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2024-12-05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共11篇)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篇1

摘要:通过对城市绿地概念、内涵的了解, 站在当前环境问题的高度探讨城市园林绿化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生态学角度揭示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论证了绿地对环境的重要性。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 已在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 城市绿地的研究就受到了有关学者和城市决策者的重视, 但是这个时期生态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地内部 (如城市公园、绿带、国家公园等) 的生态建设上, 如生态公园的建设, 公园内自然地的保护和建设, 公园内植物群落的组合、配置, 树种的选择, 生态造林,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的发挥、定量化研究、城市内水体的自然改造, 遵守生态原理, 进行园林设计。而对影响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绿地空间格局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已提高到从人类生态、生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我国专家钱学森也明确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设想。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研究更趋向于生态化。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城市绿地建设问题已摆在面前, 尤其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呼声此起彼伏。许多科学家配合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 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并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 从而使这一学科进入从未有过的发展时期。

二、城市绿地的概念及内涵

城市绿地系统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 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从内涵上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 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 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 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 且其对城市生态, 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 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还包括连接各公园, 生产防护绿地, 居住绿地, 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 (green way) 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它具有系统性, 整体性, 连续性, 动态稳定性, 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城市绿地系统的职能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 组织城市景观, 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

三、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城市园林作为一个自然空间, 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起着关键作用。当前, 我国各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 过分重视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 盲目追求高覆盖率, 而忽略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从而导致城市绿化在布局、结构、植物种类以及绿量上存在许多问题, 使有限的城市绿地更加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

1、缓解“热岛效应”

城市绿化、水体和城市风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因素, 在城市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绿地、增加城市水面以及引导和促进城市风的形成, 都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增加绿化面积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数据表明, 当一个地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0%时, 绿地对热岛效应有明显的削弱作用, 当绿化覆盖率大于50%时, 绿地对热岛效应的削弱作用极其明显。楔形绿地不仅可以把大的绿化带从郊区延伸到市区来, 把清爽洁净的郊区空气输送到市区来, 起到连通城区和郊区的作用, 而且还可以建立一个生物通道,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2、净化水土

随着城市生活的不断加快, 水泥已经成为人们行走道路中重要成分。但是混凝土地面的弊端在于, 它使得地表水无法渗透。而绿地的土壤保持了最原始的自然状态, 因此, 对蓄存水源, 保养植被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绿地的配置及规划也为城市的环境带来了不同的多样性, 例如有的城市在园林绿地的设计上注重季节的分明, 保证四季都有不一样的景象。由此可以看出, 园林绿化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3、维持碳氧平衡

城市由于燃料的燃烧和人的呼吸作用, 导致空气中CO2浓度一般大于郊区, 这对人体的健康不利。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0.05%时, 会影响人的呼吸, 当含量达到0.2--0.6%时, 对人体就更有害了。CO2又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近年来由于工业化, 煤、石油、天然气等消耗量激增, 使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急剧增长, 引起城市局部地区的升温, 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和形成城市上空逆温层, 这些又会加剧城市空气的污染。城市园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在城市低空范围内从总量上调节和改善城区碳氧平衡状况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同时可以缓解或消除局部缺氧、改善城市局部地区空气质量。园林植被的这种功能, 也是在城市环境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4、空气负离子效应

空气负离子被喻为空气维生素或生长素, 对人体健康有利。白英国学者威尔逊与法国学者埃尔斯特和格特尔证实空气负离子的存在, 人们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应用阶段。近年来, 关于空气离子, 特别是负离子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含氧空气负离子接近分子大小、属于小的空气负离子, 具有高的运动速度 (迁移率) 和强的生物活性, 对正常机体起到良好的卫生保健作用。

5、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同一地块上, 混交林的生态效益明显优于纯林, 主要原因是生物多样性不同。也说明生物多样性保护越好, 其生态功能越强。绿地系统在规划中遵循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 在城市各“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廊道 (corridor) ”和“暂息地” (stepping stone) , 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面, 以形成城市大绿化的有机网络, 使城市绿地系统成为开放系统, 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大的生境空间, 使城外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能经过“廊道”向城区迁移, 增加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 维持生物群体自身的生态习性和遗传交换能力。

6、改善人居环境

由于受全球性的气候变暖等影响, 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合理的规划与建设, 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首先, 园林绿化具有降温增温的作用, 从树木的种植区域的配置, 到地下草坡的铺设以及各类花卉的科学养成植, 对居住在城市的们来说, 能起到吸热和隔热等作用, 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气候适宜, 温度适宜的生活环境。

7、净化空气, 杀死病菌

城市大气中含有大约1000种以上的污染物, 不仅影响日照等气象因素, 形成酸雨和影响植物生长, 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于大气污染, 许多植物有顽强的抵抗力, 能起到吸毒和过滤的作用。松林每天可以从1m3的空气中吸收20mg二氧化硫, 每公顷柳杉林每天能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绿色的园林植物常被称为“空气过滤器”。茶花、仙客来、紫罗兰、晚香玉、牵牛花、石竹、唐莒蒲等, 通过叶片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吊兰、芦荟、虎尾兰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质, 消除并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等花卉分泌出来的杀菌素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抑制结核、痢疾病原体和伤寒病菌的生长, 使家庭室内空气清洁卫生, 预防疾病传染。

参考文献

[1]刘兴华:《城市园林的绿地生态效益》[J], 《基建优化》, 2007年第四期。

[2]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与原理》[J], 《中国园林》, 2001年第六期。

[3]蔺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J], 中国园林, 2003年第十一期。

[4]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篇2

浅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构

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向着生态化及景观风貌化方向发展,从规划布局、苗木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个层面阐述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构的途径.

作 者:黄志萍 作者单位: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福州,350008刊 名:广西轻工业英文刊名: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年,卷(期):25(6)分类号:X171.1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 绿地系统 生态建构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绿地;现状;效益;问题;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建筑物高度密集、空气污染愈加严重……,这些城市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也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城市的“肺”[1]。因此,搞好城市绿地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咸阳城市绿地建设效益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咸阳市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咸阳城市绿地建设现状及效益

(一)城市绿地发展现状。近年来,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咸阳市逐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规划工作,绿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城市绿地面积自1997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年均增幅为155公顷/年, 2014年为2966公顷,较1997年增长了649%。

(二)城市绿地建设效益。通过对咸阳城市道路绿化带、公园绿地等的考察,发现其大部分绿地建设采取了多样化的设计,绿化区层次结构明显,如道路绿化带有“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等多种形式,苗木配置有“行道树—草本植物”、“行道树—各类灌木—色篱”等多种层次,基本实现了多样化、层次化和立体化。主要树种有法桐、国槐、杨树、栾树、垂柳、大叶女贞、侧柏、雪松、樱花等。这些树木在城市空气净化、城市降噪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咸阳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2014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目前已建成咸阳湖、丝路公园等几十处园林绿化工程及生态小区和特色生态街道。截止2014年,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3.94km2,绿化覆盖率38.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63m2/人 [2]。如今的咸阳,“人在林中走、车在树下停、花在城中飘、果在枝上悬”是其真实写照。

二、咸阳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段园林绿化设计欠妥。咸阳部分绿地在绿化设计上存在问题,如部分居住区绿地的绿化设计只是照搬照抄,缺乏地方景观特色,在绿化时未对立地条件等进行详细的考察,对苗木本身生长条件及所需的生境考虑不周,致使部分区域的绿化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这就降低了绿化带的生态功能。

(二)绿化带生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咸阳部分绿地带土壤受到人为踩踏、基础设施建设的机械性破坏,土壤板结严重且含有较多侵入体,严重破坏了其层次结构;部分区域尤其是道路绿地土壤受到的污染较严重,包括人为倾倒的固体垃圾、污水、大气粉尘等,使土壤有毒物质增加,加剧了植物的病虫害以致枯萎死亡。笔者曾对咸阳各功能区绿地土壤的质量做过分析,研究结果亦从另一侧面揭示了土壤受到污染的事实。

(三)绿化区缺乏有效的管护。绿化植物的后期管护至关重要,关系到城市绿地建设工作的成败。目前,咸阳城市园林建设和管理部门对已有绿地的管护不是很到位,加之城市居民及外来人口对绿地缺乏应有的养护意识,使部分绿化植物成活率较低,死亡率较高。

三、咸阳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选择绿化苗木,搞好绿化设计工作。在充分考虑绿化区生境的基础上,走“先规划,后选择”的道路,根据各功能区绿地的实际需求,加强树种的科学选择,在种植时严格绿化植物行业标准和绿化设计准则,使绿化景观与周围建筑物相协调,同时达到美化生态环境的作用;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统一协调、严格把关、避免重复建设。

(二)改善绿化区域立地条件,提升土壤质量。首先,协调多个部门健全现有机制;其次,定期清理土壤垃圾,通过生物、物理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最后,借助报纸、网络等媒介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加强管护工作,促进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增派专业管理和维护人员,定期对不同功能区绿地进行养护;其次,加强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动员公众积极参与绿地管护工作;此外,加强立法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城市绿地系统得到有效的管护,确保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卢瑛,甘海华,史正军,等.深圳城市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及管理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153-156.

城市绿地观赏树木的生态功能研究 篇4

1 调查研究方法和结果展示

通过选取当前城市绿地常用的景观树木约50种, 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角度对观赏性树木的调温、防风固水、抑菌、滞尘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 得出总结, 城市绿地观赏树木在环境保护功能方面有以下功能:

1.1 降温功能

城市观赏树木可以看做是一种载体, 是森林在城市存在的一种美好展现, 与其他草木植物共同构成城市绿地生态体系, 在形成城市内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有着中重要作用, 一定程度的改善了城市温度。

1.2 提高空气湿润指数

树木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共同配合, 成为大气水分供给的重要方式。一个城市如果能够拥有较大面积类似杨树的景观树木, 受蒸腾作用影响, 空气湿润指数的提升会显而易见, 空气湿度会更适宜, 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

1.3 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作用

根据我国多年防风固沙的实践经验, 景观树木有相当强的抗风、固沙、固水、固土的功能, 受景观树木的具体结构和位置的影响, 具体防风固沙的效果存在些许不同。

1.4 吸毒滞尘作用

观赏树木自身根系相对发达, 外形优美树冠较大且伴有树形高大的特点,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树种本身即带有独特的芳香植物精华和气息, 能够一定程度上净化城市空气, 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对尘埃有阻碍和滞留、杀菌的功能, 同时还具有减弱噪音的功能。比如北方近两年来多发的雾霾天气,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伤害很大, 因此城市当中应当有针对性的多种植此类观赏树木, 提高空气质量。

1.5 其他保护功能。

观赏树木中有些树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 在特定环境将会发挥其独特功能, 比如防火, 防反射污染、防雪、防海潮等。比如银杏、榕树等具有跨后的木栓层, 水分丰富, 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尽管这些种类的观赏树木具有保护功能, 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考多方面的努力, 不能因为观赏树木具有保护功能我们就完全依靠观赏树木去保护生态, 而人文方面不作出任何努力, 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共同进步。

1.6 观赏功能。

观赏树木的种类不同, 因而树木本身形状丰富, 颜色也随四季不同而变化, 可以用绚丽多彩来形容, 仅仅是树叶的绿就分出嫩绿、浅绿、蓝绿、墨绿等几十个同色系的绿色, 果则有金色、红色、橘色、玫瑰色等多种, 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主色彩。开出的花更是千姿百态, 将整个城市装扮的魅力无限, 改善了都市人的生活环境, 大大提高了快节奏城市下人们的生活品质。

2 结论与讨论

城市观赏树木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可持续观念的深入人心, 人们在城市化建设中更加重视城市绿地中观赏树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意义和深远作用, 但是, 受到城市化逐渐发展后公共用地的被挤占, 以及城市综合用地的被占用, 城市绿地面积在城市总面积中所占比率逐年减少, 更别提都市人均的绿化面积占有率, 越来越低最后所剩无几。若要使城市绿地观赏树木生态功能的综合效应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使之达到预期效果,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科学选择, 合理配置现代都市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 直接指标是人均绿地占有面积的大小。

在城市日益扩大, 可用公共用地越来越小的情况卜, 要想拥有比较满意的生态效应, 就要充分考虑各种观赏树种的科学选择与合理配置,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观赏树木的生态功能。

2.2 营造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从森林生态的角度出发, 本着尽量降低城市运作成本的原则, 既要充分考虑惯用的常绿针叶、阔叶林, 还要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植被种群、美化环境的角度出发, 促成完整城市生态系统的形成, 栽种一些颜色、形状、树态、树形等各方面都比较适合的落叶种群的树种, 不要一味从经济角度出发, 不能习惯性用经济目光审视自然, 不然终究就要受到环境和大自然对我们无节制的利用资源所给予的惩罚。

2.3 充分利用城市。

我们在对观赏树木进行探究时, 除了考虑它的生态功能, 同时也要考虑它们本身绝大多数树种就是经济林木和用材林木, 如果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轮番修养生息的伐作方式, 不伤害观赏树木的根基, 那么其经济意义并不亚于专门的商业用林。

2.4 突出城市文脉。

城市观赏树木历来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文脉功能, 一个城市的观赏树木的培育、种植和养护, 无不体现着这个城市文化脉络。如能充分将本地文化与森林生态的文脉相融合统一, 那么城市绿地观赏树木的文化价值将会日益显现, 这对城市的人文气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底蕴的培养。。

2.5 加强宣传。

依靠各种宣传途径, 包括网络、报纸、杂志、媒体等各种传播渠道, 大力宣扬人、生态, 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深远作用, 号召自然和环境下的人类积极行动起来, 参与保护绿色植物, 提高个人保护生态的意识, 自觉维护城市生态功能的这些缔造者-绿色观赏树木, 使它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肺腑, 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

城市绿地观赏树木树种繁多, 各自都有独特的外观, 并且枝叶花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颜色, 优美并且具有强大的生态保护功能, 这一点是最值得人们去敬佩的。观赏树木的降温功能和提高空气湿润度功能, 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 尤其在吸附有毒物质和滞留灰尘方面,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 从根本上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通过对城市了绿地观赏树木的生态功能研究, 我们了解并掌握了很多原来不了解的观赏树木的功能, 那种观赏树木只能观赏的想法是错误的。在了解观赏树木生态功能的基础上, 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身处于社会生活中的成员共同努力, 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我国, 城市绿地构景的树种品种繁多, 且外貌形状功能等方面各有千秋。通过对观赏树木的调温、吸附、防风固水、抑菌等方面进行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城市观赏树种在这些方面有着超乎想象的强大的生态功能, 极大程度的改善空气质量, 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绿地,观赏树木,态功能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石国, 马涛, 张薇, 等.植物挥发物质的抑菌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 2004, 25 (2) :39-42.

[2]吴际友, 程政红, 龙应忠等.园林树种林分中空气负离子水平的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27 (4) :78-80.

[3]吴际友, 工旭军, 程勇等.城市森林植物生态功能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4) :101-106.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篇5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专题培训心得

□ 解珊珊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第二期)专题培训历时四个周末时间,共涉及十项专业课题,并开展了形象生动的现场教学课程。

此次培训的课题内容广泛,专业性、关联性及延展性强,主要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十二五规划解读》、《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及其建构路径》、《山水城市的理想与框架》、《城市设计》、《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景观规划》、《项目开发与管理》、《政府管理遭遇物联网时代》、《环境评价与规划》十项专业课题。笔者通过在四川大学培训课程中的认真学习及课余的消化理解,扩展了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并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化学习及深入思考,就城市绿化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构想。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绿地系统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贯穿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利用反规划思维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

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

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应是原产我国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 “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漫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市人居的需要。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

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展现生态园林城市真正含义。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篇6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 patch) 、廊道( corr idor ) 和基质( matrix ) 等景观要素构成的,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 homogeneity) 、外部具有相对异质( heterogeneity) 的景观要素, 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 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以及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增加斑块连通性, 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和通道。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2.1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城市公园系统。主要是人工景观, 在环境资源斑块和残存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斑块, 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斑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 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斑块和努力维护, 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 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也正因此, 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 同时美化环境, 丰富城市景观。

2)城市绿地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 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斑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斑块, 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 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承担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 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提供了可能。

3) 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 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塊,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2.2景观生态建设

1) 斑块建设。城市公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斑块, 其形状、大小、面积将影响邻接斑块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程度。公园应位于所谓的节点位置。节点是指廊道的交接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 对“流”有重要意义,其环线或供选择的路线能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同时必须注重景观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 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

2) 绿色廊道建设。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 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郊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连接。在市区内, 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商业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 增加连通性。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 消除热岛效应, 冬季利用防风林带阻挡寒风侵袭城市。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 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功能单元组成。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 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 40%, 10 m2, 6 m2 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形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不能有效地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 不能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生态理论主张以自然条件为依托, 倡导生态园林, 一方面城市绿化规划要求规划城市开发空间和加强自然保护, 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 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 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 与生态区(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 结合起来, 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 使人的生活环境同自然成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艳,孙青丽.浅析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2]魏左平,魏金平,李青丰.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化[J].北方园艺,2007年04期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篇7

1 绿地结构现状情况概述

洛阳绿地结构总体包含点、线、面3个层次。这3个层次的绿地相互交织、相互结合、相互勾通共同构成洛阳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结构。但是3个层次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且连接程度有强有弱,绿地结构整体性不强,生态过程很难在水平方向进行有效平稳的过渡;具体来说:洛阳市除了了了几个综合性公园外,各类区级公园、专类公园(如动物园、儿童公园等)相应缺乏难以满足市民需要求;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区游园、街旁绿地数量偏少,市民可利用的亲近空间太少,中型斑块,小型板块的缺少导致现有斑块在空间中布局分散难以产生联系。且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被侵占情况严重,不仅难以达到真正的防护目的而且使线状廊道的连接作用丧失;市区内各类绿地的配比也都存在结构性问题,各城区间绿化指标差距较大,发展严重不平衡,如: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西工区和涧西区,老城区和瀍河区的公园绿地则比较匮乏;道路绿地质量参差不齐,老城区和瀍河区道路绿地情况相对较差,西工区、涧西区和洛南新区道路绿地情况相对较好;同时洛阳新区与洛北老区相比绿地情况差异较大,集中反映在居住区绿地上指标差异比较明显:洛河南部居住区绿地人均绿化指标明显高于洛北老区。

2 建议和措施

针对以上洛阳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建议洛阳优化绿地空间结构,组织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增加景观异质性,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由于斑块类型、形状和大小等影响着景观斑块功能的发挥,如何从类型、形状、大小这3个方面增强板块的功能,建议:加强生态绿地的建设;在大遗址保护性恢复建设方面,建议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基址条件和历史文献,对一些重要历史意义或是有代表性的园林进行有计划的复原。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道观园林和学宫园林等多样类别的园林在洛阳城建史上数不胜数,若能重视对这些历史名园进行恢复再现,不仅能够增强洛阳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再现洛阳园林盛世风貌,而且还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基底。生态流通过廊道在各斑块之间流动,从而保证景观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城市内部的绿色廊道大部分是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互耦合的,城市内部一定范围内的林荫绿道、滨河绿带、防护林带等绿色通道互相交叉形成绿色网络,则可以起到本底的作用,从而发挥整体绿地系统生态流动的动态控制能力。因此洛阳绿色廊道建设的首要重点是增加道路绿化。建议在保持与提升主干道良好绿化的基础上,提高洛阳城市次干道及支路的绿化水平,增加城市快速干道、高速公路的防护绿带的宽度。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是基质,它控制着景观中主要的生态流。流经洛阳市区的河流主要有洛河、伊河、瀍河和涧河,这4条河形成整个城市的水系骨架,也是支撑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基质。建议:洛河沿岸继续完善洛河城市型滨水绿地和生态湿地建设,增加其与其他斑块的连接度,使其连接城郊大面积的楔形生态绿地和高速公路两侧线状绿地,形成较为完整和稳定的基质、廊道、斑块系统。加宽伊河两岸滨水绿地的面积,维持其自然生态型的滨水绿地面貌。是涧河、瀍河沿岸由于地势低洼,居民很难利用河道两侧绿化,建议在河道的两侧建设加宽绿化带,并在局部条件允许的地方加强沿岸绿地斑块与涧河、瀍河绿化的连通。最后是洛阳城市内原有的一些支流水渠沿岸也建议在两侧设置滨水带状绿地,安置健身娱乐休闲设施,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好去处。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退化背景下,城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考验,本文以洛阳为例探讨如何应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方法来完善并优化洛阳城市现有的绿地系统,以达到利用景观生态学营造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及维护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绿地系统,洛阳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傅超英,韦晓霞.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

[2]吴昌广,周志翔,王鹏程,等.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10(7):1903—1910.

[3]伍业纲,李哈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篇8

关键词:城市更新地区,绿地斑块,生态廊道,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策略

从2007年至今,广东省相继开展了近十年的“三旧”改造与城市更新工作,城市的形象、景观面貌和人居环境较过去有了很大改观,但系统性、整体性的对更新改造地区内的绿地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关注度较少。因此,本文以广东省“三旧”改造与城市更新中的主要生态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城市更新地区绿地生态网络的规划构建策略研究。

1. 相关概念

本文所指的城市更新地区,是特地广东省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地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的存量建设用地(以下称为其他城市更新地区)。而城市更新地区绿地生态网络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衍生,是指通过滨水绿廊、楔形绿地、道路绿廊等线性廊道,将城市更新地区内的“点”状、“面”状的各种类型的绿地斑块如街头绿地、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农田、苗圃、水岸公园和山体,以及破碎的生境环境等,连缀为一个完整的、具备较高使用和建设效益的绿色景观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健康发展。

2. 城市更新地区绿地生态现状问题

2.1 公园绿地总量不足,生态空间逐年减少

伴随广东“三旧”改造的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地区内的绿地总量虽有一定增加,但对非建设用地空间缺乏有效的管控,导致生态用地被不断侵占,原有自然空间逐年减少。以珠三角为例,2005-2010年,珠三角约有470平方公里土地流向建设用地,农田生态系统转换面积占城镇新增面积的80%以上;森林、灌丛、草地面积因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而下降。

2.2 绿地斑块和廊道体系较为不足,景观破碎化严重

各类公园绿地较为匮乏,分级均布和服务半径覆盖率低,绿地之间以及与外部绿地空间缺乏有效联系,一些重要生态廊道,尤其是水系廊道仍未得到较好维护和利用,山体、水体、公共绿地的景观可视性也被过度开发的建(构)筑物所遮挡,使得绿地空间分布呈碎片式。

2.3 绿化质量不高,景观建设“重新城新区、轻老城旧村”

城市更新地区多属城市建设密集区,人口也相对密集,整体绿地率不高,人均绿地偏低,绿化率也偏低。城市更新地区绿化用地的预留、用地许可的批复、建设用地向绿地的转换等过程中成本较高、操作难度大,政府在景观绿化建设方面偏向于相对简便、容易的新城新区。

2.4 设施配套有待提高,绿地生态效益低下

城市更新地区绿地空间少,以独立出现的社区小游园和附属绿地居多,存在绿化活动场地小、设施老化破旧、过度硬质化等问题,造成绿色空间绿化利用率低、生态效益低下,在适应气候变化、应对险情灾害、改善城市热岛效应、防止城市内涝等方面亟待改进。

3. 城市更新地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应对策略

基于由绿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构成的绿地生态网络,在规划目标导向与基础数据支撑下,广东省城市更新地区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构建的实践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识别出现状生态要素与潜力建设区;(2)优化配置和完善绿地斑块;(3)恢复和连通线性生态廊道;(4)规划构建绿地生态网络。

3.1 现状生态要素与潜力建设区识别

借鉴荷兰空间层次分析方法(见表1),综合现状调研、摸底基础数据,梳理相关规划中的绿地和廊道信息,以及建立GIS模型数据库等方法,对城市更新地区内的生态资源禀赋和潜力建设区进行识别评价,为绿地斑块和生态廊道的构建、优化提供依据。

3.2 绿地斑块优化配置和完善策略

3.2.1 保护、维育区域生态绿地和城市公园绿地

对外围或楔入、嵌入城市更新地区内部的各类区域生态绿地和城市公园绿地,纳入生态红线或城市绿线进行管制,在充分保育现有植被资源、景观个性、地形地貌、物种群落等基础上,严格限制开发建设。

3.2.2 大力实施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和细部抠绿、透绿

对已有大量建设或基本建设完全的城市更新地区,通过拆除违法、违章建(构)筑物,进行绿化用地腾出和见缝插绿;通过拆除围墙或将封闭式的围墙改造为通透式,或局部拆除联排过长房屋等,进行拆墙透绿、细部抠绿和拆房建绿,以增添绿量。

3.2.3 积极推动垦绿、复绿、添绿和延绿

对旧工业区及污染受损的废弃地实施棕地改造,通过清除破旧无用建筑、恢复原有防护绿地植被以及加强土壤修复等措施,进行垦绿、复绿。利用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等增设袖珍公园、口袋公园和社区小游园,进行添绿、延绿。

3.2.4 加强规划建绿和立体绿化

整合城市更新地区内即将实施的各类型规划,进行绿地安排配置,如利用独立出现且面积较小的林地、果园、草地等,建设都市农园、盆景园或社区公园。整体加强立体绿化,利用垂直绿化、屋顶花园、道路绿化等方式进行线性添绿。

3.3 线性生态廊道恢复和连通策略

3.3.1 恢复和完善区域通风廊道、城市大型绿廊

以城市大型走廊、通风廊道推动城市更新,腾退生态廊道内部功能不兼容的项目,控制建(构)筑物的高度和密度,采用底层架空或空中花园、提升城市建筑“第五立面”绿化率等措施,将城市更新地区融合区域通风廊道和城市绿廊。

3.3.2 绿化建设河网水系等滨水绿廊

在城市更新地区内的主要河流两侧各控制30~50米、支流两侧各控制15~30米进行水岸公园建设,对建(构)构物进行迁出或拆除,开展清污、控源、清淤泥、除臭等整治活动,筑驳岸、种花草、恢复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联通必要的景观水系等,激活和恢复里通外联的滨水绿廊。

3.3.3 改造提升主要路段、区域道路沿线绿廊

对穿过城市更新地区的铁路、高速公路以及一、二级城市干线公路,两侧要预留或控制30~50米的绿化带宽度,通过采取植物护坡技术,考虑草、灌、花、乔相搭配的配置方式,恢复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形成线性绿廊。对内部本身的主干道、生活性道路,通过绿化、花化、美化等措施,形成支状或网状绿廊。

3.3.4 增补、升级绿道和林荫道绿廊

对街道、社区、单位和庭院进行绿化,对村旁、宅旁、水旁及零星空地进行绿化,对沿路、沿河、沿渠的绿道进行升级和完善,并增设相应的步行林荫道,以形成成环成网的绿色廊道体系。

3.3.5 串联和挖掘复合人文生态廊道

围绕古树名木、宗庙祠堂、近现代优秀建筑等场所,开辟“点”状或“面”公园绿地,并通过绿道或林荫道进行连接,形成集文物保护、游览、休憩等复合功能的人文生态廊道。

3.4 绿地生态网络的规划构建

基于上述应对策略和措施,规划构建“蓝绿交织、城绿相融”的绿地生态网络,实现“斑块”与“斑块”之间、“斑块”与“廊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城市更新地区破碎的生境环境恢复为一个连续的、有机的整体,以完善绿地系统、改善人居环境、更新物质设施和优化城市空间,促进城市健康、宜居。

4. 小结

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建设活动,不可避免地会打破城市原有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体系,还可能造成城市肌理的破碎和文化记忆的割裂。因此,关注和构建城市更新地区绿地生态网络,是为在更新改造建设中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使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比例相协调,创造出宜居、生态、美丽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让群众共享城市更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庆费.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J].城市规划学刊,2002(1):75-76.

[2].刘滨谊.城镇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J].建设科技,2010(19):26-27.

[3].冯润泉.广州旧城改造中的绿地建设对策[J].建筑科学,2010(16):89-89.

[4].邢忠,乔欣,叶林,闫水玉.“绿图”导引下的城乡结合部绿色空间保护--浅析美国城市绿图计划[J].国际城市规划,2014(05):51-58.

城市绿化植物配植的生态效益研究 篇9

一、在城市绿化中利用植物群落自然规律建设城市树木群落是很有必要的

植物群落是指单种植物或多种植物组成的复杂集合体。它是在特定的生境中, 由集合在一起的植物相互间对生存空间的竞争、共生、互生、寄生以及植物对别种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并经过长期和外界环境的作用而形成。

城市环境生态质量的维护和提高与绿化的质量和数量是不可分的, 而绿化植物大多以群落的形式存在, 依赖于群落内形成的小气候正常生长, 特别是异地树种和抗性弱树种更需要这种小气侯。植物群落以其与环境的统一、大量多种植物的有机融合和植物本身在构成地球环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成为地球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 城市绿化循着植物群落的构建原则和发展规律建设城市树木群落对城市建设和人类生存也将是必须和势在必行的。

二、城市树木群落并不排斥灌木和草本植物, 它既要遵循自然植物群搭的规律, 又要与城市的特点、功能结合起来

由于城市生态环境脆弱和道路立地环境条件恶劣、差异大, 城市绿化树种一旦选择配置不当, 将引起大批量的生长不良, 甚至死亡。因此, 城市树木群落的苗木选择符合当地环境的要求、充分考虑城市污染程度和污染物影响、适地适树是十分重要的。除了要深入了解每种苗木的习性、特点, 还要注意苗木间的相互影响, 据此确定优势种、建群种和群落垂直、水平结构的不同苗木分布;苗木的选择搭配、栽植数目、距离等方面即要考虑当前效果, 更需着眼未来。

只有所选择的苗木与城市环境发生密切关系、相互作用时, 城市树木群落才能形成。因此, 要大力发展种植乡土树种和适应本地气候的异地树种, 保护并扩大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按照群落的构造规律尽可能群植苗木, 如可在道蹄宽度允许的情况下多栽几排树;注重苗木之间速缓生搭配、常绿搭配、冠形搭配、高低搭配、色彩搭配形成合理的群落垂直、水平结构和丰富多彩的外貌;苗木栽植密度和树种组合不能为了尽快产生效果而强求树木形体大、数目多, 还要预见到植物群聚形成植物群落时, 随着树木逐年生长, 彼此间影响日益加剧, 群落结构在多方面的变化;对在城市树木群落中自然生长的不影响主要景观的乔、灌木应保留, 因为自发而生也就更具有生命力, 通过对生存空间的竞争、共生, 不仅丰富了群落的种类, 提升了群落的结构, 而且为群落的发展、演替打下了基础和注入活力。

1. 苗木的选择应符合绿地功能和应用性的要求。

要根据城市绿地在分流人群、指示交通、防风吸尘、遮荫休憩、装点城市等不同方面的要求, 选择不同的植物组合。如街头绿地绿量小而观赏性要求高应多选用速生、形态丰满、观花观叶树种;方便交通的绿地, 要考虑视线通透、阻止行人车辆, 选用低矮灌木或分枝点高的乔木, 并圈以栏杆或繁茂的刺篱;而一些休闲绿地宜选用树冠开阔的乔小形成群落.少选用繁生的灌木丛;行道树种的选择, 应在靠慢车道一排选用冠形开散、缓生树种;人行道内选用分枝点高、冠形小的速生树种, 尽量不妨碍行人和遮挡门店牌匾等等。

2. 群落的建造要有较高的艺术性。

要遵循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静止与变化的艺术规律, 在外貌、色彩、线条、季相等方面搭配树种, 形成丰富多彩、有较高观赏性的多层次、多树种的群落。群落的艺术性应当和绿地的功能统一起来, 倾向任何一方都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甚至会造成恶劣影响, 而存在于当前绿地规划设计中大量的图案装饰、描红化妆比比皆是, 把艺术性凌驾于功能之上是必须要反对的。只有兼顾苗木的习性、绿地的功能和群落的艺术性才能既扩大绿量, 获得更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又能使植物获得基本的群落小气候, 有利于植物健康生长。目前, 城市的生态环境较脆弱, 植物很容量受到病虫害侵扰, 且有一年比一年严重之势。由于病虫的抗性提高和大树枝叶稠密不能细致喷洒, 使得喷施农药治虫的效果愈来愈差。而植物群落的形成将会吸引大批鸟禽和益虫落户, 对防治虫害将会起到“天敌”的作用, 对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样不仅防治效果明显, 而且节约费用, 不污染环境。

3. 城市绿化中道路绿化规划设计应从方便交通、创造良好环

境等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原则出发, 根据道路宽度、楼房高度、周围绿量、污染程度和污染气体、地下水位来选择不同的树种, 以满足不同地段对绿化和美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绿化的功能。

(1) 道路有一定宽度 (50米以上) 、附近绿量少, 宜选用速生、高大、树冠开张的乔木, 快车道与慢车道间应以绿带分隔, 绿带中以灌木为主且高度以不遮挡司机视线为宜, 这样可以将汽车尾气、噪音较大程度地阻挡、削减在快车道以内。交通拥挤的道路可取消分车带。

(2) 两侧建设有休闲绿地和林带的道路, 由于绿量较大, 可选用缓生、造型优美、花果绚丽的树种, 来增强观赏性。

(3) 以常绿、好看的标准来选择树种和在道路中间设置大尺度的花坛是十分不科学和不实用的, 而只是一种化妆和装饰。而应从为人们创造舒适、环保的立体空间环境的角度出发、从节约和科学用地的角度出发规划选择。

三、结语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篇10

1.1 完善绿地系统的生态还原功能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自然资源生产的主体, 转换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固定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的食品链, 实现城市的天然物流和能量的循环, 为城市注入氧气、温度和湿度, 而且有利于吸污、杀菌、降低噪音、土壤保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分解废物垃圾等有效功能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不仅是种植绿色植物, 还需要包括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的环境创造, 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整个结构功能的恢复。

1.2 确立城市绿化的产业地位

城市绿化产业作为信心的第三产业, 其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金额自然生产率共同创造的, 并且其大宗商品价格特点是具有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两部分特点的并存之处。城市绿化商品的影子价格可以联系到公共物品, 如氧、恒温、杀菌除尘等方面, 按照有关研究成果计算影子价格, 价格是绿色建筑投资的3.42倍。城市绿化的市场价格由三部分组成, 一部分市场价格是直接有形的产品, 如建筑、装饰、植物和花卉等形成;而另外一分部是无形产品, 它可以形成市场价格, 如周边土地价格升值, 及其他周边服务, 最后一部分连接依附到无形产品之中的价格, 它是不能够直接实现易货的市场价格, 如, 旅游景点、旅游服务的价格。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应该是在它的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重发展为目标下进行的。

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规划

2.1 按总体控制指标构造城市绿地系统

据估计, 如果想要使得城市绿色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其洁净空气、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噪声、实现生态效益等功能, 城市绿化覆盖率起码要达到至少30%才可以。我国已制定了本世纪初, 人均实现公共绿地面积7.11m2的目标。根据这些指标, 在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当保留大型绿地, 并且还要设计一些分散的点状绿色, 形成庞大的绿色空间, 并进行合理的配置, 还可以通过老城区的旧区改造, 增加绿化覆盖率, 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

2.2 加强市中心区绿化建设, 创造立体绿色空间

在高楼林立、土地密集型的老城区, 其路面都是比较坚硬, 主要是以沥青水泥占主导地位。因此, 通过点、线绿色规划, 可以提高城区绿化。既要保护现有的绿地不会受到削弱, 同时也应该见缝插针, 实现路边绿地、宅旁绿地, 、街道绿地, 以及河流改道扩建, 建设绿化街道和滨河绿地;与工厂进行协商, 工厂需要搬迁, 为了绿地的合理发展。随着技术的改进, 如今的屋顶防渗技术日趋成熟, 可以实现建设屋顶绿地, 也可以建设绿色建筑外墙、花园和其他绿地的绿表。

2.3 综合各项新措施, 多角度实现规划建设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城市绿化规划理念, 以及协调绿化系统架构,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 成为城市景观之一。城区一般都处于城市的中心, 其历史悠久, 而且现代风格和历史风格交相辉映。通过对各城区的规划和合理布局, 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遗产的交错和融合, 实现城市和景点、景区的互补。 (2) 连锁反映。依托城市, 将外环道路和高速公路建设起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 在城市周围形成自然景观与耕地保护的绿化带。 (3) 纵横交错。在城市中主要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是城市道路的骨架。纵横交错建设生态景观和防护绿化带, 实现中心城市的绿化网络与外围城市周围绿化进行交融, 实现城市交通氧气通道和带状防护绿地的建设。 (4) 兼顾点带。实现城市水资源和树林的和谐与团结,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 古老历史和现代风格展示交融, 合理利用现有的供水系统, 将水体景观和城市防洪设施进行有效的结合, 提高绿化美化档次, 实现美丽的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的整体效率。

总之, 我国发展中的中小城市, 其城市绿色空间因为其经济的竞争意识, 使得绿化地带慢慢被侵蚀, 为了降低土地对城市发展的限制, 许多大型的城市公园被移动到郊区, 原本坐落在城市中心的绿色, 也受到城市中心的影响, 增加游乐设施, 使得公园的自然度下降。因此,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质量, 应当优先保护城市绿地,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控制结构指标, 重点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努力打造立体化的城市绿化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 2012 (2)

[2] 马世骏.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树;移植 成活率

大树移植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绿地景观,特别是大规格乔木的移植,它能在短期内提高绿地景观的时空价值,在城市绿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绿化的骨架,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景观效果。另外,有些重点建筑工程要求用特定的优美树姿相配合,这只有采用大树移植的办法才能实现。但是,由于大树树龄长、主根发达、原生长地与移植地地理条件差异、在移植过程中根系受伤、树体失水、养护管理不到位等,致使大树移植成活率受到限制,因此掌握大树移植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大树移植的选树标准和移植季节

大树品种会影响成活率。最易成活的大树有柳树、白羊、梧桐、隐形、楝树等,较易成活的有玉兰、榉树、桂花、樱花等,较难成活的有马尾松、侧柏、雪松、龙柏等。在移植时最好选择那些容易成活的树种,并且要求树体生长健壮、无蛀虫、浅根性、实生和再生能力强的乡土树种。一般情况下,在春秋季节移植的大树成活率高,其中以早春移植为最佳,因此时树体蒸腾作用弱、气温相对较低且土壤湿度大,有利于损伤根系的再生。

2 大树移植的方法与处理

2.1 开挖

大树移植成功与否与起挖、吊运、栽植及栽后养护管理技术有密切关系,但主要决定于所带土球范围内吸收根的多少(吸收根是指细根)。对近5年内未经过移植或切根的大树,必须在移植前一年春季或秋季以树干为中心、以胸径的3倍为半径画1个圆,在圆的外围开挖宽40cm、深50~70cm的沟槽,将沟内的细根全部切断。挖掘时,如遇较粗的根,应用锋利的修枝剪或手锯切断,使之与沟内的内壁齐平,此外,还要保留2条粗根不切断,在沟内将粗根部分环状剥皮,环宽1cm(可维持其吸水功能并可固定树体,以免被大风吹倒)。沟挖好后,填入肥沃的壤土并夯实,同时还要定期浇水。在沟内切断、环剥的根可萌生大量的须根,从而达到缩小土球、减少土球数量、促发须根、提高成活率的目的。

2.2 起刨

对于裸根移植的大树,起刨时要在原环状沟的外围开挖起刨沟,防止在原沟内起刨,以免碰伤新生的细根;起刨沟深挖后,将大根锯断并将大树按倒至30°,将底部的橛子根砍断,根间土带多少留多少,不加人工去除;带坨移植的起刨方法和裸根起刨一样,为了防止在装运过程中散坨,要在起刨前浇水,刨出后要进行整坨并用浸过水的草绳缠坨,要缠紧缠严,以不见土为度。

2.3 修剪

移栽大树必须做好树体的处理。对萌芽力强的树种(如落叶乔木)应根据树形的要求对树冠进行重修剪,一般剪掉全部枝叶的1/3~1/2,树冠越大、伤根越多、移栽季节越不适宜,就越应加重修剪,以尽量减少树冠的蒸腾面。对萌芽力弱的树种应轻剪,如松类、银杏等就应轻剪。银杏的主枝短截后,其萌发的休眠芽开始侧向生长,或萌发的新梢不遵循原分枝角度生长,导致树形紊乱;油松一旦顶芽被伤就永远不能向上生长,所以此类树种要在保证不破坏顶芽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疏剪,不能进行短截,应疏除内膛过密的大枝和瘦弱枝、病虫枝,以有利成活和保持树形。无论采取重剪截还是轻剪截的方法均应保持切口平滑,对截去大枝的切口处要涂漆,也可用塑料袋在枝顶部锯口包扎3~5cm,以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提高成活率。

2.4 挖坑

移植前要将栽植坑挖好,坑的大小应视根系直径而定,坚持大根大坑。一般坑的深度要比裸根或坨根深10~15cm,横径大的要深30cm。树坑的上下大小要一致,如有石块或建筑垃圾等要捡出,如果定植土比较差,就需进行换土和适当地施肥。

2.5 运输

挖掘后,根据直径大小选择运输方式,不能人工装运的应采用机械装运。运输过程中要保护好带土移植的大树土球,不能使其破碎散开,同时,还要防止树皮和枝条受损伤。

2.6 栽植

大树运到后必须尽快定植。首先按照施工设计要求,按树种分别将大树轻轻斜吊于定植穴内,撤除缠扎树冠的绳子,配合吊车将树冠立起扶正,仔细审视树形和环境,移动和调整树冠方位,将最美的一面调向空间最宽、最深的一方,要尽量符合原来的朝向,并保证定植深度适宜,然后撤除土球外包扎的绳包或箱板(草片等易烂软包装可不撤除,以防土球散开),分层夯实,把土球全埋于地下。此外,还要做好拦水树盘,灌足透水。

3 栽后管护

3.1 支撑

大树种植后应立即支撑固定,以防倾倒。正三角桩形式是最有利于树体稳定的,支撑点以树体高2/3处为好,支撑点要加垫保护层,以防伤皮。

3.2 浇水

大树移栽后,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是提高移栽大树成活率的关键。在大树挖刨过程中,由于根系受到较大的损伤而吸水能力大为降低,树体会因供水不足致体内水分代谢失去平衡而枯萎,因此,应把水分供应作为栽后管理措施的关键。一般在栽后要连赶3次水,第一次浇定根水,栽后立即浇透,边浇边用木棍插引水洞以引水下灌,确保将根系的底部浇透;第二次水在栽后第5d浇;第3次水在栽后第10d浇,以后可停水耧划保墒。若浇水过频、过多,土壤会含水量过大而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会抑制根系呼吸而对萌生新根不利。在停水一段时间后要视墒情浇水。

3.3 除萌

移植的大树生根后,全树上下常会憋发出很多萌蘖,为集中水分和养分,应将树干2.5m以下或树干第一个分枝以下的萌芽除去。为了保留较大的树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以尽早复壮树势,对树冠上的萌芽在生长期一般不作疏除处理,可在休眠期适当整理树形。选留中央领导干和几个生长方向好的主枝,将竞争枝和重叠枝疏除。

3.4 施肥

移植大树发芽后应及时补充肥料,由于根系吸肥能力弱,宜采取根外追肥,使用尿素、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配置成浓度为0.3%~0.5%的肥液,利用早晚时间叶面喷洒。待根系较多時再进行土壤施肥,土壤施肥时应薄肥勤施,以防伤根。

3.5 病虫害防治

大树移植后的缓苗期,由于树势较弱,大树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如各种类型的腐烂病、蛀干害虫等;新生的萌芽或嫩枝,由于组织幼嫩也易遭受病虫为害,如锈病、尺蠖、蚜虫等。轻者影响光合作用,重者危及树木成活,因此要及时防治。

3.6 防冻

在冬季霜冻时可用草绳等包裹树干与主枝,以减弱霜冻对大树的影响。现代的主要防冻措施是树干及主枝涂刷冻必施和防冻抗霜,以减弱冻害对大树的影响。

上一篇:设计采购管理系统下一篇:城市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