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共12篇)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篇1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类型, 农民可通过观光、采摘、休闲等服务渠道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城市居民可通过参与休闲农业过程体验田园生活、领略自然风光, 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和发展, 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丰富城市居民活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分析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特殊形式, 其既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共性, 也有其特殊性, 例如其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地方政府, 各主体间的联系以休闲农业活动的开展为主, 按照预先指定的运行规则保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发挥,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现代旅游休闲模式和农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其以发展农林牧副渔和休闲产品为依托, 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其具有多元性的发展目标, 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地域性和生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现代农业理念作支撑, 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深化推广的过程中, 对城市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现阶段通常将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构成划分为以下两种要素:
(一) 经济要素
此要素包括休闲农业服务的消费者、开展休闲农业的企业和农民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和区域政府部门,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的发挥以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前提, 而休闲农业生态系统规范化、系统化、 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做动力;农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对产品、活动多样化、真实性提供保证, 例如农家乐产品;中介组织参与使消费者与休闲农业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协调等缺陷得到弥补, 例如旅行社的介入;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复杂的土地利用、主体关系等, 需要政府提供保证。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其参与的各类经济主体都具有密切的关系, 农民以农业劳作型休闲活动、农家乐休闲活动等形式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简单的模仿行为, 使消费者体验、参与农村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为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可能;参与企业利用现代管理理念, 通过专业性的自然、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以及区域休闲农业市场评估等, 对开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并结合调查结果对企业的发展重点进行确定, 集中建设规划内容, 开展以休闲农业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活动等;地方政府既是休闲农业开展的参与者, 又是其发展的引导者, 其使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营风险缩减, 而且生态、社会效益更突出。
(二) 生态要素
此要素主要包括物种、时空布局、食物链三个方面, 休闲农业的开展要求其物种不仅要满足地理环境的要求, 而且必须在环保、观赏、高效、医疗等方面具备独特的性能, 其直接关系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的成败;物种的整体层次性决定休闲农业时空布局的结构同样要具有休闲、观赏、多变等特点, 以此满足物种结构规划的要求;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为了通过物质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价值增值, 而此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产环节和企业、政府、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两条食物链作保证。
三、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分析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由基础环、增值环、支持控制环三部分构成, 前者主要指农林牧副渔等产业构成的农业产业结构, 结合各产业结构和消费对象, 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可视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生态环境调节者、次级消费者、重要参与者, 通过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 可以推动基础环实现物质循环。增值环以休闲企业为核心, 增值环的发展需要在自身结构完善的同时与基础环理想衔接, 现阶段两者衔接的形式主要有六种, 分别是农业观光型、农业示范型、农业劳作型、乡村居民型、乡村民俗型、乡村商贸型, 两者的衔接可以保证农业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 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 而休闲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可以在保证休闲农业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前提下, 推广宣传、组织营销等工作持续进行, 为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后者的主要参与主体是政府和市场, 其不仅可以为前两结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 而且可以保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在正常运行失灵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尽可能缩减, 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潜在发展规律提供主动性的支持。由此可见,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脱离其主体的任何结构, 否则都难以保证其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创收等目标的实现。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休闲农业已经受到现代居民的认可和喜爱, 其具有较理想的发展空间, 随着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而且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是现代农业深化的有效途径, 所以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摘要:随着农业多功能化发展趋势的逐渐深化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休闲农业得到较快速的发展, 并受到现代人的喜爱, 实践证明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对现代农业的深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能够利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休闲农业持续稳性发展, 本文对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进行探索, 从其内涵、要素、构建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参考文献
[1]彭妮, 姚永鹏.构建都市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50-54
[2]彭妮.都市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评价[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2011.
[3]钟植一.复合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规划方法探寻[D].重庆:重庆大学, 201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篇2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自然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依照生态科学,生态经济学发展的规律,将系统工程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获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
【1】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分析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发展。
今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导致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不断的挤占农业用地,造成我国的耕用土地不断的减少,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超过0.1公顷,水资源不到全球水平的40%,农业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加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发展。
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
造成我国农业发展中社会的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中出现难对等发展的情况。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吃到绿色、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
因此,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无公害发展、循环发展是顺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怎样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公害少、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是越来越多农业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二)加快传统农业发展的变革。
现代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如大量的生态资源被损耗且没得到合理的运用,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随着这些问题的加剧也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难以弥补的损失。
要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可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都综合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不同步转化为同步发展。
(三)生态农业发展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民以食为天,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的人生活水平一天天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在是满足于过去的“吃饱”,更要求食品营养丰富、无污染、无公害。”
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将新型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效率,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革进程,以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取福利。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一)综合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利用传统农业的经验将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
在发展时候不能忽略了各个产业间联系,变动的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各个产业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综合发展里。
(二)多样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南北气候、地质条件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将农业生物的多样关系加以利用,可以起到促进多种农作物同时发展。
如云南农业学家朱有勇将糯稻和抗病杂交稻间种植就可以防止稻瘟病。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在西北不少农民将向日葵种植在石榴园,避免石榴对害虫的侵害等。
节约成本的同时促进了不同种植物的多样发展。
(三)高效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的发展的保证了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例如对饲养动物粪便的再利用,降低的生产成本,提高的经济效益,也减少通过化肥肥料等化学用品对种植物带来危害,生产更多绿色食品。
(四)可持续的发展农业经济。
农业生态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循环使用上,如有人在自己的山鸡饲养场里同时也养殖蜗牛,让蜗牛吃叶子,鸡吃蜗牛,鸡的粪便作为叶子的养料等,建立一个循环的生物圈,减少人工饲料和化学品的使用,最大程度的提高的产品的安全性,满足了人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三、怎样做好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多展开宣讲,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的了解。
有些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农业的种植停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里,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
因此,使农民明确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
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能带来什么实际性的好处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如各地的村委及宣传部可以定期的组织农民定期开展交流会议,交流彼此间种植的心得与经验,此时宣传员可以分享几个成功的案例进行正面的刺激和鼓舞,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各个公社也出黑板报,宣传生态农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阐述生态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关联,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等。
树立农民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积极从绿色品产业的开发与经营。
其间,应定期的向态农业人员、劳动者普及相关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懂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达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发展生态农业需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首当其冲的就是污染防治工作。
目前最大的农业污染来自于农药、化肥等,污染范围广且治理难度大。
因此,在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工作中要用各种科学实验和示范方法,引导农业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增加对有机化肥的使用率。
完善相关的法律措施,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环境的检测体系。
对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进行淘汰,对已造成的污染贯彻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三)推进农业领域的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是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像结合的综合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开了科技的发展就像鱼离开了水,无法依存。
在对传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
在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敢于积极采用与之配套高可行性新技术。
推动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如清洁生物再生能源的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无机物复合肥料、污染地生态恢复等,现代科技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又促进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资金短缺会制约生态农业的发展。
因此,政府在对农村项目扶持上应更倾斜于生态农业发展上,在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除了要相应的增加发展农业生态的资金预算,提供配套专项经费,还需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增加投资金额。
同时,还应积极吸引企业等其他团体的投资,并通过一些鼓励政策的引导农民自己投入。
此外,分配资金的同时,要保证资金到位的及时性,是资金确实能投入到生产发展中。
通过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上的难题,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进行相关的规划。
如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等,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虽然是我国的新型行业,但经过这些年相关科技人员和劳动者的不断努力,在发展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不能否认,在长期的的发展上还是任重道远。
因此,农业工作者将在这条路上不懈怠的努力着。
【2】商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循环农业又称作生态农业,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规律,依靠科技创新和系统工程的方法,集约化经营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般来说就是依靠科技创新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农业生产方式。
循环农业的特征是:(1)有效的节约资源;(2)生产清洁性;(3)废物资源性。
1 商洛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商洛市近几年农民收入虽然以较快速度增长,但与全省全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商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极不稳定,农民持续增收的情况依然严峻。
基于此,商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市农业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篇3
关键词: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思路
农业经济是我国立国的根本,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快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化、现代化以及技术化发展。
一、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体的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时,可通过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等形式,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积极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
首先,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划好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方案,同时减免相应的税费,提高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二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投资,以此来保障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三是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制定优惠的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在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激励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要积极倡导、鼓励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加大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的投入。
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农业部门要综合分析、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来有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强有机肥、无毒性生物肥料的引进和施用力度,进而有效降低各类农业生产污染源,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职能,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故此,应当建立健全引领机制,有效指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有效配置及重新组合城乡资源,并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全力扶持与鼓励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的投资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设置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业机构并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作。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和研发上,逐步形成投资与收益相挂钩的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二是加强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以及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生产养殖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资源循环发展以及节约的目标。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已十分成熟和丰富,因此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应在充分汲收传统农业技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但现代社会是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有效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以及标准化生产,这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农业资源不断紧缺、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的现阶段,加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农业发展支持投入力度,包括资金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2]贾佳.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3]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篇4
2010年底,河南省粮食和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5 437.09万t和 516.54万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95%和8.44%,而其化肥施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投入量分别为655.15万t和10 195.89万kW,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78%和10.99%。农业生产因投入要素相对较高致使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同时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农业投入要素也带来了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和能源浪费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必然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考验。河南是农业大省,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定量研究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将为维护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核算
1.1 研究区域简介
河南省省域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和1.74%和6.51%。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商品粮重要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全省农业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满足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油料、蔬菜等产业居全国前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已成为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1.2 研究方法
能值为某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能量的数量,能克服传统经济学与能量分析方法无法在统一尺度上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资源进行量化计算的缺陷,能以同一种能量类别单位来衡量社会经济系统中不同类别的物质。由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多样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理论与方法为能值分析。
1.3 数据来源
能值分析所需主要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02-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公告;能量折算系数[1]、能值转换率[2,3,4]和计算公式与方法[5]参照相关的研究文献。
1.4 能值核算过程
1.4.1 投入能值分析表编制
本研究以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投入数据为基础,部分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按照能量折算规则换算成能量状态,再将计算得来的数据乘以相应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得到其能值数值。农业生产投入按照可更新环境资源R、不可更新环境资源N、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F和可更新有机能T4项投入分类编制,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表,如表1所示。
1.4.2 产出能值分析表编制
按照能值的计量规则,计算河南省各种农产品的能值,同时农业生产各种产出又按照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4项产出分类编制,最终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表,如表2所示。
1.4.3 能值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能值分析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承载力负荷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一系列评价分析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并将这些数据与表达式汇总,编制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2 能值结果分析
2.1 能值投入分析
河南省可更新资源的总投入的不断增加,但是期间资源投入结构表现出较大差异。2003-2010年,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占总投入能值的比例由原来的45.82%下降到30.15%,不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为2.88E+22Sej,占总投入能值的69.85%,而且增长趋势显著。然而,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长期发展下去,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等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未来的现代农业建设中应避免不可更新资源过量投入造成农业生态恶化等问题。
2.2 能值产出分析
2001-2003年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河南省种植业产出能值下降趋势明显,至2003年产出能值量达到最低点,种植业生产能值达到1.02E+23Sej。自2004年国家采取减免农业税和加强农业补贴等农业的扶持政策,迅速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种植业生产能值量能值迅猛增加,到2010年种植业能值量达到1.68E+23Sej,是2003年的1.65倍,因此通过加大科技管理推广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和加强农产品加工深度等方式加大农业辅助发展有利于促进河南省农业生产的提升。河南省不仅是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动物性食品生产量也非常大,2010年河南省肉类、奶类和蛋类畜产品分别为638.37,307.89,388.59万t,分别是全国生产总量的8.05%,8.21%,14.07%。随着全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2001-2010年河南省畜牧业和渔业持续稳定增长,且在农业生产产出能值中占有绝对地位,至2010年已经增长至2.69E+2Sej,占总产出能值的60.80%。
2.3 净能值产出率
净能值产出率(NEYR)为表现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生产效率的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系统的越高具有产业发展竞争力,该指标的计算为产出能值Y与包括燃料和各种生产资料及人类劳务的农业生产经济输入能值(F+T)之商。2001-2010年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净能值产出率较高,稳定在14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农业净能值产出率较高,表明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运转效率较高,回报率较高,农业生产具有较高发展竞争力。
2.4 能值投资率
能值投资率(EVR)是表现系统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结果是燃袖、物资和劳务等需花钱购买的经济反馈能值(F+T)与来自环境的无偿能值投入(R+N)之商。2005-2010年,河南省农业经济生态系统能值投资率不断增长,至2010年已增长至4.16,说明农业生产已经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完全依赖,有较强的抗灾能力。
2.5 环境承载力负荷
环境承载力(ELR)是指经济投入能值加上不可更新资源能值(F+T+N)与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R)的比率,该数值不仅可以反映生态经济系统运转对环境系统的压力,而且可以反映其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程度。2010年河南省环境承载力为4.44,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对环境压力的较小,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6 可持续发展指数
可持续利用指数(ESI)为农业生态系统净能值产出率NEYR与环境负载率ELR之比,用来说明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一般该指标数值处于1~10之间,数值过大说明对资源的利用不够,过小又预示着系统因环境负载率较高而处于耗竭状态。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可持续利用指数处于3.15~5.99之间,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时间变化趋势上看,近年来河南省可持续利用指数数值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说明其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所降低,农业生产存在一定只用不养的掠夺式经营成分。
3 结论
目前,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营效率较高,具有较大比较优势,可持续性较强。同时,河南省农业生产过分依赖于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的不断增加,其农业仍处于石油农业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近年来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蓝盛芳.中国农业生态的能流能值分析[J].生态科学,1998,17(1):32-39.
[2]隋春花.广州城市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1999.
[3]蓝盛芳,钦佩,陆宏芳.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周连第,胡艳霞,严茂超,等.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北京密云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94-104.
[5]王志峰.北京市环境—经济系统基于能量的协调发展评估—EMA能值分析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2.
西部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 篇5
贵州喀斯特山区是中国西南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区,各种环境问题突出,经济落后。
基于西部贵州山区的现状,发展生态农业是该地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山区的山地资源不仅丰富且面积较大,森林植被覆盖度大的同时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方面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在西部的山区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森林植被覆盖度大的同时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这些特点都使得贵卅喀斯特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发展立体的生态农业。
但是,在西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也面临这些问题: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与石漠化问题加剧,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结构。
所以在贵州西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顺应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要形成一种共识即发展生态农业应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保护资源的同时使得生态农业与环境能够逐渐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同时最大限度地在合理利用再生资源的基础上转化自然资源,与此同时一方面要促进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循环,同时大力改善生态农业的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经济效益。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1. 立足于山区现代农业的实际,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 结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 构建“以生态为基础, 以科技为主导” 发展模式,重点在于首先要在加强技术服务完善的同时提高林农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调整林业布局。
2.按照农田优化模式的推广,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稳固粮田面积,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产品,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和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
具体措施来看:一是对作物的结构进行调整。
逐步改变品种单一、种植模式的僵化问题,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二是:根据各种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合理整合,建立立体的生物农业系统,使各种生物之间互利共生,得到全面的利用。
三是: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一方面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另一方面注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在生产的同时注重环境的治理,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不受生产的侵害。
3.农业集各种效益于一身,产品丰富,资源可以再生,便于多次加工,增殖效应明显,也可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4.促进生物措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以植被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物措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无疑是居于关键地位的,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
5.始终将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山区生态农业的主要力量。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不断的进行科技学习和科技创新,努力为发展山区农业技术创造出一套新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向当地的农民传授经验和技术,使这些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得以广泛使用和推广,让科学技术真正融入到生产中来,带动生产的飞速发展。
6.发展生态效益型山区文化旅游业,生态旅游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山区旅游资源较充足,有活水的山清水秀、磁山的古老文明、红色革命老区等等,这些都是可大力发展旅游资源。
在壮大旅游业的同时还可带动服务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从而有丰富的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的发展。
三、资源的开发与保障措施
1.利用山区优势,通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三个层面的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和劳动融合的一体化进程。
形成互相促进机制。
再次是大力的开展非耕地的多样化利用,可将土地进行多层次利用,以此用于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2.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并制定一系列的实施详细新规划,强化目标的责任管理制,从而全面的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3. 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策略和网络 在建立畅通的通信体系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策略,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4.建立优质的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二是要使得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保证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使山区的农产品不仅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能够具有各个层面的技术含量,成为真正科技农业新产品。
5.形成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 其一,要建立综合全面的治理和保护机制,不仅在生产中要注意环境生态的保护,在生产前就应对环境进行多方位的评估和分析,在生产后也要跟踪调查被破环的环境是否被修复,从而在使得环境生态和生产相和谐配合发展。
不仅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使得环境得到完善的保护,真正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
其二,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的治理,森林资源和草场的保护、渔业生态的关注,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矿业和企业、破坏农业资源的各种企业,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走出一条“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多地依赖人的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能力,通过提高人类的知识水平、科技水平、管理机构,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
6.以法律为依托建立合法和合理的合作机制,更好更全面的维护西部山区生态农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蕾 丁汉风:德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农业,. 6.
[2]刘彦 随吴传钧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进展及其理论[J].经济地理,, 20.
[3]高中琪:《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
[4] 卞有生: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和实践[M].中国环境出版社,.
[6] 何煜: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索[J.学术论坛,2000, (5)摘要:42~46.
[7]蒋和平何忠伟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探究――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J].古今农业,2004.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2】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也在发生着变化,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方向也在进一步的变化着,生态农业经济被提起,如何让生态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发展思路
引言: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是其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的规模等,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对生产产生影响。
近些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
1.关于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概念以及重要性
在农业中,再生产中生态和经济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结合的统称,农业生产首先是要自然进行生产,之后通过人类有目的的农业技术操作以及各种农事活动,进而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输入农业生态系统,并且通过经济技术的主导作用,从而使生态和经济的结合,促进其自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循环,这样才能够形成农业生产。
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例如耕地的资源出现不足,资源的利用率存在着不足,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农产品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已经是走出了一条农业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
这种生态农业经济的道路可以有效的利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使人们产生一定的生态保护的意识,解决一些耕地资源存在着不足,水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2.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的有着广大的土地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低下的,农民在进行农业劳作技术工具和技术水准处于落后的阶段,农业技术水平存在的不足就会进一步导致生态农业经济在农产品的转化方面、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相对比较困难,并且农村中的技术人员比较缺失,对农产品产量以及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导致农村中农业经济在发展上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
2.2对于农业生产的认识存在着不足
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有了根深蒂固,然而所谓的男耕女织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都造成了对于农业的一种最为原始的认识,农民自己对农业的认识主要是耕作和收获,并没有意识到其生态学以及农业具有着带动一些列产业链的作用,仅仅只是把农业人作为吃饭而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劳作,然而城市人通常对农村和农业都持有着一种鄙夷的态度,好像是提到农就显得特别的地下而没有身份,虽然三农问题已经是被提出,从上层建筑方面对于农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依然是有些没有办法改变的偏见,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到城市去打工,都挣着想脱掉农的帽子,这种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3.关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思想
3.1不断的加大对于生态农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
在农村中,去技术水平的低下多数还是因为对于农业的技术投入以及资金的投入存在着不足所导致,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带动农业的道路,从而使科技带动农业进行不断的发展,让农业也能够跟随着科技的道路,走上一条科技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例如可以对于一些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相应的监测,培育出一些高产和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于一些农业技术进行相应的发展,要是进行一些生态食用菌的培育以及一些无土农作物的培养,进而很好的解决土地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应该要不断的加大农业资金方面的投入,通过利用这些资金引进一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此同时也可以农业发展的特点,从而使农业也走向市场,带动着相关的产业发展,比如利用农业的特点可以带动农村中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中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种植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比如一些稀少的甜玉米,相对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以及餐饮业的不断发展。
3.2必须要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改善对于农业生产的环境
传统中,人们主要是对于农村的那种排斥异以及轻视依然是存在着的,好像是农村永远将和愚昧联系到一起,人们有了这种想法意识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也将会忽视,这样将会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要改变这种意识首先应该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环境。
改善农村的生活化解主要是对农村以前的发展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改变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意识形态,如果改变以前的那种盲目垦荒以及盲目的进行土地的开发以及不顾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使农业生产的环境相对逐渐稳定,与此同时,还要改善农村中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从而使人们不再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失望,从而使农村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够激发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兴趣,也能够吸引一部分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到农村,以此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此之外,主要就是改变农村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作为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使农业进入到市场当中,去进行市场的考研,在市场进行产品的改进,推进技术不断的革新。
一是要加强领导、转变观念以及增强生态的环境意识。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来说,其主要是一项长期并且伟大的事业,从根本上去解决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是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以此来不断的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同时也能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等理念,切实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进而做到人人为关系、保护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努力。
3.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环境
依靠高新科学技术,对农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以及清洁优美的生态农业,对农业环境保护加强监测,对乡镇企业污染以及农业内部自身污染进行严格的控制,例如:推广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方式病虫害,增施生物有机肥、钾合理配施。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一项战略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农业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及逆行那个科学的采取,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可持续发展以及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
总结: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进而对农业已经是更加的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主要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着自己特色的升天农业发展道路,进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松.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 农业经济,,12(05):123-124
[2]张平. 张掖市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13(08):134-135
[3]涂洪强. 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14,29(06):145-147
[4]鹿丽梅.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9(07):156-158
[5]郑伟.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12(08):146-148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篇6
关键词:炎陵;生态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03
1 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
2 炎陵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炎陵境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3.51%,居全省第一。“生态”是炎陵最优的资源,最大的潜力,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生态”、“绿色”主题,结合县内气候、资源、传统耕种习惯等因素,全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全县生态农业以酃县白鹅、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楠竹、有机茶叶、油茶、休闲农业等为主的品牌突显。
2.1 炎陵县生态农业地方特色明显
“酃县(炎陵)白鹅”是国家优良的地方鹅种,1998年被载入《中国家禽品种志》,2006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7年被选入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2009年被农业部批准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2008年炎陵县通过农业部认证20万亩食用笋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是湖南省35个笋竹开发示范县之一;炎陵特色水果已成为山区贫困农民的“致富果”,主打炎陵黄桃、柰李、南方早熟梨、早熟密柑等品种,炎陵黄桃、柰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历来也被奉为“茶祖”,“茶祖圣地”炎陵县近年着力壮大茶产业,积极打造“茶品牌”,目前,该县积极打造高山乌龙、神农铁观音、神农剑、神炎春4大名优茶品牌;炎陵县近年来利用生态优势,积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城镇蔬菜和高山外销蔬菜,蔬菜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打造了大院、三河星光、鹿原荆山、霞阳石子坝、水口水西等无公害蔬菜基地,大院高山萝卜、星光辣椒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炎陵茶油闻名湘水流域,茶油收入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2 炎陵县生态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在酃县白鹅加工龙头企业福来喜鹅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境内有30余万亩笋竹林,3000多万根活立竹,目前全县已有9个乡(镇、场)建成了万亩笋竹林基地;有鲜笋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清水笋达1.2万吨;竹制品加工企业48家,年加工楠竹达270万根;年总产值1.6亿元、创税费1000余万元。全县特色水果总面积达5.9万亩,水果总产量1.75万吨,总产值7000余万元;水果套袋栽培面积1.05万亩,产值4000余万元;黄桃栽培面积2850亩,产值1500万元,盛产期桃园亩平纯收入超过1.2万元。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县以大院农场、霞阳镇、鹿原镇、中村乡为中心建立了四大茶叶基地,总面积达5000余亩,茶叶年产量达125吨,年产值1320余万元。全县通过垦复、低改和林种转换,形成了一批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原有零星荒芜油茶林和油茶混交林得到科学开发利用。炎帝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已建成蔬菜基地2个、花卉苗木基地2个,建成星光1000米葡萄长廊。
2.3影响炎陵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投入与上级政策扶持力度小。由于地处山区,耕地面积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加上农业产业抗灾能力弱,山区生态农业的投资回报率相对低下,民营资金进入生态农业产业并不活跃,农业招商引资难度很大;炎陵作为革命老区,农民个体经济实力很弱,无法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较大的投入。当前,中央财政、省级财政重点支持的是粮食主产县以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炎陵既不是粮食生产大县,也不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县行列,缺少了国家、省级财政政策的有力支持,使得炎陵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炎帝神农氏陵寝圣地相比明显不符合。
产业化建设水平低。炎陵的农业产业,基本上是小而全,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只有一点,主要农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只有笋竹林。全县集中连片的基地不多,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农户分散经营比重大。全县12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省级只有2家、市级10家,规模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笋竹林、白鹅加工方面,种植方面的加工企业规模很小,技术落后,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当中技术集成配套應用方面创新不多,往往注重生产领域,加工保鲜技术滞后。休闲观光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偏小,建设档次不高。
土地流转经营困难。由于国家缺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扶持政策,也没有相关的管理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土地流转规模小、范围窄,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升,专业大户承包经营土地越来越难。以水稻生产为例,目前全县50亩以上的大户56户,经营面积4000亩,只占到全县水稻总面积的2.1%,100亩以上的只有5户。
3 炎陵县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3.1 坚持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炎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众多海内外炎黄子孙来到炎帝陵参观拜谒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我们既要加快炎陵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又要保住炎陵的青山绿水,才不愧为称职的守陵人。而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它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维护生态平衡,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炎陵县地处罗宵山脉中部,是国家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炎陵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的发展路子,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安全食用农产品,同时为维护县内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应加大对生态农业项目在整个农业经济投入中的比重,重点扶持炎陵山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节约型施肥施药、集约化生态养殖等资源集约型农业,发展生态农产品加工、流通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扶持土地流转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强力推进山区生态农业发展。
3.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作为炎帝圣陵的守陵人,我们要以弘扬神农文化为己任,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计划,集聚资源、技术力量、项目资金,培育笋竹林、特色水果、酃县白鹅、茶叶四大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构建产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攻关,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充分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炎帝线休闲农业观光带,抓好以葡萄、茶叶、黄桃采摘旅游为重点和以油菜花观赏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生态县建设以及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3.4 推进产业化建设
结合炎陵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加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建设。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通过组织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形成产业带基地跨区域连片发展;二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投资机制,重点抓好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排灌、水电配套设施,实施基地品种、技术的优化改造,实现生产绿色化、管理标准化;三是选择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成长、以产业成长促进企业壮大;四是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五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实施专业人才引进计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改善科技推广条件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3.5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乱征滥用耕地现象;二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三是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有据可查、有档可测、有质可溯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提高农业安全水平;四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五是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炎陵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基础、有优势,在国家加大政策扶持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产业化建设,才能实现炎帝圣陵之地的农业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 资源科学,2010,(06):1015-1021.
[2]刘应元,冯中朝,李鹏,丁玉梅.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03):24-29.
[3]李曉颖,王浩. “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5):300-306.
[4]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1):29-38.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探索 篇7
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模式,按照人们生活需求要求,以生态发展为前提,实现满足人们日常农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过程。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为平台,建立起具有现代科技发展体系的加工、生产、销售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进程,减少污染农药的使用,选用更加具有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前提的产品,完成对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
2 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发展阻力,需要合理的规划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生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尽可能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内容。
2.1 加强整体规划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实际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架起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竞争机制,尽可能的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确保生态农业的长效发展水平。
2.2 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
建立生态化的多样发展品质,不断扩展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对比南北区域的生态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对实际的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符合生态效益整体平衡的标准内容,实现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统一建设。
2.3 生态的高效性发展
加强生态高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态环境中认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利用的标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标准内容,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水平。
2.4 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需要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建立农产品供需规划体系,按照实际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形成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进程,提升生态体系的稳定性,确保生态农业的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
3 生态农业经济的探索分析
3.1 促进生态农业结构化的改进
逐步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发展,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提升农业市场发展的需求,调整农业产品发展的结构化标准。根据实际的发展竞争力水平,建立符合实际竞争格局的发展内容,加强生态农副产品的结构化管理,从各方面推行农产品的特性形式发展,保证农民的收益,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建立符合企业综合营销的管理模式,解决各种物流推广运输流程,实现对生态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3.2 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融资管理渠道
按照农产品的优势发展趋势,分析农业生态发展的优势,吸引投资,提升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行性。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断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对生态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投资。
3.3 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的开发
生态农业可以创建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新管理。例如,生态农家院、生态田园景观、生态农产品采摘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吸引游客消费,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4 农业经贸的国际化管理
大力开展农业产品的经济国际化管理,开展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开辟绿色产品产业,实现农业产品无污染的经营,提升农产品营养的价值标准,提升国民的环保理念,加强我国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实力。
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 篇8
一、主要做法
(一) 节约能源, 发展立体种植。
为实现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着力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 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大力发展农作物轮作、间作、套种模式和棚室蔬菜间作模式, 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积极引导农民通过“错时、错位、错用”, 巧做“错”文章, 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新路。
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 错开集中成熟上市的时间, 打好“错时”增收牌。引导农民调整果蔬种植结构, 发展大棚果蔬、秋延后果蔬和越冬菜。西付店村民云鸿瞄准市场需求, 种植名为“满堂红”的桃, 果品口感好, 成熟期较晚, 避开了其他桃类
□文/郭杰
的上市高峰, 年收入近2万元。在果树下套种秋花生、小麦、玉米、小豆、大葱等, 甩好“错位”种植牌。东付店村果农陈桂珍利用自家的果林, 在果苗的空行里种上小豆、花生、白薯等矮秆作物, 既利用了果林空间, 又增加了经济收益, 总收入达到6万余元。
(二) 变废为宝, 发展循环经济
1、推广沼气池综合利用。
当前, 农业生产在受到市场约束的同时, 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的制约。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物综合利用后, 是转入下一个生产环节或方便农民生活的好原料。以往农业废弃物被随意丢弃或点火焚烧现象较为普遍, 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针对这一情况,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 全区立足自身实际, 通过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提倡种植户、养殖户“联姻”等多种有效措施, 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变废为宝”,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 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自2003年以来, 共建沼气池776个, 其中2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3个, 分布在北港镇牙子山、西港镇小乐安、东港镇西付店村。
(1) 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位于小乐安寨村南养猪场院内, 距村约1, 500米, 为解决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该养殖场投资约35万元, 建有4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 并配备沼液沼渣运输车、输气管道等。该工程项目已于2008年7月完工并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后, 养殖场粪便可以全部入池, 既改善了养殖场环境, 同时平均每天可产沼气80~100立方米 (冬季除外) , 年产沼液沼渣1, 000多吨。沼气除用于养殖场烧水、点灯、给子培室增温外, 还可以供应小乐安寨村30多户农户烧水、做饭等;沼液、沼渣供给农户用于给周边的果树、蔬菜及大田施肥, 不仅能降低化肥、农药使用率, 而且还能增加作物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 沼液还能用于给育肥猪拌饲料, 缩短育肥猪出栏时间, 年增效达6.5万元。
(2) 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位于韩庄村西部福安养殖场院内, 养殖场占地面积20多亩, 现养母猪200多头。为改善养殖环境, 养殖场建设50立方米沼气池4个, 对养殖粪便进行处理, 现已正常运行, 所产沼气除供场区职工烧水、做饭外, 还可以给猪舍取暖, 沼液沼渣用于院内樱桃树和大棚蔬菜施肥, 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而且还增加作物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 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
(3) 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蔬菜棚沼液利用示范点。海阳镇鲤畔庄村3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 1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 所产沼气用于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12个蔬菜棚沼液浇灌, 面积30亩, 示范作物有西红柿、豆角、青椒等果菜类蔬菜及生菜、香菜、油麦菜等叶菜类蔬菜。果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沼液4次, 间隔15~20天, 叶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2次。
通过观察对比, 菜用沼液浇灌的西红柿与常规施肥的西红柿相比, 沼液浇灌的西红柿长势健壮、叶色深绿、果实圆整、着色均匀、鲜艳、光亮、口感好, 抗病虫害能力增强, 每棚西红柿浇灌一次沼液约省复合肥100斤, 同时减少了农药的投入, 节约了生产成本, 增产、增效幅度在20%左右, 年增产值约5.5万元。
(4) 北港镇魏家沟村户用沼气。建100立方米沼气池1座, 基本解决了该户做饭、照明问题, 年增产值1万元。
2、制作生物菌肥。
海阳镇的鸿腾牧业是比较大型的养牛企业, 每天产生达20吨的牛粪, 成了令总经理方洪江头疼的问题, 如果不能加以合理利用, 不但不会产生任何价值, 还会成为污染的源头。他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如何打造成环保型厂区, 与周围环境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状态, 方洪江在积极寻求中找到了一条可以集经济、环保、社会效益“三赢”的道路, 与北京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合作, 把牛粪变成有机肥。并在原有合作成品的基础上又多加入了3种益生菌, 让他的“牛粪肥”更加有了“营养”, 这种肥料全部由天然成分结合转化而成, 有机质含量高, 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根系增长有很大促进作用。今后主要销售方向是蔬菜、花卉等种植户。消除了粪污, 做到了环保。现在牛粪有机肥的市场价格达到每吨1, 500~1, 800元, 净利润能够达500元/吨,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市场前景广阔。
(三) 植树造林, 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结合工程造林, 搞好通道、河流及其可视范围内的绿化, 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二是结合荒山开发,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发展以大樱桃为主的热杂果基地及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三是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 加大四旁植树力度, 搞好村庄周围及乡村道路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40%, 农村林木覆盖率达到60%, 实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良好生活环境。将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纳入林业建设总体规划, 加以推进和实施。村庄绿化在现有的基础上, 提高绿化档次, 加快步伐, 达到大街绿化成景、小巷植树增绿, 庭院花木点缀, 空地园林填趣, 村周片林合围的景观,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人居环境。
(四) 推广科技, 发展绿色农业。
大力推广蔬菜病虫物理防治、机械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 积极引进技术先进的无公害灭虫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 逐步推广诱虫黄板和性诱剂, 提高蔬菜生产的安全性。海港镇小李庄村引进“频振式”杀虫灯7盏, 防虫网1万平方米, 诱虫黄板2, 400张, 性诱剂使用范围达10个棚。东港镇东付店村千亩果品示范园里, 引进角额墙蜂, 11亩大樱桃, 既节省了人工授粉花费, 又可繁殖蜂, 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果树的坐果率提高了20~30%。目前, 在东港镇像李铁林一样靠循环种养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大力推广农田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不同地块为农民定制“营养餐”, 改变施肥量一年比一年多、农田一年比一年瘦的现状。
(五) 完善设施, 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管灌渠灌, 完善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引导农民改漫灌、串灌为小畦灌溉, 积极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1998~2008年间, 不断加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已实施11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涉及17个村, 节水灌溉面积达2.07万亩, 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48%, 年节水达到400余万立方米。
在“储”和“节”上下工夫。东港镇投资150多万元, 修建了2, 300多延长米的排灌渠, 充分利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 解决了3, 000多亩农田的用水问题, 水稻亩产达600公斤, 比以往增收30%。东寨村投资40多万元挖建蓄水池11个, 可储水1万立方米, 解决了100多亩稻田浇灌难题。
(六) 源头治理, 减少环境污染。
在治理河道污染方面, 全面排查汤河两岸22家企业排污情况, 并对汤河流域的排污口进行定期检查;开展河道治理工程, 从城市河道和农村河道两方面入手, 每天有13人负责河道保洁捞漂工作。针对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通过规划养殖区域范围, 对河道周遍、汤河沿岸等重点地段进行定期检查等手段, 确保畜禽养殖业建设远离重点区域, 防止畜禽污染事件的发生。对东牛、鸿腾和远朋3个奶牛养殖小区完成了规范整顿。
(七) 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旅游生态农业。
依托地域优势, 延伸产业化链条, 完善农家饭庄等配套设施建设, 逐步形成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近年来, 我区以中央和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为载体, 先后谋划了小李庄蔬菜采摘观光园、东连峪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港镇归提寨村莲花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宝润绿色农林观光游园等项目, 促进了旅游生态农业发展。小高庄村百果园已取得A级资质。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篇9
安岳县位于川中丘陵生态区, 幅员面积2 689km2, 全县辖69个乡镇, 总人口154万, 耕地面积145.7万亩, 其中旱地73.31万亩,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境内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 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动环境、资源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为此, 从2005年初, 我县开始探索适宜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以狠抓示范园区建设为切入口, 建立了多个示范园, 并以点带面, 大面积推广到各乡镇, 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
我县根据不同情况, 针对不同区域类型, 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 研究和实施发展了多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是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穷困区, 重点是坡地治理和利用, 主要模式有坡改梯、山地“围山转”生态工程、“种养一体化”、旱地“集雨节灌作业”等;二是生态资源丰富, 主要有生态型“种养加一体化”,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生态工程, 生态旅游, 观光农业模式等;三是农业主产区, 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开发生态型特色产品, 发展生态产业, 构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品开发型技术体系;四是经济较发达区, 主要提倡“技术指导, 精品开发”。发展生态型设施, 观光农业, 绿色食品产业化开发, 高新技术应用工程等, 集横纵结构和农业内部各业的融合, 运用了农林复合型、农牧渔综合种养型、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型、农业生态恢复型、农村庭院型、畜禽粪便利用型和农作物秸秆利用型等发展模式。其中, 效益明显的有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稻IPM模式、桑 (果) ———草———牧模式、旱地改造综合利用模式、猪———沼———粮 (菜) 和羊———沼———草模式等。
上述这些模式的应用, 快速促进了我县农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增长。具体体现在:一是消化了农业副产物, 控制了环境污染。安岳目前已建各型沼气池2.8万口, 每年可消化畜禽粪便39.6万t, 全县推广秸秆还田和覆盖6万亩, 可消化农业副产物2.9万t, 有效降低了空气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 减少了化肥的施用, 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循环经济示范区实现户平增收676.8元, 其中每户利用沼气作燃料节约购煤款54元, 照明节约用电费35元, 沼渣、沼液作肥料节约购肥款39元, 用农作物秸秆作青贮饲料节约饲料款209元, 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减少防病治虫用药增收节支166元, 实施秸秆覆盖节约劳力10元。在柠檬、通贤柚等大宗水果示范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猪、羊业家园等地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增收的效益更加明显;三是把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 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美化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四是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各种资料的发放和多种农业技术培训班的举办, 信息服务的普及, 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改变了农民落后的思想状况。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性、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 在安岳县的发展中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和骄人的成绩, 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打造“川中农业生态强县”目标, 我县还将强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 推进安岳的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一是加强组织和宣传, 深化科学发展观, 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二是创新农业发展道路,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途径;三是以工哺农, 实现工业型大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延长产业链;四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五是完善政策及机构保障, 加强项目领导, 落实专人负责,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培养新型农民, 在资金上完善投入机制,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篇10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 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 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 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 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 在农业生态发展时, 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 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 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 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 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 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 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 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 这种特色旅游业, 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 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 “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 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 经济很难跟上, 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 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 所以这些旅游资源, 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 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 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 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 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 地域广阔, 风土人情也很丰富, 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 大好河山风光秀丽, 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 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 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 没有一点创意, 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 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 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 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 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 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 本地农民很少加入, 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 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 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 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 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 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 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 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 还有的地区, 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 过度的开发建设, 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 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 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 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 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 还无法获得补偿, 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 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 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 并且大力宣传, 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 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 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 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不断创新生态旅游业的玩法, 让特色农家游保持活力, 不断的发展下去, 那就要不断增加吸引力, 并且能够让当地的民风名俗、生产方式、生活特点这些方面具有特色, 让这成为当地景区招牌, 吸引全国的旅游者。
五、结语
现在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通过不断发展, 模式不再单调, 所以每个地区应该从当地的特色出发, 不断创新, 创新更多旅游模式, 以让旅游者亲近大自然, 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的想法, 进行大力建设, 让景区更加充满吸引力, 以此来让本地旅游业更吸引人,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摘要:由于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全国的管理部门现在要马上有规划的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旅游区, 不能随便的发展, 防止过分的开发破坏了环境。如今的农业生态旅游的迅速建设, 可以使地区经济也跟随着一起进步, 合理的开发建设, 全力创建拥有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然,特点
参考文献
[1]郑薇.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6:10077-10078.
[2]赵艺桦.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 2015, 20:27+117.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篇11
【关键词】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具体操作
3.1 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2 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5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1997(1):14-16.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3]余英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J].中国农垦经济,2002.
[4]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河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分析 篇12
现阶段,中国农业面临着巨大的的任务。粮食生产要保证供应,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增长,而且还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能源和工业原料。而中国的人口最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业经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近7000万人的发展中大省,要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探索河南省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推进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致富之路,也是长远之策。
二、河南省生态农业经济的优势分析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概况
河南省的农业生产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气候方面,属于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全年平均气温12.5~16.0℃,无霜期多年平均为190~230d,日照时长为1278~2207小时,多年降雨总量为450~1024mm)。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西部为山地,东部为平原(省域面积16.70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9.30万平方公里,丘陵2.96万平方公里,山地4.44万平方公里)。河南省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种类157种,探明储量81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煤炭、铁矿、铝矿、金矿、钼矿等储量丰富。河南省地处中原,为东西南北交通往来必经之地,因此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充裕,成本低廉,适宜于发展生态农业。
(二)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大省比较优势突出
河南省现有18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2009年底全省总人口9967万。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中经济大省。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造成剩余劳动力巨大,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5389万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0.2%,居全国首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94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769亿元,比上年增长4.2%。
(三)生态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
河南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生态农业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一是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目前粮食生产已初步形成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格局。二是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棉花、油料、烟叶、蔬菜、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畜牧养殖业发展尤为迅速。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增长。近年来,河南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战略,着力对小麦加工企业和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不仅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还培育出莲花味精、南阳天冠、漯河双汇、郑州花花牛、思念、内乡牧原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一大批农户脱贫致富。
(四)河南省生态农业优势资源
河南省全省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在主要农作物生长的4-9月份,光热水组合效益良好,是河南农业气候资源的一大特色。河南省自然生态类型复杂,生物资源种类丰富且品种多。全省有高等植物3500多种、动物600多种,其中许多生物形成了明显的产量优势和质量优势。如小麦、棉花、芝麻、花生、新郑的大枣、西峡的香菇、南阳的黄牛、固始的鸡等都是河南的有名物产。
(五)河南省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环境政策
国家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亦加大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生态峰会上提出了“整合、协同、循环、自生”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新理念,又为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实践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农业试点工作,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已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覆盖面积超过了10%,生态农业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县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农业建设成绩斐然。这些都为河南省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近年来,全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的通知》以及党和国家有关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方针、政策,大力普及农业环境保护知识,组织开展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农业研究和推广工作。
三、河南省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理论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过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在内的多种科学的支持,它需要这些学科的相互配合。而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只是将生态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和分离现象。
(二)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态农业经济建设过程违反生态经济规律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于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影响农业经济系统的运行。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传统农业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生态意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将农业生产和谐地纳入生态系统高效的物质循环中去的重要性,没有在生态系统规律指导下进行规划和实施农业生产;单纯追求农业高产,导致不顾生态规律的要求,强硬地、机械地从土地掠夺的行为。
(三)生态农业经济建设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缺乏基本保障
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保证一定的事业经费,这事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但是,资金短缺问题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一大困难,农业环保部门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被动局面,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许多工作无力开展,工作处于应付状态。现在,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可是政府财力有限,能够补贴的范围和程度有限。导致许多生态建设项目未能全面展开,而已经投入的资金由于工程的停滞不能得到最终的应有回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既浪费了资金、人力,同时也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河南省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河南省的生态农业大多以农户为单元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我省生态农业过程的环节均以体力为主,机械化水平较低。因而,不论是单位面积还是单位农产品产量以及劳动力密集度都较高。我省目前的情况是,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的生态农业模式将会受到挑战,不断探索适合我省情况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将是我们面临的长期任务。较小的规模的产业化水平容易增加生态农业实施和运作的成本,也不利于生态农业发挥其特点。
四、对河南省生态农业经济建设提出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结构的优化与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等方面。需要结合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不断探索、完善。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经济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种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推进产学研三者的结合,鼓励生态农业科技理论的发展,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鼓励将科技理论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农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科技发展促进经济进步,通过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生态农业理论的发展。
(二)改善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一是重视污染防治,积极治理污染。目前,农业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的污染,量大面广,治理难度较大。要通过科学实验和示范,引导和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杜绝剧毒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和倡导施用农家有机肥和纯天然肥料,普及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从总量上减少和控制污染源。二是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生物措施,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植树种草,育林育草,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退耕还林还草过程,防止水土流失。
(三)推动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加强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河南省近几十年来农业发展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追求高产量,造成了多年来农业产业的低水平发展和土地的极大破坏和污染,破坏了农业优质产业链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因此要改变农业生产手段,建设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增加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资金短缺是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一大困难。因此,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应当合理的分配资金,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效用最大化。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资源管理政策、产业政策和农村经济管理等政策法规,特别是适应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当前河南省正沿着“生态农业”的方向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将为我省农业的发展,在继续保持原有高水平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带来新的更高的农业生产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何顺应潮流,发展符合河南省情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才,张士功,邱建军,任天志.我国生态农业模式[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8(5)
[2]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6)
[3]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
[4]邱建军,张士功,李哲敏,任天志.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与生态农业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6):42-46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推荐阅读: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10-07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11-06
经济区生态农业01-21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论文06-16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05-22
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11-06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05-10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09-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孙儒泳)01-09
论生态经济良性耦合与湖北农业运作机制创新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