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

2024-09-28

在职教育硕士(共12篇)

在职教育硕士 篇1

在职教育是一种针对在职人员的教育活动;是为了提升在职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而开展的教育与学习活动, 一般指在职人员以员工的身份在上班时间或个人业余时间、部分上班时间及脱产时间参加的单项或综合性教育学习。

在职工作人员在社会中的地位独特, 既是各种形式产品的生产者, 又是各类产品的消费者;既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资本与力量, 又是社会细胞家庭等的支柱;既是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 更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助推力。我国自古代以来就对此重要性有深刻认识, 有技与道两类内容。在职教育现代表述大体包括单项技能培训、在职学历教育、在职非学历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在职单位与社会通识性教育等;也可用在职职业教育或在职人员教育来进一步明确其内涵。

在计划经济时代, 整个国家类似于一个超特大企业, 存在着社会由国家来办的情况。工作与保障覆盖到了每一个人, 在职教育也全覆盖到了每一个工作人员, 强调螺丝钉意识, 技与道并重, 将其分为职工教育与干部教育两部分, 对当时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到强大助力的作用。计划经济的优点在于能有效集中力量办大事, 缺点在于民用科技创新不如欧美日。

逐步转成市场经济的三十多年里, 公务员、国有事业及国有企业人员 (体制内人员) 沿用计划经济时代在职教育模式, 而民营中外合资营利与非营利人员 (体制外人员) 在职教育在相当长时间里国家未予足够关注与支持。

当前, 体制外经济与人员比例不断增加并早已过半。新单位在职教育工作分化很大。新经济单位大多只考虑眼前利益:有一些尤其是外资及大型民营中资企业出于提升其自身生产与科技含量和团队建设考虑及总部传统而设有专项在职教育细目, 大多也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更多的尤其是中小微单位由于自身实力弱无力承担在职教育费用而不开展该工作, 进而无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 只能提供些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及通过更低的反复价格战模式勉强维持存活, 导致更无力培训员工的恶性循环出现。自由职业类群体内部重视差异也非常大, 其既有高端专业人士, 更有初级劳动力。我国当前遇到的大量环境污染、较高失业率与旧有粗放型增长水平低且无以为继等突出问题与在职人员教育未能高效开展和该教育、学习体系未能及时转型有很大关系。

而原体制内单位, 在职教育细目仍在, 工作也仍在开展;但由于社会发展迅猛, 原有课程明显滞后, 出现了课程跟不上需要的状况。各自对口培训单位虽也努力改变状况, 但毕竟每一方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出现了原体制内的用人单位不满意现有在职教育体系与实际需要脱节却无可选择权、员工不满意培训内容、课程对自己工作帮助不大、指定的外部培训方虽有努力但单个单位无力完全满足新时代在职教育对提供方的高要求及需求本身不断快速改变的尴尬情况出现。

在职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力。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指出人在各类生产过程中是“可变资本”、“活资本”,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新经济理论则称之为人力资本, 转入了可量化阶段, 并被用于对一些当时的经济现象谜团的解释与后续对单位与社会的总资本进行测算和探索指导在职教育培训投资。

在职教育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稳定、幸福感、满意度与社会成员综合素养等功能。十八大后, 政府职能调整速度明显提升, 强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突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行政活动中的道德主线;强调提供公共类服务与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与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作用。

从外表上看目前在职教育领域存在着当前体系不再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变革;缺乏系统解决问题的思维;缺少工作抓手和具体办法。从深层次角度看实质是经济基础深刻改变而原在职教育体系未能及时转型所带来的种种不适与问题。当前的社会发展与转型急需在职教育解决如下几项问题:

一、推动经济增长

这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两部分。当前, 以往的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着增长两大引擎都到了调整期 (1) , 需要出现新的增长模式;而粗放式增长的经济模式与结构必须得到调整以达到民众日益增长的对更高生活水平的期待。

如何让在职人员跟上经济、产业的发展与转型, 为保增长调结构做好合格工作人员储备与调节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 无疑在职教育是一条无法替代的主要途径;同时在职教育外部提供方行业的崛起与成长也是经济增长及新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稳定与发展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去落后产能的艰巨任务, 社会稳定首先体现在解决就业这一突出问题。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容纳的就业人口普遍在70-80%左右, 美国在2010年时就已达到了81.2% (2) 。我国最新数值在50%左右, 可见我国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还有巨大潜力, 推动在职教育与培育外部提供方行业成长无疑是这个潮流中重要组成部分。

在职人员在社会中承担多重角色, 若未能妥善安置从细微处影响家庭这些社会组成细胞, 宏观上则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冲击。若能在平时就注重在职人员教育提升其综合能力, 帮助其及时适应新变化跟上新形势, 增强其学习能力与自我适应能力, 无疑对可能不幸出现的下岗情况有较强的自救能力与意识, 有利于单位内部安置, 也有利于再就业及自主创业。

三、提升人员工作技能与思想认识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小视的, 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与思想认识可明显提升用人单位与社会的整体运转效率, 甚至会带来原有基础上的创新进而使效率更大幅度提高。

员工的工作技能与思想认识提升对员工自身所带有的价值及自身人力资本有大的促进作用, 在工资、福利商谈等领域具有了较强的议价能力, 一个员工人力资本与创造能力提升了意味着社会与其单位的总人力资本与创造能力也上升了, 这有利于我国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谋求在全球产业链中提升自己的位置、为所有国民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带来有力支撑。

四、提高人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是一种个人综合性的表现, 是其在特定时期所具备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与社会修为能力, 以及在对工作、学习、社会生活当中表现出的应变能力与所体现价值观念等。

经济与社会发展了, 人的综合素养也必须提高, 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并为社会后续的发展做好准备并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若综合素养未能及时提高, 后续社会发展就缺少基础与动力, 会固步自封。

另一方面在职教育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 当前的外部提供方既有原体制内的、更有原体制外新生的, 组织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职教育领域中参与方众多;具体内容与形式在员工与员工、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提供方与提供方之间等各种需求与提供的服务差异性非常大;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又从不同角度不断对其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受益方也是众多;显然是一个不断变化与不停发展的动态领域。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最终形成解决问题与推动发展的不可低估的合力极为重要。在这类复杂领域中解决众多问题, 合作治理显然是较理想与合适的方法。

从合作治理及服务型政府视角看, 则需要较好地回答下述问题才能设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重塑在职教育体系:

1. 在职教育目的是什么?

2. 在职教育的资金由何处来?

3. 在职教育提供方是谁?

4. 在职教育产生的收益归哪方?

5. 谁来最终评价及评价标准?

6. 服务型政府在在职教育中的定位、原则和措施?

在此谨作为抛砖引玉, 期待有更多研究者共同参加研究与推动在职教育领域中诸多参与方工作的转型与升级。

注释

1 余永定.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J].金融与经济.2014. (7) :4-7.

2 袁淑芳.中国的就业结构现状[J].青年与社会.2015. (13) :248.

在职教育硕士 篇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项目管理

工业工程

物流工程

在职人员工程硕士学位报考章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现有16个学院和132个科研机构,52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5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1997年开始招收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成为全国最早培养工程硕士的管理学院之一。此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硕士教育不断发展,并于2004年成为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领域硕士学位的单位。数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培养工程硕士2000余人,为工矿企业、建设及交通运输部门、行业和区域规划、各级和各类行政管理部门等领域输运了一大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南航是全国最早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的学校,时间是1997年。南航是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项目管理硕士学位的单位,时间是2004年。

一、南航工硕优势

★教育部电子注册,取得与全日制硕士相同的学位证书。★常州性价比最高的工程硕士,收费合理,学校品牌硬朗。

★名校研究生教育背景,让学员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建立社会精英阶层的同学关系,积累宝贵的高端人脉资源。

★该文凭可作为评定职称、岗位晋升、攻读博士、出国留学的学历依据。

二、招生领域及方向设置

1、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能综合应用工程技术及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和管理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10个):1生产与运作管理、2质量管理、3流程再造、4并行工程、5人因工程、6国防工程、7农业工程、8信息工程、9先进制造管理模式、10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项目能够进行策划、评估、设计、建设、收尾等项目生命期内全过程有效管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7个):1工程项目论证与评估、2项目风险管理、3项目信息管理、4项目投融资决策、5公共项目管理、6项目后评价、7项目合同管理等。

3、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能综合应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服务企业和其他新型企业解决复杂物流系统中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8个):1物流系统规划、2运输与配送管理、3采购与仓储管理、4物流信息管理、5国际物流、6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7社会物流与绿色物流、8现代物流技术等。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有基础课、学位课、方向选修课和实践课4种类型,总学分数不少于32学分。

四、招生对象及报考条件

1、招生对象

制造型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厂长、总监、机械工程师、生产经理、质量经理、物流经理、采购经理、信息主管、车间主任等人员。

2、报考条件

有学士学位的,具有3年及3年以上管理或工程实践经验(最迟于2012年7月31日前获得学位证书);无学士学位的,具有4年及4年以上管理或工程实践经验(最迟于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毕业证书);未达年限的考生,可以先修学分,待符合报名条件后再报名参加联考。

普通高等全日制毕业生、自学考试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远程教育毕业生等均可报考。

五、报考流程

1、报考时间:2015年6月20日-7月10日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步骤:

(1)注册基本信息;

(2)上传本人护照标准电子照片;

(3)填写基本信息;

(4)填写报考信息(报考硕士学位类别、招生学校、专业领域等);

(5)选择考试地点及现场确认点信息。

2、报名网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http:// 通信地址:南京市将军大道29号 咨询电话:(025)84895967 Fax:(025)84895967 联系人:杜老师*** 褚老师***

在职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科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对科学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在职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本文分析了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對策。

一、主要问题

我国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有六种类型:教育学院的继续教育、科学教育年会、科学教育网络平台、市区县及小学的科学教学过程、教材出版社开展的科学教师培训、小学科学教师国家级培训等。由于这些培训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较好的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有专业发展意愿的教师往往陷于孤军作战的尴尬境地,缺少同伴互助的专业发展氛围。

1.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尚在发展

一方面,科学教师的培训尚处于发展阶段,参与培训需要一定的资金,只有少数培训机构能够满足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科学教师的经济待遇不高,不能承担继续学习的费用。

2.继续教育培训与职前培养脱节

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由师范院校完成,缺少来自优秀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支持;继续教育的培训则多由教师进修学院来完成,在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师范院校的学术支持,职前职后存在脱节。

二、解决对策

纵观全球的科学教师教育,牛津大学制订了实习科学教师PGCE的专业化培训模式;俄罗斯注重发挥政策与法规的引领,制订了专门制度;加拿大政府建立全方位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系统,制订并实施一系列终身学习的政策。这些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发。

1.培训环境要富有人性化

科学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要尊重教师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在培训过程中要关心教师,了解教师,承认每位教师的价值优势,允许教师充分发表意见,从而使教师在一个富于人性化的环境中学习,发挥他们的自我导向能力,让他们成为培训的主体。

2.培训方式要灵活有弹性

为及时方便地满足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增强培训效果,教育培训部门还可以制订富有弹性的进修计划,向进修者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如进修的时间可长可短、场所可近可远、课程可多可少,不搞一刀切,使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进修方案。

3.培训课程要增强探究性

从高等院校开设的科学课程体系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分科课程较多,而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课程很少甚至缺乏。即使是分科专业课程,探究式教学的课程也非常少,作为补充,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要鼓励和支持课程教学改革,增强科学课程的探究性。

4.培训内容要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成效的高低取决于培训内容与他们面临问题的相关程度。对在职科学教师而言,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是他们优势的学习资源,他们非常善于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所以,在培训中无论采取讲座、研讨、自学还是其他方式,其内容都要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重视和引导广大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困难,并最终将学习的新知识或新技能迁移到日常教学实践中。

5.开发网上课程,进行远程培训

当今网络远程培训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育培训部门可以借助在线课程培训模式,开发有特色的网上课程,形成灵活多样的课程学习系统,与一线科学教师建立互动交流机制,方便职后小学科学教师通过电脑或手机等工具进行交流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使科学教师的课程培训实现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的问题,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可以通过改革培训内容、改变培训方式、开发网络课程等一系列策略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庆祥,乞佳.职前职后一体化背景下英国牛津大学实习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与启示[J].科技信息,2015(2):76-78.

[2]李宇辉.俄罗斯教师教育和继续教育法规研究[J].成人教育,2015(2):72-82.

[3]吴绍靖.加拿大继续教育经验及启示[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3):21-24.

[4]王晓晓.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5]王福华.科学运用成人学习特点更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理念[J].成人教育,2012(2):49-50.

基金项目:河南省卓越科学教师培育现状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2016-JSJYYB-138)。

教师在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 篇4

一、以发展为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

教师职后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是教师研修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要提升研修质量, 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研修一体”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相应学科、对应年级教材的知识结构确定, 只有弄清楚相应的知识结构, 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避免随机设课。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结合本区域教师研修课程实施现状, 立足教师专业发展, 在分析现象、归纳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借鉴与创新的融通, 逐步建构出区域教师“研修一体”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由年级、学科和跨学科三类课程构成, 并具体提出了每一类课程的研修目标 (图1) 。

“研修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以往单一关注问题解决的模式, 突出了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的“年级课程”, 增加了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学科课程”以及提升教师学习内驱力与综合素养的“跨学科课程”。也就是说, 课程体系不但关注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 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主成长助力。工作重心从关注“事”, 转变为不仅关注“事”, 而且关注“人”, 充分彰显了一线教师在教师职后教育中的主体性, 且符合“研修一体”背景下区域教师职后教育的质量观, 即合规律性、合需求性、合发展性。

二、以需求为导向, 准确定位课程

课程体系明晰后, 开展教师需求评价、准确定位课程是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体系的宏观框架之下,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每学期均组织开设百余门研修课程, 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对于教师来说, 课程的开设不仅完善了分岗位、分学科、分学段、分层次的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体系, 同时构建起相应的研修目标与课程体系, 使教师的研修课程主题更聚焦, 大大提高了研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连续性发展。

以往的教研优势在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劣势在于问题的解决呈散点式分布, 就问题说问题, 缺乏整体建构, 不利于教师发展。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 在推进“研修一体”的进程中, 小学数学学科课程设计者深入一线, 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开展需求调研, 发现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掌握情况, 讲授内容出现重复, 学生不感兴趣;有的教师对本年级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不清晰, 讲授内容越俎代庖, 超越课标的要求,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基于此, 小学数学学科课程设计者依据课程标准整体设计课程, 每学期开设一门课程, 分别为小学数学学科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代数思想的研究, 每门课程下设六个子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先将每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具体化, 然后将一至六年级的教学目标纵向梳理, 使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及与前后年级教学目标的衔接, 准确定位教学, 使教师研修课程系列化。

三、以问题为切入点, 丰富研修资源

任何课程改革的推进都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 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也不例外。准确定位课程之后, 重中之重就是课程资源的建设。在“研修一体”背景下, 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有效的资源来提升研修的效能, 是对每一位课程设计者提出的新挑战。区域研修课程设计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实现了课程内容选择从单一向综合的转化。

通过梳理众多的实践案例, 课程设计者从问题入手寻求解决方案, 改变以往“以教材和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单一格局, 进行“教材和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三种内容取向的综合。在课程资源视域下, 突破以往长期固守的教材概念局限, 越来越重视教学预设资源、动态生成资源、场馆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培训者及学习者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1.深度开发培训者资源, 凸显对教师需求的引领

培训者团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 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 研修课程的质量必将受到影响。2011年, 中小学书法课被确定为国家课程。课程设计者在认真领会上级精神和学科要求的同时, 对本区书法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 发现绝大多数书法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十分严重, 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极为薄弱, 无法满足书法教学的需要。基于此, 小学书法学科的课程设计者与故宫书画教育中心的专业团队合作, 组织开展讲学、参观、实践等指导活动, 涵养教师的专业素质, 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2.关注学习者自身资源, 实现其个体经验的重构

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具有成人学习的特征, 他们透过经验、对话和反思不断生成知识。因此, 知识的生成是教师学习作为成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结果体现, 而基于灌输机制的预设培训则无法体现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学习的建构性, 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 (1) “北京市西城区骨干班主任自主发展专题研修”的课程设计者认为, 教师经验即课程资源。基于这种资源观, 课程的组织形式以分享、对话、互动、反思为主, 学习者通过学习,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 自主建构解决学生问题的“小理论”, 两步九环节“我的教育公式”就是其中一例 (图2) 。教师个体经验的重构凸显了生成性这一特点, 使研修不再是他人“输血”, 而是自身“造血”, 研修效果不言而喻。

3.重视开发利用自然、社会资源, 涵养教师的文化素养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教师研修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3) 。随着“研修一体”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课程设计者逐渐打破“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的壁垒,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汲取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中学历史学科开展历史寻踪活动, 参观国家博物馆, 重走什刹海, 考察利玛窦及外国传教士墓地;小学综合实践学科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遍访北京的博物馆及人文与自然景观。教师们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 不仅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 获取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的知识, 而且从中体悟到规律是不可违的, 并将这种认识迁移到工作和生活中。教师们在社会资源的摄取中, 感受着不同社会资源所蕴含的人类智慧和人类文明, 涵养了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与品位。

4.灵活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 开发教师学习新路径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等特点, 对于延伸感官、扩大研修规模和增强研修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网历经十几年的资源积淀, 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有的课程设计者挖掘教材中存在的“空白”,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网址, 推荐网上下载的文献, 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有的课程设计者将西城区教育研修网作为资源平台, 组织教师开展主题研讨, 利用视频案例资源进行网络研修, 分享教学设计、课件及研究成果;还有的课程设计者充分发挥常规研修和网上研修相结合的优势, 为教师校本化和个性化的自主研修提供便利。

四、以高质为追求, 转变研修形式

课程资源的开发为研修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实践中, 区域教师研修形式的运用正悄然由“灌输”向“参与”转化。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 课程实施者也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 打破了全程单向传递知识的格局, 凸显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习者的实践。涌现出以满足教师多元化需求的“三结合”参与式研修模式。一是“集中研修与小组学习及个人自修相结合”模式, 充分彰显教师的主体地位, 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合作、专家专业引领, 实现自身发展;二是“区级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模式, 具体表现形式为“区校联动”, 区、校就一个主题开展研究, 基于教学现场, 走进真实课堂, 协力研究促发展;三是“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模式, 采用“课例研究”“视频案例”“网上研讨”等研修方法和手段, 实现真实虚拟融通, 促进教师深刻反思。

研修形式的转变, 遵循教师学习的特点, 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互动参与, 增强了研修的吸引力、感染力, 从而实现了指导者与学习者的对话、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学习者与文本的对话、学习者与环境的对话, 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动力, 提升了教师学习的自主性, 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研修形式的转变还促进了碰撞、分享、生智的团队合作, 生成了多元、转化、建构的学习方式, 使教师在不断的反思、研讨、总结中, 拓展了自己研究的深度和研讨的广度, 提升了研修质量。

本文基于实践, 从构建课程体系、准确定位课程、丰富研修资源、转变研修形式四个方面, 梳理了“研修一体”背景下, 区域教师职后教育课程的创新经验。之所以称其为创新, 是因为在由“教研”和“培训”向“研修一体”转化的过程中, 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常规戒律, 而创新的本质就是突破。这种突破的立足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种突破的载体是课程, 这种突破的意义是探寻教师职后教育的专业化。

注释

1 朱旭东, 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 2013 (3) :1-8.

在职教育硕士 篇5

近年来在职硕士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在职研究生报名人数也逐年增多,特别是想自我提升的,工作遇到瓶颈的有志人士都选择了在职读研的方式为自己充电,至于复习计划及复习策略上,可参考的资料和研友们的建议比比皆是。只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脚踏实地的走,成功都是有很大希望的。在此,针对我们在职考研的特殊性,我把涉及到的一些技巧性的经验记录下来,供有需要的朋友们参考。

一、确定是否本单位不让报考,即报考后如果上线的有关政策,收集前人(本单位以前如果曾经有人报考、辞职考研成功的话,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经验。

二、选择报考学校,这是关键所在,一旦报错学校,以后追悔莫及。以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名校大多非常看重在本单位报考,录取阶段发现问题都会毫不留情拒绝录取。名校以外的`学校相对松些,如果上线,就算和研招办老师坦言自己不是在本单位统一的情况下报考的也无所谓,有些学校甚至直接将调档通知书在复试的时候交给考生,让考生自己去搞定档案的事情。

三、全力以赴,迎接考试,其间可以稍微向外界透露一点风声,好让“公仆”们有一点准备,切忌不好太张扬,否则一旦上边知道,轻则找你谈话,重则委你以重任,让你无法静下心来复习。不要宣扬,以免树大招风。

四、参加完考试以后,如果感觉还可以,就要开始为后面作铺垫了,搞好和领导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必要的时候要见机行事,该表示的就不要吝啬了。

五、分数出来以后,如果没上线,封锁一切消息;如果上线,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拜访报考学校的老师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情况下,知道分数线后,分数不高的考生们一定要密切关注调剂的问题,想对策,这就要看自己的本领了。

六、档案问题。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在确认单位不会放任的前提下,最好的办法是:看准人,想尽一切能想的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靠运气的。

在职考研,除了一些基本的为考试做的复习准备之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麻烦和矛盾,这就需要研友们用足够的智慧和能力一一化解。最后,祝愿所有考研人士梦想成真!

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目前,绝大多数在职者均选择在职研究生的途径获取学位,这个比例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提升的态势,所以,在职研究生的教育问题已不容小觑,对于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确保在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质量,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在职研究生特点

一般而言,在职研究生和在校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便是学习方式和环境的区别,其特点主要包括:(1)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指标较低,且学习形式多样,利用自学或进修班的形式学习相关课程,或是入校不离岗,实现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2)在职研究生均是为了未来工作发展考虑,得以谋求更高的学位和学历,所以其目的和动机与学习背离,导致其学习态度并不如在校研究生,部分人是为了职称,部分人是为了学位证书;(3)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精力和时间均不充裕,若是学习与工作存在矛盾,普遍选择让位于工作。在职研究生普遍为科研骨干、经营骨干、主要管理骨干,所以在读期间还要完成工作赋予的诸多任务,对学习教育造成影响;(4)就目前在职研究生的现状而言,他们已经适应了不断在实践中学习,而且很多在职研究生离开学校很多年,很难短时间内适应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对于遗忘的学习时期的知识结构,依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弥补,方可跟上学习进度。

二、在职研究生的主要问题

1.学习年限长

如果难以将工作量和学习知识集中于某一时间,那么将会对在职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精力造成浪费,对导师而言也是一种痛苦,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职博士研究生通常5-6年方可毕业,甚至有的更久,部分博士由于难以满足学术要求不得不放弃学业。

2.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在职研究生的专业和背景均不同,年龄差异也很大,参差不齐的基础使其学习质量也有显著差异,从而暴露了诸多非专业基础的在职研究生弊端所在,从而为在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问题。

3.专业基础和目的性不匹配

一般而言,在职研究生均为半脱产学习,因此将会丧失大量的科研和学校时间,同时没有深化自身知识,主要是由于学校、单位两头跑导致的。其次,诸多在职研究生学习动机并不单纯,仅仅为了更快的拿到学位和学历,功利性极强。目前在职研究生的年龄跨度在35-50岁之间,巨大的年龄差异导致其理解和学习能力也有显著差异[1],与此同时,受限于自身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水平,如何正确应用教育管理模式已是当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学习监督

由于大学中普遍为全日制研究生或是本科生,并非全部的在职研究生或大部分的在职研究生,因此,学校日常工作中并不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在职研究生的身上,为此,将会忽略在职研究生的准入标准。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正在以20%的速度增长[2],导师的精力将会大大分散,导师并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在职研究生身上,而且为了满足科研需求,更愿意和在校研究生探讨交流,严重忽视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最后导致其仅仅能够获得个文凭而已。

5.学业论文质量不能保证

(1)受限于在职研究生的上学时间安排,缺少时间研究和撰写论文,其次,由于工作等问题的原因,导致毕业论文的撰写断断续续,及其容易被打断思路,论文整体质量难以保证;(2)随着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及研究生扩招,让研究生导师分身乏术,一人需要面对多位学生,其次,在职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时间较少,很难对学业论文提供有建树意义的指导;(3)由于在职研究生受教育水平和学科背景差异较大,而且当前诸多人选择的专业也和自身工作无关,所以容易滋生懈怠心理,难以保证论文质量[3]。

三、在职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1.控制生源

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在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是学校为了经济效益,不断的盲目扩大招生人数,从而对学校声誉、培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应当对在职研究生的生源予以控制,提高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面试成绩比重,便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尽管在职研究生学费较高,但是学校并不能以此作为收入,防止社会功利性蔓延,影响在职研究生质量。假如不满足在职研究生标准的人今后在单位担任权重,也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重视生源的管理与培养

利用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盲审、预答辩、答辩等,对在职研究生予以质量控制,与此同时,结合在职研究生的专业以及背景,定期进行学术报告,促使在职研究生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了解项目结果能够产生得到人文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在职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其次,在职研究生可以在与专家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收获到书本中得不到的知识,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具体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需要严格审查和监督在职研究生的科研项目,做好公开审核与公示,秉承“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的设定教学课程,在职研究生经过审查入学后,要有特色的予以教学,而绝非系统教学,当然,思想教育也不得疏忽,需要落到实处。

3.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根据师生比例,国内在职研究生教育与国外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由于导师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科研项目中,对于在职研究生的关心不够,因此,应当尽快优化考核标准和政策引导,为导师减负,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价值,培养青年导师队伍,确保导师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4.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比如专业讲座、学术论坛等,鼓励在职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的撰写,与此同时,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提升学术交流机会,不定期的要求相关领域的学术精英开展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丰富学生学术内容。

5.重视学生基础课程自主选择权

目前普遍存在单位交叉换岗现象,学生入学前必定有其目标,因此可以提高课程开放性,多开设满足个人需求的选修课程,尽量让每个学生学有所依,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6.在职和非定向研究生培养与联合教学

通过在职和非定向研究生联合教学,可以将其二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提高教学实效性。因为非定向学生主要在校学习,所以学习态度和思路均有一定的优势,在职研究生可以以其为榜样,深入分析所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汲取有用的学习经验,当然,非定向研究生还可以学习在职研究生的社会经验,了解就业形势,为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7.学校与委培单位共同构建奖励制度

设定专门的奖学金对成就优秀的在职研究生予以嘉奖,在遇到薪酬待遇、技术岗位顶级、职称评定等问题时,基于优秀在职研究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总结】:综上所述,在职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教育工作,对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在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借鉴先进管理经验,确保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注释:

[1]张志宏.浅析在职研究生教育及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14:328-329.

[2]林兴初,徐利芳.优化创新在职研究生教学组织管理形式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3(1):123-125.

[3]刘永生.浅析新形势下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J].统计与管理,2014(9):174-175.

参考文献:

[1]支建华.规范在职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J].教育与职业.2010(07)

[2]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9)

浅析医院护理人员在职教育与管理 篇7

1 护士在职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护士在职教育包括新任护士岗前培训、护理专业化培训及在岗护士继续教育3个层面。

新任护士岗前培训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职业思想道德等。可邀请在医院影响深远的优秀护士授课或到临床实地培训, 通过培训后测试合格者方可上岗。

护理专业化培训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要求进行。

在岗护士继续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教育。培训对象为毕业后通过规范化或非规范化专业培训的有护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正在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的护理技术人员。

护理继续教育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其与基础护理教育并重, 是对基础护理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是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教育[2]。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Burwell博士曾说过, 医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10年后其中有一半可能是错误的, 而可悲的是没有人能预料哪一半是错误的。为了不被错误的知识所误导, 就要掌握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更新知识结构[3]。可见, 加强普及护理在职教育可促进护理人员紧跟科学发展步伐, 使之有能力接受护理模式转变的挑战和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的护理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通过对4所医院的90名护理人员随机抽样及闭合式问卷调查得知, 护理人员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依次为工学矛盾、缺少教师辅导、缺乏信心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是影响护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 一方面要全面了解护理人员学历教育现状和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条件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 帮助她们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应搭建护理在职教育平台, 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继续深造、提升学历的机会。

2 护理人员在职教育的内容与措施

2.1 理想信念教育需先行

医院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表现形式, 是一种团体精神和文化积累的沉淀, 是医院及职工从事医疗护理工作和医院经营中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是医院长期在医疗服务和市场竞争中培育出来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 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积极培养和树立医德高尚、服务优良、医术精湛的先进典型;激励职工牢固树立“遵守医德光荣、违反医德可耻”的观念和意识。严守“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奉献社会”的护训,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创造和谐社会。通过邀请医院影响深远的优秀护士授课或现身教育鼓舞他人。

2.2 人文关怀与情感教育是关键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1994年1月,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在2008年“5.12”地震中, 温总理大力倡导人文关怀, 才使更多的受难人民得到及时救助。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在医院管理高层论坛上说,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 具有专业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 随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当前我国患者的安全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各类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 而且给医院带来了很多法律纠纷。任何一个生活在团体中的个体, 都需要情感关怀。在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面对在肉体上需要医治、在感情上也需要呵护的患者群体时, 不仅要呵护患者本身, 其家属也需要情感调适。因此, 培养护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能力, 使其全面了解患者的需要, 不分职位高低, 缝隙式的服务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才能让行业与社会更加和谐。

2.3 业务素质教育是核心

加强三基培训, 突出专业护士特征。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三基”知识, 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制订月考、季度考和年度考制度, 并与经济挂钩。组织优秀者或成绩突出者作理论和技能辅导。作为一名专业护士, 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仪表和仪容;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做到移情和保持敏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沟通和进行教育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进取心;具有自我评价的能力。

2.4 不可忽视的礼仪教育

护理礼仪是护士向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应当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 包括护士的仪容礼仪、服饰礼仪、言谈礼仪、社会交往礼仪、护理工作礼仪等, 是护士综合素质的体现[4]。礼仪作为一种特殊行为规范和职业文化特征, 应当成为每一名护士必需的职业素养, 并付诸护理行为的全过程。护士作为专门与伤病员群体打交道的职业, 不仅需要精湛的医务技术和良好的思想道德, 还需要良好的礼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孔子曰:“克己复礼, 悠悠万事, 唯此唯大”。礼仪形象是个人文化素质和行业质量的外延, 对建树医院行业口碑和良好的效益、提高护理服务礼仪水平有不可小视的作用。护士礼仪的质量管理首先要通过接受教育, 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 护理管理者和护士需认同它的重要性。其次要通过训练、情景互动, 潜移默化地培养护士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后要将礼仪服务纳入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管理中。护理管理者可采取多观察、访问患者及其家属、问卷调查等形式加强检查和监控, 促进礼仪服务的健康发展。

2.5 加强情感沟通教育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 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 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有效沟通可以消除误会, 增进了解, 融洽关系。学会沟通, 自如掌握沟通技巧, 又善于在必然和偶然中运用它, 会使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感沟通直接影响人们对工作的理解和态度。护士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 将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工作情绪和对患者的服务质量, 进而影响护理质量。因此, 掌握沟通技巧对顺利开展各项护理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讨论、情景教育 (如向新入院患者作介绍、与急诊患者家属的沟通、对出院患者的健康指导等) 的方法, 帮助护士建立与患者或家属、与医师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

2.6 加强团队意识教育

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协同性和合作性特点, 关系到护理团队中的每一分子, “各人自扫门前雪, 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作风难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护理效应。护理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形成能促进护理组织和个人的发展, 提高护理团队的协作能力,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个人素质;同时, 增强了护理团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作为护理团队的管理者, 通过开展一些情景教育 (如拔河赛、接力赛、护理技能操作赛等) 活动,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对护理团队精神的形成和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2.7 加强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素质是指人的基本品质结构, 包括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 它是人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护士作为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与患者接触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连续性。因此, 护士的职业素养、技术水平、态度、语言、举止能够充分体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尊重、体贴和关怀。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的护士深受患者欢迎。缺乏耐心、情绪不稳定、言行霸道的护士会让护理对象产生不愉快、不安全等心理。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 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乐业敬业是护士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护理文化是渗透在护理活动中活的灵魂所在[5]。在护理管理中, 打造良好的护理文化———优质服务理念, 即“温馨医院, 爱心无限, 热爱生命, 关注健康”;实施四心工程:即“优质服务使患者称心, 优美环境使患者舒心, 高水平的医护质量使患者放心, 高效管理和高素质员工向患者奉献爱心”, 利于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利于促进护理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利于改善、塑造护理人员的职业形象。

建设护理文化的关键是推行人本管理, 尊重人, 关心人, 激励人, 培养人, 注重目标、信念、文化、价值观等软性因素的管理。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是最高层次的文化建设。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医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要求医护人员向患者提供诊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全方位医疗护理服务。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文化建设强调护士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精神。只有全面打造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服务新理念和新模式。

3 护理人员在职教育的管理

3.1 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制度

在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活动中, 要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确保护理人员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护理人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待遇, 应促使她们立足本职工作, 尽展所长, 发挥才干, 促进医院事业的发展。实行岗位责任制, 建立以物质、情感、荣誉、赏识等为主要手段的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护理人员努力工作。建立合理、公正、公平的福利、劳资分配管理制度, 稳定护理人员的工作, 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如年终评选为先进工作者的同时, 在晋升聘用上拥有优先权。在物质荣誉等的激励下, 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提高。对新任护士可邀请影响深远的优秀护士进行专题讲座、情景教育或现身教育等培训, 培训后测试合格者方可上岗。对在岗护士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加强普及护理继续教育。建立可行的行政管理长效机制, 把护理继续教育纳入护理质量管理, 与奖金待遇、职称晋升、职称聘用等挂钩, 做到有章可依, 可持续发展。

3.2 重视首因效应

人际关系学认为, 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活动产生影响, 即首因效应。初次交往时双方注意力集中, 记忆力强, 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 并以此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构成一种记忆图式, 以后双方再次交往受原始记忆图式的影响, 成为一种思维定势[6]。因此, 护士长应充分展现出护理工作者的精神面貌, 在护理工作中从得体的着装、端装的仪容、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文雅的举止、优美的站立坐姿等多方面给护士 (特别是新任护士)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使其从心底产生对护士职业的崇拜感, 从而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远大理想。

3.3 护理人员的赏识教育与情感管理

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 是感动与被感动的过程, 是催人向上的原动力。护理这一特殊职业, 稍有不慎就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而护士除了每天重复繁琐的工作以外, 还要经常接受各部门检查。虽然他们的工作偶尔会有一定问题或不足, 但在管理中应将赏识教育作为一种艺术, 及时给予赞扬和欣赏, 在考核中给予加分或物质奖励;对工作缺陷采取建设性批评, 为护士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护士调整到最佳情感状态去工作, 让其对工作充满热情, 产生喜悦和成就感, 以提高其工作兴趣和工作干劲, 发挥其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1]李晓松.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宁宁, 赖莉, 陈海霞, 等.“品质改善”管理活动对提高护理人员培训质量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12) :25-28.

[3]白蕊, 陈爱杰, 魏霞.门诊护理人员实施科内继续教育的效果与评价[J].现代护理, 2007, 13 (12) :1129-1130.

[4]李晓阳.护理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研究 篇8

关键词:在职教育,教师教育

一、教师在职教育的必要性

1. 终身教育的要求

终身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是196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在时间上是指人的一生, 在空间上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 还有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等。它主张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经掌握了的文化, 而且还要培养个人适应环境的变化, 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新型的和完善的人, 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 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爆炸的时代, 教师更应该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践者。教师在他的一生中必须学会充分地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 使自己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的在职教育能弥补职前教育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

2.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也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有求生期、巩固期、更新期和成熟期。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续, 还包括专业素养的提升, 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专业水平, 使其尽快从一个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过程。在教师的一生中, 刚参加工作时遇到问题可以向指导教师请教,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量的猛增, 指导教师对很多问题也是爱莫能助, 因此, 教师在在职过程中应该接受继续教育, 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提高专业技能。

3.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1]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 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 教师仅靠在校时所接受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而且一个成熟的教师的绝大部分教学技能来自工作经历。社会、科技发展如此迅速, 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 教师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如知识的剧增、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增多等, 迫使教师不得不继续学习, 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 不断掌握新的技能和手段, 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二、我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现状

1. 忽视教师的主体性

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模式主要有:校本模式和高等学校组织的研修班、辅导班等;从时间上分, 教师在职教育的培训形式可分为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和不脱产培训;从空间上分, 可以分为校本培训和“走出去”。绝大部分都是以讲习班的形式进行培训, 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比较重视系统性, 灵活性不够, 学习方式以培训教师主讲为主,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异性。

2. 教师的在职教育意识淡薄

教师的在职教育意识淡薄包括培训时功利性意识比较浓厚和接受培训意识淡薄。有研究表明, 受训教师培训时功利性意识比较浓厚:49.3%的教师的职业规划行为是源于“自身兴趣或发展需要使然”, 50.7%的教师职业规划行为是源于外在的诱因———“晋升职称的需要”“迫于社会或学校的要求”“获得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或同行的认可”。[2]接受在职培训意识淡薄包括不主动找学习机会以提高教学技能和扩大知识面, 而是被动地接受培训, 将进修认为是学校提供的福利, 甚至有的在职培训仅仅只是走过场, 教师认为参加培训是出去旅游。

3. 经费不足

教师在职教育经费不足, 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在职教育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2012年中央财政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编制预算。教育经费包括了用于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校的经费, 也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各种用于教育上的费用。有资料显示:江西省修水县2005年财政总支出为55360万元, 其中用于教育支出为15182万元, 其中用于培训的费用仅为28万元, 仅占公用经费的0.84%。[3]由此可见, 教师在职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是教师在职培训最大的问题之一。

4. 轻视操作性知识的讲授

当前, 针对教师在职教育所办的培训班、讲座等, 普遍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 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这是无毋庸置疑的, 但是, 我们不能因为重视系统理论知识而轻视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职教育属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 教师在岗前就已经接受了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 在职培训时应重点讲授增进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知识, 应帮助教师扩宽知识面与专业知识的更新, 应重点教授教师如何将学习到的系统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5. 培训效果不明显

教师在职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是教育事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 教师培训的效果问题更是教育人士关注的重大问题。教师在职培训的效果一直以来都不是很理想, 培训内容陈旧、脱离实践需求, 培训方式单一、枯燥, 这是教师在职培训效果深受影响的原因之一。教师在职培训是成人教育, 讲授型不能是唯一的模式, 应提倡案例教学、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培训内容应是当前参加培训的教师所需要的或者是感兴趣的, 受训教师是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受训教师的主体性。

三、教师在职教育的对策

1. 根据需要选择培训内容

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4]在职培训的目的是扩充知识、增长技能、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教师积极信念, 应教给教师在他们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问题的应该有的态度、知识和技能技巧, 应该在培训前调查教师应该加强和需要加强的地方, 了解教师需要学习的内容, 从而使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 具有针对性。此外, 还要根据教师的需要制订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进行培训时应不断地优化培训内容, 应该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的需求, 以问题、案例的形式设计培训课程, 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 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走向校本培训

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走向校本培训即是培训活动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 所进行的各种培训活动、开展的各种进修等, 都应该充分地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 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 走出学校的特色。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主要有听课、评课、专家指导, 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个人自学。由于校本培训的质量普遍不高, 培训形式单一, 主要采取的是听专家作报告的形式, 培训之间缺乏沟通, 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有时候甚至存在培训时听专家讲课, 感觉自己懂了、会了, 但是回到教学中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状况。因此, 在进行校本培训时应根据存在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改进, 校本培训必须体现本校的特色, 根据教师的要求、需要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并给予实施。

3. 转变观念

广大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在职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应明白教师在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转变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提高管理者的思想意识, 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充分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对培训有正确的认识, 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升职、加薪等之类的好处而参加培训, 要明白在当前社会, 我们必须有终身教育的观念, 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因为培训机会有限, 我们必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 我们追求的不应只是解决问题, 还应是怎么样才能最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广大教师只有转变旧的观念、树立先进的在职教育观念, 用先进的在职教育观念来指导行动, 教师才会对在职教育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那就是为了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参加培训。

4. 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在职教师培训时可以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 例如专家教授、优秀教师的经验示范、问题的讨论与交流等。培训对象可以分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骨干教师、老教师等。不同的培训对象有各自的特征, 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作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教师的在职培训时应记住:教师是培训的主体, 一切活动应以教师为中心。在培训时不一定必须是专家作为培训者, 可以聘请优秀校长、优秀教师讲授经验, 受训教师可以从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工作案例中得到启发, 当他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会想到优秀教师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优秀教师的成功会激励受训教师去反思。

5. 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 而信息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方面。信息技术 (Iformation Technology, IT) 是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实现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使用等功能一类技术;它主要包括用于信息采集的感测技术、用于信息传递的通信技术、用于信息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和用于信息使用的控制技术。[5]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同样给教师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促进教师在职教育的一种手段与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与教学、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 可以帮助教师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进行学习, 可以随时随地请教专家、学者、同行, 而不需要等待有限的培训机会。

因此, 我们不但应该从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来考虑和安排教师在职培训, 而且还应该立足于教师的需求不同的培训对象等选择培训内容进行教师的在职培训。此外, 转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是促成培训有效的关键因素, 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董静.中小学教师职业规划的现状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10 (8) .

[3]马佳宏, 匡永忠.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费问题分析[J].新课程研究 (教育管理版) , 2007 (5) .

[4]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5/88484.html2012.3.20>2012.3.12

成人在职教育的班级管理工作艺术 篇9

成人在职教育与全日制教育不同,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单位,面授的时间相对较少,学员的学习意识易被工作和家庭冲淡。要把这样一个特殊的学员群体组织建设成为一个良好的班级,班主任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技巧的综合体现,它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解决的矛盾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掌握的管理艺术和技巧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灵魂,是班集体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它对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导向、推动和激励的作用。

(一)成人在职教育学员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必须确立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

参加在职教育学习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他们的知识层次、学习能力、生活经历、性格品质等参差不齐,情况较为复杂,大多数学员都有着较丰富的社会阅历,有较强的政治素质,有些学员在单位里还担任领导工作,因此他们比较有自制力,也明事理,由于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感觉到自身知识的缺乏,才有了迫切的求知欲望。因此,他们对重新获得学习机会倍感珍惜,对学校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而班主任则要给班集体确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大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自己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成人教育学员各不相同的学习目的决定了班集体要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学员学习目的各有不同,有的学员主要是为了“混”张文凭,以应付工作、升迁的需要,有的是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参加到成人教育的行列中来,这些学员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认为只要走进了成人大学的校门、交足了学费,就等于拿到了大学文凭,只要等着毕业就可以了,因此,这些学员上课面授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上课不记笔记,作业不完成,考试时投机取巧骗得好成绩。班主任必须确立好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督促学员执行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坚持自学为主,积极参加面授,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

同时,班主任还要做好指导与传导工作。成人在职教育与普通学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面授时间少,教员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系统讲授,而只在学员自学的基础上抓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点拨。如果学员只想通过几次面授课来代替自学,结果会事与愿违,因此,班主任要反复强调成人在职教学的特点,经常对学员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好班级学员、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传导、沟通作用,通过勤督勤导、督导结合,让学员内心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员的学业朝着奋斗目标向前发展。

二、建立健全班级的组织机构,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班委会在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的得力助手,是联系班主任与学员的纽带,是班级活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班级有较好的干部队伍,各项工作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班主任对班级的指导、调控就会如鱼得水、灵活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组建好班委会,班主任要善于发现那些品学兼优、热心班级工作、热心为学生服务,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号召力和协调能力,并能严格要求自己,多出勤、少请假,在学员中起到表率作用的学员做班干部。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时,就要有意识地接触学员,了解学员的情况,认真听取学员的意见,同时查阅档案资料,看学员的录取成绩和工作表现,通过细心观察学员具体表现,然后酝酿成立“班委会”。

同时,班主任还要根据成人在职教育的特点,放手管理,一些日常工作,如收集意见和提出建议,管理班费和组织活动、交流信息和联系学员等应尽量发挥班委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干部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提高他们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和组织工作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让学员信服班干部,融合班级凝聚力,增强集体向心力,进而推进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班风形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整个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保证。特别是由于成人在职教育的学员来自各个不同单位、不同层次。学员一方面是单位的骨干,工作忙,时间紧;另一方面又都是人到中年,记忆力减退,且绝大多数已为人父母,家庭牵累重,加之文化基础较差,不少基本知识从未涉及,参加学习面临着许多矛盾与困难。因此,要在这样一个班级中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班主任就必须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中严格按章办事,克服马虎心理的影响,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抓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一)成立学习小组。

在组建班委时成立学习小组,设立小组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上课面授通知、收集小组意见、收集作业,以及面授出勤考核等。

(二)设立班级邮箱,组建班级QQ群。

采用信息技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设立班级邮箱,建立班级QQ群。每次面授、考试的时间通过发送邮件及上QQ群告知学员,通知学员按时到校参加面授和考试,进而提高面授率,同时,通过QQ群增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加深认识和友情,在虚拟的世界里师生之间成了朋友,学员之间成了亲人。

(三)加强面授考勤管理。

采取跟班听课的方式示范督促学员到课,以及不定时抽查,严肃考勤记录,把好上课关。争取将学员到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与期末考试、推荐优秀学员等方法密切挂钩,引起学员的高度重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实行严格的请假制度,一般不得请假,若须请假,必须向班主任请假。

(四)严格考试管理,坚决制止作弊。

考试是督促学员学习,检查学习与管理效果,深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严密考纪、严格的监考,考试就会失去意义,也必然会影响学员平时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班主任要重视和加强考试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严肃考场纪律,绝不讲私情、留情面,使大多数学员克服侥幸心理,从而下功夫自学,努力完成学业。

(五)狠抓学员作业完成情况检查。

作业是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检查,在学员面授时,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了解学员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有的学员作业不认真的情况进行讨论,弄清学习目的,让学员完成作业,直至合格为止,对作业认真完成的学员给予表扬,以鼓励更多的学员认真完成作业。

四、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共同奋斗目标的确立,班干和优秀分子的选拔,学员行为规范的形成,都离不开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培养了学员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员的精神生活,改变学员业余生活贫乏、单调的沉闷气氛,促进学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要构建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还要善于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一)利用入学教育,抓好学员的思想教育。

学员是班级的主体。要搞好班级工作,抓好学员的思想教育是关键。把加强党性锻炼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与核心位置,是增强班级凝聚力,做好班级工作的保证。因此,班主任在入学教育时应加强党性教育。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教育,使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员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增强反和平演变的意识,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和共产主义信念;三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经常不断地进行热爱班级、关心班级的教育,以形成合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班主任还要充分讲解学校学习情况,大家来学校学习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学校学习模式有何特点,以及大家参加学习将会面临的困难等,使学员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为今后的学业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二)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在职学习业余生活内容。

在学员紧张的学习之余,班主任要发动学员班干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学员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比如在学校内组织学员排球比赛、座谈、郊游等活动,同时邀请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参加,师生聚集一堂,使大家有一个相互认识交流的机会,既促进友谊,增强集体观念,又开拓视野,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大家感到在职教育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从而善始善终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职教育硕士 篇10

超级大国,它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美国的强大经济实力,如今,世界上大多数的新生词汇都来源于美语,汉语中的美语外来词也越来越多。如:“小贴士”就是“tips”;“英特网”、“万维网”之类,就是英文internet,world wide web的音译。很多年轻的白领以中英文夹杂的语言表达方式为荣,为其身份、地位以至于经济状况的象征。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像一辆奔驰一样,象征着身份,并暗示着很高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现阶段或将来可能的个人的经济状况。

总之,语言和使用者的经济地位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每一种语言都属于某一特定的经济团体。另一方面,使用者的经济地位又反作用于语言,统治者可以强制性地推广他们的语言,也可以用手中的权力来影响人们对语言的选择。

二、语言是一种特殊商品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任何满足或可以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作商品。商品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性被称为使用价值。语言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产生的最有用的商品之一。它满足了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人间交际的需要。在外语的教学中,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商品的特点展露无疑。为了习得一种语言,尤其是一种外语,通常会造成社会和个人的成本。换句话说,语言作为一种商品是有其交换价值的。语言可以被进一步归为非物质的商品。Coulmas(1992)论述道:

像其他无形商品一样,语言这种商品有其特殊性,因为它的销售者在销售这种商品后并不会减少其自身对该商品的占有量……虽然买方付钱来获得一种语言,但是并不是卖方可以提供该商品,而是仅提供这种服务或和这种服务有关的商品。也说理由这样说,即供应商有客户所需获得的东西。他们之间的交易包括一种商品或一种服务。(1992:79)

他指出语言和其他“普通”商品不同之处在于:

语言价值会随着它的使用者获得的语言的增加而增大。这非常像滚雪球的效应。越多的人了解一种语言,它的价值就越大;它的价值越大,就有越多的人希望掌握它。(1992:80)

另一方面,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多少很明显并不是判断一种语言的价值的唯一相关因素。决定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价值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政治、文化、种族等,但首先是:经济。例如,汉语拥有大量的使用者、深刻的文化传统和属于一个在当今世界有着重大的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它还在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官方语言的地位。然而,尽管有这些特点,汉语作为一种外语在全世界的需求仍然是非常小的,因为这种语言的经济开发潜力是有限的。相反地,英语有着4.27亿母语使用者,成为了最广泛教授的外语。(Coulmas,1992;Crystal,

三、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被定义为:“技能的存量、身体的以及精神的健况择优处理,制定出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

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党中央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

康、知识等有利于一个人的当前和未来的赚钱能力的资源。”(Breton,1998)。语言技能被视为人力资源的一种是因为:像其他人力资本形式一样,语言技能的产品需要消耗时间和其他资源,并且是以人为载体的、有创造性的。把语言的学习视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该种资产的净产出。

几乎所有语言的经济模型都建立在人力资本的理论基

础上。(如Hocevar,1975;Carliner,1976;Harris,1998)在过去20

年间进行的研究表明了语言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性。语言技能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获得,影响了工作资格的获得,以及在商务、国际贸易和旅游业中的有效沟通能力。从把语言作为一个人力资本的早期研究中,就已经得出二语的语言技能有着正面回报的结论。那也许是因为拥有这些语言技能的人对工作环境中的工作要求有着更好的理解而更有生产效率。在分析收入差异和语言技能的相关性方面,语言技能是其他人力资本的有效补充或替代。据《北京晚报》的一次调查反映:在“写字楼一族”为主的中高收入人群中,懂外语已经成了决定个人收入的最重要条件。调查中,外语能力达到“熟练”的参与者平均薪资水准达到了53378元,超过外语能力“中等”(38898元),而外语水平“一般”的参与者薪资仅有31211元。对一些职业来说,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国际技术投资,语言技能几乎是基本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有着更大的经济的或者是文化的动机去学习外语语言技能而不是他们的母语技能。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尤其是外语能力,应被视作人力资本必不可少的部分。据资料,对100名毕业后工作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和电话咨询,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银行、海关、货运、学校、政府机关、外资企业、外贸、电子信息和房地产等行业,从调查中发现,经常性用英语进行交际和获取信息的占10%,偶尔的占46%,长期不用的占40%,必须用的占4%。虽然,英语在调查对象的工作中直接使用率并不很高,但有趣的是,他们都一致认为,英语能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拥有英语技能对他们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学习、工作、生活和生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四、结论

正是因为语言具有上述经济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从经济方面来分析当前的英语“全民化”的现象。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知识。它能像其他类型的知识一样带来收益。对语言学习的投资增加了一个人当前和今后的赚钱能力。有许多研究者应用经济工具来研究语言学。语言的差异被视为交易成本的组成成分,应用于广泛的经济交易过程。而且,语言问题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吸引的不光是语言学家而且是研究各个社会科学的专家们。

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一个有能力的人,应该具有胜任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适应工作性质或情境变迁的能力。胜任力,是针对当前的、现实的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适应力,是针对长远的、变化的职业和就业市场需要的能力。所以一个劳动者仅能完成任务是不够的,还要能适应工作的变化。

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是指企业员工通过培训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安全生产意识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教育是关系个人进步与企业发展的纽带,它决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国家的繁荣和国际竞争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再教育,是当前提高职工全面素质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把握在职工人培训教学的着力点,从而提高职工培训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企业职工工作层次不同,所需掌握和使用的各种技能不同,尤其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局面及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更新换代的今天,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也给我们培训师们及管理者提出了“如何进行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的重要课题。然而,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并不一定就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正是本文探索目的之所在。笔者根据多年对在职职工培训特点的分析及长期从事培训教学工作的体会,作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一、注重职工自学,正确指导和合理安排自学内容

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局面,使生产与培训的落实产生了矛盾。面对工学矛盾这一不可回避的实际,培训机构首先要注重工学矛盾实际,确立鲜明的服务意识,主动适应,思企业之所思,想职工之所想,走多种教学方式之路,帮助企业和职工寻找更多、更可能的受训时间。

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多以在职或转岗的职工为主要对象。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要充分考虑自学阶段。可以将学员的预习、复习、作业等学习活动,都安排在这一部分时间内独立完成。参加培训的在职培训学员,一般都具备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多数学员都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自学能力和求知欲望较强。所以,培训的目的不单纯是使学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员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着力考虑的应是“授之以渔”,即如何将有效的自学方法传授给培训学员,使学员清楚地知道在课堂、课外和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怎样学习,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和学习质量。这样既符合职工培训教育为主的特点,也符合职工培训自学为辅的学习要求。

二、注重教材的结构体系与企业生产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编者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而精心安排,花了大量心血而写成的知识集合体。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专业知识,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一个点、线、面相统一的有机整体。然而,职工培训学员由于受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限制,在自学过程中往往容易把知识体系分割开来,从而陷入看这忘那、混沌一片、不知所云的窘境;在复习考试、考核时,只注重死记硬背,学得很累而效果甚微;培训结束后,虽学有所得,但得之不多、不深,更谈不上将潜在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为了帮助学员克服学习中的弱点,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的困惑,使学员将厚书读“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把精力放在教材结构体系的分析上,从第一节课的总体介绍到后续课内容上的章节分析,都要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教与学的联系性,力求条理分明,前后贯通,通过教学,使学员清晰地把握全书的脉络,切忌不要把课堂教学的重心孤立地放在条块知识的传授上。同时,更要注重将企业的生产技术内容或生产特点结合于教学中,使所学的知识具有参照性、可比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直接感受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如某培训中心在接受对某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培训任务时就进行了具体的培训方案策划,培训前中心带领全体授课教师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了解企业对相关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并将考察中存在的不符合规范要求之处及违章操作行为制作成课件,将“现场”内容与“法”结合讲授,让令人乏味的就“法”(安全生产法)论“法”变得具体、生动,让受训者感受培训之必要,更促使其严格地遵章守法。

三、注重授课方式、培训对象的研究

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再教育的对象都是成人,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力求讲究授课的艺术性,不能随心所欲。原因是,培训工作的教育对象是在职在岗的职工,学员集中到培训中心学习的时间有限,而要求学员所学习和撑握的知识很丰富。因此,授课时间短、学习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作为教师,要根据学员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特点,教学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对整体教材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教师的功夫应用在理清重点和分析难点上,备课时要依据培训大纲和习题练习的要求,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反复推敲,最后确定出教学重点;根据理论与实际上的反差,对教材中比较抽象难懂和学员学习中容易产生困惑的内容进行反复琢磨,找出教材中学员不易理解的学习难点,授课时要选用适当的教学艺术来突出教材重点,并采用综合分析的法则,详细分析地讲透难点。与此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既可以使学员加深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又便于学员完整系统地掌握全书内容。

同时要使培训方式与成年人的学习规律相适应。成年人的特点是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因此,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是比较合适的。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应多用实例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受训者将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受训者参考。适当采用“吊胃口”的方式和其他技巧可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多表扬少批评能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还应该重视受训者提出的意见和问题,集思广益,以利于提高培训效果。此外,在培训材料的编排上,应尽可能考虑到趣味性,深入浅出,易记易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工具,如采用幻灯课件的形式,以增加感性认识;书面材料力求形式多样化,多用图表,简明扼要。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因此,教师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到因需施教,而学员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并用来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出理论的真实价值,才能检验和发展理论,才能使理论具有生命活力。学员在实际工作中,一旦觉得所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管用”,就自然产生一种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去自觉地钻研和学习理论,因此,教师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尽力克服从理论到理论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备课时,要对当前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一个充分的了解,并认真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授课时,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做文章。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引导,有意识地帮助培训学员树立学习理论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使学员开拓视野,达到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培训目的。

在职教育硕士 篇11

关键词:专业发展取向;教师在职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12-02

小学教师在职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相关,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专家型小学教师的成长。我国的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多以学历补偿或获得证书为价值取向,并未真正有利于教师个人和整个职业的专业化进程,违背了教师在职教育的初衷。所谓专业发展取向的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即出发点和归宿均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在职教育。专业发展取向的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在具体措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切实更新培训双方观念,树立在职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教师在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当前的教师在职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但却意义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以行政命令为中心,层次浅、水平低、形式主义严重。在职培训本应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培训任务重,培训的力量又明显不足,所以只能以执行行政eg4"为中心,培训双方都是被动应付,极大地折损了效果,也违背了教师在职教育的真义。造成以上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于各级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本人都没有树立起教师在职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没有真正认识到在职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教育机构在组织在职教育时首先要加强对教师专业信念与情意的培养与熏陶,以尽快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与意识,真正认识到在职教育是旨在提高其思想和业务素质、使其适应新形势下教师专业要求的职后再教育。

二、增加在职教育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充分尊重受训教师的自主性

教师在职教育对象的分散性与广阔性、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层次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在职教育的模式必定是多渠道、多类型、多层次的。与此对应。应该增加在职教育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充分尊重受训教师的自主性。

首先,高等院校和各级培训中心是在职教育的主体力量。笔者的一次相关调查表明。小学教师最认同的是高校、培训中心、校本三结合的培训模式。一线小学教师更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注重应用而不注重理论,他们缺乏的是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缺乏发展实践性知识的科研能力。因此,高等院校或培训中心要发挥教师在职教育中的职能,必须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培训教师必须非常熟悉小学的教学实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合格的培训教师。

其次,利用校本培训的实用、高效的特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工作者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但是,当前的校本教师培训存在一些不足: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理论指导还嫌不足:容易低水平重复。因此,校本教师培训应该借助高校的理论指导和发展规划。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学校本位”师资培训模式。

再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增加在职教育的开放性,来满足广大小学教师不同的教育需求。远程网络教育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为追求高质量、个性化的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小学教师非常需要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来在职进修提高,这种便捷高效又能各取所需的教育形式,只能是远程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开放、民主、灵活的特点,非常符合信息时代教师在职教育的需要,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增添信息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信息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学习过程和学习模式的民主性、学习效率的快捷性。然而,现代远程教育目前在教师在职教育中的应用还十分有限。据笔者的一次调查,仅有5.5%小学教师曾经接受过远程网络教育,并且已有的远程教育也仅仅局限于学历教育课程,其可以影响的领域远未得到开发,例如名师的教学实例示范,教师群体的网络互动,专家与普通教师的互动交流等等。上述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远程教育形成开放、灵活的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立与全国教师联盟之间互联互通的有效机制,实现最大程度的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根据不同的需求,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实行分层设课

从世界教师在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最新发展看,各国都努力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倡教师参与培训课程及内容的确定,并将中小学教师非常关心和感兴趣的,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知识加以认识。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教师在职教育课程的制定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社会本位、学科中心的倾向。专业发展取向的小学教师在职教育要遵循以师为本原则,尊重教师的需要和感受,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对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实行分层设课。

1新手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具有最新的教育理论,并拥有比较熟练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但是缺乏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所以,对于新手型教师,第一,宜对其进行敬业爱岗专业情意的教育与熏陶,多使其了解名师成长的足迹,激发教师从教的热情和信心。第二,进行掌握课程标准、透彻分析教材和应用常规教学方法的培训,以及班队工作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等,以逐步形成教学规范,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第三,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实行导师带教。即挑选本学科有经验的教师全程跟踪指导,通过不断听课、评课;上课、评课;反思,尽快掌握教学的各项基本技能。

2熟练型教师。熟练型教师开始显现出专业工作者的素质,他们熟悉教育内容、掌握教学技巧,能妥善处理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始进入业务水平提升的转折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此阶段教师最缺乏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加上熟练型教师中高比例的职业倦怠现象,可以说,被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手段、新技术冲击最大的,就是熟练型教师。因此,可以开设与新课程有关的学科教育理论研讨类课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职业心理调适类课程,并根据具体需要选开教育教学专题研究、综合课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3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已经完全胜任教学、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具备了从事研究、进行教学改革

的基本能力,并且具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欲求,可以独立选择发展方向和途径。因此,其培训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与完善的过程,可以放手让其自我完善,开设比较多的选修课程。教学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例如专家讲座、观摩研讨、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反思日记、读书报告等。此阶段的教师培训,还可以“访问学者”的形式送到高校,在著名教育专家的指导下深造,使其形成系统的教育理念。培训中应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他们的教育教学风格更加完善,并能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四、提高培训者的素质水平。改进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素质的培训师资是提高小学教师在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培训者的水平,首先要树立原有培训教师的全新教育理念,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培训、访问交流、参与小学教学或科研等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此外,培训人员中宜多吸收小学中的专家型教师的参与。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原型观,我们可以把专家型小学教师理解为:在教学领域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因此,我们可以把“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反思型教师”都理解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即:有学术特长的教师可以是专家,有教学特长的教师也可以是专家,小学专家型教师通常是后一种类型。专家型小学教师具有广泛的、组织良好的知识,具有高度自动化的教育教学技能,并且在解决教育问题过程中极富洞察力。这种知能结构最符合普通小学教师的需要,可以成为教师在职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为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可以吸收小学专家型教师充实在职教育的培训者人才库。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培训者,在教学过程中均应更加重视问题探讨式、案例分析式、教学反思式等教学方法的采用。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

建立在职教育评价体系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措施。对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评价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受训教师学习的评价,对培训者的工作的评价,对培训机构办学效益的评价,对教育行政部门推进辖区在职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这四个方面的评价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对受训教师的评价,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在评价的实施中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可以采用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做法,即注意收集和保存表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典型性材料,对此作出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被评价者的优势和不足给予他们激励,或者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第二,关注个体差异。包括学科的差异,教师个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的差异等,以更有针对性地评价个人的特点和潜力,从而为评价者提出更具体的专业发展规划。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根除以往在职教育“抄答案”、“混学分”的弊病,促进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教师在职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影响着基础教育新型人才的培养成效,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国际教师专业化思潮和理论的影响下,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必将逐步调整以往“学历补偿”的倾向、行政主义强迫教育的倾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在现行的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观念意识、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诸方面作一些调整,才能促成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2]徐君,孔月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是高师成人教育的紧迫课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1,(3):22

[3]陈丽云,专家型教师: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目标[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82

行动教育是教师在职培训的新出路 篇12

一、教师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师历来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目前, 尽管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 但总体来看, 对广大教师进行的培训却仍面临着一定的弊端和问题。

1. 教师成为培训的被动接受者

在新课改中, 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都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上有根本性的转变, 为此,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国家培训和地方培训。然而, 在许多地区, 培训工作大部分是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等上层建筑包办, 培训是自上而下的, 上级布置什么就培训什么, 把任务分派下去, 缺乏针对性;培训模式整齐划一, 以讲授为主, 教师也像以往应试教育中的学生一样, 在培训中只是边缘参与而非核心参与,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另外, 有的学校为了推动新课程, 往往采取评定职称或奖励的办法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 许多教师只是为了功利性的讲评参加, 往往没有真正理解、接受新课程, 培训的实质已经变成了一种任务。

2. 培训内容无法与实际教学相联系

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极具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目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是大面积的培训, 只能解决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培训只是出于理论上的考量, 大部分与实际教学不适应, 无法解决个别性的问题。教师花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 是想提高自己的水平, 并能直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但许多教师在培训后感到收获不大, “宏大叙事”在教育实践面前, 无法落实到实际的课堂中, 学的是一套, 在教学中用的还是原来的一套, 实际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及参训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3. 培训时间有限

大面积的培训也必然是短时间的培训, 无法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众多问题;培训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随意性大。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自身发展的过程, 因此在教师的培训过程中要有整体和连贯性的观点。但教师在职培训、在职进修等往往只是集中在寒暑假或某一个时段, 间隔时间比较久, 对教师来说, 其接受的培训也是断断续续, 这样就造成教师学完就放在脑后, 无法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 收效甚微。

二、教师在职培训的新出路

当前, 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普遍共识是:教师在课改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不管怎么强调, 都不过分;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关研究表明, 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 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 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因此, 顾泠沅教授倡导的行动教育这一范式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1. 行动教育的内涵

“行动”是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性活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行动教育的提出是出于教师培训的弊端以及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其对象是在职教师。它是以理论应用与实践智慧的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方式, 是在综合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和对改革时间深入洞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师在职教育的行动理论, 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 简称“行动教育”。它不仅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方式,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教师作为实践者所拥有的本性。

2. 行动教育的特点

行动教育作为一种教师教育方式具有其独特之处, 了解其特点, 才能更好地开展和运用。

(1) 以课例为载体, 案例与反思并进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条鸿沟, 因此教师往往不能将教学理论完全领悟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课例是以叙事的方式将教学中发生的一个个精彩的事件表达出来, 是基于教师的实际需要, 基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洞察和对学生人性的关注而建立起来的。中小学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行动教育以课例作为教师教学的载体, 可以让教师处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中, 对自己亲历的、看到听到的事例加以关注, 直面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是一个重新认识教学、整理自己教育思维的过程, 并可以借助课例这种形式进行对话、交流、探讨和改进, 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和他人研究展开对问题的反思和重构, 并通过课堂研究检验, 从而更好地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 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实现理念更新和行为更新。

(2) 关注群体合作学习

迈克·富兰说过,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同样需要他人的智慧, 享有知识的愿望和获取知识的手段需要时刻相互作用”。行动教育的实施过程强调群体的合作, 教师和专业引导者都是行动教育的主体, 合作贯穿始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人物,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 实践性的经验比较丰富。在行动教育中, 培训对象———教师, 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参与者, 其自身就是一种资源, 行动教育就是针对课例中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擅长对学科知识本身的把握的专业引导者, 成为教师的合作者, 通过与教师的合作将理论置于实际教学中, 在促进教师的教学的同时进而深化自身的理论, 两者在合作中寻找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的解决之路。

(3) 强调行为跟进, 关注实践与反思的联系

1958年,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M.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说:“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 像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的知识, 仅仅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不能系统阐述出来的知识, 例如, 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 是知识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称前一种为言传的 (explicit) 知识, 后一种则为意会的 (tacit) 知识”。任何人拥有的“意会知识”, 实际上都远多于他的“言传知识”。这里的“意会知识”指的就是个体实践活动中关于“怎么想”和“怎么做”等方面的实践智慧, 只能让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行动教育”集中体现了重视“意会的知识”, 教师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 并最终指向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改进教学实践, 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 而反思是有效实践的关键。行动教育中的两次反思是指“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 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 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实践是反思的基础, 反思推动实践的进行。两者循环往复, 相互促进。教学实践是复杂的, 行动教育就是当一个问题解决后, 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 导出计划、观察、行动、反思的进行, 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教育理论与经验逐渐发展和积累的过程。

三、教师行动教育建议

行动教育作为解决教师培训问题的新途径, 有着其自身的要求和运作程序, 只有加强教师各种能力的培养, 才能使行动教育得到有效的发展与实施。

1. 提高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度

行动教育的目标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成长, 因此提高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度至关重要。一般而言, 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主要按照教学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教学惯例办事, 满足于以往的教学经验, 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新课改的推行虽然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 但往往无法与实践契合。行动教育虽然以课例为载体, 但实际上解决的是操作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积极、探究的心态留心观察案例中和现场教学中的各种教育现象, 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以及与研究者和同事的对话中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自身的差距, 在行动中体会理论, 在实践与反思中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

2. 掌握行动教育的基本技巧和模式

行动教育以课例为载体, 进行课例研究要求教师掌握与之相关的技术, 虽不一定需有精深的统计知识、深厚的计算机素养, 但至少要熟悉现代视听设备的基本技巧。另外, 行动教育作为一种教师教育的模式, 有着自身的运行程序。顾泠沅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 关注新理念支撑下的新设计阶段, 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有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 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 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虽然“行动教育”在实践中是一个丰富的、多元的过程,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加以调节, 在实际的行动中, 考虑到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的繁重, 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对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进行灵活的适当简化。但教师熟悉“三次实践、两次反思”这一基本模式与实际操作步骤, 将更容易促进行动教育的顺利进行。

3. 加强专业修养

不管是教师培训还是行动教育,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必须基于教师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这不是教师听几次报告或参加几次培训就能解决了的问题, 必须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在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师行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将自己视为持续的学习者, 加强自己的专业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在与研究者的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并在设计每一个教学课例时, 使自己的知识呈现螺旋式上升, 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 增强合作与交流

长期以来, 教师如同工人一样从事着机械、独立的劳动, 教师之间处于孤立的状态, 教师之间也很少相互干涉。行动教育强调教师与研究者的群体合作, 因此, 协作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行动教育中, 教师作为学习者, 已经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 这些经验是他们学习和交流的基础。但丰富的经验并不能保证会使教师的工作得到改善和提高, 有的教师的经验也许是几十年的重复, 在解决教学问题时仍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 这就要求教师要自愿进行合作, 善于与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同事等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与对话, 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养成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5. 培养批判反思能力

古语云:吾日三省吾身。行动教育中, 反思贯穿始终, 通过反思原有行动基础上的新行为作为经验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境,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的变化和发展永远是不可预知的, 因此, 教师应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 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认知的对象, 对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 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 并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解决教学问题, 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师只有经常反思自己, 才能不断优化教学, 提高自己。

教学实践是复杂的, 新课改以来尽管教师在职培训采取了多种形式, 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参与培训后, 都感到很难把所学的新理论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以专业引领与行为跟进为关键的“行动教育”, 对于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向课堂的转移问题, 就像是架在“鸿沟”上的桥, 是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新途径。在行动教育中, 必须加强教师各种能力的培养, 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促进其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黄海洁.浅论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科技信息, 2010 (3) .

[3]王洁, 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Michael Polanyi.Study of Ma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上一篇:书法教育实践与研究下一篇: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