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艺术化

2024-08-10

武术艺术化(通用9篇)

武术艺术化 篇1

本文在梳理与“艺术”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来勾勒一下“艺术化武术表演”的概念,其多变的风貌以及在现今社会中出现的多样形态,从而促使本文对艺术化武术表演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艺术形态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期望为现今社会中所存在的现象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义。

在进行概念界定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概念的特性,温力先生在《中国武术概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概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概念本身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是有条件的。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变化,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对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武术概念的表述显然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一个时期里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或不能正确地表述一个概念,所以我们看到武术的概念在不同时期的表述不同。”[1]武术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其概念也一定会随着武术的变化而变化。

1 概念的再认识

1.1 “术”的概念

从“武术”与“艺术”两个词开看,同有一个“术”字。《现代汉语实用词典》中对“术”进行了这样的解释:“技艺:技艺、学术、技术、武术;方法:方法、策略、防御之术”。[2]它们是两个门类的专用术语。这两者之间究竟有着什么联系和影响。我们在“术”概念的解释中看到了技艺与方法,这也就说,武术与艺术同时具有这两个特点,两者既是技艺之术,也是一种表现客观与主观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武术”与“艺术”两词的概念。

1.2 “艺术”的概念

古今中外,世界上的各个时期关于艺术概念的界定,历来提法不少。近代的《辞海》中对艺术做了这样的解释:“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艺术往往带有倾向性”。[3]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是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书法、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既要有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还要有独特而美观的外在形状。对于艺术,有的学者从这三个层面来认识:(1)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者是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并且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同行。(2)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并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和对现实的模仿活动。(3)从活动结果层面来看艺术的活动结果有可能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品。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事物,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的表现形式有可能会经过艺术创作过程而成为艺术品。这种艺术品与艺术过程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1.3 解读武术相关概念

“武术从它的起源和它在历史上的价值来看。它在古代就是一种发生、发展于中国的技击术”。[1]我们已经引用了中国著名武术家温力先生的话说过,事物的概念会随着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在遵循着世间的发展定律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的概念是怎样界定的。《现代汉语实用词典》中对“武术”作了这样的解释:“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是由带有攻、防性质的基本动作,按照一定的结构与劲力连结而成的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及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2]而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中,对“武术”的记载更为详细和精确。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4]邱丕相教授却认为:“武术运动“不能代替”武术,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显突出,归属体育部门来发展它,又使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强。近些年来,它的定义被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然而,从广义上说,武术的定义并不是体育能够涵盖的。从它的功能上来说,也不局限于体育”。由以上的概念叙述,我们可以试着总结出“武术”概念:“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但也不仅仅只属于体育。它使武术在以技击技术为本质的前提下,进行了其他价值的延伸。使武术的健身价值、表演价值、竞赛价值、教育价值、国际交流价值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得到体现,同时还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2 对“艺术化武术表演”概念的界定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武术”与“艺术”的概念,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艺术”与“武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具有差异的同时两者之间又处于怎样的关系?因此,了解他们的之间差异和关系,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从功能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武术以技击为主,以单、群斗为形式的格斗技术,以对方、敌人为对象,同时存在的武术表演形式也是在技击为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主要是用来防身抗敌和提高攻防格斗技术的熟练性;艺术是以观众为对象,以表现人物、剧情等为主要表演方式。在精神领域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具有真实的过程,而是进行模拟、再现性的真实过程。

其次,两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从人类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武术与艺术,两者是共源的。它们都产生于生产劳动,并作为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大系统中按照各自的发展规律逐步地发展起来。看他们的发生是同源于生产劳动,他们的功能却存在着真与假(扮、演),同时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而艺术化武术套路则是受到艺术元素的影响,逐渐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成体系。如武术被借鉴到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中,虽然表现出来的是戏曲的“把子功”;舞蹈的“武舞”,但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武术的艺术现象。而武术在吸收了戏曲的亮相;舞蹈的夸张肢体动作;杂技的技巧与难度等艺术手法,形成的表演形式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来吸引观众。

我们暂且认为“艺术化武术”是被中国其他艺术形式借鉴过去的武术内容,虽然不是武术原来的面貌,但是它仍然属于武术。这样的艺术化武术表现形式经常出现在“舞蹈、戏曲、文学、杂技、绘画、音乐、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中”。艺术化武术套路影响着、促进着武术表演或竞赛套路表演形式,而武术的内容和形式同样促进着艺术化武术表演的真实感和技击方法的再现性。

艺术化武术表演形式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也不是在今天才有的。“武术运动创始以来,始终是以“技击”、“舞蹈”这两个艺术方面在发展的。因此我们看武术,必须从它的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来看。属于舞蹈艺术方面的,我们比较容易见到,如我们常见的武术表演中的舞剑、耍刀、演拳等等以及“对拐战剑”、“单刀战枪”等的对打表演,总是一套假设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假设的对打,正是将实践性的实战对打予以艺术加工而成为舞蹈化的艺术表现,这种技击与艺术相结合的舞蹈形式,就正是它的特点,也正是与其他舞蹈有所不同的主要之点。因此我们看武术不要以笼统的眼光去看它。如果是表演,那我们就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它”。[5]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武术,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动态的“武术表演及表演过程中的技术动作”,如武术套路剑术的演练动作及演练的过程动作;静态的“武术动作造型或造型的雕塑”,如剑术套路的演练过程中出现的定势动作或由造型动作而制作的石头雕塑。

3 结论

从“艺术和武术”的定义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化武术表演”的概念。本文提出的概念:“艺术化武术表演是一种反映武术的技击技术形态,它追寻着以技击技术动作为主要内容的表演艺术来重现生活现象”,即“实战而形象化的艺术” 。

武术广泛的被其他表演艺术所借鉴和吸收,主要表现在戏曲的打斗、舞蹈的技巧,影视武打等艺术场景,武术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成为表演艺术的重要因素,这样的武术表现形式暂且称之为“艺术化武术表演”。“武舞”的表演结合反映了武术的艺术化观赏价值,武舞的表现虽然没有体现出更多的武术技击特点,却彰显了武术的艺术价值。

摘要: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来体现社会价值,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武术虽为一种以技击搏斗为本质的技术,但那只是表面的格斗对抗技术。其实,武术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修养艺术,它不但在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中讲究特殊的“美”之外,还追求内在的美和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升华。文章主要在“武术”与“艺术”两词概念上界定和认识的基础上,给出艺术化武术套路的概念,期望为提升武术表演艺术化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艺术化,武术,表演,武术艺术化

参考文献

[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潘晓龙.现代汉语实用词典[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6.

[3]辞海[M].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584.

[4]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

[5]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武术艺术化 篇2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精神的一种专业技能。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方面的作用,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武术普修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本文对当前南京艺术学院公共武术课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武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探索出某些规律,为南京艺术学院公共武术课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论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的艺术化 篇3

在外来文化活跃、前沿信息弥漫的校园里,在对健体防身的项目选择上,更多的学子越来越倾向于外来的健身项目,如空手道、跆拳道、瑜伽等,而作为中国本土项目的武术,在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处于边缘化境地。本文着眼于当前校园艺术氛围浓厚,人们审美观趋于成熟的今天,将艺术化这一时代标题引入武术的教学当中,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美学与文化学视野探索当今的武术套路教学,让武术套路教学在象牙塔里找到属于她的“春天”。

1 艺术及教学艺术的阐释

“艺术”是泛指能给人带来想象、思考、感受的事和物的表现,指一种文化现象,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泛指一些手法、行为,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是精神层面的情感传达与精神寄托,是文化领域的一种表现形态,亦是活动层面的人生体验与审美需求。

艺术无处不在,每个动作、每句语言、每行职业都可拥有艺术的成份,它是一个被外延化的词语,任何事物,无论科研、教学、生产等都可演绎至艺术的层面。随着近几年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也以不同的形式被提升到艺术的范畴,研究者对于教学艺术的界定表现为:周志俊认为体育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溶于一炉,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1]冯晓丽也指出:体育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2]吴键更是在其研究中写道:体育教学艺术是指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艺术属性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创的具有美学价值的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等[3]。诚然,教学艺术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尚无定论,但其核心思想无外乎集中在突出审美性与体现创造性两个方面。

2 武术套路教学艺术化的界定及特征

简单地说,“艺术化”既可表示一个“成为具有艺术特点”的发展过程,也可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新发生的变化。

在对艺术、教学艺术理解与吸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武术套路教学艺术化就是指:根据武术的民族传统体育特性,在教学活动中,将这具有艺术的文化形态,遵照教学规律,通过图像音响、情景实物、影视媒体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对受学者审美感化、情感交流和兴趣诱导,使其充分感知、体验,从而获得武术知识。

武术套路教学艺术化的核心,归根到底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与完美匹配。其特征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艺术化地进行,突出武术套路的美学性,教学方式,方法追求艺术化,使教学更具有艺术气息。它侧重于从艺术的角度审视整个活动过程,从形式上具有灵活多变性,强调内容美学的特征性,注重教法创造性,是武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升华。

3 武术套路教学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近年高校武术教学的文献著作梳理分析得出,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武术课的教学内容缺乏目的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依旧“老生常谈”。

武术教学艺术作为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协调,其真谛就在于使武术教学更符合时代规律性、凸显艺术审美性、体现新颖独创性,是教师独特教学理念与教学技巧的再现,也是顺应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古代称作武艺,它不仅是文化的范畴,更具有艺术的气息。邱丕相教授就曾指出,未来的武术将会是:自然的武术、智慧的武术、艺术的武术,武术本身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形态,在教学中凸显艺术化更是极具魅力。

3.1 彰显武术套路的美学特征

武术之美,具有山之巍峨,海之宽广,无论是内在的涵养之美,还是外在动作之美,都渗透着美学的艺术气息。正如马文友在其《论武术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中提出:武术要想在众多的体育项目发展中抢占有限席位,今后的发展取向应更多地体现在娱乐、审美等价值功能上。

3.1.1 武术内在美的传达

武术套路教学中内在美学特性渗透的三个层次:

3.1.1. 1 感知层面———节奏造型美

武术套路运动极为重视节奏的表现。在武术理论中,对节奏美形象地描绘为“动如涛、静如岳、讲求“动迅静定”,动如奔流江水,静如五岳山川,而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快慢相间。套路中“闪展腾挪”,“跌打摔拿”等动作的组合,展现出了动与静、快与慢的节奏特点。武术套路里面的定势,不但突出了对节奏的控制,而且展现了武术的造型美。教学中通过对武术节奏、造型美的讲解示范,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1.1. 2 领悟层面———和谐美

武术的和谐之美表现在形神兼备之美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之美。武术套路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可理解为表演者的武术动作形态和意识精神及情感的统一。武术讲究“行随心动,心与意合”,它不是简单“机械动作”的相加,同时武术内容融注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修炼武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当然,作为高校的武术教学,可能达不到那么深层的效果,但可以通过对武术和谐美的讲解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1.1. 3 升华层面———意境美

俗话说“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意即意境,意境理论在中国美学理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武术理论“十二型”中的:起如猿、落如雀、轻如叶、重如铁”的描写,动作轻灵如飘落的树叶,刚勇如下山的猛虎,动作功法讲究,拳似流星、眼似闪电、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等,这都是一些对武术套路运动意境美的描写。在教学中,武术的意境美很是关键,它能达到主客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只有对武术的意境美有了较深的理解,才能使受学者更加接近武术的文化内核。通过武术意境美教学,可以引起特定情感反映,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总之,美是多层次的,武术美也在许多方面有不同的体现。大学生具有很好的情感表达与思维想象能力,通过对武术美学特征的认识,理解与感知,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思维与情感能力,这也是高校武术套路艺术化教学的体现之一。

3.1.2 武术“肢体”美的修饰

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武术渗透着浓厚的美学气息,从武术动作的每招每式,到精神风度和衣着打扮,都洋溢着武术之美。

3.1.2. 1 服装个性化

当今而言,“趋于前沿化,突出个性化”是时代精神在体育服饰文化上的表现。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选择不同类型的体育服饰,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款式来展现自己的外在美和凸显自身气质的内在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不但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时也给练习者愉悦的心情。中国有句古话:“人靠衣装,马靠鞍”,特别是在时尚化风靡的今天,武术服装加以修饰势在必行。对于武术服装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修饰,以人为本,创造出适应不同人群类型的个性服装,特别是在大学这样对新鲜事物敏感的前沿地方,武术服饰的修饰改造更是极具魅力。

3.1.2. 2 器材现代化

武术器械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展现,然而武术器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并没有迎合时代的变化。这无论是在武术的传播还是教学训练比赛等都带来了诸多不变,我们可以传统怀旧,但不可“流连忘返”。

武术器械中的枪、棍一般都是有由白蜡杆制成,在颜色和质感上存在着差异,学生在练习时握着这样一根沉甸甸,色彩单调的木棍难免产生厌倦心理,并且对于女学生来说,使用起来较重且不易进行一些舞花抛棍的练习。另一方面传统刀剑均为钢铁制成,对于处于基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刮伤刺伤的现象,这些都给武术的器械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这方面,不妨学习借鉴双节棍运动,双节棍是在宋朝出现的,后来经李小龙修饰改造,演变为当今风靡的双节棍运动,当今的双节棍种类可谓是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在棍的色泽,材料和重量上,根据不同的人群都有不同的设计,备受广大习练者的喜爱。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思路,在符合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突出其体育现代化属性,使武术器械能满足现代武术教学的要求,为教学传播植入新的活力。

3.2 注重教学方法翻陈出新

艺术是高度表现创造性的产物,没有创造便没有艺术,武术套路艺术化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施与运用上也要爆发创新之灵感。丰富多样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不断地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其更高水平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与效果的顺利实现。

3.2.1 诱导素—习练

3.2.1. 1 成就感的塑造

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正如高尔基所说“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比人的行为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4]从事某一项运动,成就感得不到满足,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兴趣的丧失将导致盲从或放弃,因此,成就感的塑造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目前武术段位制在高校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很多练了几年武术的体育专业学生也没有什么段位,公共武术普修的学生更可想而知了。值得思考的是,跆拳道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比如跆拳道的道带颜色差异以及段位级别的设置,就是成就的见证。这样不同颜色的道带,不但增加了道服的观赏性,也提高了习练者的自信心。如此,对参与者有很强的连续目标刺激,可以增强习练者的学习动力,而武术在这方面相对滞后一点,武术教学不妨在这方面加以改进提升,以增强武术学习者成就感的塑造。在教学中也可以尝试其他包括精神和物质层面上的鼓舞,尽量满足学生对成就感的渴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2.1. 2 寓教于乐的革新

游戏其本身就属于一种运动,更具有艺术的成份,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活跃了教学氛围,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也锻炼了身体素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武术教学中开展新型的体育游戏是新时期武术教学的趋势所在。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编出新型的与武术内容相关的体育游戏,比如可以运用武术器械白蜡杆当做竹竿,模仿竹竿舞进行游戏,对武术套路进行逆向演练竞赛,用武术专业术语谚语或技术动作名称进行口述对抗和辩论等,这样大都可以提高习练者的学习兴趣,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势必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新型武术体育游戏的开发更具魅力和挑战性。

3.2.2 培养液—情感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要体现出这门艺术的价值,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情感能力。怎么样使学生喜欢武术,更喜欢武术课,是武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尺度艺术。

在武术课堂教学中,武术教师只注重技能的传授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情感的注入和情绪的感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复杂生疏的武术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师生角色的互换,敞开心扉,与学生心灵之间产生共鸣,用爱的甘露去滋润学生,用心的温暖感染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武术技能的传授,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提升教学效果。

3.2.3 催化剂—记忆

武术以博大精深,门派林立著称,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也许正是武术套路运动的纷繁复杂、连续多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

武术套路动作连续多变,运动路线复杂是不争的事实。武术套路教学在对动作名称与顺序的记忆上,可以采用一些绕口令、打油诗的形式加以记忆,并且要多采用武术相关的术语教学,这样更容易总结记忆,而对动作路线记忆,老师可以将整套动作的线路图画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也可以在训练场地上画出运动路线图,并标下运动路线顺序,让学生按照标记顺序进行整套动作的演练,在图标的指引下,练习路线方向不再抽象空洞,更有利于套路动作的完成,相信当武术赋予了“诗情画意”,习练者对其欣喜之情流露无疑。

3.3 突出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3.3.1 配乐于教的升级

武术课中采用伴乐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励学生的兴奋性,还可以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使身体处于适宜的放松状态,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和谐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避免枯燥感,有效地调动和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演练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5]。同时,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无形中对整套武术动作的节奏感与演练风格起到提示与指引的暗示作用,受学者可根据音乐节奏来控制整套动作的速度与表现,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武术套路的演练更具有艺术美感。

然而真正在学校运用音乐教学的却少之又少,只有在正式的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可以见到配乐现象,而在大学校园里惯例开设的长拳三路、初级刀、初级剑等,并没有规定的相关配乐。在这方面有待加强提高,比如:不同的武术动作可以配上不同的音响,像冲拳配什么音调,并步砸拳配什么音调,踢腿又是什么音调,不但整体套路配乐与口令,甚至是基本功单式动作的训练都可增加音乐的成分,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武”。节奏鲜明的动作招式配上动感的音乐,亦是一种艺术化的体现,这无疑能提高学生习练的兴趣,这就需要武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掘整理配套的音乐应用于教学。

3.3.2 情景教学的渗透

情境教学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改变练习环境,增进习练者的新鲜感与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是“其精髓所在,在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可以大胆尝试引入情景教学,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大力创设武术习练氛围,最大限度地给武术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可进行野外武术课的学习尝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定期举办校园武术舞台剧,开展不同专项之间学习训练的观摩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点燃学习热情,通过情景模式教学的引入,开辟武术教学的新途径。

3.3.3 功夫影视的造势

武打功夫片在当今的影视风云里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喜爱,里面武打动作的施展就是一种艺术化的体现,动作视觉成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受武侠电影的影响,很多人都怀有自己的武侠梦,希望有一天可以像电影里面的英雄侠客一样,仗剑远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武术教师可以凭借功夫电影这一平台,进行功夫电影武术动作评析,创设习武的动机,对不同风格类型的拳种进行讲解,像电影醉猴、太极张三丰、叶问等都涉及到了中国武术的不同拳系,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讲解评述,让学习者了解武术、认识武术、欣赏武术,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武术技能创作武术DV电影短剧,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挖掘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武术素养,让武术教学更具有魅力。

4 结语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与效果的最优化,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也不例外。作为武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挖掘其深层文化内涵,更要赋予它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的全新意义: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体现武术套路教学艺术化属性,彰显武术自身的美学特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与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匹配,全面提高学生的武术素养,让武术在大学校园里折射出其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光芒。

参考文献

[1]周志俊.对体育教学艺术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1999(2):32-34.

[2]冯晓丽.体育教学艺术的概念,特征和功能[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90-92.

[3]吴键.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艺术化[J].中国体育教学,1999(3):57-58.

[4]高发民.体育心理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6):258-267.

[5]陈青.民族体育艺术化——武术套路应考虑的美学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7(6):1-5.

[6]马文友,邱丕相.论武术的艺术化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51-53.

[7]黎华.武术与艺术[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6):54-79.

高一武术教学《武术》说课稿 篇4

作为高中的体育老师,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一篇关于高一武术教学《武术》说课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武术教学《武术》。

一、高一年级武术教材的意义:

高一年级武术教材主要由武术基础知识、养生知识和“形神拳”等内容构成。其内容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形神拳”是长拳类的基础套路,是在初中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编写的。特点是动作规范、舒展大方、刚劲有力。对于全面发展高一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增强腿部的静力性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和上下肢的伸展幅度,有着独特的锻炼效用。同时,长拳对于身体姿势的要求和手眼配合的技法,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并体现出武术的“精、气、神”,培养良好的精神面貌.

2、掌握武术知识、技法、理解武术动作的内涵

在初中基础上,高一教材在知识方面增加了武术简史和养生知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武术走向世界的历程和养生保健的传统,以加深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初步树立养生、保健的意识。学生在学练“形神拳”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体悟所练动作的内在含义,提高拳术动作的质量,展现武术的风格特色,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良好的思想品德

高一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中国武术从民间走向世界的历程。让学生从正面了解我国武术从原始社会的萌发到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成为当今广传于世界的武术运动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学生在加深对武术认识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集体练习或竞赛中还可直接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二、高一年级武术教材的特点:

1、点带面地介绍武术的基本轮廓

高一学生对武术知识知之甚少,学习的课时又有限,因此在考虑想学生介绍这部分内容时,选择了以点带面的`方式。所谓“点”,就是选择最新和具有权威性的概念和事例;所谓“面”,就是将这些概念和事例排列成涵盖武术主要方面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了解武术的基本轮廓。

2、拳术套路内容更加丰富,在初中基础上提高了动作的难度

“形神拳”是在初中武术教材基础上编写的拳术套路,考虑到目前学生学练武术的最大问题是体现不出武术应有的技术特色,因此,在“形神拳”素材动作的选择上,以长拳动作为主,同时还选择了适合出学水平的少林拳、南拳华拳中的典型动作。

3、体现了长拳传统技术要求

针对当前学生学习武术体现不出特色的现状,为学生掌握能展现武术风格的拳术动作,形神拳的动作图解中,安排了长拳传统技术要求——“十二形”。编写这部分内容便于他们在学习“形升拳”动作过程中体悟每个动作应体现的风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动作质量,体现武术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使之成其想学愿练的终身体育手段。

三、教 材 分 析

1、形神拳教材的特点

形神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体现武术的基础动作。以基本功为例,如基本手型,基本步型,基本腿法等,都是从武术的基本动作和技击的角度编排的,

要完成这些动作不仅要求发力完整,步法灵活,而且手、腿、身、法、步,精、神、气均要协调配合。对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套路结构简短,动作精练,动作的起伏转折、快慢停顿过渡衔接自然,有利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领会。全套动作除起势、收势外,共分4段11个基本组合动作。全套动作层次分明,相互联系,衔接紧密,过度自然,有利于学生掌握。

2、形神拳教材的重点、难点

高一学年形神拳教材的重点是基本动作,教材的难点是形神拳的套路动作。

从武术的套路动作结构特点分析,套路动作是由若干个基本动作所组成,而套路动作的规格质量,取决于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所以,基本动作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应贯穿武术教学的始终,以保证套路动作的质量。

在形神拳套路动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套路动作的结构比较复杂,每个动作都包含着方向、路线、劲力、方法、意气、神韵等,处处体现攻防技击特点。动作要求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和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协调一致,紧密配合,难度是比较大的。因而套路练习是本单元的教材难点。

四、教 学 方 法 与 教 学 设 想

高一年级在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学习阶段,一般采取示范与讲解教学法,学习单个基本动作。例如,学习分掌正踢腿时,教师首先做一遍完整的示范动作,然后讲解其动作要领与要求,让学生根据动作要求做体会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可采取集体练习法和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练习。如:先进行原地正踢腿练习,然后再过度到行进间正踢腿练习。

在学习基本步型和基本手法组合动作练习、基本腿法和基本手法组合动作练习阶段,一般可采用完整与分解教学法和武术程序教学法,学习各种组合动作。例如,按照武术程序教学模式要求,首先把高一年级所要传授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形神拳的套路动作分解之后,重新排列为步型组合类、腿法组合类、平衡组合类。例如,练习弓步时,把在形神拳套路中所出现的各种弓步与不同手法的组合动作,在练习时,结合各种手法进行练习,如弓步架打、弓步顶肘、弓步格挡、弓步冲拳、弓步勾手推掌等分别进行单式动作练习。逐步形成动力定型,为学习套路动作打下良好基础。在练习过程中,可采取集体练习法或分组练习法,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练习。

在学习形神拳套路动作阶段,可采取完整与分解教学法和讲解与示范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先做一遍完整的套路示范动作,给学生留下一种完美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进行分解教学。在进行分解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套路动作拆解教学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动作的攻防实用价值。例如,学习弓步左架右冲拳动作时,教师应根据其动作的结构和攻防含义,分别讲解其实用价值。再如,“当对方利用右冲拳击打胸部以上部位时,必须迅速地用左臂架开对方的右拳,同时右拳乘虚而入,击打对方胸部以上部位。”使学生既学会了基本动作,又掌握了攻防实用技术方法。为记忆套路动作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复习巩固提高阶段,可采取分组练习法和比赛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巩固和提高技术动作质量,体验武术中的攻防含义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树立良好的武术道德风尚。

五、形 神 拳 考 试 评 价 标 准

标准 内容

等级

形 神 拳

优 秀

套路熟练,姿势正确、规范,精神饱满,劲力顺达,刚劲有力,手眼相随,有气势。

良 好

套路熟练,姿势正确,动作较规范,精神饱满,劲力较顺达。

及 格

套路基本熟练,姿势比较正确,动作基本规范,动作力度一般。

不及格

浅析武术表演的艺术价值 篇5

1 武术表演的艺术价值

1 . 1 武术表演的文化价值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瑰宝,承载了中华5000年的文化精髓。中国武术历史悠久,亚洲其它武术形式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跆拳道、柔道、泰拳以及菲律宾的棍术都有中国武术的影子。可见,中国武术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儒家、道家、佛家、中医、哲学、美学等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一个门类众多、门派林立的武术体系。正是由于受到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国武术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武术表演是武术的一个重要的呈现形式,通过观看武术表演,可以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中国武术的文化魅力和精神价值,产生一些顿悟。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几乎是中国功夫的代表,2011年在第九届少林武术节开幕式上,以少林武术为主题,上万人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武术表演,表演中整体的队形、攻防的对换,体现出“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中庸文化思想。整场演出“以武为魂、以武出彩”,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学和佛学思想,完美的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少林武术的精髓和魅力。

1 . 2 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武术表演最重要的价值,武术表演的本质是一种娱乐形式,带给受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满足审美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事实上,自古以来,武术表演就是古人闲暇时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早在春秋时期,贵族之间就盛行“斗剑”,这项运动主要目的不是比较功夫的高下,而是为了纯粹的娱乐表演而已。著名的鸿门宴事件中,项庄与项伯舞剑也是酒席中的一种娱乐形式。时至今日,随着观众个人品味的提升和审美观的提高,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被充分的体现。武术表演类节目连续上中央春节晚会十余载,本身就说明了舞蹈表演得到观众的认可。《盛世雄风》《对弈》《行云流水》《功夫世家》《英雄小哪吒》等春晚武术表演节目被反复的播放,依然受到观众的喜爱。

要谈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就不能不提武术表演的服饰变化,服饰是舞台表演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重要元素,服饰的选择对武术表演节目的艺术化呈现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武术表演节目中正是采用新颖的服饰,烘托出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对弈》节目的表演中,为了烘托中国传统围棋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表演者刻意穿上灰红相间的表演服,将中国围棋时而飘逸灵动时而刚猛迅疾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另外,中国武术门派众多,不同的武术门类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武术文化,表演者身着不同武术门派的服饰进行表演,观众可以清楚的欣赏到不同武术门类的拳法和文化习俗,感受到中国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总之,服饰使武术表演无论是在文化消费还是在视听盛宴都有一定的提高。

灯光也是武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武术表演过程中,恰如其分的灯光对于烘托人物心理、营造剧情气氛、表现天气景物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成功的武术表演中,有经验的灯光师通过忽明忽暗的灯光变化和色彩的不断调换,让观众感受到武术表演剧情的紧张和情感的变化。2002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大会上,武术表演节目《武术风》获得了参会人员的好评,节目表演过程中,灯光师充分利用灯光色调和明暗的对比,将中国武术的内涵完美的表现出来,日本代表团成员赞不绝口。

道具也是武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提高武术表演欣赏价值的重要载体。武术表演的道具有大道具和小道具之分,假山、巨石等属于大道具,刀剑等器械则属于小道具。2007年,大型武术表演节目《禅宗·少林》中极好的运用到大道具来展示武术魅力,整场演出都是以巨幅的嵩山图像为背景,恰如其分的烘托了气氛。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武术表演,则是在巨大的“和谐”二字的背景下进行,巨幅的图片加上上千人整体划一的表演,将中国武术内涵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小道具同样可以提高观赏价值,器械是中国武术表现的重要内容,2005年春晚上武术类节目《壮志凌云》中,表演者手持牧羊鞭、少林剑,头顶梅花桩,将少林武术的特点和精髓展现出来。可见,武术表演正是借助灯光、道具、服饰等元素,来不断提高其审美价值。

1 . 3 武术表演的教育价值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教化和熏陶的作用,武术表演也不例外,武术表演给观众呈现的不仅仅是武技动作,还包含武德。在中国古代,习武之人不能比拼好勇斗狠,更要以德服人,武术道德和武术精神是习武之人必须恪守的原则,不可逾越。武圣关羽之所以流传千古,被后人所崇敬,不仅是因为其武术出众,更因为其身上的仁义精神;岳飞、戚继光为后人称颂,也是因为其身上浓厚的民族精神。武术表演作为武术的另一个新的走向,同样继承了武术伦理观的核心—武德,在2004年《功夫传奇》的节目中演主要讲述一个名叫“纯一”的小和尚从小进行练习武术和修禅,在少林寺中渡过了他的童年,最后经历了艰辛万苦的磨难,到达了人生大智大勇的境界。从“纯一”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现代人也必须去面对的问题,这就教育人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是充满坎坷和挫折,必须要靠自己毅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才能在困难的环境下成长,最终成功。观众在欣赏武术表演的同时也就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它的教育。

1 . 4 武术表演的美学价值

我们在观赏武术表演的时候,首先是受到武术表演的外在美的吸引,通过外在美的吸引在想进一步的了解它的意境美。“意境”是在武术中会提起的两个字,也是中国人向往的最高层次。武术表演中注重实用性与艺术的相结合,既注重外在表现形式的美,更注重内在的修炼。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千人太极表演中,表演者以圆形队列、八卦图形演绎太极,配合着自然主义的行云流水,直接渲染出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态,在短短4min的时间里,由2000多名白衣武者飘飘若仙,柔美舒缓的动作又透露出一股阳刚,以最符合人体健康的技击术,用武术阐述着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传递给世界人民的是激昂,优美运动的乐章,是生动搏击的磅礴的画卷,从有形联想到无形,韵味深远,在给人完美壮观的艺术展现。

2 结语

汉画艺术中的武术密码解析 篇6

1 汉代武术的徒手武艺

汉代的徒手武艺一般称“搏”或“手搏”。也称“卞”或“弁”。所谓搏,即徒手技击之意。所以《汉书·李陵传》说:“搏,手对战也”。搏,在汉代不仅是军队将士的重要技能,而且还是选拔羽林的重要考核科目,应该是当时武艺中的专门技能,所以留有《手搏》六篇,并被收入《汉书·艺文志》。

在汉画艺术中,有关“搏”的形象屡见不鲜。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一枚汉代“手搏纹肖形印”(见图1)。印为铜质,印面近于正方形。画面表现的是两位手搏爱好者徒手格斗的场面。一方正以右手抓住了对方的左小腿,试图撩倒对方。而另一方正试图全力挣脱,并有击打对手额部的动作。画面不仅形象逼真,而且紧张激烈。

同样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还有一枚汉代“手搏纹肖形印拓本”(见图2)。印章亦为铜质。印面为长方形。与图1不同,这一画面反映的是两位手搏爱好者搂抱在一起的徒手格斗。显示的是因双方武艺相当而难解难分的那扣人心弦的瞬间。

众所周知,肖形印章乃是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又名蜡封或画像印。起源可上溯至战国时期。用途和今天打在火漆上的印章类似。肖形印有铜、玉、石和陶质。铜肖形印多用失蜡法铸造,上面带有象形的图案,凸出印背,印面则作凹入的相同图案。只有用泥和蜡打在上面,才能看出其全貌,故称之为肖形印或蜡封。肖形印的图案内容丰富,如人物类就有狩猎、生产、畜牧、车骑、舞蹈、杂技、音乐、戏剧、官吏、神话等多种题材。表现手法异常简练,寥寥数笔,足以传神会意。制作可分为铸、凿两种,早期的多为铸制,东汉时有凿刻者,多属线刻。

手搏被作为肖形印的内容来表现,它起码向我们透露了以下重要信息:第一,手搏在汉代确实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认同,并且是当时社会发展的流行时尚元素,因而才有可能被艺人作为生活内容的取材。第二,在肖形印上所反映的手搏内容,应该不是再军事活动意义上的武艺重现,而应是人们日常娱乐生活内容的再现,因而说明汉代的手搏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第三,将手搏内容反映在肖形印章中,还可以起到向社会传播和推广手搏活动的目的,从而使肖形印章成了当时社会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之一。

汉画艺术中的另一表现是“金箔贴花”。所谓金箔贴花就是将黄金、白银捶打成极薄的薄片,再在极薄的金箔上镂刻出各种图形或直接运用这样的金箔,借助漆面粘性极强的特性把金箔贴于漆器表面。然后在漆器上加髹与底色相同的漆数层,至与薄片同一高度为止。干后,再磨去薄片上的漆层,露出闪光的金箔片。图3是1978年长沙杨家山304号汉墓出土的漆盒“手搏纹贴花片”。贴花片为金箔做成,作为漆盒上的装饰。画面显示的是一位手搏爱好者,头梳高髻戴一猴形面具,两肘上扬呈蹲步,似后世武术中猴拳动作。

根据汉代的考古资料,我们发现汉初墓葬还很少有金银箔贴花漆器,但自西汉中期以后,金银箔贴花漆器增多,到西汉晚期已是大量出现。那么,“手搏纹贴花片”的出现是否告诉人们,汉代的手搏活动最迟在西汉晚期已开始大量进入百姓生活。从而也证明了《汉书·武帝纪》中关于“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记载的真实性。

汉画艺术中的画像石画像砖,也是汉代留给后世的重要艺术瑰宝。汉画像石是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汉画像砖,则专指汉代运用于画像砖墓壁或地面建筑贴面的模印砖。它们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有关徒手武艺的内容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于动感、无与伦比。图4是1965年山东莒南县东汉孙氏墓出土的“手搏画像石拓本”。此石为阙身,呈梯形。画面共分四层。其中第一层又分为四组。而第四组表现的即为手搏画面。两人中,左边一位成屈腿、弓腰状;右边一位为站立、屈臂状。二人均同时握拳面向对方。图5是河南南阳汉画馆收藏的“手搏画像石拓本”。图中有三人。右边二人均用马步,并伸掌欲击向对方。左边一人似在指指点点,可能相当于教练或裁判一类的人物。

除画像石画像砖以外,汉墓壁画中也留有徒手武艺的表现。如1961年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角抵图”(见图6)所表现的是,两个上体赤膊,下着短裤,脚穿黑履,头束冲天发辫,腰系护腹的练武者,正准备格斗的场景。

从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室的壁画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汉代武术的徒手武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入到大众生活。这是否说明,原有作为军事技能的徒手武艺从汉代开始已经“脱离了军事范畴进入健身娱乐的圈子了。”[2]所以《汉书·哀帝本纪》有“孝哀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的记载。这里的卞就是手搏,武戏则是角力。它告诉人们,不好声色的哀帝却喜欢观赏徒手武艺一类的表演。由此说明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室的壁画内容正是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因为,它所反映的不只是墓主人生前的场景,也必然表现其身后世界。生前拥有的,死后也需要。在另一个世界既有衣食住行,也有七情六欲。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从以上汉画艺术所反映的手搏内容中看到了汉代大众生活中那活灵活现的武术世界。

2 汉代武术的刀剑短兵

与徒手武艺相对应,汉代武术的器械武艺亦有相当的发展。在现有的汉画艺术中,我们看到了有江苏铜山县韩楼出土的“比武画像石”(见图7)。画面共分四格,均是围绕着以比武为主题所展示的连续内容。其中第三格的画面是左边一人执钩戟,右边一人执戈,两位练武者正做着互相对击的动作。

当然,在汉代武术的器械武艺中,真正引人关注的应该还是刀剑短兵,特别是剑术。因为“在古代众多兵器武艺中,应是剑术率先走上了健身娱乐的发展道路。”[1]所以在汉画艺术中,我们首先看到了汉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剑术活动内容。图8是河南省郑州市出土的“击剑画像砖拓本”。画面中的两位练武者均身着长衣,头上戴帽,正进行着剑术的对刺活动。其左边一人为左手持剑,做弓步直刺,同时右手持钩镶向前,做防御动作;右边一人则为右手持剑,左手执钩镶,正面对来剑作防御和躲闪动作。图9是1956年江苏省铜山县苗山出土的“剑戟对刺画像石拓本”。画面中的左边一人手持长戟,做弓步前刺;右边一人则是右手持剑相迎,同时左手持钩镶防备。最右边还站立着一人,很像是裁判的角色,左边另有几位围观者。图10是河南省邓县祈营出土的“三人对搏画像砖”。画面中的中间一位练武者身穿铠甲,身佩宝剑,正弓步立掌,赤手与左右二人搏斗。其中右边的一人在做跨步挥钺动作,左边一人则在格斗中有剑被击落而呈仰身翻倒状。

事实上,汉代的剑术活动不仅反映在普通大众生活中,其实更多表现为是王公贵族生活的重要内容。早在秦末汉初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典故中,我们就已经获得过如下重要信息:其一,项庄的舞剑其表象是为了助兴,因而属于娱乐的范畴。其二,项庄的舞剑应是一种剑术套路,而且是双人演练的套路,否则他和项伯二人的真正用心就不可能不露出一点破绽来。当然在汉代,从武艺中剥离出的剑术活动的文化意义,还远不止这些。例如,汉代规定文武百官上朝时可身佩宝剑,那应该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汉代文士也总是喜欢身佩一把宝剑而不管其水平如何,这里的剑应是一种社会尚武的时尚;汉代的道士也都开始身佩宝剑周游四方,他们的剑则是一种驱邪的宝物。[4]

除剑术活动以外,汉代武术的又一重要短兵是刀。特别是东汉之后,佩刀也成了一种舆服制度,而在军队装备中,则普遍有刀。图11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执刀盾肖形印拓本”。其印为铜质,印面呈正方形。所刻图案为一练武者右手持刀弓腰作准备击刺状,左手则持一盾,以为防护。图12是殷康辑《古图形玺印汇》著录中的“执刀技击肖形印拓本”。印面呈正方形,图案刻有两名练武者正各执一刀,弓步作相互技击的动作。

3 结语

总之,汉画艺术是现实主义写实和浪漫主义夸张的结合,它用艺术家的手法把客观存在和主观意念中的“形而上”的完美物质表现出来,使汉画艺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从上层社会的宴乐、起居,到下层普通劳动者的舞刀、练剑;从幻化出的神话仙人世界,到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细节;从天上到地下,从历史到现实,凡人间的各种对象事物、场景、生活都被汉代的民间艺术家所关照、描绘和创造。由此保存了汉代政治、思想、军事、科学、艺术及民间习俗等许多珍贵资料,这对我们全面地认识汉代社会,无疑具有极大的帮助。而汉画艺术中所蕴藏着的武术密码,仅仅是作者试图解析的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参考文献

[1][3]罗时铭.寻觅武术产生的历史足迹——兼谈中国武术的概念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38-41.

[2]刘秉果.中国体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7.

武术艺术化 篇7

1 艺术认知功能的解析

1.1 艺术以“现实的生活”作为认知的对象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欣赏者可以从艺术作品中感知不同时期的生活情景、历史和现实。”[2]正是因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具有很大的真实性,因而具有很强的认识价值。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3]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就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这段话就告诉我们,“可以观”的《诗》具有认知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的作用,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是表明对自然现象认知作用。

“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5]在人们参与艺术活动过程中,在接触艺术及艺术作品的同时,会与“自然”、“社会”、“历史”、“人生”发生一种认知关系,即通过艺术,人可以感知和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可以感知社会的景象和动荡、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以及获得对人生的启示和感触。所以,人们通过艺术可以反观现实生活,在对艺术以及艺术作品进行赏析的同时,就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再度认识。

1.2 艺术以“感性的形象”作为认知的中介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的产物,其本身“凝固”着人类所创造出诸多的文化信息,例如“世界发展的一些规律”、“一些知识和原理”、“人的生存的各种关系”、“人的生存的美好和丑陋”[[66]]等都是艺术承载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想要被认知和被理解,必然需要通过“物化的形式”被表现出来,而“物化的形式”在艺术理论中所指向的就是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感性的形象。

“艺术离不开形式,但是并不是有形式的就是艺术。科学实验也有形式,但却不是艺术。艺术是用审美的形式传达出来的。”[7]只有是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才可以被称得上是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艺术化的形式是将人类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它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化提炼、加工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是再现和表现现实生活的途径。艺术家正是按照自己对现实生活、社会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认识为基础,“通过塑造具有审美意蕴的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而实现其认知的价值”[8]。感性的形象的存在,能够使人们在观赏艺术的同时,准确、有效地联想到艺术本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原本样貌(即事物的本原),从而达到重新认知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感性的形象,是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艺术认知的中介。

2 中国武术以“感知生活”作为艺术认知的目的

艺术反映生活,通过艺术我们可以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艺术认知功能是“满足人类认知需要时所发挥出来的具体效能,从艺术角度引领人人类反映世界、理解世界的具体功能、效用”[9]。中国武术也是源于生活,通过武术我们也可以认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规律等内容。在武术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习练和观赏武术可以对武术技击动作、技击方法、技击规律以及技击现象等内容形成的各种联想与想象,从而实现对武术外在的技术内容与内涵的文化内容的认知。这种认知,可以被认为是对现实世界与现实生活进行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真实的,其原因在于现实生活是构成艺术、艺术作品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艺术作品的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是因为具有了与之相应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内容物化,成为一种具体存在的样式。这种形式就是艺术表达的方式。任何艺术品都要有形式,离开了形式,它也就无法存在。”[10]所以,艺术最为直观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形式。通过“物化的形式”,艺术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意识等内容才能够被认知和被了解。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艺术的表现方式。譬如,绘画艺术以涂抹了颜料的纸或者布作为表现形式,雕塑艺术用木头或者石头、泥巴等材料所塑造各种形象作为表现形式,音乐艺术用某种的乐器或者发音器官发出音响作为表现形式,舞蹈艺术通过人体肢体充满节奏的律动所创造出的造型和表演作为表现形式。事实上,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物化的形式”。武术中的各种拳脚功夫、招式招法都是古代的武术拳家们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它们都是表现武术技击思想、反映技击生活、再现技击场景的“物态化”载体。从艺术学的视角来看,这些“物态化”的载体就是在各种类型的艺术中都普遍存在的“物化的形式”。通过这些“物化的形式”,武术内涵的思想、情感、意识等内容才能够得以被表现出来,也只有通过这些“物化的形式”,作为现实生活反映的武术才能够被认知。

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言,“感性的形象”是艺术表现最为有效的手段。武术也是通过“感性的形象”来实现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搏击格斗现象的表现,这种表现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而是运用艺术化表现方式来实现的。武术中的各种感性的形象就如同艺术化的形象,即“艺术的形象“。正是通过感性的艺术化的形象,人们才能够获得对武术所反映的技击生活和现象的认知,获得对武术所表现出的技理的技法的认知,获得对武术所蕴含原则和规律的认知,获得对武术所具备的美学特征的认知等等。因此可以说,感性的艺术化形象就是武术的表现媒介,通过感性的艺术化的形象,人们认识到武术所要反映和内涵着的一切内容。

可见,中国武术是以“感知生活”作为艺术认知的目的。通过习练武术,习武者可以实现个体与自然的沟通,感受宇宙的变化,实现对自然规律和现象的认知,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通过观赏武术,观赏者可以看到的是各种充满攻防技击含义的武术技术技法,这些历经了无数的武术拳家们艺术化的创造之后的技术技法就如同一种“技击的语言”,向观赏者诉说着一个个格斗技击的故事,向观赏者呈现出一个个格斗技击的场景,使观赏者真实的感受到一种技击的生活,或者说是生活中的技击。正是因为武术源自各种技击的生活,所以,通过对感性的艺术化的形象,武术可以引发起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搏击、格斗等现象的联想,从而获得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搏击、格斗等现象的感知。这就是艺术能够再现生活的表现,艺术能够使人感知生活的表现。

3 中国武术的艺术认知功能之体现

中国武术是以感性化的肢体动作为艺术化的形象,使审美主体在对其进行欣赏时形成对武术本质和内容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因武术演练者所呈现出的表演而引发的各种想象和感受,其本质是对武术表象展开的更深一个层次的认知。其中,各种武术技术动作和方法是作为审美主体进行认知活动的客体而存在的,而客体只是一种艺术化的形象,客体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级的东西才是主体所要认知的内容。于是,中国武术形成了与艺术相同的认知功能。

3.1 “道法自然”的中国武术能够使人实现对自然的认知

任何艺术都源自现实,来自于人类所存在的这个自然世界之中,因此,各种被称为艺术的事物也都无不以自然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本原。那么,任何艺术就必然是以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或“确有其事”的客观现实为“源像”[11]的。对于艺术而言,它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客观存在的“源像”。艺术的形象就是艺术家对“源像”进行艺术化处理和加工之后的成果,它是对某种事物客观存在方式进行主观描述的结果。通过对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各种艺术形象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中对艺术形象所“隐喻”的“源像”进行把握,从而实现对自然世界的认知。

“道法自然”即是以“自然”为原形,对其进行效法和效仿。在中国武术中,“道法自然”具有着双重的涵义。

其一,“道法自然”包含着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特殊行为的效仿。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中国武术中的各种技术技法,是具有着强烈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化形象。这些艺术化的形象是源自现实生活,是以现实生活中各种格斗和技击的行为活动作为“源像”而产生。古代的武术拳家们往往习惯于将现实生活中的打斗行为创作武术技术技法的基础,通过提炼和加工,总结和归纳最具规律性和代表性的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并以此作为武术套路的构成元素不断地繁衍和发展。这些具有攻防技击涵义的技术动作,或许更多的倾向于表现攻防技击的意识,与真实的打斗动作存在着差异。但是,对于观赏者而言,通过对“虚拟化”表演的观赏,他们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技术技法所具备的攻防意蕴和技击内涵,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这就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是观赏者对武术技术技法所蕴含的攻防格斗景象的认知过程,是观赏者透过演练者的肢体行为获得对武术技击认知的过程。

其二,“道法自然”还包含着对自然规律和自然万物的效仿。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崇尚自然”的文化精神。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人倡导顺应自然,他们是在遵循宇宙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去改造客观世界,并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刘纲纪先生在谈及“崇尚自然”这一文化精神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时,曾经这样指出:“恰恰是庄子这种身与物化,‘乘物以游心’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想象力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把自然美化人间化、现实化了。”[12]中国武术也深深受到了这种文化精神的影响,即在“道法自然”思想指导下中国武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例如,武术拳家们在创拳时非常注重对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包括动物、植物、天象等等)的模拟和效法,常常取其姿态、动作、神情,并依据人体运动的规律,结合技击方法的需要,演化出诸多形态的武术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

此外,武术拳家们在论述拳理时又往往以自然界的现象和运动规律来作说明或比喻。例如,太极拳论中的阴阳辩证之理,八卦掌拳论中的八卦卦理与卦象,形意拳论中的五行相生与相克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武术崇尚“师万物,法天地”,从大自然的生化衍变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将自然界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都融入武术的拳法招式之中。因此,当审美主体对武术进行艺术赏析的同时,可以通过武术拳法招式的形态与变化实现对自然的亲近,获得对自然规律的心灵把握。

3.2 “美感于心”的中国武术能够使人实现对“美”的认知

美,作为艺术的关键,是艺术存在的标尺。艺术表现出的美,是艺术家们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进行的能动性创造的表现,它是“人的对象化活动”[13]的结果。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艺术的美是通过特定的形象来表现和呈现的,它生成于在审美主体的内心世界。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武术具备着审美特征已经是武术学界普遍认同,是已经被予以定论的学术论断。当观赏者在对武术表现出的各种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进行欣赏的过程,也就可以看作是在对武术的艺术美进行认知的过程。

武术表现出的动作美可以使人获得对形态美的认知。武术中的各种技术动作塑造出多样化的武术造型,这些动作造型、姿态通过演练者的肢体表现为不同的身体形态。如“华拳技法理论中认为‘五体称,乃可谓形之备’,一个动作要做到‘方中距,圆中规,目中绳,平衡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四肢,躯干要均衡匀称。‘弓、马、仆、虚、歇、拳、掌、勾’犹如‘永’字八法,点、横、竖、撇、撩、挑、折、勾。”[14]这些技术动作所构成的各种武术造型、姿态无不具备着鲜明的美感,各种形态之美也随之而生。比如“提膝勾手亮掌”犹如青松挺立,“仆步插掌”恰似潜海寻珠,“仰身平衡”仿佛睡卧云海……各种优美的武术技术动作都可以使得观赏者产生对这种美的形态的联想。

武术表现出的劲力美可以使人获得对力量美的认知。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谈到:“武术用劲,并非暴劲,乃以意使劲,五灵沉着,气归丹田,刚柔相济,是为武术上之劲!”[15]可见,劲力是中国武术技术技法的显著特征,也是历代武术拳家习武练拳时尤为注重的修行内容。武术中劲力与劲法是多样的,例如,太极拳中有“掤劲、捋劲、挤劲、按劲、採劲、挒劲、肘劲、靠劲”,八卦掌中有“纵横劲、圆弧劲、螺旋劲、争裹劲、拧劲等”[16],查拳中有“竖劲、横劲、螺旋劲、明劲、暗劲等”[17],八极拳中有“十字整劲、沉坠劲、缠丝劲等”[18],炮捶拳中有“冲撞劲、撑踏劲、蹦顶劲、抖戳劲、劈砸劲等”[19],醉拳中有“沾劲、贴劲、钻劲、引劲、切劲、领劲、提劲、沉劲、借劲、发劲等”[20]。这些劲力、劲法或是表现出阴柔之美,或是表现阳刚之美,无不使得观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丰富而多样的力量之美。

武术表现出的节奏美可以使人获得对韵律美的认知。在武术中,节奏不仅表现为动静快慢的相互转化,还表现为各种技术动作之间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等变化。武术的节奏之美,是指在不同技术动作的相互转变过程之中表现出来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美感。有学者指出:“节奏的核心,就是韵律完美的结合。”[21]也就是说,鲜明的节奏变化才会令武术的技术动作产生韵律的美感。在演练过程中,演练者对于动作快慢、高低、轻重等尺度的表现与衔接是决定套路演练水平的关键。例如,南拳中的动作速度快速,幅度短小,劲力勇猛;太极拳中的动作速度舒缓,劲力缠绵;长拳中的动作速度灵活多变,舒展大方,这些不同的节奏表现出不同的韵律之美。观赏者在用视觉感知演练者的节奏变化之时,完全可以体会到那种韵律的变化,实现对韵律美的把握。

武术表现出的神韵美可以使人获得对意蕴美的认知。“意蕴美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追求美的重要特色。”[22]在武术的演练过程中,武术的神韵之美是意境美的重要表现。对于一个技艺高超的武术演练者而言,他们的一拳一脚、一招一式都是充满着神采和神气的。这使得任何一个动作体现出“形神兼备”、“神随形转”、“形随神动”的完美统一,从而令整个套路演练协调而富有生气。例如,武术中强调的“静要有势”,即是指“定势要透发神采、生动活脱,体现静中寓动,静若潜鱼。不仅是眼睛要贯注,更要有内在的情绪和意念的支撑。怒在其心,含而不露”[23]。所以说,充满神韵之美的武术技术动作能够使观赏者透过肢体的律动产生心灵上美的感染,感受到其内涵的技击思想和情感,从而体味到武术技术动作内隐的深长的意蕴之美。

可见,“美是武术的灵魂,美是武术的化身。武术更是一种美的艺术”[24]。通过对武术美的欣赏和理解,可以令观赏者感受到各种类型的艺术美,从而唤醒人们对各种美的回忆、理解和想象,最终获得对“美”的认知。

3.3 “尚武崇德”的中国武术能够使人实现对“善”的认知

“尚武崇德”的习武观是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一个典型特征,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礼崇德”这一文化属性的一脉相承。武术之所以能够实现对“善”的认知,这与中国武术自身的德育功能密不可分。“善”往往被看作是道德评价的标准而存在的,所以中国武术在对人施以德性的教育过程,就是在向人们灌输着“善”的理念,引导人们行“善事”、做“善人”,这无疑也就是在武术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对“善”的认知。

在传统武术的技艺传承过程中,“群居式家族生活方式是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25],由此形成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承关系就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强调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传统武术在传习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诸多的规范和礼教的内容。例如,在师徒关系中存在着徒弟对师父权威的尊崇,在各种拳术门派中存在着对各种戒律的恪守……这些都成为了对习武者道德约束和教化的内容。由此,就使得习武者在武学修行的过程中形成了“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等伦理观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行侠仗义”、“扶弱除强”、“谦和礼让”等道德品质。可以说,习武者在习武的同时,自我的人格与情操也会受到影响,“善”的认知也被不断的提升。

在武术的技术技法之中也蕴含着人们对“善”的追求。例如,太极拳中的技术动作以“舍己从人”、“随曲就伸”、“引进落空”等作为技术技法的运动原则,主张运用巧力化解或消解外力,而不提倡用拙力、蛮力正面对抗外力;八卦掌以“圆弧”的运动方式作为技术技法的表现和典型,通过巧妙灵敏的掌法、步法来削弱或抵消外力。这些都表明武术的技术技法并不崇尚直接的对抗,不崇尚打击对方,只要保持自身能够处于安全、无危的境遇即可。这些足以表明武术的技术技法表现出“善”的特性。

此外,武术中“和为贵”的技击观也是一种“善”的表现。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虽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但是中国人一直认为‘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故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26]在武术技击的实战运用时,并非是以打击对手或者伤害对手为目的,而是以“点到为止”的方式制服对手或者令对手无法继续制造出更近一步的威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武术拳家们在进行切磋时,彼此间相互出招几个回合后便相互拱手,在他们心中对于彼此的功力已经了若心间,功夫造诣孰高孰低已见分晓,无需非要像拳击比赛那般斗个血流满面或者一方倒地之后再决定胜负。

武术艺术化 篇8

1 武术套路的美学分析

我国武术源远流长, 传统武术有着古朴遒劲的武术套路, 而近代武术发展趋向于精彩炫目, 但是整体而言其都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武术发展到现在还被人们所喜爱, 不仅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同时人们在演练武术套路过程中, 会锻炼自己的身体, 给别人以美的享受。武术的主要内容就是技击, 而运动形式多是用套路和格斗, 而且武术重视内外兼修, 在进行武术套路运动中, 讲究动静结合的节奏变化, 通过起伏转折把各个动作相互联系起来, 在套路布局上采用虚实之间的变化, 最后让整个动作过程达到形神结合, 做到心到、眼到、气到, 让动作一气呵成, 完美协调。

2 武术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分析

2 . 1 武术套路具有形式美的特点

演练武术人员, 其每一套动作都有形式美, 但是其对演练人员有一定要求, 例如:无论年龄多少, 表演者一定要有矫健的身体, 所有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这样武术套路才会给欣赏者以形式美。武术讲究物体匀称, 所有动作在演练中必须一气呵成, 精准到位, 把原人类的捕猎和劳作表现出来, 例如:形意拳, 其就是对一些动物的动作进行模仿, 还有太极拳, 有些动作如猛虎下山, 有些动作如山岳耸立, 模仿的惟妙惟肖才, 体现出了武术套路动作的美感。除此之外, 套路演练中合理的搭配服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后动作和使用的器械合二为一, 再把招式融入到其中, 进而形成统一的风格, 在选用的武器中, 一共有十八般武器, 这些都是原始人类用于保护自身和捕猎所用的, 但是现在演变成表演的器具, 而且经过了精密的制作, 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只有这些还不够, 对整个表演结构要编排精巧, 就如同一篇文章一样, 分清主次, 搭配合理, 有对比和呼应的套路, 把形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2 . 2 武术套路具有劲力美的特点

武术发展源于远古人在生活中的打鱼捕猎的动作, 到现在其中的技术击打性已经减弱了很多, 但是还保留了踢、打、击、拿等一系列的攻防动作, 和原始的武术功能不同, 现在练习武术的人都注重力度和劲道, 例如:在练习长拳时, 就要求遵循劲力顺达的原则, 出手的时候不用带有太大的力量, 但是要保持动作的流畅性, 对于到了着力点位置, 才应该把劲道发挥出来。再如太极拳, 其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手法, 在表面上看太极拳软弱无力, 但是实际中其会绵里藏针, 后劲无穷, 其练习要点要掌握推、转、按、靠等方法。在实战中会利用自身肌肉的感觉来对对手使用的力度进行判断, 然后再借力、用力、打力, 从而攻敌制胜。但是现代武术在这些基础之上, 有增加了一些具有观赏性的表演性动作, 让武术更具有时代的魅力特色。

就拿抡臂砸拳的接“弧形步”进行分析, 其动作要领就是先沉重后轻快, 让整个劲力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变化。一般演练者先会绕圈打旋, 把落叶一样的轻旋感觉体现出来, 然后进行上步拍脚, 这一套动作响亮而有力, 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非常强烈的震撼, 同时在表演完之后, 会让人久久不忘, 在这方面动作的劲力和艺术不产生矛盾, 在所有的武术套路中, 使用力量可以很好的展现武术的劲力感, 然后间杂着柔弱, 以及轻曼的动作, 进而让整体的武术套路刚柔并济, 力道和美感完美结合, 整个动作浑然天成, 表演后人们会有一种羡慕和学习的心里。

2 . 3 武术套路具有节奏美的特点

武术套路运动过程中, 一招一式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其和前后的动作都有连贯性, 而且整套动作表演下来, 会体现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在武术套路中, 有些动作具有重复性, 而且在形态的变化, 动作的转换上都有一定的停顿, 整体而言, 虚实相宜, 舒缓有度, 体现了很好的节奏美。例如:在武术的长拳中, 其在出拳时讲求拳绵绵不绝, 动作像蚕抽丝一般, 这些都体现了动作的轻盈性, 但是如果演练的是短拳, 短拳就讲求气势滂沱, 很好的展现出爆发力, 长拳和短拳转换时, 其会有一定的停顿动作, 然后在一瞬间完成动作的转折。缓如鹰, 快如风就可以说明动作之间的快速变化和转折。武术动作都以快为主, 慢为辅, 整体编排互补, 进而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3 武术套路所具有的艺术性分析

3 . 1 展现出一定的艺术氛围

在进行武术套路的演练中, 其不仅仅只有外面的动作架子, 其还在于对内的修养, 同时练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好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变化。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有些观众看到的套路似乎杂乱无章, 但是这是演练者精心设计的, 保证整体的协调性, 给人们营造出非常和谐的艺术氛围。在当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 武术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 建立和谐的价值观。对很多武术套路的研究中发现, 其动作要领都是强调自然规律和人的目的和谐统一。在演练动作中, 不会出现生涩难练的, 都是整体和谐统一, 步调一致, 演练起来灵活潇洒, 非常富有节奏性和和谐性。如果武术套路所追求的是超出自然规律的, 那么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除此之外, 武术还对内在的神韵美有所追求。在武术历史发展中, 历来武术大家都讲求内外兼修, 形神兼备。虽然很多武术已经分成了很多支派, 在表面上有很多审美区别, 但是在气与神的和谐统一方面却从来都没有变过, 通过练习武术不仅强身健体, 而且还可以把体与魄达到相互融合的状态。

3 . 2 具有民族艺术价值

武术动作虽然千变万化, 而且还讲求以心行气, 同时要以气运身, 这种内外兼具的方式让练习者感到妙不可言的美。武术套路本身非常重要, 其是武术在形式上的一种展示, 但是很多演练者不仅对动作和招式进行修炼, 其对武德也非常重视, “德心、德性、德行”三者在练习者身上都有体现, 而且其非常重视, 没有武德再好的武术本领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赞许, 和为人处世一样, 都要忠孝父母, 端正无邪, 和人为善, 这些都体现出了人们的性格特点, 因此, 说武术体现出了民族艺术。例如:在演练太极拳中, 其就有中和之道的原则, 这对人们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非常好, 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东西, 但是确实不可或缺。

近些年, 这些潜在的价值也充分被人们所认识, 希望在以后的发展中, 会将其继续扩大, 继续传扬。武术套路运动这种自强不息的运动精神, 也很好的体现了我国积极向上的民族艺术, 在现代社会中, 竞争非常激烈, 人们在精神方面有很大压力, 导致内心世界出现问题, 甚至有大部分人常年都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 针对这些情况, 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放到武术练习上, 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 其中不仅具有攻防意识, 而且还蕴含了一些哲学思辨的动作, 在长期的演练中会给人非常多的启示。武术这门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是却高于生活, 可以利用练习武术的过程, 来重新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 找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而在正常的生活中, 又会对武术产生一种新的向往, 或者对武术有一种新的创造。武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 如果人们都太生活化会导致功利心增强, 如果太艺术化就不可能让人们对生活进行再次回忆的创造。

4 结语

在现在对演练武术的评价系统中, 美学价值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多, 因此, 对演练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发展, 武术这门艺术也会重新焕发新的光芒在以后的时间内, 希望热爱武术的人们在演练过程中, 继续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谢晓清, 谭飞.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研究[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5, 7 (5) :85-87.

[2]董逢伟, 张河水, 段丽梅.普通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可行性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2) :134-136.

[3]曾世华.2010—2013年中华武术套路研究的动态及展望[J].体育学刊, 2014 (1) :139.

[4]朱永光, 孙维国.关于武术套路教学采用高效模式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139.

[5]侯建斌.武术运动的竞技特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26) :138, 140.

[6]赖浩宇.浅谈大众传媒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J].华人时刊 (下旬刊) , 2014 (2) :174.

武术艺术化 篇9

《狗娃闹春》的艺术结构清晰合理,采用了三段体结构体式,这是表现叙事类作品的思想立意最适合的途径,即A、B、A的模式,有道是“结构顺畅,前景可观”,编导充分的考虑到舞蹈的选材和内容,其动作、调度、音乐等都按照创作意图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布局,十分清晰的展现了舞蹈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

一群“狗娃”于较暗灯光背景下由舞台的多个方位出场,模仿小狗欢腾跳跃的动作,以动开篇,直截了当的切入主题,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些身手不凡的狗娃。根据情绪需要编导选用快板的音乐,这些武林高手个个耍枪弄棒,武打的动作性极强,把整场气氛烘托得欢快热烈。“山上飘来个小妞妞”为舞蹈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也是整个事件、情绪、风格、形象、人物关系得以深化的关键部分,在作品中占有较大的篇幅,其中群舞与组舞的交替出现,舞台调度的均衡布局,武打和舞蹈动作的精心设计,悠扬清脆的儿歌加之配合武打的特殊声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接着“妞妞”精湛的技艺表演,引发了作品的高潮,也博得了全场的叫好,成为整个舞蹈最激动人心的点睛之笔,篇幅很短,其场面却给以观众很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舞蹈的结尾部分用再现的方式,呼应开头欢快热烈的气氛,威猛洒脱的武打动作使整个气氛“更上一层楼”,最终狗娃们一个筋斗“吸腿仰卧”,而“妞妞”则摆出“金鸡独立”的造型结束了整个舞蹈。

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已成为舞蹈艺术发展的主流。就目前所看到的作品,儿童舞蹈的表演形式相对单一,不外乎音乐舞蹈、儿童歌舞剧、儿童小舞剧等,《狗娃闹春》在舞蹈形式上进行了新的探讨,在舞蹈语言的运用上将中国武术与舞蹈很好地结合起来,生动的刻画了人物形象,并体现出高超的技艺。关于武术与舞蹈的结合,古已有之,杜甫就曾在《观公孙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以舞剑器动四方”,而这个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编导将武舞结合并运用在儿童舞蹈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舞蹈创编方面的非凡功力。狗娃们身轻如燕的转移腾跃,灵活自如的扑跌滚翻,妞妞与狗娃的对打更是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一招一式都很有讲究,糅合了舞蹈的艺术美感,以柔克刚,智趣幽默,轻轻松松打倒了一帮“狗娃溜子”。作品将武术与舞蹈、民俗与民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幽默风趣的故事性,又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性,内容打打闹闹、格调欢快,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又不失儿童舞蹈的风格特点,极大地扩展了儿童舞蹈的艺术视野,促进了儿童舞蹈观念的更新。

这部作品在编排上十分成熟,细节之处也不例外,如:“山上飘来个小妞妞”的清脆歌声传过来了,狗娃们四处寻望,面部表情自然可爱,造型和动作各不相同,大个的狗娃挤出头咧着嘴憨憨的笑着望着,另一个淘气的小狗娃拿着棍子朝他面前一横,‘大个狗娃不耐烦的把棍子推开时的表情和动作’,整个就是爱凑热闹、爱看稀奇的傻样儿。”再如“其中一个狗娃跪骑在两个狗娃的身上,仍然不停地张望,却不知妞妞已在身后,妞妞一脚踹到上面狗娃的屁股上,三个狗娃摔了个‘狗啃泥’,‘头甩动着慌慌张张到处乱找’也把狗娃着急的样子刻画的淋漓尽致。另如“妞妞将一群狗娃打得稀里哗啦,一只狗娃来回跑动,妞妞跑来揽住他的肩膀,他却浑然不知,当狗娃觉察后妞妞举拳要打,锋头一转她把花篮挂在狗娃的胳膊上,嘻嘻一笑,‘小哥哥练出真功夫’,手把手给狗娃摆了个造型,这个狗娃嘴巴一抿,竟然露出一个小酒窝,害羞的表情让观众忍俊不禁。”这些成熟的细节体现了孩子们深厚的表演功底,成功的刻画了舞蹈人物形象,同时,也体现了编导犀利的眼光和细腻的手法。

《狗娃闹春》以其清晰的结构,多元的形式,成熟的细节捕获了亿万观众的心,开创了新中国电视武术舞蹈的先河,也成为儿童舞蹈创编“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狗娃艺术团成立并走出国门进行巡演,让全世界的人民都为之赞叹,这一切的荣誉都是孩子们顽强拼搏的必然结果,也祝贺他们!

摘要:《狗娃闹春》是一个集少儿武术表演、舞蹈为一体的节目,参与演出的17个娃娃都是自小习武的“武林高手”,演出中他们扮成狗娃耍枪舞棒,表达了少儿对新年到来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春天生机盎然,呈现的是“春意闹”的意境。这个节目动作性极强,既有真功夫的武术表演,又有幽默诙谐的情节,使其成为极具狗年特色的春晚节目。

上一篇: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下一篇:产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