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习计划(精选7篇)
硕士学习计划 篇1
硕士1年级
第1学期入学后按计划填写《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本学年需完成学位课,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对部分跨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补休现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上述课程,拿到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部分学分。
第2学期完成剩余课程学习,专业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你将逐步体会到,研究生的学习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这既为你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对你学习能力的考验。
第1学年,除了以课程学习为主外,还应该积极阅读文献,并开始尝试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同时,一些基本的工具也必须逐步学习、练习、熟悉,以便日后研究工作的需要时不至于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工具。
第2学期,对于部分基础较好和能力突出的同学,可以考虑开始选择研究方向,并在该方向上开始部分跟踪型研究工作或为以后的研究课题奠定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跟着课题组参与导师的课题,逐步了解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便逐步适应研究工作。
硕士2年级
采取定期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学术研讨是训练科研和教学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要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不应无故缺席或迟到。在研讨会上你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本质区别,要有意识地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别人报告时应认真听讲并积极提问,更要特别珍惜自己每次报告的机会。如果你的志向是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请抓紧时间认真读几本经典专著。华罗庚先生“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经验对现阶段的你是非常适合的。如果你的志向是毕业后走向社会,至少现在就要开
始积累和储备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自己的工作思路。
这一年,你可能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你感到轻松和愉快,这段时光因此稍纵即逝。你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1至2篇《文献阅读报告》,请导师审阅后在研讨会上报告。对于论文的选择,宜由易到难,切忌好高骛远。尽管如此,你仍可能觉得多数论文像“天书”般难读。此时也不要急躁,多半原因可能是你的知识储备还不足,请补学相关的知识后再来读这些论文。遇到读不懂的论文可在同学之间讨论讨论,不应过多地依赖与请教老师,因为你读的论文老师未必很认真地读过。要做出有创新的研究工作,你首先要在某个专题上超越自己的导师。按照通常的要求,这一年你必须要开题,且由于第三学年要找工作、考虑就业等可能让你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的事情,加之还要撰写论文,所以在本年度是您完成论文重要研究内容的一个关键阶段,切勿放松。同时,应该将研究成果(进展)写成paper,试着投稿。争取能够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认识和你从事相同或相关方向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学者、知名专家并与他们交流,这对开阔你的视野,改进你的研究思路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机会,因此,你必须要做出让导师肯定的研究进展或成果,你必须要有好的idea or innovation.开题前,确认你已修够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多导师提倡同学们发掘潜能自行选题,硕士阶段的研究可从模仿别人的工作开始,并逐步深入下去。也可以选择导师或本方向博士生研究中的某个子课题。这一年(或下一年
度初),你还得接受中期检查,填写《研究生中期检查表》。通过筛选的同学将正式继续论
文阶段,未通过的同学将提前毕业(不授学位)。
硕士3年级
第1学期,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工作上,在选定得学位论文题目方向上,并取得相当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并发表论文。
第2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修改、润饰论文,并于6月中旬以前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结果应尽可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工科硕士论文的工作应该以应用或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强调研究过程中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训练以及表达(书面
和口头)能力的训练,因此这几方面最好在论文里能够有所体现。
因为这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你还要考虑好毕业后的去向,并做好相应的准备。不管是去工作还是考博,你通常都需要导师的推荐。对你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真实的介绍是导师的职责和义务。为了使导师的推荐更为全面和准确,请准备一份详实的个
人情况介绍材料供参考。
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训练后,已经掌握了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gether,Learning to be--也就是学习如何去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认识自我,只有等你们进入社会后,才能慢慢地了解和掌握。不要指望一离开学校就有年薪百万,不可希望用最少的劳动会获得最大的成功,一切成功都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三年?拿出你们的干劲、拼劲来,作点有意义的事,看点有意义的书,努力学习和培养自
己。
硕士学习计划 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考评体系
一、引言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令世界瞩目, 不紧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 拥有位居世界第一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 还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业已具备更好发展的基础, 为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实现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同济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积极从拓展基础、加强实践、注重创新、强调主动、面向国际、引入竞争等举措来构架新一代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体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作为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 其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点是高端的工程精英和领军人才, 采用“4+2+3”三段制培养模式, 即4年达到初级卓越工程师 (本科工程型人才) 、继续读研2年达到中级卓越工程师 (硕士工程型人才) 、再继续攻博3年达到高级卓越工程师 (博士工程型人才) , 也着重强调了“交通运输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中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建设、企业实训、创新实践等举措的具体实施。其中, 课程体系建设中主要是调整课程组成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工程师的需要;适当压缩课时来增加实践教育的时间, 并提出与企业结合的科学的实践教育方案;调整课时安排以适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强化国际交流的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具体到“卓越工程师”专业型硕士课程教学上, 笔者则在分析总结专业基础课《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效果的同时, 展开“卓越工程师”培养中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二、硕士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教学常见方法与问题
目前, 往往是基于培养学术研究人才的角度出发, 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呆板, 即过多的强调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加深, 把学生学术水平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寄托于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上。这对学生真正掌握某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用图1所示的流程框图的解释则对当前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及致因一目了然。
硕士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本科阶段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简单延伸和再次应用, 课堂教学仍然是“一言堂”的现象, 即过分强调教师的主角地位, 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缺乏互动。尤其是在选课人数较多的课堂上, 教师少有机会也不太可能与研究生进行广泛交流。教学手段单一, “填鸭式”的教学仍然常见, 仍然是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占绝对主导。如何通过问题讨论及剖析更深理解专业理论, 如何把专业理论应用于专业实验及工程实践等环节往往缺失。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考核方式单一, 往往还是课程结束的考试加平时课程作业的考查来检验学生掌握这门专业课程的程度和教师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而这样就往往难以检验日常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在日常专业课程学习中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明确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的学习, 成为课程的主人, 培养其求知的欲望、对事物的好奇、解决问题的勇气。对于“硕士工程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更是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 面对业已存在的诸多问题, 需要探索和创新高等工程教育中“硕士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中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体系, 包括教学中的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
三、“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基于对过去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总结和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解, 梳理面向“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方法体系如图2所示。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相应的教学环境除了教室、实验室外, 还包括现场或其他场所;相应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如今也相当丰富, 如课堂上的板书、多媒体、案例教学;实验中的演示、验证到综合设计实验等;实践中的介绍与指导等。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则有:作业、课程设计、实验或实践报告、考试、论文撰写等。这样的方法体系, 严格来讲, 并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对于面向“硕士工程型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就难以且没必要全面的调整。那么在改革探索的思路上则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以现存问题为导向, 寻找并选择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围绕其教学目标与要求展开;从细节入手, 强调实验与实践,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同时, 建立有效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多样化, 成绩评定综合化。以上几个方面有机衔接, 形成逻辑体系。
以《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这门专业课程为例相应阐述了在上述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交通系统规划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案例, 教学要求是强化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理论、实践的结合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交通科学问题的能力。
1.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1) 启发式理论教学的广泛运用。专业理论教学过程往往是由教师机械的、“填鸭式”的实施。如何尽可能多的运用启发式理论教学, 是专业理论教学的难点。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这门课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采用引导和探索的方法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讲授, 以体现启发式理论教学的运用。例如: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基于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交通规划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通过对交通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城市规划、交通发展战略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影响机理的阐述, 并通过对抽象模型的演化剖析, 建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中科学的规划理念和规划发展观。总之, 在各个环节的理论教学中, 大多是以指向性明确的思考问题引出理论教学内容, 并以深入探讨该类问题为要求, 在课堂讨论或实验与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该门课程中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强化实践意识的案例教学教师的单方面授课通常较难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这门课强调“实验与实践”的教学特点, 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案例教学的形式则以围绕理论教学中的导向性思考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由教师总结为主, 直接由教师进行案例讲解的形式只是作为辅助。这样, 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意识。特别是围绕思考问题, 收集案例资料、查找相关文献和数据、进行总结分析, 并在课堂上演讲、发表自身见解供大家提问、讨论, 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扩大了他们的信息量, 拓宽了知识面, 同时锻炼了独立思考、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极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实践中, 案例教学以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分组讨论的形式效果良好, 学时安排上也由最初的5%上升为25%, 继而上升到目前的40%;而理论教学的学时由最初的95%下调为75%, 继而下调到目前的55%。这样的调整反而使得学生更为牢固的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 并可以较好地运用。
2. 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实践。
围绕相应的专业课程建立全方位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是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把理论应用与实际的关键环节。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这门课的教学方法探索中, 尝试建立了从小到大、由局部到全面、循序渐进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1) 课程作业。在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授课过程中或在案例讨论的互动交流中可能出现同学比较生疏的问题或产生具有深入讨论意义的小课题。此时, 可由教师顺势利导, 及时布置课后思考题, 要求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思路, 完成课程作业。在后续课堂教学中, 抽出一些时间与所有同学共享优秀的思考题论述方案,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能力, 同时加强学生互相学习的氛围。 (2) 实验、实践报告。例如, 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这门课的学习中, 交通调查是交通规划项目获取基础数据的基本方法, 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的基本前提和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 可从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交通调查方案开始, 采取分组形式, 由学生自行组织交通调查, 获取有效的基础数据并进行处理分析, 发现现存的交通问题, 形成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在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 选取并标定交通模型, 设计实验方案, 运用专业软件工具进行模型验证并输出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形成综合设计型实验报告。继而, 可以综合现状调查分析、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进一步的方案描述或结论描述等, 形成并提交针对某一交通规划专题的整体课程实践报告。 (3) 课程结业论文。选取课程涵盖领域中的典型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课程结业论文。可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提出各种选题,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文献查找、文献阅读、方法实现、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表述方面的训练, 使之能够较为完整的完成本课程涉及领域的一次研究活动, 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培养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3. 课程考评体系完善的实践。
对课程考评体系, 尤其是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这种专业课程考评体系的理解, 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评方式, 即涵盖哪几种考评方式, 最终成绩是通过考试评定还是多种方式综合评定;面向课程所采用的考评方式的具体考核标准是怎样的;当多种考评方式综合采用时, 考核的时机应该如何选择。此外, 就是课程进行中或结束时, 需要教师及时对该课程教学的效果有个自我评估, 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改进相对薄弱的一面。
其实, 课程考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旨在检验学生, 特别是“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培养中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情况。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案例分析能力, 即发现现存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思路的能力;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软件运用和实验测试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分工协作的能力;研究报告撰写能力;等等。 (1) 考评方式的确定。当前, 大学里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一般就是考试 (闭卷或开卷) , 顶多再辅以平时成绩 (作业成绩或考试出勤率等) , 这很难达到对“硕士型卓越工程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 也较难评定相应的培养质量。同时, 也存在着考核次数少、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陈旧、考核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专业硕士基础课程考评, 必然要增加课程教学的考评方式, 并加以综合采用。例如, 对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这门课, 最终课程考评成绩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课堂表现, 如就回答思考问题、课堂讨论中的发言情况等角度来评定。二是课程实验、实践报告, 从报告的逻辑结构、数据分析、结论建议等角度来评定。三是案例的介绍、演讲成绩, 从其对选题的理解、演讲中的逻辑思维和表达情况来评定。四是结合课堂思考题的课后作业, 从对思考题的论述、作业的理论应用程度及工整性等角度评定。五是课程结业论文, 从论文结构、论述的逻辑性、论证的严谨性以及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等角度评定。 (2) 考核标准的确定。对学生该门课程最终成绩的确定, 需把各部分成绩按照一定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经过几年的探索, 对以上五部分的考核评定进行了如下的权重划分:课堂表现占研究生课程总成绩的10%, 课程实验、实践研究报告占总成绩的25%, 案例讲解成绩占总成绩的30%, 课后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5%, 结业论文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而对于每一部分的成绩评定, 有些适合由教师单独进行成绩评定, 有些则让学生参与进来, 这样成绩评定更相对客观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案例讨论 (或互动教学) 中, 对学生这部分的成绩评定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 如表1所示对评优演讲讨论的投票。当然, 在具体给出各部分成绩时, 可采用百分制、分级制 (优良中差或ABCDE等) , 但最终要归为一种成绩分制。由表1可以看出:把9组选题进一步归类, 进行了三次投票, 投票结果相对客观地反映了该小组案例讨论中表述讨论内容的质量和演讲水平及表达能力。当然对于得票数差距不大的情况, 可由教师进一步给出较为客观的考核成绩。 (3) 考核时机的把握。专业课程的考核并不在课程的最后进行, 而是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 因为过程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讨论发言、回答问题的情况、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记录, 作为衡量学习效果、进行成绩评定、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诸如课程实验、实践报告的要求, 则可以在课程开始阶段先布置下去, 如讲述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参考书或参考文章目录, 同时对获取和提交成果的过程和形式等做出要求, 以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引导他们去思考,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利于更好的完成能力训练和课程考核。 (4) 教学效果评价。对于教师来讲, 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 也是对自身在这门课程上的教学效果考核, 要及时分析总结学生在各个部分考核成绩的情况, 找出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同时, 还要及时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良好的教学反馈意见不仅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 而且能使研究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这门课的教学实践中, 收集了上百位学生提出的反馈及改进意见, 总结下来好多方面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有很大的益处。如:希望教师能提前指导案例汇报内容, 提高案例信息量和制作质量;案例讨论主题最好与专业理论教学大致同步;案例教学中引入失败案例加以解读, 形成对比。在课堂学时分配方面, 希望学生主导的讨论时间比例能达到35%~45%, 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同时, 教师能够及时对讨论内容进行点评, 突出关键知识点。
“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对于培养未来真正卓越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硕士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入手, 通过对“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解读, 介绍了笔者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课程考评体系等方面的探索, 为“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专业硕士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及其具体实施提供了参考。
作者简介:吴娇蓉, 女,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 教授, 工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孙海浩, 男,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讲师, 工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5) .
[2]吕思为.我国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5) .
[3]刘博航, 王庆敏, 张文胜, 闫小勇.《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建设[J].价值工程, 2010, (16) .
[4]曹雷.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 (4) .
硕士学习计划 篇3
对单身女白领亦筑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结婚和“让钱生钱”,好把买房欠父母的债还了。
收入中等 资产简单
今年33岁的亦筑是一家公益机构的项目主管,税后每月收入6000元。开销方面,亦筑说她的生活非常简单,吃饭、交通都是公司报销,剩下的除了爱买漂亮衣服外,其他方面的消费很少,每月开销基本能控制在2000元左右。这样的话,虽然亦筑的收入不算太高,但每月结余还是比较可观的。
年度性收入方面,亦筑称除了每月薪水外,公益机构没有年终奖金。而她年度性支出则有两大项,一是保费支出,去年她刚买了一份友邦的重大疾病保险,保费每年8000元;另一大项则是旅游费用支出,亦筑喜欢旅游,给自己每年定的旅游目标就是一次国内游,一次境外游。相册中到世界各地旅游的纪念照片和日志是亦筑的一份骄傲,“每有闲暇,就会拿出来回味一番”。今年亦筑境外游去的是香港,“国内游打算到云南,目前正安排休假时间”。亦筑每年在这方面的支出约为2万元。
亦筑的个人资产主要包括4万元的活期存款以及2万元的定期存款,今年年中她还受朋友影响,买了5000元的基金,“听说大盘这几天一直在跌,我的基金还赔着呢”。不过,具体赔多少,目前基金的市值有多少,亦筑并没有算过,只知道个大概。
另外,亦筑名下还有一套2005年买的房产,二手房,一居室,地理位置在京城二环以内,而且是寸土寸金的长安街边,市值有50万元。但她同时还欠35万元的债务。
几年内要还清债务
亦筑说生活中目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赶紧把自己嫁出去。不过谈何容易,这不是说定好目标然后自己努力就能办到的,没有中意的人,再立目标也没有用啊。况且坚持了这么多年,她不想降低自己的要求。因此这目标有点悬。
另一件事情就是赶紧还债,并进行投资。亦筑称自己多年的积蓄都用来实现了一个国外读书的心愿,前年她毅然辞掉一家国际机构的职务,到英国去读了个MBA回来。因此当时买房的钱是父母替她掏的,虽说父母的态度是不用还了,但她还是把这当成了一笔债务,“虽然不用像银行贷款那样每月按时划还,可以在我宽裕的时候慢慢来还,但我还是比较急着还清。”亦筑想到的还债的一个途径就是换一份收入高的工作,但她称,目前,或者至少两年内她没有换工作的打算。
“有周围人纳闷,说许多人出国一趟镀金回来,都要找个国际机构呆着,最起码收入能上个台阶。可我却正好逆着来,放弃国际机构工作出国,回来又找一个国内的公益机构。”亦筑称喜欢现在的工作,“有意思、自主性强”。
“我能想到做到的增加收入的办法就是做投资了”,亦筑说,她是个股盲,对股票和基金都一无所知,基金还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买的。“去银行买债券基金,结果工作人员说这和银行存款的收益差不多,建议我买他们的理财产品,称不管股市涨跌,年收益率都能达到20%左右。” 亦筑想请理财专家给些建议,在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的金融产品里,她适合做什么样的投资,才能实现“收益高又相对稳健”。
保障是否需要调整
保障方面,除了公司为员工上的三险一金外,亦筑还有一份友邦的健康险,保障额度为20万元。至于保障的具体内容,亦筑说自己也不太了解,因为是朋友在做,而自己有投保的打算,“朋友很稳妥、可靠”,于是就全权委托朋友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了一个险种,自己只管交费就是啦。 因为喜欢旅游,而且经常到国外,难免会遇到一些偶然和意外,亦筑想了解这种情况下,自己需要补充什么样的险种比较合适。
专家建议一:家庭资产配置和投资建议
理财目标分析和规划建议
亦筑,一个有着海外学习背景、高学历的单身白领,目前的理财愿望是偿还父母35万元的购房款,进行资金投资,就是她所说的“钱生钱”。
理财师按照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和未来的现金盈余,为她设计了最快能够还清债务的投资规划。
在投资规划之前,我们首先对亦筑未来6年的现金流状况进行分析(参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期间,如果亦筑结婚成家,其可规划的现金流将与下表1有所不同。
收入是家庭财务安排的前提和约束,收入将决定消费水平和投资策略的选择。我们综合亦筑所在的行业、学历、性别等因素,为她预测了未来6年内的工作收入增长率,并列出了这几年的收入金额。亦筑小姐在两年之内没有跳槽的计划,所以收入预算是基于亦筑工作状况稳定而进行的相对保守的预测。
我们根据“理财公馆”城市参数集群对亦筑未来的基本生活支出、旅游费用的增长进行了模拟。亦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故我们视同每年的旅游费用为常规性支出,不做特别安排。上述投资组合是针对亦筑还债目标所做的投资安排,每一年的投资款都是“专款专用”。由于投资款的主要来源是亦筑每年的收入结余,因此,每一年收入结余的可投资管理的年限是不同的;为了保证目标如期实现,我们按照不同的年限为亦筑配置了风险和收益均有区别的投资产品。一般情况下,资金管理的期限越长,风险性会相对越平滑,而整体收益率也会越高。上表中现金类资产包含活期存款、通知存款、1年以内的定期存款/理财产品/到期债券。
从表1中可以看出,6年后,即到2013年,亦筑便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归还父母借款的心愿。
资产配置和具体投资建议:
亦筑目前有4万元的现金和活期存款,2万元的银行定期存款,扣除1.6万元紧急备用金后,亦筑今年可以用来做投资管理的金融资产为4.4万元。分析可知,亦筑现有的金融资产结构比较单一,全部金融资产的93%是以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方式持有的。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因为亦筑对金融投资产品不是很熟悉,还不能有效地运用金融投资手段实现资产增值。当前她的资产流动性比率约为14,即流动性资产可以支付14个月的日常开支。流动性比率过高会影响家庭理财收益的提高,家庭财务同样也会进入亚健康状态。因此,我们建议亦筑适当改善资产结构,按照既定的生活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启动投资理财。另外,在闲暇之时,亦筑也不妨进行金融投资知识的学习。
亦筑提到,想请理财专家给些投资建议,实现“收益高又相对稳健”。所以,我们初步认为亦筑的风险偏好属于稳健型。这种类型的人在面对风险时能够理性面对,希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亦筑喜欢现在的工作,而这份工作可以为她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入,从她对父母的财务状况的叙述中了解到,父母也可以为她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因此,我们进一步认为亦筑的财务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我们在此基础上为亦筑进行的投资规划,一方面帮助她将金融资产进行多样化的投资,解决了增值问题;另一个方面,也将她的投资风险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内(参见表2)。
华富人生理财咨询公司理财顾问
丛航
专家建议二:保险建议
就现有的保障而言,确实就像亦筑女士自己感觉的那样心里略有不踏实,保障不是很全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补充并完善:
意外保障 对喜欢旅游的她来说无形中比其他人多了一些意外风险的概率,建议可以让她那位做保险的朋友为她挑选一款具有全球救援理赔服务功能的意外保险,意外保障和意外医疗保障总额在三四十万元左右,保费大约每年700~800元,不仅能有高额的意外身故和残疾的保障,而且还可以全额支付平时小的意外风险所花费的医疗费用。
医疗保障 朋友给他设计的健康险只是一款单一的大病保险险种,保障范围仅限于条款所规定的疾病种类,社保也只能部分报销国家规定的报销项目,而且有起付线和封顶线,所以建议可以补充一些医疗费用补偿型及医疗费用津贴型的附加险种,一来附加险的费用不会很高,二来可以解决社保报销比例之外的费用问题,而且还可以根据住院天数给予床位补贴和营养补贴。
养老保障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的放宽,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的投资型产品的收益也稳中有升,有很多人开始把眼光投向那些绩优的保险公司,通过购买一些投资型的保险产品,利用保险公司机构理财的投资优势来帮助自己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所以亦筑也可以选择一款合适的投资型险种,不仅可以达到投资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前为自己的养老规划作一些准备。如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近日推出一款“国寿瑞祥万能型终身寿险A”,可以起到灵活的寿险保障功能,还有一部分的投资理财功能。
以上3个方面的补充需要每年多增加近8000元的保费支出,加上原有的8000元保费,总共是16000元。不过,如果亦筑觉得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可以按上面顺序逐步考虑增加。
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
翻译硕士复习计划 篇4
教育部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专门人才。相应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在两年的全日制学习中将接受系统、专业同时也颇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及实践项目,学校培养的目的不单是让学生在学业成就上有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要在翻译专业素养上得到空前的提高。
目前,翻译硕士的培养方向大致分为口译、笔译两类,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开设不同领域的翻译专业课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下面,就如何复习,我们来好好规划一下。
(一)明确考试科目
翻译硕士考试科目有政治理论、翻译硕士英语、翻译基础、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第二外语(即非英语的其他语种),其他学校一般只考翻译硕士英语。
(二)翻译基础复习方法
1. 词语翻译这一部分是因校而异的。因此,同学们在备考时,一定要好好研究自己目标院校的历年试题,抓住每个学校考试的侧重点,看词语翻译到底是跟中国文化有关还是跟政治经济有关,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复习。范围再大一些,把历年所有考过的词语翻译研究下。其他的全靠平时积累了。
2. 而对于篇章翻译,没有捷径可走,不存在什么速成的办法。在150分的翻译基础卷中,篇章翻译起码要占到100分,可能包括一到两篇的汉译英,以及一到两篇的`汉译英。这样来看,这一部分的量还是很大的,也就使我们不容易判断翻译的类型是散文类还是时文类的,或是经贸类的,还是外交类的。
(三)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复习方法
百科知识与写作考试包括三个部分:百科知识、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总分150分。
1、百科知识部分考得知识面很全,可能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法律、政治、中外文学、中外文化、音乐、翻译专有名词等,准备起来比较棘手。而且学校每年偏好让人捉摸不定,可能突然变化,让人始料未及。比如北大09-偏重英美历史文学,而突然转到翻译专业术语,又出了很多古文解释。所以,百科的准备,一要广泛,二要抓重点,尤其要重视学校的参考书目。搜集各校往年真题的名词解释,看相关的书,如人文常识、中学的历史课本、英美文化等也尤为必要。大家需要在平时多些素材积累,本栏目我们网站会持续更新的,大家也可以持续关注。
2、应用文写作9月以后在准备即可,可以在图书馆随便借本应用文的书,翻翻练习几个就好。但要注意一点,防止眼高手低。貌似很简单,真到写的时候却写不出来,所以还是需要练习的。考试的时候注意格式、合理性,如果再加上点文采,无异于锦上添花。
3、命题作文为避免同学们到考场上无素材可写,或者语言生硬,拼凑一篇。考研老师建议,从复习开始时,就要进行写作训练,因为写作是突击不来的。在介绍英文写作时,针对热点问题写一篇英文,一篇中文。除此之外,研究学校出题喜好,自己想出几个题目练习备用。很多人推荐看高考作文,看看无妨,不过还要靠自己练习。
法律硕士考研十二月复习计划 篇5
1、复习教材:考试分析、考试指南(刑法分则部分)、真题。
2、目标:每天看笔记,这样在冲刺阶段还能把书再看上两遍。这个要求如果是在基础阶段甚至是强化阶段都是一个很苛刻和难以高质量完成的要求,但是随着同学们复习的深入和对教材的熟练程度的加深,在冲刺阶段每天看40页的书是不成问题的,另外,要将历年真题再做上一遍,做完的话可以辅之以模拟试题。
3、复习计划
12月1日-12月15日:
看第一遍笔记。将教材分为两部分,即基础课和综合课,每天上午利用2小时的时间看刑法和民法;下午利用2小时的时间看法理学、宪法和法制史。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考试时间相吻合的”思维生物钟",有利于考生在考场上有一个思维状态和考试感觉。这一阶段的看书,可以略去一些比较简单的或者你已经非常熟练的知识点,而重点看一些你还掌握的不是十分牢固的知识点,并且在看的时候仍然要有建立知识体系的意识。另外,关于综合课的三门,要在看书的同时做到基本精准的记忆。
做第二遍20XX年-20XX年的真题。在这一阶段,第二遍做真题可以压缩一下时间,对于非常熟练的题目可以略过,但是对于理解不深的题目在这一遍要进行最后的重点研究,记熟学懂。
时间比较宽裕的同学,可以辅之以模拟习题来做。
12月16日-考前:
第二遍笔记,要求同上。
做第二遍20XX年-20XX年的真题。
4、注意事项
这一阶段,考生应当将做题的精力更多的集中在主观题上,简答和法条类的题目要重点记忆。
硕士学习计划 篇6
关键词:翻译硕士,学习氛围,职业技能,翻译技术
一、引言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并成立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I教指委),具体负责指导这一新兴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7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06所。应用型翻译硕士与学术型翻译硕士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在翻译行业发达地区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中,以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翻译等课程为代表的翻译技术课程在翻译硕士培养体系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校开办翻译技术沙龙,翻译硕士的授课教师对职业技能在翻译行业的应用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翻译行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受师资构成和学术化教学思想的制约,看待应用型翻译的正确观念仍待普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是保证翻译硕士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学者对翻译硕士教学问题的认识
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从本质上说,这样的目标要求翻译硕士教学要与社会需求看齐,以社会满意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但是从整体上看来,翻译教学不能满足翻译的行业快速发展仍是不可忽视的矛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6年某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接受MTI教指委进行学科评估时,因硕士论文内容过于学术化而被停止了招生资格。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国内学者已经有所反思。吴自选和丁素萍(2012)通过对南开大学等5所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进行培养目标调查,认为目前MTI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制定个性化和清晰的培养目标。陈了了(2011)认为,翻译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学术化的教学内容无法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教师亦缺乏标准的内容作为教学参考,教学随意性大;同时,学生缺乏独立工作能力,译稿往往依靠任课教师进行最后的修补,助长懒惰思想。郭晓勇(2010)认为,现在的翻译硕士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在师资队伍上,翻译专业教师学术背景强,缺乏承担实践性翻译教学的足够经验,影响教学效果;在培养多样性上,目前只能培养口笔译人才,无法培养语言服务行业的管理、营销、技术、排版等复合型人才。刘晨星(2015)通过分析43份针对高校翻译教师的问卷调查,认为目前的翻译教学存在两种问题,首先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学术类课程比重过多,牵制了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时间。其二,通过把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同翻译产业附加值技能金字塔(François Massion 2014)进行对比,认为我国培养的翻译硕士既不够高层次也不够专业性。王华树(2012)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一文中指出,首先,信息技术是推动翻译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因文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低,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遇到障碍;其次,现代化翻译理念还有待普及,目前,把计算机辅助翻译简单等同于机器翻译的片面观点在高校中仍然很有市场;另外,虽然校外实践导师的职场经验丰富,但因其职场背景导致难以融入学校的学术氛围,缺乏面对高校学生的教学经验。上述学者均对目前翻译硕士教学的问题有所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大多从课堂教学出发,对翻译硕士的学习氛围涉及不多。笔者准备从学习氛围的角度出发,更加全面地看待翻译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学习氛围面临的困境
1. 培养计划结构松散,难以真正落实技能型培养需求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无时不刻不在享受着信息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便利。电话的发明缩短了沟通的距离,智能手机的使用让通讯工具的用途多样化,推动互联网+建设不断加快。在翻译行业,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代表的翻译技术带来了更高的翻译效率,推动翻译职业由手工作坊型向流程化、规范化的模式转变,在翻译行业快速变革的今天,翻译新工具和技术的使用已经不可避免,谁先迈出一步,谁就占据前沿,谁就能获得创新的资源。然而现存的问题是,翻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表面化,在翻译硕士的整个课程计划中缺乏主体性,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不强。以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为例,虽然翻译硕士培养计划中开设有该课程,但是只要本课程期末考试合格,就算学生了解了这门技术,至于中期考核和毕业前的翻译报告写作,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来完成,这样设计的培养计划明显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翻译技术的学习流于形式。
2. 学习动机差异明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翻译硕士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翻译实证报告,通过对翻译报告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动机和职业素质的真实水平。通过笔者对某培养单位翻译硕士的调查,发现翻译报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翻译实践的主题没有体现多样化特征,文学和学术题材在翻译报告中仍占有重要比例,其次,缺乏主观能动性,为了满足答辩委员会对学术价值的重视,报告人擅长引用各种翻译理论学派的观点,介绍自己翻译经验的篇幅明显不足。追根溯源,翻译报告中学术性质的内容占有相当比例,与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具有密切的关系。翻译硕士学习动机的扭曲发生在两个阶段:在研究生入学考试阶段,表现为生源成分复杂,凭借现有的教学评价手段无法识别出真正具备职业学习意向的学生,再加之允许学术型硕士调剂到翻译硕士,以及在专业硕士内部,允许不符合口译学习要求的学生转到笔译方向,如此加剧了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在翻译硕士培养阶段,表现为翻译硕士学生受到学术型学习氛围的影响,不能坚持职业技能的学习方向,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学术型出国留学项目等方式,强化学术型学习动机,弱化职业型学习动机,最终动摇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
3. 缺乏岗位落实,导致就业困难
应用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最终适应社会分工。技能型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既要看社会分工的需求,也要看学校的师资力量能否适应这样的需求。根据MTI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翻译硕士培养目标,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口笔译人才,但是从职场角度看,企业对于口笔译人员存在两种用工形态,一种是兼职岗位,另一种是专职岗位,培养方案对这两类岗位的差异鲜有涉及;此外,口笔译人才只是语言服务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市场提出其他岗位的用工需求时,学生会因为综合技能的缺乏而无法胜任,尤其是面对语言服务行业提供的本地化工程师、翻译项目经理、多语种排版等岗位需求时。从师资队伍构成来看,高校语言专业教师是翻译硕士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教师的工作内容对其翻译能力有所要求,但不是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语言培训中纳入翻译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获得语言能力,偶尔融入点滴翻译方法能力的培养,不是利用翻译进行信息传递或与外界沟通,更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损失。这样的教学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掌握完整的职业翻译能力,只能在翻译上做皮毛文章。由于培养目标不明,再加之没有获得充足的职业能力,当学生在语言服务行业就业受挫后,不得不回到语言教学的就业路径上,此时与擅长从事语言教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形成竞争关系,让两种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在一个方向上竞争,导致内耗加重。
4. 缺乏务实态度,难以培养正确的职业精神
职业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型的学习导向,与生俱来就与社会需求存在直接联系,特别要求学习者具有务实精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例,这项技术的使用目的在于,面对译稿中存在的重复或者相似的译文,借助计算机的技术优势简化这些译文的录入工作,以达到降低译员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但是就翻译硕士的学习背景而言,由于受长期语言学习经历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带有人文社科类学习方法的烙印,善于按部就班和纸上谈兵,不善于从事实际操作。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安装SDL Trados翻译软件试用版以提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但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安装软件后出现系统崩溃即不知如何处理,进而对电脑翻译产生畏惧心理。有的同学安装电脑翻译软件后,明明知道该软件的文字处理的功能是基于微软office实现的,但是电脑中还保留着国产办公软件,由此构成翻译软件功能不能实现的隐患。务实精神的缺乏,不仅导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而且由于精神意志薄弱,学生无法在职业道路上长期发展。在翻译职业进入技术驱动时代之前,翻译经验的积累方式具有分散化特征,其积累的形式可以是既可以是手工制作术语表,也可以是与专家的谈话记录、在工作现场的实地体验等。进入到技术驱动时代之后,经验积累变得更为具体和直观,集中表现为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制作和管理,这样的经验积累方式更加便于信息交流和重复利用,但也带来了负面问题,就是信奉拿来主义的译者忙于寻找现成的翻译资源,而不愿意自己从头开始积累翻译经验,这样皮毛式的翻译学习方法不能真正提高翻译能力,长此以往,也无法胜任翻译工作。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翻译硕士学习氛围
1. 反对经验主义,坚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
翻译硕士培养方案松散的根本原因,在于翻译硕士教学团队脱胎于学术背景,面对需要承担的实践型教学任务,仍然试图以经验主义支配教学,在翻译实践形式不断变化、技术革新不断加快的时代缺乏足够的职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势必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要设定从事翻译硕士教学的岗位门槛,从工作经历、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水平、项目管理能力、现代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等角度考察授课者的任职资格,对于暂时不能满足任职资格的职位申请者,应通过校外脱产锻炼、参加翻译行业学习活动等形式提高其职业素养,推动授课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让培养的学生提高适应复杂职场环境的能力。
2. 明确技能型教学目标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11年发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翻译硕士的培养单位应当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务)的翻译人员参加。设立导师组的本意是在坚持学术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践导师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但是现在的技能型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翻译硕士的学术型教学目标同技能型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一旦产生矛盾,技能型教学目标就成为牺牲品。另外,拥有高级职称的校外实践导师年龄普遍偏大,面对技术驱动下的翻译行业不能快速适应,致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关键在于切实提高技能型教学目标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含金量,并由教师带头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在具体落实上,应打破翻译硕士培养计划由学术型导师制定的现状,鼓励校外实践导师提出意见,打破学术型课程同技能型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以贯彻技能型培训目标为主,兼顾学术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在课程教学方面,校外实践导师应当从语言服务行业对员工素质的最新要求出发,鼓励学生掌握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本地化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为代表的现代翻译技能,并通过翻译实习、中期考核和翻译报告写作等形式核实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方面,校外实践导师应当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学术型导师在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应恪守学术道德,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做出原则性指导,但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素质的重要性,阻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 建立严进严出的人才评价制度,保证培养目标的稳定性
首先要保证专硕学生队伍的纯洁性,关闭学硕与专硕之间以及专硕内部的调剂渠道。另外,鉴于学生构成的复杂性,有的学生为缓解考试难度,虽然把专硕作为考研第一志愿,但实则以专硕作为跳板,入学以后仍然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如此以来,不仅影响自己掌握职业技能,也会影响周围学生的职业型学习动机,干扰翻译硕士正常的培养氛围。对此情况,在翻译硕士复试环节应改变以语言能力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按照职业意向、理性思维、信息技术应用、语言能力、翻译经验等模块给学生综合打分,判断其是否适合翻译硕士的学习。进入翻译硕士学习阶段以后,在定期观察上述指标变化的基础上,通过中期考评、进修计划和签约后工作岗位的属性判断学生的职业型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对于不符合翻译专业硕士就业方向的学生,应考虑延期毕业。
五、总结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翻译硕士缺乏学习氛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施教方而言,主要问题是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突出技能型课程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面临市场需求时,因缺乏足够的职业技能而导致就业困难。对于受教方而言,一方面自身缺乏务实精神,另一方面受到学术型硕士学习方法的干扰,导致学习动机差异化,偏离了翻译硕士的应用型学习目标。解决翻译硕士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就学术背景教师而言,要打破经验思维,规定翻译硕士教师任职资格,从各方面衡量翻译硕士教员的实际水平;在与校外实践导师的融合方面,应打破学术背景教师一手制定翻译硕士培养计划的局面,打造以实现技能型教学目标为主,兼顾学术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除此之外,要鼓励教学人员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适应语言服务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最新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改变人才评价方法,真正识别出具备明确职业动机的学生,并通过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进行就业引导等方式保证实现翻译硕士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Gile D.,2005,la traduction,la comprendre,l’apprendre[M].Presse Universitaire de France,p.9.
[2]Gouadec D.,2004,faire traduire[M].la maison du dictionnaire.
[3]吴自选,丁素萍.以造就科技翻译人才为目标的MTI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9):129-131.
[4]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2010(6):36.
[5]王华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3):57-62.
[6]陈了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硕士(MTI)专业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1.6:28-31.
[7]刘晨星.MTI院校CAT教学现状调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5.4:25-27.
硕士学习计划 篇7
关键词:MOOC;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36-04
一、引言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殊的培养模式,“底子薄”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和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近乎完全相同。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针对跨专业生的改革还未成熟的情况下,恰好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MOOC平台已经基本成形,比如清华大学创建的“学堂在线”,国家教育部研发的“爱课堂”,果壳网的“MOOC学院”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MOOC平台,进行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新型学习模式建构,这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笔者展开了本次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的研究。而现阶段国内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多,所以笔者采用方便实用、信息量大、便于归类整理和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方法,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研究。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笔者参考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的调查问卷,并加以改编形成《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一部分题目采用4级语义差别的Likert量表设计方式。为保证问卷可靠性,2015年12月份,笔者在辽宁师范大学随机抽查30份,预测信度系数为0.849。2016年1月份,对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正式调研。此次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并全部收回。调查研究的最终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与分析。为弥补问卷在收集数据方面的不足,也加入了访谈调查。最终根据调查结果,归类整理和综合分析得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每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即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新型学习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高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为了解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将学习能力分为:学习适应性、科研能力、对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了解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调研(结果见表1)。总体上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高,尤其在科研能力方面非常弱,均值仅为1.8313。相比而言,他们的专业了解度稍好。依据访谈结果,79%学生是通过教师介绍了解的。这说明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与方法,只是知识储量不够,并且他们不知道如何获取和应用知识。因此,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构建资源型的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MOOC突破传统学习资源对学校级别和地域差异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搜索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育信息,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所以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构建基于MOOC的资源型学习模式。但资源学习需要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要求他们能够利用MOOC平台独立搜索到相关课程,比如专业课程、心理课程、健康课程和科研课程等。资源型的学习是一种适应信息社会学习特点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2]资源型学习模式,是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基础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在于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通过这种学习模式,既可以填补知识漏洞,又可以充实科研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同时,这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与其心理有极大的关系,为此,笔者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测量。从下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焦虑程度非常大,平均值达到了3.6289。在针对心理素质的调查结果发现,学习兴趣不高和是否焦虑这两项显然突出。所以,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只有调整这两项因素,才能使心理素质有所改善。因此,跨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通过资源型学习模式,学习心理学相关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更重要的是要与其他的学习者进行大量的沟通与交流。因此,笔者提出了基于MOOC的协作型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协作学习指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或不同问题进行多角度地探讨与交流。MOOC平台里面通常会设置“课程论坛”模块,学习者可以在论坛中,相互交流跟某门课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彼此沟通,共同思考和学习。协作型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印象,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焦虑等症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将会得到较好的改善。
3.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具有局限性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从表3的调查结果可见,在被调查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有84%学生选择平日偶尔听学术报告和参与学术讨论,只有2%学生总参加这种教学活动,其余14%学生表示经常参加。单独开设很多门课程的比例为9%,单独开设1~2门课程的比例在72%,且19%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表示,学校没有为他们单独开设课程。而10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的选课范围是有限的。可见,当前大学对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存在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有限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会桎梏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视野。MOOC,恰恰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开放性的特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构建基于MOOC的自主型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自主型学习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3]利用MOOC平台学习,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对同一视频的学习,又可以按自己接受知识的程度,进行暂停或回放设置。MOOC的这种特点使得学习者可以灵活操控自己的学习状态,打破传统学习中缺乏思考、被动学习的良性局面。特别是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日常学习中不能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可以到MOOC的相应模块搜索,然后进行自由的无限制的学习。
4.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在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制度方面,通过表4的百分比结果可见,导师制度不是完全合理的。虽然大多数的导师研究领域与自己的领域相符合,但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导师与自己的专业不匹配。从导师所带同届学生的数量和师生日常交流频率可见,大部分导师非常忙碌。由于学校课程及科研项目等客观原因,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特殊的关照。73%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不会给自己安排特定的学习计划。不难看出,导师只会给予学生一定量的指导,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学习主要还是靠自己。笔者认为,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难题,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实验室、寝室、图书馆,只要有电脑的地方,完全可以通过MOOC构建引导型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把MOOC当做自己的“导师”,在MOOC平台上学习,及时提问及时反馈。这一点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缺。比如,科学研究中阅读文献、撰写学术研究报告对新研究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跨专业的学生,他们有可能从文科跨到理科,学术研究的方法可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样,他们可以到MOOC平台搜索科研方法与经验课程,MOOC即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引导型学习模式的建构,既节省了导师的时间,又提高了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效率。
5.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不同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中,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一共分为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培养方式和导师制度四个维度。各个维度之间的具体关系,经过深入分析后统计结果(表5)显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各个维度都和总体的状况呈现显著相关。并且四个维度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在0.01显著水平之上)。因此,在改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的过程中,这四个维度都非常重要。一种因素的改变,也会促进其他因素的转变。综合我国教育制度的总体客观情况,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大改革。所以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借助教育技术,利用互联网+时代里这个有利的条件,构建基于MOOC的四种新型学习模式:资源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自主型学习模式、引导型学习模式。
四、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仅限于少数几个大学的几个专业,问卷发放的数量又不是很多,所以在专业选择和样本的数量上可能存在不足。但研究是有意义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普及和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MOOC具备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教学形式独特新颖、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高、学习模式互动性强的优点,自2012年便在教育界掀起了MOOC热潮,MOOC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本研究提出了基于MOOC的四种新型学习模式,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可行的高效学习方法。对跨专业教育研究与我国国内MOOC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因其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较高的可塑性,结合MOOC构建学习的新模式,符合国家提倡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希望本研究可以帮助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学习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2]骆四铭,王小敏.网络环境下高阶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学习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
[3]陈村.基于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学习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6-38.
[4]朱晓晶.如何有效与合理使用慕课教育模式[J].科教导刊,2015(7).
[5]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资源建设,2014,(5):52-54.
[6]2014中国大学慕课发展论坛报告[R].金水教育信息网,2014-06-23.
[7]赵磊磊,赵可云,胡凡刚.我国MOOC领域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2-18.
[8]陆丹梅.慕课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J].教师博览,2015,(6).
[9]蒋琳玺.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困境及对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02):229-230.
[10]曹丽.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硕士学习计划】推荐阅读: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11-04
风景园林硕士是专业硕士11-03
2018考研专业硕士解读:公共卫生硕士06-01
化学硕士07-21
工科硕士05-15
硕士05-27
保险硕士06-24
产业硕士08-10
医学硕士06-03
机械专业硕士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