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景观

2024-08-11

城市绿地景观(精选12篇)

城市绿地景观 篇1

1 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 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 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 (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 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 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 种群间相互协调, 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 具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 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 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 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 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 即在园林建设当中, 模仿自然生态景观, 通过艺术加工, 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 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 以植物造景为主, 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2 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 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 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 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 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 以艺术为手段, 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 以内容美为核心, 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 静中寓动, 动中求静, 静态景物中有动感, 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 烘托、借衬, 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 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 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 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 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 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 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3 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 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 增加更多的绿量, 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 适应性强, 枝繁叶茂, 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 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 则显绿量不足, 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 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 减少草坪花坛。同时, 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 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 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 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 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 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 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 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风格多样, 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 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 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 地方特色越强, 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 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 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 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 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 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 让市民亲近绿地, 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5 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 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 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 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遵循生态原则, 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 就存在缺陷, 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

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 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 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 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 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 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 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 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 因此, 以绿为主是城市绿化的着眼点。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 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 起到点景的作用。

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 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 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 来表现植物造景的艺术化。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 极富变化的动景, 丰富了城市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

摘要: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 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 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既要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 又要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美与四周环境协调, 以及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城市绿地不同植物配置形式, 能构成多样化的园林观赏空间, 造成不同的景观效果, 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选择合理的植物, 是绿地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形成城市绿地风格, 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在绿地景观营构时, 不仅要注意植物的自然生态特性, 更要考虑城市的特殊生态条件, 才能保证植物生长茂盛, 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园林, 2008, 1.

[2]王祥荣, 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1.

[3]江铭, 居住区规划设计探析, 生态园林论文续集, 2003, 15.

城市绿地景观 篇2

朱 鹏,姚亦锋,张培刚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能够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概括了其

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一系列问题,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对本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将整

个研究地区分成“区域层面、分区层面以及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利用景观生态中相关

原理分别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的绿地系统结构。关键词:景观生态;绿地系统;绿道;绿地斑块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05259(原1002-1264)(2006)01-0017-0

3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Exploration o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ZHUPeng,YAOYi-feng,ZHANG Pei-gang

(Department of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Itwas a scientific method that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was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First,some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were very useful to urban space system planning.Then

Xinbei District of Zhangzhou,Jiangsu Province,China was taken as an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was summarized and its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Then the region green

space planningwas studied by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landscape ecology.The Xinbei District was separated into the

three followingscale levels: bigscale ofthewhole region, mediumscale of subregion and small scale ofthe specific plan-

ning and design.The each scale levelwas studied separately bythe relational theoryof landscape ecology.At last itmade

the green space system structure very clear, supplemented in function and unitedorganically.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green space system;greenway;green patch

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城市中

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于改善城市区域的生态质量,保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塑造

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

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地系统进行研究,能

够保证从整个区域景观整体出发,探索其景观和生

态之间的关系,兼顾到绿地系统的景观和生态两方

面的功能,从而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对绿地系

统的科学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可见从景观生态

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景观生态理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

科,它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

型组成、空间配置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

学科[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分述

如下。

1.1 景观格局模式

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有以下2种景观格局模式:

一种是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本格局即不可替代格

局模式[2],另一种是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

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最优的景观格局模

式[3],这2种格局模式都强调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

块的完整性。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这2种格局模

式,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要确定并保护对整个区

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的大型绿色植被斑块,并保

持其完整性。同时在人口密度大的建成区分散建立

小的绿地斑块,做到各类绿地斑块大的集中,小的分散。

1.2 绿道理论与绿地系统规划

绿道(greenway)是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质量和提

供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的绿色线状廊道[4]。主要有以

下3种类型,一种是沿着河流、海岸线以及山脊线或

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

要的生态意义的自然系统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种是

沿着河流、风景道路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道;第三种是连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地区的绿道[5]。

1.3 景观结构与绿地系统规划

在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都

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

景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patch-corridor-ma-

trix)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6]。在城市分区的绿地

系统的具体规划布局中可采用景观构成的基本模

式,确定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和廊道。

1.4 绿地斑块的配置形态

特纳在1987年提出了6种绿地斑块的配置形

态,即可容纳多种休闲活动的集中性配置、相同服务

半径的均等型配置、与其他公共设施的配置相结合的混合型配置、沿建筑物边缘配置的边缘结合型、保

护水环境和生物的水系活用型和蛛网系统型[7]。在微观层面的绿地系统的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

不同地点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其绿地斑块的配

置形式。

1.5 绿道中植被的宽度

要满足基本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城市景观中

沿着河流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30 m以上,沿着

道路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60 m以上;对于观赏

游憩绿道或者道路防护绿道来说,600~1 200 m宽

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8]。

1.6 植被的配置

绿地廊道和斑块最好由本地植物种类为主要组

成,不同植被具有不同的绿色容积率(表1),在其内

部要建立起绿色容积率高的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多

样化的植物群落[9]。

表1 不同植被的绿色容积率

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绿色容积率(Green plot ratio)

草坪

1花园或小灌木

3农田作物

4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植物群落6

湿地6新北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

新北区位于常州市的北部,它北临长江,南接常

州市老城区,西面与丹阳市相临,东面与江阴市相

接,总面积为439 km2。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

塘众多;气候温暖湿润,属于江南鱼米之乡。

2.1 绿化整体概况及存在问题

新北区在整体上是以公路、铁路两侧的防护绿

地廊道,区内的主要河流两侧的防护绿地廊道为基

本骨架;辅以产业园绿地、大型主题公园、路间绿地

等绿地斑块所共同形成的一种方格网式的绿地

结构。

其绿化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建成区内外景观生

态格局和过程缺乏持续性联系,绿地斑块之间缺乏

联系,同时建成区与区域景观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园林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偏少且分布不均匀;建成区绿化景观效果不好,生态效益差;绿色斑块不断受

到各种工业斑块等的挤压等。

2.2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在新北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中,在大的框架方

面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原理,将规划区分为区

域层面、分区层面和微观具体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

面,分别进行规划研究。在区域层面主要是规划确

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然植被斑块;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

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体设计

层面主要是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内部植被的配置形态以及地方特色及历

史文脉的体现。

2.2.1 区域层面

根据新北区的现状条件,全区规划建立三纵(常

泰高速、得胜河、藻港河)和三横(滨江、镇南铁路、沪

宁高速铁路)绿道网络,并根据景观基质特征的不

同,将全区分成生态林地区、生态农田区、生态隔离

区、重化工业区、居住生活区以及2个传统工业区7

个景观区。根据景观格局原理并结合本区域的实际

情况,将生态林地区和生态农田区作为本区域的大

型植被斑块,保护并保持其完整性。将对林区产生

破坏作用的各类工业搬离林区,建设原生态型的自

然保护区;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点斑块和工厂斑块向

其蔓延和侵袭。

藻港河绿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得胜河和滨江绿道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重要的水源地及生物多样性,作为生物栖息和迁移的重要

场所;沪宁高铁、镇南铁路和常泰高速这3条绿道的主要功能是隔离污染源,改善两侧的环境质量。

2.2.2 分区层面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二级绿道,并根据“斑块-廊道-基质”景

观构成模式确定中心城区(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

18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卷1期 2006年的居住生活环境。

各个景观分区重要的绿地斑块如下:生态林区

是小黄山斑块;生态农田区是农业示范园;生态隔离

区是芦苇湿地斑块和森林公园斑块;重化工业区是

水源保护区斑块和环保园绿地斑块;居住生活区是

中心公园斑块和电子园斑块;2个传统的工业区是

农业观光园斑块和中华恐龙园斑块。

对于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体

上以“一横三纵”的绿色景观廊道构建本区域的景观

框架,一横指新龙中心景观绿带,三纵是指沿得胜

河、龙江路和藻港河的绿色廊道。同时建设新龙中

心公园绿地斑块,完善电子园绿地斑块,通过新龙中

心绿带以及藻港河将新龙中心公园、电子园以及恐

龙园这几个大型的绿地斑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优美的绿色景观,提高居住区景观和环境品质,成为整个

新龙居住区的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另外在各个居住

分区建设小型的居住分区绿地斑块,方便各个居住

分区的居民就近的活动和休闲的需要。

其中2条比较重要的二级绿道,一条是区域西

部的孟河绿道,它连接了本区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

产(东岳庙、九龙禅寺等),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具有非

常重要的价值;另一条是区域南部的新机场绿道,它

具有改善环境质量塑造和美化区域的景观形象,以

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2.2.3 具体规划设计层面

(1)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

在绿地斑块的布局过程中,一方面要建设街区

公园、市民广场、主题公园等大型的绿地斑块,它们

主要以“集中型”配置方式为主,为整个区域服务;另

一方面,要在各个居住区、工业区内部建设小的绿地

斑块,它们以“均等型和混合型”配置为主,为各个小

区内部服务。

(2)植被的宽度及内部配置

根据前面的理论以及新北区本地的实际情况,镇南铁路和沪宁高速铁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0m,藻港河、得胜河以及滨江绿道的植被宽度设

计为100m,常泰高速公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m。同时在内部植被配置中,应采取绿色容积率

高的草木、灌木、乔木组成的高密度多样化的植被配

置方式,树木配置以本地的优势树种水杉为主,同时

辅助配以其他的一些树种。

(3)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的体现

在新北区绿地规划中必须尊重文化,把握园林

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尽量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的内涵,绿化要结合本地的一些历史遗迹景点来进行,并通过道路和河流等绿色廊道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园林绿

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或

其他方面相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结论

本文概括总结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和

借鉴意义的景观生态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在实证研

究部分,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常州市新北

区绿化的现状特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区域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

在大的框架方面,将整个区域划分成“区域层面、分

区层面、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在区域

层面规划确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

然植被斑块;在分区层面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

体设计层面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等内容,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有

机联系的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2]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 市规划,1997,(3):27-31.[3]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17(4):356-364.[4] Little, C.E.Greenways for America[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MD,1990.[5] J.G.Fàbos.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 321-342.[6] Richard T.,T.Forman.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7] 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64-65.[8]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1):

44-48.[9] 李锋,王如松,Juergen Paulussen.北京市绿色空间生态概念规划 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4):61-64.作者简介:朱鹏(1981-),男,山东肥城人,现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 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已 发表论文2篇。

城市绿地景观 篇3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 patch) 、廊道( corr idor ) 和基质( matrix ) 等景观要素构成的,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 homogeneity) 、外部具有相对异质( heterogeneity) 的景观要素, 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 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以及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增加斑块连通性, 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和通道。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2.1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城市公园系统。主要是人工景观, 在环境资源斑块和残存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斑块, 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斑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 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斑块和努力维护, 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 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也正因此, 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 同时美化环境, 丰富城市景观。

2)城市绿地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 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斑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斑块, 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 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承担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 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提供了可能。

3) 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 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塊,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2.2景观生态建设

1) 斑块建设。城市公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斑块, 其形状、大小、面积将影响邻接斑块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程度。公园应位于所谓的节点位置。节点是指廊道的交接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 对“流”有重要意义,其环线或供选择的路线能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同时必须注重景观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 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

2) 绿色廊道建设。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 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郊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连接。在市区内, 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商业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 增加连通性。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 消除热岛效应, 冬季利用防风林带阻挡寒风侵袭城市。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 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功能单元组成。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 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 40%, 10 m2, 6 m2 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形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不能有效地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 不能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生态理论主张以自然条件为依托, 倡导生态园林, 一方面城市绿化规划要求规划城市开发空间和加强自然保护, 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 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 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 与生态区(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 结合起来, 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 使人的生活环境同自然成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艳,孙青丽.浅析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2]魏左平,魏金平,李青丰.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化[J].北方园艺,2007年04期

城市绿地景观 篇4

关键词:旱地,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计

水是生命的源泉, 万事万物离不开水的滋润与养育。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 城市绿地率不断提高, 绿地中水景的营造得到大力的发展, 并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但是,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建设还存在着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其对于干旱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 这是一个值得城市规划研究者关注的领域, 对干旱地区城市滨河绿地景观的技术研究、特色文化研究以及产业模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突出生态原则、带动地方经济、为市民称道的开放性休闲空间。

1 石家庄民心河建设的背景及组成部分

1.1 民心河建设的背景和概况由于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 属温

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降雨多集中在夏季, 其它三季雨水量较少, 且冬春时节多风, 使得石家庄常年气候较为干燥。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口密度不断加大, 城市建筑密度不断提高, 市区内缺少河湖水面, 城市“热岛效应”日趋突出。为了缓解市区内干燥、风大、炎热、土多的现象, 河北省委、省政府和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市区内旧排水沟改建成一条环绕整个市区的开放型滨河绿地。于是民心河于1997年动工兴建至1999年完工, 河道全长56.9公里, 水面宽度20米, 水面积249.66万平方米, 两岸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农灌季节引岗南、黄壁庄水库之水经流石津灌渠入市, 年引水量3058万立方米, 非农灌季节利用符合标准的二次处理水及其它水源向民心河补水。民心河的建设, 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增加3平方米, 初步改善了市区环境质量成为石家庄市的景观标志。

1.2 民心河工程的组成部分

1.2.1 河道工程河道分为五条:

北线西起田庄涵洞, 东至土贤庄, 长24.15公里;西线北起北防洪堤, 南至南泄洪区, 长16.6公里, 南线西起长丰路, 东至体育大街, 长7.17公里, 东线北起石德铁路, 南至体育大街, 长8.05公里。

1.2.2 绿化工程绿化河道两岸;新建、改建22座公园、游园。

1.2.3 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排水管道30公里, 实行雨污分流, 确保污水不流入河道[1]。

2 石家庄民心河绿地景观现状分析

2.1 植物景观季相变化分析石家庄民心河周边绿地植物配植注重季相变化, 并且能够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

在春季柳树最先吐芽, 接着迎春、连翘、碧桃、山杏、玉兰、贴梗海棠、紫荆等植物的鲜花竞相开放, 姹紫嫣红, 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夏季有垂柳、国槐、悬铃木等高大的乔木形成较好的遮阴效果, 草坪中点缀的月季、紫薇、美人蕉等植物, 花朵鲜艳, 分外傲人。在秋季有黄栌、五角枫、银杏等观彩色叶植物, 及柿树、栾树、金银木等观果, 营造一片收获的景象。在冬季有红瑞木、鸡麻、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以及松柏类植物增添北方单调的景观。同时, 在树种选择上, 多采用乡土树种, 以保证成活率和节水性。在植物竖向设计上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种植模式, 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2 水环境景观分析民心河由于是由旧市内排水沟改建而成,

因此具有河道窄, 河床浅, 河流短, 环境容量小, 自净能力比较差的特点。河水常年基本处于静止状态, 只有在蓄水或排洪时靠河道中橡胶坝调节水位, 形成水体流动[2]。河底和堤岸设计为复式断面, 子槽为梯形、渠底宽4m, 边坡1:2, 主槽为矩形断面, 子槽与主槽间左右各设5.5m宽平台, 整个过水断面除主槽边墙采用浆砌条石外, 其他部位均采用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六边形衬砌[3]。为防止水体渗漏河底和堤岸做土工膜防渗处理。但经土工膜防渗、硬化、砌石后水体与自然的交换能力变弱, 水质较容易变差。为改善水质, 防止水体污染, 采取人工打捞污染物法、生态维护水质法 (通过养殖鱼、水葫芦等水生动植物的方法来治理水藻和水草) 、微生物法、化学法、清淤法等有效地方法保持清澈的水质。

2.3 环境设施及小品景观分析滨河区环境设施及小品主要包

括滨水空间中的传统景观建筑小品、装饰小品以及小型多功能性及服务性设施[4], 如桥梁、厕所、护栏、座椅、标识导向牌、垃圾桶等。

2.3.1 桥梁景观民心河上共建桥涵40余座, 其中桥梁32座。

运用美学原理进行构思、设计, 并在建设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及工艺。桥梁造型各异, 既有拱桥, 又有平桥;既有传统的石材桥, 又有现代化的钢架桥。其设计原则是:环境的协调、主从与对称、韵律、均衡与稳定、统一、比例与尺度、连续与明暗搭配、力线明快、色彩、风格。

2.3.2 服务性设施景观在民心河周边绿地中设有数量适当的座椅, 并且部分摆放在河岸边, 以便游人能够眺望河面, 欣赏水景。

座椅在设计上别具一格, 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座椅, 既有木质的, 也有石材、钢材的。别致的座椅成为民心河绿地景观的亮点之一, 也为滨河绿地添色许多。同时, 在河流经过居民区的地段设有各种健身器材, 方便附近居民健身使用。绿地中的厕所服务半径为500-1000m, 能够充分满足游人及过往行人的使用。其造型也是遵循即变化又统一, 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设计, 以达到赏心悦目景观效果。

2.3.3 围护设施景观围护设施是指水边的护栏, 其形式会影响

到人们的亲水程度, 特别是对观景、散步和停靠等行为有较大的影响[4]。由于民心河内的水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止状态, 因此其围护设施不考虑防浪, 护栏多为通透的栏杆。其材质以石材和不锈钢管为主, 高度为1.2m, 以便游人驻足休息时倚靠、观水。部分地段为体现亲水性, 未设栏杆或设有低矮的护栏。高低不同的护栏与灯具、座椅、雕塑等其他景观要素相结合, 形成富有动感的边界。

3 石家庄民心河绿地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植物生长不良、缺乏水生植物景观由于民心河建成后植物养护工作的不到位, 造成部分植物生长不良, 甚至死亡;

在绿地与道路的边缘地带, 草坪被踩踏成黄土, 而没有及时补栽。这些都成为绿地中的伤疤, 影响滨河景观效果。另外, 在植物配植上, 缺乏水生植物, 成为滨河绿地景观中一大遗憾。

3.2 缺乏表现主题和地域特色的景观节点虽然民心河的每一段设计都很精巧别致, 但整体上缺乏对设计主题的表现。

并且在民心河沿岸缺乏具有石家庄市地方特色, 彰显城市魅力又具有时代感的景观带和景观节点。目前的民心河景观可以出现在石家庄也可以出现在别的其它城市, 设计者只是注重追求所谓现代化, 将现代化与地方特色隔绝, 设计上缺乏石家庄的自身特色和地域特色, 这样就很难形成具有现代感和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及系列城市文化[5]。

3.3 缺乏亲水性较好的景观空间由于石家庄民心河是一条由

旧排水沟改造的城市内人工河, 其河道较窄, 又受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物的影响使得河岸缺乏较好的亲水性空间。

4 小结

石家庄民心河作为一项利民工程得到了多数民众的认可, 实现了市民多年来对市内河流的期盼。其滨河景观为石家庄市增添了一条美丽的景观带。虽然在设计之初及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相信通过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会将石家庄民心河改造成为更加舒适、优秀的休闲、娱乐滨河景观带。

参考文献

[1]庞荣昌, 严兆泉.百年梦想今成真——记石家庄市民心河工程[J].探索与求是, 1999, (12) .

[2]刘香芬, 王福清, 王红娜, 杨胜.石家庄市民心河水质综合治理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 2007, (04) .

[3]张静.复合土工膜在民心河防渗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施工, 2006, (11) .

[4]孙福君.寒地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06) .

城市绿地景观 篇5

城市景观绿地设计必须首先满足为人们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活动场所和精神家园,使心理景观概念与周围环境空间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共存,一个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哪些中心景观应该被体现?怎样使人在景观绿地中取得良好的视觉关系?重要的景观植物之间通过什么可以取得联系?对于这些问题,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中会做出回答。

1 景观绿地植物配置

在植物的配置选择上,要根据用地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来进行选择,例如是观赏性绿地,可以选择一些尽观赏性强的植物,尽量采用自然式的布局,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姿态。同时也要考虑到景色的四季变化,可分区段配置之物。合理搭配植物,在平面上做到植物种植疏密合理,根据植物的树冠大小决定树的间距,在竖向上则做到高低层次、错落有致,也可以结合场地的地形和建筑组成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营造不同的场景氛围。在植物的配置上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当地的植物,符合植物生长的要求。

2 景观绿地种植设计

根据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例如在游园小路两边一般采用不对称种植,而在主要道路两边则采用规则式种植。在植物的种植设计上尽量使植物以自然方式生长,充分利用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与灌木、速生树与慢生树之间的搭配,丰富视觉效果和空间变化;在道路两边应充分考虑遮阴效果的制造,同时宜选用树形优美、疏密有致、高低合适的树种,

在每一个区段应设置一个突出的季节植物景观,形成景观中心。除了种植成本之外,植物栽种以后的养护费用也应该充分考虑。

3 景观绿地设施设计

城市景观绿地中的设施是为了提供人们休息、娱乐或者装饰照明使用的小型设施,应该遵循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设施的设计和布置。可用自然石块做成凳、桌,又可以在绿地内设置一些地灯、雕塑等,既方便使用,又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但是在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场地的安全性的考虑,如亲水平台、桥、假山,这些地方都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所以应该设置栏杆、障碍等保护人们的安全。

城市绿地景观 篇6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216-01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一种是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壤、植物;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类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亚系统。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特性,目前所用规划的一般程序为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

2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

1)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一点。2)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管理的基础。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图。3)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或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法、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据景观规划目标和课题研究对策,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订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这是规划设计工作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生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河地区、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和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指城市中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的洪涝区、地质不稳定区和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城市中首先保護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②绿地规划。保持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衰退。城市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居住绿地,交通绿地和风景区绿地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考虑,生态绿地不仅数量要多,而且分布均匀。根据景观的集中与分散格局规划,生态绿地的空间配置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集中使用土地,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植被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区沿自然植被和廊道周围地带设计一些小的人为斑块,如居住区和农业小斑块等。另外,城市中的绿地廊道最好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即在道路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③建筑景观规划。一个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美有自然美与人工美之分。起伏的地势山丘、弯曲多变的江河湖海,富有生息的树木花草之美为自然美;建筑、道路、立交桥、雕塑之美为人土美。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才是城市总体之美。5)规划方案评价、实施和调整规划方案初步拟订后,请当地政府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和评审。规划工作者要根据评估、论证和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包括图件和报告)。在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要经常检查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使它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

3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系统规划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尤其重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规划建设生态绿地系统,使城乡绿地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空间、大气、水体、土地、生物于一体的综合建设,形成“城市-绿地-乡野风光”相结合,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景观。通过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生态绿地,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能流、物流、基因流,改善生态要素间的功能和网络关系,从而扩大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能力和承载容量。

在生态城市绿化的实施过程中,苗木的种类、规格、外形、栽植与后期管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对立基之本的土壤却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要么土壤质量差,各种建筑与生活垃圾混杂其中;要么贫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养料;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足,难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以现有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件,奢谈通过后期施肥来改良土壤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们也想回填好土,却突然发现,占用无数耕田(具备良好土壤)的城市,竟然到了“无土”可用的地步。

3.1城市绿地指标的拟定

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及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有:国民经济水平、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自然条件等。

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拟定出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在拟定指标是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欧美国家的许多城市的绿地指标很高,我们只能参考不能照搬,中国的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绿地指标拟定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切实可行。

3.2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又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绿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布局,使其生态作用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保持绿地的连接度。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城市是由基质、斑块、廊道构成的。一般城市绿地的斑块之间的连接比较松散,廊道本身的宽度以及厚度不够,不能很好地连接板块形成良好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绿地的连接性不好,造成城市动植物的流动受阻,使城市生态群落的稳定性降低,生命力减弱。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绿地系统规划中,要适当加宽带状绿地的宽度,注意其群落厚度的建设,同时注意系统之间要很好地连接,强化生态廊道的作用,尽可能使整个城市的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3加大块状绿地,减小分散的零碎绿地

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绿地的面积越大,生长在上面的植物群落越容易达到丰富的程度,种群的稳定性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地一般都布局的比较分散,而城市开放空间的绿地面积偏小,不能很好发挥其生态作用。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统一规划其绿地。

居住区35%绿地是否合理也值得商讨,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把更多的绿地放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把更得多的居民吸引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去,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各阶层人的相互交流。

3.4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

树种的规划是城市绿地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化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树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树种的规划对整个城市良好生态系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须认真研究。

树种规划的原则树种要丰富。从生态的角度看,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树种的选择应该考虑树种的丰富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增强其整个群落的生命力。

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苗源多,易成活,有地方特色,应作为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乡土植物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的原生生境,这是生态学所极力推崇的。

关于城市中大草坪的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草坪风”席卷中国大地,各大城市争先恐后的在城中广建大草坪。

随后,一些学者对这种大规模建设草坪活动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①从生态学角度看,树木的生态作用远远大于草坪。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草坪的综合成本远远大于树木。③从适宜性上看,有些城市不顾具体情况,到处建设大草坪。生态的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和谐共存,生物与人共同健康生长,为了自然和人类的健康,所以我们不因为生态的原因就完全否定草坪,但是也不能到处乱建大草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禁止大树移植;大树进城是很常见的事情,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许多省市的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树移植威胁到移出地区的生态环境。从长远的利益考虑,也不利于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树经过断根剪枝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恢复后的生命力也不够旺盛,相应的生态能力也会降低,寿命减短,这些都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建设。

4结语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探析 篇7

1 道路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 在大部分的城市中, 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1/4。

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 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 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 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加强道路建设, 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 追求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 是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 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 起到窗口作用, 是现代化城市进步的一个标志。现代化的城市道路, 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 还应做好道路的绿化美化, 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因此, 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 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2 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 结果使植株生长势减弱, 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 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架空电线下面盲目栽植毛白杨、垂柳等大型乔木, 导致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 影响了美化效果, 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 因疏枝不及时, 造成线路中断, 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二是片面强调绿化, 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的灌木, 影响步行或骑车;在较窄的分车带上密植大量的乔灌木, 阻挡了行车视线[1]。三是设计形式单调且过于封闭。主次干道千篇一律, 缺乏特色与创新, 缺少生机与活力。分车带两侧栏杆过高, 显得道路拥挤, 影响市容。四是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顾眼前效果, 不考虑长远利益, 导致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 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3 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3.1 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 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 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 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 根据不同速度和栽植方式, 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应提高视觉质量,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 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 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在绿化隔离带设计中, 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尤其是落叶植物的外观形态随之发生变化。炎炎夏日下, 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 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 舒缓烦躁的心情, 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 冬日和煦的阳光可以带来几分暖意。

3.2 注重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 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 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 分隔垂直的空间, 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 在各路段的设计中, 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 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 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是尤为重要的, 因为这切实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化设计要有长远规划, 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2,3]。

3.3 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

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 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 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 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 不同道路形式, 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 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 达到心境的平和, 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 它是动态绿化景观, 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 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 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 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3.4 讲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理念

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 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抗御自然灾害, 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 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 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 空间上宜采用层次种植, 平面上简洁有序, 线条流畅, 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 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 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4,5]。

参考文献

[1]王华山, 冯蕾.衡水市道路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陕西建筑, 2009, 35 (28) :344-345, 366.

[2]曹大勇, 苏美红.冶金企业道路防护绿地种植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 2009, 7 (4) :19-21.

[3]孟瑾.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创作实践[J].河北林业科技, 2009 (4) :61-62.

[4]栾雅娟, 王凤芸.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之新认识[J].绿色大世界 (绿色科技) , 2009 (6) :51-52, 58.

城市街心绿地景观工程设计 篇8

1.1 可行性

城市街心绿地景观设计是一个整体性较高的大工程, 在设计的过程当中, 要进行合理规划, 整体布局, 往往需要城市其它建筑的配合建设。在设计过程中, 对于可能重建的区域, 要从经济价值、历史人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确定是否能够重建。对于未建设地段, 也要考虑地段价值和附近的区域情况, 考量交通、地域与周边建筑的距离等因素, 确定绿地建设的可行性。

1.2 服务性

城市街心绿地景观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 就是为城市居民服务, 因此,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 一定要体现出服务性, 比如, 城市街心公园景观, 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 游玩的场所。或者建设绿色步行通道, 为老人小孩提供一个安全的出行通道。

1.3 标志性

城市的标志就是一个城市最鲜明的特点, 是一个城市的招牌、地标。包括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城市的重要门户区, 历史文化遗迹等, 这些标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也是城市景观的主要闪光点, 同时也是城市人流量较大的中心区域, 在进行城市街心绿地景观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这些区域, 通过街心绿地将相关区域有机串联在一起, 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

2 城市街心绿地景观工程设计

城市街心绿地, 不仅是城市的“人工绿肺”, 也是市民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这就要求街心绿地的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服务性和便民性。凉亭、长廊、花架、平台、广场、公园、桌椅、标识和铺装等都在街心绿地的景观设计范围内。街心绿地应该具备城市绿肺的功能, 在设计中, 要将生态元素充分考虑进去, 好的街心绿地设计, 要具备降温、净化空气、防风防火、吸收噪音等各种功能, 充分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充分考虑视觉效果, 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景观设计, 在设计上采用分块重复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一种节奏上的韵律, 给人一种平和的心境。选择适宜的园林植物, 同时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灌木树种主要在绿化带上使用, 作用是减少噪音, 增加绿化量等, 草木花卉作为地被植物, 主要起到点缀作用。

3 城市街心广场绿地景观设计

城市街心广场绿地景观设计, 应该将生态保护和休闲娱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以生态为核心, 突出当地的特色。因地制宜, 注意空间的大小变化, 以人为本, 充分服务群众。街心广场的绿地设计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 绿化阶段:绿地建设要保证一定的绿化率。 (2) 彩化阶段:要在绿地建设完毕的基础上, 种植不同颜色的花卉、灌木, 点缀整体的绿地效果。 (3) 艺术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绿地景观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使街心绿地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4) 生态化阶段:也是较为理想的阶段, 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步,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城市街心广场绿地景观的设计要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让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完美结合,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设计, 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良好环境。

4 城市街心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公园绿地也是街心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含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带状公园等, 街心公园的主要建筑用途是用来向公众开放, 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街心公园的绿化工作应该与公园建设共同进行, 将绿化景观设计作为公园设计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规划。街心公园景观设计, 要选择适宜条件的植物。比如, 林下植物, 在选择上要选耐阴性的植物, 垂直绿化的攀援植物根据墙的附着性来选择。在植被的选择上, 通常选择当地较为常见的各类植物, 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 避免植被死亡。街心公园的景观设计, 将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 居民的游赏习惯等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城市街心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 要充分考虑公园整体的设计规划, 发挥绿地建设的优势, 让城市街心公园绿地景观设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个城市不仅要有高楼大厦、宽敞的街道、完善的设施等基本要素, 大规模、高品质的街心绿地点缀其间, 也是城市个性的一种细微体现。它是城市的“透气孔”, 也是居民的“生活氧吧”。城市街心绿地建设, 在为城市构筑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为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 值得设计人员细致、耐心的做好景观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林静媛.宁德市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3

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分析 篇9

1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原则

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 在设计中也要都考虑到, 思虑周全, 这样才会使绿地景观与住宅建筑相互融合, 可以提高整个住宅区的环境质量。所以, 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规划中也有很多许多遵循的原则。下面详细分析五个方面。

1.1 生态设计的原则

绿地景观的存在除了使得居住区的更加美观,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绿地景观要为居住区的空气质量, 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所以, 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规划分析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设计原则。绿地景观可以净化环境, 保持空气清洁, 还要吸附尘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

1.2 统一规划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同时进行, 并将居住区内与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成网络。通过居住区绿地规划使绿地指标、功能得到平衡, 绿地均匀分布于居住区内部, 便于居民使用。

1.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绿化要体现美的要素, 更要充分考虑居住区里的主题———人的需要, 在充分考虑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 让住户置身于舒畅的人居空间。“以人为本”是园林设计的前提, 居住区环境应注重家园性、休闲性以及实用性, 强调绿地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

1.4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的自然条件、特色景观和绿化基础。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的基址条件, 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中有价值的水体、地形等个体尽量保留、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化体系中, 实现新建景观和原有条件的融合, 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而改变居住区的自然环境, 保持环境景观的丰富和自然性。

1.5 系统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设置应结合建筑风格与道路系统, 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成, 形成景观节点, 景观轴, 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同时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与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应在风格上相协调, 做到居住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统一, 形成统一的绿地景观系统。

2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

2.1 居住区绿地景观组成

居住区绿地景观是在居住区范围内, 住宅建筑、公共设施和道路用地以外布置绿化、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 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和塑造优美景观环境。根据居住区绿地组成又包括公共绿地景观、宅间宅旁绿地景观、道路绿地景观及专用绿地景观等

(1) 公共绿地景观。

居住区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在布局形式上通常按照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 采用自然式的绿地布局, 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土丘洼地, 构成自然变化的地形, 组成五彩缤纷的植物景观。在布局手法上可采用称布局或不对称均衡布局, 设计一些喷水池、花坛、雕塑等, 塑造丰富的景观元素, 并与商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设施或儿童游戏场地相结合, 提供便于居民建立社会联系的空间。

(2) 道路绿地景观。

在设计道路绿地景观时, 主要考虑道路绿带设计, 这是居住环境的防护主体;其次考虑不同道路树种不同, 植物色彩、形态不同, 具有不同的特色, 既美化了环境, 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防护网络体系, 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

(3) 宅间宅旁绿地景观。

在居住小区总用地中, 宅间、宅旁绿地面积约占35%左右, 是居民使用率最高, 对室外环境需求中最关心的绿地。宅间、宅旁绿地景观设计主要考虑住宅的私密性及可识别性。绿地景观布置应与住宅类型、层数、间距、建筑组合形式密切配合, 既要注意配置艺术统一, 又要保持各幢之间的绿化特色, 具有可识别性。宅间绿地可做成封闭式绿地景观或开放式绿地景观。宅旁绿化是区别不同行列、不同住宅单元的识别标志, 因此既要注意配置艺术的统一, 又要保持各幢楼之间绿化的特色, 使居民有一种认同及归属感。

2.2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营造

居住区绿地景观营造分为自然景观营造与非自然景观营造。自然造景是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布局, 利用植物组织和分隔空间, 改善环境卫生与小气候。同时可将居住区水景与绿化形结合, 人工创造水景、绿地景观相结合, 组成参与性的动态绿地景观。非自然造景要素主要有人文环境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 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 使居住区绿地空间扩大, 同时将居住区内的硬质景观和绿化有效结合, 丰富绿化景观效果。

2.3 居住区绿地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

植物是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植物景观在人化的第二自然中, 已成为造景的主体, 植物景观配置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环境景观的质量及艺术水平。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 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 种植符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植物, 适地适树。并且考虑居住区对植物的特殊要求, 选择有花、有果、芳香类植物, 避免早衰、寿命短的树种, 避免有花粉、飞絮、有异味的植物, 不应选择带刺的或有毒、有臭味的树木。同时应注重植物景观的组合及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 以常绿树为主基调, 适当穿插四季花卉, 在生活区内可多种植闻香树种, 如月季、丁香、合欢、洋槐、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 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居住区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态学理论, 以乔木为主, 构成乔、灌、草、藤本植物类型相搭配组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 形成立体绿化, 提高绿量与生态效益, 使三维绿化量达到最大化;植物配置应形成特色, 针对居住区内不同的绿地组成应形成各自的绿地景观效果与功能。

3 结论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篇10

1.1 绿化植被

绿地景观是构成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发挥城市道路的景观联系功能。在城市道路中形成以绿地为客体的景观空间层次。绿地景观特点要符合城市道路的风格, 使城市道路的主体更加的鲜明。因此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城市道路空间的分解, 为人们的出行构建安全有序的绿色环境。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整体效果上要做到统一, 并且要突出各植物的特点, 使城市道路能够在整体统一效果中出现变化。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安全性, 根据交通性质突出功能性特点, 对乔灌木的枝下高、修剪高度分别作出要求。选择病害较少的物种, 能够方便进行粗放型管理。在城市道路规划的过程中以绿化为主要基调, 能够充分的发挥道路的空间特点, 利用植物的基本形态展现道路的不同特点。突出城市道路空间。城市道路绿化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态效益。在原有城市道路绿地中开展绿地景观改造形成多层次植物景观, 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

1.2 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也是城市道路的主要功能, 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最直接的区域。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改造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交通枢纽地点, 对人流车辆进行合理分散。体现城市道路空间景观与人文特点。在城市道路进行改造的时候需要提供充足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 保证生活品质, 提升城市道路功能性。步行系统要使交通与空间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 保证空间的开放性特点, 使人们能够在集中场所中开展有效的活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不仅能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优美的景观, 同时舒适的购物环境将会提升人们的购买欲望, 生活环境的便利主要是通过步行交通方式实现的。因此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步行系统更加符合人们的出行要求。

1.3 铺装设施

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周边区域或内部要铺设相应的人行道等。对于铺装设施需要保证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 风格一致将会带给人更多的美观感受。从色彩、图案、材质等元素来设计人行道铺装, 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和谐, 具有导向性、实用性、美观性。同时, 要考虑人行道的无障碍设计, 盲道的铺装材料选择也十分重要。其次, 在人行道路面上标注不同的图案, 以提示和警告行人。游园步道铺装的设计要强调实用性、休闲性、趣味性与文化性, 加强道路景观的观赏度, 提供人们交往的空间。

1.4 构筑物

在城市道路绿地区域内安装公共设施, 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条件。果皮箱能够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有助于城市清洁。休息座椅为行人提供歇脚场所, 指示牌引导人们明确方向等。在道路绿地进行公共设施的安装将会更好的发挥生活服务功能, 同时在设计上更加的体现美学价值, 使城市具有人文价值, 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公共设施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体现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人行道等设施更多的是带有服务性质的公共设施, 因此在设计建设上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服务性质与周边环境要相协调。在色彩、材质、造型等方面都要能够方便人们进行辨认, 将更多的构筑物建设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中能够提升当地文化特点。保留更多的城市原始风貌, 提升人们的出行安全与便利。

2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发挥最大的生态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生态功能是吸碳放氧、吸收尾气、滤尘、减噪、庇荫等。有目的、针对性的选择植物种类, 组成以乔木为主, 乔、灌、花、地被植物相结合的立体式绿地, 达到最佳生态防护效果。

2.2 符合行车视线及空气净化要求

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栽植植物不能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保持视线通达, 以保证行车安全;在弯道外侧的植物应选择常绿树种沿边线整齐、连续栽植, 预告道路线性的变化, 诱导驾驶员安全行车。应按交通管理部门规定要求, 在道路上空规定高度内, 树木侧枝不得进入该空间, 避免树、车间挂蹭, 影响行车安全。

2.3 充分考虑道路附属设施的设置

城市道路用地范围空间内, 还安排多种市政公用设施, 如公交候车亭、路灯、过街人行天桥、各种管网等, 应统一规划, 合理安排, 使其各得其所, 避免发生矛盾。

2.4 道路绿化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

要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生长的乡土树种, 形成乔、灌、草多层次植物群落景观, 既保证种植成活率, 又显示地域景观特色, 达到在有限空间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5 道路绿化要创造完美的城市景观

道路绿化要与城市街景中其他构成元素协调统一。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现代建筑等有机联系起来, 把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作出一体化的设计, 创造有特色、有时代感、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

2.6 道路绿化应远近期结合

设计要有长远、发展眼光, 既要重视道路绿化近期效果, 使其尽快发挥功能作用, 也要预判各种植物长到成壮年时期时, 达到最佳效果。远近结合, 互不影响。

3 目前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不重视本土植物的培养

有些城市道路绿地中乡土树种利用不够、特别是市树、市花应用较少。个别城市对本地乡土树种重视、应用不够, 甚至在主要街道上, 也难见市树、市花的身影。却盲目采用未经长期栽培、驯化实验的新、奇、特外来树种, 这会给绿化工作带来极大风险。

3.2 植物设计阻碍交通视线

个别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转盘区域植物配置不当, 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转盘区域内密集种植高大、枝繁叶茂树种遮挡司机、行人视线, 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地段。

3.3 植物种类选择不科学

一些城市街道绿化时, 采用大苗密集种植而使定植密度偏大。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可几年后极易造成树木间激烈竞争, 分化严重, 长势趋弱。有的路段行道树枝下高偏低, 侧枝伸向机动车道上空易与车辆顶部挂蹭。树木种植树池尺寸普遍不够、影响根系呼吸作用和土壤微生物活动, 不利于树木正常生长。

3.4 与道路附属设置之间发生冲突

有的路段人行道设计过窄, 行人拥挤不堪, 影响正常交通;还有的繁华路段空间宽阔, 缺少安置坐凳、座椅;城市绿化部门与路灯管理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树、灯位置没有错开, 影响路灯照明。

4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问题应对措施

4.1 宣传区域特色植物的有点, 加强培育力度

乡土树种具有很强的抗性, 易于日常养护管理, 可节约管理资金, 降低维护成本。乡土树种形成的生态林, 产生的生态效益远大于外来树种产生的生态效益。市树、市花更是乡土树种中的佼佼者, 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代表城市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底蕴、精神风貌,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在城市道路空间, 区位优势明显地段, 应广泛栽植应用, 大力展示、宣传。基本措施: (1) 加大对乡土树种优势的宣传, 摒弃错误认识; (2) 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宏观上要支持乡土树种的普及应用, 在规划设计上把关,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4.2 关键位置的植物设置不能干扰行车视线

道路绿化要保证车辆安全行驶, 具有组织交通的功能。道路交叉口是交通的咽喉, 人车流量大、集中, 在此视距三角形内及转盘设计布置植物时, 要保证司机、行人视线通达、视野开阔, 有充分的预判时间,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其高度不得超过0.7m, 宜选低矮灌木、花草、地被种植。

4.3 科学设计道路绿地植物

对道路绿地中的主角行道树设计时, 其株行距应由成年冠幅大小及街景要求综合分析决定, 为4~10m为宜;枝下高高度应大于3.5m;种植树池多采用正方形, 以边长为1.5m较合适, 必要时要全部客土栽植。

4.4 设计要展示城市文化风貌, 彰显人文关怀

在道路绿地重要节点处, 设置城市雕塑、艺术小品等展示城市独特的精神风貌, 弘扬时代主旋律。在空间宽敞路段, 多布置树池坐凳、座椅供行人短暂休息用, 解除疲劳, 体现人文关怀。

道路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道路景观设计要科学、严谨、周到;以保证我们的城市道路景观更绿、更美、出行更安全、更顺畅。

5 结语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承载着交通动态化观赏功能, 能够展示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丰富城市文化, 同时还能够带动沿路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绿地景观是城市进行提升形象的有效方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完善城市绿化体系, 使城市各区域之间的联接更加的紧密。

参考文献

[1]王伟, 杨慧.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J].河北农业科学, 2007, 11 (3) :59~60.

[2]林丽君.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5) :37~40.

[3]张延昌, 赵海年.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242~243.

[4]孟瑾.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创作实践[J].河北林业科技, 2009 (4) :61~62.

城市绿地景观 篇11

关键词:城市街旁绿地;城市街道;景观特色;功用

一、前言

当下,各地都在兴建大型城市绿色空间,这些“城市绿心”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受到设计与决策者的青睐,但有研究表明:过分集中等因素,使其与城市居民生活的结合度不高,反而减少了市民享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综合效益的可能。城市街旁绿地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触手可及,尺度亲切,服务于民,符合我国城市人多地少,新增绿源不易的国情;然而,对街旁绿地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均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与其在塑造城市街道景观特色与活力、改善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不相称,加剧了“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形成。

二、城市街旁绿地塑造街道景观特色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和完善街道功能

调节街道物质功能。当代城市街道因“重车轻人”而变得嘈杂拥挤,要道枢纽尤其堵塞,事故频发。利用人们喜欢穿行绿地的特点,城市街道可发挥街旁绿地组织交通的作用,通过在交通流密集地段设置街道广场绿地、街旁小游园等,为过往行人提供休憩场所,美化改善环境的同时,吸纳、分散人流,缓解交通压力。有一定的面积、安全边距、经过设施改造的街旁绿地,对火灾等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并为居民提供紧急疏散通道和临时居住点,赋予街道防灾避险的功能。此外,街旁绿地能有效调节街道过热的商业氛围:利用优美环境和便利设施吸引人群,带动街道地价增值、商业发展,体现潜在的经济价值;又可通过巧妙的穿插布局,打破或柔化由僵硬呆滞的商业门面堆砌而成的街道形象,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放松。

强化街道社会功能。街旁绿地便利可达,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融合潜力:精心营建的街旁绿地,是人们漫步街头时映入眼帘的美丽风景,也是参与多种城市生活与社会交往的街道休闲公共空间,如休憩、交谈、学习、健身以及不同年龄人群的户外娱乐活动等。这些多样性活动的积极作用不囿于街旁绿地一隅,而是影响并促使一条条城市街道焕发活力,重获新生:从单调的交通通道转变为趣味盎然的公共空间体系,并将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强化了街道成为维系居民情感和保留城市记忆的精神场所。

(二)重塑城市街道美学与特色

城市街道的景观特色与美学价值,在视觉空间上,主要是通过沿街建筑的群体组合、立面风格,街道断面构成,公共艺术与街道设施,绿化及人的活动等要素来实现;街旁绿地是城市街道这一部“凝固乐章”中的美妙音符,伴随建筑的主旋律,起着烘云托月般的美学效果。重塑街道美学与特色,在现有条件下,就是恢复街道的多样性,强化街道与沿街建筑间的交流与联系。芦原义信认为,“把建筑外墙作为面来看时,街道也可能带有“图形。的性格……”而街旁绿地是现代城市街道的“软化剂”与“调味剂”:可利用其多变的空间形态,整合沿街建筑的场所环境,丰富空间的开合序列,辅助完成对临街建筑的疏密节奏与轮廓的控制、引导.进而实现街道空间的多样与趣味性:调节街道环境的软硬质体量,削弱封闭的围墙式空间氛围。街旁绿地包含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街道家具等丰富的设计元素,在面积与形式上的相对稳定,为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合适的空间载体;即使面积再小,亦可通过自成一体的微型世界,愉悦身心,在喧嚣的城市环境中获得闹中取静的艺术效果。可见,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之长的街旁绿地设计,将使街道美学与特色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微气候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街道景观特色塑造的重要前提。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特别强调小的斑块对于整体景观的生态意义;街旁绿地是城市景观基质中的“绿色斑块”,也可通过一定的规模组织、相邻布局的“踏脚石”形式,形成一条条城市绿色廊道;其他公共绿地类型与街旁绿地体系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增强城市区域内大型生态廊道(河流、森林、山谷等)的景观连接度与完整性,使它们不致因城市扩展而被彻底割裂,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保护地域风貌特色。(图1)

高大、连续的沿街建筑遮天蔽日,形成“街道峡谷”,加之城市机动车逐年递增,车流密集、交通拥堵带来的尾气、噪音等污染让街道环境不堪重负,也影响了城市的局部气候。街旁绿地毗邻城市街道与建筑,形式自由多样,方便布局等先天优势,成为极佳的环境优化选择:空间形式上,外结合道路绿化,内利用地理位置及内部地形变化,构成复合层次的自然隔污屏障及通风廊道:充分发挥绿色植物固碳制氧、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杀菌减噪的生态效益,使街旁绿地成为城市随处可见的天然氧吧和绿色港湾,借助植物蒸腾吸热、调节空气湿度、缓解城市热岛的功效,形成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吸引市民回归街道。

(四)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城市公共交往空间

市民生活也是街道美学与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城市生活应是街道上人流与人际交往互动和谐共存的图景,而后者具有更积极的社会意义。反观当前城市建设与改造,继街道被机动车占领之后,无论是宣示政绩的“城市形象工程”,还是比重不断增大的商业新贵,无不表现出对庄重气派的“文化广场”与“景观大道”等非人尺度空间的偏好;宜人的小尺度休闲绿地空间稀缺,导致景观格局失衡、层次单一:阔草坪,硬质多,树荫少,形式大同小异而局部气候不佳,冬冷夏热;冷落人性化的交往需求,偏离大众情感,以致乏人问津,间接加剧了人们休闲活动的室内化倾向,不利于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

作为街道景观的重要空间构成与活力源点,街旁绿地以宜人的空間尺度和独特的亲和力,成为隔离城市喧嚣与生活压力的一方净土,渗透着市民生活的本质与特色。相较许多大而不当,华而不实的景观广场,能够吸引更多的人驻足与游憩。真正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建”的原则:街旁绿地不仅是一种诗情画意而颇具人情味的小尺度空间类型,而且是承担了大量城市休闲与公共交往的社会空间——提供让人面对面交流,看与被看,寄托情感归属的场所;点多面广,布局均衡,全天候服务等特性,真正实现了不同人群对公共绿地便利可达、频繁使用的期愿,尤其是对不宜远行的儿童、老年、残障等弱势群体的关怀。街旁绿地的营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对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步行者权益的关注并鼓励社会互动与交融,增进平等互信,消弭社会分隔。因此,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以及人们对户外休闲文娱与交往活动的迫切需求,相较于大型城市公园与广场景观,绿化完善、匝心设计的街旁绿地将发挥更高的使用效率,重塑街道活力。

(五)完善城市色彩景观

城市色彩景观由自然环境色彩和人工环境色彩两部分构成。在我国大小城市,人工色彩显然更受重视。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制度规范,加之商业功利主义盛行等因素,导致沿街建筑色彩争奇斗艳、互不协调,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唯我独尊”、反光刺眼:铺天盖地的广告牌、色彩斑斓的霓虹灯,无序随性的外挂构件,让人眼花缭乱,由此产生“色彩污染”,破坏了城市景观的协调。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更是各地城市色彩景观日趋雷同与平庸的本质。

文章认为,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色彩凋敝,亦是重要祸首。自然环境是城市色彩体系本真之源,尤以象征生命和健康的绿色最让人感觉舒适。街旁绿地是城市绿色构架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以生态美学的色彩取向——表现自然之美、以绿色为主体,成为城市色彩的重要背景色。所谓“一绿遮百丑”,数量庞大的街旁绿地可有效中和、衔接建筑及沿街界面失调的色彩关系;况且在绿地中,人是色彩鲜明的主体不致被现代城市纷繁艳丽的色彩所淹没,从而突出人的美。除了构成城市色彩的绿色基调,街旁绿地丰富多样的有色植被及景观构筑与设施等,也是极具活力的色彩参照与表现要素:特别是色叶乔木及花灌木等,经过精心搭配,利用其时序变化,能营造出四季皆景、富有韵律的动态自然景观色彩,本身就颇具魅力;亦可紧密结合城市传统及规划设计色彩

如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老北京稳重大气的灰色系、厦门历史建筑鲜明浓郁的红、黄红暖色系等,以调和的辅助色或活跃的、对比效果的点缀色形式,突出建筑为主体的城市主色调。既因循城市传统色彩,又强化了色彩的地域与个性特征,完善城市色彩景观。此外,星罗棋布的街旁绿地,作为各式照明及景观灯饰的载体,在完善街道照明,助力环境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绚丽的城市夜景增色添彩。

结语:城市街旁绿地并非简单的“见缝插绿”,它基于满足市民对街道游憩与交往空间的需求而产生、发展,也是城市不同区域的特色展示窗口,在城市街道景观格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街旁绿地建设正面临着如何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与条件下,有效有序地规划布局;如何如以其有限的空间载体,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社会各方面集思广益,共同努力,也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老城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更新 篇12

1 老城区道路绿地更新的必要性

老城区道路不仅仅是连接四周外扩新城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4]。虽然现今很多城市建设的主要精力仍旧是投入在建好新城上,而忽略了老城区的改造和更新,导致老城区道路绿地建设出现一系列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们正逐渐认识到老城更新的重要性,并开始投入其中。

2 老城区道路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

1)地域特色缺失;2)历史文脉隔断;3)更新缺乏整体性;4)植物配置不到位。

3 老城区道路绿地景观更新要点

3.1 注重文脉的延续

每座城市,每块场地都具有各自的独特历史,都有诞生、发展、变迁,甚至退化、消亡的过程。文脉的传承就是其发展脉络的体现过程。在对老城区道路绿地进行改造设计时,应注重将新元素与原有元素进行有机的整合,而不能单纯的将其拼凑;要尊重历史、延续文脉,但是又不能过于古板,不能总是停留在原阶段而没有进步;要善于发现和探求传统元素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与形式,发掘其文脉内涵,遵循文脉线索塑造新形象。现今有些城市道路都结合文脉设计出景观序列,用序列中不同的景观风格分别记述城市的昨天和今天,同时展望未来。老城区道路绿地的更新可以参照诸如此类的案例,有选择的借鉴,推陈出新。

昆明在利用废弃的米轨铁路营造城市绿色步行走廊的设计中,综合考虑滇越米轨铁路的历史、盘龙江与金汁江的历史景观特色以及昆明的地方风土民情、节日习俗等,沿林荫带设置了三个主题小游园:盘龙江映红小游园保留了一段米轨铁路,结合小火车、碑亭和滇越米轨纪念馆,供人们追忆米轨历史;优昙茶韵小游园以茶文化为主题,集休憩、品茶于一体;金陵古柏园结合古树名木保护,展示金汁河历史景观。三个小游园赋予了道路空间以崭新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主题意境,独具匠心,别有情趣,延续了浓郁的地方文脉。

3.2 加强新元素的融入,突出固有特色

在老城区道路绿地的更新中,突出特色最有效、最简洁的方式就是小品设施的融入。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中的环境小品设施主要包括铺地、花坛花钵、座椅、树穴盖板、废物箱、栏杆、时钟、雕塑、公用电话亭、指示牌、路灯、交通标志等。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休息、观赏、标识等功能性服务,而且颇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往往成为景观营造的“画龙点睛”之笔。老城区内寸土寸金,在道路绿地景观的营造上更要少而精。小品设施在老城区环境中既创造出时代感,又反映了风土人情,是老城区道路景观营造的有效途径。在老城区范围内沿街道布置一些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小品,将有助于老城区整体古朴风格的统一,也将有助于历史元素和时代元素的融合。

3.3 与周围环境形成整体

道路绿化地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和街景元素相适应,尤其是老城区的道路绿化不但要与周边老城区建筑、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风格,其与整个城市的风貌也要形成整体。老城区往往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保留下来的建筑和构筑物也比较古朴,在道路绿地改造时应注重采用借景、框景、障景等设计手法,借景于沿途山地、森林、江海、河湖等自然风光以及有悠久历史的特色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弥补带状绿地的单调,增强与周边的城市构筑物、自然山体、水体等,形成和谐的整体景观效应,展现独特的城市风貌。青岛东海路临海一侧的五四广场主旨在于其浓郁的海滨气息,广场不但借景于烟波浩渺的大海和沿路布置的民国时遗留的建筑,还设置了以“五月的风”为主题的雕塑,使人联想到海风徐徐,实为典型之例。

3.4 重视植物配置

老城区是最能体现城市风貌和地域特色的片区,老城区道路原有的古树名木渗透着城市沿革气息,在道路绿地建设中,应本着保护古树名木,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注重保留,谨慎对待,不能轻易铲除或者移栽古树或有纪念意义的植物。

完美的植物景观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合理搭配乔、灌、花、草,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针对季相景观缺失的问题,改造要注重合理搭配不同花期的植物,从而使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利用植物呈现出地域性的景观,另外某些植物的长期栽培和应用已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甚至由此植物材料逐一演化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象往,应有选择的强调此类植物的运用;巧妙地运用我国文化底蕴中为各种植物材料赋予的人格化内容进行意境的创作,从而升华到欣赏植物的意境美,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4 案例分析———南京中山东路和北安门大街至御道街道路绿地景观出新

4.1 案例背景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不仅山水林交融、环境宜人,而且古今文化荟萃、历史古韵悠长。现今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大都市。新城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老城区的现状则略显杂乱,作为老城区重要景观展示廊道的老城区道路景观则过于粗糙。御道街—北安门大街紧邻紫金山风景区,是南京市重要的交通主干道。道路的历史文化背景也非常丰富,明故宫、午朝门等历史文化遗迹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等高校均坐落在此路上。中山东路是迎陵大道的一部分,是南京东西方向主轴线的一部分。沿线集中分布一批优秀民国建筑,是南京市重点打造的景观道路。

4.2 更新理念

“续”“扬”“合”“畅”四个主题相串联,既呼应周边环境,又突显南京独特的人文内涵。

1)“续”———古城历史的延续;2)“扬”———都市活力的激扬;3)“合”———多元空间的融合;4)“畅”———舒畅空间的构造。

4.3 改造手法

4.3.1 植物造景

在此以明故宫路为例阐述植物造景手法。明故宫路周边主要由明故宫、午朝门公园、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组成,环境较为幽静,文化底蕴浓厚,改造以“绿染城廊,花开城中”为起点,与环境相结合,体现六朝古都风采。

明故宫路绿化较好,树种丰富,搭配合理,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中央分隔带剖面形式为一板两带式,树木种植较多但管理较粗放,没有及时修整,改造时调整层次,定期修建成型,形成层次丰富而又不凌乱的植物景观(见图1);人行道外侧环境,树种丰富,但缺株死株现象严重,改造时注意及时将其补种,以求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见图2)。

新建绿地规划从大处着手,统一中求变化,与意境结合,现代技艺与传统手法结合,注重创新,运用乡土树种同时选用观赏性强的树种,创造出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又有人情味的绿色景观。

4.3.2 环境小品设施

御道街现为科技一条街,在道路两旁安置了以科技为主题的雕塑,为御道街的特色,将其保留;针对环境设施杂乱无章、垃圾桶和电话亭的数量不足、样式陈旧、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等问题,改造并加以改善,统一中求变化,并注重与御道街的历史结合;改造要增设些座凳、雕塑等,以供居民休憩观赏;硬质铺装、道牙要及时修理,尽量保留原有完整铺装,与环境不协调的元素要及时更换,需修缮的则以古典式硬质铺装为主,与环境氛围结合,现代技艺与传统手法结合,创造形象生动而又有人情味的道路景观。

5 结语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老城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更应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综合运用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造,使老城区道路绿地景观推陈出新,达到改善城市面貌的目的。

摘要:阐述了老城区道路绿地更新的必要性,分析了老城区道路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老城区道路绿地景观的更新要点,并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以使老城区道路绿地景观推陈出新,达到改善城市面貌的目的。

关键词:老城区,道路绿地,景观,更新

参考文献

[1]李士青,李乐超.浅谈道路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10):275-276.

[2]周岚,童本勤.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编制办法探讨[J].规划设计,2005(1):41-43.

[3]张妲,王小凡,徐国兵.旧城区城市道路的有机更新[J].规划师,2006(1):45-47.

[4]郝育庭.临汾市老城区道路绿地改造[J].中国城市林业,2008,6(4):37-39.

上一篇:湖南体育产业下一篇:故障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