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绿地系统规划

2024-05-27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精选8篇)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 篇1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汇报

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八个部分:

1、规划背景

2、指导思想

3、规划内容

4、绿地系统分类规划

5、规划指标

6、植物规划

7、近期建设规划

8、实施规划的措施

下面简要汇报如下

一、规划背景

(一)绿地现状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绿化的全面推进,特别是隔离地区绿化、万米大绿地建设、城市道路、水系绿化等多项工程的实施,市区绿化有很大发展。2000年城市绿化普查的数据显示,市区建成区绿地达到21,15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512公顷,分别比“八五”末增加了4,575公顷和1,446公顷;人均绿地面积为33.3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68平方米,绿地率为37.2%,绿化覆盖率为36.34%。

目前,北京城市绿化水平在19个“国家园林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位于第十,绿化覆盖率低于平均水平。主要问题是:

1.绿地布局不科学,绿地系统不完善;

2.城市中心区绿地少,热岛效应突出;

3.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公园容量超负荷。

(二)规划范围

与市区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面积为1097平方公里,为便于从整体上说明本规划,对于与市区绿化系统有密切关系的市域范围绿化有所涉及。

(三)规划年限与目标

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致,规划至2010年。具体目标是:

1.2005年,进入国家园林城市的先进行列,使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达到国内大城市领先水平。

2.2007年,全面完成奥林匹克公园和与奥运有关的绿化建设,实现“绿色奥运”目标。

3.2010年,全面实施本规划,以市区外围青山碧野为依托,基本建成城郊一体的科学系统,形成环状与放射状结合的框架结构,使各类绿地总量明显增长,布局趋于完善;发挥系统整体效益,实现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一流园林城市目标。

二、规划指导思想

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三大功能(生态、景观、休闲康乐),实现:

(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一体、完善系统;

(二)美化城市、文化建园;

(三)发挥绿地多种功能,创建最佳人居环境。

三、规划重点

(一)完善绿地系统结构

市域结构和布局:

青山环抱--山地绿化占市域面积62%,三环环绕--

五、六环路之间的绿色生态环、隔离地区的公园环、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十字绿轴--长安街和南北中轴及其延长线,七条楔形绿地--从不同方向沟通市区和郊区,由绿色通道串联公园绿地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市区以外宜林山地全部绿化,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构成名符其实的生态屏障,平原植树造林,治理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绿色通道的绿化建设,开辟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将市区与郊区绿地有机结合。

市区结构和布局:

1、中心区公园绿地子系统:中心区绿地布局是以滨水绿地为纽带,结合文物古迹保护、旧城改造及新的开发建设等开辟公园绿地、完善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和城市的“十字景观轴线”。

旧城区结合文物、古树名木保护和危旧房改造,以“六海”和南、北护城河为中心,规划建设公园绿地,弘扬园林文化,突出古都风貌。

旧城区以外的建设区在现状公园绿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各级规划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形成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中心区绿地布局。

2、四环路景观防护林带: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注重植物造景,丰富沿路城市景观。

3、城市绿网:由市区范围内的道路、铁路、滨河绿带和防护绿带组成。这种带状、环状和放射状绿带,将中心区内的各种绿地与外围的绿地联系起来。

4、楔形绿地:结合河道、道路放射线和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小月河、六郎庄、北苑、来广营、机场路、左安门、菜户营七条楔形绿地,形成楔入市区的绿色通道。

5、隔离地区公园环:在125平方公里隔离地区绿化带,由奥林匹克公园等各类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组成。(四环)

6、五环路防护林带: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使之将十个边缘集团、近郊区的绿色通道和楔形绿地等联系起来。

7、边缘集团绿地系统:结合十个边缘集团的规划,完善其绿地系统,按服务半径、城市景观及功能要求,规划配置各类公园绿地。

8、环市区外缘郊野公园环:由沿规划市区边缘的小西山风景区及一系列郊野公园组成,是市区外围绿色生态环(第二绿化隔离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扩大城市中心地区绿地总量

三个结合:

结合举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新要求;

结合旧城区成片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结合中关村、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的规划实施和城市中心地区污染扰民企业搬迁等提供的契机。

四个重点:

一是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地区(如热岛效应严重地区);

二是对城市景观塑造影响显著的城市轴线与重要节点(如南北中轴线绿地,以及沿明清城墙凸字形轮廓线的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

三是绿地系统网络结构的关键部位(如楔形绿地和绿色通道与城市衔接部分);

四是各类公共绿地500米服务半径未能幅射到的盲区等。

通过调整《控规》,在城市中心地区(四环路以内)增加规划城市绿地279公顷,并使中心地区的绿地总体布局得以完善;坚持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务院城市绿化工作会议确定的的指标,即城市中心地区和旧城区的人均公共绿地要达到6平方米;坚持了合理服务半径的基本覆盖。将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规划指标

至2010年,规划建设区各项指标(详见附表):

绿地率要达到40%

覆盖率要达到45%

人均城市绿地39平方米

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

规划市区绿地总面积557.1平方公里,占规划市区总面积的50.78%。

五、近期建设规划

(一)城市中心地区

结合沿线城市建设与改造工程,大力推进二环路两侧绿化带建设,实现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

结合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建成北中轴绿化带,高水准完成周边大型公建环境绿化;

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危房改造和城市水系整治工程,扩大中心区绿地总量;

各城区每年建设1-2处3万平方米以上的绿地,近郊区力争形成10处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绿地,优先建设沿城市十字景观轴和二环路沿线的规划绿地;

结合拆迁染污扰民工厂,危旧房改造等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改造建设绿地;

结合城市重点工程、重要地段建设“精品”绿地。

(二)大型公园建设

按照规划实施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三山(老山、田村山、八宝山)公园、朝阳公园、圆明园等大型公园建设。

(三)城市道路、铁路和水系绿化带

完善四环路、五环路两侧各100米宽的绿化带和其他城市道路绿化;完成“进京第一印象工程”机场路绿化带拓宽改造和进京铁路两侧绿化工程;建设一批奥运景观线(从奥运会运动员住地到各奥运会场馆的道路两侧绿化);结合水系整治完成高碑店到颐和园的滨河绿化等。

(四)绿化隔离地区

隔离地区内125平方公里的绿化用地全部实施绿化,同时巩固绿化成果,注重提高绿化质量。

六、实施规划的措施

(一)根据市区绿地系统规划,尽快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并由规划、园林部门划定城市绿线,实施绿线管理,确保城市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不被侵占。

(二)要进行一步研究推动加快城市规划绿地实施的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稳定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力求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前建成一批精品工程。

(三)根据绿地系统规划的阶段目标,并与各区绿化计划相衔接,编制市区绿化各的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具体措施,确保规划实施。

(四)继续开展相关科研课题研究,以新的科技成果为支撑,按照“生态优先、开放空间优先”的理念,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远景规划,为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 篇2

主要规划内容包括:1.现状分析;2.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规划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规划目标与指标、规划布局与结构;3.各类绿地规划;4.城市景观规划要点;5.城市生态环境要点;6.对相关规划的调整建议;7.树种规划;8.分期建设规划;9.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10.主要规划植物名录等附录.

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形式

按照我国城市的特点, 可以将绿地系统归纳为以下四种:1.块状绿地布局:此布局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以点块形式分布较均匀, 遍布于居民区内系统联系紧密, 但是对于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所起到的作用甚微, 多在旧城的改造中使用该种布局方式。2.带状绿地布局:可以利用河流湖泊、水系、城市道路等线性因素形成线状绿带, 该种绿地能够较容易的表现城市艺术面貌, 例如哈尔滨、苏州等。3.楔状绿地布局:一般利用地形的起伏等结合工业防护林、市郊农田布置, 绿地由城市郊区深入城市中心的嵌入型, 该种布局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走廊风向有显著作用。4.混合式绿地布局:综合城市绿地点、线、面各类形式, 构成比较完整的系统, 是前几种形式的综合。该种布局可以综合前几种的优点, 使得居民区获得最大效率最高的绿地效果, 丰富整体的城市景观。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2-2020年) 采用了一圈、一环、二心、三轴、四区、十一河、多园渗透的混合式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目前已经建设好的一部分来看能够起到较好的绿化效果, 丰富了太原市的新城市景观。

三、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要求

城市绿地布局怎样才算“系统”布局应该做到几点要求呢?总体目标是要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 以下几点要求互相联系缺一不可:1.布局合理:分析城市的实际情况, 按照城市现有的道路、水体等自然资源条件合理规划布局, 把各类绿地联系起来, 使得资源达到高效利用, 相互衔接构成综合点线面的绿地网。例如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三轴”以汾河为景观纵轴线, 迎泽大街和长风大街为景观横轴线;“一环”即是外高速两侧的50米-500米宽的绿化带。2.指标先进:城市绿地指标不仅要区分出来近期和远期规划, 还要区分出来各类绿地的指标, 先要做好各类绿地的划分分类统计, 这样才合理不重复不虚假。3.质量良好:城市绿地分类要做到多样化, 以满足城市生活与各类生产活动的需要, 还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充实的市民文化活动内容, 植物的选择上有合理的种类丰富的搭配形式充分体现城市的整体风貌。4.环境改善:尤其在居民区和生产工业区之间要设置好卫生防护林带起到对城市居民生活充分的保护作用。

四、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1.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合理选择绿化用地, 使得绿地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起到改善气候、净化空气。2.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规划时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 所跨的经纬度较大因此从南到北有很大区别, 一个城市的绿地规划不能生搬硬套简单模仿别的城市, 各城市甚至是各区规划都要实际出发。3.均衡分布、比例合理。在城市绿地规划时应该注意该城市各区绿地数量分布尽量均衡, 注意老城区的改造与利用。4.远近结合、合理安排。规划时要有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考虑到未来发展的规模。

参考文献

[1]车生泉, 王洪轮.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01 (3)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篇3

关键词:植被;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生态

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生态学作为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课题,在改善生態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显得尤其特别。生态学理念的最初出现到它在城市绿化规划代表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进步:从最初的观赏设计深化到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生态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构成的景观,是由斑块、廊道、边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性规划,重点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利用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环境设计。它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生态总体规划的城市特性、城市发展目标、用地规划等规定,科学的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内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区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最终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城市的生态性规划建设。

当今世界中,生态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的冲突越来越多,所以城市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酸雨、热岛效应、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都急切迫使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2.1 对城市绿地系统没有相适应的规范,导致规划中生搬硬套 我国对于绿地指标的规定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四项,定额指标相同。然而,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等各不相同,想要用定额指标来评判一座城市生态绿化的等级,明显是缺乏科学理性与依据、不够真实。

城市绿地应该和当地的城市建设相符、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长期照搬照抄苏联时代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 和一些构图的原则,特别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多年来一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

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具体的规划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划分、主管部门的分置不同等原因,经常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分离,形成两个单独的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形成的前后上下关系,迫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脱节。

2.3 现有绿地现状水平差,研究调查不规范 形成这种绿地指标虚高现象的原因,一是不少城市现状指标严重失真,规划指标存在不明确的现象。二是绿地规划指标提出比较盲目,依照相关规定和工作要求,采取简单类比的方法,对城市的现状、不同地区的差异考虑不够,一味追求规划的高指标。

2.4 规划协调性不高、互动性不够 由于专项规划的进行往往在总体规划完成后才开始,这样协调的难度非常大导致我们经常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只有将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很好地融合兼顾,才能有效地协调不同专项之间的矛盾。

3 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要素

由于不同城市环境基础和城市特征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各个城市都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规划。

3.1 根据城市现状建设 把握城市的基本特征,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的特色加以保护和运用,立足于建设现状和水平,制定实事求是的可操作的规划目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规划指标具体化。

3.2 对关键问题提出规划对策 对城市的绿地结构、背景、出入口等关键性的问题提出实施性规划对策,提高对下一层次规划、设计的指导性。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规划策略在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运用,规划意图才能得以实施。

3.3 增强各项规划之间协调 在规划的操作方式上,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互动,通过沟通和协调达到相互促进、提高规划整体水平和贯彻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第一小组绿地系统规划 篇4

组长:张皓然

组员:左泽,刘亚楠,张素聪,汪薇,舒迎霜,谷倩倩,方安安

一、规划建设背景

1.安徽农业大学概况及其区位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始建于1928年,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地处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处于市中心一环,交通便捷。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公安厅等安徽省的最高行政机构距离安徽农业大学都是咫尺之遥,省博物馆、步行街,古城逍遥津、国购广场等合肥市著名景点也都十分接近。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1246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706人。

校区整体地形相对较平坦。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也是学生理想的治学园地。学校的参天古木、民国时期建筑等都是亮丽的风景线,南门、勤政楼和第二教学楼均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安徽农业大学绿地分类情况

安徽农业大学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在市区占地3000多亩。随着校园规模扩展的同时,环境建设也得到高度重视。

校园内的绿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2.1公园绿地

(1)入口处绿地:如南门小游园绿地,这里作为学校主入口之一,特别是重建过后,人流量大,是一个提供休憩、娱乐、学习的绝佳场所。(2)教学区绿地: ①一教广场

②勤学楼前神农氏广场 ③博学楼与外语楼南边广场 ④九、十连廊广场(3)广场绿地: ① 老图书馆广场 ② 成教院绿地 ③ 图书馆前绿地 2.2生产绿地:

苗圃、花卉基地:在学校内主要集中在农萃园,其占地面积广,生产规模化、有温室、大棚、荫棚等,设施较为齐全。2.3附属绿地(1)居住用地:

① 宿舍区绿地:为学生提供短暂休憩的绿地。② 居民区绿地:为居民生活提供绿色环境。③ 校园附属建筑绿地:如老校医院,保卫处等。(2)道路用地

如玉兰路,有八角金盘、芭蕉等植物配置,绿化程度高,可以提供阴凉,美化环境,令人赏心悦目。类似的还有南门主路,图书馆门口等。

二、绿化调查分析 1.绿化现状分析

1)绿化资源上 ①生态资源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分配不均匀;日照充足,湿度大,无霜期较长,季风气候显著。

安徽农业大学多年平均气温15度,极端最高气温41度,极端最低气温为-20.6度。多年平均气温日照数为2036-2162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24-242天。

安徽农业大学的土壤以黄棕壤,黑褐土,粘土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土壤酸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安徽农业大学植被兼具南北特色,常绿林和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合肥的主要植被类型。安徽农业大学植被类型丰富,几乎涵盖了合肥市80%的植物种类。有历史悠久的南门入口的行道树悬铃木,有活化石银杏等丰富的植被类型为林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条件。

安徽农业大学土壤酸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因此安徽农业大学植被类型丰富。

②文化资源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起源于1928年创立于安庆的省立安徽大学,省立安徽大学是在国民革命的风云中,顺应安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结晶,是民国初年安徽境内唯一的高等学府。

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团结:联合起来以完成共同目标;勤奋:坚持不懈地(工作或学习);求实: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创新: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校徽:安徽农业大学文字由舒同先生书写,图案是由形如书籍的草木和冉冉升起的旭日组合而成,中间是1928表达建校源于1928年的省立安徽大学,图案整体象征着学校历史悠久和是以农林为特色的高等学府。

③绿地资源现状分析

1.校园树木种类繁多,绿化率高,提供绿化的面积很大,但缺少详细的植物配置规划,显得杂乱无序,部分植物搭配与选址有问题。

2.古树名木较多,单体姿态雄伟多姿,但缺少养护管理,年代较远,病虫害较多,树木枯萎,影响其观赏价值。

3.校园内乔灌草搭配不合理,平面绿化面积过多,立体绿化面积较少。4.绿化大多采用常青树种,彩叶植物使用较少,格局简单,容易使人乏味。

2)绿地系统分析 ①绿地系统结构

安徽农业大学绿地规划结构是二心、多轴、多片区

二心一教广场景观核心图书馆绿地核心

景观核心以行政楼及周边绿地为中心放射性式发展规划

绿地核心以图书馆绿地规划为中心以绿化道路为纽带把“绿”传递出去。

多轴以道路绿化为主的绿化链接枢纽

多片区重要景观片区如成教楼绿地,老校医院绿地,小池塘绿地,保卫处绿地,运动场附属绿地等。

②绿地系统规划及专项绿地

公园绿地规划: 在安徽农业大学绿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绿地服务半径以及人群需求,公园绿地根据服务半径的大小可分为一级绿地、二级绿地和三级绿地。一级绿地的服务半径为1000米,步行距离低于20分钟,有九教大草坪(在建)。二级绿地的服务半径为500米,步行距离低于10分钟,南门公园绿地。三级绿地的服务半径为200米,有图书馆附属小绿地。

生产绿地规划:农翠园生产楼绿地规划面积为30000平方米。

附属绿地规划:附属绿地占校园绿地的60%以上主要为教学科研用地、居住区绿地和道路绿地。规划如下:

1居住绿地各区居住绿地率不得低于30%。

2公共设施绿地教学区等公共设施绿地率不得低于25%。

3道路绿地校园主要道路绿地绿化普及率达到95%。校园主要道路绿化面积不小于道路总面积的25%。

③分期建设规划

本规划适用规划期为2016-2026年其中

近期为2016-2021年规划期末学校人口规模为4.0万

远期为2021-2026年规划期末学校人口规模为5.0万。

2现状特点分析 参照上图从南到北进行分区分析。

南门地块地块位于我校最南处,有林学院以及新建停车场。面积大约650平方米,近似长方形。乔木24种,灌木20种,地被植物4种。整体绿化环境好。

南元路西侧绿地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乔木5种,灌木2种,地被植物3种。绿化缺乏管理。

中兴路,二教,继续教育学院和东枫路围合的区域,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学院,化学实验楼和二教北面的宅旁绿地,继续教育学院门口的小庭院广场和网球场周边绿化。面积约为185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 9000平方米,绿化率约为50%。乔木14种,灌木8种,地被植物4种。整体形成了一个小的集散广场,绿化效果令人满意。

安徽农业大学西南角,北边是工学院教学楼一栋。场地原属于校医院附属绿地,现在是大学生活动中心规划绿地,场地内有一块苗圃区。面积大约10000平方米。乔木12种,灌木7种,地被植物3种。

安徽农业大学的西南方,是官亭路、陆羽路、中兴路和安徽农业大学档案馆四面围合的一个区域。地块包括小池塘、安徽农业大学幼儿园、动科院以及植物保护学院。乔木13种,灌木7种,地被植物3种。

安徽农业大学陆羽路,老图书馆南侧。乔木13种,灌木5种,地被植物2种。密闭程度高。

安徽农业大学勤学楼北侧,是东枫路,体育路和长丰南路围合的一块不规则区域,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乔木28种,灌木9种,地被植物2种。

我校中部区域,由中兴路、陆羽路、玉兰路围合而成,其中包括校保卫处办公楼,四幢民居,水电中心,两栋学生公寓,茶学楼,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乔木21种,灌木18种,地被植物5种。

中兴路,东枫路,体育路,香樟路相围合的区域,主要包括八教勤学楼,一教及其之间的宅旁绿化,教学楼间小游园和一教前的小广场。面积约为31000㎡,绿化面积约为18000㎡,绿化率约58%。乔木11种,灌木11种,地被植物4种。

北一门,主要包括西苑食堂、新苑食堂、大礼堂及第二运动场。主要绿地面积不大,绿地较分散。乔木13种,灌木4种,地被植物1种。

足球场北部,长丰南路与霍山路西侧,面积约38000平方米。乔木8种,灌木10种,地被植物3种。

图书馆南部,是中兴路与官亭路围合的一块区域,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呈梯状分布。乔木30种,灌木11种,地被植物2种。

中兴路,博学楼与外语楼南部以及经管楼南部,面积大约600平方米,地块整体呈狭长状分布。乔木11种,灌木3种,地被植物2种。

北二门旁,校内桃李路与校外霍山路之间,呈块状条形狭长分布,面积约500平方米。乔木9种,灌木5种,地被植物2种。

北三门,是中兴路和桃李路以及霍山路围合的一块区域。主要包括科技楼,研究生公寓、沿中兴路的绿化带、游园绿化和建筑墙旁绿化。面积约为4.2公顷,绿化率达56%。乔木14种,灌木14种,地被植物8种。绿化略显不足。

三、校园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绿化风格不统一,没有鲜明的特色:安农大校区历史悠久,房屋年龄跨度大,风格不统一。建筑格局散乱,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2、绿化效果不好:树木有老化,病虫害的不良症状及缺乏养护管理。

3、校园绿地面积大,但是缺乏较好地设计规划,没有得到合理应用,仍然有荒废的地方,如老校医院绿地;

四、规划方案

1设计理念: “园林式校园”

本方案以现今大学教育理念—“学术自由”,“以人为本”,“独立思想”为根本目标,结合安徽农业大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指导安农大绿地系统规划。目的为充分体现农林类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校园规划是为学生服务,让我们在学习的间隙享受园林般的校园环境。主要通过地形及植物种植,营造人性化的空间。

2、统一规划:结合校园建筑布局及总体绿化进行生态空间的布置。

3、渗透文化:着重体现农林类院校的特色,提高绿化率,展现安徽农业大学悠久的历史和开放的精神。

4、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效益并重。2改造方针:

在保持原有功能分区基础上,规划了主要的景观、绿化轴线,塑造多个庭院空间以及多处的景观节点。

1、绿地系统的完善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做到“点上成景”如各庭院空间要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教学区与生活区的庭院空间景观是不一样的,要创造有特色的景观。“线上成荫”如为了区分每条道路的树种,尽量作到一路一树种以悬铃木和重阳木等高大乔木为道路基调树种,形成特色的道路景观。“面上成材”如在大面积的绿地中植物配置尽量符合植物生理、生态的要求。“留有余地”在开发校园用地要做到预留用地。可以满足校园不同时期规划的要求。“草地成茵”如尽量利用乃践踏的乡土草种,不盲目地追求形式美。

2、为了减少建筑物所带来的灰色空间,以及生硬线条的视觉冲击增加建筑的柔美特色。在各建筑物之前种特色树种,形成建筑的标识、象征。3规划原则: 秉承理解和传承、整治和梳理的原则,对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校园绿地系统做出合理的规划。

1、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为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保持原有混合式绿地系统布局,尽可能恢复己被破坏的绿地系统结构,适当增加各功能分区的绿地,使得绿地系统的完整,绿地的植被结构趋于合理化。

2、补充原有绿地缺失的行道树树种以及开花树种,达到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特色性的目的。同时也添加墙体、栏杆等构建物的垂直绿化。

3.、通过不同植物配置来区分各个功能分区域绿地的特点,尽可能模拟真实的自然生态系统强调植物配置层次性、真实性,来提高个功能分区的环境质量。

4、在建筑和道路之间,适当地增加灌木树种的绿化,提高绿地覆盖率、绿地率,也形成浓郁的道路园林景观。

5、为增加学生休闲空间,在校园用地规划时结合地形、利用原有的地貌、植被营造学生们所需要的环境,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6、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进雕塑、小品的品质,满足各功能分区空间的要求,增加有特色的标识系统,使其与环境很好的融合。4规划指标:

安徽农业大学的校园改造,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先与地下水文、地质情况相协调的情况下,进行总体规划。尤其对填塘、平地、伐树、铲草都要十分慎重。建筑用地应是尽量紧凑、节约。为了多留可供人们户外活动的场地与绿地,对绿地面积指标应控制在50%以上,对乔灌草的覆盖率应35%在以上。

在追求绿地率的同时,要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让学校“绿”起来,而是在植物配置时,要科学、合理地搭配植物。尤其注重生物多样性,使用乡土植物,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使管理和养护成本最低。5空间布局:

1、教学区:此区域是校园主体中心部分,所围合的庭院空间是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而进行设计,每个庭院空间通过自己的主题景观〔碑石、亭廊〕来表达不同庭院空间的人文特色。教学楼和图书馆前利用原有硬质增加适于交流、约会、活动的空间,如在阔叶大树下结合座椅,既可以休息又增加了绿色植物。

2、学生生活区:此区可以以自然草地为主的绿地加以高大乔木、小品、座椅形成交流、学习、休憩的开敞空间,以适应学生的室外活动的需求,通过绿色空间弱化建筑水泥僵硬的线条,减少楼与楼之间距离带来的压抑感,同时也提高生活区的环境质量。

3、体育活动区:保持原有树种,增加一些遮荫、防尘效果较好的树种。针对从体育场通到八教的道路上,种植乔、灌木起到隔音、防尘的作用。

4、教职工生活区:提出相对较为统一的彩化方案,使其形成教职工种植各种特色的园艺品种形成私家小花园的风格,这样达到了整齐景观的目的,又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6植物规划:

1、确定行道树基调树种为悬铃木,重阳木和国槐,庭荫树的乔木树种,配以开花灌木,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求变化。

2、标识各建筑物之间的象征树,根据各建筑物之间根据使用功能不同,而进行选择树种,如在行政办公楼前,要选择色彩朴素一些,枝条紧凑一些的淡雅植物。

3、针对绿地进行植物配置,首先要注意与环境的相协调,在开阔草坪上,孤植树冠较为开阔的、适合观赏的树种,而在庭院绿地空间里,要选择郁闭度较好的,有遮荫等功能的植物。还要注意植物的生理特性、物理特性,如行道树种的应用,耐阳性和耐荫性树种在庭院空间不同的应用等。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前景与方向 篇5

园林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统、地上地下管线布局都有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必须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安排各类型的园林绿地,只有形成园林绿地系统,才能收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实效。

1、现存的主要问题

1.1、个别地区政府对城区绿地系统和城区外围的绿化投入不够,对绿色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水平有所下降,水土流失与沙化面积增加,耕地与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淡水短缺,城市大气、水体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1.2、城镇内人口稠密的地段缺少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少。对城市绿色景观景点缺乏精心设计,急切增加绿地和公共绿地面积。

2、解决方案

2.1、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

2.2、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2.3、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

2.4、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2.5、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3、具体措施

3.1、沿河绿色景观区设置滨河林荫路,据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规划式布局;临近水面设置游步路,可设踏步与水相连,可设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远

眺和摄影;于岸边设置栏杆和坐椅;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

3.2、工业绿色景观区根据城市工业区的地域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区。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分

(1)厂前区绿化,多采用混合式布局,厂门到办公大楼的道路上可布置花坛、喷泉及体现工厂特点的雕塑等;

(2)厂内绿化道路两旁一般以疏林草地为主,可种植灌木花卉或草坪,每隔80~100m,布置一些坐椅、宣传栏、雕塑等建筑小品,各交叉口或转弯处14 m以内不宜植大乔木或高于0.7 m的灌木;

(3)厂内休憩地绿化,内部适当布置坐椅、散步小道、休息草坪等;

(4)工厂企业的卫生防护林带,结构有透风式、半透风式和紧密式3种,通常在上风方向设置紧密式林带,并于周围种植乔灌木,建筑物墙壁以攀援植物绿化,裸露地面铺设地被植物,以减少风沙尘埃。组成透风式-半透式-紧密式结构布置于工厂区与居住区之间。

3.3公共建筑景观区沿主要道路等形成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观带。包括居住区、机关和学校。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小区一般为1万人,根据规定指标: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为平均每居民1~2m2,则小区游园面积应为0.5~1.0hm2,服务半径为800~1000m,设文化体育活动场地休息设施,画廊、阅览室、小卖部等,设儿童游乐场。

专供幼儿或少年儿童活动的场地的可分3部分:

(1)6岁以下幼儿活动场,服务半径不得超过50m,场地规模为100~200m2,位于宅前后,可设草坪、沙坑、坐椅等;

(2)学龄儿童活动场地,规模在1000m2 左右,布置在组团绿地区,如跳绳、踢键、荡秋千、压板等;

(3)12周岁以上的少年场地,规模在1500m2以下,小区游园或居住区公园结合布置,如秋千、浪木、滑梯、转椅、攀登架、篮球架、小足球架等。由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组成了公共绿地景观区:

(1)步行街道路上可铺设装饰性强的花纹路面,还可布置些装饰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坐椅,凉亭、电话间等,绿化以草坪花坛为主,可能的情况下种植乔木蔽荫;

(2)花园式林荫路立交桥北侧与街道平行,并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可设2条以上步游路,可安排儿童游戏场,坐椅、花坛、喷泉、小型雕塑花架等,每隔75~100m分段布置,车行道与林荫道绿带之间要有浓密的绿篱和高大乔木组成的绿色屏障相隔,立面布置常以外高内低的形式,道路广场面积不宜超过25%,乔木占地面积为30% ~40%,灌木占20%~25%,草皮占15%~20%,花坛占2%~5%,也可因地制宜。

3.4、景观空间轴线形成以主要街路为主轴的绿色发展空间,街道分隔带绿化以种植草皮为主,严禁种植乔木,可植不高于0.7m的绿篱、灌木、花卉等低矮植物,为方便行人,街道可分段以75~100m为宜,可与人行横道、大商场、公共建筑出入口相结合。

3.5、景观结点道路交叉口的绿化(交通岛)由道路转弯处的行道树,交通岛及一些装饰性的绿地组成,在视距三角区范围内安全视距一般在30~35m,不植高于0.65m的植物,位于其中心的交通岛,直径在40~60m,按功能分为如下3种:

(1)中心岛(转盘),绿化常以嵌草花坛为主或是常绿乔木组织的简单绿地,中间可设雕塑或种植高大优美的乔木;

(2)方向岛,绿化以草皮花坛为主;

(3)安全岛,岛上可有铺装地面,其他部分植草皮。

4、园林苗木信息及绿地的养护管理

4.1、苗木信息园林绿化开始向香化、美化、彩化、静化、垂直绿化方向发展,总的发展趋势是树大荫浓,病虫害少,不飞絮、干净整洁,易成活以及三季能观花,冬季能观景、四季常青的树种和奇花异草将受重视,宿根性草花价格将上升,十大切花将供不应求,常绿地被树种争相抢购,矮小抗踩草坪植物崭露头角。

4.2、园林绿地养护管理

4.2.1 进行浇水、施肥、松土、修剪,树木的抹芽、涂白等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干旱期,应注意浇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园林植物的寿命。

4.2.2 在设计园林绿地时,一是要处理好绿地与地上、地下管线及地下工程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园林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

4.2.3 加强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治早、治小、治了为原则,特别在引种工作上,要注意病虫害的检疫工作,以免病虫害大量发生。

(五)加快立法建设进程,完善园林绿化配套法规和技术标准,理顺管理体制,依法强化行业管理。

1.根据国务院立法计划,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公园管理条例》的起草、协调工作;争取早日颁布实施。抓紧有关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的编制,促进行业法规体系完整配套。

2.根据城市园林绿化标准体系,抓紧专业标准、规范的编制配套。

3.充实加强城市各级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或配备专门的人员),依法行使园林绿化行业管理职能。在管理体制上,特大城市、大城市坚持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适当保留一定的人、财、物制约调控权;中、小城市以相对集中管理为主。

4.各级政府的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参与编制园林绿化规划,行使行业审核、协调、服务、监督的行政职能,管理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维护。对经营园林绿化设计、施工,苗木花卉生产、销售等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行业监督管理。

5、搞好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的保护和管理。城市绿化种植不得随意砍伐和损毁,特别应落实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职责。

(六)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在财政、税收、物价、物资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

1.有条件的公园实行售票游览是现阶段国家给公园的一项优惠政策,同时山是控制游人量的一项管理措施。门票价格体现了公益性质,不足以补偿公园建设和管理的成本,经国家税务局同意,暂时免征营业税。

2.国家对城市园林单位公共使用的土地和园林绿地建设给予免征:土地使用税、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照顾。农林特产品等的征税问题,待财政、税务部门调查研究后另行规定。

3.对公园门票和园林部门的其它收费项目的定价,根据设施条件、服务质量和实际成本的变化,适时报请各级物价部门做出调整。

4.园林绿化生产单位如苗圃、花圃、园林机具厂供应的水、电、煤炭、油料等能源,化肥、塑料薄膜、钢材、水泥等物资享受等同于农业、林业的优惠价格。

(七)加速改革开放进程,发挥行业优势,搞活经营,增强行业发展的活力。

1.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按照维护任务量实行园林绿地养护管理费用的定额补贴。提高维护管理技术,保证维护管理力量。同时,允许在搞好维护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2.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园容和管理水平,方便群众游览休息,丰富游览活动内容。利用园林部门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开展各种经营,提高自我更新、改造的能力。园内的商业、服务业应统一由园林部门规划、经营。非园林单位经营者,利用公园设施和条件,应给予补偿。

3.园林绿化要以当地植物为主。各城市应按规定标准建设苗圃、花圃。园林部门的苗圃、花圃是绿化材料生产的主体单位,在育种、繁育优良品种、优质苗木上行业引导作用,应子重点扶植。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培育自用植物材料;同时,鼓励集体、个体及其它部门经营绿化材料生产。

4.组织我国特产苗木、花卉、盆景和园林技术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园林经济。

(八)实行科学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研的投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促进园林绿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1.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吸收应用管理科学的新成果,改变园林绿化事业的落后面貌。

2.加强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的研究。培育具有特性和抗性的园林植物新品种。实行以植物材料为主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技术政策。

3.加强濒危、珍稀动、植物种的异地保护、繁育、研究,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做出贡献。

4.针对园林设计、施工、植保、养护、管理、测试监控、专用机械等方面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加强园林绿化科技情报工作,开展国内外横向交流,引进先进的园林绿化技术和植物品种。

5.利用自身一切条件和手段加强对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园林绿化成果和各项园林绿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维护生存环境、自然生态,园林绿化的意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

6.加强各级园林绿化部门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岗位技术、职业道德的教育,有计划、多形式、多层次地培养人才,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 篇6

摘 要:本文通过引言引出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在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下,澄清它与“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的区别和不同。以厦门和青岛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范畴和具体内容。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 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 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外围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 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外围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 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06):25-28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篇7

1.1 完善绿地系统的生态还原功能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自然资源生产的主体, 转换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固定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的食品链, 实现城市的天然物流和能量的循环, 为城市注入氧气、温度和湿度, 而且有利于吸污、杀菌、降低噪音、土壤保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分解废物垃圾等有效功能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不仅是种植绿色植物, 还需要包括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的环境创造, 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整个结构功能的恢复。

1.2 确立城市绿化的产业地位

城市绿化产业作为信心的第三产业, 其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金额自然生产率共同创造的, 并且其大宗商品价格特点是具有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两部分特点的并存之处。城市绿化商品的影子价格可以联系到公共物品, 如氧、恒温、杀菌除尘等方面, 按照有关研究成果计算影子价格, 价格是绿色建筑投资的3.42倍。城市绿化的市场价格由三部分组成, 一部分市场价格是直接有形的产品, 如建筑、装饰、植物和花卉等形成;而另外一分部是无形产品, 它可以形成市场价格, 如周边土地价格升值, 及其他周边服务, 最后一部分连接依附到无形产品之中的价格, 它是不能够直接实现易货的市场价格, 如, 旅游景点、旅游服务的价格。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应该是在它的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重发展为目标下进行的。

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规划

2.1 按总体控制指标构造城市绿地系统

据估计, 如果想要使得城市绿色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其洁净空气、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噪声、实现生态效益等功能, 城市绿化覆盖率起码要达到至少30%才可以。我国已制定了本世纪初, 人均实现公共绿地面积7.11m2的目标。根据这些指标, 在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当保留大型绿地, 并且还要设计一些分散的点状绿色, 形成庞大的绿色空间, 并进行合理的配置, 还可以通过老城区的旧区改造, 增加绿化覆盖率, 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

2.2 加强市中心区绿化建设, 创造立体绿色空间

在高楼林立、土地密集型的老城区, 其路面都是比较坚硬, 主要是以沥青水泥占主导地位。因此, 通过点、线绿色规划, 可以提高城区绿化。既要保护现有的绿地不会受到削弱, 同时也应该见缝插针, 实现路边绿地、宅旁绿地, 、街道绿地, 以及河流改道扩建, 建设绿化街道和滨河绿地;与工厂进行协商, 工厂需要搬迁, 为了绿地的合理发展。随着技术的改进, 如今的屋顶防渗技术日趋成熟, 可以实现建设屋顶绿地, 也可以建设绿色建筑外墙、花园和其他绿地的绿表。

2.3 综合各项新措施, 多角度实现规划建设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城市绿化规划理念, 以及协调绿化系统架构,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 成为城市景观之一。城区一般都处于城市的中心, 其历史悠久, 而且现代风格和历史风格交相辉映。通过对各城区的规划和合理布局, 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遗产的交错和融合, 实现城市和景点、景区的互补。 (2) 连锁反映。依托城市, 将外环道路和高速公路建设起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 在城市周围形成自然景观与耕地保护的绿化带。 (3) 纵横交错。在城市中主要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是城市道路的骨架。纵横交错建设生态景观和防护绿化带, 实现中心城市的绿化网络与外围城市周围绿化进行交融, 实现城市交通氧气通道和带状防护绿地的建设。 (4) 兼顾点带。实现城市水资源和树林的和谐与团结,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 古老历史和现代风格展示交融, 合理利用现有的供水系统, 将水体景观和城市防洪设施进行有效的结合, 提高绿化美化档次, 实现美丽的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的整体效率。

总之, 我国发展中的中小城市, 其城市绿色空间因为其经济的竞争意识, 使得绿化地带慢慢被侵蚀, 为了降低土地对城市发展的限制, 许多大型的城市公园被移动到郊区, 原本坐落在城市中心的绿色, 也受到城市中心的影响, 增加游乐设施, 使得公园的自然度下降。因此,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质量, 应当优先保护城市绿地,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控制结构指标, 重点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努力打造立体化的城市绿化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 2012 (2)

[2] 马世骏.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 篇8

摘 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依据,文中提出以区域环境现状分析、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作为核心步骤的技术路线,并以科尔沁右翼前旗行政区域为研究区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将科右前旗旗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敏感区域,与旗域绿地系统结构中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发展区相对应,并针对区域差异提出不同的绿地建设要求。

关键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生物多样性;构建

中图分类号: F54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98-2

1 区域概况

科尔沁右翼前旗简称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是科右前旗旗政府所在地,位于旗域东南部,与乌兰浩特市隔河相望。旗域总面积18849平方公里。中蒙边界长32.50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县之一。

科右前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渐低,由显著的低山、浅山、丘陵、山间谷地以及山间冲积平原和河谷冲积平原组成。旗域境内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中部、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

部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呈现出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

科右前旗受地貌类型多样性的影响,植被类型呈多样化,主要分为森林、疏林-草原、草原植被三种类型,植被覆盖度70%—80%。主要分布于索伦镇西部、满族屯满族乡北部,以人工林为主;疏林草原主要分布于境内林区外缘的低山区,主要树种为次生蒙古栎、白桦、黑桦等;草原植被主要分布于旗境低山丘陵、沿河阶地、山前台地、湖泊周围,主要草本植被有羊草、地榆、叶樟、黄花、车前草、芦苇、三棱草等。

2 研究思路

旗域绿地系统规划涵盖内容复杂多样,应对旗域各类绿地要素合理的要素管控,结合科右前旗绿地现状及特色,本次规划提出从水生态、地质地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化遗产四个层面分别采用因子最大叠加法,建立起水生态安全格局、地质地理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自然与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将四类安全格局进行综合叠加建立起旗域生态安全格局。在旗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城区功能及空间布局要求,确定旗域绿地规划结构与布局。

3 旗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3.1 水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通过对科右前旗旗域水系等相关元素分析,确定水生态安全格局具体包含河流、湖泊、水库、滩涂湿地等要素。水资源是科右前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安全格局是从整个流域出发,流出可供调、滞、蓄洪的湿地和河道缓冲区,满足洪水自然宣泻的空间,同时包括保障区域水安全的水源保护用地。水资源的空间评价主要是从保障区域洪水安全及水资源保护两个方面进行识别分辨。其中,区域洪水安全的评价通过河流缓冲区距离来进行评价;水资源保护的评价通过植被覆盖的水源涵养重要性及水体分布来进行评价。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重点保护水源地及河流廊道两侧的生态环境,保护水景、水源质量,通过分析确定归流河、洮儿河两大河流及支流形成的水系骨架是旗域境内水资源安全格局的基础,在旗域绿地系统的构建中,这两条水系作为旗域绿地系统的先行绿地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3.2 地质地理安全格局

规划对科右前旗采矿点和地质灾害等限定性安全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区分地质和地形上不适宜建设区域,确保开发建设用地的安全性,该层面安全格局的分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采矿区:旗域内散装分布,在规划中严格限制建设用地的选址;

泥石流易发区:根据地形坡度,河流分布及相关历史资料划分泥石流易发区域。

3.3 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高的地方都能为物种提供良好生境。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生物资源的能力不同,根据谢高地等制定的生物多样性服务当量,划分生物多样性服务等级,最终确定旗域西北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集中区域。

科右前旗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具体包含了林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水系生态系统。根据对各类系统进行叠加分析,最终确定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区域。

3.4 自然与遗产安全格局

对旗域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聚集区域进行识别划分,结合自然保护区专项规划,确定自然与文化遗产安全格局。

3.5 旗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通过对以上四类安全格局进行叠加建立起旗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将以上要素通过叠加划分为生态高度敏感区、中敏感区和低敏感区三类区域,并与旗域绿地系统结构中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发展区相对应。

高度敏感区为生态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它承担着水土保持、动物栖息地保护功能,同时应成为出流水质的净化区,它为区域发展提供持续生态功能的最低保障,也是开发建设不可逾越的底线。中敏感区为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应侧重这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建设,为创造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自然力的条件。地敏感区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区域,它同时也是生态基础设施与建设开发用地之间的缓冲区,开发建设上重点在于保护生态用地,引导建设用地的类型,制定生态保育措施,减少建设用地对本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

4 旗域绿地系统分区规划

4.1 生态功能区规划

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归流河镇、德伯斯镇、大石寨镇、索伦镇和满族屯满族乡北部区域,旗域内大面积森林分布与此。为突出旗域范围内林地的功能,建设其为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结合《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现有林地保护的同时,加强其他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完善生态体系建设,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有林地:有林地面积288346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5.92%。大面积的纯林易引起病虫害等危害,通过及时适量的间伐,在一定时期补充种植伴生树种,使群体和个体之间的矛盾统一起来,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灌木林地:旗域范围内灌木林地分布零散,灌木林地面积36058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5.75%。规划要求注重对灌木林的保护养护建设,减少人为干扰等因素。其他林地:旗域未成林造林地以疏林草原为主,面积303424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8.33%。疏林草原主要分布于境内林区外缘的低山区,主要树种为次生蒙古栎、白桦、黑桦等;草原植被主要分布于旗境低山丘陵、沿河阶地、山前台地、湖泊周围,主要草本植被有羊草、地榆、叶樟、黄花、艾蒿、车前草、芦苇、三棱草等。通过自然生长及经营管理,使其成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旗域内公益林面积277488公顷。为减小西北风对旗域环境的影响,在旗域西北方向大片宜林地建设防风固沙林,结合现状林地,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形式,运用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措施大量推广乡土树种的应用,构建旗域西北防护林体系。旗域内有荒山荒地264717公顷,规划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防风性、抗逆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补植。

4.2 生态保护区规划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满蒙屯满蒙乡、乌兰毛都苏木、阿力得尔苏木、桃合木苏木、索伦镇和德伯斯镇,旗域内大面积牧草地分布于此。由于长期超载过牧、重利用、轻建设,致使牧草地退化,规划强调牧草地的保护。

首先加强区域内对牧草地的保护建设,建立农牧综合防护体系,控制放牧强度,实行科学轮牧、封滩育草,划定宜牧地,解决农牧业重利用、轻建设的问题。

其次,规划在保留原有牧草地的基础上,选择土层厚的区域,采用乔木纯林或混交疏林的形式增加绿化树木,远处以阔叶乔木稀植作为背景,保留足够大的草地面积,强调保护旗域天然牧草地资源,既加强对牧草地的保护,也弥补了空旷地形的单调性。

4.3 生态发展区规划

生态发展区包括归流河镇、科尔沁镇和察尔森镇局部地区,规划突出一般农地区的应用与发展建设。

规划一般农地区采取统一绿化,在建设用地周围种植一些观赏价值高的乔木与灌木,考虑栽种品种,积极改造低产农用地,建设稳定高产农用地,形成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相协调的农耕绿化。

5 结语

本研究在分析旗域内不同生态要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物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旗域不同用地条件相结合,确定了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低度敏感区,并针对敏感性差异提出总的绿地建设要求,为旗域各类绿地的规划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王莹,段广德,李香枝.化德县县域绿地系统规划[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5,41(1):47-51.

[2] 李锐,何彤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13-6115

[3] 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李春波.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29(3):1189-1204.

[4] 康相武,刘雪华.北京顺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0):71-78.

上一篇:大活络丸说明书下一篇:岑参经典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