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硕士学位(精选10篇)
医学硕士学位 篇1
摘要:根据当前医患关系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建议从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促进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 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
关键词:人文医学素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 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也不同,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3年内完成研究生学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 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称并轨模式) [1]。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并轨模式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对在3年内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较好临床应用能力, 又具有良好学术资质、合格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 并轨模式对研究生素质要求提高
1.1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要求研究生坚守临床一线
2013年12月31日, 国务院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 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应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加强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 是深化医疗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策略。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 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 还需要参加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成为住院医师意味着真正开始与患者接触, 体会医患沟通全过程, 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一方面住院医师是医院一线大夫, 与患者接触较多, 接触时间较长, 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初进医院, 也存在适应医院环境、与各方磨合的过程。因此, 在医德医风、医疗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方面急需培训与指导。
1.2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要求研究生保证学术水准
在接受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 研究生需要通过面授、网络授课和自学等方式掌握医学前沿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 完成一篇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 以提高其科研水平。
1.3 培养高层次适用型医学人才, 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医学素质
如何在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在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中、在3年获得4项证书的学习节奏中, 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正确学术风气、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明确规定要进行包括人际沟通交流在内的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全面的医学素养培训并要求坚持医学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动摇。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师执业的重要技能[3], 国际上对执业医师要求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 还必须具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必修课程之一。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 依照《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 中国医师协会制定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 旨在通过培训及量化考核, 达到提高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目的。
2 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2.1 本科教育阶段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医学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 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 内容涵盖医学标准、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及医患纠纷处理基本方法、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等。从近年的医学教育实践及学生反馈来看, 医患沟通理论课或见习课所讲述的案例都来源于临床实践, 而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临床工作, 缺乏直接与患者沟通的经历, 因此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临床情景并不熟悉, 这使得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进行医患沟通实操, 而临床实习阶段并未设置相关教学内容。
2.2 研究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
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了临床综合素质训练及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等课程, 但没有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课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就成为住院医师, 开始为患者服务, 人文医学素质必不可少[4]。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 而优秀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一个专业精深的医生, 并不一定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只关系到医生个人发展, 更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及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诸多原因, 其中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3 培养人文医学素质的方法
3.1 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通过社会调查 (门诊、病房、社区)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 (SP教学) 和门诊 (床边) 教学, 就住院医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如何与患者达成一致治疗方案, 如何更好地化解医患矛盾, 如何向患者告知坏消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3.2 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同步
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人文医学素质培养, 并反复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 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人文医学素质[5]。调查住院医师进入工作岗位2个月内的医患沟通实际情况, 例如“医患沟通之你我他”“我眼中的医患沟通”“我遇到的医患沟通之喜与忧”等, 将收集的案例交给授课及培训教师, 由教师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小讲座”时间进行案例解析和点评, 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住院医师再将所学技能运用于下一阶段临床实践, 检验学习效果[6], 培训每两月1次, 连续12个月。经过多次循环, 不断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医学素质, 减少医疗纠纷,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3 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
鉴于医患沟通技能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7]。在岗前培训、工作满6个月、工作满12个月时采用SEGUE量表评价培训结果。SEGUE量表对住院医师沟通能力评估包涵以下内容:态度 (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技能 (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技能) 和素养 (职业压力、同情) 等。
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 为住院医师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当前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合格医师, 必须将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贯穿并轨培养始终, 强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为住院医师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10) :12-13.
[2]马涵英, 周玉杰, 张维君.研究生医患沟通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2) :132-133.
[3]曹永福, 张晓芬, 杨同卫.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 2009, 30 (6) :9-12.
[4]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2) :98-100.
[6]耿拔群.卫生职业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2) :19-20.
[7]Ammentorp J, Mainz J, Sabroe S.Communication in health care[J].Ugeskr Lmger, 2006 (168) :3437-3440.
医学硕士学位 篇2
惊闻南非古老种族神秘“处女祭”
今年22岁的李晓兰毕业于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她的专业是妇产科学。2011年7月,在李晓兰毕业前夕,由于她的专业实践能力强,成绩出类拔萃,被导师推荐到同济医院实习。2013年3月,随着习总书记出访南非,中非友好交流年之际,武汉同济医院和南非夸祖鲁纳托尔省德班市有了一次为期半年的医学交流机会。幸运的是,实习期的李晓兰被列入了这次跨国学习交流的人员当中。
为了适应非洲的气候和环境,李晓兰参加了特别的身体体能训练,甚至还学会了当地的一些基本语言。2013年4月18日,李晓兰随医疗队一行8人,来到了德班市。德班市是南非第二大城市,那儿充满了迷人的原始风情。德班市是祖鲁族人的主要居住地,祖鲁族是南非9个黑人部族中最大的一个,因此该族一直被视为南非本土民族文化的代表。
因为南非的医疗条件有限,所以李晓兰一行要到乡下各个村落去为村民看病。李晓兰被分配到市郊的雅格罗西村去工作,那儿距离德班市有3个小时的车程。
雅格罗西村很大,人口众多,它最有特色的是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祖鲁族风土人情。根据事先的安排,李晓兰住进了村长图西的家中,和他的女儿穆奇住在一起。图西家族的人热衷做生意,所以家庭条件还不错。他的19岁女儿穆奇在德班市读大学,是村里为数不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祖鲁族女孩,能用英语和人交流。她特地回村给李晓兰当翻译。两个女孩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第二天,穆奇带她到村里熟悉了环境。李晓兰完全被那儿的原始风情所吸引住了。
祖鲁族虽是原始部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祖鲁族人也与时俱进了不少。村里的人热情好客,特别是当大家知道李晓兰是来自中国的医生后,对她更是尊重。晚上,村民围着火堆唱歌跳舞,然而李晓兰却暗自有些窘迫。
按照当地的传统风俗,祖鲁族的未婚女孩上身都不穿衣服,已婚妇女则需要用手工制作的串珠或头发遮住乳房,以示对夫家的尊重。第一次看到那么多赤裸上身的女孩,李晓兰有些羞涩,可是那些女孩则十分坦然。
穆奇见李晓兰有些不自在,就告诉她祖鲁族人信奉“处女神”,那些赤裸上身的女孩为自己还是处女而感到骄傲。
李晓兰不禁问:“那怎么能证明这个女孩是处女呢?”听了这话,穆奇的神情忽然变得严肃起来。晚上睡觉时,她才告诉李晓兰,祖鲁族有个古老的仪式,即著名的“处女祭”。
原来,每年9月,祖鲁族的“处女验证”和“芦苇节”将同时举行,这一天方圆数十公里的未婚少女,都会来到固定的地点,接受同族老年妇女的检验并领取“处女证”。处女证是纯洁美好的象征,是这些女孩子找到好夫家的敲门砖,所以有些家教严格的家庭验证处女身甚至是每月进行一次。听完穆奇的讲解,李晓兰觉得很好奇,因为虽然在教科书上早就对“处女祭”有所耳闻,但她从未亲眼见过。
亲历惨烈的“火刑非处女”
在雅格罗西村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已是9月中旬了。一天傍晚李晓兰刚下班回到家,穆奇就告诉她,第二天祖鲁族要举行“处女祭”,问她要不要去看看。于是,第二天穆奇带李晓兰来到了“处女祭”现场。
按照惯例,外人是不能进场的。但是李晓兰是一名援非医生,又因为她和当地人有了感情,所以她被允许进入了检验现场。场内聚集了许多不同年龄的女人,神色异常肃穆。空地上已经铺满了几十条草席,等待检验的少女们安静地站成一排,她们有的显得很焦躁,有的低垂着双眼,有的很紧张。她们赤裸着上身,不远处,几名满脸皱纹的老妪正谈论着什么。忽然一阵紧密的鼓声奏响,女祭司长赫拉对着苍天呼喊,大声命令第一排的女孩躺在席子上。老妪们俯下身,掰开少女们因羞涩而夹紧的双腿。少女们大腿微微张开,“处女祭”检验正式开始!
李晓兰不由心中一紧。即使都是女性,但在光天化日下这样赤裸着身体接受检查,对少女们来说一定是难堪和尴尬的。穆奇告诉李晓兰,这些老妪是经过了专业培训,检验处女的技能也是代代相传。她们懂得辨认不同形状但完整的处女膜。就在这时,第一排少女检验结束了。女孩们爬起身,羞涩地躲到了人群后面,有的伏在妈妈的身上哭了起来。这时,第二排接受检验的少女又躺下了。李晓兰惊讶地发现,在这些女孩中竟有一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已经有了粗浅的性意识,老妪们一掰开她的双腿,小女孩羞涩地大哭了起来,她努力夹紧双腿,可怎么也拗不过老妪……这残酷的情景让人揪心,但在另一边,那些通过了处女检验的女孩们的前额被涂上了有标志性的泥巴,她们欣喜地排着队,在领取那光荣的“处女证”了。
就在这时,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刺入李晓兰的耳膜,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女孩一边哭喊一边激动的比划着什么。李晓兰赶忙问穆奇发生了什么事,穆奇告诉她,那个女孩被验证出不是处女,正在求饶。这时,几个身强体壮的女人粗暴地把那个女孩按在地上。穆奇用英语说:“女孩说,她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做过。”可是没人听她的哭喊。那个女孩即将接受“处女神”的严惩!
夜幕降临时,李晓兰随着人流来到那块白天检验处女的空地上。那个受到惩罚的女孩被绑在了一个高高的祭台柱上,下面堆满了稻草和柴火。李晓兰终于知道了“处女神”的惩罚是什么了,李晓兰发疯般的找穆奇,希望她为自己做翻译,李晓兰想向族长解释,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即使在没有性行为的情况下,处女膜也可能会破裂,而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让无辜的少女死去,这是多么罪过啊!
可穆奇却紧紧地抱住李晓兰,泪流满面地告诉李晓兰,没用的,这里的人不会听从这些解释的。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像毒蛇一样灼热流窜,那个女孩无处可逃,她的哭泣声越来越小,最终她被湮灭在这无情的火焰中……
这件事后,李晓兰常常无法入睡,女孩惨烈的呐喊一直在李晓兰脑海里萦绕。李晓兰甚至都不敢再从那块空地走过,更让人心寒的是,听说那个被烧死少女的父母因为感到羞愧,最后连她的遗体都不愿拉回去埋葬。在祖鲁族,能保持处女膜的完整才是女孩唯一生存下去的条件。
为拯救祖鲁族少女呼吁废除落后文化
自从“火刑非处女”事件之后,有女孩的家庭更加提高了警惕,有些家庭甚至对女儿每月一检。然而,有些事情却是防不胜防!三个月后的一天晚上,穆奇很晚才回到家,她焦急地对李晓兰说:“怎么办啊,怎么办啊!玛莎就要死了。”
原来,玛莎是穆奇的好友。她和同村一个男孩偷偷相恋了3年,最近才被玛莎的母亲知晓,但由于男孩家的条件差,玛莎的恋情遭到了家人的反对。父母越是反对,玛莎的感情越发强烈。“处女祭”之后不久,玛莎决定把自己的第一次献给男友。没想到,玛莎的父母为了让她死心,迅速将她许配给了一个她不喜欢的男人,两星期后,玛莎就要嫁人了。可怕的是,玛莎婆家的人还要请人来对她验身。看着泪水涟涟的玛莎,李晓兰立刻想到了可怕的火刑。无论怎样,生命大于一切!李晓兰对玛莎说:“也许我可以帮你。”
李晓兰把玛莎带回医院,为她做了仔细的检查,确定她没有怀孕。李晓兰对她说:“我可以把你变回处女之身。”穆奇和玛莎听了,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李晓兰对她们说,处女膜的破裂并不能完全表示一个人的不贞。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因意外而导致处女膜破裂的状况时有发生。玛莎是第一次知道有处女膜修复的手术,而穆奇在读大学时对此略有耳闻,但在南非各地医院,是禁止为祖鲁族女孩做这种手术的,而大部分原始的祖鲁族人还根本不知道在他们眼中神圣无比的处女膜其实并没那么神秘。
那一晚,李晓兰悄悄为玛莎做了处女膜修复手术。让人捏把汗的是,玛莎婆家的人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玛莎和别的男孩有过私会,突然闯到玛莎家,叫嚷着要对她验身。在祖鲁族村落,如果女孩的父母隐藏女儿失贞的事实,同样要受到严惩!玛莎的父亲听到婆家的训斥,气得操起木棍就要打玛莎。穆奇挡住说:“先验身了再说。”玛莎的婆家人本来想因此讹一大笔钱,但几个验身婆把玛莎折腾得够呛也没有查出个所以然来,玛莎一家这才松了一口气。在李晓兰的帮助下,玛莎幸运地躲过了生死一劫。
然而,祖鲁族的女孩似乎总是生活在不安与危险之中。一个多星期后,李晓兰正在写病历记录,穆奇忽然急匆匆地跑来,抓着她的胳膊就往前跑。原来,邻村一个叫乌拉的女孩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被一个男人强奸了。她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也不敢告诉家里的人,但是她家每月一次处女检验马上就要来了。她肯定是会被处死的,于是她决定以死了断!她正要吃有毒的草,准备自杀时被穆奇的朋友发现了。看着泪流不止的乌拉,李晓兰很心痛,为何那个强奸犯可以逍遥法外,而受害者却要为此而遭受烈焰焚烧,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当晚,李晓兰就为乌拉做了修复手术。一个星期后乌拉顺利通过了处女验证。但李晓兰的心里却感到深深的悲哀。如果她有一天离开了这里,那些因非自己人为因素而破处的女孩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李晓兰希望能在祖鲁族的女孩中宣传有关处女膜的知识。在保守的祖鲁族,李晓兰发出的声音让许多人感到质疑与恐惧。李晓兰向祖鲁族的女性做了妇科医学的普及,告诉她们处女膜的构成,同时用事实向她们证实,除了性行为以外,处女膜也是会破裂的。而处女膜更不是什么神圣至极的东西,因为它可以被修复,她用科学的知识呼吁废除落后的“处女祭”。
这件事在祖鲁族中引起了轰动。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祖鲁族的“处女祭”曾一度消失过,因为联合国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组织不断做工作,旨在废除这一落后的文化。但由于祖鲁族的处女祭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背景,所以要改变这一切十分困难。为此,李晓兰用相机记录了当地的处女祭,并用英文向联合国的卫生组织提交了一份呼吁保护祖鲁族少女的生命,废除落后的处女祭的报告。
2013年10月,李晓兰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南非医学交流,回到了中国。一个月后,她接到了一封穆奇从德班市寄来的信件。信中她告诉李晓兰,这次的处女验证时又查出了一个处女膜破裂的女孩,但那个女孩坚持说自己没有发过性行为。这一次,人们没有烧死她,而是把她关了半个月的禁闭。
看到这一结果,李晓兰觉得十分欣慰。虽然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医护工作人员,但是却为世界性的难题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医学硕士学位 篇3
每年的应届高校学生毕业季到来时,作为即将毕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将直接面对考研还是就业的重大人生抉择。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较高,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学生本人也亟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因此考研已成为绝大多数应届本科临床医学生的首选。如何选择考研的专业和类型,许多考生和家长了解得并不充分,对学位的区别、学位的授予存在疑惑。
学位改革后,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生获得的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对这两种学位如何区分,如何引导应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科学合理地对这两种学位做出选择,关系到临床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文章将对这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培养模式包括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培养过程考核和导师指导等。培养模式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现将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目的在于不仅要培养高科技水平的科研人才,而且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自2009年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式进入全日制培养轨道,形成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行的格局[1]。
2 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异同
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2.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不同
学术学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目标,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等科学研究素养的训练,培养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学术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院校教学工作和医疗科研机构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学术价值,主要岗位为教师和科研人员[2]。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专业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充分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高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医学工作,主要岗位为高层次临床医师[2]。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对理论和实践的体现各有偏重,学术型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型突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很多应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是对学术学位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
2.2 学习方式和授予学位不同
学术学位培养模式采取全日制学习,学制一般为3年。学习方式为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基础研究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临床实践时间短,毕业时的考核指标为毕业论文。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毕业时发放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术学位证书。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采取集中在入学前半年进行理论学习,其余时间的理论学习集中在周末,经历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轮转,学制一般也为3年。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授予专业型学位。
2013年年底,国家颁布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关系,将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结合起来。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出现了“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5年临床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将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培养相结合,考核合格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取得四个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专业学位证书[3]。
2.3 招生报考条件基本相同
我国医学学位针对应届医学毕业生来说分为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两类研究生的招生,既可以参加每年年初的国家统考,优秀应届毕业生也可通过资格审查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考试的时间、试题内容一致。针对参加学术型硕士统考以外的考生,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对参加专业型硕士统考的考生,在复试时考核内容上将对实际应用能力有所侧重。
2.4 学习费用不同
学术型学习费用平均为8000元/年,专业型学习费用平均为10000元/年。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均可享受申请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资助。
3 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对比
学术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耐性、韧性,完成以培养科学精神为主导的学历课程,培养周期较长。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5+3”培养模式下,由于学历和学位因素的参与,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增添了动力,毕业时四证融合,既缩短了医学生培养年限,为家庭减轻了上学负担;又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行业培训的充分结合,为各方节约了大量资源。住院医师规范化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参与培养的医院和导师对学生的能力比较认可,就业前景好。
4 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内在联系
医学学术型和专业型是同一层次、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二者不能截然分离。在临床实践中呈现出的问题为科研指明研究方向,科研成果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临床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临床的应用。无论是专业型还是学术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都应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意识到医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医生必备的品质。学术型和专业型必须兼顾临床和科研的平衡发展,专业学位学生理论学习时间短,学生在临床轮转时每个医院的教学能力、带教医生的水平、导师个体的学术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时间短,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
摘要:针对目前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出现的困惑,分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异同,并对两种类型研究生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内在联系。为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报考医学硕士研究生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硕士学位,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参考文献
[1]胡光丽.“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245-248.
[2]汪玲,何珂,包江波.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4(6):81-83.
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4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4.8‰[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0.48%,尤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肺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18%~37%和12%~34%.肺心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差,病死率在10%-15%左右,原发病及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因[2],总体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仍是危害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诊率增加,使得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但在以往的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起来有一些弊端,尤其在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常合并电解质紊乱,因洋地黄安全范围较小,此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限制了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脏负荷方面,频繁的利尿易导致痰液粘稠,带来感染不易控制、窒息等麻烦;扩张血管药物会导致血压不稳定,不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如何做到既保证畅通呼吸道,纠正缺氧,又能够及早控制心力衰竭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哪些指标能够尽早提示我们病情的转归,指导我们的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成为慢性肺心病临床治疗重要课题。
丹参川芎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呼吸内科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的变化,评估丹参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理治疗,改善患者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
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4.8‰[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0.48%,尤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肺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18%~37%和12%~34%.肺心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差,病死率在10%-15%左右,原发病及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因[2],总体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仍是危害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诊率
增加,使得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但在以往的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起来有一些弊端,尤其在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常合并电解质紊乱,因洋地黄安全范围较小,此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限制了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脏负荷方面,频繁的利尿易导致痰液粘稠,带来感染不易控制、窒息等麻烦;扩张血管药物会导致血压不稳定,不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如何做到既保证畅通呼吸道,纠正缺氧,又能够及早控制心力衰竭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哪些指标能够尽早提示我们病情的转归,指导我们的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成为慢性肺心病临床治疗重要课题。
丹参川芎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呼吸内科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的变化,评估丹参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理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资源过度消耗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采取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而成,在国外研究相对较少。该药物价格便宜,应用广泛。在国内已有报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肺血流图的作用。丹参及川芎嗪均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丹参还能够调节心律,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能够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川芎嗪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的作用。
亦有研究报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血液中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标志之一,其水平的增高不仅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而且也间接地反映凝血酶活性的增强,对慢性肺心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具有应用价值[3].血浆N端脑钠肽在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显着升高,对肺心病的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是检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种方便、及时、准确、有效的方法[4].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是病情危重的可靠信号,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预采用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综合评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用以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内科学,第6版,第二篇,第九章。
[2]蒲芋伶。浅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求医问药,1672-2523(2012)10-0191-01.[3]童亚玲,李乾兵,徐建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气、血浆BNP与D-二聚体、及血流变学相关研究。皖南医学院学报[J],2013,32(4):1002-0217(2013)04-0278-03.[4]仇爱民,陶章,张梅林等。脑钠肽对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4)::631-632.[5]李佳,唐颖,刘金丽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的变化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008-5971(2010)06-0763-02.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课题研究目标:
(1)明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2)合理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能否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质量、预后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意义。
2、研究内容:
(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观察HR,Rr,pH,CO2,PaCO2(mmHg),PaO2(mmHg),[HCO3-](mmol/L),SaO2(%)指标。
(2)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生化指标。
3、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研究对象在治疗上的依从性,是保证该项研究完整进行的基本条件。(2)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生化指标的检测,目前在我院呼吸科都能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减少标本送检中间环节,是保证标本信息准确可靠的关键。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①入组标准:慢性肺心病采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第6版内科学“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②研究对象收集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40~90岁所有慢性肺心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情搭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5ml静脉滴注)。均为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他治疗相同。
③实验过程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④数据分析对研究组、对照组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技术路线:
(1)收集病人。
(2)记录数据、整理资料。
(3)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4)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3、试验方案: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4、可行性分析:
(1)冬季慢性肺心病患者数量多,病例资料容易收集,而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2)我们医院呼吸科能够科内独立完成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可以轻松获得实验结果,余相关指标医院检验科也可获得。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得到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四、课题的创新性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呼吸科应用广泛,该药物对改善患者微循环已有较多研究。但在以往研究中,较少检测生化指标,或检测指标项目较少而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以及药物疗效,不能及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本研究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以期客观评估临床疗效,及时的指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五、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1、计划进度:
(1)2013年10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收集病例。
(2)2014、2整理及分析数据。
(3)2014、2-2014、3撰写论文、定稿。
2、预期进展:各项计划规定时间内完成。
医学硕士学位 篇5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临床技能 岗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76-02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具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临床工作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如何规范和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工作水平是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亟待加强的工作内容。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临床工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关重要,但由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来源不同,他们中有些是从学校应届毕业生直接考取研究生,也有工作以后才进入研究生行列且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师。由于他们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不同,入学前临床技能培训时间及条件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入学时临床技能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选拔制度还是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这使得不少应届本科毕业生为准备考研而忽视了临床实习工作,临床工作技能方面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培训。而部分来源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学生,由于条件方面的限制,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规范性临床训练机会,这使得医学专业研究生在临床技能掌握情况方面良莠不齐、差别很大。而根据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要求,他们从入学后马上就要进入临床方面工作,因此,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工作前,学校进行较为系统的岗前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他们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性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各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在他们正式进入临床工作之前对他们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并根据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水平及特点来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工作。
对我校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实际情况调查表明,随着这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外校甚至外省的调剂生源逐年增加,这其中部分学校由于片面注重考研率和升学率,对于本科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缺乏重视,导致部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工作前,对他们的临床技能水平进行客观评估,并进行差别化分类指导和培训。
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途径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是将传统考试与现代考试进行有机结合并有效控制测试误差的标准化考试,通过采用计算机评分,能有效提高考试信度及效度。OSCE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规范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前的考核工作,而在我国由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大规模培养工作才刚开始不久,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结合工作也才处于试点起步阶段,因此,一直以来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或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岗前考核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与住院医师规培工作之间的有效接轨,需要我们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临床技能培训工作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为准确把握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我们通过我校国家级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这一平台,采用OSCE对上岗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对考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尽量使得每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岗位工作前能掌握好临床基本工作技能。
为实现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多元化考核和评估,我们还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技能考核培训的有效方式,采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DOPS)等考核评估方式。(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76页)Mini—CEX评估是临床带教老师直接观察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患者执行临床诊疗工作的表现,通过结构式表格项目进行评分并及时给予反馈意见。评估项目包括: 医疗面谈技能、体格检查技巧、人文关怀、临床判断技巧、交流沟通能力、组织效能以及整体临床胜任能力等几个方面,评估采用3等级、9分制评分。DOPS是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每项临床操作技术分别接受不同临床带教老师的评估及回馈,每份评估报告代表这一项临床诊疗操作接受了一次评估及回馈,DOPS是侧重于临床操作技能的评估与反馈方式。通过应用Mini-CEX和DOPS考核评估方式的有效结合,能较全面地评估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
四、实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思考
通过组织实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规范化临床技能考核培训工作,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对带教老师来说,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可以根据考评结果来实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差别化分类指导,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的措施。同时,为更好实现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可以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临床技能的考核结果与该研究生的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情况进行对比和总结,从而实现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的有效监控,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确保我校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质量。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发展起步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而这其中的重点就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工作,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及培训条件,从研究生进入临床工作前就要统一和规范考核流程和考核标准,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破解当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题,并积极构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考评新体制,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边琪,宋彬,郭志勇,徐晓璐.浅谈Mini-CEX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
医学硕士学位 篇6
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是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干课程, 在培养和塑造军事医学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提高研究生任职综合能力为重点,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紧紧围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问题, 打破学科界限, 坚持宽口径、跨学科综合设置课程;正确处理专业领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等最新军事医学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 坚持课程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在着眼“打赢”, 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新形势下, 围绕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 建立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结构体系, 以供攻读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必修和选修。
1 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必修课
1.1 卫生勤务学
卫生勤务学是研究卫生勤务规律和管理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以军事医学为基础, 运用组织管理和医学技术等综合措施, 对部队进行防病治病, 恢复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保障部队成员健康。
1.2 创伤外科学
创伤外科学是研究现代杀伤武器及其致伤特点, 对火器伤、复合伤、烧伤、冷伤、部位伤以及海战伤、空战伤、特殊环境 (高原、高温、高湿) 下的战伤和并发症等。强化外科学与军事医学的交叉、融合, 反映现代外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野战条件下外科疾病诊治及战、创伤就职的特点。创伤是中青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是早期处理, 先“救”后“查”。研究范围除了对创伤本身如何治疗和康复外, 也越来越多地着重于如何预防创伤的发生。
1.3 军队卫生学
军队卫生学是预防医学和军事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重点是军队平、战时驻扎、生活与作战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与军人健康的关系, 探索环境因素的性质、变化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提出卫生要求和改善措施, 以保障指战员健康, 提高部队战斗力。
1.4 军队流行病学
军队流行病学是流行病理论在军队卫生防疫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流行病学最早是以传染病为研究对象, 并据以形成学科体系。随着流行病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 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及与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 使流行病学分化为多个分支学科。
1.5 军事心理学
研究人在军事活动条件下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分类;掌握军事技术和武器的学习过程;军事活动所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战术, 宣传与反宣传等。军事心理学把军事组织看成是一个小的社会整体, 研究其中的社会过程, 如指挥员和士兵的关系, 战争条件下群体内部情绪的相互影响, 军队士气的作用等。
1.6 急诊急救医学
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多专业的综合科学。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病变和急性创伤的一门新专业, 也就是指在短时间内, 对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意外灾伤和疾病, 所采取的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的科学。它不处理伤病的全过程, 而是把重点放在处理伤病急救阶段, 其内容主要是:心、肺、脑的复苏, 循环功能引起的体克, 急性创伤, 多器官功能的衰竭, 急性中毒等。并且急救医学还要研究和设计现场抢救、运输、通讯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急救医学包括:院前处理 (急救中心) 、医院急诊室、危重患者监护病房 (ICU) 三部分。因此, 急救设备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 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同时, 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何有效地、迅速地组织抢救, 减少人员伤亡, 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 叫灾害医学。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制定急诊抢救的实施预案, 并在事故灾害后大量伤员急诊时进行指挥、组织、协调和安排。
2 军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
2.1 军事医学社会学
军事医学社会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军事学、医学和社会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们与军人健康、军医道德、医学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使军队医学专业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军事社会中常见的医学现象与问题, 能够正确地认识军医的职责与角色关系, 并掌握军事医学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进而增强军队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
2.2 核武器伤防护医学
核武器与核事件医学防护学主要研究战时核武器和平时核事件所致伤害的医学防护和救治。其内容包括:核物理基础;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及其防护;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各种不同类型电离辐射损伤以及复合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诊断、急救和治疗。针对当今人们关注的包括核恐怖在内的核突发事件问题, 增加了核事故和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等问题的概述。
2.3 生物武器伤防护医学
生物武器的医学防护是将医学中传染病防治的知识用于对生物武器的防御。生物武器是由一些致病微生物、毒素、昆虫等生物战剂以及装载它们的容器和投掷物组成的一种特殊武器。用以杀伤人群、家畜或使农作物遭受破坏, 以达到战争的目的。针对人群的生物武器防护包括:对生物战剂的侦察、报警、检验和鉴定、消毒、杀虫、灭鼠、免疫接种、化学预防、个人和集体的物理防护、收容和治疗患者、流行病学监测与防疫措施等。
2.4 军事航空医学
军事航空医学研究的重点是解决航空武器装备发展中出现的医学问题, 以保证飞行员健康、安全、高效、舒适地完成任务。由于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面临着操作任务重、紧张程度加剧、信息分析复杂、决策时间短、心理变化大等因素的挑战, 军事航空医学也要侧重于提高个体防护装备性能、卫勤保障能力、航空救生技术水平、改进人机界面等。军事航空医学引入分子生物学和脑科学等技术, 对航空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运用系统论、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 对航空因素对人体损害进行系统综合防护, 最大限度地提高飞行员的工作效能。
2.5 军事航海医学
军事航海医学注重研究和探讨人员在军事作业条件下以及战时与航海有关的一系列人体医学问题和卫生勤务保障, 使指战员在海上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得到合理的防护和救治, 减少伤亡, 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能力上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提高军事作业能力。
2.6 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 它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 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
2.7 急诊医疗管理学
如何组织急救网络, 建立有效的现代化的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 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 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
2.8 野外生存教程
野外生存即人在食宿无着的山野丛林中求生。在野外获得基本生活条件、野外基本技能学习、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基本体能训练、特殊技能训练、心理训练、野外综合训练、野外险情的处置、野外伤病的自救与互救、野外应急措施、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
2.9 危重病加强监护室
重病加强监护室即加强监护病房是专门收治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单元。在ICU内患者接受全面和系统的检查、准确细致的监测和护理、及时精确的治疗,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并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2.1 0 高原军事医学
高原军事医学是研究高原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对部队成员健康影响以及平战时高原部队卫生保障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是研究高原地区军队成员及军事活动的医学保障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随着军事医学、高原医学和其他生物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相互融合渗透, 以及在高原部队的卫生保障的研究和实践过程逐渐形成的。
2.1 1 口腔卫生勤务学
军队口腔卫生勤务是军队卫生勤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口腔疾病诊疗服务的特点和对战斗力的影响, 使军队口腔卫生勤务无论战时或平时均有明显的特殊性。时口腔卫生勤务的主要任务是对口腔颌面战伤伤员进行专科救治与对作战人员的牙科急诊进行处理。平时口腔卫生勤务的主要任务是对部队人员常见口腔疾病进行医疗、保健、预防一体化保障。口腔卫生勤务是军队运用口腔医药科学技术和口腔卫生人力与资源为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服务的专业组织与工作, 基本任务是增强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水平, 促进全身健康, 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曹小勇.完善军事医学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3.
[2]谈彬, 毛常学.美军军事医学科研社会化发展特点及启示[J].军事医学, 2011 (2) :24-26.
[3]吴乐山, 孙建中.现代军事医学战略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4.
医学硕士学位 篇7
1. 组织保障
成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是保障考核质量的关键。成员须由相关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担任。主要负责领导和组织研究生考核工作。
2. 制度保障
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制度, 保证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 确保考核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平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检验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关键。因此, 考核体系必须符合“5+3”培养模式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体现临床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优势。科学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制度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3. 构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实践性是医学教育的突出特点, 不同于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教育,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更要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临床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满足“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求, 主要从研究生培训过程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分流淘汰这四方面来建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3.1 过程考核
以河北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 在日常培训过程中, 培训对象按照河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完成日常培训考核、出科考试。通过接诊病人、采集病史、书写病历、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病例分析和基本技能操作等多种形式, 重点考核住院医师的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2 中期考核
主要考查研究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与医德医风, 是否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 是否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 是否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是否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等。包含三个部分, 即思想品德素质考核、理论知识水平考核、临床实际能力考核。
3.2.1思想品德素质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考核帮助研究生树立崇高的职业责任与道德使命感, 建立正确的医学道德规范。3.2.2知识水平考核:包括学位课程成绩及专业课、专业外语考试、综述报告。考查研究生临床专业知识的坚实性与系统性, 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 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是否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3.2.3临床能力考核:通过病历评估、口试与临床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病历评估:随机抽取研究生经治的完整病历资料五份, 评估项目包括病历是否规范、完整, 诊断是否正确, 病例分析是否合理, 处理是否及时得当, 预后情况等。病例答辩:研究生结合上述病例, 提出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治疗原则以及预后分析判断, 考核其理论知识的运用和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包括病例考核及手术或辅助诊疗技术考核。
3.3 毕业考核
毕业考核包含临床实际能力考核、论文答辩。3.3.1临床实际能力考核。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命,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的优秀医务人员, 因此, 毕业考核中需考核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3.3.2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质量不仅反应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也代表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学校设置了论文的选题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抽检盲审等环节, 来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3.4 分流淘汰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最新发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 而在许多教育发达国家, 这个数字可能高达30%-50%。为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端正学习态度, 保证培养质量, 应建立分流淘汰机制, 每次出科和中期考核后, 对于不合格的研究生给予一次补考机会, 由导师和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师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指导, 对补考未通过者, 将进行分流甚至淘汰。
总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同时, 这一体系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以期能够客观、全面的反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摘要:根据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 自2015年起, 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 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因此, 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 构建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主要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考核体系建构三部分来详细阐述如何构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医学硕士学位 篇8
一、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按照《意见》指出, 医学研究生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医学科学学位是一种学术型学位, 注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本意来看, 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 侧重于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 以培养临床实际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为主。因此, 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既要向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公共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 又要重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的培养。
就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来看, 基本上是沿袭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和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这种课程的设置以展示学科内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的知识体系框架为主, 可以说, 在向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公共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知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容易导致教学中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课程设计缺乏整体优化, 所受内容过专、过窄, 其前沿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不足。在临床思维和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无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 现行的课程体系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已经不能满足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化对高级医学人才的要求, 因此迫切需要我们针对以上问题加快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
2、临床工作训练不系统, 强度不够
根据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要求, 申请人要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临床能力必须达到能独立处理本学科 (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 领域内的常见病, 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的水平。因此, 加强临床培养环节, 重视临床能力的训练和实践, 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但从我国目前对研究生进行的临床培训工作来看, 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研究生在实习阶段需要完成大量繁重的临床工作, 而相应的临床技能培训欠规范, 同时也缺乏系统、严格的考核制度。存在临床轮科培训管理不严格、导师临床训练指导责任心欠缺、监督及考核措施不到位甚至形式化、临床能力考核淘汰率低等现象。
3、导师队伍参差不齐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 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 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培养合格的职业医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对于保证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 每个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也在增加, 学生得到导师单独临床指导时间相对缩短, 临床操作机会也在不断减少。同时, 由于医学院校的导师往往需承担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 导致部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有些导师容易按照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部分研究生完成课题和学位论文方面占用了大量的时问和精力, 没有足够的时问进行轮转培训和临床技能训练, 影响了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二、对策研究
1、构建研究生广博的理论知识体系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要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来说, 其课程设置与科学学位完全不同, 主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实践性为核心。因此, 在掌握临床基础知识的同时, 要突出临床进展, 尊重学术个性, 强化科学方法与技术的思路, 加大选修课程力度, 训练临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课程教学方面,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合理压缩理论课程时间, 优化课程设置, 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将主要学位课程集中在一个学期内进行, 而将专业课、临床专题讲座等其它部分与临床研究进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安排在临床训练过程中以讲座的方式进行。
2、突出临床能力培养
临床型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 应以临床的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综合应用为重点。因此, 首先, 应加强各级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措施:比如规范临床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各项医疗行为, 并由专家组对此进行检查;聘请操作规范的专家、教授, 组成临床实践技能指导小组, 定期为研究生安排临床操作示范, 规范研究生操作手法;轮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尽量多为研究生提供学习机会, 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健全各级学科导师组, 在导师与研究生人员不对等的情况下, 指定副高以上教师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 尽量做到一人一师,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医院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某方面有所专长的专家或学者作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操作报告, 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及机会。其次, 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在课题的选择上应明确临床特点, 引导研究生和导师确定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 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
3、构建合作协调的临床科研指导团队
良好的导师队伍是做好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保证。首先, 做好导师遴选工作, 提高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要求。其次, 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小组, 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科主任负责管理、导师负责指导、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指导的集体培养制度, 避免了单一的导师负责制的弊端, 有利于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总之,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初具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我们应坚持按照临床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以培养临床科研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重, 严格招生、教学、培养、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制度, 才能真正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摘要:设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 改变了多年来医学研究生教育单一的“科研型”培养模式。从我国医学教育近30年的发展状况来看, 培养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但其核心建设内容——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仍在不断地探索之中。鉴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的职业性本质, 以及其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的可应用性, 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如何培养临床科研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汪洋, 宁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 (4) :57-62.
[2]石中英.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1) :7.
医学硕士学位 篇9
1 围绕科学学位培养目标,逐步完善学科式课程体系
我国医学硕士、博士两级学位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医学科学学位”,一类是“医学专业学位”。 医学科学学位要求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课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因此,通过一定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入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及掌握,即采用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是有助于实现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
然而大量研究也表明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内容要素构成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虽然有助于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但同时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爱好或其研究领域的需要去形成内在联系的知识整体。如何弥补学科式课程体系的不足,提高体系中内容要素的质量,近年来出现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启发。
所谓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这种体系的优点在于:①有利于多学科课程的综合,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②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断引入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引入最佳技能[1]。如果我们在学科式课程体系建设中引入“模块”思想,即内容要素建设的“模块化”,将有助于学科知识纵向性学习的同时进行知识、技能横向性地拓展。
目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在此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如:某些学校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中的部分课程抽出进行分类编组,形成模块式的课程,规定学生在每个模块中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某些学校将全部课程进行分类,规定学生在非学位课程中必须选择某几类课程等。西北地区的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借鉴这些学校的做法,如:逐步进行研究生选修课程的“模块式”设置,这样既有利于学校科学、规范的引导学生选课,又可以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实际需要针对性的扩展知识与技能的愿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更新具体课程的内容、形式等多种途径提高体系内容要素的质量。而适时的增添新的内容要素也是完善学科式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欠缺的事实,设置补修课程等。
2 区分教育层次,结合资源状况,合理设置课程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应表现出一定的区分度。硕士生阶段的课程应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可按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的二级学科进行拓宽,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适应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精、深的要求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并应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的同时,面对西北地区医学院校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办学质量相差较大,不少院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财力状况等还不尽人意的现状,各校应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科学学位硕士生课程设置,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加以完善。
2.1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
除英语、政治课程外,对于科学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决定了科研思维与方法、医学统计、文献检索作为科研工作必备性知识技能也应包括在此范围内。对于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后两门课程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可能已有了较好的基础,但研究生阶段对这两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教学要求,使得仍有必要将其列为公共基础课程。从一定角度来说,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只是能相对轻松的进行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2.2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
对于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医学院校,即研究生招生专业较为齐全,招生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学术、科研氛围较浓的学校,在能够开设较多数量,并且保证一定质量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校指定和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学校在为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的学生指定某一门或几门为必选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推荐学生再选择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等专业的理论课程。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课题的需要及个人的兴趣进行选择,以修满专业基础课程部分所规定的学分。这种指定与推荐相结合的措施有利于学生在巩固、提升本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拓展对相关二级学科知识的了解;对于那些目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招生专业不全,招生人数较少,办学规模较小的医学院校,则可以通过整合相关二级学科课程,建设核心基础课程来提高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鉴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对核心课程概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了两种角度的理解:以学科为中心而建立的核心课程和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建立的核心课程。对于科学学位的医学研究生来说,建立以某学科为中心,其他相关学科为之服务的核心课程将有利于学生通过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较为全面地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根据学科的进展状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
2.3 专业课的设置
在广博、坚实的基础理论之上,专业课应体现出高、精、深的特点,要反映出专业内的最新进展,而以课题为导向的研究性课程将能较好的满足这一要求。首先研究性课程既有研究类的特点,又有课程类的特征[2] ,它强调师生研讨与学生自学相互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互结合,重实践,重探索,重科研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能较好的体现出科研工作的前沿动态。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硕士生专业课的学习更注重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学会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方法、技能。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及今天时代所赋予的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得医学科研型硕士生专业课的开设是适合且有必要向研究性课程转变的。这将是课程形式同时也是课程内容在质上的飞跃。其次将本院校近年所开展的课题与研究型专业课相结合,即由本专业科研学术水平较高的几位导师将自己或自己参与的能反映本学科研究前沿的科研项目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向学生介绍这些项目的立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贮备,研究中可能遇及的问题,解决的途径,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项目研究的最新进展等,通过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自学的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与课题相结合,他们更易产生学习兴趣,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了解起点更高了,更深入了,关键是他们领悟并学会如何“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此外学习过程中加强了与人合作,自觉学习等科研必备素养的培养;从导师角度来说,由于对该领域较为熟悉,研究的较为深入,而且参与课程的学生基本都是本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使得这种形式的专业课教学是可以实施的,并且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为现实且有效的形式。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看到研究型课程具有优势的同时,还需认识到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型课程较多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二是研究型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创新了教学内容,这对于还比较习惯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导师来说,如何上好这种类型的课程,如何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可以按照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进行以课题为导向的专业课建设。也就是先在一两所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西北地区医学院校中选择某个或某些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开设以课题导向的研究型专业课程,在传统的教学形式及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先对某部分专业内容进行研究型教学,通过经验的积累逐步扩大研究型教学内容的比例。以后再在西北地区其他医学院校中加以推广和运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我们需要承认大多数的研究生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大学时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已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所以研究生阶段面面俱到式的专业课学习是没有必要也不现实的。
2.4 选修课的设置
选修课可以以“模块化”的思想进行建设。如:设置人文社会类、医学研究技能类、医学研究方法类、医学进展类等课程模块,加强学生普遍较为缺乏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拓展眼界。学校可以对模块性课程的选择进行规定,如:进行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学生必须在医学研究技能模块中选择某些实验操作、仪器使用性质的课程;进行社会调查性研究的学生必须在医学研究方法模块中选择数据处理方法等课程;鼓励研究生选择人文社会模块课程等等。
就人文社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说,对于办学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较弱的院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如请社科部门为学生开设介绍哲学思想,启迪学生辩证思维的哲学类课程;请附属教学医院从事心理研究的专家为学生开设社会心理调适等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较为密切,较有帮助的实用性课程,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聘请外单位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们举办人文社会类知识的系列讲座。而办学规模较大,各方面资源都较为充足特别是那些与综合性高等院校合并的医学院校在充分开发本校教育资源的同时可以借助综合院校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势提升人文教育的质量,如允许医学院学生选修其他院(系)、研究所(特别是文学院(系)、文化研究所)开设的人文社会类课程。
就医学研究技能模块,医学研究方法模块,医学进展模块的课程设置来说,对于暂时还不能分门别类开设多门课程的部分西北医学院校可以采取如下做法:选取当今医学科学研究中运用领域较广的实验技术如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免疫学实验技术,医学调查技术如现场调查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如spss、sas软件的操作等作为医学研究技能模块中主要的课程;将医学数据处理方法,科研论文选题与写作等课程作为医学研究方法模块中的主要课程。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开设的全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纳入研究生选修课的范围内,组成基础理论课程模块,达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满足部分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的需要。
对于医学研究技能模块中那些因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学生亲自进行操作的实验技术类课程,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的亲自示范,教学实验录像的播放,网络实验操作资源的利用等多种渠道进行“弥补”。
2.5 其他课程的设置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跨专业报考、同等学历报考研究生,及往西部地区进行调剂的人数都在不断的增加。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技能欠缺的现象已引起了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课程体系中进行补修课程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教学质量较高的院校都很重视对学生欠缺知识的补充学习,部分院校还根据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结合学生专业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如:允许并支持自愿性质的补修行为,规定各专业同等学历研究生必须补足的主要课程等,一些院校还对补修课程制定了相应的学分要求。西北地区的医学院校可以借鉴以上做法,制定补修规定,明确补修的适用对象,各专业补修课程的选择范围、考核的形式与标准,达到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形式加强学生对欠缺技能与知识学习的目的。
学术讲座,教学/临床实践也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西北医学院校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学术讲座、教学/临床实践重视度不够,部分院校没有明确规范的研究生学术讲座听课制度,学生为了应付学校随意选择讲座内容,甚至胡乱编造听课纪录;教学/临床实践成为教师减轻自身教学/临床工作负担的手段,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传授教学工作方法,启迪临床科研思维,培养临床科研能力的目的。②学术讲座中互动性不够,听课效果缺乏反馈,一些学生只是“带着耳朵”去听讲座,对所讲内容不去认真的理解、思考,“左耳进,右耳出”,“今天听,明天忘”,而演讲者也只顾讲授准备的内容,不注意听众的接受效果,不清楚听众的真正需求,讲堂内气氛沉闷。面对这种情形,以下措施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①制定讲座的申报、筛选制度,从讲座的内容、讲课人员的要求等方面保证讲座的质量;制定研究生讲座听课制度,明确选择讲座的原则,听课次数等。如:规定学生必选本专业/本学科讲座的次数及根据个人爱好任选讲座的次数及相应学分;制定讲座心得体会的交流制度 如:规定以专业或学院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对听讲座之后的心得感受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以这种相互间的切磋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从而使收益者不仅仅局限于参加讲座的人。②学校向演讲者提出讲座过程中为听众预留提问时间的要求,允许听课者表达自己听课的感受,向演讲者提出自己的疑惑,发表个人的见解等,这样既可以促使听众用心去领会讲座的内容,又能引起讲座者对自己工作的进一步思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有助于实现不同思想间的“碰撞”,激发起听众的探索欲望。③研究生给本/专科生每次带理论或实验类课前必须在所在教研室进行试讲,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为研究生指出教学中须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学生可以针对性地调整原先的准备,逐步熟悉、适应教学工作。在研究生带课期间,研究室还应做好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也就是及时地收集带课班级学生对研究生讲课效果的反馈信息,将这些意见与建议转达给研究生,帮助他们进行及时地改正,促进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④对科学学位的临床研究生来说,临床实践一定要围绕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在临床实际工作熟悉的过程中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临床指导教师要引导研究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临床问题,即:将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想到“为何会发生,以何种方式可以处理,依据有哪些,对病人会有何不良反应,怎样解决更科学等等”,也就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寻找科学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根据医学科学学位的培养目标,结合西北地区医学教育特点,从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想及体系和具体课程的设置两方面对完善西北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课程体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西北地区
参考文献
[1]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4.
俄罗斯医学学位教育特点 篇10
1医学教育体系
在俄罗斯的教育系统中有十分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 其大致可分为高等教育阶段、副博士与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1.1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 在俄罗斯一般专业学制是五年, 医学专业学制则长一些。近年来俄国预防医学专业学制是六年, 临床医学专业学制是六年或七年, 除口腔和儿科是单独专业设置外, 其它各临床专科在医学院校的一至三年级均归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 自四年级开始普通临床专业的学生就开始划分内、外、妇、神经等不同临床专科, 分别学习直到毕业, 而后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与中国不同的是, 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仅获得俄国医学学历教育证书。
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 在俄国院校学制六年以上毕业的本科生 (不包括预科学习俄语时间) 及学制五年毕业的本科生继续学习两年研究生课程其相当于获得我国硕士学位, 因而在俄国留学六年以上学制医学专业毕业生已相当于获得我国硕士学位。
1.2副博士与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根据俄罗斯政府2002年1月30日颁布的《关于统一学位和职称的决定及学位授予程序的条例》, 俄国的学位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两个学位教育阶段。获得俄罗斯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学历教育证书毕业后的研究生教育, 属于学位教育, 有医学副博士和医学博士两个学位教育阶段。
1.2.1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其学制是3~5年。在俄国大学本科毕业工作一个阶段后, 可申请报考研究生进入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医学专业要更严格些, 通常要在医学院毕业后从事3~5年以上临床工作才能申报研究生进入医学副博士教育阶段。俄国的教授 (导师) 在选择学生时十分看重其大学本科毕业后实际工作经历。这与目前国内流行的大学本科毕业后先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再找工作的状况, 有着极显著的差别。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需经过一定的国家规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 通过国家规定课程与专业课程考试, 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副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课题, 书写论文, 通过答辩, 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后授予副博士学位证书。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 俄国的副博士学位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
1.2.2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学制是3~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一个阶段后, 在导师指导下, 选定博士学位专业科研课题, 由导师推荐, 向学院 (大学) 的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 在院校学术委员会宣读开题报告, 经院校学术委员会投票通过, 报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批准给予注册许可后, 可进入博士学位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课题并通过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程考试, 书写论文, 通过答辩, 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后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 其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后。
以下主要介绍俄国的副博士学位教育与博士学位教育。
2学位培养过程
2.1副博士学位培养过程
2.1.1课程学习阶段
一般为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 这一阶段须完成国家规定的外语课、哲学课课程学习, 还要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副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十分严格, 其程序为:首先由导师提出某门课程考试申请, 该书面申请由教研室主任签署意见, 而后由主管教学、科研的学院副院长 (大学副校长) 签署意见, 最后由学院院长 (大学校长) 批准并签署同意后, 由相关课程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课程考试委员会一般由3名正教授加1~2副教授组成。每门课程的考试由笔试与口试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由考试委员会出具考试证明书和成绩单, 由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 (校) 长签字后存档。
2.1.2开题
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完成后, 首先在教研室全体成员会议上作开题报告, 要求参加人员正教授不得少于2人, 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 参加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并形成教研室会议决议上报系学术委员会。修改后的开题报告再次由导师审改, 而后在系学术委员会 (出席学术委员在15人以上) 宣读, 各位学术委员 (均为教授) 发表意见后举手表决通过, 系学术委员会出具证明书上报院校科研处, 由院校科研处按国家规定的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程序, 在卫生部、教育部申报立项后给予批准文号。
2.1.3课题科研过程
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科研过程一般需要3~4年时间, 1991年12月俄国独立后, 由于经济不景气, 科研经费紧张, 除极少数基础学科国家给予少量经费外, 大部分俄国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 都结合工作实际选择课题, 由此保证了俄国相当多的科技行业的技术领先。但是在医学领域, 基础医学研究已出现滞后局面。近十余年来, 不少攻读医学学位的俄国研究生,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保证课题研究水平, 自费购买试剂甚至小型实验仪器。
在临床医学专业, 俄国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 包括对远期临床疗效的评价, 一般疾病临床治疗研究都要求必须要有一定的远期临床疗效观察随访资料。这与我们国内在课题研究中往往侧重于通过一、两个新指标来解释机理、体现水平的特点确有不同, 俄国人似乎更讲究实际。
2.1.4论文书写
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论文的书写格式内容有专门的规定。目前医学副博士论文的书写格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一般书写格式顺序为:
摘要:一般占一页。
前言:一般4~6页。内容包括现实问题, 研究目标, 研究任务, 科学创新, 实际工作, 研究工作地点,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与发表的论文, 提出明确的答辩问题, 论文结构 (包括论文页数, 组成结构, 俄文文献数目, 外文文献数目, 论文表格数目, 示意图数目) 等。
第一章 综述 要求不超过30页。
第二章 一般资料介绍。
第三章 治疗前 (实验前) 检测结果。
第四章 治疗结果 (实验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结论:对论文的结果得出扼要的结论, 一般不超过2页。
实际建议:根据论文研究结果, 提出工作建议, 一般1页。
参考文献:先按俄文字母序列排序俄文文献, 再按英文字母序列排序英文文献。
(2) 论文首页的格式:
按以下顺序自上而下排列:
医学院校名称 (居中) ;
作者签名 (居右) ;
作者姓名 (居中) ;
论文名称 (居中) ;
论文专业代码与名称 (居中) ;
论文类别 (居中) ;
导师学位、职称、姓名 (居右;)
地点, 时间 (居中) 。
(3) 其它要求:
论文字符大小按照俄文14号, 用A4页打印, 页数在150~180页;论文上边距2.5厘米, 下边距2~2.3厘米, 右边距1.5厘米;论文要求必须精装订。
2.1.5 论文摘要书写格式
(1) 封一封二书写格式:
①首页 (封面) 书写格式自上而下:
作者签名 (居右) ;
作者姓名 (居中) ;
论文名称 (居中) ;
论文专业代码与名称 (居中) ;
论文摘要 (居中) ;
论文类别 (居中) ;
地点, 时间 (居中) 。
②封2书写格式自上而下:医学院校名称;导师学位, 职称, 姓名;两位主评人学位, 职称, 姓名;主评单位名称;答辩时间;答辩学术委员会名称, 代码, 医学院校名称, 地址, 邮编;论文存阅于医学院图书馆的名称, 地址, 邮编;论文摘要印刷时间;答辩学术委员会秘书的学位、职称、姓名及签字。
(2) 论文摘要内容
①研究工作总特征:现实问题, 工作目标, 研究任务, 科学创新, 实际工作, 提出明确的答辩问题, 研究工作地点, 参加过的相关学术会议与发表的论文, 论文结构。
②观察对象与研究过程总特征:研究工作时间, 地点, 观察对象选择特征, 排除标准, 观察对象一般情况 (例数、性别、平均年龄、疾病分型) , 试验 (研究) 方法 (检查指标、仪器方法、统计学方法、分组方法、各组一般情况、试验处理因素、处理方法) 。
③研究实验结果及讨论。
④结论。
⑤实际建议。
⑥近五年内已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论著。
(3) 封3格式:作者姓名 (居中) , 论文名称 (居中) , 论文专业代码、名称 (居中) , 论文摘要 (居中) , 论文类别 (居中) , 印刷许可证号 (居中) , 印刷时间、数量, 排版号 (居中) , 印刷厂名称、地址、电话 (印刷厂需具备学位论文印刷许可证资质) 。
(4) 论文页数:不得多于24页, 采用B4纸印制装订。
(5) 论文摘要字符:俄文字母9.5至11号字体。
2.1.6 教学工作
在攻读副博士学位过程中, 还需完成普通大学教师 (相当于讲师) 教学的工作量, 临床医学专业需担负医学院的临床教学课程和实习带教, 这也是副博士学位答辩考评内容之一。
2.2 博士学位培养过程
博士学位培养过程与副博士学位比较, 要求更为严格, 科研工作量更大, 除学位论文外, 还往往要求有俄文相关专业学术著作出版。自50年代至今, 中国学者在前苏联、俄罗斯就几乎都是攻读副博士学位, 极少有人攻读博士学位。现将其博士学位培养过程特点简介如下。
2.2.1 开题
博士学位开题报告首先也是先在教研室会议进行, 要求参加会议的正教授不少于3人, 副教授不少于5人, 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决议后上报院学术委员会。修改后的开题报告由导师审改后在全院 (校) 学术委员会做正式开题报告, 经院校学术委员会举手表决后形成决议, 上报国家最高学位委员会批准立项给予许可证, 此后才能进入博士学位课题研究。
2.2.2 科研过程
博士学位科研工作量明显超过副博士学位, 从事临床研究, 所要求的观察病例数量、检测指标种类及水平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副博士学位。
2.2.3 论文书写
论文书写一般格式与副博士论文相同, 但要求博士论文页数为A4纸250~300页。论文摘要格式也与副博士论文相同, 页数为B4纸36~38页。
2.2.4 教学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 需完成相当于副教授的大学教学课程时数规定, 临床医学专业要完成相当于副教授教学时数和实习带教工作量。
2.2.5 科学论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不少于5篇的科学论文, 有的专业还要求有相关的俄文科学专著出版。
3 答辩过程
3.1 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
俄副博士论文的答辩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
3.1.1 教研室答辩
在完成副博士论文后首先由导师修改, 在俄国的大学, 导师对修改自己带教学生的论文十分重视, 通常都要修改3~5遍, 而后提交给两位与论文相关的专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均为正教授) 审阅, 其审阅后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 并颁发同意进行教研室答辩的许可证。而后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进行教研室答辩。按规定教研室答辩由论文相关专业的3个不同教研室的人员参加, 正教授不得少于5人, 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 答辩主持人不得由本教研室教授担任, 可由其它教研室相关专业教授担任, 但必须是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室答辩会首先由导师介绍论文完成情况, 此后由答辩人在播放电脑幻灯片的同时宣读论文答辩内容, 时间规定为15分钟, 然后由颁发答辩许可证的两位正教授宣读答辩许可证及审阅意见, 接着进行提问答辩, 答辩后由参加人举手表决, 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 总时间约90~120分钟。答辩后由教研室秘书起草打印答辩会记录与决议两个文件。答辩会记录内容有答辩时间, 答辩人姓名, 论文名称, 完成时间、地点, 答辩会参加人员姓名、学位、职称, 主持人姓名、学位、职称, 审阅论文颁发许可证教授的姓名、学位、职称, 答辩过程提出的问题、怎样回答的问题, 答辩会对论文的评价等。答辩会决议主要是对论文的评价、表决结果, 同意推荐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该答辩会记录与决议由答辩会主持人、教研室主任、教研室秘书签字后上报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 (校) 长签字, 这两个文件是进行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的法定文件之一。
3.1.2 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在教研室答辩会后导师要指导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继续修改5~6遍, 此外还常请教研室其他教授传阅修改, 直到导师认为满意为止, 然后开始书写论文摘要。在俄国对论文摘要的书写十分重视, 因为无论是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在答辩会上, 还是国家学位委员会各分委员会在审批学位时, 首先阅读的就是论文摘要, 一般论文摘要书写完成后, 导师都要修改6~8遍, 还请同一教研室的其他教授传阅修改, 直到导师认为满意为止。
(1) 为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会准备相关文件。
在导师指导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继续修改过程中要为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会准备相关文件, 其包括:
①个人正式答辩申请书, 要求必须手写。
②教研室主任同意进行正式答辩的证明书。
③教研室主任与导师关于答辩人工作学习简历介绍信。
④教研室主任与导师 、教研室秘书、教研室监考委员会关于答辩人完成课程学习, 接受各种考试考核的证明信。
⑤教研室主任与导师 、教研室秘书、教研室监考委员会关于答辩人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的证明信。
⑥医学专业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所在医院相关科室主任与高年资医师、主管医疗科研副院长、院长, 关于答辩人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的证明信。
⑦由主管科研教学副院 (校) 长签字的考试成绩证明信。
⑧个人的各种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证书, 外国学生的这些证书必须经俄罗斯国家教育部认证。
⑨教研室答辩会的两位相关专业教授审阅与许可证证明。
⑩教研室答辩会记录与决议。
上述文件均需上报给学院院长 (大学校长) 亲自审阅。
(2) 院校长审阅答辩人相关文件, 签字批准进入正式答辩程序。
将准备好的上述文件、导师修改后认为满意的论文与论文摘要的最后一稿提交给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在俄国, 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都要亲自再次审阅论文和论文摘要, 提出修改意见, 他们认为一个大学 (学院) 提交给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的论文代表这个学校的学术水平, 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要对此负责。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均认为论文符合要求, 在由院校长主持的办公会上给予签字批准后进入正式答辩程序, 可在一个月后答辩, 通常约有20%~30%的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答辩。
(3) 进入正式答辩程序后要立即进行以下工作:
①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 指定论文主评单位与主评审教授两位。按照俄国规定, 主评审单位应为异地的同级同类部属院校或有评审权的科研单位, 主评审教授应为该论文专业方面有影响有学术造就的教授, 一般也异地异校聘请, 如本院校教授担任主评审教授最多一位, 不允许两位主评审教授均为本单位。导师可向院校学术委员会推荐主评单位、主评教授, 但院校学术委员会不一定采纳导师推荐意见, 而是通常由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 首席主评审教授通常是异地异校聘请相关专业的著名权威教授。
②将院校长, 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修改过的论文摘要马上付印, 并按照院校学术委员会秘书签字的通知, 将论文摘要分别挂号邮寄给5个不同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和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与15所相同专业大学科研处 (学术委员会) , 挂号邮寄的收据要交给所在院校的科研处。这些单位收到后会马上给答辩人所在院校科研处 (学术委员会) 复函, 15所相同专业大学的复函还要明确表示该论文是否达到要求水平、是否同意进行答辩。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保存着二次大战后前苏联与俄罗斯全部的副博士与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政府与学者均认为这是难得的宝贵科学技术财富。
③尽快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往主评审单位与主评教授, 并于一周后前往主评单位与主评教授处到取回评审证明书, 交给所在院校学术委员会。俄规定, 院校学术委员会在答辩会前10天应收到这些评审证明书。每份评审证明书均为A4纸打印, 一般5~7页。
④在答辩前2周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到院校学术委员会与科研处, 由其分发给院校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
⑤在答辩前2周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到所在院校图书馆, 由其出示的收据要交给所在院校的科研处。院校图书馆内保存着本院校历史上所有的论文与论文摘要。
⑥准备好答辩用电脑幻灯片。
⑦导师可聘请外院校相关专业教授写2份一般评语。
(4) 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过程。
院校学术委员会的正式答辩是在院校的学术答辩大厅进行, 在俄每所院校都有这种一个内装修十分庄重、挂満俄国科学家画像的学术答辩大厅, 所有的学位答辩都在该大厅举行。俄国各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为博士学位的正教授, 按俄国相关法规答辩时院校学术委员会出席委员最低不得少于15位, 其中与论文第一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 与论文第二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 如该院校没有该数目的相关专业学术委员, 可由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名发函聘请外院校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参加答辩。
答辩过程约需120分钟, 具体过程如下:
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宣布答辩会开始, 并宣读院校长关于批准答辩的文件。
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宣读与答辩人有关的包括个人简历、考试成绩、教研室及医学专业研究过程所在医院的各项证明文件。
然后由答辩人根据电脑幻灯片宣读论文答辩内容, 时间为15分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中国的研究生答辩宣读论文答辩所不同的是, 俄国的答辩人所宣读的答辩内容, 既不是全文宣读论文, 也不是宣读论文摘要, 而是把论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结果、新结论、新见解归纳为几条, 以此为纲组成论文答辩内容, 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去论证这些新结论、新见解, 并就此进行答辩。
接下来是由参加答辩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自由提问由答辩人回答, 其既可能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 也可能对研究结果、结论进行提问, 也可能对某些学术观点进行提问, 也可能对某些方法技术问题提问, 问题往往多种多样。与中国不同的是, 参加答辩会的学术委员教授们常常互相比着进行提问, 第二个提问的教授提的问题往往比头一位教授提的问题要复杂, 深入, 似乎通过这种提问不仅检测答辩人的水平, 也更显示出一位学术委员教授的水平, 这种提问大约要持续50分钟。
此后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宣读主评单位的评语, 接着由两位主评教授分别宣读评语并对答辩人提问3~5个问题。
接着由导师对答辩人的简历、研究过程、工作态度、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受到过的表彰和奖励等, 进行简介。
接下来是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下, 各位学术委员对答辩人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自由发表意见约10分钟。
此后由两位投票监票委员手持投票箱, 所有在场学术委员进行投票表决。
最后由主任委员宣读学术委员会答辩结论和表决结果。
根据俄国规定, 在2小时答辩过程中必须进行录音, 录音带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保存。同时录有答辩用电脑幻灯片的3.5寸磁盘、光盘、连同打印稿也需在答辩后交院校学术委员会保存。
(5) 各项文件通过挂号邮寄到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
按俄国规定, 在答辩会后2~3周时间内由院校学术委员会秘书起草两份报告, 一份是关于答辩人通过答辩、院校学术委员会同意授予学位的报告约6~8页, 其中包括对论文的评价;还有一份是答辩记录约20页左右。答辩记录是根据录音带整理记录了整个答辩会中答辩人与各位学术委员说的每一句话, 包括提问与回答过程。答辩人认可后这两份报告由院 (校) 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 连同论文、论文摘要、考试成绩证明信, 及主评单位评语和主评教授评语等各项文件, 通过挂号邮寄到位于首都莫斯科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 由其审批。
3.2 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
俄博士论文的答辩也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 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比较难度更大一些。
3.2.1 教研室答辩
答辩人书写正式教研室答辩申请书, 经导师与教研室主任签署同意后由院校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批准才能进行教研室答辩, 其中50%以上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教研室答辩。进行教研室答辩过程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似, 时间要长30分钟。其中宣读论文答辩内容, 时间规定为25分钟, 提问答辩时间要超过60分钟。相当一部分答辩人在首次教研室答辩过程中因提出的问题太多, 只有在论文中改正这些问题, 于第二次教研室答辩得到通过。
3.2.2 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答辩过程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似, 时间要长30~50分钟。其中宣读论文答辩内容, 时间规定为25分钟, 提问答辩时间都要超过60分钟, 参加答辩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提出的问题往往都十分尖锐。通常30%以上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博士论文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4 学位审批过程
在俄国只有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 (俄文缩写BAK) 有权批准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学位, 这是一个非常权威性的政府机构。经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批准给与相关专业学位答辩许可的各个大学、科研机构学术委员会, 必须按要求把答辩人通过答辩后的论文及其它各项文件上报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 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
据称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过程有二十多道手续, 十分严格, 一般审批时间约需6个月至1年, 最长的甚至超过2年, 经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后由其授予学位证书。在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证书由各院校批准授予, 是有季节性的集中于每年的7月份, 而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学位的审批授予是一项年度日常性工作, 夏季的7、8月份则是其工作人员与专家教授的休假时间。
5 俄罗斯医学学位教育特点
总结上述俄罗斯教育系统医学学位教育培养、答辩及审批授予过程, 其具有以下特点:
5.1 注重以往实际工作经验
俄国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的医务人员通常在实际工作3~5年后, 才申请报考研究生进入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 , 俄国的教授 (导师) 在选择学生时十分看重其大学本科毕业后实际工作经历。
5.2 严格的培养过程
(1) 其学位的课程考试认真, 有完善的考试管理程序。
(2) 开题立项批准规范化。副博士与博士学位开题报告要在系、院校学术委员会宣读表决通过, 由院校科研处按国家规定的学位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程序, 在卫生部、教育部及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申报立项后给予批准文号。
(3) 在临床医学专业, 俄国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 包括对远期临床疗效的观察。
(4) 论文格式一致。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论文的书写格式内容有专门的规定, 使各院校论文书写格式达到了统一。
(5) 注重实践。在攻读学位期间, 需完成规定的大学教学课程时数规定, 临床医学专业要完成教学时数和实习带教工作量, 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
5.3 科学化、规范化的答辩过程
(1) 论文的答辩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 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
(2) 医学院校领导直接对本单位学位论文水平负责。在俄国, 院 (校) 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在答辩前都要亲自审阅论文和论文摘要, 提出修改意见。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负责人要对提交给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的本院校学位论文水平负责, 因为这些学位论文代表了该院校的学术水平。
(3) 有一定比例的学位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通常其比例达到20%~30%。从而有利于对学位论文水平的客观评价与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4) 对学位论文认真评审。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论文涉及专业, 指定论文主评单位与主评审教授两位。按照俄规定, 主评审单位应为异地的同级同类部属院校或有评审权的科研单位, 主评审教授应为该论文专业方面有影响有学术造就的教授, 导师可向院校学术委员会推荐主评单位、主评教授, 但院校学术委员会可不采纳导师推荐意见, 而是由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首席主评审教授通常是异地异校聘请相关专业的著名权威教授。
(5) 保存论文措施得当。学位论文摘要分别挂号邮寄给5个不同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与15所相同专业大学科研处 (学术委员会) , 论文与论文摘要保存于所在院校图书馆, 在收到回函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答辩程序。从而使这些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料得以完整保存。
(6) 论文答辩内容必须是研究工作的核心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俄国的学位答辩人所宣读的答辩内容, 既不是全文宣读论文, 也不是宣读论文摘要, 而是把论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结果、新结论、新见解归纳为几条, 以此为纲组成论文答辩内容, 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去论证这些新结论、新见解, 并就此进行答辩。体现了多年来在俄罗斯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强调解决关键问题、抓住问题核心的思维方式。
(7) 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俄国的学位论文答辩是在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按规定答辩时院校学术委员会出席委员最低不得少于15位, 其中与论文第一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 与论文第二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 如该院校没有达到该数目的相关专业学术委员, 可由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名发函聘请外院校该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参加答辩。这与我们国内由5位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 有明显不同。
(8) 答辩委员提问严肃认真。在俄国参加学位答辩会的学术委员教授们常常互相比着进行提问, 第二个提问的教授提的问题往往比头一位教授提的问题要复杂、深入。似乎通过这种提问不仅检测答辩人的水平, 也更显示出一位学术委员教授的水平, 更多的体现出学术民主气氛。
5.4 审批严格
在俄国只有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 (BAK) 有权批准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学位, 直接负责学位审批。审批过程有二十多道手续, 十分严格, 一般审批时间约需6个月至1年。
【医学硕士学位】推荐阅读:
医学硕士06-03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10-01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10-28
医学硕士研究生05-26
医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11-03
医学硕士面试自我介绍11-28
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12-10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检验医学硕士07-11
非医学学位学生06-09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