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分析(共8篇)
城市绿地系统分析 篇1
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专业技术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汪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科研所(100083)
【作者简介】高级风景园林师。1939 年生。1960 年于北京林学院园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园林管理、风景区规划设计工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
【提要】本文根据我国近50 年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发展轨迹,提出这门专业技术中一些核心技术,如指标体系、布局结构和城市设计等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以利于本专业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 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5当前许多城市正在制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大家所使用的规划模式, 是园林工作者从建国初期在学习前苏联“绿化建设”一书的基础上, 总结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并结合我国造园理论, 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专业技术。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的30 年间, 这项规划始终处在可有可无的状况下。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逐渐突出, 一些城市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进行防治污染工程的建设。相比之下城市绿化建设不仅经济, 而且还因改善城市环境的综合效益理想, 受到普遍的青睐。如特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 特区城市深圳、珠海, 风景城市杭州、桂林及部分工业城市、港口城市等, 因具有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 对外商投资增强了吸引力, 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评选园林城市的关键性条件, 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园林热的形势促进了园林专业规划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一、规划的核心问题
“绿地系统规划”中(以下简称“规划”)最明确的目标是绿地指标体系, 因指标是“规划”的重要量化标准。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产物,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聚集地。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对自身发展规划认识的不足, 常造成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各种失误, 因此, 不得不反复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地弥补这
种失误带来的危害。这正是城市规划的滚动发展及不断修编的目的之一, 也就是不断弥补城市开发建设中失误的规划方法的发展。“规划”需要解决城市生态环境失衡的问题, 重塑城市自然生态。这种再造的生态环境, 是由城市特殊的需要而构成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合。所以“规划”的绿地布局结构和功能特点是衡量“规划”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 也是“规划”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一个好的“规划”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首先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的一个单项规划, 属于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工作。不仅要解决绿化区内的分区布局、分类要求等, 还要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 提出控制与发展的具体要求, 因此, 它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混合体。
二、规划指标的性能
绿地指标必须是一个综合、周密的指标体系。国家对“绿地率”的要求是: 城市新建设区不低于30% , 旧城区不低于25%。城市绿地率是在城市用地平衡中作为争取绿地的法定手段, 但是仅靠这一指标并不能保证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保持或提高城市生态质量。这是因为目前国家严格控制占用农田扩大城市建设用地, 但又无法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不变, 绿地率控制下的绿地是一个恒量, 由于人口的增加, “人均绿地”指标中的绿地实际上成了一个变量。所以, 因人口增长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以“人均绿地”指标调控是不行的。要以城市的实际人口数进行计算, 提出合理的指标数值并与“城市绿地率”互相补充以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或提高。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的人口基数目前不应再用城市户籍人数计算, 应用城市实际承载人数。并根据调查测算, 确定出一个合理的城市进入公共地活动的人数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再确定合理的人均公共绿地的指标。特别是由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休假时间的增加, 进入公共绿地活动的实际人数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保证公共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游憩空间的情趣,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必须与绿地容量指标相结合, 组成一对相互控制和调整的组合指标, 以保证公共绿地总量和绿地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制约其它城市建设项目侵占现有公共绿地和规划公共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分布的均匀度”这一指标制定的习惯作法, 是提出各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但是在任何一个已建成的城市中, 公共绿地几乎无法实现均匀分布的要求。因此, 它必须和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的规划相结合, 以乘车和步行时间以及提供便利居民使用绿地的条件来发挥公共绿地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可供居民活动4 个小时的市级公园, 它的服务半径应当乘车不超过30~40 分钟。
为居民经常活动的区级公园它的服务半径应当是乘车不超过10 分钟、骑车不超过15 分钟的距离,否则在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的今天,公园的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 使公园也会因布局设置不合理而无法充分发挥其游憩功能。
至于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管理水平的指标, 也是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技术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各城市间差距较大, 统计计算方法难以规范化, 因此, 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辅助指标。它是随着树木成活和生长, 逐渐提高与绿地率相关的对照关系值。
总之,“规划”的指标体系包括:
(一)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相辅相成达到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质和量的平衡与提高的指标组。
(二)人均公共绿地和公共绿地容量及公共绿地均匀度三项指标的协调是保证公共绿地量与质的提高, 实现公共绿地能充分为居民享用的指标组。
(三)这样的组合指标体系其主要控制作用在于不断向城市总体规划反馈, 促使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功能的影响, 与城市总体协调, 增加绿地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绿地的布局结构
我们以往通常把城市实现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作为布局结构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它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口号,并不是规划的科学规律。因为,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国家建设部和各市园林局要求每一个城市的道路必须绿化,因此,道路必然会形成“绿线”。把城市的公共绿地视为绿点必然有路相通,绿点与绿线自然相通。每一个单位都必须植树绿化, 当然就形成一个较大的绿面。因此,城市中的点、线、面是非结合不可的。因而它不是城市绿地结构的布局原则, 而是绿化建设管理的必然结果。“规划”要设计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则是根据城市的环境危害源如: 地震;洪灾、风暴、高静风率;烟尘;噪音及水源的污染;人口及建筑的密度过高;温、湿度的过高过低等。这些危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环境因素, 怎样以绿地的布局结构形态进行消除、改善和缓解?当前国内外有些城市如建筑高密度的城市采用大面积城市中心绿地来提供富氧离子, 减低热岛效应;用楔形绿地或宽阔街道绿化将郊区森林的新鲜空气引入城市;用带状绿地、环城绿地作为防灾、防震用地等。这种结构布局方案往往较易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组成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 受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重视而被采纳。这些
实践有利于我们对布局结构理论的总结与发展。
四、城市绿化空间设计
城市景观可分为两大类型, 即人工建筑与构筑物景观和自然的植物与山、水景观。前者反映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水平, 后者体现了城市的生态景观和环境特色。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城市的景观特色和艺术风格。由于自然环境和城市建筑的融合, 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 根据每个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色和传统的历史文化, 在城市空间视线的焦点地段及典型的城市景观区, 进行城市空间设计和创意, 是城市的闪光点, 以反映现代城市富含绿量的新风貌, 也是在“规划”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为使城市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且能反映时代和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的新特色、让城市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学习、教育的阵地以及政治经济、精神文明的荟萃地, 促进智力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 展望二十一世纪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下, 改革开放的春风将会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中一项重要的专业技术规划, 同时也是城市文化艺术创作园地, 需要我们园林工作者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变化而去探索、去研究, 以促进本专业学科的提高与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分析 篇2
1.1 布里斯班市绿地系统的分类
澳大利亚的城市绿地系统并没有特别明确精细的分类系统, 而是一个大尺度空间范围的规划, 多被称为“绿地空间系统”, 且每个州与地方都有适合于本地区的分类情况。以布里斯班市为例, 它通过将栖息地、乡村、半乡村、开敞景观、公共空间、娱乐、风景和走廊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保护和管理, 以增强城市长远的可居性 (见表1) 。
1.2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建立初期, 源于前苏联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现行的分类系统是按照2002年, 由国家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来执行的。绿地属于城市用地, 而绿地又分为五大类, 十三中类 (见表2) 。
2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
2.1 澳大利亚的城市绿地布局
澳大利亚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 1970年以后的城市绿地规划重视将城市中的绿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河流、湿地等相结合, 并把各种类型的绿地连成网络, 同时考虑城市绿地与城市范围以外广阔的自然地段的联系, 使城市完全融入绿色环境,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而布里斯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河流、湿地为骨架, 形成了“楔向网状”布局结构, 使整个城市处于绿色环抱的自然环境之中。
布里斯班市绿地布局的优势在于, 把绿地连接成网, 成为城市规划整体的一部分, 与城市同步发展, 并充分尊重城市。在郊区和城市边缘地带建立大面积绿地, 再通过逐渐变窄的楔形绿带向城市延伸, 最后与城市内部的各个绿地连接起来, 形成“外大内小, 有效连接”的绿地系统, 这种绿地系统能够真正的起到带来生态效益, 缓解城市压力的作用, 同时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户外活动。与我国“见缝插绿, 灵活机动”的绿地系统相比, 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2.2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特点, 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块状绿地布局、带状绿地布局、楔状绿地布局和混合式布局。
由于我国土地的国家所有制, 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地毯式铺开, 由此造成城市的绿地系统也随着城市的蔓延呈散点式布置, 随着城市的发展由市中心到郊区逐渐展开。虽然每个城市在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都提出各绿地之间连接成网, 城市外围绿带保护等理念, 但在实施中却打了折扣,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大多呈块状和带状布局, 绿地的发展也是由内到外的。
带状绿地布局也存在于我国的较多城市, 一般这类布局形成主要以城市内的水系、道路、城墙为依托, 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如南京、苏州、西安、哈尔滨等。带状绿地布局很容易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 同时在相同面积的绿地中生态效益也高于块状绿地, 具有一定的连接作用。但由于形态多是狭长形, 不能起到较好的绿岛效应, 因此对改善城市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绿地系统布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际布局结构中没有连接成网, 城市的绿地系统骨架不清晰,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城市绿地率低、人均绿地面积小;
2) 城市绿地尤其是城市公园多集中在市区, 郊区及城市边缘的建成绿地面积小, 没有起到缓解城市环境压力的作用;
3) 不重视绿地与绿地之间的联系, 带状绿地欠缺, 没有有效的连接城市内外的绿地。
3 思考与借鉴
3.1 规划理念具体实用, 充分尊重当地生态环境
布里斯班市在引进景观生态理论以后, 就非常重视绿地规划的适用性, 充分根据自己本地的环境条件, 在充分调查考察的基础上, 编制适合当地的绿地系统规划条文, 并严格按照法律条文执行。
而我国多年来一直把“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近年来, 这一布局原则进一步演变为类似“环、块、点、楔、网状绿地相结合”等抽象的绿地布局模式, 城市真正需要的绿地和休憩空间节节退让, 不断被蚕食。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具有的广泛性、综合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被长期忽略。
3.2 重视保护自然环境, 不片面追求绿地评价指标
澳洲自然环境之美是世界公认的, 地广人稀, 到处都是绿水青山, 即使如此, 他们仍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如布里斯班市的环境保护已不局限于环境美化、空气清新, 尊重自然,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绿地系统的规划不仅仅停留在城市的范围, 从栖息地、乡村、半乡村到城市外围的农业区, 城市内部的娱乐空间、绿地公园等都在规划之列, 这种模糊但有大尺度的分类为绿地系统规划的广泛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几乎容纳了所有的自然环境和绿地。在规划中, 并没有特别强调绿地评价指标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这样一种自然生态规划理论指导下, 数字的量化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只是成为反映绿地规划建设成果的一种手段而已。
而我国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 绿地系统规划通常的技术路线是在城市的工业、居住、商贸、行政、交通等功能分区的用地规划基本定局后, 再把国标和地方关于各类绿地的绿化率和有关规范的绿化要求罗列一遍, 最后是以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这三项指标为目标, 但这些指标由于统计的模糊性以及不同城市的统计口径问题, 可比性和可复核性非常差, 根本无法反映城市绿地建设丰缺的实际情况, 反倒成为各个城市应付各种检查“心照不宣”的一种手段。
3.3 重视绿地之间的联系, 把绿地空间作为一个整体, 一个系统来考虑
布里斯班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把建设与上至生态环境的保护, 下至居住区环境质量的提高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考虑。因此, 在战略规划和发展控制规划中, 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在结构图上就明确标注了各种绿地、公园、游荡场地、联系绿地等等,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联系绿地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许多湿地、河流、排水渠、步行道、自行车道等等都被有机地协调组合在一起, 而且各自的功能都得到补充和强化。
反观我国的绿色空间系统, 虽然在规划中强调了点、线、面的结合, 但实际上还是比较分散、孤立的, 尤其是一些大的山林, 不容易进入;河道两岸的绿化往往被忽视, 主要是在一些新开发区, 这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摘要:在对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 对两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分类、布局、两国绿地系统规划的优劣势进行了归纳总结, 指出布里斯班市规划中的一些先进的理念与方法, 以及已经取得的环境和生态效益对中国城市环境改善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效益,绿地空间,布局结构
参考文献
[1]刘莹菲.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特点及对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启示[J].林业经济, 2001 (10) :29-31.
[2]罗蒙.澳大利亚城市规划管理研究——以布里斯班市为例[M].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9.
[3]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3.
[4]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5]吴亚伟.浅析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功能[J].山西建筑, 2007, 33 (7) :341-34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篇3
关键词:植被;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生态
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生态学作为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课题,在改善生態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显得尤其特别。生态学理念的最初出现到它在城市绿化规划代表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进步:从最初的观赏设计深化到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生态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构成的景观,是由斑块、廊道、边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性规划,重点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利用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环境设计。它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生态总体规划的城市特性、城市发展目标、用地规划等规定,科学的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内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区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最终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城市的生态性规划建设。
当今世界中,生态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的冲突越来越多,所以城市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酸雨、热岛效应、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都急切迫使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2.1 对城市绿地系统没有相适应的规范,导致规划中生搬硬套 我国对于绿地指标的规定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四项,定额指标相同。然而,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等各不相同,想要用定额指标来评判一座城市生态绿化的等级,明显是缺乏科学理性与依据、不够真实。
城市绿地应该和当地的城市建设相符、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长期照搬照抄苏联时代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 和一些构图的原则,特别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多年来一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
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具体的规划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划分、主管部门的分置不同等原因,经常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分离,形成两个单独的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形成的前后上下关系,迫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脱节。
2.3 现有绿地现状水平差,研究调查不规范 形成这种绿地指标虚高现象的原因,一是不少城市现状指标严重失真,规划指标存在不明确的现象。二是绿地规划指标提出比较盲目,依照相关规定和工作要求,采取简单类比的方法,对城市的现状、不同地区的差异考虑不够,一味追求规划的高指标。
2.4 规划协调性不高、互动性不够 由于专项规划的进行往往在总体规划完成后才开始,这样协调的难度非常大导致我们经常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只有将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很好地融合兼顾,才能有效地协调不同专项之间的矛盾。
3 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要素
由于不同城市环境基础和城市特征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各个城市都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规划。
3.1 根据城市现状建设 把握城市的基本特征,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的特色加以保护和运用,立足于建设现状和水平,制定实事求是的可操作的规划目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规划指标具体化。
3.2 对关键问题提出规划对策 对城市的绿地结构、背景、出入口等关键性的问题提出实施性规划对策,提高对下一层次规划、设计的指导性。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规划策略在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运用,规划意图才能得以实施。
3.3 增强各项规划之间协调 在规划的操作方式上,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互动,通过沟通和协调达到相互促进、提高规划整体水平和贯彻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城市绿地系统分析 篇4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专题培训心得
□ 解珊珊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第二期)专题培训历时四个周末时间,共涉及十项专业课题,并开展了形象生动的现场教学课程。
此次培训的课题内容广泛,专业性、关联性及延展性强,主要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十二五规划解读》、《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及其建构路径》、《山水城市的理想与框架》、《城市设计》、《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景观规划》、《项目开发与管理》、《政府管理遭遇物联网时代》、《环境评价与规划》十项专业课题。笔者通过在四川大学培训课程中的认真学习及课余的消化理解,扩展了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并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化学习及深入思考,就城市绿化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构想。
■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绿地系统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贯穿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利用反规划思维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
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
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
■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应是原产我国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 “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漫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市人居的需要。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
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展现生态园林城市真正含义。
城市绿地系统分析 篇5
阐述了城市绿色廊道系统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及生态价值,并在分析东营市西城区绿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西城区绿地廊道系统的方法,以加强城市孤立绿地斑块之间以及城市绿地与城郊外围自然环境的联系,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合理构建绿色廊道网络系统,西城区将新增绿地面积1 400 hm2,人均绿地面积将达到66 m2,城市与郊区的`绿地生态系统将贯通为一体,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范围将扩展到整个城区,为提高西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西城区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稳定性提供有力支持.
作 者:黄艺 陈晖 黄志基 蔡满堂 康俊水 HUANG Yi CHEN Hui HUANG Zhiji CAI Mantang KANG Junshui 作者单位:黄艺,陈晖,黄志基,蔡满堂,HUANG Yi,CHEN Hui,HUANG Zhiji,CAI Mantang(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康俊水,KANG Junshui(胜利油田胜大园林公司,东营,257002)
城市绿地系统分析 篇6
主要规划内容包括:1.现状分析;2.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规划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规划目标与指标、规划布局与结构;3.各类绿地规划;4.城市景观规划要点;5.城市生态环境要点;6.对相关规划的调整建议;7.树种规划;8.分期建设规划;9.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10.主要规划植物名录等附录.
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形式
按照我国城市的特点, 可以将绿地系统归纳为以下四种:1.块状绿地布局:此布局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以点块形式分布较均匀, 遍布于居民区内系统联系紧密, 但是对于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所起到的作用甚微, 多在旧城的改造中使用该种布局方式。2.带状绿地布局:可以利用河流湖泊、水系、城市道路等线性因素形成线状绿带, 该种绿地能够较容易的表现城市艺术面貌, 例如哈尔滨、苏州等。3.楔状绿地布局:一般利用地形的起伏等结合工业防护林、市郊农田布置, 绿地由城市郊区深入城市中心的嵌入型, 该种布局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走廊风向有显著作用。4.混合式绿地布局:综合城市绿地点、线、面各类形式, 构成比较完整的系统, 是前几种形式的综合。该种布局可以综合前几种的优点, 使得居民区获得最大效率最高的绿地效果, 丰富整体的城市景观。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2-2020年) 采用了一圈、一环、二心、三轴、四区、十一河、多园渗透的混合式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目前已经建设好的一部分来看能够起到较好的绿化效果, 丰富了太原市的新城市景观。
三、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要求
城市绿地布局怎样才算“系统”布局应该做到几点要求呢?总体目标是要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 以下几点要求互相联系缺一不可:1.布局合理:分析城市的实际情况, 按照城市现有的道路、水体等自然资源条件合理规划布局, 把各类绿地联系起来, 使得资源达到高效利用, 相互衔接构成综合点线面的绿地网。例如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三轴”以汾河为景观纵轴线, 迎泽大街和长风大街为景观横轴线;“一环”即是外高速两侧的50米-500米宽的绿化带。2.指标先进:城市绿地指标不仅要区分出来近期和远期规划, 还要区分出来各类绿地的指标, 先要做好各类绿地的划分分类统计, 这样才合理不重复不虚假。3.质量良好:城市绿地分类要做到多样化, 以满足城市生活与各类生产活动的需要, 还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充实的市民文化活动内容, 植物的选择上有合理的种类丰富的搭配形式充分体现城市的整体风貌。4.环境改善:尤其在居民区和生产工业区之间要设置好卫生防护林带起到对城市居民生活充分的保护作用。
四、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1.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合理选择绿化用地, 使得绿地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起到改善气候、净化空气。2.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规划时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 所跨的经纬度较大因此从南到北有很大区别, 一个城市的绿地规划不能生搬硬套简单模仿别的城市, 各城市甚至是各区规划都要实际出发。3.均衡分布、比例合理。在城市绿地规划时应该注意该城市各区绿地数量分布尽量均衡, 注意老城区的改造与利用。4.远近结合、合理安排。规划时要有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考虑到未来发展的规模。
参考文献
[1]车生泉, 王洪轮.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01 (3) .
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 篇7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58-2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因此,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必须加快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1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概述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由各种类型及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有着改善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环境优美的游憩地方的积极作用,其规划必须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发展需求,其特点主要有:①可持续发展化,具体是指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空间环境、技术经济以及管理体制的可持续性,规划的绿地系统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②生态园林化,是指生态效益要占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的首位,绿地规划工作的出发点要在生态效益上,具体体现在绿地率和绿视率达到最大化,科学合理地设置人工植物群落,提高单位面积绿地中的叶面积系数上;③地方特色化,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地方特色,利用乡土化植物及材料创设地方风貌。另外,还可以利用地方自然条件和人文风情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分类主要包括:一是以绿地的功能进行分类;二是城市规划用地平衡的计算口径,绿地系统要与计算口径保持一致;三是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特点,绿地分类应反映出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四是我国各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及气候特点,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类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名称;五是绿地的统计范围,投资来源及管理体制,要综合各类因素进行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
按照分类城市绿地系统主要有:第一,公共绿地。此类型的绿地是由市政建设投资修建并且经过艺术布局,具有一定的设施和内容,能够为群众提供浏览、休息、娱乐、游戏、科学技术活动及美化城市等功能的园林绿地。第二,生产绿地。此类型的绿地主要包括苗圃,花圃、药圃、园林部门所属的果园及各种林地,是专门为城市绿化设置的生产科研基地。第三,防护绿地。防护绿地主要是防护林,其功能是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第四,风景游览绿地。风景游览绿地指的是位于市郊具有大面积的自然风景或有文物古迹名胜的地方。第五,专用绿地。此类型的绿地是由单位或群众自建的仅供本单位的人使用,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及机关学校用地的绿地以及工业、企业、仓库用地的绿地。第六,街道绿地。街道绿地是附属于城市道路的绿地,具有遮荫、防尘、降噪、美化街景等功能。
2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与理念
2.1 规划原则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必须遵循以下5项原则:一是生态优先原则;二是绿地布局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三是以能够为人们提供日常游憩、生活需要的公园绿地为重点原则;四是根据规模大小分级管理园林绿地,就近服务并按规划时序分期建设;五是依据国家相关的规范与标准的定额指标来规划建设城市园林绿地。此外,还需坚持现代园林绿化系统性、前瞻性、参与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以及功能结合景观、城镇结合农村、近期结合远期、建设结合管理、需要结合可能的原则。
2.2 规划理念
第一,整体协调发展理念。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从着重考虑城镇“点”和“交通”线过渡到统筹兼顾市域“面”的阶段,要将重点放在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上,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将农村空间及生态空间纳入到绿地系统的规划范围内。第二,综合要素统筹考虑理念。如今,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规划模式,漠视环境成本所带来的巨大代价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基于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多元价值目标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第三,有限目标理念。有限目标理念指的是应对具有真正作用的内容进行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当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主要有:①确定全市域层面的自然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发展战略;②进行技术型和战略型相结合的宏观整体结构规划;③合理规划生态空间并确定开敞空间体系要素建立完善的开敞空间体系;④明确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及人文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的防护举措。另外还要建立合理的游憩体系、防灾体系等。
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规划观念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观,这是城市环境建设和评估的关键指标,也是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二,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绿地系统的具体规划要强调系统布局结构适应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共生。第三,保护环境资源观。此观念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第四,整合环境设计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整体环境规划项目,必须整合环境的设计观和理念去准确把握规划方向和内容。只有树立正确的规划观念,才能保障规划的实效性。
3.2 明确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内容,其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并加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战略性的指导作用,应积极倡导规划战略和战术的融合,实现对动态与稳定城市绿地发展关系的准确把握。另外,我们还要重视绿地系统生态空间布局结构的建立以及发展的多目标性,实现宏观控制、详细约束及具体引导设计的作用。
3.3 规划内容层次化
城市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以及群体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三个层面及尺度的空间状态,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也要从这三个层次入手分为市域大环境生态规划、规划区层次规划、规划建成区层次规划。其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宏观把握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和布局;建成区层次的绿地规划要将绿地建设指标体系、结构布局、规划特色反映及具体分类规划作为重点内容,从而实现结构控制、指标约束、分类引导以及可操作性较强的绿地系统规划。
3.4 绿地规划个性特色化
城市绿地空间的个性与特色化体现要有宏观层面规划的整体把握与中观层面详细规划阶段的拓展及设计阶段的完善,个性与特色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城所特征和产业特征等方面。特色的绿地系统规划要能够集中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需要、城市社会文化氛围、城市整体空间形态,要适应弹性运作机制。另外,运用强化手法进行绿地系统的规划具有较好的效果,一是从宏观结构布局层面入手,在结构层面充分体现城市特色资源,形成特色绿地系统框架;二是在不同类型的绿地规划中,尤其是公园绿地规划要分类整合、分级体现城市特色资源。
总之,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和理念,才能确保规划的编制效率和可操作性。需要在正确的规划观念的指导下,明确城市总体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实现规划内容的层次化以及特色化,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并且符合城市整体发展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
参 考 文 献
[1] 潘启辉.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浅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
[2] 吴凤婷,王兴伟.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绥棱县为例[J].活力,2014(12):110-110.
[3] 邓玉昆,张浩.东莞滨水地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初探——以东莞市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为例[J].城市建设,2010(20):285-287.
城市绿地规划总结 篇8
一、相关概念
1、城市绿地(urban green space)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包括六大类型:公共绿地,即各种公园、游憩林荫带;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位于市内或城郊的风景区绿地,即风景游览区、休养区、疗养区等。
城市绿地不包括:
(1)屋顶绿化、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和室内绿化;
(2)以物质生产为主的林地、耕地、牧草地、果园和竹园等地;
(3)城市规划中不列入“绿地”的水域。
2、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 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 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
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是指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和道路绿化与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在规划时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4、市公园运动(The City Park Movement)
1858年,奥姆斯特德(F.L.Olmsted)——纽约中央公园
由以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 ②“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1898年﹐E·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④现代建筑运动
1922年,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明日的城市”规划方案
柯布西埃以建筑美学的角度,从根本上向旧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这意味着20世纪初期“新建筑运动”向学院派及古典主义建筑的冲击扩大到城市规划的领域。
城市按功能进行分区、降低城市的建筑密度、城市道路应根据功能和车速分类设计 ⑥雅典宪章 基本观点:
(1)城市非孤立整体,城市、乡村和周围环境应构成一个整体区域,以一个经济单位的区域规划代替孤立的城市规划。
(2)一个城市的规划应与区域规划、国家规划相配合。
(3)影响城市变化的因素一直在变,因而城市变化应预见到城市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发展。
(4)城市规划要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确定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各个城市应当针对各地不同的景观、文化、历史条件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其目的就是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最佳环境系统。具体体现在保护与改善城市自然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强化审美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娱乐、健康所需要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优越条件。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本地实际条件和发展前景,确定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2)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选择用地、合理布局,确定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性质,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生产和生活水平、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水平,贯彻绿地定额指标,统计调整绿地的各类指标,拟定分期建设指标。 3)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修编阶段,提出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划出控制、保留的绿化用地。修订分期建设及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 4)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文件。
5)对重点公共绿地、提出示意图、规划方案及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绿地的性质、位置、规模、环境、服务对象、布局形式、主要设施项目、建设年限等等,作为详细规划设计的依据。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和原则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由四部分内容组成:1)相关法律、法规;2)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3)相关的各类城市规划;4)当地现状基础条件。
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颁布的法规文件与技术规范是规划的法定依据;已获得上级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其相关规划,是规划的基本依据;当地的现状条件,是规划的基础依据,作为规划用地与指标计算等规划过程的起点条件。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服务总体,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在其框架内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工业企业、公共建筑、居住区、交通道 2 路、管线工程等因素,统筹按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
2)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地形地质特点。各类绿地的选择、布局方式、面积大小、定额指标等都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不要盲目模仿,片面追求某种形式、指标等。 3)多方兼顾,均衡分布,比例合理
城市各种类型的绿地在功能、性质、规模、内容、投资等方面各有利弊,因而在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多方兼顾,做到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使各类绿地用地比例合理,均衡分布于全市之中,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4)长远规划,近期安排,远近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研究城市远期发展的规模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的要求,制定远景目标和远期发展规划,又要根据当前国民经济能力等,分别轻重缓急,安排近期目标和工程项目,以及考虑由近及远的过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着重研究近中期安排,远近结合,避免造成以后改造的困难和浪费。
5)结合生产,增加收入,一举多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在发挥绿地休息游览、保护环境、美化市容等综合功能的前提下,注意结合旅游、生产,开展多种经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增加经济收入。
6)生态优先,系统整合,与时俱进
高度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保障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平衡发展;城市公共绿地要做到均衡布置,满足市民的日常游憩生活需要;带状绿地要在城市中合理穿插,形成网络分布;城乡各类绿地要有机组合,形成生态绿地系统。
4.7.2 城市绿地系统功能
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1)改善小气候
(a)调节气温
太阳辐射的60%~80%被成荫的树木及覆盖了地面的植被所吸收,而其中90%的热能为植物的蒸腾作用所消耗,这样就大大削弱了由太阳辐射造成的地表散热而减少了空气升温的热源。除了局部绿化所产生的不同气温、表面温度和辐射温度的差别外,大面积的绿地覆盖对气温的调节则更加明显(表1-2)。
(b)调节湿度
近年来,城市除了受到“热岛” 的困扰,“干岛 ”问题也日益突出。发挥绿地调节湿度的作用对于解决“干岛 ”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杭州植物园经过两年观测研究,在 2003年提出杭州的干岛效应明显存在,其中风景区和城郊的相对湿度显著地高于城区。城区公园比城区相对湿度也大约要大2%左右。因此,(c)调节气流
绿地对气流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静风时,绿地有利于促进城市空气的气流交换,产生微风并改善市区的空气卫生条件,特别在夏季,通过带状绿化引导气流和季风,对城市通风降温效果明显;
另一方面在冬季及暴风袭击时,绿地中的林带则能降低风速,保护城市免受寒风和风沙之害。
城市带状绿化包括城市道路与滨水绿地,它们都是城市绿色的通风渠道,特别是带状绿地的方向与该地的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将城市郊区的气流随着风 3 势引入城市中心地区。因此在城市周围部署大片楔形绿地,对于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环境有积极的作用(图 1-2)。
城市的气温高,如同一个“热岛 ”,热空气的上升,四周大面积田野森林的冷空气就会不断地向城市建筑地区流动,形成区域性的气体环流,这种气体交换促进了市区污染气体的扩散和稀释,并输入了周围的新鲜空气,改善了通风条件。特别是在夏季这种由温差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在静风时其作用尤感突出(图1-3)。
在冬季和暴雨时,绿地能发挥防风作用。绿地能降低风速,当风穿越树林时,树木枝叶摇曳以及气流和枝叶间的摩可以消耗部分风能,并且将风割成很多小涡流,这些方向不一的小涡流彼此干扰又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从而降低了风速(图1-4)。
(2)净化空气的功能
(a)增加氧气含量
(b)吸收有害气体(3)防止公害灾害
(a)降低噪声的作用
城市中的汽车、火车、船舶和飞机所产生的噪声;工业生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噪声;以及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带来的噪声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应用造林绿化来降低噪声的危害,是一种方式
一些研究材料表明,声音经过30米宽林带可以降低6~8分贝(扣除自然衰减),40米宽林带可以降低10~15分贝。公路两旁设有乔灌木搭配15米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一半。高 1.7米、宽 1.8米的海桐“绿坪”能降低噪声5~6分贝。这些测定,都说明绿化,特别是组合密实的绿化带对减弱噪声有积极的作用 (b)净化水体和土壤的作用
(c)涵蓄水源及保护地下水 (d)保护生物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土壤环境
2、园林绿地的空间功能(1)安全防护作用
(a)避震防火的作用
(b)备战防空、防放射性污染(2)提供游憩度假的条件 (a)日常户外活动
(b)文化宣传、科普教育 (c)旅游度假
(d)度假及休闲疗养的基地
3、园林绿地的精神功能(1)美化城市、装饰环境(2)自然美、艺术美和创造性
(a)植物的自然特性,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b)满足人的情感生活的追求、道德修养的追求和人际交往的追求。
(c)要满足人们创造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知识作为武器。
4、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1)直接经济效益
(a)物质经济收入
(b)旅游观赏收入(2)间接经济效益
园林绿地的价值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价值,结合其生态环境效益来计算,其价值是巨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4.7.3 城市绿地的分类与指标
1、城市绿地分类
(1)国外的城市绿地分类
德国将城市绿地分为郊外森林公园、市民公园、运动娱乐公园、广场、分区公园、交通绿地等。
美国(洛杉矶市)将公园与游憩用地(Park and Recreation)分为游戏场、邻里运动场、地区运动场、体育运动中心、城市公园、区域公园、海岸、野营地、特殊公园、文化遗迹、空地、保护地等。
前苏联将城市绿地划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特殊用途绿地
日本城市绿地共分为九大类。日本城市绿地分类的发展变化状况列表比较见表2-2。(2)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将城市绿地分为5大类、13个中类和11个小类
1)公园绿地(G1)——对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G2)——主要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它是城市绿化材料的重要来源,对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3)防护绿地(G3)——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4)附属绿地(G4)——是指城市建设用地(除G1、G2、G3之外)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5)其他绿地(G5)——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2、城市绿地指标
绿地指标是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基本标志,它反映着一个时期的经济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及文化生活水平。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保护环境、调节气候方面的功能作用,兼顾节省城市用地及城市建设的投资,方便人民的生产、生活,城市中园林绿地的比重要适当合理,在一定时期内应有一合理的指标。
1)城市绿地指标的作用
(1)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绿化效果,是评价城市环境的质量和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是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性的数据。
(3)指导城市备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如推算城市公园及苗圃的合理规模等,以及估算城建投资计划。
(4)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为科学研究积累经验数据,既可以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定量分析、数量统计、电子计算技术应用等更先进、更严密的方法提供可比的数据,义可为国 5 家有父技术标难或规范的制订与修改,提供基础数据。
2)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
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城市性质 城市规模
城市的自然条件 城市现状 3)城市绿地指标
(1)城市绿地系统的指标
主要控制的绿地指标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绿视率。 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 号)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城市绿地指标的统计计算公式为:
(a)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城市人口数量
式中:公园绿地包括了综合公园G11(含市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G12(含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公园G13(如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等其他公园),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等。
(b)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c)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的总和。
(d)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人口数量
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的总和。
(e)绿视率
--从环境行为心理学方面考虑,人们对于环境绿化的感知。侧重于绿化的立体构成
绿视率:眼睛看到绿化的面积占整个圆形面积的百分数
“绿视率”理论认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的感觉最为舒适
实验证明,不同面积的绿化以及不同质量的绿化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最佳为40%左右
(2)国内外城市绿地指标比较
国外城市绿地建设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参见表 2-4
20世纪60年代德国提出:每个居民需要40平方米质量很高的绿地,才能达到人类生存所需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提出了在新建城镇人均公园绿地应达到68平方米的新标准。
20世纪70年代后期,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提出城市的最佳居住环境标准是达到每人拥有60平方米公园绿地指标。
1986年~1999年,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6.86%提高到27.44%,绿地率由15%提高 到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6.25平方米。(3)国家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指标要求
(a)城市用地标准
中国各类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十分有限,详见表2-6。在《城市用地分类域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中在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时,人均单项用地绿地指标≥9.0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7.0平方米。(b)《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
1993年,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九条,为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文件,提出了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表2-7)。(c)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5]43)(d)其他有关规定
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中,对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目标提出要求:“ 到200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 2004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提到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8%以上。”
4.7.4 城市绿地规划布局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与要求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没的发展,城市的绿地布局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从单个园林和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群体园林和为整个城市服务。绿地布局耍从人与生物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高度来要求。
园林绿地布局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满足全市居民方便的文化娱乐、休想游览的要求;
2.满足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安全的要求;
3.达到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4.满足城市景观艺术的要求。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
布局合理: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均匀分布各级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使全市居民都具有同样利用的条件。结合城市各级道路及水系规划,开辟纵横分布于全市的带状绿地。市郊大面积生态防护林,形成楔形绿地。把各级各类绿地联系起来,互相衔接,组成连续不断的绿地网络。
指标先进:城市绿地各项指标不仅要分近期与远期,还要分别列出各类绿地的指标。
质量良好:城市绿地种类不仅要种类多样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及生产活动的需要,同时还应具有科学性,园林绿地包含生态环境多样性以利保证生物多样性,园林艺术水平上乘,以及充实的历史文化内容,完善的服务设施等。
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日照指数、沙尘暴、工业污染、热岛效应等方面得到改善。
2.城市绿地布局的模式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要按照生态优化、因地制宜、均衡分布与就近服务等原则,对各类城市绿地址行空间布局
首先,保证必要的绿化用地,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前提条件
其次,城区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府当相对均匀分布,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各类绿地,应当合理布局,并在城市周围和各功能组团间安排适当面积的绿化隔离带。
第三,在工业区和居住区布局时,要考虑设置卫生防护林带;在河湖水系整治时,要考虑安排水源涵养林带和贼巾通风林带;在公共建筑与生活居作用地内,要优先布局公共绿地;在城市街道规划时,要尽可能将沿街建筑红线后退,预留出道路绿化用地。
从世界各国城市绿地布局形式的发展情况来看,有8种基本模式,即:点状、环状剧状、楔状、放射状、放射环状、带状、指状。如图2-7所示。
在我国,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常用的形式有以下4种
1)块状绿地布局
将绿地成块状均匀的分布在城市中,方便居民使用,多应用于旧城改建中。这种块状绿地的布局方式,可以做到均匀分布,接近居民,方便居民使用。但对构成城市整体纳艺术面貌作用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也不显著。如上海、天津、武汉、大连、青岛和佛山等城市。2)带状绿地布局
多数是由于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如哈尔摈、苏州、西安、南京等地。带状绿地布局有利于改善和表现城市的环境艺术风貌。3)楔形绿地布局
利用从郊区伸入市中心由宽到窄的楔形绿地,称为楔形绿地。楔形绿地布局有利于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的引入市区,能较好的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体现,如合肥。
4)混合式绿地布局
它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利用,可以做到城市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结合,组成较完整的体系。其优点是能够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有利于就近地区气候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艺术面貌。各类绿地布局 1)公园绿地布置
城市中心区的公园绿地分5种类型——市级、区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街旁绿地和带状公园。
市级综合公园服务半径为2000m,区级综合公园服务半径为1000m,社区公园服务半径为500m,街旁绿地和带状公园服务半径为200m。
主城区公园绿地的布局结构,确保居民户外步行200m半径内可以到达一个面积不小于400m2的公园绿地,步行500m半径内可以到达一个不小于5000m2的公园绿地,步行1000m半径内可以到达一个不小于3hm2的公园绿地,使得公园绿地成为居民户外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2)保护绿地布局
根据城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建设用地布局,在不同区域内规划设置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以充分发挥绿地的防护功能,主要是沿高速公路、快速干道、铁路、高压 8 走廊、河海沿岸建设防护绿地;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和其他容易引起环境污染的设施周围建设防护绿地。 保护绿地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防护林包括防风林、防火林、减噪声林等。
第二,沿滨海地区、水源地、河道、排洪沟、溪流等地设置防护绿地,沿穿越主城区主要排洪河道两岸设置防护绿地,两侧宽度各不少于15m。如水道两岸是城市的主要水体,在其两侧分别预留宽50m的防护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不得纳入建设用地范围。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河段两岸不准建设区宽度不少于100m,水库两岸不准建设区的宽度不少于500m。
第三,主城区内城市干道规划红线外,两侧建筑后退地带和公路规划红线,外侧不准建筑区,除按城市规划设置人流集散场地外,均应建造绿化防护隔离带。铁路及城铁沿线两侧的防护绿化带宽度每侧不得少于50m。城市快速干道两侧绿化防护隔离带宽度为20-50m。城市干道红线宽度26m以下的,两侧绿化防护隔离带宽度为2-5m;道路红线宽度26-60m的,两侧各5-10m;道路红线宽度60m以上,两侧各不少于10m。
第四,在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的两侧进行防护绿地的建设,以防止噪声和汽车尾气污染。
第五,文物古迹周边结合城市绿地建设,依据保护区的范围周边设置有防护功能的林带。
第六,穿过城市用地的高压走廊下设置安全隔离绿化带,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建设高压走廊隔离绿化带
第七,二、三类工业区外围应营造卫生隔离带,宽度在30m以上。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卫生防护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少于30m,一般要结合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布置。在上风向的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应加大绿地宽度。垃圾填埋场、污染处理厂,下风向需建设宽度为500-800m的卫生隔离带。
3)附属绿地规划
附属绿地存在于城市各类用地之中,是城市绿地系统“点”“线”“面”“网”几个层次中的“面”。附属绿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但在城市中占地多,分布广,是城市绿化的基础之一。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附属绿地的绿地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
附属绿地的绿地率指标,确定了主城区各类城市用地中绿地所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为最大程度改善市区的环境质量和方便居民使用,应鼓励在城市规划的详细规划阶段、修建设计和建设中超越以上指标,并提倡进行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以达到在不占用土地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城市绿化量。
道路附属绿地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道路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少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少于20%。现状道路达不到上述指标要求的,应在今后的道路改选中达到标推。
城市重点路段是指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城市出人口、城市主要公建如市政、城市中心广场周围的道路以及城市景观要求较高的林阴路等区段。
居住区附属绿地规划绿地率不低于40%,小区级公园按人均1m2、服务半径200m的标准规划。旧城及“城中村”改造时其绿化用地不低于35%。
4、案例
(1)伦敦
伦敦由内伦敦和外伦敦组成,又称大伦敦。早在1580年,为限制伦敦城市用地 的无限扩张,第一次提出了规划绿带的想法。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在伦敦周围建立一条绿带;1938年英国正式颁布了“绿带法”(Green Belt Act),确定在市区周围保留2000平方公里的绿带面积,绿带宽13~24公里。由于城市产业和人口规模的膨胀,1944年,大伦敦区域规划公开发表。规划以分散伦敦城区过密人口和产业为目的,在伦敦行政区周围划分了4个环形地带,即内城环、郊区环、绿带环、乡村环,如图所示。在绿带内除部分可作农业用地外,不准建设工厂和住宅。
近年来,伦敦越来越重视增加绿地空间的公众可达性,提高绿地的连接性,提供花园到公园、公园到公园道、公园道到绿楔、绿楔到绿带的便利通道。
绿地空间的规划从公园系统转为多功能的绿道,拓展大型绿地的影响和服务半径,增加与周边地区的内在连接,通过绿色网络的连接,形成高质量的绿色空间。 此外,伦敦绿地非常重视自然保育功能,通过绿地自然化、建设生态公园、废弃地生、态改造、河流管理、人工动植物栖息地创建等措施,为野生生物提供自然生境,各自治区均编制自然保育规划,执行生物多样性行动规划,进行植被管理。
(2)上海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的总体布局呈现出“环”、“楔”、“廊”、“园”、“林”的形式。规划以“一纵两横三环”为骨架、以“多片多园”为基础、以“绿色廊道”为网络,形成互为交融、有机联系的中心城绿地布局结构。
在规划理念上,创造生态“源”林—建设城市森林,构筑“水都绿城”—让城市重回滨水,构筑城市“绿岛”—平衡城市“热岛”,构筑“绿色动感都市”—建设绿色标志性景观空间(图2-9)。
(3)深圳
深圳市依托自然山水条件形成了大气连绵的城市绿地系统,令人印象深刻(图2-10)。
(4)江门
【城市绿地系统分析】推荐阅读: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08-26
城市绿地09-11
城市绿地管理05-16
城市绿地景观08-11
城市街头绿地10-13
城市应急避难绿地06-17
城市绿地规划特色07-05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12-05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08-17
城市绿地色彩景观规划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