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临床医学专业(精选12篇)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1
在医学专业学生认为是“天堂”和“象牙塔”的医学校园里, 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处境却显得尴尬与无奈。因为在“医学院”这个大环境之下, 医学专业学生理所当然占据了学校各方优势资源, 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学校的“主角”, 而非医学专业学生无疑扮演着学校的“配角”。生活在“配角”阴影下的非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重视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 既是医学院校对这些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也是医学院校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
一般医学院校的特色专业都集中在医学专业上面, 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往往会在具有特色的医学专业上面下功夫。而非医学专业大部分是在医学专业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和成熟的基础上才开设的。从我国各医学院校开始招收非医学专业的时间来看, 一般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的时间较短。在非医学专业开设的初期, 大部分的专业建设人都是从相关专业分离出来后才开始探索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 与原有的医学专业相比较, 非医学专业显得“底气不足”。另外, 非医学专业开设的原因除了响应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外, 还有一个原因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也就是为了辅助医学专业更好的发展而开设的。因此,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 限于资源的有限, 学校首先支持的无疑是具有优势的医学专业。这就使得在夹缝中生存的非医学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落后于医学专业, 非医学专业的发展因为“营养不良”更加举步维艰。
2. 学生对非医学专业缺乏正确、全面的了解
在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当中,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非医学专业的。由于很多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都没有在相应的网站对其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就业前景等做具体的解释, 因此这些学生在进校前对其所学专业几乎不了解。开学后, 有的学校也没有为他们举行专业课程教育课和细致的讲解专业概况。有的学生从高年级学生那里咨询到的甚至是对本专业的抱怨与不满, 这些便导致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内心就充满了困惑感, 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3. 各方压力大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每到假期回家, 邻居和亲朋好友总会问“现在在哪里读书啊?在哪个学校读书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同时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还有他们表情和话语由赞赏和倾慕到失望和不解的变化。医学院非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非医学专业本身就很敏感, 再加上别人总是反复类同的质问, 这便在无形中给非医学专业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于专业的压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一般在学习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还要学习一定的医学相关课程, 这对于没有系统学习医学课程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而导致补考、重修现象严重, 这便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还有一部分学生进行辅修医学专业来坚守着对医学专业的向往, 这无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1) 但也有的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没有一门课是和医学知识相关的, 这样就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为他们在医学院校里面学习了几年的时间, 最后可能连最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懂, 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医学院校里面读书是“名不正、言不顺”。
4. 自我认知不足、自身定位模糊
自我认知 (self-cognition)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2) 一部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 总觉得自己是医学院校里的“异类”学生, 觉得自己不如医学专业的学生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非医学专业学生自身定位模糊, 对以后的职业方向不确定, 觉得自己以后的竞争力太弱, 因为既不能和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 也比不过其它综合性院校同类专业的学生。
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
1. 对所学专业缺乏动力和兴趣
非医学专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专业调剂到非医学专业的, 所以从一开始这些被调剂的学生就对自己的专业带有不接受或者反感情绪, 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学的专业不好而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有些学生大学期间甚至放弃了本专业学习, 转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其它专业。 (3) 有的学生一门心思的把希望寄托在转专业上面, 一旦转专业失败就会产生强烈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从此便一蹶不振, 打着在学校读书的旗帜实则是在学校混日子。也有学生没有认识到现学专业对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 而把全部精力和希望都放到自己心仪专业的考研上面, 以希望改变自己“配角”的身份和证明自己不比医学专业的学生差。
2. 在医学院校缺少话语权和自信
话语权也就是说话权, 即控制舆论的权力。处于“边缘化”的非医学专业不是医学院里面的“主角”, 故很多时候会受到在学校享有优先发言权的医学专业学生潜意识的排斥。学校学生会和各种社团里面, 医学专业学生的比例都非常高, 所以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校学生会是比较难的, 社团相对好进一些, 但是在社团里面也是属于“少数派”和被忽视的对象, 这些体验都会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和伤害。
3. 对就业缺乏信心和方向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 各专业的毕业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都不是很容易, 而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从每年的学校毕业季招聘会上, 都可以看到去医学院校招聘的医院很多, 有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和招聘需要的岗位人数达到1:8的比例。可有90%以上的招聘单位招聘的都是医学专业的毕业生, 招聘非医学专业的单位却很少。没有毕业的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前景是如此的惨淡, 也就没有信心努力去学好自己的专业了。
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措施
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解决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也不是单一的。要预防和干预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 应该从专业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着手。
1. 做好专业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这里所说的专业思想指的是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总体认知、心理适应及各方面的反馈情况。如何做好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 学校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形成从新生入学阶段到毕业阶段全程化、持续性的专业思想教育。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事先要进行策划和安排, 有针对性的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进行系统性的介绍, 给学生留下良好的专业印象和对专业发展的希望以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第二, 老师方面;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辅导员老师, 都要加强对专业来胧去脉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优越感。此外, 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多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情绪消极和不稳定的学生进行疏导,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第三, 父母方面。父母要多和子女沟通, 不要因为孩子的非医专业打击孩子, 甚至说讽刺的话。古话有云:“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让孩子用这样的心态和信念去对待自己的专业, 鼓励孩子无论学什么专业, 只要学好了, 就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机制, 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 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 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 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4) 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院校要利用好学校各方优势资源来完成。一方面, 各医学院校可建立完善心理咨询中心, 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人员队伍, 长期或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和咨询辅导活动。 (4) 另一方面, 非医学专业院系也可以邀请心理老师针对本专业的学生以讲座方式进行引导, 在讲座的过程中, 用非医学专业的学科或学生来举例, 增加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存在感和被认同感。同时, 对各个同学的心理问题起到疏导性和预防性作用, 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3. 老师要树立榜样、增加人格魅力并列举优秀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师的言传身教则会对学生产生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影响。作为非医学专业的老师和辅导员, 要提高自身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在本专业工作只是出于工作的需要, 甚至看不起本专业的学生。专业老师也要增加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 争取走出校园去进修的机会, 把自己所学的最新知识和学生一起分享, 增加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校从整体上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身份, 而学校的各个专业都是“演员”。一部成功的作品, 除了导演对题材、剧本、主角等的选择外, 配角的选择也是好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 只有学校里的“主角”和“配角”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配角”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而不是可有可无、被忽视的对象时, 医学院校才能够和谐发展, 非医学专业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下健康成长、愉快学习。
注释
11黄康土.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学园, 2013 (5) :51-52.
22 http://baike.haosou.com/doc/5451246-5689617 .html.
33王静.高校边缘化专业学生心理及对策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 2013 (5) :36-38.
44 http://baike.haosou.com/doc/5398342-7578885 .html.2014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2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本文就医学院校各专业对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之处作一探讨,以便因材施教,能够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涉及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在医学院校中,免疫学这门课程对于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免疫学作为一门新兴前沿学科,现正处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引领现代生命科学进程,学科知识系统强,逻辑紧密、更新迅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而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诸多前沿学科 ,使学生望而生畏。
在医学院校中,学科门类非常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药学及生物技术等学科,免疫学是所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而各个专业对于免疫学中需要掌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而在目前的各个医学院校,在大部分其他专业教学中仍旧使用与临床医学相同的教材,在免疫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然而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某些临床知识和重要疾病是学习的重点,但是由于其和本专业无关,学生很可能会不感兴趣。
因此,在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应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合理性,不应该拘泥在一个框架,应该因材施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就不同专业免疫学教学内容改革作一探讨,介绍如下。
1 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须同时兼顾学习中西医两门不同的医学体系的基础学科,故西医学科的课时相比临床专业的学生而言普遍被压缩很多。
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学时少。
如果讲课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只会事与愿违,造成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紧扣大纲,运用有限课时,令学生掌握本学科重点知识及体系。
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知识,例如我国医学历史上的“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免疫的思想。
2 护理学的免疫学教学
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系统完整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也必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相对于免疫学这样的基础课而言,护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更重视临床方面的知识,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越接近临床,越贴近生活,也越容易被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然而免疫学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此对教师而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扩大教学范围,多从生活中找到与免疫学的交叉点,例如接种疫苗、ABO血型鉴定、亲子鉴定、器官移植、过敏反应等等,增加教学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将内容与相应的护理专业课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在护理一些特殊疾病患者时应该运用到的免疫学的知识。
让学生对这个疾病有个全面的认识。
3 口腔医学的免疫学教学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专业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对基础医学理论教学要求更高。
免疫学理论及技术在揭示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针对于口腔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要紧扣口腔专业的知识,加强两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兴趣,学有所得。
例如在免疫系统的讲解中,可以讲解口腔的粘膜,淋巴组织、唾液、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又如在讲解抗原时应当以口腔内的微生物为主。
对于口腔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实际应用,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牙周病、龋齿与免疫学关系及免疫学治疗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这些疾病,并且将知识与本专业相联系,会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和兴趣,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4 药学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开设免疫学课程之前的生物学知识学习尚不够深入,而免疫学又比较晦涩,与药学类课程的相关性较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因此,在授课时尽量将知识点与药物开发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介绍介绍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还有一些可以用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制剂,。
也可以介绍与其专业相关的免疫技术,例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层系技术及ELISA相关试剂盒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的重要性。
5 生物技术的免疫学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与其它的医学专业不同,该专业侧重于生物产业,而本专业的学生也缺乏医学知识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践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与其专业相对应。
例如将与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无关的一些临床免疫学部分如免疫器官、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病及免疫缺陷等内容予以删除。
而应该针对于本专业特点增加一些特色内容,例如免疫学技术的应用,酶免疫测定,单克隆抗体技术等方面要深入详细的讲解。
将免疫学教学与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为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基础教学是为其他医学专业服务的,随着各个医学医学专业的发展,对其基础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各个医学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兰香,何述辉.高校《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蚕学通讯,,33(1):53-55
[2] 梅建凤, 杨胜利, 陈建澍.结合专业特色,提高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13(11:):966-968
[3] 吴杰连,吴照义.适应药学职业模式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01):59-60
[4] 朱艳平.生物技术专业 “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02):152-154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3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本文就医学院校各专业对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之处作一探讨,以便因材施教,能够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涉及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在医学院校中,免疫学这门课程对于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免疫学作为一门新兴前沿学科,现正处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引领现代生命科学进程,学科知识系统强,逻辑紧密、更新迅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而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诸多前沿学科 ,使学生望而生畏。
在医学院校中,学科门类非常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药学及生物技术等学科,免疫学是所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而各个专业对于免疫学中需要掌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而在目前的各个医学院校,在大部分其他专业教学中仍旧使用与临床医学相同的教材,在免疫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然而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某些临床知识和重要疾病是学习的重点,但是由于其和本专业无关,学生很可能会不感兴趣。因此,在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应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合理性,不应该拘泥在一个框架,应该因材施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不同专业免疫学教学内容改革作一探讨,介绍如下。
1 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须同时兼顾学习中西医两门不同的医学体系的基础学科,故西医学科的课时相比临床专业的学生而言普遍被压缩很多。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学时少。如果讲课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只会事与愿违,造成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紧扣大纲,运用有限课时,令学生掌握本学科重点知识及体系。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知识,例如我国医学历史上的“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免疫的思想。
2 护理学的免疫学教学
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系统完整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也必須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对于免疫学这样的基础课而言,护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更重视临床方面的知识,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越接近临床,越贴近生活,也越容易被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然而免疫学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此对教师而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扩大教学范围,多从生活中找到与免疫学的交叉点,例如接种疫苗、ABO血型鉴定、亲子鉴定、器官移植、过敏反应等等,增加教学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将内容与相应的护理专业课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在护理一些特殊疾病患者时应该运用到的免疫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个疾病有个全面的认识。
3 口腔医学的免疫学教学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专业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对基础医学理论教学要求更高。免疫学理论及技术在揭示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针对于口腔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要紧扣口腔专业的知识,加强两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兴趣,学有所得。例如在免疫系统的讲解中,可以讲解口腔的粘膜,淋巴组织、唾液、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又如在讲解抗原时应当以口腔内的微生物为主。对于口腔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实际应用,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牙周病、龋齿与免疫学关系及免疫学治疗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这些疾病,并且将知识与本专业相联系,会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和兴趣,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4 药学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开设免疫学课程之前的生物学知识学习尚不够深入,而免疫学又比较晦涩,与药学类课程的相关性较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因此,在授课时尽量将知识点与药物开发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可以介绍介绍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还有一些可以用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制剂,。也可以介绍与其专业相关的免疫技术,例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层系技术及ELISA相关试剂盒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的重要性。
5 生物技术的免疫学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与其它的医学专业不同,该专业侧重于生物产业,而本专业的学生也缺乏医学知识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践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与其专业相对应。例如将与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无关的一些临床免疫学部分如免疫器官、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病及免疫缺陷等内容予以删除。而应该针对于本专业特点增加一些特色内容,例如免疫学技术的应用,酶免疫测定,单克隆抗体技术等方面要深入详细的讲解。将免疫学教学与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为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基础教学是为其他医学专业服务的,随着各个医学医学专业的发展,对其基础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各个医学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兰香,何述辉.高校《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蚕学通讯,2013,33(1):53-55
[2] 梅建凤, 杨胜利, 陈建澍.结合专业特色,提高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966-968
[3] 吴杰连,吴照义.适应药学职业模式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01):59-60
[4] 朱艳平.生物技术专业 “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02):152-154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4
1 非预防医学专业开展预防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1.1 是实现医学教育目的的需要
1988年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病人已不再满足于医生仅仅治疗某些器质性疾病。虽然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能够治疗过去曾束手无措的一些疑难杂症, 但每天仍有许多人罹患和死于各种可以预防、治疗或自己导致的疾病。这就要求临床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各项临床专业技能, 同时要具有群体观念、预防为主的思想及促进健康、保护健康的能力。而目前的医学教育还停留在仅强调临床医疗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 忽视了预防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及管理科学等知识的传授。
1.2 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改变, 对卫生服务尤其是预防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医生不仅治疗疾病, 且能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饮食营养学的角度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发展和减少并发症。这就需要改变单纯专科化的医疗服务模式, 应建立以健康为中心, 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为手段, 以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连续性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1.3 是疾病谱和死亡谱改变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及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 新的医学问题显现。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对这些疾病仅强调临床治疗是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的, 同时疾病的预防工作较临床治疗有更高的健康效益。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正在进行“重点下移、关口前移”的改革,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掌握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一般规律及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措施等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
预防医学的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树立群体观、大卫生观和预防为主观, 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 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利于培养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符合社会对医学生需求的趋势。
2 当前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对预防医学的偏见
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 由于疾病预防和保健等公共卫生措施收益的滞后性及验证困难, 社会存在着“重临床、轻预防”现象。人们大多对健康和身体的关注还停留在生病就医的被动阶段, 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有些医学生仍把“救死扶伤”作为医学使命, 片面的认为掌握相应专业知识, 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就能满足社会需要, 而认识不到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为预防医学对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 不愿意认真学习预防医学[1,2]。一些中医院校存在着“重中医、轻西医”现象, 预防医学课程被边缘化。
2.2 预防医学课程的性质
预防医学作为综合性学科, 内容比较繁杂。当前医学院校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压缩版, 其内容广且分散, 知识点连贯性差, 学生在短时间内较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有些内容对学生针对性差, 学用脱节, 影响教学效果。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课程较抽象, 且逻辑性强, 与偏重识记的其它医学课程学习方法不同, 部分学生有畏惧心理。
2.3 预防医学的教学安排
预防医学课时少, 教学无法做到深入细致, 导致知识结构线条过粗, 有逐渐演变为科普性课程的趋势。另外有的院校把预防医学课程安排在学生专业实习后, 学生忙着准备考研和找工作, 对预防医学不重视。有时把预防医学安排过于提前, 学生不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知识, 无法理解预防医学内容, 认识不到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重要性,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2.4 教学条件限制
高校不断扩招,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学生专业结构复杂, 较难做到针对性教学;再加上大批年轻教师上岗,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教学条件限制, 安排的实验课程不能很好地把预防医学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大多数院校没有安排实习与实践课, 学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 感觉课程枯燥乏味,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预防医学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适用社会需求, 针对存在的问题, 预防医学应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 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在学习中, 学生是否学到新知识, 获得学习的快乐, 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3.1 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内容涵盖广, 如果针对所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均安排相同的教学内容, 难免会导致针对性差, 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兴趣低, 教学效果不理想。预防医学课程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针对预防医学的课程特点和专业需要, 可分别开设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临床营养学和卫生学 (或称为预防医学概论) 课程。对于不同专业和学制学生做不同的教学安排, 但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让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群体观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对于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和护理学专业, 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 教学中应重点强调现代健康观、医学模式、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服务、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及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医疗卫生改革等内容。学生应改变传统的仅依靠临床医疗服务的生物医学模式, 做到不仅能为病人解除病痛, 也能提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应意识到卫生服务在内容上已由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在范围上由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为满足学生社区工作及临床科学研究的需要, 学生应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及科研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近几年, 人们对膳食营养保健越来越关注, 营养与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关系密切, 通过营养干预可减少危险因素暴露、有利于疾病的预后和防止复发, 疾病的营养治疗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措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这三类专业学生, 预防医学各部分内容均应做必修课。预防医学概论 (见表1中1-5部分) 和临床营养学可安排24-30学时, 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课程可安排36-40学时。在讲授流行病学课程时, 除了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外, 还应讲授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病学内容, 强调医务工作者在传染病监测和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临床科研实际, 针对性讲授临床流行病学内容。在有些中医药高等院校仅开设统计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营养学课程, 注重了学生工作需要和科研能力培养, 但不利于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对于其它专业 (在高等医药院校常设有药学、眼视光学、卫生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 学生, 他们毕业后不从事临床工作, 大多是卫生相关工作。可开设一门24-30学时预防医学概论 (表1中1-3及6部分) 必修课, 重点是讲授健康观、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及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有助于满足学生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 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要求相对要低, 可分别安排30-40学时选修课程。
3.2 教学方法
在预防医学概论教学中,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结合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导入学习内容, 例如:以“烟台药袋苹果”事件引入食品污染和长期使用含砷农药的慢性累积效应及土壤污染等;以留守儿童隔代寄养问题引入社会因素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开胸验肺”事件引入职业病的诊治及预防措施;PM2.5的主要来源及对健康的危害引入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影响引入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等。由教师引导, 教师与学生互动,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理论教学后, 可动员班干部组织开展校园活动, 如在学习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后, 组织学生开展“绿色生活, 健康您我”的宣传活动,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理解和大卫生观念的形成。
在流行病学教学中, 要强调课程对今后开展卫生服务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3] 。可借助一些鲜活的实例来警示学生重视流行病学学习, 如在2003年SARS流行期间, 我国252例患者中, 其中医务人员91例 (占36. 08%) ;在加拿大多伦多也发现144例SARS患者中, 医务人员占56.7%[4];在2002年12月29日至2003年5月1日我国192例SARS死亡病例中, 其中医务人员13例[5]。发生院内感染SARS与医务人员缺乏传染病防治知识不无关系。
在实验教学中, 流行病学、统计学和临床营养学可采用科室已完成的科学项目为实例进行教学, 也可以精选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已发表文献, 组织学生评价文章中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熟悉了学科前沿知识, 又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到了具体实践。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涉及较多环境污染物的采样及检验内容, 这些实验内容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 专业相关性小, 对其今后工作帮助也小, 学生学习兴趣低。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和实习, 理论和实践并重,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树立观念和培养能力。组织学生在社区和学校中开展健康和疾病相关调查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如人群的健康观念、知识和行为调查, 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调查, 中医和西医卫生服务利用调查, 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社区危险因素暴露状况调查及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等。在整个项目中, 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 学生分组设计调查的题目、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实施办法等。针对一些关键环节 (如问卷设计和干预措施的组织及实施) 或多组共同存在的问题, 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不同组间互相提出修改建议。在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中,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同时还锻炼了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
3.3 考核形式
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增加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学生会更加重视实践和实习环节教学, 增加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 为适应新时期对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预防医学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针对学生专业和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邱伟, 李小波, 罗江洪, 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 :72-75.
[2]汪耀珠, 周桂凤, 吕媛, 等.浅谈提高临床医学学生预防医学学习兴趣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 :63-65.
[3]黄进, 李玲, 赵宇亮, 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0 (7) :63-65.
[4]Booth C M, Matukas L M, Tomlinson G A, et al.Clinicalfeatures and short-term outcomes of 144 patients withSAR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J].JAMA, 2003, 289 (21) :2801-2809.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5
为了进一步确定卫生学与社会医学内容作为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哪些是适宜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我们将卫生学与社会医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成问卷,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师39人、预防医学专业教师24人、临床医生147人,共计210人、三类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确定内容的取舍和两部分内容的比例调查结果发现,三类对象对各个问题重要性回答的趋势是一致的,为我们取舍内容提供了依据,例如卫生学部分的土壤卫生、工效学因素、化妆品卫生等,社会医学中的卫生服务研究、经济文化因素等内容,有较大比例的人认为意义不大,我们就精简或取消了这些内容。
卫生学主要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徤康的影响。历来将环境划分为生活环境、生产环境、食物三类,但是,一些毒物在生活环境中有,在生产环境中也有。因此,在写这些内容时,存在着交叉重复的问题。根据原国家教委高教司于1991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课程基本要求(试行)中关于“影响徤康的主要因素包括食物、生物、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的精神,参考国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71中,对环境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食物等。我们将环境划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食物营养等,从而避免了一些交叉重复。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6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教学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 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
[3]肖荣,余焕玲,封锦芳,李卫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课课程内容改革设想.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11):1276.
[4]糜漫天. 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二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7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新生入校一个月内, 从赣南医学院大一新生选取被试450名, 有效被试411名, 其中医学专业新生227名, 包括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非医学专业新生184名, 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医学生物工程等专业, 全部被试高中为理科;男生188名, 女生223名;全部被试为本科层次。
(二) 测试工具
一是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学号、专业、入学动机、是否独生子女及家庭排行、高考志愿、是否调剂等;二是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此量表包含广泛的心理测验内容, 如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 通过测查10个心理症状因子反映被试心理健康状况[3]。量表有90 项条目, 10 个因子: 躯体化、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和其他, 分为 5 级评分 ( 1-5) 。以因子分和总分进行分析。
(三) 施测程序
团体施测, 通过班主任协助, 在班会等期间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发出指导语, 要求被试当场认真完成。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与医学专业SCL-90因子分及总分比较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 在心理健康总分上, 非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得分。从各维度上看, 在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维度, 非医学专业新生和医学专业新生得分差异显著, 非医学专业得分高于非医学专业。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项上, 得分均不显著, 即不存在差异。
三、讨论
有研究表明,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医学专业学生低[4], 本次调查与这一结论及赣南医学院之前的调查结果一致[5]。与之前调查不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专业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恐怖等三个因子及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强迫因子存在边缘显著差异。
从数据结果也可看出, 在人际关系维度,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得分差异显著, 非医学生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医学生, 这充分说明在医学院校非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特别的重视。在医学院校作为非医学生, 在课程设置和学校重视程度来看, 肯定是有差异, 常会有种不被重视的感觉。相对于医学生, 非医学生会发现自己课程少, 自我支配的时间多, 由此会更注重人际交往, 更乐于参加除学习外的其他活动来展现自己个性。医学生学业任务繁重, 较少精力去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 也不太花时间在学习之外的课余生活上, 人际交往虽然较非医学生少, 但是他们不太关注这方面。因此, 从得分中也看出非医学生人际交往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医学生。
从敌对维度上看, 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学生, 也就是说非医学学生在敌对维度和医学专业学生得分差异显著。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非医学专业有部分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于体育生, 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本身性格特点来说偏向鲁莽直率, 易激惹, 较容易以冲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敌对维度上出现差异显著, 很可能是受这部分被试数据影响, 这个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在恐怖维度上, 非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也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学生, 这是由于医学生必然会面对很多血腥和多种疾病, 在选择专业之前, 肯定有所考虑和衡量, 因此, 这部分人对于害怕恐怖这种情感来说, 有更高的阈限, 最起码是心理承受能力就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
此外, 本次调查184名非医学专业被试有141名被试为调剂或补录, 与杨红等人[2]的调查结果一致, 说明其在专业选择方面较为被动, 并非个人爱好或志向, 这在未来完成学业中必然存在负面影响;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开办历史较短, 未形成特色, 师资力量较医学专业薄弱, 年轻教师居多, 不具备梯队结构;同时,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课程安排存在一定不合理性, 部分课程拼凑痕迹明显, 医学院校为了突出这些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背景, 在专业培养上几乎所有医学院校主干课程都包括医学和该专业课程两个分支, 进而势必压缩各自课时量, 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对于该专业把握存在单一化倾向, 加之医学院校在相关非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一定缺陷, 这些非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医学背景, 但与综合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竞争岗位时并没有明显优势[7]。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在多方面较传统医学专业存在不足, 刚入校非医学专业新生对自身专业不满意, 对未来焦虑, 故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存在一定差距, 在未来学习中存在一定心理隐患。
四、对策
(一) 根据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新生入学教育, 使得心理指导类别化
医学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几乎以医学生为主。在大一刚入校, 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生没有被教会该如何与人交往, 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 发现和高中相比, 大学上课时间减少了, 更多的是自己支配的时间, 又缺乏教师的监督, 就容易松散, 无所适从。同时, 又看到医学生课程多, 生活忙碌, 相比起来容易产生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非医学新生要面临新生普遍存在的适应问题, 还要调整心理上的不适。针对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与医学生不同的特定的心理问题, 在大一新生适应教育时, 分类别、分程度地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包括大学四年规划、专业特点介绍、不同专业学习策略等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因此, 开设针对非医学专业新生的新生适应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 开设适合非医学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 也就是成人早期, 青年期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期, 这个阶段可看做心理的断乳期, 将摆脱与父母的依赖关系, 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他们很自然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自我认识有所思考。非医学生在医学院校相对于医学生来说, 对自己专业发展前景很迷茫, 并不了解自身专业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因此在开学初期的新生教育阶段, 也应关注新生对于专业的了解, 开展各种专业讲座、经验交流会,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发展前景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可以使新生在大一都能根据自己情况和专业特点, 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大四才需要, 对于非医学生在大一在了解自己、了解大学的同时, 更需要对自身专业有所了解, 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同时也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只是针对学生心理, 还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来共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贯穿大学四年。学生可通过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及相关讲座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专业, 减少未来不确定性,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工办教师共同的工作, 心理健康的维护也包括心理辅导、学业辅导和人生规划等方面。
(三) 重视非医学专业建设, 加大投入
崔光成和刘吉成[8]调查研究发现, 92%西医院校开办了非医学类专业, 95.6%中医院校开设了非医学类专业, 有20%以上医学院开办的非医学类专业有公共事业管理、生物技术、法学、应用心理学、信息管理、制药工程及英语等六个专业。可以发现医学类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也是个普遍的现象, 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专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校压力, 更加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专业数量增多, 也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也可以使学校素质教育课程开设顺利, 以此增加学校人文气息。近些年, 大学教育也提倡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 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 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也是极其重要的。医学院校主要经费投入是以医学类学科为主, 但同时也应多加强非医学专业建设, 从单一医科院校向多学科性大学转变, 对待专业性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多加强投入, 发展多学科综合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是任何院校都必须的日常投入, 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每个学生成长成才。非医学专业学生在医学类院校很自然有种自卑感, 感觉被排斥的感觉。研究结果也证实, 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充分说明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教学条件, 改善非医学专业教师的工作条件, 并增加师资投入, 以此增强非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自我的认同感, 使这些非医学专业得到有效的发展, 减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自卑感。在开展各种活动上也应适当偏向非医学生, 因为非医学生更注重社会的交往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四) 完善非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课程不同是在于, 医学专业课程更加专业性, 种类繁多, 课程连贯性强。非医学专业课程数量来说较医学专业更少。在大一, 非医学专业学生在面临新生适应的同时, 课程又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加重他们对专业的反感和对未来的迷茫。针对非医学新生这样的心理特点, 对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来说, 应针对特定问题制定更加科学的方案, 如在大一给非医学生安排较多的入门级的专业课程, 这样让他们感觉到有一定的挑战性。目前, 他们的课程在大一较多的是公共课, 这样容易给他们形成个没有专业课程的印象, 不利于今后专业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大一课程安排不能太松散, 在高中时是高强度学习, 来到大学, 课余时间太多, 不利于他们学习方法和生活的适应。
根据非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合理处理医学课程和非医学课程的关系, 并完善非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医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实践教学的融入更能完善非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能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 加强实际运用能力, 在大学四年都贯穿实践教学, 提高非医学生实践能力, 以此提高学生就业率。
(五) 开展针对非医学专业的讲座、校园活动、社会实践, 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主观幸福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了个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可见幸福感和家庭、社会、交往、遗传和控制感有直接关系。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其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非医学生学习任务较实际, 学习压力没有医学生重, 因此, 对待非医学生更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与之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 让非医学生在学业之外有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利用这些校园文化生活, 给非医学生和医学生一个共同竞争展现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 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团体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 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 拓宽视野, 陶冶情操, 以此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摘要:了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干预方案。方法:采用SCL-90对部分2011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医学专业新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医学院校应加大非医学专业的建设力度, 从多方面帮助非医学专业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黄时华, 等.广州医学生于非医学生逃课现状的调查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6) :534-536.
[2][6]杨红, 等.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新生适应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2) :111-112.
[3]汪向东,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31.
[4]杜君, 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2) :271-272.
[5]郑亚楠, 刘小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心理特点调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30) :220.
[7]马立军, 张静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3) :66-68.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8
1临床营养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饮食疗法源远流长, 古代的医学家也积累了许多关于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方面的资料, 祖国医学史上早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说法, 还出现了许多与饮食治疗方面有关的书籍, 如《黄帝内经》、《食疗本草》、《千金要方》、《饮膳正要》等。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临床营养学学科的创建是近些年才展开的工作。目前如何进行临床营养学教育不仅是各国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 也是我国培养医学人才面临的问题之一[3]。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学资源短缺、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经验等诸多问题。
我校临床、麻醉、检验、护理、口腔、影像等专业都开设了本门课程, 大多为选修课。在学习临床营养学课程时, 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各临床学科的专业知识, 但由于他们对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 且部分学生对学习非专业课程兴趣不大, 因此如何改进常规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搞好临床营养学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循序渐进, 把握正确的授课程序
在安排临床营养学授课内容时, 考虑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 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将整个课程分为两部分即“营养学基础知识”及“营养与疾病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述。授课初始, 要将营养学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由于学时数有限, 所以在讲述时要打破常规的授课次序, 把准备作为专题介绍的内容以外的各章节的重点放在绪论中作一概要讲解, 让学生对整个营养学包括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有一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为后面讲述营养与疾病的相关内容作一很好的铺垫;在“营养与疾病的相关问题”讲授中, 先进行临床营养学概论的讲述, 包括营养治疗的基本内容、组织管理、营养支持、营养病例的书写、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等;在讲授营养与常见疾病的膳食治疗时, 先简要回顾该类疾病的发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主要治疗措施等有关内容, 再重点讲授该类病人可能存在的营养问题, 最后对疾病的饮食调控原则及营养治疗方案进行讲解, 让学生懂得如何在了解病人病情及临床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合理指导饮食。同时结合实例列举各类疾病的营养治疗食谱, 巩固了相关理论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由于讲述的部分内容教材上并未涉及, 所以备课时整合了许多其它的相关资料应用于课程讲授中并将讲授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与整合, 利于学生学习, 丰富了讲课内容, 提高了授课水平。
3将营养学知识和原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食物与营养对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 同时利用营养学的知识和原理适时指导学生的摄食行为, 学以致用, 让学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平衡膳食, 合理营养, 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讲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将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教师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充实教学内容
在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营养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还是营养与疾病相关问题的阐述, 都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地融入到讲课过程中, 开拓思路, 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讲授营养监测的相关内容时,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内蒙中西部地区蒙汉族学生营养监测及改善对策研究”的课题成果进行讲解, 学生不但对营养监测的相关内容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同时对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5通过互动式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 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启发、总结的方式, 将前后所讲内容连贯起来, 学生能将所学的营养学基础知识及营养与疾病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并加深理解,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临床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而目前的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 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如何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与临床教学医院配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目前临床营养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安建钢, 蔡东联, 高永瑞.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
[2]汪春红, 谭晓东, 罗琼.有效开展护理学本科临床营养学的实践性教学方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6 (2) :143.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9
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归属感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医学院校的期望较高。
很多学生报考医学院校主要是以学习医学为目的,希望成为一名医生,不仅由于该职业社会认同感比较高,而且工作相对稳定,回报与期望就长期来讲能够达到当初报考的预期目标。然而,非医学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较短,社会上对这些专业的认识不够多,不够深,导致部分学生在社会认同及自身对未来的期望普遍较低,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专业学习无用处,不能达到自身所期望的目标,因而对所学专业产生怀疑。
2. 需求与职业定位的脱钩。
非医学专业不同于医学专业,很多院校在设置课程时为了突出医学院校的特色,在其所属的专业上加入有关医学课程,使得这些学生学了很多,但大多不精,导致社会需求和该专业的职业定位脱钩[3]。一方面,社会远远不能提供与该专业相关的足够岗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定位高于预期,很多人不愿从事相关的行业,造成就业率偏低[4]。进一步导致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满意,即对未来的职业不确定性过于担忧,并把这种矛盾转移到对自身专业上来,缺少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
3. 过于强调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
很多医学院校在设置非医学专业时没有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尤其缺乏一些学科带头人,导致该学科在安排上往往只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在相关方面的实践培养。并且不少学生在校期间所参与的活动很少,接触不多,毕业后不能凸显自身的特点。而学校一般只进行求职简历的填写和面试方面的指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不少学生在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对待师长等方面表现不佳,因此,在实践中缺乏团队合作、良好交流的意识,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团队归属感。
4. 受整体氛围的影响。
由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所处的是医学院校,注重医学是学校的传统,在心理上难免产生自卑的倾向。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向自己的父母和朋友说起自己的学校及所学的专业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同时受到固有思维的影响,不能理解为何在医学院校学习这样的专业,从而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医院和康复机构,而非医学专业学生所获得的机会却较少,这使得一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落差。
二、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归属感的对策
1. 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
在学生初入医学院时,应加强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识。就生物技术专业为例,由于在学生在就业和在社会认知上存在的不足,应该适时地加强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指导,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不安。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包括医学专业在内的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丰富在校期间的活动。
不少非医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仍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表现得无所事事。这不仅浪费宝贵的大学时光,而且限制自身的发展。通过定期举办富有社会意义的活动,例如爱心捐物、宣扬环保、提倡健康生活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远离网络游戏,在活动的参与中增强他们对医学院的好感。
3.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大学期间,老师一般注重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而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师生间的交流平台,开展富有意义的未来职业规划、科研之路及人生的困惑解答等方面的交流活动。一个学期开展2—3次,使得学生更加了解自身作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所要面对的挑战,老师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通过构建良好的互动,增加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院的好感,使得他们把握住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
4. 一视同仁,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宣扬济世为怀的理念。
在对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医德教育的同时,应该让更多的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在设置时与医学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关联的,非医学专业在参与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专业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与医学专业学生同样济世为怀的责任和自豪感。
摘要: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医学专业学生要低。其中非医学专业学生在抑郁、焦虑两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刚入校的新生对自己的前途及在校的发展情况明显存在担忧,并且由于反复思考类似问题,导致这些人较医学专业学生更加容易不安,因此,他们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隐患,对此应当高度注意。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归属感,提高对策
参考文献
[1]郑亚楠,刘小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心理特点调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
[2]李妍.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9,(37):91-92.
[3]李茂祝.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思考[J],南方论刊.2011,(05):102-103.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10
医学院校开设的专业大多为医学方向, 但仍然有部分专业与医学无关或关系不大, 如物联网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信息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等。这些专业很多都是理科专业, 需要较多的数学知识, 除了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以外, 学生还要选修或必修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相关课程。笔者在医学院校从事非医学专业数学相关课程教学近10年, 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气氛沉闷、情绪浮躁等特点, 甚至部分学生旷课、迟到, 学期课业考试挂科人数较多, 不及格率较其他课程高, 反应出的问题相对较多。
2 问题分析
2.1 学业问题
很多非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 不感兴趣, 甚至非常迷茫。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专业前景不理想, 与自我设想相差太大, 很多学生是调剂到相关专业的, 导致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成绩不理想。
2.2 网络问题
网络往往成为很多学生逃避现实、麻痹自己的工具, 将自身烦闷、无聊及压力寄托于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加速了学生对网络的沉迷,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间, 无论是有课还是没课, 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宿舍, 很多学生的视线都离不开手机。
2.3 情感问题
情感寄托也是很多学生消磨时间的一种方法。找一个感情寄托, 置身其中, 把所有东西都抛开, 用爱情的力量抚平生活、学习中的不顺心与烦闷, 把情感当作“避风港”, 享受象牙塔的爱情日光。
2.4 职业心理问题
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都很高, 但由于专业限制导致职业需求模糊、职业前景黯淡, 使其在心理和行为上容易产生波动, 形成一种不良心理状态, 从而影响整个大学阶段, 乃至以后的职业发展。
2.5 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 从侧面体现了学生面对问题、适应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俗话说“既来之, 则安之”“是金子, 到哪都能发光”, 但很多学生只着眼于眼前, 不从长远考虑, 不能用积极的行动去努力改变, 而是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一味地埋怨, 造成恶性循环, 学业、生活问题等接踵而至。
另外, 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贫困问题等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见因素。
3 对策分析
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课业、生活表现以及其心理特征,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尝试解决。
3.1 加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任课教师可以联合相关院系, 开设相关性质的选修课程, 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定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经常举办一些活动, 开设心理讲座, 如邀请与学生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成功人士来进行现场交流。虽然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比较教条, 但可以及时疏导、及时发现问题, 最终能起到一定效果。
3.2 注重数学文化思想启迪教育
数学相关课程虽然只是公共基础课程, 但数学文化、数学方法中蕴含了许多哲学思想, 是对人生、对生活很好的折射。
如图1所示, 在曲边三角形内摆满小矩形, 当小矩形宽度减少时, 小矩形面积之和与曲边三角形面积之间的误差将如何变化?进一步引出怎样求曲边三角形的面积[1~3]。
初学定积分时, 曲边图形的面积求解是教学难点, 它就像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面对困难怎么解决?数学方法有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 它反映出很多生活哲理, 如化整为零, 把困难分解成许多个小困难逐个解决, 但解决过程中困难可能会像极限一样趋于无穷大, 只有认清问题本质, 分解、求和、取极限, 才能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这就是定积分思想带来的启迪。
再如求导运算中, 幂函数求导、反函数求导、对数求导等, 同样都是初等函数, 但求导的方法和结果却有很大差异。这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性格都不相同, 只有学会尊重别人, 和睦相处, 班级这个大家庭才会多姿多彩。
3.3 结合专业背景, 提高学生兴趣
在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中, 数学相关课程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 课程讲授应避免出现照搬课本、生硬空洞现象, 应以学生专业知识作为背景, 多讲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习题、例题, 提高学生兴趣。如高等数学中, 为了引入“函数单调性”, 可以引入血压的生理周期变化图, 如图2。
通过观察图2, 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单调的概念。在介绍极值概念时, 也可以借助正常人体的心电图作为引子, 这样不仅有助于数学学习, 还能丰富医学常识, 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4 用最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课业知识
示意图能够比较直观、有层次地显示知识体系结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便于初学者理解与表达[4]。数学相关概念与定理的文字表述相对抽象, 难以理解。例如,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讲解中, 当介绍概率的公理化定义[5]时, 如果只介绍文字内容, 就非常生硬空洞, 笔者认为这时可以借助示意图, 如图3所示。
结合图形, 把上述长方形理解为长方形薄板, 其质量为1, 那么事件的概率就可以理解为所在圆面对应的重量, 这样, 公理化的其他结论也就便于理解了。第二幅图解释了互斥时的概率关系, 第三幅图解释了事件A与B、积事件时的概率关系, 非常直观易懂。再如介绍条件概型计算公式[5]时, 很多学生看到定义后不理解这个公式是怎么得到的, 我们同样可以借助示意图, 用公理化的定义来解释 (如图4) 。
由概率公理化定义可知, 当薄板质量为1时, 事件的概率是其所对应的重量, 但如果薄板质量不为1时, 事件的概率可以理解为重量的比值, 条件概率就指图4中, 在考虑薄板的情况下阴影区域的概率, 这样条件概型公式就得到了, 薄板的质量不是1, 因而条件概率即阴影部分的概率就是与其的比值。可见, 示意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经历了看图、想图、用图的过程, 能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
4 总结
非医学专业学生课堂、生活所反映出的问题, 需要学院 (系) 、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来解决。对于教师而言, 应以教学作为主要手段, 不断扩充自身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依托互联网资源, 尝试创新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琳, 熊安明, 刘智.医用高等数学[M].武汉:科学出版社, 2014.
[2]顾作林.高等数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张选群.医用高等数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梁寒冰.谈医用物理课堂教学的示意图教学策略[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24 (6) :592-594.
“非正统医学”在美国 篇11
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由于西医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尤其对诸如哮喘、慢性疼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束手无策,而中医等辅医却有其独到之处,星移斗转,辅医便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欢迎。“嗅觉敏锐”、唯利是图的保险公司“见风使舵”,也开始考虑愿意支付某些辅医诊疗项目。今年,华盛顿州首开先例,成为全美第一个为接受有执照的辅医诊治者付保的州。此外,现代医学倚重仪器检查化验,忽视了人的本身与情感,患者往往被当成“疾病的乏味的载体”,医师接诊时冷漠、草率,让病人愈加失望、痛苦,甚至难以忍受;而辅医却保持着医患间传统的那种较亲密的关系,这也是促使人们趋向、青睐“民间医学”的原因。据芝加哥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内科病人每7分钟就要在3个检查室内奔走穿行;医生不耐烦地听取病家的主诉,平均14秒钟就要打断患者的叙述。相形之下,辅医的诊治过程较长,其间始终有言语沟通和情感交流,这给了病人安慰和温暖。
据统计,90年代大约有六千万美国人用过16种主要辅医中的一种作为治疗手段,到1993年,问津辅医的人已达全国人口的1/3强,远远超过去看初级保健大夫的人数。他们多半是背痛、头痛等慢性疼痛,关节炎、哮喘、艾滋病等免疫性疾病,焦虑性胃肠功能失调,癌症及慢性肾衰等患者。所选择的辅医治疗主要有松弛术、脊柱推拿、按摩、针炙、草药、生物反馈、顺势疗法等。就诊于辅医的人群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城乡地域、个人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但以青壮年(25~49岁)为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多于较低者。有趣的是,72%求助于辅医的人并不让他们的保健医生知道,大概是担心“正统”医师们不悦。据报道,目前美国国民在辅助医疗上的消费已高达140亿美元,还仅仅是出于预防保健的目的,还不包括购买草药、书籍及有关器械、装置的款项,而且这笔钱都是病家自掏腰包的现金交易,不是保险公司投保所付。足见美国人肯“生命投资”,舍得花钱买健康。而美国人每年看西医自付的那部分钞票,才128亿美元。
位于美国南部的亚利桑那州健康中心,是全美中西医结合诊所之一,他们一改散发着消毒水味的地板配光秃秃的白墙——这令人生厌的典型医院格调,别具匠心地将中央大厅的四周墙壁绘上桔、褐、天蓝等色彩的沙漠风光,以反映该州的天然地理特色。待诊室则建成珍珠形,病人在候诊时可以免费喝矿泉水,阅读电子版刊物。各个诊室门上均贴着不同的中草药图,给人以重返大自然之感。笔者曾在16号诊室见一位医师正在给一位脊背痛、眩晕的女士针灸,然后又跪在她的身旁,闭目为其祷告。祈祷也是美国最常用的辅医手段之一。在18号诊室,另一位内科大夫在给罹患抑郁症的老人开草药处方,并指导他如何煎服中药。在20号诊室,正骨医师正在为一位颈椎骨折后造成持续性颈痛的患者做脊柱按摩,以几乎感觉不到的压力来改善其脑脊液的循环……该中心成立两年多来,每天都有100多人光顾,门庭若市,而且都是自费病人。他们之所以置医疗保险于不顾,是因为对“正宗”医疗的屡屡失望,虽然个人少花些钱,但不解决问题。这里的服务“与众不同”,医生们能耐心仔细地“望、问、触、听”,了解病人的心理、思想,而且也不穿白大褂,因为它让人感到冷冰冰的,是医生与患者之间隔阂与距离的象征。
原本保守的美国医师们现在也变得“开通”些了,不坚决反对辅医了,这也算是对新医学模式及病人实际需求的顺应吧。在美国医学生毕业后很难谋职的现今,辅医学生却有更多的机会挑选合适的就业机会,亦略可见这趋向之端倪。在西岸旧金山的一所健康中心,西医们也开展起辅医疗法,许多艾滋病病人和HIV病毒携带者来此就医,他们得到的那份心中的平安感觉,是历来看纯西医所从未有过的。草药、针灸、拔火罐、营养、运动等在内的综合治疗,鼓励病人脱离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每天多听听轻松音乐,投身阅读写作等等,使得大多数就诊者都卸下了心头上压着的大石头。而且,血液追踪检查也发现,这部分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较单一的西药治疗明显地减少了住院并发症,延长了生存期。
地处东岸的新泽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今年春天也正式成立了“非传统辅助医疗中心”。他们从上海引进了多项中国疗法,例如针灸、打坐、食疗、物理按摩、音乐疗法、催眠、生物反馈及体表电刺激疗法等,以满足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对辅医的需要。揭幕式上,宾客如云,有近千人参加,电视台及中英文报纸也都予以了报道。美国国家卫生总署1992年增设了辅助医学部,司辅医管理、导向、协调之职。该部现已批准资助对26项辅医疗法进行系统研究、观察,还出版期刊,组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辅医信息,推动其发展,反映出目前美国辅医从民间到政府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燎原之势。
然而,辅医目前依然未脱“辅佐”性质,不能替代西医。美国各州对辅医,尤其是中医,还是持相当的控制政策。在严格苛刻的资格考试制度面前,许多英文欠佳的外来纯中医师们纷纷“翻身落马”,不能“及第”,有的州还硬性规定必须在美国的针灸学校就读三年才能取得针灸师执照,使得赴美的中医师之合法从医大受限制。可是市场的需求又很大,“地下”行医之风自然产生。对病人而言,反正看有执照和无执照的都一样是自费,便也无所谓了。故“无照”营业的辅医们的客户之多,出人意料。的确,他们之中大有名医,而有照的不少是虚名,并无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还有的西医自己不懂中医,仅凭有牌照私下雇用无照中医师坐诊,收入前者得大头,后者得小头,生意也挺兴隆。当然少数人并非医家,却也称医,招徕病人胡治一气,难免搞得鱼龙混杂。所以报上有载纽约唐人街及其他城市的中国诊所常遭突然搜检,或查非法行医者,或查违禁中药。有的抓准了,有的则是误会,弄得中医的名声受到一定的影响。故有识之士近来发出呼吁,纯洁中医队伍,遵纪守法,真正弘扬民族医学与国粹;同时,也向美国有关当局提出建议,要求停止肆意粗暴对待外来中医,改革其有关政策,以使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师取得执照,合法从业。
非临床医学专业 篇12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最近, 教育模式和教学改革兴起,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也无论是不同层级的学校, 许多医学院校也参与其中, 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并取得显著效果。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整合课程内容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对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存的医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得滞后, 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 因此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以机械式的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学是“满堂灌”, 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整合过后的基础医学课程优化了课程结构, 利于学生的快速理解和记忆, 也利于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和框架, 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素质。我校在课改的大趋势下,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合课程, 进行了一系列求索。提高尝试, 形成了《基础医学概论》这一书, 内容主要包括人体解剖, 生物化学、组织学, 此外还包含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相关内容, 该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在广大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和教师中引起重大反响, 促进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改革和实践。
一、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情况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医学专业, 这些专业虽然所学课程内容不同, 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也大相径庭, 但是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常识, 都要接受基础医学课程的训练。很明显, 作为医学院校的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知识深度明显低于专业学生, 所涉及的医学知识范围也小于后者。在教学时间上也是大大少于专业学生。传统的教学内容分布在不同的教材中, 各医学学科成一书, 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过于庞大, 教科书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编写和教学。这一特点明显不能适应科技的进步, 知识内容的快速膨大这一时代步伐, 也会给学生带来过高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各学科缺少有机的联系, 各学科教学老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 学科之间彼此孤立、脱节的现象严重。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很难形成一定的医学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比较混乱, 因此也不能高效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公共事业管理或信息管理的人才。
鉴于以上问题, 我校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 考虑自身的师资队伍, 以信息管理专业为试验点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实验, 在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及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和探索。这次教改和探索以《基础医学概论》为教材, 内容以器官系统知识为中心, 涉及多学科的医学知识。整个过程从2012年春季开始, 持续到次年的春季, 为期一年。此次医学课程整合为缩短课时, 有效提高学生医学常识和素质, 形成基础医学课程系统提供了可能。
二、课程整合过程
整个医学课程整合并不是压缩和减少课程内容, 它紧贴“必需、够用”原则, 同时从实际运用出发。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应用为目的, 以“结构———功能———疾病为主线”为教学主线。贯穿于这条主线之中的是人体生理学、组织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从中可以窥见基础医学知识的规律和本质以及发展前景。整个教学从介绍人体的形态、功能以及器官、系统开始, 让学生对基本的人体有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 完成从形态到功能, 纵向到横向的教学过渡, 将人体形态和功能结合讲述。教师在此过程中, 应舍弃陈旧的, 不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 同时使学生了解课程体系, 形成医学知识系统。以泌尿系统这一为例, 铭记尿的生成这一泌尿系统的关键作用是这一章的主线, 先讲肾脏的解剖结构, 再讲血液循环的特征, 这样讲肾脏的组织结构便水到成。接着, 沿着这一思路, 讲解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单位对疾病的过滤的作用。教师教学应注意应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教学原则, 讲求从正常到非常的过渡技巧。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规律, 学生也就会自然而然完成从横向到纵向的过渡, 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对尿生成的整个过程有全面清晰地了解。而在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在讲授解剖结构时, 先交代其和功能的关系, 在教授生理功能时又重复这一教学内容, 浪费了课堂时间, 降低了课堂效率, 也很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 造成知识点散落、混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高效地整合课程知识, 我们教学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教师组成教学组, 共同商讨和交流, 基体制定教学大纲, 同时在一块备课, 编写教学讲义。这样就能让知识形成一定系统, 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时间, 让学生更快、更高效的掌握医学知识。
三、关于教学的改进
教学的改进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良和教学手段的变更。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课堂上启发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 运用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比如PBL和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有效运用可以扩大课堂教学量, 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更加生动和形象。同时, 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 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以教材为中心开发讨论课题, 让学生就此讨论,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给予解析和纠正, 养成学生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有效成果和问题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实践持续了一年,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信息管理师生中引起了重大影响, 受到一致好评。通过观察课程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态度, 不难发现此项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佳绩。因此, 这一改革可以继续实施, 在其他非医学专业也可以实施。虽然基础医学改革课程取得了佳绩, 但是问题也不能忽略, 比如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过程中, 教学内容很难大范围和合理取舍。又如教师教学观念改变的转变。
五、结束语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使知识更加的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 更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学。对于在此过程存在的问题, 只要探究出解决方法, 就会使这项改革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乔敏, 路振富, 孙宝志等.学习哈佛经验, 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4) .
[2]钟本土.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3) .
【非临床医学专业】推荐阅读: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09-03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1-14
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05-27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07-02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08-27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10-01
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自我介绍09-30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总结08-24
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考试12-04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论文07-19