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通用10篇)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篇1
P4,由环境管理定义可以得到什么结论;P5,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是?;
P9,环境规划生命力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环境规划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实质是影响人的行为。P11,环境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P17,环境管理的类型是什么?P18,环境管理按管理性质可分为?
P19,环境管理按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可分为?P24,美国环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P28,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的32字方针是什么?
P31,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做出了„„P34,三同时制度;
P41,什么报告首次提到“可持续发展”一词;《我们共同的未来》与谁有关;
P4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每段的第一句话)P4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P49-51,细看,主要出选择题;P53,协调共生的理论内涵是什么?
P57,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内涵是什么?P61,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
P68,环境保护途径的目前较有影响的手段是什么?
P74,环境政策的主要特征;P85,循环经济理念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P90,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的原则;P91,环境规划与管理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P97,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P104,环境规划管理方案的生成?
P112,环境规划与管理实施的基本条件;P119,环境预测工作展开包括哪7个步骤;
P135,隐枚举法的解题思路;P141,区域生态系统能值分析基本步骤;
P180,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技术路线;P182,水污染控制单元应用的技术流程;水生态系统健康包括的内涵? 水生态修复遵循几个原理?P187,区域最优化处理下面的那段话
P193,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下面的一段话;P198,复习思考题的1、4、6
P200,区域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P215,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P274,固废处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P275,固废管理技术路线?
P277,固废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P278,固废收运路线最优化模型:网络流、模型描述。综合路径长度,最优化方法与步骤;P287,表8-4P289,复习思考题第一题P294,城市环境管理的内容;
P304,社区概念,社区的特征;P316,iso14000系统标准的制定初衷是什么?
P322,产品生命周期。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评价由那几个部分构成;P333,复习思考题4、7; P352,综合决策的基本内容;P353,综合决策的主体;P363,环境信息系统的组成;
P364,环境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P373,决策支持系统特点P375,决策支持系统的七大类;
P377,决策支持系统的三个技术层次P381,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结构;P392,DSS开发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计算:P120,公式4-3,考计算;
P134,线性规划4-35,4-36考计算;整数规划4-37,4-38考计算;
P157,4-69考计算;
P158,4-70,4-71,4-72,4-73考计算;
P187,区域最优化处理考计算;
P206,箱式模型的计算公式;
P207,甲类二氧化硫容许排放量的计算公式;
P210,丘陵山区大气污染物计算公式;发电厂烟尘容许排放量计算公式;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篇2
我国目前正处在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较长时期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的破坏,以及人口众多的国情等都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环境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保护环境,重点是创新机制。
首先,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调控与市场引导的合理机制。应当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调控机制,扩大市场引导的作用领域和范围。在政府调控方面,要在已经基本建立的环境监控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的环境管理能力,积极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增强政府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决策和协调能力。在市场引导方面,应当逐步建立有关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培育和规范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研究探索由资源税费、环境税费构成的“绿色税收”体系和环境使用权的交易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运行机制。
第二,要扩大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有效的环境保护社会调控制度和机制。应当把引导和扩大公众参与,逐步建立合乎我国现实的社会调控制度和机制,作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应当积极努力,为社会调控机制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要逐步完善有关公民环境权的法律规定,保障公民能够有效行使健康权、知情权、检举权、参与权等各种权利;进一步公开环境状况和环境决策信息,完善公众参与各种环境决策的制度和程序,完善相关民事、行政诉讼和民事、行政赔偿的制度和程序;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和社区组织合法地开展各种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和公益活动;进一步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三,建立环境治理中的激励和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体的保护环境机制,将保护环境由过去的政府行为,转变成一种在利益驱动和法律约束下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真正使治理污染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的行动。经济激励机制包括税收调控、污染治理收费、污染治理企业化、市场化。要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
第四,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倾斜政策机制。针对我国环境压力日趋增大的状况,应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倾斜政策,调动各方力量及其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及其他渠道投资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这些政策应包括自然资源及已遭破坏的生态区治理的权属政策,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等。
第五,创建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制与机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涉及多领域和多学科的技术交叉与应用。应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方针和总体部署,充分考虑环境科技工作的特点,积极推进与环境相关的科研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适应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与治理要求的,新兴、高效和强有力的科研与技术创新开发体系,力争短期内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实现突破。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篇3
四川省95%的幅员面积属于长江上游范围,占长江上游区域的一半以上,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保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新世纪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地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既可为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生态本底和提供产业支撑,也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四川省率先在长江上游实施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是建设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全省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上升到35.3%,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从四川省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减少了46%,有效地遏止了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威胁,保卫了三峡库区的安全。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面临新的问题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四川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止。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万平方公里,沙化、石漠化土地有3600万亩。江河生态系统退化,水位下降,水资源总量近五年减少了6%。再加上四川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必将伴随着一个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高峰期。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四川排污总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第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扶贫开发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四川省的川西北高原和盆周山区的39个县(市)已经被《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划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这些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全省90%以上的森林资源,63%的水资源分布在这些地区。但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也是被列入国家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被限制和禁止开发,与下游地区发展差距还将会拉大。同时这些地区还是天保和退耕还林的重点地区,但短时期内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成果还难以成为这些地区的农民增收、地区增税的支柱产业。
第三,长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缺乏后续性的投入。一方面目前退耕林地大多尚处于幼林或未成林阶段,尚需增加投入,加强营林管护。另一方面,国家从2007年开始已经停止退耕还林的指标下达。但是据林业部门统计,四川全省还有近1000万亩陡坡耕地需要实施退耕还林。来自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递减,对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也是严峻挑战。
持续发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如何推进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如何统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地区经济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既关系到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也关系到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
转变发展理念
用“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来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新增的生态生产力为依托,发展生态经济,通过发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途径培育区域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开发森林碳汇资源,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短缺仍然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要制约因素。《京都议定书》已将森林间接减排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包括森林碳汇在内的各种碳汇资源已成为日益稀缺、不断增值的资源。四川森林植被年储碳量已达到7700万吨,占全国森林年固定二氧化碳的29%,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第一。
一方面,四川应抓住国家在2015年将在全国普遍开展碳减排交易工作的机遇,利用四川森林碳汇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四川环境交易所等平台,及时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把丰富的森林碳汇资源的经济价值变现,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结合“林改”的推进,加强对退耕林地的集约经营利用,发展林下资源经济,林下种养业经济。提高林地的产出和经济效益。增加投入,更换改造低效林品种,提高森林的质量和碳汇能力。
适时推进重大生态修复项目
多方筹集资金,对全省1000多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尤其是其中的600万亩严重沙化、石漠化耕地和湖库周围生态脆弱区耕地优先安排实施退耕还林。自然修复是最有效的生态保护。
抓住四川省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集中居住点调整的时机,对川西北若尔盖草原、金沙江、岷江上游干热河谷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居还林、退路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工程。
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物质和技术保证。节能环保产业兼备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都是他们的支柱产业和外贸拳头产品。尤其是因为节能环保产业是可以承载和容纳各个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节能环保产业又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龙头产业,国家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方面随着四川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需要,对节能环保产业有越来越旺盛的市场需求。据预测,到2020年仅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就将增加1359万吨,为此四川省将出现一个4200亿元治理污染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虽然目前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在全省GDP总量不到3%,仅占全国环保产业产值的4.37%。但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发展潜力巨大。不仅有在全球领先的“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成套技术”,还有全国首家制造出PM2.5监测仪器的企业和生产全国规模最大的垃圾处理设备的企业。东方锅炉、海诺尔等企业的环保产品已经进军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并已形成了金堂、自贡、攀枝花,绵阳等环保产业基地。通过政策导向、金融等方面扶持措施,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完全可以到2020年时产值达到1000亿元,利税200亿元。成为支持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
城乡统筹,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统筹城乡发展新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任务。由于我国长期城乡非均衡发展,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环境建设尤其是治理难度极大的非点源污染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过度的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民增收、危及食品安全。农村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城市和全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外部性和外溢性决定了城乡统筹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应当把日益显现的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和农村秸秆焚烧治理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来加以推进。中长期则要从实施城乡环境保护规划一体化,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新的投融资体制,强化环境监测城乡满覆盖,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清洁生产、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着手,以建设生态村、生态乡镇和生态县为平台,深入推进四川省的环境治理保护的城乡统筹。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全省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工程(以下简称“三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如期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意见》(粤府〔2011〕101号)和《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和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组织实施和对象
(一)组织机构。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牵头负责省三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考核工作,并负责制订考核检查实施细则和量化评分标准。根据工作需要,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海洋渔业局、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组成考核组,开展考核、评分工作。
(二)考核对象。考核对象为有建设任务的地级以上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
二、考核范围和内容
(一)考核范围。
1.对广州、珠海、佛山、惠州、江门、肇庆等6个地级以上市及其所辖县(市、区)考核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和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情况。
2.对深圳市及其所辖区和东莞、中山市考核生态景观林带和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情况。
3.对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等12个地级市及其所辖县(市、区)考核生态景观林带和森林碳汇工程建设情况。
(二)考核内容。
对各地考核的内容为有建设任务的地级以上市和县(市、区)贯彻落实粤府〔2011〕101号文,以及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与各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提出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年度和总体工作任务。
1.年度考核内容。
(1)造林任务完成情况。包括造林面积和造林质量,主要检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里程、造林面积核实率、造林成活率、当年抚育率等。
(2)资金管理情况。包括中央、省补助资金落实情况,地方资金投入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
(3)综合管护情况。包括防火、防病虫害、防林木毁坏工作开展情况等。
2.总验收考核内容。
(1)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和森林碳汇工程建设总任务和成效情况。包括林带建设总里程、造林总合格面积、造林保存率等。
(2)森林进城围城工程总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创建森林家园个数、新增森林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个数和新增森林面积等。
三、考核方式
从2012年起,对各地级以上市及其所辖县(市、区)完成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考核,采用年度自查和总验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为:
(一)年度自查与考核。
1.年度自查。各县(市、区)政府按照本办法和有关考核检查实施细则及量化评分标准要求,对所辖乡(镇、场)的工程年度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于每年10月上旬前将自查报告报所属地级以上市政府。各地级以上市政府于每年10月中旬前将本市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年度建设情况和所辖县(市、区)自查报告一并报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
2.年度考核。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组成考核组于每年12月底前完成对各地级以上市自评情况和相关指标数据的审核,并根据审核情况对有关地级以上市进行抽查,将考核总体情况及时上报省政府。
(二)总验收考核。
1.2016年6月底前,有碳汇林工程建设任务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将碳汇林工程建设总体完成情况报送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组成考核组对有关地级以上市完成碳汇林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总验收,并将验收情况及时报省政府。
2.2021年6月底前,有生态景观林带和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任务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将生态景观林带和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总体完成情况报送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组成考核组对有关地级以上市工程建设完成情况进行总验收,并将验收情况及时报省政府。
四、考核结果运用
(一)年度考核结果运用。
年度考核结果由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按本办法要求上报省政府审定后予以通报。对全省考核全额或超额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前5名的地级以上市和前20名的县(市、区)给予全省通报表扬;对年度生态景观林带和森林碳汇工程建设任务完成率达不到70%以上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给予“提醒注意”;对年度生态景观林带和森林碳汇工程建设任务完成率达不到60%以上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出示“黄牌”警告;对年度生态景观林带和森林碳汇工程建设任务完成率达不到50%以上(不含50%)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出示“红牌”警告。
对被出示“黄牌”和“红牌”警告且未按要求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力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按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可暂停下年度国家和省造林补助。
(二)总验收考核结果运用。工程总验收考核结束后,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及时将总验收考核结果上报省政府审定并予以全省通报。
本办法由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篇5
浅谈我国西部大开发中软环境建设的重点
实施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西部各省区在改善投资软环境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软环境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高度重视.
作 者:程荣昌 蔡军田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石油学校,山东,东营,257000 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COLLEGE 年,卷(期):2002 “”(6) 分类号:F207 关键词:西部 大开发 软环境 转变观念 主体换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篇6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大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承担着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大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一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因而保护环境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更是则无旁贷。从环保意识的普及度来看,虽然人人知环保,却大多只是泛泛知之,既不深刻,也不具体。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1.大学生自身的环保素养不够,很多环保知识非常匮乏。2.尽管我们学校绿树成阴,但在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方面力度还是不够。组织大学生环保的活动缺乏。3.社会媒体对环保的宣传不透彻。针对以上现状,学校应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做宣传教育活动。并增加相关关于环保的选修课程等手段来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结合与环保有关的国内国际节日积极展开宣传,通过广播站、电视台等数字媒体以及学校报社、杂志专刊等纸质媒体,双管齐下,宣传环保知识。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讲座,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环境现状,认清基本事实,为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打
下坚实基础,同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首先在思想觉悟上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的“环保”。更重要的是,将环保的理念与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建美好明亮的世界。
(二落实点滴,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环保不是作秀。大学生的环保活动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不要过多的追求回报,只有自己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端正热忱的环保心,才能更多的去要求别人。大学生首先要转换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意识到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还包括“不浪费资源”,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等,自觉的把环保习惯容入到现在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从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来关注和参与环保让环保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活工作习惯。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并非简单喊喊口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践踏草坪;节省用纸,废纸再利用;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等。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环保是日久天长的工夫,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干好每一件小事情,一步步的实现预定的小目标,最终,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志愿服务,有你有我
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光荣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者也是大学生可以实现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不需要你是否具有专业的环境知识,也不必看重你是否有国人的环保技能,只要你拥有一颗热忱的环保之心,有一份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志愿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环境保护节日,参加义务植
树、环保宣传、环保下乡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环保理念,从实践中履行青年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承诺。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和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公共的广泛参与,更需要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篇7
西部地区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农村是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而作为新农村建设升级版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西部小康目标的主要任务。目前西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严重脱节。因此,谋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环境经济的协同推进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推进将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不可能均衡推进,必须选择好重点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其中重点地区和关键产业应当成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同的战略重心。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基本涵义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但目前西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便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恶化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1]。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同, 是西部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简称“环境经济协同推进”) ,主要是指在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规律性关系的基础上[2],从经济、技术、政策、文化等各个方面创造系统性的条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建立健全稳定的正向相互作用机制,使经济发展既不损害环境,又能持续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使环境保护既不增加经济发展的阻力,又能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有利于农村各类产业生产出不断增多的优质环境产品、绿色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要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基本目标,以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经济发展缓慢和环境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注重改善民生,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赢的良性循环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3],其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重点地区
3. 1重点生态区
重点生态区是指需要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来治理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或保护生态状况的地区。 这类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功能重要,是中央和地方集中投资建设生态工程以解决整体性生态问题的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结合各地实际,总结已有的生态工程、生态县市、生态省建设的经验[4],实行继续采用适用、系统的工程技术措施与组织关键性、成套性技术和生态工程设计等方面的重大创新相结合的模式, 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恢复、改善、重建纳入到“人工—自然系统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之中,显著提高各类生态工程的技术—功能水平,以生态工程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提高的协同推进。
建设产业主导型生态工程: 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劣势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确定以某一种或某一类产业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发展目标,设计产业发展与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的系统结构—功能模式和维持、提高系统良性运行水平的技术组装模式,通过调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况与技术组装模式, 保持系统按既定目标运行,将产业发展与一定范围的环境保护纳入到人工设计和维持的生态系统之中,使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结合处于人工调控之中。 产业主导型生态工程的基本类型大致包括种植业主导型、林业主导型、养殖业主导型、农林牧渔业复合主导型等,每一基本类型又可细分为具体的类型。各类产业主导型生态工程的范围和规模从小到如田间种植业生态工程,大到县、市、流域等区域范围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范围和规模层次。
建设环境治理主导型生态工程: 在生态环境恶化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设计、建设在以治理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同时兼顾产业发展的生态工程,其主要类型如污染治理主导型、水土保持主导型、草原保护主导型、沙化治理主导型、退耕还林还草主导型、自然保护区主导型、特殊自然资源保护主导型等。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建立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开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以发挥甘肃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的功能。在西部地区,与此类似的生态工程较多,西部各省市区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规划和实施与之类似的地方性生态工程项目,加快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改善的步伐,使各类环境治理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形成紧密结合和整体配套的关系。
建设综合性区域生态工程: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需要,设计和建设以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的的大中小型综合性区域生态工程,如庭院、村、乡镇、县市域、 省市域综合生态工程,流域、沙化区、城乡一体化地区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区综合生态工程等。 在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将农村各类产业发展与省市、县市、乡镇等区域生态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是传统农村经济向绿色化、现代化美丽乡村经济转型的主要战略途径,对落实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 2农村贫困区
农村贫困区是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难点。西部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在贫困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就是要探索与完善既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又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的新模式,把扶贫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一举三得”的良好效果。
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减轻环境压力: 在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测评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确定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适宜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对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地区,通过生态移民、教育移民、劳务移民等多种移民工程,向环境承载能力大的农区和城镇转移一部分人口,减轻人口、产业对环境的压力。移民搬迁在西部许多地区已实行多年,如20世纪80—90年代甘肃省定西、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吊庄移民”, 四川藏区“人草畜”三配套移民搬迁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等,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农村的生态移民搬迁,在减轻人口和经济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协同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的成功经验应当加以推广。如 “人草畜”三配套工程,可在西藏、滇川甘青四省藏区与新疆牧区进行推广。
通过特色资源、特色产业开发促进协同发展: 开发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是西部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基本途径,也是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有效方式。在此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开发的“特色”涵义既包括资源和产业的特殊经济优势,也包括资源和产业无污染或少污染环境,对造成的污染能有效治理的生态优势。那些只有经济意义而缺乏环境效益的特色资源和产业, 不包括在此开发之列。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开发的类型大致包括: 培育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民”的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利益、农民利益与生态效益的关联机制; 构建金融支持体系,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并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农牧产品加工、旅游、矿产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把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投资重点,构建相应的产业体系[5],对产业体系进行绿色化设计或改造; 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清洁化生产过程、循环式产业链条、全程化环境管理、 严格达标的末端治理等环节,设计、组装成整体衔接、 配套的系统工程,有效提高产业和产业链的经济—生态效益,确保特色资源、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始终处于协同发展轨道。
3.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有老的环境问题,也有因美丽乡村建设出现的新问题。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前提是既解决好已有的环境问题,又要积极防治新的环境问题,因此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地区的协同原则就是要做到“加快偿还老账、不欠或少欠新帐”。
分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为农业和农村的非点源污染或面源污染,具有不同于城市和工业的点源污染的特殊性。 解决这些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整体模式必须遵循经济、高效、节能、简便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污染源和不同污染物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分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方案; 要适应农村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的趋势和环境保护的地区特点和时限要求,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与环保密切相关的产业技术,形成各地区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高效发展农村产业的技术组装模式和生态经济模式,依靠多种类型的技术—经济模式解决千差万别的环保难题。
分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西南片区主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适当集中村庄布局,科学规划农村空间功能,通过政府投资和吸引社会投资相结合的办法, 完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2针对矿产污染较严重的现实,一方面通过生态修复、土地复耕等措施解决历史遗留的采矿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努力建设绿色矿山,引导矿山企业走清洁生产的道路。3川渝地区应重点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型养殖小区,实现产量规模化、布局科学化、工艺清洁化和排放达标化; 西北片区以加强内陆河、黄河、长江流域和各类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为重点,有效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同时积极防治矿产资源开采和农畜产品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 农区要通过新村建设等措施促进人口分布适当集聚,集中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牧区要推进游牧民定居和生态移民,发展生态型畜禽养殖业,改变人畜混居习惯,改善人居环境和养殖设施。在西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要积极防治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老环境问题[6]。
4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关键产业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依托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在环境经济相互协同中,农村的各类产业发挥着承载协同关系和提升协同水平的基础作用。
4. 1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在西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林、牧、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这些产业的现代化。即以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为主旋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行以技术进步为主要保证条件的生态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模式。
种植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结合: 大力发展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和对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导向为保证的现代化种植业。从研发和推广加快种植业科技进步和种植业技术的生态优化,全面提高种植业现代化水平。西部各地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发展模式,继续创新和完善这些模式将使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更高的水平。如陕西实施以治沟造地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发挥机械化治沟造地的优势,实现退耕还林、耕地增加、拦洪蓄水、泥不出沟等多重目标[7]。甘肃多年探索和应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天然降水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单产提高了30% 以上; 内蒙古以封沙育草、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为突破口,实行乡、 村、户三级治理开发的防治荒漠化模式,有效控制了土地沙漠化; 新疆利用光热条件实行多熟立体种植模式, 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农田生态系统; 四川创造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成功模式等[8]。这些模式有进一步完善、提高和推广的巨大潜力。
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农村畜禽养殖场要适当集中分布,形成设施齐全的专业化养殖小区,集中采用和推广先进、高效、有效治理污染的养殖技术。 养殖场和养殖区要建设标准化的污染物处理设施,将畜禽养殖的污染物转变为沼气、沼渣等能源、肥料产品,实现生产经营绿色化和清洁化。实现从粗放型放牧、游牧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科技推动的生态型、质量效益型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根据各类牧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按照草原承包、基本草原划定、草原功能区划的政策和制度要求,分类实行生态保护和以禁牧为主、保护和利用并重、全面推行休牧和划区轮牧,恢复和保护受损草地,建立高效人工草地,实现草畜平衡。
林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将产业发展与保护天然林、扩大天然林覆盖范围、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结合起来; 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荒地造林,营造用材林、生态林等各种人工林,发展木材及其他原料林产业,使产业发展与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改变土地沙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达到良好的状况;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果园、 竹木、花卉苗木等经济林种植面积,使发展经济林业与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优化和美化环境实现良好结合。
发展农村水利产业: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农村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而发展农村水利产业可起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的良好效果。主要途径包括: 建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实现跨流域、跨地区引水,优先解决干旱地区、沙漠地区缺水问题; 继续实施集雨水利工程,蓄积、保留天然降水,力求使干旱地区的绝大部分天然降水得到有效利用,使大部分天然降水补充到地下,恢复或提高地下水位; 发展节水灌溉等节水农业,节约利用水资源; 发展水资源管理和水利服务业,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农业体系: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根本途径在于农业的生态化转变。农林牧渔各业都要向现代化和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转变,使产业发展产生的废弃物在多元、多层的循环中实现无害化和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农林结合发展、 农牧林渔业循环式融合发展;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和推广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和运行模式,逐步实现整村、整乡( 镇) 、整县( 市) 和小流域等区域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生态化。
4. 2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
农村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主要结合点在于传统工业向现代循环式工业转变。从布局调整、环境准入、 技术革新和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入手,推动传统工业向循环式工业转变。
加快传统工业行业的低碳化、清洁化改造: 村镇不能无选择地承接工业项目转移,所有工业项目必须达到节能减排标准才能进入园区。控制矿产、冶金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按期实现减排、零排放和节能的进程表,按期淘汰落后的产能、工艺、设备、产品,推广高效、低耗、低排放生产技术,加快传统工业行业向环境友好型行业的转化。工业企业和村镇行政管理机构各自必须承担相应的项目环境责任,村、镇、县市管理机构要实行鼓励和奖励企业进行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政策和制度,并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和帮助企业增加环境保护投入,严格履行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职责。
建设农村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村镇工业企业和生产机构一般集中在工业园区,因此工业园区要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便于集中控制,并逐步向生态型的循环工业园区过渡。用生态型的产业链组织园区的产业关联,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形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不断减少的良性循环。不能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工业废弃物,应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进行集中的无害化处理,提高专业化废物处理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按照生态型产业链特征设计和调整园区产业构成,对生态功能较差的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和再改造,逐步形成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循环利用的网络。
4. 3服务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
扩大服务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运输、商贸、餐饮、金融、保险、旅游、信息、 科技推广、培训等各种服务业的创业和就业,改变富余劳动力向过度垦殖、过度放牧方向转移的趋势。调整服务业结构,增强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支持和配套能力,强化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程度。发展绿色服务业,提倡和鼓励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 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实行节能、节水、节地和少污染甚至零污染的绿色经营方式。
发展农村环境保护服务业: 按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要求,建立专业化的环境服务企业及中介组织,承担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环境调查和环境监督监测等职能和业务。已形成的环境管理服务机构要实行企业化经营,除政府工作人员外,各类环保社会组织和人员按照市场化机制开展农村环保服务。政府应当成为环境服务业的主要买单人,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逐年增加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的投入。
总之,在区域和产业两大重点领域,在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基础上,把发展各类生态型农村城镇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逐步形成生态型城镇网络体系[9]。按照协同目标对村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适当集中村庄布局,推进空心化整治,重构农村的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拓展乡村聚落的综合功能,提高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化程度[10],集中配套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为基本政策导向,在设计规划中充分考虑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要求,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11]。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环境经济协同战略的深入实施,较快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环境恶化的现状, 实现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花明,陈润羊,华启和.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6-9.
[2]左玉辉.环境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于法稳,李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4,(9)∶222-227.
[4]云正明,刘金铜.生态工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82-88.
[5]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27-328.
[6]陈润羊.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研究——基于SWOT模型的视角[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83-88.
[7]佘惠敏.治沟造地:“山沟沟”将成“粮食囤”[N].经济日报,2012-11-22(9).
[8]陈建华,魏百刚,苏大学.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2-99,102-106.
[9]董锁成,王海英.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3,(10)∶118.
[10]刘彦随,楼花楼,陈玉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2-183.
博罗誓师整治重点流域水环境 篇8
惠州市副市长邓庆忠在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增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博罗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徐云枢在会上强调:各镇、各单位要按照“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的总要求,坚决做到“八个一律”:一是对新上的重金属项目、电镀企业和禽畜养殖场,一律不予审批;二是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三是对环境保护、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四是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一律限期治理;五是对向水体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一律依法吊销证照、停产整治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六是对禁养区内的养殖场6月底前一律清理完毕;七是对禁养区外的养殖场在限期内没有达到整改要求的,一律进行清拆;八是对未按时限要求完成建设或整治任务的镇一律追究责任。
博罗县委副书记、县长江菊莲江菊莲解读了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并与各镇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环境管理 重点 篇9
城市固体废物主要是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
④城市噪声主要来源于城市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等尤其城市噪声污染最为严重。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
A科学制定和适当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B制定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工业布局。
C加快工业污染限期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D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促进大气污染治理
E重视环境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F重视服务业的管理,加强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G加强城市水污染治理
14、农业环境管理
(1)农业环境特征
A具有显著的农村特征
B农村环境包含了主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等,是农业环境的基本组成。C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趋势加快。
D大量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引入,农药化肥的使用,是农村环境与纯自然环境的差异越来越大。
(2)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
D、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3)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与管理方法
A、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B、加强农业地区环境法制建设
C、加强农业水源保护
D、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E、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资源持续利用。
F、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15、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含义:制品在它的一生中所对环境造成的负荷评价的一种方法。产品各个阶段对环境所造成的干预和影响的综合评价。关于制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就是产品从摇篮到坟墓为止)的说明。
16、环境规划含义: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照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17、环境信息信息源
A、先前的环境规划、计划及其基础材料。
B、统计部门理念的统计资料
C、有关部门的规划和背景资料。
D、环境科研部门保管的文献资料
E、环境监测部门的有关资料和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书。
F、专家系统提供的信息情报。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篇10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
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
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18.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19.无损害作用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害;所引起的的生物学变化一般是可逆的,当停止接触化学物后,不能检出机体维持体内稳态能力的降低;不能使机体对其他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影响的易感性增强。20.损害作用:生物体接触外来化学物期间或停止接触后(1)机体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是不可逆的(2)对某些环境因素不利易感性增强(3)代谢速度降低和酶系的相对活力发生异常改变。
21.效应:表示接触到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
22.反应:是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23.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24.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与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25.危害性:有毒物质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26.致死剂量:表示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27.绝对致死剂量:表示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8.半数致死剂量: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 29..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能使一群动物中仅有个别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0.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能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1.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32.每日容许摄入量ADI: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外来化合物对人体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33.最高容许浓度MAC:某一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34.最小有作用剂量: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35.急性毒性作用=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36.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鱼类,水蚤类和藻类。
37.亚慢性毒性试验:在相当于动物生命周期的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毒性试验。38.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环境质量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39.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与特定对象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权力机构为保障人群健康和适宜生存条件,为保护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对环境有害生物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做的强制性的法规。
40.环境质量调查:了解环境的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41.环境质量预测:对环境质量未来趋势所做的推断,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环境法规,对环境进行科学管理,以及规划区域性人口资源、生产布局的重要的基础性依据。
42.环境质量调控:应包括狭义及广义两方面。狭义的调控: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调节和控制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和不超出允许的容纳量。广义的调控:采取人工手段,使环境要素变化不超过或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
43.浮游生物:具有很少或没有克服水流的能力,随波逐流的生活于广阔水域或大洋的微型水生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生物尤其是浮游植物长期以来就被用作水质的指示生物,有些种类对有机污染或化学污染非常敏感 44.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栖息在水底或附着在水中植物和石块上肉眼可见的,大小不能通过孔眼为0.595mm(淡水)或。。(海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包括水生昆虫、大型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圆形动物、扁形动物以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微型生物: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常用的方法是PFU法 45.生物半减期(T1/2):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46.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细菌总数1ml自来水不得超过100个,大肠杆菌群数每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47.受污染的水质自然的恢复原样的现象称为自净作用1.重大的环境问题: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有毒物质的污染.5.生态环境破坏。
2.环境问题类型和实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污染,环境生态的破坏。实质: 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3.环境生物学的发展:(1)1962年《寂静的春天》标志环境生物学的开端。(2)以后的毒理学级生态毒理学研究成为主流。国内70年代末农药的毒理学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遗传毒理学。(3)认为胁迫下环境多样性的保护。
4.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三个对象(1)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省区效应和生态效应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级适应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2)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和应用。(3)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及生物修复。5.环境生物学的任务:(1)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2)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3)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6.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和实验(2)实验室实验(3)模拟研究
7.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毒理学的研究2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4保护生物学8.我国在本学科中存在的主要优先领域有哪些方面(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 2)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 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其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 6)转基因食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9.环境污染的概念、类型、含义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的类型: 1)按环境要素: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污染物的性质: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 3)按污染物的形态: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 4)按污染产生的原因: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 5)按污染涉及范围: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污染。环境污染的含义: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利于人类及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包括各种变化所衍生的环境效应。10.污染源类型: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11.三致作用,优先污染物的含义、种类。三致作用: 致畸 致癌 致突变。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12.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废物的排放,人类活动中故意的应用
污染物迁移方式及影响迁移的因素。迁移方式:1)机械迁移2)物理化学迁移3)生物迁移。影响迁移的因素:内因: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外因:外界环境理化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3.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及内容,转化结果: 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内容:污染物的物理转化是指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来实现的转化。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是指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通过吸收和代谢作用发生的转化。解毒和激活作用统称为生物转化
转化的结果:可是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降低,甚至转化为无毒物质或形成易降解的结构,以增加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使污染物的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的结构
14.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
特点:被动转运,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特殊转运,具有特定结构的环境污染物,与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生物膜有主动选择性;胞饮作用,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生物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15.生物转化的两大反应及其意义
生物转化的两大反应,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意义:1)研究环境污染物生物转化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有助于阐明污染物对生物机体作用机理。3)解释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4)判断或评价环境中外源性五指对机体的危害程度,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概念及其的异同点;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的浓度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 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生物放大: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提高而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异同:生物放大是针对食物链关系而言,污染物浓度的比较:高营养级和低营养级生物;生物浓缩对象: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污染物浓度的比较:生物个体和环境; 生物积累:随着生长发育,浓度系数不断增大。
17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后果:
水体的富营养化作用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现象。后果:①水体外观呈色,变浊。②水中散发出不良气味。③溶解氧含量下降。④水生生物死亡。⑤产生藻毒素。⑥污染饮用水源。
18.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不同水平机理;
大量的研究表明,污染物对生物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映出来。(1)污染物在生物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2.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2)生物体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对细胞的影响2.对组织器官的影响(3)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主要有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和代谢率的变化。(4)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1.对生物种群的影响2.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19.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酶活性的诱导:1.混合功能的氧化酶(MFO)2.抗氧化酶防御系统酶3.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酶的抑制作用:不可逆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 20.DNA修复类型;(1)光复活修复(2)切除修复(3)复制后修复
21.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对生物体影响类型
污染物对动物个体水平的影响: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和代谢率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早衰等。
22.联合作用及其类型;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称为联合作用。根据生物学效应差异,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23.生物测试、主要类型及其含义
生物测试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类型:根据生物测试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测试方法、中期测试方法和长期测试方法。根据实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分为静止式生物测试和流动式生物测试。根据生物测试中所用测试生物的物种可分为单物种生物测试、多物种生物测试和模拟生态系统生物测试。根据生物测试中所测试的生物效应性质分为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DNA损伤试验等等。
24.蓄积毒性类型;物质蓄积;功能蓄积;如何判断蓄积作用;生物半衰期
蓄积毒性作用低于中毒?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蓄积分类①物质蓄积②功能蓄积。物质蓄积:环境污染物不断进入机体内,其吸收量大于排出量,使其在体内的量逐渐积累增多。功能蓄积不断进入机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反复作用机体,引起机体一定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并逐渐累积加重,最后导致出现损害作用。评价: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是引起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的基础。生物半减期(T1/2):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5.突变及其类型;Ames试验的原理;细胞遗传学试验方法(微核试验);DNA损伤实验; 突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基因结构的变化称为突变.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Ames试验:利用一种突变型微生物菌株与被检化学物质接触,如该化学物具有致突变型,则可使突变性微生物发生回复突变,重新成为野生型微生物。细胞遗传学试验;(1)染色体畸变试验(2)微核试验①动物体内细胞微核率检测试验②细胞培养微核试验人淋巴细胞、中国地鼠卵巢或肺成纤维细胞。③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DNA损伤试验:(1)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2)DNA修复合成试验(3)单细胞凝胶电泳
26.致畸作用及其特点: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称为致畸作用。特点:1胚胎与致畸物发生作用时,可因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敏感性,2毒性作用带小:不同种系的动物呈现不同的敏感性。27.致癌作用及其特点:细胞癌变学说;癌变过程机理; 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包括有机、无机、天然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一次效应较大;从机理看,一般都和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或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过程机理:⑴引发阶段:是致癌物引起的变化成为永久性变化,是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此种引发过程需时较短,一般为不可逆过程。⑵促长阶段:促长是经过引发的癌细胞不断增值直至形成一个临床上可被检出肿块的过程,是癌的增值阶段,促进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一般为可逆过程。⑶浸润和转移阶段已形成的癌肿不断发展,逐渐侵害周围的正常组织,并扩散到较远的部位。28.微宇宙法及其试验方法种类:微宇宙法;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被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试验方法:自然微宇宙、人工微宇宙、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室外水生微宇宙、土壤核心微宇宙、模拟农田生态系统。29.生物监测及其特点、优点缺点: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论据。优点:①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②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③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④监测灵敏度高⑤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⑥不需要繁琐的仪器保养及维修等工作⑦可以在大面积及较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地区也有布点进行检测。(易于大范围作业)缺点:①不能像理化检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速度较慢)②不能想仪器那样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生物监测通常只是反映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精度较低)30.指示植物、指示植物应具备的条件、常见大气污染指示植物举例、指示植物的选择方法
指示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来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状况的生物称为大气污染指示生物,它包括指示植物和指示动物两大类。指示植物应具备的条件:①对污染物反应敏感,受污染后的反应症状明显,且干扰症状少;②生长期长,能不断萌发新叶;③栽培管理和繁殖容易;④尽可能具有一定的观赏或经济价值,以起到美化环境与监测环境质量的双重作用。常用大气污染指示植物:①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地衣、苔藓;②氟化物污染指示植物:郁金香、唐菖蒲、玉簪等;③臭氧污染指示植物:洋葱、萝卜;④过氧乙酰硝酸酯污染指示植物:矮牵牛、早熟禾、繁缕等;⑤乙烯污染指示植物:芝麻、番茄⑥氯气污染指示植物:大白菜、萝卜⑦二氧化氮污染指示植物:向日葵、番茄、秋海棠。指示植物的选择方法:①现场比较评比法②栽培比较试验法③人工熏气法
31.主要大气污染对植物伤害症状特征、调查方法、注意: 特征:①二氧化硫: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等的、无一点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黄化。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但伤斑的形状、分布和色泽因植物种类和受害条件的不同会有一定变化。幼叶不易受害。②氟化氢:伤斑多半分布在叶尖和叶缘,在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暗红色界线,少数为脉间伤斑,幼叶受伤害。伤斑的分布于叶片的厚薄、叶脉的粗细和走向也有一定的关系,通常侧脉不明显或细弱的叶片受害斑多连成整块,位置也不固定。侧脉明显的叶片伤斑多分散在脉间;平行脉叶片的受害部位常在叶尖或叶片的隆起部位;叶质厚硬的叶片伤斑常分布在主脉两侧和隆起部位或叶缘;大而薄的叶片伤斑多分布在边缘,常练成大片。③氯气:大多为脉间点状块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模糊。重时全叶失绿漂白甚至脱落。④氨气:大多为脉间点状块伤疤,伤疤褐色或褐黑色,与正常组织界线明显,症状一般出现较早,稳定的快。⑤二氧化氮:大多为叶脉间不规则形伤斑,呈白色、黄褐色或棕色,有时出现全叶点状斑。⑥臭氧:大多为叶面散布细密点状斑,呈棕色或黄褐色,少数为脉间块斑。⑦过氧乙酰硝酸酯:叶片背面变为银白色、棕色、古铜色或玻璃状,不呈点、块状伤斑,有时在叶片的先端、中部或基部出现坏死带。⑧乙烯:叶片发生不正常的偏上生长(叶片下垂),或失绿黄化,并常常发生落叶、落花、落果肌结实不正常的现象。⑨酸雾(硫酸、盐酸、硝酸等)叶上出现细密、近圆形坏死斑。调查方法:⑴现场调查法⑵植物群落检测法⑶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⑷地衣、苔藓监测法⑸微核技术的应用⑹污染量指数法⑺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
注意问题:⑴区分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与其他因素对植物的伤害⑵有害气体会使植物受害⑶冻害、病虫害、肥料不足、农药药害等也可使植物受害,并且有时它们所产生的危害症状十分相似,容易混淆。
32.水环境的生物学评价方法;污水生物系统及其对水体污染的评价:
水环境的生物学评价有七种方法。1.)一般描述对比法2.)指示生物法3.)污水生物系统4.)生物指数5.)种的多样性指数6.)生产力7.)残留量指数I及富集系数K
污水生态系统:由于受污染河流的自净过程而导致自上游至下游形成一系列在污染程度上逐渐减轻的连续带,每一代都生存有大体上能表示这一带特征的动物和植物。根据一条河流中一定区域内所发现区系的动物和植物区系来鉴别该区域内有机污染程度。河流按其污染程度划分为以下三带:多污带、中污带、寡污带
污水生物系统法对水体污染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①主要应用对象是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水域,在重金属和其他工业污水引起的污染水域的应用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②注重单纯以某种生物评价水污染,一定程度上可靠性受影响,且没有定量关系;③需要较熟练的生物分类知识,对于非生物专业工作者很困难,同时工作量大,费时间。
33.用来评价水质的生物指数类型;种的多样性指数;生产力;
用来评价水质的生物指数类型:⑴Beck生物指数 ⑵硅藻生物指数 ⑶颤蚓类与全部底栖动物相比的生物指数 ⑷水生昆虫与寡毛类湿重的比值 ⑸特伦特生物指数 ⑹钱勒计分系统 ⑺污染评价均值 ⑻污染生物指数。多样性是生物群落中种类与个体的比值。生产力是反映一个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个指标。
34.生物标志的概念、类型、特异性、应具备的原则、在监测评价中的应用;
生物标志物:在任何生物学水平上用于测定污染物暴露和效应的指标,包括亚个体、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类型:生物标志物种类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⑴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差异很大 ⑵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生物在化学品危害的监测和危害中都有应用价值 ⑶乙酰胆碱酯酶特异性受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的抑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基本原则:⑴一般指示性 ⑵相对敏感性 ⑶生物特异性 ⑷化学特异性 ⑸反映的时间效应 ⑹固有的变化性 ⑺与高级生物学水平上的效应关系 ⑻野外应用价值灵敏性高、响应快、检测较为方便、特异性高
35.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概念、研究内容、研究原则.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作用物、环境和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患病人群与环境中某些因子有无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找出剂量-----反应关系,从而从复杂的综合因素中推导出病因的假设,确定病因。研究内容:⑴调查不同地区特异性疾病的人群分布(包括年龄、遗传特性、性别),地区分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时间动态(包括变化、季节变化、短期变化)⑵调查致病因子的环境分布 ⑶分析调查结果,评价影响,提出卫生标准⑷综合实验结果,提出和验证病因假说。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原则:⑴选择样本要有代表性 ⑵调查设计要有对比性
36噪声、城市噪声的来源、噪声污染的特点、环境噪声标 噪声: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既不需要的声音。城市环境噪声来源:⑴交通噪声 ⑵工业噪声⑶施工噪声⑷社会生活噪声环境噪声污染特点:⑴环境噪声是能量污染,发生源停止发声,污染及自行消失⑵环境噪声是感觉公害,要考虑受害者的审理和心理状态。⑶环境噪声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环境噪声标准:环境噪声标准的制定是以保护人的听力、睡眠、休息、交谈、思考为依据,按照不同的地点和人的行为状态制定适宜的标准 37.大气气态污染物的类型、固体废物的类型
常见的五大类:1一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2以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3碳氢化合物4碳氧化合物5卤素化合物等。对于气态污染物又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固态废物的类型:1)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2)按其危害性状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3)按其形状可分为固体的(颗粒状、粉状、块状)和泥状的。固体废物分类:1)矿业固体废物:来自矿物开采和矿物选洗过程;2)工业固体废物:来自冶金、煤炭、店里、化工、交通、食品、轻工、石油等行业的生产和加工过程;3)城市垃圾:主要来自市镇居民的消费、市政建设和维护、商业活动;4)农业废弃物: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禽畜饲养过程:;5)放射性废物:主要来自核工业和核电的生产、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医疗和有关科学研究活动等。38.废水处理方法类型及其种类;基本要求
类型:物理法:1沉淀法(或重力分离法)2过滤法3离心分离法4浮选法(气浮法)5吸附法6萃取法7吹脱法8蒸发结晶法9反渗透法
化学法:1化学凝聚法2中和法3氧化还原法4离子交换法 生物处理方法的四个要求:1要求去除废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得到透明的处理水。2尽量去除N、P等营养盐类。3尽可能减少生产的污泥量4尽可能将有用的物质作为资源加以回收。39.大气污染物净化方法的类型及种类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的控制1重力沉降2旋风除尘3静电除尘4过滤式除尘
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和净化1气体吸收法2气体吸附法 生物处理法1生物吸收法2生物洗涤法3生物过滤法 50.生物修复中的微生物类群及其特点,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因素
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类型:1)土著微生物:自然训化2)外来微生物:竞争,存活,优势种。广谱、极端微生物3)基因工程菌(GEM)
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因素:1)微生物营养盐2)电子受体3)共代谢基质4)污染现场和土壤的特性5)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40.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
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1)物理和化学方法:废矿石和尾矿;覆盖石头泥土高炉渣和煤灰渣;水泥原料(2)生物方法:植物修复 动物修复
城垃圾的处理和利用1填埋法2堆肥法3制取沼气4焚烧 41.废水污染的指标种类:
1)生物化学需氧量它可以度量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2)化学需氧量它是度量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个常用水质指标。3)总需氧量是指废水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4)总有机碳的测定方法类似于TOD5)固体物质6)含氮化合物:废水中的氮主要以四种化学形态存在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7)pH值8)生物污染指标一般以微生物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这两个指标来检测水体遭受生物污染的程度,特殊情况需进行病原体的检测。
42.BOD的含义、机理、BOD曲线、种类;COD含义及其与BOD的关系;TOD、TOC及其与BOD及COD的关系 BOD:在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典型的BOD曲线分七个阶段:(1)微生物增殖的迟缓期(2)细菌的对数生长期(3)耗氧平缓期(4)原生动物耗氧峰(5)耗氧再次平缓阶段(6)硝化细菌耗氧峰(7)微生物都在继续减少化学需氧量(COD):用强化学试剂在化学氧化被测废水所含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关系:COD一般表示沸水中有机污染物重量的98% BOD反映的是微生物能够降解的那部分有机物的数量。COD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耗氧量,写作CODNB。BODu=1/3CODB的原因(1)微生物通过导化作用氧化分解1/3的有机物(2)2/3营养基质通过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同化)转化为细胞物质BODu=1/3CODB+2/3CODB0.8=0.87CODB
BOD5=2/3BODu=2/3×0.87CODB=0,58CODB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无能全部被生物降解,也即假定COD=CODB
BOD5/COD的MAX为0。58。COD=a×BOD5+b总需氧量TOC是指废水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TOC、BOD、COD之间的关系是BOD5/TOC=1,38CODCr/TOC=3.13~3.45各项有机污染物指标之间的关系,TOC>CODCr>BOD5。
43.水中固体污染物的种类及含义:(1)总固体(TS)指单位体积的水样在103℃~105℃蒸发干后的残留物质总量;(2)悬浮固体(SS)与溶解性固体(DS)被滤器截留的固体称为悬浮固体SS通过滤器进入滤液中的固体成为溶解性固体DSTS=SS+DS(3)挥发性固体(VS)与非挥发性固体(FS)把水样中的固体物,经550℃灼烧1h,固体中的有机物即被气化挥发,此即为挥发性固体VS;残剩的固体为非挥发性固体FS,它主要是有砂、石、无机盐等组成的灰分。水质的生物学指标:微生物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这两个指标。
44.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1)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2)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3)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微生物能合成各种降解酶,没具有专一性,又有诱导性4)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6)微生物降解有毒物质的方式:矿化作用和共代谢作用 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与转化的途径:自然界中化学物质的降解:1)光降解2)化学降解3)生物降解(1、氧化作用
2、还原作用
3、脱羧作用
4、脱氨基作用
5、水解作用
6、酯化作用
7、脱水作用
8、缩合作用
9、氨化反应
10、乙酰化作用
影响微生物对物质降解转化作用的因素:1)微生物的代谢活性2)微生物的的适应性3)化合物结构4)环境因素 45.生物可降解性: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使污染物的化学和物理学性能改变能达到的程 六种评价方法:1)测量生物氧化率2)测呼吸线3)测定相对耗氧速度曲线4)测定BOD5与CODCr之比5)测COD30培养法
如何利用呼吸线及相对耗氧速度曲线来评价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
1)生化呼吸级位于内呼吸线上,说明该有机物或废水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两条呼吸线之间的距离越大,该有机物或废水的生物降解性越好。反之亦然。2)生化呼吸线与内呼吸线基本重合,表明该有机物不能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氧化分解,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3)生化呼吸线位于内呼吸线下,说明该有机物对微生物产生了抑制作用,生化呼吸线越接近横坐标,则抑制作用越大。相对耗氧速率曲线来评价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a表明底物无毒,但不能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所利用。b.底物无毒无害,可被活性污泥微生物降解,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耗氧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c.表明底物有毒,但在低浓度时可被生物降解,并随底物浓度的增加相对耗氧速率可逐渐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相对耗氧速率逐渐降低,说明生物降解逐渐受到抑制。当相对耗氧速率降到100时,表明已达到活性污泥微生物忍受的临界浓度,这时,对外源底物的生物降解已完全被抑制。d.表明底物有毒,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47天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物理作用:河流自身的稀释作用和有机颗粒的下沉等。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等。生物作用:即生物有机体对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同化和异化作用。
48.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
按所利用的微生物种类:根据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可把微生物处理法分为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兼性处理。2)按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存在的状态,可把微生物处理法分为悬浮生长系统和固定膜系统。3)按反应器的形式分类:分为完全混合式生化反应器、间歇式反应器、完全推流式反应器、固定填充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
49.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优缺点)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原理:主要利用生物(天然的或接种的),并通过工程措施为生物生长与繁殖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与去除。
特点:优点:1)与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相比,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投资费用省 2)对环境影响小3)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4)适用于在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如位于建筑物或公路下受污染土壤 5)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6)可在现场进行原位修复
缺点:1)不是所有污染物都可以使用,有些污染物不能使用2)有些污染物转化产物毒性和迁移性增强 3)地点特异性强 4)工程前期投入高 5)需增加生物检测项目 51植物修复:是更经济,更适于现场操作的去除环境污染物的技术。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推荐阅读:
生态环境建设经济05-18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05-28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07-10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07-10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10-22
环境建设生态文明06-20
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06-14
营造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乡作文09-04
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09-23
《生态环境规划》实践指导书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