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管理和建设

2024-07-06

绿地管理和建设(共9篇)

绿地管理和建设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素质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城市人口密度大,对人身体健康有影响的污染源多,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地不仅是城市之“肺”,为人们提供必需的新鲜氧气,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污染气体,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等,而且绿色还能舒缓人的视觉疲劳,各种植物的春华秋实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变化,园林绿地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活动场所[1]。由于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城市的绿地建设无论在面积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80—90年代大力发展的街头小游园,90年代中后期兴盛的城市广场,当前不断提高的小区绿化率,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城市魅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同时还存在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如绿地重建设、轻管理,致使建设成果缩小,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1 园林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绿地上被踩踏出一条条“近道”,地被植物受到破坏。这些近道的产生跟设计上没有考虑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关系,笔者认为,如果进行必要的说明和引导,这些近道是可以避免的。例如一道低矮的艺术化的栏杆或是一块有着亲切提示语的标识牌。

(2)绿茵草坪却有很多“秃顶”,以致出现黄土见天。草坪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绿化形式,其开阔、平整、富有弹性,犹如天然地毯。但是草坪需要精细的管理才能保持其“优美的姿态”,因草坪植物的根系较浅,耐旱能力较差,需要经常进行除草、施肥、浇水等工作;修剪是保持其平整并防止老化死亡的必需管理;打孔可确保草坪植物根部有足够的氧气,正常生长。只有生长良好的草坪才具有较强的耐践踏能力,满足人们游憩和观赏的要求;而且我国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绿地面积少,草坪的使用率相当高,就更加需要对其进行精细的管理[2]。

(3)花灌木不见花或开花稀少。用于绿化的植物都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实际上却经常看到许多花灌木栽植多年不开花、开花稀少、花朵变小、色彩变淡等,失去了其应有的观赏价值。

(4)公交车站周围的绿地几乎没有能正常直立生长的植物,更无法展示其观赏价值。

(5)公共场所水池里的水受污染程度较高。

2 与国外园林绿地建设的差距

国内近年出版的很多介绍国外园林绿地的书或杂志,以精美的图片展现了国外五彩缤纷的园林绿地。依笔者所见,这些书的畅销实际上反映了国人对园林绿地的期望和审美标准。书中的图片无一例外的向人们展现了精细管理下景观植物的美丽和整体环境的幽雅:能够供人们愉快游憩、平整、绿油油的草坪,生长旺盛、外形优美的大树,花架、围墙上的藤本植物花满枝头,水边沼泽地上鲜花盛开,秋天的色叶林鲜艳夺目等。通过仔细对比可发现,国内和国际园林绿地水平的差距除了设计水平上的原因以外,很大部分的原因在养护管理上。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致使国内园林绿地水平和国外的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果不能在养护管理上提高水平,国内园林绿地的质量就难以取得较大水平的提升。

3 提高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水平的方法

(1)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足够重视。园林绿地养护管理长期以来在很多地方都是同保洁一起进行,但是人们往往关注保洁,对绿地疏于管理。同时由于资金和专业人员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地的质量。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有关宣传部门应该将园林绿地的维护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宣传,这是每一位市民都应参与的环境保护活动。应将全社会动员起来,把园林绿地当作真正的公共财产进行保护。

(3)增加投入(包括人力和财力2个方面),并建立灵活的财务预算系统。当前是市场经济时期,所用的人力、机械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没有资金作为后盾,提高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将成为空谈。由于园林绿地的主体是植物,其生长状况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特别是气候因素,若遇大旱或大涝之年,所需费用会有较大的增加。另外,园林绿地的人为破坏也很严重,随机性较大,需要随时随地进行修复,甚至在适当的地方进行重新设计施工[3]。因此,建立灵活易操作的园林绿地养护管理财务预算系统尤为重要。

(4)制订易于操作的管理评价体系。为判定工作的完成状况,必须制订详细、易于判定的绿地水平标准。如行道树是否有萌蘖、草坪是否修剪及时、干旱时期植物是否有萎蔫或死亡、施肥间隔时间是否合适、遭破坏的绿地多长时间得到修复、是否在某些必要位置立标示牌等。建立一套可行的管理评价和相应的奖罚体系,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可有效提高养护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园林绿地的水平[4]。

(5)同其他很多管理工作一样,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需要必要的专业知识,例如植物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因此,应该逐步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水平。

4 小结

关注生存环境,不仅要关注人均绿地面积,还要关注绿地的实际质量。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后期维护,更是设计和施工建设的继续,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方面,只有提高其设计、建设、养护管理各个环节的水平,其整体水平才能得到较大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生活环境才能真正地改善。

参考文献

[1]江定钦,徐志平,阮琳.园林垃圾堆肥化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堆肥对几种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J].中国园林,2004,20(8):63-65.

[2]席晓平,刘成.结合旧城改造提高城市中心区绿化指标——以衡阳市为例[J].中国园林,2004,20(8):27-28.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陈惠飞.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9(3):25-26.

绿地管理和建设 篇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可连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当今国际性大都市无不看重开展城市生态绿地建设,以增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由此形成了21世纪的城市绿地的三大发展趋势:城市绿地体系要素趋于多元化;城市绿地构造趋向网络化;城市绿地体系功效趋于生态合理化[1]。近年来上海的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必定的进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的城市绿化程度仍属全国落伍行列,尤其与建设成为新世纪的国际性生态型大都市的发展目的相去甚远。上海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需看重城市绿地建设及其管理,切实有效地改良城市生态环境。上海城市绿地现状概述

(1)以块状为主的绿地布局情势 专用绿地和公园绿地合计占城市园林绿地面积的77%,街道绿地所占比例仅为19.4%,可见专用绿地和公园绿地构成了城市绿地体系的主体,而承担绿地框架联结功效的街道绿地所占比例不高,未能有效地将大片的重要绿地与零碎疏散的小面积绿地联结起来以形成完美的网状都市绿地系统。

(2)绿地散布不均匀 从市区绿地的散布情形来看,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闵行区、宝山区和金山区拥有数量较多的绿地,其中普陀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闵行区、宝山区和金山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超过3m2/人,绿地笼罩率亦高于市区平均程度。而位于中心城区的静安区、卢湾区和南市区则绿地比拟缺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不足1m2/人,绿地笼罩率亦远低于市区平均程度。

(3)绿地组成缺少相对独立性 城市绿化在很大水平上局限于按途径、河流或建筑物的间隙来计划绿地,而未从人口密度、空气质量状态及防灾须要等动身点来斟酌城市绿地的总体布局[2]。城市绿地建设与管理对策

3.1 进步城市绿地的指标

(1)绿地是一个能进行自我调节的生物体系

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革环境才能的强弱取决于其营建范围和构造配置,城市绿地笼罩率至少应到达30%才有可能较有效地起到调节吝啬候和改良环境质量的后果[3],因此进步绿地面

积和绿地笼罩率对增进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具有极大的意义。从1986~1997这11年间,上海市区绿地笼罩率从10.2%进步到17.8%,城市绿化面孔有了很大改观,但距《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到2000年实现绿地笼罩率达30%的目的还有很大差距。上海目前的城市绿化工作重点重要是放在进步平面绿量指标上,而在垂直绿量指标建设方面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因此,从城市绿化建设角度来看,要尽可能应用一切可供应用的土地上、屋顶上进行绿化,尤其应看重通过垂直绿化以拓展城市绿色空间。

(2)进步绿地的三维绿量

从绿地改良环境的生态效应角度来看,进步绿地的三维绿量比单纯进步绿地笼罩率更具有实际意义。在目前城市绿化用地极为有限的情形下,通过扩展绿地面积来进步城市绿地笼罩率的难度很大,如果在现有绿地的基本上,集中搞好较大面积的块状绿地和途径绿地的绿化改革工作,切实进步复层构造绿地在现有绿地中的比例,树立联结各重要绿地组团的绿色廊道,则在未增添城市绿化用地的情形下,同样可以通过进步绿地的三维绿量来进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这在实践上也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3.2 增强城市绿地物种多样性维护

(1)应用物种多样性原理对现有绿地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对物种多样性维护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两大误区:其一是以为物种多样性维护无关紧要,对现实生活并无多大影响;其二是以为在城市环境中,由于强烈的人为干扰,严重损坏和转变了当地的物种区系散布及其组成,物种多样性维护策略只有在人迹罕至的、与人类隔离的自然生境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实际上,从物种组成上来讲,城市绿地体系不仅指构成绿地的各种植物,还包含栖息于其中的各种昆虫、鸟类、小型哺乳类和微生物,构造完美的绿地能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使人们更贴近自然,增加生活的情趣。因此,只要调控得当,城市本身也可成为实行物种多样性维护的合适场合,比如,在公园、庭园、阳台、街头花坛等处大批栽培的各类欣赏植物在很大水平上也起到了维护物种多样性的作用。但问题的本质在于,合理的城市绿地体系应是一个有序、协调的绿色空间,在这个绿色空间中如果仅保持大批的园林绿化植物是不尽完美的。在城市中,纵横交织的途径网络使城市景观呈高度破碎化,散布于各斑块之间的绿地组团由于生境隔离而使同种或近缘种植物因缺少必要的基因交换,品德在逐渐退化;或由于生境条件不适而使植物的更新才能降落,从而使绿地种类组成及群落构造趋于简化,在短期内这种潜在性变更不太显明,但经过一个较长的时代后将会影响绿地组团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造成必定的丧失。如前几年南京的重要行道树种之一的悬铃木就因品种较单一,曾因大面积病害的产生而受到严重的伤害,近年来上海市区的一些悬铃木中也发明了相似的病害,应引起园林部门的看重。所以,有必要应用物种多样性原理对现有绿地进行改革,以进步绿地对城市环境的整体适应才能。

在现有的城市绿地体系中,千篇一律的园林栽扶植物带上了显明的人工化气味,而野生植物的缺少则大大下降了城市景观的自然度,与人工栽扶植物相比,野生植物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不须要太多的人工保护。此外,许多野生植物也具有较高的欣赏及药用、经济价值,因此将合适的野生植物引入都市绿地系统是切实可行的。上海城市绿地建设应以公园为核心,以林荫途径网为联结纽带,树立城市岛屿状绿链和生态廊道,将合适于城市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引入城市或应用某些精良的野生植物来改进园林植物品种,有利于进步和保护城市的物种多样性,从而增进城市与自然的融会。

(2)增强城市自然及半自然保存地的建设

目前全部上海地域自然保存地重要有野活泼物园、大小金山、东平、佘山和东滩,这5处保存地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5%,而伦敦仅市级的自然保存地就达130余处,包含森林、灌丛、河流、湿地、农场、公共草地等,此外还有一些由放弃的铁路、水库、墓地和深坑等改建而成的半自然保存地,这些自然的或半自然的保存地给众多的野活泼植物供给了主要的栖息生境。据有关材料统计,人口达700万的伦敦拥有相当可观的野活泼植物,包含100多种在大伦敦区定期滋生的鸟类和在圣保罗(伦敦的一个区)境内20英里范畴内的2000多种植物。以伦敦的环城绿带为例,其平均宽度约8km,在其中栖息的鸟类平均种类达80余种,而在市区则仅有30种[4]。由此可见,大面积的绿地的存在丰盛了物种的多样性。在自然及半自然保存地建设方面,上海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如将垃圾山或放弃堆场改革成公共绿地或生态公园;对外环线绿带应按生态维护主要性划分为大众,可进入的和不可进入的区域,分辨采用经营开发或封育的管理对策。

3.3 进步城市绿化建设的质量和管理程度

现在市区大小不一的一些所谓的绿地,实际上只是一块草坪再配植几株悬铃木和几排瓜子黄杨等灌木,绿化伎俩过于简略,未能形成乔、灌、草、藤多层次构造的复合型绿地,有的绿地中还建有体量较大的建筑小品,使绿地既缺少视觉美感又不能较好地施展其生态效益,在很大水平上歪曲了绿地的涵义和误导了大众,对城市绿化工作的见解。为此,相应的绿化管理工作步伐应紧紧跟上,可斟酌采用以下一些办法:

(1)合理划分绿地等级

对于现有的公共绿地应按其服务功效和容纳才能划分为不同的绿地等级,对不同等级的绿地应进一步断定其面积、用处、设施配备、绿化施工尺度、绿化保护负责单位,制订相应的绿化管理奖惩条例。

(2)树立全市统一的绿化管理及决策体系

应用gis、遥感技巧手腕,联合野外实地调查,定期对全市现有绿地的区域散布、存在状况、种类构成、面积比例等进行全面调查取样,获取合理的数据并树立相干的管理数据库,实举动态监测,作出相应的决策。

3.4 进一步深化全民绿化意识

全民绿化意识的深化对城市绿化建设工作至关主要。应增强宣扬力度,使宽大市民理解城市绿化工作不仅仅是园林部门的事,城市绿化工作须要大众,的懂得和大力支撑,这项工作应长期保持不懈地进行下去。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市民对城市绿地功效的认识显明不足,以为城市绿化工作只是种树植草,点缀市容而已,城市绿地在城市总体发展进程中的位置无足轻重。实际上,城市绿地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体现。城市绿地不仅能美化环境、发明舒适的视景,还能施展其调节吝啬候、净化空气和保持碳氧

平衡等主要的生态功效;在娱乐休闲、社会来往和文化教导等方面也有主要的功效;此外,在控制城市扩大及帮助城市改革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充足认识绿地的功效是深化大众,绿化意识的基本道路。

3.5 加强政策调控力度

除大力倡导各种情势的植树造绿运动外,应严厉限制城市建筑用地的不合理扩大,减少对土地的低效甚至无效占用,为扩展绿地面积发明可能的条件。

3.6 理顺城市绿化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市政绿化由园林部门负责、市郊林地和乡村绿化由林业部门负责的局势一直未能转变,管理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状况不利于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这两个部门之间的接洽,恰当扩展园林部门的职责权限,由园林部门来统一负责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有关的绿地的建设与管理。

3.7 完美和调剂绿地计划布局

综观上海城市绿地布局,目前存在城市大型绿地(面积超过3000m2)缺少、散布不均匀的现象,特殊是在市中心城的十个区仅有150余块大型绿地[5],市区的大型绿地大多数呈疏散状沿内环线边沿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绿地管理和建设 篇3

1 绿地养护成本预算

绿地养护管理成本预算依据:绿地数据库;绿地养护措施。绿地养护成本包括绿地养护消耗的水、电、肥料、农药、设备折旧、人工费等费用, 其中人工费由工人的工资和工作量决定。

1.1 绿地养护工作量的统计

1.1.1 建立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化工作流程。

统计绿地养护管理工作量, 首先应建立绿地养护管理各项工作标准化工作流程, 通过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固定工作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项工作的量化。工作流程标准化的实现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 (以保障工作流程的执行) 。第二步制定工作流程。第三步是优化、标化工作流程。

日常绿地养护工作主要包括:乔灌木修剪、绿篱修剪、草坪修剪、浇水、病虫害防治、施肥、机械设备保养等。制定工作流程按照工作内容分别制定各项工作的工作流程, 下面以华西医院绿地养护工作流程为例说明:

(1) 乔、灌木修剪工作流程

前期工作:调查乔、灌木生长情况, 选定修剪树木、制定修剪方案;

第一步:准备工具:砍刀、梯子、枝剪、手据、高枝剪、长绳。

第二步:着装:戴安全帽、安全带、手套、胶鞋、工作服。

第三步:现场安全警示:旋转安全警示牌、牵警示绳围出隔离带。

第四步:树木修剪。

第五步:清理现场、拆除警示牌隔离带。

第六步:工具保养入库。

(2) 绿篱修剪工作流程

前期工作:调查绿篱生长情况, 选定修剪范围、制定修剪方案。

第一步:准备工具:枝剪、手锯、高枝剪、绳索。

第二步:着装:工作服。

第三步:现场安全警示、放置安全警示牌。

第四步:绿篱修剪。

第五步:清理现场、拆除警示牌。

第六步:工具保养入库。

(3) 草坪修剪工作流程

前期工作:调查草坪生长情况, 确定修剪范围、制定修剪方案。

第一步:准备工具:检查剪草机, 检查项目:机油量;汽油量;清理空气滤清器;刀片;油片。

第二步:着装:工作服。

第三步:现场安全警示:放置安全警示牌。

第四步:草坪修剪。

第五步:清理现场、拆除警示牌。

第六步:工具保养入库。

(4) 盆栽植物摆放工作流程

前期工作:现场察看, 拟定摆放方案, 绘制摆置平面示意图, 确定盆栽植物型号、品种数量。

第一步:准备工具:检查三轮车。

第二步:着装:工作服、手套。

第三步:现场安全警示、放置安全警示牌。

第四步:根据植物摆放平面示意图、摆放。

第五步:清理现场、拆除警示牌。

第六步:工具保养入库。

(5) 会场植物、鲜花布置工作流程

前期工作:现场察看、拟定布置方案、绘制摆置平面示意图、确定插花盆栽植物型号、品种、数量。

第一步:准备工具:检查三轮车。

第二步:着装:工作服、手套。

第三步:现场安全警示、放置安全警示牌。

第四步:根据示意图进行会场布置。

第五步:清理现场、拆除警示牌。

第六步:工具保养入库。

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后应进行不断的优化, 提炼出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1.1.2 华西医院景观绿地养护工作量统计方法:

工作量是以一个熟练工在单位时间内按照标准化工作流程进行操作所使用的时间进行统计。工人的工作时间按照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计算工作天数, 将工作时间换算成天数进行工作量的统计。年预算工作量=根据绿地养护措施核算的工作量。

1.2 华西医院景观绿地养护成本预算统计方法

建立绿地管理标准化体系后, 可较准确的进行绿地养护预算成本的统计, 实现预算管理的目的。笔者总结华西医院绿地养护成本预算的工作实践, 实现绿地养护成本的精确预算, 首先是进行工作流程优化和标化, 其次是根据标化的各项工作流程统计各项工作实施所需的时间, 各项养护工作的年工作时间的总合就是绿地养护工作量。

绿地养护的预算成本=绿地面积×单位绿地养护预算成本

单位绿地养护预算成本=水+电+肥料+农药+设备折旧+人工费+其他费用

人工费=人员数× (工资+福利) /人均

人员数=年工作量/年工作时间/人

绿地养护预算成本的准确率与绿地养护工作量的准确率成正比。

2 绿地养护成本核算

在绿地养护过程中, 绿地养护管理人员根据绿地养护措施制定绿地养护计划, 绿地养护管理人员以绿地养护计划为依据, 结合绿地实地查看情况, 开具绿地养护派工单。派工单将记载各项工作完成所使用的时间和完成质量。对派工单进行统计, 所获得的数据将反映绿地养护的实际工作量。根据派工单统计的工作量统计的绿地养护成本就是绿地养护的实际成本。

3 绿地养护措施的修定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篇4

第一条 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九条的授权,为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城市绿化规划指标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地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

计算公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而定:

(一)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不足7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不应少于5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6平方米。

(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75—10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6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7平方米。

(三)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超过10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7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8平方米。

第四条 城市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 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100%。

城市绿化覆盖率到2000年应不少于30%,至2010年应不少于35%。

第五条 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含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等六类)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城市绿地率(%)=(城市六类绿地面积之和÷城市总面积)×100%。城市绿地率到2000年应不少于25%,到 2010年应不少于30%。为了保证城市绿地率指标的实现,各类绿地单项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

(二)城市道路均应根据实际情况搞好绿化。其中主干道绿地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率不低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比率不低于15%。

(三)城市内河、海、湖等水体及铁路旁的防护林宽度应不少于30米。

(四)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因特殊情况不能按上述标准进行建设的单位,必须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将所缺面积的建设资金交给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绿化建设作为补偿,补偿标准应根据所处地段绿地的综合价值由所有城市具体规定。

(五)生产绿地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比率不低于2%。

(六)公共绿地中绿化用地所占比率,应参照GJJ48—92《公园设计规范》执行。属于旧城改造区的,可对本条

(一)、(二)、(四)项规定的指标降低5个百分点。第六条 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性质、规模、自然条件、基础情况等分别按上述规定具体确定指标,制定计划,确定发展速度,在规划的期限内达到规定指标。

城市绿化指标的确定应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报建设部备案。第七条 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按上述标准审核及审批各类开发区、建设项目绿地规划,审定规划指标和建设计划,依法监督城市绿化各项规划指标的实施。

城市绿化现状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以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发布和上报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数据为准。

第八条 本规定由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规定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

附件2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说明

一、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统计口径

1.公共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街道广场绿地,以及植物园、动物园、特种公园等。公共绿地面积系指城市各类公共绿地总面积之和。

2.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六类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街道绿化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这些面积数据可以通过遥感、普查、抽样调查估算等方法来获得。

3.根据《城市绿化条例》规定,城市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六类,在计算城市绿地率时,应用全部六类绿地面积同城市总面积之比。

4.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及室内绿化不计入以上三项指标,可以作为工作成绩单独考核计划。

5.城市绿化指标的考核范围。对于绿化规划应为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均以相应区域为依据。

二、制定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依据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主要受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制约,根据测算,将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分为不足75平方米、75—105平方米和超过105平方米三种情况。据此分别制定了三种指标。

考虑到城市绿化规划三项指标都受到城市的性质、规模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应有所不同,在此只规定了指标的低限。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新开发城市和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都应有较高的指标。

本规定所定的三项指标既不是按照生态、卫生要求,也不是按照理想的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的,而是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和发展速度,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低水平标准。因此我国城市绿化指标距达到满足生态需要的标准相差甚远。

三、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质量要求

城市绿地建设现状综述 篇5

1 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

城市绿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流绿凝翠的树木花草对城市居民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城市绿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改善小气候:城市绿地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温作用。在绿色植物中, 从乔木, 灌木到小草, 都能起到吸热和隔热的作用, 能给人们创造一个温暖适宜、湿润舒适的生活环境。

(2) 生态效益:绿地对改善大气环境来说有两大作用:一是它能吸收二氧化碳, 制造氧气;二是能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净化空气。

(3) 减弱噪声和放射性污染:据调查, 40米宽的林带, 可使噪声减低12-15分贝, 城市公园中的成片树林可把噪声减低到无害的程度。

(4) 防治水土流失:城市中混凝土地面比重较大, 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绿地土壤基本处于自然状态, 对涵养水源, 补充地下水有着重要作用。

(5) 调节光照:利用树木的枝叶, 遮挡光源, 变直射光为散射光, 使来自太阳的光线, 通过树木的枝叶遮挡而分散减弱。

(6)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城市绿地系统不仅保护了大量的植物种类及基因, 而且也增加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为生活在城市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

(7) 美化城市景观;各种树木、花草的组合, 形成种种美丽的景致, 绿地给城市注入生气, 将城市变得多姿多彩, 丰富了城市景观, 塑造出了城市特色。

(8) 城市绿地可以缓解城市人类心理压力, 舒缓紧张情绪, 这个人性化的作用几乎成了人们口中最重要的一项了。

此外, 城市绿地还有吸附尘土、防风沙、涵养水源、增加城市中的水土气循环、增加降雨、遮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等等。

2 城市绿地现存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绿地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全国城市绿化率覆盖平均约为25%, 在我国有统计资料的222个地级以上城市中,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的仅10个, 占4.5%, 30%~39%的85个, 占38.3%, 20%~29%的76个, 占34.2%, 低于20%的有51个, 占23%。说明我国城市绿化整体上仍处于较差水平。我国人口众多, 人地矛盾尖锐, 我国人均绿地水平还很低。

解决方法:城市绿地距离真正的生态城市所要求的还有一定差距。城市绿地分散而不连续, 多呈斑块和条带状分布, 没有充足的基质, 不能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我们一定要不断努力, 创建真正的生态城市绿地。

2.2 本地物种与外地物种孰优孰劣

许多城市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由于外来的物种在引进中若没有充分试验, 成活率很低, 这不仅损失了景观效益也损失了经济效益;某些能够引种成功的物种与本地物种相比经济效益也非常低, 而且外来植物的繁殖会引起病虫害的发生。还有少数外来物种的引入会造成入侵, 破坏本地原有的生态位, 造成本就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紊乱。

解决方法:对此国家林业局发布《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新品种 (含品系等) 的引进必须按林木引种程序, 经过一个轮伐期以上引种试验成功, 并通过国家或省级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或认定) 的林木良种方能大面积应用生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需要实施人工造林的, 不得引进非本地物种及新品种 (含品系等) 。

因此, 在城市绿地中要极力推广本地物种。为适应本地区的自然条件, 要多采用本土化的物种, 少走弯路, 加快城市绿化。

2.3 盲目绿化

城市绿化是我们一直提倡的, 但有些人急功近利, 盲目绿化, 然而过犹不及, 盲目绿化不仅达不到原有的城市绿地的效果, 反而会破坏城市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 因小失大。

将自然天成的生态系统完全加以人工改造或重建, 是对原有系统巨大的破坏。人工生态系统比原自然系统要脆弱的多, 而且也不如其复杂, 这将会降低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 而且生态经济效益也远不如前。

解决方法:在进行城市绿化的进程中, 要时刻注意提醒自己, 要进行生态的, 科学的绿化, 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盲目绿化, 要一步一步, 稳扎稳打, 使我们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性的改善。

2.4 单一草坪种植的弊端

近年来, 我国许多城市都热衷于种植草坪, 但并不是任何地区任何条件下都适合种植草坪的, 一味种草的绿化方式显然是不适合如今的绿地建设。

(1) 存在资源的限制。水源短缺的城市不宜大面积种植草坪。草坪耗水量大, 相较于树木, 所耗费的物资大的多。

(2) 开阔的草坪大多是不容许人踏入的, 只能满足人们视觉上的需求;而树木则可以给人们提供荫凉, 提供市民游憩的处所。

(3) 草坪作为一种地表植物, 对人们活动空间的降温效果差。据测定:乔灌草结合的绿地放出氧气、蒸腾水量分别是单一草坪绿地的136%、151%;在夏天乔灌草组合绿地比单一草坪绿地降温多达3.9℃。

(4) 单一草坪不利于形成地方城市特色。

解决方法:还是应多采用乔灌木结合的方式来美华城市, 在种植单一的草坪时一定要看清利弊, 只有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 草坪能够与周围环境协调共存的情况下, 人们才能小心地引种单一、大片的草坪。

2.5 欠缺人性化考虑

城市绿地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之外, 更应给人以亲近感、愉快感, 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缺乏人文关怀在广场绿地建设中尤为突出, 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 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 另外秋冬季, 草坪都已经枯黄, 这时广场呈现给人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还有广场绿地常常忽略人们对于私密性的要求, 漫无遮拦的广场, 游人的私密行为根本的不到保障, 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合适要求。

解决方法:公共绿地应该针对人们的心理进行设计, 广场绿地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领域性的创造, 可以运用灌乔草结合、建筑小品、铺小块绿地等多种手法, 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及开敞空间, 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广场绿地。只有这样的绿地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 才可能经久不衰。

3 结语

浅析城镇园林绿地生态建设 篇6

关键词:城镇园林,生态,措施

1 园林绿地具备的生态功能

1.1 调节城市温差

植物本身对辐射、温度等均有调节作用, 同时对气候的改善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 植物亦可通过光合作用, 增强空气氧度。并能发挥其叶片的过滤、吸附的功能, 对空气中的尘埃、气体等物质进行净化;对噪声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并能够通过枝叶对声波进行分解反射, 从而发挥消耗声能的作用。

1.2 美化环境陶冶心境

绿地园林中的花草树木, 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 形成各种特色的自然景观, 帮助长期处在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舒缓压力, 帮助其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更加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热爱生活。

1.3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打造一片园林绿地需要较大的人力资源, 对其进行管理、养护。这在无形中带动了社会就业率的提高。同时, 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绿化要求也日益渐高, 也使得在购买房屋时, 变相地关注起绿化条件, 也就成功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2 构建园林绿地生态的具体方法

2.1 整体布局统一规划

在建设园林绿地前, 首先应结合城镇发展实际情况, 配合政府发展规划, 切实按照绿化标准打造覆盖率在35%以上的园林绿地[2]。建设城镇园林绿地不但要起到绿化城镇的作用, 还应具有美化城镇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 因地制宜, 结合构建环境的不同, 选择适合其地形建筑等方面的植物, 才能够真正保证园林绿地的科学合理。

2.2 结合生态规律

建设城镇园林绿地生态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调节城镇化现状, 改善环境问题, 为此, 在建设园林绿地生态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保持园林的生态结构, 维持园林原有生态系统, 从而促进园林具有更加持久的功效, 帮助城镇生态机构维持稳定, 调节城镇生态环境, 提高城镇人居生活环境增强人居质量。

2.3 植物配置应广泛, 搭配合理

为了符合当下社会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在建设园林绿地生态时, 还需加强对配置植物的多样化, 结合其植物不同周期的不同特性, 掌握不同植物的季节特点、生长特点、对抗病虫的特点等信息, 同时还需考虑到地理条件、水土情况, 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出发, 配置以最为合适的植物, 在保证品种多样的同时, 起到一季一景、一区一格, 从而促进城镇园林绿地的美观, 同时帮助植物发挥其最大作用, 使其光合释放的氧气及有机物质更多, 发挥维护改善城镇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1]。

2.4 合理整合人员配置

当城镇园林绿地生态的不断扩大化, 维护架构起的园林工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对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3]。又由于社会的发展, 人员费用也越来越大, 也无形中给园林工程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为此, 做好人员规划配置工作也就非常艰巨。启动系统内调配成为了当务之急, 及时招兵买马, 结合岗位培训, 调整技术优秀的人员进入新建绿地负责等工作, 合理配置, 发挥劳动力的最大作用, 切实解决好园林绿地生态建设中的压力, 保证园林绿地生态建设保持其持久性, 发挥其最大功效。

2.5 广泛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环境意识

建设城镇园林绿地生态的主要是用于服务居民。由此可说明, 在构建的过程中, 还应当考虑到人的因素, 人的行为是直接导致城镇化、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4]。因此, 在建设绿地的同时, 需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环境意识, 增强其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帮助人们真正认识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引起广大群众对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视, 帮助园林绿地建设工作更加畅顺。

2.6 加强园林绿地监管, 做到防微杜渐

要保证园林绿地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还应加强对绿地建设工程的后续监管工作, 防止建成之后丢弃不管、不闻不问的情况, 使得园林绿地生态被人为破坏或者出现生态的情况, 因小失大。为此, 需专人负责对园林绿地进行巡视检查, 对侵占绿地、蓄意损坏绿地等违法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做到杀鸡儆猴, 防微杜渐。

3 总结

在时代的发展的推动下, 科技的发展、生化技术的创新等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的跨步, 但是, 伴随着这些发展成果出现的则是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在国家的紧抓之下, 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园林绿地的建设, 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城镇化、环境问题等情况依然存在, 为此建设城镇园林绿地生态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建设生态系统的工程, 需考虑到各方各面的问题, 才能够真正发挥园林绿地的生态功效。

参考文献

[1]马杰.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J].北京农业, 2011 (15)

[2]齐艳辉.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绿色科技, 2011 (4)

谈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 篇7

关键词:城市灾害,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建设

2008年5月12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灾害,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强烈震感。地震发生时, 许多城市的居民都从办公大楼中疏散到城市的公共绿地等开阔地段。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内, 为了防止余震的发生, 成都, 重庆等靠近地震灾区的居民, 由于对地震的恐慌, 来到城市的公园绿地避难, 深夜更是达到数万人。在这次地震灾害中, 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初步发挥了作用, 也让人们认识到了城市绿地的这一重要功能。

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定位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美观、游憩、生态、文化等, 其实没有把减灾避难作为城市公园绿地必要和主要的功能。地震过后, 全国各地都在反思地震对于我们的影响, 也在检讨我们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的抵抗灾害的问题。于是城市绿地防灾减灾的功能被提出, 也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现在就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和如何建设做一些探讨。

1 作用和意义

城市防灾减灾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 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绿地防灾减灾作用不单单局限于地震等强烈灾害来临时的躲避作用, 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城市灾害都有很好的预防抵抗作用。城市绿地还是城市居民受灾时流行性传染病的“避风港”。在灾害发生时, 城市绿地系统还要承载的功能:1) 灾害发生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临时或较长时间的避难场所及避灾、救灾通道;2) 充当灾害的隔离带, 防止火灾或灾害气体蔓延;3) 救援、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活动的据点;4) 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及消防、储运生活物质集散地;5) 灾时情报的收集与传播;6) 开展灾后恢复活动[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全国位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 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和70%以上的工农业生产正集中在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2]。现代城市人口高度集中, 高层, 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大量涌现, 可能带来的许多安全问题都是现在还没有办法想象的。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研究和建设好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规划, 对于保障城市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状和问题

1) 目前, 我国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的减灾避灾功能还认识不足, 大多数的民众认可绿地美化城市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减灾避灾功能却知之甚少。2) 政府层面, 我们还没有有关绿地防灾避险的建设法律法规。很多城市领导在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只把绿地建设停留在美化城市, 改善城市景观这些见效快的政绩工程上, 而对于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就忽略不谈了。3) 如何建设具有减灾避险的绿地, 涉及哪些内容, 不单市民和政府官员不熟悉, 就是对于大多数的行业设计建设人员来说, 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3 避灾绿地的规划要点

1) 认真编写城市防灾规划。2003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管理规定》, 其中第三条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明确了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重要性和必须性。目前一些城市在编撰城市规划的同时也已经将绿地防灾规划列入城市规划。2006年合肥市在《合肥市绿地系统规划》单列了城市绿地系统防灾规划。2) 完善现有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放、半开放绿地的配套设施, 同时在改造老旧城区时, 在城市主要城区建设足够面积的绿地, 构成一个避灾绿地的空间系统。确保场地的通畅性。出入口要多、要敞开且要和大的道路相连, 便于大规模的聚集和疏散;同时也要注意避灾廊道的建设, 使主要避灾点形成一个可以相互联系的整体而非孤岛。因此, 城市高架桥等灾害来临时可能对道路交通造成危害的建筑, 都要尽量避开避灾廊道, 绿色廊道宽度要在10 m以上。根据灾后街道情形, 行道树甚至一些灌木都能阻挡散向街道的残墙断瓦, 从而保证救灾廊道的畅通。3) 防灾避险绿地的基地要选择建在安全地带。避免山体滑坡、地质塌陷等次生灾害的影响。周围的高层建筑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基地的地形要平坦, 排水良好。根据经验坡度要控制在10%以内为佳。绿地内要以硬地铺装和绿地为主, 减少水面的使用, 方便使用时管理和可以争取更多的有效使用面积。绿化树种要考虑防风防火的要求, 能起到灾后阻止火灾的蔓延。参考日本的标准, 避灾绿地的规模应当以去该地避难者每人1 m2~2 m2为宜, 每处避灾绿地的平均面积以5 hm2~10 hm2为宜。4) 保证防灾绿地分布的均衡性。用地规模要与服务人口的数量相适应。在整个城市中的均匀分布, 与居民区的距离合理, 可以满足居民第一时间到绿地避灾。500 m~1 000 m是避灾绿地适宜的距离, 保证减灾避灾场所在城市内的布局合理, 人们可以在安全的时间 (大概是5 min~10 min) 内赶到附近的减灾避灾场所。5) 作为避灾减灾绿地, 要能满足灾时的使用要求, 根据防灾的类型要设置一定的防灾设施, 如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帐篷、应急直升飞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应急广播功能等以及供水、粮食等生活必需物资的储备仓库。帐篷和临时厕所要准备充足, 供水、供电系统要保证能够在城市管网、电网瘫痪的情况下独立运行。在具体做法上, 要平灾结合, 在平时满足绿地的基本要求, 和普通绿地没有区别。灾难来临时, 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启动这些设施进行救灾活动。另外还要考虑物资供应, 交通组织等一系列问题。6) 加强对绿地避灾减灾功能的宣传, 让广大市民理解和支持防灾绿地的建设。相关部门要有目的的组织民众演习各种灾难来临时防灾绿地的使用情况, 既可以培养市民对灾难来临时的应急反应, 合理有序的使用各种避难设施, 避免过度慌乱, 也可以检验防灾减灾绿地的各种防灾设施设置是否能够满足需要, 从而可以不断完善防灾绿地的设施, 也可以提高相关政府部门处理灾害的指挥能力。

4 结语

近年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城市减灾方面也做出了不少成绩, 但是随着城市建筑密度、高度不断密集, 使城市抵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低。以前防灾减灾的工作大多注重于建筑单体方面, 而缺少对城市整体防灾减灾的规划布局。加强绿地防灾减灾的规划建设, 是提高城市抗风险能力, 保障城市居民生命安全的有效途径。相信随着人们对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视和普及, 以及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一定可以建设出更多、更好的防灾减灾绿地, 从而减轻突发灾难来临时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 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剑民, 王珊.基于城市绿地与城市防灾减灾的讨论与研究[J].现代园林, 2007 (3) :29-32.

[2]新世纪不要让悲剧重演——对唐山“7.28”大地震25周年的思考[N].中国建设报, 2001-08-27.

[3]曹鹏程.绿化带阻止火灾蔓延——日本公园都能防灾[N].环球时报, 2004-06-28.

[4]饶林江.浅谈应急避难所 (疏散基地) 的建设[EB/OL].2006-01-11.

[5]沈悦, [日]齐藤庸平.日本公共绿地防灾的启示[J].中国园林, 2007 (7) :6-12.

[6]李吉顺.什么是城市灾害[J].中国减灾, 2001 (4) :5-6.

现代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初探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绿地规划,实施步骤,初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 我们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 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 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 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即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 成效显著, 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因此加快建设现代新农村, 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成为了当务之急。

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是建设现代新农村的一项主要任务, 然而, 新农村建设才刚刚起步, 在政策、经济等方面比较滞后;同时, 新农村绿地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绿地建设, 不能照搬城市绿地建设方法, 必须有一套独立的实施措施来进行园林绿地景观规划建设。因此, 当前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方面可以借鉴的资料十分有限。本文就现代新农村绿地建设的规划原则、建设模式、实施步骤等方面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为现代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现代新农村和新农村园林绿地

“现代新农村”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我们要建设的现代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其中, “村容整洁”,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也是新农村园林风貌的根本体现。他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要根据农村实际和特点,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满足农民住房需求, 从根本上治理脏、乱、差, 改善村容村貌, 同时要保留历史文脉, 保持自然风貌, 形成优美的人居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二、现代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的作用、依据、标准、方法、模式和实施步骤

1. 新农村绿地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园林绿地规划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一样, 是农村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 在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 新农村园林绿地是农村的绿肺, 担负着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优化生态的农村生态功能。农村绿化给新农村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 洁净的空气为农村的每一位公民所必须, 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享受, 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农村的基础设施, 一方面是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是衡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农村绿化作为农村基础施三个方面体现这种性质。首先, 农村绿化影响和制约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 农村绿化是一种健康资源;另一方面为新农村创造一种现代化的游憩环境, 投资环境, 发展环境, 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利在长远。

新农村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的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 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新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新农村园林绿地规划离不开固有的环境与生态, 对环境问题重点考虑土壤、水体、大气、建筑物、氛围等;对于生态问题, 则要把有生命的东西, 如植物、动物等也考虑进去。生态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而新农村园林绿地规划的核心是生态规划与设计。

2. 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依据和标准

(1) 符合生态安全格局加强乡村遗产景观的保护。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 使其有信仰, 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 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色阔道体系, 以及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它是一个多层次的, 连续完整的网络。乡土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 对中国广大城乡的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如古老的龙山圣林、泉水溪流、古道驿站、以及祖先、前贤和爱国将士的陵墓遗迹等等。它们应该得到系统的、完整的保护, 农村园林绿地建设应与之相结合, 而形成连续、完整的网络, 成为人们教育后代和开展游憩的永久空间。

(2) 符合农村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在思想上重视园林绿化建设, 是新农村绿地建设的保证。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定是和当地的教育水平分不开的, 经济收入是随着劳动者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提高的。教育问题解决了以后, 建设新农村也将随之可能实现, 劳动者本身的“城市化”远比村镇物质形态的城市化更具有意义。应以园林绿化作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场地, 从园林文化中陶冶情操, 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

3. 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模式

由于农村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较大, 在新农村园林绿地规划建设时, 应制定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 着力体现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 并要正确处理保护文脉与村镇建设的关系, 实现传承历史文化与融入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因此, 要在坚持标准基本统一的基础上, 区别对待新农村建设, 应因地制宜, 力求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 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 山水田园巩固型。在一些农村生态环境良好,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建设时要注重彰显特色, 保护好山体、河流、水塘,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园林绿地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 可依地势环境布局, 力争与山水田园、人文景观协调, 打造一批颇具景观特色的田园风光型绿地。

(2) 城郊园林社区型。对于地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 具有区位独特、基础较好、环境较优的农村, 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要紧紧围绕“社区为城市服务, 城市促社区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在规划时既要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统一, 更要利用好城市的辐射拉动功能, 注重生态建设, 强化服务功能, 作为城区的延伸区、补充区和服务区, 与城市融为一体, 打造既有园林风情, 又颇具城市特色的园林社区型新绿地。

(3) 现代农村“城镇”型。对于一些农村, 应充分发挥区位较好、经济较强的优势, 有的农村园区经济发达, 可按照乡村城镇化的道路, 结合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来进行。根据“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要坚持以人为本, 结合文明创建活动, 进行小康设施建设。建设好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民广场、乡村花园等重点绿化项目, 进行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六化”建设, 抓“绿化”铸“魂”, 抓“文化”提“神”。要以人工绿地景观为主要发展方向, 通过小康建设, 打造一批风格独特、建筑新颖、现代气息浓厚的农村“城镇”型园林绿地。

4. 新农村园林绿地规划方法

(1) 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绿化指标体系。由于存在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相应的园林绿地指标也应有所不同, 所以要从实际出发, 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指标体系, 对园林绿地建设进行动态控制, 以便指导资金投入, 便于绿化建设的控制和操作。

(2) 处理好乡村景观与城市化园林景观的相互协调关系。广阔的田野、蜿蜒的河流、河边的林带形成了田园乡村景观, 而小城镇往往处于乡村田园环境之中, 所以要使两者协调一致, 融为一体。

(3) 全面绿化, 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现代新农村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城市、农村“两张皮”的错误认识, 做好城市园林发展与乡村园林的协调发展, 把农村作为区域发展的延伸, 配套乡村旅游服务需要的基础设施。二是统筹“城区、景区、园区、郊区”等园林资源, 统一进行规划。

(4) 创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所处的环境更贴近大自然, 但有别于固有的纯自然环境。人在其中起着主导、支配作用, 是非自然的、不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同时由于新农村接近自然, 环境条件好,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注重城镇之间、城乡之间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的保护, 绿地的结构须合理配置, 以创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清净、舒适的新农村的村镇环境。

(5) 以绿为主, 发挥新农村自身的优势。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 主要由花草树木的种植来实现, 规划中要明确以绿色景观为主, 注重植物造园、造景的艺术美。在加强平面绿化布置的同时, 注重多层次、立体化绿化的建设, 形成立体的绿色空间体系, 达到绿化、美化和净化的效果, 发挥新农村“安宁”“安静”的优势, 创造以居住环境、生活质量、乡村文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

(6) 要重视新农村本身的特色、文化内涵。不同地区在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淀的历史过程中, 形成了地方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 绿地往往是地方性民族文化的载体。绿地系统规划中应保留、延续、体现其地方人文、文化特色, 把现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融入其中, 丰富园林绿地的内容依次建设园林, 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风貌。

(7) 让农民参与规划设计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迫切性。具体讲, 就是实地调查和访问, 通过适当征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用于指导具体的规划设计, 图纸完成后, 或将所做模型拿来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以此来确保规划设计方案, 避免出现偏离实际的情况。

5. 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实施步骤

总体按照绿量与品质并重, 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山水园林农村的实际, 因地制宜, 围绕绿化空间网络布局, 对农村的山体、水系进行以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为主的绿化, 打造农村生态景观植被圈;在农村绿化中突出抓好公共绿地系统的健全完善与路网绿化的纵横贯通, 建设一批大小适宜、分布均匀、便民实用的园林绿地, 建立林荫大道、绿化景观大道、绿色通道纵横交织的道路绿网, 增加农村居民的绿化空间拥有量。构筑结构紧凑、功能健全、规模效益突出的新农村大环境绿化系统。

(1) 公共绿地。结合搞好公共绿地建设, 围绕丰富植物品种和群落、增加园林绿地文化含量两大重点, 大力增加公共绿地面积, 努力提高建设品质。大力抓好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家庭宅居等绿化建设, 公共绿地以乔木树种为主体, 兼顾小灌木树种, 改善人居环境。

(2) 道路绿化。按新农村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 确保新农村道路两侧都种植行道树, 有条件的种植两排或多排行道树, 形成林荫大道纵横交错的农村绿网, 新农村外围道路实施绿色通道建设, 塑造各具特色的道路绿化景观;公路两旁要突出大绿量的林网建设, 农村绿色通道要有丰富植物品种和群落体现植物造景特色。

(3) 水系绿化。在农村的小河流建设生态保护绿化带, 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塑造生态驳岸, 形成以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滨水植物、陆生植被组成的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水系植被系统, 发挥水系湿地的“绿肾”功能,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4) 防护绿地。一是生态敏感区防护绿地, 在农村山体等生态敏感区域外围营建生态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驳岸保护林, 对地质、地貌、重要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被毁山体进行植被恢复。二是工业污染防护绿地, 在污染工业区外围与居住区之间, 建设以速生树种为主的污染隔离林带。重点抓好新农村外环绿化防护林带建设。三是农村氧源林地建设。在新农村区域风向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留地, 营建以速生林为主的农村氧源林地。

(5) 居住区绿化。以多种乔木、增加新农村总体绿量、改善人居环境为导向。在具体绿化建设中, 大力推广乔木群落造景、垂直绿化、见缝插绿、破硬造绿和屋顶绿化, 全方位提升社会绿化水平和生态效益。鼓励农户开展庭院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墙体绿化, 提高绿化达标率, 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结语

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途径 篇9

1 动员社会各单位广泛建设专用绿地

一切大中小城市, 拥有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医院、部队可以说成千上万, 每个单位都占有一片用地, 其中空旷地又往往超过建筑用地的几倍甚至十数倍 (尤其是一些早期建设的老单位) 这是发展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极大潜力。以平均每个单位开辟和建成1亩至几亩绿地计算, 则一下可挖出几千乃至几亩绿地的潜力, 相当于几十甚至几百个中型公园绿地。这就是说, 首先要发动 (必要时可以法律形式确定之) 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医院、部队等一切单位中, 利用现有可以开发的空旷地进行绿地建设、植树、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实现凡是有单位必有一方成型的专用绿地, 对一切新建设单位, 要遵照国家规定和规划设计规范, 要求他们安排一定的绿化面积;在进行城市建设、工业建设、民用建筑和一切公共建设的同时, 进行绿化建设, 做到“建设到那里, 专用绿地扩展到那里, 这应该说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涉及面最广, 潜力最大, 只要国家及政府下决心, 定政策, 又是最容易实现的一个有效途径。事实上这类绿地建设在城市绿地建设总量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主要远远超过公共绿地面积, 据上海市1980年调查所知, 市区专用绿地总面积达479.5公顷, 相当于市区公共绿地面积的180.4%, 现有经过15年的发展, 市区新建单位已翻了几番 (连浦东在内) , 专用绿地的发展势头肯定将大大超过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发展专用绿地不用国家集中投资, 基本上可以通过节约基建投资, 节减管理费支出, 单位人员义务劳动 (结合义务植树) 等方式即可实现之。

2 联合各个部门建设好各自的防护性绿地

国家 (森林法) 规定, 公路、铁路、航运、航海部门必须营造护路、护堤护岸林带。这些林带围绕或穿越城区部分, 自然成为城市绿地组成部分, 是城市绿地中主要起环境功能的不可缺少的特殊型。在城市绿地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这些绿地的隶属关系各不相同, 基本不属于园林部门 (属于公路部门、铁道部门、内河航运部门、林业总部、水利部门及海运部门等) 。作为这些部门来说, 营造林带绿地属于部门正常生产的需要, 同时也为社会直接造福、义不容辞。但对城市园林部门来说, 做好对这些林带绿地建设的协助、配合、指导、检查、督促工作又实属份内之事, 无可推托。只有这样配合, 才能推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全面发展。

3 国家集中有限资金建设好公共绿地

城市中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区、街道及街心绿地建设, 应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的骨干, 这些绿地对绿化的整体面貌及环境质量的提高, 起着主要的支柱作用。国家则应集中有限的资金保证对这部分绿地建设的投入。园林部门对于这些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种公共绿地, 以及相应增加的生产服务设施, 则都将作为国家对园林事业新增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 且以国家基本建设方式,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去进行安排和落实建设。

4 允许外资及合资开发建设公共绿地

上述所指的大型公园绿地除国家投资建设外, 一些对外开放城市, 还可通过引进外资允许外国资本集团租地建园, 并按照我国的有关法规, 面向社会开放经营。也可吸纳民间游离资金或企业资金通过国家征地从廉出租, 以租 (金) 代投 (股) 与民间或企业集团联合建园, 共同经营, 同时也允许国内企业家爱国华侨等独资开辟绿地独资经营这一途径既可达到短时期内快速扩大公共绿地改变城市面貌, 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又可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但这一途径必须是在具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出台之后, 又具备规范运行环境前提下, 才能作为一种补充举措实行之。

上述1、2、3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途径, 3个方面要求同时动作, 既分工又联系, 互顾互惠, 确保城市园林绿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4乃是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一种可行的新思路, 作为补充发展途径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尝试。

上一篇:创业失败原因解读下一篇:装配过程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