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生态建设(精选12篇)
绿地生态建设 篇1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 交通堵塞、垃圾问题等给环境问题造成较大的影响, 气温的不断上升、空气粉尘变多等系列问题都是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了阻碍。而园林绿地具备着净化空气、调节温差、减少噪音等生态功能, 这对城镇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标志着城镇园林绿地生态建设相当急迫。
关键词:城镇园林,生态,措施
1 园林绿地具备的生态功能
1.1 调节城市温差
植物本身对辐射、温度等均有调节作用, 同时对气候的改善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 植物亦可通过光合作用, 增强空气氧度。并能发挥其叶片的过滤、吸附的功能, 对空气中的尘埃、气体等物质进行净化;对噪声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并能够通过枝叶对声波进行分解反射, 从而发挥消耗声能的作用。
1.2 美化环境陶冶心境
绿地园林中的花草树木, 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 形成各种特色的自然景观, 帮助长期处在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舒缓压力, 帮助其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更加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热爱生活。
1.3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打造一片园林绿地需要较大的人力资源, 对其进行管理、养护。这在无形中带动了社会就业率的提高。同时, 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绿化要求也日益渐高, 也使得在购买房屋时, 变相地关注起绿化条件, 也就成功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2 构建园林绿地生态的具体方法
2.1 整体布局统一规划
在建设园林绿地前, 首先应结合城镇发展实际情况, 配合政府发展规划, 切实按照绿化标准打造覆盖率在35%以上的园林绿地[2]。建设城镇园林绿地不但要起到绿化城镇的作用, 还应具有美化城镇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 因地制宜, 结合构建环境的不同, 选择适合其地形建筑等方面的植物, 才能够真正保证园林绿地的科学合理。
2.2 结合生态规律
建设城镇园林绿地生态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调节城镇化现状, 改善环境问题, 为此, 在建设园林绿地生态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保持园林的生态结构, 维持园林原有生态系统, 从而促进园林具有更加持久的功效, 帮助城镇生态机构维持稳定, 调节城镇生态环境, 提高城镇人居生活环境增强人居质量。
2.3 植物配置应广泛, 搭配合理
为了符合当下社会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在建设园林绿地生态时, 还需加强对配置植物的多样化, 结合其植物不同周期的不同特性, 掌握不同植物的季节特点、生长特点、对抗病虫的特点等信息, 同时还需考虑到地理条件、水土情况, 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出发, 配置以最为合适的植物, 在保证品种多样的同时, 起到一季一景、一区一格, 从而促进城镇园林绿地的美观, 同时帮助植物发挥其最大作用, 使其光合释放的氧气及有机物质更多, 发挥维护改善城镇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1]。
2.4 合理整合人员配置
当城镇园林绿地生态的不断扩大化, 维护架构起的园林工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对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3]。又由于社会的发展, 人员费用也越来越大, 也无形中给园林工程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为此, 做好人员规划配置工作也就非常艰巨。启动系统内调配成为了当务之急, 及时招兵买马, 结合岗位培训, 调整技术优秀的人员进入新建绿地负责等工作, 合理配置, 发挥劳动力的最大作用, 切实解决好园林绿地生态建设中的压力, 保证园林绿地生态建设保持其持久性, 发挥其最大功效。
2.5 广泛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环境意识
建设城镇园林绿地生态的主要是用于服务居民。由此可说明, 在构建的过程中, 还应当考虑到人的因素, 人的行为是直接导致城镇化、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4]。因此, 在建设绿地的同时, 需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环境意识, 增强其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帮助人们真正认识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引起广大群众对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视, 帮助园林绿地建设工作更加畅顺。
2.6 加强园林绿地监管, 做到防微杜渐
要保证园林绿地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还应加强对绿地建设工程的后续监管工作, 防止建成之后丢弃不管、不闻不问的情况, 使得园林绿地生态被人为破坏或者出现生态的情况, 因小失大。为此, 需专人负责对园林绿地进行巡视检查, 对侵占绿地、蓄意损坏绿地等违法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做到杀鸡儆猴, 防微杜渐。
3 总结
在时代的发展的推动下, 科技的发展、生化技术的创新等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的跨步, 但是, 伴随着这些发展成果出现的则是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在国家的紧抓之下, 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园林绿地的建设, 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城镇化、环境问题等情况依然存在, 为此建设城镇园林绿地生态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建设生态系统的工程, 需考虑到各方各面的问题, 才能够真正发挥园林绿地的生态功效。
参考文献
[1]马杰.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J].北京农业, 2011 (15)
[2]齐艳辉.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绿色科技, 2011 (4)
[3]张莉.徐州城市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绿地生态建设 篇2
近年来,因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城市的生态问题,它已成为 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城市生态改善应当是全方位的,通过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来改善城 市生态,不仅是为了景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园林绿地系统的改善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 量,而且要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既能满足当前居民的需求,又能满足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的需求,同时,又不会对城市未来居民的需求构成危害。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才可 以称得上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建城市园林绿地的边缘化问题
前些年,由于重视经济建设而使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未规划保留足够规模的绿化用地,使得各大 中城市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均达不到30%的绿地率,而若在已建成区开辟新的规模化园林绿地,其 拆迁建设费用过高且难度过大[1]。各城市往往采用从开发城市边缘转向尚未建成的环城地带进行园林 绿地建设。而我国城市的外围常常具备共有的特点:都市型村庄林立,通常还有一条围城的垃圾带。这 样新规划的城市园林绿地建成后,其功能的发挥和管理随着固有的问题也随之突显。首先,其功能的发 挥要打折扣,由于绿地建设在城市外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入游憩的居民有限,往往是平日里冷冷清 清,节假日游人密集,给绿地的维护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居住在建成区腹地的居民日常仍得不 到休闲锻炼的理想绿地。其次,在城市外围建设的这种类型的园林绿地,因其负有增加城市绿地率的巨 大任务,一般面积都较大,加之周围都市村庄的人员组成流动较为复杂,城市绿地建成后常常受到各种 人为因素的破坏,增加维护管理成本,同时极易成为治安案件的高发地带。建在围城垃圾带上的绿地往 往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绿地地表60~70cm以下是垃圾填层,绿地建成3~5 年后,随着水土流失的发 生,埋_______藏在地表下的垃圾显露,绿地又面临新一轮的改造,很难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使本不丰裕的绿化资金捉襟见肘。
1.2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对园林生态问题的忽视
园林绿地无疑是城市改善景观的重要手段,但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首先要遵循园林生态的基 本规律[2]。园林绿地的建设本应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如果不能遵循基本的生态规律,这些 绿地的建设不但起不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目的,反而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新的负担。如近年来广 泛应用引进草种建设的大面积草坪,每年病虫害大规模发生,超量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引起对城市水 体、土地、空气的严重污染;居民区绿化树种单一,配置不合理,导致大规模的病虫害发生,而一般的物业 管理部门目前尚无能力防护,从而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如此引起的投诉已屡见不鲜。1.3 新建城市园林绿地中草坪面积设置过大
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流行大草坪,这本是向国外学习的经验,适当建一些本无可厚非,但目 前已发展到流行照搬的地步,几乎新建的城市园林绿地主体均为大草坪,如此的城市园林绿地使得绿地 生态系统功能大打折扣,而且几乎所有草坪草种均为国外引进,其地域适应性千差万别,病虫害在各地 几乎年年都有大规模的发生,在这种条件下,现在的草坪每2~3 年就需重新改造,加之草坪草本身根系 较浅,浇水费时费水,由此造成的浪费已成为园林绿地管理极大的负担。1.4 建成区园林绿地的管理问题
各城市建成区原有大型园林绿地一般都是公园,因而公园绿地的管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绿地 效益的发挥[3]。过去公园绿地是国家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正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被打破, 大多数公园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这样一来,各公园都采取了一些“自救”措施,从而对公园绿地管理 造成许多不利因素。如园内游乐设施、绿营项目、营业摊点等日增月加,使游人休闲散步空间愈显紧 张。种种经营项目摊位增多,又使得水体得不到及时净化,异味冲天,污染环境,既不利于游人的身心健康, 也影响水上活动的开展。游乐设施的运转,摊位的吵杂,使游人如置身闹市,类似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公园 的双休节假日。1.5 居民的环境意识问题
居民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维护、管理功能发挥的好坏[4]。近年来新建公共绿地的 园林树木被人为毁坏、损伤,甚至被盗、被砍伐现象时有发生,公园内的休闲设施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 破坏,在新建边缘化绿地中表现更为严重。由于市民环境意识不强,乱丢果皮纸屑、践踏植物、树木上 乱拉乱挂等,致使居住区内的绿地难以正常生长。1.6 城市园林绿地的肆意侵占
城市园林绿地尤其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公共绿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常常被挤占而改变用途。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急需加宽,一旦城市道路实施改造,常常是原有的绿化带被挤占、截断,城区 道路绿化带将变得残缺不堪、难以成线。随着公园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现存城区中心地带的公园,几 乎都演变为一种模式,即周围围墙改造成商业用房,园内建有大量游乐设施项目、经营性商业摊位,加上 管理用房、道路、硬化广场及职工家属房等几乎要挤占原有规划面积的1/2 左右,这样使得这些老公园 大部分绿地率已达不到规划时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特权部门、个人以各种名义占用公共绿地,随意 进行商业性开发,这在各地并不鲜见。2 实现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城市新建园林绿地要合理规划布局
园林绿地建设不仅要重视城市新区的规划布局,更要重视结合旧城区改造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政 府可通过加强其他基础设施如学校、幼儿园、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引导房地产商在社区绿地周 围进行大规模的商位楼开发,从而促使旧城区居民向外围社区转移,以改革旧城区的居住环境。2.2 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
城市园林绿地不仅是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是环境改善的前提,只有规划建设出符合园林生态学相对 稳定的园林生态系统,才不仅不会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负担,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 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致于遗祸后代。2.3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建设应遵循多样性的原则
在设置上不可过度单一,应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已进入崇尚个性化的时代,园林 绿地的建设不可照抄照搬,千篇一律,而要求不同绿地应具有不同特色,做到一园一韵,一街一景,真正达 到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丰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2.4 系统内合理调配
随着城市园林绿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做好系统内调配,减轻原有公园的经济压力,逐步恢复其功能 成为当务之急。城市老公园近年来功能改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其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城市园林绿地 的扩大,可此从老公园抽调部分人员进入新建绿地的管理岗位,以提高系统内的劳动生产率,解决老公 园的经济负担,从而使其有可能恢复到原有功能。2.5 加强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教育,提高环境认识水平
城市园林绿地是为居民服务的,只有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园林绿地的维护管理工作才能顺畅地进 行,这是一项长期不可松懈的素质教育工作,可以从学校、单位、社会等方方面面给予关注,形成长期重 视的局面将利于城市园林绿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2.6 尊重园林绿地的系统性规划和园林生态合理性布局
论因地制宜下的无锡生态绿地建设 篇3
关键词:因地制宜;无锡;生态绿地
一、因地制宜的无锡生态绿地群落建设的意义
(一)美观自然,人境和谐
无锡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人们的物质生活上已经获取了极大的满足,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以及高速的城镇化建设,无锡各市区、乡镇有着人口众多、建筑密集的发展趋势,这对环境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当地人们的绿地需求和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生态绿地建设有利于创造美观的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健康高效,和谐共生
不同的区域、气候条件影响着生态植被的健康生长,结合无锡的地貌生态、环境气候选择契合的植物组合配置,进行生态绿地建设有利于植物的在生存空间的健康高效成长,达到环境与绿植的和谐共生。
(三)内涵丰富,彰显个性
生态绿地群落的建设是一个包含主观能动性的设计行为,结合无锡的传统文化内涵、时代精神风貌、赏美情趣等内容,可以通过绿化的巧妙配置和规划来凸现无锡市的绿化特色、人文精神和城市个性。
(四)城市魅力,生态效益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导致对生态绿地的破坏,在新时期下,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效益已经颠覆了人们对其的认知,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发展旅游服务业。无锡在地理环境、位置、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基础,也吸引着大量的外地人群驻足游览,生态绿化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有利于维护城市美好印象,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
二、因地制宜的无锡生态绿地群落建设的途径
(一)适地适树,配置合理
无锡因地制宜生态绿地群落建设的提出旨在适地适树,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创造多种生存空间,营造出物种丰富、配置合理、群落稳定、景观优美的植物景观。无锡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应该属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乔木层,可种植诸如短柄袍、白栎、栓皮栎、麻栎、槲栎、茅栗、盐肤木、化香、枫香、山槐、黄檀、冬青等。灌木层可种植白马骨、白檀、算盘珠、茅莓、满山红、乌饭树、枸骨、胡颓子、小叶女贞等;草本层可种植芒、野菊、艾蒿、蕨、天名精、活血丹、心叶堇菜、阔叶山麦冬、乌头、天葵等;藤本层可种植络石、海金砂、天门、茜草、鸡矢藤、何首乌、爬山虎、紫藤等。
(二)统筹兼顾,效益为本
无锡市区地形为平原,整体中包含着低山、残丘。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有低山和丘陵等地形。复杂的地形特色在生态绿化群落的设计规划中要注重统筹兼顾,合理分配植物支援,要在合理的经济投入下,做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确保植物的存活率与景观效益。
(三)多样保护,开发建设
在人工生态绿化群落中历史产生的自然演替的生态环境的改造实施里过分追求景观、视野的通透性、群落植物的观赏性和季相变化、林相的整齐而对林下杂灌木及草本地被植物全部清除,统一种植单一的草本地被植物,致使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大为降低,同时也破坏了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发展。在构建生态绿化群落时,应该营建类型多样的林下小生境来丰富植物群落中的灌木、草本及地被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这也是丰富城市生态绿地物种多样性的一条重要途径。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宜树种、色叶树种和宿根多年生长花卉及地被、藤本,提倡使用自繁能力强的地被植物,丰富无锡的绿地植物的种类。
(四)政商共建,全民意识
对于无锡的生态绿化建设可以尝试政商共建的方式,目前在建筑项目审批的规定中都包含了绿化实施的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建筑商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会在绿化上作出缺省,这就要求提高全民生态绿化的意识,将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评判企业形象和商业消费的重要指标,当人们对生态绿化的诉求达到一定的共识,依靠集体的力量,无锡生态绿化的植入力度和深度都会更进一步。
结语
无锡在生态绿化的建设中已获得了具有肯定意义的嘉奖与殊荣,这是在全民生态绿化意识构建上和城市文化、环境构建中不断努力的结果,这也表明了无锡地区对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的重视力度,在未来的生态绿化建设中,依靠全市人民的努力,因地制宜,结合无锡地理环境、传统历史和人文文化,彰显无锡地区的生态绿化特色将是我们不断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刘常富.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陈自新.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1998
[4]王浙浦.生态园林一二十一世纪城市园林的理论基础[J].中国园林,1999
[5]聂磊.城市生态绿化的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问题,2002(3)
[6]俞孔坚等.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
收件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先锋东路与山河路交叉口江苏东珠景观项目部(红色屋顶移动板房)
收件人:王小雷 联系电话: 15252822093
绿地系统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4
对城市中自然要素或生态要素的关注, 打破“人类中心主义”, 充分考虑绿色城市、绿色设计, 是现代城市建设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城市绿化的关键是生态绿地的形成。生态绿地系统, 是人居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 即规划上常说的“绿地”空间。它是“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的统称。“人类生存离不开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 这是一个普通的、却又常常被忽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影响生命体单位的外界条件总和, 生态学上统称为环境, 而把覆盖地球表面薄薄的生命层称之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功能系统, 在这里进行能量的固定、转化物质迁移与循环过程, 而绿色植物在其中最具有核心作用。
所以, 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重新考虑城乡规划中遇到的各类绿地问题时, 就不难明白:它们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景观美化装饰物, 或是仅供满足休闲活动需要的游憩地, 而是维持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空间[2]。规划师的任务, 应是努力去了解这些绿地长期以来自然演进的生态规律, 在绿地空间的生态保护价值与经济利用价值间作出适当的利益选择, 引导城市和区域的用地空间布局朝着符合人居环境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从本质上讲, 绿色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实践中的绿色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建筑综合论原则。
一、绿地发展与绿色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城市群”的形成和“大城市区域”的扩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给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便是城镇绿地与传统耕地的关系、自然生态与城市发展布局的关系、生态绿地与生态美学的关系、城市人工建筑系统与生态绿地系统的关系, 等等。概念的认识与认同已不再是现代城市居民或规划师、建筑师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有国情和生活水平却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我们在进行绿色设计时, 首先要了解我国现有城乡现状和问题的所在, 才能针对这些问题, 用绿地系统生态观进行设计。
(1) 目前, 我国的城市绿地生态原则虽已有所建树, 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 城镇扩张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农业绿地效益降低;
(2) 乡村工业的无序发展,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3) 城市园林绿地数量被非法侵占而减少;
(4) 森林减少、草原退化, 造成城乡生态平衡的破坏;
(5) 陆地河流与湖泊面积缩小、水利工程失修, 造成效益锐减和自然生态损失。
(2) 在绿色城市设计中, 针对城市或城乡整体设计的生态概念, 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
(1) 绿地与绿化在生态观上的认识问题;
(2) 整体实现和局部操作在可持续发展上的问题;
(3) 利益驱动的社会问题;
(4) 评价体系多学科复杂性的建设问题;
(5) 理论建构与实证操作的脱节问题;
(6) 学识理想和职业利益的矛盾问题。
(3)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城市设计带来很大的障碍, 因此,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设计环境成为未来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这需要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相应制度的建立, 需要更好的社会保障和行业技术保障。在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中, 一般遵循着这样的原则:
(1) 尊重自然的原则。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建立新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
(2) 整体优化的原则。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环境利益, 一时性利益服从于持续性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 集约化原则。绿色设计应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高效的集约型创作转变, 追求高效空间, 重视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
二、绿色生态设计的运用
城市建设的绿色设计, 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 城市层面。要打破以往城市建设的陈旧观念, 真正从城市自然生态角度出发, 以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 协调好城市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在中国环境状况报告中提出的环保原则。其二, 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层面。即在四维时空框架内, 整合城市机能, 化解城市功能需求和生态网络完整性间的各种矛盾。其三, 建筑层面。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利用并强化自然要素及结构。建筑层面的绿化设计可以是多途径、多手段、多创造地进行。
城市——分区——地段, 也要从绿色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 根据整体优先、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准则进行。城市建设应充分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 使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协调和谐, 形成科学合理、健康完美的城市布局。对城市人工建筑系统的建设, 要注意自然景观、格局、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以形成城市景观形态的丰富变化。在城市建设中, 在整个城乡或“城市群”格局范围内, 应创造一个整体连贯且有效的自然开敞绿地系统, 形成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群落、“绿道”“蓝道”的网络设计形态。
城市绿地和绿色城市设计, 不论从概念上还是原理上, 在当今城市建设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它是设计群体应当始终坚持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敏.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建筑学报.1996.2
[2]王建国.生态原则与绿色城市设计.建筑学报.1997.7
[3]韩冬青.浅析绿色设计及其在城市建设实践中的难点所在.建筑学报.1999.5
园林绿地生态设计的具体方法 篇5
1、整体布局统一规划
在建设园林绿地前,首先应结合城镇发展实际情况,配合政府发展规划,切实按照绿化标准打造覆盖率在35%以上的园林绿地。建设城镇园林绿地不但要起到绿化城镇的作用,还应具有美化城镇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结合构建环境的不同,选择适合其地形建筑等方面的植物,才能够真正保证园林绿地的科学合理。
2、结合生态规律
建设城镇园林绿地生态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调节城镇化现状,改善环境问题,为此,在建设园林绿地生态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持园林的生态结构,维持园林原有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园林具有更加持久的功效,帮助城镇生态机构维持稳定,调节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城镇人居生活环境增强人居质量。
3、植物配置应广泛,搭配合理
为了符合当下社会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在建设园林绿地生态时,还需加强对配置植物的多样化,结合其植物不同周期的不同特性,掌握不同植物的季节特点、生长特点、对抗病虫的特点等信息,同时还需考虑到地理条件、水土情况,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出发,配置以最为合适的植物,在保证品种多样的同时,起到一季一景、一区一格,从而促进城镇园林绿地的美观,同时帮助植物发挥其最大作用,使其光合释放的氧气及有机物质更多,发挥维护改善城镇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4、合理整合人员配置
当城镇园林绿地生态的不断扩大化,维护架构起的园林工程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对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又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员费用也越来越大,也无形中给园林工程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为此,做好人员规划配置工作也就非常艰巨。启动系统内调配成为了当务之急,及时招兵买马,结合岗位培训,调整技术优秀的人员进入新建绿地负责等工作,合理配置,发挥劳动力的最大作用,切实解决好园林绿地生态建设中的压力,保证园林绿地生态建设保持其持久性,发挥其最大功效。
5、广泛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环境意识
建设城镇园林绿地生态的主要是用于服务居民。由此可说明,在构建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人的因素,人的行为是直接导致城镇化、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建设绿地的同时,需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环境意识,增强其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帮助人们真正认识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起广大群众对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视,帮助园林绿地建设工作更加畅顺。
6、加强园林绿地监管,做到防微杜渐
绿地生态建设 篇6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斯文净地,是培养国家未来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能够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操。因此,人们对于校园学习环境越来越重视,校园绿地植物配置也逐渐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绿地植物配置不仅能够起到绿化校园的作用,更是打造良好校园氛围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多数学校的绿化水平都较低,且没有呈现出表现特色生态景观的作用。本文基于校园绿地植物的配置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根据校园特色和风格的需求进行科学化配置,分析了绿地植物配置如何更好地表现生态景观,从而打造出更高水平的校园绿化。
伴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环境绿化的意识越来越高。而作为备受关注的校园环境,其绿地植物的配置能表现的生态景观更是成为了当前校园环境打造的重点。校园绿地配置所表现的生态景观不仅是一个校园文明建设的体现,更是校园环境的一个缩影,是为教师与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舒适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措施。而生态景观的打造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也是体现出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发展重大的核心动力。下文就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功能与特征进行分析,就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生态景观表现进行研究。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特点与功能
1.校园绿地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于校园生态景观的关注不断深入,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目的就是为打造建立在师生校园环境需求的基础上的,符合校园特色的生态景观。而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对于生态景观的表现应从景面、视面以及景物等方面来进行设计,利用具体的手法对校园空间进行处理,使得景物能够按照风景欣赏的线路一一展现出来。校园是学生与教师生活学习的地方,绿地则是指校园内部的绿化面积最为集中的绿地空间,是表现校园生态景观的精华所在。校园绿地的作用就是调和校园建筑、注重空间组织与绿面层次,以丰富校园绿度,更好的融入生态文化。具体一点来说,校园绿地植物配置应以生态景观的理论作为指导,做到见微知著,打造一个实用、美观、经济的校园绿地生态文化氛围。
2.校园绿地的功能
校园绿地算得上是校园中师生的第二课堂,是更好的融入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绿色空间。校园绿地的设置具有统领性,起到领导校园绿地风格与氛围的作用。而校园绿地的植物配置更要与建筑、水体以及校园中的雕塑、园林等要素紧密结合,相互呼应,完美的体现出校园的生态环境和校园文化,并有良好的陶冶性情,寓教于景的作用。其次,站在总体的角度来讲,校园绿地还拥有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的作用,不仅有遮阴纳凉的功能,更是美化、绿化校园环境的最佳设施。因此校园绿地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除此之外,校园绿地还具有一定的行为导向与激励作用,是积极向上的导向。绿地景观中的丰富植物与优雅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能够激发其对学习的热情和对世界的思考,从而促进知识的积累与探索。此外,校园绿地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健的作用,对于学习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舒缓心情和缓解视觉疲劳都很有帮助。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原则与选择植物的基本思路
1.校园绿地植物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校园绿地的重要因素就是植物,植物配置就是体现校园生态景观最主要的因素。而要利用绿地植物配置表现出校园的生态景观,就必须充分考虑到造景的需求,对于树木、花草、藤木、常绿、落叶等植物都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校园环境的需求与学校的性质和功能。总的来说,校园绿地植物的配置应注重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应充分体现出校园的生态文化造景,以景观树种来强化校园文化的主题。其次,将花草树木、落叶以及常绿等植物相结合,搭配出四季植物季节替换的原则。最后,根据种类的区分,适当选择校园香化、果化等植物配置,以丰富绿地品种,还要突出校园一定的特色原则。
2.校园绿地的植物选择基本思路
就分析目前我国很多校园绿地植物配置情况来看,多数校园的绿地植物选择上,表现出广泛的现象,没有突出校园生态景观与校园文化特色等。选择适当的植物来配置绿地并表现校园生态景观,应重视起地域性的适生植物,最好能够体现地方的景观特色。比如南方的环境就应选择适应南方天气和环境的植物,这样的植物有很多,而在设计绿地时也应做到一定的物种丰富性,保证资源的种类。其次,校园绿地的植物选择还应突出植物组景的层次性,以展现校园生态丰富性为目的来设计。在这一方面,一定要讲究好上层树种的单纯、中层的耐阴性以及下层植物的耐湿性,充分保证每一种类植物的优良生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设计绿地时,还应关注突出校园植物的四季变化特点,以突显植物景观的物候性,表现出植物的特性。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以表现生态景观的具体方法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要将突出生态景观作为设计的目标,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重中之重。在建设生态型校园的过程中必须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校园特色和风格的需求进行科学化配置,要注重学校绿地景观在设计中的独特风格以及生态景观的情趣与品味。
1.针对校园道路的绿地植物配置
校园中的主干线就是道路,而校园绿地植物的配置必须要突出校园的区域特色,以更好的融入校园的文化因素,基于当地植物为基础,在主道路上体现出文化性特征。根据道路的名称或者区域性的文化特点来种植植物。例如,道路的名字叫做“金山路”,则可以以道路名字的基础上,种植带“金”字名称的植物。包括金钱松、金缕梅等上层植物,也可以种植如金花茶、郁金香、金鸡菊等下层开花植物,不仅如此,还可以种植名字中偏旁部首带“金”字的植物,如银叶菊、银芽柳、苏铁或者银杏等植物。目的就是体现出道路的文化性,但必须符合适生植物的基础与植物的季节性等特征。
2.针对各功能区的植物配置
首先,校园内的功能区非常多,包括校门办公楼区、图书馆区、教学主楼区以及学生公寓、体育活动区等等区域。对于办公楼区的绿地植物配置设计必须要突出学校的前景即视感,要求配制出规范大方、整体性较强的生态景观。一般们来说,校园的校门生态景观常常以景石等要素来装扮,或者喷泉石等元素,在此基础上配置一些黄素梅、苏铁等植物做点缀,景石的背后可以种植一些针葵等植物做背景,以协调景石的生硬,保证石面的美观。其次,针对图书馆等较为有文化气息的功能区绿地设置,必须要体现出生态环境的“静”的特点。通过植物来创造意境,强调图书馆功能区的空间渗透,以景示情。与此同时,利用中庭、后庭等设计,通过绿色植物为背景、利用山石的叠加等设计方式,来突出主题,体现出“静”的氛围,更进一步强调了图书馆功能区的意境。
而针对主教学楼区的绿地设计,需要呈现出块状的分区,因教学区的面积非常大,且空间围合度高,受到建筑的影响,绿地设计应依托于建筑来造势。通过组织适当的小片空间,再加以辅助装饰,最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设计教学区的绿地空间时,应注重创设的文化点景,可以通过植物的减弱来突出建筑的即视感,设计出富含层次的景面。最后,针对学生公寓区等功能区的绿地设计,应特别注意建筑的空间小气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日常接触。此功能区的绿地设计需要尤为注意,要注意植物与建筑的相互融合与衬托,以营造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实际上,在进行公寓区设计时,因建筑空间的限制,一般不会采取过高的植物种植,以避免形成空间小气候,或者影响学生的休息。而针对体育活动功能区,因其即视感较强,面积一般非常大,所以绿地设计最好能够达到强化景面的作用,最好起到适当的障景作用,以突出平面绿化,简单大方的特点。
3.体现校园生态景观的整体性
虽说校园环境应体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和层次性,但整体来说,校园还是一个整体,各功能区的划分也只是为了体现功能区的特点,所以校园生态环境的设计应体现出校园的整体性质。因此,在绿地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充分的了解和选择,以满足校园的功能区环境绿化要求,进一步实现生态景观联系校园内各区域的功能。同时,通过合理的绿地植物配置,将不同的分区串联,使得校园在景观上与功能上达到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出校园的整体性。
结语
终上所述,校园的绿地植物配置实际上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能够实现功能区的划分,体现校园的文化特色,突出校园文明,更能打造舒适的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对于校园的景观建设来说非常重要。设计出一个具有自然生态景观的校园环境不但有利于教育教学,而且对陶冶广大师生的情操,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美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 榆林市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魏梅琳. 福州大学城绿地植物景观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3.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刘斯荣(1971-),女,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
浅谈城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建设 篇7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 创造出既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又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的自然景观。在大量栽植乔、灌、草绿色植物, 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根据城市的河湖水系, 自然地形、气候、土壤条件和建筑景观的要求进行植物造景和群落结构设计, 达到生态上的科学性、功能上的综合性、布局上的艺术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还应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大的效益, 这就要求人们从环境效应、美学价值、社会需求和经济合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步聚、方法和措施。
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从地质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到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也是多种多样的。按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用地类型、规模及位置来划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 按使用性质和功能特征来划分为防护型绿地、保健型绿地、观赏型绿地、科普型绿地、生产型绿地、文革型绿地。
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的实施步骤
(一) 绿地施工现场的调查
1. 地形与土壤调查
地形条件多方面影响生境因子, 与绿地施工关系极大。对于绿化地块的地形状况要有充分的了解。城市用作绿地的地块在大多数情况下土质往往较差, 因此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土质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与测试, 决定土壤是否需要改良和换土以及选择适生的植物种类。
2. 小气候状况的调查
除了应了解当地的大气候条件外, 还必须考虑到局部地点的小气候。由于这里密集的建筑和人群, 高强度的土地利用方式已改变了城市的小气候状况, 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日照时数、辐射强度等等都与开阔地不同, 这些都与选择绿化植物有关。
3. 地上地下管网及水源地调查
城市地区地上地下管网纵横交错, 因此必须详细了解地上、地下管线的走向、类别、埋藏深度、安全距离等。
(二) 植物种类选择与群落设计
绿化植物种类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 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生的植物种类。选择植物时, 一般以当地的乡土植物为主, 也可适当采用一些引种驯化成功的外来优良种类。在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 小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状况等的情况下组成群落。
群落设计除应强调结构、功能和生态学特性的相互结合外, 还应特别注意绿化地点的特点及其环境条件, 使植物群落不仅具有景观价值, 而且根据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效应, 以适应不同绿地地区的特殊要求。例如, 工厂区绿地群落的设计是以改善和净化环境为主。防护林带的群落设计要求起到防风、防燥、阻尘或作绿色背景、分割绿地空间、屏遮杂乱景物的作用, 因此林带的群落应有乔、灌、草组成群落复层结构, 以充分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效应。居住区绿化的群落设计中, 要选用宜生长、耐寒、耐湿、耐贫瘠、树冠大、枝叶茂密、易于管理的乡土植物, 避免有刺、有毒、有刺激性的植物。
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法
(一) 种植形式
种植形式主要有: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规则式绿地多使用形体规整的树种, 采用多层次行列式种植, 可多布置些整齐的绿篱、花坛和草坪, 常绿树占较大比例。规则式绿地的特点是绿地中道路一般为直线和规则的曲线, 常与花坛、水池组合而成各种组合图案, 植物的配置呈现有规律、有节组的排列变化或组成一定的图形、图案, 给人以整齐、贤明之感。
自然式绿地植物的种植要求结合地形、水体和其他自然条件, 依形就势, 注重反映自然群落结构特点。
混合式绿地是自然式与规则式绿地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城市中大型的绿地多采用这种形式。
(二) 种植方法
城市绿地的种植方法可归纳为:大树搬迁、苗木种植和直接播种。
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的实施措施
建立植物造景为主的设计思想。利用一株或多株乔灌木采取孤植、丛植等方式组成植物景观, 通过修建, 形成球形、柱形等多样化的造景。以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为主, 同时配小品、雕塑、散石, 构成造景。利用各类色彩不一的按设计要求满载, 形成圆形、三角形、孤形、椭圆形等, 达到平面板块式植物造景的目的。
加强对于大树引入城市的观念。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 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 使城市景观更加壮丽。
增加对于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认为, 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 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 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
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原则, 通过带状绿地的连接, 使园林绿地组成为一个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 让城市和绿地可以融为一体, 保持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在城市这个有限的居住环境里, 尽可能的多科学设置绿地, 增加绿地量, 使绿地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城市园林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 而且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习性也随着人居环境的恶化, 显得优为重要。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大的效益, 这就要求人们从环境效应、美学价值、社会需求和经济合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步聚、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培勋.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福建热作科技, 2005.
绿地生态建设 篇8
城市绿地是一个城市的心肺, 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环境净化、再生功能, 已成为现代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城市生态角度看, 城市绿地的作用大致如下:城市绿地能够改善环境,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CO2, 释放出O2, 对粉尘和风沙能够起到阻挡的作用。绿色植物的过滤作用可以使市民能够呼吸新鲜空气, 使人赏心悦目, 达到良好的感觉享受;绿色植物能够美化城市, 提升城市形象, 丰富城市景观, 从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清新和乐趣;绿色植物有强大的蒸腾作用, 能够不断向空气中输送蒸汽, 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 植物叶面能够起到调节气温和湿度、吸收辐射的作用, 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
2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我国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由于市民的需要、政府的重视, 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从生态角度看主要如下:
2.1 城市绿地构建缺乏整体系统性, 只注重特定区域的局部绿化
当前很多城市的绿化片面注重城市中心及城市公园的建设, 而市郊、道路及湿地、河流的绿化微乎其微, 使得城市绿化的区域缩小、范围受限, 没有按“斑块—廊道—基质”有效结合的绿化原则进行绿化, 而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更是无从谈起。
2.2 城市绿地建设中出现绿化盲目性、绿化途径单一等诸多绿化问题。
当前, 我国大多城市广泛推行的城市绿化主要是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道路绿化2种。这2种绿化方式不仅不够经济灵活, 而且需要占用大量城市用地,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并就绿化效果来看, 往往出现绿化不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绿化物种选择盲目、空间性综合性绿化不够、绿化单一等问题。
2.3 城市绿地建设缺乏经济性的综合考量
就当前的城市绿化来看, 公园绿化、道路绿化、社区绿化在城市绿化中占得的比率较高, 个别地区甚至是城市绿化的全部。这些绿化确实在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外观美化、市民生活娱乐环境构建中起了主要作用, 但这些常规绿化忽视了绿化的经济性考虑, 忽视了相应的社会效益。
2.4 绿地保护法规不健全, 城市绿地不能得到妥善的保护
在我国, 大部分城市的绿地保护法规是不健全的, 执法层面也相应漏洞百出, 再加上绿地建设没有引起有关领导及广大民众的重视。这就导致本来是法定的绿地建设指标, 因为没有经过绿化主管部门的有效审核, 没有良好的验收制度, 一旦碰上问题, 诸如经济利益的驱动, 容易造成绿地的少建、停建, 漏建, 甚至建好的绿地也会被随意破坏。
3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生态对策
3.1 城市绿地建设应形成有效结的环网式布局
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可以使绿地景观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因此, 把自然景观作为城市中绿化的基础, 把公园绿化、城郊农业用地、风景林、苗圃、果园、郊野山林与之结合, 环绕城区、道路、河道布置成绿色生态廊道, 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形成连续的、合理的整体, 城市内形成良好的生态环网格局。
3.2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多层次、多途径、多样化
城市绿地建设要尊重当地客观自然环境, 定位建设人工与自然和谐结合的绿地生态系统。在进行绿地建设过程中, 尽可能保留当地原有自然景观、地形地貌, 特别是当地原有湿地、林地, 建立本地自然植被环境保护园区, 使之成为自然景观绿地的核心区, 并成为重点保护对象。
在绿化物种的选择中, 要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因为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出现环境的异质性, 并进一步出现其他物种的多样性。因此,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要根据植物的适应种植环境来决定植物的种类。另外, 要注意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 速生树与慢生树的搭配比例, 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 立体结构及其轮廓线变等。
在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中要考虑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系统的推广。传统的城市绿化只要是规划性的城市绿化, 一般指公园绿化、社区绿化及道路河流两侧绿化, 主要是水平生态系统的绿化, 忽视了垂直生态系统的构建。多层次的绿化注重植物的立体分布。这样植物群落中的组合不单只是简单的乔木、灌木、藤本、地被配置, 而是从城市或者自然界中去寻找健康的、稳定的组合, 从而增强垂直生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对城市绿地进行布置时, 要结合城市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安排, 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使整个城市的山水格局保持系统和完整, 使绿地的规划与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景观生态稳定等综合考虑;绿地廊道、道路廊道、水系廊道相结合;单位专用绿地成为开敞绿地, 使之与商业街、街道与人行道、各类广场绿地相联系, 构成统一绿化街景。发展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 丰富垂直绿化景观, 提高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3.3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 要相辅相成
具体来讲, 一个城市的绿化系统构建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城市当前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性、城市形象定位和城市地域自然环境等相适应。一般情况下, 城市绿地指标有: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城市总体绿化率指标、城市公共绿地指标等。这些指标都是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 换句话说,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并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所以,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努力做到“花尽可能少的钱办尽可能多的事”。这就要求, 园林行业主管部门加大监控指导力度, 使城市绿化在绿化设计、项目施工实施等方面能得到有效的监管。而在绿化植物引种、种苗繁殖、大规格苗木培育上充分发挥绿化植物科研所、植物园、大型专业苗圃、专业户的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在已建成的绿化养护方面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养护。
3.4 健全城市绿地保护法规, 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要健全立法。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要保证法制的先导性, 要有完善的立法体系。在国家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基础上, 各地方还要根据当地城市绿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自己的城市绿地生态建设及保护规范。要严格执法。再完善的立法如果没有严格的执法保证, 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和各地方部门、社区等确立绿化管理合同并明确绿地建设保护责任, 并广泛开展活动, 宣传绿地相关知识, 进行绿地达标比赛, 评定优秀单位集体, 给以表彰。要与公安、林业、工商、城管、交通、建筑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对毁坏城市绿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坚决杜绝牺牲绿地换取经济行为的发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环境质量的追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 城市绿化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能够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实现良性循环。这也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根本所在。本文从城市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的意义、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绿地建设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态,城市绿地系统,城郊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俞孔坚, 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 2007.
绿地生态建设 篇9
广义的城市绿地, 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包括公园绿地 (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 、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 (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 和其他绿地 (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
2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2.1 生态环境良好
生态园林城市应当是一个绿色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当中, 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较高。市区内公园分布合理、街道绿荫成行、小区绿化宜人。市区周围的山区树荫浓密, 形成绿色天然屏障。市区河流清澈, 形成一条条绿色走廊。城市生物物种丰富, 生态平衡。城市热岛效应也较低。
2.2 生活环境良好
生态园林城市空气质量较好, 空气中污染物少, 蓝天多, 阴霾少;河流清澈, 无污染,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100%达标;居民用水方便安全, 城市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也要达到100%;城市虽然人口众多, 每天车水马龙, 但区域环境噪声较低;居民生活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居民对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满意度较高。
2.3 基础设施完备
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 道路整洁完好, 自来水普及率100%, 污水处理合理, 对再生水的利用率较高, 生活垃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居民出行顺畅。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 完备的基础设施会给城市居民带来便捷的生活条件, 有了这些基础, 才可能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达到生态平衡。
2.4 景观具有特色
生态园林城市要尊重城市特有的地理条件、经济环境、民族风情、历史古迹, 将城市特有的文化历史融入园林建设之中。生态园林城市注重保护城市风格的多样性, 继承民族优秀文化, 有效抵制腐朽文化并迅速传播现代健康文化。
3 城市绿地对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作用
城市绿地是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中关于绿地方面的指标比较多;指标多也更能体现出城市绿地的重要性, 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促进城市合理布局, 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方面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综合体, 涉及到城市多个系统的优化配置, 仅仅依靠城市绿地的增量增质就要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城市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一点上, 城市绿地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中有8个指标类型, 这些类型和城市绿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重点探讨绿地与“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其余的“综合管理”“建设管控”主要涉及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 而“绿地建设”主要针对绿量的指标规定, 本文对这3点不做讨论。
3.1 城市绿地对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直接促进作用
1) 城市绿地对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直接作用就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近几年各地城市不断出现“霾”这种天气,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 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绿地中的植物可以阻滞空气中的尘埃, 尤其是树木, 树冠浓密、叶面多毛及分泌油脂的种类, 滞尘能力较强。绿地中林下多以地被草坪覆盖, 减少了重复扬尘污染。城市也是工业高度集中的区域, 有害气体相对较多。其中, SO2, Cl2及HF是危害最大的。绿地中的很多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气体, 减少危害。SO2被叶片吸收后, 可以转化成硫酸根离子, 既达到解毒的作用, 又使其不受害或受害较轻。增加绿地量, 大量种植植物, 可以起到滞尘、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 帮助降低空气污染指数。
2) 绿地中的植物可以降低噪声, 是因为声波投射到树叶上被反射或折射到各个方向, 改变了声波的传输方向, 同时, 声波的能量传输到叶片上, 造成叶片振动, 削弱了声波的能量, 使最终到达地面的声音变小。20 m宽的多层复合植物群落, 噪声通过后, 与同距离空旷地相比, 可减少5 d B~7 d B;30 m宽的林带 (林下空旷) , 噪声通过后, 与同距离的空旷地相比, 可减少8 d B~10 d B;4 m宽的浓密绿篱, 可减少6 d B (陈有民, 1990) 。
3) 在英国曼彻斯特, 有研究人员做了树木种植对气温与风的影响。研究发现, 城市中心高密度绿地较少的地区, 增加10%的绿地面积, 可以抵消预期在2080年温度上升的4%。美国芝加哥也有类似的研究, 以当地的规模来分析, 大量的树木和绿地空间能够降低当地气温0.5℃~5℃。从城市的角度研究, 如果想要降低平均温度1℃, 增加10%的绿化覆盖率就可以达到。研究资料表明, 夏季, 绿地的温度普遍比裸露地面温度低6℃~7℃, 比沥青路面低8℃~20.5℃。温度的降低可以减少人们使用空调的频率, 这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方法。
3.2 城市绿地对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间接促进作用
1) 绿地有助于城市节能减排。
英国有一项“经验法则 (Rules of Thumb) ”表明, 3%~9%的能源节省, 可以通过大树的荫蔽来实现。在英国, 夏日, 建筑物周边大树可以减少建筑的热量吸收, 节省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如果是寒风凛冽的冬日, 即使是落叶后的大树, 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防风作用, 从而降低风速, 建筑物的热量不容易流失。这样就可以减少对空调的使用, 从而节能减排。美国有学者研究发现, 增加10%的树木植被, 可以减少由供热和冷却产生的能源消耗;如果只从供热角度分析, 一株成熟的大树对建筑物挡风的作用, 就可以减少能源消耗的1.3%。由此, 除了依靠节能技术的节能建筑, 可以结合周边绿地植物空间, 进一步降低能耗, 达到总能耗的减少。
在美国, 大部分的再生水用于灌溉和景观;在以色列, 接近1/2的再生水直接用于灌溉, 1/3排入河道和回灌地下间接回收利用;在日本, 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城市生活杂用的比例很高。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但是目前对再生水的利用率很低, 即使是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于再生水的利用率也只规定了30%, 远远低于国外一些城市的标准。从国外实践可以看出, 国外绿地灌溉用水占再生水利用的比例都不低, 以此为鉴, 建设城市绿地的同时, 利用符合标准的城市再生水浇灌绿地, 既可以满足绿地景观和养护的要求, 更能够大幅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 这也是建设节约型园林的一个途径。
到2013年一季度, 中国每百户汽车拥有量接近60辆, 由此造成的道路拥堵、能源短缺十分严重, 尤其是空气污染———PM2.5的浓度居高不下。如何让人们少开车, 多采用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 是城市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其实, 交通的重要性在于提供可达性而非机动性 (Cullingworth, 2011) , 便捷的到达目的地才是人们最终的目标。城市绿地可以用其良好的生态空间, 成为建设城市慢行系统的载体。人们在欣赏优美景观、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 就可以很便捷的到达目的地, 而且不会堵车, 从而将这种方式作为日常出行的首选。形成如此慢行系统, 就可以减少汽车的出行, 既提高了绿色出行分担率, 又降低了PM2.5的浓度, 最重要的是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可以从中真正得到身心的愉悦。
2) 绿地是辅助的市政设施。
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发现, 在城市增加10%的绿地, 可以减少地表径流5%~6%, 在市中心全部楼顶上增加屋顶绿化, 能够减少地表径流近20%。美国波特兰市的绿色街道是雨水径流管理的优秀案例, 街道利用洼地、绿化带、渗水铺装等, 从源头上管理雨水径流, 减少受污染的雨水直接进入市政管道, 使雨水能深入地下并补充地下水, 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降低了管道维护费用。从以上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 绿地可以减少地表径流, 减轻城市内涝的风险, 同时也是辅助的城市排水系统, 减少雨水对排水系统的依赖。
城市绿地分类中的湿地是近几年讨论的热点, 许多城市都利用一些成片的浅水区建设人工湿地。从人工湿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 人工湿地可以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 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上海世博绿地水体的案例印证了这一点, 工程人员利用生物调控技术, 用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形成生物链, 使原本污染的水体具备了自净能力, 逐步实现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的过程;通过对水面植物的景观组织, 选用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 起到了水景绿化的作用。所以城市绿地中的湿地可以为水环境质量加分, 更是自然的“污水处理厂”。
3) 绿地是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居环境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人所居住的空间环境。目前在我国, 城市绿地已经是人居环境总社区配套设施必须项, 相应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的总体规划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 绿地也是其中的重要项目。社会保障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弱势群体,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也必须考虑行动不便的群体, 为他们提供无障碍设施、无障碍游览通道等。
3.3 城市绿地对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局限性
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是多部门共同参与、多方面协调的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甚至是需要每一位市民共同参与努力的。城市绿地可以起到上述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非决定作用;城市绿地只是城市众多基础设施之一, 仅仅依靠城市绿地的达标, 就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不可能完成的,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侧面也体现了生态园林城市的综合性。从国家标准体系来看, 工业废物、废水的排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景观照明、节能建筑、市政设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等一些指标, 绿地的建设对于这些方面几乎是没有作用的。
摘要:简述了城市绿地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通过对照《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的指标类型, 有针对性地梳理了城市绿地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指出城市绿地对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有着直接与间接的促进作用, 以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园林城市,市政设施,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100-101.
[2]崔心红, 张浪.上海世博绿地水体修复的生物调控技术[J].中国园林, 2011, 27 (3) :24-26.
[3]邓丹平.试论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788-790.
[4]黄肇义, 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 2001 (5) :46-47.
[5]王书宏, 陈陆琴.太原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园林科技, 2010 (2) :38-40.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Z].20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和分级考核标准[Z].2012.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篇10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 已在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 城市绿地的研究就受到了有关学者和城市决策者的重视, 但是这个时期生态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地内部 (如城市公园、绿带、国家公园等) 的生态建设上, 如生态公园的建设, 公园内自然地的保护和建设, 公园内植物群落的组合、配置, 树种的选择, 生态造林,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的发挥、定量化研究、城市内水体的自然改造, 遵守生态原理, 进行园林设计。而对影响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绿地空间格局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已提高到从人类生态、生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我国专家钱学森也明确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设想。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研究更趋向于生态化。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城市绿地建设问题已摆在面前, 尤其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呼声此起彼伏。许多科学家配合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 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并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 从而使这一学科进入从未有过的发展时期。
二、城市绿地的概念及内涵
城市绿地系统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 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从内涵上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 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 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 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 且其对城市生态, 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 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还包括连接各公园, 生产防护绿地, 居住绿地, 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 (green way) 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它具有系统性, 整体性, 连续性, 动态稳定性, 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城市绿地系统的职能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 组织城市景观, 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
三、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城市园林作为一个自然空间, 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起着关键作用。当前, 我国各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 过分重视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 盲目追求高覆盖率, 而忽略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从而导致城市绿化在布局、结构、植物种类以及绿量上存在许多问题, 使有限的城市绿地更加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
1、缓解“热岛效应”
城市绿化、水体和城市风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因素, 在城市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绿地、增加城市水面以及引导和促进城市风的形成, 都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增加绿化面积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数据表明, 当一个地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0%时, 绿地对热岛效应有明显的削弱作用, 当绿化覆盖率大于50%时, 绿地对热岛效应的削弱作用极其明显。楔形绿地不仅可以把大的绿化带从郊区延伸到市区来, 把清爽洁净的郊区空气输送到市区来, 起到连通城区和郊区的作用, 而且还可以建立一个生物通道,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2、净化水土
随着城市生活的不断加快, 水泥已经成为人们行走道路中重要成分。但是混凝土地面的弊端在于, 它使得地表水无法渗透。而绿地的土壤保持了最原始的自然状态, 因此, 对蓄存水源, 保养植被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绿地的配置及规划也为城市的环境带来了不同的多样性, 例如有的城市在园林绿地的设计上注重季节的分明, 保证四季都有不一样的景象。由此可以看出, 园林绿化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3、维持碳氧平衡
城市由于燃料的燃烧和人的呼吸作用, 导致空气中CO2浓度一般大于郊区, 这对人体的健康不利。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0.05%时, 会影响人的呼吸, 当含量达到0.2--0.6%时, 对人体就更有害了。CO2又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近年来由于工业化, 煤、石油、天然气等消耗量激增, 使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急剧增长, 引起城市局部地区的升温, 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和形成城市上空逆温层, 这些又会加剧城市空气的污染。城市园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在城市低空范围内从总量上调节和改善城区碳氧平衡状况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同时可以缓解或消除局部缺氧、改善城市局部地区空气质量。园林植被的这种功能, 也是在城市环境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4、空气负离子效应
空气负离子被喻为空气维生素或生长素, 对人体健康有利。白英国学者威尔逊与法国学者埃尔斯特和格特尔证实空气负离子的存在, 人们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应用阶段。近年来, 关于空气离子, 特别是负离子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含氧空气负离子接近分子大小、属于小的空气负离子, 具有高的运动速度 (迁移率) 和强的生物活性, 对正常机体起到良好的卫生保健作用。
5、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同一地块上, 混交林的生态效益明显优于纯林, 主要原因是生物多样性不同。也说明生物多样性保护越好, 其生态功能越强。绿地系统在规划中遵循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 在城市各“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廊道 (corridor) ”和“暂息地” (stepping stone) , 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面, 以形成城市大绿化的有机网络, 使城市绿地系统成为开放系统, 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大的生境空间, 使城外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能经过“廊道”向城区迁移, 增加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 维持生物群体自身的生态习性和遗传交换能力。
6、改善人居环境
由于受全球性的气候变暖等影响, 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合理的规划与建设, 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首先, 园林绿化具有降温增温的作用, 从树木的种植区域的配置, 到地下草坡的铺设以及各类花卉的科学养成植, 对居住在城市的们来说, 能起到吸热和隔热等作用, 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气候适宜, 温度适宜的生活环境。
7、净化空气, 杀死病菌
城市大气中含有大约1000种以上的污染物, 不仅影响日照等气象因素, 形成酸雨和影响植物生长, 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于大气污染, 许多植物有顽强的抵抗力, 能起到吸毒和过滤的作用。松林每天可以从1m3的空气中吸收20mg二氧化硫, 每公顷柳杉林每天能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绿色的园林植物常被称为“空气过滤器”。茶花、仙客来、紫罗兰、晚香玉、牵牛花、石竹、唐莒蒲等, 通过叶片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吊兰、芦荟、虎尾兰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质, 消除并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等花卉分泌出来的杀菌素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抑制结核、痢疾病原体和伤寒病菌的生长, 使家庭室内空气清洁卫生, 预防疾病传染。
参考文献
[1]刘兴华:《城市园林的绿地生态效益》[J], 《基建优化》, 2007年第四期。
[2]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与原理》[J], 《中国园林》, 2001年第六期。
[3]蔺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J], 中国园林, 2003年第十一期。
绿地生态建设 篇11
1、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10007;2、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10000
摘要:从生态恢复的角度,分析植物的生态作用,总结滨水植物群落的构成,探讨滨水绿地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方法。
关键词:滨水绿地;植物;生态恢复
在大刀阔斧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自然水体的生态和景观受到了破坏。滨水绿地的设计建造,在营造优美自然景观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生态的恢复。植物配置是滨水绿地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构成景观的基础,又是发挥生态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从生态恢复的角度研究滨水植物景观配置,以期在滨水绿地建设中发挥植物景观的作用,获得更好的生态效应。
1.植物对生态恢复的作用
(1)水土保持作用
植物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植物覆盖地表,可以避免溅蚀,减缓雨滴的冲击力和表面径流速度,促进了雨水向土壤渗透,减少土壤流失;另一方面,植物的根系加强了土壤的结构稳固性,增强了其凝聚力。
草本植物的优点在于早期生长快,对防止初期的土壤侵蚀效果较好;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起点,有利于初期表土层的形成,但落易衰退,持续生存能力差。而木本植物群落是岸坡生态修复理想的植物群落。其根系对土壤的固持力强,且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增强。
(2)净化水质作用
许多水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营养物质,或将有毒有害物质降解为无毒物质,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分解转化或富集到体内,然后除去,恢复水域中的养分平衡;同时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从而改善水质,减轻水污染。利用凤眼莲、菱、香蒲等植物对有机养分的充分利用可以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对酚类、重金属、农药等水体污染物的吸收、富集和降解。
(3)构建动物栖息地
水生植物可供鱼虾等产卵附着,并能提供氧气和食物,水中的鱼虾等又能吸引鸟类等动物前来觅食,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水岸植物能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对恢复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植物选择原则
(1)生态原则
滨水植物的选择应参考该地区自然状态下的植被,因地制宜,尽可能选用当地种。选择耐湿喜水的植物,可经受洪水的短期浸泡;适当配置一些饵食或蜜源植物,增加动物的食源和栖息场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2)经济原则
植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种植的成本,更要考虑养护的成本。植物尽量选择自然野态下能生长良好的适应当地环境的种类,既符合自然景观要求,又无需太多人工养护。并且在施工完若干年以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通过优胜劣汰,形成更加自然的植物群落。
(3)景观原则
滨水植物要保持自然风貌,植物种植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避免大面积使用单一的物种而形成过于人工化的景观,同时建成后能体现四季自然美景。
(4)功能原则
考虑水体蓄洪、行洪等功能与植物的关系,在一定区域内种植的植物选择根系发达的深根植物或者种植密度较大能形成片状的,或者是在洪水来临时能顺流弯曲的植物种类,防止坚硬的树干被洪水冲走造成危害。
2.植物群落构成
自然滨水植物分布按近水程度和水淹频率的从高到低可归纳为沉水植物群落、挺水和浮叶植物群落、耐湿草本群落、耐湿乔灌群落等几种群落,构成湿地植被带、水际湿生植被带、开敞植被带、疏林草地带、密林带等不同形态的绿地。
2.1 湿地植被带
在水深较浅,水流速度缓慢的水体,湿地植被带可由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等各种水生植物构成,也可生长水杉、落羽杉等耐湿性很强的乔木群落。
湿地植被带的配置应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和景观需要进行选择,荷花、睡莲等植物的根茎都生在泥土中,要参考水体的水面大小比例、种植床的深浅等进行设计;为了保证水面植物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不影响水体岸边其他景物倒影的观赏,不宜把水生植物作满岸的种植,特别是挺水植物如芦苇、水竹、水首蒲等以多丛小片状种植较好。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和景观需要进行选择,荷花、睡莲、玉蝉花等浮水植物的根茎都生在河水的泥土中,要参考水体的水面大小比例、种植床的深浅等进行设计;为了保证水面植物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不影响水体岸边其他景物倒影的观赏,不宜把水生植物作满岸的种植,特别是挺水植物如芦苇、水竹、水菖蒲等以多丛小片状种植较好。
2.2 水际湿生植被带
水际湿生植被带由湿生植物构成,受淹时间长,受到水深、光照、水流、风浪等的影响大。
(1)沉水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是指根扎于水下泥土之中,全株沉沒于水面之下的大型水生植物,常见的有以下群落:菹草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水毛茛群落、蓖齿眼子菜群落、狐尾藻群落、大茨藻群落、穿叶眼子菜群落、黑藻群落等。
(2)挺水植物群落
挺水植物是指根茎生长于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的植物,常分布于0-1.5m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生长于潮湿的岸边等。
挺水植物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千屈菜、菖蒲、香蒲、泽泻、野慈菇、水鸢尾、水葱、芦苇等。
2.3 开敞植被带
开敞植被带是指由地被和草坪覆被的大面积平坦地或缓坡地。场地上基本无乔、灌木,或仅有少量的孤植树,空间开阔明快,通透感强。它方便了水域与陆地空气的对流,有助于改善陆地空气质量、调节陆地气温。同时,这种开敞的空间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对滨水沿线景观的组织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开敞植被带位于距离水面较近的区域,土壤含水量高,丰水期被水淹没的几率大,需要选用耐湿草本群落。常见的耐湿草本植物有肾蕨、酢浆草、细叶结缕草、地毯草、狗牙根、白茅、百喜草、艾草、狗尾草等。
2.4 疏林草地带
疏林草地带是指由稀疏的乔、灌木组成的半开敞绿地,形成树丛或分散于绿地上的小型林地斑块。它构成岸线景观半虚半实的空间,创造了一种隐约迷离的特殊效果,并具有水陆交流功能和透景作用。疏林草地带空间通透,又有少量遮荫树,为户外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疏林草地带应选择耐湿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形成相对稀疏的耐湿乔灌群落。常见的具有较强耐湿能力的树种有:枫杨、水松、湿地松、水杉、池杉、落羽杉、河柳、垂柳、龙爪槐、榔榆、桑、柽柳、紫穗槐、榉树、乌桕、丝绵木等。
2.5 密林带
密林带是由乔、灌、草组成的结构紧密的林地,郁闭度高,结构稳定,是滨水绿带中重要的风景林。在景观上,构成岸线景观的实空间,保证了水体空间的相对独立性。
密林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效果,是林间漫步、寻幽探险、享受自然野趣的场所。在生态上,郁闭型密林具有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等作用。
密林带距离水较远,遭遇水淹的几率较小,土壤含水量也较低,可以选用耐水湿能力较弱的植物种类,其选择相对广泛。适合用于密林带的具有一定耐湿能力的树种例如:广玉兰、夹竹桃、紫薇、迎春、香樟、合欢、冬青、黑松、南天竹、无患子、紫荆、朴树等。
3.植物群落配置
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植物群落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各种群落组成的比例和数量,种群的平面布局,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等。在植物群落的配置中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合理的密度。要依树种、草种不同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喜光、速生、干直的乔木树种宜稀植,如杉、柏等;喜陰湿、生长缓慢、干形不直的树种宜密植,如槭树、栎等。
多层次的配置。依据地形、土壤水分条件等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主要依靠优势生活型植物种类,按不同生活型的乔、灌、草植物,建立起植被与生态环境水分条件相适应的群落生态关系。
树种的多样性和混合配置。有阴性和阳性树种混交,针、阔叶树种混交和各种形态的树种混交等不同类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立体种植,形成自然、丰富的植物景观。
已有树木的保护和利用。环境中已有大树不仅是体现地域环境特征的要素之一,而且能迅速形成良好的植物效果,既经济又生态,要结合新的设计加以保护和利用。
4.结语
在滨水绿地植物配置中,生态与景观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植物配置应遵循其自然演替的顺序,创造自然生态的景观,发挥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的功能,形成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更好地发挥滨水绿地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郭春华,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5(04):59-62
[2]刘晓燕,胡东,陈卫.北京白河沉水植物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03):46-50
作者简介:
陈婉/女/浙江湖州人/1982年生/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310007
居住环境绿地景观生态设计 篇12
1 绿地布局
1.1 立地条件
要实施绿化栽植, 必须有适宜的土壤、水肥等, 也就是必须有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 这些环境要素中住宅区原生态表土是前提, 而以往住宅区开发中随意弃土、整土, 无意中破坏生态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规划中模拟自然的起伏地形固然可以增加绿地面积, 形成区域环境有利于地排水, 提高住宅景观品位, 但不能忽视原生态表土的保持, 应尽可能保护土壤, 保留野生生物。
1.2 绿地面积
绿地量的多少, 应在小区的总体规划中给予保证, 一般应确保35%以上的绿化率。同时, 绿地自身的绿化率应大于70%, 即绿地中的硬质景观, 包括道路、铺地、建筑小品、喷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积只能控制在30%以内, 绿地越大, 建筑容积率越低, 绿化级别越高[1,2]。绿地的类型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和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地应符合其定额指标, 包括居住区内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一般绿地人均指标及绿化覆盖率。尤其是应有足够的公共绿地面积, 如居住区小游园、游乐场等, 以满足居住、休闲、散步、消遣的需求。
1.3 绿地位置和形状
绿地位置最好设在建筑物的南面, 以利于植物的生长, 特别是对喜光开花植物的生长有利。小区集中绿地不宜放在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物的背阴面。在建筑阴面布置植物应多为耐阴性藤本或灌木及地被植物。公共绿地应照顾老人健身、交往和儿童活动的需求, 应结合在一起布置, 选择就近、避风、向阳、交通方便处。
绿地形状以块状为好, 据资料报道, 宽度以大于12 m最佳, 对绿地中的动物、微生物生存繁衍有利。尽量避免细而狭长的条状绿地, 当然这点应在布局时灵活掌握, 尽力而为之。
2 水景的生态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 小区的水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活力。大面积的水面, 能以其宏伟的气势, 引起人对大自然的遐想, 并能将周围的景色进行统一协调。小水面则以其优美的形态、美妙的声音给人以神态清爽、心旷神怡的感觉, 绿景和水景交融更是生动而美妙。同时, 水能调节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因此, 水是自然景观的再现。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以“水景”作为住宅环境之“亮点”, 建造“水景住宅”, 但在追求“水景”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才能真正达到“绿色生态水景设计”。
2.1 水面积总量不能太大
水面积总量太大对管理、生活、交通不利, 一般不宜超过绿地总面积的20%, 水体的线性设计宜相对集中, 忌分散而细长, 水面形状以聚合为主, 以蜿蜒细流为辅。
2.2 水要清并使其流动
水池要清澈见底, 同时创造水池高差, 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 产生落水、跌水、水梯、叠水、涌泉、水雾、水帘等动态景观, 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 提高氧含量, 增强水的自净能力。“流水不腐”是理水的座右铭, 同时有意识地造出水声, 创造“回归自然”的佳境。如能在水体环境中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 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观赏鱼类等, 即使在小环境, 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并能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动植物。同时要加强日常管理, 使人们真正享受到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2.3 满足人们的亲水欲望
首先, 水要满, 人能接近水面, 地面和水面相距在0.5 m以上时则使人产生观景之感。
其次, 养殖的水生动物以及动态水景也应尽可能让人能够接近。水中汀步尽可能接近水面。另外, 设垂钓池、戏水池、观鱼池等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的亲水感[3]。
2.4 驳岸形式及材质的选择
利用缓坡入水、植植物护岸、自然山石驳岸、条石驳岸、沙砾卵石护坡、碎石、泥沙底等再现自然水景。在利用中应注意和周围景色的协调, 有时钢筋驳岸更显整齐洁净, 也不能一味追求自然而弄巧成拙。同时, 如能对雨水进行回收, 利用自然水浇灌花草树木则更是绿色生态居住区的重要标志。
3 植物的种植
3.1 乔木为绿化骨干
树木有显著的生态功能, 夏季可遮荫降温, 冬季可减少地面散热, 起到保湿、挡风的作用, 是最好的气温调节器。同时, 树木具有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隔离噪音等卫生防护功能并具有较长寿命, 植物配置时一般应占绿地面积的1/2左右 (指近中期乔木冠幅投影面积) , 其余1/2则是草坪及地被植物, “导则”规定乔木中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比例为1∶1~2, 具体应根据当地气候来确定, 冬季较阴冷地区应多配置落叶乔木。
3.2 注意树木的配置设计
高大乔木可根据空间大小、方位、景观等需求作为主景, 设计时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等多种形式, 种植的位置一般不能离住户窗口太近, 尤其是南北窗户, 特别要求在南面窗口外6 m以内不得种植常绿乔木。在楼房西侧的绿地中应多种落叶乔木, 以遮挡西晒。同一小区中, 乔木树种不宜太多, 又要避免单调, 一般选2~3种为主体树种, 3~4种为辅助配置。种植以小块混交最好, 忌单一的片林 (竹林除外) 。居住区内干道两侧的行道树不宜列植, 打破城市行道树的种植方式, 不拘一格。小区中心广场, 地坪或停车场地, 力争乔木嵌入式种植[3]。
3.3 植物的种植应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
随着植物物候的变化, 其色彩、形态、生气表现各异, 从而引起园林风景的季相变化。因此, 在植物配置时, 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物候变化, 通过合理布局, 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园林艺术景观。适当考虑种植一些叶色富于变化的树种如银杏、无患子、红枫、紫叶小檗、柿树等, 以及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花卉如大花马齿苋、鸭跖草、美人蕉、芍药、蜀葵、醉鱼草、萱草等, 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如腊梅、桂花、薄荷、丁香等, 观果植物如火棘、枸杞、桑树等鸟嗜植物, 采用自然活泼的手法, 追求温馨、轻柔、优美的浪漫情调, 在一年四季保持绿色基调的前提下, 产生季节性的色彩变化。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有景”。同时, 应充分考虑植物在空间上的层次变化, 从高大乔木、中、小乔木, 到灌木、地被植物巧妙配置, 产生高、中、低、层次空间的丰富变化。既丰富植物品种, 又能使三维绿量最大化。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及功能性。
3.4 忌种植对人体有毒害及对人们日常活动有干扰的植物
在植物种类选择时, 应全面考虑其生长条件, 形体、姿态、色彩优美, 管理粗放并对人体无毒害、对人们日常活动无干扰的植物, 如无臭味、无飞絮、飞粉、不招惹蚊蝇等树种。在幼儿园及儿童游戏场忌用有毒、带刺、带尖以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 以免伤害儿童, 如夹竹桃、凤尾兰、枸骨、漆树等。在运动场、活动场地不宜栽植大量飞毛、落果的树木, 如杨、柳、银杏 (雌株) 、悬铃木、构树等。
3.5 植物绿化要平面与立体相结合
居住区绿化逐渐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与垂直方向结合。目前,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 除了进行水平地面绿化之外, 更多的是在围墙、屋顶、阳台上实施绿化, 让整个的居住区更能突出一定的人文气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初, 就要考虑绿化对屋顶产生的承重、防漏等问题, 如会所的屋顶、楼的顶层、立体的墙面等,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绿化, 使绿化得以延伸, 以弥补绿地空间的不足, 增加绿化面积[4]。如攀援植物的充分运用, 北方常用的品种有地锦、紫藤等, 南方有十姊妹、常春藤、络石等。
4 结语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既不同于城市公共绿地的绿化, 又不同于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 应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及气候、土壤条件等综合考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设计理念, 真正找出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实用、独具一格的设计方案, 真正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建设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EB/OL].[2011-09-21].http://wenku.baidu.com/view/f13718205901020207409ct3.html.
[2]上海市绿化管理局, 上海市住宅发展局.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EB/OL].[2011-09-21].http://www.docin.com/p-65594989.html.
[3]虞金龙.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探讨与实施[J].园林, 2002 (1) :19.
【绿地生态建设】推荐阅读:
绿地生态09-12
绿地生态规划11-09
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06-15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12-05
某生态绿地施工方案11-09
园林绿地建设05-23
绿地系统建设06-13
绿地管理和建设07-06
绿地系统优化建设论文07-27
绿地指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