。这种倡导新农村建设全面覆盖全县域的积极姿态,诠释出城镇与村庄的平等关系,引领了一种城乡互补、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的大世界。

安吉生态文明建设给我们带来了若干重要的启示:

1、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安吉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四副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县长任主任,环保局长任常务副主任,全面负责生态县建设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县级机关有关部门也成立了工作小组。各乡镇都设立了生态办,确定了专职生态办主任。县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还专门印发了《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县、乡、村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健全工作机制,从而确定了生态县建设是“一把手工程”的战略地位,为生态县建设的扎实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2、加快发展思路战略转型。区域发展模式转型,取决于发展思路和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是顺势而为、掌握主动,还是逆势而为、被动淘汰,既是一项战略选择,更是一个战略抉择。安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觉悟得早、理解得透、定位得高、执行得实,加快建设阵地延伸转型,增强生态环境空间的承载力。伴随着三农现代化、三产融合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农业已经演变为交叉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生态建设重点应向农村地区延伸并取得突破。安吉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全民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做到建管并重、整治并举、不断提升环境承载力。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增强生态经济整体竞争力。生态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为核心的指标、最关键的支撑和最持久的保障。安吉以转型升级为核心路径,不断优化生态经济结构,提升了县域经济竞争力。四是加快全民素质提升转型,彰显生态文化内涵的支撑力。

3、要有高度统一的思想和认识。只有统一思想和认识,准确定位,明确思路,才有可能降低内耗,齐心协力,集中精力做大做强优势、做出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必须有统一的发展思路。每个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条件、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应该因地制宜,科学决策,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农业资源可以转化为农业资本,山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同样可以转化为资本。只有着力拓展生态、文化的功能,向休闲、观光、旅游、环保等方面转移,才能实现农村的良性循环,才能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山区县域的资源在山水,潜力在山水,山区县域的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走出一条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

4、是科学把握三对关系。一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是为了强化生态建设的实力支撑;保护生态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经济,是为了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部关联;二是有形与无形的关系,生态建设既要继续抓好有形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也要高度重视无形的生态理念推广、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把集中集聚集约的思维渗透到生产生活中,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促进产业集中布局、经济集聚提升和资源集约利用;三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生态建设既要强化行政主导推动,又要发挥基层主体作用,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凝聚全民创业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旭烽、宣裕方、任重、周新华.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模式”研究[R].杭州: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2011

[2]王树.中国美丽乡村[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3]陈国金,朱永法.论竹产业发展与安吉新农村建设[J].福建林业科技,2008(02)

[4]高旭红.安吉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于立.创立一个中国式的生态发展模式:安吉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从安吉的美丽乡村看文明生态村建设 篇3

人与自然关系是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生态困境,生态文明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借鉴吸收西方现代生态科学文化与哲学理念,总结反思环境保护探索中的经验与不足;另一方面要汲取传统生态伦理制度规范,在生态文化自觉中展现其现代价值,彰显现代化建设的后发优势。

传统生态伦理蕴含的制度规范

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传统生态伦理,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典型生态,在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同时,积极对体制建构、法律和行为规范进行探索,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虞衡制度:体制机构的典型标志。传统生态伦理并非只是个抽象的思想原则, 亦有初步的制度建设基础。在中国古代,虞衡制度是设置专门的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政府机构。虞衡是掌管山川林泽机构的通称,职责是保护自然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和法令。据史料记载,在尧舜时代就设有“虞”,如舜设九官治理天下,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等有关资源和环境的事宜由“虞”官掌管。虞衡制度是古代生态体制机构的一个标志,在我国持续了约3000年,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遗憾的是,虞衡的职责范围却逐渐削弱,到明清时的虞衡司只负责帝王、圣贤、忠义、名山、陵墓、祠庙等区域内的管理,禁止在它们的周围樵牧。即便如此,虞衡制度对后世仍有深远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圣王之制: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传统生态伦理的法律规范体现为对环境资源保护的具体法规和实践。古典文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的生态智慧不胜枚举。《尚书》等儒家经典的表述虽不同,但却都有强调生态资源爱护立法,尤以被荀子称之为“圣王之制”最得要领,即儒家倡导通过制定相关礼制、法规、禁令,以维护人类最基本需要的生态资源保护的立法思想,引人注目。一些朝代甚至把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部分规则通过法律的形式颁布,目的在于使所有生物有所养,以防匮乏。到明清的法律多沿用了唐律,法令有所拓展,清代还设专管水利的官员,设堡保护水道、河堤并延用至今。可以看出,历代都是通过法律制度的强制性约束规范人们在生态方面的行为和社会生产活动。

——教化与监督:警醒世人的行为准则。生态保护意识得以流传、制度得以执行、行为得以规范,往往通过宣传教育、科学认识和舆论监督来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论语》《孟子》《管子》等先贤的思想通过宣传教化深入人心,影响和改变着后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人探索出许多相生相克、用养结合、综合发展、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和技术方法。明代南方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模式在清代得以延续,正是一系列的农业生态耕作方法使得土地得以长期集约耕种,没有出现欧洲地力大面积衰竭的现象。古代对生态环保的教化与监督,乃至对生态科学的探索,不仅有效维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还促进了生态制度规范的发展。

我国生态制度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在欣喜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意识到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民众生产生活,并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环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更是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并由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如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林业总局,负责森林植被保护,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1988年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环境保护局,以及地方环保机构。2007年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节能减排,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批准设立环境保护部,局到部的演变提升了我国环境保护机构的行政权力,赋予环保职能机构更大的环境管理范围与权限。同年,随着国家能源供应紧张和利用低效,成立了国家能源局,旨在促进能源的合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环保组织蓬勃兴起,如中华环保联合会等公益性环保组织的成立,以政府与企业外的第三方力量推动着环保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生态保护的理性转变。传统农业社会的科学行为规范不能满足工业污染需求的环保问题的需要,致使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行为屡见不鲜,环保底线一再突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为了遏制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我国在1989年正式实施《环境保护法》,标志着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治理法治基础的奠定;2014年4月24日,《环保法修订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进入二十一世纪,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写入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就是要用制度来约束资源使用权力、规范资源开发行为、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保障合法环境权益。这一历程,是我国对生态环保问题从忽视到重视的理性转变。

传统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

回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历程,能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党中央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今天,传统生态伦理蕴含的制度规范对指导我们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代价值。

——推进生态制度建设。传统生态伦理和西方环境保护经验告诉我们,生态文明的推进必须根除各行其政的体制弊病,规范社会方方面的行为,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合力。例如,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污染、饮用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突出环境问题,主要是缺乏环境科学理念、环境保护的完整制度,缺乏统筹发展、全面均衡的调控手段,以及强有力的法制化监管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社会制度根源论启示我们,“各种环境管理、生态建设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仍然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制约因素。”由此可见,制度化的手段规约是我国生态文明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当前,党中央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制度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方向和主要措施,是有效解决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具体安排,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生态制度建立后,还要完善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和奖罚机制,督促监管相关机构,确保制度执行落地。

nlc202309031504

——完善生态法律规范。近年来,为整治全国大范围持续性雾霾,31省区市签署环保军令状,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北京降低PM2.5首次纳入立法。针对大气污染的政策和法规,对缓解和治理大气污染,给人们蓝天白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是生态文明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表现,也是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强化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国家法律应当紧紧围绕生态化方向发展,按照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结合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法可依。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生态环保问题紧跟而来,地沟油、瘦肉精、“福喜”事件等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多地频发的大雨之后骤现“红色多瑙河”等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都是生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统一不同机构之间执法机制的规定,使法律法规与生态环保治理工作全面衔接。

——强化生态法制教育。古人先哲极力宣传自己的传统伦理学说,不仅著书流传,而且不断对世人进行宣传布道,使得伦理道德深入人心,成为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关注古代环境保护的教化与监督,挖掘传统生态伦理的实践经验,可造就一种覆盖面广、执行力强的制度效应,使生态制度教育落到实处,促进社会行动的建构。如此一来,人人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从我做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目标就能真正变为现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与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内容紧密结合,构建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结合,全新的价值观、法制观,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强化生态文明制度的宣传引导,以立法、普法、执法的具体实践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教育。学校是生态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应紧扣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向学生传授生态法律法规知识,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与此同时,还要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生态法制教育,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正确处理企业效益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践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推进节能减排的生态要求,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从安吉的美丽乡村看文明生态村建设 篇4

结合实例写课程论文,立论明确,顺理成章,避免大话套话。2000字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我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可否认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审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期望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及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详细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矛盾问题的解决途径,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处理当代社会“自然生态”问题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二是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也可以称为“原始的自然”,即没有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它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含尚未被认识和开发的自然。而人化自然是人类经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实践的成果。从二者的概念意义上看,“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转为人化自然,所以二者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层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组成要素,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与自然界之间联系,也就相当于自然界本身之间联系”。[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先在性和客观性是自然界的典型特点。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发展,自然界是先于人类产生的,并且具有客观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使自然界朝着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第二,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劳动过程一方面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2]。第三,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社会生产力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社会生产力随着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二者是统一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美”。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在不破坏原有的生态面貌的前提下,加紧防治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真正绿水青山、草长莺飞、虫鸣鸟叫、孩童嬉戏的美丽乡村。

(二)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美”。

我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对于无公害、高品质、纯天然的绿色食品需求不断提升,这样的诉求促使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实现农村“产业美”。

(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速度,实现“生活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壮大,使人口、生产资料、资本、技术集聚于城市,城乡间差异化增强。伴随着城市大工业的蔓延,农村地区也成为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进军地”,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在农村的生产活动打破了原有生态现状,经济效益掩盖了社会效益。因此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速度,能助力实现农村“生活美”。

(四)提升农民生态道德水平,实现“人文美”。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受限,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农民更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效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态保护的意识淡薄,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生态道德水平较低。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不断向村民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继承中国特有的乡土文明,助力实现农村“人文美”。

三、浙江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透视——以安吉县为例

近年来,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成绩,树立了诸多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如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利山村、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示范乡镇青田县小舟山、乡村漫游典范笕川村。但从整体上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以安吉县为例进行探讨。

(一)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20世纪末,安吉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是浙江省贫困县之一。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安吉选择了走工业立县的道路。但工业的发展使得安吉县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再加上发展路径选择的错误,使得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冲突日渐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也将安吉人民推到了时代发展问题的面前。安吉县委、县政府深刻而又清楚地意识到:

“先污染、后治理,先强县、再富民”这一发展方式对安吉而言是不合理的。安吉开始反思何为正确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一系列调研后,安吉县决定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做出了“生态立县”的新决断。

2.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决断,再到“安吉模式”的初步形成,这其中少不了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与推动下,安吉人民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义,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3],抛弃了粗犷式的发展观念,逐渐走上了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安吉地处长江三角洲一带,临近上海、杭州等新老一线城市,附近有较多发展迅速的城市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安吉提出了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总体目标,从创建生态县,到呈现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社会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条城镇与乡村不同区域间的共同发展之路,一条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并向全国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4]。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余村后提出:“我省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5]。当时,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更是不断加快,这使得资源利用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接踵而至,“两山”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生态建设的问题被摆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3 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经验分析

安吉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动安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

安吉县高举“两山”理念的旗帜,坚定生态立县、坚持绿色发展,使其乡村产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一是坚持生态立县,创建美丽乡村。1998年,安吉为了治污太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拉大了与浙江省其他县的差距,但也确定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2003年,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载体,通过生态建设完成村庄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三农”目标。2008年,安吉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2年底,安吉县完成了美丽乡村的首轮建设,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深入开展“四季比拼”和“双百”行动,整顿污染严重、耗能严重的低效企业,关停和提升“低小散”企业,实现提质加速。2015年5月,安吉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安吉模式”把每一户人家、每一个村都作为重要成员,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等举措,循序渐进地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使安吉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安吉县美丽乡村战略上升为美丽县域战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以乡村经营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一批示范乡村的建设发展,使全县美丽的目标成为可能。二是实行长效管理,营造美丽环境。安吉县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长效管理[6]。“不仅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更要守得住绿水青山”,这成为所有安吉人的共识。安吉已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化处理,以确保植被、森林覆盖率始终维持在75%和70.1%。三是立足生态资源,做大生态经济。在“两山”理念指导下,安吉始终坚持产业与生态组合发展,将农业、工业、旅游业与“生态+”相融合,走出安吉人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安吉的竹、茶产业一直是安吉县的支柱产业,新时期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荣获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林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安吉白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同时,休闲旅游持续向好,全县拥有500多家精品农家乐和民宿,并成功创建了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吸引了中外各地游客,安吉也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国际乡村生活示范地。

4 安吉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

近年安吉县充分利用本地生态资源优势,成功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探索。回顾安吉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却也看到了不足的地方。

一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缺少了公众的积极参与,这也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通病。

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村民了解政策的渠道只有宣传手册及电视广播,缺少了有力的引导,致使村民对政策的了解不足或有偏差。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与理解的障碍,使得政策的传达都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也导致了居民对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缺少了应有的意愿与积极态度。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遵循。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生态美不美,光是为了表面美丽进行“涂脂抹粉”“大拆大建”,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也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因此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以生态建设为主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实现的速度,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

(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共生,二者是生命共同体。美丽乡村建设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首先,要着力解决以往过渡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不断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防风固沙工程,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形式,通过专业部门检测将不善于耕种的田地种植适合的植被,将绿水青山还给乡村、还给自然。其次,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乡村规划的时候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能流于形式、止于面子。同时要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文明的生态行为造福家乡,利用文化墙、乡村舞台、宣讲课堂等为村民宣传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价值,使村民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要重视处理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可再走先污染后防治的乡村发展道路。

(二)着力化解城乡发展矛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诸多问题,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的状态已经逐渐由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因此为了着力化解城乡发展的矛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从农业生产到农业生活再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全面覆盖、齐头并进。其次,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市的公共服务要实现与乡村共享,并且要逐渐促进服务下乡,尤其是农民普遍关心和需求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要更多惠及广大乡村地区。再者,要拓宽资金技术等引入乡村的渠道。要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社、公司企业、银行等机构和组织的作用,促进技术的共享和资金共通。最后,要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吸引村民返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建美丽乡村需要广大村民的参与,通过产业更新、文化挖掘、设施改善等方面不断吸引农民回乡就业,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三)重视乡村发展的整体性,统筹乡村全面发展

乡村是承载人们生存、生活的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系统,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所以美丽

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展的整体性,实现乡村全面发展。首先,要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导向、以文化建设为底色、以社会建设为目标、以生态建设为保障,着力补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短板,做到同向发力。同时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准,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书写美丽乡村建设的华美篇章。其次,不能忽视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要加快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速度,以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延伸支柱产业链条,做好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鼓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口袋。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乡村发展规划

中华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乡村本身就独具特色,村落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承载着几千年的风俗习惯、人文风貌。但是现代化、城镇化建设正在改变乡村的原有风貌,虽然我们不反对美丽乡村建设跟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是也不完全支持村落的“改头换面”,现代和传统的有机融合,借助现代重新焕发传统的魅力才是最终选择。这也在要求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做好乡村产业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农林牧副渔哪种适合村落的自然条件就鼓励发展,三种产业哪一种具有发展优势就大力支持,切不可忽视客观实际,盲目跟进。其次,做好乡村景观规划,避免千篇一律。美丽乡村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不是十里八村都是“白墙子”、家家户户都是“砖房子”,这样规整得美是美,但是缺少了特色。所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五)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立足于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底色,缺少了这层底色乡村建设就缺少了特色。为此要不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首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发村民爱党爱国的热情、锻造勤劳勇敢的品性、永葆团结奋进的信念,做新时代的农民。其次,要深入挖掘发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全方位的以文化人。文化是民族之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乡村数千年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在当代发声的载体,因此乡村文化不能被摈弃和遗忘,需要代代传承、辈辈创新。在传承发展中凸显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实现全方位的以文化人。最后,要培育一代代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人,实现优秀文化永续发展。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和新生的力量,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人是时代的责任,而乡村独有的文化传统更加需要一批意志坚强、感情深厚的乡村建设者为之去坚守和奉献。

(六)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催生乡村发展动力

科技兴则乡村兴,科技强则乡村强,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会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首先,要以科技带动乡村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科技投入要多向“三农”倾斜,科技成果要多向农村投入,要不断拓宽科技走向乡村的渠道,扩大科技产品的服务范围,同时多方面开展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科普宣传活动,让科学知识成为农民田间地头探讨的话题,让科技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培育造就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引领发展。科技的普及和应用需要一批专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科技骨干,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选派乡村代表外出学习,聘请专家来村讲解,利用科技平台自主学习等方法提升村民的科技能力。并且发挥好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培养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知识和技能,形成内外联动机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衍生乡村发展的科技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3]唐建兵.“安吉模式”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

(4):48-52.

[4]

刘合光,顾莉萍,刘忠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习近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N].浙江日报,2005-8-24.

[6]

李小燕,吴奕婷.太湖之洲:

“两山理念”湖州样板[J].城乡建设,2018

从安吉的美丽乡村看文明生态村建设 篇5

一、“我与五朵金花有个约会”——大学生村官微剧本征集

活动说明:依托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平台,充分调动在平台服务的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撰写主题微剧本。要求深入群众、深入乡村旅游建设,挖掘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的创业故事、生活点滴。剧本将由团区委聘请的专业艺术老师加工,编排成一台舞台剧,由大学生村官担任主角,择机公演。

活动时间:3月-5月

面向人群: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平台大学生村官

二、“一街道一首歌”——青年原创歌曲征集

活动说明:以街道为单位,每一街道团工委推选一首歌至团区委。鼓励青年原创或改编,要求歌曲主题鲜明,风格多样,时代感强,易于传唱,大力弘扬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秀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的主题,生动展示各街道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风情,为美丽乡村建设营造文艺氛围。优秀歌曲将进行评奖并刻录成CD,利用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在全区传播。

活动时间:3月-5月 面向人群:全区青年

三、“青年心意,村村靓丽”——乡村美化方案征集

活动说明:依托全区各社区团支部,开展“青年心意,村村靓丽”——乡村美化方案征集活动。鼓励基层青年群策群力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方案可以是成立一支居民志愿者服务队专门定期维护社区环境,也可以是为社区添置一处花圃或者小景观。方案不拘一格,鼓励创意创新。团区委将筛选方案在网站公示并开展网络投票,评选出优秀作品。

活动时间:5月-6月 面向人群:全区青年

四、“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汇报演出

活动说明:将“我与五朵金花有个约会”——大学生村官微剧本征集活动形成的舞台剧、“一街道一首歌”——青年原创歌曲征集活动的获奖歌曲进行集中展示。

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 篇6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我国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战略措施,对农村的科学发展和乡镇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如何建设?从何抓起?笔者谈几点看法:

生态乡村建设面临五大挑战

一、化肥农药激素超施滥用。据统计,我国每公顷农田化肥施用量高达318公斤,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施用农药12公斤,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什么增长素、增红剂、膨胀素、防腐剂、除草剂等各种药物激素的普遍使用,导致粮食、肉食、禽蛋、蔬菜、水果的味道远远不如从前,而且,有些蔬菜带有残留农药人吃了经常发生中毒事件,残留药物和化学激素人畜共食,最终将各种有害物质积淀在人体内,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畸形人、癌症等各种疾病的增长,直接挑战人类食品安全问题。

二、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大面积运用,使残留薄膜逐年增多,超过2/3的废膜被弃之于农田,加之食品塑料袋的普及使用,林带、水渠,沟道,河边成为农村白色污染的主要。

三、生活垃圾乱排乱放。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打工族在集镇和城郊租房过渡性栖居的人口剧增,加之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批量化、毒害化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已呈现“垃圾围村”之势。全国农村每年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和90多亿吨生活污水,大都未经处理,被随意丢弃和排放。每年产生的6.5亿吨农作物秸秆,多数被焚烧,综合利用率也很低。

四、过密养殖隐患重重。以前化肥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农家肥”一直是农民种地施肥的首选,人畜粪便在当时是农民生产的必需品。而如今,化肥逐渐成为农民种田的首选,使用农家肥的人少了,人畜粪便的处理变成了一大难题。现在畜禽养殖业呈现集约化、机械化的趋势,千头猪场、万只鸡场大量涌现,畜禽粪便、养殖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笔者经常遇到路边积攒成堆的牲畜粪便,刺鼻的气味让行人避而远之,人蓄粪污随意排放、生活废水乱泼乱倒,多数地方水源严重污染,对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五、城市污染蔓延农村。城市污染包括工业“三废”向农村蔓延的势头有增无减。各类矿渣到处堆弃,重金属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大量使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重金属跨区域污染特征明显,有数据显示,我国已有16%的土壤受到了重金属污染。部分河流水质变坏,群众说:“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引水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如今现在癌症灾害”,这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生。

多措并举,严守生态红线

建设美丽中国,当前亟须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田野,通过切实有效的综合整治,踩住农村污染的“刹车”,严守生态红线,还乡村一片美丽的净土。

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各级政府加强建设生态乡村的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城乡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要将生态乡村建设目标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将农村生态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

凝聚生态乡村共识。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开展深入持久的生态乡村宣传推广活动,形成“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社会共识和公民担当,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

健全农村环保法规。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完善现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等法规。建立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分摊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等,严禁对动植物滥用各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化学激素。

综合治理地面源污染。可借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的示范经验,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对畜禽粪便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处理。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高效有机复合肥料和能被土壤溶解的地膜。

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推进畜禽粪便的沼气化利用,推进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林业剩余物的材料化利用,逐步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

推进绿色美丽示范乡村创建。创新农村环保活动载体,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组绿色创建活动。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立“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来解决垃圾定点堆放、定期收取和处理以及污水、粪便的处理问题,推行农村绿色生态创建“以奖代补”政策,建立省、市、县三级资金奖励机制,对完成创建任务的生态市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组分别给予奖励和命名,实现向重实效、重过程转变。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代表发言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我村这次发言的机会。下面,我把东**2012年工作情况和下步打算向领导和同志们作简要汇报:

2012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乡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2012年,乡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动员会后,我村及时召开了村支两委会议、党员会、群众代表会,把全村的工作重点统一到乡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通过广播喇叭积极宣传,全面激发了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为破解工程建设资金瓶颈制约,针对村基础差、底子薄工作实际,村集体投资2.3万元购买搅拌机、振动机、抹光机等器械,大幅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经过村两委广泛征求意见,取得大家一致同意,对大汶河堤北河滩进行了续包,收取承包费24万余元,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启动资金。工作中,我们对村内的大街小巷全面进行整平,对障碍物进行全面清除。动用机械60余小时,拆除房屋20间,整平路面2000余米,投入人工400个。硬化东西大街335米,中心南北大街645米,近5000平方。对中心大街和四条东西大街安装路灯30盏,栽植法桐400余株,铺设花砖400平方、路沿石1600余米,砌垒下水道1600米。在短短二十余天的时间里,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全村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一定工作成效。截至目前,全村共投入工程建设资金50余万元。

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为解决群众吃水、浇地等问题,村里投资2.6万元安装变频器一台,安装更换浇地出水口55个,解决了群众用水问题,使全村吃上了放心水,大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4月份,在方田内新修边路4500米,村集体投资1.3万元,栽植杨树2000棵,修桥涵闸15座,铺设地下涵管1000余米,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

四、突出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促进家庭幸福,社会进步,我村连续几年未出现一例早婚、早育、违法生育等现象。

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两委人员轮流值班,昼夜巡逻,积极排除隐患化解矛盾,截至目前,我村未出现一例信访案件。

六、切实加强村党支部建设。村里投资6万元对文化大院、办公场所进行了彻底改造,更换铝合**窗个,新安防盗门窗个,吊顶平方,喷刷平方,粉刷墙面420平方,室内室外全面进行了重新装修,更换了办公设施,改善了环境及办公条件。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村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三名,发展党员一名,培养后备干部一名,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的血液。

2012年,我们工作中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乡党委政府要求,与兄弟村庄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继续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优美乡村。对我村三条(八米)东西大街和条南北(四米)小巷进行硬化,并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立争把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二是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东**优势,认真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林果业,坚持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农村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力争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继续抓好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支部建设等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全面建成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布局合理的新东曹而努力奋斗。

以上发言如有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上一篇:描写冬天的写景作文600字下一篇:学习“建党90周年七一讲话”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