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2024-10-01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共12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1

1 前言

每年的应届高校学生毕业季到来时,作为即将毕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将直接面对考研还是就业的重大人生抉择。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较高,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学生本人也亟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因此考研已成为绝大多数应届本科临床医学生的首选。如何选择考研的专业和类型,许多考生和家长了解得并不充分,对学位的区别、学位的授予存在疑惑。

学位改革后,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生获得的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对这两种学位如何区分,如何引导应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科学合理地对这两种学位做出选择,关系到临床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文章将对这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培养模式包括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培养过程考核和导师指导等。培养模式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现将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目的在于不仅要培养高科技水平的科研人才,而且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自2009年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式进入全日制培养轨道,形成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行的格局[1]。

2 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异同

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2.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不同

学术学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目标,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等科学研究素养的训练,培养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学术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院校教学工作和医疗科研机构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学术价值,主要岗位为教师和科研人员[2]。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专业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充分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高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医学工作,主要岗位为高层次临床医师[2]。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对理论和实践的体现各有偏重,学术型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型突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很多应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是对学术学位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

2.2 学习方式和授予学位不同

学术学位培养模式采取全日制学习,学制一般为3年。学习方式为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基础研究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临床实践时间短,毕业时的考核指标为毕业论文。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毕业时发放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术学位证书。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采取集中在入学前半年进行理论学习,其余时间的理论学习集中在周末,经历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轮转,学制一般也为3年。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授予专业型学位。

2013年年底,国家颁布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关系,将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结合起来。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出现了“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5年临床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将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培养相结合,考核合格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取得四个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专业学位证书[3]。

2.3 招生报考条件基本相同

我国医学学位针对应届医学毕业生来说分为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两类研究生的招生,既可以参加每年年初的国家统考,优秀应届毕业生也可通过资格审查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考试的时间、试题内容一致。针对参加学术型硕士统考以外的考生,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对参加专业型硕士统考的考生,在复试时考核内容上将对实际应用能力有所侧重。

2.4 学习费用不同

学术型学习费用平均为8000元/年,专业型学习费用平均为10000元/年。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均可享受申请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资助。

3 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对比

学术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耐性、韧性,完成以培养科学精神为主导的学历课程,培养周期较长。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5+3”培养模式下,由于学历和学位因素的参与,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增添了动力,毕业时四证融合,既缩短了医学生培养年限,为家庭减轻了上学负担;又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行业培训的充分结合,为各方节约了大量资源。住院医师规范化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参与培养的医院和导师对学生的能力比较认可,就业前景好。

4 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内在联系

医学学术型和专业型是同一层次、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二者不能截然分离。在临床实践中呈现出的问题为科研指明研究方向,科研成果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临床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临床的应用。无论是专业型还是学术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都应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意识到医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医生必备的品质。学术型和专业型必须兼顾临床和科研的平衡发展,专业学位学生理论学习时间短,学生在临床轮转时每个医院的教学能力、带教医生的水平、导师个体的学术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时间短,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

摘要:针对目前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出现的困惑,分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异同,并对两种类型研究生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内在联系。为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报考医学硕士研究生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硕士学位,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参考文献

[1]胡光丽.“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245-248.

[2]汪玲,何珂,包江波.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4(6):81-83.

[3]高靓.“同等待遇”后专业硕士如何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3-10-28.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2

一、培养时间:三年

二、学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具体要求见总则)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处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并组织考试,专业外语、专业课由各专业自行开设,在第二学年内由各学院或附院统一组织考核。

三、临床技能训练

1、轮转安排

外科学(普外)

3个月

外科学(胸心外)

3个月 内科学(肾脏病)

3个月

总轮转时间至少9个月。完成相关学科的轮转后,参加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不少于一年。

2、轮转学科培训内容与要求

【普外科】 1.理论学习

(1)系统掌握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2)掌握普通外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如无菌术,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创伤,外科感染,心肺复苏,外科营养,术前准备,术后处理,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2.临床实践

(1)熟悉外科诊疗常规及手术前后处理。

(2)按时完成入院录,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写好病程录。

(3)协助指导实习医师的临床学习,负责修改其病史和病程录,帮助实习医师分析病史和诊治方案,并结合病例,作小范围的辅导讲课。对研究生的上述工作情况,导师或所在病区主治医师应给予关心,帮助和参加旁听。

(4)能独立完成普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其治疗原则。

(5)正确掌握手术和有关的基本操作包括消毒、铺巾、切开、止血、结扎、缝合等。根据不同阶段在执业医师指导下逐步掌握各种门诊小手术、清创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痔瘘手术、大隐静脉手术、胃肠造瘘术和修补术、胃肠吻合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引流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等。【心胸外科】 1.理论学习

(1)结合临床实践循序渐进,以自学为主,阅读心胸外科学,心胸外科手术学和体外循环与麻醉等书籍。

(2)掌握心胸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了解某些疑难病种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2.临床实践: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床位5-8张。

(2)熟悉本科医疗常规及手术前后处理,掌握常用的诊断技术,熟悉心胸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3)按时完成病史书写,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记录好病程录。

(4)指导实习医师的临床实习,负责修改实习医师的病史及病程录。

(5)正确掌握手术的基本操作,如胸腔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逐步熟悉开胸,关胸术及体外循环插管术。

(6)熟悉常见胸部外伤的处理原则。【肾脏病】(1)学习病种:

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治疗。

②急性、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治疗。

③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治疗。

④血尿、蛋白尿鉴别诊断思路。

⑤尿路感染的诊治。

(2)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各种肾脏疾病病因、发病理论、诊断治疗的方法,着重掌握肾小球疾病病理分型、预后及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治疗方法。掌握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诊断治疗方法。透析疗法的应用。了解:常见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等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

(3)基本技能:

①尿常规报告分析。②肾功能报告分析。

③肾B超报告分析。

④KUB+IVP阅片。

3、本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训练要求:外科学(泌尿外)(1)培养要求:

①了解泌尿外科基础知识,重点熟悉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结核、结石、梗阻、创伤及肿瘤等疾病的基本理论。

②熟悉泌尿外科专业病史的正确采集、分析、体格检查及病历的正确书写。③熟悉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④熟悉泌尿外科急诊常见病(例如肾绞痛、急性尿潴留及泌尿生殖系损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

⑤熟悉泌尿外科各种导管(例如导尿管、膀胱及肾造瘘管、输尿管D-J 支架引流管及各种伤口引流管)的用途及具体用法。

⑥熟悉泌尿外科常用诊治方法(例如膀胱残余尿量的测定、鞘膜积液的透光试验、前列腺液的采取与镜检),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含泌尿系平片、造影片、CT、MRI、B 超及核素检查等)及膀胱穿刺造瘘、肾穿刺造瘘等;了解本专业某些特殊诊治方法,例如金属探条及丝状探子扩张尿道,前列腺穿刺活检,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等。

⑦在泌尿专科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能完成要求担任术者的手术。⑧了解腔内泌尿外科(例如各种TUR 手术、激光手术、腔内热疗的原理与方法、输尿管镜手术、经皮肾镜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等),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

⑨了解男科学的诊治及进展情况。(2)要求完成的工作: ①书写住院病历不少于15 份。②参与诊治下列病种: 疾病类别 例数 泌尿生殖系炎症 10 例 睾丸鞘膜积液 1 例 前列腺增生症 5 例 隐睾 1 例 精索静脉曲张 2 例 肾结核 1 例 尿路结石 4 例 膀胱癌 4 例 肾肿瘤 2 例

前列腺癌或睾丸肿瘤 1 例 尿道狭窄 1 例 肾上腺疾病 1 例 泌尿生殖系统损伤 1 例

③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下列手术(总数6 例,不少于3 个病种,*者依实际情况,不作硬性规定。): 手术类别 例数

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 1 例 睾丸鞘膜翻转术 1 例

膀胱或输尿管切开或腔镜取石术 1 例 睾丸切除术或附睾切除术 1 例 *膀胱部分切除术 1 例 膀胱造瘘术 1 例 ④担任助手参加下列手术: 手术类别 例数 泌尿生殖系成型术 1 例

肾或输尿管切开或腔镜取石术 2 例 肾脏手术 3 例

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或TURP 2 例 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 3 例 膀胱肿瘤手术 2 例

四、科研训练(具体要求见总则)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能力训练中,要求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病例讨论、大会诊、讲座、读书报告、学术会议等。其中病例讨论在本学科本人至少组织完成1次,读书报告在本学科本人至少完成1次。通过阅读文献、书写文献综述,掌握选题思路方法,学会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工作,完成一篇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的学位论文,并在统计源期刊上至少发表一篇(含文献综述)病例分析报告。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原则上不安排脱产时间做学位论文。

五、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篇3

我国的学位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其中专业性学位是以职业为依据的,所以又称为职业性学位,包括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军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

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最高学历一般为本科,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少。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为了加快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亟需面向基础教育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满足上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渠道。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二)

199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报告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招生对象、培养方向以及学位论文等都做了规定。

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首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开始招生。

1998年又有首都师范大学等13所学校被批准招收教育硕士,并且组织了全国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第一次联考。

2001年是教育硕士发展的比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肯定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提出要加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速度,为教育硕士在内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2003年又批准增加了贵州师范大学等12所学校为教育硕士培养单位,使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学校增加到了41所。

2004年我国开始招收农村教育硕士生,教育硕士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5年教育硕士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有24917人报考,而且又新增了9所培养学校,但是减少了一所,到目前为止,共有49所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基本覆盖了全国。我国教育硕士的发展已经初见规模。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三)

报考教育硕士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要有学士学位,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师系统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2003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将招生对象增加了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具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管理人员,但是必须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另外,如果有本科学历,但是无学士学位,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要求有中学一级的教师职务。

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位最初只有学科教学(包括思想政治、语文、英语、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和教育管理方向,后来又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教育方向,科学教育方向,的设置也正在论证当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向不是所有培养学校都有权招生的,为了保证培养质量,一些学校的专业方向也不是每年都连续招生的,具体要参考学校当年的招生简章。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课程学习为主,课程结构一般为5门学位课程,5门专业必修课程,和2门选修课程,最少学分要求是34分。1999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这样,我国的教育硕士既强调课程学习也强调学位论文,这也成为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色。但是,与以科研力,主的学术性硕士不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要求密切联系实际,结合本职工作,对论文的评份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四)

教育硕士的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具体的培养方式因校而异,有的是脱产一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职学习,有的是以寒暑假在校集中学习为主,其余时间在职学习;有的则是第一学年集中学习两个月,再与原有的寒暑假学习的培养方式相结合;脱产学习的年限一般为二年,一年半在校学习课程,最后半年回到原单位结合工作撰写学位论文。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招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使教育硕士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4

1. 组织保障

成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是保障考核质量的关键。成员须由相关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担任。主要负责领导和组织研究生考核工作。

2. 制度保障

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制度, 保证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 确保考核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平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检验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关键。因此, 考核体系必须符合“5+3”培养模式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体现临床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优势。科学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制度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3. 构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实践性是医学教育的突出特点, 不同于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教育,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更要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临床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满足“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求, 主要从研究生培训过程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分流淘汰这四方面来建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3.1 过程考核

以河北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 在日常培训过程中, 培训对象按照河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完成日常培训考核、出科考试。通过接诊病人、采集病史、书写病历、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病例分析和基本技能操作等多种形式, 重点考核住院医师的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2 中期考核

主要考查研究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与医德医风, 是否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 是否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 是否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是否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等。包含三个部分, 即思想品德素质考核、理论知识水平考核、临床实际能力考核。

3.2.1思想品德素质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考核帮助研究生树立崇高的职业责任与道德使命感, 建立正确的医学道德规范。3.2.2知识水平考核:包括学位课程成绩及专业课、专业外语考试、综述报告。考查研究生临床专业知识的坚实性与系统性, 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 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是否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3.2.3临床能力考核:通过病历评估、口试与临床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病历评估:随机抽取研究生经治的完整病历资料五份, 评估项目包括病历是否规范、完整, 诊断是否正确, 病例分析是否合理, 处理是否及时得当, 预后情况等。病例答辩:研究生结合上述病例, 提出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治疗原则以及预后分析判断, 考核其理论知识的运用和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包括病例考核及手术或辅助诊疗技术考核。

3.3 毕业考核

毕业考核包含临床实际能力考核、论文答辩。3.3.1临床实际能力考核。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命,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的优秀医务人员, 因此, 毕业考核中需考核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3.3.2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质量不仅反应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也代表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学校设置了论文的选题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抽检盲审等环节, 来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3.4 分流淘汰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最新发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 而在许多教育发达国家, 这个数字可能高达30%-50%。为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端正学习态度, 保证培养质量, 应建立分流淘汰机制, 每次出科和中期考核后, 对于不合格的研究生给予一次补考机会, 由导师和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师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指导, 对补考未通过者, 将进行分流甚至淘汰。

总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同时, 这一体系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以期能够客观、全面的反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摘要:根据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 自2015年起, 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 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因此, 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 构建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主要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考核体系建构三部分来详细阐述如何构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5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工作也必将在各医学高等院校展开。

在此,我们对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和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3.1 明确招生考试,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将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申请条件纳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还是按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尚未明确。

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在职人员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申请条件,规范招生入口,在此基础上招生单位才能加大宣传,充分调动在职在岗全科医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要求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3.2 科学定位,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开展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加快培养高层次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培养单位应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将它作为学校创收手段。

全科医学具有独特的服务对象和领域,更不能将它简单地等同于临床医学,照搬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

同时,培养单位应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加强全科医学的学科研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提供有力保障。

3.3 培养方案体现全科医学特征,探索与全科医生培训相衔接 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掌握全科医学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紧紧围绕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各个培养环节都要体现全科医学特征。

同时,积极探索在职申请全科医生专业学位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骨干培训和岗位培训的衔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各种有助于全科医生培养的条件。

3.4 突出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环节,加强教学培训基地建设

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重要环节。

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基地主要设在三甲综合性医院,完成相关专科临床科室轮转;社区实践基地设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全科门诊,将临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但是,由于我国综合性医院专科设置过于细化,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尚未设置具有全科医学服务功能的科室;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不足、所开展的服务内容有限等,使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真正形成全科医疗临床思维,不能很好的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造成全科医生的教学培训是当前全科医生培养的最薄弱环节。

因此,培养单位应加大对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搭建有利于培养全科医生的平台,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提供保障。

3.5 加快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指导团队 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全科医生培养最大的困难就是师资问题。

有研究提出:全科医学师资人数少、无系统学科、专业杂;大多数无专业背景,通用型、普及型、低水平的师资较多;临床师资在理论上不熟悉全科医学思维方式,仍以疾病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考虑问题。

因此,培养单位应加快全科医学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属于全科医学自己的师资力量。

同时,在研究生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期间,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导师指导团队,这有利于研究生在不同科室轮转时有相应的导师指导其工作。

3.6 严格要求学位论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也可以是针对社区卫生问题的调查研究,但选题一定要结合全科医学实际,体现运用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全科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要做到与同专业、同类型全日制研究生的同等要求,并实施论文盲评和进行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只有这样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有一定保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同意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和临床病理学领域的批复[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66号.2011.

2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4(6):4―8.

3 王桂林,程翠玉,姜玮.人才强国战略与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2(10):13―16.

4 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5 童玉玲.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26(1):78―79.

6 汪玲,吴海鸣.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开展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32(1):118―120.

7 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109―1111.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6

关键词:MTI;应用型;职业化;现代技术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教学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借鉴各国职业译员培养的成功经验,正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经济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需要和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2007年3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理论框架,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业方向,明确定位,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

优秀的翻译人才应该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我们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的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理念应该体现以下5点:入学来源的多样化、人才质量的规格化、培养过程的实践性、翻译产品的规范化和翻译技术的现代化。

一、入学生源的多样化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各个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担负着译介国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沿成果的艰巨任务。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商业行为和对外传播活动也使翻译人才市场出现巨大缺口。这呼唤着大量不同专业的人才凭借娴熟的专业水准和良好的翻译技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显身手。英国各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大都实行“宽进严出”,即对研修翻译专业课程的学生的第一学历不作严格要求,但是对第二语言水平有一定要求。只要学生对第二语言的掌握达到一定水平,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毕业后可以在专业领域从事翻译工作。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从各个专业选拔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来参加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为各行各业培养出高级翻译人才。

二、人才质量的规格化

生源的多样化有利于各个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但可能会出现毕业生良莠不齐的状况。人才的质量怎样保证,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检验和提高翻译人才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王立弟认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将翻译能力的测评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翻译服务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公平的行业准入机会,为翻译能力的测评提供公开、公正和有效的机制,同时也有利于规范翻译服务行为,保证翻译服务质量。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与专业资格考试挂钩可以推动翻译人才培养与评价工作的发展,保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培养质量,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翻译人员队伍,同时也为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职业化要求。课程设置方面,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必修课之外,应当设计必要的应试指导类选修课,提高学生对于该测试的重视程度,督促学生通过准备考试增强对翻译职业的了解,从而保证培养出规格严格的翻译人才。

三、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方案》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模式上重视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这对培养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实践性应该体现在以下4个层次中。

1.目标定位。

据德国翻译教学专家高立希(Kautz)撰写的《笔译与口译教学手册》附录2统计,德国目前有13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培养目标都定位在职业翻译。各校为突出各自特色,均侧重某一专业方向,如科技、商务翻译。课程分为基础阶段和职业阶段,采取基础之后的Y型分流模式。实践表明,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该紧密贴近市场需求,模拟未来职业生涯的实践。

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过程式教学法,训练学生译前、译中、译后的操作技能,并关注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行为表征、决策过程、策略运用等活动。也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法,按照翻译公司运作的模式进行日常训练,如选择项目负责人及成员,接受翻译纲要、分配任务、并最终检验校对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翻译实践的整体理念。

3.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是真正提高翻译能力的最佳时机,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操练的机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绍山教授曾作为教育部专家在我校指出,实践教学应被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通畅、稳定、制度化的实习基地,而非随机式的实践活动。我校自2007年开始与黑龙江省政府的门户网站东北网合作建设英语频道,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还可以通过和企业的合作扩大实习基地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4.毕业设计。

《方案》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提供了几种选择,如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给各校以灵活操作的空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实践值得借鉴。学校提供两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供学生选择,即MA Project和MA Thesis。第一种模式是文章翻译,设计包括介绍、译文和解释,学生可以实践职业翻译的全过程。第二种模式则允许学生进行翻译理论研究。

四、翻译产品的规范化

中国标准化协会2003年7月19日通过了《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翻译行业制定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之后《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和《翻译服务规范第2部分口译》的发布为翻译市场规范化和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化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翻译产业与国际接轨。翻译教师应该始终引导学生把握翻译市场的脉搏,熟知各项服务规范和质量要求。

欧盟笔译硕士课程首要的科目就是《翻译行业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翻译行业运作方式、培养学生明确的专业身份。翻译课程中融入翻译行业的从业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宏观了解,有助于学生培养扎实、严谨的职业作风,从而产出规范、高质量的翻译产品。

五、翻译技术的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开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翻译行业提升效率、提高质量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全球知名的企业如西门子、大众、佳能等均采用Trados等翻译辅助工具提高质量和效率;很多翻译公司招聘人才时也要求申请者熟练使用翻译软件。翻译市场的变化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产生深刻影响。翻译教学应该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建立适应翻译市场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欧盟笔译硕士课程设有《翻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讲解“电子文档的处理、翻译管理系统、互联网信息源、搜索工具、电子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具和机器翻译。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翻译工具和技术,并学会使用技巧”。柯平和鲍川运介绍了多个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翻译技术的先例。例如,英国伦敦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等均设有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硕、博体系中也包含了计算机与翻译和机器翻译选修课。

因此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设置专业和课程,强调现代技术能力,与就业市场接轨。

中国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于培养卓越的后备力量,目前国内十几家试点难以满足翻译的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各高校应该借此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的契机,整合现有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探索适应市场发展的完整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过程中,注重自身特色,注重翻译专业人才的应用型、职业化和科学化培养,为翻译行业提供合格的职业译员,推动翻译事业不断发展。

注:本研究得到黑龍江大学新世纪教改项目(09D144)资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蔡进宝,梁洁. 英国双语翻译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启示——以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硕士培养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贺显斌. “欧盟笔译硕士”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9(1).

[3]柯平,鲍川运. 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上)[J].中国翻译,2002(7).

[4]王京平. 浅谈硕士翻译专业的课程框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8(2).

[5]王立弟. 翻译资格考试与翻译培训[J].中国翻译,2003(11).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7

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是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干课程, 在培养和塑造军事医学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提高研究生任职综合能力为重点,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紧紧围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问题, 打破学科界限, 坚持宽口径、跨学科综合设置课程;正确处理专业领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等最新军事医学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 坚持课程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在着眼“打赢”, 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新形势下, 围绕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 建立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结构体系, 以供攻读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必修和选修。

1 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必修课

1.1 卫生勤务学

卫生勤务学是研究卫生勤务规律和管理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以军事医学为基础, 运用组织管理和医学技术等综合措施, 对部队进行防病治病, 恢复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保障部队成员健康。

1.2 创伤外科学

创伤外科学是研究现代杀伤武器及其致伤特点, 对火器伤、复合伤、烧伤、冷伤、部位伤以及海战伤、空战伤、特殊环境 (高原、高温、高湿) 下的战伤和并发症等。强化外科学与军事医学的交叉、融合, 反映现代外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野战条件下外科疾病诊治及战、创伤就职的特点。创伤是中青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是早期处理, 先“救”后“查”。研究范围除了对创伤本身如何治疗和康复外, 也越来越多地着重于如何预防创伤的发生。

1.3 军队卫生学

军队卫生学是预防医学和军事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重点是军队平、战时驻扎、生活与作战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与军人健康的关系, 探索环境因素的性质、变化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提出卫生要求和改善措施, 以保障指战员健康, 提高部队战斗力。

1.4 军队流行病学

军队流行病学是流行病理论在军队卫生防疫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流行病学最早是以传染病为研究对象, 并据以形成学科体系。随着流行病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 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及与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 使流行病学分化为多个分支学科。

1.5 军事心理学

研究人在军事活动条件下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分类;掌握军事技术和武器的学习过程;军事活动所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战术, 宣传与反宣传等。军事心理学把军事组织看成是一个小的社会整体, 研究其中的社会过程, 如指挥员和士兵的关系, 战争条件下群体内部情绪的相互影响, 军队士气的作用等。

1.6 急诊急救医学

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多专业的综合科学。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病变和急性创伤的一门新专业, 也就是指在短时间内, 对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意外灾伤和疾病, 所采取的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的科学。它不处理伤病的全过程, 而是把重点放在处理伤病急救阶段, 其内容主要是:心、肺、脑的复苏, 循环功能引起的体克, 急性创伤, 多器官功能的衰竭, 急性中毒等。并且急救医学还要研究和设计现场抢救、运输、通讯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急救医学包括:院前处理 (急救中心) 、医院急诊室、危重患者监护病房 (ICU) 三部分。因此, 急救设备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 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同时, 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何有效地、迅速地组织抢救, 减少人员伤亡, 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 叫灾害医学。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制定急诊抢救的实施预案, 并在事故灾害后大量伤员急诊时进行指挥、组织、协调和安排。

2 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

2.1 军事医学社会学

军事医学社会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军事学、医学和社会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们与军人健康、军医道德、医学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使军队医学专业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军事社会中常见的医学现象与问题, 能够正确地认识军医的职责与角色关系, 并掌握军事医学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进而增强军队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

2.2 核武器伤防护医学

核武器与核事件医学防护学主要研究战时核武器和平时核事件所致伤害的医学防护和救治。其内容包括:核物理基础;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及其防护;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各种不同类型电离辐射损伤以及复合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诊断、急救和治疗。针对当今人们关注的包括核恐怖在内的核突发事件问题, 增加了核事故和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等问题的概述。

2.3 生物武器伤防护医学

生物武器的医学防护是将医学中传染病防治的知识用于对生物武器的防御。生物武器是由一些致病微生物、毒素、昆虫等生物战剂以及装载它们的容器和投掷物组成的一种特殊武器。用以杀伤人群、家畜或使农作物遭受破坏, 以达到战争的目的。针对人群的生物武器防护包括:对生物战剂的侦察、报警、检验和鉴定、消毒、杀虫、灭鼠、免疫接种、化学预防、个人和集体的物理防护、收容和治疗患者、流行病学监测与防疫措施等。

2.4 军事航空医学

军事航空医学研究的重点是解决航空武器装备发展中出现的医学问题, 以保证飞行员健康、安全、高效、舒适地完成任务。由于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面临着操作任务重、紧张程度加剧、信息分析复杂、决策时间短、心理变化大等因素的挑战, 军事航空医学也要侧重于提高个体防护装备性能、卫勤保障能力、航空救生技术水平、改进人机界面等。军事航空医学引入分子生物学和脑科学等技术, 对航空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运用系统论、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 对航空因素对人体损害进行系统综合防护, 最大限度地提高飞行员的工作效能。

2.5 军事航海医学

军事航海医学注重研究和探讨人员在军事作业条件下以及战时与航海有关的一系列人体医学问题和卫生勤务保障, 使指战员在海上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得到合理的防护和救治, 减少伤亡, 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能力上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提高军事作业能力。

2.6 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 它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 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

2.7 急诊医疗管理学

如何组织急救网络, 建立有效的现代化的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 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 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

2.8 野外生存教程

野外生存即人在食宿无着的山野丛林中求生。在野外获得基本生活条件、野外基本技能学习、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基本体能训练、特殊技能训练、心理训练、野外综合训练、野外险情的处置、野外伤病的自救与互救、野外应急措施、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

2.9 危重病加强监护室

重病加强监护室即加强监护病房是专门收治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单元。在ICU内患者接受全面和系统的检查、准确细致的监测和护理、及时精确的治疗,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并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2.1 0 高原军事医学

高原军事医学是研究高原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对部队成员健康影响以及平战时高原部队卫生保障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是研究高原地区军队成员及军事活动的医学保障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随着军事医学、高原医学和其他生物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相互融合渗透, 以及在高原部队的卫生保障的研究和实践过程逐渐形成的。

2.1 1 口腔卫生勤务学

军队口腔卫生勤务是军队卫生勤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口腔疾病诊疗服务的特点和对战斗力的影响, 使军队口腔卫生勤务无论战时或平时均有明显的特殊性。时口腔卫生勤务的主要任务是对口腔颌面战伤伤员进行专科救治与对作战人员的牙科急诊进行处理。平时口腔卫生勤务的主要任务是对部队人员常见口腔疾病进行医疗、保健、预防一体化保障。口腔卫生勤务是军队运用口腔医药科学技术和口腔卫生人力与资源为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服务的专业组织与工作, 基本任务是增强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水平, 促进全身健康, 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曹小勇.完善军事医学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3.

[2]谈彬, 毛常学.美军军事医学科研社会化发展特点及启示[J].军事医学, 2011 (2) :24-26.

[3]吴乐山, 孙建中.现代军事医学战略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4.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8

关键词:人文医学素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 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也不同,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3年内完成研究生学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 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称并轨模式) [1]。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并轨模式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对在3年内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较好临床应用能力, 又具有良好学术资质、合格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 并轨模式对研究生素质要求提高

1.1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要求研究生坚守临床一线

2013年12月31日, 国务院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 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应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加强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 是深化医疗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策略。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 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 还需要参加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成为住院医师意味着真正开始与患者接触, 体会医患沟通全过程, 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一方面住院医师是医院一线大夫, 与患者接触较多, 接触时间较长, 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初进医院, 也存在适应医院环境、与各方磨合的过程。因此, 在医德医风、医疗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方面急需培训与指导。

1.2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要求研究生保证学术水准

在接受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 研究生需要通过面授、网络授课和自学等方式掌握医学前沿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 完成一篇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 以提高其科研水平。

1.3 培养高层次适用型医学人才, 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医学素质

如何在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在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中、在3年获得4项证书的学习节奏中, 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正确学术风气、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明确规定要进行包括人际沟通交流在内的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全面的医学素养培训并要求坚持医学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动摇。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师执业的重要技能[3], 国际上对执业医师要求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 还必须具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必修课程之一。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 依照《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 中国医师协会制定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 旨在通过培训及量化考核, 达到提高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目的。

2 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2.1 本科教育阶段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医学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 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 内容涵盖医学标准、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及医患纠纷处理基本方法、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等。从近年的医学教育实践及学生反馈来看, 医患沟通理论课或见习课所讲述的案例都来源于临床实践, 而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临床工作, 缺乏直接与患者沟通的经历, 因此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临床情景并不熟悉, 这使得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进行医患沟通实操, 而临床实习阶段并未设置相关教学内容。

2.2 研究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

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了临床综合素质训练及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等课程, 但没有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课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就成为住院医师, 开始为患者服务, 人文医学素质必不可少[4]。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 而优秀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一个专业精深的医生, 并不一定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只关系到医生个人发展, 更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及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诸多原因, 其中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3 培养人文医学素质的方法

3.1 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通过社会调查 (门诊、病房、社区)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 (SP教学) 和门诊 (床边) 教学, 就住院医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如何与患者达成一致治疗方案, 如何更好地化解医患矛盾, 如何向患者告知坏消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3.2 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同步

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人文医学素质培养, 并反复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 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人文医学素质[5]。调查住院医师进入工作岗位2个月内的医患沟通实际情况, 例如“医患沟通之你我他”“我眼中的医患沟通”“我遇到的医患沟通之喜与忧”等, 将收集的案例交给授课及培训教师, 由教师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小讲座”时间进行案例解析和点评, 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住院医师再将所学技能运用于下一阶段临床实践, 检验学习效果[6], 培训每两月1次, 连续12个月。经过多次循环, 不断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医学素质, 减少医疗纠纷,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3 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

鉴于医患沟通技能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7]。在岗前培训、工作满6个月、工作满12个月时采用SEGUE量表评价培训结果。SEGUE量表对住院医师沟通能力评估包涵以下内容:态度 (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技能 (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技能) 和素养 (职业压力、同情) 等。

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 为住院医师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当前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合格医师, 必须将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贯穿并轨培养始终, 强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为住院医师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10) :12-13.

[2]马涵英, 周玉杰, 张维君.研究生医患沟通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2) :132-133.

[3]曹永福, 张晓芬, 杨同卫.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 2009, 30 (6) :9-12.

[4]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2) :98-100.

[6]耿拔群.卫生职业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2) :19-20.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9

1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住院医师)与学术型分流的优势

1.1 临床实践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本质上是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升级,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对科研技能的掌握,还要接受临床轮转,为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然而,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仅短短三年,科研工作本来就繁琐耗时,再加上沉重的临床任务,很多研究生往往不能兼顾二者,导致科研成果不理想,临床技能不扎实。在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与住院医师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新模式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全程接受临床技能培训,较之传统模式轮转科室更多,轮转时间更长。专业学位研究生被用作科室一线住院医生,在病例分析与诊断、技能操作、医患沟通等方面都得到了系统的训练,加之临床科室对其进行的一系列规范化考核、工作量化记录等,有效地解决了研究生毕业后“高学位,低技能”的就业现状[3]。

1.2 科研训练更具有针对性

研究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研究,因此科研训练历来都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在传统培养模式中,很多医生及导师认为科研就是“做实验”,因此专业学位与科研型研究生区分并不明确,二者界限模糊,完成科研训练都是在实验室,差别只是在于“做实验”的时间长短。在新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接受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使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不再可能。为完成研究生科研训练,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结合临床轮转以及导师指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临床应用型研究课题,这很好地避免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脱节的现状[4]。在新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成功分流,前者专注于临床技能培养,研究方向以应用型临床课题为重(以回顾性研究或循证医学研究为主),后者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利用各种实验手段解决临床中发现的问题或在临床上开展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

2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住院医师)与学术型分流所面临的挑战

2.1 新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训结合问题

虽然在新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在一起,但二者是否能合理、有效的整合起来,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①课程设置问题。新模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夜间和周末进行,这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课程安排时间类似。然而,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二者却是大相径庭。前者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二级学科知识外,也安排了很多科研基础课程以及人文知识课程,而后者主要是学习其相应二级学科的前沿进展。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白天紧凑的工作结束后,还要面临如此繁多的课业压力,这往往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出勤率下降,以及最终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②科研能力训练问题。从近两年我国试点的几所高校来看,新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未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新模式对科研训练时间未提出严格的规定与管理,同时,毕业论文要求也仅为一篇综述或病例分析,这样低水平的学术要求很难让就业单位相信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科研创新的能力。③临床轮转问题。现在新模式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生同被看作科室的一线医生,其临床轮转安排与考核相似。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完成住院医师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额外的课程和科研训练,较之传统模式这样的培养方式往往导致研究生三者不能兼顾,压力沉重。面对医患矛盾日益激烈的现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能像住院医师一样保持较高的临床专注度、避免医疗纠纷,是目前医院及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研究生就业面临更大挑战

就非医学专业来说,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分流,对研究生就业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意义。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技术类工作,而学术型研究生从事研究类工作。然而,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走向为从事医疗工作,因此,在实行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分流的今天,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就业将面临挑战:①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问题。新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毕业后可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节省了就业后再接受住院医生培训的时间,但就目前各大三甲医院对医生职称评定的要求来看,相对低下的科研能力以及较低质量的学术论文将为其日后晋升职称带来不小阻力。②学术型研究生就业问题。现在的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更多从事的是单纯的细胞或分子水平的研究,这与基础医学研究生所研究的范畴高度重叠。然而,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还是走向医疗单位,因此,学术型研究生虽然具备扎实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其就业后临床与科研脱节现象严重,在取得正式行医资格前还需进行长时间的住院医生培训,培养期限过长,这往往导致医学生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望而却步,报考比例下降。

3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 合理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能力训练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关于相应二级学科前沿进展的知识学习,删减传统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遗留下来的基础实验课程以及人文课程(例如哲学相关课程),尽量减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业负担,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有需要的课程。此外,增设网络教学,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空闲时间能通过网络学习专业课程,让课程学习更具有机动性、自主性以及高效性,在减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压力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5]。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轮转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临床轮转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临床应用型研究课题,并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术型研究生尽可能多的进行与临床医学相关的课题研究,除了在实验室利用各种实验手段研究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还应积极在临床开展前瞻性研究,比如高质量的RCT、前瞻性队列研究,尽可能避免就业后科研与临床脱节[6]。

3.2 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制度,重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

制定出一套区别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制度、培训方式以及考核制度[7],在临床实践能力训练得以保障的同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以及科研思维训练保留时间与精力。例如,专业学位研究生较之住院医生在管床病人数量上合理减少、担任住院总医生时间上合理缩短;医疗组带教老师多放手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操作、多参与到疑难病案的诊疗过程而非单一的参加病案讨论等。

面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分流明确的现状,不少临床医学院应届本科生表示,更倾向于报考专业学位而非学术型研究生,因此,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应予以重视。鼓励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报考、鼓励临床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需要获得硕士学位的医生报考以及增加学术型研究生研究课题与临床的相关性,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术型研究生报考比例。

从新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培养到现在正式全面实行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分流,虽然新模式下我们看到了未来研究生培养的良好机遇与前景,但期间经历的探索与试验时间尚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训能否真正有机结合、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能否真正做到合理分流,以及分流后两种类型研究生所面临的新的就业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引起医院及学校重视,并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合理性、多样性以及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程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中国医学装备,2012(2):46-48.

[2]教育部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3]陈旻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与传统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123-125.

[4]郭进军.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1):133-134.

[5]徐飞.医学网络远程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29-1030.

[6]王海东.加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3):394-395.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10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大都照搬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的做法, 采用相同课程体系, 但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医疗快速发展, 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对解决目前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通过文献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课程目标不明确。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 院校之间又缺少可借鉴的培养经验, 所以普遍存在对培养课程目标认识不足, 过度借鉴学术学位课程体系, 针对性不强;重视学习与科研能力, 忽视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的培养, 没有体现分类培养。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学科为中心, 缺少对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优点在于能够把握学科内容和内在逻辑[4], 以便于实施和教学管理。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逐渐暴露出课程门数增多、体系膨胀、课程设计缺乏整体优化、学科界限明显及更新不及时等缺点。

课程结构比例失调。笔者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校对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将课程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位课程混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而弱化课外实践教学、重视考核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现象, 于是直接导致课程结构比例失调, 出现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 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 公共课程多、专业课程少的情况。

课程实施效果不佳。过度借鉴学术学位课程体系而使课程实施过程出现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共用师资和学科资源、教学方法仍旧以教师讲授为主等教师队伍薄弱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被动接受, 师生交流碰撞少, 不利于教学相长。

2 体系设想

2.1 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型培养比较

经查阅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通过比较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培养异同点 (见表1) , 得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应更加侧重其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如继续使用学术学位的培养体系、标准予以培养或衡量都将是不正确的。

2.2 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

根据文献调查得出的现状及比较结果, 设想构建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结构。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与否, 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实际, 其培养目标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培养内容侧重以核心能力为基础, 因此构建的课程体系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五个要素。整个体系需明确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和价值取向, 其中培养目标需准确定位, 课程结构需调整, 课程教学内容需充实, 课程实施需设计安排, 课程评价需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这五个要素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2.3 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 笔者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核心能力指标课程应以临床操作能力、医学专业素养、判断性思维能力、临床科学研究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规划发展能力、教学能力及照护病人能力等8项能力为培养目标。

临床操作能力是所有培养能力目标的基础, 其基本要求能胜任临床医师的岗位需求;医学专业素养要求德才兼备, 要遵守道德伦理规范, 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判断性思维能力要求培养的研究生首先要树立判断性思维的自信心, 不仅具有质疑、发现问题, 并且还应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同时, 也要求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要求医生同病人、家属及医疗同行具有人际沟通和交流协作的能力;规划发展能力要求其能够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 具有自主学习、英语应用及职业规划的能力;教学能力要求在完成临床实践和科研任务的同时, 还能胜任教育、指导实习的学员和低年资的研究生, 能担任部分研究生授课任务及学术交流汇报任务;照护病人能力要求在能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互信关系, 具有制定病人照护和健康教育方案的能力。

2.4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 也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Seminar教学法 (A study meet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 teacher, 即大学的研究讨论会) [4]、PBL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5]、案例教学法[6]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并结合目前教成熟且流行的基于网络覆盖的移动、灵活的教学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2.5 课程评价多元化

课程评教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用于促进课程体系发展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评价对象应以学校为主体, 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评价实施应做到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对象, 建立围绕课程体系结构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并采取网络、纸质问卷等灵活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又可促进现有课程体系结构的改进。

3 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基于五要素的课程体系概念, 突破了传统观念对课程结构认识的局限性, 为课程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课程体系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可有效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注:“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是在 《Flexner报告》发表100 周年之际, 由20 位国际医学教育专家组成的21 世纪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 (GlobalCommission on 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21st Century) 于2010 年12月在《柳叶刀》上发表了题为《新实际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该给医学教育》的21 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所提出来的。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把医学教育纳入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是20 世纪中期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Julio F, Lincoln C, Zulfiqar AB, 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 2010, 9756 (376) :1923-1958.

[2]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 (学位[2010]49号) [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xkb/hyxx/yyxz/267719.shtml, 2010-10-22.

[3]秦永杰.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 2012.

[4]陈兵, 黄美.美国大学Seminar教学范式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8) :191-193.

[5]杨耀防.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剖析[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1994, 15 (4) :150-152.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11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 校企合作 应用型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50-01

近期,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下发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进一步强调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专业学位硕士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硕士而言的硕士类型,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 “创新与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之魂,是区别与学术性学位硕士的最大特征。重新思考和确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大力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本文探讨企业深度参与的“1+x”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方案,分析了校企合作管理、企业导师制、实践创新科研平台建设等改革策略,对于专业学位硕士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问题

自2009年我国招收第一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该学位的培养方案一直在探索和调整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够不明确,和学术型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区分开来,或者干脆没有区分。

(二)实践环节薄弱

缺乏相应的实践科研创新平台,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样选择实践机会。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

管理制度与相关机制不完善,没有相对稳定的管理组织,高校也没有专门管理研究生实习实践的人员,很多时候专业学位研究生处于自我管理状态,对研究实践、毕业设计缺乏管理监督。

二、什么是“1+X”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1+X”企业深度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是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校企双方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培养,即前一年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后X年到与产业行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完成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培养模式,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研究能力,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间有两年的,有两年半的,也有三年的,因专业和学校而异,因此X年要视所在学校和专业而定。“1+X”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在与“企业深度参与”,从人才培养方案、过程管理、学生评价等全程参与研究生的培养。高校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把研究生培养作为中心任务,将科研活动和生产活动为研究生教学活动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1+X”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初探

(一)构建校企合作管理联盟

成立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管理联盟,根据社会经济需求共同制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反案。定期召开会议,对应用型专业硕士培养进行顶层设计,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指导作用。

(二)实施双导师制

实施双导师制导,从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业硕士的联合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领域专家担任兼职教授,负责实践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和硕士生的专业课教学。

(三)共建实践创新科研平台

以项目合作为主导,构建由“学校-行业-企业”组成的实践创新科研平台,由校企主要研发人员、硕士研究生组成科研团队,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技术开发水平。

共建创新实践平台。即依托共建的实践教学中心构建既有交叉互补又有共享融通的3类创新实践平台——学科竞赛训练平台、 科技项目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创新实践训练平台承载了学生学科竞赛训练、科技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的任务。

(四)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目前主要针对的是本科生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政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精神及时改革,选聘研究生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此过程中专业硕士研究生同时作为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之一,指导本科生参与到工程技术研究中。在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深度参与的“1+X”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是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改革,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水平得到了提高。该模式目前还存在以下主要不足:既有工程实践经验又可以指导研究生毕业设计的企业导师相对不足,校企合作管理专业硕士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曹洁,张小玲,武文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61。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3.

[3]李玉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互融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20-24.

[4]钱斌,徐健,韩志达等.全程化立体式“333”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38-139.

[5]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7050/201504/t20150409_189447.html

作者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篇12

一、医学院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性和优势

生物医学工程又叫临床医学工程, 其学科目的就是运用工程学的技术和手段, 结合生物学知识, 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 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和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其最终解决的是医学问题。所以, 在医学院校中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以往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教育中, 教育机构偏向于在工学和理学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和管理。而此类研究生虽然精通工程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维修, 但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 因而很难在医院复杂的工作环境下, 融合病情进行综合的诊断和防治。在医学院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 很好地利用了医学院校的医疗资源, 使此类型研究生在学习工科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人体的生物学构成和病理生理学原理。同时利用附属医院的优势, 结合临床医疗仪器工作流程, 使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很好的融合生物、医学、工程三种学科知识, 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结合医学院校特色, 从培养环节上加强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具有医学院校特色。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起草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明确规定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工程学技术和手段并能在本专业独立从事工程操作和工程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医学院校应有针对性的以培养适应社会医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其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工程学基础,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 重点培养其在医疗仪器操作和医院工程信息管理方面的能力。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方案指出, 我校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能独立从事医疗工程信息操作的高素质人才。工程学硕士重在应用, 所以我校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采用周末双休日隔周上课, 使学生在工作的同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灵活运用, 并同时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带回课堂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探讨。这样的学习时间方式能循序渐进的使学员掌握到相关知识, 并进行融会贯通。

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医学应用。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分专业进行的。根据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基因工程和基因药物以及医疗器械和医院信息管理两个专业方向, 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上, 除了信息检索、知识产权等必须的理论课程, 还相应设置了适合医院应用型的知识课程。我校课程设置以掌握能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为主, 并注重扩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面。课程设置既针对医疗工程特点, 又针对医院管理特色, 并注重专业方向区分。做到课程设置在工学硕士课程的基础上, “厚基础理论, 博前沿知识, 重实际应用”。在教材内容上, 我校多选用有实际应用知识或有案例教学的教材。突出医学和应用两大特色。但是生物医学工程由于其本身学科比较新, 发展晚, 目前尚没有一套针对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的教材。我校老师在教学中, 除讲授教材中理论知识外, 更多的引用平时自身临床医学工作中遇到的案例进行课堂讲授。

3. 采用双导师制度加强医学实践能力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双导师制度。我校规定,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以我校导师为第一导师, 同时在本人工作单位, 选择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 具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能力的人作为校外导师。第一导师主要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第二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进行筛选, 指导选题中实践能力的部分。通过双导师制度的实行, 学生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加强。由于第二导师是学生工作单位的同事兼领导, 因此能够随时在工作中予以指导和帮助,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4. 开题和中期考核按学院进行, 严格把关。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践的具体项目, 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 可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系统的分析与集成, 研究与开发, 管理与决策等, 特别是针对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的新系统、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软件的研发。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 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有先进性与实用价值。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后, 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 开展研究设计工作。一般在第二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题目, 并作好资料和实验准备工作。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分为基因工程与基因药物、医疗器械与医院信息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我校根据这两个专业方向的不同和导师自身的情况, 将学员归入相应的学院。由学院具体负责学员开题和中期考核工作。学院里, 又根据导师情况, 成立相应的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学员的论文质量层层把关。

5. 学位论文依托医学院校资源, 有特色有创新。

学位论文是检验学生综合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 应该主要突出实用和创新两个方面, 这是由其专业特点决定的。我校根据自身情况, 为主要在医院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完成论文的很好的平台。通过附属医院的临床实践工作经验, 为学生积累了医院临床工作经验, 从而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校本身的实验室平台, 和专业的师资力量, 为学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员可以很好的利用医学特色, 结合自身的研究, 完成有质量保障的, 有创新意识的, 有自身医学特色的学位论文。我校对学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校内专家组评审和校外盲审两个环节, 进一步从论文质量上进行了把关。

三、发挥管理部门职能, 从培养管理上保障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起步较晚, 在我国也是属于比较前沿的学科, 目前, 各个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还需要各个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不断地为之摸索。建立一套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的管理体制, 加强教育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已经成为提高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我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配备了专门人员对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进行培养管理, 制定了一套适应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一系列的考核制度, 对学生的导师选择、培养计划的制定、中期考核和课程考勤等情况都做了明确规定, 并整理成一本研究生手册, 供学生参考。我校研究生部从宏观上把关培养质量, 对于具体及专业的问题, 则由学生所属学院负责组织及解决, 这样有层次, 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 既加强了培养质量的监控, 又加强了培养目标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洁.在医学院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4) :112, 130.

[2]高原, 刘洪运, 张政波.医院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和创新[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6) :93-95.

[3]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征求意见稿) [S].2009, (9) .

上一篇:职业男性下一篇:工业及城市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