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管理系统

2024-08-05

绿地管理系统(精选12篇)

绿地管理系统 篇1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主要规划内容包括:1.现状分析;2.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规划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规划目标与指标、规划布局与结构;3.各类绿地规划;4.城市景观规划要点;5.城市生态环境要点;6.对相关规划的调整建议;7.树种规划;8.分期建设规划;9.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10.主要规划植物名录等附录.

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形式

按照我国城市的特点, 可以将绿地系统归纳为以下四种:1.块状绿地布局:此布局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以点块形式分布较均匀, 遍布于居民区内系统联系紧密, 但是对于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所起到的作用甚微, 多在旧城的改造中使用该种布局方式。2.带状绿地布局:可以利用河流湖泊、水系、城市道路等线性因素形成线状绿带, 该种绿地能够较容易的表现城市艺术面貌, 例如哈尔滨、苏州等。3.楔状绿地布局:一般利用地形的起伏等结合工业防护林、市郊农田布置, 绿地由城市郊区深入城市中心的嵌入型, 该种布局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走廊风向有显著作用。4.混合式绿地布局:综合城市绿地点、线、面各类形式, 构成比较完整的系统, 是前几种形式的综合。该种布局可以综合前几种的优点, 使得居民区获得最大效率最高的绿地效果, 丰富整体的城市景观。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2-2020年) 采用了一圈、一环、二心、三轴、四区、十一河、多园渗透的混合式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目前已经建设好的一部分来看能够起到较好的绿化效果, 丰富了太原市的新城市景观。

三、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要求

城市绿地布局怎样才算“系统”布局应该做到几点要求呢?总体目标是要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 以下几点要求互相联系缺一不可:1.布局合理:分析城市的实际情况, 按照城市现有的道路、水体等自然资源条件合理规划布局, 把各类绿地联系起来, 使得资源达到高效利用, 相互衔接构成综合点线面的绿地网。例如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三轴”以汾河为景观纵轴线, 迎泽大街和长风大街为景观横轴线;“一环”即是外高速两侧的50米-500米宽的绿化带。2.指标先进:城市绿地指标不仅要区分出来近期和远期规划, 还要区分出来各类绿地的指标, 先要做好各类绿地的划分分类统计, 这样才合理不重复不虚假。3.质量良好:城市绿地分类要做到多样化, 以满足城市生活与各类生产活动的需要, 还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充实的市民文化活动内容, 植物的选择上有合理的种类丰富的搭配形式充分体现城市的整体风貌。4.环境改善:尤其在居民区和生产工业区之间要设置好卫生防护林带起到对城市居民生活充分的保护作用。

四、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1.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合理选择绿化用地, 使得绿地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起到改善气候、净化空气。2.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规划时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 所跨的经纬度较大因此从南到北有很大区别, 一个城市的绿地规划不能生搬硬套简单模仿别的城市, 各城市甚至是各区规划都要实际出发。3.均衡分布、比例合理。在城市绿地规划时应该注意该城市各区绿地数量分布尽量均衡, 注意老城区的改造与利用。4.远近结合、合理安排。规划时要有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考虑到未来发展的规模。

参考文献

[1]车生泉, 王洪轮.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01 (3) .

[2]杨军.太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太原科技, 2003 (3) .

绿地管理系统 篇2

海南大学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学校概况与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第三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四章

学校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第五章

树种规划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八章

附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海南大学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进一步提高校区园林绿地的建设水平,提供学校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法定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是《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有关校园绿地和特殊空间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第三条

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管理法》(1989年); ●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 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784号); ● 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 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 行)》(2002年);

第四条

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原有绿地实际,适度超前,综合考虑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文化性。实现将自然引入学校使学校融入自然,营造师生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空间。

2、体现协调发展的思想,充分利用发展学校生态环境空间的有利条件,优化组合内部空间的校园绿地布局,完善校园绿地系统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绿地的各种功能,营造具有强烈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风 貌,符合老师及学生学习及生活要求的学区环境。

第五条

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地生态功能,将校园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入校园内部。

2、系统性原则:增强校园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合理布局,均衡分布,完善结构和布局,使之有机组合,充满活力。

3、多样性原则:在学校绿化建设中注意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

4、地方性原则:充分体现并强化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位置、气候等外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完善校园绿地系统。

5、分期规划实施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

6.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城校园绿地的有计划发展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7.绿地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绿地乡土植物的配置,绿地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保单位相结合。

8.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2-2017年。

第二章 学校概况与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第七条

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1.调研的方法:

将校园整体分为四个主要功能区,即综合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工生活区,对整个绿地区分组进行全方位调查,并且对于各绿地区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分析,调查的因子有: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数量、品种、规格和空间布局形式等对植物配置情况的影响。

2.调研的现状及简略分析:

海大校园位于海口市西南部,西临世纪大桥,属于亚热带地区,利用热带植物与水体打造一所热带滨海学校。

第三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八条

规划目标:

利用热带季雨林气候适合热带及许多亚热带植物生长,此规划使之与各类绿地功能协调,有机组合、相互映衬,形成科学、合理、完整的校园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的综合功能,达到保护和改善学校乃至城市生态环境、优化校园学习及居住环境、创建绿色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九条

规划指标:

绿地系统建设的主要规划指标为: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 3 地面积分别达到33.85%、40.20% 和15.6m2 ;2013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40.85 %、42.89%和16.46m2;2017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47.84 %、50.23%和 19.39 m2。

第四章 学校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第十条

绿地系统结构:

根据海大现状分析,以水体,绿地,林荫道相连贯,组成学校的绿色网络,建立学校绿色生态环境圈,建设生态式热带大学校园。

第十一条

绿地布局与分区:

海南大学校园建设要充分发挥占地连片的优势,以“二轴五块”为总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赋予的水体条件,塑造以水为灵魂的滨海大学校园布局,用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与独特的地理位置、空间景观特征共同构成海南独有的水景校园。所谓“二轴”是根据学校现有土地分布特点形成的贯穿校区东西、南北走向的两条主轴线。一条是贯穿校园南北走向的生态轴,另一条是东西走向的文化轴。五块分别以东坡湖图书馆(I区,学习休闲区),起点草坪和教工宿舍区(II区,教工生活区),学生公寓和食堂(III,学生生活区),四教一教田径场(IV区,综合教学区),农科群楼三教艺术楼(V区,体育活动区)。

第五章 树种规划

调查 结果表明海南大学校园中共计有园林树木种类64个科207个种(变种)。其中属

于乔木96种 , 灌木91种 , 藤木20 种。从树种的数目看, 海大校园园林树种是极其丰富的 , 说明学校的园林管理人员在引进园林树种 , 使园林树种多样化方面是有远见的并做了大量工作。校 园中最主 要的园林树种 是木 麻黄、椰子、榕树、九里香等 , 其次是 大叶相思、非洲楝、苦楝、变叶木、红花羊蹄甲、红桑等。此外 , 有很大一部分树种数量少 , 分布范 围也较小 , 还 有一 部分则仅种植 在苗圃或标 本园中 , 在校园园林绿化 中未充分被利用。造成这 种情况 的原因 , 一 方面是 由于校 园中大部分地 区土壤含盐 分过多 , 地 下水位 过高等不 良生 境条 件 , 使许多 树种不能在这些地 区 良好地生长 , 从 而限 制了许多园林树种的广 泛分布;另一方 面 是 种苗来源困难和 绿化经 费不足 , 也使许 多植物 不能被大量利 用。因此 , 从 整个 校园看 , 校 园的 园林树木种类 尚有 单调之嫌 , 而 且能体现 单位特色优 良名贵树种也较少。第十二条

树种规划目的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对校园园林绿化主要应用品种作出科学规划和特色设计,优化城市树种结构,建立生态性植物群落,提高绿化植物改善校园环境的机能,营造体现校园特点的山、水、洲、城现代绿地景观,为校园苗木生产和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树种规划基本原则

1、适地适树原则

优先选择适应校园环境、生长发育良好、抗逆性强的树种。

2、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原则 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经长期栽培适于本地区生长的外来树种,满足校园绿化对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实现地带性景观与开放型校园的和谐统一。

3、景观价值原则

充分开发园林植物形、姿、色等观赏特性,构筑丰富多姿、色彩灿烂的观赏多样性,扩大观花、观形、遮荫树种的应用范围,为花园式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4、生态经济原则

与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同步,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兼顾经济效益。

5、生物多样性原则 扩大物种、基因资源的利用,提高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丰富植物生态型、植物生活型,乔、灌、藤、草本植物综合利用,比例合理。

6、景观生态原则

在植物景观的组合上,应以生态理论作指导,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绿地的规划尽量减少草坪的应用,因为草坪的生态效益比起乔木和下层灌木来所独相对较差。第十四条

树种技术指标规划: 城区绿地乔木种植密度不低于一定要求,乔、灌、草地占绿地面积比例适当。2 常绿乔木适当多于落叶乔木。行道树种植规格要求:一般8cm≤胸径≥20cm,全冠、带土球移植。4 新优树种的大面积推广绿化种植,需经其一个生命周期的本地栽培验证。5针对城区种植土层深度:乔木≥100cm,灌木≥60cm,草地≥30cm。

第十五条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规划

1、概述

校园绿化基调树种是指能充分表现植被特色、反映校园风格、作为校园景观的标志树种。校园绿化骨干树种是指具有优异的特点、在各类城市绿地中出现频率较高、使用数量大、有发展潜力的树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一般应有不同的骨干树种。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规划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树种利用现状;树种干形、花、季相色彩、叶形特点;着重考虑树种对当地树木生长限制因子的生态适应性,如树种耐水湿的能力;突出城市绿化特色对树种的要求,如构建滨水景观的需要等。

2、基调树种规划

学校绿化基调树种,是能充分表现当地植被特色、反映学校风格、能作为学校景观重要标志的应用树种。选定基调树种4种:椰子、榕树、鸡蛋花、九里香等。

3、骨干树种规划

学校绿化的骨干树种,是具有优异的特点、在各类绿地中出现频率最高,使用数量大、有发展潜力的树种;主要包括行道树、庭园树、抗污染树种、防护绿地树种、生态风景林树种等。选定骨干树种12种:印度紫檀、大叶榄仁、大叶相思、非洲楝、苦楝、变叶木、红花羊蹄甲、棕榈、大王棕、小叶榄仁、榕树、木麻黄。

4、一般树种规划

苏铁、南洋杉、白玉兰、樟树、大叶紫薇、三角梅、榄仁树、木棉、扶桑、红桑、变叶木、红背桂、台湾相思、红花洋蹄甲、凤凰木、印度紫檀、刺桐、洋金凤、细叶榕、大叶榕、九 5 里香、米兰、桃花心木、鸡蛋花、炮仗花、龟背竹、绿萝、龙舌兰、朱蕉、龙血树、假槟榔、鱼尾葵、散尾葵、蒲葵、椰子、大王棕、油棕、棕竹、槟榔、佛肚竹、一品红等。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十六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生物多样性可促进城市绿化地自然化,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兼顾经济效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护原则。经过科学系统的规划,保存和发展自然生态区域植被,有节制地引进域外特色物种,构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保护原则。珍稀濒危物种原生地和名木古树保护原则。5 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大校园绿地建设规模,促进生态绿地的自然化,重视植物群落的构筑;选择适应海南气候,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尤其是优势树种,进行人工直接育苗和培育。7 国地平安,改善生态环境原则。特种用途林保护原则。

第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四条

学校的各项建设,必要严格按照有关的绿地规划预留绿地,并由规划、园林部门划定城市“绿线”,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城市绿地和规划绿地不被侵占和破坏。第十五条

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建立以资金投入为主体的城市绿化多元化投资体制。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补助周边的绿化隔离带和生态绿地地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第十六条

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及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制定有效的措施,确保学校的各类项目的绿化配套资金,用于配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

第十七条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增加对园林绿化的投资力度。

第十八条

逐步建立和完校园绿化法规体系。结合海口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地方城市绿化法规,指导学校绿化健康发展。

第十九条

学校应该加强绿化管理与执法工作,禁止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

第八章 附 则

1.本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基础资料两部分。

2.本规划经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贯彻实施,作为两院绿地规划建设的法律依据。

单位绿地草坪改造与管理 篇3

关键词:高羊茅草坪;改造;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39-2

上海濒临东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端,属北亚热带东亚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天有-7℃度左右的低温,夏季有39℃度以上的高温,暖季型草坪到了冬季就会枯黄,为了追求四季如茵的观赏效果,草坪的四季常绿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1 现状概况

金山供电公司原有的草坪(矮生百慕大)因种植年份较长,草坪生长力逐步衰退,导致病虫害多、杂草多、草坪分蘖力降低、尤其是冬天草地一片枯黄极大的影响了单位绿地的景观效果。

2 改造目标任务

高羊茅为冷季型草坪,属禾本科羊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抗逆性突出,耐寒、耐践踏和抗病力强,夏季不休眠。高羊茅是近年来上海地区草坪的主要栽培品种之一,具有叶色翠绿、绿色期长的优良性状,有良好的耐热性,即在四季都能够呈现出非常漂亮的深绿色,受到普遍欢迎。

3 改造措施

草坪改造措施主要包括:

3.1 整地

3.1.1 清理现场 翻除、清运原先的百慕大草坪。

3.1.2 土壤准备 为了使草坪保持优良的质量,土壤应有至少30cm的厚度。在小于30cm的地方应加厚土层,且土质符合草坪种植要求。

3.1.3 防虫 为防止地下虫害,保护草根,可于施肥的同时,施以适量的农药,但必须注意撒施均匀,避免药料结成块状,影响草坪植物成活。

3.1.4 土地的平整与耕翻 (1)杂草与杂物的清除,清除目的是原先的百慕大草坪由于种植时间较长,草层深厚,翻除时一定要深挖,消灭多年生杂草和原先百慕大草坪残根。此外还将石砾等杂物全部清除场地外;(2)初步平整、施底肥可用复合肥及耕翻,在清除了杂草、杂物的地面上作一次起高填低的平整,然后普遍进行一次耕翻。土壤疏松、通气良好有利于草坪植物的根系发育,也便于铺草坪;(3)更换杂土与最后平整。在耕翻过程中,对局部地段土质欠佳或混杂的杂土过多,应换土。换土的工作量很大,必须彻底进行,否则会造成草坪生长极不一致,影响草坪质量。為了确保新铺设草坪的平整,在换土或耕翻后应灌透一次水或滚压2遍,使不同的地方能显出高低,以利最后平整时加以调整。

3.2 草坪铺设

土面整平耙细后,就可以进行草坪的铺设施工。高羊茅草坪将采用直接铺设草坪的方式进行施工。草块移植、铺种到充分耙细的草坪土面上,草皮与草皮之间留缝宽2cm左右。草皮铺种好后,立即进行木槌轻轻敲打并均匀地固定压实,将混合表土用刷子将其刷进连接处。浇水至透底,并保持经常性的湿润。

(1)选定草源:要求高羊茅草生长势强,密度高,草色翠绿,外形美观,长势整齐。

(2)草皮窄缝铺栽方法:这是一种最佳的草坪铺设方法,草皮与草皮之间留有2cm的缝隙,要求一次成型,所以采用此种施工方法边铺边填压,使草皮块与土壤密切接触。铺好草皮之后,对不平整的地块随即去高留低,保持整个栽植地草面平整,然后浇透水,2-3d后再进行滚压。以后每隔一周进行一次浇水滚压,直到草块完全压平为止。铺草时,如草块上带有少量杂草应立即挑净,如杂草过多就遭到淘汰。

4 高羊茅草坪的养护管理

高羊茅草坪成坪后管理养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草坪的视觉效果。对铺砌法建植的草坪保证其经久不衰的颜色,及时地对其进行经济的管理养护。高羊茅草坪的管理养护主要掌握好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杂草清除及打孔通气6个环节。

4.1 修剪

高羊茅草坪的修剪十分重要,是其完美观赏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春秋生长季节,每隔6-8d就要修剪一次,高羊茅草坪一般留茬高度不能低于6cm。在梅雨季节留茬高度适当增加1-2cm,减少修剪次数。一定频率的修剪是必要的,如果不能保证,往往会滋生杂草,草坪整齐度、质地都会破坏。

4.2 施肥

高羊茅草坪因不断地修剪,土壤肥力不断在消耗,因此,供给必需的养份,保护其旺盛生长是十分必要的,施肥是给高羊茅草坪提供养分的重要措施。施肥一般在早春和初秋各施一次速效复合肥,使用手摇式播种机均匀的撒施,每平方米30g左右,施肥一定要均匀,否则草坪生长速度不一致。

4.3 浇水、及时排涝

高羊茅草坪越夏时处于半休眠状态,上海地区夏季伏旱现象较严重,应适当补充水分,一般2-3d浇水一次,切忌漫灌水或浇水过多,以增加病害的发生。但须注意浇水宜在傍晚进行,切不可在气温较高时的中午浇水。对局部区域积水,要及时人工排除处理,防止长期积水而导致草坪腐烂。

4.4 病虫害防治

4.4.1 病害防治 时间一般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其中病害高峰期是在7月上中旬即梅雨季节后期的高温高湿天气。病害是腐霉枯萎病,症状是:禾草坏死、腐烂、萎蔫,使高羊茅草坪完全失去观赏价值。用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病效果最佳。

4.4.2 虫害防治 高羊茅草坪虫害一般发生在5月下旬到8月下旬甚至9月上旬,在这段时间里主要是斜纹夜蛾幼虫的危害,以幼虫食害叶片,发生量多时可将整个叶片吃光,稍有疏忽2-3d内即可致草坪成片枯黄,且排泄大量虫粪,污染草皮,使之失去观赏利用价值。单位绿地我们主要用物理防治:杀虫灯诱杀。我们安装了1台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和一台斜纹夜蛾诱捕器,诱杀成虫,减少产卵量,防效明显。

4.5 清除杂草

草坪上一旦有杂草,应立即人工拔除,如果播种前场地有较多的杂草幼苗,可以喷草甘膦除去杂草,若时间允许,可先松土,浇少量水,促进土壤中杂草种子萌发,再以草甘磷杀除。

4.6 打孔透气

对成坪一年后的草坪,在秋末、早春草坪生长高峰前,结合施肥用打孔机对草坪进行打孔通气,以增加草坪的吸肥力及通气性,从而增强其抗性,使高羊茅草坪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7 局部更新、补缺

对临时开挖、人为践踏、生长不良等造成的裸露地,及时用“熟土”填平,防止雨后积水,补栽草坪并加强养护。植草时品种要保证与其周围相同,对确已无法挽回的衰败草坪进行局部播种更新,每次更新50-80m2,这样既不影响草坪景观,又逐步更新了草坪。

草坪是绿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吸收大量的CO2、释放出更多的O2、清新净化空气,而且还能减少尘埃、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局部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等,随着经济水平、绿化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绿化要求越来越高,既经济又合理地提高单位绿地生态效益、改善绿地面貌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朱义香.高羊茅草坪的栽植与养护[J].江苏绿化,1996,

(05).

绿地管理系统 篇4

1 绿地养护成本预算

绿地养护管理成本预算依据:绿地数据库;绿地养护措施。绿地养护成本包括绿地养护消耗的水、电、肥料、农药、设备折旧、人工费等费用, 其中人工费由工人的工资和工作量决定。

1.1 绿地养护工作量的统计

1.1.1 建立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化工作流程。

统计绿地养护管理工作量, 首先应建立绿地养护管理各项工作标准化工作流程, 通过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固定工作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项工作的量化。工作流程标准化的实现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 (以保障工作流程的执行) 。第二步制定工作流程。第三步是优化、标化工作流程。

日常绿地养护工作主要包括:乔灌木修剪、绿篱修剪、草坪修剪、浇水、病虫害防治、施肥、机械设备保养等。制定工作流程按照工作内容分别制定各项工作的工作流程, 下面以华西医院绿地养护工作流程为例说明:

(1) 乔、灌木修剪工作流程

前期工作:调查乔、灌木生长情况, 选定修剪树木、制定修剪方案;

第一步:准备工具:砍刀、梯子、枝剪、手据、高枝剪、长绳。

第二步:着装:戴安全帽、安全带、手套、胶鞋、工作服。

第三步:现场安全警示:旋转安全警示牌、牵警示绳围出隔离带。

第四步:树木修剪。

第五步:清理现场、拆除警示牌隔离带。

第六步:工具保养入库。

(2) 绿篱修剪工作流程

前期工作:调查绿篱生长情况, 选定修剪范围、制定修剪方案。

第一步:准备工具:枝剪、手锯、高枝剪、绳索。

第二步:着装:工作服。

第三步:现场安全警示、放置安全警示牌。

第四步:绿篱修剪。

第五步:清理现场、拆除警示牌。

第六步:工具保养入库。

(3) 草坪修剪工作流程

前期工作:调查草坪生长情况, 确定修剪范围、制定修剪方案。

第一步:准备工具:检查剪草机, 检查项目:机油量;汽油量;清理空气滤清器;刀片;油片。

第二步:着装:工作服。

第三步:现场安全警示:放置安全警示牌。

第四步:草坪修剪。

第五步:清理现场、拆除警示牌。

第六步:工具保养入库。

(4) 盆栽植物摆放工作流程

前期工作:现场察看, 拟定摆放方案, 绘制摆置平面示意图, 确定盆栽植物型号、品种数量。

第一步:准备工具:检查三轮车。

第二步:着装:工作服、手套。

第三步:现场安全警示、放置安全警示牌。

第四步:根据植物摆放平面示意图、摆放。

第五步:清理现场、拆除警示牌。

第六步:工具保养入库。

(5) 会场植物、鲜花布置工作流程

前期工作:现场察看、拟定布置方案、绘制摆置平面示意图、确定插花盆栽植物型号、品种、数量。

第一步:准备工具:检查三轮车。

第二步:着装:工作服、手套。

第三步:现场安全警示、放置安全警示牌。

第四步:根据示意图进行会场布置。

第五步:清理现场、拆除警示牌。

第六步:工具保养入库。

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后应进行不断的优化, 提炼出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1.1.2 华西医院景观绿地养护工作量统计方法:

工作量是以一个熟练工在单位时间内按照标准化工作流程进行操作所使用的时间进行统计。工人的工作时间按照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计算工作天数, 将工作时间换算成天数进行工作量的统计。年预算工作量=根据绿地养护措施核算的工作量。

1.2 华西医院景观绿地养护成本预算统计方法

建立绿地管理标准化体系后, 可较准确的进行绿地养护预算成本的统计, 实现预算管理的目的。笔者总结华西医院绿地养护成本预算的工作实践, 实现绿地养护成本的精确预算, 首先是进行工作流程优化和标化, 其次是根据标化的各项工作流程统计各项工作实施所需的时间, 各项养护工作的年工作时间的总合就是绿地养护工作量。

绿地养护的预算成本=绿地面积×单位绿地养护预算成本

单位绿地养护预算成本=水+电+肥料+农药+设备折旧+人工费+其他费用

人工费=人员数× (工资+福利) /人均

人员数=年工作量/年工作时间/人

绿地养护预算成本的准确率与绿地养护工作量的准确率成正比。

2 绿地养护成本核算

在绿地养护过程中, 绿地养护管理人员根据绿地养护措施制定绿地养护计划, 绿地养护管理人员以绿地养护计划为依据, 结合绿地实地查看情况, 开具绿地养护派工单。派工单将记载各项工作完成所使用的时间和完成质量。对派工单进行统计, 所获得的数据将反映绿地养护的实际工作量。根据派工单统计的工作量统计的绿地养护成本就是绿地养护的实际成本。

3 绿地养护措施的修定

广州绿地系统调查分析 篇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论文

浅议广州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院:

园艺园林学院

业: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级:

2011级 学

号:

20112090706009

名:

邓沛飞

期:

2011年12月26日

浅议广州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城市绿地规划系统现状的了解,运用案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植物配置,就如何建立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绿地系统;生态效应;规划;植物配置;建议;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人居环境具有自动调节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绿色空间,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调节小气候和美化景观等方生态效应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植物配置是营造城市生态绿地景观的手段之一。一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后的生态效应是否显著很大程度决定于植物的配置。因此,合理规划绿地,以生态统筹“绿色空间优先”,合理配置植物,使其形成稳定的有机生态绿地系统已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最大挑战。广州城市的背景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的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市域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又使岭南文化得以与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不断交融发展.形成 今天广州城市文化兼容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广州人文资源丰富.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岭南园林、岭南建筑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近年来,其绿地系统规划贯彻了“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模式,更趋人性化、大众化、生态与环境美兼得的局面,以“依法治绿、生态优先、系统整合、因地制宜、城乡结合、整体协调”为原则,“云山珠水环翡翠,古都花城铺新绿” 为基本思路,旨在构建“翠拥花城”的生态化城市。即以广州市域“山、城、田、海”并存的自然基础,构建“山水城市“的框架,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减低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构建生态廊道,保护“云山珠水”,营造“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生态城市,形成典型的“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城市风貌,“云山 ‘珠水”是广州的美誉。广州市城市绿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广州市完成为期3年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工程,建成庄头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绿化广场、道路绿化走廊和社区公共绿地;完成613个采石、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城区补种路树6万多棵,在市区初步形成了乔灌花草相结合、多品种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大道。在社会绿化中,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开展了创建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活动,效果显著至2007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2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力推进沙河涌、车陂涌、猎德涌等7条河涌的综合整治。另外,具有民间特色和历史纪念意义的城市景观新亮点也突兀现此屋,如南海神庙及其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中共三大会议旧址和孙中山大元帅府等景观工程建设。

然而,广州市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并不是十全十美,所暴露的问题还是挺多的:一是城市绿地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网络。中心城区内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缺乏足够的连续,各公园绿地斑块之间没有通过廊道形成有机联系,呈点、块状随机分布,可绿地分布不均匀,达性低,如海珠区的海印公园和晓港公园。二是城市与自然之间缺乏协调,城郊结合带发展失控。城市绿地被侵占或不合理改变使用性质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重要景观生态联系通道——廊道未被重视、疏于维护。三是综合生态效应差。植物群落缺乏层次,品种单调,形式单一;特别是与水关联的生态环境一湿地未被重视,水系污染严重,如珠江河的水残留油污,有臭味等,市民不满情绪不断。广州生态绿地系统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利用广州水系建立绿色生态网络

广州市位于东江、西江和北江的下游,珠江三角洲的中北部,市域河流归属珠江水系。水孕育着生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其生态水系规划应以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为原则,着重研究“水与绿”的关系,通过绿色廊道之间、廊道与斑块、斑块与斑块不同程度和不同等级联结,构筑具有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2 彰显广州绿地的生态性与文化性

广州市很多地域都有其与其伴随已久的民间特色和建筑景观,如西关的大院,小洲村的小桥流水人家、珠江河道的水上人家等,无一不体现广州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格。因此,其绿地建设必须注重绿化的生态型和当地的文化相吻合的,通过绿地与水系的有机结合,形成水、绿、城相互交融的园林景观,彰显广州的地域底色。

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建设生态绿地

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广州市生态绿地规划就应该是师法自然,让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更好地衔接,景观连接度好,可达性强,季相与层次明显,造就良好的景观效果。绿化不分高低贵贱,有小区绿化、事业单位绿化、党政机关绿化等,其初衷都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但必须做到统筹规划,使斑块与斑块之间的廊道能够更好衔接,提高景观的稳定性。创建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是否具有自然生态效应,可从城市斑块、廊道与基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评定。以这个观念切入,笔者认为广州市的斑块状的城市公园、森林公园绿地只有与线状绿地或较宽的廊状绿地相接合,互相衔接连片,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种类繁多,从而稳定的叠加地发挥绿色生态效益。因此,建立绿地网络系统,规划形成以农田为基质,以湿地、公园为斑块,以河流道路、绿化廊道为沟通的生态绿地系统,是提高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具体措施如下。4.1 营造生态基底系统

基底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在城市许多景观中,其总体动态常常受基底所支配。在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营造大型基底,必须结合其尺度、空间异质性和缀块性、格局和过程等知识,合理规划绿地。广州市域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面积广袤,各类斑块之间要形成了景观连接度好或良好的衔接关系,应严格控制基质,保持农田、森林、城市用地等在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衔接作用及本身的延续性可通过廊道(珠江以及其星罗棋布的河系和四通八达的道路),将这些生态基质与城市内部绿地相互贯通,以便向广州导入绿色自然景观和清新气流,从而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4.2 建设生态绿地斑块系统

斑块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非线性景观生态系统单元,其内容丰富,其间区别在于大小、性状、边界线、异质性、复杂型等多个方面。广州市绿地空间分布格局大,包括了植物群落、湖泊、农田、居民区、公园等。其斑块与斑块之间应力强不同,营造不同的景观生态系统。如白云山与云台花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湿地斑块、森林斑块,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之上赋予了动物更大的生存空间,环境的优异性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更深一层意义的是,其在调节广州市气候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3 建立生态廊道系统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和带状结构。常见的廊道包括了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和输电线路等。城市绿地之间的空间联系是通过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结构。而廊道网络结构功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物种沿着它连接处的移动,而且也在于它对周围景观的基质群落和镶块群落的影响。因此,广州市要建立生态绿色廊道系统,必须搞好河岸绿化和滨河绿地建设,建成极富特色绿色保护廊道,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热的夏季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广州市的水网密集,由此可作为一条大的生态长廊,配植相应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植物,营造较好的景观。如可沿着珠江以及其分流的河系建立绿色长廊和城市风光带,彰显广州地域的特色“云山珠水环翡翠,古都花城铺新绿”。4.4

重视绿化植物多样性

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是营造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目前,广州城市绿化常用的绿化树种35种,数量较少,其中排名前十位的树种有细叶榕、芒果、大叶榕、垂叶榕、白兰、鱼尾葵、木麻黄、假槟榔、大王椰子、海南蒲桃。在广州栽培应用的399个乔木树种中,这十个树种占种植数量的49.2%,这种情况的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绿地中生物多样性景观比较单调,严重影响绿地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因此,迫切需要挖掘现有地方乡土树种的资源潜力,并适当引进外地树种,丰富绿化常用树种和景观效果。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植物配置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要素。一个绿地系统能否彰显其生态效应造福市民关键还在于植物配置。目前,广州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三维绿量工程,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一些本意是为了美化环境的绿化带或绿化隔离带(廊道),由于重栽轻管,有些花草树木疯狂生长,不仅给我市的景观大打折扣,还影响行人或行车的安全视距,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尽管有关部门能对此引起重视,能督促相关园艺工作人员前往对其修剪,但治标不治本,很多树木被修剪后又重返茂盛之势,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修剪-放任-再修剪这种恶性循环,还加大政府对城市绿化养护管理的财政负担。城市建设最求的是长期的生态效益,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建设绿化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5.1 追潮流

国内外城市竞相效仿,园林绿化成模式化,如大面积种植草坪,灌木种植的大拼搭,大修剪等;草坪风是近十年来城市绿化出现的情况之一。很多人认为,种植草坪能够较快地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如最近在我市用得较多的草坪草-马尼拉,尽管其株型美观,耐践踏,但其用于城市绿化中,绿量与绿质不平衡,稳定性差,结构简单,需水量大,生长迅速,修剪频率高,管理成本高,不符合园林绿化养护的经济原则。因此,应筛选其他的抗逆性强、需水量少,修剪频率少、适应广的草坪草,如假俭草。5.2 大树风

大树绿化,立竿见影,效果显著,如与乔灌草搭配运用,能使绿化效果空间化、立体化。然而大量的大树“进城”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引进某些大树,因为对其生活习性缺乏研究,到了一个气候较适宜的地方,会出现疯长情况,抢光夺肥争水,很多乡土因竞争不过而出现退化甚至死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景观效果可想而知。5.3 重栽轻管

即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在园林绿化招投标工作中,一些部门很少注重招投标施工队的信誉、资质、能力等条件、中标者中标后,按常规方法栽植,并负责一年半载的养护管理工作。短短养护期满,由于管理上脱节,市区一些绿化带内往往杂草丛生,树木从上而下枝桠无人修剪。5.4 树种配置不合理

乔灌草,作为分割绿化层次与填充空间的基础材料,配置也相对不合理。如部分道路绿化带中采用垂直绿化植物-藤本植物,有些种类适应性强,对阳光需求量大物,能顺乔灌木攀援其上,以帽状形式掩盖缠附物,如使君子。另外,最近引进的一些外乡植物,与乡土植物栽种时密度过大,植物相生相克现象明显,最终导致植物种类与景观效果单一,某些植物出现退化死亡,某些则出现疯长情况。

5.5 忽视检疫

市园林绿化工程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苗木的“规格标准”盲目提高。市场在调节苗木的栽培动向,政府也缺乏监管,由此苗木在地区与地区间流动,也带来了许多有害植物,如薇甘菊,通过定居、建植、扩大、爆发,最终形成难以抑制之势,给绿化管理工作带来难度,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议

6.1 注重长期管护的原则

绿色植物药达到长期良好的绿化效果,不仅要掌握其生活习性和栽培技术,更重要的是“守江山”-加强后期管理,建立和落实各类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保证人员、设备、资金到位,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绿化管理工作中,使城市园林绿化长远持续发展下去。6.2 注重植物的合理配置

植物的合理配置是建立在植物种内与种间关系与特性的基础之上。只有植物的合理配置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合理配置以物种多样性、生态型、安全性、经济性为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景观效果配植,形成互利互惠的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植物生长发育良好,景观效果也较好。通过对绿化带或绿化隔离带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可消除因视线而带来的安全隐患。6.3 部门监管

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形成以市场为线,政府为主导,设计为原点,中介服务为终点,相互交错的管理体系;园林的苗木的生产是盲目的,往往以园林与园艺产业市场的供需为依据,在此政府要发挥其主干优势,通过监督和出台相关的奖罚政策,引导苗木市场种苗的多样性发展,缓解目前园林树木出现单一化的局面。另外,设计作为园林树木的去向安排人,要以美学思想为指导,坚持植物造景为主,融合城市景观为一体,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6.4 加强对外来植物的检疫工作 加大对外来植物生活特性以及其与迁入地乡土植物关系的研究,在不破坏被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引进,丰富植物种类。小结

由上可见,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山文与水文)、生态与文化特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准,构建生态基底、生态斑块,生态廊道,让其有机系统联系在一起。绿地的规划则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因此在植物配置这一方面上,则需注意不要追随草坪风、大树风、杜绝重栽轻管现象,合理配置植物,尤其是对乡土植物的运用,加强对外来植物或动物的检疫。这样,构建出的广州市生态绿地系统才是稳定的,景观美好,造福市民的。

参考文献

绿地管理系统 篇6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 patch) 、廊道( corr idor ) 和基质( matrix ) 等景观要素构成的,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 homogeneity) 、外部具有相对异质( heterogeneity) 的景观要素, 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 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以及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增加斑块连通性, 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和通道。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2.1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城市公园系统。主要是人工景观, 在环境资源斑块和残存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斑块, 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斑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 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斑块和努力维护, 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 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也正因此, 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 同时美化环境, 丰富城市景观。

2)城市绿地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 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斑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斑块, 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 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承担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 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提供了可能。

3) 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 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塊,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2.2景观生态建设

1) 斑块建设。城市公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斑块, 其形状、大小、面积将影响邻接斑块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程度。公园应位于所谓的节点位置。节点是指廊道的交接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 对“流”有重要意义,其环线或供选择的路线能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同时必须注重景观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 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

2) 绿色廊道建设。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 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郊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连接。在市区内, 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商业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 增加连通性。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 消除热岛效应, 冬季利用防风林带阻挡寒风侵袭城市。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 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功能单元组成。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 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 40%, 10 m2, 6 m2 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形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不能有效地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 不能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生态理论主张以自然条件为依托, 倡导生态园林, 一方面城市绿化规划要求规划城市开发空间和加强自然保护, 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 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 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 与生态区(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 结合起来, 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 使人的生活环境同自然成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艳,孙青丽.浅析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2]魏左平,魏金平,李青丰.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化[J].北方园艺,2007年04期

绿地管理系统 篇7

1.1 从生态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城市”是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广义上讲, 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新的文化观, 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 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生态园林城市”是人们渴望的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 是人们在目前生态环境恶劣、城市景观特色不突出的状况下, 亟盼实现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模式。它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 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

1.2 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及衡量指标

1.2.1 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

生态园林城市的本质特征是生态型, 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定位、布局结构都应强调“生态”, 生态系统应具有整体性, 因此其范围从孤立的市区公园绿地扩大到郊区的区域性公园、专类公园、生产绿地、道路及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建设用地的绿地、水源保护绿地、湿地、风景林地等, 形成以城市为中心, 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公园, 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除了生态性, 生态园林还具有其他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 依靠科学的配置, 建立人工植物群落, 创造景观, 美化环境, 提高游览观赏价值;二是具有公共性, 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形成一个以绿化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具有同时提供使用价值的功能, 可以在同一时间, 同一场所为大家共同使用, 获得同样的使用功能, 满足同样的生存、享用等需求。

(表格来源: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2005年新修订) )

1.2.2 生态园林城市的衡量指标城市绿地指标

是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基本标志, 它反映了城市经济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及文化生活水平。通常采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m2/人) 、绿地率 (%) 和绿化覆盖率 (%) 这三个指标进行确定。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m2/人) =城市公园绿地/城市非农业人口

城市绿化覆盖率 (%) =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100%

绿地率 (%) =城市各类绿地面积之和/城市面积×100%

从以上表格可看出,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三项指标并未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有所区别, 规范仅提供一个参考价值, 是一个低水平标准, 因此东兴市在创建生态园林过程中, 应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而定。

2.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构策略探索

生态园林城市在已有城市绿地的基础上调整原有绿地, 规划建构新绿地, 应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的功能和效应, 提高绿地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获得最佳效益, 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2.1 整体上考虑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必须重视地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规划过程中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层次相一致, 不能单以城区考虑, 不能人为地将城市与农村分隔开。城市绿地系统应加大力度, 注重保护和利用市域范围内的农田、森林、防护林体系、风景区和湿地等, 统筹兼顾, 完善城市功能。

2.2 考虑生态连续性

首先, 要完整的保护和恢复河流湖泊、海岸、山体、湿地等生态敏感性自然形态, 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应把这些河流湖泊、海岸山体等自然纳入城市绿地体系中, 并结合这些地区确定生态保护性质绿地结构。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其次, 在生态保护绿地结构中还必须注重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物系统, 并增强系统的连续性。

2.3 尊重现状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有机地联系和利用原有城市绿地, 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效益。以前的绿地系统建设由于理论不完整性, 在很多方面存在缺点和问题, 但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并具有继续可利用性, 能在系统化的规划建设中逐步完善, 发挥其最好的功能效益。

3. 东兴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3.1 城市概况

广西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 东南濒临北部湾, 西面与越南接壤, 是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规划至2015年东兴市中心城区人口13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15平方千米,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5平方米/人;规划至2030年, 东兴市中心城区人口65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75平方千米, 人均建设用地约115平方米/人。

3.2 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及措施

(1) 规划目标

充分发挥东兴市区周边有利的自然条件, 发展城市绿地, 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具有亚热带滨海城市特色的生态绿地系统, 实现人与自然共享的生态城镇。

(2) 绿地系统规划措施

a.自然景观生态要素规划:⑴规划北仑河水域、罗浮江、竹排江、江平江两岸纵深20~50米以内的陆域为生态敏感区, 应积极建设公园绿地、风景林地, 优化植被结构, 改善其景观和生态功能;⑵严格保护城区北面的山体, 此生态敏感区应以绿化措施进行保护和美化, 保持山体的自然和完整, 不能随意开发;⑶充分利用城区北面区域的低山丘陵及结合水库等设置的集中公园绿地, 构建城市的自然景观标志点, 并形成有机的景观视线网络;⑷充分保留和利用流经城区的溪河, 使其成为城区与区外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生态廊道。

b.人工景观生态要素规划:规划体现四条城市人文景观轴, 一是沿北仑河、规划滨海大道经过中越一桥、二桥一直延伸到金滩, 沿线形成的城市滨水、滨海景观主轴线、城市发展主要景观;二是以新华路为依托, 经过站前广场、政府广场、国际商贸城形成的城市建筑和商业景观轴;三是以防东一级公路为依托, 沿线形成的城市自然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四是以新区发展为依托, 呈南部向的城区景观轴, 经过新城中心区、旅游会展区。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C.城市轮廓与建筑高度控制:⑴重点控制水系两岸与生态敏感区衔接的街区, 沿滨江路的街区、地块的规划建设, 建筑设计均应考虑到与滨水景观相结合, 对沿线的建筑形式、立面、高度等进行统一的设计。⑵严禁在山体轮廓线上建设大体量、形态生硬的建筑, 也不宜在山前建设大体量高层建筑, 应充分预留出城市与山体之间的开阔空间。

D.城市景观风貌区规划:⑴边贸城市风貌区:主要为东兴老城区;⑵边贸工业风貌区:主要指松柏工业区;⑶现代都市风貌区:主要指江平新城;⑷滨海旅游文化风貌区:主要为京岛风景名胜区和珍珠湾区域。

3.3 绿地系统规划及指标

绿地系统由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构成。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总面积1295公顷, 其中公园绿地1000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15.4平方米。

⑴公园绿地:规划共设置2个市级公园 (中越友谊公园、江平公园) 和10个区级公园 (榕木潭公园、白鹤岭公园、清潭公园、深沟公园、山冲公园、罗浮城西公园、罗浮城东公园、竹排江公园、交东公园、江平江公园) , 分别建成以游乐、健身、休闲、游憩为主的公园。

⑵防护绿地:在防东一级公路、滨海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两侧分别设置20米的防护绿地, 铁路线两侧设置宽度大于50米的防护绿地;规划预留220KV、110KV高压走廊防护绿地, 宽度分别为40米和35米;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单侧防护绿地, 宽度控制住20米以上, 种植能吸附灰尘, 吸收有害气体为主的植物。

⑶附属绿地:新区居住绿地率不低于30%, 老城区绿地率不低于25%;行政办公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30%, 文化设施、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35%;商务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20%, 商业、娱乐、康体等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20%;一般工业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20%。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⑷其他绿地:规划本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控制开发建设的原则, 建设北仑河口景区、巫头景区、山心景区、金滩景区和万鹤山湿地公园, 以康乐度假、休闲游览、海景观光为特色的景区。

⑸城市广场:规划广场8处, 其中东兴组团1处、松柏组团4处、江平组团2处、交东组团1处。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园林城市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构的策略, 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考虑生态连续性, 尊重现状, 并分析了东兴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 并提出了自然、人工及人文景观生态要素规划, 城市轮廓与建筑高度控制, 分析了国家标准与绿地系统规划指标, 希望能给东兴市迈向生态园林城市以参考。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生态城市”与“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解析开始, 分析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及衡量指标, 提出建构生态园林城市的策略。最后以东兴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为例, 阐述东兴市迈向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的措施, 为今后其他生态城市提供一份依据。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蔚镇, 蔡文婷.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透视与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2) :91-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5

[3].国家建设部.《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2004

[4].胡艳.迈向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与构建研究--以合肥为例[D].安徽农业大学, 2007.

[5].刘荣凤.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构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 2003.

[6].王亚军, 郁珊珊.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J].城市问题, 2007, 7:16-20.

绿地管理系统 篇8

作为祖国的边陲小镇, 一直以来佳木斯市除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外, 很少编制其他的专项规划, 由于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中间缺少必要的专项规划指导, 不利于规划设计部门和具体操作单位的应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也为了适应佳木斯市园林绿地管理与建设需要, 建设科学的、符合佳木斯市特点的绿地系统体系, 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

2 佳木斯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实践

为了避免规划成果成为“规划、规划, 图上画画, 墙上挂挂”的尴尬局面, 编制前期与个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之后再将研究的结果反馈给各部门, 以求在重要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 使得规划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1 具体做法

2.1.1 对“十一五”规划进行落实、整合、补充和完善

在与建设部门、园林处等其他各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充分沟通与协调的基础上, 将市、区与各相关部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重大涉及绿地建设项目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进行合理安排, 并提出项目调整、补充和完善的意见, 在引导城市发展方向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1.2 重大绿地建设项目的确定

依据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建设时序, 选择了规划期内的重点发展地区, 在此基础上, 针对未来城市开发建设安排, 建立了近期涉及绿地的建设项目库。另外, 着眼于佳木斯市城市的长远发展需求, 我们还特别提出了内河景观轴、滨江景观带等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涉及绿地的重大项目。

2.1.3 规划实施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的建立

为保障规划的实施, 我们着重探讨了将绿地系统规划转化为政策的、具体的、可操作手段, 力求使政策研究与实际运作相结合, 使规划所确立的政策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和经济实体发展的政策中得到全面体现。

2.2 实施效果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 此项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佳木斯顺利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在此过程中, 我们就多次向市政府、省建设厅进行了汇报, 同时也保持了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 并加强了规划的宣传力度, 从而使此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影响包括:

2.2.1 对政府决策的参考作用

规划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路都得到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规划中提出的部分合理建议已经被市政府采纳和实施等。随着规划的审批并转化为政府文件下发到各部门和各级政府, 可以预见, 该规划必将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2.2 对相关部门的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

由于规划过程中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 尤其是建设局和园林处等部门, 在下一步实施建设过程可以依据该规划进行相继深入研究和策划、调整。

2.2.3 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由于规划过程中高度重视公众参与, 规划确定的城市大型公共绿地、滨水景观带等, 都通过公开展示以及报纸、电视等媒体手段向社会发布并征询意见, 从收集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城市规划的影响, 使得老百姓更加理解和支持城市规划。

3 对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认识

结合佳木斯开展此项工作的体会, 我们提出对绿地系统规划工作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希望能够对正在进行或将要开展此项工作的城市有所启发。

3.1 做什么

我们认为, 除了必须满足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外, 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至少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全面分析现状城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找出现状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对绿地系统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重新分析, 作为制定绿地系统规划的策略和依据。

3.1.2 立足现状, 切实解决当前城市绿地系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总体规划宏观的绿地系统规划指导下, 立足现状, 针对当前城市绿地系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绿地系统规划应注重城市安全格局、生态格局和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等策略的研究, 针对城市发展新的形势与条件, 对城市绿地系统有一个总体把握, 在此框架下再确定具体的绿地系统布局与项目安排。

3.1.3 确定重点发展地区, 策划和安排重大建设项目

要使政府公共投资真正能够形成合力, 发挥乘数效应, 拉动经济增长, 必须从城市经营角度出发,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重点地区;与此同时, 要对那些对于城市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绿地系统建设项目进行策划和安排。

3.1.4 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社会公益事业, 涉及面广, 难度大, 必须依靠有力的政府行为作导向,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3.2 怎么做

绿地系统规划的引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通过对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的策划和安排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引导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其次, 绿地系统规划在编制方法与组织方式上, 应逐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3.3 怎么用

城市规划并非是单靠规划部门来实施的, 而是由城市的各个部门来共同运作的;绿地系统这样的专项规划, 也需要依靠社会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要使绿地系统规划真正能够发挥对城市绿地建设的引导作用,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3.1 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政府文件

绿地系统规划的成果不应只作为专业部门的技术报告, 还应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操作性很强的政府文件, 才能真正成为政府及其各部门统一行动纲领。在规划程序上, 应当符合基本的政策决定程序, 并且与城市行政、立法和执法程序及其要求相结合。

3.3.2 建立城市绿地的项目库并完善规划跟踪机制

要将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建设项目进行进一步深化, 明确这些项目的规模、建设方式、投资估算、筹资方式、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要求, 建立绿地系统建设的项目库, 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反馈, 根据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修正, 使得政府对于目前进行的和下一步将开展的项目做到心中有数。

3.3.3 建立规划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

城市公共绿地养护管理 篇9

古训“三分种, 七分养”, 苗木的种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点, 而对苗木后续的养护和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 管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已建成绿地的设计成果能否得以完美保留, 决定了作为城市绿肺调节气候, 改善环境的作用能否得以长期延续。只有高品质的绿地景观效果, 才能体现设计者的意图, 才能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 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才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模式

1缺少明确的园林绿化管理体系。目前, 很多政府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工作集养护、管理、考核、监管与一体,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多重身份使得政府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往往承担超出自身能力各种专业性工作, 出现职能部门职能交叉、权责错位、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 从而造成养护管理水平下降。2绿化养护管理的市场化机制不健全。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尚未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缺乏成熟、科学的养护定额和质量标准,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作保障, 即使引入绿化养护管理招投标机制后, 也不能在各绿化养护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3园林绿地养护管理保障不到位。缺少相关园林绿化养护的法规和技术规程, 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去攻克苗木病虫害的监测、防治难题, 对养护作业人员的培训投入不够。

2.2 专业技术

1杂草侵染普遍存在。观赏性园林中草坪是一块特殊的种植区域, 病虫害和草害的发生率高, 特别是以香附子、白茅和荠等危害性杂草侵染现象较为普遍。2植被品种退化明显。在建设初期, 龟甲冬青、金叶女贞、夏鹃及小叶栀子这些地被植物由于养护及时、精细, 生长较好, 观花、观叶效果明显,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品种退化、土质不良和本身适应性弱等原因, 造成这些地被植物呈现出大面积退化、死亡现象, 随之出现黄土裸露、杂草丛生的荒芜景象。3孤赏树生长不良, 管理难度大。银杏、榉树、广玉兰等大规格的孤赏树往往以丛植方式三五成群地点缀于重要节点区域, 但由于不适应生长环境, 部分植株存在枝叶稀疏、生长较差、落叶较多的现象。

3 绿化养护管理改进建议

3.1 绿化养护管理模式上的改进

1构建合理的绿化养护管理体系。以法规的形式确定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专项负责对养护管理单位进行监督、调控、考核和管理等工作, 绿化养护公司通过竞标方式决定公共绿地的养护管理权, 绿化监察大队和市民举报中心负责及时处理绿地违法开挖和破坏的投诉和举报。2改变绿化养护管理的运行体制。将绿化养护管理推向市场化运作,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绿化养护企业通过参与投标, 择优录取为养护管理的主体, 不仅促进了各企业技术上的创新与交流, 又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节约政府运行的成本, 从而最终提高绿化行业素质, 实现双赢的效果。3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市级园林养护管理部门要组织和制定有关绿地养护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绿化养护质量等级、定额标准, 为绿化养护管理提供行业标准和法律依据, 指导园林行业职工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工作, 提升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2 绿化养护专业技术上的改进

1杂草侵染的防治。杂草侵染是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首先建议人工拔除为主, 化学药剂除草为辅, 尽量采用选择性化学除草剂, 其次, 应选用耐粗放管理、对杂草有一定抗性的草坪草和地被植物。2引种驯化, 选择适应性强的地被植物。大力推广并运用耐干旱、耐瘠薄、管理粗放的园林地被植物, 如欧洲荚蒾、无刺构骨、大花六道木、兰花三七等, 这些品种经过引种驯化在园林植物造景中长势良好, 取得不错的景观效果。3加强大规格苗木的养护管理工作。大规格的孤赏树在园林景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需特别精心养护管理。如大银杏日常养护忌水涝, 但同时土壤要保持60%以上的湿度, 每年在春季发芽前和秋季落叶后施肥2次。对于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了解各种植物材料易染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进行观察、分类、记录和解剖, 最后对症下药, 如对付食叶害虫卷叶蛾, 可用80%敌敌畏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 连续喷雾3遍, 防治银杏叶枯病,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连续3次。

4 结语

绿化养护管理是一个长期而重复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 只有长期不懈地做好日常养护工作, 采用科学、高效、经济的管理模式,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才能使完美的园林景观效果得以持续而长效地呈现, 才符合当代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少滢.江苏省主要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管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5)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研究 篇10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和2008年9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建城[2008]171号) , 对加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本文, 笔者就下一步新编制的城市绿地规划中如何加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这一规划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以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能做得更科学、合理。

一、城市灾害的特点

城市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这些灾害对城市的破坏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特征。在许多灾害发生时又多伴随着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导致更严重的灾难。

二、规划原则

在新的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中, 首先要根据城市的地质、地貌、河流水系、气候条件、工业特征等特征, 分析概括出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及分布, 城市建 (构) 筑物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分布特点等, 然后针对这些特点确定防灾避险绿地的布局、规模和设施等。具体来说, 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一切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利益为准绳, 充分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 以及附近可用做避难场所用地的实际条件, 努力为其创造必要的紧急疏散场所。

2. 安全性原则。

防灾避险绿地首先必须具备安全性, 这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所以在实际的规划选址上一定要慎之又慎。防灾避险绿地要注意所选绿地的地质情况、避让地质灾害地区、泄洪区等, 还要注意绿地和疏散道路安排在建筑倒塌范围外, 并且远离危险品仓库、化工产业用地, 以防次生灾害的影响。

3. 通达性原则。

为使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可以顺利抵达并进入防灾避险绿地进行避难活动, 这些绿地应有不同方向的两条以上的对外通道, 保证与疏散通道的直接联系, 使市民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 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到达避险场所。同时对外便捷的联系也能够保证其他救灾措施的实施。

4. 就近布局原则。

即就近避难原则, 为了使市民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到达防灾避险绿地, 应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紧急避险用地 (公园绿地、小绿地等) , 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并努力使各区域都能够达到人均避难场所面积标准。

5.“平灾结合”原则。

将所有已确定为防灾避险绿地建成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 (设备) , 在出现地震、火灾等其他类型突发灾害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两者兼顾, 互不矛盾。

6. 可操作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发生时受灾人员应急疏散避难的需要, 紧密结合市区中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各类广场和空地, 以及连接上述场所的道路, 划定避难场所用地和与之配套的绿色疏散通道, 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易于设置、使用及管理。

三、防灾避险绿地体系的建立

防灾避险绿地体系的建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防灾避险空间包括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另一个层面是防灾避险通道还包括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这两个层面的点、线形成一个防灾避险综合能力强、各项功能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覆盖全区域。

1. 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是指城市中满足避险疏散要求的、可有效保证疏散人员安全的公园。并且是规模较大、功能较全、能起到避难中心作用的防灾避险疏散场所。场所内一般设抢险救灾部队营地、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

2. 临时避险绿地。

临时避险绿地主要作为灾害发生时供避险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险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通常可选择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绿地, 主要以暂时收容无法直接进入防灾公园的避难人员为主, 以等待救援的方式, 经由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防灾公园。此类防灾公园是整个防灾公园体系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 对于受灾市民防灾避险以及避免和减少伤亡来说十分重要。

3. 紧急避险绿地。

紧急避险绿地是灾害发生后3min内人员寻求紧急躲避的场所, 是供避险疏散人员临时或就近避险疏散的场所, 也是避险疏散人员集合并转移到临时避险绿地或者防灾公园的过渡性场所。

4. 隔离缓冲绿带。

是指灾害发生时能对产生的灾害影响起到减弱作用的绿带, 为人们的防灾避险提供延时的作用, 通常指城市外围、城市功能分区、城区之间、易发火源或加油站、化工厂等危险设施周围设置的防护绿带。

5. 绿色疏散通道。

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路。主要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 应规划宽度10~30m不等的绿化带, 保证发生灾害时道路通畅。

四、防灾避险绿地空间布局

因为防灾避险绿地是城市的防灾避难场所中的一个类型, 它与其他的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等室外开放空间共同组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室外) 。因此, 对于防灾避险绿地的布局必须结合城市中其他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总体衡量, 其服务半径也不能与绿地本身的服务半径简单对等。

1. 防灾避险绿地规模及服务半径的合理确定。

城市的公园绿地不能全部作为防灾避险绿地, 能够起到避灾作用的仅是集中成片的绿地和与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 (以建筑物高度的2/3计) 的带状绿地或通道绿化。在计算公园绿地避灾容量时, 不能按照公园的全部面积来计算, 因为公园绿地还承担有多种功能, 还得扣除山地、水面、灌丛、坡地等占地面积, 其他面积受灾时才能起到防灾避险功能。

服务半径的分析确定有助于在空间上对防灾避险绿地的合理布局, 不是所有的公园绿地都有条件作为防灾避险绿地, 所以服务半径的覆盖范围也只是部分重叠。

(1) 防灾公园。防灾公园主要指城市中面积较大的市级综合性公园或市郊其他绿地, 应满足步行0.5~1h之内到达的要求, 服务半径1 000~2 000m, 可以满足过渡性住房搭建及维持基本生活的空间, 人均避难面积应达到10m2/人以上, 面积较大, 避险场所面积不小于7hm2, 与目前河南省内执行的达标综合性公园的指标相符。

(2) 临时避险绿地。临时避险绿地主要指灾害发生后, 人们步行10min之内能够到达的安全场所, 服务半径为500~800m, 通常指面积较大的街头绿地或者社区公园等, 可以满足简易的帐篷搭建及人员疏散空间, 人均避难面积不小于4m2/人, 避险场所用地面积不小于4 000m2。

(3) 紧急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是灾害发生后人们第一时间的自发避难场所, 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的, 通常3min内能够步行到达的安全场所, 然后再进行有组织地疏散转移等, 服务半径为300~500m。通常指集中成片的附属绿地或居住区绿地、街头小游园、小广场等, 可用满足人们站立及疏散的基本空间, 人均避难面积不小于1m2/人, 避险场所用地面积不小于2 000~3 000m2。

2. 防灾避险绿地配套建设要求。

(1) 防灾公园。防灾公园多由容量较大的市级或区级综合性公园绿地组成, 可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市民服务, 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此类防灾公园规划的目的, 主要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 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 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难生活所需的设施, 也是当地避难人员获得情报信息的场所。因此, 必须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

(2) 临时避险绿地。临时避险绿地主要由面积较大的社区公园绿地组成, 用地应平坦, 易于搭建帐篷及临时建筑, 并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 以满足临时避难及生活需要。也要具备较完善的“生命线”工程要求的配套设施, 如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另外, 还要预留安排救灾指挥房、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的用地等。

(3) 紧急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由集中成片的附属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组成, 用地应平坦, 并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 另外, 要考虑设置厕所的可能性。若在场所内无法解决, 应制定就近如厕的方案。

绿地管理系统 篇11

摘 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依据,文中提出以区域环境现状分析、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作为核心步骤的技术路线,并以科尔沁右翼前旗行政区域为研究区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将科右前旗旗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敏感区域,与旗域绿地系统结构中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发展区相对应,并针对区域差异提出不同的绿地建设要求。

关键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生物多样性;构建

中图分类号: F54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98-2

1 区域概况

科尔沁右翼前旗简称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是科右前旗旗政府所在地,位于旗域东南部,与乌兰浩特市隔河相望。旗域总面积18849平方公里。中蒙边界长32.50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县之一。

科右前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渐低,由显著的低山、浅山、丘陵、山间谷地以及山间冲积平原和河谷冲积平原组成。旗域境内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中部、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

部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呈现出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

科右前旗受地貌类型多样性的影响,植被类型呈多样化,主要分为森林、疏林-草原、草原植被三种类型,植被覆盖度70%—80%。主要分布于索伦镇西部、满族屯满族乡北部,以人工林为主;疏林草原主要分布于境内林区外缘的低山区,主要树种为次生蒙古栎、白桦、黑桦等;草原植被主要分布于旗境低山丘陵、沿河阶地、山前台地、湖泊周围,主要草本植被有羊草、地榆、叶樟、黄花、车前草、芦苇、三棱草等。

2 研究思路

旗域绿地系统规划涵盖内容复杂多样,应对旗域各类绿地要素合理的要素管控,结合科右前旗绿地现状及特色,本次规划提出从水生态、地质地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化遗产四个层面分别采用因子最大叠加法,建立起水生态安全格局、地质地理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自然与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将四类安全格局进行综合叠加建立起旗域生态安全格局。在旗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城区功能及空间布局要求,确定旗域绿地规划结构与布局。

3 旗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3.1 水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通过对科右前旗旗域水系等相关元素分析,确定水生态安全格局具体包含河流、湖泊、水库、滩涂湿地等要素。水资源是科右前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安全格局是从整个流域出发,流出可供调、滞、蓄洪的湿地和河道缓冲区,满足洪水自然宣泻的空间,同时包括保障区域水安全的水源保护用地。水资源的空间评价主要是从保障区域洪水安全及水资源保护两个方面进行识别分辨。其中,区域洪水安全的评价通过河流缓冲区距离来进行评价;水资源保护的评价通过植被覆盖的水源涵养重要性及水体分布来进行评价。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重点保护水源地及河流廊道两侧的生态环境,保护水景、水源质量,通过分析确定归流河、洮儿河两大河流及支流形成的水系骨架是旗域境内水资源安全格局的基础,在旗域绿地系统的构建中,这两条水系作为旗域绿地系统的先行绿地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3.2 地质地理安全格局

规划对科右前旗采矿点和地质灾害等限定性安全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区分地质和地形上不适宜建设区域,确保开发建设用地的安全性,该层面安全格局的分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采矿区:旗域内散装分布,在规划中严格限制建设用地的选址;

泥石流易发区:根据地形坡度,河流分布及相关历史资料划分泥石流易发区域。

3.3 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高的地方都能为物种提供良好生境。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生物资源的能力不同,根据谢高地等制定的生物多样性服务当量,划分生物多样性服务等级,最终确定旗域西北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集中区域。

科右前旗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具体包含了林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水系生态系统。根据对各类系统进行叠加分析,最终确定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区域。

3.4 自然与遗产安全格局

对旗域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聚集区域进行识别划分,结合自然保护区专项规划,确定自然与文化遗产安全格局。

3.5 旗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通过对以上四类安全格局进行叠加建立起旗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将以上要素通过叠加划分为生态高度敏感区、中敏感区和低敏感区三类区域,并与旗域绿地系统结构中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发展区相对应。

高度敏感区为生态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它承担着水土保持、动物栖息地保护功能,同时应成为出流水质的净化区,它为区域发展提供持续生态功能的最低保障,也是开发建设不可逾越的底线。中敏感区为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应侧重这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建设,为创造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自然力的条件。地敏感区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区域,它同时也是生态基础设施与建设开发用地之间的缓冲区,开发建设上重点在于保护生态用地,引导建设用地的类型,制定生态保育措施,减少建设用地对本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

4 旗域绿地系统分区规划

4.1 生态功能区规划

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归流河镇、德伯斯镇、大石寨镇、索伦镇和满族屯满族乡北部区域,旗域内大面积森林分布与此。为突出旗域范围内林地的功能,建设其为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结合《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现有林地保护的同时,加强其他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完善生态体系建设,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有林地:有林地面积288346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5.92%。大面积的纯林易引起病虫害等危害,通过及时适量的间伐,在一定时期补充种植伴生树种,使群体和个体之间的矛盾统一起来,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灌木林地:旗域范围内灌木林地分布零散,灌木林地面积36058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5.75%。规划要求注重对灌木林的保护养护建设,减少人为干扰等因素。其他林地:旗域未成林造林地以疏林草原为主,面积303424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8.33%。疏林草原主要分布于境内林区外缘的低山区,主要树种为次生蒙古栎、白桦、黑桦等;草原植被主要分布于旗境低山丘陵、沿河阶地、山前台地、湖泊周围,主要草本植被有羊草、地榆、叶樟、黄花、艾蒿、车前草、芦苇、三棱草等。通过自然生长及经营管理,使其成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旗域内公益林面积277488公顷。为减小西北风对旗域环境的影响,在旗域西北方向大片宜林地建设防风固沙林,结合现状林地,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形式,运用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措施大量推广乡土树种的应用,构建旗域西北防护林体系。旗域内有荒山荒地264717公顷,规划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防风性、抗逆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补植。

4.2 生态保护区规划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满蒙屯满蒙乡、乌兰毛都苏木、阿力得尔苏木、桃合木苏木、索伦镇和德伯斯镇,旗域内大面积牧草地分布于此。由于长期超载过牧、重利用、轻建设,致使牧草地退化,规划强调牧草地的保护。

首先加强区域内对牧草地的保护建设,建立农牧综合防护体系,控制放牧强度,实行科学轮牧、封滩育草,划定宜牧地,解决农牧业重利用、轻建设的问题。

其次,规划在保留原有牧草地的基础上,选择土层厚的区域,采用乔木纯林或混交疏林的形式增加绿化树木,远处以阔叶乔木稀植作为背景,保留足够大的草地面积,强调保护旗域天然牧草地资源,既加强对牧草地的保护,也弥补了空旷地形的单调性。

4.3 生态发展区规划

生态发展区包括归流河镇、科尔沁镇和察尔森镇局部地区,规划突出一般农地区的应用与发展建设。

规划一般农地区采取统一绿化,在建设用地周围种植一些观赏价值高的乔木与灌木,考虑栽种品种,积极改造低产农用地,建设稳定高产农用地,形成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相协调的农耕绿化。

5 结语

本研究在分析旗域内不同生态要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物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旗域不同用地条件相结合,确定了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低度敏感区,并针对敏感性差异提出总的绿地建设要求,为旗域各类绿地的规划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王莹,段广德,李香枝.化德县县域绿地系统规划[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5,41(1):47-51.

[2] 李锐,何彤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13-6115

[3] 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李春波.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29(3):1189-1204.

[4] 康相武,刘雪华.北京顺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0):71-78.

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篇12

(1) 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合理的园林绿地建设能使城镇保持良好的环境, 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空间。 (2) 良好的小城镇绿地建设能够改善城镇的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 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 为城市注入进行活力。 (3) 小城镇园林绿地能够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对城镇的危害。

2 我国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现状

虽然园林绿地对小城镇的发展作用很大,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小城镇建设中, 大多数城镇规划者对城镇园林绿地重视程度不高, 他们更重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道路用地规划, 园林绿地建设多是在原有城市规划的下进行, 属于一种“填充”角色, 这就造成了绿地建设的选址不适宜、绿地面积小、布局分散, 绿地保护环境的效果不明显, 生态效益低, 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地标准。

还有的小城镇建设者为了使绿地建设达标, 盲目地进行绿地建设, 既增加了绿地建设的资金压力, 同时也导致了绿地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另外在小城镇绿地建设规划过程中, 太注重单纯构图, 没有从整体上对绿地进行规划, 不仅人工痕迹重, 而且增加了绿地建设成本。

3 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坚持乡村特色景观与城镇绿地景观相相协调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小城镇都处在乡村之中, 在城镇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留其特有乡村景观, 使乡村景观与城镇绿地景观实现协调融合, 既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镇绿地环境, 又能降低城镇绿地建设成本。

(2) 绿地建设与城镇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园林绿地每个小城镇都有, 要想打造特殊的小城镇绿地景观, 就需要与地方的特色文化相结合。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风俗却是不一样的, 只有在园林绿地建设过程中融入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才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镇环境, 让小城镇更吸引人。

(3) 绿地建设要坚持“静”的原则:对于小城镇来说, 安静舒适的环境是吸引人口入住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因为厌倦了喧闹的城市环境, 才到搬迁到小城镇以寻求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如果在绿地建设的过程中破坏的“静”的原则, 那么就会得不偿失。因此在城镇绿地建设的时候, 需要以绿色植物为主, 实现多层次、立体化建设布局, 提高小城镇“静”的效果。

4 小城镇园林绿地规划建设要点

(1) 小城园林镇绿地系统规划。

严禁建设区:设置严禁建设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一些原有的生态环境极好地区或是一些重要的风景文化区。对于生态环境好的地区来说, 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比较敏感, 被破坏后修复难度大,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原有的生态环境, 不能进行建设活动;对于一些重要的文化景观区来说, 传统的人文景观在破坏后无法修复, 为了保证人文景观的安全, 应禁止建设活动。

限制建设区:设置限制建设区的目的是为了在小城镇的特定区域进行合理建设, 减少对环境破坏, 为其他环境提供合理的生存空间。一般在农田保护区、风景区以及一些文化景观的建设需要限制。

合适建设区:这一区域主要是适合在城镇的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或是工业区。在城镇人口居住集中区域人们对于园林绿地的需求较高, 需要进行大量的绿地建设;而工业区可能受到环境污染, 需要进行绿地建设就, 对环境进行净化。

(2) 小城镇园林镇绿地布局规划。

道路绿地:道路绿地建设是小城镇绿地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对道路绿地进行布局时, 要充分利用道路的间隔空间, 在小的空间内对绿化进行合理布局, 打造一个良好的道路绿地系统;同时在交通主干道上要注意栽种一些能够起到防护降噪效果的树木, 既能达到绿化的目的, 又能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公园绿地:主要是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场地, 同时净化居住小区的空气质量, 提高城镇绿化覆盖面积。公园绿地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地形、人口以及建筑分布, 使其既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又不至于占用过多地面。

河道绿地:在一些有河道的小城镇中, 需要根据河道的走向以及沿岸建筑分布情况对河道进行绿地建设, 建立河道绿色防护带, 这样既能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又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河道绿地防护带的宽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比如说滨河居住小区相对要宽一些 (一般在30~50m之间) , 一般性河道绿地防护带没那么宽 (一般在10~20m之间) 。

5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小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期, 为了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 保证小城镇的生态环境, 必须加大对小城镇的园林绿地规划的重视程度, 使小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金属力学性能下一篇:基本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